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盛文君 不知不觉我们的小学数学课程已经经历了它的又一次改革,在这百转千回中,它是否将是一次华丽的转身或蜕变?作为一名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十多年的一线教师,我是十分期待的。但是,我也有很多和同行们一样的思考:
(1)“创设情境”是数学课必不可少的环节吗?
(2)“动手实践”都是有价值的吗?
(3)“创造性使用教材”就可以无视编者的意图吗?
(4)“学生学习方式”是彻底转变?还是丰富和完善?
(5)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就可以弱化教师的作用吗?
(6)“数学活动”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7)不使用多媒体手段就不是一节好课吗?
(8)“激励性评价”就是一味地叫好吗?
曾经对这样一句话记忆深刻:一所好的学校不在于它有多么华丽的外表和丰富的硬件设备,而在于它有好的学生、教师和教材。对此我有这样的想法:
首先是学校,学校要做到的是:(1)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和课时,并且要因班而宜。因为学校范围内的均衡是很重要的。(2)课堂教学做到规范有序化。(3)各学科教材要进行整合,并适当调整。(4)培训各学科教师,促使其向更专业化的道路去发展。
其次是教师,教师要做到的是:(1)努力学习,确保自己的学科
专业化,加强学科本位的理论及专业知识的学习。(2)加强有效备课,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不论是新授课还是练习课。(3)课堂上注重新知识落实,应面向全体,因材施教。(4)课堂以外要更多关注后进学生的学习,辅优转差。
作为学生,则要加强对学科学习的兴趣的培养。学校、教师要结合家长一起做好对学生数学学习良好习惯的培养及教育。
但是我们老师首当其冲的还是要从自己的课堂教学入手,这也是解决诸多问题最好的切入点之一。近几年来听到的最多的关于课堂教学中所倡导的便是‘有效’二字。效率和效益,有效和高效,其实词海和词源上只有“效率”这一词解,其余的没有;高效一词是指效率高的,是对时间的规定性和目标的规定性,是规定的时间内师生共同完成了既定的目标。
一句话,笔者认为有效的数学课堂就是两点:一是把握学科的本质,二是研究学生。这样一来,课堂便成为了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教师有效的教,学生有效的学。可是怎样做才能使学生有效的学,而我们可以说是在有效的在教呢?
反思我们过去所提倡的有效、高效课堂,不是方案粗糙不切合实际,便是观念陈旧,自主不够,再则就是缺乏良好的气氛,缺少专家的指导。
带着这些疑虑,我翻阅了以往的听课本,无意间看到了这样一个记录。新课程理念反复要求我们教师转变教学方式,这样做最大的受益者便是学生。一位校长这样交流他们的教改做法,是关于学生的座
位形式的,相信一定是收到的良好的效益。
平时日常学习这样给学生们安排座位:
第一大组第二大组
B
CBCB
(第1小组)(第1小组)
CBCB
(第2小组)(第2小组)
CBCB
(第3小组)(第3小组)
将全班学生分为四大组,每一大组又分为3个小组,因人数多少为定。学生的学习层次分为三个类别,分别标注为A、B、C类,实则为优、中、差。我们可以看出每个小组的四名学生坐在一起是可以相互交流讨论学习,并且能互为帮助的,A和B之间、A和C之间、C
和B之间、B和B之间。这是纵向的,利于我们平常的学习和共同提高。而我们横向来看,每两个大组之间的同一个小组间,在考试的时候将座位换一换,对手之间相互监考,互相批改,成绩一下子就上升了。
考试时座位像这样换一下:
第一大组第二大组
B
(第1小组)(第1小组)
(第2小组)(第2小组)
A和A坐,B和B坐,C和C坐,同一层次的同学坐一起,互相监考。其它第三大组和第四大组也如法炮制。
诚然,教无定法。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和方法,也有着专属于自己和学生们的默契。作为一名有责任心的人民教师我相信我们大家一定仍然在这条教育之路上细细摸索着、思考着并且不断实践着。为了让教育这片绿色的希望之土上长出一棵棵绿色的小树,甚至是一片片绿色的森林,我们一直在路上行走、艰难跋涉。
最后是三点思考:
1、分清理念,正确的进行有效教学。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们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理念,认真地钻研自己的教材,教材是静态的、冰冷的,我们老师要去解决它,从冰冷的美丽转向火热的思考。而这里所说的深入的研究有的时候要敢于跳出教材、跳出单元、跳出课时来看教材、看单元、看课时。
2、真正的研究学生,充分预设,了解学情。研究学生到底在想想什么?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学生又都在想些什么?
3、亲其师,信其道。做一个受学生拥戴的好老师,真正的爱学生、帮助他们。
4、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因为真正决定课程的不是写在书上的文字,而是天天和学生接触的老师。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思练镇中心小学:莫增军
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和性学习。让他们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我通过对数学新课标的学习和实践对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要用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新课程标准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二、转变教学方法
1、注意创设教学情境。
2、注意知识探究过程。
3、注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4、注意在教学中要体现讨论、合作、交流,让学生参与。
5、注意布置生活化的作业。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作业布置应当尽量与生活联系起来。
6、评价方式要多样化,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水平,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我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每天接受大量的信息,电视、报刊、网络等都是学习数学的场所。这要求我们打破课堂局限,把周围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生学习的大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并引导学生运用各类信息,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如新课标指出的: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就“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提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研究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知情统一规律,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他们从创设情境,驱动探究数学现象的好奇心;调动情绪,产生探究数学规律的乐趣;交流情意,形成乐学数学知识的态势几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提高学习效率,力图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叶圣陶说过:“习惯的养成在于教师的训练和指导”。“指引”能使学生养成善思考的好习惯,随时关注周围事态的变化,明白事物之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已定的事随时会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事物的形式或内容随时会换成另外的一种。好习惯应该在自然而然中得到训练和培养。与之相对应的,不管是人还是动物,如果“抱着”就会养成一种依赖情绪,什么事都不去考虑,也不想考虑。他知道会有人来指导他怎么做,至于做的方式,做的效果,那不是它所想的事,惰性就此产生,要想别具一格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我们要“指引”学生学习,而不是“抱着”学生学习。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的发展、引导者和合作者 ” 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面结合自身近年来参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感受。
一、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具有几方面的特征,对小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过程,学生能从学习内容入手、在教学中坚持两个原则、即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引导,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课堂上教师将方法交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如二年级的乘、除法计算中,都是先出现学生熟悉的,有意义的实际问题的场景,提出数学问题。接着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经验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组织相互间的交流发祥总结算法,然后出现类似的数学问题或通过情境变式,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解决。谈出自己的观点后,并作出自己的解释。教师再进行点拨。这样,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种学习过程,学生充满成就感,有了信心,这一切又激发他们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
二、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活动探索。
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他认为从五个方面入手,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大脑,让他们敢想;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多做;解放儿童的嘴巴;让他们敢问多问,有了问题的自由,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多学,儿童的空间,得到解放,才能收集丰富的资料,扩大眼界,发挥内在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时间,让他们有空暇时间消化知识,增长知识
三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新一轮课程要求学习自主探索、主动获取,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相学习.合作学习如何在课堂上落实呢?让每个学生承担着不同的学习任务,每个人承担的角色随时改变,这样,每人都需要与他人交流、合作。《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这是学生的主体参与,通过教师和学生学习的互相作用,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技能、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许多过去课堂上需要教师完成的工作,现在可以有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产生了求知和探究的欲望,教师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解题的方法,同时有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共同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这对于发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
总之,数学教学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数学价值,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使他们喜欢数学,乐于数学。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几年来,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中,越来越深切的感受到课程改革的推行确实对我们的学生受益非浅,对我们的教师更是一次全新的洗礼,师生同舟共济,共同发展,充分地实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下面我谈一谈我们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教材内容已经改变了知识的呈现形式,这是一大亮点,那么教师如何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亲近感,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呢?我们在教学中注重让数学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样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使学习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根据知识特点的不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两位数加两位数第一课时,教材给学生提供的超市买玩具的情景是学生一般都经历过的,容易从中提出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便于调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和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根据同学的意见进行必要的反思,从而选择合理的、适合自己的口算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关注了知识过程的呈现,探究性的学习、合作性的研究更多地出现了,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计算,而是让学生自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这些设计使数学学习摆脱了机械乏味技能训练,让学习的过程充满探索和思考,对知识的应用也变得灵活。
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设立了相应的情景教学环境,学生不仅能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而且获得了学习中的乐趣和自身全面、和谐的发展机会。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改变学生从前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加强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摒弃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思想,更加注重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评价方法的转变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要求评价注重过程,强调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的好处还在于: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有“尽力则行”的要求和评价,既承认个人的局限又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不苛求自己也不苛求别人,因为努力是每一个愿意做的人都可以做到的,而某种结果却不是我们努了力就可以得到的。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的好处还在于: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在不同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获得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淡化“区分”,突出“转变”,追求每个学生在原有心理发展水平上的进步和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展,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诊断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从而发挥评价的改进与激励功能。正如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学专家斯塔弗宾所言:“评价的目的不在证明,而在改进。”运用这些方法,才能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发展,更清晰、更准确地描述学生的现状和进步。
四、师生关系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数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在课堂上,我们注重激发学生回答的欲望,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的发展、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面结合自身近年来参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感受。
一、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具有几方面的特征,对小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过程,学生能从学习内容入手、在教学中坚持两个原则、即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引导,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课堂上教师将方法交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如二年级的乘、除法计算中,都是先出现学生熟悉的,有意义的实际问题的场景,提出数学问题。接着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经验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组织相互间的交流发祥总结算法,然后出现类似的数学问题或通过情境变式,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解决。谈出自己的观点后,并作出自己的解释。教师再进行点拨。这样,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种学习过程,学生充满成就感,有了信心,这一切又激发他们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
二、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活动探索。
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他认为从五个方面入手,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大脑,让他们敢想;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多做;解放儿童的嘴巴;让他们敢问多问,有了问题的自由,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多学,儿童的空间,得到解放,才能收集丰富的资料,扩大眼界,发挥内在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时间,让他们有空暇时间消化知识,增长知识
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新一轮课程要求学习自主探索、主动获取,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相学习.合作学习如何在课堂上落实呢?让每个学生承担着不同的学习任务,每个人承担的角色随时改变,这样,每人都需要与他人交流、合作。《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这是学生的主体参与,通过教师和学生学习的互相作用,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技能、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许多过去课堂上需要教师完成的工作,现在可以有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产生了求知和探究的欲望,教师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解题的方法,同时有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共同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这对于发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
总之,数学教学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数学价值,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使他们喜欢数学,乐于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