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探究与实践(5篇可选)

时间:2020-09-30 20:20: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探究与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探究与实践》。

第一篇: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探究与实践

[摘要]针对应用型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突出应用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依托学科竞赛,将第二课堂融入学生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多学科开放性实验室为支撑平台,强化第二课堂对学生专业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近年的教学实践情况来看,效果良好。

[关键词]应用型;

学科竞赛;

开放性实验室;

实践创新能力

一、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出现的结构性失业揭示了高校人才培养仍存在实践能力不足、创新意识不够、创新思维不强的深层次问题[1]。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目前,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性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2]。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不仅需要一线的教师积极探索传统课堂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做好第一课堂的教学工作,而且还需要学校、学院等各方面大力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如参加学术活动以及学科竞赛等[3]。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在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4]。针对湖南文理学院(以下简称“本校”)应用型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突出应用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我们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依托学科竞赛,建立学科竞赛指导机制,加强以学科竞赛为主的第二课堂建设,强化第二课堂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第二课堂作为人才培养途径之一融入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以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二、学科竞赛对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

为了适应日益发展的工业化对人才的需求,很多工科院校都鼓励、支持大学生参加学科活动,扩展专业视野,以达到培育创新型人才的目的。如文献[5]以机器人比赛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文献[6]以数学建模竞赛为载体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创新能力;

文献[7]基于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探索了机械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文献[8]依托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等。学科竞赛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选定竞赛题目及制定相关规则,在规定时间内以竞赛的方式,单独或以团队协作来完成竞赛要求任务的活动。学科竞赛具有探索性、创造性和科学性,能够激发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能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大学生的意志力、进取心、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经过竞赛的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对知识的认知能力、独立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都得到很大的提高[9]。在机械类专业性的学科竞赛中,如机器人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和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不仅考查学生的专业知识,同时也检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学科竞赛会对学生提出如下一些要求[10]。1.应能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设计方案具有创新性,具备独立完成一项科学(工程)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2.运用所学的原理、定理、定义、法则等知识进行设计、计算和绘图,必要的时候会使用工具软件进行模拟仿真;3.了解所需器材的市场供应情况,应熟练使用传统机械加工设备和现代数控加工设备;

4.在作品制作过程中学习团队协作的方法,体会团队精神,形成善于与他人合作的行为方式;5.熟悉技术文档的写作规范,撰写技术总结报告、设计计算说明书和加工工艺说明书等技术文档,熟练使用工具软件设计ppt、海报和视频等。从学科竞赛的设置及竞赛规则要求方面来看,将学科竞赛融入应用型机械类专业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十分有利且非常有必要的。

三、学科竞赛融入实践教学体系

(一)学科竞赛引导学科竞赛引导、指导机制构建。通过第二课堂鼓励和培养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基于本科四年课程体系的承接关系,结合各类学科竞赛要求的专业基础素养和课程知识,我们构建了“分年级引导,各年级参与”和“双向选择,全程指导”的学科竞赛引导指导机制,即针对各类学科竞赛对专业知识的要求,分年级进行引导和鼓励,由专任教师指导,一至四年级均对应相关的学科竞赛,如表1所示。(二)学科竞赛融入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专业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我们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实验和集中实践环节进行了相应的教学内容改革,其中课程实验以增加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开设,减少验证性实验项目的开设;

集中实践环节加大实践项目的综合性,强化专业能力提升。即使这样,课堂教学和集中实践两个平台仍然不能强有力地支撑本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鉴于此,在课程实践体系的优化建设中,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第二课堂中的学科竞赛活动的建设和开展,融合“课堂教学、集中实践环节、第二课堂”三个培养平台为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从第二课堂强化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实践教学体系结构的优化示意图如图1所示。(三)多学多学科开放性实验室共享平台。开放性实验室既适应现代企业对人才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也为学生自主学习、学科竞赛备赛和科研训练提供了平台[11]。但是,学科竞赛的主题及要求是随着经济和社会需求发展而变化的,有的学科竞赛涉及学科的交叉融合。为更好地以开放性实验室支撑学科竞赛活动开展,促进学科竞赛对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本学院与相关学院协同,建立多学科开放性实验室共享平台,开放性实验室与其他交叉学科专业共享,以支撑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开放性实验室共享平台包括本学院建成的6个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室(工作室),电气学院、计算机学院、土建学院的相关开放性实验室和工程基础训练中心,多学科开放性实验室共享平台包含实验室见表2。

四、成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主要参加的学科竞赛

如表1所示,学生可在不同年级阶段选择参加各学科竞赛。为了便于统计分析,以本专业学生参加机械设计创新设计大赛情况及毕业设计质量情况来看培养效果。通过对学生普及学科竞赛内容及其对自身能力和素质提高的促进作用,开展新老生交流活动,让学生了解到学科竞赛对其自身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性,结合学科竞赛引导、指导机制的执行,统计近三届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报名的情况如图2所示。从近三届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报名的情况来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对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参与度明显提高,第九届学生报名人数几乎是第八届学生报名人数的一倍。另外通过分析报名学生所在的年级,其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况的原因在于第七、第八届参赛报名是在比赛当年的前一年下半年组织宣传和启动选拔赛报名,此时新生已入学,只有少数大一学生参加。第九届比赛在总结前面几届竞赛的情况后,将组织宣传和启动选拔赛报名时间提前了将近半年,以增加学生的备赛时间,提高参赛作品的质量。此时新生还未入学,故出现大一学生较多且大四学生较少的情况。到实际的比赛时间,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主力仍然是二、三年级,这说明前述学科竞赛引导、指导机制的建立是合理的,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只是由于增加备赛时间的关系,需要调整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引导主要参与年级为一、二、三年级。毕业设计是高校毕业生毕业前最重要的综合性实践环节,相对于课程设计其更能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12-13]。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之前的实践创新能力基础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毕业设计质量来分析学科竞赛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是合理的。本院2018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优秀毕业设计统计情况如图4所示。2018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获得优秀的学生中,71.42%的学生曾参加过学科竞赛并获得良好的成绩。从毕业设计环节的考核情况来看,参加学科竞赛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良好的效果。

五、结语

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依托学科竞赛,建立学科竞赛引导、指导机制,加强以学科竞赛为主的第二课堂建设,强化第二课堂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将第二课堂作为人才培养途径之一融入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中,经近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第二篇:企业管理创新与创新实践探究

企业管理创新与创新实践探究 姓名:(三号楷体加粗,下同)学号: 01000076

学院: 管 理 学 院

专业:

论文题目:

指导教师: 职 称:

20××年 ×× 月 ××

[摘 要] 创新是现代企业进步的原动力。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者,必须把握管理创新的发展趋势和新要求。应认真分析激发组织创新力的影响因素,不断进行创新实践,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使企业获得跨越式发展,实现持续成长。

一、管理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动力

自1912年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第一个从经济学角度系统地提出创新理论,从而为现代社会、现代组织引入了经济发展、生产率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真正驱动力。现在,国际上一些著名的成功企业都将创新视为关键的竞争优势源。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更是现代企业进步的原动力,正如哈佛大学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所认为的,2l世纪将是熊彼特的世纪。管理体系中的创新者是指那种看到经济中存在的潜在利益,并敢于冒风险,把新发明引入经济中,以便获取这种潜在利益的企业家。对企业来说,管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企业发展的基石。笔者认为,有两方面因素促使企业进行管理变革。一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在新世纪中,企业面临的外界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且外界环境的变化速度还在不断加快,企业管理面临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等四个方面的挑战。二是管理理论不断取得新发展。近20年以来,不断涌现出各种新的管理理论,如20世纪80年代提出学习型组织理论,90年代初提出核心能力理论、业务流程再造、虚拟组织、客户关系管理、知识管理等。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表明,企业管理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在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要取得持续发展,必须根本性变革管理理念、内容和方式,运用新的管理理论指导企业管理,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探索全新的管理方法。如果企业的管理变革仅仅停留在对原有管理方式进行局部的修整,将难以应对激烈变化的外部环境,必将为市场所淘汰。众多管理创新成果的成功经验表明,实施管理变革,企业高层管理者必须具有管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勇气、创新的智慧,能够驾驭创新艺术,能够融会百家之长为我所用,摸索企业管理变革的规律和历史方向。

管理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没有管理的创新,企业就像一潭死水,没有生机,更谈不上竞争优势。处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经营者,必须把握管理创新的发展趋势和新要求。时代要求经营者:一是能快速适应科学技术、经营环境的急剧变化,不断进行观念创新、战略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把创新渗透于管理过程中,作为经常性的主要管理职责。二是每个管理者,都应成为创新者,每个企业都要为全体员工充分发挥创造才能建立新的机制。三是企业个性化管理创新。成功的企业,必将是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创新型企业,是能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独具特色的经营方式的企业。

二、对管理创新的再认识

1.观念创新——虚拟办公模式。世上没有永远对任何企业都通行的管理模式,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企业都应有与之相适应的形式。在管理世界中,没有权威,只有创新。美国管理专家毕可斯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由于信息技术的日益进步,未来企业办公室内看不到一个员工,有人选择在家或工作室工作,有人在外面拜访客户,所有的工作部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迹象表明,虚拟办公室工作状态已逐渐成为发展趋势。这种模式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权威管理和严格管理,意味着组织的分权,把权力从领导者手中分散到组织成员手中,员工获得了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领导者则支持、指导、协调员工的工作,激发员工的智慧,并为员工服务。这时企业领导不再是聪明的总裁,而是集体智慧的网络。大家通过网络分享信息,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无为管理”的管理理念。所谓“无为管理”并不是取消管理,而是管理进入更高层次和更高的境界,人人都是管理者,都是重大决策的参与者,也是决策的执行者。管理达到如此境界,才能使领导者真正摆脱日常事务,面对未来,纵观世界,审时度势,筹谋企业发展的根本大计,策划实现使命的长期战略。

2.战略创新——具有全球意识的国际化经营

实行全球化战略,不仅要有利用国际资源,占有国际市场的战略意识和雄心壮志,更重要的是有全局的逐步的发展战略和策略。首先,要面向全球开发与配置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资源。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利税和金融风险来配置资本;根据不同地区技术发展水平和优势来组织技术开发;根据不同地区文化水平和企业需要来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其次,建立一套基于国际分工协作的高效生产体制。越来越多的企业改变了以国内生产为主,海外生产为辅的传统经营方式,力求建立各种形式的海外生产基地。韩国三星集团董事长告诫自己的员工,“国际化是我们在21世纪赖以生存的关键。进人21世纪,不实行国际化,我们就无法生存。世界将走向自由市场。韩国也不例外”。再次,全球化的经营战略更多的是指建立面向全球的国际市场营销体系。许多企业通过启用当地营销人才或加强培训等方式,大力培养不仅懂营销、懂外语,而且熟悉当地文化特点和消费习惯的营销人才,以完善国际营销体系,迅速准确地把握市场信息。而且,企业要成长为跨国公司,还需要具有经营视觉灵、经营规模大、经营区域广、经营范围宽等特征,以适应信息时代对企业发展的需要。

3.制度创新——学习型的企业组织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市场信息复杂多变,人类知识日益膨胀。在美国,每天约有上千家企业诞生,同时每天又有千余家企业倒闭。面对纷繁复杂的变化,企业如何才能保持永久的生命力?英国壳牌石油公司企业策划主任伍德格告诉我们:“企业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或许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真正出色的企业,都是那些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能不断学习的组织。彼得·圣吉在研究系统动力学的管理理论和

无数优秀大企业的管理实践后提出:未来理想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出现,是企业制度的一次创新。4.组织创新——扁平化的组织结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在管理者及劳动者之间共享,企业组织等级结构已不再受到管理幅度的限制,纵横交错的信息渠道造就了一种崭新的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结构。这是一种通过减少管理层次,压缩职能机构,裁减人员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紧凑而富有弹性的新型团体组织。它具有敏捷、灵活、快速、高效的优点。它是一种静态构架下的动态组织结构。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等级型组织和机动的计划小组并存,具有不同知识的人分散在结构复杂的企业组织形式中,通过未来凝缩时间与空间,加速知识的全方位运转,以提高组织的绩效。扁平化组织结构的竞争优势在于不但降低了企业管理的协调成本,还大大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满足用户的能力。不难预言,扁平化企业组织将是知识经济时代独具特色的组织创新。

5.市场创新——网络营销。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网络技术进入商品流通的每个环节,实现了对传统商业管理的根本性变革。网络营销就是信息革命带来的一次市场创新。二战以后,跨国公司得以迅猛发展,其全球一体化的经营战略,使得各国经济之间的依存和联系日益密切,形成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然而,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因素的不同,使跨国公司进入国外市场面临重重困难,但是,国际互联网络的投入使用克服了各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甚至是同化了这种差异。它提供了一个真正的世界市场,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依赖,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从而加速了世界各国相互依赖的程度,使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

从营销的角度讲,网络上生产者和消费者一对一的互动沟通,了解顾客的要求、愿望及改进意见,将工业时代大规模生产、大规模营销改进为小群体甚至个体营销,为消费者提供了极大的满足,符合现代营销观念的宗旨。同时,它的革命性在于缩短了整个经济的中间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节约了社会资源。具体到营销机制,网络技术打破了横跨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时间、空间障碍,弱化了存在于二者之间的各种中间环节和渠道。

三、促进创新与创新实践

(一)促进创新因素分析

1.结构因素。一是有机式结构对创新产生正面影响。有机式组织结构是相对于机械式组织结构而言。它强调内部的全面合作,更重视非正式的沟通,倾向于将权力分散化,能够对环境的变化迅速作出反应。因为有机式结构纵向变异、正规化和集权化程度低,可以提高组织的灵活性、应变力和跨职能工作能力,从而使创新更易于得到采纳。二是拥有富足的资源,能为创新提供另一重要的基石。组织资源充裕,就使管理当局有能力购买创新成果,敢于投下巨资推行创新并承受失败的损失。三是单位间密切的沟通有利于克服创新的潜在障碍。

2.文化因素。充满创新精神的组织文化通常有如下特征:接受模棱两可,过于强调目的性和专一性会限制人的创造性;容忍不切实际,组织不抑制员工对“如果……就……”这样的问题作出不切实际的、甚至是愚蠢的回答,乍看起来似乎是不可行的,但往往可能带来问题的创新性解决;外部控制少,组织将规则、条例、政策这类的控制减少到最低限度;接受风险,组织鼓励员工大胆试验,不用担心可能失败的后果。错误被看作能提供学习的机会;容忍冲突,组织鼓励不同的意见,个人或单位之间的一致和认同并不意味着能实现很高的经营绩效;注重结果甚于手段,注重结果意味着对于任一给定的问题,可能存在若干种正确的解决办法;

强调开放系统,组织时刻监控环境的变化并随时作出快速反应。

3.人力资源因素。在这一类因素中,有创造力的组织能积极地对其员工开展培训和发展,以使其保持知识的更新。同时,它们还给员工提供高工作保障,以减少他们担心因犯错误而遭解雇的顾虑。组织也鼓励员工成为革新能手。一旦产生新思想,革新能手们会主动而热情地将思想予以深化、提供支持并克服阻力,以确保创新得到推行。研究表明,革新能手们有一种共同的个性特征:高度自信、有持久力、精力旺盛、敢于冒风险。同时也显示出与动态式领导相似的特征。如他们会以其对创新成功的潜在可能的认识,以及他们个人对其使命的坚信不移来激励和鞭策他人,并善于从他人处争取支持的力量。另外,创新能手们一般拥有提供相当大决策自主权的职位,这使得他们能在组织中引入并推行所提倡的创新。

(二)创新实践

1.企业管理创新要以提高企业核心能力为目标,特别要提高国际竞争力。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核心能力的竞争。只有拥有核心能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我国大部分企业已经处在了完全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管理创新的使命是摒除企业中获得竞争优势的妨碍因素,努力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

经济全球化趋势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向我们袭来,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就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到2006年12月11日,我国加入WTO的过渡期基本结束。在国内外市场进一步对接的条件下,竞争将进一步升级和加剧,市场游戏规则将得到更严格的执行。这对我国长期在很不规范的市场上从事商务活动的企业来说,直接面对国际跨国厂商的竞争,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新的竞争环境要求我国的企业必须形成自身的核心能力,管理创新必须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

2.企业管理创新的着力点是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企业管理创新的实践告诉我们,企业要取得大的发展,必须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突破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社会发展的速度在不断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层出不穷,致使生产力层面和生产关系层面的矛盾不断产生,企业经营也如逆水行舟,要想不被淘汰,必然要加快创新步伐,解决制约因素。而管理创新只有首先瞄准企业中的主要矛盾,排除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障碍,才能使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获得持续成长。

3.企业管理创新必须与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相融合。管理创新的实质是合理组织生产力,体制创新的实质是解放生产力,技术创新的实质是通过新的技术手段直接发展生产力。尽管三者侧重点各不相同,在企业管理中的性质、地位、作用各不相同,但是它们都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都是通过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实现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相互支撑。没有体制创新作保证,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就会缺乏动力,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也不可能持续进行;没有持续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就难以得到有效利用,体制创新就难以得到具体落实;没有持续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就难以达到持续提高生产力的目标。企业管理创新必须考虑制度的制约和技术进步对管理创新可能造成的影响,将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把握平衡,通盘考虑。

4.企业管理创新要持续进行。国外管理实践和研究证明,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获得持续发展。IBM、强生、Sony等国际一流企业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关键的原因就在于这些管理机制能激励并源源不断地释放出企业的创新能力。例如,海尔从《日日清管理法》管理创新成果到《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管理创新成果,通过不断进行管理创新,使得海尔从经营艰难的小企业,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家电生产集团企业,成为世界知名的跨国公司。

5.企业管理创新要走民族化和国际化相结合之路。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说,“我国企业

作为真正的企业,只是改革开放以后才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的,至今只有20多年的历史,还处在青年、少年时期,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整体来看还很稚弱,在应对这些严峻挑战的过程中也会面临很多困难。”而发达国家已经走过了上百年市场经济的道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环境中,众多企业已形成企业运营、企业管理的一整套成熟、先进、科学的模式,创造了丰富的实践成果。我国企业的实际和企业管理理论的现状,决定了在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洋为中用”将是我国企业管理以及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形式。同时,企业管理创新还要充分考虑本土文化的特点,发掘本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不生搬硬套,而要引进、消化、创新、发展,走有民族特色的国际化之路。

参考文献:

[1]芮明杰.知识型企业成长与创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王淑芬.知识经济与企业创新教程[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3]吴敬琏.中国企业还处于少年期[N].人民日报,2007-01-04.[4]刘同福.中国式持续发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5]徐兆辉,等.管理科学与社会经济[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6]刘臣钦,等.现代企业组织设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第三篇: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摘要

从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意义、必要性、基本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的基本方法与途径。强调启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因此,21世纪的今天,如何创新教育体制,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当前大学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

一、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的基本内容

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要强调以大学生为中心,把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真正使教育成为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阵地,使大学真正成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摇篮。?其基本内容应包括如下方面:

(1)探索精神培养:

坚持对知识再次发现探索式学习观念。它要求学生不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课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的进行自我探索,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再次发现人类以往积累的知识的参与式活动.科学是知识系统,教学中强调的应该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要结合课程教学进行知识探源,把握其发展变化趋势;要鼓励学习中从总体上观察学科知识系统,把握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和本质性,教育鼓励学生以更宽广的视角发现发展知识。

(2)综合能力培养:

从某种意义上讲,综合能力就是将现有知识重新组合为新知识的能力。课程学习中的知识重组通常包括三种不同的层次:一是将某学科课程内部知识进行重组;二是将不同的学科课程的知识进行重组;三是将学科课程所包容的知识与课程未能包容的知识进行重组。课程教学可从第一层次入手,希望学生最终能够做到跨学科和跨出课程规定的内容去自学.同时注意考察学生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知识渗透能力。

(3)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

创造意识是驱使个体进行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没有创造意识的人不可能进行创造和发明。学生普遍具有创造潜能,在适当的教育下,它可能在每一学生身上发展和显现。创造能力也绝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综合素质。事实上,注重培养学生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的品质,就是为他们的创造能力营造基础。

(4)完善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的能力,在不断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的过程中,他们也不断地认识了自我。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学生经过长期的学习与实际生活,加以思考,就能确立自己的理想自我,这就是立志。

二、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的基本要求就是尊重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使学生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而且表现出我能学,我会学。那么在教育教学中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呢?

我认为有三点:

一是要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式教学。教学活动是一种环境的营造,教学模式就是营造这种环境的方法。充分利用技术形象直观的特点吸引学生开动大脑参与学习,从强调知识积累向强调发现创造知识转变。

二是要变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为多向互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充分运用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分析事物特征,使学生展开认识、分析、综合、比较等学习活动,同时让学生通过加深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进而发挥创造潜能。

三是要变学生被动学习式的教学为内在诱导思维式的教学。教学的关键在于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保持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以教材为主走向以学生发展为主,把关注焦点放在每位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体验上面。

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1)建立学生创新实验中心

高校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齐全。我们应该把这些有利条件利用起来,建立专为学生准备的创新实验中心,给学生充分的实验机会,搭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实践的平台。而且,在这个平台中,有一套先进的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也可结合学校和社会需要,设置一些科研项目刺激和启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灵感,不定期的举办各种科技活动,如学术报告,科技成果会等等,使校园充满了智慧和创造的氛围。

(2)合作办学

1.建立学生实践实习基地。与各种类型的药厂建立联系,建立实践实习基地,使学生能真正的接触实际生产,增长见识,避免了下厂实习走马观花的局面。教师也可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的利用基地,带领学生现场学习、现场研究,给学生创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和场所。

2.建立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域的创新实践互补渠道。聘请各界名流、学者来校讲学,开启学生心灵创造性的欲望,接触社会名流,点燃学生对未来的希望之火。经常派遣教师出外访学或深造,增长教师的知识才干。在这个过程中,各学科的知识会融会贯通。给学生和老师的知识体系提供了互补的渠道,展开了遨游的翅膀。

3.树立服务意识。老师服务学生,学生服务社会。一切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切为了社会需要,学生用在大学期间所学的报效国家。教师要体察学生的心态,要走到学生中间去,从生活到学习、到创造、到实践都要跟踪服务,用高尚的师爱的人格魅力正确的引导学生,发掘学生身上的创造潜力,培养出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四、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的基本方法与途径

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中,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教育多样化,教学手段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是指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科、不同教学、不同的学生,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切实发展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二、课程设置综合化。课程的目标应是塑造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个性,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德、智、体、美、劳设置齐全,又要使必修、选修、活动课有合适的比例。不可顾此失彼。

第三、更新教学内容,增强素质教育方面的内容。“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技能的传授中,教师要注意结合专业特点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良好品德的教育。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开设一些特色课程、活动课程,譬如教育类课程、心理修养方面的课程、社会实践类及社会服务性课程。

第四、创设良好的环境条件。良好的环境条件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几个方面。以学校来说,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努力地抵制和消除社会环境中污染青年大学生良好人格修养的消极因素,提供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的积极因素。

五、完善教学评价体制,以便保证研究性课题活动的顺利开展

现如今,虽然教育鼓励改革,但是一些教学评价体制并没有改变,还是以某次竞赛或考试的成绩来评定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它既不客观,也不全面。

有时既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又打击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一堂优质课,注重的是过程而不完全在于考试或竞赛的结果,物理学家劳厄说得很透彻:“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科学就是一些有趣的探索”。只有深入探索,才能有所创新。如果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他们的创新,我们通过系列的课外活动及电化教学,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培养,随着电化教学的不断推进和优化,我认为我们的教育天空会更蓝、更广阔、更美好。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民族的兴衰,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因此,培养富有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客观需要,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奠基工程。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地和摇篮,如何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将成高等院校的永恒主题。

六、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的重要意义

未来的人才除了具备基本素质外,还要具备与21世纪的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支配资源的能力、使用信息的能力、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及应用新技术进行创新的能力,这正是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呼唤。

从当今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看,要努力创造学习化的社会环境。学生最关键的已不是信息的拥有量,而是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国家和社会为大学生们提供多种方式、多种层次、多种手段的学习机会,大学学习成为社会最广泛、最普遍的、人人都能参与的行为。终身教育时代,一切为提高人的素质,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这不仅是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不仅是以人为本的要求,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第四篇:创新语文教学实践提升语文应用能力

创新语文教学实践 提升语文应用能力

湖南省长沙市财经职业中专 刘乌沙

我校是一所财经类中等职业学校。近年来,我们根据财经类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贯彻落实《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以语文实践活动为载体,积极探索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实现了三大飞跃:个体学习到群体联动;被动学习到主动探求;文本学习到职业体验,从而推动了语文应用能力向综合职业能力的演变。

我校的语文教改已经实现了“四化”:教学内容模块化,组织教学情境化、能力训练项目化、评价方式开放化。

一、教学内容模块化

为了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改革,我们进行了广泛的调研,结果表明: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准确筛选信息的能力、较强的接待洽谈、答询、协商等交际能力和财经应用文写作能力。因此,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遴选,整合为语文基本功训练模块、职业能力训练模块、拓展延伸训练模块,促进语文应用能力与专业能力发展相互渗透。1.语文基本功训练模块。我们将普通话、书法、演讲与口才作为所有专业的必修内容,明确提出了:学生必须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能写一手好字,有较强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2.职业能力训练模块。为了强化职业能力的训练,我们重点设计了“经典阅读”、“口语交际”和“财经应用文写作”三个模块。每个模块又设计了若干个子模块,比如,应用文写作模块就分为基础写作、专业写作两个子模块。在基础写作模块教学中,教会学生写条据、启事、一般书信、求职信、计划和总结等常用应用文。在专业写作模块教学中,重点教会学生写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应用文。如会计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会写催款书、索赔书、市场调查与分析报告、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等;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则主要学会写产品广告、产品说明书、购销合同、租赁合同等,旅游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会写导游词、解说词等。

3.拓展延伸训练模块。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我们立足教材,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开展有针对性的拓展训练。比如,学习杜甫的《登岳阳楼》时,要求学生说一说岳阳楼的历史、读一读岳阳楼的诗文,讲一讲岳阳楼的掌故、写一写岳阳楼导游词。

二、组织教学情境化

我们通过精心打造学习共同体,设计教学情境,策划主题实践活动,推动了语文应用能力与专业能力的共同提升。

1.精心打造学习共同体。在教学中,我们变封闭教学为开放教学,变大班授课为分组教学,变教师讲授为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场所不再局限于课堂,社区、企业和相关活动举办地都是语文教学的场所;教学内容不再拘泥于书本,实践活动、职场案例、相关阅读材料等都是教学素材;教学团队不再局限于语文教师,知名人士、优秀毕业生、专业课教师都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导师。如学习《再别康桥》这首诗时,我们采用了这样几个环节:课前搜集资料、课内品读分享、教师答疑、名家解读、创作尝试。由教师、学生、名人打造学习共同体,开放了课堂,将学生引入网络和图书馆。

2.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我们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我们营造的文化氛围、职场氛围和情绪氛围中学习课文。如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这篇课文时,我们就精心设计了教学情境。教学步骤如下图:

3.精心策划主题实践活动。结合单元教学内容,每一个阶段都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比如根据教材“我们热爱大自然”的实践活动的安排,我们设计了“感受春天”的实践活动。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直接体验,让学生拍摄春天美丽的景色,收集有关春天的诗歌美文,书写对春天的感受。第二个阶段:分小组进行交流讨论。第三个阶段:集中分享,在班级展示各自的成果。

在主题实践活动中,大自然、图书馆乃至网络都成为了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场所,与此同时,学生的朗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三、能力训练项目化

我们以实践活动为突破口,使语文应用能力在社团活动项目中得到体验、在虚拟空间项目中得到延伸、在语文主题实践项目中得到内化,最终实现语文应用能力向职业能力迁移。

1.在社团活动项目中体验。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成长需要,结合语文教学内容,我们成立了文学社、秘书事务所、会计协会、营销策划协会、校园电视台等学生社团。通过组织各类比赛和承接各种活动,学生参与各项实践,体验职场生活,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如2009年学生文学社和校园电视台共同制作了“开心讲廉”系列节目,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2.在虚拟空间项目中延伸。我们充分利用网络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建立QQ群、博客师生交流平台等,通过在线学习、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参与课外语文学习和实践。许多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开辟了“名人名言”、“经典阅读”、“诗歌欣赏”、“职场纵横”、“青春话题”等专题栏目,这样,不仅巩固了语文基础知识,而且提高了语文应用能力。

3.在主题实践项目中内化。根据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我们组织学生深入社区、深入企业,开展专题调研、营销设计、活动策划、模拟招聘等活动。根据口语表达方面的要求,我们设计了“专题辩论”、“模拟推销”“新闻点评”、“即兴演讲”等训练项目,让学生多方位的参与语文学习的实践。

通过项目化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语文应用能力向职业能力的迁移。比如,2009年,在湖南省职业院校专业技能竞赛中,我校刘坚、金梅两位同学以绝对优势获得了产品营销策划和模拟推销竞赛第一名,评委老师评价说: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能有这样严谨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出色的语言技巧。

四、评价方式开放化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检测,实现了三大转变:评价方式由单一的笔试变为综合性评价,评价主体由教师评价变为多元主体共同评价,评价过程由一次性终结评价变为发展性评价。

从语文基础知识、语文技能、综合实践活动三方面进行考核,三者所占比例分别为:语文基础知识30%、语文技能30%、综合实践能力40%。语文基础知识,仍采用书面考核形式;语文技能按每学期应形成的技能分项考核;语文实践活动评价则主要通过对学生整个学期参与实践活动的合作情况、创新情况、参与态度及效果等进行综合评价。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评价的科学性,更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校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不断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推动了全校其他各学科的课程改革,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毕业生当中涌现出了150多名银行行长和企业经理,学校被誉为“金融技能人才的摇篮”。《中国青年》报曾以“这里的中职生就业没有压力”为题对我校进行了报道;2009年我校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鲁昕部长亲自给我校发来了贺信。我校的语文教学改革虽然有了初步的成效,但改革还处于摸索阶段,仍存在诸多不足。湖南近代教育家胡元恢有这样一句诗:“从来纬地经天业,皆在躬行实践身”,我们将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努力,不断完善。

第五篇: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的实践与探究

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的实践与探究

龙凤萍

创新能力是指人在特有文化根基、性格指向、知识素养和经验积累等因素作用先形成的一种富有创意的发明或发现的能力。与传统的教学观不同的是,现代教学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中学语文是承载丰富的文化、富于情感、,利于激发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一门学科。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课改教学中如何利用学科的自身优势,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显得尤为重要,在探讨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方面,我有以下的思考和尝试。

一、鼓励质疑问难,练就学生创新能力

学贵有疑,这是常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学习才有兴趣,才会主动。巴甫洛夫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亚里士多德也曾说过:“思维是以疑问和惊奇中开始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带领学生去探求知识奥秘的导游者和觅宝者,在教学中,激发诱导学生产生疑问,让他们自觉地寻找解决疑问的钥匙,培养他们的探究力和独创力。如教学鲁迅《孔乙己》时,我鼓励学生在默读课文后,主动提出不懂的问题,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思考的时间。学生通过默读,提出了一系列问题:①孔乙己的悲剧是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那么在同样的制度下,为什么有的读书人不像孔乙己那样?②孔乙己的悲剧到底是社会造成的还是个人造成的?③孔乙己与丁举人都是读书人,为什么丁举人要置孔乙己于绝境?作者的用意是什么?④如今的中考、高考是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⑤中考与高考同过去科举考试有什么区别?„„面对学生的疑问,我不忙于解答,而是鼓励学生通过朗读、思考、联系上下文、小组合作讨论等尝试自己去解决问题。让学生有时间从容思考,在探究中有所发现。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好的设疑是思维的“启发剂”,能很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启动创新的闸门,触发想象与思考,使其求知欲及聪明才智由潜伏状态进入活跃状态,从而有力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学生设疑质疑的基本方法可以从认识事物的三个层面上考虑:一是“是什么”,二是“怎么样”,三是“为什么”。前两者是浅层次的质疑,后者则是深层次的问难。就一篇课文的学习来说,可以引导学生从构思、立意、表达方式、语言特点等方面去作深层次的设疑质疑。

二、创设交流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1、为学生质疑问难提供宽松环境。

自由、宽松的外环境对于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很重要。多数学生想质疑而疑虑重重,是既怕老师瞧不起,又怕同学讥笑。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要职责是精心组织、耐心引导、努力帮助、热情服务。教师的责任就是助学,就是刺激学生的发现欲,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就是为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个性的张扬创造环境氛围,提供条件。

2、一问多解时交流学习,突破难点时动手合作。

陶行知先生讲,创造始于问题。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忌包办代替。要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无疑处生疑,在学习中去发现;在思考中质疑;在释疑中理解;在理解中创新。一问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如给语段分层,在小组学习中学生们往往有不同的意见,争论非常激烈。通过分析、比较、优选,同学们发现了最佳的思路和方法,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得到创新。陶行知也曾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大脑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我在教学中提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找出规律,提炼方法。如教学《羚羊木雕》中,“我”的裤子被树杈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万芳主动提出和“我”换裤子,这是她狭义之心的表现。为了感谢她,当然她也喜欢,“我”就把羚羊木雕送给了她。有人认为这是孩子之间纯真感情的体现。教师引导学生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出发,就这件事谈谈自己的意见。学生们认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应一事当先,首先要为别人着想。从这一点出发,他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当万芳提出“咱俩交换”时,“我”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什么?“我”觉得自己得救了,马上把裤子和万芳换了,“我”有教养吗?“我”送万芳羚羊木雕体现的到底是什么?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融合,难点也就迎刃而解。的确,每个人交换一件物品,得到的是另一件物品;而如果交换的是一种思想,那就会产生新的、更富有内容的思想。

三、在阅读、写作中想象,是创新之源 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些新形象是已积累的知觉经过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想象越宽广,创造性思想的火花迸发得越灿烂。课堂教学的阅读主要是指课文的阅读,在课改教学中,尤其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特性,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如教学《背影》,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想象:父子如果再次重逢,会有哪些精彩对话?再如教学《最后一课》结尾时,许多学生感到“无结尾”,这时我启发学生这是“空白”,是留有思考的余地。这样学生入情快,理解深。在阅读中启发学生去思考,形式多样地去激发他们的兴趣,展现灵气,张扬个性,长期积累下去,学生的听说读写就会如同春苗之起,不见其增,却日有所长。

徜徉于童话、神话、诗歌、寓言等的世界,那一个个虚构的故事和景象,丰富奇特,引人遐思。作文中有许多学生想象的方法,如:改写、扩写、续写。引导学生想象作文要正确区分长期以来混淆的两个概念,即“虚构”与“虚假”。“虚构”是一种构思,一种创造性的构思。“虚假”则是凭空捏造、无中生有。如果不允许学生作文虚构,将会严重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在作文中引导学生想象就必须教会学生虚构。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生活中的人、事、物进行细心观察,认真积累,平时有所感知,有所积累,训练学生突破空间进行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具跳跃性。

四、衔接课内课外,拓宽教学创新空间

1、注重积累,加强课外阅读。语文知识需要积累。单凭课本上的知识积累是有限的,这就必须通过课外阅读来积累知识。在校学习期间的课外阅读宜以短小的文章阅读为主,假期间可以适当推荐学生阅读长篇名著。课外阅读虽然自由性比较强,教师应加强指导,要引导学生实用、健康、品位高的文章,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学会做读书笔记,以确保真正意义的语文积累。我们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很重要,除学校图书室有几万册图书可供学生借阅外,各班学生自助图书,建立图书角,或借助网络,以保证学生有丰富的课外读物。

2、贴近生活,强化实施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的实施主要体现为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两种形式。① 语文的课堂实践活动。

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课堂学习。为了摆脱僵化的课堂模式,就需要设计灵活多样的语文课堂实践活动。要考虑给出足够的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比如书法练习、词语接力、朗读比赛、背诵比赛、语文知识竞赛、故事会、演讲、辩论、风物介绍、读书活动交流等等。这样,开启了学生智慧的闸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给了学生自由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

② 语文的课外实践活动。

语文的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扩充。“学以致用”这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教学要求的一条重要原则。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的实践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课外实践活动更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地学习语文。例如:每年春节一到,城乡处处喜帖春联,我们要求学生除了收集大量的春联以外还要求自制春联,学生对这项活动很感兴趣,其效果也非常好。让学生冲破教室的壁垒,实现时空的开放,创设语文学习的大环境,让学生思维的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生活,把学生放在这个大环境中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平衡发展。

课外的实践活动要着眼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课外的语文实践活动很多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行设计,如做读书笔记,办手抄报,班级黑板报、文化墙、校刊等,凡学生自己能做的事,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做;只要是学生独立完成的事都应多予鼓励,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010年4月

下载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探究与实践(5篇可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探究与实践(5篇可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 【摘要】当前,培养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就针对电子信息类的学科特点,构建多成次创新性实验项目体系以及完善......

    小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计划

    学生创新能力与研究能力的培养计划东高平联小一、提出课题研究的背景: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大学生实践创新策划书

    大学生实践创新策划——南京审计学院法会一班李帆主题“心手相牵,关注留守儿童”一、实践宗旨发挥大学生自身特长,服务社会,提高自我。二、实践时间:2013.3三、实践地点:南京四、......

    音乐教学创新与实践之探究,(推荐)

    音乐教学的创新与实践之探究 著名创新学家朗加明教授曾说过:“对于创新来说,方法就是新的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路”。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终......

    浅谈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浅谈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摘要:社会实践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大学生......

    调查报告: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调查报告: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摘要:社会实践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大......

    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题 目:课程名称:学 院:专 业: 年 级:学 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 2012 年 6 月 3 日 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调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对提升调研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调查研究是机关干部的必修课和基本功,是科学决策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依据,对提升调研能力的实践与思考。提升机关干部调研能力,形成更多更新的调研成果,对于服务领导决策、促进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