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课堂差异性教学之思考
小学数学课堂差异性教学之思考
摘 要: 学生的学习能力由于受到先天素质与后天环境的影响,因而差异性明显。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差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打造合理有效的数学课堂。均衡发展是新课程教学模式下提出的教学理念,是促进学生全面提升学习成效的基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间存在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小学数学教师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并制订合理有效的差异教学计划,充分发展学生的才能。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差异性教学 教学策略
小学是学生智力的萌芽时期,小学教师,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天赋,开发他们的智力与创造力,对每个学生的特点与个性准确分辨,做善于发现学生差异性的合格教师。小学生虽然年龄相仿,学习内容一样,但由于受到学习能力与后天环境的影响,知识的理解与接受快慢程度不相同,导致学习成绩的差异。因此,要正确对待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做到“差”“异”共同进步。
一、教学的目标既要确保底线,更要高端开放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节奏要符合学生差异发展的节律,实现教与学的协同发展,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为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定不仅要保证底线,更要追求高端。换言之,就是教学目标要有弹性。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合理的教学目标,以便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潜能,使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谐发展自己。比如练习可以分为基本练习、重难点练习、拓展练习等。操作上采取弹性措施,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完成数学练习的量。学习能力低的学生可以选择从基本练习开始,逐步加大练习难度;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跳过基本练习,直接做重难点练习,甚至可以依据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再附加一些练习,做到上不封顶,下有保底。小学数学课堂上,由于每个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不相同,教师可适当增加开放性的练习题,增强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与思维能力。
二、实施学生差异性教学,促进不同学生和谐发展
差异教学的实质是平等教育,因人而异,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教学。小学数学教师要正确合理地引导学生,让他们明白人各有所长,挖掘他们潜在的优势与才能,增强其自信心。在授课中,根据本班学生的水平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化被动为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1.肯定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设计差异化的教学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留意由学习能力引起的学习差异,有的学生思维灵活、反应敏捷、逻辑推理强,学习理解与掌握知识的能力强;有的学生则观察力差、思维笨拙、反应迟钝,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学习理解与掌握知识的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必须正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并承认这种客观差异,制定差异化的教学目标。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一章关于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教学,教师可依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设计不同等级的差异作业。由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对学习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因而很容易在这种差异化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成功,进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差异化教学策略的实施能帮助教师树立关注全体学生的理念,全面发展不同层次的学生。
2.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鼓励学生不同的学习历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让他们根据课件内容提出他们认为有益的问题,并关注学习进程中学生智力与能力方面的差异,深入探讨不同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教学中对每个学生公平对待、一视同仁,坚持面向全班学生,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过程中收获成功,防止两极分化。例如:教师在教学“整数除以小数”时,先让学生独自思考填空,理由是什么,然后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并联系以前所学的知识,传授“整数除以小数”商不变原则。最后让学生再尝试新题先算,再一起继续探讨研究加深印象。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组织学生合作的探究学习。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不相同的,有的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强;有的则侧重于抽象思维;也有中间类型的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必然导致学生学习历程与学习方式的差异。因此,教师要注重组合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这样不仅可以使不同思维方式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共同探讨学习,还可以通过思维碰撞,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三、建立差异性的评价机制,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教育学明确指出要建立全面的学生评价体系。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学习评价时应当尊重个体与个体差异,因人施评,凸显学生对学习历程的过程性评价,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1.评价具有个性化,突出学生的发展性。小学数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时多采用口头评价的形式,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行为的过程性评价。不同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表现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当具有个性化。对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评价是促进学生提升的一种有效教学手段,旨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完善。
2.评价具有针对性,体现学生真实性。小学教师数学在对学生进行学习过程的评价时,强调评价要有真实性,针对学生特定的领域进行评价。师生之间要做到坦诚相待、相互尊重,指出学生需要改进的地方,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与缺点。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承认并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因人施评,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共同发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于正军.运用新教材应关注学生的计算现实[J].小学教学设计,2009(11).[2]薛武.有效性课堂应给予学生四大关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24).[3]路国庆.实施新课程应更多关注学生的学[J].教育科研论坛,2009(05).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之初探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之初
专家做了这样一个调查:发现目前小学教师的无效劳动大约占50%。这一调查结果虽然有点夸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就是目前小学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其无效或低效教学的现象确实普遍存在。因此,教师要注重搞好有效教学,首先要搞好课堂的有效教学。
有效的课堂教学,首先就应该有有效的教学设计。备课为上课服务,有效的课前准备就能在课堂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深刻理解了教材的重点难点,全面分析了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学习需求,前瞻性地预计到了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突然事件;等等。也可以简单地说,备课不是形式,备课确实是为了上好课,这样的准备才可能有效。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
有效的课堂组织。教师是课堂的导演,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设计好教学的框架很重要,如设计教学的流程、组织学生的互动、编制精巧的提问和练习等等,这一切就是要学生在他的引领下逐步使学生朝知识的新领域进军。如讲解口算: 60÷3=20时,先让学生分一分小棒,从中领悟到:60根小棒每10根1捆,共6捆,把6捆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捆,就是20根。根据上述操作过程理解60除以3,可以把60看作6个十,除以3,等于2个十,就是20。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被除数看成几个十,计算出结果就是多少个十。这样教学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操作给儿童建立表象和激发学生思考,促进他们对法则的理解。
课堂的时间安排非常重要。如何在学生什么状态最佳的时候安排相应的活动。如数学课上课开始5分钟时是学习新知识的最佳时机,可能在20分钟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劲头最足,安排讨论或探索性的活动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周长问题是,在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我又设计了五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黑板四周铝合金边框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
2、方桌面四周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
3、镜框四周铝合金边框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
4、台布的四周缝上花边,花边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
5、队报版面四周嵌条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
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际测量解决,在这个过程中:简单的丈量学生能够进行互检、互评,达到了预期的练习效果;丈量较大物体时,组内进行分工,合作,既省时又高效;这样既巩固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效的课堂生成及恰到的处理。课堂很多东西是教师预设所无法预料的,正是这些突发的生成使课堂增色很多。教学的进程中,学生应该是积极的行动者,有效的课堂必然有着思维活跃的学生群体,因次,随着新知识的出现和对新知识的理解,接踵而来的是相应的思考,思考便会产生争辩。这样的效果也许不是教师所预想的,但看到这样的场面是可喜的。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便可以是一个支持者和参与者,创设更浓烈的氛围一起探索。只要学生产生的问题是紧扣中心的,也就证明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这样的课堂教学就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并能提升思维的质量。这也就是课堂教学有效的真正表现。
有效的合作。学习尽管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但学会合作也是学习做人和做事的一个基本素质。课堂教学是一个整合的空间,也是一个小社会,需要合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把住机会,让学生一起去探索知识的规律和运用的技巧,在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中增进信任和友谊,达到共同提高。
例如教学“克”“千克”时,教师要求学生分成小组分别用天平和台秤实际称一称:橡皮,铅笔,尺,鸡蛋„„的质量,一包食盐的质量两包食盐的质量。小组内同学互相合作,比赛看那个小组称的最快,称的最准确,小组之间互相比较。
第三篇:小学数学差异性教学的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差异性教学的策略研究
内容摘要: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要求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和身心发展要求,强调从不同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技能、学习愿望、理解方面的水平以及其发展的可能性,实施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也称差异性教学或个性化教学,“就是承认学生在智力、社会背景、情感和生理各方面存在差异性。教育只有适应这种差异性,才能使每个人得到发展”。小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差异性教学,能使好、中、差三类学生从各自的起点上均有提高,能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从教学实践中探索制定差异性目标、设计差异性作业练习、开展对话式教学、实施个性化评价四个方面的课堂教学策略,以期“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差异性教学实践研究
在现行的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同年级不同班级,同一班级的学生在知识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何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这就决定了我们课堂教学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实行差异性教学。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差异,主要是情商、智商上的差异、原由知识水平的差异和认知方式的差异。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观念,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体现之一。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共同特点及个性差异,开展教学活动时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兼顾差异,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努力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各自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选择不同层次的数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实施差异性教学,促进不同个体的和谐全面发展
实施有差异的教学,本质上是实行教育的平等,对每位学生提供适合于他们个性的教学。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人各有其长”,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增强自信心。“抬起头来走路”。差异的教学既注重学生在同一班级中学习的共同特征,又重视学生个体发展中的差异性。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设置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激发学生的活力,改变学生被动学习、被动发展的状态,努力形成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局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1)、正确认识学生差异是实施差异性教学的前提。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生之间有生活经验的差异,思维水平的差异,原有基础的差异。因此,我们就不能用一个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也不能寄望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消灭差异,否则,将使我们的教学又回到“灌输”的老路。一个好的厨师要考虑如何适应顾客的口味,是厨师要去适应顾客,而不是让顾客去适应厨师;一个好的演员要研究如何适应观众的欣赏水平,而不是强迫观众适应他的演出。同样,教师要为学生服务,“教”适应“学”。教师要让数学去适应学生,当学生不能适应数学时,我们要改造数学教学,对数学实行再创造使得它适应学生的学习。
(2)、制定差异性的教学目标,以满足不同的个体需求。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学活动起着明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并且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教师要根据课程总体目标以及学生个体的差异,从知识、技能、情感的基础出发,制定出适合本节教学的多元的、有差异的具体可执行的目标及教学方法,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在自身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方面有其生存和提高的空间。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确立了不同的教学目标。目标一,认识分数,能用分数表示单位“1”等分后,所表示其中的几份;目标二,认识分数,会自找单位“1”并平分,并用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然后说明分数的意义;目标三,认识分数,会根据生活中的数量,求出其中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或已知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出单位“1”的具体数量。这低、中、高三个不同层次目标的要求,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的关注,让不同层面的学生习得了适合他们发展的数学学习。
二、设计差异性作业练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业有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无论哪种,都是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巩固和运用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环节。作业的功能,除了加深对所学知识本身的理解外,更重要的是把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真正实现理解并学以致用的目的。这就对作业本身的设计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1、作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特别是能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情境中,会解决实际问题,真正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所以在作业设计上,一定要注意作业的情境化、生活化。高年级学习数的整除的概念以后我设计了一个打电话游戏:程老师家的电话号码从高到低依次是:(1)既是8的倍数又是8的约数。(2)最小的合数减最小的奇数。(3)最小的质数。(4)最小的合数。(5)6和12的最大公约数。(6)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7)最小合数加最小质数。(8)既是奇数又是合数。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复习了数的整除的概念,同时又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2、发展学生的智力,让学生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中锻炼成长。如果都是简单的问题,照书一抄,照书一背、照公式一套,学生的智能是不会提高的。这就需要引导学生逐渐从解决简单的问题向能够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发展。提高问题的类型层次。如: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后,可让学生做一回装修设计师:如果你家的地面要进行重新装修,你能为你爸妈提供一份装修建议表吗?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问题来考虑:(1)算出每间房间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每间房间的面积分别是多少?(2)根据自己家庭的生活条件和自己的爱好,在材料表中选择你需要的材料?算出所需材料的量及所需的钱数?(3)如果在客厅、餐厅的四周贴上大理石条,共需要多少米?
3、作业设计要个性化。不仅要有难度上的层次,更主要的是根据学生的智能强项,设计运用不同层次的作业。在作业的方式方法手段上要多样化、选择化。针对不同学生的智能特点实施“分层作业”策略,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新课程背景下的作业更多关注的是作业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业负担问题。作业在容量上:一要考虑量力性,既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尽可能发挥学生的潜能;二要有差异性,比如部分题目只要求部分学有余力或有特别兴趣的学生去完成。总之,作业量遵循的原则不是“多多益善”,而应是“适量而有效”。正常情况下,每堂课上宁可少讲
一、两个新题目,也要努力让绝大多数学生听懂绝大部分内容,保证课堂作业当堂完成,并切实抓好作业、检测的当堂反馈、纠错,让学生知其然和所以然,致力收举一反三之效。
此外,实践性作业。我认为有二种类型:一种是通过动手操作,掌握数学方法、概念和原理等,如低年级布置摆小捧,操作教具、学具和绘制各种图表等。二是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数学规律,如布置制作、剪贴各种形体,到实地测量、统计调查等。
三、建立互动交流机制,构建课堂学习的共同体
“互动交流”是一种以沟通与交流为基本特征的动态行为。在当代“互动交流”已成为教师教学追求的一种状态,同时也是人们达成目的的有效手段。教学的实质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种交往、互动的重要而又根本的途径——对话。在教学中师生双方之间互相倾听和言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对话中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在人人参与的真诚沟通中,实现自我超越,提升生命与人格,构建起课堂学习的共同体。为此我们认为:这种对话式的课堂教学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场革命,将掀起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浪潮。所谓对话教学,不是看是否采取了对话的形式,主要是看是否体现了“对话”的精神与原则。“对话”是师生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思想与思想的碰撞。这正是新课程的执着追求。
1、“互动交流”不是“独白”,意味着民主、平等。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是无法对话的。因为对话的现代意义不仅仅是狭隘的语言交谈,而且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和彼此接纳。只有一个相互尊重、人格平等、互相认可的和谐的教学环境,才有助于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乐于表达自己的心声。教师“蹲下来”与学生交流,注意寻求学生的声音,让学生在一种“零距离”的,活跃和自由的状态下敝开心扉,放飞思想,实现师生的“真情对话”,共同对整个成长过程负责。
2“互动交流”不是“问答”,意味着理解、共享。只有沟通、合作才有对话,才有师生间智慧的碰撞,心灵的交会。对话与过去的“问答式”截然不同。过去的课堂问答,虽然表面上是师生间的一问一答,但骨子里教师仍然是居高临下传授知识的权威。教师的提问是有“潜意识”的,学生的回答不过是顺着教师的“潜意识”而已,最后还是要由教师一锤定音。通过对话,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转变,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将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学生式教师和教师式学生,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不再仅仅被教,也通过对话在教,他们彼此相互理解,达成共识、共享实现教学相长。
3“互动交流”不是“灌输”,意味着重建、提升。“灌输”是单向顺流,而对话是多向交互。是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对话产生各种不同视界的碰撞,可以给学生以新的启迪,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从而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并产生新的视界,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同时,对话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教学信息得到交流和共享,学生的认知平衡不断被对话中的不同观点所打破,又在对话中的交流、选择和吸收中达到新的平衡。比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我们把教学活动分解成几个不同层次的阶段,与此相对应设计四个“分话题”。一是:这个由七巧板拼成的图形变换成另一个图形以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二是:为什么长方形数方格的结果和邻边相乘一样,而平行四边形却不一样?难道他们有什么不同吗?三是:为什么你想到要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四是:能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中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吗?这四个话题相互联系,又与知识形成的逻辑过程密切结合,使师生的对话变得有的放矢,也有体现了本节课的主旨,更符合“对话”的时代精神。可见“对话”不只是教学的又一新策略,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个性“解放”。
四、建立差异性评价机制,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因此,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评价要尊重个体和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因人施评,凸现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过程性评价,以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1、评价个性化,突出发展性。小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评价大多采用即时口头评价形式,其实质上是一种教育行为,它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过程性评价。评价既要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不同学习个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个性化的。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评价并非“盖棺定论”,而是促进学生“长善救失”的一种教育手段,意在唤起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进一步参与,促进学生发展和完善。
2、评价针对性,体现真实性。学生个体差异,包括其生理特点、心理特征、举爱好等各不相同。外向的人喜欢夸奖,胆怯的人需要加油鼓气。但是,在实践新课程中,有的教师过分,表扬课堂上“嗨、嗨,你真棒!”不断;有的教师夸大奖励,学生脸上贴满“星星”等,造成评价的真实性被淡化,人文性被神化,这些都是对发展性评价的误解。因此我们强调评价的真实性,要针对学生特定领域的学习和个体发展进行评价。只要师生相互尊重坦诚想见,批出学生需要努力的不足之处,才有可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避免盲目乐观,使评价有的放矢。例如对学困生要采用表扬评价,及时肯定他们的闪光点,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对优等生要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这样的评价不仅能鼓励不同类型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更重要的是张扬了个性化的学习品质。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8
2、(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沈致隆译,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3、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教育研究》2001年第11期
4、《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第四篇:道德课堂之小学数学教学故事
道德课堂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只要我们去认真地分析教材,精心地设计问题,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绝大部分知识都是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掌握的,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不仅学到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应用,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不断创新的精神也得到充分的培养。但课堂上各种各样的情况随时都会发生,老师应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灵活巧妙地驾驭课堂。记得有一次我讲轴对称图形时,事先布置学生课下剪一些平面图形,有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圆、各种三角形、梯形等。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剪、折、拼弄清楚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当大部分学生通过折、剪已验证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时,我也予以肯定。突然有个学生猛的站起来说:“老师,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两条腿!(也就是对称轴!)”话音刚落,哗——全班学生都笑的前伏后仰,有的甚至喊:“呆子你又做梦呢?”那一刻我也愣了一下,心想这孩子又出什么洋相!同时从教近十年的经验告诉我——让孩子畅所欲言!于是,我纠正了该学生说话的错误,让该生亲自上讲台演示。唉,不错!他做的这个平行四边形确实有两条腿!(对称轴。)这时,学生都疑惑了,急于想知道原因。我趁热打铁,让学生通过量一量,看一看,该生做的这个平行四边形与大家的有什么不同。大家情趣盎然,通过仔细观察,测量,讨论得出:他剪的平行的四边形是四条边相等的平行的四边形。两条对角线就是它的对称轴。我借机告诉大家:他剪的图形是菱形,也是轴对称图形,以后你们会学到的!一般地说,平行四边形是指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且平行的四边形,它不是轴对称图形。我即刻表扬了这个学生的求异精神,并要求同学们以后不要再嘲笑他,而要向他学习。顷刻间,孩子们掌声雷鸣,受益匪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求异精神,如果学生的求异出了错,也不要批评指责,而要点拨启发,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这样学生不仅得到了知识上的启迪,更重要的是得到了精神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满足,以后更能各抒已见;更能体会到成功和创造的欢乐,继续发挥创新的潜能!
第五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之关键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之关键
我国目前的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的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现在的学生学得快,忘记得也快。而且我们的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作为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最重要的是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在实施课堂教学中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
一、精细课堂教学过程
教师授课,虽说短短四十分钟,精与不精,当有天壤之别。要走出当前教学的困境,课堂教学实施“精细化”策略,实属当务之急。课堂教学的“精细化”指的是着眼与教材,通过对决定教材意义的知识点的具体而细致的分析和探讨来完成对教材的解读。如课堂教学,每一堂课应该给学生明晰的知识点,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获,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细化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即设置小而明确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方向;一小步一小步地设计课堂讲授环节,让每个学生都能牢固的掌握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指导学生联系阅读、主动提问。在揭示课题后,教师问学生:大家想进一步了解圆吗?学生说想。那么我们怎样了解圆呢?教师继续说,我们的教材为我们提供了相关的信息,不知道同学们会不会看资料呢?怎么看?学生回答说边看边思考,边看边划一划。紧接着教师开始指导学生自学,告诉学生自学的方法叫“看一看、划一划、问一问。”师:那怎么问呢?学生思考后无语。教师指导说:老师认为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角度去问。不仅要把重点的和有疑问的地方划一划,而且要会问。这样指导学生联系内容,促使学生精思细问。
二、运用启发式教学
运用启发式教学,就是说,教师对学生要启发诱导,要引导而不牵着走,激励而不逼迫。从教学的过程看,启发式教学,包括教和学两方面的活动,“启”在教师,“发”在学生。作为教师,主要是启发诱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活动,使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中总结出应有的原则、规律、理论,从而获得新知识。应用启发式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智力资源,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启发式的一个重要方法是“设疑”,课堂教学中的设疑就是教师运用富有启式性的语言,“创设问题的情境,去打开学生思维的门户”。具体说来,就是教师在讲授中适时的提出发人深思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把学生引入新的求知境界,使他们由只听课的被动局面中解脱出来,走到主动思维学习的主动局面里来。运用设疑法,首先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时机,其次要注意提出问题的分寸,教师提出的疑问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否则难以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设疑只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形式,运用启发式教学还可有多种形式,如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由教师来解答或学生解答。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教师可先出示A、B两组题,A组题是:125×(4+8)、32×(2+6)、(25+45)×4。B组题是:125×4+125×8、32×2+32×6、25×4+45×4。通过分组计算后,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A组题有什么特征?B组题有什么特征?A组题和B组题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思考,实现了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启发式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强化学习过程有效性 可以这样说,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没有成功的教学。课堂教学的核心就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做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过程表现为多种行为方式,如观察、讨论、体验、操作、质疑、猜想、验证、练习等等。强化学习过程有效性就是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创设各种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上述学习过程中去。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都知道这一点,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点。课堂上教师以自己为中心设计教学环节,许多知识直接告诉学生,忽略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怕浪费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这种低效的教学,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知识,学得知识记忆不牢固,还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得不到真正的发展。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这应该是有效教学的最为具体的实践。记得在教学《成正比例的量》时,教师是这样设计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小游戏,一本数学书的单价是5元,数量1本、2本、3本、4本、5本、6本在变化,总价5元、10元、15元、20元、25元、30元,也在变化,引导学生说出数量和总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接着练习判断下列哪些量是相关联的量。第二个环节是小组合作,完成三个表:表一是路程/时间=速度不变(一定),表二是体积/高度=底面积不变(一定),表三是已看页数+未看页数=总页数不变(一定)。让学生说一说三个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发现成正比例量必须具备的条件。接着让学生概括出这些条件。最后一个环节是当堂训练,巩固强化所学知识。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使知识由感知到认知,理解到掌握,最后应用,让学生发现、观察、归纳、总结,使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才是实效课堂,学生学过的知识才会记忆牢固,扎扎实实。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有效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扎实有效地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有效教学,教师永远的追求和探索,让我们勇于实践,不断进取!
浅探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
【摘要】实施有效教学,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本文从研究课堂“有效学习”个案,发掘、预设并生成有效学习的操作点,引领教师积极应用,构建以“有效学习”为主导的教学体系出发,对如何优化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的设计提出了六种有效的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培养他们具有独立思考、善于应变、勇敢尝新意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有效状态。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问题;运用能力;独立思考;有效状态
教学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科学,它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作为一门艺术,它需要融入设计者诸多的个人经验,并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再创造,同时灵活、巧妙地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要求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搞好教学设计是首要条件。关于如何打造有效课堂、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话题,我认为应从优化教学问题的设计入手。因为“问题是数学的灵魂,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创设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教学问题,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颗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因此,设计良好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打造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重要保证。以下是笔者在这方面一些体会和做法。1.设计悬念型的问题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作用,使你一时既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
联系学生实际,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创设问题情境,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产生不足感和探究欲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一组准备题,请学生依次回答。学生答到第3题时有一定的困难,第4题答不出,我马上说出答案,并让学生出类似的题目继续考我。我一一正确作答后,学生惊讶无比,想知道我用什么方法算得这么快,迫切想掌握这种计算方法,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2.设计实验型的问题
在新课程理念下,用动手操作促进大脑思维的发展,是许多教育家的共识。动手操作实验能直接刺激大脑进行积极思维,它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概念,还能让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真切感受到发现的快乐。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能够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觉到逻辑的过程,再由直观、粗糙向严格、精确的上升过程。学生在对公式的发现过程和总结论证中,提高了主动参与的机会,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启迪了思维。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教材编排的顺序是: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不规则图形的周长。但我认为,正方形是长方形的特例,其周长的计算方法比较简单和明显。另外,学生在学习长方形的周长计算之前没有学过四则混合运算,因此在探索算法的时候可能出现一定的困难。于是,我对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作了如下调整:正方形的周长→长方形的周长→不规则图形的周长。
师:刚才我们通过举例、指一指、描一描等方法,知道了周长的含义。你能判断下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哪一个长一些吗?(以此引导学生猜想,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回答略)
师:现在有好几种不同的意见,谁能想出一个比较好的办法,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合理的?同学们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讨论解决。
师:同学们都想到了先量后算的方法,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算一算正方形的周长。
学生动手测量,并列式计算。
生1:8+8+8+8=32(厘米)。
生2:8×4=32(厘米)。
生3:8×2×2=32(厘米)。
生4:8×2+8×2=32(厘米)。
师:谁来说说各自算法的理由?
(学生汇报)
师:比较这几种方法,哪种方法更简便?(因为求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可以使计算简便,所以求正方形的周长可以用边长×4来计算)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测量和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学生测量和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长方形长7厘米,宽5厘米)
展示学生三种不同的算法:(1)7+5+7+5=24(厘米);(2)7×2=14(厘米),5×2=10(厘米),14+10=24(厘米);(3)7+5=12(厘米),12×2=24(厘米)。
师(小结):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生5:第一种。把四条边都加起来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生6:第二种。把两条长和两条宽分别算出来,它们的和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生7:第三种。先算出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再乘以2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这里对教学内容的呈现,由特殊到一般,认知活动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3.设计游戏型的问题 在数学教学的设计中,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及年龄特点,挖掘教材内容,设计一些新异的游戏,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奇妙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之一。小学生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感兴趣的事物,必然会想方设法去认识它、研究它,从而获得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分析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正确把握他们的认知需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猜谜语、听故事、做游戏都是小学生非常喜爱的活动。教学中,如果将学习内容设计成谜语、故事或游戏,并在这些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比较数的大小”时,我设计了“摸大奖”的游戏。全班学生分小组开展游戏,每人每次从小组的摸奖箱里摸出一张数卡(摸3次),每人将3次摸出的数卡按要求(第一次摸的数卡放百位,第二次放十位,第三次放个位)摆成一个新数。然后学生小组内互相讨论、比较各自数的大小,组长把本小组最大的数写在黑板上,最后全班共同讨论、比较,并把黑板上各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找出“大奖”得主。游戏进行到此时,每个学生都激动不已,有的高兴,有的叹息,都迫切希望能再做一次。我把握有利时机,及时满足他们的需要,改变游戏规则(第一次摸的数卡放个位,第二次放十位,第三次放百位)再做一次,找出新的“大奖”得主。就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潮迭起的游戏中一次次被激发,他们不但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比较数的大小方法,而且通过对比前后两次游戏的规则和结果,发现了数字、数位与数值之间的变化规律。4.设计应用型的问题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问题是现实生活数学化的结果。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灵活利用教材,并从现实生活中挖掘数学现象,经过加工,使它能为课堂服务,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如一位教师教学“比例的知识”,带学生到操场实地观测并求旗杆高度,现场讨论。生1:我认为可以把旗杆放倒,量它的高度。全班学生哄然大笑,纷纷说:“把旗杆放倒,你给立上去啊?”教师也在旁边说:“嗯,这种方法不行!” 生2:我观察了一下,这个旗杆跟旁边的教学楼的三楼差不多高,我可以先量一层楼的高度,然后再乘以3,就可以得到旗杆的高度了。
师:我们来讨论一下,这样算出的答案准确率有多高? 学生讨论了3分钟有余,得出这种方法不行。
生3:把旗杆上的绳子剪断,放下来,然后量出绳子的长度,除以2,就可以得到旗杆的高度了
学生提了很多个性化的方法,教师都组织同学对不足的地方进行了分析,最终认定“这种方法不行”。经历了几次这样的讨论和否定后,学生的积极性降低了许多。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懂得了:“同时同地。旗杆高:竹竿高=旗杆影长:竹竿影长”的“正确”方法。开放性讨论,即使出现“无稽之谈”,也宜进行鼓励和引导,最忌全盘否定,抑制学生的思维,或“只批不立”的评价。教师要听完再进行适度的分析,引导学生对自己所提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进行理性反思,并将重点放在提出改进意见上。这样,学生才不会因怕挨批评而放弃可能的创造性解答,那些初看起来似乎荒谬而又真正体现创造性的想法才不至于被扼杀。如:生。能把不易测量的垂直高度转化为易测量的水平长度,可改进为用一根比旗杆略短的竹竿和一把卷尺完成;生,能很好地根据具体环境用比较实际和实用的方法来求旗杆的高度,在某种意义上这样的方法比用比例的知识解更容易让人接受,真正体现这位学生善于观察、类比的良好思维品质;生,能将量旗杆的高度,转化为量旗绳的长度,可改进为:先在绳子上做一个记号,边拉动绳子边量,拉了一圈,就可以得出绳子的长度,再除以2 就求出旗杆的高度了。5.设计开放型的问题
开放性问题的情境要有实际意义,要突出主题.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和启发性,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意识.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经验。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简练、明确.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来调控。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三位数加法”时,有位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今年国庆节,王老师一家(两个大人,一个小孩)准备到武夷山旅游。从厦门到武夷山坐火车,成人票每张155 元,学生票每张114元。从厦门到武夷山乘飞机,成人票每张600 元.学生票每张300元。老师全家准备在武夷山住一天,住宿费是每人每天80元。请你帮老师设计一种旅游方案,说说你的理由,并计算出这次旅游大约要花多少钱。”学生先独立思考和计算,再进行反馈:有的提出为了节约开支,最好是往返都坐火车;有的认为坐火车既累又浪费时间,最好往返都乘飞机;有的认为去的时候人不累可以乘火车,回来的时候最好乘飞机,否则太累了,不利于接下来的学习和工作。在计算大约要花多少钱时,也出现了不同的解法;有的先计算每人花的钱再将三个人的加起来;有的计算两个大人花的钱再加上小孩的;有的先计算往返的路费再加上住宿费;等等。这样的开放情境有利于学生积极开展多角度、多维度的思维活动,在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同时,提高了思维的合理性、广阔性和敏捷性。6.设计拓展型的问题
所谓拓展型问题是相对于命题的结构而言的,即已知条件比较隐蔽,结论也不直接给出,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联想、概括、推理、判断等一系列探究活动,逐步得出结论。拓展型问题具有多向性、变异性的特点,在思维方面注重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在课堂教学中设计这样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在分数、小数互化单元,学生已经知道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并能据此正确地作出判断。可在课堂上有学生提出:“老师,这种判断方法的道理何在?”我很高兴,说明学生不满足于现成的答案,有寻根究底的精神。我顺势作了讲解:“大家都知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直接写成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如最简分数3/8,因为8=2×2×2,所以只要将它的分子、分母分别乘3个5后,即可化成分母是1000的分数。又如17/25,因为25=5×5,所以只要将它的分子、分母分别乘两个2之后,就可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如41/120,120=2×2×2×5×3,因为有质因数3的存在,无论将分子、分母乘多少个2或5,也无法将其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所以41/120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至于为什么必须是最简分数,我又举一例:“21/60,60=2×2×3×5,初看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但因为60与21还有公有的质因数3,可以约分化简为7/20,所以这个分数也能化成有限小数。”经过我的解释,学生都理解了判断方法的来由。这是学生对数学结论,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一种拓展。
对于数学教材的适度拓展,可以开阔学生思路,开发学生智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兴趣。当然,这里的拓展,不是指盲目超脱课程标准与教材,不是任意地拔高和加深。教师首先要掌握好一个度,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心理需求而定。其次,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拓展知识点,这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钻研理解程度和有无拓展的意识。
有效课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要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必须先从我们教师学习新理念、转变旧观念开始,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处精心设计好问题,力求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培养他们具有独立思考、善于应变、勇敢尝新意识,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有效状态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 摘要: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求教师结合新形势,探索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并以此为目标,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学方法恰当、灵活,因材施教,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技能逐步要转化课堂教学艺术。尽可能地使用“快乐教学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效引导学生,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恰当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才能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一、导入新课要灵活
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恰当、灵活地选择导入的方法。导入新课是在新课开始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课堂技能。它的直接目的并不是针对教学内容的解释与阐述,而是在课堂上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第一个环节,在此阶段,必须要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学习动机等诸多心理因素,诱发学生的课堂参与。
在教学数学“圆的面积”时,我选择了“观念冲突”的导入方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用两根同样长的铁丝,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圆,所围成的图形的面积哪个大?”让学生大胆地猜想。学生中有的说圆的面积大,有的说一样大,还有的说正方形的面积大。课堂氛围异常激烈。而后,我引导学生分别按照各自的思路,设法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在课堂教学中,观念冲突的导入方式,可以吸引学生参与。这时还应注意那些性格孤僻的留守儿童,观察他们的参与情况,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授新课教学要恰当 数学是抽象性很强的一门,但抽象的问题往往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学习内容是经过很多数学教育专家精心编排的,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我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采用了这样的方法:首先让学生猜测提出假设。师:圆柱体的体积与圆柱的哪些要素有关?
让学生将两组圆柱放入水槽实验,一组圆柱是底等高不等,另一组圆柱是高等底不等。学生通过试验,讨论交流后得出下面的结果。
生:当底相等时,圆柱越高,体积越大;当高相等时,圆柱底面积越大,体积越大。生:因此,也就是说圆柱体的体积与它的面积和高有关系。师:根据长方体体积求法V=SH,你有什么推想和假设?
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根据学习求圆面积时的方法,把圆柱分成若干个小扇形体后预想也能转化成长方体,于是得出这样的设想:圆柱体体积也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然后我让学生把等底等高的两个圆柱A和B,A圆柱放入水中涡体积,B圆柱按前面的设想分成若干个小扇形体拼合成长方体时,计算它的体积。用动手实验的方法让学生验证后得出结论:圆柱体体积可以像计算长方体体积那样,用底面积乘以高,用字母表达式是V=SH。在让学生猜测和验证的过程中,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观察、猜测、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之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学习新知识的轻松感、愉悦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三、总结新课要巧妙
结课是教师在完成一个教学内容或活动时,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及时地总结、巩固、扩展、延伸、迁移等,使教学完美结束的教学行为方式。它是通过重复强调、概括总结、训练操作、实践活动等方式,对所学新知识系统强化,使之稳固纳入学生认知结构的教学行为,结束是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针对不同的知识点,结课的方法要巧妙,好的结束可以起到画龙点睛、水到渠成之效,往往能让人有余音绕梁、不绝如缕之感。我在教学《年、月、日》时,结束语是这样的:
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学会了这么多知识,真了不起!老师想给同学们出一个谜语:“最长又最短,最多又最少,最慢又最快,最便宜又最宝贵的是什么?”(时间)。学生学生回答后,我追问一句:“既然时间这样宝贵,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呢?”在学生很兴奋地齐说:“珍惜时间”之后,宣布下课。
这样的结束语,能表现和升华主题,在形成课堂数学的高潮中戛然而止,不仅情感态度有进一步升华,还能突出鼓励性。这样的结束,既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兴趣,增强了学习的动机,鼓励学生“想学”的欲望,在知识的学习中体现教育性,达到以知促情,知情结合的目的。学生受到了珍惜时间等观念认识上的教育,既受到理性的教育,又受到情感的渲染,情理交融,激发学生的内动力。
主要参考文献:
孔凡哲编著,上好课有效技能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陆丽萍主编,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马云鹏、孔企平主编,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设计,小学数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