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音乐教学创新与实践之探究,(推荐)
音乐教学的创新与实践之探究
著名创新学家朗加明教授曾说过:“对于创新来说,方法就是新的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路”。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终身发展和思维形成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在音乐课中必须加强对思路和方法的创新,要在教学意识、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等实践活动中寻求创新,要在实践中去探索和总结。因此,要达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必须在音乐课中去实现教学的创新,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创新必须在实践中去接受检验,在实践中又去实现新的创新。带着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注重方法,改变思路的观念走进音乐课,我进行了如下一些创新的尝试。
一、创新教学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新课标的理念表明:音乐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能“终身热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人”。强调音乐兴趣的爱好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才是音乐教学追求的目标。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中需要有创新的教学意识,这样才能让教学更加轻松,让学生学有所乐,更富有个性。兴趣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成功中的喜悦和乐趣,会极大地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教学中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好奇心,这是一门技巧。如,开学的第一堂课,我把备课时设计的自我介绍形式介绍给了学生,活动是这样开展的:主题----听着我的歌,让你了解我。示范----我用庞龙的《两只蝴蝶》的音乐旋律篡改歌词,加上相应的舞蹈动作,把我介绍给了大家(其中包括我的姓名、爱好、以及对同学们的期望)。构思----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设计介绍方案。展现----按设计好的方案上台表演。教室里顿时沸腾了,交头接耳、互相讨论,刚才失望的神情则变得神采飞扬。同学们不象以前作自我介绍那样枯燥、机械了,而是积极投入到活动中:有的努力想着用什么歌曲来作旋律,时而动动笔把篡改的歌词记下来;几人1组的,几个脑袋凑在1起,眉飞色舞、群策群力,极力想设计出最好的表演方案;想边歌边舞的则坐在位置上手舞足蹈,嘴里念念有词------展现自我了,同学们载歌载舞,踊跃的把自己推出介绍给大家。教室里欢声迭起,掌声如雷,同学们的节目是1个比1个精彩······ 通过这次有趣的自我介绍活动,我知道了学生的姓名,了解了他们的兴趣爱好,掌握了哪些学生有圆润的歌喉,哪些学生有优美的舞姿------学生也从中获得了音乐审美体验,享受了成功的欢愉,最重要的是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
二、创新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
新课程新理念的重要体现是:“以人为本”,“教育应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从中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因而,我尝试建立一种突出学生发展,以“主体性、创新性”为特征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开放性音乐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创新的教与学的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搭建让学生自主表演的“旋转舞台”和“梦想剧场”,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1、发散思维,焕发活力
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一般都是先由教师介绍曲名、作者、表现内容等,还没听到音乐,就先把学生限制在一个框框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代替了学生的亲身体验,把音乐的多解性变成单解性,使得学生对音乐本身失去兴趣,不注意倾听,放弃了思考与联想。现在上欣赏课,教师应该让学生根据自身对音乐的体验,去理解音乐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去探索问题。这样就使学生始终以积极多变的思维参与教学,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还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音乐表现力。在此类开放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音乐的主人,通过自主地体验和探索,求新、求异、求广地学习,逐步培养了创新的意识和胆识,从而使音乐课真正的“活”起来,焕发出创造的活力。
2、创新教法,大胆实践
因为音乐最具不确定性,解释的自由度也是最大的,所以音乐可以让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想象、解释和宣泄自己的情感,体现自我个性。我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通过音乐活动过程的展开,来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给他们探究问题,探询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大胆想象,自由创造。例如在进行歌曲《青春舞曲》伴奏节奏的学习时,我没有拘谨于书本上原有的伴奏节奏,而是学生自找打击乐器,让学生根据歌曲所表现的情绪,自由创作不同的节奏。我的要求是:一要符合歌曲情绪,二要与众不同,假如创作得好,全班同学都用他们创作的节奏为歌曲伴奏。结果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打出了许多不同的富有特性的节奏。我协同他们把创作的节奏整理书写出来,写成打击乐器合奏谱,让他们用合奏的方式为同学们的演唱伴奏。类似这样的活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在以后的创作环节中,学生都争相要求进行创作表演,获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3、创设舞台,展示自我
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节良好的音乐课,教师既不能让学生长时间地呆呆地坐在那里光唱,这样学生对音乐课很难产生兴趣。也不能让学生自始至终的不停的忙动,这样课堂纪律既乱,学生又累。教师还会力不从心。参与者的强度和
规模应该是:有动有静、全员参与。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分小组进行活动,使动觉参与和心灵参与相结合。从而达到个体动静互换,整体动静互换,使一节课张弛有度。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用声势、身体、乐器、伴奏、合奏、表演、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如,七年级新教材中的《牧马之歌》,教师也可以提示学生积极思考进行创编,将拍手动作换为跺脚、摇头、耸肩、扭腰等动作,使学生在律动中充分感受创作的成功感。
三、创新教学手段,合理有效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鲜明生动、具体直观、形象逼真等特点,能够使教学内容得以充分的表达,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切实地解决教师无法讲清课本中的某些重点、难点,达到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果之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五彩缤纷的音乐画面加上悦耳的音乐,充分体现了“听觉艺术”与“情感艺术”相结合的特点,对学生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
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有重要的作用。而在教学中,学生往往兴致淡漠、不以为然,坐不住、听不进。过去教师用了很多方法,如编故事、画图片、讲解、提示等等,但往往学生只记住老师说的,而对该听的却听不进去。根据音乐欣赏的综合性特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容易同各有关学科知识取得横向联系,加大课堂容量,拓宽知识面,开阔音乐文化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因此,多媒体教学已成为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把聆听、观察与实践密切联系起来,再加上简洁精辟的语言引导给学生以生动真挚的情境感染,像这样的教学效果就大不相同。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利于揭示音乐作品的内涵,使学生从中寻求美、发现美、欣赏美,从而提高审美能力,达到粉笔+黑板+挂图+录音机所达不到的效果,大大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能力和想象力,对欣赏的民族音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创新教学评价体系,激发学生自信
在以往的课堂音乐教学评价中,教师往往采用让学生唱一首课本上的歌曲来给学生评分,有的教师甚至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和对学生大体的印象给学生打分,殊不知这样做是不科学也是不全面的。其一,很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误印象,认为音乐课就是唱几首歌,不必学其它知识。其二,教师不能得到正确的教学效果反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好坏不能正确评估,从而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其三,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让那些平时上课表现欠佳,老师印象中的“差生”产生不满,认为是老师偏
心眼,不公正,丧失学习兴趣。其实对学生来说,音乐是最不能用统一的标尺来衡量的。音乐成绩的评定与其他学科相比,缺乏绝对尺度,音乐课的成绩不能完全用书面的形式来统计,一首歌、一张卷子不能评定一个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效果。音乐评价手段的不正确,可能会扼杀学生的音乐学习欲望和兴趣,会把音乐教育引向歧途,更不用说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构建开放的音乐评价方法,积极探索过程性、主体性、展示性评价方式。主要内容有:平时积累评价法、合作表演评价法、特长展示评价法。平时积累评价法是把学生平时在课堂中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态度作为重要成绩给予记载。合作表演法是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首歌曲、器乐曲或一个舞蹈进行合作表演。特长展示评价法是学生个性化的吹拉弹唱等各项特长,都可以在“班级音乐会”上展示,作为考核内容之一。最后将这三部分综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实践表明:兴趣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成功的喜悦和乐趣,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而开放评价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不断品尝到学习音乐和获得创新的成功乐趣。
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在创新教育成为世界教育一大发展趋势的今天,我们每一位音乐工作者都应在教学实践中实施自主学习,放手让学生在音乐的环境中学习音乐、理解音乐、感悟音乐、表现音乐。真正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一个锻炼的机会,一个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在积极自主地接触音乐、参与音乐、创作音乐中,张开想象创新的翅膀,遨游于充满创造快乐的音乐殿堂。
第二篇:企业管理创新与创新实践探究
企业管理创新与创新实践探究 姓名:(三号楷体加粗,下同)学号: 01000076
学院: 管 理 学 院
专业:
论文题目:
指导教师: 职 称:
20××年 ×× 月 ××
[摘 要] 创新是现代企业进步的原动力。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者,必须把握管理创新的发展趋势和新要求。应认真分析激发组织创新力的影响因素,不断进行创新实践,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使企业获得跨越式发展,实现持续成长。
一、管理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动力
自1912年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第一个从经济学角度系统地提出创新理论,从而为现代社会、现代组织引入了经济发展、生产率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真正驱动力。现在,国际上一些著名的成功企业都将创新视为关键的竞争优势源。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更是现代企业进步的原动力,正如哈佛大学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所认为的,2l世纪将是熊彼特的世纪。管理体系中的创新者是指那种看到经济中存在的潜在利益,并敢于冒风险,把新发明引入经济中,以便获取这种潜在利益的企业家。对企业来说,管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企业发展的基石。笔者认为,有两方面因素促使企业进行管理变革。一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在新世纪中,企业面临的外界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且外界环境的变化速度还在不断加快,企业管理面临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等四个方面的挑战。二是管理理论不断取得新发展。近20年以来,不断涌现出各种新的管理理论,如20世纪80年代提出学习型组织理论,90年代初提出核心能力理论、业务流程再造、虚拟组织、客户关系管理、知识管理等。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表明,企业管理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在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要取得持续发展,必须根本性变革管理理念、内容和方式,运用新的管理理论指导企业管理,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探索全新的管理方法。如果企业的管理变革仅仅停留在对原有管理方式进行局部的修整,将难以应对激烈变化的外部环境,必将为市场所淘汰。众多管理创新成果的成功经验表明,实施管理变革,企业高层管理者必须具有管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勇气、创新的智慧,能够驾驭创新艺术,能够融会百家之长为我所用,摸索企业管理变革的规律和历史方向。
管理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没有管理的创新,企业就像一潭死水,没有生机,更谈不上竞争优势。处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经营者,必须把握管理创新的发展趋势和新要求。时代要求经营者:一是能快速适应科学技术、经营环境的急剧变化,不断进行观念创新、战略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把创新渗透于管理过程中,作为经常性的主要管理职责。二是每个管理者,都应成为创新者,每个企业都要为全体员工充分发挥创造才能建立新的机制。三是企业个性化管理创新。成功的企业,必将是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创新型企业,是能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独具特色的经营方式的企业。
二、对管理创新的再认识
1.观念创新——虚拟办公模式。世上没有永远对任何企业都通行的管理模式,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企业都应有与之相适应的形式。在管理世界中,没有权威,只有创新。美国管理专家毕可斯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由于信息技术的日益进步,未来企业办公室内看不到一个员工,有人选择在家或工作室工作,有人在外面拜访客户,所有的工作部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迹象表明,虚拟办公室工作状态已逐渐成为发展趋势。这种模式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权威管理和严格管理,意味着组织的分权,把权力从领导者手中分散到组织成员手中,员工获得了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领导者则支持、指导、协调员工的工作,激发员工的智慧,并为员工服务。这时企业领导不再是聪明的总裁,而是集体智慧的网络。大家通过网络分享信息,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无为管理”的管理理念。所谓“无为管理”并不是取消管理,而是管理进入更高层次和更高的境界,人人都是管理者,都是重大决策的参与者,也是决策的执行者。管理达到如此境界,才能使领导者真正摆脱日常事务,面对未来,纵观世界,审时度势,筹谋企业发展的根本大计,策划实现使命的长期战略。
2.战略创新——具有全球意识的国际化经营
实行全球化战略,不仅要有利用国际资源,占有国际市场的战略意识和雄心壮志,更重要的是有全局的逐步的发展战略和策略。首先,要面向全球开发与配置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资源。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利税和金融风险来配置资本;根据不同地区技术发展水平和优势来组织技术开发;根据不同地区文化水平和企业需要来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其次,建立一套基于国际分工协作的高效生产体制。越来越多的企业改变了以国内生产为主,海外生产为辅的传统经营方式,力求建立各种形式的海外生产基地。韩国三星集团董事长告诫自己的员工,“国际化是我们在21世纪赖以生存的关键。进人21世纪,不实行国际化,我们就无法生存。世界将走向自由市场。韩国也不例外”。再次,全球化的经营战略更多的是指建立面向全球的国际市场营销体系。许多企业通过启用当地营销人才或加强培训等方式,大力培养不仅懂营销、懂外语,而且熟悉当地文化特点和消费习惯的营销人才,以完善国际营销体系,迅速准确地把握市场信息。而且,企业要成长为跨国公司,还需要具有经营视觉灵、经营规模大、经营区域广、经营范围宽等特征,以适应信息时代对企业发展的需要。
3.制度创新——学习型的企业组织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市场信息复杂多变,人类知识日益膨胀。在美国,每天约有上千家企业诞生,同时每天又有千余家企业倒闭。面对纷繁复杂的变化,企业如何才能保持永久的生命力?英国壳牌石油公司企业策划主任伍德格告诉我们:“企业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或许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真正出色的企业,都是那些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能不断学习的组织。彼得·圣吉在研究系统动力学的管理理论和
无数优秀大企业的管理实践后提出:未来理想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出现,是企业制度的一次创新。4.组织创新——扁平化的组织结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在管理者及劳动者之间共享,企业组织等级结构已不再受到管理幅度的限制,纵横交错的信息渠道造就了一种崭新的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结构。这是一种通过减少管理层次,压缩职能机构,裁减人员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紧凑而富有弹性的新型团体组织。它具有敏捷、灵活、快速、高效的优点。它是一种静态构架下的动态组织结构。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等级型组织和机动的计划小组并存,具有不同知识的人分散在结构复杂的企业组织形式中,通过未来凝缩时间与空间,加速知识的全方位运转,以提高组织的绩效。扁平化组织结构的竞争优势在于不但降低了企业管理的协调成本,还大大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满足用户的能力。不难预言,扁平化企业组织将是知识经济时代独具特色的组织创新。
5.市场创新——网络营销。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网络技术进入商品流通的每个环节,实现了对传统商业管理的根本性变革。网络营销就是信息革命带来的一次市场创新。二战以后,跨国公司得以迅猛发展,其全球一体化的经营战略,使得各国经济之间的依存和联系日益密切,形成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然而,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因素的不同,使跨国公司进入国外市场面临重重困难,但是,国际互联网络的投入使用克服了各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甚至是同化了这种差异。它提供了一个真正的世界市场,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依赖,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从而加速了世界各国相互依赖的程度,使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
从营销的角度讲,网络上生产者和消费者一对一的互动沟通,了解顾客的要求、愿望及改进意见,将工业时代大规模生产、大规模营销改进为小群体甚至个体营销,为消费者提供了极大的满足,符合现代营销观念的宗旨。同时,它的革命性在于缩短了整个经济的中间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节约了社会资源。具体到营销机制,网络技术打破了横跨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时间、空间障碍,弱化了存在于二者之间的各种中间环节和渠道。
三、促进创新与创新实践
(一)促进创新因素分析
1.结构因素。一是有机式结构对创新产生正面影响。有机式组织结构是相对于机械式组织结构而言。它强调内部的全面合作,更重视非正式的沟通,倾向于将权力分散化,能够对环境的变化迅速作出反应。因为有机式结构纵向变异、正规化和集权化程度低,可以提高组织的灵活性、应变力和跨职能工作能力,从而使创新更易于得到采纳。二是拥有富足的资源,能为创新提供另一重要的基石。组织资源充裕,就使管理当局有能力购买创新成果,敢于投下巨资推行创新并承受失败的损失。三是单位间密切的沟通有利于克服创新的潜在障碍。
2.文化因素。充满创新精神的组织文化通常有如下特征:接受模棱两可,过于强调目的性和专一性会限制人的创造性;容忍不切实际,组织不抑制员工对“如果……就……”这样的问题作出不切实际的、甚至是愚蠢的回答,乍看起来似乎是不可行的,但往往可能带来问题的创新性解决;外部控制少,组织将规则、条例、政策这类的控制减少到最低限度;接受风险,组织鼓励员工大胆试验,不用担心可能失败的后果。错误被看作能提供学习的机会;容忍冲突,组织鼓励不同的意见,个人或单位之间的一致和认同并不意味着能实现很高的经营绩效;注重结果甚于手段,注重结果意味着对于任一给定的问题,可能存在若干种正确的解决办法;
强调开放系统,组织时刻监控环境的变化并随时作出快速反应。
3.人力资源因素。在这一类因素中,有创造力的组织能积极地对其员工开展培训和发展,以使其保持知识的更新。同时,它们还给员工提供高工作保障,以减少他们担心因犯错误而遭解雇的顾虑。组织也鼓励员工成为革新能手。一旦产生新思想,革新能手们会主动而热情地将思想予以深化、提供支持并克服阻力,以确保创新得到推行。研究表明,革新能手们有一种共同的个性特征:高度自信、有持久力、精力旺盛、敢于冒风险。同时也显示出与动态式领导相似的特征。如他们会以其对创新成功的潜在可能的认识,以及他们个人对其使命的坚信不移来激励和鞭策他人,并善于从他人处争取支持的力量。另外,创新能手们一般拥有提供相当大决策自主权的职位,这使得他们能在组织中引入并推行所提倡的创新。
(二)创新实践
1.企业管理创新要以提高企业核心能力为目标,特别要提高国际竞争力。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核心能力的竞争。只有拥有核心能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我国大部分企业已经处在了完全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管理创新的使命是摒除企业中获得竞争优势的妨碍因素,努力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
经济全球化趋势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向我们袭来,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就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到2006年12月11日,我国加入WTO的过渡期基本结束。在国内外市场进一步对接的条件下,竞争将进一步升级和加剧,市场游戏规则将得到更严格的执行。这对我国长期在很不规范的市场上从事商务活动的企业来说,直接面对国际跨国厂商的竞争,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新的竞争环境要求我国的企业必须形成自身的核心能力,管理创新必须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
2.企业管理创新的着力点是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企业管理创新的实践告诉我们,企业要取得大的发展,必须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突破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社会发展的速度在不断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层出不穷,致使生产力层面和生产关系层面的矛盾不断产生,企业经营也如逆水行舟,要想不被淘汰,必然要加快创新步伐,解决制约因素。而管理创新只有首先瞄准企业中的主要矛盾,排除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障碍,才能使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获得持续成长。
3.企业管理创新必须与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相融合。管理创新的实质是合理组织生产力,体制创新的实质是解放生产力,技术创新的实质是通过新的技术手段直接发展生产力。尽管三者侧重点各不相同,在企业管理中的性质、地位、作用各不相同,但是它们都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都是通过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实现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相互支撑。没有体制创新作保证,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就会缺乏动力,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也不可能持续进行;没有持续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就难以得到有效利用,体制创新就难以得到具体落实;没有持续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就难以达到持续提高生产力的目标。企业管理创新必须考虑制度的制约和技术进步对管理创新可能造成的影响,将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把握平衡,通盘考虑。
4.企业管理创新要持续进行。国外管理实践和研究证明,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获得持续发展。IBM、强生、Sony等国际一流企业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关键的原因就在于这些管理机制能激励并源源不断地释放出企业的创新能力。例如,海尔从《日日清管理法》管理创新成果到《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管理创新成果,通过不断进行管理创新,使得海尔从经营艰难的小企业,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家电生产集团企业,成为世界知名的跨国公司。
5.企业管理创新要走民族化和国际化相结合之路。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说,“我国企业
作为真正的企业,只是改革开放以后才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的,至今只有20多年的历史,还处在青年、少年时期,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整体来看还很稚弱,在应对这些严峻挑战的过程中也会面临很多困难。”而发达国家已经走过了上百年市场经济的道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环境中,众多企业已形成企业运营、企业管理的一整套成熟、先进、科学的模式,创造了丰富的实践成果。我国企业的实际和企业管理理论的现状,决定了在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洋为中用”将是我国企业管理以及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形式。同时,企业管理创新还要充分考虑本土文化的特点,发掘本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不生搬硬套,而要引进、消化、创新、发展,走有民族特色的国际化之路。
参考文献:
[1]芮明杰.知识型企业成长与创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王淑芬.知识经济与企业创新教程[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3]吴敬琏.中国企业还处于少年期[N].人民日报,2007-01-04.[4]刘同福.中国式持续发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5]徐兆辉,等.管理科学与社会经济[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6]刘臣钦,等.现代企业组织设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第三篇:古文教学之创新与实践
初中古文教学之创新与实践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真正承载浓厚的文化底蕴的就是文言文,古人留下一名诗警句,好文华章,都能能陶治人们的情操,启迪人们的思维。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中考文言文占30℅左右,可见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位置。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七至九年级的文言文教学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一定量的名篇。”“什么是浅易文言文”?“一定量到底是多少”?由于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定得不够明确,不具体。广大教师只好凭着自己的理解去教学。在文言文的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这些现象: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怕学文言文,在他们的意识中,文言文晦涩难懂,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无非就是死记硬背,这样只会产生对文言文的厌恶之情;另外,教师讲授方法单一,逐字逐句地把原来的文言文用白话解说一遍,这是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串讲法”,“串讲法”容易使学生“养成依赖心理,懒动脑筋”。扼杀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有的学生甚至在教师串讲的过程中置身事外,完全充耳不闻,结果是教师把有关的文言知识一再强调,而学生仍处于“原地踏步”的状态。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生只是不起眼的“观众”与“听众”。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大弊病,老师讲得无味,学生听得乏味。
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应创新方法,教师不仅要传授必要的文言知识,更重要的还要重视教法、激发学生自己读的愿望,让学生能够读,喜欢读,并能体会其中的乐趣。下面是我的教学实践,效果不错。
一、我让学生当演员
许多学生都有自己的粉丝,其实他们内心也渴望能当演员,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别人的粉丝。初中学生年轻气盛,富有表演天赋。我在语文课堂引入表演艺术,让学生扮演文中角色,亲自演示,再现课文中描述的情境,既让学生圆了自己当演员的梦,又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教学《黔之驴》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粗通文意;接着教师指出文中一些特殊文言词语的意思、用法,尤其是描写驴和虎的动作的词,更要强调突出其意思,从而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然后让学生试演,一个演驴,一个演虎;由学生做出评析后。教师再次挑选一些领悟能力强,语文功底深、性格活泼开朗的学生,把角色分配到学生中去,配以背景音乐,让学生把握虎、驴两角色的言行举止、神情生动形象地再一次表演出来。表演时,教师创设好表演的场景,然后由教师或学生逐句朗读或背诵课文。表演后让学生评讲优劣,讲自己的看法。
这样通过课堂表演,再现文中情境,使学生从听觉、视觉、感觉方面受到刺激,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欢声笑语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
二、过一把当记者的瘾
初中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爱表现自己,对自己经历过的人和事记忆犹新,易懂而难忘。文言文课堂上,我让学生当记者,过一把当记者的瘾,通过采访和受访员面对面交谈,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例如:我教《桃花源记》时,我把课室当做桃花源,选其中四位学生当记者,其他同学当村民,课前布置大家:
1、读熟课文,说说桃花源迷人的地方;
2、让记者设计好提问的问题,其他同学熟悉课文内容,准备好随时回答记者的问题;
3、没受采访的同学做好采访笔记,注意一定要记准确,如果记者所采访的问题或是受访员所回答的问题不是很精彩、引人,其他同学们可以找适当的时机做补充。课堂上学生按分配好的角色积极参与,学习兴趣高,气氛浓厚。可以采用这一教法的还有《包拯》、《强项令》等课文。
三、把辩论引进课堂
辩论是演讲的常用形式。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对教师的组织教学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这么说,一切适合于学生自主发展,体现探究意识的活动形式都有可能在课堂出现。辩论赛出现在课堂上便是这个背景的产物。
课堂辩论活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课堂辩论活动是一种能够发展学生语言流利度以及学术性学习技巧的创造性教学方式。
我教学《愚公移山》一课时,设计这样一个辩论课题:《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到底是“愚”,还是“智”?然后将不同观点的学生分成正反两方,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为自己的观点找证据,同学之间可以互相交流,看谁厉害。辩论过程中双方都能自觉不自觉地运用逻辑推理的办法去证明自己的观点,并且能够从对方辩言中寻找论据,反证自己的观点,由此可见,学生已掌握了辩论的一些基本方法。就辩论内容来说,学生涉猎到了课本要学习的内容,还牵涉到课外知识。在辩论中,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人物内心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在争论中往往比单独地思考更能发挥创造性。学生在辩论中,为使自己的观点占上风,不断向对方质疑,在相互质疑中,学 生调动一切学习因素,启用自身的一些学习潜能,使自己的认识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从总体上说,课堂辩论,是教学相长的一个具体体现。对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也大有好处。当然,不是每节课都能使用辩论的,但一旦出现,教师便要抓住机会,培养学生兴趣。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并制造辩论的机会,发起辩论,那更为优秀。毕竟,真理是越辩越明的。
四、把学习当旅游。
有人说: 把工作当享受,你就会竭尽全力;把生活当乐趣,你就会满怀信心;把奉献当快乐,你就会慷慨助人。我再补充一句:把学习当旅游,你就会勤奋努力。旅游给人带来无穷的快乐和幸福,看风景、品美食、住宾馆、赏民俗、听故事,哪一样不给人带来无穷的快乐和幸福?因为旅行,他不理会繁杂的琐事,自由自在地,去体验一个城市,一段故事,留下一片欢笑。我想:若教学古文亦能如此,此不是解决传统古文教法的又一大突破吗?
游记写景类的古文,我就采用这一教法。“旅游”作为当社会的热名词,大多数学生都热衷并且想亲自尝试,我就抓住学生这一心理进行引导教学。例如:我教《三峡》这一篇古文,1、简介三峡,三峡,她像一朵奇葩绽放在花团锦簇当中。她以其雄奇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广博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的游人,更是打动了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他们挥毫泼墨,为我们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名篇佳作。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就为我们创作了一篇脍炙人口的山水游记散文《三峡》。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三峡,去欣赏三峡美景,去欣赏《三峡》美文。
2、布置思考问题:(1)、“假如你要到三峡去旅游,你会选择在哪个季节去,为什么?”(2)、在旅游过程中请同学们找出你最喜爱的一处景物,说说你为什么喜爱它,它的什么特点吸引了你。
3、要求:先找后思考,还可以和同学议论议论。学生为了找到最好的旅游季节,为了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物。非常积极认真地去读课文,并尽力弄懂文意,收效绝对比生硬的讲解字词和翻译句子好。能采用这一教法的还有《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
当然我还让学生当过画家、导游、导演、专家评委等,用这些方法来活跃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实践证明:以上新法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目标的要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到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从而学得轻松,学得扎实。总之,只要我们勇于打破旧的教学观念,不断创新,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就能让文言文的教学活起来,就能让学生在古老的文化中啜饮甘露,在美的领域中成为审美的人,这样,优秀传统文化的河流才会不断地流淌下去。
第四篇:浅谈音乐教学的创新与实践论文
****同志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音乐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听觉、感受、联想、想象、表现、创造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根据我的理解,音乐教学的创新是一种演变和渐进的过程,可以从五个方面去理解和把握。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态度
要培养学生创新态度,教师首先必须先成为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教师的创新精神主要包括创新思维、首创精神、成功欲、探索精神等。教师要从学生喜爱的活动中寻找突破口,不因循守旧,主动突破教材与习惯定势的束缚,引导学生的创造积极性,促进创新态度的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种种创新性表现常常与错误、顽皮、任性、争吵等相联系。学生对问题的看法不一定十分准确,但敢于想象和联想,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是好的,也是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假如不给予学生创新机会,轻易代替、否定学生的意见,不但剥夺了学生探索的乐趣,让他们产生失败、内疚、挫折的情感体验,同时还会使学生懒于动脑,疏于尝试。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正确对待“良性争吵”,多给学生创造“争吵”“讨论”的机会,大胆探索、求真、求新。
二、找准创新的途径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确定创新的内容很重要。可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培养即兴创编能力。如让学生用各种声音材料去模拟和表现自然界中的各种音响及对事物的切身感受;用声音编创较为完整的带有情节的声音故事,进而尝试为所学的有关诗歌或故事进行简易的配乐表演;让学生口头创编旋律或简单的旋律接龙,即兴创编节奏;也可根据歌曲的内容、形式和情绪边唱边表演,创编出有表现力的表演动作或新的表演形式;还可以尝试创编歌词或为不同情绪的歌、故事、美术作品等编配音乐;等等。
游戏是儿童较喜欢的一种活动方式,儿童在玩中学,在乐中学,通过游戏开发儿童的创造思维。如模仿、模进、旋律接龙,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创新的动力。
三、优选创新的方法
1.发现法
发现法是学生动用教师提供的按发现过程编制的教材或材料进行“再发现”,以掌握知识并发展创造性思维与发现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采用发现法,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提供各种音响材料如刮风、雷电、飞机起飞等音响,混声合唱曲,打击乐,人讲话声,水声,钢琴、木琴等乐器组合声等,让学生识别什么是音乐,什么是非音乐。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然后再从实践到理论上去检验、证明,这样通过发现得出结论。
2.问题教学法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教师要鼓励、诱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可以解释性地回答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一听赏一提问一假设一推理一验证”等过程,对问题反复地、持续地进行探究、实践,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境法
情境法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音乐中,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往往需要借助情境,如:创设图画再现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语言描绘情境;音乐渲染情境等。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情感体验和情境,从而增强对教材的理解,促使他们产生用音乐来表达的欲望,同时也受到一定的性情陶冶。
4.讨论法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为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问题,相互启发,讨论辩论,各抒己见的教学方法。在音乐教学中,讨论法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精神,能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对歌曲演唱的处理分析、音乐欣赏作品的理解、形体动作的动作分析、旋律创作的研究、乐队的简单编配等,都可以采用讨论法。
四、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
创新性思维表现在不满足用现有知识和社会常识去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而是从崭新的创见来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培养想象能力
想象是思维活动中最有活力的一个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离开想象不可能取得成效,想象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如用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想象或利用原型启发,诱发思考,促进学生想象。如欣赏一首作品,让学生自己想象、联想,学生们会得出多种答案。
2.培养求异思维能力
以往的教育教学重视求同思维的培养,忽视求异思维的训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及主动性的培养。教师的话绝对是正确的,歌谱写错了也那么唱,音不准、节奏不对也不去辨别等。求异思维就是从常规思维的反面去思考问题,探索多种方法、答案,激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的思维。
3.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所谓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线索,向不同的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发散思维具有多端性和灵活性两大特点,在音乐教学中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和条件,激发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多向思维。如让学生先实践后总结归纳,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再如通过设疑、提问等手段,也会获得较好的效果。
五、构建创新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模式是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某种教学模式是针对某个实际问题,为达到某种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最优教学操作范式。教学模式的构建、选择,要从教学目标和教学本质出发。
创新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是:教学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目标是培养创新能力;教学过程是主动、生动活泼;教学法是启发内因转化;教学环境是和谐愉悦共振。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统一体,它们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以上是我的一点粗浅体会,希望同行们能在教学中创立更为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与学的音乐实践方式,体现培养创新能力的各种课型的音乐教学模式,为我们音乐教学的发展增光添彩。
第五篇: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的实践与探究
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的实践与探究
龙凤萍
创新能力是指人在特有文化根基、性格指向、知识素养和经验积累等因素作用先形成的一种富有创意的发明或发现的能力。与传统的教学观不同的是,现代教学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中学语文是承载丰富的文化、富于情感、,利于激发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一门学科。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课改教学中如何利用学科的自身优势,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显得尤为重要,在探讨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方面,我有以下的思考和尝试。
一、鼓励质疑问难,练就学生创新能力
学贵有疑,这是常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学习才有兴趣,才会主动。巴甫洛夫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亚里士多德也曾说过:“思维是以疑问和惊奇中开始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带领学生去探求知识奥秘的导游者和觅宝者,在教学中,激发诱导学生产生疑问,让他们自觉地寻找解决疑问的钥匙,培养他们的探究力和独创力。如教学鲁迅《孔乙己》时,我鼓励学生在默读课文后,主动提出不懂的问题,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思考的时间。学生通过默读,提出了一系列问题:①孔乙己的悲剧是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那么在同样的制度下,为什么有的读书人不像孔乙己那样?②孔乙己的悲剧到底是社会造成的还是个人造成的?③孔乙己与丁举人都是读书人,为什么丁举人要置孔乙己于绝境?作者的用意是什么?④如今的中考、高考是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⑤中考与高考同过去科举考试有什么区别?„„面对学生的疑问,我不忙于解答,而是鼓励学生通过朗读、思考、联系上下文、小组合作讨论等尝试自己去解决问题。让学生有时间从容思考,在探究中有所发现。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好的设疑是思维的“启发剂”,能很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启动创新的闸门,触发想象与思考,使其求知欲及聪明才智由潜伏状态进入活跃状态,从而有力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学生设疑质疑的基本方法可以从认识事物的三个层面上考虑:一是“是什么”,二是“怎么样”,三是“为什么”。前两者是浅层次的质疑,后者则是深层次的问难。就一篇课文的学习来说,可以引导学生从构思、立意、表达方式、语言特点等方面去作深层次的设疑质疑。
二、创设交流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1、为学生质疑问难提供宽松环境。
自由、宽松的外环境对于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很重要。多数学生想质疑而疑虑重重,是既怕老师瞧不起,又怕同学讥笑。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要职责是精心组织、耐心引导、努力帮助、热情服务。教师的责任就是助学,就是刺激学生的发现欲,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就是为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个性的张扬创造环境氛围,提供条件。
2、一问多解时交流学习,突破难点时动手合作。
陶行知先生讲,创造始于问题。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忌包办代替。要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无疑处生疑,在学习中去发现;在思考中质疑;在释疑中理解;在理解中创新。一问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如给语段分层,在小组学习中学生们往往有不同的意见,争论非常激烈。通过分析、比较、优选,同学们发现了最佳的思路和方法,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得到创新。陶行知也曾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大脑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我在教学中提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找出规律,提炼方法。如教学《羚羊木雕》中,“我”的裤子被树杈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万芳主动提出和“我”换裤子,这是她狭义之心的表现。为了感谢她,当然她也喜欢,“我”就把羚羊木雕送给了她。有人认为这是孩子之间纯真感情的体现。教师引导学生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出发,就这件事谈谈自己的意见。学生们认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应一事当先,首先要为别人着想。从这一点出发,他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当万芳提出“咱俩交换”时,“我”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什么?“我”觉得自己得救了,马上把裤子和万芳换了,“我”有教养吗?“我”送万芳羚羊木雕体现的到底是什么?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融合,难点也就迎刃而解。的确,每个人交换一件物品,得到的是另一件物品;而如果交换的是一种思想,那就会产生新的、更富有内容的思想。
三、在阅读、写作中想象,是创新之源 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些新形象是已积累的知觉经过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想象越宽广,创造性思想的火花迸发得越灿烂。课堂教学的阅读主要是指课文的阅读,在课改教学中,尤其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特性,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如教学《背影》,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想象:父子如果再次重逢,会有哪些精彩对话?再如教学《最后一课》结尾时,许多学生感到“无结尾”,这时我启发学生这是“空白”,是留有思考的余地。这样学生入情快,理解深。在阅读中启发学生去思考,形式多样地去激发他们的兴趣,展现灵气,张扬个性,长期积累下去,学生的听说读写就会如同春苗之起,不见其增,却日有所长。
徜徉于童话、神话、诗歌、寓言等的世界,那一个个虚构的故事和景象,丰富奇特,引人遐思。作文中有许多学生想象的方法,如:改写、扩写、续写。引导学生想象作文要正确区分长期以来混淆的两个概念,即“虚构”与“虚假”。“虚构”是一种构思,一种创造性的构思。“虚假”则是凭空捏造、无中生有。如果不允许学生作文虚构,将会严重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在作文中引导学生想象就必须教会学生虚构。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生活中的人、事、物进行细心观察,认真积累,平时有所感知,有所积累,训练学生突破空间进行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具跳跃性。
四、衔接课内课外,拓宽教学创新空间
1、注重积累,加强课外阅读。语文知识需要积累。单凭课本上的知识积累是有限的,这就必须通过课外阅读来积累知识。在校学习期间的课外阅读宜以短小的文章阅读为主,假期间可以适当推荐学生阅读长篇名著。课外阅读虽然自由性比较强,教师应加强指导,要引导学生实用、健康、品位高的文章,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学会做读书笔记,以确保真正意义的语文积累。我们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很重要,除学校图书室有几万册图书可供学生借阅外,各班学生自助图书,建立图书角,或借助网络,以保证学生有丰富的课外读物。
2、贴近生活,强化实施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的实施主要体现为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两种形式。① 语文的课堂实践活动。
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课堂学习。为了摆脱僵化的课堂模式,就需要设计灵活多样的语文课堂实践活动。要考虑给出足够的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比如书法练习、词语接力、朗读比赛、背诵比赛、语文知识竞赛、故事会、演讲、辩论、风物介绍、读书活动交流等等。这样,开启了学生智慧的闸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给了学生自由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
② 语文的课外实践活动。
语文的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扩充。“学以致用”这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教学要求的一条重要原则。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的实践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课外实践活动更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地学习语文。例如:每年春节一到,城乡处处喜帖春联,我们要求学生除了收集大量的春联以外还要求自制春联,学生对这项活动很感兴趣,其效果也非常好。让学生冲破教室的壁垒,实现时空的开放,创设语文学习的大环境,让学生思维的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生活,把学生放在这个大环境中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平衡发展。
课外的实践活动要着眼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课外的语文实践活动很多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行设计,如做读书笔记,办手抄报,班级黑板报、文化墙、校刊等,凡学生自己能做的事,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做;只要是学生独立完成的事都应多予鼓励,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01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