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缺乏自信心的心理原因分析

时间:2019-05-15 14:36: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缺乏自信心的心理原因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缺乏自信心的心理原因分析》。

第一篇: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缺乏自信心的心理原因分析

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缺乏自信心的心理原因分析

1.学生缺乏自信的客观原因

学生在学习上缺乏自信心的客观原因,从教学实践中观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学生知识的缺陷对教材结构不适应,初中学生掌握的知识有限,再加上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在学习数学时就出现了数学知识跟不上,数学知识前后不衔接等现象.例如:初中数学的一些概念,通过抽象思维,推理概括,有的还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这就对学生有较高的要求,要从具体的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的逻辑思维,对大部分初中学生来说,就显得跨度太大,而增加对教材的不适应.学生在掌握和理解数学知识方面出现了困难,在加上自身的一些因素,就会产生学习上的心理障碍,缺乏自信心.(2)教师教学态度和方法不当,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教师在课堂中以自己传授知识为中心,以应付各级考试为目的,学生是被动的学习;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是面向少数的优秀生,而忽视了大部分的学生,使得不少学生怀着失败的心态,身心发展受到压抑;教师某些不恰当的教育行为以及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的情感态度;个别教师本身素质偏低,学疏才浅又缺乏责任心,上课枯燥无味,只是应付了事,对学生非常缺乏吸引力.正因为这些不恰当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使得部分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在遭遇失败后,几乎缺乏应有的自信心.2.学生缺乏自信心的主观原因

自信心的形成除了客观原因的影响外,跟他人的性格,意志有很大的关系,内因对学生心理发展变化起主要作用.学生缺乏自信心的主观原因突出表现在如下几点:

(1)自卑心理.妨碍自信心树立的主要心理原因就是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一种自我否定的心理倾向.在学习上造成自卑心理的原因往往有下面的因素.比如认为自己的智力不如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认为自己天生学习能力差,“不是学习的料”,自暴自弃,在学习成绩好的同学面前抬不起头.也有可能在学习上曾经受到过挫折和失败,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差,不能正确对待,从而产生悲观,消极情绪,丧失自信心,形成自卑心理.(2)畏惧心理.有的学生还没有学习数学之前,听别人说数学难学,就产生了畏惧心理.这类学生一般害怕困难,缺乏创新,进取精神,在这类学生中,女生占比例较大.主要原因是题目胆小,个性较脆弱,心理承受能力薄弱,受到挫折容易产生精神紧张,焦虑,恐惧与不安.再加上旧观念的影响,总认为"女的没有男的聪明'',家长和教师对女生的期望值与信任程度都较男生低,给女生造成一种不良的心理暗示.(3)惰性心理.惰性心理是一种不求上进,无所事事,消极怠工的不良心理状态,有些学生未养成勤奋刻苦的学习习惯缺乏竞争意识,在竞争面前甘拜下风,尤其是学习上失败后,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因而丧失成就动机,从而养成惰性心理.

第二篇:领导干部学习动力缺乏的原因分析

领导干部学习动力缺乏的原因分析

赵耀宏 《 人民论坛 》(2008年第13期)

不容讳言,在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身上仍然存在着学习动力严重不足的问题。

领导干部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方面来看,一是制度方面的原因。干部的选拔、任用和教育培训还没有完全结合起来,一些干部跑官要官的劲头大,跑学要学的劲头小。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在运行中也暴露出结构体系不完善、权力配置不合理、监督不到位等问题,导致一些干部重关系而不重能力,注重迎合上级需要而不注重个人素质提高。另外,干部学习、教育培训的考核与评估制度,激励和约束机制,都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二是干部学习、教育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不强,方式方法陈旧呆板,存在学用脱节现象。对干部急需和实用的新知识涉及较少,联系本地、本部门的实际较少,没有很好地发挥出培训在提高素质、解决问题上的作用;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精神,视角狭窄,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为主,对象不分层次,不分类型,缺少进行兴趣教学的探索和尝试。一些机构在师资队伍建设、干部教育管理体制上,也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三是勤奋学习的氛围没有形成。延安时期,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党成立了30多所干部院校,党、政、军、民、学各种机关的在职干部,均一面工作,一面学习,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常常到学校去讲课。大家缺衣少食,仍能保持饱满的革命激情和强烈的学习欲望,就是因为在整个边区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而现在不少干部不是比学习,而是比职务、比待遇,严重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四是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严重忽视对干部学习的组织领导,有的既无安排部署,更无检查落实,有的仅仅写在文件上,而并没有切实可行的具体行动,任其自流,撒手不管。

从主观方面来看,一是一些干部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还不足。认为学与不学一个样,靠经验办事,缺少推动工作长远发展的思维和眼光。没有树立忧患意识和恐慌意识。面对复杂 1 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越来越快的知识更新,满足于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在学习上麻木不仁,缺乏加强学习的紧迫感,感觉不到本领恐慌的压力。二是缺乏推动工作的责任心和上进心。没有责任意识和问题意识,就不会发现自身在解决各类复杂问题时的不足,不会主动去研究问题,不能从“要我学习”转入“我要学习”的境界。三是学习的成效得不到体现。一些干部学习方法死板、教条,就书本学书本,不能有效地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运用科学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薄弱,从而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四是缺乏顽强的学习毅力。常常以工作繁重为借口回避学习,不能超脱出具体的工作任务,超脱出频繁的送往迎来,超脱出复杂的人际关系。

解决领导干部学习动力不足问题,应把激发干部增强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相结合。首先要明确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大力倡导“挤”和“钻”的精神。加强学习不能只喊在口上,而要落实在行动上,要下一番苦功夫,唯有如此,才能学有所获。要有一个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要克服心浮气躁,潜下心来钻研理论。

处理好博和专的关系,善于在学中干和干中学。学习的知识应当是越多越全面越好。但对于一个人来说,不可能通晓所有知识,因此,应当是要博而后专。与此同时,还要要善于创新学习,既要善于向书本学习,还要善于向实践学习,在实践中摸索工作的规律。只有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开拓创新,不断用实践经验丰富理论知识,我们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才能不断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才能兴旺发达。

(作者为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务部副部长、教授)

第三篇:浅析学生专业课学习主动性缺乏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浅析学生专业课学习主动性缺乏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论文关键词 专业课 学习主动性 自主学习

论文摘 要 从学生、学科课程、教师等角度着手分析学生专业课学习主动性缺乏的原因,对教师如何通过在专业课教学活动中凸显教学的学科性、实践性、创造性来培养和发展学生专业课学习的主动性进行探讨和研究。前言

专业课程学习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将来在社会行业中的竞争力。然而许多学生由于对专业课程缺乏兴趣,常常很难对其所学的专业形成整体的、连续的和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作为一名高校专业教师如何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专业课学习主动性缺乏的原因分析

社会、学校、教师、学生是现代教学系统的主要组成要素,而各种元素的相互作用都有可能造成学生专业课学习兴趣的降低。若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专业课学习主动性,就必须先弄清影响学生专业课学习主动性降低的各种因素,从而对症下药。根据笔者近年来的教学观察,发现影响学生专业课学习主动性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价值观的迷失

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知识、经验、觉悟程度、接受能力等方面的状况,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教学内容的具体选择。然而,现在很多学生把专业课的学习作为谋生手段的学习价值观,是一种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却合理、合法但缺乏境界的价值观,往往使得许多学生在进行学科专业选择时,首要考虑的就是是否对自己未来找工作有利,在进行课程选择时,首要考虑的是能否轻松通过考试,并取得较高分数。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很多学生坐在教室心不在焉,逃课现象十分严重;考试则靠考前的临时抱佛脚、猜题或考试时的作弊,来通过教学检测,没有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

2.2 学科课程的分裂

通过近几年与学生的交谈,笔者还发现现在很多学生表现出对他们自己的学科不感兴趣。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今社会就业压力的影响,但很多还是因为学生对所选择的学科或课程并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所导致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教学系统最根本的矛盾

[1]。由于大学专业学科课程内容繁多,信息量大,面对截然不同的各门课程和大量的自主学习时间,许多学生都很茫然,没有规划,感到迷茫、无聊、空虚。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在一些基础性的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觉得学了没用处,往往出现上课听不懂而导致学习被动。这就造成一部分学生一方面渴求发展自我、不愿落于人后;另一方面,由

于缺乏教师、父母悉心的指导、监督,加上青年人自制力较弱,使之无法适应在众多的专业学科课程之间进行有效的、主动的学习。久而久之会出现有力却不知何处使的现象,甚至产生精神满足感的失衡,最终导致厌学、罢学的心理。

2.3 教学的僵化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专业课教师通常认为专业课的教授仅是将一种客观的专业知识传递给学生,并且让学生获得与教师同样的理解。这就导致很多教师在强调专业知识客观性的基础上,照本宣科、教学方法单

一、枯燥,学生不愿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对专业方向的新进展、新知识、新方法缺乏应有的探知能力。最后出现教师机械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学生考试取得相应的学分,却不知学了些什么,而草草了事。学习主动性不足的应对措施

那么,专业课教师如何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发挥其主导作用,来调动学生的专业课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的求知欲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从“授知”向“启慧”的教学观转变,避免把学生摆在被动接收知识的位置,这往往会抑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为现阶段的大学生具备进行自主专业学习的各种条件,所以教师最应该做的是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引导他们真正学会并爱上专业课学习。在此,结合上面对影响学生专业课学习主动性的因素分析,笔者从教师的角度对学生专业课学习主动性培养的有效途径进行归纳。

3.1 培养学生对专业学科的正确认识

学生的兴趣与学校的专业教学环境有很大的相关性,能否让学生对专业学科形成正确的认识显得至关重要。教师不能单单教学生学习细节而不知道这细节是什么东西的细节,也不能单单教学生学部分而不知道这部分是什么整体的部分。当整体不存在时,学习是难以成功的[2]。因此,要想让学生对一门专业课形成正确的认识,高校教师应具备广博与精深相结合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在对专业课程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要不断地进行学习,获取新的知识,优化知识结构。特别是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知识不断推陈出新。只有准确理解、熟练掌握、融会贯通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师才有可能让学生构建出对一门专业学科的知识框架,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

3.2 建立理论和实际的联系

建立理论和实际的联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环节。但现在很多专业课程的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却存在距离与落差,这使得很多学生认为教学理论缺乏实践价值,在实用价值观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往往认为所学的东西对将来工作没有什么用处,而出现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所以作为专业课教师有必要向学生说明理论是如何应用于实践当

中的,在相关的实践中又会遇到什么问题,如何去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建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精通、博深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有相当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把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地融会贯通,才能避免讲授的知识内容空洞无物,从而让学生产生认同感,激发他们的专业课学习兴趣。

3.3 营造创造性的学习氛围

学生不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他们的天赋、兴趣、爱好、个性等存在巨大的差异。同理,专业课的学习也是学生根据个体自身的认知结构主动地、有选择地感知教师的教学内容。所以专业课教师应避免以学生是否循规蹈矩、是否成绩优秀来评定教学效果的好坏,而应该应充分运用大学专业课教学自由的权利,以学生为中心,将探究、思考的权利交还给学生并进而培养学生在专业课中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日常的专业教学过程中,逐步由确定结论的论述转向介绍各派理论观点和最新学术发展动向方面的知识。教师应充分运用自身观察力、理解力、机敏性、想象力改变传统教法,做到因人施教,才能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在专业课中得以细化和充分地发展。而创造一个更丰富的、动态的、令人兴奋的学习环境,使所有的人,包括教师,都能从中学到新的、适切的内容[3]。

3.4 鼓励学生课外自主学习

未来社会要求每个人必须终身不断地继续学习,终身学习成为一个人能够生存、发展及有所作为所必不可少的条件。法国启蒙教育家卢梭曾讲到:“形成一种独立的学习方法,要比获取知识更重要。”所以专业教师还应与学生保持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和爱好,独立地阅读各种书籍,制定相应的专业学习计划,采用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自觉地、主动地学习。教师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满怀激情去理解、去领会、去发展他们专业所需学习的东西,并为学生的专业长远发展提供帮助,最终实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师之为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境界。

参考文献

[1]裴娣娜.现代教学论:1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58.[2]冯锐,刘丽丽.整体论视域下的教学设计探讨[J].开放教育研究,2009(4):69-73.[3]Armstrong D G, et al.Teaching Today: An 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M].8th Edition.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10.

第四篇: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没有预习、复习的习惯。这部分学生觉得多数都知道预习、复习的重要性,就是管不住自己。还有的学生就是坚持几天可以,不能长时间的坚持,也就是缺乏一定的意志。

2、学习很被动,常常被老师与家长牵着鼻子走。老师布置作业,他们就完成什么,课余的时间就算再无聊也不会主动的看看书籍。家长安排的补习班、兴趣班,他们也都是完成任务一样的参加,没有想过自己对什么感兴趣,什么需要加强,不会主动的要求参加各类补习班等。

3、课堂上很少主动的举手,板演。有时即使是自己能回答的问题,也不会举手,除非老师点到自己。板演也是这样。

4、作业完成不及时质量不高或有抄袭行为。作业在他们心目中是种负担,作业完成不及时,很拖拉,个别严重的需要教师催促才完成作业。不少的学生即使完成了,也属于应付的,字迹相当的潦草。更有甚者,作业就把别人的作业拿来一抄了事。曾有学生花钱请其他的学生写作业的。

二、学生不学习或学习不积极的原因有哪些?

1、基础太差,根本就听不懂。在我校的初一新生中有一些学生的数学,大约只有小学二年级的水平。连基本的运算都成问题,当然他们的智力是没有问题。这样的学生如何能学习初中的知识,上课对他们来说,就是“听天书”。

2、教师的教学方法呆板。现在的学生喜欢有激情的教师。但教师的老龄化很严重,要老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风格,那是一件很难的事。“满堂灌”、“一言堂”的授课模式,肯定调动不了学生的兴趣。

三、能够自主学习的孩子与不学习或者学习不积极的孩子有何不同?

1、在课堂的表现不一样。主动学习的学生上课时会时刻关注教师的提问、讲话等。会主动的举手发言,甚至争着上来板演。学习不积极的学生,上课会发呆,没有主动举手等行为。

2、课外的活动不一样。主动学习的学生课余会主动看一些有益的书籍,而学习不积极的学生一般课余以上网、看电视为主。

四、学习积极性颇高的孩子的原因有哪些?

1、家长懂得一定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一般一个优秀孩子的后面必然有优秀的家长。我发现很多的教师子女的学习习惯很好,积极性很高。这与教师本身懂得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2、教师的正面肯定。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学生只有在反复的成功体验后才更有学习的积极性。我们看到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哪个不是兴高采烈的去上课。为什么到了初中、高中很多的学生就不愿意上课了,有的甚至是父母打骂都愿意来了。我想主要是他们在学校得不到正面的肯定,只有挫折感。没有表扬,只有批评。而学习积极性颇高的学生普遍都能得到教师的正面肯定、表扬、奖励,这样他们的劲头会越来越足,学习也就越来越积极。

五、学习不积极的孩子能否帮助他们提高?

应该是可以帮助他们提高的。即使我们教师认为的“差生”,一般并不是智力的问题,主要是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非智力因素,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作为教师应该都从非智力因素着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哪些名家转化学生困生很有招数?通常使用什么招?

在转差方面我最欣赏的是洋思中学的“四清”。学生为什么越来越差,就是今天一点没有弄懂,明天一点没有弄清楚。这样日积月累,很多的学生就沦为学困生了。

1.“堂堂清”: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己看书,练习;通过同学的帮助、讨论、更正并弄懂“为什么”,真正理解知识,最后通过当堂训练形成能力,尽量不把问题留到课后,从而达到了学习的目标。

2.“日日清”:就是指“今日事今日毕”,做错了作业要让学生及时更正,做到真正弄懂,不留后遗症,不拖欠。

3.“周周清”:就是实行周五验收制度。自查自纠,利用周末普查本周所学知识点,及该会运用的例题、习题(提示:不是周周考,仅仅搞成死记硬背);“清”不了的问题,由任课教师帮助解决。

4.“月月清”:指月月检查学习质量,查漏补缺,力求处处过关,并及时总结表扬学生。

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哪些策略?

1、调动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我们每位教师都知道的,但我们在调动学生的兴趣上做了多少呢?课堂内容的设置要贴近生活一些,以我带的数学而言,给学生的感觉很枯燥、很复杂。应该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那么高不可攀,是有用的。另外让学生欣赏美丽的图案,感受数学之美。让学生体会之间经过深思,瞬间得到灵感,解决难题的畅快。

2、分层要求,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成功感。如果以一个标准,60分及格,80分属于优秀。很多的学生到了初中就一张奖状都没有得到过,他们肯定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应该让学生跟自己比,他们比以前有进步就应该表扬,哪怕是在别人眼中微不足道的:有20分上升到30分。

3、通过伟人的故事来激励学生。单纯的说教学生不仅不会接受,说的多了学生相反会很反感。通过伟人成才的故事,潜移默化的可以教育学生,学生会从中悟出一些道理的。我曾给学生讲过《霍金的故事》。科学家霍金小时候的学习能力似乎并不强,他很晚才学会阅读,上学后在班级里的成绩从来没有进过前10名,而且因为作业总是“很不整洁”,老师们觉得他已经“无可救药”了,同学们也把他当成了嘲弄的对象。在霍金12岁时,他班上有两个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赌,说他永远不能成材,同学们还带有讽刺意味地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爱因斯坦”。谁知,20多年后,当年毫不出众的小男孩真的成了物理界一位大师级人物。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随着年龄渐长,小霍金对万事万物如何运行开始感兴趣起来,他经常把东西拆散以追根究底,但在把它们恢复组装回去时,他却束手无策,不过,他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而责罚他,他的父亲甚至给他担任起数学和物理学“教练”。在十三四岁时,霍金发现自己对物理学方面的研究非常有兴趣,虽然中学物理学太容易太浅显,显得特别枯燥,但他认为这是最基础的科学,有望解决人们从何处来和为何在这里的问题。从此,霍金开始了真正的科学探索。

学生听了这个故事,纷纷表示没有什么天才,主要靠自己的努力,自己也要努力学习成为一名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第五篇:怎样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

怎样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

学习是一个认识活动、智力活动的复杂过程。学生在校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由于学习的性质、内容、目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因此任何一种学习活动又都伴随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即学习成果的获得,首先取决于学习者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学生的学习效果截然不同。中学生物课是一门集科学性、理论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于一体的重要学科,但同时又是一门与数学、语文、外语相比,容易在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目中淡化的学科。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之中。如果能够在注重了解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客观的、科学的、实事求是地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掌握其基本的心理特征,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进行,这将对进一步激发学生们学好生物课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促进中学从应试教育逐渐转变为素质教育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一、要了解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特点

学生从小学进入中学以后,其学习活动在学习目的、性质、内容,方法和途径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科门类增多、学习内容的难度及深度逐渐加大。尤其是几何、物理、代数、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增加,强化了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新的、更高水平的要求。由此加重了学生们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在学习上,一些学生首先感到苦恼的就是:越想弄懂的越是听不懂,越想记牢的越是忘得快;而对那么多的学习内容不知如何才能全部掌握。例如,对于生物课,很多学生的确很喜欢,上课也能全神贯注的认真听讲,可就是苦于记不住(或根本没那么多时间)日益增多的名词、概念等等有关内容,从而不同程度地丧失了学习的自信心,特别是在初中二年级学生们在学习上进、退分化的明显时期。人们认为,这种“分化”与学习内容的增多及深度、难度的加大有直接的关系。

2.学习方法上灵活性增大。上小学时已经习惯了按老师的要求听、记、抄、背的中学生,自然不习惯自己制订学习计划、独立思考并综合分析学习重点、记好课堂笔记、做好课前预习等中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善于独立学习、喜欢抢先发言、学习方法较灵活的学生就能够很好地适应教师对学习的各种要求;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则在听课、作业、考试周而复始的学习活动中出现了“心理疲劳现象”,用学生们自己的话来讲,是种“说不出来的难受”。3.学习心理上开始出现矛盾与困惑。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升高,他们中一部分人较好地适应了中学各方面的要求,有了较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会了科学而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制订符合自己学习特点的、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特别是临近毕业的学生,已意识到当前的学习与未来的就业与升学密切相关,因而更自觉地追求知识,刻苦学习。但也有些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由于受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学习心理上产生了矛盾与困惑。例如对学习有恐惧感。由于历次考试成绩不佳,受到了老师或家长的批评、惩罚,或当众羞辱等,造成了精神上的负担和痛苦;因此一遇考试、公布成绩,有的学生就出现恐惧心理,并对老师的任何评价都非常敏感,更不敢把试卷拿给父母看;特别是对读书价值产生困惑:如怀疑继续学习、拼搏是否犯傻?学习成绩是否与学习价值成正比?在当今改革开放、商品经济的社会,没有多少文化知识的人不是照样有钱挣,吃的、穿的、用的比知识分子更“体面”吗?在学习活动中,有的学生常感到有时学习效率高、效果也好。可也有时因“头脑就是不听使唤”,而无可奈何,自暴自弃或怀疑自己智力、能力太低下等等。

4.学习兴趣不断分化。表现在对于所学学科有着不同程度的兴趣与爱好、并易变化。从外部表现来看:男生多喜欢理科,女生多喜欢文科;从最初兴趣的产生来看:有自然而然的自发产生的,有受同学、兄长或集体兴趣倾向熏陶产生的,更有受老师影响或喜欢某个学科的老师而产生某种兴趣的„„;从中学生对兴趣的认识来看:有的学生认为,兴趣可以给我的生活带来色彩和生机;有的学生认为,兴趣可以帮助自己结识更多的朋友;更多的学生认为,兴趣是学习取得进步的动力,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老师和家长常常告诫我们,学习不能单从兴趣出发,但对我来说,兴趣是我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的主要动力所在”。“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很难想象一个人对某件事没有兴趣,却卖力气去干。”“兴趣使你总是想努力去发现事物的奥秘,而这正是学好一门课所必须的精神,所以我认为兴趣是学习好的重要因素”。例如,关于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有这样一个调查足以反映中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及有关原因。见(表2):

表2 关于生物实验课兴趣的调查

可见,一方面兴趣在中学生的心目中有着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学生的兴趣之所以容易变化(即表现出短暂兴趣),原因之一就是有些学生的兴趣仅仅停留在“有趣”的低级水平,即“好玩”的水平。原因之二就是由于要掌握的知识内容较多,而掌握起来又不得法,学生感受不到掌握知识的乐趣,感受到的只是负担和面对众多68知识而不知所措的心理疲劳。因此,非常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刺激和影响而发生兴趣的变化与转移。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如果能在全面而客观地分析学生的兴趣倾向及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对其学习心理加以正确的分析与引导,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兴趣水平。使他们在“有趣”心态的基础上,把兴趣提高到“乐趣”,以至“志趣”的水平,使短暂兴趣变为持久兴趣,才有可能让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活动成为自身成才或致力于某种事业的动力。

5.开始把对各科教师的评价渗透于学习活动之中,并对学习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教育实践表明:学生接受教育是以自己的需要、情感、态度为中介的。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倾向及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威信的高低制约着教育的效果。具体表现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对某学科教师的积极态度倾向可迁移到对教师所任教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对该学科的学习的成绩。此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晕轮效应”。例如,一个学生在谈到她对化学课的兴趣是如何产生时说:“初三时,教我们化学的是一位刚从师范学院毕业的年轻老师。全班同学都很喜欢她。所以对她的课也就格外爱学。我对化学的兴趣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以后我还获得了全市化学竞赛一等奖”。有研究资料表明: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表现在情感吸引、品格吸引、知识吸引、才能吸引、仪表吸引和熟识理解吸引。有人曾对4800名初中生进行过关于“初中生对教师人格特质期望的研究发现,在初中生期望的理想教师121项人格特征中,最占优势的10项教师人格特征依次为①不偏爱优等生;②能听取学生意见,知错就改;③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的心情;④工作负责;⑤不歧视学生(特别要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⑥上课教学有方;⑦布置作业适量,批改及时认真;⑧和蔼可亲,平易近人;⑨学识渊博,兴趣广泛;⑩耐心辅导,诲人不倦。相反,对学生冷淡,不尊重学生的人格,缺乏自信、过分讨好学生,对学生刻薄、偏激讽刺挖苦,常爱发脾气、不能宽容学生,心胸狭窄、认为学生调皮捣乱的多、不可救药的多,私心重、势利眼,以及精神不振、总爱愁眉苦脸、表情呆板„„等特点的教师,是没有吸引力的。可见,教师的一切教育和教学措施与教师的威信,即对学生的吸引力有密切而直接的正相关,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会使学生产生敬爱感,而敬爱感是一种自愿接受教师影响的心理因素。与这样的教师接触,学生就乐于接受教育,对所教的课认真学习,对他的教导言听计从,教育和教学效果明显的好。反之,学生会产生一系列逆反心理,从而影响教育与教学效果。对上述问题的认识与评价同样是分析中学生学习心理时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之,对上述特点、因素的全面了解和考察,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是科学正确的分析学生学习心理的重要环节。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探讨中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由哪些心理成分组成?每种心理成分在学习活动中处于什么地位?起什么作用?以及各种心理因素与学习活动中各种教学环节的关系等等。

二、学生认知心理的发展及其对

学习活动的影响

初中阶段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是智力“质变”的临界点。从智力的整体层次上看,据有关调查表明:智力低常的孩子占3%,超常的只占1%。也就是说有96%的孩子智力水平在一般正常状态。这实际上已经为学生认知水平及心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在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时,可考虑以下几个特点:

1.感知方面,主要表现为感知、观察能力,在目的性、持久性、精确性和概括性上有显著发展,有意注意的心理明显发展。如果我们留意观察一下自己的学生会发现,在学生的作业笔迹字体上,小干部的习惯动作上,有对老师的模仿程度能达到维妙维肖以假乱真的地步;在植物或动物课的专业实习中,为了采集到某个标本,他们可以不顾一切地向高处登攀;看老师演示实验,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眼都看直了”。总之,他们已逐步学会根据教学和实践任务的要求,不仅能感知事物的外部特征,而且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和本质特征,更加全面地感知事物。

2.在记忆方面,中学生的记忆力达到一生之中记忆力的“黄金”时期。他们的有意性记忆进一步提高,逐渐学会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自觉地提出短期或长期的记忆任务。另外,他们机械记忆的比重随年级增高而逐渐降低,反之理解记忆能力不断上升。抽象记忆的发展呈稳定上升趋势。形象记忆发展到初三年级后有所下降。3.想象力丰富,特别是有意性的想象迅速增长、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逐步增加、现实性不断提高。例如,很多学生喜欢搞文学创作、科技发明、专业实践活动等等,特别是有的学生什么都想试一试。对此,老师应以正确的态度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保护其积极性、发展他们的创造力。用学生的话说:“老师应理解我们,应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或用成年人的心态)指责同学的“过失”。

4.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主导地位,并由初中阶段的经验型逐渐向高中阶段的理论型思维发展。一般认为:抽象逻辑思维在初中一年级学生中已经形成一定的优势。然而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思维的发展,则是在初二学生中开始,直到高二时才基本成熟。例如,他们开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评价周围的事物,不再轻信“权威”的意见,对待老师和家长的要求不再像小学时百依百顺了。开始对教师、家长的教育内容、方式、方法评头品足,并提出个人见解等等。到了高中阶段,他们的思维已向着深刻性、独立性方面进一步发展,时常存在固执己见或观点不易改变、不愿接受老师和家长意见等特点。因此,在分析学生学习心理的过程中,注重科学分析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变化规律极为重要。

三、中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非认知

因素及其影响

非认知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情绪等因素。它们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习的潜能、调节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推动、导向、维持、调节、强化、保证等功能。

1.学习动机的作用及其影响。

在学习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学习动机是心理学家与教育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在学生学习活动及心理活动之中,首先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也同样是学习动机,即“为什么学习”的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其学习活动具有引发、维持和导向作用,主指由学生的学习需要所引起的、直接推动其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或叫“驱动力”。它以需要、愿望或兴趣的形式体现出来,并影响着学习行为和方法,所以说学习动机是非认知因素中的核心问题。那么,我们将怎样认识、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呢?(1)教师可通过一定方式(如个别谈话、专题讨论、问卷调查等)来了解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与特点,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分析。据大量的心理学研究材料反映,学生的学习动机其内容复杂多样,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外在动机。第二种是内在动机。第三种是任务动机。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种类型又有高低层次之分,受认知水平限制。高层次的动机表现为积极的为祖国建设及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勤奋学习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因而有很高的学习自觉性等优点;低层次的,则把学习单纯看作完成任务即可。据了解,北京地区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中,有15%的学生为应付家长与老师而学习;18%的学生为履行社会义务(诸如为家长争光,为了获得各种荣誉等);23%的学生为了个人的前途(如上大学、成名成家等)而努力;还有44%的学生表示为了国家与民族(如为祖国建设、提高民族文化水平等)的需要而献身。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如果我们的教师稍加观察,就可发现:有的学生非常喜欢与老师和同学探讨学习中的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是与老师和课本上不同的观点;有的学生上课没听明白的问题,非弄个水落石出不可;有的学生喜欢琢磨习题的多种解法,不管老师是否留作业,都有自己学习的内容,并经常看课外参考书;有的学生在学习上一般没有忽冷忽热的毛病,学习总是很稳定„„。然而,也有些学生不但不具备上述特点,反而表现出对一切都没兴趣,应付学习、应付老师和家长。甚至陷入了一种综合性的学习心理疲劳状态。

(2)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基本要素是,学生的需要与内在动机。所谓需要,从一般意义上说,是被人感受到的对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各种条件的需求和追求,即对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的反映。因此,任何人的需要都是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的集合体,其中涵盖着复杂的、多层次的丰富内容。而中学生做为社会成员中的特殊角色,他们的需要主要表现为对学习的需要,即意识到了学习的必要性,并表现为对知识本身的向往与追求,如渴求学习科学知识的强烈愿望,对各科知识及实验活动的兴趣与好奇心等等,构成了学习动机的主要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需要的主要心理成分就是求知欲和进取心。教师要善于保护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心,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中,能够获得愉快和满足的亲身体验,例如使学生满足了对肯定的需要、自主的需要、参与的需要、轻松的需要以及亲善的需要等等,就会使学生产生探究新知识或扩大、加深已有知识的认识倾向。

因此,可以说学习动机不仅反映着个人的某些需要和追求,更反映了人的精神需要的一种心理状态。学习活动中的内在动机就是由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构成。

A.好奇的心理状态。学生的好奇分为两种不同的水平:即知觉好奇(包括了对环境中新异事物的注意等)与认识好奇(主要反映在学生对于已符号化的思想的思考上)。具体表现为追求学习情境及外部形象的新鲜,学习过程的新颖,学习方法新异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好奇可以通过造成学生在语言、概念、事实等之间的不和谐而诱发。因为,学生一旦在认识方面产生了不和谐,就会通过各种学习与思考的形式来降低不和谐,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认知体系,使他们养成独立思考习惯与独立学习的态度。例如,在告诉学生植物生长必须依靠光合作用的道理,并让他们进行实际观察之后,又指出实际上还存在着不需要阳光与叶绿素发生光合作用的植物。于是学生产生了认识上的不和谐,由此唤起他们对植物生长与种类的好奇与注意。从而导致他们进行自觉而积极的学习活动。

B.一般的兴趣心态。主要由追求认识学习内容的需要引起的学习兴趣。但只表现为对某门学科知识限于一般兴趣与爱好。如谈到生物课,有的学生兴奋地说:“我们都喜欢生物课,对形形色色的动物特别感兴趣。可一让我记那些名词、概念及有关的理论,我就感到枯燥、心烦”。总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带有不稳定色彩,既容易被激发又容易消失。为此,学生的兴趣可根据其起因而划分为直接兴趣(指由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本身所引起的兴趣)与间接兴趣(指由学习活动所产生的结果,如老师讲得好,学了有用等而引起的兴趣)两种。还可依其稳定程度划分为暂时兴趣与稳定兴趣。从学生的成长过程看,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有一个从直接到间接,从暂时到稳定的过程。因此,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此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C.自觉的学习心态。一般在各年级学习始终较稳定的学生学习心理状态中表现突出。其特点是,这样的学习心态由较好的学习习惯引起。例如具有这种学习心态的学生学习计划性很强,作业中遇到难题,喜欢自己动脑筋思考解决,当天的功课当天完成,从不拖拉。D.较高志向的主动学习心态。主要表现为对某些学科知识有较稳定而强烈的学习兴趣,对学习认真而执著。具有这种学习心态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成就感和事业心。它主要由反映学习需要的社会意义引起。实际上,上述几种层次的学习动机及心理状态,在中学生各学科的学习活动过程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于每一个学生身上,并集中反映出具有独自特色的学习心理结构。

最后,需特别注意的是,在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过程中,在学习实践中,教师注重满足学生的某些需要固然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将对学生的理解和爱心放在教学过程的首位才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理解的需要”才是学生学习行为的直接动力。

2.学习与学习心理障碍的分析及调适。

学习心理障碍在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是一种影响学生形成最佳心理状态的重要的不良因素。其表现形式和形成的原因相当复杂。

(1)一般学习障碍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器质性障碍,主要指由于身体状况(如早年病史、视听觉失常等,不适或缺陷而形成的学习困难;二是机能性障碍,主要指由于各种心理因素(如知觉、记忆、概念、言语、情绪及人格特征等)而造成的学习困难。中学生的学习障碍主要有认知障碍、情绪障碍、人格障碍和行为障碍。

A.认知障碍。主要指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由于感知、记忆、理解等心理因素的影响,直接导致了学习的不适应。如在比较常见的有认知障碍的学生中,由于已有的基础知识较差,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低、接受新的刺激的感受性较弱,因而常出现令人不满意的学习成绩。对此,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在分析学生学习失败的原因时说:“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正是由于基础太差,老师讲的再细他也听不明白,记不住。从而一次次的考试失败,使他们深感学习太难了,越发加重了原有学习障碍的程度。”此种现象被国外一些教育家称之为“魔力圈”现象,它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继续下去就会形成学习上的恶性循环。

B.情绪障碍。情绪是一种多因素、多侧面的复合心理现象,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积极的情绪能提高大脑皮层功能的张力,通过神经生理机制保持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与协调,负性情绪则会严重干扰心理活动的内稳定,导致认识机能障碍,以致失去正确的判断和认识能力。尤其是对于处在人一生中最关键而又有特色的时期的中学生来说,情绪障碍会更直接、更严重地影响他们的学习。造成一些学生学习情绪不佳甚至厌学的主要原因有:外在因素,包括家庭中父母感情不和或离异,与同学关系不融恰,父母对自己期望值过高而又深知自己达不到,因而压力过大失去信心等等;内在因素如自身情绪稳定性较差、遇事易激动学习积极性忽高忽低、忽冷忽热;学习上易形成焦虑情绪,如考 试紧张、害怕难题、易烦燥等;还有相当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厌学,认为学习太苦太累等等。对此,有关学者曾针对优等学生和情绪障碍型学生的情绪稳定性进行了调查统计与分析,结果见表①3和表4:

表3优生与情绪障碍型学生情绪稳定性比较

表4优生与情绪障碍型学生焦虑水平比较

从表3中可见,43名情绪障碍型差生中学习情绪不稳定人数占41.8%,而优生中情绪不稳定的只占20.3%,而且差异显著。再从表4中可以看出,情绪障碍型学生中,过度焦虑和焦虑不足的人数远远超过了优生中的人数,而且两者差异显著。实际上,在一般的学习活动中,一定水平和程度的焦虑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前提条件,因为它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保持适量的紧张感,但焦虑的程度太高或太低又会影响学习效率。如图1所示:

焦虑程度对学习的影响因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在图中将学生的学习能力

①由低至高分为五级,其测验结果(进行焦虑情绪下的学习实验)表明:对于2、3、4级学习能力(大多数普通学习能力)的学生,焦虑高则学习成绩都很低,而对于极少数优等生,焦虑高反而成绩上升;焦虑低对于1,2,3,4级学习能力的学生有好的影响,可以提高学习成绩,但对于优等生则不一定能提高学习成绩;而对于差生不论焦虑高低,影响都不大。另外,从学习内容看,一般情况下,难度大的学习,则低焦虑效果好,高焦率效果差;简易的学习,则与上述相反。从焦虑持续的时间长短来看,短期性焦虑对学生影响不大,长期性焦虑不仅影响学习,而且影响身心健康。因此,短期的、适度的紧张是必要的,但决不能长期处于过度紧张状态,否则会导致学生行为异常及精神受刺激。为此,我们需进一步分析造成上述学习障碍的主要心理障碍。

(2)一般心理障碍主要有:

心理定势,从众心理,逆反心理和文饰心理等。

A.心理定势,即按固定的思路去考虑问题。积极的心理定势可大大提高人们认识和评价客观事物的能力和速度。而消极的心理定势常常成为人们的心理障碍,其产生的原因多由于知识的贫乏和经验的不足。具体表现在中学生中的消极心理定势如,由小学时进行机械、单调的记忆而形成的学习方法上的一种“死记硬背”的心理定势。以致入中学后,他们学习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就是准备延续此法,以做大量的练习和背记书本知识来应付各种考试。B.从众心理主要指盲从行为,即“随大流”。它特别会影响到学生个性和创造才能的发展。例如一次生物课上,老师问:果蝇体细胞在有丝分裂期间,细胞内含有多少个DNA分子?由于这个问题是在学习原有知识基础上引伸的一个问题,所以老师叫了一个好学生回答,答曰:8个DNA分子,教师问答的对不对?很多同学异口同声说:“对!”其实这个答案是错的,很多学生是不加思索地盲从。经了解,盲目跟着说对的学生认为“学习好的同学正确的可能性大”,“多数人说对我也就跟着说对了”。此例说明了从众心理的普遍性。另外,从众心理还表现在课堂上不敢或不愿意回答问题及对有争议的问题不发表意见。如表①5所示:

表5关于学生从众心理在课堂上部分表现的调查

可见,一半以上的学生受从众心理影响,缺乏足够的主见和钻研精神。教师要引导学生少“从众”多“创见”。教学中应多给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多鼓励那些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及观点的学生。C.逆反心理,在中学生中主要表现为“老师(或家长)让我这样做,我偏不这样”的心态和情绪。学生学习上产生的逆反心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教师教学态

①度、教育方法的不适当,思想方法的片面则是主要原因。表6是有关专家与某校几个年级中的12名后进学生谈话了解到的情况,他们对学校、教师、学习都有不同程度的抵触和不满情绪,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

表6关于学生逆反心理的调查

对此,如果教师没有相应的教育对策,或无意之中强化了学生的逆反心理,上课时对于老师的教育就会明听暗顶,对老师讲的知识毫无兴趣,似听非听,从而降低教学质量。为此,教师要注意从各方面减少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诱因,真正做到对学生的了解、理解和宽容。

D.文饰心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有多种表现形式。例如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或某次考试失误的学生,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自己身体不好”、“脑子笨”、“同学的不良影响”、“家庭的影响”或归于父母的责任、老师教的不好等等。以掩盖自己的错误与问题,并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中学生的此种心理是他们学习进步的一大障碍,所以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并科学而全面的对学生上述学习心理障碍进行分析与调适。

四、分析方法及注意问题

1.依据学生学习过程的周期程序,掌握其心理活动的周期变化。这种周期变化的反复进行,显示出了学生智能发展的量的积累,在一定数量积累的基础上发生的质的“飞跃”。因此,教师在教学准备过程中,在了解、认识学生认知与非认知心理因素及心态特征的基础上,掌握学生学习的周期程序,对于指导学生改善学习的智能结构,形成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科学分析学生学习心理的关键环节。

(1)我国古代教育家曾提出过学习过程的学习心理学思想的“七步学习论”。即立志(强调学习者对获取知识经验的动机、态度和目的)、博学(指阅读与获得信息)、审问、①慎思、明辨、时习和笃行。七个环节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互相联系。如表7所示:

(2)我国现代教育工作者对学习过程的结构的分析,明确提出了“我国当代中学生最

②优学习方法的八个环节,或叫“八环系统学习法(武汉师范学院黎世法对10350名中学生的学习总结分析),即:制订计划及执行学习计划的过程、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包括阅读、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及科技活动等)。上述八个环节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不仅在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与巩固,更重要的是能够满足和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的需要,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最佳学习心态以及独立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现代美国心理学家加涅(1974年)以学习中相应的心理活动为依据,运用现代信

①息加工理论和模拟的方法,就实验材料进行推论,把学习过程分为8个阶段,即动机、了解、获得、保持、回忆、概括、动作和反馈八个阶段。也有的资料介绍为“学习的七阶段论”,②如表8所示:

表8 运用现代认知心理学资料分析学习——学习七阶段论

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巩固阶段→应用阶段→泛化阶段→反馈阶段。从上述可见,加涅等认为学习过程的阶段及其相应的心理状态不是自发的,而是在教学环境的影响下、在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因此,了解并认识上述内容是分析学习心理的重要方法之一。2.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增强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表现在人脑对客观事物反映的深度、广度、速度及准确度上,它最基本的认识力主要是:观察力、表象力、思考力、创见力、想象力、理解力和记忆力。其中思考力是认识力的核心,创造力是认识力发展的最高水平。一些优秀的中学生所表现出的智力超常、能力突出、各科成绩均达到优良水平。追其根源,正是由于他们具有爱思考、少保守、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富于幻想、乐于探索社会、人生和大自然的奥秘等最佳心理状态特征,从而促进和强化了上述认识能力的提高和完善。反之,学习成绩较差甚至厌学的学生则主要表现为注意力分散,思维迟缓、情绪消极、认识模糊等。从而伴随着学习效率降低,考试及作业的错误率上升,存在着严重的学习心理障碍。究其原因,首要的就是认知障碍,即认识能力与优秀学生相比差距极大。

因此,在分析学生学习心理时要注重遵循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例如遵循中学生的“感知、观察能力在目的性、持久性、精确性和概括性上有显著发展”这一特征,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正确的感性知识的教学活动及社会活动中,特别是在组织观察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遵循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从片面性和表面性向抽象思维过渡。同时又从‘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发展的思维规律”。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能够促进他们正确理解科学知识体系的活动,帮助学生们提高生物学科理论思维和辨证思维的水平;遵循记忆规律,指导学生改善记忆方法并刻苦识记、自觉训练并提高持久记忆力;遵循学习迁移规律,多为学生们创造掌握有关技能,提高手脑并用的实际操作能力的机会和条件。但需注意的是,在进行上述分析时,还应特别注重学生的认知评价能力,尤其是对于那些一面临考试就出现心理紧张甚至焦虑的学生。一般情况下,考试紧张是在一定情境的激发下产生的。从考试焦虑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认知评价在考试焦虑的形成过程中居于主导性的调控地位,当然,做为应试者的学生这种认知评价的调控作用发挥的如何,同其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应试技能密切相关。但是,在考试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评价能力对于稳定和调节情绪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学生的自卑与自信就表现为消极或积极的自我评价。教师如果总把注意力放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身上,无意中就会造成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的自卑心理。从而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因此,在分析学生的认知心理时,对学生的认知评价能力的分析也是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关键问题之一。

3.需注意的几个问题如下:

(1)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这就是说,动机固然可以增强行为的方式以促进学习,而所学到的知识反过来也可增强学习动机。因此,当教师发现学生尚未表现出对学习有适当的兴趣或动机之前,教学的最好方法是,不管他们当时的动机状态如何,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有效地去教,即增强学生学习动机最适宜的方式是把重点放在学习的认知而不是动机方面。只要学生尝到了甜头,学习兴趣和动机自然会被激发。

(2)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应注意评价必须客观、公正和及时,尤其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性格等特征,尽量避免由于教师不公正的评价与分析而产生相反的结果,即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科学的评价学生必须坚持的几个观点。即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把学生放到一定的环境中,从方方面面进行综合考察与分析,尽量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避免片面、孤立、抽象地评价学生。(4)科学的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应深入了解中学生的几个心理特性,即独立性与依赖性;闭锁性与开放性;求索性与动荡性;在此基础上来研究如何满足中学生心理上许多正当的发展需要,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

(5)教师要注重用自身的人格力量去影响和教育学生,增强自我心理鉴定的能力。可以说这是科学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培养他们最佳学习心态的保证。也就是说师生同在一个学校环境里,与学生一样,教师也会受到社会上各种因素的影响,有时在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和情感上是相似的。我们的教师往往只知道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并对学生进行心理分析与鉴定,而很少了解或忽略了自我心理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对自我的了解与分析,如同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心理一样重要。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变化,基本上都与学习问题有关。因此学习心理,始终做为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着国内外的学者进行着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它既是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也是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为了适应当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需要,将学生学习心理的分析纳入教学之中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

下载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缺乏自信心的心理原因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缺乏自信心的心理原因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生学习心理与学生学习特点分析报告[5篇]

    学生学习心理与学生学习特点分析报告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因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即生物因素 。一个是后天的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对学生的身心......

    学生学习心理与学生学习特点分析报告(范文)

    学生学习心理与学生学习特点分析报告 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因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即生物因素,是学生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一个是后天的环境因素,自然环境......

    学生学习没有效果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学生学习没有效果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通过听课以及观察,我们发现现在的某些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把教材表面的知识教给学生,规律让学生去记,让学生去应用。单一的知识学生可能一学......

    初中学生物理学习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初中学生物理学习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有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在小学成绩一直都很不错,可到了初中,特别是到了八年级开始学习物理后,成绩一下子就滑了下来,总觉得......

    中学生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中学生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英山县第一中学 胡冰心 作为一名高中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情况,通过认真调查分析,总结归纳我认为学生情况可以分为以......

    在小学数学生本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在小学数学生本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成绩评价应该注意点面结合,小组成绩不等同于个人成绩,两者应该分开评价并分开奖励。比如可设立最佳小组合作奖作为对合作任务......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成功心理辅导例谈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成功 ——学生心理辅导例谈 浮石小学 陈金秋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家长是花朵的阳光,教师是花朵的雨露,孩子的成长与阳光和雨露是密不可分的,给孩子再多的物质......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心理的研究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心理的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一、本课题研究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是由无数个体组成的,没有和谐的个体就没有和谐的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