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州市深化素质教育,丰富校园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项规定
苏州市深化素质教育,丰富校园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项规定
一、丰富校园生活
学校要创设生动活泼的育人环境,还学生自主发展的时间与空间,小学每天下午3:20后、初中每天下午4:00后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科技、体育、社会实践和团队班会等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发展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规范办学行为
公办小学、初中学生免试入学,任何学校任何机构任何个人不准组织任何形式的入学选拔考试。民办小学和初中不得采用笔试或变相笔试的方式选拔学生。公办、民办中小学不举办各种形式的重点班和实验班,经批准的艺术与体育特色班除外。
公办、民办小学,初中非毕业年级不准组织任何形式的节假日集体补课。初三年级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可利用周六和不超过寒暑假期三分之一时间,开展提优补差活动,每天时间为半天。
三、不搞有偿家教
教师要遵章守纪,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认真备课、上课、布置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和组织课外活动。切实提高教育效率。尊重学生人格,不歧视、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坚决反对在职教师任何形式的有偿家教行为,严禁在职教师在工作日从事有偿家教,严禁对本校学生从事有偿家教。
为保证本规定实施到位,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督保障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法强化对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市教育局和各市区教育局要经常深入学校检查本规定执行落实情况。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定期开展学校执行课程计划、学生学业负担、学生在校活动时间、学生参加校园活动的专项督查,通报批评与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规现象。教育研究部门要加强教学业务指导,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学校校长要端正办学思想,坚持依法治校,带领教师自觉执行各项规定。为确保学生参加各类活动,各学校都要大力开发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向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和各类兴趣活动菜单,全面开放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和体育设施设备,健全安全管理制度,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学生参加活动。各级教
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及时通过各种形式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公示学校执行本规定情况,并设立举报电话,安排专人接听电话,主动接受学生家长、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第二篇:苏州市出台规范学校管理深化素质教育三项规定
苏州市出台规范学校管理深化素质教育三项规定
为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近日,苏州市教育局研究制订了《苏州市深化素质教育,丰富校园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项规定》。
一、丰富校园生活
苏州市提出要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育人环境,还学生自主发展的时间与空间,小学每天下午3:20后、初中每天下午4:00后要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科技、体育、社会实践和团队班会等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发展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规范办学行为
苏州市要求所有公办小学和初中的学生一律免试入学,任何学校任何机构任何个人不准组织任何形式的入学选拔考试。民办小学和初中不得采用笔试或变相笔试的方式选拔学生。公办、民办中小学不举办各种形式的重点班和实验班,公办、民办小学,初中非毕业年级不准组织任何形式的节假日集体补课。初三年级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可利用周六和不超过寒暑假期三分之一时间,开展提优补差活动,每天时间为半天。
三、不搞有偿家教
苏州市要求广大中小学教师遵章守纪,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切实提高教育效率。尊重学生人格,不歧视、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坚决反对在职教师任何形式的有偿家教行为,严禁在职教师在工作日从事有偿家教,严禁对本校学生从事有偿家教。
为保证三项规定能够实施到位,苏州市建立了“三项规定”落实情况调查联系制度,由市教育局主要负责同志全面负责“三项规定”落实情况督查工作。其他局领导通过到联系点调查研究,通过总结成功经验、发现问题,推动“三项规定”的有效落实。苏州市教育局还将“三项规定”的落实情况与评先、评优以及教育现代化学校评估结合起来,并要求各市、区制定本地区“三项规定”的实施方案,建立“三项规定”落实情况督查联系制度。
苏州市要求辖区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依法强化对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市教育局和各市区教育局要经常深入学校检查本规定执行落实情况;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定期开展学校执行课程计划、学生学业负担、学生在校活动时间、学生参加校园活动的专项督查,通报批评与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规现象;教育研究部门要加强教学业务指导,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各中小学校校长要端正办学思想,坚持依法治校,带领教师自觉执行各项规定,大力开发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向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和各类兴趣活动菜单,全面开放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和体育设施设备,健全安全管理制度,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学生参加活动。苏州市还向社会公布了举报电话,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及时通过各种形式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公示学校执行本规定情况,主动接受学生家长、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第三篇:素质教育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朱子小学素质教育活动系列报道
本学期开学至今,朱子小学根据上级文件精神,遵循教育教学计划有序地开展各项素质教育活动,极大地激发了教师参与教科研的兴趣,充分地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战场。近期,学校实行推门听课制度,以王家才副校长和楚德华主任为主的校干,以及各级各科教师,推门听课,以《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指导,各位教师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向全校教师展示了一节节生动的示范课,其次,各教研组还根据本组实际和特色,切实进行了随堂听课和专题研讨课活动。
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是我校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近期,学生的活动也同样精彩,可谓百花齐放,手抄报绘制比赛,诗歌朗诵会,硬笔书法比赛等。在创新活动的同时,我们十分重视传统节日的育人功能,我校结合特殊节日或者纪念日设计活动,比如利用“学雷锋活动月”活动,用征文手抄报的形式,让学生了解雷锋事迹,讲雷锋故事,弘扬雷锋精神。让孩子们切身体会到学习天地是多么的丰富有趣。这些特色活动的开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既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质。
作者:朱子小学闫培兰联系电话:***2011、4、20
第四篇:推进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思考
推进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思考
雷廷
【摘要】当今,素质教育的实施已经达成全民共识,但素质教育的推进却步履维艰,任重而道远。本文通过回顾素质教育的提出和理论发展历程,结合目前我市在快乐教育、“五园建设”、高效课堂等方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谈到当前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出现了“戴着应试教育的镣铐去跳素质教育的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只刮风不下雨”、教育行政部门不同程度存在急功近利思想、片面地以升学率的高低评价学校优劣等方面所面临的困惑,试图从把学校办成学生的乐园、把课堂还给学生、学校教育质量考核标准、高考制度的变革等方面探索继续推进素质教育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素质教育困惑对策
从素质教育的提出距今已20多年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可以说是深入人心,逐步被人们接受和认可。从目前情况来看,推进素质教育步履维艰,任重而道远。《襄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发展目标,襄阳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构划出了全市教育发展蓝图,为全民素质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发展现状
(一)素质教育提出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发展。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面临和恰当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
1985年5月,邓小平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从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和中华民族根本命运的高度,强调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此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和中共十三大报告中,都强调“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问题。这是素质教育的最初思想源头。
理论界关于“素质”、“民族素质”、“劳动者素质”、“国民素质”的研究日益增多。同时,针对教育实践中出现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和由此引发的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等问题,教育界开展了“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标”的讨论,从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提高民族素质出发,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做了一些分析和批评。这些研究、讨论和实践为素质教育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1993年2月13日,在总结广大教育工作者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1994年中共中央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1997年10月29日,国家教委又颁发《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强调:“在中小学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由此,掀起素质教育实践的区域性高潮。全国首批建立了十个素质教育实验区,一些省市也建立了省级素质教育实验区。与此同时,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国民素质的构建、中小学素质教育目标的确定、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运行机构、督导评估等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大量理论和实践依据。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2001年,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到2009年秋季,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施新课程,普通高中已有25个省份进入新课程。各地注重德育为首,育人为本,开展阳光体育,增进
学生体质,加强美育熏陶,塑造高尚情操,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局面逐渐形成,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核心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正在形成,中小学素质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长久以来,各地各学校围绕推进素质教育,提出了各自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学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学校的核心价值所在。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差异成长,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把每一位学生培养成体格健壮、性格健全、心理健康,有思想、有理想、有创新能力、有社会责任感和良好行为能力的人。
(三)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
(1)、告别苦行僧教育,实践遵循教育和儿童心智发展规律的快乐教育
鲁迅说过,人类总不会寂寞,因为生命是进步的,是乐天的。乐天的天性运用于教育和读书,素质教育的天地才是效率最高的。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校也经常提出“教师要苦教、学生要苦学”,“苦”字当头,是一种被动的教与学,教师和学生都成了苦行僧,学习成为了一种精神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让学生们体验学习的快乐,最终导致厌学。
“快乐教育”是充分调动师生两方面积极性,使教师善教,学生乐学,在师生融洽、合作的气氛中,全体学生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快乐教育”的实质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边作用”,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在受教育者发展的内外因问题上,强调在需要层次上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在处理教育中知、情、意关系问题上,强调以愉快为核心的各种积极情感与认知的互促,达到知、情、意并茂。这三个有机方面,前者是快乐教育的目标之一;中者是愉快教育操作上的支撑点;后者则是愉快教育中贯彻始终的一条主线。实施快乐教育的重点在课堂教学,而搞好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师生双方情感、态度的互动。也就是说,教师的“善教”与学生的“乐学”是体现和实现“快乐教育”的关键。
勤奋是学生“乐学”的态度,爱好和兴趣是学生乐学的最佳途径,教师的“善教”是学生乐学的前提,善教必须在善于学习、善钻教材、善研教法上下功夫。学生的“乐学”,是教师“善教”的结果。学生的学习之乐,是快乐教育课堂追求的乐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动活泼的乐学气氛;二是积极主动的乐学态度;三是学会、会学的心理体验。
(2)、努力实施“五园建设”,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对于人这个最终成为实惠主体功能的个体来讲,成才之路千差万别,人才素质培养之道也就没有固定模式可寻。龚自珍著的《病梅馆记》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有人认为,“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夭其稚,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于是好端端的梅花被“斫、删、锄、遏”,成了“病梅”。这说明对树木不可凭人的臆想或癖好而胡乱斫删,使它本性的发展。对人的素质培养“修剪”也应该“顺天致性”。“五园”建设点多面广,涵盖学生全面发展要求,对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人文素养、艺术修养和身心健康水平大有裨益,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健康成长、就是对学生素质教育“严、巧、活、乐”四种方法。“五园”建设是对“快乐校园工程”建设的深化,体现深入推进新课程,完善新课改的要求;能够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今后在社会实现个人价值,最终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成人成才奠定基础。
1、书香校园建设
“书香校园”着重点在于贯彻“我与好书同行”思想,践行“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的理念,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读书能力,夯实文化底蕴,在校园营造出朗朗的读书声。
①创设读书环境,使学生愿意读书。一是完善图书室藏书,开放阅览室;二是以班级为单位,创设班级图书角;三是与家长联合,督促学生常去书店逛逛,到图书馆读读,而不要一味地只给孩子买书。
②提供交流平台,让学生乐意读书。在快乐中成为知识海洋的弄潮儿,把读书当做生活的必须。林语堂说:今日中小学教育当然违反此读书心理学原理,一不分读书看书,二叫人强记。故弄得学生手忙脚乱、浪费精神。快乐读书乃是读书的最大乐趣,也是最好最大的收获途径。
③开展创造才能,让学生从读书中将社中的俗见俗闻净化升华,返归聪明。一是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读书中见悟社会真相,二是让学生对社会热门经济政治事件展开讨论,多学文章,促进交流。三是善于在理论知识中发现优秀人文资源,为今后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储备更新鲜的知识养分。
2、艺术校园建设
“艺术校园”着重点在于丰富校园艺术文化,培养学生艺术特长,增强学生艺术感受、想象、欣赏、表现、审美及创作能力。
①完善课外文体活动工作制度。一是建立健全课外文体活动组织机构与管理制度;二是开发和利用课外文体活动资源,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以弥补校内资源的不足;三是制定课外文体活动普及方案,确保学生都能参加。②健全课外文体兴趣小组。依据学生自愿和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的原则,设立门类齐全,层次分明的兴趣小组,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加。③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克服一切困难开足课时,配备专职教师,以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引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逐步深入地开展。
3、科技校园建设
“科技校园”着重点在于开展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能力。
首先要规范科学课程,落实课程教学常规。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科学意识教育,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教会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纳入学校课程整体目标;其次要引进外力资源,搭建科学教学平台。积极与科技馆开展共建活动,引进“科技馆进校园”活动,借助科技馆的资源,为师生创设教与学的环境,使科学教育逐步走向馆校齐抓共管之路。
4、平安校园建设
“平安校园”着重点在于建设环境安全、秩序正常、家长放心的校园环境,提高学生预防和自护能力。
①交通安全。与交警部门共建交通壁画、宣传版画、固定交通标志牌等,引导师生共同遵守交通法规。开展交通知识教育。每月上1节交通安全课,向师生、家长发放《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常识读本》,编发交通安全顺口溜,不断强化交通安全意识。
②行为安全。提醒师生上、下楼梯时,勿拥挤,勿滑栏杆,不攀爬登高;打球和活动时防止碰撞摔倒,不燃放烟花爆竹,不要在池塘边玩耍等。遇到一些意外的纠葛,一定用平和的心态,冷静处理,以免给自己或者他人造成伤害。
5、快乐校园建设
“快乐校园”着重点在于改革课堂教学,营造乐学乐教的新境界。
①建设快乐环境,让校园“活”起来。以植树种草为主线,美化校园环境;以修正墙壁绘画为重点,优化校园环境;处处体现育人功能。
②建设快乐课堂,让学生“乐”起来。一是师生和谐之乐,强调教师以情汇聚课堂,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愉悦的心情;二是教室善教之乐,转变教学思想和观念,改进教学方式,把课堂“活”起来;三是学生学习之乐,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扬长避短,坚持正面教育,处处鼓励学生,让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
③建设快乐体育园地,让学生“动”起来。根据教材和自身情况创设多彩自由的快乐体育活动,突出多样性、自主性、实践性。
“五园”建设实质是培养学生知识运用和社会生存功能。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可借用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咏柳”诗作概括“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二月春风对柳树的枝条修剪比剪刀还快,可谓严;裁剪之细,可谓巧;造型之美,可谓活;因春风而茁壮成长,可谓乐。学生如柳树,教师如春风,适之而为,必成大才,反之而作,难为其用。
二、当前推进素质教育所面临的困惑
(1)、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是“戴着镣铐跳舞”
目前,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的现状是: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一方面是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能力培养、艺术熏陶、实践活动,忙得不亦乐乎。另一方面是实实在在的应试教育,小考,大考,排名,死盯着考试分数。把“应试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依附条件坚持下去,即 “戴着应试教育的镣铐去跳素质教育的舞”。
(2)、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只刮风不下雨”
现有的学校为了提高教学成绩,打造自己的品牌效应,充分挖掘学生的短期效应,极力追求短、频、快的效应。想方设法地从学生身上下功夫,拼命地打造学生,挤压学生,拼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锻造学生,让学生在超负荷的情况下一个劲地运转。为了挤时间,学生的活动课可以随便占用,有时候体育课也变成了可有可无,自习课变成了辅导课,甚至有的学校为了提高基础学科的成绩,把许多按规定本应该开设的所谓的副课压缩、砍掉……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成了“只刮风不下雨”,致使学生作业做到深夜、节假日仍然上课、业余时间奔忙于各种补习班等,学生疲于奔命,身心深受其累、苦不堪言。
(3)、教育行政部门急功近利的思想不同程度的存在教育行政部门象抓经济一样抓教育,急功近利的政绩观导致了学校教育的严重缺失。在办学指导思想上,考试分数被教育行政部门出于急功近利的政绩观考虑而极度炒作,成为学校教育质量甚至办学质量优劣的唯一评价标准,使学校教育成为功利性教育,成为摧残青少年心智的罪魁祸首。学校教育围绕学生考试分数,忽视或放弃对学生的生活、品行、审美观、人生观等诸方面的教育。学校、教师、学生都信奉“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这一抓经济的功利理念,无不苦苦寻找考试能得高分的捷径,甚至挺而走险。
(4)、以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学校的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
“升学率”拥有着一票否决的权力。好像一所学校没有升学率作为基础,其他方面再好也无济于事。学校的美誉首先来自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不是对学生的素质提升。于是,我们就常常见到一些学校为了招揽好的生源而打出“某某年本校本科(重点高中)升学率××%”的广告。社会上一些对于学校的正式或不正式的排名也都是把“升学率”作为基准。一个好的学校在公众的心中就是“我把孩子送进去后,就能上好学校、上大学的学校”。
三、继续推进素质教育的对策和措施
(1)、把学校办成学生的乐园
1、以班级文化管理为阵地,加强学生德育教育,密切师生情感交流,让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有归属感和成长感。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主动与学生交流,在交流时要多一些亲和、少一些冷漠,多一些换位思考、少一些严厉指责;在班级管理中要时刻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水平,考虑学生的想法和感受;要多表扬、少训斥,在鼓励与指导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每个学生都轻松愉快地成长。
2、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让学生有快乐的生活。
将德育工作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精心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管理能力。让学生从中收到感染和熏陶。
3、以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校园设施为保障,让学生在学校有安全感。
只有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美化校园环境,满足师生工作生活实际需要,才能给学生创造良好、安定的学习、生活环境,学校才可能成为学生们的乐园。
(2)、把学生从繁重的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
繁重的学业负担带来的弊病显而易见,减轻学业负担势在必行,但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寒,因此,减负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任务,而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要进行综合治理,齐抓共管。
首先,社会倡导成才渠道多样化。一些人片面认为,考上大学、找个好工作才是成才的惟一形式,这导致了学生学业负担不断升温。因此,在全社会,特别是在学校、教师和家长中形成新型成才观念,即学校教育不是培养人才惟一途径,也不能用是否考上大学作为衡量学生成才的惟一标准。学校只培养学生有健康体魄、高尚心灵、正常思维和学习方法,只要学生达到上述目标,即是合格学生。同时,社会要加强对中小学课业负担问题的科学研究和监控,建立中小学生学习标准,建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控网,定期对中小学课业负担作跟踪调查。
其次,学校和老师抓好减负工作。在减负工作中,学校老师起着关键作用。学校要转变教育目标,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减少课外作业,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不要通过题海考山来增加学生知识,改革评判学生成绩的方法,不能仅用试题形式决定学生学习好坏,学习能力强弱、创新能力高低。同时,改革评估学校,检验老师教学水平的方法,不能用学生考试分数一个标准衡量学校好坏,老师水平高低;增加教育经费,做到义务教育真正义务,不要让学校成为创收个体,为解决生计而忙碌,否则减负只能是一句空话。
第三,家长与学校配合,共同实施减负。目前,许多家庭对减负疑虑重重,害怕减负而影响学生成绩,因而不管孩子愿不愿意,倾尽全力给孩子请家教,让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为孩子购买学习辅导资料,这无疑影响了减负效果。因此,家长要理解减负意义,与学校配合,淡化孩子成绩名次,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孩子平时是否努力上,只要有好的学习习惯,无论名次怎样,都给予肯定和表扬。如果家长硬以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不与学校配合,学生会无所适从,影响减负效果。减轻中小学生过重学业负担,是一件旷日持久事情,不会一蹴而就。在“减负”中要防止减负就是撒手不管的片面认识,减负是减掉妨碍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过重学业负担,决不意味着降低对学生学业应有要求和降低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多方努力减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轻轻松松进学堂,高高兴兴回家来,在轻松愉快中健康成长。
(3)、升学率的高低不是考核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
从素质教育的要求看,学校评价应树立整体观念,不能单纯以“升学率”高低作为唯一的标准。一方面,“升学率”的片面追求在教育目标上本来就是错误的,学校的使命是竭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基地,学校在素质教育改革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和社会要通过外部的评价为学校创设优良的环境,而不是在“升学率”上死抠不放。另一方面,“升学率”也不能反映学校发展的全部要素和品质。学校评价应该是一个综合的评价。即使有了高的“升学率”也并不能表明学校的管理就是合理、合法的,“升学率”往往倒是和一些劣质的管理相联结。作为政府和社会,有必要也有义务为学校指出管理中的问题;而不能用“升学率”一俊遮百丑,问题掩盖对于社会人才培养和学校自身发展都是不利的。学校从自身的健康良性发展角度出发,也应形塑自身的独立性品质,真正从自我情况、需要和可能性出发,从整体思路上为自己发展做出明断。
(4)、深化高考制度改革 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阻力是什么?《中国教育报》刊发了一项对全国30个省份246位地县教育局长的调查显示,高达78.33%的局长认为,推进素质教育遇到的最大难题是“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改革现行考试评价制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最佳突破口”;有74.38%的局长认为,在现有考试评价体系下推进素质教育,理论上可行,但操作难度很大,其中有五分之一的局长甚至认为根本行不通。
分析现行的高考制度,特别是目前教育及社会反映出来的诸多问题,不得不对现行考试制度进行反思。采用全国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由一次考试定终身。现有的高考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科目中,很难全面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素质状况,尤其是不能反映学生能力的高低。
其实早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提出了“改革高考制度是推进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并且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原则和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应该说这些年我国的高考制度确实按文件的要求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增加高考的次数,一些城市已经实行春季考试;改革考试内容,命题由实行“3+x”到由十几个省自主命题;给一些学校招生自主权,一些名校可有5%的自主招生权,2006复旦大学还试行了面试的办法。但从实践效果看,这些改革没有触动高考制度的核心问题,高考制度依然是整个基础教育的指挥棒,整个的基础教育还在按“应试教育”的模式运行。
高考制度的选拔性质是高考制度的最主要弊病。选拔性考试就必然要通过加大出题难度以加强区分度,越是参考人数多,试题越要难,不然无法通过区分来完成选拔的目标。这是选拔性考试本身性质所决定的,不改变考试的性质就无法实现“对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选拔性考试不可能具有这种功能。
从趋势看,改革的方向都是:把高考变为评价性考试,把录取权交给学校,学校的录取标准以高考成绩、平时学习成绩和社会活动记录等综合考虑。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的推广实施并非一帆风顺,但确是大势所趋,因此我们要正确看待素质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解放思想,坚定信念,牢牢把握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找准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只有我们共同努力,辛勤的汗水必定换来累累硕果,素质教育改革这棵大树必定会枝叶繁茂。
第五篇:创新课堂 丰富实践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创新课堂 丰富实践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文登市实验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做法及体会
侯溪萍
我校创办于1986年9月,是市教育局直属的五年制小学。学校占地约16000平方米,现有29个教学班,1所幼儿园,教职工100多名,在校生近2000名。在“教育因美而精彩,教育因爱而永恒”办学理念的指导下,我校积极创设“和谐致美、以美育人”的校园文化,打造“德艺致美、以美服人”的教师群体,培养“真善致美、以美成人”的学生群体,构建“亲情致美,以美感人”的家校网络,最终实现以“修德”感人,以“育智”成人,以“求美”造就人。
我们认为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具体体现在认真落实课程方案,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等方面。为此,我们学校重点抓了两方面工作:一是紧紧抓住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想方设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拥有更多自主运用的时间;二是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现将具体做法及体会作简要汇报,恳请得到各位领导及专家的指教。
一、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该是每个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作为学校,我们试图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纳入到教科研体系中来,借助于各种形式的研究活动,以保证其成效。
(一)扎实进行课例教研
借助课例进行的教研活动,符合教师的基本需要,他们希望能够结合具体的教学需要观摩优秀案例,听到专家有针对性的评点,从而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因此,我们确定“课前研讨备课—课中观察诊断—课后共同反思”为主线的课例研究模式,认真落实关键性细节。
1.课前“四备”——预设精彩。现代教学设计论认为,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的基础上,有意识地、科学地对教学的各方面进行预设,就能优化教学过程,佳化教学效果。我校强调课前“四备”,即“备教材、备学情、备教学设计、备资料”。一备教材——首先是教师个体与教材对话,对教材进行个性化剖析;其次是广泛阅读相关资料,在与他人观点碰撞、吸纳、整合的过程中形成个性化见解;然后是集体研讨,同学科的教师互相交流对教材的理解,确定教材中的知识点,一起研讨重难点、达标练习、单元测试等内容。二备学情——“以学定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首先在学科组集体研讨的基础上,责承一人根据教材知识点,设计出达标练习内容;其次在学习该课前,以达标练习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第三是教师收阅学生练习,了解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第四是每位教师结合学生课前练习及与学生的交谈、观察等途径,写出学情分析。三备教学设计——首先是教师依据对教材、学情的分析,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其次是把自己的教学设计与同学科其他教师共享,取长补短,完善教学设计。四备资料——根据教材寻找各种资料,做成资源库,让学生在学习时根据需要自行查找。这样,作为教师体现了“学科的功夫在学科外”,作为学生锻炼了查找资料的能力,节约了查找资料的时间,培养了探究问题的兴趣。
2.课中“两关注”——创造精彩。“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是我校追求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我们强调课中“两关注”:一要关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二要关注教师调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中,关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有效性的做法是:首先是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变成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其次是要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明确能力培养的目标、途径和方法,一课一得,课课相连;第三是要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要求,贯彻落实;第四是要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不拘一格,因材施教。关注教师调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做法包括:首先,教师要针对预习情况和对学生掌握的了解,讲解学生疑难点、关键点及方法;其次,充分而合理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学习,让学生的眼动起来,手勤起来,耳灵起来,口读起来,脑活起来,逐步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第三,教师应关注教学的进程作适当调控,如对有效资源的开发,对问题深层次的引领,对思考方向的纠偏等;第四教师应适度调控好教学的节奏变化,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3.课后“一反思”——回眸精彩。首先上课教师要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每节课后反思一下课堂目标的达成度,学生的参与度,自己最满意或遗憾的地方等等。同时我们要求学科组教师间加强合作,就某一问题互相听课观摩,听课时不仅关注教师如何教,更要留心学生如何学;要带着目标,即小专题研究的问题去评判;记录不需面面具到,但要突出重点,重视自我体验;有针对性地填写教后感和听后感,分别从目标落实、片段分析、创新意图及改进建议等 方面进行深度思考。在课后教研中,学科组成员围绕实践课不断地商讨、改进,让教师们不仅发现彼此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能进一步分析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改进的方案。我们经常邀请教研员到校进行实地检验与指导,大家共同商议教学中的得与失,明确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这样老师们教中学,做中悟,必能引起课堂教学行为质的转变。
(二)认真实施小专题研究
素质教育的推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会遇到各种问题,教师的研究应定位于为教学实践服务,在提高教学能力的同时,提升思想,拥有智慧。我们尝试着将“任务驱动法”引进教学当中,仔细寻找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落实“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的策略,致力于搞好小专题研究,着重迈好“四大步”:
第一步,将权力下放到各教研组,引导教师们及时发现和提炼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亟待解决的热点难题。这样做,可以唤醒教师的理性思维,促使发现和分析教学中存在的真实状况,寻找新的突破口。
第二步,各学科小专题确定后,每位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制订方案,包括对该问题的原有认识、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相关理论支撑和行动计划等,以此来把握自己的研究方向。这也是一次自我反思的过程,需要寻求双重支架,既要思考自身行为与先进理念之间的距离,又要探寻自己的教学设想与学生实际收获之间的差距。
第三步,在行动研究、个案分析和反复实践中寻求解决方法,通过案例、阶段性总结等形式随时归纳整理,把实践中较为零散的初步认识,提炼为理论意义的经验。
第四步,通过教师间交流及邀请教研员指导等形式,借助同伴和专家的力量来验证自我研究的成果,及时反馈改进。这一环节尤其要重视发挥骨干教师与专家等高一层次人员的引领作用,否则同事之间的横向互助往往会囿于同水平的反复,失去了意义。
校级小专题则在综合各学科需要的基础上由科研小组成员共同商定,例如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再通过专家讲座、主题沙龙、案例呈现等方式进行探讨,从宏观上引导教师的研究行为。
(三)灵活调整测评制度
有效课堂的推进,同样需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用来规范教师个人及群 体的行为。我们提倡建立适合于课堂发展、体现人文关怀的规章制度,即“制度为人设立,管理为人服务”,换言之,是努力营造制度之下的一种组织氛围,一种课堂文化。只有这样,才会激发起教师内在的发展需要和对有效课堂的追求,让研究成为教师的一种学习方式,一种生命状态,例如,我们曾推行学期汇报课制度,规定每学期第一个月每位教师都要执教一节汇报课,学校组织听课打分。后来感觉这种以评比为导向的方案,可能形成教师被动参加考核而非主动提高的局面,极易挫伤部分教师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师整体的和谐发展。于是重新修订后形成新的研讨课制度,一是拉长研讨时间,不再局限于一个月内;二是因人而异,优秀教师执教不同类型的开放课;青年教师则采取“四轮跟进式”,经历自我检测、组内互助、校内展示、修订完善四个环节,体验“学习-行动-反思-再行动”的研究过程;三是不再机械评等,而重视体验与反馈,对课堂教学有个性、质量有改进的教师给予充分肯定。调整后的方案既遵循了考核服务于发展、学习有助于提高的原则,又尊重了教师的劳动与尊严,得到大家的共鸣。
(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只是外部表现,更是学生内部心灵或性格的特征,是学生内在素质水平的外化。课堂教学要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加强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各学科学习方法的交流指导,培养学生逐步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各学科学习策略。因此,我们在课堂上除了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之外,更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优良的学习品质,具备较高的学习能力,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结果、学习环境等方面,逐步养成体现“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等特点的自主学习方式。特别是青年教师,我们更注重提高其课堂驾驭能力,把握好课堂教学“收”与“放”的“度”,增强课堂教学的应变机智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保证课堂教学组织达到有序、高效,促使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地成长。
事实证明,这些做法不仅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促使更多的教师走上了专业化发展之路。目前,我校拥有中学高级教师16 人,先后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标兵、课题实验先进工作者等18人次,省级优秀教师、特级教师、教学能手等40多人次,省级以上公开课、优质课50多人次,省级以上论文获奖或发表600多篇;学校管理经验、课改经验、校本培训经验等被《人民 教育》《中国教育报》《现代教育导报》等进行专题报道,并在省级以上会议交流;学校也先后荣获全国课题实验研究先进集体、全国重点实验学校、全国科普示范学校、全国红旗大队、山东省首批教学示范学校、山东省校本培训示范学校、山东省教学改革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二、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能创设宽松和谐的文化环境与氛围,为学生提供较大的个性发展空间,发展学生特长,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因此我们本照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校内为主、校外为辅、校内外相结合,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等原则,逐步实现了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学科教学、主题活动相结合。
(一)与校本课程整合
我们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视角拓展到校园生活的各个领域,着力开发适合学生的校本课程,努力实现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的整合。
首先,根据我校与我市的人文资源,我们按年级开发了人文素养类系列校本教材,分别是《我爱我校》《我们的骄傲》《天下朋友是一家》《美丽的家乡》《群星璀璨》。这些内容的学习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观察与调查访问等形式,达到认识新环境,了解学校昨天的模样和今天的成就,了解与我校有交往的国家的教育情况,了解文登的美丽与可爱及奉献家乡的英雄儿女等目的,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另外,我们把“国学教育”及“写好中国字”作为我校每个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按年段诵读古诗文,练写硬笔、软笔书法,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
其次,为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促进科技素养的提高,我们又开发了以科学实验和制作为主的校本课程,它们分别是:《科学实验》《科学小制作》《科学考察》《科学技术》。其中,《科学实验》包括《生物实验》《物理实验》《化学实验》和《电子实验》;《科学小制作》是针对目前学生动手能力不足的现状而开发的;《科学考察》将学生的学习范围拓展到校外,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对社会的责任感;《科学技术》介绍了中外著名科学家和一些重大发明过程,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热情。
同时,我们立足于学生的兴趣、个性发展等方面的需要,开发了科技类、艺术类、体育类、网络科学类、专题综合类等选修课程,设臵了素描、国画、书法、剪纸、勾花、蛋壳艺术、脸谱、瓷雕、标本、十字绣、绳艺、七巧板、民乐、管乐、舞蹈、合唱、田径、乒乓球、篮球、跳绳、口风琴等40多个门类 的活动队,形成了“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教法灵活”的板块体系,满足了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培养每一个学生的特长(下学期我们还将尝试开设烹饪、家政等选修课,将生活教育纳入校本课程开发之中)。每周的统一活动时间内,我们打破班级界限,学生自由选择,主要是以指导教师组织学生操作,形成技术素养培训为主,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比如:这一课程的起源、发展及现状探究,这一门课程有哪些操作技巧,学习这一门课程后的体验是什么等,这样就使得一些技能性活动不仅仅停留在校内训练上,学生课余主动采访、读书及上网查找资料,在练习过程中更注重自己的体验感受。
(二)与学科教学整合
学科教学中有相当多的实践活动,如何将学科实践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有机地融合,这是我们思考的主要内容。因为,任何活动只要与学科教学融合,能更加激起师生的兴趣,从而保证活动的质量。我们要求每个班级的学科教师在一起备课,针对学生特点及教材内容,每学期有目的地选择一至三个与儿童实际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具有丰富意义的主题,每个学科都围绕学习专题创设情景,使学生在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中学习,并围绕主题设计丰富多彩的综合性活动。即通过主题,将跨学科的知识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彼此关联。
例如我们在三年级开展的以“爱护我们的生活环境”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中,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社会、计算机、音乐、科学、美术等学科教师联手,分别指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专题阅读、绘画、表演、查找资料、计算、调查访问、写报告等活动。在学生分成7个小组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进行考察研究时,几位科任教师分别担任技术指导,参与小组活动。每个小组首先在指导教师带领下进行现场观察,他们沿抱龙河自上而下观察了河岸、河水及河床情况,观察了沿河重点污染源味精厂、制革厂、酿酒厂等,并到污水处理厂进行了参观。其次是采访调查,他们对沿河两岸居民、下游城乡结合部的村庄及环保部门进行了采访,主要了解抱龙河的过去与现在的变化,了解抱龙河的主要污染源、污染物及治理的过程等。再次是实践操作,在环保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按环境监测专业操作规程要求,分别设臵了文登营、七里河、电业招待所、经委南桥4个断面,从现场取样、室内化验分析、分析数据的整理报告等多环节监测出水质情况。最后,各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探究和发现,写出活动经过和结论,小组合作撰写研究报告,通过环保宣传画、排演环保节目、制作环保标语、争当环保小卫士等途径自觉为保护环境出力。另外,全班合作完成一封致市长的信,在信中提出以下合理化建议:一是加快城市污水管网的改造和建设,做到防腐防漏,雨污分流,提高对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的汇集率,杜绝各类污染源向抱龙河排污,确保长治久安;二是加大对污染源治理设施的监督管理力度,加强对污水处理厂的监督管理,保证污水得到有效处理;三是搞好沿岸绿化,广植花草树木,美化城市环境,希望能建成生态化的大型公园(今年上半年,美丽的抱龙河公园和文登学公园已建成,成为文登市的两大亮点);四是将抱龙河存在的问题通过写信形式向市长反映,把环保工作列入议事日程,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美好。市长不仅回信高度评价了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和热情,并且将信转发环保局和市污水处理厂的领导,威海电视台还就此事做了报道。
在活动中,学生们的综合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他们获得了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发展了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了从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养成了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与主题活动整合
我校每年都要分别举行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等大型主题活动,这是开展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的最佳时机。在组织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尽可能解放学生,创设广阔的活动空间,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在活动中得到锻炼。例如在今年的读书月活动中,我们确定了“走进读书月,享受读书乐”的主题,通过开展“读百本好书,做有志少年”、“好书互换”、每日“畅游书海一小时”、亲子同读共写、读书汇报大比拼、书香家庭表彰暨家庭教育报告会等六大行动,激励孩子在老师与家长的带领下积极参与其中。特别是4月中旬进行的“好书大家换,真情无极限”的好书互换活动中,全校学生来到宽敞的操场,不分年龄,跨越班级界限,自由组合,结成书友。学生在寻书、换书的过程中,有许多真切而难忘的体验,如找到自己喜欢的书籍时,和书籍的主人进行交流与交接,与志同道合的书友畅谈读书的感受等等,如此互动的活动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再如,我们还开展了“假日小队”系列活动。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情况,自愿结合成不同的小队,利用节假日分头展开行动。爱心小使者活动中孩子们把爱心洒向那些外来务工子弟,办起了假日爱心课堂,定期免费为他们补课。孩 子们每一次的付出都凝聚着心血,饱含着真情。环保小队的同学详细设计活动内容,从认识我市有哪些益鸟开始,升华到了解人类与动物的关系,明白自己要做野生动物的卫士;从世界戒烟日了解吸烟的害处,争当劝阻父母、家人吸烟的小能手;从收集益虫鸟兽的资料到收集益花益草的资料,通过写日记办小报,弄清如何保护益虫鸟兽、珍花异草,使环境教育变得具体生动。园林小队的同学利用假期深入田间地头向农民请教,学会了育苗、移栽、嫁接,学会修枝剪杈,学会了施肥浇水,学会了打药灭虫。气象小队的同学常年如一日进行气温观测,通过测风测雨,测量气温,了解了天气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并根据观察的数据制成了气温变化曲线图,指出了气温升高的根源,并向家人、向社会提出警示--我们要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否则这个地球就无法成为人类生存的家园。
在团省委开展的争创“为实现宏伟蓝图,做好全面准备”特色小队活动中,我校被评为“山东省特色小队标兵”。在全国少工委开展的“水与未来”征文比赛中,我校获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在山东省教育厅举办的首届“读书郎杯争当小实验家”大赛中,我校获1枚金牌,3枚银牌,2枚铜牌,学校获优秀组织奖。在山东省辅导员技能大赛中,我校多位老师分获一、二等奖。学校还荣获山东省争当小实验家大赛优秀组织奖、省税法知识竞赛优秀组织奖、威海市美术书法大赛优秀组织奖等。在全市组织的中小学文艺比赛、田径运动会、校本课程检查及非笔试抽查中,我校均名列全市前茅。我校的实验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学生的个性培养”最近荣获山东省第二届“省级教学成果奖”。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工程,我们将继续探索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打造学校的办学品牌,为推进我市素质教育再上新台阶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