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三位一体教学探究与实践

时间:2019-05-13 01:41: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数学三位一体教学探究与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数学三位一体教学探究与实践》。

第一篇:初中数学三位一体教学探究与实践

初中数学“三位一体”教学的探究与实践

灵武英才学校 张银

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思考与探索。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这就需要我们要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程理念,探究课堂教学的新方法,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创建充满生机活力的新课堂,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一、新课程唤起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认真学习,不断反思,积极改进,查出了长期困扰课堂的弊端:不少教师不是按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开展教学,而是习惯于把教学过程归结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上课做不完,课外继续练,在大量反复操作的基础上达到掌握的目的。教学上更是轻过程,重结论,单纯依靠重复操练的“经验性”教法,忽视概念教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重视学生学习习惯,数学素养的培养,还有不少应试教育的印记。教学评价时,主要看结果,即分数的高低。这些不良的做法明显加大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抹杀了学生的数学学兴趣。新课程的实施让我们又一次觉察到问题的严重性,我们认真学习,加强反思,积极改进教学。我们尝试、探究、实践了初中数学“三位一体”教学,何谓“三位一体”,即课堂上运用“学案导、学、练”,课后进 行周测查,每月组织月考评。通过三年的教学探究、实践、反思、交流,已初步取得成效。永威模式下的初中数学“学案导学练”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变革,以学生的自学为基础,以师生互动为手段,以发现问题,自我探究为主线,以学生多种能力的养成为目标,较好地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征,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永威模式下的初中数学“学案导学练” 教学的精髓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不仅着眼于当前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而且注重于能力的开发和长远的发展。其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习的基础;培养创新思维是学习的核心;教师的导学是学习的前提;讨论质疑是学习的方法;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是保证。

二、新课程唤起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有些学生是上课一听就懂,但是课后完成作业就不知如何下手,甚至过几天就忘,这是常理,因为这些学生的学习处于知识表面,能听懂,但不能单独完成作业,没有把知识转化成能力;技巧和方法单一,思维不灵活;知识的深度、广度、拓展严重不够,完全停留在纯基础层次,造成学生的思维局限,创新能力低,这是没有及时巩固、加深、拓广的缘故。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一问题,时间长了,就会造成两极分化,严重时,部分学生就会掉队。实践证明:学生不能只掌握学习内容,还要检查、分析自己的学习过程,要让学生知道自己该如何学、如何巩固、如何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评价。为了能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我实行了每周一测查。主要是诊断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通过周测及时有效的解决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和遗忘的现象,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有效可行。另外,学生的数学知识也不是散乱的一盘宝珠,必须让学生把它穿成美丽的项链,将它放在脑海的深处,随时能够展现出它的魅力,这就需要月考完成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梳理、记忆、整理、复习、巩固,进一步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深化和综合应用。月考能检查教师和学生近期的教与学的效果,帮助教师和学生及时发现教与学等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促使教师和学生共同改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在每次月考前都可以给自己定一个学科考试目标,这样有利于自己考后及时找出目标差距,然后分析造成目标差距的原因,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进行补救。通过对初中数学“三位一体”教学的探究与实践,以初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现将教学经验和大家共同分享,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帮助和指正。

三、“学案导学练”是激活课堂的金钥匙

在课堂教学中,永威模式下的初中数学“学案导学练”的优势在于它的适用性、可操作性、可调性、灵活性,能够达到面向全体,教师教有目标,学生学有方向,核心是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永威模式下的初中数学“学案导学练”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时间和空间。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多,参与度高,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多,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机会多,真正落实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学生会的教师不讲,个别学生有疑惑的问题,学生帮助解决,共性的问题教师启迪,师生互动解决。通过实施永威模式下的初中数学“学案导学练”,能真正落实:(1)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2)把讲解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3)把思考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4)把预设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5)将评价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永威模式下的初中数学“学案导学练”能够真正落实分层教学和成功教育低、小、多、快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上分层要求,分类设计,评价上更是分层评价,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实施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指导,不仅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法,设计不同的练习,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分层评价,分类作业,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一)永威模式下的初中数学“学案导学练”的设计环节及其设计意图 在永威模式下的初中数学“学案导学练”中,我们设计了如下七个环节:

1、课前导学。要求学生在上课前或铃响后用2-4分钟的时间自主完成。课前导学的设计是对本节课所用到的已学知识的复习巩固,是以旧引新,是在旧知识的复习中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努力做到复习铺垫有“高效度”,以旧知引入新知,短时高效,平中有奇。

2、出示学习目标。目标是本节课的抓手,目标要达到:精炼、简明、清晰、明确、完整、易于学生理解,具有可测性和达成度,不能超越或低于课程标准的目标,从而切实落实依标扣本。目标还具有导向、统帅、指导的作用,是教学的灵魂。教师的教学、测评依据目标,学生的学习围绕目标,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航标,是教师设计“学案导学练”的根本。学习目标需要教师充分的展示给学生,学生不理解时,教师可以给学生释标。让学生心中有目标,带着目标学。

3、自学指导。学生按照导学提纲的要求进行自学。导学提纲已经为学生指出了学习的内容、要求、方法和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便于学生依据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便于学生发现问题,依据指导,自主的解决问题,提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指导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样学,如何学,真正达到依标导学。自学后,教师给学生进行成果展示交流的机会,比如:数学概念理解了吗、性质、规律会用吗?公式记住了吗?例题看懂了吗?找到自己不会的问题了吗?此时学困生是特别关注的对象,问题有学生帮助解决。

4、课堂检测。分为检测

一、检测二。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相互学习的学习状况。

检测一:主要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层次性的课本类基础题,达到 面向全体,围绕目标,全体学生都能完成。让学生先自主完成,尝试成功。问题主要有基础薄弱的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纠错、帮助,让学困生达成基础目标。师生可用分数评价,以此找优点,查不足,养成良好的习惯。

检测二:对本节课的知识做适当变形、综合进行检测。学生在初步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变形,再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变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数学思维的能力。学生先独立完成,有问题,先有学生纠错,学生讲解,疑难问题,教师精讲,当堂检测,5、达标测评。学生学完本节课的知识后设计测评题,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当堂测评。搞清哪些学生已经完成学习目标,哪些学生今天课堂还存在问题,为课后对学困生进行指导和课后分层、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奠定基础。

6、课外拓展。主要是学有余力的学生的课后思考题。学生学习本节课后、设计几道综合的、变式的较难的习题,使学生在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加深和拓展。拓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钻研数学的兴趣。

7、课后作业。根据课堂学生的达标情况和学生的不同层次,进行作业设计。作业布置做到多样性、典型性、层次性、针对性,让学生课后完成,这部分练习主要是中等学生和学困生完成,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完成学习目标。

(二)永威模式下的初中数学“学案导学练”一节课设计

下面将北师大教材,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相似图形》中的一课时“学案导学练”展示给大家,和大家共同分享,敬请指正。第四章相似图形

比例的性质-----合比性质和等比性质

一、课前导学

1、已知3,则

2、若abxyz357abab=。b,则xyzxyz=________.abcacab则1 即 dbdbd3、1=,+1=,若

二、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合比性质和等比性质。

2、会应用比例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一 cd认真看课本P105-106页,例2中的两个问题。如有疑问,可与同桌小声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

5分钟后比谁看懂了例题,并能找出其它解决例2中两个问题的方法,谁能发现问题中的规律。

四、检测题 检测一

abcd 和的值。bcacabcd2、请你由推导出=

bdbd1、求要求: 1、6分钟内独立完成。

2、仿照例2。

3、字体工整。归纳: 如果 abcabcd,那么=(用2分钟)理解、记忆合比性质)。dbd6 自学指导二

你能用前面的方法,解决下列问题吗?试试看。

1、已知abceace的值。=3,求dfbdfabceacea= ,推导出dfbdfb2、请你由已知5分钟后,比一比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你发现了生么规律。归纳等比性质: 如果abcm„(b+d+„+n≠ 0)先补充完整,然后(用2分钟)理解、记忆dn合比性质。检测题二(6分钟)

1、已知:ac==(b+d+f≠0),求下列各式的值。

bdef23(1)eface(2)fbdfA2、如图,点D,E分别在AB,AC上,且

ADAEDE2,ABACBC3DB则△ADE的周长 =。△ABC的周长

五、达标测评

1、已知,则ab34abab, bbEC2、ace1已知,且ace3,则bdf____bdf

2六、课外拓展

1、已知:ac==2(b+d+f≠0)求:(1)bda2c3ea5e(3);(4)b2d3fb5fefacebdf;(2)

acebdf;

.bcacab,求k的值 abc7

2、已知a、b、c为非0的整数,k

七、课堂作业

必做题:课本P107页3题,108页4题。选做题

acbba-bcd=3, 求(1)(2)(3)(4)bdabcdacac2a3c(5)(6)(7)

bdbd2b3d已知

四、数学周测查是提升学生学习的催化剂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但是课后复习、巩固、拓展、测查也是不可忽视的。古人云:“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是说教师既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好好学习,又要让他们在课外善于自学(自己明白做什么,如何做,并主动去实践),同时也应对他们加强监督和引导。数学周测查就起到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自查,自纠,复习巩固。它不仅起到以测代练的作用,而且能让教师、学生通过测试,发现自己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最终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得以发展和提高。教师通过周测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个性问题和共性问题,查找问题的原因,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数学周测查既是对学生艰苦学习过程的一种肯定,也是对教师辛勤工作的一种肯定。学生考好了,说明他们在这一周学习是认真的、有效的,教师不要吝啬自已的语言,应大张旗鼓地给予表扬,这样激励学习好的学生,同时对没有考好的同学来说也是一种鞭策,有效的鼓励能让学生持续较长的时间。对于教师来说,考好了是对自己教学方法、能力的认同,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同时应总结教学经验,指导以后的教学工作,进一步提高自己教育教学水平。

周测查主要是教师利用周末的时间对学生一周所学知识进行测查。主要利用周测卷,测查的方法可以利用课堂一节课,或者学生周末在家自测,周一上交,教师及时批阅,帮助学生查找问题,找出问题学生,课余指导,防止学生 掉队,为学生更有效的学习奠定基础。只有老师重视周测查,认真命题、严格考查、认真评卷,紧跟学生,学生通过测查见了实效,学生才会真正重视周测查的目的及意义。教师要贯彻“精出题、严考试、细改卷、重评讲”的原则,要认真选题,选题时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要适应学生实际水平;题量要合适。首先,应充分体现本周数学所学核心知识,以基础题为主,课本及其配套作业中的重要题型要有所体现,这样能保证学生平时的作业质量;其次,应有一定的创新,有一两题可“源于教材”,但高于教材,是教材中题目的引申和拓展,这样鼓励学生重视课本,钻研课本,题量要适当,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获得较满意的成绩,有利于学生查找、反馈作业中的问题,及时反思,不断进步。设计试卷要做到:试卷的整体结构要合理,题型配置应得当。客观题应设计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主观题应设计计算题、作图题、解答题、应用题、证明题、探究题等。题量设置应适当,一份测试卷的题量应控制在20个以内,强调知识覆盖一周所学知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要给学生留下较充足的思考时间,留下较宽裕的展示思维过程的空间,这样可以有

一、两个较为灵活的试题去考查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探索知识、掌握知识的能力,考察学生的潜能。内容比例要恰当,根据本周所学内容,依照课程计划,课时比例,确保考试内容的比例。试卷的能力考查要明显,命活题反映不同学生不同的思维水平,最后一小题可出灵活一些,较难一些。试题难度应渐进。一是难度要讲究渐进。小坡度,容易题、稍难题、较难题、三者比例7:2:1。二是各个题中也应该讲究渐进,填空题难度也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实践证明,数学周测查的使用对学生已学知识的复习、巩固、拓展,加深理解、记忆、解决疑难问题起到了明显的效果,对学生后续的学习起到了铺垫、激励、引领的功效。

五、月考是学生实现自我目标的强心剂

学生的学习经过了课堂的初步学习、课后的巩固提升、一周的测查回顾反思,已经初步达成知识框架,形成知识脉络,但此时的知识掌握不牢固,第一,知识比较散乱,没有知识体系,缺乏综合性,还有些知识比较单一,还需进一步学习,消化、理解、吸收。有些知识还需应用于生活当中,感受其实际价值,加深对知识的融会贯通。第二,经过近一个月的学习,知识不断积累,学的多了,有些知识杂乱无章,学生没有头绪,如果不及时复习、整理、消化,学生就会遗忘的多而且快,时间再长,就会遗忘更多,严重时,两极分化就比较明显,学困生队伍加大,教学就难以进行。第三,学生的学习是需要经过阶段性反思,需要整理消化的时间,还需要教师再次指导,帮组梳理知识,形成知识链,进一步理解吸收。第四,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更需要教师的督促引导,自己不会查找问题,不会查漏补缺,不会复习,月考前教师可用两到三节课的时间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回顾,或指导学生进行课后复习,都会使学生收获知识,因此,月考在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是教师改进教学,学生不断进步,实现自我目标的强心剂。

月考自我校建校以来一直使用,到现在已经十年了,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备受家长、教师、学生的青睐,在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扎实的基础知识、浓厚的学习氛围,成效日渐凸显。月考和期中考试都是学校统一组织,年级交叉命题,流水阅卷,学校总体对各班进行成绩汇总、分析,教师再对所任班级月考成绩进行分析,同时年级组还要组织对各科进行分析,使得月考成为学生走向成功的奠基石。

每学期学校共组织四次考试,月考两次,期中考试,期末统测。月考前,每位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制定出月考目标,通过月考检测自己的目标,查找出 学习中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改进。各班根据月考成绩,评出单科第一名,班级前六名,进步之星,优胜小组,颁发奖状,张贴表彰。学校每学期将四次考试成绩汇总,评出英才之星特等奖十名,各班根据四次考试成绩汇总评定英才之星一、二、三等奖及英才之星进步奖,开学后学校请来英才之星学生的家长,对学生进行表彰奖励。通过月考的各项综合评价,大大激发了每位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竞争意识、学习自信心明显增强,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成功。

通过探究、实践、反思、交流,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到初中数学永威模式下的初中数学“学案导学”激活了数学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载体,周测查帮助学生自查自纠,抓住了学生的课后巩固,知识整理,月考则是全方位的激励学生走向成功的奠基石,这三位是一体的,是相辅相成的,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我们下力气抓住这三位一体的教学措施,我们的课堂就会更加有活力,我们学生的潜能将更加凸显,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大幅度的提升。

第二篇:初中数学实践活动课探究

初中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探究

回兴中学杨长菊

内容提要:数学活动课是一种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的创新课型。本文首先提出开设数学活动课的意义和背景,然后阐述其含义、应遵循的原则以及课型、教学中的注意事项,最后进行总结分析。

关键词:初中 数学活动课探究

数学活动课是一种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的创新课型。国家教委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指出,实践活动课不是其他课的辅助和附庸,它既适应我国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又呼应世界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它不仅为学生生活经验的获得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形成开辟了广阔的渠道,而且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了无限的空间。根据《中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数学实践课是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加强学习实践性和体验性,从传统的课堂学习时间,转变为课内外相结合,使学生能解决日常生活、实际情况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

一、开设数学活动课的意义和背景

开设数学活动课对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学校数学教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功能——包含数学知识的获得,数学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的提高。二是创造功能——通过解决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发展提炼数学模型,了解数学方法,注意数学应用的创造性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三是育人功能——通过数学的教学,使学生形成诚实、正直、坚忍不拔、不轻率盲从的品质,尊重真理的习惯和严肃的生活态度,形成从整体把握事物,从全局考虑问题,遇到困难不断创设条件,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事物朝着最优方向发展的优秀品质。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学仅侧重于教育给学生现成的知识结论,而往往忽视了数学学科的基本精神——数学知识的应用。新的课程标准规定:使学生既懂得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而我们的教学长期脱离实践,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学习好数学有什么实际应用价值?许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找不到数学的影子,由此可见,现在绝大多数学生都是为应付考试而学习数学,没有真正体会数学知识的作用和意义,实际上也没有学到真正的数学。

因此,了解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数学的表现,也影响他们学习数学的动机。让学生自主参与数学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通过动手探索,参与实践,密切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掌握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和数学建模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缩短书本与社会的距离,学生把学到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同时又能用实践中得来的知识补充和完善书本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数学活动课的含义和应遵循的原则

数学活动课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通过讲述、游戏、操作、推理计算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一种课型。通过数学活动课,可以使学生从繁重的课堂任务中解脱出来,调节学习情趣,轻松有效地学习;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活动,实现学习参与的全面化;使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能力得到提高,培养思维的灵敏性、创造性。

数学活动课的内容的选择,一定要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并且符合学生认知特征和实际条件,因此要遵循以下原则:

A、实践性:数学活动课中,学生应灵活运用学到的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把学与用,动脑与动手,理论与实践和谐地结合起来,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实践中

学到知识、提高能力。活动内容要比较适合学生的实践领域,让学生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不要设计过高过难的活动,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比方学生活动多谈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少谈旋转,因为旋转难度大些。

B、兴趣性:爱因斯坦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数学活动课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将“知识”包装成“礼物”的过程,它无论是内容安排、组织形式、教学方法都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要,引发孩子的好奇心,刺激他们的兴奋点,使知识真正成为孩子们乐意接受的礼物。活动内容要尽量贴近当今中学生中热点问题,或学生有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去主动参与。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C、层次性:由于初中学生程度的层次参差不齐,设计活动的内容,要富有层次,不要一刀切,让每个学生通过活动都有所发展。

D、两主结合性:所谓两主结合性即以教师主导与以学生为主体相结合的原则。老师主导的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是活动的主体,也就是说老师只起引导作用,不包办代替。但是如果只强调学生主体,缺乏老师的主导,学生可能象一只无头苍蝇嗡嗡乱飞。只有两者结合,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E、鼓励性: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和鼓励,是保持学生在活动中激情不减和持续探究的重要环节。肯定他们的探究意志,表扬他们的探究精神,都会使学生的精神振奋,自信心增强,参与意识受到激发,数学能力得以提高。比方在活动当中重点引导基础较差的学生动手参与,哪怕有一点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三、数学活动课的课型

1、拓宽延伸课

在完成教学指导纲要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外,把课本上的某些内容适当地加深和拓宽,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围绕一个专门的知识疑点、重点、难点,适当加深拓宽,充分发挥数学才能解答一些数学问题。如学习了四边形的中位线知识后,开展了一节关于“四边形各边中点连线所得的四边形与对角线的关系”的活动课。学生通过画图、分析、讨论、总结出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各边中点连线的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垂直的四边形各边中点连线的四边形是矩形。这样就使数学课内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充实,也使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提高。

2、实际应用课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常要建立数学模型,运用数学方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纯数学知识来解决,这是思维的创造性过程,是思维灵活变化的体现。数学活动课就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创造力。如在教学“比例应用”时,提出这样的问题:“谁不上树可量得树高?谁不过河可测得河宽?”同学们听后,学习兴趣很高,纷纷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到底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于是对“比例应用”的学习,便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同时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也积累了理论经验。再如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把厚0·1毫米的纸依次折叠并计算纸张的厚度,提出问题“足够长的厚0·1毫米的纸继续折叠20次、30次,会有多厚?”把数学问题转化数学乘方问题,最后让学生通过计算知道:如果一个楼层按高3米计算,把足够长的厚0·1毫米的纸继续折叠20次有104米高,有34层楼高;继续折叠30次后有10万多米高,有12个珠穆朗玛峰高(珠穆朗玛峰高约为8848米)。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用处与妙处,从而使学生端正了学习数学的态度,下定学好数学的决心和信心,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创造力。

3、实践操作课

指导学生制作学习用具或操作学习用具,进行实际测量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做一做、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拼一拼、量一量、剪一剪、数一数等具体操

作活动,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既能巩固运用所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如用硬纸制作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圆台等模型,通过学生的动手制作,不仅认识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平面图形经过折叠成立体图形,立体图形沿某些棱剪开展开成平面图形),而且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能力。又如,学了图形变换后,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几个简明的轴对称图形或中心对称的图形构成的商标,再着色并配有简炼的广告语,给天城工业区的麻花开发商的汪老板设计商标并加上简洁温馨的解说词等,使学生发现自己学习的数学是有价值的数学,学到的数学知识能够帮助自己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

4、游戏活动课

数学游戏的趣味性强,通过数学游戏,使学生在玩中乐、乐中学,可以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 数学游戏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是一种极好的益智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游戏活动形式很多,如下数学棋,玩数学扑克牌,猜数学谜语,开设数学诊所、数学游乐园等。在一次数学活动课中,为了让学生能熟练记忆、理解所学过的有关几何定理、推论以及逆命题,我设计了这样的游戏:学生坐在各自的座位上,进行击鼓传花游戏。第一横排的学生传完花,把花交给第二横排的学生,第二横排的学生传完花,又交给第三横排的学生,这样依次传下去。当鼓声一停,花落“甲”同学手中,便叫“甲”起来邀请他的好友“乙”。“甲”说出所学的一个几何定理或推论,让“乙”说出它的逆命题,由全班同学来判断其正误,回答正确各自得10分,有说错的记0分,要求已说过定理、推论不能重复,以小组形式积分,最后评比。学生在兴趣盎然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提高了反应的灵敏度和辨别能力。

四、数学实践课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数学实践课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解决问题的活动,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体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学生是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活动,学生做出选择并实施这些活动;教师要让学生在选择中具有较强的自主性;教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教师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数学实践课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活动,活动的参与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得到展示,在教学中要注意:

1)要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具有探索的余地和思考的空间)。

2)要让学生经历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一些探索的方法)。

3)要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每一个主题都应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索和交流。数学实践课的学习方法是行动、提问、研究和实验,而不是死记硬背事实性知识。

3、鼓励学生思考方法的多样化

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综合实践课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或解决方法。

4、对数学实践活动的评价应该以质的评估为主

对数学实践活动的评价应强调过程性评价,应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而不应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对综合实践活动应主要评价以下内容:能否主动运用数学知识描述并解决实际问题;能否运用多种方法,对结果的有无进行反思的习惯;能否积极参与讨论与表达。

五、结论与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数学活动课具有数学教育的文化功能,通过课堂知识的延伸,加深了学生对所知识的理解,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知识面;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造功能在课堂活动中得以实现;同时在课堂活动中,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互相协助,体现了数学教育的育人功能。

但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学生之间的知识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使部分学生在活动中不能很好地参与。二是教师教学的选材等对数学活动课顺利开展的影响比较大,选材不好,课堂活动气氛就不好,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不到充分发挥。三是学校的硬件设备,如直观工具、电脑设备等对教学有比较大的影响。

总之,教师要成功地上好一节活动课,必须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主题;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结构,选择合适的活动内容,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使学生易于接受;必须充分运用各种教具,通过轻松灵活的组织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新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学课程标准》。

2、《中学数学研究》

3、金立荣:《数学活动课的实践与反思》,教育资源网。

第三篇:初中数学教学反馈与矫正探究

(一)适时反馈,及时矫正

在教学视导过程中,发现有两种不正常现象:一种是备课。教师根据主观意识,提前几天或几个星期备课,个别的教师甚至将纸张发黄的陈旧教案拿到课堂上照本宣科,不考虑学生现有知识基础和学习中出现的新情况,结果怎样呢?本来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教师在津津乐道,而学生难于理解掌握的内容却蜻蜒点水,甚至根本没有涉

及,教师陶醉于少数优生“热热闹闹”的发言,而多数学生一知半解。另一种是作业。有些教师要求学生数学作业本必须有四个,这样一来,学生做的练习最快也只能在三天后见到,有时一个星期后才见到,甚至一个单元的测试卷半个月或一个月后才与学生见面。这样反馈来的问题再不是一两个,而是一大堆,此时,师生双方都感到矫正无从下手。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若能及时发现,及时设法解决,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反馈与矫正要落到实处,就必须切实抓好当堂了解、当堂消化、节节夯实、层层达标、分步到位。也就是说反馈要适时,矫正要及时。

(二)真实反馈,准确矫正

反馈来的信息是否真实,矫正的方法是否得力对反馈与矫正的效果起关键性作用。如果信息虚假或不全真实,那么教师就发现不了问题或不能全面地了解情况,也就不会采取及时、正确的矫正措施。教学实践表明,要做到真实反馈,准确矫正,一般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独立思考的优良学习习惯。有经验的教师都注意引导学生上课集中精力,勤于思考,积极动口、动手。这样学生提供的信息才是深层次的而不是表面的,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

其次,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克服师道尊严的作风,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困难和要求,积极热情地帮他们释疑解难,使他们体会到师长的温暖,尝试到因积极与老师配合、真实地提供信息而取得学习进步的甜头。

再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教师在获取信息后,应认真分析其问题的实质,产生问题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矫正方案。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就题论题,就事论事,否则矫正就是低效的或无效的。

(三)主动反馈,自觉矫正

反馈与矫正有良性与恶性两类。反馈与矫正在教学中总是循环往复的,即反馈----矫正----再反馈----再矫正。良性的反馈与矫正不论从知识、技能、智力、习惯、情感的哪一方面来看,都是一种在不断地解决老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过程中,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前进的教学活动;而恶性的反馈与矫正则是问题不断重复堆积的微效或无效的教学活动。

要避免恶性循环,师生双方必须做到主动反馈,自觉矫正。因为反馈来的信息往往是教和学两个方面的问题,属于教的问题,教师应注意主动地去发现和收集,及时自觉矫正或调控,不能等待。属于学的问题,教师要主动辅导,及时令其矫正。再说,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必须靠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光有教师的主动性,而没有学生的自觉配合,其结果仍然是恶性的反馈与矫正。当然,如果教师只强调学生的主动和自觉,而不注意自身的主动和自觉,结果同样会是恶性的反馈与矫正。

(四)矫正反馈,反馈矫正

反馈与矫正是紧密联系的一个体系。矫正首先是为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信息不真,这时应对反馈进行矫正。如果不注意这种矫正,那么矫正也就不准。

对一个问题进行矫正之后,是否就真正解决了问题,还需进行再反溃在教学视导过程中,发现有的教师常这样埋怨学生:“这种问题我已对你讲过多次了,怎么还不知道。”出现这种现象有两个原因:或是当时的矫正走了过场,没有真正解决问题,或是隔了一段时间后没有再去矫正,使矫正效果消失了。因此,矫正后相应地要设计巩固提高的反馈方案,检测矫正效果,获取新的信息,在更高层次上施以反馈矫正。

二、反馈渠道与途径

常规教学过程的备课、教学、批改、辅导、考试、评价就是教学反馈的主渠道,一般来说,反馈渠道与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备课时充分估计

经验丰富的教师在备课时能预测到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方法的运用所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设计教法。把问题解决在初发阶段,这样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能得到较好的发挥。缺乏经验的教师往往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就应在教学实践中勤于观察与思考,逐步学会站在学生立场上思考问题,设计教案。

(二)上课中勤于捕捉

上课是获取信息的主渠道。教师仅凭过去的经验或主观愿望去估计是不行的,必须在课堂上认真观察学生反应,及时调整教法。有的教师讲授时不注意观察学生的神态,也不去听取学生的反映,等到批改作业或阅卷时才发现问题一大难,这样就不利于及时反馈与矫正。

(三)板演时注意收集

板演是学生暴露思维过程的重要渠道。对学生板演中暴露出来的错误,教师不仅要指出其错误所在,还要正确分析产生各种错误的原因,指出应

该怎样纠正错误,并在下次板演或作业中有意安排类似的练习,让学生及时矫正。

(四)答问中随机提炼

学生在回答教师提问时,很容易暴露思维过程中的错误,或概念理解错误,或定理法则运用条件不足,或思维方法不对等。教师既要善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敢于提问,又要善于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问题的不同角度,随机提炼出反映问题本质的一

般性和特殊性问题,使矫正有的放矢。

(五)作业里逐一分析

作业是教学反馈的主渠道,但教师须对不同的学生进行认真的分析,学生的作业一般来说有四种类型:?1.独立完成的;2.讨论后完成的;3.独立完成一部分,?抄袭一部分;4.全部是抄的。教师对抄袭来的整洁、正确的作业切不可感到满足,这种潜伏期一旦长了,差生面就越来越大,差的程度就越来越严重。

因此,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应逐一分析,做好作业档案记载,以便做到有效反溃。

(六)阅卷中仔细归类

在考风正的前提下,每次单元测验或期中、期末考试试卷中都会暴露出大量的问题。问题越多,我们就越要注意归类,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整理归类得当就能力矫正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七)讲课后及时小结

讲课后小结并非被大多数教师所重视,其实讲课后立即回顾本堂课的成功之处和值得改进的地方,以及学生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及时分析应采取的矫正措施,并简明地记在本节课教案后面,这样既可作为下节课的矫正内容,又可作为下一次再教时的重要参考资料。若能长期坚持,注意积累和整理,便是切合实际的难得的教学经验。

(八)复习时注意强化<

/P>成功的复习,一般是在一个单元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梳理之后,结合该单元教学中收集到的学生易混易错问题的基础上,加以提炼,择例精讲,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题型予以强化矫正。

三、矫正类型与方法

要使教学矫正效果好,必须准确诊断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然后对症下药。经过实践,归纳起来大体有如下几种矫正类型与方法。

(一)少数人的问题个别矫正,群体性的问题集中矫正在作业批改和试卷评阅过程中,要认真做好学生在每章每节练习或检测中所出现的问题的记载,然后看哪些问题属少数人的,哪些问题属群体性的。属少数人的问题不能集中矫正,只能利用课余时间或自习时间个别矫正,属群体性问题要舍得花时间,集中在课堂上矫正,否则就会大面积影响或阻碍后继内容的学习。

(二)简单问题立即矫正,复杂问题专题矫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观察问题要敏锐,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和黑板上板演出现的问题要反应敏捷,快速作出判断,哪些问题属简单问题,哪些问题属复杂问题,属简单问题就立即当面矫正,属复杂问题就专题矫正。如果当即矫正有困难,就选择合适的时机矫正,既不能敷衍了事,也不能因解决某个复杂问题,冲淡了主题,更不能时机未成熟硬性解决。

(三)关键性问题重点矫正,一般性问题自我矫正例如列方程解应用题,对于不同类型的实际应用问题,根据题意找等量关系就属关键性问题。?如若这一问题解决得好,?其它问题便迎刃而解。因此,若找“等量关系”出了问题,就必须把它放在突出的位置加以矫正,至于设未知数、解方程就属于一般性问题,教师可启发学生自我矫正。

(四)概念性问题对照矫正,技能性问题逐步矫正应用概念出问题,这在日常教学中是普遍的,特别是学生在运用相近、易混的概念时,常犯张冠李戴的错误。如在使用“补角”、“邻补角”等概念时常易出错,这时就应对照概念,引导学生反复比较,找出各自的本质属性以及异同点,然后对照练习。至于这两个概念在解有关几何题中准确熟练运用的问题,则属技能性问题,这要逐步矫正。

(五)预料中的问题设计矫正,出乎意料的问题灵活矫正。

教师备课时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科书的内容以及教师自身的经验充分预料每章每节教学可能遇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设计好重难点知识。对于课堂上出现的意料之外的问题,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矫正。

(六)经常出现的问题变式矫正,偶然出现的问题重视矫正有些错误一两次矫正不能生效,甚至采用同一种方式矫正,学生还有厌烦情绪。一般来说,对于那些经常出现差错的问题,教师应遇到机会就要进行矫正,要反复矫正,更重要的是变换形式矫正。同时,教学中还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学生所偶然出现的任何一个问题。这样,反馈矫正才能真正得到落实。

(七)习惯问题耐心矫正,思想问题引导矫正好的学习习惯是终身受用不尽的,坏的学习习惯是一个人学习进步的最大障碍。如果一些学生因习惯不良,造成不该出错而错了的问题。例如,明知计算不准,解方程组又不验算,画图不用尺规,随手画等等,教师就不能只将答案改正过来,而应耐心细致地帮助他们矫正学习习惯。如果是思想上出了毛病,导致在学习上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教师不能就事论事,应该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去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八)基础问题分步矫正,智力问题量力矫正中差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基础问题,不同的学生又有不同的基础问题。因此,要认真分析,分步矫正。一个班几十名学生的智力差异一般也有几十种,不过差异有大小之分。既然智力有差异,理解有深浅,运用有生熟,那么教师在矫正时,就应量力而施,不能一刀切。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要误把智力问题看作是思想问题,如果误作思想问题,老是批评指责,不但矫而不正,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丧失信心,这样就适得其反。

第四篇: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探究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探究

佚名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以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引导和组织者。受到该标准的启发,笔者于04春开始对所教的03级4班数学科进行分层教学,教学中采用分层设凝,分层练习,分层作业,分层检查,分层辅导,经过近2个月的实践,已初露端倪,有一定效果。

1、理论上的分层探究。数学是具有严密逻辑性的学科,大部分的数学问题是答案唯一,不可更改的。数学中的很多知识给学生以经典、神圣、庄严甚至显得“神秘莫测“的感觉;给人以至臻完美、无一缺陷的姿态,对只有少量数学知识的初中学生来说它显得高深。学生的数学基础水平、数学知识经验差异较大,智商,数学学习的努力层度,学科的兴趣爱好等因素产生了数学成绩、能力的优良学生,中等生,后进生,所谓优良、中等,后进生是相对的,可以改变的,理论上说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变成优良生,也可以全部变为后进生,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教学的目标是:减少后进生数量,提升优良数量和层次,全体学生学有所获,人人有进步。

2、分层要保证尊重学生,合服学生心理。这里的“分层”不是把学生分成好,中,后进的班级进行教学,而是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数学学习成绩把学生分成优良、中等,后进三部分,分的结果不向学生公布,只由教师自己掌握。如果向学生公布那会造成学生心理不平衡,更有圣者认为老师歧视他们,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不赞成分好、差班进行教学,分好、差班一般是按学生的各科的总成绩进行的分班。好班的教学从深度到广度都要进行拓展,好班中有因偏科数学成绩不好或不太好的,他们跟不上好班的节奏而变成了新的后进生,笔者经历过的三次以分好、差班进行的教学后进班的学生一半以上伤失学习积极性,少数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也因为分到差班而更差,这是很多做班主任工作优秀的班主任都难以解决的问题。

二、实施的步骤和方法

1、分层: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数学考试成绩等情况对所教班学生分为优良、中等、后进三个层次,此分层不向学生公布,教师自己清楚就行了,这个分层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的成绩和平时解答的情况随时进行调整,划分的标准为:优良层:学生不但能模仿,而且要有较强的分析,解决应用、数学知识、问题的能力,少数学生有一定探究能力;中等层:能模仿,有一定的解题能力,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不够强;后进层:不能模仿,或只能模仿,谈不上有数学能力。

2、教学设计这种分层最难就是教学关,怎么教,三部分学生都要顾及是不易设计的。①以教学大纲为标准,课堂设计以课本为主体,不拔高要求设置疑问,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作眼点,面向全体学生,中等学会,后进生基本学会为前提条件。②课堂设疑分层次:简单型,较难型,少许难度型,不搞齐答,分类对应抽答,优先超越层次答题(如后进生优先答较难型题目等),给中等、后进生更多机会,更多的表扬,赞许落在他(她)们身上。③课堂练习题目分层:分简易题(基础题目),较难题(有一点深度),少许难度题(探究类)。做哪一个层次的题目教师不硬性规定,考虑课堂容量有很多时候不设置探究类题目,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④合作学习:优良学生间相互参与,研讨有一定难度的内容;中等生,后进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数学技能要进行检查,其办法是由中等生检查后生,或后进生互相检查,不会的要讲解,到会为止,达成互相学习的氛围和促进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这是对后进生学好数学的关键,必须落到实处,检查时间既可以先课堂上,也可以是课后进行。

3、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是一堂课的核心,数学教育是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共同发展的一个过程置,驾御、调节学生的课堂学习氛围,问题设置的趣味性,引导学生的积极投身参与到学习数学的活动中来,严格把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

4、课后作业,分三个层次,简单类,较难类,有时也有难度类。学生可自主选择布置作业中的题目,较难题有记号,可全选简单类,也可全选较难类,还可以选一样选作一点,对降低层次解答题目的学生要时时予以纠正,作业题目不在多,而在精选,不能让学生疲于应付教师布置的作业,使学生困乏,昏昏沉沉,从而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反感情绪。

5、课后辅导练习以落实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为主线,优良学生要加大训练其深度和广度,对优生要给予有一定难度和研讨类问题,以拓宽这部分学生的视野。

6、张扬个性,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注重一题多解,使学生掌握数学问题的一些共性和个性,从而探索出解决数学问题一些规律。一位大学生在参加英语演讲时两次忘记了本以记熟的演讲稿评委没有给分数,他伤心之极,演讲完毕后,当评委的一位教授给了这位演讲者一次机会,他精彩的演讲获得听众喝彩,他虽然没有分数,但他战胜困难,获得了自信心,同样,老师要给学生增强自信心的机会。

投稿人:yyyld 来自:不详 时间:2006年1月17日

击:16

最后编辑:pjnj

加入收藏夹★发送到邮箱★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第五篇: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与反思

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与反思

二1简答题(共4小题,合计满分30分)1.简述“校本教研”的基本含义。

答:“校本教研”意味着以校为本,即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

亦即,校本教研是基于校级教研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强调围绕学校教育教学遇到的真实问题开展研究,学校现有的力量是校本教研的核心力量,而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校本教研的主阵地,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

2.在初中数学课堂的日常教学中,开展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①检验学生对新知的掌握状况,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②调控课堂教学进程,进而达成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发挥评价的检查功能;③获取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信息,发挥评价的改进功能;④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评分标准:满分8分。

3.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综合与实践(即曾叫“课题学习”、“实践与综合应用”)过程中,其核心的课程教学目的是什么?

答:体现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体现数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综合;体现数学与社会的综合;培养综合运用所学内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积累综合运用所学(数学)内容的基本活动经验。

评分标准:满分8分。

4.在初中数学日常教学中,如何开展归纳推理?其基本思路如何?

答:无论是概念教学还是定理、法则、规律的教学,首先从分析2、3个特例出发,进行共性的归纳、概括;其次,依据这些特例猜想一般的共性;再次,举例验证共性;最后,采取逻辑或实践等方式确认猜想的正确性。

比如,平方差公式a2-b2=(a+b)·(a-b)的教学: 可以先从b=1的特例开始,分析a2-1=?·?。当a=2时,a2-1=3,3可以拆成1×3; 当a=3时,a2-1=8,8可以拆成2×4或4×2; 当a=4时,a2-1=15,15可以拆成3×5;

由此可以发现,某数的平方减去1,可以拆成这个数加1,乘以

这个数减1。

即a

2-1=(a+1)·(a-1)。

而论证这个猜想,只需要从右边推导左边,即利用乘法公式(a+b)(m+n)=am+an+bm+bn即可。

对于a2

-b2,自然可以猜想a2

-b2

=(a+b)·(a-b),对此,利用乘法公式

(a+b)(m+n)=am+an+bm+bn即可论证其正确性。评分标准:满分10分。

二、2简答题(本大题满分30分)

1.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反思中,反思最主要、最直接的目的是

什么?

答:为改进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信息,检测本节课的教学质量达成状况,反思教育教学的成败得失,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评分标准:满分8分。2.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中,课前精心预设与课堂随机生成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随机生成与精心预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随机生成是结果,精心预设是条件。

评分标准:满分6分。

3.“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

(1)以方便学生数学学习为主线而展开教学;

(2)教师的讲授时间非常有限,教师的施教仅仅起到点拨、引导作用;

(3)课堂教学环节紧紧围绕着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独立思考而展开;

(4)课堂上往往给学生留下一定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评分标准:满分8分。

4.举例说明初中数学概念的引入方式主要包含哪些类别? 答:归纳式进入法,内涵式引入法(即直接给出逻辑定义的方式)。具体的形式可以区分为如下四类: ①由实际问题提出概念; ②直接展示概念;

③以操作活动的方式提出概念;

④以问题探究的方式提出概念。

评分标准:满分8分。

三、论述题(本大题满分30分)

1.在初中数学“数与代数”领域,“数”与 “代数”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简述其理由。

答:相互并列。“数”主要阐述认识数及数系的扩充。而“代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外,在四大课程领域之中,涉及数学推理的课程领域是(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评分标准:满分8分。

三、案例分析题(共3小题,合计满分50分)

主要阐述字母表示数及其字母、数及其组合的相应运算。

评分标准:满分10分。

2.结合具体的初中数学教学案例,论述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无理数的无限不循环性,即,应该设计怎样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才能帮助学生理解无理数的无限不循环性?

答:

(1)无理数的核心属性是“无限性”与“不循环性”。(2)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首先应该设法让学生确信无理数的存在性。以√2为例,首先必须通过几何直观图(比如,两个单位正方形,分别沿对角线剪开后,形成四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再拼接为一个正方形,其面积是2,而其边长是真实存在的),确认√2的存在性。

其次,利用“任何循环小数都可以化为分数”,从反证的角度印证“√2的不循环性”

最后,利用有效小数都可以化成不可约的分数,如果√2是有限小数,必然可以化成不可约分数,从而,一定是无限的小数。

3.在初中数学教学日常教学中,课后反思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①反思教师自己的数学教学观是否符合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②反思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和适切性,③反思数学课堂教学进程的预设、生成之间的反差,以及预设与实际发生之间的差异,④反思教学的亮点与败笔,⑤反思教学评价,⑥反思学生提出的问题,⑦反思学生给出的新见解,⑧反思自己的教学特色。

一、填空题(共3小题,合计满分20分)

1.《数学课程标准》针对知识技能明确使用了刻画知识技能水平的目标动词,就目前的初中数学而言,你认为,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刻画“正比例函数”概念的课程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应该是(理解)。

评分标准:满分5分。

2.在初中数学的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问题解决、数学思考、情感与态度”中,实质上表达能力的课程目标是(问题解决、数学思考)。

评分标准:满分7分。

3.开展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设计时,除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

1.在初中数学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掷两枚质地均匀的硬币,同时出现两个正面的可能性接近0.25”,请设计简要的课堂教学思路。

答:(1)采取全班合作的方式,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两人一组,一人投掷硬币,另一人统计结果,最后全班汇总结果;

(2)将全班各组的数据分别统计在一起,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规律,当数据逐渐累加在一起,总数超过200次,频率出现规律,其整体趋势非常接近0.25,但并不是越来越近,而是会有波动,但是,波动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评分标准:满分15分。其中,“全班合作”“以全班的数据汇总作为频率”是采分点。

2.开展初中“圆”的概念的第一节课的教学,往往需要现实生活中的背景素材,时间要评判如下两个素材的优劣:

素材1:围绕问题“自行车的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而不做成方形的?(或者,为什么说发明车轮是人类历史的最大进步之一?)”展开教学展示和课堂中的分组合作研究。

素材2:围绕问题“下水道的盖子为什么大多做成圆形的而不是方形的?说明其中的道理”进行教学展示和课堂中的分组合作研究。

答:素材1比较适合“圆”概念的导入环节,有助于学生构建圆的概念;而素材2比较适合“圆”概念的巩固环节,有助于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圆”的概念,或者深化学生对于“圆”概念的理解程度。

评分标准:满分15分。

3.案例:某日某中学有理数乘法法则的第一次课的课堂教学,出现如下片断:

在导入新课后,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复习小学乘法的含义,提出“

2×2表达什么意思”等问题。(两个2相加)

随后提出(+2)×(+2)即2×2。

那么,你认为(-2)×(+2)可能表示什么意思?(两个-2相加)问题:

(1)针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典型错误发表你的看法。(2)如果让你改进这节课,你该如何修补这个意外环节? 要求:观点要明确;修补的教学环节必须相对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字数控制在1000字以内。

如果规定,(+2)×(-2)表示向反方向连续加两次+2,那么,能在数轴上表示(+2)×(-2)吗?

按照这个思路,师生很快得出“负负得正”法则,即,两个负数相乘,将其绝对值相乘所得的积,作为积的绝对值,同号得正。

随后,教师给出计算(—3)×(-4)的问题,一位学生答到: “结果是+9”,任课教师马上恶狠狠地说道,“多少?没想好不要瞎说呦!”这位学生坚定地说“是+9!”任课教师非常恼火,一位“好学生”回答到“+12,(—3)的绝对值是3,(-4)的绝对值是4,3、4得12,负负得正,所以,结果是+12”,教师马上“大大”表扬了这位学生,同时,狠狠批评了前面那位学生“如此不专心,竟然连3、4得12都不会,简直不可理喻”…

下课后,一位听课者单独找“得+9”的学生聊天,问其缘由,他答道“我绝对不是捣乱,老师,你看,按照老师推导法则的思路,我先在数轴上找到-3对应的点,从这个点开始、沿着-3的反方向即数轴的正方向、连续加4次,每次加一个3,不正好是+9吗?”,…

答案:

(1)对于片段中的“捣乱现象”,其实属于学生的典型错误,这个典型错误恰恰反映出这位学生善于思考,能够将教师组织学生发现“负负得正”法则的过程再现出来,表明其真正理解,只不过,其中的一个小环节——“起点”错了——应该从数轴的起点0开始,而不是从-3开始。

(2)修补意外环节——当学生提出“结果是+9”后,执教者马上反问“哪位同学理解他的想法?”“你能将你的做法展示给全体同学分享吗?”,如此,教师及时捕捉有利信息,及时发现这位学生的思维盲点之所在,而后采取充分肯定其思路清晰、思维独特,如果稍加调试,就会殊途同归——得到与大家一样的答案。

一、填空题(本题满分22分)

1.《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若干个核心词,下列四个选项所

隶属的课程领域分别是:

(1)应用意识 隶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

(2)几何直观 隶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3)数感 隶属于(数与代数领域);(4)数据分析观念隶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评分标准:满分8分,每个空2分。2.在初中“图形与几何”(即以往的“空间与图形”)领域的课程教学目标中,最重要、最为基础的四个核心词是(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几何活动经验)。

评分标准:满分8分,每个采分点2分。

3.在初中数学中,进行教材的内容分析,其核心目的在于分析教材的(学科内容线索、编写思路、具体的呈现方式)。

评分标准:满分6分,每个采分点2分。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道小题,合计满分18分)案例:

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一节的教学中,教师按照教科书的设计,准备引导采取对折的方法论证业已发现的“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而后利用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进行论证,此时,一位平时不太爱学习的学生说“老师,你这个方法笨死了,我有一个方法比你的好——不用作任何辅助线,直接证明三角形全等,…”,没等学生说完,教师答道“不要瞎说,不做任何辅助线怎么可能,不要捣乱!,”学生的“捣乱”被镇压下去。课后,一位听课者找到这位“捣乱者”询问,答到“老师,我真不是倒乱,你看,对于等腰⊿ABC,我把⊿ABC看作两个三角形,即证明⊿ABC≌⊿ACB不就OK了,这只需要说明边、边、边的条件”,“简直妙极了!”听课者惊叹到。

问题:

(1)你是如何看待上述案例中的“捣乱现象”的?

(2)如果你是这位任课教师,当你听到听课者与“捣乱者”的对话后,你有何感想?如果让你改进这节课,你该如何修补这个意外环节?

要求:观点要明确;修补的教学环节必须相对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字数控制在1000字以内。

答:(1)对于片段中的“捣乱现象”,其实属于学生的典型错误,这个典型错误恰恰反映出这位学生善于思考,能够别出心裁。

(2)如果我是这位任课教师,当我听到听课者与“得+9的学生”的对话后,我会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处理究竟为什么发生如此不当,深入思考之后,会发现:

一方面,任课教师没有及时地利用“学生的奇思妙想”这种非常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主要是对于教师的职责认识不够。

另一方面,任课教师自身的随机应变机制不够。

三是自己的几何学专业功底不够——学生的新思路恰恰是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

(3)修补意外环节——当学生提出“不做任何辅助线”时,执教者

马上追问“你能让大家分享你的想法?”“你能将你的“金点子”展示给全

体同学吗?”,如此,教师及时捕捉有利信息,而后充分肯定其思路清

晰、思维独特,最终让大家获得作不作辅助线其是都是在应用图形的轴对称性,是殊途同归。

下载初中数学三位一体教学探究与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数学三位一体教学探究与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物理探究课教学设计与实践

    初中物理探究课教学设计与实践 一、物理课程中科学探究的地位和目的: 《物理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与科学内容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加以突出,在《课标......

    初中数学教学反馈与矫正探究01

    初中数学教学反馈与矫正探究常规教学过程的备课、教学、批改、辅导、考试、评价就是教学反馈的主渠道,一般来说,反馈渠道与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备课时充分估计 经验丰富的教......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探究与思考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探究与思考 【摘 要】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思维学科,有效的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学到数学知识与结构、思维方式与方法、数学思想与观念。本文以新课程......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实践探究[5篇范文]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一点体会 课堂教学评价要对评价对象进行客观描述,否则就不会产生对评价对象价值的客观判断。课堂教学评价不能仅仅通过观察、反思、交流等方式进行,还......

    语文三位一体学习法探究

    内容摘要: 长期以来,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着种种弊端,特别是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言堂”现象,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

    数学—诱思探究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数学—诱思探究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一、诱思探究教学法理论基础 张熊飞教授陕西礼泉人,1960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物理系,曾在中学从事物理教学工作达27年。1987年调回陕西师大任......

    浅谈初中数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图形的平移》教学设计及“问题连续体”在本教案中的层次分析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图形的平移变换,探索它的基本性质. 2、要明确平面图形......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论文

    “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与研究杂染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探究也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