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赏识教育之我思
赏识教育之我思
——《生命如水,哪一段不美》读后感
高邑县职教中心冯丽丽
读完了周弘老师的《生命如水,哪一段不美》,心田仿佛被注入一泓清泉,周弘先生在书里解读的家庭和谐,亲子和谐,团队和谐等,使我受益匪浅。让我对赏识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让我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进行了深深的反思。
赏识教育研究发现,正确的爱是——“花苞心态,全纳的爱”。它源于“孩子学说话学走路”那个人生阶段的爱,孩子第一声妈妈也不清晰,家长也乐开了花,孩子第一次走路还摇摇晃晃,家长兴奋不已,孩子很晚才会说话,奶奶说“乾隆爷也四岁的时候才会说话!”那时的父母对孩子都是无条件、无功利的爱,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全纳的爱。那时的父母从不拿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攀比,永远都是孩子的拉拉队员,不断地为孩子加油喝彩!那时的父母看孩子多么像园丁赏花,既用喜悦的目光欣赏盛开的花朵,又用期待的目光欣赏迟开的花苞。
作为一名教师,当然更多的是思考自己所进行的教育,反思着自己的教育行为。尤其作为一名班主任,反思自己曾经的教育真的是喜忧参半。曾几何时,自己也曾大声呵斥学生却不以为然,反倒认为严师出高徒。但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对赏识教育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自己也在身体力行努力地实践着。在与学生们相处的每一天里,我都看到了他们的进步,今天的学生内务收拾的比昨天的整齐了,今天的课堂参与讨论的比昨天多了,今天的教室卫生比昨天更干净了,今天的课间操跑的比以前更 1
整齐了,好像孩子们天天都在不断地给我惊喜,我把自己的喜悦与孩子们一同分享,孩子们看起来和我一样地开心。看得出来,孩子们内心更希望我是一个“好学生”。周老师说的好,每个人都需要赏识,更何况是孩子呢?我想我们班级的孩子是需要赏识的。
到底如何把这种赏识用于课堂呢? 下面是我对赏识教育的几点感受:
(1)尊重。尊重学生才能跟学生建立关系,关系重于教育。尊重生命成长的规律,尊重学生的意愿,让学生真正做他自己。只有一个人真正做他自己的时候,才会有理想,有追求。
(2)激励。学习本身有原生态的快乐,为你的学生感到骄傲!当你为学生骄傲的时候,奇迹就会发生!外在的激励会给学生带来内在的自信,当学生感觉很不错的时候,他才会成长!当我们一直觉得学生了不起、的时候,学生就真的了不起了!
(3)理解。理解学生,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教育是两个过程,打开心门,传授知识。只有打开学生的心门,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才会有好的教育。
(4)包容。犯错是学生的权力,在学校里不犯错,在社会上犯错成本多高啊!只要学生不做伤害自己、伤害别人的事情,一些小错都是可以接受的。
(5)信任。只有相信学生行,他才会有担当。相信学生是个好学生,学生就会朝着好学生的方向发展,这在心理学上叫做心理驱动力。
一位教师用善意和轻松的语言驾驭他的课堂,这种无压力热情的氛围会给他的学生以自信,恢复儿时的热情活力去探索这个领域。比如在课堂上,老师确能够很平和的从学生最易理解的部分入手,把难懂的术语分解开来,引导激发学生继续深入的思考,与学生们互动,积极的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重视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的被重视,潜力不断的被发掘,加油!为所有努力的学生竖起大拇指!
对待学生如同对待孩子,我们要用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心态教育他们,学生的优点就像已经开放的花朵,学生的缺点就像花苞,花朵花苞哪一朵不美,生命如水,哪一段不美?
第二篇:“赏识教育”之批判
“赏识教育”之批判
榜样的力量有时确实是无穷的,但有许多的所谓“典型”却是害了人的——那些个别的成功的所谓“典型”是不具有推广的意义的。比如有人说炒股能发财,而且能够列举出一些普通人炒股发大财的例子来,我们并不否认有这样的事实,但这样的事实并不能以“类比”的方式推论出其他任何人都能够凭靠炒股发财。乐于宣讲炒股发财“典型”事迹的人们大致可以分为这样的三类:一是存心蛊惑他人参加到炒股的行列里来,以便他从中坐收渔利的;一是想从中总结点什么“规律”经验之类的来指导一般股民的;一是盲目的被那些所谓的“典型”迷了心窍以致自我认定错了位的人,这种人以他人宣传的“典型”作为自我鼓励的榜样。这里的第一种人是“骗子”,第二种人是“帮凶”,第三种人则是甘愿被宰割的羔羊,最傻也最可悲。我只知道社会上的这些活动就跟摸彩票是一个规则,损绝大多数人,哄抬极少数的人,用那些极少数“中了彩”的“典型”来进一步诱惑更多的心存侥幸的投机者,最终被蛊惑而企图投机的人们当中,绝大多数只能守着自己编织起来的美好梦幻抱着实实在在的“落空”回去,这当中最大的得益者是谁自然是再明白不过的了。我这里拿炒股说事并不是我对炒股心存仇恨,更没有泼股迷们的冷水的意思,(也许就是出于我的无知)我只是要说现在被炒得很热被吹得很玄的玩艺,很多是靠不住的。
就拿曾一度被鼓吹得很热时下依然很流行的“赏识教育”来说吧,就未必是可以完全当真的。午饭用完,闲坐着没事,我妻子谈起了现
在流行的一种“赏识教育观”,感慨良多,深信这种教育的公德无量,更钦敬发明这种教育的那个聋哑女的父亲的伟大。据说那个只读过初中的父亲就是依靠“赏识教育”把他的聋哑女儿培养成博士,送出国门去打拼天下的。于是被那个搞“疯狂英语”的李阳的经济人看中,进行挖掘推了出来,在全国作巡回演讲,不遗余力地鼓吹所谓的“赏识教育理论”。这种理论不管它被包装得如何精致有多华美,但其内核就是一个——如果我理解没有出错的话——对孩子凡事都翘大拇指……我们知道不管是哪种教育,它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翘大拇指”充其量也只不过是这个系统工程当中的一个环节——“教育评价”,而且还是一个极其机械单一的“评价”方式。我实在不敢想象,有哪一种教育竟至于可以简化到只要不断的对学习者“翘翘大拇指”就可以收功的。不过这个父亲用这种方式教育成功了他的女儿,我承认;这个人还能用这一种方式教育成功另外一些孩子,我也相信。但我不能因此相信“赏识教育”理论的普适性,我绝对不敢相信这种教育方式能够所向无敌百试不爽。它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是一种“有效药”,但绝对不可能是“万能药”。如果此人一定就凭他一个或几个成功的例子在全国范围内大肆推销他的“赏识教育”理论,那我以为这自觉不自觉的或多或少的恐怕总带有一点自欺欺人的味道。
当然,凡事皆有其两面性,如果在那种专制教育猖獗、“体罚教育”盛行的年代,提倡这种“赏识教育”我们以为还是具有一些反传统移风俗的积极意义的,起码可以让那些只知道有“惩罚性教育”的人们知道此外更有一种“赏识性教育”,可以纠正一些人在他的教育
活动中总是缺少应有的赏识激励的错误。然现实的状况是我国大多数家庭是单子独苗,从家庭到社会对这些孩子宠爱有加,在这样的状况下再来无原则的大谈特谈所谓的赏识教育,我个人以为至少是不合时宜的。其实,最值得怀疑的还是这种所谓“教育理论”的科学性——首先,我非常相信鸡蛋、石头与孵化小鸡的关系理论,外因总是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的,内因不受“赏识”再怎么赏识都是不能成功的。如果他的这种“赏识教育”真的是普适的、万灵的,那么我想他肯定不会是像游走郎中一样到处叫卖,而应该是去办一所“赏识教育”学校,而不是企图借助于一些“个案”去说服别人。其二,我始终相信中国的“太极图式”思维理论,任何事物必须阴阳相得才能成务,单纯的“赏识”或单纯的“惩罚”或许在一定范围内,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都可能有所成效,在某些个体身上有时可能还有“显效”,但别忘了促成“赏识”或“惩罚”教育见效的绝对不仅仅是“赏识”或“惩罚”本身,一定还有其他的条件存在。我们现时的中国人作总结,总习惯于做“归一性”总结,一提及什么话题,如果是积极的,就什么成效什么功德都归结于它了;反过来,如果是消极的,于是一切的罪恶也就非他莫属。完全不顾及其他条件的存在,这种归因,这样的总结,是主观的,偏颇的,更多的时候这种以偏概全式的推论甚至是荒谬的不经的(“经”,常也。非谓其必无,终不可概全而恒行之也)。
凡事都有“例外”,随意的把特殊性当普遍性来宣传不是自己的无知,就是有意识的对他人的欺骗。那个育子成功者,也许会拿出他的育子实录来,说“我从来就没有对自己的女儿说过任何一句有损她
自尊的话,除了赏识还是赏识,结果她就成功了”,他没有说谎,他更没有伪造“实验数据”,我们相信他的诚实。不过,我们不能不相信他自己欺骗了自己,他忽视了在他教育他的残疾女儿的同时,另外的一些人也在一同帮他“教育”着她的女儿。我以为一个成功的教育起码必须是“赏识”与“挫折”交互为用的,我们不仅要让受教育者知道该做什么,还得同时让他知道不该做什么,我们人类的语言从开始发生到现在“YES”与“NO”总是并驾齐驱并辔而行的,我想少了哪一个都会给我们的交际、给我们的行为带来极大的不便……那个父亲不是说他的女儿是天生残疾么,那么他女儿除了跟他父亲一起生活而外,不可能不与她父亲以外的人接触,然而社会给他的女儿的绝对不可能会如同他做父亲的一样都是清一色的“赏识”。在一般人的眼里,一个聋哑女有什么好赏识的呀?社会上的人们尽管不至于都缺德到给他的女儿以奚落、冷嘲的地步,但至少是给与她的关心、重视、赏识、肯定的程度要远低于给与一个健康的女孩的。我想这个女孩,在缺德的人那里得到恐怕多是冷漠甚或是鄙视,而在有德者那里呢,获得的至多也只能是同情——带着浓烈的怜悯给与的同情……然而,“这一个”女儿偏偏又是特别的敏感、特别的好强,她所遭遇到的冷漠或同情使得她不知超过常人多少倍的感受到父亲“赏识”的可贵,她在她父亲的赏识中获得了一种在社会上难以获得的精神慰藉,就如同一个总是喝着苦药的人一旦尝到了糖水,他所感受到的甜蜜指数总是超过常人的。于是她看重父亲的任何一点赏识,于是她在父亲的赏识中振奋挺拔,社会这个大环境满足了那个做父亲实施“赏识教育”
必须具有的辅助性条件——对他女儿应有的“挫折”教育,只是这种“挫折”教育对他的“赏识”教育所起到的极其重要的辅助性作用他本人还根本还没有意识到而已。我以为他女儿的被赏识成功起码是离不开这样的三个条件的——社会上的人们对那个女儿的冷遇,父亲对女儿的信任与坚持不懈的赏识鼓励,更有这个女儿倔强图进的性格及良好的天资。离开了第一与第三个条件,只凭“信任、赏识、鼓励”那父亲纵有天大的能耐恐怕也是难以为功的。
其实,不仅仅“赏识教育”是如此,还有一时一时流行过或流行着以及将要成为流行的许多理论思潮,我们对它们都应该作如是观,不要迷信,更不要盲从,当然轻易的全盘否定更是一种轻率无知的综合表征,我们应该冷静下来,对它的存在作一个历史性的全方位的考察与透视,然后再作一个学理上的分析探究……看看它身上到底存在多少合理的东西,看看它身上到底有多少可资利用的地方,并看看它到底适用在什么样的范围及应该怎样用,这样才不至于被人“忽悠”了。别人“忽悠”我们这属正常,社会本来就是由真假虚实掺和混构的,这种构成与“太极图”的宇宙构成模式是完全同一的,只是我们不要不神经过敏到把什么都当假的,或糊涂到把什么都当真的。可悲的是别人本来是来“忽悠”你的,结果还捧着别人“忽悠”自己的东西来不断的“忽悠”自己,这还不算,还要把这东西当宝物用来送人……呜乎,社会上这样可爱又可怜的人还真的不少呢!
第三篇:现阶段教育之我思
论文
现阶段教育之我思
重庆市第104中学朱 燕红岩学校 钟守兵
素质教育从提出到现今,已有十几个年头。尽管国家在很多方面都强调素质问题,各个学校也都在提这个问题。素质教育从表面看起来也有了一定的起色。学生的智力发展以及很多能力比过去是有了很大的提高。可是,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很多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在本质上并没有得到大面积大幅度的提高。作为教育者来说,我们的出发点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然而,我们教育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就这些方方面面的问题,我谈一下自己的主要观点。
一、“减负”并没有真正落实
现阶段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总目的的教育。素质是一个人所具备的天赋、素养、才智和能力,包括思想,道德,心理,身体以及独立生活能力和文化素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的学生接触的东西比过去多了,思想也跟着社会潮流而变,个性化发展突出体现,很多能力也得以增强。国家在教育制度上进一步改革,政府多次提出给学生“减负”,以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所谓“减负”,就是减轻学生过多的课业负担,删除过重的重复而无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钻研课本外的知识,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那么学生的“负担”是真的减轻了吗?表面上看起来学科比过去更加多样化,教材内容也更加丰富。可是实际上,这些新增的学科并没有专门的师资,加上很多学校并没有足够重视,导致这些学科是形同虚设。教材也并没有变简单,同样需要花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去学习。所以,其实学生的负担并没有减轻多少。反而,为了提高所谓的“素质”,为了迎合家长的心理,各种各样的兴趣辅导班铺面而来。说是“兴趣”,其实也就是强加于学生身上的一根根绳索,把学生勒得喘不过气来。学生被动地接受父母的安排,其实毫无兴趣可言。而且,很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给学生订了不少资料,有的学科甚至是几种资料。学生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晚上经常熬夜做作业,第二天课堂上精神萎靡不振,学习效果不好,影响课堂上的教学效果。有的学生干脆早上到校来抄作业,应付老师的检查。这样的学生个性实在难以发展,素质难以提高。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家中的独生子女,父母的期望都比较高,都巴不得自 1
己的子女都成龙成风,因此也给自己的孩子买各种各样的资料,以辅助学习。因此,很多学生回家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得做家长买的资料,各种资料堆在一起,学生就完全没有支配自己时间的权利了。也许资料做得多了,成绩是提高了,可是学生的天性却被扼杀了,思维也僵化了,学习兴趣也丧失了。身心也不能健康成长,这样的素质能说是真正的素质吗?以前的应试教育是一切面向考试的教育,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空洞,只会按照别人的思路去做,缺乏创新观念,做不了自己的主人,从长远上来看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今天我们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然而,我认为我们今天的教育仍然是换汤不换药,并没有在本质上得以提高。因为现阶段我们的学生还是要为考试而学,我们衡量一个学生素质能力的高低主要还是以学习成绩而定。很多学校和家长不管出发点如何,都忽视了学生的成长需求,并没有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学生也并没有成为自己真正的主人。所以,只要分数评价机制仍然存在,学生仍是考试的工具,这依旧是没有改变的事实。
二、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脱节,实际生活能力降低
正因为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占相当多数,他们在父母的溺爱与娇惯中长大,最缺乏的就是责任心与爱心。在家什么事情都不做,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没有一点生活能力。整天就知道与同学比吃比穿,比玩,根本没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总以自己为中心,喜欢给自己找太多的理由,只会怨天由人。这当中有些学生自私,霸道,任性,骄横,很难与同学和谐相处。这些种种现象让我有点为他们这一代人担心了。学习固然重要,参加了“文艺舞蹈班”,“英语辅导班”,“数学提高班”,“琴棋书画班”等等兴趣班,也许文化才艺方面的素质是提高了,可是连最起码的生活能力都没有,能说素质提高吗?现在的学生动手能力实在太差,不是不会做,而是不想做,家长也认为他们没有必要去做,只要会学习就行。很多学生只关心学习成绩,时刻想到自己,自我意识强,自我约束力差。很多学生什么都做不来,不会做家务,不会做饭菜,“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习与生活严重脱节,实际生活能力降低。他们认为父母做的事理所当然该做的事,也不关心体贴父母的辛劳。传统的基础教育中尊师、互助、谦让的美德也体现不出来。父母过多的关爱,其实是间接地害了孩子。所以,我认为现在在这方面的素质没有提高。
三、不文明现象严重
我国向来以“文明、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千百年来礼仪之风传承至今。在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风校纪的管理。一个素质高的学生就必须有着良好的文明习惯,有着得体的举止。可是,在我们学生中仍存在很多不文明现象。随地吐痰,到处乱扔垃圾,粗话、脏话脱口而出。下课在教室走廊上追逐打闹,给同学起绰号等等。学生的很多行为举止真的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对老师的批评教育帮助并不领情,反而认为是故意找茬,处处与老师为敌。是非观念不强,法纪意识淡薄,无集体荣誉感。在校园中有很多不良行为,在学习上无明确目标,没有正确的人生观,无进取心。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今天的中学生较之过去,知识面广了,视野扩大了,他们注重实际,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但是过去普遍信奉的集体主义,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在他们心目中已失去了昔日的光彩,他们在开放的感召下良莠不辨地接受新东西,把好的传统也丢掉了。不文明,没礼貌已不是什么个别现象,违法乱纪,道德败坏的事也时有发生。有的学生过分的沉迷与网络中,在一个个网络游戏中迷失了自己。我们还得大力抓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学生精神文明素质,减少不文明现象的发生。
四、心理素质太差
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比较大,思想压力也更大。父母的期望,老师的重负,让他们觉得自己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不然会对不起所有关爱他们的人。有的学生把读书当成是唯一的事,他们拼命地学,不停地做辅导资料,可是学习成绩却始终不太理想,付出与收获看起来也并没有成正比。这让他们总觉得自己没用,辜负了他人的厚望,长期郁郁寡欢,精神状态不好。这些学生承受不了失败的打击,对生活态度也会发生很多变化。有的学生虚荣心强,很好面子,不能接受老师与父母的批评,抵触情绪严重。一方面,他们要求独立,希望能够摆脱依靠父母的生活,渴望走出家庭。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信心,害怕挫折。还有的学生思想消极,认为读书无用,没有明确的目标。这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做事缺乏耐心与信心,总认为自己没用,就什么都做不想做。有的学生自私,专横,孤僻,不能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这些种种现象都反映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心理素质太差。
总之,上面这些都体现了现阶段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这需要我们花很多时间去思索。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一定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教育关系到
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从自身做起,让我们为教育的科学化、合理化,为素质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12年6月25日
第四篇:生本教育之我思
生本教育之我思
吕洪杰
生本教育的观念和实践模式研究是我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研究课题,有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主持开展研究。该课题的主要理念如下:
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
伦理观:高度民主尊重学生;
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
课程观:小立课程,大作功夫;
方法论: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会,教少学少;以学定教,不教而教。
从前,“生本”这个词我听起来就觉得陌生,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却是存在的。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我们都清楚明白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个有个性、有需求的活动的个体,是不会以老师的意志为转移的教学资源。因此我们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职责就是要想方设法地尊重学生的个性,迎合他们的需要,而且要体谅学生的感受,考虑他们的想法。也就是说教与学之间,学才是主导,占有主体性的地位,教只是辅助性的,从旁帮助、指导学生去学,才是老师的职责所在!老子哲学有关“无为而治”的阐述是: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最后结论还是引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信念: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也就是说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因而,这个最后的过程并不是老师完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的知识的获得不是依靠教,而是依靠学的。
就生本教育这个问题,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
(一)教无定法,以学定教
如果我们是普通的工人,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数量的产品,那么我们只要勤勤恳恳的,一定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并不是老师勤勤恳恳就行了。我们面对的是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同情况,他们当时的学习态度、学习情绪甚至当时的学习气氛都极有可能会影响或拖慢老师教学计划的完成。这种情况下,老师就要随机应变了。
教无定法,以学定教的方法论告诉我们,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智能,培养创造力。这不正是生本教育的行为观所在吗?
全面依靠学生,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
(二)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爱动是孩子们的天性。将“动中学,学中动”有机结合,使学生动脑、动口、动眼、动耳、动手以及动表情,以最佳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也是演员;能够让自己融入到学生的角色当中去,才算是成功的。因此,老师要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编导”,比如说,低年级的学生就有很强的表演欲,他们想说就说,不怕错又不害羞,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特点做出适当的指导,给予他们充分的表演空间,讲得好的要表扬,讲的不好的也要欣赏他们知识以外的精彩的表情、语音、语调加以表扬和鼓励。
学生是我们的教学对象更是教育资源,他们每一个人都充满了个性,都存在个别的差异性。正因为这样,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千万不能够以老师的意志为转移,而不顾学生的需要。我们一定要一切从学生出发,高度尊重他们,给他们充分的发展空间,尽可能地让他们能够表现自己。与此同时,老师也要从旁指导,见到任何细微的进步都要及时地给予表扬与鼓励,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表达自己的动力。这恰恰就是生本教育的价值观和伦理观的表现,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
在我们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已经有生本教育理论的体现,但是在没有理论指导的情况下,我们的认识是模糊的;在有理论依据的情况下,我们清晰的概念,把握了方法,更是找到了自己教学道路的方向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一切从学生出发;高度尊重学生。这正是生本教育的精髓所在,更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就让我们一起努力走出一条有个人特色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道路来。
第五篇:《湖南教育》——合作学习之我思
合作学习之我思
长沙市开福区清水塘二小刘友华
4月上旬,市名师工作室召开关于学习方式的讨论会议。有一位老师讲到到她送课到望城一所小学,有两位听课的领导说:“这节课上得很好,就是没有合作学习,要么就完美了!”这位老师不知怎么回应,因为她觉得这节课不需要合作学习。而且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觉得合作费时低效,有挫败感,干脆就不用了!
我想说:“合作学习方式虽好,但是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要根据需要而定!班级授课制本身就建立了一种合作学习的氛围,学生思维互相碰撞、相互倾听、及时反思,学生的独立思考应该也可以说是一种广义的合作学习!
不可否认,在课改之初我们很多老师是为了合作而合作,每节课必须安排一两次合作。结果是导致了合作的形式化和低效!后来大家慢慢明确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基础上,合作学习不是简单的把学生围在一起,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分工,而是合理的分工和思维的的促进。合作学习,首先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学习是思维活动,而不是外显的肢体动作。
现在,很多老师觉得合作学习费时低效,所以干脆就不建议学生合作了,这又走入了一个极端。我觉得大家要把目光放长远一点,在小学阶段应该多创设一些学生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具有合作的意识和基本的合作能力。虽然,合作不是在一起就是合作,但是合作学习一定是在一起的。小学阶段经常创设一些需要同桌两人或者前后四人
一起共同的学习活动,可以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为以后学生参加更有挑战的合作内容创设条件。
2001年,我在两个班进行了实验:一个班按照学生优、中、差进行分组,每组6人,围坐成品字形;另一个班则一人一座。一个月后,就发现,分组的那个班学生课堂积极性和合作能力大大高于另一个班。实践证明:学生很喜欢那样一起学习。但是在低年级就进行合作学习的训练,教师确实比较累。后来,我从三年级开始训练学生的合作能力,发现到了高年级效果和从一年级开始差不多。而且,教师是否经常建议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教材也息息相关。2001年,我使用的是北师大版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有很多需要学生合作的活动,这也是我能较好的在一年级实践合作学习方式的基础。但是合作学习中有的学生发言是附合别人,有的学生发言善于总结,有的学生善于转换新的视界,在讨论合作中各人的作用不一样。我想研究这些思维活动,可能对其他学生学会学习更有用。如果离开了学生的思维,那么研究学习方式就象纸上谈兵。所以,应该从学生的思维特征开始研究,要根据学生的思维来确定学习方式。
不同的学习方式就像是五谷杂粮,他们都有自己的营养,就看
你需要怎样的营养。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而采取不同有学习方式,多 研究哪些内容适用于合作学习方式、多研究怎样利用合作学习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是我们一线老师需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