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青少年学生吸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合集)

时间:2019-05-13 06:47: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校园青少年学生吸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校园青少年学生吸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第一篇:校园青少年学生吸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校园青少年学生吸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一、合作学习内容:

1.校园青少年吸烟的表现2.校园青少年吸烟的危害3.校园青少年吸烟的成因4.解决校园青少年吸烟的对策。

二、前期准备:

抓拍校园青少年吸烟的镜头及吸烟危害青少年身体健康的资料,认真将所拍摄的镜头和掌握有关危害青少年身体健康的资料编程。学生分成四组,每组人员按知识水平相近去搭配学生,以调动学生积极性;然后把以下四个问题全部用小黑板写出来,分到小组中。

1.校园青少年吸烟的表现

2.校园青少年吸烟的危害

3.校园青少年吸烟的成因

4.提出解决校园青少年吸烟的对策。

每个小组都要作这四道题,但是侧重点不同,一组侧重于表现,二组侧重于危害,三组侧重于原因,四组侧重于对策。让学生有准备的收集和归纳资料。

三、活动要求:

语言表达要清晰,注意文明礼貌,课堂气氛活跃而不混乱,争取每个成员都能参与活动,每组要有活动记录。活动中要听从组长的安排,写出活动体会。

四、活动目的:

通过《校园青少年学生吸烟的原因及对策》这一主题的学习,了解校园青少年吸烟的原因及对策,从而增强学生对身体健康的认识,增强自控力,远离不良诱惑。

五、活动过程:

第一步,播放视频。(教师导入,这是一些学生在校园角落里吸烟的现象,这直接威胁着学生的身心健康,今天就来学习校园青少年吸烟对身体的危害这些内容,出示学习目标。)第二步,学生分组讨论问题。(教师巡视,一是监督,二是引导,三是解疑,四是调控)第三步,展示成果,各小组发言,其他组补充。(教师要及时归纳总结,多鼓励,多表扬)

第四步,教师小结,指出重点。

校园青少年学生吸烟的原因主要是一些学生寻求“刺激”。防范校园青少年学生吸烟对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抓好学生在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吸烟对身体的危害;另一方面是全社会共同努力,防微杜渐,加强管教。

六、活动结果与评价:

教师简评,学生互评,这节课谁表现最好,哪组认真。写出活动体会,课上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下课后把体会写成书面材料。

第二篇:青少年校园暴力产生原因及对策研究

青少年校园暴力产生原因及对策研究 2008-10-13 23:19近年校园暴力的问题不时见诸报端,而且还有逐步增长的趋势,成为让全球头痛的问题。由校园暴力的特殊性所决定,学校对校园暴力的产生负有首要责任,教育模式的明显功利性、教师权威的负面作用,以及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漏洞,均是校园暴力得以产生的重要原因.而家庭和社会对校园暴力亦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无论是家庭教育的失败、家庭结构的缺陷,还是暴力文化的泛滥、大众传媒的影响等,都是校园暴力的重要致因.此外,主体自身生理、心理素质,对于决定其能否抵御外界各种不良影响,是否实施暴行具有根本意义.因此,从家庭、学校、社会文化以及犯罪心理学等多种角度分析校园暴力的成因,进而从心理学及教育学的角度研究预防校园暴力的措施。

[关键词] 校园暴力 成因 防治

随着近年现代化脚步的加快、人民生活形态的改变,社会治安的恶化已成为人民心中的痛。其中,最大令人忧心的是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重,社会充斥着享乐、坠落与暴力。使得一向安静的校园也存在了暴力的阴影。校园暴力发生事件逐年提高,暴力行为的伤害也日趋严重。使得校园暴力问题,一夕之间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

一、校园暴力及其现象、危害

所谓的校园暴力是近年在教育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暴力是指以语言、或明显的肢体动作侵犯他人,使对方感受到威胁、痛苦或身体上受到伤害。从广义上来说:应是指发生于校园内的所有暴力行为,包括同学彼此间或老师与同学之间以及学生对学校的破坏行为等。然而在我国发生最多的是学生间的暴力行为,所以狭义的校园暴力是专指学生对学生暴行。至于暴力的形态,则不一定非限定于要造成身体或物质的伤害,凡是口语恐吓、辱骂、被迫做不喜欢做的事、被故意侵犯身体、被故意陷害、强借物品乃至殴打、勒索等均应包括在内。

(一)校园暴力现象

从近几年学生管理情况来看,校园暴力现象有逐步增长之势。据200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约有10.5%的学生面临校园暴力的威胁。综合近年来各报章杂志的报道,职业中专,普通中学的校园暴力问题比重点中学和大学严重得多。因此,我根据本市部分学生和心理学老师提供的案例可以把各类校园暴力现象分为三种形式,即语言暴力,力量暴力和心理暴力。

1.语言暴力。语言暴力主要指包括起侮辱性外号,造谣污蔑等一系列对学生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

2.力量暴力。力量暴力主要指包括校园凶杀,肉体伤害等一系列对学生身体及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力量暴力在校园暴力现象中最为普遍。据警校学生反映,力量暴力在警校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力量暴力表面上对受害学生的身体造成很大的危害,很有可能让受害者残废,甚至死亡。但除了身体上的伤害,更大的是精神上的伤害。因为暴力已经对人性有歪曲的认识,严重的很有可能导致反社会人格的形成,严重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对施暴者也有极其严重的影响,对他们的心灵成长增添了大量的阻力,很有可能导致他们成人后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些人很难获得社会(主要是学校和家庭)的认可,社会归属感长期得不到满足。

3.心理暴力。心理暴力主要指包括孤立,侮辱人格等一系列对学生的精神造成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心理暴力的问题常被忽略,但其危害又非常大。心理暴力可能无处不在,而且任何学生和老师都可能成为施暴者。

(二)校园暴力的危害

近几年的有关报纸已经披露了我国数起由于同学的长期勒索、敲诈、抢劫、欺侮而发生的学生出走乃至于自杀的恶性事件,校园暴力的危害不容忽视。但是由于校园暴力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受害人往往受到对方的威胁而不敢向老师、家长和有关部门报告,因而学校的收报率较低,受害学生也就因此会反复遭到勒索、敲诈和殴打,往往是在造成了一定的后果后,学校、家长才会得知,才会进行处理。那么在学生受害期间,受害学生必然在学习、生活和其他各方面都受到影响。简而言之,校园暴力的危害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经常受到校园暴力侵害的学生整日生活在暴力的阴影当中,学习成绩一般都下降严重。甚至有些学生由于受到严重伤害不得不住院治疗或者休学,正常的学习被迫中断。而对于老师实施的暴力侵害行为,一般都会导致受到伤害的学生畏惧学校,不愿意再去上学。

2.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导致不健全人格的形成。这种危害不仅体现在受害者身上,施暴者的身心同样不能得到健康发展。对受害者,有可能导致其缺乏信心和勇气,自卑,逃避人群,孤僻,偏激。对施暴者,有可能导致其形成反社会人格,走上犯罪道路。

3.破坏了社会秩序,使人们对法律失去信心。尽管我们一直在强调要对青少年加强法制教育,使青少年从小知法、守法,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但如果这种校园暴力的状态得不到有效改善,学生受到严重侵害而感受不到法律的作用,那么不但受害者本人会对法律失去信心,就连他们的家人、同学等也会对法律失去信心,最终导致我们的法制宣传事倍功半。

二、校园暴力的成因

(一)个人方面:

1、张黛眉、谢淑芬研究发现:攻击行为的学生有社会认知缺陷的现象,他们对人际互动情境中的讯息归因、问题解决策略方面都出现僵化。其它如脑神经功能的失调、长期的慢性疾病等也都与攻击行为有一定的相关。

2、享乐主义,需要金钱时,用暴力向他人索钱,满足个人需求。

3、仗着认识一些帮派大哥人物,有靠山而欺辱人。

4、被不同帮派吸收,凑钱孝敬老大,或为组织筹钱,进行恐吓勒索。

5、电视,电影暴力动作,幻想自己当老大而耍狠,或以暴力解决人际间的磨擦。

6、感觉家庭前缺亲情温暖,学校缺少真情、社会功利有无情,因而反抗家庭、社会、学校,胡作非为,铤而走险。

7、学校过渡的容忍和姑息、加上社会的过渡保护,使多数的青少年形成温室的花朵,只知收获而不知耕耘;只要享受权利,却不愿去尽义务和责任;过分自我中心而无法尊重他人;号争辩或强词夺理,面对困难不愿解决,只知反抗逃避,使得与父母、师长或非我族类的朋友冲突不断。

8、此时的青少年情绪控制能力不如成人来得控制自如,在遭遇情绪不稳定、挫折或攻击时,往往会失控而实行暴力,以发泄自己不愉快的情绪。

9、自信不足,耳边的自我封闭,不愿与人互动来往,整日沉默寡言,与外界隔绝,缺少同样的良性刺激,是值得令人正视的问题。

10、缺乏适当的沟通技巧,说话长不经修饰脱口而出,甚至习惯以骂人的方式互动,令人感到难堪而引发冲突。

11、缺乏成就感的一种转移,学业的挫败、师长中的危险分子、生活中的不如意,只有以打架等暴力行为来压过别人的气势,已获得赢的优越感,证明自己不使用

12、以暴制暴,有时认为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或被冤枉,觉得难以忍受及不平衡,所以选择暴力解决,或认为自己长大了,可以承担责任,所以常喜欢替人抱不平,以证明自己是有能力的。

(二)、家庭方面:

1、父母和家庭因素与暴力行为问题有关的包括:父母的健康情形、管教方式、或亲子互动关系等。父母忙于工作,疏于督促孩子上学,导致孩子到处游荡,结交不良友伴,生活缺少重心,学习没有目标。

2、管教方式不当:如过于严格易导致反抗攻击;过于柔弱易养成子女说谎或欺骗行为;放任不管则易使子女任性、放肆;期望过高易造成子女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父母管教态度不一致,则易使子女无所适从而紧张不安或投机取巧;父母(棒下出孝子)的打骂方式,易使孩子学会以武力解决问题。

3、亲子关系疏离:在冷漠、拒绝的家庭关系中,子女情感的舒解与进化、处理情绪问题的行为模式,将受到不良的影响。如与人保持距离、以冷漠猜忌的态度对待他人,如此与人很难建立亲密的关系,将使其一直生活在不快乐的阴影下。

4、破碎、单亲家庭:根据以往研究,自幼失去父或母亲,会造成缺乏性别认同之人格发展上的困难,不论国內外的调查均发现:暴力青少年属于破碎家庭的比例较一般的为高。家庭教育功能不彰:父母对子女态度形成影响比父母给子女的遗传因子影响更大。因此,如何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应是每一为人父母者关心的首要问题。

5、贫困、失和家庭:国內外调查均显示:青少年暴力犯罪来自贫困家庭的比例较高。另一方面,夫妻常久不和会造成子女紧张不安、阻碍其正常情绪的发展,促使其向家庭外寻求补偿,往往因结交恶友或忌妒或攻击他人以为补偿。住居环境不良,住居环境不良会对成长其间的青少年产生错误示范或诱发犯罪等负面影响。

6、言语暴力:父母以讽刺或刻薄的口气责骂孩子,对孩子的自尊心产生很大的杀伤力,孩子容易经由模仿使用相同的语言暴力对待同学,极易引发人际冲突。

(三)、学校方面:

1、学校学习的失败,常与未来破坏行为的出现与成人后的不适应有因果关系。学校无法照顾学生的个別差异、不适当、不适应有因果关系。学校无法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适当的标签学生、不一致的行为管理、不实用的课程、不当的体罚、及缺乏有效的增强等,都是造成学生暴力行为的因素。

2、生活挫折多于成就:对于学业低成就的学生而言,是爹不疼、娘不爱、师不理的一群,来自家庭、学校、同伴间的挫折,往往使其更加自我放弃、或认同于不良的文化 , 而将成就感建立在拳头上。

3、同伴团体的压力:很多的案例显示,青少年发生破坏学校公物、打群架等行为,常都受同伴压力的影响或为了得到同伴的认同,而盲目的跟从別人从事一些攻击行为。

4、学校辅导制度不够落实:老师无法有计划的辅导行为偏差的学生,造成彼此感染、彼此学习模仿,上课捣蛋习惯、下课打架闹事,无视校规的存在。

5、老师辅导能力及知识不够:老师本身欠缺辅导的技能,无法有效的辅导学生,而有的老师热衷于收入高的副业,却放了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责任,未能真心诚意的开怀学生,也是一大主因。

6、老师权威的低落:由于家长的教育水准大幅提升,使得老师的知识水准看起来微不足道,再加上电视及报纸等媒体的泛滥,并提供比老师所教的还更新奇刺激的讯息,使得老师的专业权威日渐低落,而无法产生有效引导学生的力量。

7、师为尊,生为卑:师生双方建立在权力基础上,谁有权力谁贏,一旦学生也有权力,如表达不满、暴力相向、便不法容忍,而导致双输的场面,因此,现代的老师应拋开尊卑观念,培养愿意聆听、尊重及接纳的态度。

(四)、环境方面:

1、传播媒体的泛滥:暴力电影、电视、群众抗争等,让青少年在英雄崇拜的过程中,错误的相信:暴力是解决事情的最佳途径。并可在现实生活里,有机会模仿(大哥)、认同与实现英雄崇拜的错误信仰。

2、不理法律:青少年心智未成熟,很少考虑行为的后果,根本没想到暴力行为所可能引发的法律问题及后果。

3、重智重利的价值观:对于其他的德育、美育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培养训练,所以每当孩子犯错时,师长常以责备、写悔过书的方式解決,有时青少年只为避免处罚而做妥协,在过程中没有真正的成长学习,很容易又再犯相同的错误。

4、黑道势力的猖獗:因治安的败坏,青少年学习与模仿到以黑道来撑腰,认为只要有后盾,什么事情都不用担心,并可在金钱及他人的畏惧中获得甜头。

(五)、被害学生的特质:

1、被嫉妒型:因成绩优良、家境富裕、面貌较好等,而遭人嫉妒加害。

2、自大型:态度傲慢看不起別人、说话及行为夸大,易与同学产生纠纷冲突。

3、自卑型:觉得自己是弱小、笨拙或多病的,易受同学欺侮。

4、孤独型:单独上下学、独来独往,易落单成为受害者。

5、福贵型:常上福利社、常带贵重物品、常拿钱给同学,常请吃东西。

6、好欺侮型:凡事忍气吞声、不追究。

(六)、加害学生的特质:

1.怀恨报复型:与他人有冲突或受到欺侮、或觉得老师处罚不公不当,因此心存不满或怀恨在心,以报复来讨回公道并消除愤怒。

2.游戏作弄型:因模仿、恶作剧、好玩或为了与众不同,而产生欺侮同学或破坏公物的行为。3.投机取利型:为了生活享乐,在校内勒索他人金钱或物品,若有不从者则暴力相向,使被害人心里产生恐惊。4.防卫过渡型:不满同学对其违规行为的举发,或预测自己可能受到攻击与欺侮,或受到对方的挑衅,于是事先召集帮手,埋伏袭击对方。

(七)、从犯罪心理学角度分析校园暴力的成因

人的行为与心理结构是密切联系的,由于心理结构的不同,同样的刺激在不同人身上反应就不相同。心理结构支配着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因此,校园暴力形成的根源,可以从犯罪心理结构与犯罪行为的关系来分析。

1.从犯罪心理结构分析犯罪行为的发生:犯罪心理结构有三个子结构,即动力结构,调节结构和特征结构。动力结构是犯罪心理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对个体活动起定向作用,而调节结构对犯罪人的动力结构起加强或削弱、发动或终止的调控作用,对其动机与行为起协调与监督的作用。特征结构显示出个体犯罪行为的特点和区别于他人的某种特征。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是循序渐进的,是以对外界消极因素的学习和模仿为开端,在具有倾向性和选择性的反映活动中形成不健全人格,经由不良行为的尝试,使此种行为习惯和态度渐趋定型化,进而萌生犯罪意向。犯罪意向的萌发,是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标志。而犯罪心理外化为行为,是以主体具有犯罪心理作为内因,在刺激和情境的诱发下,产生犯罪动机,确定犯罪目的,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下,外化为犯罪行为的。

2.青少年犯罪心理特征:青少年时期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关键时期,在少年期的社会化过程中,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内部心理结构的动力以及主观需要和客观现实性之间的矛盾更为错综复杂。青少年的心理发育水平与生理发育水平不同步,两者之间就必然存在一定的矛盾,这就成为校园暴力发生的一大诱因。(1)、精力过剩与缺乏支配能力的矛盾。由于青少年心理水平的提高相对缓慢,因而缺乏足够的调节和支配过剩精力的能力,在外界不良因素影响下,精神空虚的少年往往将过剩的精力用于暴力性的活动,如打架,斗殴,抢劫等。

(2)、好动好奇与认识水平低的矛盾。青少年心理上的探求能力和好奇心加速发展,但由于心理发展,特别是认识能力的发展不成熟,思维易片面、偏激,分不清是非,往往难以找到正确的宣泄方式。

(3)、兴奋性高与自控力差的矛盾。青少年的腺体发育还未成熟,尤其是脑垂下腺还不成熟,因而兴奋性高,情绪波动大,心境不易持久,与此同时,少年的意志品质尚未发展成熟,自我控制能力欠缺。因此,青少年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激情与冲动,导致不良行为发生。

(4)、性机能发育成熟与性道德观念形成较晚的矛盾。青少年性机能渐渐发育成熟,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向成熟过渡,并产生朦胧的性意识,如在异性面前怕羞而又被异性所吸引,有些青少年因此而开始初恋;对性机能有好奇和新颖感,但性道德观念的形成却落后于性机能的发育成熟。这时,如果缺乏正确的性道德教育和性知识教育,就容易接受外界不良的刺激,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推动青少年犯罪的需要往往是:膨胀的物质需要,嫉妒,逞强好胜,好奇心等,青少年的犯罪动机通常不稳定,而且带有强烈的情感性和情绪性。青少年的犯罪心理结构是由于个性心理结构内部因素矛盾突出而形成,由此可以了解,校园暴力的根源在于青少年内心机制的发展,要解决校园暴力的问题也需要从多方面着手。

三、预防的基本措施

(一)、家庭方面:

1、重视家庭生活:

现代父母常因工作忙碌无太多的时间陪孩子,故多以宠爱及无限制的物资享受,来弥补对孩子亏欠,其实孩子成长过程的空虚是无法弥补的,孩子的教育不是金钱可达成的,只有多一点点心思,多抽时间,才可陪孩子快乐的成长,否则若子女的行为产生偏差,再赚更多的钱也终究徒劳无功。家长应做到:(1)、倾听、了解、接纳、同理:

尊重并欣赏子女的自主性与独特性,多些关注、多些了解、欣赏与肯定、尊重与接纳,对其嗜好勿干涉过度,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对立,才可促使其建立自尊,增强学习动机,发现自己的价值。(2)、父母以身作则:

避免以暴力解决彼此的争执,造成错误的示范。也不可在子女面前批评老师或学校,以免子女误解意思,造成师生对立。(3)、培养孩子的挫折容忍力:

父母应提供子女培养挫折容忍力的机会,避免过度保护,但应随时注意其情绪的反应,适时给予接纳支持及明智的行事方针,妥善训练其坚强的挫折容力、情绪控制力及自我克制力,对已形成的偏差行为,有耐心地慢慢疏导,以助其步入正途。(4)、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气氛:

家庭的幸福操纵在父母的手中,因此,父母之间的体谅、相爱、互敬、互信都是子女学习的最真实的典范,也只有在爱的环境,父母管教态度上有所共识,才能孕育孩子健康成熟的人格。(5)、建立适宜的教育期望:

对子女建立适当的期望水平,避免给予过高的压力,以免造成过多的挫败,而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发展。

(二)、学校方面:

1、行政措施方面:

(1)、重视校园暴力问题的存在,举办防范措施学习,充实老师暴力事件的处理及防范技能,并学习处理冲突、破坏与意外事件技巧。

(2)、建立(校內危机处理小组),并发挥其组织功能。给予警卫人员完善的设备与训练,加强校园门禁,以有效的处理暴力事件及维护校园的安全。(3)、与学区警局建立(警备网)平常可取缔学校附近不良的遊乐场所,减少学生受害机会,一遇紧急事件则可迅速支援。

(4)、推行校园伦理教育,促近师生良好关系,减少师生对立,重视师生平等的双向沟通,增进情感的交流。

(5)、辩别暴力倾向学生有兴趣之课外活动,引导其将过多的精力,发泄在有意义的活动中。提供多元化的成就机会,并可增加参与学校生活的动力及成就感。(6)、结合校外的社会资源,如警察、心态卫生中心、家扶中心、社区义工等单位,共同进行暴力行为青少年的辅导工作。必要时予以转介服务。

(7)、学校生活教育与学科教育并重,并加强法律常识教育、性教育、人机关系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处理冲突及情绪处理的课程,使青少年得以顺利的成长,建立互敬互重的态度,适应社会生活。

(8)、主动与家长联系,以联络本、电话、家访等方式,使家长了解青少年发展的形态,并能及早处理正常或异常青少年所发生的问题,使其在未恶化之前获得适当的辅导。

(9)、在经费的许可下,尽量改善环境设施,如图书馆、运动场、活动中心等,配合休闲生活教育,指导青少年从事有益身心的康乐活动。

(10)、学校之作为不以升学或考试成绩为判定学生好坏的标准,以免造成低成就学生的挫败,造就少数的明星学生可能会因此牺牲更多的学生。

(11)、学校建筑物的建造规划、夜间照明设备的架设,都应以尽量减少安全的死角为原则,并加强巡逻、装设警铃、监视器或保全设施,以减低暴力行为的发生。

2、训导措施方面:

(1)、开发师生沟通的管道,使受害学生愿意主动报告校方,且学生主动沟通能够消除心中的疑虑,有效协助处理受害事件。

(2)、加强校园巡逻,尤其是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都应增派人员巡查。(3)、检讨学校的一些规范、措施是否有不明确或不合适宜的地方,一些奖惩制度是否能更民主、更合理、更公平、更清楚、更有效的指导与约束学生的行为。(4)、已犯过错的学生,多予服务表现的机会,使其获得肯定,而能培养负责守法的精神。

(5)、引导老师重视师生的双向沟通,促进师生的良好关系,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 ,才能减少彼此间的对立与冲突。

(6)、学校之生活管理,应采取辅导得立场及坦诚讨论的态度,不宜经常使用严格禁止或责备的方式。

(7)、落实导师制度,老师的注意、谅解和关心,可以察觉学生的异常缺席、身上的受伤痕跡、是否和同學起争执、是否和校外不良人士交往、及其家庭是否有严重的问题等,对于校园暴力的发生,有防微杜渐之效。

(8)、加强防范暴力的宣传,如谅解加害者必須承担的法律责任、如何辨识潜在的加害者、如何避免成为受害者、如何因应被害的情境、及事后该如何求助与保护自己等。

3、辅导措施方面:

(1)、对待暴力的学生,主动列入辅导对象,持续追踪,并与家长保持联系,以揭止不良行为的发生。

(2)、加强老师的辅导能力,使其能及时预防或适当的、出理冲突事件。(3)、重视亲职教育,加强家长家庭经营理念、及管教态度、方法的提升。(4)、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需求,对于有暴力倾向的学生,应建立基本资料,以便采取适当的教育,协助其自我探索,认识自己的性向、兴趣、能力及建立正确的人生观。(5)、加强个別与团体的辅导咨询商,协助其增强人际沟通能力、情绪处理能力、问题反应能力、及自我肯定训练等,以有效减少校园的暴力事件。(6)、以每个学生为辅导对象,以早期发现预防暴力行为的发生。

(7)、对于有暴力行为的学生,必须寻求全校老师的共同理解,取得共识,针对问题行为形态,实施有效且持续性的辅导措施。

4、老师角色功能方面:

(1)、掌握班级气氛、同学间的互动联系,以及良好的师生关系,协助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多给予学生赞美及获得成功与肯定的机会,避免彼此间的摩擦或疏离感的产生。

(2)、与学生个别谈话时,应能积极倾听,并能表示关怀接纳,耐心教导、守法观念。并加强其对法律的认识,修正其逞英雄、找刺激、立即享乐来获得满足与肯定的不当价值观念。

(3)、发现学生有暴力倾向时,应主动向校方反应及与家长联系,共同防范。(4)、随时检查自己的管教态度,是否在言语上威吓或放话处分,造成学生与老师、学校的对立,或不把师长放在眼里的情形,努力减少不公、不当的管教方式与态度。

(5)、加强学生对暴力行为的认识,特别是高危险群的辅导,教导学生学习破坏行为的替代行为及情绪处理之方式,及遇到暴力时应及时求救。并使学生具备危机意识,避免结交不良的朋友及行径阴暗的小巷或偏僻的地方。

(6)、父母的督导及支持程度,对青少年的暴力行为有抑制作用,因此,教导父母教育青少年应有的理念和技巧,帮助父母能采取适当的管教态度和方法,以减少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发生就显得格外重要。

(7)、不要公开责备及加上坏的标签,当学生被羞辱套上坏的标签之后,如坏孩子、笨孩子、问题孩子等,很可能会导致(自我实现恶言)的恶果。

(三)、社会方面:

(1)、加强社会辅导机构的功能,以主动提供各种咨询和活动,增设满足青少年需求的娱乐场所,目标在预防犯罪、辅导初犯和已犯罪者改过。

(2)、社会教育当前应负起教化之责任,设法改正这种社会风气,并塑造、重视精神生活的价值观。

(3)、社政机关和学校合作,辅导青少年从事正常交际和休闲活动。加强社会民间力量的参与,使家庭、学校、社会得以紧密配合,达到预防的效果。(4)、大众传播媒体有很多的暴力情节,及污蔑羞辱他人为乐的粗野动作和言语,对价值观尚未明确建立的青少年而言,都是不良及错误的示范。除立法以强制净化媒体內容之外,节目制造商、新闻书刊编辑者,游戏暴力设计者,都应本着教育理念,适度的修正內容,而老师、父母的指导更是责无旁贷的。

(5)、警政单位对青少年常涉足的不良场所应加强取缔,对于失踪及辍学的学生多加注意动向,与学校积极的配合,并协助学校对暴力事件的处理。小 结:

校园暴力是当今青少年犯罪的新动向,又是青少年犯罪的前奏、序曲,其发展和延伸是以后走向社会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不及时加以教育挽救,将对社会构成极大的威胁。因此我们不应片面的强调应试教育,要防止教育和社会脱节,正确引导他们用正确眼光观察社会,这样才能使他们在进入社会后自然而然的了解角色,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第三篇:青少年学生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青少年学生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问题日益突出,这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人们的深深忧虑。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的研究,努力预防和减少广大青少年学生特别是在校中小学生犯罪,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作为中小学德育工作者,笔者对此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

一、青少年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

1.自身生理和心理因素。青少年学生处于少年向青年过渡阶段,性机能开始成熟,但神经系统还处于不稳定状态,易兴奋、冲动,极易受外界影响,加之相关知识相对缺乏,导致自制力差,辨别是非、抵御不良影响的能力不强,因而一旦受到引诱,为满足某种生理或心理需要,就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2.学校教育功能缺失。一是重智轻德现象较为严重。在应试教育的引导下,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不能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由于法制教育形式单一,实效性不强,致使部分学生法制观念淡薄,思想道德水平“滑坡”。二是教师育人观念未真正转变。少数教师只教书不育人,只言传不身教,以分数高低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与学习、行为有问题的学生缺乏有效沟通,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歧视、厌弃他们,甚至将他们推出校门,使这部分学生处于社会、学校、家庭三不管的真空状态,接触社会阴暗面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机会增多,结交社会不良人员机率增大,最终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三是学校管理存在缺陷。由于教育投入相对不足,部分学校大班额现象较为突出,每班多达七、八十人,甚至超过了百人,导致教师管理难度加大,无法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对学生的不良行为难以及时发现,及早预防。四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一些学校只注重校内的教育管理,缺少与学生家长的日常沟通联系,对学生逃学、逃课、违纪等情况不及时通知家长,对学生在校外的活动不了解,不能及时发现并及早消除学生在校外的违法犯罪苗头。

3.不良家庭教育环境的同化。不良家庭教育环境是导致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失和、失教、失德、失才等“四失”家庭逐渐增多。家庭离异破裂和不和睦的“失和”家庭,容易对孩子的心灵造成创伤,使子女产生心理障碍,诱发不良行为。据统计,父母离异家庭子女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4.2倍。对子女教育放任自流的“失教”家庭,无暇顾及对子女的教育,缺少对子女的关爱,特别是多数农村家庭的父母为了养家糊口,双双外出务工,把子女托付给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甚至其他亲友,造成教育不力,管理失当。父母有不健康行为的“失德”家庭,对子女很容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子女也沾染上恶习,从而走向犯罪道路。缺乏正确教育方法的“失才”家庭,父母的育人观念存在误区,要么一味迁就和呵护子女,不注重思想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放纵子女的不良行为,要么信奉“黄荆棍下出好人”,动辄对子女施以暴行,导致孩子因与父母感情破裂,为寻找温暖而与不良人员结交,从而走向犯罪的深渊。4.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和教育功能的弱化。一是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社会上的迷信、邪教、黄赌毒等一些丑恶现象不同程度地污染着青少年学生的心灵,加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的屡禁不止以及在就学等方面不均等的现象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特别是由于交友不慎,青少年学生在与社会上一些有劣迹的人交往过程中,耳濡目染,在受到别有用心人的引诱、教唆,暴力威胁后,意志薄弱者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二是不良文化的侵蚀。随着社会文化生活的丰富,一些渲染暴力、色情等内容的影视作品、图书报刊和音像制品以及电子信息产品屡禁不止,加之个别文化娱乐场所经营业主利欲熏心,纵容、教唆、引诱青少年学生无休止沉湎其中,导致被诱导的青少年学生铤而走险,进行盗窃、抢劫、强奸等违法犯罪活动。三是社会教育功能弱化。青少年学生的校外活动场所偏少,社区、乡镇、村社对学生寒暑假和其他节假日的教育管理基本上是空白,对有不良行为学生的帮教工作也往往流于形式。

二、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学生犯罪的对策建议

预防和减少在校生犯罪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社会各职能部门和每一位公民,要加强协作,标本兼治,真正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发挥积极的作用。

1.大力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公安、文化、工商等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发挥积极的作用。公安部门要积极探索学校治安管理防范长效机制,增强学校整体防范能力。要加强与工商、文化等部门的配合,定期或不定期 地对各种文化娱乐场所、治安复杂场所进行清理整顿,大力查处黄赌毒案件,查禁和取缔经营不健康书刊和音像制品场所,重拳打击淫秽网站,为学生提供绿色网上空间,坚决落实未成年人不得进入营业性网吧的规定,彻底清除渲染色情、暴力等严重危害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精神毒品和文化垃圾。

2.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一是建立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健全校长对预防和减少在校生犯罪工作负总责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出现学生犯罪的,一律追究学校主要领导和相关人员责任。二是大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评价制度改革,全面科学地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各中小学要切实端正办学思想,真正树立“素质教育,德育首位”的理念,坚决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行为。三是大力加强育人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教职工中深入学习贯彻教育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坚决杜绝侵犯学生受教育权等合法权益的行为。同时,多形式开展育德技能和方法培训,切实转变教师的育人观念,提高育人水平。四是克服“ 虚化”、“弱化”、“大化”现象,在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上狠下功夫,扎实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坚持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预防和减少在校生犯罪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等方式,及时矫正学生的心理疾患,排解心理困惑,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以及仁爱、宽容之心,树立珍惜自己生命,尊重他人生命的观念。同时,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真开展青春期知识和性知识教育,避免学生因无知、好奇而犯罪。五是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坚持在各级各类学校小学高年级以上开设 法制课,真正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并切实提高质量和效果。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法纪教育,组织开展参观法制教育基地、举办法制文艺演出、听法制报告、观看法制宣传影视节目、案例评析、服刑人员现身说法、庭审旁听等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要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法制宣传教育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法制教育平台,在时间和空间上全方位对学生进行教育渗透。六是健全问题学生教育转化制度,扎实做好帮教工作。各中小学要建立问题学生的个人档案,健全落实教育转化目标责任,配合家庭,有针对性的地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积极预防和教育转化。七是进一步加强学额巩固工作,严防学生辍学。健全控制学生辍学责任制,将学生巩固情况纳入学校、教师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坚决杜绝赶撵问题学生出校门的行为。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一律不得开除学生,高中阶段开除学生、勒令学生退学必须报经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3.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育人网络。各级党委、政府要尽最大努力,加强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重点的青少年活动场所的建设、使用和管理,为在校中小学生提供课外学习、娱乐的场所,并组织开展多形式的扶贫助学活动,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和村民委员会以及其他一切基层组织要整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活动场所,利用寒暑假和其他节假日开展富有吸引力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文体活动,真正使中小学生“离校不离教”。同时,加强联系,明确责任,切实落实对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 的在校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和有劣迹的社会人员的帮教、监管工作。各级妇联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与社区密切合作,建立家长委员会,办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并积极运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让家长切实承担起孩子的监护人和第一教育责任人的责任,避免和克服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的溺爱、放任、粗暴、压服等做法,以模范的行为影响和引导孩子。各校要进一步健全家校联系制度,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家长和学校的沟通和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和思想动态,在时间上不脱节,管理上不留空档。同时,进一步加大家庭教育科研力度,及时总结交流家庭教育经验。要着力建设一支人数众多、覆盖面广、素质较高的校外育人队伍。进一步加强法制副校长的选聘和管理工作,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在法制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选聘热心少先队工作,有责任心、有能力、有经验的人士担任校外辅导员。加强中小学关心下一代工作机构建设,建立一支以“五老”人员为主的关心下一代工作队伍,积极支持他们开展教育工作。要积极配合公安等部门,大力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坚决清除校园“粗口歌”、“黄色卡通”等非法出版物、音像制品,查缴暴力色情游戏软件、流氓玩具、管制刀具,坚决取缔校园周边200米内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以及干扰学校教学秩序的经营性娱乐场所。

第四篇:青少年情感淡漠原因及对策研究[小编推荐]

青少年情感淡漠原因及对策研究

甘灵杰 刘米

【摘要】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时期,是全面发展和培养的关键期。在多种因素影响下,部分青少年情感淡漠,致使其丧失对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的感受和体验,需要引起高度关注。文章在阐述青少年情感淡漠表现的基础上,分析青少年情感淡漠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青少年;情感淡漠;亲子关系

青少年处在一个特殊的时期,随着身体发育的基本成熟和自我意识的飞跃式发展,易出现一系列成长问题,情感淡漠便是其中之一。情感淡漠是指持续一年以上亲情淡漠,不关心他人、自私、生活意愿低、反感抗拒亲人之间的交流,对家庭对亲人冷漠无情。

一、青少年情感淡漠的表现

青少年情感淡漠是指,个体在情绪和情感的知觉、理解、表达过程中及在经验和技能上明显比正常水平低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内心荒漠化、情感世界空白、缺乏同情心、不能理解周围人等。调查显示,约63%的青少年不知道父母的生日,近43%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年龄。近年来,青少年自杀、自残事件屡有发生,杀亲、弑师血案屡见于报端。曾经发生于上海某学校的学生虐猫事件,最初原因是发泄压力;北京一学生为验证所学知识,将硫酸泼向动物园的熊;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为报复泄恨,连杀自己几位同学„„青少年情感淡漠还表现在缺乏现实感上,他们将情感宣泄在网络游戏、网上聊天等虚拟世界中,排斥与现实生活中的人交往,不利于道德人格的完善和积极情感体验的收获。

二、青少年情感淡漠形成的原因

(一)自身方面的原因

一是青少年处于自我意识飞速发展的时期,更关注自己的内心。他们心灵丰富、敏感偏激、脆弱、极易受到触动,往往会因一件平淡无奇的事情产生丰富的情绪情感,一旦情绪走向低谷,会变得脆弱不堪,易走极端。[3][2]

[1] 第二,青少年情感淡漠很大程度上与之前的成长任务是否完成有着密切的联系。婴儿期(1个月至3岁)又叫亲子依恋期,其心理成长任务是通过与父母及其重要他人的接触,建立安全感与信任感。早期亲子依恋缺失的孩子容易与父母长期处于对抗或关系淡漠之中,他们不太容易相信别人,因缺乏安全感而自卑,在同伴群体中受欢迎程度较低,容易被同伴排斥等。这些青少年往往易焦虑紧张,抗压能力较弱,寻常的挫折事件就可能引发强烈的反应,假如得不到有效的缓解和疏导,极有可能出现心理异常的症状。

(二)家庭方面的原因

1.不良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溺爱型”父母倾向于过度保护孩子,本应由孩子独

立完成的事情,家长一味地替代、包办。有的家长甚至限制孩子的社交,致使孩子缺乏与同伴密切接触、与异性正常交往的机会。家长的过度保护导致孩子产生脱敏反应,误认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丝毫不懂得感恩与珍惜。“专制型”父母总把自己的意念强加在孩子身上,提出一些不和理的要求,导致孩子逆反,亲子关系恶化。

2.亲子沟通模式不当。在不少家庭,亲子之间心理交流、情感交流极少,即便是同

孩子沟通,话题也大多集中在学习、物质方面,易导致孩子逆反;或是负面交流多,性惯性地训斥、责备孩子,造成亲子关系断裂。

3.教育目标功利化。父母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与人格成长。只要孩子能在考试中得高分,其他的问题似乎都可以忽略。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有的甚至把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强压给孩子,忽视了孩子精神和情感世界,导致其缺乏抗御挫折的能力;

4.生活事件的重大创伤,引发青少年的防御机制。青少年在遭受了强烈的创伤性事件(如父母离异、被歧视)后,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会引发防御机制,出现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或是真实情感的刻意隐藏等应激行为。

5.含蓄保守的情感交流方式。儒家文化下的中国人更习惯于含蓄地表达自己的心意。很多家长会在孩子犯错时及时给出负面评价,却很少给予正面、接纳的态度。亲子之间表达过于含蓄会降低沟通效率,增加情感隔膜,造成自卑、焦虑、抑郁等问题。此外,中国式教育大多把听话作为好孩子的第一标准,让青少年从小就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这也在无形中加重了情感交流障碍。

(三)学校方面的原因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只注重学科知识的掌握,却很少关注学生的情绪感受和情感体验。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夏丐尊先生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然而,学校教育中评价目标过度单一,部分教师只看重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最终导致了学生情感体验贫乏的现状。

(四)社会方面的原因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上各种思潮纷起,不利于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名利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价值观泛滥,导致青少年情感淡漠、不懂感恩;网络、智能手机的普及加重了人们情感交流的障碍;青少年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好奇心重,极易因模仿而学坏。对于那些缺乏亲情关怀、性格孤僻、苦闷无聊的青少年来说,各种媒介中的血腥暴力都有着极大的诱惑力,他们很有可能被误导走上不归路。

三、青少年情感淡漠应对策略

(一)青少年自身方面

青少年应该正视自我的身心变化,要意识到情感淡漠是自己在过去成长经历中逐渐出现是一种不良现象,应有意识地提升自我,正确对待生活和学习中面临的挫折;积极参加学校或社会组织的各种课外活动,增长见识,加强情感体验;若遇到困惑或心理问题时,应积极主动地向家长、老师倾诉,及时利用正确方法宣泄不良情绪,以免积压心底引起心理疾病等。

(二)家庭方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情感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父母应积极转变教养方式,给孩子更多独立的成长空间。父母应放开对孩子的束缚,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其真正体验生活;其次,家长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发挥榜样效应。在价值取向、道德情感等方面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再次,要营造宽松的家庭环境,多鼓励,少训斥。父母要养成少说多听的习惯,尊重孩子,增进亲子情感。最后,父母应依据发展心理学的相关原理来引导教育孩子。如若有没完成的成长任务,父母应回过头来创造条件,帮助其成长。如3岁前父母一定要亲子带孩子,如果亲子链已经锻炼,父母一定要用心修复。

(三)学校方面

学校应积极开设情感教育课程,引导青少年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提供丰富的成长体验活动,提升情感认知和体验,如在春节、母亲节等节日,开展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活动,引导他们尊老爱老、知恩图报;建立学生档案,利用小纸条、书信、交谈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情感辅导和咨询;最后,学校应当引导全体教师对学生实施爱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热爱学生。在对青少年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爱心和宽容,可以教育和感化青少年,使青少年学会尊重、热爱、理解、宽容他人,取得良好的教育目的。

(四)社会方面

相关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控制与引导网上信息的发布,净化网络环境;坚决取缔非法经营的网吧,消除虚拟世界对青少年成长造成的负面影响;积极加强青少年社会实践,在引导他们走进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的过程中,主动进行思考,从而培养青少年丰富而健康的感情。可以说,社会实践活动在治愈青少年“情感淡漠”症上有着积极的作用,是激发青

[4]少年健康情感的重要途径。

四、结语

青少年情感淡漠形成的原因复杂多样,因此解决途径也呈现多样化趋势,应该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互相渗透,从青少年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全面地消除情感淡漠,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苏海清.乌鲁木齐市小学生情感能力调查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3,S2:304-309.[2]刘伟.中国当代青少年生活情感现状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2010,06:1319-1323.[3]赵建《论传统孝道的情感因素对青少年德教的启示》重庆科技学院(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0期

[4]吴晓东.我国青少年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13,12.

第五篇: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甘灵杰 刘米

【摘要】青少年网络成瘾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与青少年自身发展的特点及其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密切相关。防治青少年网瘾问题应据此着手,提升青少年心理素质,完善家庭教养方式和学校教学模式,改善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其网瘾问题。【关键词】青少年;网瘾;影响因素;预防干预

近年来,青少年网瘾现象的普遍性及网瘾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如何通过合理的途径规范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促进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网瘾概念及我国青少年网瘾现象

网瘾又称网络成瘾、网络成瘾症等,最初由心理学家格登博格提出,金伯利·扬博士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完善。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认为可从三方面对网瘾进行鉴别:1.时间标准。每周上网时间超过12个小时,上网内容单一,即存在网瘾倾向。2.依赖性标准。对上网行为有明显依赖,上网则情绪稳定,反之则情绪消沉或失控。3.症状标准。①情绪反常。大多数时候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一旦面临外界刺激,易情绪失控,乱砸东西、打人等。②情感淡漠。对亲人的伤心愤怒、生病死亡无动于衷。③精神恍惚、智能下降。大脑迟钝、记忆、思维、语言能力下降。④意志行为减退。对学习、工作、生活都失去兴趣,生活没有目标。

《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当前中国青少年网民已超过2亿人,占全国网民的1/2,且呈逐年增长趋势。青少年网瘾包括网络游戏、网络社交、网络色情、网络购物和手机上网成瘾等。其中,男生大多是玩游戏,女生是交友及购物。对网络的病态依赖,使得部分青少年不愿学习、自我封闭,导致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下降。网络就像是电子海洛因,占据了青少年的心理和生活。

[3]

[2][1]

二、青少年网瘾的成因分析

(一)个体因素

1.青少年认知发展的特点

网络成瘾者往往具有敏感、抑郁、低自尊、喜欢独处等特征,对压力、消极事件的应对能力较弱。罗伯特.艾格纽在“一般压力理论”中指出,青少年在生活中的压力有:

1、无法实现重要目标;

2、丧失重要的人或物;

3、负面事件的出现。当青少年遇到压力事件时,会以自己认可的或是让自己舒服的方式去从事某种错误行为,网络恰是他们的首选。

2.青少年心理需求发展的特点

归属、尊重、自我实现是个体的基本需要。青少年处于社会化发展的关键期,更渴望获得支持、尊重和理解。这种个体需求的不满足会使个体产生一种内驱力,去寻找人际交往的平台,寻求团队的支持,获取他人的尊重。网络的虚拟及“无拘无束”恰恰满足了青少年的这一需求。因此,很多青少年会沉浸在网络的虚拟互动之中。

(二)家庭因素

一般来说,家庭成员之间沟通低效、情感反应淡漠、介入行为粗暴等都与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呈显著相关。

1.家庭结构。当前持续高涨的离婚率使单亲家庭孩子日益增多。独生子女现象普遍存在,孩子生活圈封闭,少有倾诉对象。这类孩子情绪管理能力弱,是网瘾的易感群体。

2.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行为与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如“专制型”教养方式下,孩子易缺乏安全感,产生焦虑和对父母的逆反心理。当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不合理时,子女会逐渐减少寻求家人支持,转而求助于网络。

3.家长网络素养。“身教重于言传”。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手机综合症”问题变得尤为突出。部分家长不以身作则,一下班回到家便是看微信、玩游戏,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孩子。

【4】

(三)学校因素

应试教育的弊端使得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学习内容单

一、学习生活枯燥、考试的压力等均在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研究证实,大多数沉溺于网络的孩子,学习成绩都较差,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体验不到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往往会选择网络来满足自己。

(四)社会因素

1.网络的普及让青少年不可避免地卷入至网络世界中。身处信息社会,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网络,使用网络似乎成了青少年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大量时间与网络打交道对自控力差的青少年来说自是存在风险。

2.多元价值观念冲击。青少年处在获得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期,面对各种价值观念的冲击,承受诸多压力。心理上的茫然与无助,更易陷入网络无法自拔。3.网络立法不完善,行业管理不健全。我国针对网络安全出台的法律法规对青少年健康上网的专业指导性不强,部分网吧因逐利而违规经营。

三、防治青少年网瘾的对策

笔者认为,应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这一问题,应从预防和干预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网瘾预防

1.自身方面。青少年处于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关键期,面临着自我整合的成长任务。应完善自我认知系统,形成科学的“三观”,促进身心健康成长。此外,要理性认识网络,掌握好上网的“度”。

2.家庭方面。父母应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树立正确的教育方式,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渠道,营造良好家庭环境。通过和谐的家庭氛围给予孩子充分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

3.学校方面。转变教育理念,注重文化知识与思想道德、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在文化教育的基础上,应丰富教育形式和校园文化活动。将正当的娱乐和休息时间还给孩子。那些学业不良、行为有问题的学生,往往容易成为网络成瘾的潜在对象。学校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并配备相应的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疏导。4.社会方面。健全网络相关法律法规,倡导“绿色上网”业务,减少青少年不良信息接触率。

(二)网瘾干预

在笔者所任职的慧腾青少年成长学校,相当一部分孩子是网络成瘾者。其干预主要从封闭式管理、军事化训练、社会体验活动、亲子课堂及心理治疗五个方面进行。其干预流程是:

1.谈话法,收集基本资料。采集患者的成长史、家庭环境、受教育情况等。2.观察、谈话、心理测评。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检查或心理测评。3.与患者共同商定其所能接受的治疗方法。常见的方法有:①寻本溯源法。通过与患者谈话,我们发现很多青少年其实是“假性网瘾患者”。他们并非离不开网络,而是由于现实生活无聊、缺乏目标、找不到自身价值。心理咨询师在对患者的病因进行诊断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②厌恶疗法。应用具有惩罚的厌恶刺激来矫正和消除上网行为。如给患者配发橡皮筋,有上网的想法时便狠狠弹自己一下。通过厌恶性条件反射来消退上网对患者的吸引力。③兴趣转移法。尊重孩子正当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引导和升华。期间,要让孩子在正确的兴趣上获得成功的喜悦,避免其将目光又转向网络。④活动疗法。网络成瘾者绝大多数时间都坐在电脑前,缺乏体育运动和户外活动,意志薄弱。安排户外拓展、体能集训,克服心理惰性,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培养其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信心和意志力。⑤智能训练法。部分严重网瘾者,智能已退化。选择一些励志美文让其大声朗读,以丰富孩子的情感、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另外,要求学员每天写日记,进一步发现和探索自我,消化和强化治疗效果。同时,安排每周给家长写信,激发内在的情感表达,改善社会支持系统。此外,安排患者看一些教育片,加强对青少年的认知教育,帮助青少年认清网瘾的危害,对青少年摆脱网瘾也有较大的作用。

总而言之,只有全面利用各方面的力量,形成有力的教育监控机制,才能真正为青少年营造绿色健康的上网环境,规范他们的上网行为,最终有效控制青少年网瘾。

参考文献:

[1]邓验.青少年网瘾现状及监控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2]孙滢.青少年网瘾现状、解决措施与相关法律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0,16:72-74.[3] 甘灵杰.湘阴县中学生网络成瘾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个案干预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5.5 [4]曹立群、任昕:《犯罪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冯杰.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4,6

(本文发表于《湘潮》)

[5]

下载校园青少年学生吸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校园青少年学生吸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青少年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范文大全

    浅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内容摘要]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预防和防止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一个普遍性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是指年龄从14岁至25......

    浅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广东警官学院11级法学二班 邹锡涛(学号;201***) 摘要:青少年问题始终是社会极其关注的问题,青少年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命运,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已......

    农村初中学生流失原因及对策研究

    农村初中学生流失原因及对策 甘肃省康县王坝九年一贯制学校邮编:746500 李玉才 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飞速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政策得到了有效落实,但农村初中学生流失问题还依然......

    试论青少年犯罪原因与对策

    毕 业论 文 试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和对策摘要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兴衰和社会主义千秋大业是否后继有......

    青少年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问题少年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泰兴市宣堡镇中心小学唐克祥前言: 我国青少年的人口有4亿多,在整个人口中的比例极大,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是最为活跃的群体。从近几年社会的治安情况......

    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摘要]青少年问题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因为这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命运。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在整个刑事犯罪案件中所占比例一直较高,而且呈上升趋势。这充......

    青少年上网成瘾的原因及对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日益普及并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但同时,网络的负面影响之—— “网络成瘾”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青少年是网民的主体,网络在促进青少年......

    青少年犯罪居高不下的原因以及对策

    青少年犯罪居高不下的原因以及对策 10153117 杨艳艳 据全世界各国的犯罪统计表明,犯罪的高发人群是青少年。我们在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上,也经常看到有关青少年犯罪的报道,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