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生学习没有效果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学生学习没有效果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通过听课以及观察,我们发现现在的某些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把教材表面的知识教给学生,规律让学生去记,让学生去应用。单一的知识学生可能一学就会,但在综合运用上就出现了问题。比如六年级数学,学生学习乘法应用题和除法应用题,老师凭借着自己的经验,在讲除法应用题时,用方程解的思路认为复杂,没有用除法计算简便,因此,在教学中自己就将用方程解的过程省略了,直接教给学生用除法计算,同时要求学生记住“单位已知,用乘法”“单位1未知用除法”。学生在单独乘、除法的时候还是可以的,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简单的、复杂的、乘的、除的,加的、减的放在一起,一部分学生就不知所措了,学生因不会分析而导致错误百出。
如60米比()多米。
160米比()少米。5
160米比()少。5
1()比60米少。5
160米比()多。515()比60米多。
学生的审题能力中换一种说法的能力需要教师有意的指导和训练,画图的技能需要教师经常性地训练。同时教师在课上要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想问题,创设问题的情境,带领学生深入思考,多角度地来想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交流中发现问题,在交流中解决问题。比如上题,学生可以画线段图来分析,可以画批重点句来分析,可以用语言转换的方式直接分析,可以直接列式,也可以分步列式;可以直接列算式,也可以列方程„„解决问题的空间越大,学生解答的效果越明显。教师只教一种方法,学生对这种方法又一知半解,错误概率就明显增大了;如果学生学习了 1
几种解答方法,在解题的过程中,选择的机会就多了,正确率也随之升高。
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注意问题解决的多样化的策略研究,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引导学生在众多的解法中选择自己适合的解法,解决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补充方程的解法,渗透方程的思想;强化画图的训练,进行专项技能培训;增加数学书面语(重点句)与口头语(分析理解的话)的转化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正确率由原来的百分之70%上升到95%。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之上经过加工形成新的认知来解决新的问题。由于人的个性差异的存在,每个人对于事物的认识不尽相同,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也就是教师要引领学生个性化地学习,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而课堂以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引领的方向和目标,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实际上也就体现了学生为本的思想。
学生学习知识不是靠教师讲懂的,而是自己想懂的;不是靠死记记下来的,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感悟到的;不是学了就会的,而是在不断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的;学生的能力也是在知识的不断运用中逐步提高的。
第二篇:学生厌学情绪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学生厌学情绪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态度及其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在中学学校教育中存在比较普遍。最近,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通过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调查发现,因“喜欢学习”上学的初、高中生分别仅占10.5%和4.2%的比例,充分说明厌学在中学教育中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其带来的相关社会问题,令家长茫然、教师忧虑、教育界关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就我校现状来看,高二(12级)在高一入学时人数为870人,现在为660人,高一(13级)入学时人数为1140人,现在为1000人。分析学生辍学原因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辍学不是因为家庭供给不起,也不是因为违纪被学校劝退或开除,而是因为他们从内心“对学校的学习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即产生厌学心理。从我们在校学生来看,各班仍存在不少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上课注意力分散,不认真听讲,思维迟缓,提不起精神和情绪消极,做作业拖拖拉拉,敷衍了事,伴随着学习效率降低,产生作业错误率上升、学习成绩差等后果。这些都是典型的厌学心理的外在表现。
学生厌学是典型的心理疲倦反应,即是由于持续努力和精神紧张或长时间从事单调的工作而引起的不适和厌倦状态。一般认为,引起心理疲倦的因素有三个:一是精神紧张程度过高;二是长时间从事单调的工作;三是思想冲突、挫折、忧虑、惧怕等情绪的反应。厌学心理产生与发展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绩,甚至会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要想改变学生的厌学心态,我们首先应该了解产生这种心态的内在和外在原因,然后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一、学生厌学外在原因分析
第一,学习时间周期较长。学习是种内化过程,不仅需要很大的心智努力,而且需要较长的时间。众所周知,适令儿童的基础教育需要九年的时间,如果升入高等院校需要更长的时间。无论从事什么性质的工作,干的时间长了都或多或少地会产生厌倦情绪,何况十几年的持续学习呢?
第二,学习内容繁琐、教学方法呆板。学生的学习动机依赖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来激发,但实事求是地讲,学校采用的各科教材,无论怎样精心设计安排,其趣味性也无法与其他传递知识的媒介相比。再者,教师、学生及知识构成的传递系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地按照一成不变的模式运转,很少发生变化,使学生对学习缺乏新鲜感,久而久之便会造成厌学心理。
第三,学生心理压力太重。现代中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太重,无论是望子成龙的家长,还是受片面追求升学率驱使的教师,都对学生的学习抓得特别紧。学生从社会、学校和家庭中接受最多的信息是好好学习,认真读书,将来考上一所好学校。特别是家长教子心切,往往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又毫无心理学知识,所以,总是无休止地埋怨、挑剔,使孩子产生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使家长满意的挫折感。这样,学生心理产生太大压力,必然造成厌学心理。
第四,缺乏必要的辅导和关心。有些家长在平时从事繁重的工作,回家又要忙于家务很是辛苦,他们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很少了解孩子的思想,认为只要将孩子的吃、穿照顾好就行了。孩子学习上无人辅导,思想上又无人关心,天长日久,孩子怕苦怕累,遇到困难绕道走,失去依赖就寸步难行。
第五,教师原因。常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反过来也有厌其师而倦其道。教育方法落后,课堂气氛沉闷,师生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还有学生因为对老师的反感而讨厌上老师的课,极力回避与老师的接触,最终发展到对某一科目的厌学。
二、学生厌学内在原因分析
第一,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和该怎样去学,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盲目性。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还会受到来自家长和同学的压力、责怪和鄙视,同时又不知道怎样与教师密切配合和交流。这样导致自信心降低,遇到困难时就产生逃避的想法。
第二,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学生由于没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学业成绩不良,造成精神苦闷,觉得难以学习下去,产生厌学的心理。因此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非常重要。
第三,学生本身的智力因素偏低。厌学学生中一部分学生的智力水平往往不是很高,表现在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理解能力、创造能力都不会太高。第四,人际交往问题。青少年更渴望寻求同龄人的接纳、陪伴和友谊,倾向于从同伴那里看到自己,否则学生会觉得孤单无助,自尊心受到打击,就开始讨厌学习。从这个角度讲,他不是真的讨厌学习,只是不喜欢学校环境,从而对学校生活产生了恐惧,开始逃避上学,最终也会产生厌学的心理。
三、学校解决学生厌学的一般方法
第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社会、学校及家庭,为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在学校教学的各个阶段,新课程标准比以前的教学大纲都适当降低了要求,减少了教学难度,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欲使学生从过重的学习负担中解脱出来,有充裕的时间去从事自己喜欢干的事,参加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有张有弛,劳逸结合,保持旺盛的精力,情绪饱满地投入学习生活。
第二,充分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和学生活动课。突出实验教学,不但要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而且要组织好每一个分组实验。上实验课时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说明学生喜欢实践活动。要尽量通过活动课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兴趣,调动积极性,克服厌学情绪。
第三,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变“以教师为主体”为“以学生为主体”,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新课改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把“要我学”改为“我要学”。再者,要积极追求高效课堂课,课堂教学的消化、吸收率提高,也就等于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这样就减少了厌学情绪的产生。
第四,寓教于乐,把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愉快的情绪相结合。父母或教师应从青少年身心的发展特点上掌握孩子最喜欢哪些事情,然后把学习文化知识同引起学生愉快情绪的活动结合起来,每当学生努力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时,就放手让孩子自由选择去做自己喜欢干的事。长此以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建立起稳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变厌学为好学。
第五,辅导学生提高学习能力,营造学习环境。教学过程中,教师心中时时要装着厌学学生,为其营造一个能广泛参与学习的机会,备课时要了解厌学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过程中做到优先答问,优先批改,优先辅导。并经常考察,经常鼓励,而不能经常批评、责怪甚至轻视。教师要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僵化的心,要爱得真,爱得持久,让厌学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品尝到学习的成功感和趣味感,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而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彻底矫治厌学的心理障碍。
第六,教师要注意批评的尺度,成功时让孩子感到成功的喜悦。中学生的承受能力远不如成年人,但作为成年人的老师,在批评学生时,就要注意场合和尺度,以激励为主,尽量少用批评、责怪。对学生学习上的任何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孩子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这也能克服学生的厌学心理。
综上所述,当前中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是错综复杂的,解决厌学心理问题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相互渗透的,需要我们教师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合理选择并综合运用,也需要学生自身的积极努力,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多管齐下,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第三篇:2013年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关于大学生
关于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 2010级计算机1班王绪佳10509026于福颖10509029
摘要:大学生逃课率居高不下,既影响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引发大学生逃课的原因既有高校扩招引起的负面影响,又有学校、教师和学生自身等方面的原因。因此,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协力解决大学生逃课问题,切实有效地提高高校教育质量。
关键词:大学生 逃课 原因 措施
近几年来,大学生逃课率居高不下,已经成为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逃课现象的普遍性,反映出当前高校教学问题的共存性与严重性,在加强和深化高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深刻反思大学生逃课现象,分析其原因,以期寻找有效的解决路径,势在必行。
一、大学生逃课行为的表现
高校学生逃课表现为两种情况,即显性逃课和隐性逃课。显性逃课指的是没有正当理由不去上课;隐性逃课指的则是即使来上课,而且似乎在认真听,实际上注意力并未放在听课上,形在而神不在。
通过调查发现,近几年来,大学生逃课率一直居高不下,高达54%左右。逃课特点表现为:隐性逃课高于显性逃课;逃课率随年级升高呈递增趋势;逃课率与任课教师的学历、年龄、职称呈现不平衡性;公共课的逃课率高于专业课。调查发现,学生逃课以后或去图书馆、自习室自学、上网、睡觉、恋爱、打工、参加培训等。而且随着高校对逃课行为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出现了校园专业代课族,形成变相逃课。
二、大学生逃课行为的原因分析
造成大学生逃课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高校扩招的负面影响。
首先,扩招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要以降低分数、放低标准和要求为代价,来实现扩大在校生规模的目标,而这样一来,势必导致招收的学生良莠不齐,整体素质较以往学生偏低。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接受能力、对知识的渴求等方面存在着差距,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挑战,老师陷于两难境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论是照顾水平高的学生还是偏向水平低的学生,都会招致部分学生的不满,要么学生觉得教学内容浅显,要么觉得太深奥,理解不透。不管哪种情况,最终都将导致部分学生不满授课内容而选择逃课。正如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有些学生在中学时已经经过了系统的学习,基础扎实,相关的概念和原理已经非常熟悉;而另有一些学生中学时期尽管接触过,但连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都搞不明白。而学校在安排课程时,往往将不同专业的基础课集中在同一个班级上课,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其次,扩招导致在校大学生的逐年递增,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师资力量的缺乏。据教育部透露,截至2005年底,我国高校在校生达到2100万,居世界第一,相反,教师的数量则明显不足。教育部要求高校师生比例不得低于1:18,但相当多的学校还达不到此比例,个别高校的师生比例竟然低到1:40。如此,产生的后果之一便是教师的教学任务加重,教学水平下降。有些教师一个学期就上两、三门课,有的还是新课。为了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教师每天忙于备课、上课,更多的时候就是现学现卖,赶鸭子上架,根本没有更多的精力钻研教材、研究教学方法、总结教学规律。尤其作为刚刚毕业的年轻教师来讲,基本上没有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实践的锻炼,刚一上岗马上安排上课。如此一来,教师的教学水平大打折扣,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加之许多高校在教学条件的改善上严重滞后,教室严重不足,某些公共政 治类课程的课时压之又压,或是安排六个班、四个班合堂上课,给教师组织教学造成了很大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经常性的逃课也就不足为怪了。
再次,扩招导致教学资源日趋紧张,各种配套的硬件设施,不能满足师生的需求。由于基本教学设备得不到满足,许多高校的专业实验课因缺乏实验设备而无法进行,只是停留在理论上;教学实习、毕业实习更多的流于形式;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无法实现。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无疑为学生提供了逃课的借口。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分析。
首先,受原有办学理念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加上扩招的弊病,许多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模糊。缺乏科学定位和正确的质量观,盲目拔高、升级和攀比。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往往失却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忽略了自身的历史积淀和办学优势。由于没有科学定位和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必然导致其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不合理,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引起的后果就是学生对所学专业感到迷茫,不知道专业的培养目标究竟是什么,因为迷茫而困惑,导致学习行为的盲目,逃课便是盲目行为的表现之一。
其次,高校在课程和课时安排上欠科学性。据调查,有些学校在课程安排时,没有考虑到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一些课程与专业联系不大,甚至有些课程存在着许多内容的重合,而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授课教师难免会出现授课内容的重复。课时安排不合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分配不科学,实践教学课时过少,而理论课课时过长;学生每天上课时间也过长,导致学生过于疲劳,难以保证学生能有充沛的精力去听课;教师授课任务过重,有些教师尤其是讲授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每周授课竟然达到30课时,这样的课程安排,很难保证授课质量。
再次,缺乏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不能有效监督和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考试方式落后、单一,大多数课程考试仅限于笔试形式,考试内容拘泥于课本笔记,学生只要考前突击几天就可以顺利通过,这样的考试方式无形中助长了学生的逃课行为。
(三)教师方面的原因分析。
首先,由于在市场经济下受重利思想的影响,部分教师不再对教育事业倾注满腔热情,更多地考虑个人问题,或热衷于考研、考博、出国留学或从事第二职业。一些课程让本科学历、助教职称的教师挑大梁,甚至有的课只能由在读研究生临时抱佛脚,凑合着上。再加上一些不合理的教学评估、职称评定,对科研有硬性的质量要求,而对于教学,只要求上够一定的课时量即可,从而极易造成重科研轻教学的局面。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影响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教学上的投入。
其次,许多教师责任心不强,缺少爱岗敬业的思想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只是满足于向学生灌输知识,完成教学大纲的内容而已,对于授课内容则缺乏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上课时只是照本宣科。加之教师自己缺少学术底蕴与研究思考,不能将最先进的教学内容、科技发展前沿的动态融进课堂教学中。而且部分教师,包括一些讲授专业课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重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一些基础理论课、公共政治类课程仍然是从理论到理论,空洞教条,单调乏味,更甚者,极少数教师授课时还存在观点上的错误。一些教师缺乏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不懂得教学艺术,要么授课内容太深奥,超过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水平;要么内容过于肤浅简单,学生得不到任何提
高。在教学方法上,很多教师基本上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很少与学生交流、互动,形成教师讲、学生记、考试时间背笔记的状况。因此,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刻板、机械,教学效果差,成为大学生逃课的首选原因。
(四)学生自身的原因分析。
首先,巨大的就业压力,造成大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行为带有盲目性。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许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能随之改变和适应,悲观估计就业形势。许多学生不能很好地设计大学生活,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力,行为带有一定盲目性,比如盲目的考研、考证、提前打工赚钱、盲目放弃等。
其次,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导致大学生逃课。当今的大学生务实、求新、求变、求异,追求个体的自由,主体意识增强。他们有理想、有思想、有自己的是非判断和选择。而且大学生正值求知全盛期,与中学生相比,对知识的渴求更加强烈。因此,当他们难以从课堂上获得有价值的知识时,必然促使他们失去上课听课的兴趣,宁愿受违纪处分也不愿再去听课。
三、解决大学生逃课问题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造成大学生逃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着力解决大学生逃课问题。
(一)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控制高校发展规模,科学评价高等教育质量。为高校的健康发展提供体制和制度的保证,从源头上解决大学生逃课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通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放松对高校的行政管理,给与高校一定的自主权。首先,各高校必须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资源、办学基础,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发挥自身优势,科学定位,合理设置专业,进行学科建设,突出特色,培养多类人才。其次,教育部要从制度上控制大学招生规模,制定科学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合理引导高校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和教育质量观。
(二)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严格规范管理。做到管理人性化,课程安排合理化,教学质量评价科学化和规范化,监督管理制度化,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逃课问题。
高校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坚持教学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坚持
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制度、财力等方面切实保障和改善教学基本条件,完善教学设施。加强对学生就业观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积极的就业观念,减轻就业的心理压力,减少行为的盲目性。制定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以此规范教师教学行为,督促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激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进行考试制度的改革,学校应给与教师一定的自主权,根据学科的特点和课程的性质,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不能将所有的课程考试都局限于笔试,考试内容拘泥于书本,而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考察和锻炼。课程安排尽量做到科学化,坚持课程安排与专业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各个学期教学任务之间的关联性,避免课程安排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偏离以及学期课程安排太拥挤或太少的情况。
(三)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根本上避免大学生逃课行为的发生。
教师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就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应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既要成为人类文明知识的传播者,又要成为学生道德的启蒙者、美好心灵的塑造者。因此,从某些角度来说,课堂能否吸引学生,能否留住学生,取决于授课教师的授课内容和讲课艺术。为此,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本着为自己、为学校、为学生、为社会负责的态度,结合社会经济发展与学科特点,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真正能够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获得宝贵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课堂,眷恋课堂的情结心态。
(四)大学生应该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念,减少盲从和迷茫。每位大学生都应该好好珍惜大学时光,客观分析认清自我,科学定位,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能够客观认识大学的学习、生活,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积极主动地学习。正确对待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念,不能任意放纵自己的行为而逃课,本着对自己负责,对老师的尊重态度,每位大学生应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减少盲从和迷茫,全心投入课堂,做课堂的真正主人。
参考文献:
[1]王益民.大学生逃课现象的成因与对策[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1(03).[2]李介,王雄雄.大学生逃课现象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01).[3]胡彦.对大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研究[J].教育艺术,2005(11).[4]毛宗良.大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与对策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01).[5]程芳玲,杨百勤.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分析及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04(04)
[6]邵海燕.关于高校学生逃课现象的思考[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7]李永超,赵锡平.高校学生逃课原因分析与对策[J].山东农业教育.2005,(4).
第四篇:城乡学生学习差异分析及对策研究
城乡学生学习差异分析及对策研究
一、问题提出
城乡学生学习差异很大。差异有课堂教学上的也有学科上的。
比如说学科,就拿英语来说,城郊结合部中学同时招收城乡学生。由于城乡学生的英语基础、英语水平十分悬殊,而学生人数较多,教师感到难教。在初中生刚入学时,我们对新生进行了调查,发现农村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即使有些学生语数成绩挺好,英语却一窍不通。而城镇学生从小学、有的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就已经学习英语,父母把他们送到各种英语班去学习、熏陶。这些学生相对来说语音语调较好,课堂上更乐于表达,而且笔试成绩也稍理想一些。城乡本身的差异让一批小学生失去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有很多孩子对英语的学习甚至出现心理障碍。
再比如说课堂教学上,有时你举个生活鲜例,举个时事新闻,觉得能引起学生兴趣,但往往和你产生共鸣的是城里学生,乡里学生见闻少,反应也慢,动手能力就更差了。事实证明农村学生的理解能力、探究能力、表达能力等都不及城市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人存在这样一种观念,城里的孩子聪明、见识广;城里教学质量高。
二、原因分析
影响城乡教学质量不同有诸多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学生成长的背景不同
首先,从精神生活方面来看,城市里的学生家长重视培养孩子良好品质、好的情操,这对学生长大成人后能否做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是决定性因素。其次,从物质生活方面来看,城市的学生生活丰富,家庭教育的基础实。父母常带孩子外出,可以领略各地的风土人情,见识的多,对事物的反应能力自然比较灵敏。而在农村成长的孩子,特别是大山里的孩子,看到的只是蓝天白云,群山牛羊,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景象,这样怎么来增长自己的见识呢?这就是学生成长背景的差异。
二、学生家长的文化层次不同
城里学生的家长大部分是知识分子或至少读过几年的书,他们深知知识的重要,因此,他们的孩子从咿呀学语就开始接受一些特殊的教育和家庭的熏陶,上小学之前就学会数数,会背古诗,会讲故事,会唱儿歌,上学后家长每晚陪在孩子的身边,指导孩子做作业,三天两头了解学生的情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而乡村学生家长一部分没有文化,有点文化的还要忙于自己的生计,孩子上学前只要吃饱穿暖,上学后几乎就交给老师,很少有时间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务工子女更不用说,家长每天早出晚归为生活而奔波别说辅导孩子的作业,就连给孩子吃一顿热饭都很难做到,这些孩子就像脱缰的野马,任道奔驰,老师为他们的学习费尽心血。
三、家长对待学生学习的态度不同
城里的学生家长,对于有助于孩子学习的,都会尽力支持、满足。给孩子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孩子在物质方面,不会因缺乏某样东西而影响学习。而农村家长,特别是务工人员,很大部分人未必能做到如此。有的家长甚至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已尽了家长义务,认为学习方面的事应由老师、学校负责。把孩子成龙的希望,都寄托在学校上,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几乎不过问。比如,一年级学生,还不认识字;有些作业需要家长帮助学生去读、去理解,由于种种原因,家长就不能陪伴在孩子身边去完成;有的没有铅笔、有的没有本子,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教学进程和教学质量。
四、教学条件及设施不同
大多数城市学校教学环境优雅,教学设施一流,配有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活动室,各种现代化教学仪器、设备、图书馆等因有尽有。这样的设施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既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农村教学设施简陋,教育经费紧张,特别是山区,陈旧的教室,破烂的桌凳,坑坑洼洼的水泥黑板,别说是电脑、电视,就连老师备课用的小黑板、纸张都十分紧缺。这样的条件下怎样来搞好教学,怎样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呢?
就上述原因,如何才能让农村教育处于不败之地,快速提高农村教学质量,答案已经很明显。学生的教育问题其实是一种文化资本的问题,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继承的文化资本不一样,这是一种隐形资产,会一直影响学生的未来甚至就业等各个方面。这只能从教师自身素质抓起。学校方面要提供各种教学设施配合教师上好高质量课堂;教师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耐心辅导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事业;同时家长应该付诸行动采取有效措施配合学校教学工作。最后,这也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这样才能使农村教育得到更好发展。
三、有效策略
1.推行主体性学习法,形成教学序列化
我们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兴趣为支点、以交际为目的原则,尊重城乡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主体性学习的教学方式,以教师启发点拨为主线,以学生小组合作与竞争为基调,把探究体验、交际运用贯穿始终,探索总结出了一系列可操作的主体性学习法 ,初步形成了序列:
(1)巧设问题,激发兴趣。教师通过呈现问题,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兴趣。其中,问题的设计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关键环节,它关系到学生参与的状态以及整个学习活动的效果,教师设计问题时应注意三个特点:
首先,问题要“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其内涵。其次,问题要“主体化”,应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再次,问题要“梯度化”,要呈现出由易到难的层递性。
(2)创设情景,自主探究。创设情景的方法有很多,如用实物巧设情景,以动作演示情景,借图画烘托情景,用生活呈现情景,用电教模拟情景,教师尽可能为学生创设接近生活的真实语言环境,这将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新学习的内容
2.实施有效作业策略,促成英语学习习惯优化
作业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进行间接评价的重要环节,更是拓展学生各种能力的需要。作为城乡结合部的学校,提高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为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主要途径之一。
(1)分层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别,老师在布置作业时,设定不同的目标和作业难度,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通过分层作业,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在实践过程中根据学生作业情况,进行及时调整再分层,这样做既可以激励进步的学生,也可以鞭策退步的学生。
(2)多种作业,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多种类型的作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在保留适量传统作业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兴趣,设计能使学生进行体验和实践的作业,一般可以有以下几种:a.动手操作性作业,如英语贺卡的制作、英语名片的设计等,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又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b.调查探究性的作业,如在学数字的时候,教师请学生收集自己家里所有的数字,如家里的电话号码、邮编、自行车牌照、小汽车牌照等,使学生深入生活,丰富对生活的体验,培育其探究精神。
四、结束语
城乡学生的学习差异较大,这无疑给我们教学工作者带来了较大的困难。缩小城乡学生的学习差异,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彻底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大面积提高教学的质量。
第五篇:学生不交作业原因分析及对策
学生不交作业原因分析及对策
濮阳县农三中李腾利
推荐这几天学习委员和课代表找到我向我诉苦说班里不交作业的太多,别班的作业都是一大摞,而我班的作业则少得可怜,作为课代表当老师问的时候也感到很是难为情,请求我在班里强调一下收缴作业的问题。我则问了他们在高一的时候我们理科班的学生英语成绩比文科班的英语成绩怎样,课代表回答说在高一的时候理科班的英语成绩与文科班的有着一定的差距,而刚刚进行完的月考则是理科班比文科班高了一大截,他们也是说不出为什么,我也不知道到底是何原因。作业的收缴问题一直是普通高中的头疼问题,若是老师强调的不死,学生有可能耍赖,不做当然也不会交了;如果是老师管理的比较严,学生感到害怕的话,他们的作业交的也比较齐,但是也随着半生出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学生要抄作业了,所以如果哪个班的班主任抓作业抓得比较厉害,那么这个班的学生抄作业的风气也是很普遍的,这样的话学生又会出现一些隐形的时间浪费现象,表面上看起来学生也是挺忙的,仔细的观察吧,他们并不是在进行有效的学习,而是在做着无用功---抄作业。我觉得该如何对待这个问题呢?我们做老师的也应该抱有一个研究的态度,首先要研究学生为什么不交作业?我们不能简单的把这归咎到学生的态度上,甚至有的老师还把这个问题上升到道德的高度对学生进行评判,也有的老师把学生抄作业也归结到学生的品行上,其实学生们不交作业或者出现抄作业现象,我想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学生不会做。
作为普通中学的学生,学习基础差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存在着太多的问题而无法解决,而老师布置的作业则是面向大众水平,尤其是高中教师,平时见到的就是高考题型,不管学生的基础如何,认为学生最终结局还是要面临高考,再加上现阶段对高考的炒作,使得很多的老师都要具备一种思维就是与高考接轨,所以在高一的时候就要做、讲高考题。这样也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一些所谓的差生,尤其是我们的二流三流的高中生,他们不要说做高考题了,就是做课后的练习题也有很大的困难,所以我们平时发给学生的练习篇子等,他们不是不想做,也不是不愿做而是不会做。有的老师说不会做总不会一道也不会吧,做一道交一道也是可以的啊,其实这些学生是很要面子的,他们不会把只做了几道题的作业交上去的,因此,课代表收不上来作业也就很是正常的了。所以如果是这种情况,就需要老师降低作业的难度,让学生能够做出来,即使有不会的,也只是其中的几道而已,不至于出现满眼的难题,一眼看去就丧失了做作业的信心。
第二作业多,也没有时间做,做不完
现在学生的课业负担还是比较重的,虽然文理已经分科,但是理科班为了应付将来的水平测试还是每周开了一节政史地,这样也就占去了三个课时的自习时间。每天的课程表也都是排的满满的,即使有一节自由自习的时间,也派去了老师去维持秩序,当然那位老师在教室里,学生自然也就要学习这一科目,也就挤去了本该做作业的时间。所以到交作业的时候不能完成。这时就需要学校出面解决问题了,单靠个别老师是无法改变的,因为这时学校的大政方针,像自习课时间完全可以放给学生,只要班主任或者班干部或者学校检查人员维持好秩序就可以了,把时间还给学生。
第三部分学生比较懒惰,不愿做
对于比较容易的学科,且布置的作业量也不算大,就这还有部分学生不交,仔细的观察这类学生,他们也不是不会做,也不是没有时间做,就是没有交。问他们为什么不交作业,他们往往会搪塞说给忘记了,或者给你找其他的理由。如果你逼她们比较紧的话,他们也能够很快的把作业完成送上来,并且完成的质量还很高。这类的学生往往比较聪明,理解力也很强,就是因为懒惰不能做足够数量的题目,也限制了他们成绩的进一步提高,他们成绩不错但是不优秀。所以对待这类学生,不能一味的用强制手段,这类学生往往自尊心比较强,有个性,对待事物有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要想让他们把作业交上来甚至成绩提升一个档次,必须做到攻心为上,老师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靠老师的真诚、宽容、爱心去接纳,靠自己的渊博的学识去征服,靠老师高尚的道德品质引领。一旦老师被这样的学生认可了,这样的学生会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他们成绩的提升令人惊讶。
第四部分学生眼高手低,自觉已经掌握了没必要去做了
这类学生为数不少,特别是在普通高中的学生更是容易犯这样的毛病,他们之所以没有考上重点高中就是因为在初中的时候没有好好地训练所致,这一方面是学习态度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学习方法的问题。这类学生往往充满了自信心,这是很好的一点,但是也有的是过分自信了,就变成了刚愎自用。听不得别人的意见,自以为是。对待这类的学生当然一方面要保护好他们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还要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缺陷,避免陷入自卑的境地。这就需要老师在抓住一些教育契机,比如刚刚考过,一次小测验之后或者在某此活动中,他们本应达到某种水平却没有达到,或者是在他们心情比较沮丧的时候,这个时侯他们也是在寻找原因,比较容易听得进去老师的建议。
第五就是老师的原因,或者是学生对某一学科不敢兴趣所致
也有的学生别的学科的作业都能完成,就是某一学科无论如何就是不做,如果学生平时的该科成绩还可以,别科的作业也能完成,就是这科作业不做,就要考虑老师的问题了,是不是平时该老师与学生发生过矛盾,或者该老师的某些行为引起了学生的反感,需要班主任老师仔细耐心的询问,一旦得到证实,做班主任的需要做好该生与老师的沟通工作。如果不是因为老师的原因,比较喜欢该老师,就是不喜欢这一学科,提不起兴趣来。相应的他们的该科成绩也上不来。这时做工作就比较麻烦了,他们不喜欢该科目不是一天两天的问题,观念也已经根深蒂固了,同时也是因为不喜欢的缘故,该科成绩也实在不怎么地,更加的不愿学。这样老师更不能心急,只能慢慢来,一方面老师与学生多接触,引起学生的好感,达到亲其师,信其道。另一方面需要该生课下请家庭教师补课,把成绩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