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教育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三位一体模式探新 - 兰州城市学院
教师教育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三位一体模式探新
——以兰州城市学院教育学院为例
秦积翠张海钟
(兰州城市学院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
摘要:探索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模式,是当前国家对高等学校提出的明确要求。兰州城市学院教育学院依据国家政策精神和学校要求,以学院的学科特色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探索出了“改革课堂教学形式方法,创新校内实践培养机制,拓展校外实习实验基地” 的三位一体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实践能力;创新模式
①②
2007年以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等政策文件,针对高等教育发展方向问题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各展所长,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鼓励因校制宜,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模式”、“ 建立开放式、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等明确要求和指导性意见,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新要求。
一、“三位一体” 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政策背景
兰州城市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出的新要求,提出了“三个突出、一个提高”的人才培养策略。即:突出学校应用型专业建设;突出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突出科研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提高课程教学质量。鼓励各二级学院积极创新,探索具有应用型大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背景下,我们积极开展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研究,在实践中创立了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校内实践培养机制——拓展校外实习实验基地的“三位一体”的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①作者简介:秦积翠(1974-),女,汉族,甘肃永昌人,兰州城市学院教育学院讲师,硕士,主
②要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张海钟(1963-),男,汉族,甘肃靖远人,教授,兰州城市学院
教育学院院长、幼儿师范学院院长,主要研究健康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女性心理学及高等教育学。
基金项目:甘肃省城市发展研究院(兰州城市学院立项)《城市化背景下的教师教育改革研究》项目成果之一。
二、“三位一体”实践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一)“教学做合一”的教学过程论
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为三位一体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教育学理论基础。“教学做合一”的涵义是:“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① “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即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要遵循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必须要眼中有学生,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即学生获得的知识必须能解决实际问题,或者是,学生获得的理论知识必须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即“学”与“教”的核心都是为了“做”。“做”就是实践,就是应用,就是“学”与“教”的归宿。可见,陶行知先生非常注重学生实践知识的积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陶行知先生认为,“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出路”、“做的最高境界是创造”,做的过程中进一步发现,进一步创造、进一步发明,“做中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和国家提倡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精神不谋而合。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为三位一体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心理学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也就是说,儿童的认知得到发展,要让其与周围世界接触,在周围世界中实践并创造。在实践中提高儿童的认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也就是提倡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传统教学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由于过分注重按照统一的教学与实习模式要求学生,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参与实践的主体意识淡薄,被动参与实践锻炼的现象比较普遍,学生容易在实践中敷衍了事,实践能力提升收效甚微。”②只有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解决了实际问题,学生体验到了成就感,自我价值得到了实现,才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才能让其知道理论知识
不足、欠缺,需要进一步弥补和充实,学生才愿意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并主动建构、主动创新。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同时要在课外提供实践机会,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另一方面要 “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其自身的特点、爱好、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由“由被动型实践转化为主动型实践,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取向、积极的实践态度,使其在主动参与实践中不断提升专业能力。”③
三、“三位一体” 实践能力培养的模式创新
(一)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改革以体现应用型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为目标,主要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评价办法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教学内容方面,从教育实际出发,教育学院严格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课程设置模块,并邀请实习基地领导、教师参与课程设置方案改革研讨会,重新设置和修改了课程计划,以落实“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育人理念。教学方法方面提倡并进行了灵活多样的实践探索,如,张海钟教授的研究成果发布记者招待会法,模拟国际大专辩论会法,自己命题自己答法,纲要信号加教师讲解法,小组讨论、大班讲课法,自学指导单双号相互问答法,模拟今日说法,研究文献报告讨论法,随堂实验报告法、自学研究手抄报法等十种教学方法,④增加学生了自主学习、实践学习的时间和内容,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兴趣和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得到了学院教师的推广和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当然需要能反映教学过程的考核评价办法。“传统的学业考核与评价方式以知识考核、结果考核为主,采取单一的试卷考核,忽视了学生实际操作应用能力考核和过程考核,导致学生掌握知识靠临时的死记硬背,不能牢固理解运用”⑤学院提倡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如,写读书心得、应用性论文、研究报告等形式,试卷命题也以能体现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性问题为主,如:教学法课程的命题设计,教师以教学设计题、考核学生课堂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应用题为主,而不是单纯依靠死记硬背就能应付考试过关的死的知识点为主。如果要顺利获得合格的考试成绩,需要学生平时课堂学习积极思维、大胆创新、主动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解决问题的思路、应变能力等长期积累的实践技能。这种转变,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机械变为灵活、由刚性变为弹性。
(二)创新实践培养机制
1、创新培养途径,聘任实践导师,提高实践技能
由学科教师兼任导师,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课外科研、竞赛立项、教育实习等方面给与全面指导。如,毕业论文的指导,从论文的选题、写作思路、一稿、二稿、三稿的修改、写作格式要求等方面给与全面指导。导师制的运用,对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学院教师指导学生获得“甘肃省第八届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全国高校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一二三等奖”表演唱《口弦轻轻吹》获得“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甲组声乐类一等奖”、学院8个课题获得“校第二届挑战杯学生学术课题立项”
2、成立学生社团,选拔院长助理,搭建学习的平台
为了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将课内知识学习内与课外业余生活结合起来,成立了具有学科特色的学生社团,兰城心理学社、兰城教育学社、兰城特教学社、兰城管理学社、兰城艺术学社,将三个专业,五个方向的学生全面吸收进来,积极开展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系列活动,丰富了大学生的课外活动,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挑选优秀学生担任院长助理,辅助检查学院教学、学生、卫生活动,坚持读书报告会制度,阅读经典、阅读教育学心理学名著,并且积极配合团总支、学生会及其各类社会团体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健全管理制度,完善评价机制,规范实践过程
为了保证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训练的规范化、制定了《兰州城市学院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技能考核办法》、《兰州城市学院幼师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技能训练规定》、《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全实践教学技能训练管理办法》、《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校园艺术周活动办法》。从教师口语、三笔字、教学设计、讲课、说课、课件制作、技能训练时间的安排、检查指导、考核评估、奖励措施等方面给与了明确的指导和要求,有力保障了师范生实践教学技能训练扎实有序开展。
(三)拓展实验实习基地
1、建立实验基地,积极推进校地合作
学校与兰州市第三十四中学、兰州市安宁区银滩路小学、甘肃省妇女联合会幼儿园建立合作办学关系,并分别挂牌“兰州城市学院实验中学”、“兰州城市学院实验小学”、“兰州城市学院实验幼儿园”,坚持“基础教育导向,先进理念引领,深度融合研究,实验特色突出”的理念,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交流、保证精质施教、创新高等学校与普通中小学、幼儿园联合育人机制,共同推进双方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认真贯彻《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理念,聘任实验中、小学、幼儿园近30名名师担任教育学院实践课程导师,定期到学院提供公开教学示范课程,指导学生教育教学实习。同时选派20名教师分别到实验中学、实验小学、实验幼儿园挂职校长助理、园长助理,体验中小学、幼儿园教学内容和方法。安排组织3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到中小学、幼儿园课程观摩教学比赛;选派优秀教师到实验基地做课题研究学术报告,共同申报课题研究项目;双方合作组织学生课堂教学设计、演讲比赛,联合创办“基础教育学刊”,真正做到“教”、“学”、“研”相结合,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和高等学校共同培养教师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各自独立、封闭办学的牢笼。
2、建立实习基地,服务地方基础教育
成立了由学院领导直接负责的教育实习办公室,对全院教育实习、见习专门负责,制定实习办公室主任职责,明确实习、见习任务,规范管理教育实习、见习。学院与省内地方3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特教学校、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双方共派优秀教师担任实习、见习指导教师,共同考核学生实践能力;延长教育实习时间,由过去的2个月实习延长为3个月;选派优秀学生到实习学校和地方中小学、新疆实习支教、置换培训,服务地方教育。
四、“三位一体” 实践能力培养的成效总结
经过系列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学生的技能训练动机兴趣更加强烈,学生的基础教育学校教师意识更加明确,教师深入研究基础教育的热情更加高涨,实验学校教师的教育科研信念更加强化,实习学校的合作关系更加牢固。2011年和2012年,实习学校和指导教师反馈,学生的备课、说课、上课、多媒体课件制作、艺术活动指导、班级管理方法、心理辅导技能明显好于往届学生。参考文献:
[1]申林静.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19.[2][3]汪丞,严文清,夏力.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三S”模式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3,(1):71-72.[4]张海钟.高校心理学课程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实践与理论探索[M].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2(2):78-80
[5]李儒寿.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湖北文理学院“211”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2,(8):68.
第二篇:信息时代教师专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信息时代教师专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以福建省“三优联评”活动为例
福建省电化教育馆研究室 陈凤燕
关键词:信息时代 教师专业能力培养 创新与实践 摘 要:信息时代教师专业能力面临挑战与机遇,培养和提高信息时代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本文阐述了如何从省级电教馆层面提升信息时代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模式,并对实践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一、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
1、信息时代教师专业能力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教育领域,不仅引起了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变革,还给传统的教师专业能力培养赋予了新的使命:教师的信息素养务必得到提升。然而,在教育领域,传统滞后的教学观念、僵化保守的教育体制、参差不齐的教师信息素养,严重制约着信息时代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是新时期教育发展赋予教师的特殊使命,是教师自身发展所必备的条件之一。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要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一是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二是要把信息技术与教学研究有效地结合起来;三是要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交流与合作。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在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同时,实现了教师教育观念和手段的变革,为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2、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新取向
信息时代的教师必须具有信息时代教育意识和素养,并掌握信息化相关的教学技能。纵观现实,已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将技术纳入到他们的课堂。随着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教师被赋予更多新的内涵和角色。教学的对象出生于信息时代,他们与互联网有着天然的联系,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也正发生着改变,学生的学习不只仅仅依赖于课本知识,依赖于教师的课堂讲解,网络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获取大量信息,教育者在知识上的权威地位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教师在课堂上应用信息技术于学科教学的能力已成为当代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命题。
二、致力于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福建省“三优联评”活动 如何培养和提高信息时代教师的专业能力,本世纪初我们就开始尝试引导一些信息化环境较好的学校开展信息化教学研究,开始组织教师收集资源,制作课件,随后逐渐把课件应用到学科教学中,做了几年后,一些教师开始写文章,谈感受,总结得与失。至此,围绕“一个好的课件,一节好的整合课,一篇好的整合论文”,福建省“新理念、新资源、新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三优联评活动(以下简称“三优联评”)初具雏形。活动主旨是引导各学科教师通过领会新课程理念,有效整合各类资源,探索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融合,促进信息化教学反思,以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由于该活动与教师需求相吻合,参与面和影响力逐年增加。截止2012年已举办八届,累计有超过两万的中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中职学
校教师、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参与,活动带动并提高了我省各地市电教机构和一线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的兴趣和水平。引领了全省教育信息化走向并培养出一批懂技术,能教学,会反思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骨干,促进了全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提升和发展。通过近十年的实践,“三优联评”活动在福建省一线教师心目中已形成品牌效应,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有效推进了学校教育教学的信息化,基于“三优联评”活动的广泛教师队伍,每年我们把其中的获奖课件和课例推荐参加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都取得很好成绩,已经连续七年荣获全国团体最佳组织奖。
三、“三优联评”——信息时代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一)、“三优联评”的组织形式
在每年的新春开学之际,省电教馆向各设区市电教馆系统,各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发出通知,发布参赛信息指南,组织各个层面参与该项活动。各参赛单位在网络上报名并提交作品,经专家评审,评出作品等次并推荐其中优秀作品参加全国比赛。在一些地区,通过活动的组织和作品的遴选,行政领导已经感受到此项活动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成效,他们提供好的机制体制,并把“三优联评”作为促进本地区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抓手。在一些学校,各教研组先组织评比,再进行全校范围内筛选,最后送到市里和省里。这些举措成为该项目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
(二)、“三优联评”的具体内涵和做法
一个好的课件 一个好的课件是一节好的整合课的必备条件。信息时代教师的专业能力中,课件资源的设计与应用能力是基本能力。在“三优联评”活动初期,课件多是辅助教师教学用的,作品表达出的信息是教师们对信息技术的认识还停留在辅助作用的观念,简单的PPT课件占参赛作品的80%以上,这样的课件运用于课堂教学,难以改变原有的课堂教学结构,由于学生可操纵的资源很少,教师主宰课堂的情况依然严峻。针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我们组织专题培训,请优秀课件制作者现身说法,不断推进活动进程,随着培训工作的开展,教育信息化的观念愈加深入人心,关注学生学习,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课件越来越多,技术层面上更加先进,如FLASH动画场景,OTHWHER网页设计、视音频技术介入;教学层面上更加人文,课堂中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活动主体的场景和画面越来越多。近几年,由于年轻教师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积极介入,我省“三优联评”中课件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的提高。其中《秒的认识》和《找规律》等作品获全国大赛一等奖,这些课件既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又能启迪学生思维发展,深受一线教师好评和欢迎。
一节好的整合课 一节好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离不开对信息资源的有效设计。信息时代教师的专业能力中,与以往区别最大的就是应具有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具体来说,一个教师在教学中要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最需要用什么样的课件与教学内容、学生需求有机融合。在组织活动初期,我们发现教师们对信息化的教学设计几乎没有概念,有的把传统的课堂教学拍摄下来,再刻录成光盘,认为就
是信息化课堂教学,有的把原来书上的图片、黑板上的文字做成PPT进行教学,认为就是信息化课堂教学。这与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有关,与教师的教育信息化理论素养缺失有关,当然也与教师的信息技能不足有关。教师在信息化课堂中角色意识和功能的转变是整合课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早期整合课作品表现为:在课堂上教师受传统观念影响较多,如比较关注教材、关注电脑、关注技术的使用、关注按教案的顺序展开教学等,总之关注物的层面要比关注人的层面更多。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召开全省教师培训会议并下校指导,传播信息化教学设计理念,介绍课件如何与学科教学更加有机融合,并把优秀整合课结集成册,供教师观摩学习;一些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和实验校每年都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教学比武,从中选拔优秀作品参加省里的“三优联评”活动。本世纪初,根据教育部统一部署,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在这个大背景下,2008年,福建省全面启动该项目,“三优联评”活动的宗旨与全国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不谋而合,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一篇好的整合论文 在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中,教师的分析综合能力,概括总结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任何时代的教师都不可缺少的。信息时代,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于课堂教学中会经历很多困难,有很多困惑、矛盾和冲突,经过实践、学习、再实践,他们或许会豁然开朗,从中悟出门道,获取经验,得到成长。这是非常重要的个人“从教”经历,如果不去提炼和提升,这样宝贵的经验就无法广泛共享,惠及他人。一些教师总觉得很忙,口头说说还可以,但要动笔去
写还是挺困难的。但教师的写作习惯是需要培养的,“三优联评”其中一项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比赛,为激发教师的写作热情,活动初期,我们稍微放低门槛,信息化教育教学运用感想、课后反思、教学小片段,只要言之有物,有真情实感、切身体会的好文章均可入围。我们还把每年的优秀作品汇编成“福建省三优联评优秀论文集”,进行总结和推广,让更多的教师共享教育信息化智慧之果。随着活动的逐步推进,教师的信息化整合论文写作态势越来越好。2010年,以反映教育信息化成果为主旨的首届“中国移动校讯通杯”全国教师创新论文大赛拉开序幕,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我们组织了近800篇论文参赛,在国家级层面获奖的达80%,到2011年第二届“中国移动校讯通杯”教师论文大赛时,我省教师参赛论文数量达3000篇,获国家级奖项超过80%。事实表明,“三优联评”活动的开展为教师在教育信息化论文写作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如上所述,我们在组织三优联评活动过程中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成长。同时我们感到:信息时代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原动力来自于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如果说“三优联评”活动是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化能力的大舞台,那么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则是为这个舞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源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台前亮相的那一刻,凝聚了多少幕后的冥思和苦练。开展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之源。在活动的组织和作品的评审中,我们发现,凡是有开展信息化课题研究的学校,他们参赛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比较好,这些老师表现出来的信
息化教学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也比较强。最近几年在国家级层面获奖层次较高的作品,大部分是来自课题学校老师的作品。每年“三优联评”所设立的优秀组织奖也大都为这些学校获取。
四、“三优联评”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反思
近十年的“三优联评”实践,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提升,教师的专业结构更趋合理,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从参赛队伍结构看:2006年仅有部分城市中小学教师参与,2007年农村远程项目县教师参与了;2008年,中职教师参与了;2009年,幼儿园教师参与了;2010年,特教教师参与了。从参赛教师数量看:2006年仅300人次;2007年800人次;2008年1300人次;2009年1600人次;到2010年近2000人次;从活动设置项目看,2005年,仅有课件项目,随后陆续增加了各学科教学课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论文、近两年与全国大赛对应增加了一对一教学设计、主题学习社区等项目。从全国获奖情况看,2006年,获全国一等奖作品1件,二等奖1件,三等奖1件;2009年,获全国一等奖作品有2件,二等奖3件,三等奖4件;2010年,获全国一等奖作品有2件,二等奖8件,三等奖11件。
在“三优联评”活动伊始,我们有过困惑:教师们对活动的参与热情如何?作品的质量怎么保证?评审专家队伍如何组建?基层教育行政领导对教师参与的认可度如何?随着活动的深入,这些困难逐一解决,并且我们越来越坚定地认识到:凡事先做,在实践中解决问题。事实证明:一个以提高信息时代教师的专业能力为主旨的活动是能够促进教师和学校发展的,也是有生命力的。但是,要让这项活动
走的更远更好,还有可以拓展的空间:其一,形成共识,制度保障。在我省,目前各地对此项活动关注和参与度不平衡,主要是当地行政领导的观念和认识存在差异。因此,在一定区域内,教育行政相关部门要形成共识,并推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省、市、县上下联动、目标一致的,能为教师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机制体制;其二,注重研训,持续发展。“三优联评”是信息技术应用结果的评比和展示的一项活动,活动的可持续性有赖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不断提升,因此注重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研究和培训,给予研训的各种便利条件成为活动能够持续开展的重要前提。其三,项目整合,提高实效。“三优联评”活动要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以及其他信息技术教育培训项目有机整合,形成对接,更好地实现从专项培训到实际教学应用的转变,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紧密联系。因此尽可能协调各部门职能,统筹相关项目,进一步整合项目效益,形成合力,是活动深入高效开展的重要保障。
第三篇:三明学院加强中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暂行办法
三明学院加强中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暂行办法
根据《三明学院服务海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进一步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性教学的需要,切实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制定本办法。
一、基本原则
坚持“按需派遣、重点培养、保证质量、学以致用”的原则,分批次、有计划,将中青年教师选派到生产科研和社会实践第一线,切实采取措施提升中青年教师的工程或专业实践能力,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强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二、选派对象
年龄45岁以下专业课教师、专业基础课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力争到2012年全校参加社会实践的教师达到专业教师总数的25%
三、实践途径
1.中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应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列入校、系两级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学年教师培训计划。
2.中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原则上到生产、科研等社会实践第一线。(1)工科类专业教师社会实践以工程实践为主。主要采取到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挂职锻炼、从事研究工作等方式;(2)文、理科类专业教师社会实践主要通过参与重大管理决策的调研、论证,国情、省情、市情的调查,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部分专业可采取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等方式;(3)师范类教师可到中小学进行教育教学实践;(4)也可选派部分中青年教师到乡镇挂职锻炼。
3.中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应密切结合所接受实践单位的科技开 20
发、技术服务、经营管理、合作研究等工作,尽快熟悉实践单位的生产、经营、开发和管理等业务,在实践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及应用。
4.实践时间原则上为3-5个月,一般应集中安排,特殊情况者也可分阶段完成。鼓励中青年教师利用课余和寒暑假时间参与社会实践。
5.社会实践原则上由各系根据学校计划和要求自行安排。
四、工作程序
1.每年5月份,人事处会同教务处根据学校学科、专业发展需求和现有师资状况,制定中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计划,并报请校行政会议研究审定。
2.各系按学校计划确定参加下一学年社会实践教师名单,填写《三明学院教师社会实践审批表》,签署具体意见后报人事处审核。
3.人事处将拟参加社会实践人员名单报校行政会议审批。
4.各系、参与社会实践的中青年教师须与实践接受单位商定实践内容,明确岗位职责、工作目标和任务,签定工作任务书,并报人事处备案,作为考核的依据。
5.实践结束后,人事处会同教务处、相关系认真审核本单位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工作提交的书面总结和实践基地对青年教师的鉴定,并纳入教师个人业务档案。
五、管理与考核
1.各系结合学科及专业特点积极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并与基地签定培养协议,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每个系原则上至少建立1-2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
2.各系对中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工作要高度重视,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同时加强对青年教师参加实践锻炼的管理,定期或随
机到现场检查并指导。
3.中青年教师在实践锻炼期间须完成不少于3000字的专题调研报告和不少于2000字的实践总结(分别送交人事处和所在系)。
4.人事处、教务处和相关系负责对参加社会实践的教师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考核、评先评优、评聘专业技术职务及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级。考核不达标者,学年考核不合格。
六、待遇
中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完成任务书中规定的任务,视为社会实践期间完成基本教学工作量,其校内岗位津贴按其职称相对应岗位以及考核等级核发。(1)优秀者享受100%岗位津贴。(2)称职者享受70%岗位津贴。(3)基本称职者享受40%岗位津贴。(4)不称职者不享受岗位津贴。
七、本规定由人事处负责解释。
主题词:综合发展规划服务海西意见
中共三明学院委员会办公室 2009年1月5日印发
(共印50份)
第四篇:兰州城市学院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09级2班团支部申报
兰州城市学院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09级2班团支部申报 “优秀团支部”单行材料
小学教育092班团支部是一个激情飞扬的集体,是一个活力四射的集体,是一个举手投足间都能流露出友爱的集体,是一个自强不信的集体„„每一个集体都有自己的灵魂,我们集体的灵魂便是超越。有人说过,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所以超越自己便成了一个人最大的胜利。从刚入学时的懵懂无知到如今的成熟稳重,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不断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中实现的。我支部在校党委、团委,学院分团委的领导下,在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愈来愈发出璀璨的光彩。下面,我将我支部成立至今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本支部基本情况
本班团支部,现有学生39人,团员37人,预备党员2人。在这个集体里我们感受着兄弟姐妹般的亲情,也得到了良师益友般的鼓励。班级干部以身作则,班级成员响应号召,大家和睦相处,打造有我们自己特色的团支部。如果说团结是引领我们前行的旗帜,那么务实就是我们前进的力量。所以我们相信小学教育092班是我们的骄傲,是先进的集体。
二、团支部思想建设方面
团的先进性决定了团员应该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修养,而大学生的身份又决定了我们应该将建设祖国作为自己的目标,时刻关心国家大事,将个人与国家紧密结合起来。支部紧紧围绕思想工作,使同学们的思想意识和政治素质有了普遍提高。在过去一年半的时间中,我支部以求是、创新、务实为原则,全面提高支部成员的综合素质,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并以专业学习为中心,学生社团为载体,进一步加强团支部的全面建设。
(一)、注重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高支部成员的思想政治水平
一年多来,我支部在平时的团会上,多次强调学习党的十七大的精神。我支部以学生活动为依托,开展了纪念毛泽东诞辰117周年座谈会、爱国主义影片展播等活动。
(二)、注重学风建设,努力提高支部成员的学习水平
大学时代,同学们远离父母家人,而学校对同学们生活方面的管理相对薄弱,所以,在同学中暴露出了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比如,有些同学对自己的专业没有整体认识,学习茫然,目的不明确;有些同学自觉性差,浪费很多时间„„针对这些情况,我们积极与班主任取得联系,商讨对策,通过班主任的讲解,谈心等活动帮助大家摆正位置,了解系里面的一些课程的安排,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有2名同学获得国家级奖学金,更有十多名同学受到校级奖励。
在学风建设中,我支部还组织支部成员积极参加学校团委开展的“以诚实考试为荣,以考试作弊为耻”的主题教育。
三、团支部组织建设方面
在团支部自身建设方面,支部制定了团员例会制度,定期对团干部和团员进行考核,互相监督,更好地发挥支部的作用。重点加强班风、学风建设,积极开展团支部之间的共建、联谊活动。每两周召开一次团支部委员会,商讨支部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制定今后的工作方案。
我们按照“党建带团建、团建抓创新”的要求,积极引导团员青年向党组织靠拢。目前,我支部已有20多名同学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参加了党课培训;有2名同学已成为预备党员。
四、团支部活动开展方面
(一)、加强阵地建设,丰富本支部团员业余文化生活
1、以学生活动为依托,开辟团支部的新阵地。
这一年多来,利用周末放映爱国主义影片20余部,每次出席人数都能达到全勤,并开展了爱国主义思想讨论活动。
2、以思想政治理论主题团会为依托,开拓团支部活动的新领域。
我支部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契机,配合班主任老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探索,排练了以思想道德修养为主题的话剧、小品,并在本班进行汇报表演。我们利用这种自编自演,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做法,大力弘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二)、积极开展主题活动,发挥团员青年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1、以主题团会为主要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我支部组织支部成员举办了班级羽毛球联赛、元旦联欢会、纪念毛泽东诞辰117周年座谈会等活动。尤其是我们开展的“讲身边事,树身边人”演讲比赛,用身边的优秀典型和先进榜样鼓舞、感染、激励支部成员,使大家接受了一次很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
2、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青年志愿者活动。
我支部积极响应学校团委的号召,按照要求,配合青年志愿者协会,选派支部成员参加各项青年志愿者活动,并获得好评。
此外,我支部还带领支部成员积极开展了捐款助困、捐书等活动。
有人说,“青春是盛开的鲜花,用它艳丽的花瓣铺就人生之道;青春是美妙的乐章,用它跳跃的音符,谱写生活的旋律;青春是翱翔的雄鹰,用它矫健的翅膀搏击长空”也有人说“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青春的我们有理想,有追求,是活力四射,星光璀璨,个性飞扬,拼搏进取的一族。昨天,我们小学教育092班团支部努力过,所以我们无悔;今天我们仍将继续努力,乘上理想之马挥鞭前行;明天我们会在共青团这个舞台上,用我们的精彩赢得喝彩!
2011年4月14日
第五篇:七年制临床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
七年制临床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
王宇清1 王剑2曹伟玲3郭雅
4(1.广西医科大学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1;
2、3.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4.广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
[摘要]医学是一门实践性、社会性、应用性特别强的科学,七年制临床专业学生必须经过长期的、科学的、规范的临床实践能力的培训,才能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才能处理本学科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因此,注重临床、注重实践是对七年制医学生的根本要求。本文根据七年制临床教学和管理实践,对培养七年制临床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内涵、现状和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 医学七年制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标准不断提高,社会对高层次医学人才的数量需求不断增加,对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是我国高校为培养高层次临床医学专门人才而开设的专业。为适应这一要求,广西医科大学从2000年开始招收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其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有良好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深厚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实践工作能力达到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水平的高级临床医生。我们知道,医学是一门实践性、社会性、应用性特别强的科学,医学生必须经过长期、规范的临床实践的培训,才能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才能处理本学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因此,注重临床、注重实践是对七年制临床专业学生的根本要求。
一、七年制临床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内涵
医学院校长期以来都非常重视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医学生实践能力的定义是根据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而定义的,与五年制临床专业相比,七年制临床专业有其自己的特点,既不是五年制本科教育的延伸和课程门数的增多,也不是“五七分流”或“4+3形式”。七年制应是一种新的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的培养模式,即七年一贯、本硕融通、整体优化、面向临床。[1]
在七年制临床教学、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认为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包括三个方面内涵,一是临床操作能力,主要是指通过多媒体、模拟教学、临床教学、基本技能
操作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而获得的能力,包括常规医疗文件的书写、参加手术及各类医疗技术操作等;二是临床思维能力,是指运用理论课所学的基础知识融会贯通于临床实践中, 对具体临床现象进行思路清晰、逻辑性强的分析和思考,最后做出符合实际的判定能力。包括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对临床病历和病人的病情变化进行分析判断和处理的能力;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三是社会实践能力,是指医学生接触社会,深入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通过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和博爱意识,唤起医学生对卫生事业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二、七年制临床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
目前,医学正处于从原来的纯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时期。医学模式的转变必须通过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来实现,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重要方式,必须主动适应并指导医学模式的这种历史性转变,改变思想中不适应医学现代化发展的观念[3]。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的是临床应用型高级人才, 强调从事临床实际工作的能力,临床实践能力是七年制临床专业培养的核心,临床实践能力的强弱决定着学生的培养质量。以广西医科大学为例,为了提高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我校建立了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护理技能培训中心、口腔临床实践技能培训基地,为学生的早期临床实践教学及基本技能实训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是,我们在实施教学、管理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由于体制的原因形成了学校与医院的相对分离。尽管每所医学院校都有直属附属医院,但是附属医院与学校既是隶属的关系又是相对分立的,附属医院既要承担大量的医疗任务又要承担临床教学任务,任务重、压力大,造成临床教学和实践环节紧密结合尚显薄弱的现象;
(二)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相对分离,重理论轻实践是目前影响我国医学教育发展和教学质量提高的突出问题;
(三)医院在临床教学经费上得不到充分补充,形成了医院规模和临床教学条件建设滞后的状况[4];
(四)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得临床教学条件更为紧缺,临床教学环节更为薄弱;
(五)与五年制学生相比,七年制临床专业学生学习量大,既要掌握临床专业知识,还有学习人文学科知识,临床训练、实践时间少。
三、构建七年制临床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思考
根据七年制临床专业学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与时俱进, 采取有效措施,构建科学的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七年制临床专业学生培养质量。
(一)实施“三早教育”模式,即早接触临床、早接触科研、早接触社会
1、早接触临床:早期接触临床对于培养七年制医学生的职业素质,激发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从当前的七年制教学内容和组织来看,学生在第五年才全面进入临床实习,这种传统的课程设置导致基础与临床割裂,理论与实践脱离。针对这一弊端,国内部分医学院校尝试从第二年开始就对长学制学生进行短期临床见习,第二年进入科室作助手,实施早接触临床实践,提前为七年制学生创造接触临床一线和病人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在与病人和临床接触过程中,了解、熟悉和学习临床基础知识,为后期临床专业知识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通过早期接触临床,让学生观察了解基本医疗程序,熟悉医院运行情况、了解医生的实际工作状态、培养学生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技巧,这样,既可实现基础与临床的早期融合,又可实现实践与理论的沟通。
2、早接触科研: 在七年制培养过程中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加课外科研活动,参与教师科研,使学生早期介入科研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新意识,这是培养七年制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例如,近几年广西医科大学在七年制学生中开展“未来学术之星”科研课题立项申报活动,获得课题立项的学生不仅有一定的课题费,还配有专业教师指导课题研究。学生在这样的科研实践活动中,学会了在具体的科学研究领域背景下进行科研文献的收集、整理、归纳、分析,撰写科研文献的综述、系统评价等,并得到一次完整科研过程的锻炼,为今后开展临床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
3、早接触社会:(1)利用社团活动和暑假组织学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可拓展七年制医学生的视野、关注社会基层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能力。(2)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参加社区卫生志愿服务,开展健康宣教及课题调查等活动,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除了在综合医院门诊和病房接触到的患者之外,还有更加庞大、广阔的人群迫切需要得到医疗卫生服务,从而以积极的方式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尤其是医患沟通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意识和人文素养,增强学生“博爱”的职业素质,让他们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在当前的医学模式下,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所应具备的素质。
(二)建设符合七年制临床专业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实现培养目标
1、优化教学课程
根据七年制临床专业学生培养目标,优化教学课程体系,突出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具有自身特点的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的复合型人才。
2、进一步规范化带教
在临床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学生反映的最突出问题就是临床思路的缺乏和操作的不规范,为解决这些问题,首先, 承担七年制医学生实习的教学医院应当在各科室遴选责任心强、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经验的高年资住院医师作为七年制学生的带教老师, 并对他们进行规范化带教的培训;其次, 规范各科室病史书写、教学查房、科室讲座、病历讨论、夜查房等教学内容的开展, 学生参与程度及质量高低直接与实习成绩和二级专科遴选挂钩;第三, 定期开展临床能力考核, 以考核为手段,促进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于教学过程中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各种先进的诊断和辅助诊断仪器设备已大量使用于临床,目前已成为制约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瓶颈,很多医学生的诊断学和外科学总论知识和掌握和运用都存在较大的问题,因此采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方法便成为当务之急。例如: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CAI),将体格检查操作、病例分析等内容制成计算机临床决策能力辅助考试程序用于训练和考核;运用“标准化病人”(SP)代替真实病人,进行临床技能培训;应用模拟人,创建手术实验室等, 强化基本技能的培训和临床能力的培养。
4、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1)严格考核。在实习过程中做好平时考核、出科考核、中期教学检查及毕业考核。制定临床实践能力考核标准,建立临床技能考核评价体系,以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临床技能。(2)建立教学督导制度。依托督导组专家的力量,严把实习质量关,为监控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3)建立反馈机制,形成有检查有反馈的管理环节。如建立实习网络教学平台、学生评教制度等,严把教学质量关。
(三)合理利用校外临床教学实践基地
校外临床教学基地是临床教学的主要阵地,七年制学生不仅在附属三甲医院开展临床实习,更应该有到校外基层医院实习的经历。目前我国医疗改革正进入一个新时期,基层医疗单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特别是中小医院、偏远地区医院对临
床医学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有很强烈的需求。利用校外临床教学实习基地,可以让七年制学生了解基层医院医疗状况和社会需求,培养其为基层医疗事业服务的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为其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级医学人才打下基础。
(四)实施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
随着我国医患纠纷的现象日益突出,医生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需要提高。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是国际上要求执业医师除掌握医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需具备的能力,内容包括医师法律法规、职业素养、医学道德、沟通能力等27个模块。我校作为首个广西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基地,为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提供了有力条件和实践空间。
参考文献
[1].崔益群,刘成玉、陈健等.发挥办学优势,构建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6(3):267-269
[2].孙梯业,陈自强等.关于五年制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4(7):56-58
[3] 卢捷湘,冷爱社,孙振球等.重新构建新世纪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J].医学教育,2000(1):9-12.[4] 金海燕,王也玲,丁萌琪,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质量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3(6):57-58.【作者简介】王宇清(1966-10),女,汉族,江苏无锡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医学教育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广西医科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十一.五”立项课题,项目编号(2007B14)
The study on developing Seven-year Medical Program students’ practice skill
Wang Yu-qing,Wang Jian,Cao Wei-ling,Guo ya
(1.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Nanning 530021,China)
Abstract:Medicine is a practical, social, applied particularly strong science.In order to enhance overall ability of deal with clinical disease.Seven-year Medical Program students should be trained through long-term, scientific, and standardized clinical practice.Therefore, the focus on clinical practice is th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 of these students.This according to Seven-year clinical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cultivating practical ability of seven-year clinical students the meaning, status
and training modes were analyzed and explored.Key words:seven-year medical;practical competence;training mode
王宇清联系方式:广西南宁双拥路27号广西医科大学药学院联系电话:***,0771-5350219
电子邮箱:wyq9796@126.com
邮编: 53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