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论文: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时间:2019-05-15 13:32: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研论文: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研论文: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第一篇:教研论文: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教研论文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刘传锦

数学类

亳州市涡阳县涡南镇双庙学区丰集中学

2013-1

1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亳州市涡阳县涡南镇丰集中学刘传锦

【摘要】: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属于一种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相比,它们有着许多质的不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科学、合理的进行分组,愉快学习,二是借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多样性,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以及对数学知识的获取。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互助意识,形成学习与交往的合作技能。合作学习不仅能满足学生学习和交往的需要,更有助于形成学生学习和交往的技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学生、合作学习、课堂教学。

合作学习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那么,在教育教学中怎样才能取得理想的合作效果?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是教师必须提高认识。认识到这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以往学生的被动、接受式地学习方式,转变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二是教师要精心组织好合作学习。教师只有明确了合作学习的目的、意义,才能去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精心组织合作学习的内容。比如问题如何提出?要求学生做到什么?以什么形式组织等等。三是讨论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独立思考基础之上,否则讨论就可能停留在表面或不能深入。四是加强对合作学习的指导和评价。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能依赖学生自己完成,必须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逐步完成的。对于小组内的每一个角色,分别承担什么任务,如何组织,如何记录,如何汇报,如何补充等都应该进行指导,使学生逐步形成一种习惯。同时通过评价,有效地促进合作向正常的轨道发展。

根据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要求的不同,合作学习的形式可分为课前协作式、课内讨论式、课后研讨式三种。

课前协作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前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包括准备工作)的一种合作方式。这种方式一般是把总任务分解为几个子任务,由小组里的成员分别承担一个子任务,通过汇总每个成员的子任务来完成整个小组的学习任务,同一小组的成员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内完成各自的任务。比如为了学习某个内容,需要先进行社会调查,以便收集有关的数据,这时就可以将调查的内容分成若干项目,由各小组分别承担进行调查,然后将各小组的调查结果进行汇总。例如,在“分式方程”学习中,如果学生进行了课前协作预习,就会发现分式方程容易产生增根,也知道解分式议程方程后要验根。试想,又有几个学生真正明白了增根产生的原因?没有弄明白增根产生的原因,也就不会明白验根这一步骤的必要性,这样的学习无疑是被动的。相反,如果学生不课前协作预习,老师先让学生学会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去求解,而且先不要求学生验根,当学生解完方程,发现解出来的根令原方程中的分母为零的“不可思议”的现象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学生会对增根有明确的认识,也会意识到解分式方程需要验根的必要性。

课内讨论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内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合作方式。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内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可以针对问题自由地发表

自己的见解,也可以仔细地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时还可以进行辩论。在每一次讨论中,小组内的成员有相对明确的分工:记录员、检查员、组织员(组长)、总结报告员等。这种方式一般是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内容。例如:教学《三角形中位线》这一课,我提出三个问题给予导读导议:①什么是三角形的中位线?一个三角形中位线有多少条?它与三角形中线有何区别?②何谓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它的条件和结论各是什么?③如何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根据反馈,学生都能轻松地理解掌握前两个问题,但对课本中这个定理的证明的思路和方法感到陌生,存在疑惑。我不急于向学生讲解,而是由学生在全班上提出问题,针对要害给予点拨,让全班学生再思再议,发挥集体智慧,合作分析解决问题。有甲学生提出:“这一定理的证明思路和方法,又新又陌生,是怎样想出来的?”又有乙学生提出:“对这个定理的证明,可以用别的方法来证明,课本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来证明?”我首先针对甲学生提出和问题,启发学生议论认识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推论2(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的结论也隐含着三角形中位线,解决了课本中为什么要“过D作DE`//BC,交AC于E`”的问题,可见DE`与DE重合,因此DE//BC,从而使学生对课本的证明思路和方法理解畅通。小结强调要领会“重合一同一”这种证明方法,指出它在往后学习应用中,还将出现。回答了课本中为什么采用这种证明方法的原因。再而在乙学生提出可用别的证明方法的带动下,我组织全班学生合作探索,通过添加不同的辅助线,运用平行线、三角形全等、平行四边形等知识得出这一定理的多种证明方法,使学生深化认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体验合作学习成功的乐趣。

课后研讨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后进行合作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学生围绕课堂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可以延伸的问题在课后分小组作进一步的探讨;二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互帮互助,基础差的同学主动请教基础好的同学,基础好的同学热情地帮助基础差的同学,以达到同一小组的同学共同提高的目的;三是指学生为了了解(或解决)某一问题(比如课题研究),需要进行数学实验或调查研究,通过分工与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由学生讲今天这堂课学到了什么东西。

例如:在进行同底数幂相乘结束时,要求学生掌握同底数幂相乘的运算法则,能用式子表示,也能用语言叙述。并明确了几个须注意的地方:

(1)在计算时不能直接写出结果

(2)不能把同底数幂相乘的运算法则和其它法则混淆。

(3)进一步了解从特殊到一般和从一般到特殊的重要思想。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归纳、能够使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对于课后问题分层要求学生完成,确保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科学、合理的动态分组 愉快学习。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进行,这样的信息传递大多是师生问答式,没有学生之间的讨论,没有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更缺少学生自我调整、矫正的机会,从而也就无法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而科学合理的分组式合作学习,恰恰是对这种“缺陷”的弥充,它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是同学之间互帮互学,以优带差;二是增加学生发言的机会,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三是为学生创设辩论的机会,在辩论中锻炼思维的敏捷性;四是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因此,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就应该做到科学、合理。如一成不变,学生渐渐地会缺乏参与活动的兴趣。所以必须要有动态分组来调节和补充。动态分组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是随意分组。如抽签、按学号等来分组。随意分组,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调节学习情绪,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二是按见解的不同分成正、反两组进行争辩。在争辩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弄清问题本质。如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后,让学生猜想如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一个猜想产生后

反方马上进行验证反驳,推翻结论。直到归纳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这样学生掌握知识更牢固。

三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师把学生学习程度相近的学生分成一组讨论相同的学习材料。不同的组别有不同的材料,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如用一根长6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

2A组同学完成(1):使长方形的宽是长的,求长方形的长和宽? 3

B组同学完成(2):使长方形的宽比长少4厘米,求长方形的面积?

C组同学完成(3):比较(1)、(2)所得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还能围出面积更大的长方形吗?

学生在不同的小组里学习自己能学会的知识,而且小组随时可以按内容或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调整,学生不感到有压力,反而为自己能解决这样的问题而愉快地学习。

多媒体在合作学习中的独特魅力。多媒体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见,听得着,还能用手操作,这种多样性的刺激,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解强得多。同时多媒体的丰富性、交互性、形象性、生动性、可控性、参入性大大强化这种感官刺激,非常有利于合作学习的开展,知识的获取和保持。(1)初中数学理性知识成分太重,传统的教学只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缺乏充分的图形支持,缺乏供学生探索的环境,于是只能靠学生的死记和教师的说教了。比如,九年级数学“点的轨迹”,学生最终会知识“轨迹”是一些直线或射线,但学生对“轨迹”是毫无想象力的。《几何画板》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它显示的“点”一步步地动态有形地组成直线或射线,旁边还能显示轨迹中“点”的条件,这种动态的有形的图形是十分完整的,清晰的,它远远超出老师“把轨迹比喻成流星的尾巴”。(2)、初中数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几乎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数学概念,只有靠强化记忆知道概念的共性和本质特征。九年级数学“函数”,就是一个典型的概念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对“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有一个明晰直观的印象。运用多媒体的直观特性,分别显示解析式y=x+1,<<数学用表>>中的平方表,天气昼夜变化图象,用声音、动画等形式直观地显示“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最后播放三峡大坝一期蓄水时的录相,引导学生把水位设为y,时间设为x,就形成了y与x的函数关系。不仅引起学生的自豪感,而且对函数概念理解非常透彻。(3)、运动的几何图形更加有效地刺激大脑视觉神经元,产生强烈的印象。初中数学《圆》这一章,各知识点都是动态链接的,许多图形的位置发生变化,图形间蕴藏的规律和结论是不变的。熟悉《几何画板》的教师,无一例外会用《几何画板》来演示“圆幂定理”,即相交弦定理→割线定理→切割线定理→切线长定理,鼠标一动,结论立现,效果相当好。“垂经定理”、“圆心角、弧、弦、弦的弦心距关系定理”等等,需要用“翻折”“旋转”“平移”等知识证明的定理,都可用《几何画板》动态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有些题目,不经意用鼠标移动一个点,图形变化了,结论仍然成立,比如:图形中移动C点或E点始终有CE∥DF。,多媒体教学在合作学习中具有的独特魅力,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内容,适时地去展开合作学习,发现和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愿望,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及时评价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更关注小组的整体情况;不仅及时评价发言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更关注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的发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不仅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更关注他们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态度。通过及时有效的评价机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合作的快乐和收获。

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策略,我们必须去学习,去研究它。让合作学习这朵课改之花越开越盛,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吉林、王坦《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北京:人民教育,2004(2)

2、沈万军.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3、陈丽娟《学生之友》 合作学习应用,2011.7

4.姚云飞《初中数学教改》.白莽《打造高效课堂》.王志刚《提高课改教学实效性》 国培置换教育 阜阳师范学院2013.8---11

第二篇: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策略论文

关键词:合作学习策略 初中数学 运用

摘要:合作学习策略,指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一系列学习活动,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理论和策略。合作学习策略是一种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的改善课堂中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之一。

20世纪70年代,合作学习初兴于美国,被誉为“近十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教育学家噶斯基说:本质上,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我国对合作学习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90年代,从浙江大学的合作学习小组到山东教育研究所组织开展的合作学习的教学研究与实验。到近年来,一系列的教育科学研究与实验,对合作学习的深入推广和运用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现状

新课程要求下,在初中数学教学方面很多教师都已经有意识的把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引入课堂,但是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认知,造成操作不当,使小组合作学习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合作学习现状弊端内容讨论和掌握的大多是教师交给的知识性问题或教材中呈现的知识性答案。形式小组参与以前后桌划分,并且仅以学习成绩作为是否有效的参考,呆板,单一。分工即时性组合,没有合作习惯;“独唱”现象较多;任务分工不明确。目标基于结果的得出,缺少合作精神、合作需要和合作交流等目标的落实。

二、准确把握初中数学学习的特点

初中数学学习主要是学生的个人思维活动,依靠自身的独立思考完成学习任务。学生个人作为数学学习的主体,独立的思考与学习是主要的学习方式,而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辅助学习方式,这是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的。学习重在“领悟”,合作学习应以思维的交流和深入为主。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重视合作过程,结果评价,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三、选择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内容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前提。合作学习选择:一是需要合作、操作、观察、探究的。比如:统计,实验,课题学习等;二是在解题策略和结论上需要辩论或容易出现分歧的内容;三是有一定的挑战性,交流后能够得到一定的启迪的内容,问题难度较大,个人独立思考容易有疏漏的问题。在把小组合作学习由形式向实质转换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组织策略:

1.合理分工,科学分组

让小组合作学习顺利的开展并充分发挥其学习功能的前提是合理分工,科学分组。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的生的掌握程度,认知能力、基础素质等进行分组,根据学习内容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特长、个性差异、智力水平等进行合理分工。比如:一些结论比较难归纳,并且需要大量的动手操作进行尝试的学习内容,就可以将数学基础较好的同学和基础较弱或者操作能力较低的学生搭配划分小组,这样在合作学习的开展过程中,一方面能解决合作学习所需要达成的目标,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之间找出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差距,强优补弱。

2.精心设计,适时引导

在进行合作学习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教材内容的重难点,精心设计讨论的针对性。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充分提高课堂效率。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巧妙的进行引导并善于启发,使小组合作学习有序、有效开展,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要根据普遍的共性问题进行统一分析和解答。

3.信息反馈,综合评价

及时反馈合作学习的信息,有利于合作成果的充分展示,教师根据小组阐述的观点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评价。让小组之间互相倾听,取长补短,让小组之间互助、互进,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对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的评价是合作学习成功发展的关键,评价中不仅要包括每个学生参与的情况,更要关注整个小组的情况。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合作,可以采用抽取小组进行提问的方式评价小组的学习质量,可以有效的促进每个学生积极的参与活动。还可以采取独立完成测验的方法,小组先行讨论交流。测验时,需每个学生独立完成。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参与情况,和测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总之,在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耐心的培养和长期的训练。教师自身应该不断的增强自身的知识储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组织引导小组合作学习,让数学学习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1]陈志娥.初中数学合作学习中的常见问题与策略[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0.

[2]唐均.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反思[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5).

[3]申忠军.初中数学合作学习应注意的七个问题[J].教师,2009(17).

[4]叶玉珠.初中数学有效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

[5]中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第三篇:数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自新课标颁布实施以来,“合作学习”已走进当今课堂。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活动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有明确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能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使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地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

一、合作学习的形式

1、合作讨论,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性

为了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以4──6人为宜,并且在一个小组中注意各层次学生的优化组合,以利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要使合作学习更加有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合作学习不但要发挥组内每个人的作用,还要发挥集体的作用,注意培养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活动的习惯,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努力提高学习的效果。

2、合作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今天,具有不定性、探索性的开放性练习,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而运用小组合作进行开放性练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给他们以较大的思维空间,使他们乐于交流,从而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天地。

二、合作学习的操作

1、创设生活情境

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学知识融入现实生活中,学生乐于接受。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办法就是描述贴近儿童生活的事件,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事件之中,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明确学习任务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效性。

三、合作学习要选择恰当的时机。

1、合作时机应选择在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发合作的欲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2、合作时机应选择在学生个人探索有困难时。由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是有限的,所以当他们在学习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往往会遇到困难。教学中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选择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组织合作学习,小组合作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合理组建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组织

合作交流小组的成员的搭配应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能力、性别、兴趣爱好、家庭背景进行。一般4――6人一组,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相互取长补短,使组内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小组竞争的公平性,即遵循“组内异质”原则,形成互补,从而使小组活动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输入输出,可以激发更多的观点,使全班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组建好的合作交流学习小组间力求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体现“组间同质”的原则。

(二)创设问题情境,当好引导者

作为引导者,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做所为,所思所想,引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提出合作学习的目标,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活动前向学生提出合作建设。

(三)优化师生关系,当好合作者

在小组开展合作与交流时,教师的角色又变为一个合作者,要使小组合作真正有成效,教师除适时的组织、引导外,还必须置身于学习小组中,参与到学生中间去,在内容,时间,学生的情绪等方面,适时进行调控,以达到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目的。

五、数学课堂“合作交流学习”探索后的思考

1、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交流学习的关系

学生的合作与成人的合作有所不同,成人已经完成了上学打基础的任务,他们合作的最主要目的是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而较少关心每个人发展得怎么样;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合作交流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才能谈到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2、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

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合作交流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总之,“学习中的合作与交流”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不应该成为一种外部强加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内部需要的自然过程,这是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也是新课程所积极倡导和当前课堂教学所必需的。正如美国数学教育家舍弗尔德所提倡的:教学应主要由“全班性的讨论”和“分组讨论”这两个环节组成。因此,只有充分地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每个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这样“合作与交流学习”才能体现出实效性。

第四篇: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摘要:“合作学习”已走进当今课堂。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活动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有明确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能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使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地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学习,相互交流、合作竞争、想象创造,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主动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合作学习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重要学习之一,是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当今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对合作需求的比重越来越高。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合作策略,也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中被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自新课标颁布实施以来,“合作学习”已走进当今课堂。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活动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有明确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能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使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地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学习,相互交流、合作竞争、想象创造,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主动学习的能力。

一、合作学习的形式

1、合作讨论,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性

为了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以4──6人为宜,并且在一个小组中注意各层次学生的优化组合,以利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要使合作学习更加有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合作学习不但要发挥组内每个人的作用,还要发挥集体的作用,注意培养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活动的习惯,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努力提高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学生已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但尚未得出结论之前组织讨论,这样可以通过讨论互相启发,分析综合,在掌握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抽象概括,探索出所要掌握的结论。

2、合作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今天,具有不定性、探索性的开放性练习,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而运用小组合作进行开放性练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给他们以较大的思维空间,使他们乐于交流,从而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天地。

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很快掌握了新知,有的学生一知半解,这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练习,让每个学生发表见解,相互启迪,实现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开展合作练习的初始阶段,学生的讨论的合作意识可能不强,这时教师可以加强指导,并安排特定的时间,有意识培养他们合作练习的意识,实施新课程以后,可以把教材安排的讨论题,作为合作练习的素材,这样,既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学到别人的好思维,好方法。更有利于学生表达观点,发挥想象,互相启发,共同发展。

3、合作评价,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经常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以便学生了解自己的情况,及时改正错误。在合作评价时,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概括别人发言的要点,经过分析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了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既锻炼了思维,又培养了表达能力。

二、合作学习的操作

1、创设生活情境

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学知识融入现实生活中,学生乐于接受。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办法就是描述贴近儿童生活的事件,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事件之中,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明确学习任务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效性。

三、合作学习要选择恰当的时机。

1、合作时机应选择在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发合作的欲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2、合作时机应选择在学生个人探索有困难时。由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是有限的,所以当他们在学习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往往会遇到困难。教学中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选择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组织合作学习,小组合作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合作时机应选择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现在的学生争强好胜,有一定的竞争欲望,渴望自己的观点被肯定,但又不善于阐述自己的观点,一旦有不同意见,浮于表面的争论较多,说服力不够。此时,教师如果对有争论的疑点下放到小组中,让持有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合作,与对方争辩,在辩论中明晰正误。

4、合作时机应选择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开放性”问题的解题方法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的去思考,须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策略和结论。

5、合作时机应选择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在教学中,教师应在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计合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与交流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动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通过实验我们认识到,要达到上述目标,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与交流学习,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要使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学习,教师首先要学会合作交流学习,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与技巧。新课程的启动,学习方式的变化,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在数学课堂合作与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是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师在学生合作与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时刻要变换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合作者,时而是一个帮助者,时而是一个激励者。在学生开展合作与交流的时候,教师的角色是一个促进者和合作者,有时也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当指导者。这时,教师需要观察小组的活动情况,包括学生个人的参与情况,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情况;需要深入到小组中,了解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他们的解法,及时发现他们的失误,以便提供必要的提示或矫正,并能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个别学生或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性思维火花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采取的都应是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又不能对学生的困难和疑问袖手旁观。在观察、诊断以及进行“积极的认知干预”的过程中较快地适应角色的不断变化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但这也正是一个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教师的必备素质。

在指导全班学生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提炼与运用时,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穿针引线”者。教师需要倾听学生的汇报,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和提炼学生已发现的结论,提供学生运用新知识的情景,及时给出促进学生发展评价意见等等。特别是当不同的学生分工研究的是一个复杂问题的不同侧面时。教师还需要时不时地对学生的各种观点加以综合,因为有时不同小组的学生可能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二)、优化组合,强化合作

1、合理组建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组织

合作交流小组的成员的搭配应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能力、性别、兴趣爱好、家庭背景进行。一般4——6人一组,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相互取长补短,使组内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小组竞争的公平性,即遵循“组内异质”原则,形成互补,从而使小组活动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输入输出,可以激发更多的观点,使全班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组建好的合作交流学习小组间力求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体现“组间同质”的原则。

2、重视学习小组“领头雁”的培养

重视学习小组“领头雁”的培养。这“领头雁”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素质,学习要优秀,责任心要强,并能管住自己,而且乐于助人,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

在小组选出自制力较强、组织能力较好的同学为小组长后,对小组长进行“岗前培训”,使其清楚小组长的职责,带领小组进入角色,开展合作,增强小组竞争力。组长负责小组的合作交流组织、检查监督、表扬批评等,让学生管理学生,把权利下放,有助于学生间的交流,有利于小组合作交流的顺利开展。

3、培养学生掌握社交技能

导致合作交流学习小组解体或学习不能顺利进行的主要原因就是小组成员不会合作交流,学生不合作的原因往往也不是学生缺乏合作交流的愿望,而是学生缺乏合作交流的方法——社交技能。所以教师最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学生掌 握必要的社会技能。例如:将组内成员明确分工,运用“手势”发挥管理作用,同时使学生参与管理过程,如何倾听别人的发言,养成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自己认真思考,大胆发言,敢于把自己的探索发现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如何“提建议”;如何说服别人。评价他人等等。好的社交技能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们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小组里学到更多东西,同时对同学与家人和朋友和睦相处以及未来事业上取得成功都是非常重要的。

(三)、创设问题情境,当好引导者

作为引导者,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做所为,所思所想,引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提出合作学习的目标,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活动前向学生提出合作建设。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小组合作推导公式前,可以提出以下几点合作建议:(1)想与三角形有关的那些图形。(2)用多种方法验证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3)思考公式推导过程对我们的启发。对特定的教学内容,可以适当指导思路和方法,如教学“我们认识的数”,教学“抓花生米”这一环节时,教师应讲清合作交流要求:

1、每组先派一名学生抓花生米;

2、抓花生米时要求只能抓一把,但要尽可能多抓;

3、再小组内猜一猜,这一把花生米有多少粒;

4、再由一人数一数有多少粒;

5、讨论:抓一把花生米与抓一把糖果的粒数哪个多?为什么?这样把合作交流的步骤交代清楚,小组学习就能有条不紊地展开。提出合作交流建设或指导的目的是引导启发,提示合作的流程,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

(四)、优化师生关系,当好合作者

在小组开展合作与交流时,教师的角色又变为一个合作者,要使小组合作真正有成效,教师除适时的组织、引导外,还必须置身于学习小组中,参与到学生中间去,在内容,时间,学生的情绪等方面,适时进行调控,以达到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都要采用一种友好的,平等的,建设性地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涉学生的学习过程,又不能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袖手旁观,要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会探索,会发现,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处。要建构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让学生学会尊重,帮助别人,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但不盲从。要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教师要适时变换角色,参与其中的学习、合作、交流,做个平等的参与者,耐心的引导者,热情的帮助者。让学生树立“我与大家”,“我与集体”的观念。良好的小组合作氛围是实施合作交流学习的关键。老师应注重在学生中培养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敢于承认自身不足和虚心向他人请教的良好风尚,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学会分享他人成功的喜悦。

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别差异,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在合作交流学习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遵循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特别对那些平时不善言谈、不合群的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时间与空间。老师可有意识地把焦点引向这些弱势群体,这样一来,小组合作交流的中心就自然地转向弱势群体,从耐增强了这些学生们的自信心和合作乐趣,进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五)、合作交流,培养协作意识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协作是一个人生存的需要,是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发生相互作用和联系的基本方式,也是社会群体赖以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学生正是在相互合作与交流中得到发展的。“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在 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合作为手段,是开展的有组织有指导的互教互学互帮活动。这种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取了更多自我表现的机会,使思维真正活跃起来,使课堂教学不再出现被遗忘和冷落的角落。

合作交流学习,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儿童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交往能力。同学之间互相启发,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吸收营养,集大家的智慧于一身。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从桌上众多的学具中找出长方体,然后分组讨论,“观察这些长方体,你能发现什么?”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经过讨论发现: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长方体的相对的两个面大小相等„„教师对他们的发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这样的学习探索中,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时时处处迸发着智慧的火花。另外,在数学合作交流学习的课堂上通过充分的合作与交流,营造了一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合作学习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

心理学家舒兹认为:每个人都需要别人,都具有人际之间的心理需求,包括包容需求,控制需求与情感需求。如果一个人只限于自己的知识,而不懂得与人合作交流,那么他的潜能也根本无法施展出来。这样的话,即使是才高八斗,那也只是闭门造车的书呆子。所以,我们要把合作交流作为另一有效的教学方式,改善教育交往,在合作与交流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互相提问,互相启发,互相商讨,互相激励,共同完成任务,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以学生为主体,当好指导者

教师要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变换角色,这是新课标向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在指导合作小组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与应用时,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指导者,教师要倾听学生的总结发言,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建议。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总结和概括发现的结论,提供学生应用新知识的情境等。如何使讨论不流于形式,这就首先要求教师从设计教案的一开始起,就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对于教师来讲,灌输是一种最省力,也是最能让自己感觉到已经尽了责任的办法,但是显然没有考虑学生接受的效果。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就不仅仅把学生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既要对学生的“群体”给予研究,又要对“这个群体与它的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给予研究,既要对“在群体中的个体积极性的发挥”给予重视,又要对“在个体积极性的推动下群体创造精神的发展趋向”给予充分的预测。要真正给学生以信任,体会他们的学习过程,摸索他们的认知规律,尊重他们的人格,分担他们的忧虑,接纳他们的想法,分享他们的喜悦,努力使课堂成为主动学习、充满探究精神的乐园。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充分估计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要从学生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努力组织一些丰富的、现实的教学活动,设计启发性、开放性和可合作性的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精神。其三,教师应该给学生的“合作交流学习”留出充分的空间与时间,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有较充分的发言机会和时间,使他们都能在合作群体中担当起应尽的职责,逐渐体会到群体合作的氛围中学习的乐趣与收获。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时,要积极引导每位组员站在小组的立场上,每个人发言代表着一个小组的成就,让学生增强集体荣誉感,当遇到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时,教师可即时做出妥善处理,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交流合作与探索。

(七)、以学生为本,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

研究性学习中由于学生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学习的结果必然会五彩缤纷。因此我们的评价应注重将他们的学习结果与适应他们发展水平的科学知识相结合,更应注重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应围绕着学生如何提问,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做出假设,如何解决问题等进行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如:五年级梯形的面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新课开始,让学生猜一猜怎样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学生有的说:“转化成三角形。”有的说:“转化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各有见解,这时,老师又追问:“你们是怎样想到的?”学生回答:“我们想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推导的过程中,就是先把他们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所以我们想到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也许也是运用这种方法的。”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当即给予肯定:“真棒,你们会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大胆的假设,这是学会数学不可缺少的方法!”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鼓励和导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使评价落到实处,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评价原则正面化,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对学生有长进,学有创见的学生要明察秋毫,及时表扬鼓励,让成功与快乐大家共享,教师要求小组成员不要过多地渲染评价结果的阴暗面,也不要以一次评价来定夺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免学生偶然失误而引起的评价失真,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

2、评价内容重点化,使学生反思学习的得失

教学生学会正确对待他人评价的同时,也学会自己评价自己,学会反思得失,认识自己的发展区和不足之处。同时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如知识掌握要求,思维品质要求,实践能力要求,问题解决方法的创新要求,学习情感要求等。

3、评价方法多样化,使学生全方面了解自己

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重结果、轻过程,重共性、轻个性。这种传统的机械划一的评价方法,是急功近利的表现,不利于调动每个学生的潜能。要改变这样的评价方法,就要实现评价方法多元。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关注结果 更关注过程

要“关注学生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我们采用“二次评价”或者叫“延时”评价的方法,就是说,不要轻易、草率地评价学生的作业和发言,而是适当延长时间,待信息二次反馈甚至多次反馈后再评价,这样有利于学生产生思维的触角。

例如,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我们不能看到学生知道了结果就急于作肯定的评价,而要看学生是否亲身经历了探索公式的形成过程:是操作了学具,还是画了图形;是通过独立思考的,还是参与了合作交流得出的等等,再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重视学习过程,积极地投身于探索之中。

(2)、关注共性 更关注个性

由于文化环境、家庭背景、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基础、性格、智力等存在着差异。同样的评价,对于这个学生是合适的,而对于另一个学生可能是不合适的。所以,我们既要关注学生的共性,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实行统一评价与分层评价相结合,以分层评价为主的方法。

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因此,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课堂上在小组中的表现作深入的了解和仔细观察,对合作较好的小组,组织能力较强的组长,积极参与学习的成员都要及时评价、表扬和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如可根据小组的表现评出“集体智慧奖”、“组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等,也可根据学生在小组里的表现主出“最佳表现奖”、“合作标兵奖”„„,这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为“合作交流学习”步入成功注入了新的催化剂。

三、数学课堂“合作交流学习”探索后的思考

1、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交流学习的关系

学生的合作与成人的合作有所不同,成人已经完成了上学打基础的任务,他们合作的最主要目的是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而较少关心每个人发展得怎么样;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合作交流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才能谈到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这样的个性,才能够打下走向社会从事独立工作或与别人合作的基础。这些个性有很多独立的成分,因此,要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合作交流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

2、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

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合作交流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让好学生一个人代替小组汇报交流,或者让组长做小老师,而要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使之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建立一种责任感,以保证合作交流学习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华罗庚说过:“学习数学最好到数学家的纸篓里找材料,不要只看书本上的结论”。“合作交流学习”的教学方法,能将教材及教师的思维过程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的思维再现出来。但在探索尝试过程中,有许多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如:学的慢的学生需要得到学得快的学生的帮助才会进步,那么对学得快的学生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就得放慢学习进度,影响自身的发展。通过实验教师与学生在数学中尝到“合作交流学习”的甜头,它不失为一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方法。

总之,“学习中的合作与交流”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不应该成为一种外部强加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内部需要的自然过程,这是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也是新课程所积极倡导和当前课堂教学所必需的。正如美国数学教育家舍弗尔德所提倡的:教学应主要由“全班性的讨论”和“分组讨论”这两个环节组成。因此,只有充分地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每个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这样“合作与交流学习”才能体现出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曾琦《合作学习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3期

2.《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学数学教育》2002.12

3.《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 《教育研究》2002.2李淑媛.4.《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坦.

第五篇: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摘要:“合作学习”已走进当今课堂。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活动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有明确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能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使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地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学习,相互交流、合作竞争、想象创造,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主动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合作学习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重要学习之一,是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当今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对合作需求的比重越来越高。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合作策略,也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中被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自新课标颁布实施以来,“合作学习”已走进当今课堂。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活动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有明确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能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使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地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学习,相互交流、合作竞争、想象创造,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主动学习的能力。

一、合作学习的形式

1、合作讨论,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性

为了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以4──6人为宜,并且在一个小组中注意各层次学生的优化组合,以利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要使合作学习更加有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合作学习不但要发挥组内每个人的作用,还要发挥集体的作用,注意培养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活动的习惯,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努力提高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学生已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但尚未得出结论之前组织讨论,这样可以通过讨论互相启发,分析综合,在掌握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抽象概括,探索出所要掌握的结论。

2、合作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今天,具有不定性、探索性的开放性练习,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而运用小组合作进行开放性练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给他们以较大的思维空间,使他们乐于交流,从而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天地。

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很快掌握了新知,有的学生一知半解,这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练习,让每个学生发表见解,相互启迪,实现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开展合作练习的初始阶段,学生的讨论的合作意识可能不强,这时教师可以加强指导,并安排特定的时间,有意识培养他们合作练习的意识,实施新课程以后,可以把教材安排的讨论题,作为合作练习的素材,这样,既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学到别人的好思维,好方法。更有利于学生表达观点,发挥想象,互相启发,共同发展。

3、合作评价,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经常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以便学生了解自己的情况,及时改正错误。在合作评价时,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概括别人发言的要点,经过分析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了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既锻炼了思维,又培养了表达能力。

二、合作学习的操作

1、创设生活情境

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学知识融入现实生活中,学生乐于接受。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办法就是描述贴近儿童生活的事件,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事件之中,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明确学习任务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效性。

三、合作学习要选择恰当的时机。

1、合作时机应选择在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在这种情况下,教 师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发合作的欲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2、合作时机应选择在学生个人探索有困难时。由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是有限的,所以当他们在学习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往往会遇到困难。教学中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选择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组织合作学习,小组合作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合作时机应选择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现在的学生争强好胜,有一定的竞争欲望,渴望自己的观点被肯定,但又不善于阐述自己的观点,一旦有不同意见,浮于表面的争论较多,说服力不够。此时,教师如果对有争论的疑点下放到小组中,让持有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合作,与对方争辩,在辩论中明晰正误。

4、合作时机应选择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开放性”问题的解题方法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的去思考,须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策略和结论。

5、合作时机应选择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在教学中,教师应在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计合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与交流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 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动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通过实验我们认识到,要达到上述目标,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与交流学习,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要使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学习,教师首先要学会合作交流学习,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与技巧。新课程的启动,学习方式的变化,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在数学课堂合作与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是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师在学生合作与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时刻要变换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合作者,时而是一个帮助者,时而是一个激励者。在学生开展合作与交流的时候,教师的角色是一个促进者和合作者,有时也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当指导者。这时,教师需要观察小组的活动情况,包括学生个人的参与情况,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情况;需要深入到小组中,了解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他们的解法,及时发现他们的失误,以便提供必要的提示或矫正,并能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个别学生或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性思维火花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采取的都应是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又不能对学生的困难和疑问袖手旁观。在观察、诊断以及进行“积极的认知干 预”的过程中较快地适应角色的不断变化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但这也正是一个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教师的必备素质。

在指导全班学生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提炼与运用时,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穿针引线”者。教师需要倾听学生的汇报,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和提炼学生已发现的结论,提供学生运用新知识的情景,及时给出促进学生发展评价意见等等。特别是当不同的学生分工研究的是一个复杂问题的不同侧面时。教师还需要时不时地对学生的各种观点加以综合,因为有时不同小组的学生可能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二)、优化组合,强化合作

1、合理组建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组织

合作交流小组的成员的搭配应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能力、性别、兴趣爱好、家庭背景进行。一般4——6人一组,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相互取长补短,使组内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小组竞争的公平性,即遵循“组内异质”原则,形成互补,从而使小组活动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输入输出,可以激发更多的观点,使全班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组建好的合作交流学习小组间力求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体现“组间同质”的原则。

2、重视学习小组“领头雁”的培养

重视学习小组“领头雁”的培养。这“领头雁”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素质,学习要优秀,责任心要强,并能管住自己,而且乐于助人,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

在小组选出自制力较强、组织能力较好的同学为小组长后,对小组长进行“岗前培训”,使其清楚小组长的职责,带领小组进入角色,开展合作,增强小组竞争力。组长负责小组的合作交流组织、检查监督、表扬批评等,让学生管理学生,把权利下放,有助于学生间的交流,有利于小组合作交流的顺利开展。

3、培养学生掌握社交技能

导致合作交流学习小组解体或学习不能顺利进行的主要原因就是小组成员不会合作交流,学生不合作的原因往往也不是学生缺乏合作交流的愿望,而是学生缺乏合作交流的方法——社交技能。所以教师最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学生掌握必要的社会技能。例如:将组内成员明确分工,运用“手势”发挥管理作用,同时使学生参与管理过程,如何倾听别人的发言,养成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自己认真思考,大胆发言,敢于把自己的探索发现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如何“提建议”;如何说服别人。评价他人等等。好的社交技能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们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小组里学到更多东西,同时对同学与家人和朋友和睦相处以及未来事业上取得成功都是非常重要的。

(三)、创设问题情境,当好引导者

作为引导者,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做所为,所思所想,引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提出合作学习的目标,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活动前向学生提出合作建设。如:教学“三 角形面积的计算”,小组合作推导公式前,可以提出以下几点合作建议:(1)想与三角形有关的那些图形。(2)用多种方法验证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3)思考公式推导过程对我们的启发。对特定的教学内容,可以适当指导思路和方法,如教学“我们认识的数”,教学“抓花生米”这一环节时,教师应讲清合作交流要求:

1、每组先派一名学生抓花生米;

2、抓花生米时要求只能抓一把,但要尽可能多抓;

3、再小组内猜一猜,这一把花生米有多少粒;

4、再由一人数一数有多少粒;

5、讨论:抓一把花生米与抓一把糖果的粒数哪个多?为什么?这样把合作交流的步骤交代清楚,小组学习就能有条不紊地展开。提出合作交流建设或指导的目的是引导启发,提示合作的流程,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

(四)、优化师生关系,当好合作者

在小组开展合作与交流时,教师的角色又变为一个合作者,要使小组合作真正有成效,教师除适时的组织、引导外,还必须置身于学习小组中,参与到学生中间去,在内容,时间,学生的情绪等方面,适时进行调控,以达到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都要采用一种友好的,平等的,建设性地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涉学生的学习过程,又不能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袖手旁观,要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会探索,会发现,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处。要建构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让学生学会尊重,帮助别人,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但不盲从。要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教师要 适时变换角色,参与其中的学习、合作、交流,做个平等的参与者,耐心的引导者,热情的帮助者。让学生树立“我与大家”,“我与集体”的观念。良好的小组合作氛围是实施合作交流学习的关键。老师应注重在学生中培养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敢于承认自身不足和虚心向他人请教的良好风尚,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学会分享他人成功的喜悦。

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别差异,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在合作交流学习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遵循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特别对那些平时不善言谈、不合群的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时间与空间。老师可有意识地把焦点引向这些弱势群体,这样一来,小组合作交流的中心就自然地转向弱势群体,从耐增强了这些学生们的自信心和合作乐趣,进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五)、合作交流,培养协作意识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协作是一个人生存的需要,是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发生相互作用和联系的基本方式,也是社会群体赖以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学生正是在相互合作与交流中得到发展的。“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合作为手段,是开展的有组织有指导的互教互学互帮活动。这种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取了更多自我表现的机会,使思维真正活跃起来,使课堂教学不再出现被遗忘和冷落的角落。

合作交流学习,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儿童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交往能力。同学之间互相启发,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吸收营养,集大家的智慧于一身。

心理学家舒兹认为:每个人都需要别人,都具有人际之间的心理需求,包括包容需求,控制需求与情感需求。如果一个人只限于自己的知识,而不懂得与人合作交流,那么他的潜能也根本无法施展出来。这样的话,即使是才高八斗,那也只是闭门造车的书呆子。所以,我们要把合作交流作为另一有效的教学方式,改善教育交往,在合作与交流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互相提问,互相启发,互相商讨,互相激励,共同完成任务,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以学生为主体,当好指导者

教师要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变换角色,这是新课标向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在指导合作小组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与应用时,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指导者,教师要倾听学生的总结发言,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建议。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总结和概括发现的结论,提供学生应用新知识的情境等。如何使讨论不流于形式,这就首先要求教师从设计教案的一开始起,就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对于教师来讲,灌输是一种最省力,也是最能让自己感觉到已经尽了责任的办法,但是显然没有考虑学生接受的效果。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就不仅仅把学生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既要对学生的“群体”给予研究,又要对“这个群体与它的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给予研究,既要对“在群体中的个体积极性的发挥”给予重视,又要对“在个体积极性的推动 下群体创造精神的发展趋向”给予充分的预测。要真正给学生以信任,体会他们的学习过程,摸索他们的认知规律,尊重他们的人格,分担他们的忧虑,接纳他们的想法,分享他们的喜悦,努力使课堂成为主动学习、充满探究精神的乐园。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充分估计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要从学生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努力组织一些丰富的、现实的教学活动,设计启发性、开放性和可合作性的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精神。其三,教师应该给学生的“合作交流学习”留出充分的空间与时间,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有较充分的发言机会和时间,使他们都能在合作群体中担当起应尽的职责,逐渐体会到群体合作的氛围中学习的乐趣与收获。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时,要积极引导每位组员站在小组的立场上,每个人发言代表着一个小组的成就,让学生增强集体荣誉感,当遇到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时,教师可即时做出妥善处理,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交流合作与探索。

(七)、以学生为本,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

研究性学习中由于学生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学习的结果必然会五彩缤纷。因此我们的评价应注重将他们的学习结果与适应他们发展水平的科学知识相结合,更应注重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应围绕着学生如何提问,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做出假设,如何解决问题等进行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 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如:五年级梯形的面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新课开始,让学生猜一猜怎样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学生有的说:“转化成三角形。”有的说:“转化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各有见解,这时,老师又追问:“你们是怎样想到的?”学生回答:“我们想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推导的过程中,就是先把他们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所以我们想到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也许也是运用这种方法的。”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当即给予肯定:“真棒,你们会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大胆的假设,这是学会数学不可缺少的方法!”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鼓励和导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使评价落到实处,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评价原则正面化,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对学生有长进,学有创见的学生要明察秋毫,及时表扬鼓励,让成功与快乐大家共享,教师要求小组成员不要过多地渲染评价结果的阴暗面,也不要以一次评价来定夺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免学生偶然失误而引起的评价失真,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

2、评价内容重点化,使学生反思学习的得失

教学生学会正确对待他人评价的同时,也学会自己评价自己,学会反思得失,认识自己的发展区和不足之处。同时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如知识掌握要求,思维品质要求,实践能力要求,问题解决方法的创新要求,学习情感要求等。

3、评价方法多样化,使学生全方面了解自己

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重结果、轻过程,重共性、轻个性。这种传统的机械划一的评价方法,是急功近利的表现,不利于调动每个学生的潜能。要改变这样的评价方法,就要实现评价方法多元。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关注结果

更关注过程

要“关注学生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我们采用“二次评价”或者叫“延时”评价的方法,就是说,不要轻易、草率地评价学生的作业和发言,而是适当延长时间,待信息二次反馈甚至多次反馈后再评价,这样有利于学生产生思维的触角。

例如,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我们不能看到学生知道了结果就急于作肯定的评价,而要看学生是否亲身经历了探索公式的形成过程:是操作了学具,还是画了图形;是通过独立思考的,还是参与了合作交流得出的等等,再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重视学习过程,积极地投身于探索之中。

(2)、关注共性

更关注个性

由于文化环境、家庭背景、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基础、性格、智力等存在着差异。同样的评价,对于这个学生是合适的,而对于另一个学生可能是不合适的。所以,我们既要关注学生的共性,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实行统一评价与分层评价相结合,以分层评价为主的方法。

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因此,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课堂上在小组中的表现作深入的了解和仔细观察,对合作较好的小组,组织能力较强的组长,积极参与学习的成员都要及时评价、表扬和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如可根据小组的表现评出“集体智慧奖”、“组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等,也可根据学生在小组里的表现主出“最佳表现奖”、“合作标兵奖”„„,这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为“合作交流学习”步入成功注入了新的催化剂。

三、数学课堂“合作交流学习”探索后的思考

1、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交流学习的关系

学生的合作与成人的合作有所不同,成人已经完成了上学打基础的任务,他们合作的最主要目的是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而较少关心每个人发展得怎么样;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合作交流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才能谈到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这样的个性,才能够打下走向社会从事独立工作或与别人合作的基础。这些个性有很多独立的成分,因此,要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合作交流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

2、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

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合作交流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让好学生一个人代替小组汇报交流,或者让组长做小老师,而要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使之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建立一种责任感,以保证合作交流学习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华罗庚说过:“学习数学最好到数学家的纸篓里找材料,不要只看书本上的结论”。“合作交流学习”的教学方法,能将教材及教师的思维过程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的思维再现出来。但在探索尝试过程中,有许多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如:学的慢的学生需要得到学得快的学生的帮助才会进步,那么对学得快的学生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就得放慢学习进度,影响自身的发展。通过实验教师与学生在数学中尝到“合作交流学习”的甜头,它不失为一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方法。

总之,“学习中的合作与交流”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不应该成为一种外部强加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内部需要的自然过程,这是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也是新课程所积极倡导和当前课堂教学所必需的。正如美国数学教育家舍弗尔 德所提倡的:教学应主要由“全班性的讨论”和“分组讨论”这两个环节组成。因此,只有充分地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每个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这样“合作与交流学习”才能体现出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曾琦《合作学习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3期

2.《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学数学教育》2002.12

3.《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

《教育研究》2002.2李淑媛.4.《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坦.

下载教研论文: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研论文: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与交流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

    让合作学习融入数学教学中

    让合作学习融入数学教学中 作者:刘庆慧作者单位:山东莘县第二实验小学 【摘要】合作学习有助于人们学会合作和互爱,并有助于提高组间关系,并有助于消除种族隔离和歧视。合作学习......

    教学研究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研究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自新课标颁布实施以来,“合作学习”已走进当今课堂。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活动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吴红英 随着课改的深入,当我们走进用新理念打造的课堂,就会体验到教师的角色正悄悄地转变着;新课程倡导的先进理念正悄然改变着每位教师的教......

    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修改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可见在我国古代,人们就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当今社会是科技竞争的时代,而竞争的成败往往取决于......

    在数学教学中实践小组合作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实践小组合作学习新洲小学 胡凤华 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人心,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

    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赵君山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论文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论文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使置身班集体中原本孤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