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给水排水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大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提高给水排水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吴俊峰 朱新锋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02期引言
第二篇: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研究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研究
王彦红
(洛阳理工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摘要:随着实践教学改革深入,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总结了给水排水工程在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分析了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及其带来的不良后果,结合洛阳理工学院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对该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关键词:给水排水工程,实践教学,创新改革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以获取感性知识,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增强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实际操作能力为目的的各种教学形式的统称。[1]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包括实验、课程实习与设计、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方面内容。以往,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习主要采取集中实习、集中管理的模式。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正确运用于生产实际,从而巩固和充实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独立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对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学生来说,毕业后可从事给水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及科研工作,大多数学生从事工程一线的工作,除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实践环节显得更为重要。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实践教学环节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能否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关系着能否培养出合格本科毕业生的关键。
一、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投入精力不足
目前,相当一部分同学对待实践环节投入的精力不足。由于实践教学中的实验、课程设计、一般安排在学期末,通常是在结束考试之后进行,学生容易心态浮躁,总是抱着蒙混过关的态度。给水排水专业的实习形式主要是集中实习,这样造成学生的依赖心理较严重,出现成绩较差、不太积极主动的学生,依赖成绩好、积极主动的学生,使得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2]。同时,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阶段正值学生择业的黄金时期,很多学生忙于面试和应聘,导致很多学生将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置于第二位,使得毕业实习和设计流于表面形式。
(二)实习基地资源有限
给水排水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的专业实习有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目前受到高校扩招及其实习资源的限制,我校实习采取集中实习、集中管理的模式,实习时学生只是走马观花的参观水厂,缺乏对生产环节的深入了解,很难发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也缺乏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力。另外,由于实习基地资源有限,存在实习基地重复的现象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实习基地的建设分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我校建立了电工、金工实习车间和测量实习基地。应考虑专业特色,制订出满足给排水专业培养大纲的实习操作文件,并定期邀请校内实习基地教师参与给排水专业培养计划的修订、教学意见的反馈,从而达到优化管理系统、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参与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努力创造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环节。
目前,在同一城市同一实习单位要接待同期多所院校的实习学生,常常存在较大的困难。
多为生产性实体的实习单位强调生产效益,接待学生实习既影响正常工作秩序又妨碍安全生产,因此承担学校实习任务的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建筑施工工地,更是追求施工进度,无法抽调专业人员深入指导学生的实习,因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没有机会得到锻炼。同时,完全由专业指导教师临时联系实习单位,又造成了实习的局限性。
(三)教师缺乏工程经验
作为一名工科院校的教师除了要有良好的理论功底,还要求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但由于目前高校教师的选拔机制和考核体制,导致部分高校教师在实践能力方面存在欠缺,从而不能满足时间性较强的课程的教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目前各高校衡量师资力量的的一个主要指标是教师队伍的博士化率,大多数高校的教师招聘条件都将学历和学术成果放在最重要位置,很少考虑工科专业教师是否具有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另外,高校对教师的考核多以科研项目和学术论文为指标,而对工科教师的实践能力缺乏考核,这就造成高校教师为学术成果所累,无心参与工程实践,对工程类专业课的讲授内容仅限于教材,缺乏实际工程案例,也难以将设计过程中的经验体会传授给学生,对于工程设计和运行管理优化更是无从谈起。[3]
二、实践教学改革措施建议
(一)实习教学环节改革
改变传统的实习模式,让学生真正参加到实践中去。改变以往“马观花式”的实习方式,要对实习基地进行精选,选择有代表性的实习单位。保证学生在实习单位有足够的工作时间和较强的参与程度。同时,在实习过程中增加讲座内容,邀请行业内的高级工程师做专项讲座,介绍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经验,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学习生产实践经验,结合实地实习,提高实习环节的教学质量。实习动员是实习前的一项主要工作,使学生充分了解实习的重要意义、目的和要求,启发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完成实习规定的成果,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实习纪律等保证实习效果的基本要素,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把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改革
毕业设计的改革主要包括毕业设计选题、指导教师团队建设和指导方式的改革等。首先,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必须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与时俱进,而且做到课题分配一人一题,以免出现抄袭现象。选题内容应注重学科内容的涵盖,兼顾多学科交叉。选题内容以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重点,应尽量真题真做。第二,整合资源,增强教师团队纵向和横向之间的联系。教师指导要改变教师“个体”指导模式,构建老中青,多专业结合的校内群体指导模式。同时要聘请设计院、净水厂、污水厂和环保监测站等专家作为合作指导教师,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素质、专业知识、工作经历弥补校内教师实践经验缺乏的不足。第三,改革指导方式,要学主教辅,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定期召开以学生为主的毕业设计交流会。
(三)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教师实践能力的欠缺已经引起了业界的重视,2009年在长沙召开的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第4届5次会议上,与会代表反映一些青年教师在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上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工程实践能力不强,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的教学和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工作中存在不足。4鉴于此,我校邀请校外专家来校给学生做专题报告,结合工程实例
讲授工程设计及实践体会,分析工程设计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启发和引导学生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弥补了指导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使教师得到学习的机会,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实习结束,指导教师依据大纲指导书等要求对学生的实习成果进行审查。同时,指导教师要写出实习总结,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为做好今后的实习工作提
供依据。学生实习成绩由教师综合学生实习表现、学生实习成果、现场实习指导人意见等方可研究确定。
三、结语
影响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过程和结果的因素比较多,通过改革实习教学环节,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和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从而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舍和创业意识,是学生将来能尽早适应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万琼,周旭辉.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法探讨[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32
(2):192-194
[2]齐俊峰,陈雷等.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习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6):190-191
[3] 魏明蓉,曾鸿鹄,张华.论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J].高教论坛,2009,5:91-93
[4] 陈俊,张学洪,曾鸿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出国与就业,2011
(17):114-115
作者简介:王彦红(1978.9-),女,山西阳泉人,洛阳理工学院,讲师,从事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教学与研究工作。
作者通讯处:河南省洛阳市96531部队16分队(471031)刘录安转王彦红收,电话:0***
E-mail:yhwanglla@126.com
第三篇:关于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
论文题目
摘要
创新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动力,创新也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党一定要勇于创新,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大学生肩负着国家发展的重要使命,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是振兴民族科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重任的必然要求。
一、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创新能力指个人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就表现形式来说,创新能力就是发明和发现,就是人类创造性的操作化。随着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企业对技术创新有迫切的要求。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弄潮儿,是国家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创新的主要执行者,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势在必行。“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获得者、宝钢股份公司研究院主任研究员肖永力说:“以前企业可以拿钱向国外购买技术,随着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有些技术无法再拿钱购买,逼迫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发展属于自己的技术。”不仅表达了企业对技术创新的迫切要求,也表达出企业对青年学子的殷切期望。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是发展我国先进生产力的不竭动力。中国的知识成果转化需要有一大批年轻骨干作支撑,中国科技和经济建设事业更需要年轻的大学生通过自身研究和实践来不断发展壮大,这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初衷,更是时代所赋予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因此,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加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工程。
二、如何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一)客观条件
创设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创新氛围的营造能为创新行为提供环境支持,可以使大学生产生创新的意识和灵感。学校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创新人格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有意识的或潜移默化的持久影响。比如,在校训、标语口号和宣传栏中应体现对创新、创造的追求;在校园里应摆放一些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贡献的人们的画像、塑像以及他们的创造成就,到处反映出学校对创新、创造的积极的价值提倡。学校还应经常邀请各
个学科领域的院士、著名专家、校内外学者等举办学术讲座、报告会和座谈会,这也是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的重要方式。请老院士、老专家、校内外学者介绍他们的学术观点,发表他们的创新观,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了较高的起点和正确的方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专家学者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更有说服力。
树立创新教育的思想,改革教学方法。中国传统教育重视对前人成果的记忆,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对权威和课本的过分依赖。所以,高校要转变教育思想中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开放教育和各项教育的新型教育观念。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变“授之以鱼”为 “授之以渔“,启迪学生学会运用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探索未知的世界。在此基础上,要大胆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创新教育体系。要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学校应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通过实践,不仅能帮助大学生牢固掌握已学过的知识,而且也能锻炼其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学校应设立开放型实验室,建立创新教育实验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科学研究,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大学生可以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也可以自选题目,学校给予经费支持,并选派指导对学生的科技活动要进行定期检查和鉴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和责任心。
改革考试方法。现在的考试方法偏重知识测试,而忽视能力考核,单纯以分数作为学生水平高低的评价标准,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应该实行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重点测试学生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的能力的考试方法。可以采取书面答卷与科研论文、产品设计、社会调查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综合素质,以此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开发教学。大学应在继承她的传统,多年学风的情况下,积极发展国内、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校际关系,互派研究生和访问学者,进行科学研究与合作。
(二)主观方面
首先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发展与创新行为的做出,都是建立在创新意识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创新意识,一个人就不会去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也无意进行创新探索。爱因斯坦曾讲,只有把科学作为自己的热爱,把科学的真善美作为自己的追求,把科学内化为自己的精神的时候才有可能产生伟大的科学的灵感和激情。我最近读了《居里夫人传》,对此深有感触,居里夫人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已经“走火入魔”,她那种坚定不移的信念让我钦佩,甚至有点震撼。
创新来源于身边,因此要想创新首先应该从自身出发,留神身边的事物,遇事要积极的思考才能发现创新的元素。创新需要敏锐的观察力。观察是个体预定目的主动了解事物的感知过程,是感知活动的高级形式。一切创新都是建立在观察基础之上的,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大学生普遍存在不足。
其次,有了创新意识后要持续积累夯实基础知识,为创新成果打下坚实的根基。优秀的创新成果都是饱含科技含量的,没有坚实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知识底蕴,是不可能孕育出优良发明的,没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宝钢股份公司研究院主任研究员肖永力说:“大学生创新重要的是脚踏实地,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认真思考、积累,才能为将来某一日的创新打下坚实基础。”但切不可一味埋头苦钻基础而放弃了对基础知识的延伸和新知识的发现,要抱着置疑的态度学习,敢于挑战权威,在学习中求创新,要依据实践经验对原有理论进行改进,甚至创造更加适用性的新理论,这是创新性学习的关键。学生要较多的以否定视角来重新审视以前所学的知识,破除“知识——经验定势”,重视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大胆的对前人的理论和经验做出置疑,提出改进观点,并实事求是的对新提出的观点和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实现真正的创新。
同时,要多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教育体制的制约,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而缺少非逻辑性思维的能力。因此,学校应注重适时进行非逻辑性思维训练。在课堂教学环节,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
思维训练就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方式。通过提问学生一些答案不唯一或解题思路不唯一的问题,给学生更多的独立学习时间,让他们在独立思考中发展思维能力。学生也应该不畏常规,敢于超越,要善于运用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比如,注意培养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重视直觉和灵感的作用,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善于运用归纳、演绎、推理等多种逻辑思维方式,等等。真正把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运用好,实质上也就形成了创新性思维。具有了创新性思维,才能获得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实践。
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鼓励他们参加省市和全国组织的各种竞赛活动,给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空间,使他们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比如全国“挑战杯”创业大赛。“挑战杯”创业大赛作为学生科技活动的新载体,创业计划竞赛在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促进高校产学研结合,推动国内风险投资体系建立方面发挥出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总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必须以获取知识为基础,以提高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为最终目标。大学生应该紧紧把握时代脉搏,肩负好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使自己成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创新型人才,为我们国家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第四篇:浅谈如何提高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范文]
浅谈如何提高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安徽新华学院动漫学院 刘丹
摘要: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一直是大学生就业的焦点,创新创业素质是合格人才的重要方面。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是当前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点,从学习途径、知识领域、实践工作岗位建设几方面着手,对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进行了探究。关键词:创新创业;艺术人才;实践条件;
目前,创新是备受推崇的焦点词汇,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更是学生发展的热点议题,尤其对高校来说启发大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的重要任务和治学目标。对整个社会来说,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更是提升民族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而对学生个人来讲,具备相当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才是获得创业成功的先决条件。以上的认知为基础,进行了提高创新创业素质实践能力的相关问题的探讨,并在实践中注重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启发。
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首先是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并开展适当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步具有自主创新创业的素质和能力。同样对于艺术人才实践能力的提高,既是目前我国高等艺术院校十分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高等艺术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的主要课题。现今我国艺术类在读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比较薄弱。虽然许多艺术类院校及其艺术教育工作者,为提升艺术教育的质量做出了不懈的研究与探索,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随着艺术类院校的高速发展,艺术专业本身创新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可以说是艺术工作者当前亟待努力的方向。艺术类人才因专业关系,存在一些特殊性。因而本文重点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方面如何开展做一些提议。
一.启发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主观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是形成和推动大学生创业行为的根本动力,只有具备了创新创业意识的基础才会逐渐产生创业行为,因此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至关重要。因而对高校来说,首先应该引导大学生产生并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使其具有凭借知识、智慧去开创能发挥个人所长的事业的意识,其次要让他们意识到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融入到时代并在其中实现自我的价值和发展,就必须强化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选择正确的职业发展路线。提升创新创业素质实践能力的同时达到综合素质的同步提高,能够帮助艺术类大学生积极面对未来复杂的社会环境,对他们赢得社会竞争有决定性的意义。当前社会就业情况较紧张,竞争很大,就业市场对接困难,部分大学生开始自己寻找创业方向,自主创业思想萌发被接收。创业是艺术类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当代的大学生,艺术生应该把“自主创业”定位基本的价值取向,做好创新创业的准备。因而艺术院校也应该顺应潮流,将启发艺术生创新创业意识做为最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首先,要提高艺术生的风险意识,这是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关键。高校及老师必须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市场的严酷性,使他们有足够的承受能力去面对创业会遇到的失败和挫折。其次才是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创新意识的提高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且创新意识的启发可以使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摆脱固有模式和固定思维,转向大胆的不同于以往的尝试,甚至能够列出可选方案,进行对比选择最佳,为创业打下坚定的基础。艺术大学生学习的课程实践性强,技术性强,而目前的市场需求广泛,艺术审美要求越来越高,对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是 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在创业意识培养上面 可以启发艺术类学生发挥专业特色,紧抓专业知识,结合市场实际结合专业所长,创造可行性项目,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事业的创造。比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可以从环保、低碳、节能等理念出发,在设计理念中体现。可以创造市场紧缺的有价值的设计产品。比如环境设计专业,可以利用废弃老件旧物,老厂房等,发挥其再生价值,合理开发设计利用,能够提升社会价值,这是一种新的创造,在创业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能力,提高思想意识,能够全面掌控和创造出其不意的效果。
另外一方面,艺术类大学生可以充分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事业当中去,也可以通过各种实践竞赛活动,根据兴趣爱好分组分类,选择合适点结合专业技能等方式,成立项目小组或 社团,充分发挥艺术特色和设计特色,在创造中强化巩固专业知识,提高自身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形成专业的有依托的创业团体或创业沙龙。
二、加强师资建设和构建创新创业课程
教师的专业性及有意识的引导对提高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提高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来说,教师的素质水平是极为重要的因素。教师必须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并尽快地传授给学生,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同时教师的思维方式、处理问题的方法的细节也会间接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因而教师必须一方面有意识帮助学生提高创新、创业的观念,提起创新创业的动机和兴趣,提高创新创业的信心,为艺术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整体素质,配合艺术生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向研究型、创新型教师的转型。
艺术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逻辑思维较弱、教师应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配合相应的教学方法,引导启发艺术生的创新创业思维。课程学习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主要途径,因而高校应该顺应时代的需求,开发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课程,通过课程使艺术生获取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掌握提高创新思维的方法,来培养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为了保证学习质量,课程结构方面要做到科学化,教学内容精细化。控制课程的总学时,保证学时数量,避免由于课程压力,影响艺术生的参与积极性。可适时增加课程的讨论环节,规范讨论设置,增加实践环节,授课形式多样化,教师着重把握好对讨论课的比重和具体形式,避免讨论空有形式,充分利用课程讨论使其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训练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在实践课程中尽量引入项目试,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启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制作,紧抓专业理论知识和提高动手能力相结合的授课方向。在实践课程中直接深入到企业,实地参与考察等活动,激发学生创业创新热情,提高思想认识。
艺术类课程实践性强,阶段性强,专业性强,课程建设非常重要。设计性课程要加强与企业需求接轨,创新专业内容与实践项目结合的形式来完成课堂教学,这样艺术类学生能学习到适应市场需求的设计流程,从而提高自主创业的能力。目前很多学校开展了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创新计划等多样化平台,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创业意识的有利平台。艺术类课程的开发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环节,毕业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考察等课程都需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带领学生深入企业学习交流,提高学生开发、观察和创造的能力。课程设置,课程建设及改革,可以拓展到企业,引进企业人员指导,把学生课堂带入企业进行学习,采用项目考核,给大学生创造一个深入实践学习的环节。
三、创建提高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良好平台
培养艺术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践平台搭建非常重要。因而艺术教师应坚持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将社会实践和艺术实践相结合。首先,可以充分发挥艺术生社团的作用,开展丰富的课外时间活动,鼓励学生组织创新创业科研活动,以此开阔学生视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逐步形成创新创业良好的文化氛围。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帮助艺术类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打开创新思路,收到创新创业的教育。学院可负责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教育的校级活动,例如在校园文化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专题活动,规划和组织开展院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项目等。最后,可以校园科技文化为载体,组织艺术生开展创新创业类竞赛小组,鼓励他们组建以创新创业工作室为主要形式的合作团队。可以提供团体需要的场地、设备、等扶持;可对部分学生项目提供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大对艺术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帮扶。
专业学习领域不同,要求不同,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可在基础设施配备,开展多样化,合理接轨市场,突出经济理念和社会理念,发挥示范作用。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具有规范性,使教学、科研、生产三者相互促进,开发并承担艺术类实践项目开发,各类竞赛,课题研究活动等。课题组以实践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在实践教学中运用“项目式”实践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行“项目式”实践教学模式,师生通过共同实践一个完整的“项目”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可有多种方式。
1)面向市场,打造团队。艺术专业教师带领学生成立团队,结合市场需求,分组分工,明确负责人,引进公司项目,成立项目团队,按照团队专业分类,科学设置课程。
2)承接项目,开展合作。引进设计企业项目,学习企业项目管理经验和制度模式,开展与企业合作,与实际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引入设计项目,开设专业和设计项目融合紧密,可以是市场共性的室内设计,广告设计,展示设计等等,双方共同合作提高艺术类学生创造性实践能力。
3)合作办学,顶岗实习。学校可以开展合作办学,可以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是企业和学校合作的延伸。为学生实践能力学习提供更好的平台,优质合作能有效锻炼大学生创造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必须改变传统单一性模式,以应用型实用性为主,选择刺激竞争,积极合作,提高实践中自主能力,将实践合作内容任务分解,以完成实践任务为终极目标,将合理模式运用在项目运作中,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主动合作意识,团队意识。积极参加竞赛活动和充分参加合作项目,必定在实践中提高既有创造性创新性的现代大学生,学生意识方面侧重鼓励引导,锻炼出有担当有责任的艺术人才。
四、结论
艺术类大学生追求个性、思想活跃、专业情节浓厚,文化意识淡漠,由于忽视了其他学科的教育与培养以致一些学生,做事作风缓慢,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疑相关素质的缺乏会导致就业困难。另一方面艺术生总数的增加,就业市场的变化,艺术生的就业越来越难。引导艺术生有意识地创新、创业,提高自我的素质,发挥自我专业特色,发挥创意能力,选择多样化创业途径,提高思想认识,认识创业方向,是解决就业难发展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是各行各业发展,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且在当前创新型社会要求与日俱增,就业难题越加严峻的背景下,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高创业能力的需求越加紧迫。高校作为培养社会发展后备人才的关键基地,必须将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创业能力作为发展中的重要任务,积极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这要求高校从教学环境和理念等方面做出正确的改革,从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入手,进行专业教师队伍和相关课程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实践的机会和相应的资金、政策支持,实现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晴 《大学生创新创业问题研究》《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年13期
2、苏楠 《关于我国高校实施创业教育问题的研究》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3、牛金成 陆静《以创业精神培育为主导的创业教育路径探析》《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3年1期
4、路波《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策研究》《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年1期 李博雅《加强高校创业教育全面帮扶大学生创业》《中国电子商务》2013年11期
注:此论文系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SK2014A046 阶段性成果。
第五篇:形式与政策 如何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思考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动力,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创新也是富国强民的必由之路。那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我们高等教育面临和必须解决实际的问题。
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培养年轻一代的知识水平和创造性能力,是继承中国先进知识成果的首要条件,也是不断创造新发现并赶超世界先进生产力的不竭动力。唯有不断发扬创新精神才能保持民族事业的顺利开展,因此,大学生积极思考并主动参与创新活动,有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我认为我们提高创新能力必须从一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要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思想
1、要通过积极引导,启迪和激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目前,我们有些教师的教案单
一、传授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呆板,十分缺少活力。因此,首先应该在这方面进行必要的改进或改革,使我们教师的教案丰富多彩、传授内容新颖先进、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启发式教学启迪和激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2、要通过教育树立和强化大学生的创新观念。
现代脑科学证明,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关键是是否意识到并有意识地培养的问题,因此应该有意识地在大学生中树立创造可培养的观念和积极的创造价值观,要使大学生们都能认识到,创造力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核心的要素。要引导大学生树立信心,自觉将自己的创造潜能与学习及将来的事业结合起来。
3、要通过宣传来弘扬创新精神。
学校有关部门应该在全校范围大力宣传和弘扬创新精神、打造声势、营造氛围,帮助大学生提高对创新能力的正确认识、强化创新意识和观念、追求创新精神。
二、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要给他们提供和营造良好的创新条件和环境
1、不断更新和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为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教学内容。
(1)应转变教育观念,对教育模式进行必要的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其主动性是创造力培养的关键。
(2)要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灌输式的,有碍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必须进行改革。为此,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要重视学生的创新特点,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积极指导学生完成从知识继承者到知识创造者的转变。
2、积极探索和广泛开辟第二课堂,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实践平台。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学校应与社会各界联合,建立稳定的大学生教学实践基地,设立开放型实验室,建立创新教育实验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要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可以成立学生课外科技小组,或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使学生有自我发挥能动性的空间,进而达到培养其创新能力的效果。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在学校要允许各学术思想的充分讨论,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活跃学术空气,允许“标新立异”;学校还可以组织“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开辟科技创新论坛、聘请社会知名人士和专家举办学术讲座、介绍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
三、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是能否把培养、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工作落到实处的关键
1、要建立、健全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树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的评价观。要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生活经验,既要考虑学生在认知领域内应达到的水平,又要考虑其价值观、态度、情感、行为调节和交往方面应发生的变化;既要关注学生在现实情况下应达到的水准,又要关注他们未来发展的能力和素质。
2、建立和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
(1)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机制。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就业结果和今后的发展直接挂钩。
(2)建立和健全奖励机制。高校有关部门要设法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并投入专项资金,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师和在创新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大学生予以奖励。只有这样,学生参与的热忱才会高涨,学生的创新成果也会越来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