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立足课堂改革激发学习兴趣
我校是一所移民学校,由于经济条件差异和家庭教育的滞后,有相当部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通过调查有80%以上的学生对学习缺乏主动性,是被动型的;有兴趣的只占10%左右,反之,完全没有兴趣的占20%左右。那么,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对学习如此不感兴趣呢?
一.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1.基础差。由于移居时间短,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和语言上的影响,学生在小学时,对学习抓的不紧,基础打的不牢靠,升入初中时考试成绩大多都不及格,也就是说,为初中输送了不合格的新生,初中教育的基础是比较差的。
2.对学习不感兴趣。受小学基础的影响,他们认为初中课程门类多、难学,感到学习吃力,考试成绩不好,缺乏成就感,进而产生厌学心理,不喜欢学习,甚至放弃学习,也就感到对学习无兴趣。
3.习惯差。由于长期积淀下来的不良习惯,学生学习被动,抄袭作业,不肯动脑,学多少算多少,只有在老师的看管下逼迫学习,课堂上不愿意回答问题,课堂气氛低沉。
4.缺乏动力。由于家长缺乏使子女成才的意识,认为孩子到学校能识下几个字就行了,走向社会照样能生活。使学生认为学不学无所谓,缺乏学习的动力,缺乏社会责任感。以上种种因素都是导致学生不好好学习的主要原因。
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1.首先立足课改,激发热情,树立自信心。
我校进行的《改革课堂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课改实验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改变了课堂教学气氛,改变了老师。过去的老教法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进行课改实验,不仅老师不习惯,也使做惯了小绵羊的学生也很难适应。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课改实验刚开始,老师、学生都不理解,学生一开始认为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在课堂上说说笑笑,随心所欲,老师生怕把课堂纪律捣乱,完不成教学计划。课改实验到现在一年多来,师生渐渐地在课改实验中尝到了甜头。从不习惯到习惯,不能理解到理解,逐渐克服了不良心理,树立了自信心。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结果证明:课改与不搞课改大不一样,实际上,在课改的过程中,全体师生既是创造者,又是学习者;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既改变了旧的教育模式,也改变了自己。
2.激发兴趣,创设情景,过好口头表达关。
要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验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创设温馨的教学气氛,才能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同时还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正确对待学生的兴趣性,爱护他们的积极性,不要一出现问题,就对学生进行批评或训斥,应该正面引导,多表扬,多鼓励,使学生都愿意积极参加各种训练活动。对于学生在回答问题中出现的错误,只要他肯开口讲,可以暂时放过,待以后慢慢纠正,切忌在课堂活动中途打断,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压力,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例如:我校初二课改实验班级有几个同学在上初一时,他们口头表达能力很差,课堂上不愿回答问题,英语老师就让他们好差搭配编写对话上台表演,那几(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个同学本来就性格内向,不善言语,一上台更是说不出来,老师认为他们对话表演尽管不甚全面、完整,毕竟还有“闪光点”,马上加以肯定和表扬。通过老师的表扬,他们更自信了,也敢于开口了,过去怕老师提问,到现在,他们争着请求老师提问,争着上讲台表演,口头表达能力显著提高。再如:李某某和赵某某由于小学基础很差,升入初中后,对学习不感兴趣,平时上课不愿意开口,记得上初一时有一节语文课上,轮到他俩课前5分钟演讲,他们不愿意讲,在同学面前嫌丢人,下课后老师找他们两人座谈,鼓励他们大胆讲,讲错了也不要紧,只要先迈出第一步,你们就能成功。第二天,他们终于上讲台了,同学们鼓励他们,老师表扬他们,他们很高兴,因为他们成功了。从那以后,他们每节课积极举手,抢着发言,到后来还在学校演讲活动中为班级争得了荣誉。通过努力,学生们口头表达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提高,逐渐养成了敢讲敢说的好习惯。
3.克服自卑心理,帮助困难学生培养自信心,帮助学习不好的学生转变成为好学生。
信心是学习成功的柱石。由于我们的学生基础较差,所以他们往往学习信心不足,认为移民学生天生就不如人。例如,唐某某等几位同学说:“我们天生不是学习的料,祖传在我们身上没有学习细胞,所以啥都学不会,也不想学。”我了解这些情况后,对这几位同学做了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先让他们树立自信心,再教他们学习方法,并在课堂上耐心引导。告诉他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应该踏踏实实,持之以恒,用心去做。从此,他们不仅在我上的课上认真听讲,而且对各学科都能专心致志,努力学习。从各科不及格到每门学科都及格,这不小的进步,对于他们来说是多么的不容易啊!他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由此看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不能急躁,要耐心,切忌将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做为讥讽、挖苦的对象,以免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致使其丧失对学习的自信心,产生厌学心理。教师要相信这些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耐心细致的帮助,先帮助这些学生克服对学习自信心不足的心理障碍,让他们重新认识自我价值,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总之,树立自信心,确立进取精神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关键所在。
4.设计活动,创造环境,努力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加操练量,就是抓紧课堂分分秒秒。因为受条件的限制和习惯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回家没有看书学习的习惯,为了使他们人人都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设计活动,创造环境,如在英语课上,教师要预先要求同学们在课前准备好对话素材,经常性采用两人一组的对话形式在课堂上练习,如果这节课讲的不好,请他们再做准备,第二节课再讲,直到满意为止,这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来讲,是很轻松的一件事,对于英语学习较差的同学来讲,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这些自由对话,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丰富的想象能力,也可以让好学生带困难学生一起学习。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各科教学的特点、目的、要求和内容来设计活动、创设情境,开展角色扮演活动,适时把表演带进课堂,用拟人化的游戏或小品来吸引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以教学为名词,把讲台变成“舞台”,开展角色扮演,例如:在教学初中英语课时,我们上“Do you watch caytoon?”这一课时,学生有的扮演米老鼠、有的扮演唐老鸭,还有的扮演变形金刚。“小演员”们维妙维肖的动作,幽默的语言,使同学们笑声不断,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学到了知识,提高了听说能力,也加强了师生的情感,更促进了老师的教学,通过这样的训练,一方面巩固了以前学过的知识点,另一方面增强了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还譬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提问一位学生不足一分钟,现在改为10分钟的口头操练时间全班一起讲,每位同学都会有实实在在的10分钟的口头操练时间,有困难的学生也会跟着练习,使他们感到紧张而又轻松,学习的积极性随之而高涨,达到了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效果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一直是我们从事教学工作者孜孜追求的目标,经过一年多来的《改革课堂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课改实验,较有效的解决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问题,学生不仅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面有了较大的进展,更重要的是他们克服了自卑思想而树立了勤奋学习的自信心,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不敢开口说话到乐于主动举手提出问题,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变成了学习较好的好学生,课堂气氛日渐活跃,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普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
实践证明,兴趣是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力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须着力启发学生“好之”、“乐之”。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享受能够成功的喜悦。
第二篇:激发学习兴趣 构建高效课堂
激发学习兴趣
构建高效课堂
开放、高效的课堂教学,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较大容量的真正有效的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锤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学生乐学、愿学的动力。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提高效率,首先必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的兴趣,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引发他们求知的欲望,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因为对语文的兴趣而喜欢语文课堂。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启发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教师应该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本文以《与朱元思书》教学为例,谈一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高效课堂。
《与朱元思书》是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教学重点是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品味诗文优美意境和深邃哲理,还要注意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而这篇课文属山水小品,文章以简练隽永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课文中蕴含着大量的美的资源,如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和情感美等等,因此,我把“熟读课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品味写景佳词妙句,提高审美能力,及通过想像对美的再创造能力”确定为本节课的活动目标。在活动中,以“导”为激发兴趣的前提,以“读”为激发兴趣的手段,以“美”为激发兴趣的因素。通过阅读,让学生从蕴含着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美的因素的文章中去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诱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一、精心导入,诱发兴趣
师:(出示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的一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同学们,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皆喜好山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他们无限的情思,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不少的传世之作,大家回想一下,我们曾经学过了哪些山水作品?
生1:唐朝时期杜甫的《望岳》
生2:南朝时期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
生3:北魏时期郦道元的《三峡》
生4:……
师:同学们的记忆力不错,刚才所举的这些作品所描绘的景物特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象那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泰山……
师:(投影出示元朝吴桓赞的“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好山好水遍天下,但自古至今,首推浙江杭州的富春江。不知我们同学想不想到富春江一览江上奇特美景?
生:(齐答)想!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话很有道理。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能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一堂好的课必须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自觉产生对新知识的迫切需要。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之后,学生们通过两位古人的诗句对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强烈地诱发出了学生走入文本的动力。
二、注重朗读,培养兴趣
师:让我们跟着作者吴均一起走入富春江。……大家是想听课文录音还是想听老师朗读?
生:听老师读。
在学生兴趣被激发之后,适时地引导学生走入文本,在此环节中,为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我让学生自主选择听课文范读的形式,这也非常有利地引发了学生的兴趣。
师:(激情朗读之后)哪位同学对老师的朗读作一点评?
生1:老师读得很有感情,节奏停顿都很明显。
生2:老师在读课文时,语速不快,显得悠闲自在,非常陶醉。
生3:……
师:那么哪位同学先来试读一遍?(学生踊跃举手)这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来给大家表演一下。
……
师:(学生读后,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突然发现唯有一位女同学没有鼓掌)请问你为什么不为他鼓掌?
女同学1:我认为他读得并不怎么样,感情不够丰富,语调也缺少变化,甚至个别字音也不够标准。
师:那么你有没有信心读得比他更好呢?
女同学1:有!
(当这位女同学自信地读好之后,全班响起了更为热烈的掌声,这其中也包括我)
本环节过程培养了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分辨文言文的句读和重音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放声自读,体验朗读的乐趣,然后再一次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选择同学个别朗读……在经过多次的接触文本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文言语感能力,更重要地是让学生真正地感知课文,为后面的语言品味垫定了扎实的基础,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搭建了一个平台。在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时也使学生真正地体验到了学习文言作品的愉悦感。
三、品味美文,激增兴趣
师: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一句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特征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全文总领句,二、三两段围绕该句分写“异水”和“奇山”两方面。
师:很好,你对全文整体把握能力不错。那么,你能不能说说“独绝”的意思?
生:独一无二
师:是的,富春江山水之奇美是天下独一无二的。接下来,请同学们齐声朗诵二、三两段,再次走进富春江,去领略奇山异水,并用“富春江的_______美,美就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一句话。
生1:富春江的水美,美就美在水的清净。我主要是从“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句中读出来的。
生2:富春江的水美,美就美在水流的激越。我主要是从“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这一形象的比喻句中感悟出来的。
生3:富春江的山美,美就美在山中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我主要是从山中“负势竞上”的山峰、“泠泠作响”的泉水、“嘤嘤成韵”的好鸟、“千转不穷”的蝉和“百叫无绝”的猿等景物上看出来的。
师:(不失时机地)这位同学读课文很仔细,而更非同小可的是他那敏锐的洞察能力和审美分析能力,凭这一点,我们就应该给他以肯定和赞赏。
(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是的,在这“皆生寒树”的高山之上,我们听到的是那欢快的声音,它们汇成了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了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
(学生陶醉于这奇妙的美景之中)
我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着神奇的美的力量。但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这种力量却偏偏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一些过于讲究程序化、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往往在不自觉中淡化了对美的追求,弱化了文言文教学应有的功能——让学生从蕴含着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美的千古佳作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因此,我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要求齐声朗诵课文,让学生通过阅读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进一步走近文本,去与作者同喜同悲、共乐共怒。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审美能力,对美的资源进行感悟和再创造,深入探究,从审美的角度关照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一个半开放型的题目:“用‘富春江的______美,美就美在_________’说一句话”,使课堂上出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现象,学生在这美景和美文中徜徉甚感意犹未尽。
四、审美创造,扩展兴趣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山水写意,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因此,请你根据作者的介绍,再结合个人的体验,展开想像的翅膀,选择文中的某一景点向同学们作一创造性的描绘。(教师出示几幅景点画面以供学生选择参考,如“水皆缥碧”、“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等等)
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语文学科尤其是文言文语言的特殊性,使其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有一千个读者便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我在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充分对话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身的体验和感情再一次去解读作品,对作品的不确定的“空白”处进行创造性地思考和探索,多角度地观察,更新途径重新审视,藉此来提出创新的观点。结果通过学生作业的批改,我发现许多学生有着丰富的想像力和创新精神,然后通过对作业的讲评,进一步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更让学生产生了一种创造美、享受美、收获美的成就感。
课堂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构建开放、高效的初中语文好课堂,是新课程背景下深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迫切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应以新课程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作指导,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合理安排高效的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时间的效率,构建开放、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
第三篇:巧用课堂评价激发学习兴趣
巧用课堂评价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评价是一节课必不可少且非常重要的组成要素。教师的课堂评价应服务于学生的学,要成为学生发展的催化剂,使学生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因此,我认为课堂上应引进多种评价方式,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尝试多样的评价方式
在一次听课活动中,我发现有的老师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比较随意,盲目地评价学生,“你读得好,下一个!”“真好!”“你真棒!”„„是如何好,好在哪里,学生也弄不明白。再如有个学生读课文,师评价“读得没感情”,但又没有具体指导,只是结论式语言,学生不得方法,不知道怎样读才会读得有感情。况且整节课都听到这样单调乏味的声音,只会让学生感到厌倦,久而久之,学生反应冷淡,感觉无趣是自然的。对于儿童而言,都是渴望变化,期待惊喜,追求新鲜。课堂上多样的评价方式,能有效地改变课堂。
(一)口头语言评价
口头语言应机智多变,广泛收集,加强积累,使评价用语定期更换,常用常新,层出不穷,让学生学而不厌,听而不倦。
(二)口头与肢体评价相结合将口头语言的评价与体态语的评价相结合,有力的大拇指、爱抚地摸头、由衷地鼓掌,加上真诚地赞美,如此声情并茂,便能传播一种情绪,交流一种感情。
(三)实物评价
尝试实物评价,可以赠送红星、红花之外,还可以有象征意义的小物品,一支书签、一样教具,都会燃起学生的希望和期待。
(四)创新评价
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给予创新的评价。有一次上课,在检查学生预习认读生字时,一位学生将十几个生字都认会了,我灵机一动,夸她像聪明的小鸟,并奖励她像小鸟一样在全班“飞行”,令其兴奋不已,令其他同学羡慕不已。这样,学生从期待奖励,向往成功,接受评价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兴趣。
二、合理地利用积极性评价
在课堂上要避免挑剔性的消极评价,要很好地利用正面鼓励的积极性一应俱全,促使学生学习水平往更高的层次提升。记得一年级有位老师在讲《树叶》这节课时,当学生把“树枝”误读成“树叶”时,老师没有一般性地让同学评价指误或老师指误而是亲切地说:“相信你自己就能改正过来。”这很好地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文中的“当”作为多音字,“筝”作为难读字,学生自然而然也就读准了,老师机智地把本要作为点解的内容化作了对学生的赞赏之词,一方面激励了朗读者,另一方面在欣赏赞美中不着痕迹地引起了全体学生的注意,全体学生在下面的激励中,在愉悦的气氛中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学习。
三、开展多向性评价
新课程在课堂评价方法上要求打破老师一统天下,主宰课堂的现状,开展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的多向性评价,这样能使同学们及朗读者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一次语文课上,我指名让学生读早晨预习的课文,一名学生开始读《桂林山水》一文的第三节,“正确、流利”做到了,为了强调这一部分,我又安排另了一名学生读这一节,这名学生读得非常投入,或者说是非常“有感情”。我立刻问道:
“同学们,你们来评一评,他们俩读得怎么样?”
生1:他们读得都不错!
生2:A学生读得没有感情,B学生读得有感情。
(师生都笑了)
生3:A学生的读仿佛只是把课文读出来了,B学生读书是„„他的声音是从心里发出来的!
学生的发言让我的眼前一亮!是呀,这个多年的困惑一下子找到了答案!朗读就是要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有声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过程,可是把纯理论的东西讲给学生听,孩子们如听天书,怎么也不理解。“声音从心里发出的”,多么富有诗意的见解,多么生动的表述啊!这是学生的话,是学生感受到的话,是学生易于接受的话。我们常给学生讲要“有感情”,感情到底是什么,学生看不见,也摸不着。而此刻,他们似乎有了一种默契,一种灵感,一下找到了朗读的“诀窍”。把评价的权利让给学生,也会有精彩的结果。
四、恰到好处的及时评价
评价要及时,这是任何一位有经验的教师所熟知的。因为及时性评价很容易让发言的学生享受到思考的愉悦,成功的快感,以致步入乐思、善思,也可带动和激励全班同学积极思考。请看例子:当一名同学回答问题有困难,说话结结巴巴,其他同学都跃跃欲试举手争着回答时,老师不应当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急于让另一个同学代答,而应适时对该生加以鼓励,像“别紧张,老师相信你能行的。”“同学们,掌声鼓励他。”这样鼓励性的语言能及时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增强他的自信心,话也会流利多了。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想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就必须加强教学评价艺术的修养,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十分重要,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它就像一面镜子,让学生客观地认识问题,更像一双温暖的手,扶持学生进步。
第四篇: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齐贤中学徐美群
摘要
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注重提高生物学教学中的趣味性,不仅顺应生物学科的本身特点,而且也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相适应,是与教学规律相吻合的,与启发式教学思想相一致的。
本文对上海市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用)的知识内容,运用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的统计法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若能充分运用生物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则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使学生乐于获得知识、技能和不断探索,发现客观规律的一种宝贵的心理因素。它带有情绪色彩。在这种情绪下,大脑皮层位于兴奋状态,可提高学习效率,产生好的效果。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化性学习,就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而合适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值得我们生物教师去探求的。
1、研究对象与方法1、1对象1、1、1上海市初中《生物》教材上、下册(七年级用)1、1、2上海市奉贤县齐贤中学99学初一(1)班56名学生,初一(2)班52名学生。
实验前,对已学过自然学科中生物知识及人体卫生知识的两个班学生进行基础测试。结果基本相同(见表一)。可以认为是生物学成绩起点相同的两个平行班。
学生原有的生物学知识(表一)
运用教学科学研究等组实验法,从1999年9月至2000年6月进行为时一学年的实验。把齐贤中学初一(1)班作实验班,教学中采用各种旨在提高学习兴趣的措施,把初一(2)班作对照班,用常规教学方法教学。在第一学期末和第二学期末分别进行测验,再运用统计学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法,检查实验生,学生对生物课学习情况。
2、教学实验结果
两班第一学期期终考试情况(表二)
两班第二学期期终考试情况(表三)
其学习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
3、分析讨论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自觉性和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取得效果的重要条件和前提。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从改进教学方法着手,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见表三)。
4、1利用心理效应,促进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师生心理、行为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或学生任何一方对方施加某种心理作用或影响,都会产生相应于该种心理特征的效果或反应,这就是心理效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合理利用学生的心理效应,因势利导,采用符合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绪论作为教材的开始,对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至关重要。生物教材的绪论主要通过提出并解答三个问题:1)什么是生物学?2)为什么要学生物知识?3)怎样学习生物学知识?讲述生物学与人类关系,生物课与学习方法。其核心是让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为今后学好生物学知识做好思想准备。为此,我在实验班教学时,通过介绍我国拥有的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同时指出,还有许多动植物有待开发和利用,使学生明确自己肩负的重任和学习生物学的关系:通过介绍我国科技工干作者在生物学领域中的突出成就,激发他们爱国热情和自豪感,也指出我国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同时,不失时机地列举发生在自己身边与生命科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如周围享用的科技成果,环境污染等,使同学们认识到生命科学的进步与人类社会质量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充分体会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性,留下一个“生物学必须要学,还要学好”的第一印象。
兴趣是学习渴求获得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是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而逐步形成的。兴趣可使大脑皮层兴奋,思维活跃,提高观察力和记忆力。
生物学家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培养与提高学生生物实验技能,可激发学习兴趣,端正学习动机,增加学习主动性,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对实验有很高的兴趣,尤其是初中生,但他们认识较低,常带有“猎奇”心理。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教师应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努力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其主体作用,使学生对生物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
技能要先易后难,先局部后连贯,较复杂的要分段、分步进行,化繁为简,如学习使用显微镜,教师在讲解了其构造、性能后,对取镜——安放——对光——调焦——观察五大步骤的操作要点细讲解,关键处特别强调。对光做到“三转”,调焦要遵循“先下后上,先粗后细”的原则,使学生在视觉空间上形成正确的映象,然后,在掌握所有的局部动作的基础上进行模仿练习,经过多次反复,学生逐步掌握正确规范的操作技能,也体验到成功使用显微镜的喜悦,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达到提高实验技能的目的。
3、2利用竞赛法,成绩促进学生学习兴趣
竞争机制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若把它应用于生物教学中,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采用小组间相互提问的方式进行识记和激发识记兴趣,这项活动学生思维活跃,效果显著。出题比赛让学生自编习题,并进行评比,以求训练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提高思维能力。竞争意识是竞赛法教学的主要依据,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望。竞赛法正好为他们提供一个机会,即使是以往不愿显示自己的同学,竞赛时往往也会有出色的表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3、3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动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指出:任何人都有探求知识的需要,对学生来说,这种需要,就是学习动机的心理因素,学生的这种需要越强烈,学习动机就越强,越有利于教学的进行,反之,学习动机就弱。为了调动学生的这种需要,我在实验班尽量的创设些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设性思维的过程。3、3、1课题引入
根据教学目标,教师提出预习要求,让学生搜集与新课涉及的知识点相关疑问和感兴趣话题,然后,教师就根据学生提出的相关疑问或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新课,然后,教师就根据学生提出的相关疑问或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新课,同时,教师提出有关启发性问题或用直观材料设疑引入新课,例如,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一节提问:秋季道路边的悬铃木何处叶最迟落下?又如在“细菌”的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细菌是人类的朋友还是敌人?在“叶的蒸腾作
用”教学时,提问:水为什么能向高处流?“遗传和变异”教学中问:父母全是双眼皮,女儿为何是单眼皮?等等。
另外,运用成语、俗语等提一些使学生觉得新奇而有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如用“鹬蚌之争,鱼翁得利”这个成语问学生鹬蚌为什么会相持不下来引出课题。同时,一个章节的引言也可以在上节课结束时讲,这样,下堂课的导言就成了上堂课的结束语,“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如此一来,不但能激发学习动机,还能诱导学生去预习教材。3、3、2实物媒体
实验表明:教学过程中使用实物,标本能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对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及许多比较深奥的生物学知识,若是通过具体的标本或实物来揭示,对增进学生的感性体验,化解难点等方面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花的结构”时,课前布臵学生准备花的标本,课上教师放大镜、显微镜、刀片等必需的观察器材分发他们,启发他们对照教材,认识花的各个结构,尤其是雌蕊和雄蕊的结构:在学习“动物的个体发育”时把“蛙的个体发育”的各个阶段的标本带到课堂上,让学生亲眼见识见识,然后大家共同讨论。这样通过一系列具体而直观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效果也显著。
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相适应,初中《生物》教材增编了“看一看”“想一想”,用于观察的材料很多,准备需要充分。为此,我充分利用农村中学取材方便的优势,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发动学生自带有关实物或活体标本,让学生积极参与启发式教学,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同时也加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如在进行“根系”一节教学时,课上仔细观察,白带的根系然后根据自己的观察列表比较两种根系,这样,学生把自己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牢固的掌握了直根系和须根系的区别。
3、4满足情感的需要
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其年龄、个性、家庭背景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决定于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包括智力因素和情商因素,事实研究表明:人的智力
活动受情商的控制,智商成功因素的占20%,而情商占80%。就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智力差异不大,导致学习成绩出现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情商因素的差异。
情是人的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一种好恶的倾向。良好的师生感情是进行教学双边活动的前提,这种情况在中学低年级尤为明显,许多学生因为生物教师信任他,关心他,感情好而对生物发生了兴趣。因此,我对实验班的学生尽量的多接触,尤其是差生,从多方面关心、爱护,凭借自己的情感去熏陶、感化、塑造学生,使学生在爱学、乐学中逐渐掌握生物学知识。
4、结论
兴趣是个好的老师,只有在学生的学习愿望驱驶下,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时,教学任务才能得到顺利完成,也就是说在主本意识强的前提下,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力量,不断调整改造自身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洪如林编著《生物学教育科学研究》
2、邵瑞珍等编著《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3、王煜峰 雷雳《初中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
4、种焱注重提高生物教学中的趣味性《生物学教学》1999年第2期
第五篇:激发学习兴趣 营造和谐课堂
激发学习兴趣 营造和谐课堂
罗杰斯说过:“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数学课堂必须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构建和谐课堂,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营造和谐课堂,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把实践带进课堂
新课标指出:观察和实践是探究数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动手实践具有综合的教育功能,它不仅为学生提供具体、形象、生动的感性材料,构建轻松愉悦的和谐课堂,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了解和探究自然的科学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实验,反复操作推出公式,让学生体会收获的快乐,通过这样的实践操作,使数学课堂变得宽松乐学。
2、把鼓励带进课堂
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投入,而学生的积极投入又离不开老师的鼓励。所以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善思多问,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教学中,为了鼓励学生善思多问,我特地设立了“爱动脑筋的好学生”奖项,奖品是一本课堂作业本。对学生发言中,有新意,有独特见解的及时给予评价,课后颁发奖品。这样做不仅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而且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把竞争带进课堂
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课堂上创设问题抢答、笔答题竞赛,可允许先做好笔答题的学生当“小老师”,教师运用适当的激励语言,“看谁说得最清楚”,“谁的方法最简便”,“哪个小组合作的既快又好”,最大限度的给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展示学生的个性。实践证明,把竞争带进课堂,会使课堂更加和谐。
4、把民主带进课堂
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心情舒畅,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于创新、敢于创造,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在课堂上,只有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民主于学生,杜绝“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才能激活课堂气氛,才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总之,良好、宽松的和谐课堂,是学生老师共同努力的结果,是教师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是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发展的温床。在数学课题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营造和谐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善思乐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