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组织课堂教学难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组织课堂教学难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参加实习以来,我们实习小组几个成员普遍发现教师授课过程中,在顺利组织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反面存在诸多困难,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生突发事件影响教学进程。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1、学生上课不听讲,小动作不断。
2、部分学生学习素质较差,接受知识能力差,经常面对简单的问题也不知所以。
3、由于上面两种原因,导致经常出现课堂教学赶不上教学进度的现象。
4、实习学校现行管理制度以棍棒教育为主,学生面对脾气好的教师及实习生的微笑,在课堂上肆意玩笑打闹,致使教学活动无法进行。
5、教师自身教学水平及处理突发事件能力差也导致了组织课堂教学难的状况。
鉴于以上种种表现,我们对各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调查分析,并对解决“组织课堂教学难”这一问题进行了对策研究。
(一)社会环境分析
首先学生学习观念的树立受到环境的影响。一个有利的客观环境,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本地的客观环境却不容乐观。
从整个大的社会环境来看,本地区位于三县交界,民风粗犷,难以管理,时常出现治安事件。合方区,特殊管理区,曾因公粮问题殴打县长,近期又发生枪机事件,秩序较为混乱。处于如此社会环境下的校园不可避免的存在不稳定因素。多次发生校园暴力事件:校长教师被打,学生打架,学生家长多蛮横,思想较为落后。虽然随着学校的治理,校园打架事件明显减少,但由于以前传扬的“打架较多”风声并未息减,致使大批优秀学生外流,入学学生素质较低,从而加大了课堂教学的难度。
本地经济条件较差,以大棚经济为主,部分家长外出打工。闭塞落后的环境致使村民眼界较窄,思想偏激。一方面,部分人认为毕业外出打工不但免了学校学习的高投入,而且同样可以进入城市谋求发展。另一方面,过去靠高考改变命运的农村青年面临无能为力的三大难题:
1、高考公平以大不如前;
2、昂贵的学费让贫困的家庭感到沉重;
3、花费巨额费用大学后仍然找不到工作。这一次不再是知识无用,谁都明白知识有用,但在三大难题面前,虽然明白考入大学还是改变命运的最佳机会,但即使自己不愿放弃,整年劳作于田间,收入微薄,没有任何社会福利和保障的父母也要你放弃,无奈之下,这些贫困的农村家庭只有在改变命运的机会面前选择投降,转而投入到打工行列。此外还有部分家长则倾向于过分溺爱孩子,怕孩子受苦受累,以学习不好没关系,家里有钱供你“开导”孩子。上述观点对学生的灌输致使大批学生轻视学习,对学习不感兴趣,认为“学习无用”。
(二)学生自身状况分析
学生处于青春梦幻阶段,身心都有待发展,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影响,对未来和自身发展认识存在偏差,茫然却又自负。最明显的表现在对学校教育有厌烦情绪。我们调查所在顶岗地,20%选择初中毕业后就业或选择职业技术中专类院校、20%高中、40%迷茫、20%打工,学生对学习本身存在错误认识,70%认为“读书无用”。课堂教学一般也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这类学生选择不听课。在主观上,他们已把学习定位为无用。我们接触到过这样一个学生,老师批评他不好好听讲,他却理直气壮的说:“老师,行行出状元,我又不是非得上大学才有出路。”我们不知道怎么回答他,他在观念上还是
改革开放初的思想,认为“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由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许多没有读过多少书又没有进入企业单位工作的人,首先进入个体行列,进而也就成为被大众羡慕的对象。在这个闭塞的乡村里,这个幼小的孩子在家庭社会等环境下,产生了这种思想,殊不知“洞中数月,世上千年”。
基层课堂教学中,上课不听讲抱着“读书无用”思想的同学问题最为严重。而另外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也是引起课堂教学难的又一个难题。
在上课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这样的问题:学生基础差,听不懂,就说话看闲书;上课回答问题不积极,引导学生难;讲快了跟不上笔记,更听不懂。这样的问题,不仅与学生的教育背景有关系,更与学生给年龄段身心发展有关系。他们可能来自很差的小学,并且对自己、对学习、对社会认识尚很肤浅,往往以自己的主观想法为准,追求个性,张扬自己,有的学生没什么太突出的方面,又想吸引别人的注意,所以便采取课堂上闹小洋相的方式表示一下自己的存在。
在课堂教学分析中发现,学生层面存在的比较集中的问题是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知识的落实方面存在问题。学习兴趣的培养,很关键。现在的问题不是学生学不好,而是学生根本不乐意学,学生学习没有动力,所以对课堂教学不配合,课上打闹,谈笑,扰乱老师的教学思路,以至于课堂教学难;学习习惯方面,学生在学习方法方面很欠缺,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听课也不认真,对于老师的讲解提问充耳不闻,不积极思考,更不会主动回答问题,单纯等待老师的答案。而导致成绩不理想的直接原因就是知识落实不够,学习主动性没有,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知识的落实就很难到位。
基于这些现象,我们深入分析发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我们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学生不听讲”、“学生学习素质差”“学生学习兴趣低”又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低,赶不上教学进度等一系列问题。
(三)教育环境分析
反观教师的情况,我们发现学校的师资状况、精神状态和学校管理学生制度也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该学校教师教育教研能力较差,教育方法陈旧,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授课过程中大部分老师只注重本节课涉及到的知识,讲了哪些,或者说应该讲哪些,而忽略了知识的呈现方式;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以学生比较喜欢的方式,或者说创造很好的知识情景来教学。只是枯燥的就知识传知识,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太单调,时间长了,必然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老师的讲解提问充耳不闻,不积极思考,更不会主动回答问题,单纯等待老师的答案。由于知识落实不够,学习主动性没有,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知识的落实就很难到位。
其次,整体上教师思想上较懈怠,进取心不强,从而也导致了教学能力相对差。同时学生情绪也因教师的懈怠受到一定影响,对课堂教学不配合,课上打闹,谈笑,扰乱老师的教学思路,以至于课堂教学难。
再次,来到这个学校后,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状况:教师打学生现象严重。这样的管理制度下,学生逐渐形成了一种除了打什么都不认的心理,说服教育及讲道理、耐心开导成了一种让人很无可奈何的手段。学生对之不理,只有棍棒才能让他们交上作业,只有打骂才能让他们上课规矩,你的微笑换来的只是他们课上的肆意妄为。在这里,在一个舒缓、和谐的环境下进行课堂教学真的是种奢望!教师管理学生的制度一样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困难。
仍然回归到学生身上,老师的行为深深的影响着学生。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叛逆心和自尊心很强加之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老师的拳打脚踢让他们崇尚暴力,让他们产生弱肉强食的思想。学生面对脾气好的教师及实习生的微笑,课堂上肆意玩笑打闹,致使教学活动无法进行。同时分析我们实习生自身的一些状况,比如处理课堂突发事件能力差也使课堂教学问题多多。
(四)组织课堂教学难对策研究
组织课堂教学难虽然是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然而,综观以上诸因素,不难发现此种情况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基于以上状况,关于课堂教学难的对策研究我们从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及教师方面进行了分析。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课堂教学难的问题需要各方面联合起来,加大调整力度,切实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
首先,从社会环境上,政府应该完善行政管理制度,加大整治力度,稳定环境,改善这一地区的治安情况,使学生有一个安心学习的社会环境;宣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作用,向家长传播“再穷不能穷教育”、“教育为本”等思想,改变社会不良风气。在经济上,借鉴其他县的先进管理办法,引进新的致富路子,推行创业鼓励政策,使本地经济状况得以改善。加大教育投入,鼓励教育部门大胆改革,培养真正有益于社会的人才;同时,招进一批有知识的大学生或研究生,给予充分发展空间,并大力宣传其业绩,使当地居民亲眼见证知识的重要作用,促使其改变“知识无用”的错误观念。
其次,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型与信息型社会,拥有知识才能立足于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通过学校教育,纠正学生错误思想,让学生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方面,学校应大胆革新,真正以“素质教育”为理念,在教育过程中,体现以受教育者为主体,改变“单一发展”、“统一评判”、“千人一面”的教育方式。采用合理的管理制度,摒弃棍棒教育,深入学生心里,使其理解老师教育的目的,先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再教育学生如何学习,而不是使学生屈服于棍棒的威力下。充分调动学生文体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只有学生产生成就感,他们才会更有信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对学生思想的灌输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观念的树立。让家长也了解到更多的教育新理念及知识的重要性,辅助学校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家庭、学校成长环境。
当然,社会环境及学校环境的改变需要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就现阶段的状况,更为行之有效的改革应重点从教师入手。提高教师教育素质是解决课堂教学难的根本。
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在每一节课中去观察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孩子们的精神生命在每节课上都得以成长。教师必须使自己的课生动有趣,吸引学生,让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最主要的还是教学中给学生自由的时间,靠自己的教学吸引力扭转学生的注意力,靠自己的教学魅力抓住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跟上课堂进度。
伴随着新课标教学理念的推进,进一步转变观念,以新观点、新理念指导教学已成为教学之必需,教师应加强修养,提高素质,紧随时代的脚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设计中,备课中依然是关注教什么比较多,面对怎么教和教得如何缺乏深入细
致分析准备;
2、在创设和谐、民主、互动、科学、趣味、参与的课堂中依然要努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要继续提高;
3、摒弃一言堂、满堂讲而置学生于不顾,让学生享受到吸取知识的幸福感,树立以学生为本,教是为了更好的学的思想;
4、用多媒体课件注意效果,设计要合理(字迹颜色、呈现方式,速度等);
5、教师在提问中,给学生留时间,积极引导,不打断学生回答,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的习惯;
6、“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坚持理论学习,及时总结教学经验,搞好教研活动。
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知识的落实方面,一方面,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比如,就思想品德来讲,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学习理论知识与实践行动相结合,将时事政治与课堂学习相结合。另一方面就是要注重对学生的管理和要求。老师的要求和管理到位能很好的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比如:听说读写的要求、预习复习的要求,上课的要求,做题考试的要求等等。教育学生不要学死知识,要从学习最基本的素养开始,严于律己,对待学习认真负责。
组织课堂教学难并不是一个单纯教学上的问题,也不是近期才出现的崭新问题。作为一个长期难以彻底解决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各地的客观实际出发,分析其影响因素,对症下药,如此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所调查和分析地也仅仅是所在顶岗点的一些情况,我们希望尽自己全力帮助学生,也希望相关部门从具体情况出发,创造有利的条件,改善课堂教学难的状况。总之,要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第二篇: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0-05-12 | 访问次数:493 | 编辑:rky | 【大 中 小】
2010-5-12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以及国民经济结构性调整造成的传统就业渠道萎缩,“白领”就业岗位日益成为“稀缺资源”。毕业以后在一段时期内找不到理想工作的大学生出现了逐年上升的趋势。本文试从社会、高校、大学生自身三方面入手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有助问题解决。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
目前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加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使得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严峻。处于当前阶段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自然要受到整个社会大气候的影响,更何况近几年来各大学一直在扩大招生,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向“大众化”过渡,因此,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特别是在校大学生关注的焦点。
一、关于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分析
(一)社会大环境
1.经济的原因
(1)经济转型期的就业状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城乡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冲击充分就业的三大因素。整体就业压力增大势必会直接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2)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导致毕业生的就业取向会指向发达地区,特别是大城市。但是大城市的吸收能力相对于试图留在大城市的毕业生的数量显然不足。产业发展不平衡,主要是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限制了就业机会的增加。
2.社会的原因
(1)二元的社会结构。二元的社会结构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带来一定的错觉。中国约有2/3的农村人口,他们一定程度上被排斥在城市之外,中国的大学生几乎都在城市就业。由此看来,中国的城市从业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应该比计算的平均情况高约两倍,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就业当然会有一定难度。
(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户口是计划经济的管理手段,在现实中,它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时甚至起决定性的作用。关于生源,户口的限制为大学生的自由就业设置了不低的门槛。
(3)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是导致毕业生难以正常流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从目前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看,社保体系基本覆盖了城市人口,而农村人口几乎完全被排斥在外。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时尽量避开农村也不是没有来由的。
(二)高校的原因
1.高校地域分布不均衡
高校地域分布不均衡严重地影响了就业地点选择的均匀分布。调查表明,有约超过2/3的大学毕业生希望留在沿海的大城市就业,国外的研究表明,大学毕业生有约六成会选择在学校所在地寻找第一份工作,而我国这种现象就更加明显了。
2.高等教育在办学理念、职业指导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也导致了毕业生“就业难”。虽然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目前高等教育在办学理念与专业设置方面仍没以提高就业率为中心,高校仍沿袭计划经济的办学思路,重视招生,轻视就业,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职业指导方面的工作也有待改进。
(三)大学毕业生的原因
1.消极等待,存在较强的依赖心理
在就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信心和勇气不足,在社会为其提
供的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不能向用人单位主动地展示自我,推销自我,依靠自身的努力赢得竞争,而是寄希望于学校、家庭,或静候学校和地方的安排,或依靠家长的关系去四处奔波,缺乏择业的主动性,等靠思想和依赖心理严重,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劣势。
2.过分看中职业稳定
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追求职业稳定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大部分毕业生将职业稳定绝对化,将其当做择业的惟一标准,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将任何具有风险的职业都排除在选择范围之外,致使部分大学生的种种遗憾由此而生。
3.向往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就业行业和地区意向出现“偏好”,缺乏创业精神。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与西,南与北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这种差距也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倾向。调查表明,大学毕业生选择发达地区的占70.7%,愿意到落后地区的只有29.3%。在就业行业上,大学生们普遍向往已经“人满为患”的大企业和国家机关,而对容量大的服务业、基层、集体经济和私营经济领域不感兴趣。对于三资企业、大型国有企业等行业形成就业偏好。这种心理势必会造成城市就业问题和人才分布格局的不合理。
4.过分重视自身的品牌,追求“门当户对”
在名牌高校里面,许多毕业生考虑自己出自名门,有着很响的品牌,在求职时也应该找一个像样的工作职位,这样才不至于掉价,因此很多名牌大学毕业生会执着地追求高工资或高知名度的单位,而对于一般的工作机会往往不屑一顾,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而错失良机,最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社会可以做什么
1.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
就业形势总是要受到经济发展周期的影响,只有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才能从根本上
提供给大学生充分就业的机会。从政府角度讲就是要加强宏观调控:(1)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确保新增一定规模的就业机会。(2)调节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3)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多半是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体制灵活,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以市场为导向,做好“人才产品”的生产和营销工作
大学毕业生作为高校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衡量学校办学是否成功的标志。因此,高校要确立市场观念,强化市场意识,以市场为导向,做好从“进原料”到“出产品”的全过程的工作,使“产销”对路,提高就业率。这需要:(1)加强市场调研,做好人才预测工作。(2)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强化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3)建立高校毕业生社会服务体系,根据市场的需求定期举办职业技能培训。“产”目的是“销”,高校要有市场竞争意识,重视“产品”的包装和销售工作,这样才能扩大知名度,提高美誉度,从而提高就业率。
3.加快社会保障体制的建设和完善
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过程中,逐渐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将失业保险逐步扩大到包括所有企业类型以及自谋职业者,发展失业社会救助,为部分新增劳动力提供救助。建立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用法律手段保护毕业生的利益。
(二)大学生们可以做什么
1.正视现实,调整心态,增强危机感和挫折消化能力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有竞争就有失败,想要避免失败,就要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增强自身在求职场上应对挫折的能力。尤其是在高校毕业生规模大幅度增加,用人单位要求提高,就业机会有限的情况下,没有危机感就没有主动适应竞争的进取心;没有应对挫折的能力,就可能在残酷的竞争中一蹶不振,失去自信。
2.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增值潜力
大学学习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的掌握,更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加强综合素质的培育。大
学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而不是一种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专业不能设置过窄,大学生不能过分看重专业。在校学习期间,重要的是要学会适应环境,增强自己的适应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以不变应万变。现在的用人单位也是比较看重求职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就意味着较强的增值能力。
在综合素质的提高上,需要着重强调的是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对生活在校园的大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即将走向社会的求职者,更应该正确面对。要主动融入集体,适应校园内的正常交往,这也是大学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3.不要在求职场上迷失自我,切忌自负和自卑
大学生要从“天之骄子”的虚幻身份中摆脱出来,准确定位自我。“天之骄子”的自信应建立在个人的才智上,而不是大学生的身份上。社会发展至今,高等教育日益走向大众,大学生只是一个普通群体而已。天才毕竟是少数,对大多数而言,还是要调整好心态,放下架子,面对现实,寻求合理的起点才是明智之举。
对于有自卑心理的大学毕业生,则要说:请相信自己,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勇敢地尝试,你就多了一个机会,不敢迈出第一步,你就没有机会走得更远。记住,气球能不能升起,不是因为它的颜色、形状,而是气球内有没有充满氢气;一个人的成败不是因为种族、出身,关键在于你的心中有没有自信。
三、结语
总体而言,经济发展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社会系统中既存在的制度和规则也不会在短时间内改变。高校办学理念、专业设置以及职业指导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无法一朝一夕得以解决,用人单位以及大学生行为取向的改变也需要足够的效益冲击。因此在今后可预期的较长时期内,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仍然严峻。可以预计的是,今后关注的数字可能就不仅仅是三、四百万,而是更多,但是我们相信那句话——“办法总比困难多”。
[作者简介]罗笑:辽宁阜新人,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07级。
作者:罗笑
来源:《华章》2010年第4期
第三篇:浅析我国中小企业筹资难问题及对策分析
浅析我国中小企业筹资难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资金是企业经济运行的血液,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对于企业而言,筹资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重要。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中小企业发展所面临的普遍的、关键性的制约性因素就是筹资困难,我国也不例外。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缺乏资金、筹资渠道较窄、可供选择的筹资方式少等问题,特别是处于发展中的中小企业,筹资难的问题更加突出,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妥善解决中小企业筹资问题意义重大。
关键词:中小企业;筹资方式;对策
一、我国中小企业筹资现状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等客观情况,然而筹资的困难却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客观制约因素。在成立初期,大多数中小企业可通过自有资金和少量借入资金解决资金投入和周转问题,而随着规模的扩大,为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仅仅依靠中小企业的自有资金已无法满足其发展需要,所以急需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等为中小企业提供有效的筹资支持。
(一)单一的筹资渠道
2011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对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除西藏外)的1358家金融机构和2438家中小工业企业的贷款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贷款依然是中小企业主要的筹资渠道。2011年上半年,金融机构贷款占中小企业国内筹资总量的98.7%。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基本上存在筹资渠道单一,过多依赖贷款的现象。
(二)银行提供贷款数量少,贷款担保体系不健全
银行贷款是企业外部筹资方式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本应也成为中小企业常用的筹资方式,但各商业银行往往考虑其自身的利益与风险,一般很少考虑给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导致了中小企业贷款难。由于资金来源以及自身经营能力的局限,中国现有的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及各类城乡信用社业务发展的重点在与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竞争,争夺各类大型企业等优质客户,客观上减少了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
银行为防范金融风险,一般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限制更多,要求贷款企业提供抵押或担保,但中小企业因其规模小、资产少,无法提供有效、足额的担保物。特别是刚刚成立不久、发展不够大的企业,既没有大量的优质不动产,也没有很多符合银行要求的有效抵押物品。另外,从担保贷款看,我国金融领域的改革时间并不长,社会上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的金融公司少之又少。近年来,为帮助各地中小企业解决筹资困难问题,一些地方出现了由政府主导的贷款担保公司,为当地的中小民营企业提供担保。但这些担保公司数量少,整体实力不足,很难有效、充分地为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提供服务。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一)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主要渠道是商业性贷款。信贷资金仅仅是企业融资渠道的一部分,企业融资渠道还应该包括股权融资、债券融资、项目融资、融资租赁、并购融资、票据贴现等,但这些融资形式门槛高,在我国中小企业中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性和来源方式简单化,决定了中小企业各种融资方式的组合不可能按预期进行,融资结构无法达到优化,融资成本就无法达到最低化。
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赢利性是银行贷款的基本要求。国外研究表明,中小企业具有较高的失败率。因而,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必然是高风险的。在从紧货币政策影响下,银行一般采取收缩贷款规模同时抬高利率的策略,以确保盈利。在我国,银行对抵押品的要求条件较为苛刻。除了土地和房地产外,银行很少接受其他形式的抵押品,况且不少中小企业由国有或乡镇企业改制而来,企业资产为租赁或划拨而来,不能作为抵押资产或抵押率极低。为了取得贷款,许多中小企业主以个人财产向银行抵押贷款或是以个人身份与民间借贷者签订借款协议进行信用贷款。这种个人借款无法计入企业财务账目,形成表外筹资,所发生的利息起不到避税作用,从而加大了融资成本。
(二)中小企业面临严重的信用危机
财务信用缺失是我国中小企业的一个普遍现象,是信用缺失的一个突出点。我国多数中小企业所有权归属于个人,很少具备健全的内控制度和财务制度。而为达到融资目的,大量中小企业与社会审计机构串通,提供虚假财务报告,造成银行对
企业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成本加大,使银行很难对其真实的资信状况进行考察。这无疑使得银行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一些中小企业缺乏对融资信用的重视,不愿意守信还贷,信用风险偏高,银行不愿意放贷。企业得不到银行的贷款,无法做大做强,就不能创造更大的效益,另一方面,银行发放的贷款少,获得的收益也就相应减少。这样就严重地损害了银企的互利关系,导致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信用环境的恶化。
(三)中小企业管理人员素质相对较低
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素质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更为重要。目前,除了高科技产业中小企业的经营者素质较高外,其余综合素质相对较差,他们对国家一些宏观政策导向不敏感,对银行相关业务及其流程了解不透彻。一直在遇到融资困难时,即便自身条件满足,也会单方面主观地认为贷不到款而放弃,转而选择同行拆借或其他途径。
三、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一)我国政府方面应对筹资难的决策
风险投资vc(venturecapi—ta1)是一项高风险的战略投资。由于我国在政策环境、退出机制、企业制度、个人信用等方面尚存在诸多问题,VC在投资总量上也只占很小的比例。政府必须有与之配套的有利于风险投资发展的政策法规、经济体制、金融秩序等外部环境。政府应该培育我国真正的风险投资主体,为风险投资创造良好环境和出台优惠政策。尽快降低中小企业进行股权融资的门槛,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中小企业将持续发展,大型商业银行肯定不能满足融资的需要。中国民间00资本并不稀缺,稀缺的是民间银行。国家可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民营经济发达地区试点民间银行,然后加以推广。民间融资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简便、快捷的民间融资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的最重要渠道。凡是民间融资发达地区,就是民营经济发达地区,民间融资不发达地区,就一定是民营经济不发达地区。
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们应借鉴<中小企业法》《中小企业投资法》和《担保法》等法规,构建以互助性担保为主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互助性担保的优势来自于民间担保的产权结构、社区性和互助、互督、互保机制。
(二)我国银行方面应对筹资难的对策
我国应大力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在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或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及未来的社区银行中扩充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业务,以满足广大中小企业的需要。银行应进一步放宽抵押品的范围。根据《银行开展小企业授信工作指导意见,银行可接受房产和商铺抵押,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质押,仓单、提单质押,基金份额、股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存货抵押,出口退税税单质押,资信良好企业供销合同质押,小企业业主或主要股东个人财产抵押、质押以及保证担保等。
(三)企业自身应对筹资难的对策
中小企业提供给银行的会计报表资料应该数据准确、真实有效,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中小企业要赢得银行的信任与支持,就必须提高认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内部财务管理,规范经营,自我约束,确保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必须在国家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提高企业生产经的透明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这也是中小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谋求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要求的。
对于中小企业自身而言,在目前直接融资渠道还不畅通的情况下,要想通过间接融资解决资本不足的问题,需要做的最大的事情就是提高自己的信用度。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市场竞争是公平竞争。它拒绝欺诈,排斥投机取巧,鄙视一切不讲信誉的行为。作为中小企业,要相互信任、恪守信用、以诚为本。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主要是通过银行机构来实现的,渠道单一。企业过度依赖银行贷款不仅会产生资金来源不足和资金紧张的后果,而且也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应积极发展资本市场,并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以改变企业主要依赖银行获得资金的现状。
参考文献:
[1]武巧珍,刘扭霞.中国中小企业融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95-225.[2]朱敏.中小企业筹资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存在的问题[J].商业文化,2011,4(2):10-14.[3]朱敏.解决中小企业筹资问题的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8(4):33-36.
第四篇:中学生作文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中学生作文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本论文针对中学生作文难这一普遍现象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原因分析,并根据教学实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作文难原因对策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提到作文,一些中学生往往唉声叹气,视作文为畏途,不会写也不爱写。作文难,难在哪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语文教师又该如何对症下药,努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改变今天的不良现状?
(二)、文献综述:伴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作文教学的改革也不断深入。《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了许多全新的要求,为新时期的作文教学指明了航向。但目前而言,我们的作文教改还不够深入,学生作文水平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三)、研究目标:
1、中学生作文难的原因。
2、解决中学生作文难的对策。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中学生作文的重要性及培养目标分析。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重点,也是教师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个难点。有些学生每次写作文,不是生搬硬套,就是无话可说,根本没有自发的去认真写作文。以致不能达到作文的目的。为了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必须科学地分析作文难的原因并研究出有效的对策。
一、当前中学生普遍写作困难的原因与分析
1、没有写作兴趣,缺乏写作热情。
很多学生都害怕写作,把写作看作负担,谈写作而色变。为了努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不断重复相同或类似的语句,有的学生干脆抄袭,敷衍了事,还有的甚至懒得动笔。每当作文时,不是唉声叹气,就是怨声四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普遍不浓,大部分学生把完成作文当作一种任务,除了老师布置的每周练笔外,几乎没有人愿意主动写文章。
2、缺乏主动性,未养成自主写作的习惯。
现在的中学生,能坚持每天写日记的甚少;对于作文指导,大部分学生要 1
求教师列写提纲,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能自觉进行作后修改的人数极少,大部分同学需要老师下达布置任务。学生在自主写作方面严重缺乏主动性,须加强指导与培养,激发其写作热情。
3、作文教学模式陈旧。
在大力宣传课改的今天,仍有不少教师守住陈旧的作文教学模式不放:讲解作文要求——念范文——学生写作。这陈旧的作文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一些教师对写作教学的特殊性视而不见,又不了解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往往在命题作文中,存在着主观随意性,而缺乏计划有序性;写作安排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盘儿里喝水一漫滩,无重点,无突破,妄想通过一次作文课就让学生掌握所有的写作技巧。又表现出盲目急躁情绪。而在批改、讲评中,或者笼统简单,缺乏针对性,或者对优胜者一味拔高,对失败者则作为笑柄而讽刺挖苦,其结果是胜者骄,败者馁,严重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4、学生不善于积累写作素材。
学生的生活就两条线:家——学校;学校——家。课余生活十分平凡单调。两点一线的生活,与社会接触少,缺少社会实践活动,这些都使得我们的学生缺少生活的积累,所以作文中经常有无米下锅的烦恼。现在的中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缺少爱心,缺少同情心,感情苍白,心灵比较空虚,他们不善于从思想情感的体验中去寻找素材,以至于作文中出现无情、矫情、伪情的现象。
5、缺乏阅读。
学生的学习科目有十多种,每天的绝大部分时间在课堂中度过,做作业、复习、预习之余,应花点时间来阅读课外书籍。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据调查,中学生对课外阅读兴趣广泛、视野开阔,而且有向高品位发展的趋势。但是,不少的教师与家长不支持学生的课外阅读,深怕耽误了学生的基础课程,学生一看课外书,就认为“坏现象”出来了,“该念的书不念好,读杂七杂八的书就有劲。”于是,不论学生读什么课外书,一律禁止,不准涉及。殊不知,光是基础学科的知识是不够的,浩瀚的书海,奇珍异宝琳琅满目,学生不读书,又如何去了解祖先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呢?没有了词,更谈不上继承与发展。所以学生写起文章来,也就枯燥、单调、乏味。
二、对策研究
1、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切精神活动的先导,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首要条件。因此,要让学生写好作文,首先要培养他们爱写作文、乐写作文的兴趣。
(1)、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作文交流活动。
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例如,举办拔河比赛,春天去野外踏青,帮助孤寡老人,做一件有关环保的事等,开展活动以后让学生写心得谈体会,这样学生感到有事可写、有话可说,作文兴趣自然就高了。另外,还可以经常组织学生举办作文交流活动,挑选几篇优秀作文,请学生上讲台来自己放声朗读,让其他同学听听自己的得意之作,逐步树立起作文的自信心。
(2)、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
要想学生写好作文,还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我们要将课堂作文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将课堂作文教学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将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
(3)巧用评价策略,使学生尝到写作的甜头。
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过程,要给以积极的鼓励、激发,以高分、奖励稳趣,对于写得特别好的作文可打百分,甚至超百分。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坚持精批、面批的原则,也可进行自主评改、交互评改等形式,在作文评价中,多用激励性的评语,使他们尝到写作的甜头,充分调动学生写好作文的积极性。
2、鼓励学生自主写作。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重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课程资源,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开放的作文教学体系,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练习作文。主要做法有:(1)、先看后写。我们生活的世界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因此,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日出日落的绚丽色彩,阴晴圆缺的月象变化,动物植物的生长历程等,通过观察写观察日记;利用课余假日,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纪念馆、气象台;到山川河谷去饱览祖国山河的美景;到农家田园去吮吸五谷的清香;到大街小巷走一走,看一看„„引导他们主动观察,用心感受,并随时记下所见所闻。或写一篇参观记;或抓住某处景物,在想象和联想中写一篇状物作文;或根据观察到的某一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或以小导游身份,向亲朋好友讲述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写一则广告,编一段导游词。(2)、先做后写。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后进行写作,能有效减轻学生写作的心理负担,激发写作兴趣。如在家里,让他们学习整理自己的房间,学洗衣做饭,学拆装玩具,尝试完成一些科技小制作;在学校里,组织他们进行包馄饨比赛、钉纽扣比赛等,对他们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及时鼓励,让他们在做中体会成功的欢乐,在做中总结失败的教训并随之记下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在做中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3)、先玩后写。爱玩,是学生的天性。玩得有趣,玩得开心,在玩中开发智力,增长智慧。有趣有益的活动是他们最爱参与的,因此,要丰富学生的校内外生活,经常举行一些谜语竞猜,球类比赛,登山野炊,春游秋游等活动。活动之后,让他们自主选材、自主命题,或点面结合描写一个个鲜活的场面,或写人记事。写出玩之乐,玩之趣,玩之智,让童心童真得到充分张扬。(4)、先想象后写。《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作文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教学中,我们应创设一些情境,鼓励引导他们写童话作文、科学幻想作文,对未来生活憧憬和向往等想象性作文,想象自己飞天遁地,超越时空,或想象自己是市长、是一支铅笔,想象10年20年后社会的变化„„总之,通过大胆合理的想象,去完成一篇篇构思独特,充满奇思妙想的作文。
3、善于引导学生积累作文素材。
文章源于生活,写文章,也就是写生活。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的宝库,是学生的写作源泉。指导学生积累素材首先要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只有回归生活,让学生主动参与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积累生活,作文材料才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泉水,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 如果说生活是学生搜集作文材料的第一宝库,那么网络、报刊、杂志等多媒体信息就可以说是学生搜集作文材料的第二宝库。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在闲暇时间上网或浏览报刊杂志,搜集典型、新颖的写作素材。
4、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扩大阅读量。
设立“词句百宝箱”。积累的贫乏,会让学生思维枯竭,语言枯燥,为了帮助他们积累大量的优美词句,可让学生准备“词句百宝箱”,把平时阅读中看到的一些有意思的词句“存储”起来,精词妙语,名言佳句,都摘抄下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平时让他们经常聚在一块儿交流、诵读,这样更好地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学生也能在作文时活学活用,使作文锦上添花。
营造“读书的乐园”。人是社会的人,学校、班级何尝不是一个小社会。可以利用一切可利用空间,开设读书廊、文化厅、阅览室,张挂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在班级布置“读书园地”“展示平台”,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篇章、段落或读书心得都在“读书园地里”、“展示平台上”展现,以便互相交流。
结语:作文教学虽然说暂时还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但我相信,只要我们语文老师多摸索,多反思,即使困难再多,也能收获到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语文课程标准》、《学生写作困难原因及对策浅析》
后记:感谢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审稿和参加论文答辩的专家们,希望你们能对本文提出意见与建议,这样我才能更快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加以改正得以提高。
第五篇:课堂教学低效的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课堂效率低效的问题与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高效”主要是针对“无效”而言,研究“课堂高效”,首先要考虑如何减少“无效”行为。通过日常调研,我们发现“课堂无效”主要存在两个层面。
一、当前课堂低效的成因
1、学生方面
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所见所闻少,低年级的学生更是如此,基础薄弱,识字量少,教学手段有限,家长知识储备有限。自主方面: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浮于表面,思维缺乏广度和深刻性。参与方面,学生缺乏参与面窄,且方式单一,使参与变得有形式无实效。认知方面,学习准备不足,预习不充分或无预习,对新知识的深度学习的缺乏基础储备。方法经验不足,问题解决能力欠缺,课堂中出现智能水平较低的学习行为。
2、教师层面
教学目标:对新课标,对各年段语言学习目标不明确,对文本重难点把握不准确。
备课准备:缺乏精心备课,忽视文本解读,出现五种错误现象:浅——浅尝辄止;搬——照搬教材分析,面面俱到;偏——把握不住文本的价值取向;割——认识不到位,割裂“三维目标”;泛——忽视文本任意拓展,资料充斥课堂。
教学设计:出现低效率环节。常见的有导入新课时间拖沓,耽误进度;重点难点把握不准,似是而非;方法突破,缺乏新意,讲来讲去;讲多练少,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课堂热闹,有“温度”无“深度”;问题设计层次低,缺乏思维碰撞;预设与生成不平衡,影响目标落实或背离生成目的。
教学调控:忽视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教师主导变成教师主宰课堂,学生主体出现异化;教师语言无准备,想说就说,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师生间、学生之间仍存在等级差异;对教学效果缺乏反馈和矫正,向课堂要质量成了一句口号。
二、基本对策
(一)学生层面:学会学习
1、提升学生自信
“自信是成功的开始”。自信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是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学生有了自信,就会产生巨大的勇气和动力,就会自觉卷入了学习这个“场”,实现主动参与,自主学习。
2、学会合作交流
提倡“合作”,让课堂变得融洽。以“小组合作”“多边合作”“全班合作”等形式创设学生之间互学互补互促的学习氛围。提倡“交流”,让思维得到碰撞。学会聆听,上课专心听别人的发言,认真思考,听有收获。学会表达,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实现个性差异互补,在交流中发展,通过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同时也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提倡“竞争”,让课堂变得活跃。在合作交流中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小组长,一个小组长就是一个小老师,在全组起到引领作用。看进步就看小组进步,看帮助就看组员互助,看实效就看是否人人达标,在合作、交流、竞争中得到发展。
3、掌握学习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坚持自主学习的原则,就必须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如预习的方法、识字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方法、质疑的方法、写作的方法、感悟文本内涵的方法等。使知识的掌握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1)掌握预习方法
学生预习的方法是完成“预习领悟”的保证。我们推荐“三层递读五步预习法”。“通—疑—析—悟—记”五步。一通(读通课文,查阅工具书,解决字词关);二疑(向课文质疑,能解决的解决,解决不了的批注);三析(抓住文本主要内容、重点词句的理解、努力解决疑问、了解写作特点);四悟(有什么感悟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五记(记录前四个预习环节的相关内容,有的可在书上批注,有的记录在预习笔记上,预习与课堂记录的用笔颜色要区分开)。
根据学段不同,学生预习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例如低段(一、二年级)可完成第一、二两个环节,重点在第一环节;中段(三四年级)可完成一、二、三等环节,重点难点在二、三环节上,根据课文内容情况完成第四个环节;高段(五六年级)可完成二、三、四环节,重点三、四环节上。
(2)训练“表达”能力
合作交流的主要方式就是口语表达,“说”的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预习和展示的效果。我们要求分阶段落实“三层五说训练”(实验小学“三层五说”成功做法),培养口语交际能力,让思辨有个性,让表达更精彩。“三层五说”,即说的三个层次:规范说、评说、质疑说;说的五个要点:敢说、爱说、能说、会说、有创意地说。课堂上创设和谐民主的气氛,采用灵活多变的激励方法,使学生敢说、爱说,做到说话时神态自然,落落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说话能力。学生由“敢说”到“会说”,初步具备了“质疑”和“评说”能力的时候,“展示交流”的课堂上才能出现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表现欲强,思维活跃,在聆听的同时不时迸射出思维的火花,在展示交流中达到“说”得有质量,“评”得有章法,“辨”得有个性。
(3)培养“质疑”能力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有时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非常重要。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训练学生的质疑能力:从题目上问、从词语上问、从内容上问、从矛盾处问、从语言标点运用上问、从写作上问、从中心上问、从省略处问、从结尾处问、从联系(句、段;课内外)上问。“质疑”能力培养分三个阶段,即敢问——善问——拓问(实验小学成功做法)。例如一年级学生要学会“敢问”――障碍性提问,即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克服不良心理障碍,把自己学习中不懂或不清楚的问题大胆提出来,也就是不懂就问。问题以个人主观障碍性问题为主。二、三级学生要“善问”――探究性提问,即激发学生提出理解上的疑问或对学习材料进行设问。问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学习内容上的理解性问题,一般具有隐蔽性和矛盾性;另一类是思维方向的引导性问题,一般具有层次性和启发性。
四五六年级学生要学会“拓问”――拓展性提问,即学完学习材料之后提出拓展性问题和延伸性问题。针对学习材料中不充实或省略之处而提出的问题和由学习材料中所涉及而引申出来的问题。
(二)教师层面:
1、精心备课,整合教学环节,删除无效劳动,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内容精简;教学环节精简,教学方法精简;教学目标努力做到工具性与人性和谐统一;学习目标与学习活动和谐统一。
2、做好课堂调控,课堂上努力做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引领作用和谐统一;教学的预设与课堂的生成和谐统一。
3、落实自主学习:提三点建议:(1)走出误区,把握实质,明确实施自主学习的根本目的——自主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其实施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2)明确自主学习的主要特征,在落实上求实效,不搞表面上的自主、实质上的牵引。衡量学生是否自主学习,应把握两个最主要特征:主动学习、独立思考。(3)自主学习不等于随心所欲、放任自流。
4、采取措施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对他人评价。通过自我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学习进行反思,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能力。而对他人的评价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学生能从中认识到自已的优势和不足,更全面地认识自我。
5、激励性评价要注意“度”。激励不在于一味地表扬和“藏拙”。太多的表扬和超值的嘉奖不利于学生的自我评价,长期下去,学生也许会迷失了自我。要注意善待学生的错误,教师要善于发现其可取之处给予鼓励,不可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同时通过教师或学生的交流指出其不足,不要为表扬而表扬,以免迁就错误而产生误导。
以上各种策略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有效学习,也就是所说的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教师应该明白有效教学策略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是一个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最好的、基本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