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之初探

时间:2019-05-15 14:52: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之初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之初探》。

第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之初探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之初

专家做了这样一个调查:发现目前小学教师的无效劳动大约占50%。这一调查结果虽然有点夸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就是目前小学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其无效或低效教学的现象确实普遍存在。因此,教师要注重搞好有效教学,首先要搞好课堂的有效教学。

有效的课堂教学,首先就应该有有效的教学设计。备课为上课服务,有效的课前准备就能在课堂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深刻理解了教材的重点难点,全面分析了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学习需求,前瞻性地预计到了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突然事件;等等。也可以简单地说,备课不是形式,备课确实是为了上好课,这样的准备才可能有效。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

有效的课堂组织。教师是课堂的导演,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设计好教学的框架很重要,如设计教学的流程、组织学生的互动、编制精巧的提问和练习等等,这一切就是要学生在他的引领下逐步使学生朝知识的新领域进军。如讲解口算: 60÷3=20时,先让学生分一分小棒,从中领悟到:60根小棒每10根1捆,共6捆,把6捆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捆,就是20根。根据上述操作过程理解60除以3,可以把60看作6个十,除以3,等于2个十,就是20。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被除数看成几个十,计算出结果就是多少个十。这样教学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操作给儿童建立表象和激发学生思考,促进他们对法则的理解。

课堂的时间安排非常重要。如何在学生什么状态最佳的时候安排相应的活动。如数学课上课开始5分钟时是学习新知识的最佳时机,可能在20分钟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劲头最足,安排讨论或探索性的活动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周长问题是,在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我又设计了五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黑板四周铝合金边框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

2、方桌面四周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

3、镜框四周铝合金边框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

4、台布的四周缝上花边,花边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

5、队报版面四周嵌条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

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际测量解决,在这个过程中:简单的丈量学生能够进行互检、互评,达到了预期的练习效果;丈量较大物体时,组内进行分工,合作,既省时又高效;这样既巩固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效的课堂生成及恰到的处理。课堂很多东西是教师预设所无法预料的,正是这些突发的生成使课堂增色很多。教学的进程中,学生应该是积极的行动者,有效的课堂必然有着思维活跃的学生群体,因次,随着新知识的出现和对新知识的理解,接踵而来的是相应的思考,思考便会产生争辩。这样的效果也许不是教师所预想的,但看到这样的场面是可喜的。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便可以是一个支持者和参与者,创设更浓烈的氛围一起探索。只要学生产生的问题是紧扣中心的,也就证明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这样的课堂教学就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并能提升思维的质量。这也就是课堂教学有效的真正表现。

有效的合作。学习尽管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但学会合作也是学习做人和做事的一个基本素质。课堂教学是一个整合的空间,也是一个小社会,需要合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把住机会,让学生一起去探索知识的规律和运用的技巧,在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中增进信任和友谊,达到共同提高。

例如教学“克”“千克”时,教师要求学生分成小组分别用天平和台秤实际称一称:橡皮,铅笔,尺,鸡蛋„„的质量,一包食盐的质量两包食盐的质量。小组内同学互相合作,比赛看那个小组称的最快,称的最准确,小组之间互相比较。

第二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之关键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之关键

我国目前的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的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现在的学生学得快,忘记得也快。而且我们的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作为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最重要的是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在实施课堂教学中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

一、精细课堂教学过程

教师授课,虽说短短四十分钟,精与不精,当有天壤之别。要走出当前教学的困境,课堂教学实施“精细化”策略,实属当务之急。课堂教学的“精细化”指的是着眼与教材,通过对决定教材意义的知识点的具体而细致的分析和探讨来完成对教材的解读。如课堂教学,每一堂课应该给学生明晰的知识点,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获,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细化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即设置小而明确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方向;一小步一小步地设计课堂讲授环节,让每个学生都能牢固的掌握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指导学生联系阅读、主动提问。在揭示课题后,教师问学生:大家想进一步了解圆吗?学生说想。那么我们怎样了解圆呢?教师继续说,我们的教材为我们提供了相关的信息,不知道同学们会不会看资料呢?怎么看?学生回答说边看边思考,边看边划一划。紧接着教师开始指导学生自学,告诉学生自学的方法叫“看一看、划一划、问一问。”师:那怎么问呢?学生思考后无语。教师指导说:老师认为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角度去问。不仅要把重点的和有疑问的地方划一划,而且要会问。这样指导学生联系内容,促使学生精思细问。

二、运用启发式教学

运用启发式教学,就是说,教师对学生要启发诱导,要引导而不牵着走,激励而不逼迫。从教学的过程看,启发式教学,包括教和学两方面的活动,“启”在教师,“发”在学生。作为教师,主要是启发诱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活动,使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中总结出应有的原则、规律、理论,从而获得新知识。应用启发式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智力资源,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启发式的一个重要方法是“设疑”,课堂教学中的设疑就是教师运用富有启式性的语言,“创设问题的情境,去打开学生思维的门户”。具体说来,就是教师在讲授中适时的提出发人深思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把学生引入新的求知境界,使他们由只听课的被动局面中解脱出来,走到主动思维学习的主动局面里来。运用设疑法,首先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时机,其次要注意提出问题的分寸,教师提出的疑问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否则难以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设疑只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形式,运用启发式教学还可有多种形式,如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由教师来解答或学生解答。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教师可先出示A、B两组题,A组题是:125×(4+8)、32×(2+6)、(25+45)×4。B组题是:125×4+125×8、32×2+32×6、25×4+45×4。通过分组计算后,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A组题有什么特征?B组题有什么特征?A组题和B组题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思考,实现了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启发式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强化学习过程有效性 可以这样说,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没有成功的教学。课堂教学的核心就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做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过程表现为多种行为方式,如观察、讨论、体验、操作、质疑、猜想、验证、练习等等。强化学习过程有效性就是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创设各种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上述学习过程中去。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都知道这一点,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点。课堂上教师以自己为中心设计教学环节,许多知识直接告诉学生,忽略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怕浪费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这种低效的教学,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知识,学得知识记忆不牢固,还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得不到真正的发展。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这应该是有效教学的最为具体的实践。记得在教学《成正比例的量》时,教师是这样设计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小游戏,一本数学书的单价是5元,数量1本、2本、3本、4本、5本、6本在变化,总价5元、10元、15元、20元、25元、30元,也在变化,引导学生说出数量和总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接着练习判断下列哪些量是相关联的量。第二个环节是小组合作,完成三个表:表一是路程/时间=速度不变(一定),表二是体积/高度=底面积不变(一定),表三是已看页数+未看页数=总页数不变(一定)。让学生说一说三个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发现成正比例量必须具备的条件。接着让学生概括出这些条件。最后一个环节是当堂训练,巩固强化所学知识。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使知识由感知到认知,理解到掌握,最后应用,让学生发现、观察、归纳、总结,使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才是实效课堂,学生学过的知识才会记忆牢固,扎扎实实。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有效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扎实有效地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有效教学,教师永远的追求和探索,让我们勇于实践,不断进取!

浅探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

【摘要】实施有效教学,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本文从研究课堂“有效学习”个案,发掘、预设并生成有效学习的操作点,引领教师积极应用,构建以“有效学习”为主导的教学体系出发,对如何优化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的设计提出了六种有效的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培养他们具有独立思考、善于应变、勇敢尝新意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有效状态。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问题;运用能力;独立思考;有效状态

教学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科学,它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作为一门艺术,它需要融入设计者诸多的个人经验,并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再创造,同时灵活、巧妙地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要求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搞好教学设计是首要条件。关于如何打造有效课堂、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话题,我认为应从优化教学问题的设计入手。因为“问题是数学的灵魂,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创设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教学问题,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颗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因此,设计良好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打造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重要保证。以下是笔者在这方面一些体会和做法。1.设计悬念型的问题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作用,使你一时既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

联系学生实际,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创设问题情境,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产生不足感和探究欲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一组准备题,请学生依次回答。学生答到第3题时有一定的困难,第4题答不出,我马上说出答案,并让学生出类似的题目继续考我。我一一正确作答后,学生惊讶无比,想知道我用什么方法算得这么快,迫切想掌握这种计算方法,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2.设计实验型的问题

在新课程理念下,用动手操作促进大脑思维的发展,是许多教育家的共识。动手操作实验能直接刺激大脑进行积极思维,它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概念,还能让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真切感受到发现的快乐。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能够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觉到逻辑的过程,再由直观、粗糙向严格、精确的上升过程。学生在对公式的发现过程和总结论证中,提高了主动参与的机会,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启迪了思维。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教材编排的顺序是: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不规则图形的周长。但我认为,正方形是长方形的特例,其周长的计算方法比较简单和明显。另外,学生在学习长方形的周长计算之前没有学过四则混合运算,因此在探索算法的时候可能出现一定的困难。于是,我对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作了如下调整:正方形的周长→长方形的周长→不规则图形的周长。

师:刚才我们通过举例、指一指、描一描等方法,知道了周长的含义。你能判断下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哪一个长一些吗?(以此引导学生猜想,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回答略)

师:现在有好几种不同的意见,谁能想出一个比较好的办法,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合理的?同学们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讨论解决。

师:同学们都想到了先量后算的方法,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算一算正方形的周长。

学生动手测量,并列式计算。

生1:8+8+8+8=32(厘米)。

生2:8×4=32(厘米)。

生3:8×2×2=32(厘米)。

生4:8×2+8×2=32(厘米)。

师:谁来说说各自算法的理由?

(学生汇报)

师:比较这几种方法,哪种方法更简便?(因为求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可以使计算简便,所以求正方形的周长可以用边长×4来计算)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测量和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学生测量和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长方形长7厘米,宽5厘米)

展示学生三种不同的算法:(1)7+5+7+5=24(厘米);(2)7×2=14(厘米),5×2=10(厘米),14+10=24(厘米);(3)7+5=12(厘米),12×2=24(厘米)。

师(小结):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生5:第一种。把四条边都加起来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生6:第二种。把两条长和两条宽分别算出来,它们的和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生7:第三种。先算出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再乘以2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这里对教学内容的呈现,由特殊到一般,认知活动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3.设计游戏型的问题 在数学教学的设计中,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及年龄特点,挖掘教材内容,设计一些新异的游戏,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奇妙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之一。小学生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感兴趣的事物,必然会想方设法去认识它、研究它,从而获得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分析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正确把握他们的认知需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猜谜语、听故事、做游戏都是小学生非常喜爱的活动。教学中,如果将学习内容设计成谜语、故事或游戏,并在这些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比较数的大小”时,我设计了“摸大奖”的游戏。全班学生分小组开展游戏,每人每次从小组的摸奖箱里摸出一张数卡(摸3次),每人将3次摸出的数卡按要求(第一次摸的数卡放百位,第二次放十位,第三次放个位)摆成一个新数。然后学生小组内互相讨论、比较各自数的大小,组长把本小组最大的数写在黑板上,最后全班共同讨论、比较,并把黑板上各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找出“大奖”得主。游戏进行到此时,每个学生都激动不已,有的高兴,有的叹息,都迫切希望能再做一次。我把握有利时机,及时满足他们的需要,改变游戏规则(第一次摸的数卡放个位,第二次放十位,第三次放百位)再做一次,找出新的“大奖”得主。就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潮迭起的游戏中一次次被激发,他们不但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比较数的大小方法,而且通过对比前后两次游戏的规则和结果,发现了数字、数位与数值之间的变化规律。4.设计应用型的问题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问题是现实生活数学化的结果。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灵活利用教材,并从现实生活中挖掘数学现象,经过加工,使它能为课堂服务,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如一位教师教学“比例的知识”,带学生到操场实地观测并求旗杆高度,现场讨论。生1:我认为可以把旗杆放倒,量它的高度。全班学生哄然大笑,纷纷说:“把旗杆放倒,你给立上去啊?”教师也在旁边说:“嗯,这种方法不行!” 生2:我观察了一下,这个旗杆跟旁边的教学楼的三楼差不多高,我可以先量一层楼的高度,然后再乘以3,就可以得到旗杆的高度了。

师:我们来讨论一下,这样算出的答案准确率有多高? 学生讨论了3分钟有余,得出这种方法不行。

生3:把旗杆上的绳子剪断,放下来,然后量出绳子的长度,除以2,就可以得到旗杆的高度了

学生提了很多个性化的方法,教师都组织同学对不足的地方进行了分析,最终认定“这种方法不行”。经历了几次这样的讨论和否定后,学生的积极性降低了许多。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懂得了:“同时同地。旗杆高:竹竿高=旗杆影长:竹竿影长”的“正确”方法。开放性讨论,即使出现“无稽之谈”,也宜进行鼓励和引导,最忌全盘否定,抑制学生的思维,或“只批不立”的评价。教师要听完再进行适度的分析,引导学生对自己所提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进行理性反思,并将重点放在提出改进意见上。这样,学生才不会因怕挨批评而放弃可能的创造性解答,那些初看起来似乎荒谬而又真正体现创造性的想法才不至于被扼杀。如:生。能把不易测量的垂直高度转化为易测量的水平长度,可改进为用一根比旗杆略短的竹竿和一把卷尺完成;生,能很好地根据具体环境用比较实际和实用的方法来求旗杆的高度,在某种意义上这样的方法比用比例的知识解更容易让人接受,真正体现这位学生善于观察、类比的良好思维品质;生,能将量旗杆的高度,转化为量旗绳的长度,可改进为:先在绳子上做一个记号,边拉动绳子边量,拉了一圈,就可以得出绳子的长度,再除以2 就求出旗杆的高度了。5.设计开放型的问题

开放性问题的情境要有实际意义,要突出主题.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和启发性,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意识.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经验。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简练、明确.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来调控。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三位数加法”时,有位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今年国庆节,王老师一家(两个大人,一个小孩)准备到武夷山旅游。从厦门到武夷山坐火车,成人票每张155 元,学生票每张114元。从厦门到武夷山乘飞机,成人票每张600 元.学生票每张300元。老师全家准备在武夷山住一天,住宿费是每人每天80元。请你帮老师设计一种旅游方案,说说你的理由,并计算出这次旅游大约要花多少钱。”学生先独立思考和计算,再进行反馈:有的提出为了节约开支,最好是往返都坐火车;有的认为坐火车既累又浪费时间,最好往返都乘飞机;有的认为去的时候人不累可以乘火车,回来的时候最好乘飞机,否则太累了,不利于接下来的学习和工作。在计算大约要花多少钱时,也出现了不同的解法;有的先计算每人花的钱再将三个人的加起来;有的计算两个大人花的钱再加上小孩的;有的先计算往返的路费再加上住宿费;等等。这样的开放情境有利于学生积极开展多角度、多维度的思维活动,在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同时,提高了思维的合理性、广阔性和敏捷性。6.设计拓展型的问题

所谓拓展型问题是相对于命题的结构而言的,即已知条件比较隐蔽,结论也不直接给出,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联想、概括、推理、判断等一系列探究活动,逐步得出结论。拓展型问题具有多向性、变异性的特点,在思维方面注重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在课堂教学中设计这样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在分数、小数互化单元,学生已经知道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并能据此正确地作出判断。可在课堂上有学生提出:“老师,这种判断方法的道理何在?”我很高兴,说明学生不满足于现成的答案,有寻根究底的精神。我顺势作了讲解:“大家都知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直接写成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如最简分数3/8,因为8=2×2×2,所以只要将它的分子、分母分别乘3个5后,即可化成分母是1000的分数。又如17/25,因为25=5×5,所以只要将它的分子、分母分别乘两个2之后,就可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如41/120,120=2×2×2×5×3,因为有质因数3的存在,无论将分子、分母乘多少个2或5,也无法将其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所以41/120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至于为什么必须是最简分数,我又举一例:“21/60,60=2×2×3×5,初看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但因为60与21还有公有的质因数3,可以约分化简为7/20,所以这个分数也能化成有限小数。”经过我的解释,学生都理解了判断方法的来由。这是学生对数学结论,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一种拓展。

对于数学教材的适度拓展,可以开阔学生思路,开发学生智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兴趣。当然,这里的拓展,不是指盲目超脱课程标准与教材,不是任意地拔高和加深。教师首先要掌握好一个度,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心理需求而定。其次,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拓展知识点,这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钻研理解程度和有无拓展的意识。

有效课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要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必须先从我们教师学习新理念、转变旧观念开始,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处精心设计好问题,力求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培养他们具有独立思考、善于应变、勇敢尝新意识,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有效状态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 摘要: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求教师结合新形势,探索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并以此为目标,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学方法恰当、灵活,因材施教,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技能逐步要转化课堂教学艺术。尽可能地使用“快乐教学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效引导学生,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恰当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才能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一、导入新课要灵活

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恰当、灵活地选择导入的方法。导入新课是在新课开始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课堂技能。它的直接目的并不是针对教学内容的解释与阐述,而是在课堂上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第一个环节,在此阶段,必须要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学习动机等诸多心理因素,诱发学生的课堂参与。

在教学数学“圆的面积”时,我选择了“观念冲突”的导入方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用两根同样长的铁丝,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圆,所围成的图形的面积哪个大?”让学生大胆地猜想。学生中有的说圆的面积大,有的说一样大,还有的说正方形的面积大。课堂氛围异常激烈。而后,我引导学生分别按照各自的思路,设法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在课堂教学中,观念冲突的导入方式,可以吸引学生参与。这时还应注意那些性格孤僻的留守儿童,观察他们的参与情况,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授新课教学要恰当 数学是抽象性很强的一门,但抽象的问题往往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学习内容是经过很多数学教育专家精心编排的,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我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采用了这样的方法:首先让学生猜测提出假设。师:圆柱体的体积与圆柱的哪些要素有关?

让学生将两组圆柱放入水槽实验,一组圆柱是底等高不等,另一组圆柱是高等底不等。学生通过试验,讨论交流后得出下面的结果。

生:当底相等时,圆柱越高,体积越大;当高相等时,圆柱底面积越大,体积越大。生:因此,也就是说圆柱体的体积与它的面积和高有关系。师:根据长方体体积求法V=SH,你有什么推想和假设?

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根据学习求圆面积时的方法,把圆柱分成若干个小扇形体后预想也能转化成长方体,于是得出这样的设想:圆柱体体积也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然后我让学生把等底等高的两个圆柱A和B,A圆柱放入水中涡体积,B圆柱按前面的设想分成若干个小扇形体拼合成长方体时,计算它的体积。用动手实验的方法让学生验证后得出结论:圆柱体体积可以像计算长方体体积那样,用底面积乘以高,用字母表达式是V=SH。在让学生猜测和验证的过程中,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观察、猜测、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之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学习新知识的轻松感、愉悦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三、总结新课要巧妙

结课是教师在完成一个教学内容或活动时,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及时地总结、巩固、扩展、延伸、迁移等,使教学完美结束的教学行为方式。它是通过重复强调、概括总结、训练操作、实践活动等方式,对所学新知识系统强化,使之稳固纳入学生认知结构的教学行为,结束是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针对不同的知识点,结课的方法要巧妙,好的结束可以起到画龙点睛、水到渠成之效,往往能让人有余音绕梁、不绝如缕之感。我在教学《年、月、日》时,结束语是这样的:

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学会了这么多知识,真了不起!老师想给同学们出一个谜语:“最长又最短,最多又最少,最慢又最快,最便宜又最宝贵的是什么?”(时间)。学生学生回答后,我追问一句:“既然时间这样宝贵,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呢?”在学生很兴奋地齐说:“珍惜时间”之后,宣布下课。

这样的结束语,能表现和升华主题,在形成课堂数学的高潮中戛然而止,不仅情感态度有进一步升华,还能突出鼓励性。这样的结束,既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兴趣,增强了学习的动机,鼓励学生“想学”的欲望,在知识的学习中体现教育性,达到以知促情,知情结合的目的。学生受到了珍惜时间等观念认识上的教育,既受到理性的教育,又受到情感的渲染,情理交融,激发学生的内动力。

主要参考文献:

孔凡哲编著,上好课有效技能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陆丽萍主编,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马云鹏、孔企平主编,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设计,小学数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方案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逐渐广泛实行,新课程的理念也逐渐成为教师上课的重要依据并深入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中。课堂教学是促使良好学习结果产生的主渠道,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全面提高教学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所以我觉得教师应该特别注重平时的课堂教学的安排和设计。作为低年级的数学教师,由于所教授的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特殊——他们更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我们必须安排、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课堂教学策略。在自身的实际教学中,我对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深入钻研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在我们低、中年级所用的数学书是冀教版的实验课本,而冀教版的实验课本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将一个教学内容分层次、分年级教学,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把握本节课所需要把握的“度”。比如《新课程标准》指出了空间观念在分析和抽象层次上的表现,如“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相互关系”等等,所以每个年级安排的“观察物体”的教学要求也不同,如果教师不认真钻研教材的话,就很难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甚至是超出教学的要求。因此我觉得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做到钻研好教材的一字一句、前后顺序、每幅插图和例题习题。又如:在教学《可能性》的时候,二年级只需要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 的,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获得初步的概率思想;而三年级却与“统计”内容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对简单实验可能发生的结果或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作出简单判断,并作出适当的解释,所以在教学二年级的教师特别要注意在教学延伸方面的安排,一不留神说不定就会延伸到三年级的教学内容中去。

除了要把握教材所设计的教学内容的“度”,教师还需要给学生留下创造的空间。教师在钻研教材和设计教法、学法时,要备好认知因素方面的内容(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和体验方面的内容。而后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被老师所忽视。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应该用数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接着,就可以从数学学科应用的广泛性入手,把枯燥无味的数字、符号、公式、法则、图形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意识到“处处有数学”,从而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主动求知的情感。第三,要抓住数学本身具有的抽象美、逻辑美,诱发学生联想,在美感中提高追求真知的动力,促使学生产生一种快乐的心理体验。第四,结合课本内容适当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有关数学背景知识或有趣的数学思维性题目(即课外补充知识),设计一些趣味性、探索性和应用性教学的内容,以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

二、创设生活情境,增强课堂教学氛围。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教学时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切入口,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题材,激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培养喜欢数学的思想感情。例如:在教学“认识6-9”时,我首先就让学生来说说他们最喜欢的节日是哪一个,若听到学生说到“六一儿童节”的时候让他们说说在幼儿园中过“六一儿童节”的情景,这时学生的情绪很兴奋,接着再引入教学的例题中,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也是在快乐中产生的。除了要注重结合生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我们还需要活用活动和游戏来巩固新授知识。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好玩、好强、好胜等特点,设计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的活动,如:观察、测量、演示、“传口令”、“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夺红旗比赛”、“找朋友”等游戏。学生在这些游戏、活动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到了不少有用的知识,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在一年级上册《得数是10的加法》内容的教学中,我把全班同学分成了男女生两个小组,进行青蛙跳比赛。要求每个小组都来进行加法计算,而且做的题目也是相同的。看哪个小组算得又快又准,最先使青蛙跳到对岸。一声令下,每个小组都开始积极的思考,不甘示弱。学习的兴趣被激起,课堂学习效率非常的高。总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要让学生感到数学中“有意思”、“有故事”、“有成功”。只要老师在教学中善用脑筋,多让学生感受师爱、联系生活、动手操作、化静为动、互相竞赛,相信课堂教学的效率就达到百分之百了。

三、重视情感策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从有效的调查中表明,只有当学生喜欢这个教师时,他才会愿意接受你的意见、愿意听你的教学。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也不能轻视情感因素的作用。

1.要善于用语言来表达教材内容中的情感。过去一般的教学比较重视言语的通俗易懂、简明扼要,只求准确、清晰。在理解了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后,现在的教学言语除了准确清晰外还应追求生动活泼、形象、富有情趣和感染力,有一定的幽默感,以便使讲课言语既传神又传情,达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当然,这要求数学教师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力

2.要善于用表情来传递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是言语表情。言语表情是通过在教学中的语音、语调、语速、节奏、停顿等变化来表达情感的。教师抑扬顿挫、缓急有致的讲课声,既能传情达意,感染学生,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引发兴趣,而且言语表情的变化还会刺激强化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性和稳定性。

四、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学习交往理论认为,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宽,有利于形成积极的、热烈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们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引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使师生、生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评议,以达到训练思维 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目地。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也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初探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初探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由此可见,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教材内容,认真设计课堂教学过程,选择学生有兴趣的人、事、物、活动来创设教学情境,组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一、课堂有效教学的必要手段――创设情境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教材内容,以学生有兴趣的事物、故事、游戏、活动,创设生动形象的、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课堂有效教学的灵魂――多彩的学习活动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课堂有效教学的核心环节。我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精心设计了以下活动。

1.动态演示,感悟数学的转化思想

上课伊始,让学生复习前面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并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是把平行四边形沿着一个顶点所作的高剪下来,平移到另一边,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是任意作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沿着高剪下来,平移到另一边也可以拼成长方形。这是把平行四边形面积转化成长方形面积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是所拼成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得到的。这是把三角形面积转化成平行四边形面积来计算。通过复习勾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进一步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起到了温故知新的效应。

2.动手操作,推导梯形面积公式

提出问题:梯形的面积能否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面积来计算呢?你又准备把它转化成什么图形的面积来计算呢?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然后一起用课前准备好的梯形纸片进行实验。学生的操作归结为四种:①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一般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②把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③把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④用两个任意的梯形拼不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汇报展示后,教师再用课件演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寻求突破点。最后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

3.讨论交流,加深理解

(1)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底和高与梯形上底、下底、高有何关系?

(3)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一个梯形的面积有何关系?

通过课堂上演示、操作、展示、交流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不仅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还学会了新知识,达成了预期目标。

三、课堂有效教学的保证――多样化练习

设计多样化练习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原则和保证。

在 “质数和合数”一课时,我制作了这样的一个练习课件:把班上的座位表出示在屏幕上,学生按问题说出座号,被说出座号的学生就站立起来。①座号是最小质数的;②座号是最小合数的;③座号既是合数又是奇数的;④座号是质数的;⑤座号是合数的;⑥座号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的;⑦站立两次的;⑧只站立一次的。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第一课时时,我设计了“搭火车”的练习题:每组第一个同学说一个分数,后面的每个同学说出和这个分数相等的一个分数,说对的就能搭上火车,说不对的就下一站搭车。这样的练习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得到了充分的培养。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一定能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责编 金 铃)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总结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课题总结

东营完全小学

夸卓本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课题总结

东营完全小学夸卓本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小学数学教学经历了一次巨大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洗礼,学生变得爱问、爱交流,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上不断闪现。现将这一阶段的有效教学情况总结如下:

一、深入开展课题研究

为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我通过课堂教学研讨、教学设计、反思、教学案例、教学经验的交流,发现问题,调整计划,提高课题研究工作的实效,努力将课题的思想、课程的理念融入课堂。

为了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我经常学习报纸杂志上的有关文章,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培训等,这些为课题的实践奠定了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题研究成效

(一)教学方式变了。

现在的课堂改变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师从头讲到尾”的教学方式。变成了教师引导点拨,运用“讨论”、“探究”、“发现”等方法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从过去的以传授知识为核心转到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由过去的“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再也不是权威的知识传授者,而是组织、引导、激励、点拨学生学习的亲密朋友,能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有效引导,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二)学习方式变了。

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自主学习,课堂变成了他们研究讨论问题,获取知识,开发智力,探究创新,个性表现的乐园。课堂上,他们是学习的主人,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积极发言讨论,提问质疑,批驳不同观点,争论研究,表演操作。

三、反思总结,全面推进课题研究工作

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着问题:

1.无效的情境

创设的教学情境与课程的内容没有实质性的联系,是在课程内容上人为裹的一层糖衣。

2.自主探索的“度”难以把握

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探索到什么程度,如何做到恰到好处,仍需进一步探索。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显得匆忙、零乱,思维能力、语言能力也得不到发展,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数学规律的掌握、数学方法的运用、数学兴趣的提高等难以达到更高的要求。

四、今后打算

1.进一步检验并应用已研究的成果,让它在教学中起到实际作用。

2.把课题作小、做实,结合本班的实际进行研究以指导教学。

3.注重在教学中反复实践,不怕挫折,不怕失败;同时注意及时提炼、反思总结,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下载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之初探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之初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有效课堂之幽默教学

    有效课堂之幽默教学 刘倩岚 摘 要:有效课堂是教学的生命,幽默教学是有效课堂的催化剂。幽默教学是教师机智与创新能力的展示,具有活跃课堂气氛,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生求知欲,处理......

    有效课堂之教学反思

    有效课堂之教学反思 黎坤荣初二信息技术 有效课堂的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如何遵循教学规律,回归教学本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二是如何落实新的课程理念,是否真正......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走近学生身边平等对话交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发......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沙龙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就是教学的效益以及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主要指通过教师在课堂这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主要看学生有......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心得体会1 本学期,随学区安排我有幸到三一小学参加了数学高效课堂课改观摩课活动,聆听了边强老师和杨冬梅老师的课。......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观摩[大全]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观摩 学习心得 邹友明 2010年的9月24——26日,我有幸参加了宜宾市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观摩课活动,于宜宾教院现场观摩了天津市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读后感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读后感 利用暑假充足的时间,我自学了《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本书都是通过案例来呈现,使得教学的“有效性”既有针对性又有扩展性。正如引言中......

    十二五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十二五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学习计划 2011——2015 人们常说:“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教师是辛勤的园丁”。祖国要振兴,教育是基础。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