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中职财会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提高中职财会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探讨 作者:时奎峰
来源:《职业·中旬》2010年第12期
根据这几年对财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笔者发现很多毕业生不能快速适应财务会计工作。如某财会毕业生到公司当会计,一次他到银行办理票据结算,不知如何办理,来回跑了几次才办妥。针对目前的这种状况,我们有必要探讨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一、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
1.财会专业教师缺少实际工作经验
许多财会专业教师,他们从高校毕业后就直接走上了教师工作岗位,中间缺少实践环节的锻炼。教师在授课时,向学生传授的只是理论知识,对如何具体操作会计实务传授较少,导致了学生实践知识的缺乏。因此学生虽然掌握了理论专业知识,但在处理具体会计实务时,他们往往会不知所措。
2.陈旧的考试制度导致了“考试型”人才的出现
学校每学期都组织考试,但这种考试仅在试卷上做点理论题目,不能真正地检验学生的专业实践水平。虽然学生的考试成绩很好,但并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这就是“高分低能”的表现。
3.会计模拟实训室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部分职业学校虽然建立了会计模拟实训室,但在教学中却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而仅仅是为了迎接上级教学评估。评估过后,部分会计教师责任心不强,也就不再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训练。
4.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实而不习”或“习而不实”的现象很普遍
有些学生到实习单位,在财务室里见不到他们的身影,他们也不虚心向会计人员请教专业知识。实习单位对此不过问,也不向学校及时反映。还有些学生虽然到财务部门实习,但由于实习单位会计人员担心学生会把账目算错,不敢大胆地放手让实习生从事具体业务。学校和实习单位配合不密切,也影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5.教材上理论业务编写方式和实际业务操作差距较大,也使学生不能很快地适应工作对于许多经济业务,在教材上都有完整的题目,叙述详细、充分。在实际工作中,学生面对这种类型的业务和许多原始凭证,就不知如何记账,甚至连原始凭证都搜集不齐。
二、解决问题的途径
1.开展多形式的、多层次的教师培训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在教师,财会专业教师的水平将直接决定学生的实践能力。(1)新教师上岗前的培训。对于新分配的财会专业教师,学校不要急于把他们推上教师工作岗位,应尽可能地把他们送到大中型企业中“挂职实习”,以适应未来的教学工作。定期选送财会教师到大中型企业挂职锻炼。特别是在两个假期期间,学校选送财会教师到企业中实习,以便他们及时掌握和更新业务处理技能。(2)拓宽进修渠道,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质量教学效果的保证。对于财会专业教师,不仅要求他们具有教师资格,而且要求他们具有会计师以上的资格。(3)从企业中引进财会专业技术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以优化师资队伍,进而促进财会专业教师水平的整体提高。
2.改革传统的财会专业考试方式
职业学校的考试都是自主组织考试,学期考试中,不仅考理论,而且也要考实务操作。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用性和实践性。(1)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教师将不再按考试大纲安排教学,而是按实际工作的能力要求来确定教学内容。(2)教学过程突出实践性。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上岗前的训练,增大实训时间比例,毕业后就能顶岗工作。
3.充分发挥会计实训室的作用
会计实训室不仅要备有各行各业的会计资料和各种会计办公用品,还应备有某些大中型企业真实的会计资料的复印件。当讲到具体的会计业务时,到实训室上课,使学生身临其境,动手模拟操作,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实训课教学中,优化教学手段。根据会计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大幅度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自制课件等计算机教学方法对教学资料进行处理,把教材上有关内容更直观、更形象地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激发学生好奇感和求知欲。还可把会计上很多操作性强的知识,从互联网上下载下来,反复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模仿着去练习操作。
4.加强学校和实习单位的配合,堵住实习过程中存在的各种漏洞
一方面,学校采取“请进来”的方式,为学生实习提供机会。学校应该聘请实习单位中既有职称,又有实际工作经验的财会人员担任校外辅导员,请他们定期给学生上实训课。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实习单位的优势,采取“走出去”的教学方式,多组织学生去参加实践,充分发挥“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优势,提高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
5.加快教材的更新速度,及时选用图文并茂的教材
在选择教材时,教务部门应同财会教师共同选择会计教材。同时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及时增加最新内容。特别是请企业的财会人员参与教材编写工作,改进业务例题的叙述方式,采取文字与图表相结合的方式,以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后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中等专业学校)
第二篇:中职财会专业学生实务能力的培养
立项编号:2011143
《中职财会专业学生实务能力的培养》研究课题
中期报告
课题组长:李松
单位:河东区职业中专
时间:2012年10月20日
第三篇:浅议如何提高中职财会专业学生的技能水平
浅议如何提高中职财会专业学生的技能水平-曹雯雯
课题研究成果展示 2008-12-05 15:02:36 阅读153 评论0字号:
大中小 订阅
浅议如何提高中职财会专业学生的技能水平
金坛职业教育中心曹雯雯
[内容摘要]作为一个中职类学校,我校担负着培养大批具有一定熟练专业技术人才的责任。然而由于教学设备短缺、经费不足,而使教学质量不能很好的提高,尽管在教学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还是不够理想。特别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更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和要求。学教师教学感到压力很大。作为财经专业特别是会计专业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和初步的经济管理知识,更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
能力。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财会专业技能实训基地订单式
一、我国会计人才培养的局限性
1、重于教会学生的基础知识,理论知识,而忽略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下,学也许学会了怎样编写会计分录,怎样编制会计报表,在如何利用所生成的信息帮助解决企业日益复杂的财
务活动及会计问题方面则显得不足。
2、重于国内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而忽略了现代企业向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学对国际会计准则的了解和学习不够。
3、学计划有待改进。会计各门课程之间各自为政,忽略了彼此之间的关系,包括课程的设置,授课内容等方面。《经济法》与《税法》在授课内容上有许多重复之处.《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也存有类
似问题.。
4、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按部就班地讲授课本知识,等到课程结束时学生也不一定能够
形成对该门课程总的认识。
5、学生不能适应会计岗位的需要,不能很快进入角色。会计理论和6.传统的会计教学注重理论,缺乏专业知识的深化。公共课,基础课占用学时三分之二,而会计专业课程只有三分之一。在这样少的时间里只能教给学生最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无法培养出全面精通的会计力求从专业技能方面打造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具体问题的实际
能力。
二、强化技能训练
作为一名会计专业课教师,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且必须对学生进行强化实践技能的训练。对此,我归纳
了以下几点:
(一)强化技能训练的目标控制。
1、分阶段确定目标。
我校现在的学生在校三年期间可划分为基础课教育和专业课教育两大时间段,基础课教育主要是使学生打好理论基础,提高基础性技能,如语言、写作、数学与计算机等技能;专业课教育则是在掌握基础教育的基础上,掌握专业知识,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如对基础会编制报表等。
2、按教学方式规定标准。
会计课程实践技能的教学与训练,按进行的时间与场所可分为三种方式:一是随堂训练。即根据教学进度在课堂上安排的技能训练,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课的内容随堂消化。二是间断性训练。即在各单元的教学内容结束后,学生进行有连贯性内容的阶段训练,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分层次掌握操作技能,如工资核算,成本核算的过程。三是连续性训练。即在学完一门或几门专业课后,让学生集中一段时间进行的综合训练,其目的是让学生对课程中所涉及的技能进行较全面的动手操作,以检验其动手能力与实际工作单位要
求的差距。
3、按教学内容制定方案。
随堂训练的主要场所是在课堂,由任课教师根据授课内容随堂安排并
可由任课教师与实验室指导教师共同承担,其安排应列入学期授课计划;连续性训练的场所应在业务较多的单位,时间为1---2个月,其标准可由专业课教师与学生实习定点单位共同确定,并由实习指导教师协助监督,会计课确定训练方式后,根据内容制定实施方案,以保
证有计划地完成教学任务和实践技能训练的目标。
(二)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理解教师讲课的内容。任课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
方法。具体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实物教学法。指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具体实物时,如各种原始凭证,账册、报表等,辅以授课,2、演示教学法。指教学过程中涉及到有关业务操作技术时,教师可采用在黑板上逐项演示,在真实物品上操作的方法引导学生演练,以
使其掌握操作要领。如填制凭证、记账、编制报表等。
3、模拟教学法。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有意识地选用类似于某一单位经营活动全过程的系列资料,在模拟实验室让学生扮演某一岗位的工
作人员进行业务处理,以增加其真实感与新鲜感。
4、案例教学法。指教学过程中通过选用部分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进行剖析后引导学生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灵活地消化吸收所学知识,这
种方法在审计教学中尤为重要。
5、现场教学法。指教学过程中有选择地将学生带到有关单位的财会部门,让他们现场观摩财会人员处理经济业务的实际程序和方法,以
缩短他们理论上的操作技能与实际做法的距离。
6、“问题导学法”是指通过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面临的学习问题中,主动获取和运用各种信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从所得税的计算等。
(三)加强财会实训基地的建设。
要强化会计课教学过程中实践技能的训练,应创造条件,建立起课堂→实验室→实习定点单位三位一体的实践技能训练基地,来完成课堂讲授→会计实验室模拟训练→实习定点单位参与实际操作的实
这三者在作用上应有所分工。课堂上,学生只能在把握操作基本规范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在实习单位,应以学生顶岗操作为主,这样学生就可以直接充当所在单位的某一角色进行实际业务处理,就可以检验其操作技能与动手能力所达到的水平与程度。由此,必须提高对校内校外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的认识,适当增加资金投入。首先,加强对校内实习场所模拟实验室的建设,一是要有固定的场所;二是要有必要的设施;三是配备专门的人员;四是要有经费的保证;其次,建立校外定点实习单位。由于会计工作保密性非常强,一般单位不愿接纳学生实习,这就要求我们应建立自己的学习基地或联系相关的单位。选择定点实习单位,应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一是尽量选择会计业务水平较高的单位;二是定点实习单位在业务的核算上具有一定代表性;三是应当保证实习点的稳定性。这样既有利于教师在学生下实习点前有的放失地进行指导,也便于实习单位在接受与指导实习生的工作上积累经验,有利于实习任务的完成。
(四)应建立会计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
在“订单式”培养中,会计专业教学计划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开发,人才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岗位特征明显,学生的岗位适应期短,专业能学校受“订单”的约束,在培养人才时按照合约履行,不必去培养学生的其他专业技能,这样就使得学生在知识结构上更具专业性、实用性
和操作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如下:
1、校企双方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订单”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也是区别于其他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素。它要求校企双方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订单”),形成一种法定的委托培养关系。通过签订用人和人才培养的“订单”明确校企双方职责,学校保证按照企业需求培养人
才,企业保证录用合格人才。
2、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学校和企业必须根据市场变化、企业及学生的需求,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共同制定一个符合三方(培养方、委托方、受教育者)利益的人才培养计划,作为对“订单”的具体化和细化。这种人才培养计划
有很强的岗位针对性,能大大缩短学生就业后的岗位适应时间,甚至
做到无缝衔接。
3、利用校企双方教育资源,共同培养人才。根据“订单”校企双方在人培养过程中是一种合作、互利的关系。为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真正符合“订单”及职业岗位的要求,保证企业用人的质量,企业应全方位、深层次地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即不仅参与培养计划的制定,而且参与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的全过程。为此,校企双方都会充分利用现有的一切有利条件,投入相应的人力、财力、物力,提供相应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接受学生到财务部门、车间、库房实习会计业务知识。因此,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更能充分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提
高教学效率。
4.针对岗位要求进行实践能力培养。“订单”教育达到这一要求通常有两种方式: 一是顶岗工作,即由企业提供合适的岗位,学生集中一段时间在这些岗位上工作;二是仿真实训,即在学校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训。第二种方式要求学校实践教学基地具有足够的仿真性并
由企业认可。
5.企业参与人才质量评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出发点是以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是校企双方共同关注的焦点。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让企业获得“用得上,上手快,留得住”的人才,保证人才培养的优质高效,必须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估。例如,企业参与学生综合评价方案的制定;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阶段,以企业评价为主;企业评价是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组
成部分。
6.企业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学生就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最终目的是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为社会所接受,学以致用,为社会创造价值。因此,在”订单式“教育完成后,企业必须严格按照”订单“安排合格的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安排学生就业。所以,”录用就业“作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素,成为区别于其他人才培养模
式的又一重要特征。
综上所述,会计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建立在校企双方相互信任,紧密合作的基础上,就业导向明确,企业参与程度深,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会计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实现学校、用人单位与学生的”三赢",是一种产学合作的高层次形式。学生技能训练的提高不仅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正确的方法,也需要学校、企业各部门通力合作,只有各方面提高对技能训练的重视程度,坚持不懈,不断提高
技能训练教学水平,为学生顺利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 龚放.强化问题意识,造就创新人才.中国教育报,2004.4.17.[2] 金传宝.“教师如何提高发问技巧” [J].外国教育研究,1998
(2)
[3] 吴圣潘.浅论问题教学模式的设计 [OL].教育教学论文网
[4] 潘世墨.在课堂讲授中引入问题教学的探讨[J].上海高教研究,1998
第四篇:通过双证书提高中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
通过双证书提高中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
杨丽
(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广西柳州,545006)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许多中职学校开设了市场营销专业,以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营销专业人才。但是,大量的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很难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分析原因可知,在营销类人才供不应求的现实背景下,中职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不是因为毕业生数量过剩,而是他们的素质和能力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各所中职学校都以实行“双证书”培养模式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本文以我校市场营销专业建设实践,并分析了我国中职学校在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市场营销;双证书;建设
职业教育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的重要举措。实行“双证书”制度,是指职业技术教育中学历教育(以学历证书为标志)与职业培训(以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志)之间的一种融合、制度,学生完成学业,经考试、考核和思想品德鉴定合格,颁发毕业证书;经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家劳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反映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一个社会文明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中等职业教育实行双证书制度,即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应取得学历和技术等级或职业资格两种证书的制度。这是中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性和社会的需要。
一、职业学校推行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义
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重要责任,是我国教育中与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部分。因此,推行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既是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举措,这对于促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增强职业学校毕业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职业教育实行“双证书” 制度的必然性
国家对实行职业资格证书有着明确的要求。1996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8 年国家教委、国家经贸委、劳动部《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法〉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上这些,为实行双证书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政策保证。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之后,每年将有上千万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择业、创业,他们所面临的竞争压力非常之大。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这一课题就很严峻地摆在了各职业院校的面前。社会人才市场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高级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更讲究“实用”、“ 效率 ”和“ 效益 ”,要求应职人员职业能力强,上岗快。这就要求职校的毕业生,在校期间就要完成上岗前的职业训练,具有独立从事某种职业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双证书制度正是为此目的而探索的教育模式,职业资格证书是职校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证明,谁持有的职业资格证书多,谁的就业选择性就大,就业机会就多。
实行双证书制度是高职教育自身的特性。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实用型人才。双证书是实用型人才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体现和证明,特别是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是职校毕业生能够直接从事某种职业岗位的凭证。因此,实行双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实现培养目标的需求。
三、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准确目标定位
许多中专、技校、高职都纷纷开设市场营销专业,但从各类人才招聘市场所反映的信息来看, ,如何为中职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找到一条合适的就业之路是各校都面临的问题。为此,分析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和竞争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准确拟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显得至关重要。
从社会需求角度看,市场营销职业分类有以下几种:市场营销理论人才、市场营销管理人才、市场营销策划人才、市场营销推销人才和市场营销服务人才。企业对于营销理论性人才的需求很少,而对于营销实践人才需求却很大。由于中职教育是实践型、技术型和职业专门化的教育,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育和普通本科市场营销专业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后者以培养营销理论人才、市场营销管理人才和市场营销策划人才为主,而中职则以培养市场营销推销人才和市场营销服务人才为主即以培养推销员、市场调研员、分析员、销售内勤、售后服务职员等为主。所以,无论是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计划的开展,都要以培养市场营销推销人才和市场营销服务人才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为目标。
四、加强以“双证书”相对应的教师队伍
虽然市场营销专业不像机电、汽车制造、数控等专业要求的动手操作能力那么强,但是它的技能性亦要求具有相匹配的“双师型”教师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然而,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师资结构很不合理,老师大多数来自高校的毕业生,他们虽然理论知识
丰富、专业基础扎实,但由于他们没有参加过营销类工作,对实际的营销工作流程和技巧都不熟悉,实践教学能力很差,这些老师培养的学生有理论无实践,与企业的用人标准不符,这样的师资情况与培养模式与中职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中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不符。为了实现营销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中职学校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走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建设道路,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为了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进步,一方面,对于学校专职老师,学校应采取多种措施定期对现有教师进行专门培训,派教师到企业或更高层次的院校进修,为他们提供机会,深入到企业、社会进行调研,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这些兼职教师必须真实来自企业营销工作第一线,对于营销工作的流程和发展方向了如指掌,这样既可以使教师队伍始终保持较前沿的水平,又能大大降低学校的办学成本。
五、建立与“双证书”相匹配的实训基地
企业希望中职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从事市场营销领域中多种岗位的基本技能,其中包括市场调研能力、营销策划能力、推销能力、公共关系能力、商务谈判能力等,但是这些能力仅靠课堂学习和训练是很难培养出来的。如果建立与营销专业相匹配的实训基地,学生在实训基地顶岗实习,不仅可以获得实际营销工作经验,而且也培养了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综合能力。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对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要求越来越高,“双证书”制度就是在此形势下必然产生的教育模式。职业资格证书是职校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证明,谁持有的职业资格证书多,谁的从业选择性就大,就业机会也就越多。国此,我认为中职学校应该从学生的自身情况出发,根据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目标,依据技市场营销的定位方向,并结合中职学校培养应用人才的特点,不能偏大求全,从而使得中职类市场营销应用类人才在以人才定位为方向的指引下,提高教学效率、突出教学效果,办出特色。
参考文献:
[1]杨丽英.提高“双证书”获取率,增强学院综合竞争力[J].《科技创新导报》 ,2012年17期.[2]黄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卫生职业教育, 2012年 30卷 第23期
[3]郭素华,王二丽,付达华.践行工学结合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2年 20卷 第12期
作者简介:杨丽,女,广西柳州人,管理学研究生,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第五篇:浅析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浅析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摘 要]本文在了解我国中职教育中对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基础上,从中职学校的教育角度,尝试讨论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希望能够对中职业校的教学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中职学生 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9-0234-01
目前,中等职业技术人才是我国企事业单位中的主力军,占比较大,而且,随着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对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多。这对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和中职学生的就业来说是机遇,但是,我国中职学生却面临着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这种情况的出现原因有很多,但中职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不足与我国缺乏特色的中等职业教育有密切关系。
一、中职教育的现状分析
1.1 传统教授为主,缺乏创新
在我国,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的课堂教育方式主要是“灌输式”和“知识传递型”的普教化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课程设计主要关注学科体系本身,注重强调课程的理论自身的系统性、连贯性和完整性,注重教师对书本理论的讲解和传授,书面考试形式的课程考核也仅仅是对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考核。这种教学模式与强调实践性和操作性中职业教育不相适应,不能提高中职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1.2 缺乏对中职教学的准确认识,教学以教师自身为主导
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2010年3月18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会议上强调,今年全国的职业教育工作的重点是要继续加强职业教育,中职教育要以就业为目标,进行中职教育资源的整合,改进中职教育的教学方式,着力培养中职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这表明了中职教育的特点,与初高中教育不同,中职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主导,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1.3 中职教学缺失对培养职业人才的有效性
首先,教学课堂大多数是以教师为主导,只是一味的进行理论的讲解,教师的课程讲授缺乏学生积极参与,且有些教师所讲授的理论已经落后了现实的发展,不能与时俱进;其次,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方法极为单一,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中职教育的特点相违背,而且理论教学的方法主要是以下三种:讲授(约占 96%)、练习(61%)、讨论(53%)。这些教学方法只是注重对学生的理论培养,但学生由于缺乏动手实践的机会,尚且不知学生对理论的掌握程度如何,最起码这样的教学方式有碍于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中职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2.1 受现行的升学考试制度制约。
中职学校在教育中职学生时为了提高升学率,由于现在的考试几乎是以封闭的书面考试为主要形式,只对理论进行考核,唯分数来考核,对口的高职升学考试范围规定考什么,学校老师就讲什么,并按照考试的形式来讲,所以这就造成了中职教育只重视对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而忽略了实践能力。
2.2 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存在自身的缺陷。
大多数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都是按照对口高职升学考试的范围来进行主干课的设置,设置的课程偏重于理论,可实际操作的课程较少,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比例失调,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这也造成了中职学校的教育课程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轻视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然而,对于大多数中职学生来说,由于缺乏实际操作,专业课只是单纯的进行理论并不能使他们理解和明白所学的理论,就更不要说提高中职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了。
2.3 中职学校自身的教师队伍素养不高,老师知识结构体系不够健全。
一方面,大多数教师在讲授自己负责的课程时仅仅只能从纯理论的角度去给学生讲解,并不能从实践的角度进行讲授,这样就使得教师所讲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难懂;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只懂得自己负责这门课程的理论体系,不能和其他相关课程进行交叉讲解和应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不足。
三、提高中职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建议
3.1 进行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明确
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职业能力的中初级专门人才时中职学校培养中职学生的目标,这是中职学校对其为社会培养人才类型的定位。中职学校对自己培养的中职学生的社会功能要加于明确,培养出来的学生主要是在生产、服务、管理、技术第一线直接操作,中职学校要把课堂和课外结合,即传授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注重实践,提升学生自己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3.2 中职学校要及时转变传统观念,找准方向,明确位置
中职学校的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但不同的中职学校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实际,再结合市场需求变化的实际情况,改变传统的一些落后的教学方式,找准自己培养学生的方向,明确自己在市场中的位置。
3.3 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中职学校要根据自己所教的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积极与校外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在实践工作中把对理论、实践和创新三者结合在一起,以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4 改变对学生的传统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核方式知识已书面的形式进行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的考试,一定程度上是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并不能考试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理论,更不能考察学生是否在实践中的动手能力,更不能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对学生的考核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所涉及的实践知识采用更加开放式、更加灵活的考核方式。以便能更全面的考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实践操作中,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中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谭兴梅.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评价的反思[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0).[2] 林安全,陈好连等.关于中职学校“二阶段三课堂”学业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J].职教论坛.2011.6.[3] 梁成艾,王辉.对中职生学业评价体系建构原则的探析[J].职教论坛.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