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校德育工作反思(5篇)

时间:2019-05-15 14:35: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校德育工作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校德育工作反思》。

第一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校德育工作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校德育工作反思

德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回归生活,关注生命在生活中安全、健康成长的动态过程,这是德育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可和对生命的尊重。新课标下,教师的学科理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教材、教师围绕德育目标创设了一系列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使德育确确实实看得见摸的着,能实实在在地为学生成长的需要服务,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德育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动态体现,当我们的德育学科正在课堂上积极地创设生活情景时,在“原生态”下的校园生活中,我们的德育又在怎么做呢?

一、德育工作制度,是否关注学生的生命需要,能否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为了加强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我校依据《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定一系列的学习、安全、礼仪等各项行为规范,为提高规范教育的可操作性,再将各条规范具体化,并将各班学生遵守规范的情况进行量化打分,作为评选“文明班级”和“三好学生”等主要依据。在规范评比过程中,各班又建立了班级考评制度,这些做法,是不少班主任的经验之谈,并为自己规范教育的有效性沾沾自喜。

早读时间,你会看到校园的每个卫生区都站着一个学生,他们看着周围的同学们在搞卫生,自己却不参与其中,连地方都不挪动一下,为什么?因为他们是“劳动委员”,监督班级包干区的卫生情况。当我们看到课堂上的学生正襟危坐,腰杆挺直时;看到全校几百名学生排队时鱼贯而出,毫无声响时,老师们是否想到:我们在为自己规范管理的成果沾沾自喜时,有没有走进学生的心灵,关注过学生生命的真正需要呢?德育制度到底是引导学生积极健康生活的需要,还是学校和教师管理学生的一种手段?

退一步说,这样的规范教育,真的是有效吗?我觉得不是,如果说“有效”,也是短期的。因为这种“有效”是学生在各种规范“高压政策”下的被动表现,而不是学生生命成长的一种主动需要与表现。一旦这种“高压”政策突然消失,取而代之的便是解脱、发泄。我校初三学生临近毕业时,怎么总是出现乱摔乱砸,纵情发泄的怪现象?那是一种心理的解脱。只有当这些公德礼仪、道德规范成为学生自我生命成长的需要,才是真正有效的德育。否则,只能是“掩耳盗铃”。在外国人眼中,我们现在真是有负“礼仪之邦”了。给别人的印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垃圾。即使是大学生,随地扔垃圾,随意践踏草坪的,也不在少数。这些都是最基本的道德修养,堂堂受了十几年教育的大学生,从小就是“劳动委员”,后来连最基本的道德修养都没有,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反思我们的德育规范教育?我们的德育规范教育都做了些什么?那些习惯、修养,到底是我们规范管理的需要,还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规章制度是人为的,更是为人的,学生的主体需要才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行为规范是源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需要产生的,目的在于引领学生健康、安全、积极、愉快地生活,如果过分强调从规范出发,结果只能是强制与顺从,又怎能以人为本,张扬个性,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如果我们改变一下角度来思考学校的德育制度与评价模式,是否需要改革一下?

二、德育工作内容与手段,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时代特点?

长期以来,我们不可谓不重视德育。每个学期,我们都要制定详细的德育计划,并按计划开展德育活动,可谓“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如果是重大的德育活动,我们还要制定专题活动方案,加强落实。表面上看来,针对性很强,实际上大而空,缺乏实效性。如每年三月份的“学雷锋”月,是个传统教育月,学校照例组织学生学习几篇“雷锋日记”,号召每个学生为班级或社会做几件好事,几乎成为模式化。雷锋同志生活的年代相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已很陌生,更不用说革命传统教育中红军长征吃野菜的艰苦,不是仅仅读几篇文章就能理解的。雷锋精神的内涵,也不是有意识地做几件好事就能领会的。不是有学生说“野菜比白米饭好吃多了”吗?是啊,现在的都市人不都是拿火腿肠喂宠物狗,自己到处吃野菜杂粮吗?时代变了,德育如果脱离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只能是水中望月雾里看花,空洞地说教。学校传统的德育工作内容、惯用的德育手段与途径,以及对学生的影响和号召力,显然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必须采取新的有效的德育工作策略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研究传统道德和时代特点的衔接问题,赋予传统道德以新的符合时代需要的内容,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思想教育落在实处。

三、德育工作方法,是否关注了学生受教育的过程?

共青团员的入团誓言和升国旗时的宣誓,沿用了几十年,直到今天,仍然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做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现阶段德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说教式的。将某种道德、信仰与价值观直接灌注给学生,告诉他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苏霍姆林斯基就说过“所需的信仰不能硬灌进去,所需的态度不能粘贴上去”。《大学》里有云“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这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确说明了一个有理想抱负的人的成长过程,要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先。作为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吃饭穿衣尚且需要父母的照顾,何以能论“治国平天下”?

从更小处说,学生的学习习惯差了,行为习惯差了,而且屡教屡范,教师感到棘手,恨铁不成钢,很多情况下会选择向家长“告状”,言明利害,并富有经验地对家长说“只要能改正他的坏习惯,什么方法奏效就用什么方法。”言外之意,不听话,可以打,使劲地打,因为事实说明,打是最奏效的。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的目的性强,重视教育的结果,而对于教育的过程,则相对忽视。整个教育过程,学生在心理上只能消极地接受。

新课程理念下,德育更应关注过程。其实对学生而言,他们受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生活,是他们进行思想与道德认识的重要途径。那么我们的教育过程本身也应适应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水平,充满“童真”和“童趣”,促使学生在这种生活中发展。我们不能超越今天去预设明天,逾越过程而追求结果。关注教育的过程,我们要正视学生的年龄、心理及生理上的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如果学生感觉到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有个性的,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针对不同学生,德育目标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层次都应不同,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改进教育方法,关注教育的过程,如教育学生“爱祖国爱人民“,应引导学生从“爱自己的家,爱爸爸妈妈”开始,另外还要注重引领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发展。从而促使学生在体验成功和愉悦的同时,自觉主动地克服其他缺点。

四、德育环境,能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校园文化建设

长期以来,校园“围墙经济”风生水起,红红火火,各色廉价的垃圾食品吸引着学生的目光,小摊小贩的叫卖声不绝于耳„„今年五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决定》,特别指出“要加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浓厚的文化氛围,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学校要净化、美化、亮化校园,充分利用环境育人的功能,“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综合治理周边环境,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一种催人奋进的校园文化氛围。

2、师德垂范,潜移默化

德育不只是从课堂开展,更不只是班主任与德育教师的事,教育的主要功能是育人,我们每一个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教师作为教育者,不只是在课堂上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也影响着学生。而且日常生活的德育可能会比课堂上的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更深,因为日常举止这种自然没有经过装饰的行为更容易为学生去效仿。有语云:“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又云“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

卫生工作一直是一项令人头疼的工作,很多老师常常抱怨“今天早晨临时有事没进教室,卫生检查就扣了2分„„”我在一个网站看到一则内容是:某校的一位男性班主任,言语不多,对学生的要求也不是很细致,但他带过的每一个班级,卫生一直是“优”,比那些眼睛常看,嘴巴常说的班主任工作效果好的多。问学生原因,几乎异口同声“因为只要班主任看到教室内有纸,他就会把纸捡起来,后来同学们都这样了。”这就是行为教育,教师潜移默化影响的效果,好的习惯已经成为了学生生活的需要,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这种影响深入脊髓。这需要教师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如果老师都对废纸视而不见或者只要学生捡,自己从不动手,在这种情况下,任何精彩的说教或光面堂皇的理由是否都显得太苍白了?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如果学生在整体水平上在某一方面存在认识或道德问题,或许我们应该先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而不是绞尽脑汁的想办法怎样去教育和管理学生。

3、家、校、社会一体,构建育人网络

德育是在整个生活过程中进行的,特别针对那些来自社会底层的学生,学校德育工作常常出现5<2的情况,也就是5天的在校教育,抵不上周末两天的在家生活的不良影响。人生活在社会中,其道德和价值观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家庭影响。学生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家庭背景,每天看到、听到的各种信息都在冲击他们的大脑,影响他们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对于那些消极的、负面的信息,小学生缺乏分辨认知的能力。学生的许多不良行为习惯都与家长不当的教育方式有关,也与他所处的生活环境有关。学校应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利用家长学校普及家教知识,推广家教成功经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理念,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与社区联系,建立革命传统教育与社会实践基地,开展德育社会实践活动。针对学生身心发展存在的问题,定期请校外辅导员来校举办知识讲座,共同探讨学校德育工作,促进学生优秀品质与生活能力的形成,在发展中生活,在生活中发展。

总之,以新课程理念反思学校德育工作,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生命成长需要服务,将是我们现在及将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为之努力的共同目标。

第二篇:网络时代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挑战与对策

摘要:网络技术虚拟性、开放性、跨文

化性等特点,使学校德育面临更复杂的教育对象和环境。越来越多的学生为网络魅力所吸引,上网成为校园新时尚。

据统计:“目前中国网民学生比例占五分之二,百分之九十以上有‘触网’经验,有些学生平均每天在线时间达两小时。

”庞杂多样信息中有健康信息,也有腐朽文化、虚拟信息,对好奇心强的学生的社会行为、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等会产生较大影响,对学校德育构成严重干扰。此外德育管理时空不再仅限于校内某一时间、某个现实物理空间,如何面对网络虚拟空间发挥作用、及时对网络信息作出反应、指导学生网上生存等,是德育管理者面对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网络时代

德育教育

一、网络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挑战

现在,网络已经成为了许多学生了解信息、接触世界的主要渠道和业余时间主要的消遣方式,甚至有的学生把主要的时间、精力、金钱花在了网络上,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这一现状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学生的全面健康的成长都带来了不利的后果。

1.网络内容的复杂性,削弱了学校教育的效果

网络是全球最大的信息资源库,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不受时空约束等特征。网络上的信息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只要找到网址,就可以看到发布在网上的任何内容的信息,其中有很多都是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内容,例如恐怖、迷信、暴力、凶杀、色情、赌博等。这些内容诱惑和毒害了那些辨别能力差和自控能力弱的学生,破坏了他(她)原有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文化观,对学生的精神世界造成严重的侵蚀,甚至使德育工作者长时间工作的成效在顷刻间毁于一旦。学生对网络中所接触到的信息和内容,往往会深信不疑,而教师苦口婆心的讲解和耐心的教育有时却没有多大的作用,收效甚微。这就使得学校教育的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和冲击,其主导性作用的发挥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2.网络手段的新颖性,加大了德育工作的难度

由于先进的新颖的技术手段,网络具有很多传统的传播手段不具备的特点,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和推崇,但也给传统的德育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首先,网络的技术手段与时俱进,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它的新异性和变化性吸引学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使得学生花费很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留连忘返。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减少,相互交流的时间缩短,有时教师都找不到学生到底在什么地方,而有的学生则把时间都花在网吧里,正常的上课有时都难以保证。其次,网络交流具有匿名性,再加上个体的一些信息是虚假的,使得交流对象的身份难以确定。以前,可以通过观察、谈话、谈心、上课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从而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育。现在,当学生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宣泄消极的情感和情绪时,教师就很难知道或者根本就弄不清楚到底是谁在发表意见,找不到教育的对象,更不能有针对性地去做个别学生的思想工作,解开他(她)思想上的疙瘩,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和延缓了教育的过程,加大了德育工作的难度,影

响了德育工作的正常进行。

3.网络传播的高效性,冲击了教师的“权威”

在传统的德育过程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主要来自于书本和教师,教师的“权威”性体现得很明显,其主导作用也很突出。而在网络时代,这种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在学生面前,已经不再是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的权威,有时,通过网络,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多、速度更快,教师的“权威”性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二、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1.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及网络信息素养

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职责首先是传道,其次才是授业、解惑。为了应对网络时代影响德育有效性的不确定性因素,德育工作者首先要注重自身修养,使其以自身的优良学术水平、治学态度、道德品质和言行举止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激励学生更加自觉地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其次要提高网络信息素养,能够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和网络德育资源开展学校德育工作。信息素养是指在网络上高效率地获取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体表现为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能力等。

2.打造网络德育平台,加强师生交流沟通

除了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网络信息素养之外,学校还要努力打造网络德育平台,这样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德育信息资源和快捷、方便的德育渠道,而且可以利用这一存在于青少年学生身边的传播载体,大大提高德育有效性。

在网络德育平台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对话理解和精神沟通,通过沟通、交流、合作,师生达成一种默契,形成一种体验式的交流对话境域,教师和学生真诚地把自己的思想传递给对方,并用自己的语言和逻辑方式去说服对方,把自己的思想用正确的方式传递出去,师生之间通过理解从而实现精神世界的共享,使德育内容由单向影响转向双向影响

3.关注学生心理需求,倾注更多人文关怀

德育工作者要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遵循学生内在的价值需求和身心发展规律,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要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真正地从内心深处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德育工作者要将人文关怀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要关心和爱护学生,体现人文关照的温情,一方面在德育课程中增强人文启迪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人文精神是完善自我的必然需要;另一方面从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中汲取人文精神的营养,从提升个人修养方面去培育学生的人文素质。要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的基础上,通过人文关怀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价值多元化,积极抵制多元化带来的消极和不良影响,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在对自身和社会具有正确认识的前提下,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和信念,培养远大的人生目标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4.构建积极的心理契约

所谓心理契约是个人与组织之间存在彼此期望达到某一目的从而形成的心理协议。究其本质而言,心理契约理论是一种关系理论,无论何种形式的契约在其本质上都要求契约双方就彼此权利和义务的认知达成一定合意。心理契约双方对于给予对方什么以及能否从对方处获得什么等都有较为明确的期望。随着这种期望的合适度越高,所要达到的目标就越明显,契约产生的力量就越强大,就越能使契约双方达到满意。

网络时代的青少年不仅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而且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他们往往比较关注自身是否被重视,自身的人格是否被尊重,自身的学习效果是否被认可,对这些事情普遍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这些自主性和敏感性正好符合心理契约管理所需要的心理条件。在学校德育中,师生之间构建良好的心理契约关系,对于调整学生的良好心态,保持固有的期望值,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化解学校德育有效性的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卓高生.论不确定性思维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学刊,2006(6).[2]

王晓萍,陈浩.对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的认识.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3]

韦世艺,齐佩芳.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不确定性.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1).[4]

丁祖豪,陈广国.论不确定性.齐鲁学刊,2004(1)

[5]

栗迎春.谈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源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4(4).

[6]

孙喜荣.网络成瘾综合症研究综述.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2):158-160。

[7]陈星博.对当前我国网上思想道德建设现状及对策的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

(人大复印资料),2004(2):52-57.

第三篇:在新课程理念下开展德育工作

在新课程理念下开展德育工作

北海中学洪文锋

内容简介:面对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学校的德育工作该如何应对,德育工作怎样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很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究。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开展德育工作”进行了探讨:

一、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把课程改革理念运用到德育工作中。

二、家校结合,形成德育网络,充分利用社会德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

三、重视社团发展,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德育工作开展。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德育学校学生社团

在2007年的最后时刻,教育部的几个重要会议相继在北京召开,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改革创新。可以相信,“改革创新”这四个字,不仅是与会代表的热议话题,也必然会成为新一年中国教育发展最为活跃、最具生命力的音符。

“要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继承优良传统,深入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改革创新的思维方式、改革创新的思想作风、改革创新的工作方法,大力推进党在各方面建设的创新,不断提高工作水平”。2007年1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习近平在会见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代表上的重要讲话,点燃了代表心中的激情。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德育工作中凸现出了一些与新课程理念不相适应的观念和现象:传统的教育手段失去效力;学生的自主、平等、民主意识显著增强;以及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发展被要求尊重;传统的封闭式教育方式已被打破„„那么,面对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学校的德育工作该如何应对,德育工作怎样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很值得我们深入 1

思考和探究。

一、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把课程改革理念运用到德育工作中。课程改革要求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样是一大基本任务,而且德育教育还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因为德育教育是一个直接关系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作为基础教育的工作者,我们要与时俱进,更新德育观念,明确新课程改革下德育教育工作的现实处境。

其一,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青年教师教育独生子女的时代。一方面,学生群体是社会生活中最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主体,他们不仅是在接受学校和社会的道德教育,而且还以自身的认识判断、改变和创造着社会新的道德规范。另一方面,独生子女学生和青年教师尽管在年龄上有差距,但却表现出很多的共同点,有利因素的一面就在于道德代沟较小,师生间易于理解和沟通。不利因素表现为:都具有以“我”为中心、为尊的意识;自我责任认识欠缺;群体意识、社会意识淡薄,有时个人奋斗的功利性明显;心理承受力、受挫力弱;接受新潮时尚文化力强,传承传统文化弱等。因此,要实施德育工作,不仅要研究培养对象情况的变化,同时也要明白教育者自身的变化,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卓有成效。

其二,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为学生获得学习的经验服务。因此,一切德育活动的开展必须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我体验、感悟和实践”的中心。这就要求我们:一是把德育工作之中的“训话”改为“对话”,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德育活动

中来,并充当活动的主角,这是新德育工作的切入点和生长点。二是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创新的精神和实践的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

其三,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不强引起诸多质疑和不满,其中教学与德育工作脱节则是根本的症结。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在每一门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有关于“情感和态度”的目标,并强调课程中要把德育过程和智育过程有机结合起来,使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所以只有增强课程意识,使德育工作主动运用课程、整合课程、创建课程,才能让德育工作真正有了落脚点,深化了德育的实效性。

二、家校结合,形成德育网络,充分利用社会德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

新课程倡导的“扩展学习资源、拓宽发展空间”,要求我们对德育资源有一个更为明确的认识。我们培养的对象——学生,是一个将来的社会人,周围的一切都是育人资源:校风、校训、校园是学校资源,教风、师德是教师资源,学风、优生是学生资源,社区环境以及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是社区资源等,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开发、整合和利用好这些资源,从基础德育入手,以养成教育为切入点,遵循人的成长规律,结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

为形成“全社会育人”的局面,我们坚持班主任是学生的成长导师,心理辅导教师是学生的心理导师,家长是学生的人生导师,智者的声音和名著是学生的思想导师,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和德育作业是自我教育的导师,品学兼优的学长学姐是同伴的导师,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学生精神的导师。

例如现在很多学生把父母的爱看作一种无条件的给予,从不言谢。对别人的关心更是无动于衷,毫无回报的意识。他们稍有不如意便大发牢骚,总觉得世界欠自己太多,社会太不公平,动辄诉诸暴力,或以死相胁,一不小心就走入两个极端,或者目空一切,或者内向自卑„„感恩教育的严重缺失。而青少年时期是良好道德行为养成的关键时期,我们可以把“感恩教育”纳入德育教育的工作重点,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风气,积极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真正体会到党和国家的关爱,唤醒青少年感恩的意识,激发和增强青少年“报答父母、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深刻情感,使他们逐步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用之才。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革命,是全社会都要关注,共同努力去做的事业。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坚持多维联合,建立健全学校、家长、社会全方位的德育网络,努力寻求一条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实效德育”之路。新的德育工作的开展,只有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才会生生不息。

三、重视社团发展,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德育工作开展。

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应当在德育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是常新的,但是是能够保持永恒魅力的,是能够唤起青年一代心灵的,是能够激

发青年学生激情,是能够唤起青年一代高尚的、独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学生社团作为学生以相同或相似的,或自身需要为基础而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组织,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道德践行、人格培养和创新能力体现的文化载体。要想在校园中对学生坚持不懈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而这个载体只能是学生社团。

学生社团是为学校的教育服务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社团发展的基础。通过社团活动对学生渗透做人的教育、合作精神教育、奋斗精神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同时,社团在指导思想上必须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一致;与党的教育方针相一致;社团活动的主题一定要健康向上,不能违背国家法律和学校的校纪校规,也不能违反社会公德。要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学校广播站和校园广播系统,定期播出一些优秀的革命歌曲或革命先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精神文明素质;可以在记者团和文学社的社刊上定期刊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或学生的优秀作文,交流着同学们的兴趣和爱好;我们还可以从学生需要出发,倡导学生自发成立一些对自身发展有益的民间组织,把兴趣转化为动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这样一来,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全面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各项技能,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和学生课外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形成,营造了一个优良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氛围,而优良的校园文化又使得学校的德育工作得以更加顺利的开展。

一言以蔽之,学校应充分重视学生社团建设,充分发挥社团的育人功

效,让社团成为学校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开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新课程改革倡导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从学生长远发展着眼,对学生一生负责,构筑富有生机活力的学校新德育,是新课程理念下德育工作奋斗的最终目标。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将使德育落到实处,为学生成功做人奠定坚实基础。

第四篇:新课程教育理念反思

新课程教育理念反思2篇

新课程教育理念反思一

走近新教育,最能感受到新教育倡导者以及实践者们的那份热情,那份梦想,那份对完美未来的企盼。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今日,在我们深知不能改变目前教育现状的情景下,在绝大多数人“万马齐喑”,如一潭死水般沉寂的时候,新教育人选择了站出来。鲁迅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与其苟延残喘地活着,不如潇洒地走一回;勇敢闯一闯,不管结果会怎样,至少以往尝试过。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新教育人成了开拓者,他们勇敢地站了出来,大声地向世人宣告:我们要换种活法。

是的,换种活法。这就是为什么新教育出现的原因了。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是有理由的,不管是内因还是外因。新教育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看似偶然,实属必然。因为,梦想不会泯灭。经济再发达,物质再先进,终归还是有一些“精神守望者”,他们不愿沉沦,他们拒绝平庸。于是,“于无声处听惊雷”。新教育一出,立时激活了这一沟“绝望的死水”。我们也欣然发现,沉默不等于灭亡,静静地蛰伏乃是等待那迟来的“呐喊”。新教育这一声“呐喊”,唤醒了那些尚未沉沦的教育者们,唤醒了那些在黑暗里“哀怨彷徨”的摸索者。于是,大家找到了共同语言,重燃期望的火苗。

在新教育这面大旗的召唤下,越来越多的人群加入到队伍中,如同涓涓细流,逐步汇聚成大江大河。最终,浩浩荡荡,既天而来。

新教育所倡导的,其实是一种信念。只要你愿意,只要你拿起笔,你就能够改变。只要行动,就有收获;仅有坚持,才有奇迹。见证奇迹的时刻,就是你决定改变的时刻。

是的,拒绝沉沦,拒绝平庸,换种活法,活出精彩。这就是新教育。

新课程教育理念反思二

“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是著名教育大师朱永新教授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让我们如沐春风,给我们的教育注入了一股鲜活的力量,使我们的学校、师生都沐浴在这种浓浓的书香氛围中,享受着新教育带给我们的全新的体验,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和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梦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

青春年少时的我选择了教师这一行业,是出于对教师的崇拜,而从教数余年的我,则把终生献身教育的坚定信念扎根于心,不断的告诉自我,我要努力做好教育这项事业。要想把事业做好,就离不开爱,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就如夏丏尊先生所说的那样:“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新教育理念倡导下的为人师者,要善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都离不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在必须意义上能够说,我们是在用我们时代的语言,用我们的生活阅历,同过去的大师们进行心灵沟通,阐释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此刻的我,越来越觉得自我知识的贫乏,有一种紧张感、危机感,尤其是新教育的实施,更让我有种迫不及待充满电的欲望,有时用工作的繁忙、没空来为自我的懒惰找借口,这就让自我的惰性越来越占据上风,而就理所当然的“忙得不可开交“,(其实,平时的自我也确实很忙,一大堆的工作要做好,真的忙的焦头烂额,回到家就不想动了。)可是,只要自我有心,再忙也会挤时间的,不是吗?所以,学习、提升自我迫在眉睫。

新教育形势下,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还要不断地探索、创新,做教育的有心人。有心才能成功。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用心教育,不断总结教育的得失。记教育日记、记录教育现象、总结反思教育方法、记录自我的思考和感受。不断探索创新,创造适合自我的教育方法,打造自我的教育品牌和旗帜,不断总结自我的教育经历和成果,逐步建立起自我的特色,构成风格和体系,让学生有着终生对未来社会的梦想和追求,有着对学习知识无止境的渴求,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这是我的奋斗目标。我明白目标的实现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不轻言放弃,永不为自我的懒惰找借口。

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此刻你的面前。

新课程教育理念反思三

经过暑期“新教育”的培训学习以及后期的自我学习,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对学生,对课堂,对自我的教育工作也有了新的认识。下头我就一些“新教育”提出的先进理念谈一点自我的体会。

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营造书香学校、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熟练运用双语、创立数码学校、构筑梦想课堂,使我眼睛一亮。最新的理念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是我作为一名教师一向信奉的理念,做教师不为学生为谁在此理念下,我们勤勤肯肯地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然而,朱教授却认为,教育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他说,教育是为了学生未免太狭隘了,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教育就是为了人,为了一切人的发展,他将此理念作为新教育理念的核心

我最欣赏的一句话:只要行动,就有收获。朱教授提出新教育。大基本观点,其中有一个基本观点说要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他引用米卢的一句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并将以改版为“只要行动,就有收获。“他说你去做,你就行;你去做,你就能成功。是啊,在人生的旅途中应对太多的梦想,一路走过,我们总是实现的少,憧憬的多,人之惰性阻碍着自我的超越。我们不要太多的口号,我们需要的是行动,记住朱教授的话,只要行动,就有收获。最震撼的一个工程:营造书香乐园。朱教授认为,一所学校如果没有必须量的书,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能够在很多方面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一个不读书的教师,穷其终生,也只能一个教书匠;而有着必须文化积淀的教师,教学时间未必太久,年龄不必须多大,却能够脱颖而出。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是千百年来社会、学校和家庭达成的共识,也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教师的职业要求教师不断学习。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提醒世人:“这个世代和前一世时代最大的不一样之处是,以前工作的开始是学习的结束,当下的社会则是工作的开始就是学习的开始。”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说:“如果离开学校后不再持续学习,这个人必须会被淘汰!因

为未来的东西他全都不会。”所以,今日多读几本书,就是为自我的未来投资。不断追求终身的知识成长,未来才有立足的空间。

我认为,新教育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以前,我们只明白学生成长,从来没有人把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这样真真切切地摆到大家面前。其实想想也是孩子在成长,我们怎样能够用陈旧的思想来进行教育呢?新教育,就是这样一个注重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教育,在教育的道路上教师与学生都在成长。今日的我和昨日的我应当是不一样的,今日的我会更加珍惜时间读书学习的机会。给一点时间给阅读,陶冶我们因繁杂生活而麻木了的性情;找一点时间给阅读,矫正我们因忙忙碌碌而迷失了的方向;挤一点时间给阅读,开启我们因机械学习而遮掩了的心扉。努力读书,用书的厚度提升人生的高度,力争做一个永远富有魅力的教师。

要很好地行走在新教育的行列里,教师的行走方式极为重要,今后我要加强自我反思的本事,善于学习,随时反思,反思自我的教育,反思自我的教学。新教育实验的课程对教师的组织、协调、沟通本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改变自我行走方式的同时,也要注意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学生的学习要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下进行,让学生在一种良性的、合作的、对话性的学习环境中获得发展,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沟通本事,有效组织教学,协调与沟通各方关系,随时解决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让师生在学校这一精神家园里得以共同成长。

新教育这条路还很漫长,但“行动,就有收获”这一新教育的理念鼓舞了我,虽然我不够优秀,虽然我起步很晚。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勤于学习,勤于反思,不断充实提升自我,让新教育的理念渗透在教育教学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总之,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的教育思想也得到了一次深刻而重大的洗礼。我将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以朱永新的新教育理念和思想为我所范,努力学习,进一步学习“我的教育梦想“,使自我的思想不断提高,工作也有更大的起色。我们要向朱永新教师学习,做一名对未来有梦想的教师,做一名对社会有个性的教师,做一名对事业有思考的教师,做一名对自我会学习的教师。

第五篇:新课改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的认识与思考

新课改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的认识与思考

作者(来源):《教育信息报》2006年9月16日教师周刊 发布时间:2006-10-08

杨立公:新课改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的认识与思考 新课改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的认识与思考 嘉兴一中 杨立公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德育工作中与新课程理念不相适应的观念和现象也渐渐凸现:学生的自主、平等、法制、民主意识显著增强,传统的高压式控制性教育手段不再灵验;学生的人格需求和个性发展呼唤尊重和关注,传统的被管理受监督的地位正在动摇;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日益多元化,活动范围日益扩大,传统的一元化封闭式教育方式已被打破„„面对新课程带来的挑战,德育如何应对,并采取有效措施主动适应,很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究。

第一、认识并研究变化中的学校德育工作的生态环境及变化中的学生群体和教师群体,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发展学生人格的基础和前提。

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市场经济形态下的学校德育工作外部的积极要求和一定的负面因素,研究民族教育与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多元教育观念并存甚至冲撞的现状,研究开放过程中民族本体文化、民族精神与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并存的客观现象。学校必须与时俱进地以科学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工作,完善并发展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体系,完善并发展学生个体的道德品格。

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独生子女教育独生子女的时代。我们看到,一方面,这些学生群体和青年教师群体是社会生活中最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主体,学生的道德建设不仅是在接受学校的、社会的道德教育,而且还以自身的认识判断、改变和创造着社会新的道德规范。独生子女学生和独生子女的教师尽管在年龄上有差距,但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共同点,这些共同点既是我们德育工作的有利因素,也有我们工作的不利因素。有利因素就在于道德代沟较小,师生间易于理解和沟通。不利因素表现为:都具有独生子女“以我为中心,以我为尊”等的意识;自我责任认识欠缺;群体意识、社会意识淡薄,有时个人奋斗的功利性明显;心理承受力、受挫力弱;接受新潮时尚文化力强,传承传统文化弱。因此,研究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追求德育工作的实效,不仅要研究受教者情况的变化,同时也要研究施教者情况的变化。

第二、建立德育与教学的一体的管理机制。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实效性不高已引起人们的诸多质疑和不满,其中教学与德育工作脱节始终是根本症结所在。虽然,学校和教师在主观上一直强调“教书育人”,但由于在管理上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学科教师难以在指导学生进行学科学习时顾及其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而班主任与德育教师又往往力不从心,无法将德育真正贯彻到学生生活中。

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在课程中渗透德育,并在每一门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有关于“情感和态度”的目标,强调要把德育过程和智育过程有机结合起来,使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学校中德育活动最有效的载体就是课堂教学。只有增强课程意识,使德育工作主动运用课程、整合课程、创建课程,才能使德育工作真正找到了落脚点,真正发挥课程服务于育人目标的作用,深化了德育的实效性。

新课改倡导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关注儿童青少年的现实生活质量,在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索性学习中,营造丰富、积极、有意义的校园生活,以一种全新的理念构筑富有生机活力的学校新德育。高中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学生将同时参加行政班和学科教学班的学习活动,为彻底改变教学与德育“两张皮”的现象,使德育落到实处,真正帮助学生成长创造了可能。

第三、德育资源丰富化、德育途径多样化。新课程倡导的“扩展学习资源、拓宽发展空间”,使我们对德育资源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学生是社会人,周围的一切都是育人资源:淳朴的校风、优美的校园是学校资源,勤勉的教风、高尚的师德是教师资源,优良的学风、学生的精英是学生资源,良好的社区环境以及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是社区资源等,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开发、整合和利用好这些资源。德育只有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才有源头活水,才会生生不息。为形成“全员育人”的局面。我们坚持班主任是学生的成长导师,心理辅导教师是学生的心理导师,家长是学生的人生导师,智者的声音和名著是学生的思想导师,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和德育作业是自我教育的导师,品学兼优的学长学姐是同伴的导师,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学生精神的导师。

第四、强调德育主体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培养。

课改中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课程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为学生获得学习经验服务的。根据这一理念,一切德育活动的设计必须从学生出发,让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让学生成为德育活动的主体。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我们思考新课程背景下德育工作的切入点生长点,力求变德育的“训话”为“对话”。同时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德育活动中来,并充当活动的主角。

从学生长远发展着眼,对学生一生负责,调整德育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最终让德育处处闪耀出人性的光辉,是我们德育工作奋斗的目标。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将力争使德育生成一种文化,培养学生自觉的心理意识、自尊的人格修养、自律的顽强意志,为学生成功做人奠定坚实基础。

第五、遵循“文化立校、人文树人”的德育理念,探索“文化导引、道德践行”的德育方法。

学校文化代表着健康、进取、积极的社会主流文化,加大学校文化的软硬件建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工作。

我校是一所历史名校,一百年来从校园走出众多的爱国志士、科学巨匠、文化名师以及奉献于社会各个岗位的默默无闻的平凡公民。这些是立校、树人的文化源泉,也是我校德育工作取之不尽的人文资源。

学生的道德规范、理想、信念需要在道德践行中得到内化和提升。学生社团是道德践行、人格培养和创新能力体现的文化载体,是学校连接社会、课堂连接生活、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在社团践行的基础上把道德践行拓展到社区践行、社会践行,这是我们探索的道德践行的途径之一。

第六、重视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

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是学校德育工作能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我校每学期举办一次家长论坛,通过“家长论坛”加强家校联系,与家长达成教育共识。利用自身教育资源优势创立了嘉兴一中“网上家长学校”。开设了家庭教育、经验交流,教学诀窍、问题报告、热门话题、案例研讨、域外教育、国外家教、海外留学、家长心声、家长委员会、告家长书等12个栏目。

网校开办以来,深受家长欢迎,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效果。(原载《教育信息报》2006年9月16日教师周刊论文版

下载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校德育工作反思(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校德育工作反思(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网络文化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探索

    在网络文化环境下 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探索 在新的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的高度国际化、信息化使现代教育面临一系列的改革,尤其是计算机网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使校园......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少先队德育工作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少先队德育工作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的竞争也愈来愈激烈,我们学生稚嫩的心灵承受着从未有过的重荷,稍不留神就可能出现影响其健康成长的问题。江泽......

    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 1、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 2、 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与学生学习方......

    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 一、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既有民主法制意识,又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正确......

    新课程理念下学导式教学法的策略研究五篇范文

    教改经验 新课程理念下学导式教学法的策略研究 望奎县灯塔中学 滕景光 2012.6.4 新课程理念下学导式教学法的策略研究 望奎县灯塔中学 滕景光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将自......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反思 雷利锐 一堂好课的特征可以有以下十六个字来概括:师生互动,充满活力,符合规律,共同发展。这次备课组教学研讨中,我将科学探究贯穿于整个课堂,较好地体现了......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教学反思 通过对新课程教学的学习,在新课程理念下提高学生学习最关键的因素,我认为是兴趣。兴趣的培养,情感教育不容忽视。 一、学生学英语难的因素 要找......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教学反思 对新课程的了解越多,研究越深,实践越丰富,越会感到新课程确实带给我们一个明媚的春天,它有着巨大的魅力,有着生机勃勃的旺盛的生命力。 走进新课程,我们不由地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