第一篇:小学美术教师师资力量
:
一、高校对小学美术师资培养的现状 以重庆现有初等教育专业的高等院校来看,基本上是以前的中等师范学校转制而来,在培养中师阶段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但是在专科和本科阶段的教育起步比较晚,在体制管理和课程的设置上还存在一些不完善和滞后的地方。在专业上都以一般的艺术院校的美术专业来参考课程的设置。专业性较强,学生的知识面不广,对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知之甚少。特别是在推行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情况来看和现行的小学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培养的学生表现在知识的匮乏和单一,注重某一专业技能学习,忽略小学教育的特殊性。其次是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普遍较差。从就业方面来看,目前许多高校学生在就业前基本上只有学校实习的经历,而上岗前的培训,学校却没能开展起来。一些美术教育方向的学生也是如此,这显然与新课程改革标准对教师的高素质要求严重脱节。
第二篇:创新教师管理机制,均衡调配师资力量
华容区创新教师管理机制,均衡调配师资力量
一、实施背景
近几年,受教育编制不足的影响,中小学教师结构不合理、乡镇学校之间师资不均衡的问题较为突出,制约了全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对此,区政府按照“重点推进,分步实施,形成长效”的工作思路,通过广泛调查和征求意见,研究制定并下发了《华容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均衡调配的意见》和《华容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跨乡镇交流校长和教师管理的通知》。在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全区师资均衡调配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明显提高。
二、创新内容
一是建立中小学校长聘任制、任期制和轮岗制度。每年按30-50%的比例,对在同一所学校任期满五年的校长进行轮岗交流。从集镇学校选派1-2名有管理经验的副职到农村边远学校任主职。二是建立城乡教师定额调配制度。每年7-8月份,按不超过在职教师总数4%的比例进行人员调配,人员由各乡镇中心学校依据考核结果提供,区教育局主管部门审定。三是推行城乡教师交流互换制度。从集镇学校选派中层管理人员、骨干教师到农村边远学校担任主、副职,同时推动超编学校教师以及集镇、农村教师定期轮岗;对无农村边远学校任教经历的教师,分期分批到农村学校任教,三年轮换一次。四是建立城乡学校结对互助制度。每年从农村边远学校选派骨干教师到集镇学校跟岗学习,培训提高。五是建立农村边远学校补助制度。边远学校教师绩效工资(30%部分)按高于全区教师平均水平5%—15%的标准发放,交通费每人100-500元/年;在跨乡镇支教期间,经区教育局考核合格的中级职称、高级职称的教师,分别每年提供岗位补贴2000元和2600元,同时每年补助交通费2000元。六是建立交流教师个人“三评”优先制度。申报中级、高级职称必须有3年(含3年)以上在边远学校工作经历;对跨乡镇支教2年以上且现仍在支教岗位上的教师和一直从事体、音、美、英(小学)、政、史、地、生、信息等学科的专职教师,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评报中、高级职称;另外各级各类评先、评模、评优指标,50%用于农村边远学校。
三、实施成效
2011年暑期,在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全区教师均衡调配工作按计划顺利完成。9月1日,全区50多名校长和教师按要求到指定的教学岗位工作。其中,校长轮岗交流8名(含跨乡镇交流校长2名),从华容、段店调配骨干教师到庙岭、蒲团支教11名,乡镇集镇调配到边远学校支教40多名(含挂职5人)。
2011年11月全市职评,该区单独安排一个高级和中级指标,分别给跨乡镇教师和挂职锻炼教师评报。同时,以集镇学校为中心,向外延伸,按三个等级发放教师绩效工资(区财政另筹)、车费补助等补助金,实现了全区边远学校教师的待遇全覆盖。2011年底,有597名教师拿到半年补助金(共计27万元),并由区财政另筹直接拨付到教师个人工资帐户。师资调配激励机制的有效实施,调动了全区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工作热情,促进了全区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素质教育全面发展。
第三篇:雄厚的师资力量
雄厚的师资力量
学校拥有专兼职教师66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16人,中级职称教师35人,初级职称教师15人。
学校还有专职的外聘专家团队其中——吴芳教授,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现就职于兰州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曾负责或参与兰州市340#道路工程设计;兰州市西固化工街西段整治工程设计;兰州汽车东站智能管理系统研发;兰州市焦家湾精品家居超市建设等项目的评审及研究。
李军教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现就职于兰州交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其专业特长为自动化与控制工程。
李华教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现就职于兰州交通大学自动化学院,曾为兰州交通大学教学改革项目立项评审专家;为市及各区政府采购评审专家。
第四篇:农村师资力量调查
农村师资力量调查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国家来说,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越发显得重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据相关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的总人口为14亿,而农村人口就达到了8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7%农村和城市人口比例大概为:4:3。面对这样残酷的人口现实,相应的农村教育更应加强。为更好地了解农村教育现状,我在假期通过走访和询问,对我家乡的农村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农村教育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农村孩子接受教育,也直接制约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而且使农民对新知识的吸收及民主与法治的贯彻实行造成障碍。
一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一)、从学校来看的现状及问题资源分配不公平
在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各政府、电力、交通等机构拥有资源支配的权力,它们利用部门所掌握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实现部门利益,或从财政分配计划中优先得到所需资金,他们的办公室及职工住房等都是最好的。而教育资源却少之又少,何况城市人口的教育需要被优先满足,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就非常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
1、部分学校负债累累。由于农村学生的学费难收齐,而教师的办公经费又不足,很多农村学校只得向私人借款维持学校的正常运作。有的学校为达到“普九标准”向私人借贷修建设施,等到新学年开始就从学杂费中提取一部分支付债务。有些地方主管教育部门不顾农村的现状而要求一些小学、中学一定要达到“普九标准”,这无异是在让学校背负沉重的债务。更有些学校为应付上级的各种检查,花费巨额的招待费。
2、硬件设施不足。由于经费短缺,学校硬件设施不足,“普九”水平低。特别是在学校信息技术等教育装备上,很多的学校都未能达到国家教育部门的标准。而在这些学校中,小学的达标情况令人堪忧。可见,农村信息技术发展的薄弱处在小学。此外,中学虽然都设立了理、化生实验室,但实验教室十分有限,实验仪器和实验药品短缺,使得一些正常的教学实验受到影响,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另外,农村中小学校的音乐、美术和体育器材也十分缺乏。在我回访我的高中母校时,我发现,据我毕业已经三年了,而早在几年前,母校的数、化实验室都还是原来的那四间;而音乐教具也还只是那两台钢琴和手风琴,美术的教具更是简陋,体育器材缺乏,而现有的已经很破旧了。
3.学校修护困难。税费改革前,农村中学和小学的校舍修缮等一些学校维修费用分别是由镇和村负责筹集的。税费改革之后,这笔款项就没了来源,公用经费缺口很大。据调查,当前农村学校现在面临着主要的学校修护项目是校舍和课桌板凳的维修等。这对于只有依靠杂费作为唯一公用经费来源的农村学校来说,这些修缮费用是无法承受的。据了解,某一中学自盖起教学大楼已经2年,学校至今没有围墙,学生的自行车都停在外边,这给学校和学生的财物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虽然修建围墙的全部费用不是太大,但是学校仍然无力解决。4.教师办公条件差。一些农村学校的办公条件十分简陋。例如我的母校中就有几栋教学楼和几间办公室已经建立了几十年,教室和办公室采光条件极差,白天也要开灯才看得见。室内的墙壁残破不堪,已存在多条裂痕,给全体师生的安全造成了很大的隐患。而教师的教具往往是几位教师共用。
(二)从学生家庭来看的问题
1、就我国的现状来看,我国的农业人口与城市人口的比重为7:3。而现在就我国的人口迁移形势来看,我国的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人口变迁,城市人口不断壮大。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开始走向城市里去寻求谋生的方式。虽然农村的家庭经济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还有留守儿童和老人的问题。老人们虽然很想教育好孩子,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孩子们因为没有父母的看护和管教,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这些留守儿童部分住校,在老师的看管下还能够较好的学习,而那些走读的学生就要受到更多的影响。他们必须照顾自己的生活,还要照顾自己的学习。此外,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这些孩子的心理等各方面的发展也受到了更多的挑战。
2、杂费和书费仍是家庭的负担。虽然国家实行了多种惠民政策,例如农村义务教育,明令禁止以任何名目收取费用,由国家承担学生学费,这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在调查中了解到,农村经济发展较落后,农民相对较贫困。而有些地方学校在政府在财政支出吃紧,教师工资难以发放的情况下,就通过增加学杂费,从中提取一部分发放给教师,以弥补财政亏空。有的学校甚至为拿到出版社的回扣,把出版社的一些“辅导材料”强行要学生购买;一些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如美术、音乐、手工等因没有师资和条件完成教学如同虚设。而且农村还有一种怪现象就是摊派多,修路筑桥建戏台等,都要农民共同承担,他们的压力可想而知。
3、偏远地区孩子的交通安全问题也值得我们重视。
(三)、从教师的问题来看
1、农村的师资严重匮乏,教师结构不合理。
(1)不同学段教师结构不合理。总体上来看,初中教师人数基本持平,高中教师人数不足。因此,为了满足高中教学需要,在引进高中教师存在困难的前提下,高中学校常常从初中学校抽调教师。由此,造成农村初中阶段师资力量薄弱,极大地影响了初中教学的质量,不利于农村高水平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因此,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薄弱点是在初中。
(2)不同学科教师结构不合理。当前,在农村中小学,音乐、体育、美术教师严重缺编,外语、物理、化学教师多是半路出家,身兼多职。因此,农村音、体、美课面临着难以开齐科目、开足课时的困难;而农村中学的物理、化学、外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高,这些将严重制约着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教师课时负担重,教育教学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
(3)不同年龄教师结构不合理。由于许多农村教师是民办教师转正,同时受编制所限,缺乏年轻教师的补充,整体上,两镇教师年龄老化严重,缺乏中青年骨干教师。
2.教师教育培训不足。
由于缺乏专项经费,教师教育培训机会不足,许多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落后,严重制约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农村学校的推行。由于,教研室的教学指导人员的培训和进修机会也很缺乏,因此,难以发挥各教研室的在本教师培训方面的优势。
3、教师的福利待遇无法保障。尤其是民办教师由于编制的限制,他们的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常常没能得到按时的发放和保障。又由于农村条件较差,无法吸引教师留在农村,导致教育资源被浪费,少年儿童接受知识的领域变得越来越狭窄。
二、改变教育问题的策略与建议
据调查的情况,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我们要首先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
1、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
2、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在贫困农村地区实行义务教育投入的倾斜和优惠政策也是国际义务教育发展的一条宝贵经验。放宽私人投资办学,来补充政府投资教育的不足,建立一个机制对农村教育投资监督。
3,教育管理权限下放学校,增加学校的决策权,并向学校提供良好的办学环境;
4、对农村教师问题要切实做好改变教师的素质,加大师资力量并进行良好的培训,提高师资水平,建立良好的师资队伍,对不合格的民办教师给予辞退,招收有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回乡任教,同时对教师的福利等问题要根据实际给予改善。
5、是加大农村教育资源分配,当地政府应该把农村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分配资源时着重加大农村教育的经费,为农村教育提供土地资源和其它的设备。
6、完善农村教师的编制。科学、合理地核定和分配教师编制。保证初中骨干教师的编制,高中不能一味地从初中抽调教师。
7、完善贫困学生的资助制度。既要让贫困学生有书读,也不能把所有的责任转嫁到学校身上。
第五篇: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成立于2012年(其前身轻纺工程系创办于2004年),在校生近300人。现有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应用化工技术、宝玉石鉴定与加工技术3个专业,其中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2011年被确定为教育部重点建设专业,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参与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建有福建省高职院校首个“实用化工材料福建省高校应用技术工程中心”。现有专任教师10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4人、助教3人,博士2人、硕士5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企业兼职教师6名。是一个集专家、能工巧匠、优秀教师为一体的教师团队。近年来主持或参与国家、省和市各级科研课题20余项,累积获得经费100多万元,多次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及创业计划竞赛和教指委技能竞赛,并获得国家和省级奖励多项。学院以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为龙头,带动其它专业的建设,加强教师“双师结构”和“双教能力”的培养;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导向,紧密联系福建省支柱产业,与恒安集团、福建亚通公司、泉州鑫泰鞋材有限公司等近十家产值超亿元企业深入合作,建有校外实训基地8个,校内建设满足一体化教学需要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占地面积1400多平方米,设备总值300多万元),实现“做中教、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水平,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获得实践和操作能力,满足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林松柏——黎明职业大学教授
主要科学研究方向为功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及精细化工(涂料、黏合剂)等。发表了有关学术论文40多篇,参与编著《高吸水保水材料》书一本。主持福建省精品课程“高分子化学”建设项目、华侨大学精品课程;主持校教改课题“高分子材料专业教学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综合模式研究与实践”和“21世纪应用化学专业及其课程体系”;为主承担福建省重点教改课题“多学科超平台宽口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发表相关教学论文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