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生作文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中学生作文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本论文针对中学生作文难这一普遍现象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原因分析,并根据教学实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作文难原因对策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提到作文,一些中学生往往唉声叹气,视作文为畏途,不会写也不爱写。作文难,难在哪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语文教师又该如何对症下药,努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改变今天的不良现状?
(二)、文献综述:伴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作文教学的改革也不断深入。《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了许多全新的要求,为新时期的作文教学指明了航向。但目前而言,我们的作文教改还不够深入,学生作文水平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三)、研究目标:
1、中学生作文难的原因。
2、解决中学生作文难的对策。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中学生作文的重要性及培养目标分析。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重点,也是教师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个难点。有些学生每次写作文,不是生搬硬套,就是无话可说,根本没有自发的去认真写作文。以致不能达到作文的目的。为了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必须科学地分析作文难的原因并研究出有效的对策。
一、当前中学生普遍写作困难的原因与分析
1、没有写作兴趣,缺乏写作热情。
很多学生都害怕写作,把写作看作负担,谈写作而色变。为了努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不断重复相同或类似的语句,有的学生干脆抄袭,敷衍了事,还有的甚至懒得动笔。每当作文时,不是唉声叹气,就是怨声四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普遍不浓,大部分学生把完成作文当作一种任务,除了老师布置的每周练笔外,几乎没有人愿意主动写文章。
2、缺乏主动性,未养成自主写作的习惯。
现在的中学生,能坚持每天写日记的甚少;对于作文指导,大部分学生要 1
求教师列写提纲,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能自觉进行作后修改的人数极少,大部分同学需要老师下达布置任务。学生在自主写作方面严重缺乏主动性,须加强指导与培养,激发其写作热情。
3、作文教学模式陈旧。
在大力宣传课改的今天,仍有不少教师守住陈旧的作文教学模式不放:讲解作文要求——念范文——学生写作。这陈旧的作文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一些教师对写作教学的特殊性视而不见,又不了解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往往在命题作文中,存在着主观随意性,而缺乏计划有序性;写作安排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盘儿里喝水一漫滩,无重点,无突破,妄想通过一次作文课就让学生掌握所有的写作技巧。又表现出盲目急躁情绪。而在批改、讲评中,或者笼统简单,缺乏针对性,或者对优胜者一味拔高,对失败者则作为笑柄而讽刺挖苦,其结果是胜者骄,败者馁,严重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4、学生不善于积累写作素材。
学生的生活就两条线:家——学校;学校——家。课余生活十分平凡单调。两点一线的生活,与社会接触少,缺少社会实践活动,这些都使得我们的学生缺少生活的积累,所以作文中经常有无米下锅的烦恼。现在的中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缺少爱心,缺少同情心,感情苍白,心灵比较空虚,他们不善于从思想情感的体验中去寻找素材,以至于作文中出现无情、矫情、伪情的现象。
5、缺乏阅读。
学生的学习科目有十多种,每天的绝大部分时间在课堂中度过,做作业、复习、预习之余,应花点时间来阅读课外书籍。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据调查,中学生对课外阅读兴趣广泛、视野开阔,而且有向高品位发展的趋势。但是,不少的教师与家长不支持学生的课外阅读,深怕耽误了学生的基础课程,学生一看课外书,就认为“坏现象”出来了,“该念的书不念好,读杂七杂八的书就有劲。”于是,不论学生读什么课外书,一律禁止,不准涉及。殊不知,光是基础学科的知识是不够的,浩瀚的书海,奇珍异宝琳琅满目,学生不读书,又如何去了解祖先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呢?没有了词,更谈不上继承与发展。所以学生写起文章来,也就枯燥、单调、乏味。
二、对策研究
1、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切精神活动的先导,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首要条件。因此,要让学生写好作文,首先要培养他们爱写作文、乐写作文的兴趣。
(1)、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作文交流活动。
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例如,举办拔河比赛,春天去野外踏青,帮助孤寡老人,做一件有关环保的事等,开展活动以后让学生写心得谈体会,这样学生感到有事可写、有话可说,作文兴趣自然就高了。另外,还可以经常组织学生举办作文交流活动,挑选几篇优秀作文,请学生上讲台来自己放声朗读,让其他同学听听自己的得意之作,逐步树立起作文的自信心。
(2)、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
要想学生写好作文,还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我们要将课堂作文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将课堂作文教学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将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
(3)巧用评价策略,使学生尝到写作的甜头。
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过程,要给以积极的鼓励、激发,以高分、奖励稳趣,对于写得特别好的作文可打百分,甚至超百分。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坚持精批、面批的原则,也可进行自主评改、交互评改等形式,在作文评价中,多用激励性的评语,使他们尝到写作的甜头,充分调动学生写好作文的积极性。
2、鼓励学生自主写作。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重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课程资源,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开放的作文教学体系,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练习作文。主要做法有:(1)、先看后写。我们生活的世界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因此,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日出日落的绚丽色彩,阴晴圆缺的月象变化,动物植物的生长历程等,通过观察写观察日记;利用课余假日,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纪念馆、气象台;到山川河谷去饱览祖国山河的美景;到农家田园去吮吸五谷的清香;到大街小巷走一走,看一看„„引导他们主动观察,用心感受,并随时记下所见所闻。或写一篇参观记;或抓住某处景物,在想象和联想中写一篇状物作文;或根据观察到的某一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或以小导游身份,向亲朋好友讲述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写一则广告,编一段导游词。(2)、先做后写。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后进行写作,能有效减轻学生写作的心理负担,激发写作兴趣。如在家里,让他们学习整理自己的房间,学洗衣做饭,学拆装玩具,尝试完成一些科技小制作;在学校里,组织他们进行包馄饨比赛、钉纽扣比赛等,对他们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及时鼓励,让他们在做中体会成功的欢乐,在做中总结失败的教训并随之记下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在做中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3)、先玩后写。爱玩,是学生的天性。玩得有趣,玩得开心,在玩中开发智力,增长智慧。有趣有益的活动是他们最爱参与的,因此,要丰富学生的校内外生活,经常举行一些谜语竞猜,球类比赛,登山野炊,春游秋游等活动。活动之后,让他们自主选材、自主命题,或点面结合描写一个个鲜活的场面,或写人记事。写出玩之乐,玩之趣,玩之智,让童心童真得到充分张扬。(4)、先想象后写。《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作文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教学中,我们应创设一些情境,鼓励引导他们写童话作文、科学幻想作文,对未来生活憧憬和向往等想象性作文,想象自己飞天遁地,超越时空,或想象自己是市长、是一支铅笔,想象10年20年后社会的变化„„总之,通过大胆合理的想象,去完成一篇篇构思独特,充满奇思妙想的作文。
3、善于引导学生积累作文素材。
文章源于生活,写文章,也就是写生活。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的宝库,是学生的写作源泉。指导学生积累素材首先要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只有回归生活,让学生主动参与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积累生活,作文材料才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泉水,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 如果说生活是学生搜集作文材料的第一宝库,那么网络、报刊、杂志等多媒体信息就可以说是学生搜集作文材料的第二宝库。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在闲暇时间上网或浏览报刊杂志,搜集典型、新颖的写作素材。
4、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扩大阅读量。
设立“词句百宝箱”。积累的贫乏,会让学生思维枯竭,语言枯燥,为了帮助他们积累大量的优美词句,可让学生准备“词句百宝箱”,把平时阅读中看到的一些有意思的词句“存储”起来,精词妙语,名言佳句,都摘抄下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平时让他们经常聚在一块儿交流、诵读,这样更好地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学生也能在作文时活学活用,使作文锦上添花。
营造“读书的乐园”。人是社会的人,学校、班级何尝不是一个小社会。可以利用一切可利用空间,开设读书廊、文化厅、阅览室,张挂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在班级布置“读书园地”“展示平台”,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篇章、段落或读书心得都在“读书园地里”、“展示平台上”展现,以便互相交流。
结语:作文教学虽然说暂时还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但我相信,只要我们语文老师多摸索,多反思,即使困难再多,也能收获到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语文课程标准》、《学生写作困难原因及对策浅析》
后记:感谢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审稿和参加论文答辩的专家们,希望你们能对本文提出意见与建议,这样我才能更快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加以改正得以提高。
第二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作文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作文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任务是为本地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培养有理想、懂技术、能操作,肯实干的应用型人才。语文在二期课改和新基础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正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学也面临新的挑战。长期以来,“谈作色变”已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关注和研究。但研究似乎只停留于作文的技能,如观察、审题、描写等指导,而忽视了作文作为表达和交流所包含的情感、兴趣、意志等心理成分,从而形成了作文教学指导低效和学生的畏难心理。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制约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因此,研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作文难”的原因,探讨其相应的对策,显得尤为必要。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作文难”的原因。
写作不是一种封闭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客观与主观互相联系,互相交流的过程。所以“作文难”便体现为主观与客观两方面的原因。这两种基本原因又是流动,交融在一起的,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特对其进行静止的观察。
1、客观原因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在原初中就属学困生,甚至有不少还属双差生。这一类学生,在学校中,学习上得不到老师的关怀和帮助,写作活动和偶尔的写作成绩也得不到老师的赞许与承认,永远处在“被遗忘的角落”。没有详细的评语,没有面批的机会,有的只是老师的冷淡和其他同学的嘲笑。处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学生的写作自尊心必然会受到压抑,从而产生欲学不能的心理状态。
2、主观原因
这些学生在原初中学习阶段,一方面是基础差,底子薄,知识少,写作时辞不达意,文不成句,句不连段,难以构筑成一个整体的系统。另一方面是阅历浅,视野窄,经验少,对事物的思想认识上不去,致使写作的构思立意出现偏差和失误。由于这些自身条件的限制,学生往往不能达到老师给定的写作目的,这就必然使他们产生自卑感,总认为自己不行,比不上别人,没有动笔写作的构思就紧张、失望,自然会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
主客观原因的相互交织,其结果必然会使这部分学生产生写作上的消极反应,对写作失去兴趣。因此,每当作文时,有的学生是敷衍了事,有的干脆弃不写。长此以往,就形成了进入中等职业中学后的“作文难”的现象。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作文难”的对策
1、克服畏难情绪是前提
“作文难”,主要体现为大多学生一见到作文就害怕。因此,教师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消除其畏难情绪。例如,可以先在作文课上强调作文并不难,一开始写不好亦属正常等等。这样,通过打预防针调整学生的情绪,使之在思想上先放松下来,作为精神准备,然后以切实可行的措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使学生真正感到作文并不难。
2、激发写作兴趣是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要改变“作文难”的现象,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事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思想、情感和词语。学生一旦对写作产生了兴趣,就会情不自禁地产生写作的欲望,主动写,乐于写,久而久之,就会提高写作水平。
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第一,精心设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对于每一节作文课,教师都应精心设计,采取多样化的形式,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入手,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学生从厌恶上作文课到喜欢上作文课。授课的地点,可以从课内到课外,走出校门,以社会为课堂;授课的方式,可以从单纯的老师讲到师生共同讨论,教学相长;授课的内容,可以从课本上的训练重点到现实生活中刚刚发生的新鲜事等等。学生有了兴趣,才能真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在作文的实践过程中提高作文能力。
第二、三言两拍,多给学生以鼓励
魏书生先生提出的“三言两拍”的教学法,目的是将表扬激励机制引入课堂,同样,这种方法也适用于作文课的教学。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进校素质一般都不高,所以教师在写作过程中对学生的期望值不要太高,在评价学生的劳动成果时,应多些鼓励,要敢于破格上等级,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从中窥见自己的劳动价值和意义,享受成功的喜悦。对于佳作,讲评时要大力表扬,并通过朗读、刻印或推荐投稿等形式给予鼓励;对于后进生,应摘掉“有色眼睛”,努力发掘其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两个好句子,甚至一个词,也可以在班上宣读;总评眉批也要谨慎采用措辞,以免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总之,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指责。这样就能不断增长学生写作的兴趣和信心。
第三、以改促写,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叶圣陶先生也一再强调,“必须使学生能自改其文!”所以,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对学生作文方法的指导,更要教会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学生修改作文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在教师指导下,先自改,由本人对明显错误进行修改;二是再进行互改,分组让同学之间互相批阅。经常这样做有许多好处:(1)学生当教师,能实现主体价值,有兴趣,积极性高。(2)可以扩大阅读,开阔视野,取人之长,补已之短。(3)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发现问题,一旦纠正过来,就会印象非常深刻,以后一般不会再犯。
3、多读、多看,多练是根本
宋代大诗人陆游曾告诫他的儿子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同样,我们学习写作也需在写作之外狠下功夫,厚打基础,多读多看多练,从根本上解决“作文难”的问题。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便不可能有习作的冲动。而作文的“米”从何来?我们认为从观察中来,从阅读中来,只有勤观察,多阅读,才能发现生活中的“可写点”,才能为写作积累大量的素材。
有了下锅的米,要煮一锅香喷喷的米饭,还必须掌握水量水候等。同理,有了素材,要改变“作文难”的现象,还必须勤写多练掌握方法才行。演说家口若悬河的口才是练出来的,杂技演员精彩的台上一分钟是练出来的。同样,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作文水平也只有多练才能提高。只有多写多练,学生才能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才能提高审题立意的能力;才能提高把握结构、内容的能力;才能丰富自己的语言,增强表达效果;才能由量变引起质变,逐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使作文不再成为一件难事。
4、习作体裁和内容求开放
要允许学生在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自定”所要达到的写作目标,淡化文体意识。诸如文体、材料选择、表达手法运用、表达技巧的借鉴等方面,不搞统一要求,也不提统一标准。一般地说学生“自定”的目标总是较切合他们的实际水平,而且正因为是“自定”的,若目标含有一定的挑战性,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自觉性、征服心和自信心。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一是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写。从多角度认识和表达,如“校园”,可写校园的景色宜人、过去的校园、未来的校园、校园中的新人新事新风尚、老师的辛勤耕耘等。二是多写想象作文,培养思维的敏捷性的独创性。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特点,他们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让他们写想象作文,能使他们自由的天性得到最大的发挥。
1、读词想象。给学生一组词语,例如:“哗哗、嗡嗡、喳喳、沙沙、哈哈”这样一组看似毫
无关联的象声词,让形式自由想象构思出完整的情节。
2、看图想象。给学生展示一组或几组画面,根据画面展开想象,构思出完整的故事。
3、听音想象。让学生欣赏一段音乐,边听边写出自己的想象和感受。
4、换位想象。将自己与作者换位或与文中的角色互换进行想象。
5、拓展想象。给学生一篇文章,让学生将文中未尽之意,按原文思路加以想象与延伸,做到妙笔开生面,续出新格局;或者对一些童话和寓言故事进行拓展想象,想象出更丰富多彩的结尾。
6、憧憬想象。即让学生对未来美好生活,美好理想等进行想象。如《未来的学校》、《我的明天》等相关的习作练习。
7、探索想象。让学生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进行大胆想象如让学生写研究小报告、实验小论文等。
4、评价求开放
目前的作文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习作产生畏惧的心理,这与教师在评价中惯用的“纠谬法”——罗列学生习作中的不足,不肯定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有很大的关系。据心理学家分析,缺乏肯定与鼓励的批评,会使人的情绪低落。所投注到所要从事的事情上的注意力就越少,任务也就完成得越糟糕,进而陷入更为低落的情绪中。如果这时有一句鼓励的话,或者找到习作中的一个“亮点”,那么情绪状态就会提升,从而促进自己更好地完成任务。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变“纠谬法”为“评优法”。具体做法是:
1、珍视习作“亮点”,张扬个性体验。让学生在开放的评价中,多角度、多层次地从内容、形式、表达、情感等人文性与工具性方面最大限度地寻找“亮点”,大到选材、立意,小到优美的词句段落等,均可确定为“亮点”对象,鼓励多多益善。然后展示“亮点”,一个人的付出,总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对于学生来说,同样渴望自己的创造劳动能得到他人的珍视和赏识。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教师组织学生以同桌、小组、全班等形式,让评价者将习作中的“亮点”有声有色地读给大家听,并说出“亮”在何处。拓展“亮点”,如果评价在充分肯定并使其拓展,那么不仅能鼓励学生写出富有个性化的题目、个性化内容、个性化形式、个性化观点、个性化语言的文章来,还能促进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创造性潜能也得到有效开发。
2、改革作文评语引导学生做人。“做人——作文”教学理念告诉我们,作文评语也要改革,朝着”以做人为作文之本,用作文促进做人“的方向改革,作文评语不仅要评价学生习作的优劣,更重要的是能够与学生实现心灵上的交流和沟通,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如:谈心式评语、询问式评语、激励式评语、激情式评语等,这些评语的共性是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着眼于做人的引导,立足于写作心态的矫正和师生情感交流,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生动评语中提高写作能力,发展人格修养。
通过以上对策,学生的作文兴趣和作文能力均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从心理学角度疏导学生的作文畏难心理的方法也是行之有效的。总而言之,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是要调动、激发、转化、延续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一种想写的冲动。一旦学生能以情入文,那么学生都会变得能写、乐写、爱写作文了。
第三篇:民事诉讼证人出庭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与分析
民事诉讼证人出庭难的原因及对策
陈元生
摘要:在我国民事诉讼中,解决纠纷的重要前提是查清案件事实,而人民法院在查清案件事实方面主要是靠民事诉讼证据,在诸多证据种类中证人证言又是人民法院采用最多的一种,然而现行的司法实践有大部分证人均未出庭作证。这种做法,有悖于证据采信规则,使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本文旨在阐述证人出庭作证的重要性,证人不出庭作证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此缺陷的几点意见,以此抛砖引玉。民事诉讼证人是指了解案件情况,并受人民法院传唤出庭作证的人①。证人就自己知道的案件事实向人民法院所作的口头或书面陈述即证人证言。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入,证人证言作为证据的价值越来越重视。而证人拒绝作证,尤其拒绝出庭作证的现象在我国相当盛行,集中体现为出庭低,可信度低,证人证言采信率低,这种现状不仅影响到证人证言的运用及采纳,而且对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也形成了极大的阻力。
一、证人出庭作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证人出庭作证是确保证人的证言真实性的最有效途径。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向法庭所提供的证人的书面证言笔录,基本上是诉讼代理人向证人所收集,证人就其了解或知道的案情提供的证言。根据一般心理学角度分析,证人不出庭作证而提供书面证言,往往存有不认真对待,有些还不负责地提供一些情况,加上还存在当事人的利益诱导,或是代理人先入为主诱导,很有可能出现不真实的证言。证人到法庭上当庭陈述证言,在庄严的法庭上他要面对法官和双方当事人,对自己作证行为宣誓,可以唤醒证人的良
知,增强他的责任感,从而陈述其知到的案件事实,证人出庭作证,可以防止或减少伪证或假证的产生,从而确保证人证言的真实性。
2、证人出庭作证是法官正确认证,公正办案的保证。在一个民事诉讼案件中,证人就是知道或者了解案件事实的知情人。证人到法庭上作证,法官既可以亲自听到证人的作证陈述,也能听取双方当事人对证人的质询,同时还可亲自询问证人,为法官提供了一个获取案件事实的证据“现场”。经证人的当庭作证陈述,及当事人和法官的质询,对证人的当庭证言法官有一个比较综合的审查判断,从而对证人证言作出正确科学的判断认定,使法官审查得出的案件法律事实,尽量接近客观事实,保证案件的处理准确公正。
3、证人出庭作证是深化民事审判改革,保障当事人充分行使诉讼权利的需要。证人出庭作证是民事诉讼中当事人负举证的重要方式,是深化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证人出庭作证并经双方当事人质询,是法庭对证据质证的最真实的体现,为当事人充分质证提供有利的法定条件,当事人的质证权得到充分行使,保障了当事人充分行使民事诉讼权利。
4、证人出庭作证,能提高审判工作效率,减少诉累。在现行民事案件诉讼当中仍大量存在由当事人的委托代理人(律师或法律工作者),或是当事人申请法官在开庭前对证人进行调查收集证人的证言笔录。证人出庭作证经当庭质证、认证,证人的证言当庭记入庭审笔录,减少了重复劳动,真正能提高审判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诉累。
二、证人出庭作证难的原因分析
1、审判机关对证人出庭作证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具体表现如下:
(1)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事实审理方式上,受传统方式的影响,仍大量的由当事人向法庭提供宣读书面证人证言笔录,且进行质证、认证,证人是否出庭是乎对案件事实的查明认定影响不大,只要当事人提供了证人的书面证言笔录,一般不通知证人出庭作证。(2)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证人出庭作证,须由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那些证人作证,然后由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申请,通知证人出庭作证。人民法院在受理民事案件后,往往没有向当事人释明,要求其向人民法院写出要求证人出庭的申请,以至出现当事人不向法院写出要求证人出庭作证的申请,人民法院也就不通知证人出庭作证,由当事人选择向法庭提供书面的证人证言。(3)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中对一些已通知应出庭作证的证人拒绝出庭作证,或是所提供的书面证言是假证、伪证,往往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罚追究,对民事假证、伪证行为不够重视,打击不力,严重的弱化了证人出庭制度的落实。
2、现行证人制度立法上的不完善,是证人出庭难的主要原因。②(1)没有一套完整的证人出庭作证的操作规程。现行的民事立法和司法解释,对证人出庭作证虽有一些零散的规定,但是不详细、不具体,实践当中难于操作。比如那些证人必须出庭作证,证人出庭的申请,证人的资格审查,证人出庭作证期间的相关问题等等。(2)立法内容上不明确,过于笼统或者相互矛盾。民事诉讼法第70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这一条承认单位和自然人具有一样的作证资格,单位证人以何种形式出庭难于操作,实践当中单位证人仅提供盖有单位印章的一份书面证言,其效力难于把握,责任也难以追究。关于知道案件自然人作证问题,没有排除证人与当事人是否存有亲属,利害关系及从事职业问题,使得证人是否出庭作证无所适从。另关于“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具体情况,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56条,虽然作出了五种情形解释,但对解释第(二)、(五)之特殊岗位,及其它无法出庭的特殊情况,仍然笼统难于界定和把握,使得一些本可以出庭的证人,以特殊岗位、特殊情况为由,以书面证言代替当庭作证。(3)证人权利与义务失衡,义务与责任脱节。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是立法的基本法理,现行立法未对证人的权利做出完整的规定。或者虽然有规定,但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强。义务与责任脱节。法律虽规定证人出庭作证是证人的法定义务。但未规定证人在违反法定义务时应负的法律责任,因此在实践中证人出庭与否,完全依赖于证人的自觉性,证人不出庭合作,法官也无计可施。当事人将处于举证不能而承担败诉的境地,这不符合诉讼的正义感。所以在缺乏国家立法强制力保障的情况下,证人出庭作证为一种可以规避的义务,证人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作证义务也就在所难免地发生。
3、证人自身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中国是一个受传统封建文化影响深的国家。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推行依法治国方略。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及维护正义的意识不断增强。但不少人旧的传统观
念思想仍根深蒂固,认为打官司总不是好事,少掺和,所以往往缺乏正义感,及存有怕得罪人的思想,不愿意作为证人作证。尤其是到法庭上面对双方当事人作证,同时还担心作证对自己或亲属遭到打击报复。客观上,证人出庭要放弃自己的工作、劳动,影响自己的事务,证人作证期间相关费用及损失,是否得补偿等客观存在的问题,均影响到证人出庭作证的积极性。
三、解决问题的几点意见。
证人不出庭作证普遍现象的存在,是多种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证人自身素质和社会环境问题,又有立法的不完善,审判机关在执法过程不严肃。这不仅影响到具体案件审理结果,影响了审判效率,办案质量的提高,而且妨碍了深化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进程。要解决证人出庭难问题,除了营造好证人作证的社会环境,解决证人的后顾之忧使证人作证观念深入人心,出庭如实作证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外,最关键还必须从立法上和审判执法完善民事证人制度,以期最终实现证人证言的证据功能和价值。
1、建立和完善一套民事证人出庭作证的司法操作规程。有一套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司法操作规程。证人、当事人、及审判机关的法官才能按章有序理顺证人作证的各个环节。具体来说应包含以下内容:(1)证人出庭申请的提出,证人的名单及基本情况,¬----此项应由当事人具体实施。(2)出庭证人的资格审查,告知已确定出庭作证证人相关权利和义务,传唤证人出庭,----此项应由审判机关实施。(3)对确有困难不能出庭作证证人的界定审查,-----此项应由证人提出申请,由审判机关审查界定。
2、完善出庭作证证人的主体资格。现行民事立法,承认单位和自然人具有证人资格,单位证言也必须借助特定自然人对案件所了解的情况而作出的证言陈述,在实践当中单位证言可信度难于把握,且责任可相互推诿,因此单位证言,完全可由特定可知案情的自然人代替之,该主体资格应予废除。③现行民事立法,对自然人作为证人证言效力,尚还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应尽快完善。应该根据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及确有困难不能出庭来确定出庭作证证人的资格。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有独立出庭作证的资格,无事民事行为能力人则无作证资格,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在与其年龄,精神状况及智力程度相适
应的范围内履行出庭作证义务。出庭证人的主体资格明化了,既可以保证证言的真实性,也可以防止证人是否有作证资格而推诿不出庭。
3、明确出庭作证证人的权利和义务。证人享有的权利能得到充分的保障,才能促使其履行忠实作证及承担相应的义务。所以必须明确证人享有的权利和承担义务。具体来说证人的权利应包含以下方面:(1)人身安全受特别保护的权利。证人被确定后,享有司法机关对证人本人及其近亲属人身安全提供必要保护措施的权利;(2)遭受打击报复而受到损害的赔偿权。这种赔偿权,既包括物质损害,还应包含精神损害;(3)享有家庭财产受特别保护权利;(4)出庭作证相关费用的补偿权;(5)享有除法官之外拒绝提供证言的权利。证人的权利能够明确,并得到保障,可以消除证人出庭作证的顾虑。证人的义务具体应包含以下几方面:
(1)如实陈述证言;(2)接受法官、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询间和质证;(3)遵守法庭纪律,按时出庭作证;(4)涉及机密及隐私保密义务。明确出庭证人的义务,可以增强证人的责任心和义务感。
4、尽快建立对证人拒证的惩罚制度。证人出庭作证是法律规定的强制性法律义务,可是我国现行法律却未规定不履行此义务,相应的法律责任,这是立法上一大缺陷和盲点。所以应尽快从立法上制订对证人拒绝出庭作证(无正当理由)行为的惩罚制度。如证人无法定理由不出庭作证,可以拘传其出庭作证,或者罚款拘留,情节严重的以妨碍司法罪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可以借鉴外国立法做法,对无法定理由拒不出庭的证人,可在刑法中设立藐视法庭罪追究刑事责任。④
5、建立出庭证人宣誓或具结不作伪证制度。为了增强证人的责任心和正义感。应将证人宣誓或具结不作伪证作为一个必经程序予以规定。我国现行民事立法尚未对证人出庭作证宣誓或具结不作伪证制度作出具体规定。审判实践当中,很多审判机关已经试行证人宣誓或具结不作伪证制度,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证人在庄严的法庭,面对法官宣誓或立下具结书,可以唤醒证人良知,增加正义感。对证人如实作证是一种促进和保障。⑤
6、完善证人出庭作证支出费用及经济损失的补偿制度。虽然我国法律尚未规定证人求偿制度,但是,根据《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的规定,借鉴国外立法例,可以看出对证人出庭前后所作的准备,支付的费用及造成的经济损失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是应该的,也是必需的。因此,一方面,建议立法建立证人求偿制度,可先对证人的误工损失、交通费、生活费、住宿费等属诉讼费用范畴的这些费用标准,预交方式和负担作出具体规定,后逐步扩大并规范证人出庭前后所作准备的费用及其他实际经济损失的补偿范围。另一方面,鉴于当前的司法实践之需,可在证人出庭作证时,由法院告知其向法庭申报具体费用,经核实后,根据该证据采纳情况分别处理:即若该证人证言属对案件真实陈述,可作定案依据,该费用由败诉方负担;若该证人证言与案件事实无关,不被采纳,该费用由举证的当事人负担;若证人出庭不作证或作虚假证明,该费用除由其本人自行负担外,还根据情节轻重,依照作伪证的有关规定承担法律责任。
7、加强对审判机关的监督,防止滥用书面证言,提高证人出庭率。在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它占有主导位置作用,当事人举证、质证,均在法官引导、主持之下进行。实践当中,之所以很多案件的证人不出庭当庭作证,就是审判法官允许当事人向法庭提供了证人的书面证言,并质证和认证,没有严格把握书面证言的运用。为此除审判机关自身严格执法外,可由人大常委会、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的此项执法工作监督。只要审判机关严格把关,不滥用证人的书面证言,当事人必须向法院申请,要求证人出庭作证,证人出庭作证的出庭率定然会提高。
第四篇:女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对策
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摘要:女大学生就业难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低、职业性别隔离、性别歧视等是其主要表现。结合阻碍女大学生就业的各种因素来看,从文化政策、公共政策、法律建设、教育改革和自身修养等方面,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妥善解决矛盾,以促进女大学生就业,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女大学生
就业难
构建和谐社会
公共政策
近年来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本是社会建设的新力量,却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极大压力。其中,女大学生更成为了就业大军中的弱势群体,这种女大学生面临就业困境不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由此带来的后果不仅是个人也是社会的发展障碍。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消极影响
女性可撑半边天,她的社会角色并不局限于妻子与母亲,女大学生接受了国家高等教育,分享了国家重要的办学资源,其中不乏精英,但女大学生却一再面临就业难的尴尬处境,这于女性本身和社会发展都是不利的。女大学生就业难会造成严重的人力资源浪费和打击女性投入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女性的政治参与度和家庭婚姻地位,这显然不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最终也会转为社会成本,阻碍社会发展。
和谐社会讲求人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讲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而女大学生就业难却一再反映了社会中性别歧视、权利保护不健全等问题,违背了男女平等和同民同工,同工同酬等制度,不利于社会文明建设,不利于和谐文化的构建。实现充分就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目标和任务之一,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应该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表现
(一)就业率低
近年来全国各地高校或科研机构的调查显示,女大学生初次就业率明显低于男大学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04 年的大学毕业生有280万,有80万人不能及时就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女大学生;2005 年的高等院校毕业生达到338 万,其中女大学生占44%,超过100 多万不能及时就业,女大学生占大多数。
在广东省教育厅公布的2006年省内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中,截至06年9月1日,2006年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8.36%,相比去年的95%的就业率,这个数据不能不让人担忧,在涌流于各大招聘会的就业大军中,女大学生因为各种因素成为了就业弱势群体。
(二)就业领域受限制
女大学生的就业领域受局限,女大学生就业比较集中在传统的女性职业上,如文秘部门、服装制造、餐饮文娱等,女大学生的就业面并没有随着女性教育程度提高而合理拓展,在党政机关、科研机构、建筑运输、水利电力等就业门槛较高的行业中,女大学生就业人数偏低。在我国的职业性别隔离状况中,女大学生不论从行业上还是职位上,在就业结构中的地位都低于男生。
(三)性别歧视,提高录用标准
性别歧视是女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一大难题,许多用人单位从招聘要求上都优先招收男生或只招收男生,在聘用的实际操作中也存在着大量的隐性性别要求。用人单位以双重标准衡量男女求职者,造成起点不平等,除非是特别优秀的女生,否则难以得到同男生一样的就业机会,而且在相貌、身高、户口、出身等问题上,用人单位往往以挑剔的眼光对待女生,特别是来自农村较乏人际能力的女大学生更容易遭歧视。
(四)就业质量低
在已就业的女大学生中,就业质量也不尽如人意。由于女大学生的就业领域受局限,特别是在扩张速度快但技术含量低的第三产业部门中,女大学生只能得到较低的工资,即使在较好的岗位上,女大学生的平均工资也低于男生。
三、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从传统文化观念看,存在性别歧视和职业性别隔离
中国自进入农业社会以来,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深厚的“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文化,这样的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设置了一套文化模式和评价体系,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的思想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在这种思想意识中,男性理所当然地取得有限的劳动机会和丰厚的报酬,男性在重要的行业领域中掌握了主导地位,女性被局限于低层次的劳动,被视为难以担当具考验和挑战性质任务的柔弱 2 角色。因此,社会中仍存在性别歧视,也人为地造成了职业性别隔离。
(二)从法律制度看,有法难依,尚待健全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劳动法》第12条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妇女权益保障法》第22 条规定:“各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但是为什么在现实中仍有大量人为设置的障碍导致女大学就业难呢?
原因在于这些法律大多是原则上的规定,而且并没有具体的保护措施可以推进法律的遵守和执行。法律法规没有明确保护女性就业的责任部门,缺乏可操作性规范和有力的违法惩治措施,使得女大学生就业受到性别歧视等不公平对待时没有有效的救助途径,而且在证据方面,女大学生作为求职者很难掌握到或做好证据保全。
(三)从劳动市场看,总体供大于求,用人单位雇用女性劳动力存在较高的劳动成本约束
我国仍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在各个行业和领域都面临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劳动市场总体情况供大于求。企业追求低成本高利润必然也在雇用劳动力方面精打细算,而雇用女性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成本,这点成了用人单位更愿意招收男性的主要原因。
从女性生理来看,女性担当生育后代的角色,在女性生育哺乳期间,其工资福利由单位负担,女大学生就业后大多都面临结婚生子的情况,因此用人单位往往回避这样的年轻求职者;而从长远考虑,女性工作时间短,对其退休金和培训费用的支出又高于男性,受这些劳动成本的约束,女大学生被用人单位一再冷落。
(四)从教育看,学校缺乏有针对性的培养方式和就业指导
我国高校扩招,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女性也享受了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是,在女性关怀和女生成才教育方面,并没有针对性的培养方式,这种对男女生理心理因素的差异和各自优势的忽视,的确掩埋了女性可发掘的潜力,没有最大地发展女性的优势,在模式化的教育中,个性发展和素质提升没有落到实处。而在女大学生进入社会前,缺乏相关就业技能和心理指导,家庭及自身的期望值、就业规划等不够合理,造成了女生就业压力大、就业选择被动等难题。
(五)从自身看,女大学生也受心理和观念上的误区影响
女大学生除了女性心理影响外,其实也受到了一定的传统文化观念限制,在思想上往往不够自信也不够独立。女大学生在就业观念上较男生而言比较保守,追求稳定且往往带有点浪漫色彩,有些女大学生是因为过高的自我期望而高不成低不就,有些女大学生则是过早地将目光锁在婚姻家庭中,局限了自身的发展,缺乏社会竞争力。
四、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文化政策方面
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性别平等观念真正深人人心。国家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应重视男女平等观念的确立和弘扬,营造关爱女性、尊重女性个性发展的良好氛围,在对杰出女性事迹的宣传中,教育下一代,改变老一代观念,打破社会性别定轨带来的偏见,真正地使女性地位在社会各行各业得到体现,促进人与人的和谐发展。
(二)公共政策方面
1、降低用人单位成本负担
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必须发挥一定的指导和规范作用,政府应考虑在财政上为用人单位减负,降低用人单位雇用女性劳动力的成本负担。合理的解决方式应当是推行生育保险制度,通过社会统筹方式将女性特殊的生理因素所产生的负担社会化分摊,使企业不致因招收女工而带来效率和效益的损失。女性在家庭和生育方面担当的责任应该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感激,女性在这方面的付出关系到一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女性为此给劳动带来的成本应该由全社会分担。
2、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建立女性就业维权职能部门
政府应该建立女性就业维权职能部门,以促进女大学生就业,改善女大学生就业环境。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社会服务活动推动女大学生就业,比如开展维权宣传讲座,接受女性就业歧视等的投诉,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对困难女大学生就业给与指导和援助。政府应积极发挥其公共管理职能,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广泛开展便民服务,支持女大学生就业。
(三)法律建设方面
1、制定促进就业法律法规
我国法律法规关于保护女性就业的内容比较欠缺,在宪法、劳动法等部门法中劳动权利保护只有大体上的规定,不足以明确女性就业权益,有必要制定促进就业法律规范,细化女性劳动权益保护,具体到歧视的概念和侵权行为的构成等内容。女大学生就业需要得到法律的保护,保障充分行使合法权力,国家需要进一步完善立法,填补这方面法律空白。
2、明确侵权法律责任,增加可操作规定
虽然现行法律规定用人单位不能因为性别而提高录用标准,但是并没有明确一旦违反这些规定应负起怎样的法律责任;加之没有可操作性的维权程序规定,没有专门的权益保护监管机关,女大学生在就业中权益受损害屡屡发生,因此立法部门应该在相关立法中明确用人单位侵权的法律责任,增加可操作性的规定,使法律能真正得到实施,提高其严肃性和实效性。
(四)教育改革方面
1、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教育
在高校教育方面,应该重新面对客观上性别差异的问题。在淡化男女差异以求共同的良好发展的意识下,教育却逐渐忽视甚至无视女生的智力体力特质和发展的潜能与优势,容易造成模式化、低质量,降低了女生的竞争力。因此,学校应该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改革上,一方面尝试根据女生的特质开展特色课程,发展女生的个性教育,培养内外兼修的优秀女性;另一方面根据女性的性格心理优势,提高女性在擅长的领域的技能水平。
2、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建设就业信息渠道
学校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了解社会需要并及时反映到教学工作中;组织各种活动为用人单位和女大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为女大学生展示风采创造条件;建设就业信息渠道,及时提供女生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
3、指导女生职业规划,加强女生心理教育
对即将面临找工作的女大学生,学校应指导其做好职业规划,开拓其就业思维,培养其理性思考和选择能力。为女大学生提供心理辅导,为其顺利走上社会走上岗位进行心理调适和思想教育,提高女大学生面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解决能力。
(五)女大学生自身方面
1、自主自强,追求自身价值体现
女大学生应该打破传统的陈旧观念,树立自主自强意识,追求自身价值体现。要开阔眼界和胸襟,与时俱进,坦诚面对人生和理想,增加奋斗精神和拼搏勇气。
2、打好知识基础,提高专业素养
女大学生应该发挥耐心细致的优点,在学习上勤奋努力,只有掌握知识拥有智慧的女性才能获得真正的独立和尊重,而不断提高专业素养,才能积极应对社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女大学生要成为专业人才,提高在就业结构中的地位,必然能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3、培养实践能力,积极适应社会
传统教育造成女生动手能力差,社会经验缺乏,不少用人单位对女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持怀疑态度。因此女大学生应该加强社会实践,踏实肯干,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锻炼;还应积极适应社会,不能逃避于自己构想的完美世界,多与社会接触,加强人际交往,学习女性成功者的经验,展示优秀女性的风采。
4、内外兼修,提高综合素质
女大学生应学会认识自身优缺点,提升综合素质,努力做到内外兼修:品质与学识、优雅与智慧、魅力与气度„„只有在突出女性优点的同时,不断提升其他方面的竞争力,才能灵活应对社会潮流。除了学习,应重视思想品德、身心健康等基本素质,进一步发展才艺技能等其他素质。
5、端正就业观念,开阔就业思维
对于即将找工作的女大学生来说,端正就业观念很关键。观念不同,一切事物的判断选择也很不同。应该放弃不切实际的期望,克服安逸享乐的惰性,理性地选择就业,无论是职业的类型、所处的城市、发展的前景等等都应该结合自身各方面条件作判断,不能好高骛远又不够努力自信,更不能被动、逃避。没有最好的职业,只有最适合的职业,女大学生应该放宽就业思路,不要局限于一小部分选择,不要停滞在拥挤的路上,当出现困难时不妨及时调整,多方面思考发掘,一定能找到合适自己的职业,将实现人生价值和现实要求统一起来。
正如前文所述,就业问题事关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合理解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只有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民生问题 6 得到保障,才能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昂首阔步,才能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从以上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的探讨中,我们不难发现,和谐社会的其他方面的建设,如经济、政治、文化等等,都能对女大学生就业起促进作用,因此,这些问题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只有将女大学生就业和其他方面的矛盾解决好,才能推动社会整体的发展,从而保护个体的利益。
相信通过政府积极引导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一定能得到妥善解决,这不仅是社会公平、文明法治的重要进步,也为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增添力量,展开和谐社会的盛世篇章!
参考文献:
[1]冯 皓.当前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11月第24卷第6期.
[2]潘锦棠.完善女性社会保障,促进女性公平就业.中国妇运,2002年2月. [3]周晨虹.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公共政策选择.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第20卷第1期 2006年2月.
第五篇:大学生创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创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然而我国大学生创业却呈现创业率低、创业成功率低的“双低”态势,大学生创业面临诸多困难。
大学生创业难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大学生创业意识薄弱,传统观念难转变;
2、创业资金不足,小额贷款不易贷;
3、创业教育缺失,创业技能难获取;
4、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创业环境不佳。另外,现在整个社会还处于转型期,创业所需要的各种服务还不完善,社会大环境也让大学生创业感到有些艰难。
大学生成功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学生、学校、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从多方面为大学生成功创业提供保障。
一、转变就业观念,积累知识经验
大学生要具有积极的创业意识,转变观念,认识到创业是一种创新。确定了创业方向之后,可以先到相关的企业和行业中去学习、锻炼,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提高自己的实践和经营能力。
二、培养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
高校要开设大学生创业课程,提高创业培训的系统性和针对性。进行创业知识教育,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践体验,使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应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
三、积极鼓励扶持,政策落实到位
政府要继续引导、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进一步简化程序、监督政策落实与管理。加大扶持力度,完善资金支持、税费减免、户籍迁移等优惠政策。进一步综合运用政策工具,完善支持创业的政策环境和创业载体功能,降低大学生创业成本和风险。
四、积极主动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社会在大学生创业的准备阶段多予以支持,在对大学生创业典型及其成功案例要进行大力宣传,营造能创新、敢创业、创成业的良好舆论环境和氛围。各类企业要加强与大学生的合作,加大帮扶力度,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