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从教育方式习惯养成谈中小学衔接
知识改变命运百度提升自我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从教育方式习惯养成谈中小学衔接
学生由小学进到中学学习,一般都要经过学习环境、人际关系、学习方法等方面的适应,适应得快,学业上一马平川,突飞猛进。反之则学业陷入低谷,一蹶不振。因此,抓好中小学的衔接工作十分必要。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处于童年晚期,这个时期的孩子的心理发展处在一个从幼稚走向逐渐成熟的变动时期,在这个时期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可以使学生一生受益。
1、应要求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改变学习的无序状态,减少学习的随意性,使学生的学习逐渐由自发转为自觉。
2、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
3、养成上课主动作笔记的习惯。记笔记要求学生记重点、记难点,根据自己情况记要点,而不是照搬板书。
4、养成读课外书的习惯。课外阅读量决定着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浓度。阅读量大的学生进入高一级的学校学习往往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都较强。教师应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给予指导和检查,使之形成习惯。使学生把读书作为一种人生乐趣,一生以书为友。
二、转换课堂教学方式,增加课堂知识含量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认知能力方面有了相当的发展,能运用概念进行抽象思维,求知欲特别旺盛。他们不满足于课堂上拖沓的节奏和单一的信息刺激。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发散的方式增加一些新知识,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为进入中学打好基矗
三、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生自信心、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往往决定学生到中学后能否很快适应的主要因素。在小学高年级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教师要改变那种一包到底的保姆式教育。
1、首先在观念上要为学生灌输独立意识,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和教师一样是独立的个体,学习是自己的职责,自己要为自己行为负责,一分勤劳一分收获。
2、加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上要舍得放,多给学生一些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把独立自学能力的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
3、把教育的触觉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使他们从小学会乐观积极地对待生活,增强自信心,积极地面对困难,去争取学习上的胜利。
第二篇:(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感恩教育的窗口
知识改变命运百度提升自我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语文——感恩教育的窗口
最近有几位家长向我诉说:自己的孩子在家好吃懒做,父母稍微唠叼几句,便感觉不耐烦,轻则还嘴对骂,重则离家出走,作为父母,自己付出了那么多,但孩子却根本体会不到长辈的良苦用心,更别说关心、体贴、孝敬父母了,他们就搞不明白,自己的孩子怎么成这样了?的确,现在的孩子一般都是独生子女,自幼娇生惯养,平日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嘴,他们可谓过着“太上皇”的生活,如果父母、长辈对他们的要求稍有不顺,他们便是横眉冷对,怨声载道。难道现在的孩子真的没有一点孝心吗?古人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难道我们现在的孩子连羊、连鸦都不如了吗?我想不是这样的,由于自幼受家庭、父母溺爱,事事百依百顺,在他们看来,父母、长辈对他们好,那是理所当然的,是天经地义的,是他们应尽的义务,所以他们就根本不必要心存感激,心存感恩,更不必要去回报什么。对于这种现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果我们只是对他们作普通的说教,往往效果不好,甚至会让学生对你产生抵触、对抗情绪。所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找准一个恰当的时机,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是很多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语文教师一直探究的课题,笔者最近教过几篇比较典型的课文之后,发现学生的心弦有了很大触动,有的甚至潸然泪下,下面把这几个契机写出来,与各位共同探讨。
一、在《背影》中感受父亲的爱
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一文中,塑造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父亲形象。祖母去世,父亲又失业,家中光景很是惨淡,在这种氛围中读到“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的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的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再向外看时,他已经抱着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同学们有所触动,我赶紧语重心长的说:“同学们,有这份爱心的又何止文中的父亲?你们的父亲也是时刻关爱着你们的,只是你是否用心去体会了?我们一起来搜索父亲让你感动的瞬间,看谁的父亲最能打动我们”
起初,没有动静。我就点了一个平时比较孝顺的张萍同学。“08年冰灾的时候,爸爸每天六点钟起床帮我做好早饭,然后送我到学校,放学又准时来接。一两天我可能不会感动,但一直坚持二十多天,我感觉父亲真的伟大!”
冰灾的话题一打开,许多感人的场面就出现了„„
同学们能从平时已习惯的事例中,找到一丝感动,有几个甚至都掉眼泪了,他们明白了父母陪着我做作业,了解我的学习情况,这是在关爱我。
二、在《台阶》中理解父亲的苦
“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用心爱心专心 1
“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冬天,晚稻收仓了,春花也种下地,父亲穿着草鞋去山里砍柴。他砍柴一为家烧,二为卖钱,一元一担。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
此时此刻你们有何感受?
“我们都来自农村,可以说这也是我们父亲的写照,读过之后是否有点心酸?也许平时我们更多的是抱怨父亲没管过我,没和我好好交流,殊不知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每天没日没夜的劳作,是希望给你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体会这种辛苦?夏天,我们在睡午觉时,你是否知道父亲正顶着炎炎烈日在高空作业?冬天,我们在电烤炉边享受时,你是否想到了寒风中的父亲?”
一段感人肺腑的话过后,同学们都低下了头„„
这时,我又给同学们说了一件我去家访时发生的真实的事。有个同学家境不蛮好,但他花钱大手大脚的,我让他摸摸父亲的手,他不敢,当父亲的手触摸到他的时候,眼泪一下就出来了,这是一双布满老茧且多处开裂的手。从此以后,这位同学再也不乱花钱了,因为那都是父亲的血汗钱。
你们平时摸过父亲的手吗?今天回去摸一摸,写写自己的感受。
第二天的日记,我能感觉他们有质的飞跃。
三、在《我的母亲》中领悟母爱的深沉
这个学期我们学的是胡适的《我的母亲》,同学们已经从母亲的琐碎、平凡中感到母爱的伟大。我又找来了老舍的《我的母亲》,让同学们深情的读,找找让你感动的句子。同学们找了很多 “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这是作者经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从济南逃到西南时思母的那种复杂心情。也许我们都不曾体会过,也不曾知晓过,但作者却觉得很痛苦,因为世界上没有什么会比思乡情,念母情更来得强烈了。作者把自己比喻成失去了根的花,是怕当每次收到家信的时候,就会有不详的消息从中渗露出来。有母亲的人,心是安定的。作者又何尝不想这样呢?“我疑惑,我怕”。疑惑为什么在一年的家信中都找不到关于母亲起居的情况,怕母亲早以有不测,只是作者不想捅破,捅破那层似窗纸一样的念母之情。但噩耗还是传来,原来母亲已经去世有一年了。作者最后也只剩下内疚而又惋惜不已的哀痛 “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当读到这句话时,同学们的眼泪情不自禁的就流下来了,我也有同感,于是我对同学们说:“古语有云,养儿方知父母恩,你们不觉得那已太迟了吗?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那时就只能留下遗憾了。你们觉得现在要怎样做?”
“善待父母,孝顺父母„„”
这时有一个同学又说“母亲非常穷苦,但她还要养着自己的儿女,她整天为人们洗衣服,手终年都是鲜红微肿的。从手终年都是鲜红微肿的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母亲的辛苦。
用心爱心专心
2天天为人们洗服装,母亲为了什么?母亲为了儿女的生活,甘愿受苦。我觉得好像是写我自己的母亲,以前我认为洗衣服是理所当然,现在觉得这是一份很重的爱,以后我要尽量自己洗,帮妈妈分担。”
„„
从这以后,好多同学在日记里反省了自己的行为,决心做个懂得感恩的人。当然,感恩教育并非只感谢父母,还得感恩周围的人、事、物。如果以后我们在教学中,能适时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我们的孩子会有一颗感恩的心的。
以上是我个人对感恩教育的理解与实践,非常肤浅,恳请批评与指正。
用心爱心专心 3
第三篇:初中语文新课改下教师教学习惯的养成论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语文学科的要求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全面发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如何落实这些理论呢?下面我就从教师方面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首先,要看重课堂习惯。
1、善于用眼观察
注视是注意力集中的表现,是一种良好的感知状态。在面对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学生时可以先强制要求学生注视老师的眼睛(神态)和动作(肢体语言)。当老师在黑板上写字(语文课堂中的教师板书非常重要)的时候,学生应该认真观看黑板,密切注意书写内容。当某同学在发言或表演的时候,其他学生应当看着该同学的眼睛和所做的动作。作为基础学科,语文课堂需要加强情感交流,营造生动活泼的主题鲜明的课堂气氛。建议开展课前知识小测试、生字词听写、古诗文背诵等活动,以提起学生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力。
2、学会用耳倾听
倾听也是重要的课堂学习方式之一,只有良好的倾听者才能抓住说话者的要害,才能充分领会说话者的意图及话语的精神所在。倾听也是对发言者的尊重,是最起码的礼貌,只有认真倾听别人讲话,别人才会接纳、尊重与你的对话。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应该被提上议事日程。当老师讲述或同学发言的时候,应强调学生们认真地倾听,同时还要注视着发言者,不能做其他的事。在听取发言的过程中,如有其他问题或想法,可以先作好简单的记录,决不允许随便插话抢话,等老师或其他同学发言完毕,才可举手提问或提出不同意见。这样的训练也能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语言组织能力。
3、乐于动手实践
动手,其实就是要做好课堂笔记。必要的课堂笔记有助于过后进行讨论学习,便于重新拣起细细思考慢慢消化。做笔记绝不是全盘照搬,而是有选择地作重点记录,要简明扼要、便于理解,并且当天一定要作好整理归类。笔记一般分为教科书笔记和课下笔记,前者用来根据课本的内容和教师的讲课进程记录盲点、遗漏点,后者用来记录课下学习或者作业考试中的难点、易错点、思考点等。
4、多动脑勤思考
这一点笔者认为应包含听课和质疑两部分,除了上课时思维必须紧跟老师脚步外,还得在学生学习深入后逐渐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质疑是问题解决的第一步,是创新的基础。善于质疑的人,必定善于发现问题。语文学科不同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可以用具体的公式和数据来表达。理科往往答案唯一或固定不变,而语言文字复杂多变,我们知道“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同样的语文知识细节,由于认知个体的意识形态、世界观、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差异,出现不同的结论、得出相悖的答案也是很正常的情况。因此便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营造民主的氛围,求同存异,鼓励学生多提问,发表不同的见解,多根据自我意识自由赏析文章词句。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
其次,不能放松课后习惯。
1、预习复习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就是在谈复习的重要性。对于未接触的知识,先期预习,可以找准自己的弱点,在听讲中着重关注,有利于针对性学习。
2、扩大阅读面
阅读在语文学习中举足轻重,课堂上的阅读主要用于自习、预习时的课文研读。不少老师还会让学生阅读课外的报刊、书本(名著)等。要让学生和家长清楚地认识到,单凭课堂上的累积,应对考试还行,但要是想成绩拔尖并且受益终生,那么课外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这些阅读就不需要像课本那样要求严格的记忆,而是可以在很轻松的情况下,当作一种消遣。
3、加强记忆
要想学好语文,不努力记忆是不行的,就好像学英语不记单词,连学习的基础都没有打好,后面的内容怎么进行呢?所以,有时候,死记硬背在语文学习中是必需的。每册中为数不多的文言文和古诗词识记很重要,至于记忆的方法,教师应因材施教。有的学生在家听话,那么就可以让父母抽背;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比较胆小,可以用课前谈话来考察他们的记忆情况。此外,可以举办基础识记大赛,把同等水平的学生分成一小组,小组内评出第一名,并给与奖励和鼓励,使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向优秀者看齐,把大家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争当第一,形成良性循环。
总而言之,“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以上是我在从教过程中总结的一些经验,希望能对大家的语文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第四篇:(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活动中教师示范作用例谈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语文课堂活动中教师示范作用例谈
在语文课堂活动中,我们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型学习,但是,这样并不等于说,就能因此而忽略教师的作用。
教师的艺术的示范,是行之有效的推进课堂教学的方法。教师的艺术的示范,也是引领学生在文本语言世界遨游的航标。教师的艺术的示范,更是规范、提升、开掘学生思维的火炬。
一、范读,入乎其境。
在诗歌、散文教学中,教师的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仅可以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更可以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去,入其境,悟其情。
比如在教学韩愈的《左迁至南关示侄孙湘》时,我作了这样的范读—— 节奏:按照“二/二/三”的节奏,“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洲/路八千”; 重读:主要有“九重天”、“路八千”、“家何在”、“马不前”等。
抑扬:在朗读“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时,要注意“云横”稍微平缓,“秦岭”开始上扬,“家何在”处达到上扬的顶点,以表现心中的惨痛之情。“雪拥”处又是平起,稍微低沉些,在“蓝关”处开始下降,至“马不前”处降到极点;
缓急:“马”字稍微拖长,“前”字顿收,以表现前途艰难的英雄末路的悲痛。
这样的范读,感染着学生,使学生仿佛与诗人同行在苍凉孤寂的贬谪路上,感受到诗人悲怆愤懑的情怀,无需作过多讲析,学生跟读、演读,即可。
二、范品,入乎其味。
品析课文中相关的词、句、段,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主要手法之一,然而,学生毕竟不是成熟的阅读者,对文本词句的品析,有时候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上,有时候甚至是错误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示范性品析,就起到了指引方向的作用。
比如,在教学《木兰诗》的时候,有这样一个活动设计:“选择诗歌中的一句或一节,进行多角度品析”。学生的品析,大多是揪住几个词语、着眼几种修辞而已,远未达到“多角度”的要求,于是,我示范品析了这样的一组句子——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唤女声与流水声、嘶叫声,一面是亲情,一面是战情;
唤女声与流水声、嘶叫声,一面是思家之情,一面是卫国之情。木兰毅然服从后者,勇敢奔赴前方;
爷娘唤女的亲切关怀与流水声嘶叫声的陌生凄厉形成鲜明对比,深刻反映木兰的复杂心情。“黄河流水鸣溅溅”,写自然环境的严酷;“燕山胡骑鸣啾啾”,写战争环境的严峻。“不闻”与“闻”对照鲜明,深刻表现了木兰忠贞报国的精神; 两个诗句,表现木兰离开家乡,踏上征途——远征,再远征。
用心
爱心
专心 1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两个诗句,句式相同,音节相对,反复咏叹,渲染出悲壮的气氛。„„,„„
随着老师不断出示范例,同学们不断发出惊奇而叹服的喝彩,我让学生将范例品析的句子读一遍,尝试着总结出品析的角度,然后,自己再读诗,再品诗。接下来的品析,可谓异彩纷呈,掌声不断,学生品读之细、之奇、之妙,让人欣喜。
这里,老师的范品,不纯粹是品析方法的示范,更是拿这个“甜头”来“诱惑”学生自主品析诗句,品其句,入其味。
三、范写,入乎其艺。
读写结合,是一种知识与能力互相促进互为融合的语文实践活动。它以读带写,以写解读,既能锻炼学生提取信息、理解文本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如何写?一方面,老师要进行一定的技法讲授,让学生找到写的“入口”;另一方面,在学生展示自己的“写”的成果以后,老师要适时展示自己的范写,既是对学生活动的示范性总结和补充,又能引导学生充分感悟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从而悟其法,入其艺。
比如,在教学《变色龙》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就运用了“课文小作文法”的读写实践形式,在学生交流以后,我示范了四个“写”的片段—— 片段一: 《广场的一幕闹剧 》 第一场
奥楚蔑洛夫(挤进人群)这儿到底出了什么事?(用手指赫)你在这干什么?你究竟为什么举着这个手指头?(环视人群,厉声)谁在嚷?
赫 留 金(诚恳地)长官,我好好的走我的路,没招谁没惹谁,(用手罩嘴,咳)我正跟„„ 奥楚蔑洛夫(严肃的)恩,不错,(咳了一声,拧起眉头„„转身对巡警)你去调查一下,打个报告上来„„
群 众 这好象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
奥楚蔑洛夫(惊愕后自然)席加洛夫将军?哦!„„
片段二: “威武”的军大衣
本文四次写军大衣,是别有深意的。在开头,“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勾画的是一个外表严肃、威严的警官形象。中间写威严的警官把军大衣一脱一穿,分别是为掩饰自己出尔反尔的窘态和因咒骂将军而感到的恐惧和心寒。结尾处“裹紧大衣”,照应开头,再现他趾高气扬、却又不无尴尬的丑态。
课文明写军大衣,实际是为刻画这个势利小丑的趋炎附势的嘴脸而设置的“道具”。
片段三: 课文中的讽刺艺术
课文中的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夸张和对比的巧妙运用。
在短短的时间里,随着狗的主任身份的不断变化,奥楚蔑洛夫的态度也发生了五次变色。变化之快,跨度之大,令人瞠目。夸张手法的巧妙运用,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奥楚蔑洛夫在“变色”之时,时而威风凛凛,时而奴颜婢膝;一会儿痛骂小狗是“疯狗”“下
用心
爱心
专心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贱胚子”,一会儿又夸小狗“名贵”“伶俐”。前后矛盾,对比鲜明,好比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使小说充满喜剧效果。
片段四: 孕育奴性人格的土壤
奥楚蔑洛夫的几次“变色”,是因为他不敢得罪权贵,哪怕仅仅是权贵家的一条狗。这样的人物,是当时社会的必然产物。
当时沙皇统治的俄国,经济落后,思想保守,实行残酷的专制统治,而作为这样一个国家机器上的小零件,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小官僚,为了生存,不得不用丧失人格和尊严来换取生存空间。这样的人物虽然可恨,但是作者的批判锋芒其实更多的是指向当时腐朽专制的社会,指向孕育这种奴性人格的土壤。
这四个示范片段,分别从描述情境、欣赏细节、分析手法、感受主旨四个角度来写,有些内容是学生写到的,有写内容是学生没写透的,有些内容是学生写作的盲点,学生通过阅读老师的示范性写作片段,重新回过头来,拟定了如下的标题,作为课文小作文的标题:1.可笑的“变色龙” 2.广场的一幕闹剧 3.威武的军大衣 4.赫留金的控诉 5.一只小狗的内心独白 6.课文中的“法律” 7.课文中的看客 8.课文中的讽刺艺术 9.孕育奴性人格的土壤 10.说说传神的细节描写 11.大量的省略号用得好 12.我喜欢课文中这样的一段话 13.《变色龙》内容简介„„
从这些题目的拟定,我们就可以看出,在教师示范作用下,学生充分感悟到作者的语言表达艺术,而且,还内化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表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示范,如果充分考虑其时机、内容、形式、方法„„,同时,积极考虑引导学生在教师范例的基础上,总结方法与规律,学习范例,超越范例,这样的示范,才是有效的示范。
示之以范,就是授之以渔。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第五篇:(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新课程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语文新课程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内容摘要: 语文新课程下,应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课程和内容设计上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践、收集资料、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活动。
关键词:语文新课程 学习方式 转变
一.背景分析
80年代以来所进行的教学改革中有许多仍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且以局部的、单项的改革和操作性的修修补补居多,局限性较大,尚未能构造出一种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教学新体系。这次教学改革是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进行的,新课程、新教材既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一个很好的支撑点,又对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次教学改革要改的是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教与学关系而言,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因此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学生不仅将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而且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学习方式转变因此被看成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明显特征和核心任务。
二.新课程下学生新的学习方式
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它对应于他主学习的被动性,两者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我要学不会视学习是一种负担,而视学习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学生学习的效果会事半功倍,相反,学习的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品质。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本次教学改革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是一种自我监控的学习。一个具备了自主能力的人,能够合理地利用自己的选择权利,有明确的目标,能够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在活动中能够自我调节、自我监控,在生活中能够自我教育。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并建立和维护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找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流的过程。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实际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整、信息搜寻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与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专题性、用心
爱心
专心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学生通过经历探究过程,可以获得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并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实现,必须实现三大转变:
(一)教学内容,应当从过去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多元化教学内容。如学完新课文《坐井观天》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青蛙要是跳出井口了将会怎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一下被激发起来,有的和同桌互说,有的前后座凑在一起争论„„思考、讨论后,一学生说,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海涛声吓得它忙向小鸟求救。另一学生说,青蛙看到了高高的山峰和一眼望不到边的田野,田野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儿,上面飞舞着蝴蝶和蜜蜂,青蛙陶醉了,它觉得以前的日子都白过了„„又一学生说:“青蛙从井里跳出来,它到外面看了看,觉得还是井里好,它又跳回了井里。”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我也很惊奇,很感兴趣,学生一般是顺着“青蛙跳出井口后将怎样”的思路进行想象,他怎么又让青蛙跳回井里了呢?因此我进一步发问道:“为什么呢?”这一学生继续说道:“青蛙跳出井口,来到一条小河边,累了想去喝口水。突然,它听到一声大吼:不要喝,水里有毒!果然,水上漂着不少死鱼。它抬头一看,原来不远处有一只老青蛙在对它说话。它刚要说声谢谢,就听到一声惨叫,一柄钢叉已刺穿了那只老青蛙的身子,那只老青蛙正在痛苦地挣扎。青蛙吓呆了,这外面的世界太可怕了,它急忙赶回去,又跳回了井里,并自言自语道:还是井里好,井里安全。”我的心被震撼了,连连点头。是啊,河水里常漂有死鱼,菜市上也常有卖青蛙的,这都是有目共睹的,让青蛙跳回井里完全合乎情理。我不失时机,因势利导:青蛙是益虫,是庄稼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青蛙。一堂课,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做到了“语文学习不只是语文知识的学习,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要学习知识,又要学习生活,学习发展。”
(二)教学方法,应当从过去以知识量为目标,以讲授为基本方法,集中表现为“听中学“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以能力为目标,以活动为基本方法,集中表现为“做中学”的开放式教学。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学习鲁迅小说《故乡》,让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经过思考、讨论,有同学说:文章写了杨二嫂把“我”母亲的手套塞在裤腰里拿走了,后来又拿了“我”家的“狗气杀”,说明杨二嫂有贪小自私的心里。有同学说:杨二嫂的贪小自私的言行同她不参加劳动的坏习惯有关。原先她开豆腐店时,就“擦着白粉”,“终日坐着”,招徕顾客,所以写杨二嫂,是对她好逸恶劳的坏习惯进行嘲讽。有同学说:过去的杨二嫂“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也没有现在这样的“圆规”式的姿势,生活比较宽裕。现在变成了“圆规”,说明作者在对她讽刺、批判的同时,还寄托着一种同情。有同学说:文章写杨二嫂主要是为了突出闰土。像杨二嫂这样早先开豆腐店的小商人都变成这个样子,那闰土的生活就更不用说了。还有同学说:写杨二嫂这个人物,是为了全面地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农村衰败、萧条的悲惨景象„„老师没有公布什么标准答案,同学们也没有拘泥于一个方面,而是从不同角度来谈自己的认识、看法,不能不令人欣喜。
(三)教师角色,应当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
用心
爱心
专心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展。新课程下,教师还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如初一新生入学时正值秋天,我要求学生写一篇《我爱秋天》的作文。要写好作文,首先应该亲自去感受秋天。同学们一致认为去田野。我带着同学们来到田野,大家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手摸,通过自主实践,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收获。有的说“一大片一大片的金黄的稻子成熟了”;有的说“好多好多菊花开了,有白的、黄的、红的”;有的说“一串红就像小鞭炮噼里啪啦地开了”„„在同学们的交流过程中,我又适当及时引导学生探究,如:当有的同学说:“向日葵的脸全向着太阳呢!”我及时引导:“是呀,那向日葵为什么向着太阳呢??有没有不向着太阳的?”同学们马上去观察一同说:“没有不向着太阳的。”可至于“为什么”就说不上来了。我嘱咐他们课后自己去查阅资料寻找答案。又有同学有新发现了:“老师,这里有好多蚂蚁排着队搬东西呢!”我马上启发到:“那它们为什么要搬东西呢?它们是怎样适应气候变化的?课后仔细观察、研究,认真查阅资料,到语文活动课上交流。”
同学们通过自主实践、合作、探究学习,积累了了关于秋天的好多知识,回到教室,没有同学感到无话可写,相反,都流露出亲身实地体验丰收的喜悦。
语文活动课上,既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来解决语文、作文等课上出现的新问题,如以上问题:向日葵为什么向着太阳?蚂蚁生活是怎样适应气候变化的?又可以采用专题形式,下面以一节“词语积累”语文专题活动课为例。要求学生把课外自己从书报刊物上发现的优美词句亮出来共同赏析,然后分门别类地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甲同学首先发言:“请听一片断,晓梅瞪着艳羡的双眸,觉得自己像一只丑小鸭,万分崇拜洋妞,认定她就是电视剧中的小燕子„„这里面哪个词用得最美?”同学们都认为是“艳羡”,但就“艳羡”一词的意义却各执己见。有人认为“艳羡”即“羡慕”; 有人认为是“十分羡慕”,理由是“艳”是“羡慕”,“慕”是“羡慕”,相叠应是“十分羡慕”„„同学们争论激烈,但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我决定:各自去查找资料,独立思考,细心斟酌,真正弄清它的含义。第二天,同学们把结果带来了,有的同学查了《现代汉语词典》、《应用汉语词典》,有的同学查了《汉语大词典》、新《辞海》,有的请教博学的父母、老师,我当然也查阅了不少资料,最后得出结论:由“艳”组成的含有“羡慕”意义的双音词可分为两类:一是“羡称”。“羡”与“称”的词义各自独立,组合后的词义相加,即“羡慕、称赞”。二是“艳羡”“艳慕”,它们组合后的词义是重叠关系,即与原来单音词的词义相同,“艳羡”即“羡慕”。这一现象是词汇由单音向双音发展的结果,并不是表义的手段。至此,同学们通过独立、合作、探究学习完全理解了“艳羡”一词的意义。
实现上述三个转变,能够将“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是啊,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以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讨论找答案,相信他们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相信他们讨论后能找到答案,相信他们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用心
爱心
专心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