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七年级新生为抓手提高学生英语听力能力的实践研究 - 教师专业发展[大全]
以七年级新生为抓手 提高学生英语听力能力的实践研究
陈媛
摘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听”排在了首要的位置,可见,要提高七年级新生的英语整体水平,必须从最基础的“听”的训练开始。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打牢了地基,学生的英语能力才会有长足的发展。但是,目前的中学生,尤其是七年级新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仍然存在发音不标准、词汇量少、受汉语思维束缚、缺乏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等“通病”,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主动性与兴趣,是广大中学英语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问题。本研究主要针对目前七年级新生学习英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提出有效的教学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七年级英语;听力训练;问题分析;方法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多初中英语教学都倾向于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殊不知道,听力才是提高学生英语整体应用能力的“源泉”和“根本”。因为只有“听懂”了教师上课的内容,才能提高对英语学习的效率,并且对这门外语产生浓厚的兴趣,中学生学习英语最为基础的是听力,听力能力直接关系到英语的阅读能力、翻译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能力。因此,如何使学生学好听力是本次课题研究的重要出发点与目的。提高了听力能力,学生上课的效率也就提高了,这不仅能够推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从而为今后高年级的英语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要切实地找到七年级新生英语听力的“症结”,才能“对症下药”,找到提高学生英语听力水平的“灵丹妙药”。
一、影响七年级新生英语听力能力提高的原因分析
如前所述,听力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和关键,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听力,就很有可能教出“哑巴英语”的学生。只有学好了听力,学生才能大胆地用英语说。究其原因,造成学生听力能力停滞不前的原因,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学生发音不标准,对英语单词或课文的拼读能力很差
语音(pronunciation),是指语言的声音系统、语调、节奏、轻重音和语流,也是听力理解中最为关键和外在的影响因素。对于七年级新生而已,他们的语音
知识仍然停留在小学的浅层次认知或者基本能发音的阶段,对标准的语音发音知识还是有所欠缺的,很多学生音标记不全,认不清,拼读能力较差。此外,有些学生不能进行独立识别和正确拼读单词,更加不能以正常的语调和节奏朗读课文的内容。
(二)受汉语思维及习惯的束缚
母语及方言的干扰是造成学生英语听力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汉语与英语本属不同的语言体系,无论在表达形式、语言思维、口语发音等方面,都是截然不同的,而很多学生习惯利用汉语的思维去进行英语的听力理解,这自然就会造成听力过程中的重重障碍。同时,在语音方面,英语与汉语几乎是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物,所以,很多学生都会利用中文来给单词“注音”,这种“中国式”的英语学习方法,固然只能事倍功半。此外,方言也会对听力理解造成影响,例如在课堂中进行对话练习时,很多学生会把Good night说成了Good “light”,因为江浙一带有部分地区的方言中,/l/和/n/是不分的,这直接也导致了英语听力理解的能力。
(三)缺乏英语词汇量
很多七年级新生在进行英语听力训练时,往往只能听出材料中的个别单词,抓住只言片语的信息,所以很难对整个听力材料的内容有完整准确的认识。单词量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学生听力水平的低下。
(四)缺乏英语国家文化知识
由于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缺乏,所以在听力材料中出现的谚语、俗语等内容,都只能依靠字面意思翻译来进行理解,例如学生听到“He is a black sheep.”,很自然地就会把这句话的语义理解为“他是一只黑色的羊。”这样曲解语义,当然不能理解听力材料中说话人的真正意图了,其实说话人想表达的意思是(他是一个败家子)。
在了解七年级新生英语听力障碍的基础上,才能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有重点的、有效的听力教学。下面将从课内教学及课外开放式教学这两个方面出发进行分析。
二、课内提高七年级新生英语听力学习兴趣的方法
(一)注重语音学习
在音标、语音、语调方面,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带好头,将音标、语音、语调搞清楚。在浙江,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将英语纳入学校正式开设的科目,在很多类似的发达地区,从幼儿园就开始开设英语。这样让学生早些接触英语这门课,固然是件好事,可是实际情况则是,很多教师没有将正确的发音教给学生,以致到了中学,中学教师才不厌其烦地纠正学生的发音。这样还不如从未接触过英语的学生教起顺手。有的学生因为教师教师纠正他的错误,他就会很烦心、甚至对英语失去信心。
因此,教师必须把好语音、语调这第一关。一旦学生的语音语调标准了,无论是听录音磁带还是听教师上课,无论是练习对话还是进行听力测试,学生都会得心应手。因此,无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英语,教师们必须在开始教英语的前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内,特别强化音标,并在以后的教学中时刻予以巩固,这样学生才能学好音标。初中英语课程中的语音教学,主要靠教师示范,辅以音像资料的视听,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发音标准,口型正确,从而才能引领学生进行更多的模仿与操练,在情节中开展语言交际活动。
(二)巧用多媒体将英文歌曲、英文电影带进课堂
为了克服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知识背景缺乏、受汉语思维束缚的这一难题,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一些流行的英文歌曲,奥斯卡获奖的优秀英语电影带入课堂,让七年级新生在上英语课时,可以更多地接触英语口语、谚语、俚语、惯用语、缩写词、多义词等知识,学生平时多积累这方面知识,就能做到听音时游刃有余。同时,寓教于乐,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只要学生对此感到非常的有趣与愉快,就会愿意投入到学习中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自然水到渠成。
(三)扩大学生词汇量
课文自然是扩大学生词汇量的最有效的方法,教师一定要善于利用课文,将单词教学融入到听力教学中来。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三分钟的“Duty Report”,让全班同学轮流结合上节课所学内容、今日校园新闻、身边的小事趣事等题材的内容,进行简短的值日汇报。还可以在课前预习课文内容时,让学生先不要看课文内容,先听一遍材料,然后把认识的单词拼写出来,听不懂的单词或者模棱两可意思的单词,就要立刻进行熟记,加深印象。然后再合上书本,听
教师进行概括和复述。听过这样的方法,就能很好地将课文学习、单词教学以及听力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扩大学生英语词汇量的目的。
在开学的第一堂课中,教师就要告知学生注意听的方式,不要特别地去在意教师的个别字词,注意语句整体的联系,抓住句子及段落的中心思想。努力地让学生在有限的英语氛围中全身心地学习英语,感受英语的魅力,并适时地进行与教材相符的听力训练,做到现学现用,及时巩固。
(四)掌握听力技巧,赢在起跑线
尽管我们常说“成功没有捷径”,但是在特殊情况下,适当的运用技巧,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尤其是对听力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能够掌握相关的听力技巧,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的跟上听力语速,能够快速判断问题的方向,取得较为理想的分数,也能够让学生提升自己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对学生英语听力能力的实际提升极有帮助。一般来说,听力技巧包括:“听前浏览题目,心中有数”、“适当记录,抓住重点”、“及时回忆,快速解答”等。笔者主要就2中常用的有效策略进行探讨。
1、对听的内容进行预测或猜测
也就是在读题的过程中预测,推断对话发生的背景、地点及对话者之间的关系。常见的提问方式有:Where does the conversation probably take place? Where are the two speakers now? 和What’s the man(woman)?what’s the man’s(woman’s)occupation?what’s the prob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peakers?等等。
这一类问题主要是考察学生的判断能力,这就需要学生能够按照谈话内容来揣摩、推断,整个谈话发生的场所,抓住能够判断人物身份与关系的词语等,并在听的过程中快速的做出判断。在这样的原则引导之下,学生可以以录音材料为支撑点,看到此类题目就判断听力的重点。假如是解答主旨的问题,那么久应该着眼于首句,如果是考察答细节的问题,那就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中间部分。
2、培养学生语言逻辑思维能力
事实证明,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仅仅是阅读理解需要逻辑思维,听力也同样需要逻辑思维。毕竟,整个对话的过程,也是存在很强的语言逻辑的,因此,假如如果学生没有对上下文进行逻辑判断,只听音不会意,结果往往会出现误听。
例如:
误:Shanghai will be winter and its temperature will go down to 22 tomorrow.
正:Shanghai will be windy and its temperature wil1 go down to 22 tomorrow.
其实,在上句中听错的windy并非生僻词,但是学生往往会听错,但是,如果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判断,那将会发现如下句“气温将降至22度”,足以证明是“windy”而不是“winter”,因为冬天的平均气温不可能达到22度。所以,对教师而言,在听力教学中不仅需要引导学生对语音进行判断,还需要引导学生对语境和语言逻辑进行判断分析。
三、丰富课外活动,提高听力能力
其实,“说英语”和“听英语”一样,都需要一定的学习氛围和语言环境。而课外活动,显然是学生自己创造或者融入英语听力学习环境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不仅需要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听力氛围,还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加入更为自由和活跃的英语环境,有效地利用课外时间,使课堂的“听”得以强化。如可以引导学生组织如下活动:
1、家校联谊。家长的参与,是鼓励和监督学生学习的最好方式,因此,教师可以适当适时的邀请学生家长加入到学校的英语教学。如让家长在家充当倾听者的角色,让学生在家开展英语听力和口语练习,家长则根据学生的听力情况,做好情况登记,与教师形成一种相互监督的作用,也让学生在家长的关心参与下,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
2、有针对性的布置课外作业,主要是关于听力方面的一些练习,比如对原声电影片段的听力翻译等。
3、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或者竞赛。比如听力接龙,朗读比赛,听英语故事,“你说我写”等,通过以说、读、写的综合练习,全面提升学生听的能力。
4、组织英语角。事实上,英语角是学生提升英语听说能力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教师应该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英语角英语听说练习。在让学生自由自愿参与的情况下,尽可能的为学生联系外教、或者参与到英语角对话中,让学生在高质量的英语听说环境下,实现听力能力的提升,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四、研究成效及反思
综上所述,在此次教学探究实践过程中,主要是针对目前七年级新生在英语听力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课内的角度,提出了提高学生语音水平、单词量、跨文化的国家背景知识的有效途径,将有趣的英文歌曲及电影引入课堂中,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在课外教学中,提出了联合家长交流、组织英语角和开展系列竞赛等途径,拓展学生听力训练的面,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到英语。学习一门新的语言,还得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便有了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的动力,才会更积极地去学好这门语言,探索其中的奥秘。如此而言,便会使英语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希望通过此次课题的研究,真正从理论到实践去帮助学生,有效地提高学生听的能力,为自己的英语殿堂砌好坚实的墙根,让学生对英语这门学科发自内心的喜欢,能轻松掌握,可进行熟练地写作,流利地交流,胸有成竹,直至达到胜利的彼岸。
参考文献:
[1]何宝洁.初中生英语听力障碍及对策.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3(02).
[2]汤华英.新课标下的初中英语听力教学实践叨.广西教育.2012(06).
[3]符祝平.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田.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11(S1).
[4]吴志发.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初中英语听力能力[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4).
[5]常云.网络环境下初中英语听力理解教学模式的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2).
第二篇:提高护理学专业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实践训练的研究.
提高护理学专业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实践训练的研究
[ 11-04-21 16:09:00 ]
编辑:studa20
作者:郭爱梅 王文霞 雷玉 庄杰 邓述华 赵媛
【摘要】
目的:探讨提高护理学专业学生沟通交流能力的训练途径,为培养高素质的护理应用型人才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选择大学二年级(04级、05级)的学生,通过护理学基础实验操作、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学生理论小讲课、社区健康教育、临床见习、特殊人群沟通交流实践、大学生科研课题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实践训练,并随机抽取04级、05级200名学生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效果调查。结果:认为对自己沟通交流能力有较大提高的:护理学基础实验操作占62.5%、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占71%、学生理论小讲课占31%、社区健康教育占55%、临床见习占62%;在参与效果调查的200人中,认为自己语言表达能力有提高的占80%,能主动交流的占60%,增强了与陌生人交流信心的占96%,认为没有提高的占7%。结论:通过实施以上综合项目的实践训练,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得到了较为显著的提高。【关键词】
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实践
人际沟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需要,是人际交往的一种基本形式和手段,也是为人处世的一门艺术。随着社会发展,护理工作内容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服务对象对护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广博的文化知识,精湛的护理技术、灵活的沟通技巧,已成为现代护士必备的素质条件[1]。作为高等护理教育,对学生沟通交流的教育,虽然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但大部分仍停留在理论讲授的层面上,缺乏实际的训练,对沟通交流理论如何应用于实践缺乏一定的认识。为此,在2005年3月至2007年12月间,我们课题组成员对2004级、2005级护理本科学生共计321名,实施了沟通交流能力的实践练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具体方法及内容介绍如下:
1训练对象与方法
1.1训练对象护理本科二年级的学生,2006年为2004级本科1~3班;2007年为2005级本科1~3班,共321名。
1.2训练途径
通过护理学基础实验操作、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学生理论小讲课、社区健康教育、临床见习、特殊人群沟通交流实践、大学生科研课题七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实践训练,填写训练程序记录单。
1.3训练方法实验操作的角色沟通训练、讲授教育训练、临床实践训练、大学生科研一对一实践训练等。并随机抽取04级、05级200名学生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效果调查。
1.4辅导教师要求由承担沟通交流课程的教师、临床带教老师担任。(临床教师须事先进行相应内容的培训,且在临床护理中护患关系反应较为优秀,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者)
2训练内容
2.1护理学基础实验操作要求学生在实验课的操作训练中,将模型当作整体的人来进行护理,评估患者,做好操作前解释、操作中指导、操作后嘱咐几个环节,设置服务对象个性特征注重语言的组织,词句的选择,充分体现整体护理观思想。在小病历的考核中,沟通交流能力作为考核的项目之一。
2.2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由学生自由组合,自行编写设计临床案例,知识技能可涵盖多门课程,由学生用角色扮演的形式来表现,表演小组根据角色的分配及要求,案例的特点演示,充分发挥其各自的沟通交流能力,可以是护士与护士间,护士与患者间,护士与家属间,护士与医生间等。演示结束后由教师进行专业技能、角色适应、沟通交流能力等方面的点评总结。
2.3学生理论小讲课在《护理学基础》教材中选择合适的章节内容,安排学生小讲课,提前几周让学生自愿报名后书写教案及讲课提纲,组织进行试讲,教师负责修改直至达到教学目标,学生登台讲课,全程进行实况录像。讲课结束教师给予点评。
2.4社区健康教育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选择健康教育的主题,制定健康教育计划,确定社区、健康教育对象,利用周末假日,联系到社区实施完整的健康教育过程。结束后小组进行总结。
2.5临床见习中沟通交流的训练沟通技能的完全掌握,必须通过实践,临床就是真实的情境,到临床与病人直接沟通是最贴近实际的训练方法。学生从大二开始,专业课中就有大量的临床见习课,学生进入医院,融入病区,与患者、家属、医生进行面对面的接触,是锻炼学生沟通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通过制作沟通交流记录程序[2],让学生自愿报名,分别按要求完成特定对象的沟通交流过程,每学期见习结束后师生共同总结,提出评议。
2.6特殊人群沟通交流的训练分别选取各病区中不同性格、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病情的患者(包括女性、儿童、老年危重者、慢性病、情绪患者以及残疾者),进行沟通交流训练,填写记录程序单,定期进行总结评议。
[ 11-04-21 16:09:00 ]
编辑:studa20
3结果
3.1 调查问卷反馈2006年12月针对2004级本科学生发出调查问卷100份,收回100份。2007年12月针对2005级本科学生发出调查问卷100份,收回100份。调查效果见下表。表1 2006年学生沟通交流能力效果调查总结表2 2007年学生沟通交流能力效果调查总结
3.2其他效果反馈在参与效果调查的200人中,认为自己语言表达能力有提高的占80%,能主动交流的占60%,增强了与陌生人交流信心的占96%,认为没有提高的占7%。
4讨论
4.1护理学基础实验操作,该项训练方法平均有62.5%的学生认为有很大提高,传统护理学基础实验操作,更多注重技能操作练习,实施沟通交流训练后,强调以人为中心的护理观,引导学生注重沟通意识,强化将模型当整体人来护理,符合当今护理的发展思想。技能操作练习中,让学生有问有答,锻炼其口头的表达能力,为此在技能考核中还增加了沟通交流的考核项,对沟通交流能力表现突出的学生允许额外加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欲望,收到一定的效果。
4.2综合性设计性试验:该项训练方法平均有71%的学生认为有很大提高,这是一个训练学生沟通交流能力较好的优秀方法,不仅是多课程多技能的综合设计练习,而且学生可根据自己设计的临床案例,分配角色,在设计的情境中表演,学生的精彩交流、正确的技能操作不仅为直接参与者带来成功的体验,也给观摩者以启发,表演结束后,教师与其他学生的点评又是一次再提高。
4.3学生理论小讲课:该项训练方法平均有31%的学生认为有很大提高.这项方法最主要的是锻炼学生教学的能力,在教学中口头语言的表达,身体语言的运用,以及表现自我,展示自我培养锻炼自信心方面效果是比较显著的,但由于参与学生数受教学限制,故普及性相对差些。
4.4社区健康教育:该项训练方法平均有55%的学生认为有很大提高,这项方法是学生沟通交流能力提高较大的,在理论小讲课中虽然也锻炼学生的教育能力,但由于环境在教室里,学生始终感觉不是完全的“主人”,进入社区中就不一样了,从环境的选择、教育对象的确立,制定教育计划,组织教育材料、明确教育方法,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每一次教育活动结束,学生都是满载喜悦,一种成功、一种价值溢于言表,这种途径提供了学生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的过程。
4.5临床见习课中的实践:该项训练方法平均有62%的学生认为有很大提高,大二学生以往进入见习课,除了讨论病例外,没有其他的见习内容,所以大部分学生一进入病区除了看病人、看病案外别无目标,我们通过制定学生与患者沟通交流记录程序,选择了五种类型的特殊人群进行沟通交流练习,通过这一过程,学生的收获是颇丰的,不仅锻炼了沟通交流的过程,更重要的是针对特殊人群体验了一些沟通交流技巧的选择应用以及这些技巧的微妙作用。
4.6另外还有两项实践训练是通过大学生科研课题的形式来进行的,这种方式也比较好,在研究阶段都要求课题组学生走出学校,进入社区,锁定特定的对象进行资料的收集,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还培养了科研意识,两项课题分别在2006年、2007年通过大理学院科技处验收,其中2006年的《大理市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护理需求的调查》获一等奖,文章在2007年大理学院学报第4期正式发表;2007年的《护理学生与残疾人沟通技巧研究》获二等奖,收录于2007年大理学院大学生优秀论文集。
5建议
从发放的效果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我们选择的训练途径及方法对护理学生沟通交流能力的提高有较显著的作用,特别是两年相比,第二年的效果优于第一年,这与指导老师的能力密切相关。除了以上的训练途径外,还可建议再开展沟通交流能力的一些竞赛活动等。
【参考文献】
刘经蕾.实用护理人际关系与沟通[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陈松.建立”护患交流记录”提高学生沟通及写作能力[J].护理管理杂志, 2003,1(1):31.殷磊.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高颖.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沟通能力[J].护理研究 洪春英.学生与患者沟通状况的调查分析[J].护理与康复.2005,2(1):69 孙建萍.老年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
第三篇: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随着设计向各行各业的渗透,设计专业知识体系的迅速延展,设计教育对设计专业师资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具备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还要具备一个设计师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对市场的敏感性和创造力。
艺术设计门类众多,有素描、色彩等艺术基础课,还有版式设计、构成、装饰画、电脑广告设计等技术专业课,作为设计专业教师的我,这些门类的课程按分公几乎都要教,这使我必须不断的深入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的技能和艺术修养。
在素描、色彩课的教学中,我参加了海口市青年美协组织的绘画创作活动,有机会和 其他知名画家交流,把一些新的艺术观念带向课堂,经常带领学生参加书画比赛、参观各种 展览,由此大大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信心。第二年,学生进入三大构成、图案、装饰 画等课的学习,担任这些课程教学时,我在凌博雕塑艺术公司兼设计绘制工作的经验对课程的教学帮助不浅。公司的大型浮雕题材大多是海南的民俗文化,而云、圆雕则以抽象、变形 的现代主义题材为主。雕塑画稿设计设计绘制过程中,积累的民族服饰图案、民俗文化知识 和变形、抽象的雕塑造型等,在装饰画、图案、立体构成课程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此外,在版式与印刷设计教学中,原具备的一些知识已显得置后和不够用,促使我深入印刷厂了解新的制版原理和印刷流程知识,一边学习一边带学生前往参观。在比信电脑排版设计公司学习电子扫描分色等知识,及时地补充到了教学中去。
由此可总结,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只有深入实际,走入社会,更新观念知识,提高技能,在教学中才能大胆创新,有的放矢,灵活地保证教学效果。
第四篇:我校服装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东三省服装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以大连工业大学为案例
大连工业大学 实践创新团队
【内容摘要】 服装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等方面必须进行深化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把实践教学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两种实践教学模式对服装人才进行培养。一是合理利用校内资源。主要对于低年级学生,在服装基础理论课学习和专业基本技能掌握阶段,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把实践教学环节放在校内实验室进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他们会根据个人今后发展目标和工作意向选择相关专业方向的服装工作室。二是构建校外学习的平台。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培养模式。可以利用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去参观实习。组织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两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共同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等。提高服装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符合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找到理想的工作。实现自己的目标,为社会做更多贡献。
【关键词】
服装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教学
随着高校服装专业的增设和近年来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服装专业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一些院校办学特色突出,办学指导方针明确,毕业生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同时社会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很受用人单位青睐。相反一些
院校办学特色不鲜明,人才培养模式陈旧,导致毕业生专业知识滞后、实践动手能力差,就业时面临诸多困难。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服装专业必须在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各种形式的特色改革,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服装产业步伐。我校服装学院成立于1985年,迄今已有二十六年的办学历史,是国内最早开设服装设计专业的高等院校之一。学院现有在读本科生及研究生1400余人。设置服装设计、饰品设计、服装设计与表演等六个专业及方向,其中服装设计与工程、设计艺术学两个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是东北地区唯一具有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目前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在全国服装院校排名中名列前茅,被评为国内服装院校学科评价A+类、学科排名前5%的优势学科,多次获得中国服装教育最高奖项——育人奖,被评为辽宁省重点学科、示范专业和艺术类创意产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在新形式下,我校服装学院只有不断探索新的创新实践模式,与时俱进,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等方面进行深化改革。教学改革必须充分考虑服装行业发展对服装人才的要求,强化实践育人环节。要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把实践教学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加强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服装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合理利用校内资源
1、校内实验室培养模式
我国高等服装教育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掌握系统扎实的服装理论知识,也需要深入了解和掌握服装企业的生产管理、生产工艺流程、品牌经营理念以及市场营销、消费者购买心理等。服装行业需要大批有实际经验的技术设计人员和经营管理人才。我校于2011年成立纺织工程(服装工程方向)专业,将本来属于两个学院的优势专业转而创新合并,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此专业的开设积极的顺应了时代潮流和社会需要,通过此次调整将有助于服装工程与纺织工程的有机结合,将服装设计制作与纺织品设计结合,使学生学习服装的同时了解纺织面料制作,形成产业链的对接,把我校服装与纺织两大优势学科互补,使学生可以在服装实验教学基地和纺织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利用校内优势,组织学生进入艺术设计学院雕塑实践中心,让学生全面的熟悉了解理解人体构造,亲身体验人体结构设计方法、技巧,而后应用于服装专业成衣制作中。
我校根据服装学科的发展定位,不断扩大实验室的规模,完善功能增加投入,于1995年正式成立服装设计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通过整合及筹建,几年来陆续建成服装工艺实验室、服装CAD实验室、三维人体测量实验室、VMD陈列实验室、数字化信息采集实验室、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实验室、立体设计实验室等。让学生有条件较早了解和掌握先进设备的使用。并配备有生产一线实践经验的实验教学人员,这样能提升实验教学水平。教师在重视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更要注重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应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低年级学生,在专业基本技能掌握和服装基础课学习阶段,充分利用校内资源,把实验课的地点放在校内,因为低年级学生缺乏对服装行业的了解,他们普遍认为自己学的是服装设计,毕业以后从事画效果图的服装设计工作,因此对《时装画表现》等艺术设计等课程比较重视。相反对《服装结构与工艺基础》等课程存在偏见,认为服装结构制版和工艺裁剪制作等基本技能训练是裁缝工匠的活,不是一个服装专业大学生应该学的。因此对学校安排的各种实践环节不重视,不能认真对待。这样的后果导致大多数学生的设计作品只能纸上谈兵,因为缺乏对服装结构的掌握和基本工艺技能的了解,使许多想法在生产实际中无法实现。设计流于形式而脱离实际。学生往往眼高手低,实际动手能力差。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服装专业本身的特点,就要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例如《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基础》课程。在实验教学环节的安排上,要把实验内容与前期基础理论内容紧密衔接。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课堂所学服装结构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设计和制作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不但能够画出流行时尚的服装款式,还能设计出结构合理造型美观,符合人体体型特征的相应纸样。并能熟练掌握各款服装的基本裁剪方法,缝制工艺流程及成品的质量要求标准。使服装结构设计基础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建立校内服装工作室培养模式
服装工作室的成立以服装专业的办学特色和课程设置为依托,按不同的研究方向分为服装造型设计工作室、服装结构设计工作室、服装饰品设计工作室等。由专业任课教师组成师资团队,也可聘请企业的专家、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作为实践指导教师。进入服装工作室实行双向选择的形式。在学生未进入工作室之前,教师应把各个工作室的研究方向及研究课题向学生宣传,使学生对每个工作室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对于高年级的学生,随着多门基础平台课程的学习,他们对服装行业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他们对个人今后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意向都有所考虑,他们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然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考核。服装工作室采用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可以灵活掌握时间来工作室进行实践活动。课题来源于教师的科研项目、企业实际需求和社会上的各种竞赛主题。学生可以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围绕课题进行各种实践。在实践中必须强化学生的市场竞争意识。例如为企业开发新产品,必须让学生到社会参加一些实践调研活动。与厂家进行广泛的交流,掌握本品牌服装目前的市场营销状况,研究目标消费者购买心理,款式设计风格的定位。如果没有前期的准备工作,那么产品开发设计就可能脱离市场需求,不被消费者接受。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在生活实际中寻找创作灵感,找到设计作品的切入点,使设计作品既不脱离实际,又富有创新精神。学生在工作室完成服装产品从款式造型设计到结构制版,最后到成品制作的一系列完整开发设计全过程。通过这种训练能培养学生具有从事新产品开发、策划、设计及生产销售等广博的知识,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市场竞争意识和掌握了解市场的基本方法,为学生今后参加工作走向社会奠定扎实基础。学生在工作室,不但在技术上掌握各种生产技术、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且同时学得了服装产品经营销售和服装产业的相关知识。在服装博览会和展销会上进行作品发布,向社会和企业展示教学成果,推销学生。
二、构建校外学习的平台
1、建立校企联合实训基地
服装教学的改革必需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以寻求特色。我校广泛联系社会,积极争取社会力量对服装教育的支持。根据大连地区服装产业发展状况,积极开发有代表性的校外实训基地,有效发挥其辅助实验教学的功能。有目标地选则几家大型服装企业和科研单位,我校根据服装专业的办学特点,对大连的服装企业
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先后与大连大杨集团创世有限公司、大连碧海企业集团、大连桑扶兰时装有限公司、大连华新针织时装公司、大连思凡时装有限公司、大连大商集团新玛特商场、大连和平广场等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并聘请企业的优秀管理者和设计师作为专业顾问、兼职教师,共同进行科技研究和市场开发。通过教学基地的实习、实践,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得到了有效地提高,达到了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目的。另外学校与商场或服装名品店合作开发学生服装作品。由学生担任服装设计、制作、销售等一系列实践活动的主角,全面体验服装出厂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可以利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去参观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例如到生产车间参观实习,让学生到生产一线,对服装产品的设计开发及生产工艺流程有直观的了解和认识,直接接触一些先进的服装生产设备。有条件还可以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亲自动手操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够形成一种互动的学习方式。还可以组织学生与服装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开座谈会,畅谈服装行业的发展前景,讲解一些在服装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同时把一些课题留给学生,引导学生思考,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可以请企业中的老毕业生介绍他们的成长经历,帮助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这样在实践中学生清楚的了解服装行业对服装人才的具体要求。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随时为学生提供方便条件,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或寒暑假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参加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完成自己的参赛作品。也可以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做毕业设计。学生边实践边设计,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专业技能都会有很大提高。这种实践模式使学生有机会有条件在校期间了解服装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情况,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利用每年北京国际服装博览会、cctv服装设计大赛、国际时装周、大连国际服装节、宁波时装节等活动安排相应的年级分别参与这些活动进行实践教学。使教学实践具有开放性、实效性,为固定的专业课注入了新的内涵。由于服装专业自身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和手脑互动的特征,在实践课程教学中,授课内容针对
企业产品、赛事活动进行互动教学,有针对性地进行市场调研,评价品牌,提高学生的认识和实践能力。许多学生的作品被厂方采用,转化成产品进入市场,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服装设计与表演专业的学生实践活动更加频繁,不仅承接每年大连国际服装节的时装表演,而且参与国内外各大品牌的展示、服装节开幕式文艺晚会等活动,成绩显著,受到大连市政府的赞誉。例如我服装学院23名同学当选2008北京奥运礼仪引导明星团,是国内入选人数最多的高等院校,另有一名同学当选火炬手、一名同学当选护跑手,得到奥组委和大连市政府的赞誉。
3、国内外学习交流
通过研究国内外服装类名校的学习实践方法,积极地进行了自我改造工作。以东京文化服装学院为向导,学习其“以培育服饰产业界之通才为目标,综合性教授从制作服装的基础到应用之专业知识和技术”;以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为向导,学习其“专业课程与真实设计业界相结合,学生在学习时兼职服装设计工作”;以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为向导,学习其“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带动本科教育思路、方法、内容等方面的改革,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等。
同时加强了学校间、校企间的学习交流。多次邀请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张文斌教授,高级服装设计师、中国服装功勋人物李欣教授莅等临我校进行学术讲座;开展与国际著名日企YKK合作建立服装学院发展基金,并开展服装辅料拉链的设计开发项目;拓宽与韩国、日本、法国、加拿大等国的本科留学生服装实践学习交流。以此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不同环境间、文化间的实践交流,促成了培养多样型人才的有效目的。(内容不像研究像报告)
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服装行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将更加突出。服装院校要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及时研究服装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积极探索进行各种形式的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这样才能跟上时代发展步伐。
(失败原因:没有经过仔细的斟酌,没有详细查阅资料研究性论文应该有的样式,答辩时没有尽力争取机会。综合能力欠缺,文学素养不够)
参考文献:[1] 服装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大连工业大学2013.3.21
[2] 服装实践能力培养.东华大学网
2013.3.22 [3] 东京服装与文化.东京文化服装学院网
第五篇:以校本教研活动为抓手 走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以校本教研活动为抓手
走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赵各庄第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汇报材料
赵各庄第四小学原是一所矿建学校,始建于1919年。现有学生935人,22个教学班,平均班容量42人。学校现有专任教师73名,学历达标率为100%,学校始终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致力教师能力的提升,现有省级骨干教师1人,市级骨干教师1人,区级骨干教师1人,区级名师1人。
学校牢固树立“依法治校、质量立校,教研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坚持“全面发展打基础 不拘一格育人才”的办学思想,以德育工作为重点,以教学工作为根本,以教师发展为抓手,完善评价机制,优化教师队伍,提升整体教学水平,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全力打造书香校园、生态校园,创建和谐平安校园,形成办学特色。在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学校被命名为唐山市教师继续教育先进单位。下面就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的做法作如下汇报:
一、机制先行
促动教师专业发展
(一)领导规划
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理念
学校制定了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长期规划,树立教师专业成长理念。一把手负总责,主抓教学校长具体负责,形成学校校长——业务校长——教导主任——骨干教师——学科教师的网络,层层负责。成立了教师专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和业务指导组。校长任组长,负总责,亲自抓;实行教学主任分学科承包制,在工作中,形成教导处——年级组——备课组——学科组层级网络,明确责任,实行捆绑式评价。要求主管主任深入课堂,深入各组活动,悉心指导,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成长计划,对症下药,实现专业引领。
(二)保障运行
奠定教师专业发展基础
1、改善办学条件。
学校建有108平方米的图书馆,馆藏丰富,结构合理。现有藏书28000余册,教师人文读本能满足教师需要,教育理论专著和专业理论书籍不断充实,学科报刊杂志达30余种,教育教学文献资料能够有效地服务于一线教师。
建有可容纳200人的阶梯教室,可以满足学校各种教学研讨活动的需要,主要用于学校各种公开课的教学、各种学术、教研活动等,使用率高,效果好。
学校网站八兆的光纤端口,快捷的上网速度,提供了个性化学习的平台,是最佳的教学研究室,与教育类专门网站的有效链接,给学校教学研究带来了一片新天地。
2、研修经费到位。
学校将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列为教师培训专项资金,并且做到专款专用,用于校本培训和研修中聘请专家及教师外出学习、培训所需的资料费、差旅费、住宿费和饮食补助费。
3、时间保障有力。
学校每周二、四下午两节课后的时间进行组内校本教研,学校每月安排1次以上校级校本主题教研活动。教师外出参训的时间有保障。
(三)制度健全
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
为完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管理机制,学校建立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并抓好落实,有继续教育制度、教研制度、科研制度、导师制度、构建多元化运行载体、评价奖惩制度等,确保了各项计划的顺利实施。
二、校本研修
带动教师专业发展
为了真正让素质教育走进课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我校在古冶区教育局小学教研室的指导下,开展了立足课堂,服务教学的校本研修活动。
(一)校本培训
扎实有效
我校紧紧抓住课程改革这一机遇,从培训入手,根据学校制定的校本培训计划,坚持“教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教学薄弱什么学习什么”的原则,把校本培训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主要途径,通过集体培训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形式,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培训内容多样:新学期伊始的教材培训、新课标培训、备课方法培训,教学困惑时的新课改理念培训,研讨活动过程中的听课评课培训,促进专业成长的校本课程开发培训、课题培训、骨干教师培养中的外出学习培训„„每学期,由校长和教导主任组织不同内容的培训少则4、5次,多则10几次,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方法不一但目标一致,都是为了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学水平的提升,教师专业的发展。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做到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提高认识与课堂应用相结合,发现问题与教学反思相结合。通过扎实有效的各类培训,帮助教师树立了参与教研教改的意识,促进了教师业务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二)校本教研
形式多样
-2-
通过参加培训,聆听讲座,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有了提升。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我们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学研讨活动。
1、主题研究活动: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们边教学边思考,发现了一些问题,围绕这些问题,各教研组在组长的带领下,立足课堂,开始了本小组的主题研究。主题研究以青年教师为主要参与人,以“确立课题、学习理论、集体探究、课例实践、研讨反思、总结提升”为主要步骤,立足课堂,着重探索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途径,为课堂教学服务。通过一系列的探索研究,为各学科的有效教学积累了一些经验。通过研究让教师们品尝了成功的欣慰,感悟了辛勤付出后的喜悦收获。通过研究同组教师同伴互助,共同促进,共同提高,主动参与教研教改的意识越发浓厚,科研氛围逐步形成。
2、六步教学研讨活动:
“研课—说课—讲课—听课—评课—反思”六步教学研讨活动,是我校开展的一项以“课前深入研究教材”为重点的校本教研模式。《立足课前教材研究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在唐山市校本教研经验交流会上进行交流。
研课: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同组教师课前共同备课,钻研教材,确定研讨课内容和主讲人,经过共同研讨形成集体备课教案。
说课:主讲老师就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过程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其他教师聆听点评,并提出良好的建议。
讲课:主讲教师精心准备,在全校范围或同段范围做公开课。
听课:全体教师本着相互学习、共同促进的原则,认真听课并做好听课记录。
评课:根据听课情况,进行认真研讨,大家畅所欲言,就讲课方法讲课效果等方面进行细致点评,提出合理化建议。
反思:活动之后,听课人撰写听课感受,讲课人撰写课后反思,反思教学中的得失成败,并提出改进建议。
如一年级教师准备教学语文《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教研组的三名老师多次在一起研究教材,反复备课,确定由张朝艳老师作为主讲人,张朝艳老师精心准备后,采用集体备课形成的教案执教。同段教师进行听课后,大家就本节课的得失优劣各抒己见,针对有些处理不当的环节提出改进意见,形成第二次集体备课教案,再由张朝艳在另一个班执教,达到比较满意的效果后,大家再进行反思,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探寻提高教学的方法。这样实效的教研活动,体现了人人参与,人人研讨的特点,对
-3-
课堂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3、滚动式教研:即由执教过的上一年级教研组教师与执教年级教师共同开展教研活动,重点是钻研教材,探讨教法、研课评课、交流心得。在教研过程中,执教过的教师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运用情况以及执教的得失讲出来,执教教师虚心听取,取长补短,共同探讨教学策略,热烈的研讨气氛表达了教师们认真学习、力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迫切愿望。教师们不但认真交流教学中的心得体会,而且不同年级之间教学中发生的问题也得到了集思广益的解决。这种新颖的教研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也受到了各年级教师的一致欢迎。
4、网络教研:利用学校的校园网,我们努力构建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推进课堂教学现代化。我校网络教研专区共设立了三个版块,即校本教研专区、互动交流专区、生态园特色专区。我们提倡教师们提出教学中的教学问题,积极进行研讨,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在网络中寻求专家的专业引领,寻找同伴间的教研支持,使网络教研进一步成为教师提高专业水平的桥梁。
为了深化网络教研,拓展校本研修途径,我校45岁以下的教师都建立自己的教学博客,并定期举行博客展示活动,促进教师互相学习。学校网站、网络教研专区、教师成长博客都为教师的个人成长与专业发展提供了展示和发展的平台,在这里教师们交流心得,互相学习,记录成长历程,品味教学收获。
三、骨干培养
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人才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教师是学校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保证。为此,我们认真贯彻《古冶区骨干教师培养细则》严格制订和实施我校骨干教师管理条例,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真才实学,德才兼备的骨干教师队伍。
为了让更多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我们对已确定的学校骨干教师要求敢于挑重担,在教学研究上有敢试、敢闯、敢于担风险的勇气,发挥带头和示范作用。同时把政治素质好、思想水平高、业务能力强、教研意识先进的青年教师及时吸收进骨干教师队伍。
培训中提高:为促使骨干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增强教育创新能力,逐步成长为我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我校对骨干教师加大培训培养力度。对骨干教师的培训采取集体培训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真正把教育培训落到实处。学校组织骨干教师聆听专家讲座、观摩课题、开展读书汇报会、经验交流会……通过学习,骨干教师的进取意识不断增强,由 -4-
开始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自我提高。
在学校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学校多次组织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听课、听讲座,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邀请有关领导来校指导教学教研工作。郝月、牟丹丹、柴慧艳、张昭艳等老师分别到北京、江苏、石家庄、秦皇岛、唐山、迁西等地参加培训学习、观摩专家讲座、听优质课,回校之后,她们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讲给其他教师,并上一节汇报课,提升实践能力。
实践中成长:为给骨干教师创设成长的空间,学校通过组织各类形式新颖的教学基本功竞赛,以赛促练,使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苦练基本功,扎实业务。理论学习之后,鼓励骨干教师积极投身教改,参与学校的教学研讨活动,在说课、讲课、评课等活动中,实践新理念、体验新的课程要求,以此来达到学以致用,全方位提高教学能力,促进成长的目的。张昭艳、郝月、牟丹丹等老师多次在学校教学研讨活动中作课,在实践中不断进步,不断提高,所讲公开课分别在市、区级获奖。
交流中进取:网络平台的应用为骨干教师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为他们创设了更为宽广的舞台。目前,我校青年骨干教师都能熟练掌握使用多媒体并能独立制作课件,人人建立了自己的教学博客。网络交流为他们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的交流学习形式,在这里,有资源共享,有同伴互助,每一个教学博客都丰富地记录着成长的点点滴滴。张昭艳老师的博客在我区小学教师博客大赛评比中获得一等奖,李朝霞、郝玥、牟丹丹等老师的博客获得学校一等奖。网络交流平台不仅记录着骨干教师的自身成长足迹,更为他们与其他教师搭建起了共进的桥梁。骨干教师在教学实践锻炼中脱颖而出,在各学科教学中发挥了主力作用。
四、课题研究
拉动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事业要发展,教育科研需先行。教育科研对于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带动学校整体水平提高的良好途径。
因此,我校始终坚持走“以教带研、以研促教”的路子,在做好教学常规工作检查、督导的同时,组织教师进行科研,有计划地进行课题研究,及时反映学校课题研究动态,凝聚教育科研力量。国家级“十一五”语文课题《以读促写 提高小学生写作水平》于2007年底批准立项。我们以此为引领,鼓励教研组、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开展行动性研究。二十余名青年教师在学校指导下,制定了自己的教育科研五年发展规划,确立了自己的课题研究,进行个人科研探究,并逐步实践。每学期学校至少两次对课题实施教师进行专门培训,组织观看讲座录像等,提高课题实施教师
-5- 的业务水平。在实验进行中期,学校课题组对前段工作进行小结,并参加了由“中国当代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的课题报告会,此课题现已顺利结题。
此课题的顺利结题给我校的广大教师带来极大的信心,我们又相继承担了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的研究。我校以生态园作为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开设劳动实践课程作为校本课程。以劳动基地为实践平台,以劳动实践课为主阵地,鼓励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探究,与其他学科整合,进行多途径实施与多学科渗透,以此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和改变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并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发挥积极作用,夯实实施素质教育的根基并以此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五、示范作用
助动教师专业发展
(一)校际结对: 2008年9月,我校积极响应教育局号召,与王辇庄小学结成帮扶学校。选派三位骨干教师到该校任教。学校制定了具体的帮扶工作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帮扶活动。我们除师资教学支援外,还经常组织两校教师开展教研活动,请骨干教师做课,两校共同研讨,起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
2009年9月,我校又选派四位骨干教师到对口帮扶学校太古庄小学进行帮扶,学校领导班子曾多次到太古庄小学。因两校距离较远,就经常通过网络进行有关工作的交流与研讨,为学校的发展共谋良策。
(二)成果推广:
在2008年迎省教学督导评估中,区小学教研室在我校召开了校本教研工作模拟现场会,市教研室的领导和教研专家对我校的校本教研工作给予了指导,为兄弟学校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省教育教学督导评估时,我校的校本教研活动受到省领导的好评,赵杏梅所长对我校的整体教学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校本教研工作多次受到区小学教研室领导的表扬,经验在全区推广。
结合学校的实际,立足课堂,实施以课前教材研究为重点的校本教研,使广大教师加深了对新课改的认识,教育理念进一步得到提升,参与教研教改的热情不断高涨,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水平明显提高,教师把握教材的能力大幅度提升。我校以“课前深入研究教材”为重点的校本教研工作的具体做法是:“采用四种方式、研究四个内容、经历四个环节、达到四个目的”。《立足课前教材研究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王彦庆校长于2009年4月在唐山市校本教研经验交流会上进行交流。
-6-
2009年、2010年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尤其是利用中国教师研修网(唐山教师教育网)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岗位培训收到了较好效果。在培训期间特别重视利用中国教师研修网(唐山教师教育网)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制度健全,措施得力,积极为参加培训的教师创造学习条件,教师参训率和合格率均达到了100%,收效明显。2010年我校有7名教师被评为研修明星,连续两年被评为唐山市继续教育先进学校。
郝玥老师 在2009年区招新教师培训中,对45名新教师进行了培训,受到了局领导的好评。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尽管我们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一定会秉承传统谱新曲,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我们一定会让教师感到:做赵四小的教师是幸福的!
唐山市古冶区赵各庄第四小学
2011年6月30日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