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对小学生学习意愿的培养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谈对小学生学习意愿的培养措施
作者:刘桂梅
来源:《校本教研》2012年第08期
学生学业成就的心理因素,在于自身的学习意愿。任何时候,教师对学生都有较高的学业希望,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意愿呢?
一、诅咒或过多的批评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笔者在班中曾做过小学生生活情趣的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学生最喜欢老师说的话是:“好好努力吧!”“你真聪明。”“谢谢你!”最希望的是:“老师不要太凶。”“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某一件事。”可见,承认学生的能力并加以适当的赞扬是提高学生学习意愿的秘诀。教师的诅咒会让学生感到厌烦和心情忧闷,学生最讨厌“谁会像你这么蠢”、“你丢尽了我们班的脸”这类诅咒的话语。更不要对学生说“你为啥这么不喜欢做功课”等类似的语言,这种暗示性语言会给学生错误的印象,认为自己真的是讨厌学习。若看到学生比以前学习有了进步,就要称赞他:“你最近真用功呀!”假使他的考试成绩不够理想,可以说:“这次是你准备得不够充分,下次再好好努力,没问题。”用这些话语安慰学生,鼓励他继续努力。
二、对学生要与他自己比较
做教师的大多爱拿差生与优生作比较,如“你怎么不向班长学学”、“你的同桌的成绩那么好,你怎么这样差”等,强硬指责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会有很大的影响,会使学生产生自卑感,丧失学习意愿。对于差生,只要今日之我超越昨天之我,那就是进步。面对学生微小的进步,作为教师不妨用微笑、拍拍肩膀的方式表示对学生的称赞。如果老师强求学生达到其能力所不及的目标,学生便会丧失努力的意愿,变得什么也不想做了。
三、领悟学生的个性偏差,激发其主动进取的精神
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缺乏学习意愿,同时也表现在个性品质上的偏差,它包括精神欠集中,缺乏恒心和耐性,学习上消极悲观等个性特征。对此,可多开展学生感兴趣的主题班会,让他们多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改变其内向、敏感的性格。
提高学生的学习意愿并非难事,教师要有计划地、科学地教育自己的学生,不能只是命令学生“用功!用功!”要与孩子沟通,以正确的知识、技巧和关爱对学生进行教育,以促进其学习能力的提高。
(作者单位:河南省濮阳市范县杨集乡中心小学)
第二篇:谈对小学生自我教育的培养
谈对小学生自我教育的培养
前郭县哈萨尔路小学于 湃
内容摘要:
在素质教育的进程中,研究和培养小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任务。自我教育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我实现四个阶段。我们应该根据自我教育各阶段的要求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置相关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尤为必要。
关键词:
自我教育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我实现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们教育集体的创造性劳动中有一条信念起着巨大的作用,这就是: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换言之,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唯物辨证法也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因,而是在事物的内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学校教育最终只有转变为学生的内在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教育时,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也曾对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重要性做了极其形象的描述:如果学生在自己生命的航船驶出学校这条大江,进入生活的广阔海洋的时候,仍能不断增强自我教育能力,那么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定会受益无穷。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德育。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实效性的关键在于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学生观,增强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所以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所谓自我教育就是学生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同时自己又是教育者,通过自我体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等心理活动,以达到优化自身思想品德结构,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改变自己言行方式等目的的教育方式与教育活动。其特点在于内部指向性与自我控制性。自我教育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我实现四个阶段。
古人云,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对学生进行自我认识能力的培养,能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认识问题的深刻性,是自我教育的奠基工程。只有当一个人了解自己时,他才能够进行自我教育,无客观标准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便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教育。
促进学生自我认识的发展,为自我教育提供基础的是学校、家庭、社会通过教学、环境和活动。在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小学三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教材中,“我和我的同学”中的《自画像》一课教学中,学生已经初步涉及自我认识,三年级时的学生只是从对自我的具体的外表化的特征来认识自我,如:我的一头长发,我的眼睛长得特别美,我人很高……随着心理、生理发育的日趋成熟,学生进入五年级,自我认识有了明显的发展,由原来的注重外在的、具体的自我特征开始注意内在的、较抽象的特征,如品格、态度,价值观方面转变。这一转变,关系到学生现在与今后是否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成功失败,是否能充满自信迎接挑战,是否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是否能形成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理想观,是否能主动追求成功与幸福的生活,这一转变是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基础。
自我认识是与自我评价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一种情感,一个人的自我评价适当而且稳定,他便对自己的行为、能力以及在群体中的地位产生自信感、自尊感和自豪感。这种情感会促使人积极向上,以追求实现更高的社会期望。然而小学生在自我评价上还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或不稳定性,某一阶段表现好,成绩优,受表扬,就认为自己是好孩子,一旦某次考试失败或做了错事受到批评,就又认为自己是坏孩子,自我评价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同时小学生对自己的很大一部分认识还来自于外部对自己的评价。比如:“你怎么知道你是个好学生?”他们的回答大都是:“我父母说的。”“老师说的。”的确,当前小学生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缺点是不相信学生,表现为老师管得过多,过死,过于具体,家长更是如此,陪孩子做作业,唠叨得没完没了,叫孩子厌烦,这样逐步使孩子对自己能力失去了信心,而事实上,孩子身上隐藏的潜力是无穷的,我们所需要做的是让这一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自觉,自由地开发自身潜力,使学生在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全面地了解认识自己,从而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以提高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与自豪感。这是学校、家庭、社会都要重视的工作。
自我体验是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个体对自己怀有的一种体验,反映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关系。一般表现为个人的自尊、自爱、自满、自责、自卑以及成就感、失败感、自豪感等。由于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处于活跃期,所以他们的自我体验不稳定,带有很大情境性,常随情境变化而转移,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大人的引导、关心与帮助。在现代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由于从小受到家长的精心照料,全心呵护,缺少真正的体验。有些家长只让孩子专心读书,其他的事全部包办,从各个方面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一切为孩子着想,不肯让孩子受一点委屈。找“苦”吃、找“罪”受更是绝对不允许的。这些从小在“蜜糖罐”里长大的孩子,成人后就很难适应社会,无法经受生活的各种考验。所以我们教育者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经受各种体验,如获得成绩喜悦的成功体验,倍受小伙伴信赖的情感体验,经受磨难的挫折体验,犯错误时的内疚体验以及改正错误又获成功的补偿体验等,不断发展学生的自我体验能力,强化自尊自信和社会责任感,使其在自我教育中一次又一次地更新自我。
自我控制以认识自我为基础。它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会运用认知,发展自己的智能、情感、个性、行为并达到协调的过程。自我控制的主旨是实实在在地把学生摆在了学习主体的位置上。从学生实际出发,经过不断的实践,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地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实践活动。比如引导学生写自我反思日记就是很好的一种形式。在开学初教师就跟学生一起制定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必须做到的几个方面,制作成表格的形式,学生针对自己的言行每天进行反思,对符合要求的给予相应的奖励。在指导学生反思——实践——反思过程中,学生的道德感知不断明确,道德情感不断深化,道德意志不断加强,道德行为不断调整,为自我实现打下基础。
自我实现是自我教育的最高境界,其本质就是发展自己、创造自己、促使
自己全面发展,达到个体素质的最优化。自我实现是学生逐步学会运用认知能力强化自我意识,逐步自觉地协同发展自己的知情行并尝试实现自我的过程。这一过程学生将已养成具有自我教育能力的良好行为习惯转移到各种行为中,并内化成自身品质,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最高阶段。它表现为学生能随时随地注意自己的知情意行,并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自我保健、自我调空能力,具有强烈的“自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意识。
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对自我教育每个阶段都会根据不同年龄特点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和实践,运用不同的方法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所以,我们要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意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兴趣,形成学生自我教育动机,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评价、激励和调控自我,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最终以健康的身心跨入社会的大门。
第三篇:谈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谈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的动态报告
一、课题名称及其界定
课题名称: 谈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界定: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意识,能不断激发自己的学习激情或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一种学习过程或学习方式。
“策略”,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本课题旨在通过探索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唤醒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习惯以及自主学习品质的目的。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创新目前自主学习现状的需要
从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因此,倡导自主学习成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首要任务。从教与学的关系来看。教学方式决定学习方式,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研究小学生自主学习策略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2.适应我校校情需要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通过调查了解,留守孩子占26.8%,他们的实际监护人一般是祖父母、外祖父母,少数的孩子临时监护人是亲戚。隔代抚养或临时监护,能顺利地解决学生的生活,但少了一份必要的亲情、缺了一份无可替代的心灵抚慰,学习上没有及时的家庭辅导和监督。每次开家长会,到会率不足50%,来的不是上了年纪的留守老人,就是家庭主妇。我们深深地感到,留守子女的学习已成问题,孩子的父母因外出务工让他们的学业辅导出现新的、长期的危机,难道让学生“买单”?不,不行!他们是又一代新人,只有让我们帮助他们——让他们能自觉学习、能自主学习——为个体的持续发展注入活水。这是农村教育的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时不我待。
3.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每个社会成员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战略,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有终身发展的愿望和终身发展的能力,具有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三、本课题研究现状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1、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主学习一直是教育学和心理学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近年来,自主学习已成为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在教育学领域,研究者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目标,重点探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教学方法。在心理学领域,研究者侧重于考察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各种因素,以及自主学习发生、发展的内在心理机制,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对自主学习的研究已取得长足的进展,许多教育和心理学派都从自已的角度对自主学习问题作过深入的理论探讨,并开发了一些旨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
新世纪的当今社会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对未来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学会学习,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未来世界的激烈竞争中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从而立于不败之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仍然是教育最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此方面国内外仁人志上就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发表了若干争鸣,其中有影响的,可就系统地阐明,指导同行,特别是一线教师怎样恰到好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做法太少。仅仅是从理论涉及到了在新形势下,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培养问题。就如何在农村小学生中,培养自主学习的方法、途径、模式,还没有形成一整套的理论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操作办法。因此,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强化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2.本课题可能的创新之处
(1)把多元智力理论、新课改理念纳入本课题研究视野,通过多项的信息交流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引导学生的手、脑、口多种感官并用,共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变被动地接受结论为主动地获取知识,使学生真正地感到成功的喜悦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成为学习的主人;
(3)构建新的、科学的、可推广的“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4)初步形成一套农村自主学习式教学的基本策略。
四、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
1.理论依据
(1)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过程是建构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学习者主动的认知过程。
(2)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学生是教育者,但不完全是被动接受教育,具有主观能动性,一切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积极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当代学者孔企平先生在《论学习方式的转变》一书中指出:自主学习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学生自主而不是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并养成习惯,使学生为自己负责,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这是新课程的必然要求。
2.本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
本课题研究立足农村,着眼于“自主学习”,着重解决小学生学习的动力问题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策略问题。
(1)通过自主学习的研究,引导学生自己通过积极的智力活动去“生产”知识,发展能力。重视“个体”的尝试学习过程,允许每个人按自己的认知方式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在个性化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2)通过自主学习的研究,探索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教学模式,变传统的个体学习为自主发展学习,创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团结合作,勇于创新,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通过自主学习的研究,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做事、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
五、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课题总目标:
通过实验研究,探索有效的教学、活动方法,指导学生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实现自主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初步构建适合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一套自主学习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具体目标:
1.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广泛的实践探索,制定各年级各阶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具体策略,形成学科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生动活泼的局面。
2.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和实验,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和实验,促使广大教师更新教学观,改革旧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发展,做真正的学习主人。
主要内容: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当前农村小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的积极因素和具体问题,以便针对性地研究确定具体的策略。
2.培养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兴趣。
3.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的研究。
4.探索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本模式。
六、本课题主要研究的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课题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将纳入学校三年教育科研计划,具体分解成三个子课题,分阶段实施,落实到学校具体教科研活动之中。
⑴加强理论学习。进行科研,首先要有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要用正确的教育观念指导实践。为此,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做到定期,不定期地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做到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邀请专家来校讲学与安排教师外出学习相结合。
⑵积极开展实验课活动。积极开展实验课评估活动,每学期至少开10节实验课,围绕不同的试验目标进行实验,并进行定量分析;每学期至少集体活动两次,交流有关心得体会;每位成员及学科教师必须积极参与实验课研究活动,必须到场听实验课,课后及时进行评议交流,为进一步实验积累数据和资料。
⑶认真组织经验总结。所有课题组成员在积极开展课堂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认真组织教学反思,撰写教学案例和论文,总结研究成果,并在一定的范围内推广。
2.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以调查法、实验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准实验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为使研究尽量地靠近目标,我们采用“讨论—行动—反馈—调整”,即边研究边行动,边反馈边改进,边实践边总结,边收集情报,边修改方案的做法。
⑴调查研究法。
以本校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这些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心理素质、智力品质等情况,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在研究和实验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观察分析和策略指导。
⑵文献研究法。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教育教学理论,分析他人的成功教学经验,借鉴外地的教改成果,研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⑶准实验研究法。
按照课题设计和实验方案,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实验。通过实验,探索出对广大学生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和训练以完善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成功经验,从而促使学校各科教学改革向深层次发展。
《谈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的动态报告
孟庄镇栗元史完全小学
史杰伟 2013年11月
《谈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的动态报告
孟庄镇栗元史完全小学
常喜娥 2013年11月
《谈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的动态报告
一、课题提出背景:
习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简单地说,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说过,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同样,在我国古代也早就有了“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由此可见,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主动的、自主化了的持久学习方式,往往它成为一个人学习品行的一部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个人成长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手段,它广泛存在于学习的所有内容中,体现在学习过程里。例如课前预习、专心听讲、积极发言、独立认真作业,自觉检查订正的习惯等都属于学习习惯。
少年儿童中却普遍养成了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如作业马虎,拖拉,上课开小差等,而且农村家长的素质普遍不够高,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没有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如果任其发展,必然影响学生日后的健康成长。
二、理论意义
学习习惯“的界定:
习惯是一种可以主宰人生的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是以小学生为培养对象,以学习活动为内容,有目的地经过重复或练习逐步形成,进而巩固下来并为之需要的学生行动方式。据统计,习惯在一切活动中处于轴承地位,如:形成好成绩的各种因素的比重是:学习习惯
占33%,兴趣占26%,智力占15%,家庭影响占5%,其它占25%,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习习惯是影响各门学科学习的重大因素,因此,从所有学科的第一课时开始,就应该根据教学条件、学习情况、课本、教师所用教学法体系以及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有计划地、持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研究措施:
该课题申报成为本校立项课题后,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把它当作主课题来抓,在注重科学性、规范性的同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实践中逐步摸索经验、澄清认识、提高水平。主要采取了以下三方面措施:
一、精选组员,优化人力资源
要使本课题研究工作卓有成效地展开,关键是有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厚实的现代教育理论底蕴,乐于奉献,善于思考,大胆实践的研究队伍。课题组开始成立时,学校与课题组成员签定了《课题申请报告》《课题研究任务书》,对课题组成员的职责,权利作出明确的规定,保证他们认真参与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又吸收了一批优秀教师来参于课题研究,为课题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课余充电,提高科研能力
1、强化理论学习
(1)规定每位课题组成员至少订阅两种优秀的教育报刊或杂志;
(2)邀请专家、领导进行讲座,把新课程、教改的信息及时传达给老师;(3)鼓励教师上网查阅资料,学习先进的经验,实现资源共享;
(4)每月学习一次与课题相关的优秀推荐论文,写好摘要与心得,再组织讨论与交流。
2、参与各类培训
(1)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课件制作培训班,让课题组成员能自己进行课件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到外事市以及周边兄弟学校听课学习,开阔课题组成员的眼界,外出教师回校后,向课题组成员汇报学习情况;
(3)
学校教育宽带网使用后,进行网络常识和网络教学技术的培训。
四、研究策略及过程:
一、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调查和分析:
课题研究的第一阶段我们就设计了关于学习习惯的调查问卷,把本校小学部1-6年级学生分成低、中、高三个阶段,以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这些学生的学业水平,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情况,为研究对策提供依据。在研究的实验过程中,将针对这些学生作连续的追踪调查。进行学习习惯现状的调查分析。
调查内容包括:课堂听讲情况,预习复习情况,家庭作业环境情况,课外阅读情况,对待各科作业的态度等18道试题。调查方式:以学生、家长问卷调查为主,辅以教师、家长、学生座谈会,个别交流等。
课题组要经过调查分析后,针对低、中、高三个阶段,拟订了三份调查报告。认为要改变学生不良习惯,应该在实际操作中对各类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首先为学生的学习引路,设疑和指点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严谨自学的良好品质,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一种自觉行为,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以适应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跟上当前科技迅猛的步伐。
二、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
针对调查报告,课题组成员要积极探索,采取点面结合,逐步有序推进的方法,一方面拟订了三份低、中、高年级实验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措施,另一方面课题组每名成员选择了一名学习习惯差的学生,一名学习习惯好的典型学生作为个案进行分析研究,论证,三、借助”各方“力量,内外因素结合,促使习惯的养成;
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发展,一般受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的影响。外部因素是
指影响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社会、家庭、学校因素,内部因素是指学生自身的生理条件,智力发展和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只有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共同努力、紧密配合,保持教育思想、教育目的的一致性,才能共同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环境。
其次,我们要借用班级家长会,部分家长座谈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对学生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其目的,取得家长的配合参与,对每个学生进行检查和督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毕竟是相辅相成的,家庭的氛围和情景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改进活动课程,优化校园文化环境,通过”我的理想“"学习习惯交流会”“学习方法经验交流会”和“这样的孩子好吗?”等主题班会,以及召开“内因、外因”谁起作用的辩论会,“抄作业的好处与坏处”等讨论会,部分学生座谈会等形式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通过活动,学生明确自己有哪些好的学习习惯,存在哪些坏的学习习惯,并能针对坏的学习习惯总结改进方法和措施。再加上教室、家庭、文具盒里张贴有关学习习惯方面的挂图和名人名言,让学生发挥主体意识,时刻激励自己,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五、研究方法:
1、坚持每月一次的课题组例会制度,及时分析总结前阶段工作得失,部署下阶段的工作,不定期开设科研沙龙,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学习交流活动;
2、建立课题组研究课制度,抓好备课、上课、说课、评课、课堂评议五关,每堂研究课设有研究指标、达成情况、研究课听课笔记与课堂教学评议表,全体成员听课、评课,从中得到提高;
3、撰写研究性文章,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每学期撰写与课题有关的论文,参加各级各类论文评选,或向有关报刊、杂志投稿;
4、进行资料积累,要求教师把既是重要参考资料又是成果的课题研究资料、学习材料及时整理好,学期结束时及时收缴与归档,以便于同组成员学习借鉴其中的有价值的经验。
第四篇:谈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在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方面应以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为主要目标。美国心理学家赫尔认为:“习惯不巩固,学习等于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这些话充分阐明了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的重大作用。
什么是自学习惯呢?它是经过反复训练而形成的一种近乎自动化的心理活动过程。良好的自学习惯,则是指那些科学的、规范的、符合语文学习规律及学生认识规律的自学习惯,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强化循序渐进的训练步骤。否则,就不能圆满完成培养自学能力的改革任务。根据我的教学改革实践,我们认为,应主要培养学生以下七种自学习惯。
一、认真阅读的习惯
阅读,一般是指看或者读作者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文章。从而获取各方面知识,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些都要求阅读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潜心思考,才能领会。那种一目十行、囫囵吞枣的阅读是根本达不到预期目的的。
认真阅读必须做到“五到”,即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以心到为核心,促进对文章正确地理解,深入地领悟,在此基础上五者协调,共同作用。古人朱熹提到了读书要“三到”。他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温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这段话深刻地阐明了认真阅读的重要性。我们在这里加入“手到和耳到”,是强调学生要有动笔批划和充分运用耳朵的听力来学习的习惯,这对于阅读的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
认真阅读还必须做到“四读”,其具体要求为:1.读通。一篇文章摆到面前,首先要做到字词通、语句通、内容通,即读准字音,弄清词意,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意。这朗读与理解两方面的要求是读书的初步要求。2.读懂。即在读通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结构特点,明确中心,了解一些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这是读书的根本要求。3.读熟。它是加强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手段。复述、背诵是读熟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4.读活,把这篇文章学到的知识方法运用到那篇文章上,熟练地进行分析,甚至得心应手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上,这就叫书读活了。这实质是知识的举一反三,能力的正迁移。读通是基础,读懂是根本,读熟是深化,读活是升华,这四点是对阅读全过程的各个阶段概括化了的要求。我们读书,不仅要读通、通懂,还要读熟、读活。
二、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小学生的工具书主要是字典、词典、参考书,它们是孩子无声的老师。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就要及时地查阅字典词典,借助这些工具书,自己弄懂字词的意思。养成查字典、词典的好习惯,能避免读错字、写错字、望文生义等不良倾向,确保知识掌握的正确性。参考书为学生提示阅读思路,提供阅读的有关背景知识、常识性知识及其它小资料,能扩宽知识面,启迪思维,是学生自学的好帮手。
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应该注意:1.保证“三个一”。即人手一本字典、一本词典、一本合适的参考书。上课置于座位的左上角,伸手可及,随时查阅;2.掌握三种方法。查字典的三种方法,即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数笔画查字法,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可通过竞赛等形式巩固强化,以提高使用速度;3.提倡活学活用。有些学生使用参考书,不是“参考”,而是“照搬”。发言照本宣科,做作业照单全抄,这非常不利于思维的发展及自学能力的成长,失去了使用参考书的意义。针对这种情况,有些教师不准学生使用参考书,这种做法也是不对的。它完全否定了参考书的积极作用和价值。问题的关键不在参考书,而在怎样使用参考书。我们认为,提倡活学活用才是根本的出路。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鼓励争论,把参考书上的知识观点转化为如己所出,这样,才真正利用了参考书。
三、边读边做记号的习惯
古人有“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说法,我们强调学生自学时必须动笔做记号,以起到突出重点、提纲契领、促进思维深入、弥补记忆不足等作用。教学中,我们根据需要教给学生做记号的方法,规范了符号,指定了内容。内容大致包括七个方面:生字新词,多音字,关键词语,精彩的语句,重要的地方,对某些内容有疑问,需要重读或摘抄的章节。学生处于不同的阅读阶段给相应的内容做记号,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得到了增长,思维也随之不断向纵深发展。
边读边做记号应该注意三点:1.思考为主,记号为辅,不可喧宾夺主,让大量的记号挤占了思考时间。2.做记号要简明扼要,一个字一个词甚至一个符号能代替的,绝不要赘述多言。3.做记号最好在课文中进行。有些教师让学生在笔记本上记,这样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与复习。4.可适当运用这些常用符号:在下边画“——”,在下边加“·”,在下边加“○”,在后面加“?”和在前面加“”等。
四、质疑问题的习惯
“学贵有疑”。一个学生,如果在他的学习过程中没有提出问题,对知识的获得没有产生过疑问,那么,可以肯定地说,他不善于学习,也学不到什么东西。只有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开掘难点,不断地产生疑难,又不断地解决疑难,才能获得知识,发展思维。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首先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敢问”。传统教学总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久而久之,学生思维容易处于被动,受到压抑,产生一种上课就是答问的定势。要使教师的“问”逐步过渡到学生的“问”,这就要求教师激发学生提问的勇气,为他们创造研究探讨的自由天地,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其次,要紧扣教材训练学生“会问”、“善问”。有些教师担心学生“不会提”、“乱提”、“提不好”,影响课堂教学进度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因而限制学生提问。其实,只要紧扣教材坚持
不懈地对学生进行质疑问难的训练,学生是能达到“会问”、“善问”,从而形成独立的质疑问难能力的。以审题为例,有的教师这样训练:1.指导学生抓课文的重点词语提问。如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燕子》这一课,就抓住“蒙蒙细雨”、“微风吹拂”等一系列词语来提问,逐步揭示课文内容。2.抓课题中的标点符号提问。如《“诺曼底”号遇难记》,课题为什么要加引号?“为什么遇难?怎样遇难的?3.抓事物之间的关系提问。如《白杨》,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疑问,或能帮助理清文章思路,或明了写作特点,或紧扣课文重点,或直扑文章中心,这些提问既调动学生积极性,也锻炼思维能力,经过这样长期训练和引导,“不会提”、“提不好”的顾虑没有了,“乱提”也就渐渐纳入预定的教学轨道。课堂教学不是更有质量和效率吗?
五、独立完成和小组合作完成作业相结合的习惯
完成作业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途径,它学习有着重要意义:它能提高和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水平和巩固程度,它能促使所获得的知识通过形成技能而转化为能力,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意义。因此,我们强调学生必须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真正在作业过程中体验知识应用的巨大作用和乐趣。培养这一习惯应该注意:1.教育学生树立独立完成作业光荣,抄袭作业可耻的观点,在班级形成良好的作业风气。2.建立严格的作业制度,如尽量在课内作业,以提供良好的思维环境,作业收缴要及时,作业不得雷同,反馈及时等。3.教师应增加富有创造性的作业,减少机械性作业。但除此之外,当学生遇到困难的问题,自己无法解决时,又需要通过合作的形式来完成。小组合作完成作业,可以解决一些开放性问题、研究性问题、争议性强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多元思维。因此,必须加强学生自身能力和合作发展能力,保证独立完成和小组合作完成作业相结合,培养学生自由、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及时复习的习惯
孔子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曾有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著名论断。它深刻地阐述了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将知识长期保存在大脑里,而新知识识记过后,很快就会遗忘,因此,需要及时复习巩固。
培养学生及时复习的习惯。首先,要指导他们根据遗忘的规律及时复习、多次复习。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因此,及时复习能够阻止通常在识记后立即就会发生的急速遗忘,而多次复习,才能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否则,恢复已经遗忘了的知识,就要花费很大力气。如生字的识记,在每一课学完后及时地巩固,一个单元学完后再次复习,期中期末测试时再进行集中复习,这样一般能收到很好的识记效果。其次,要教给学生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复习并不等于单纯重复。机械重复活动不仅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而且容易使大脑疲劳。运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则会使学生感到新颖生动,激发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复习效果。还是以生字识记为例,除了采用看拼音写词语、听写等常见方法外,还可采用找朋友(形近字辩析)、请你当医生(纠正错别字)、开火车(生字组词接龙)等多种方法,学生往往在玩中生动活泼地复习巩固了知识。
七、阅读后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写读书笔记,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同时,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积累语言材料,学习写作方法,锻炼作文能力,接受思想教育。
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式的读书笔记,应该注意:1.要教给写读后感的方法。要求根据原文的内容和写法,结合自己的实际,写出感受最深的东西,要有“读”有“感”,夹叙夹议,以“感”为主,不要过多地抄录原文。2.深入理解原文,领会实质,抓一两个方面写感受,不要面面俱到。3.以练为主。训练初期评点可适当多一些,具体一些,学生掌握方法、适应上路后,可少评不评。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让这七种良好的自学习惯相互交融、协调发展,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强化反复训练,形成新时期小学教育的新风尚。
第五篇:小学生写作能力培养试谈
谈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我对此作了一些探索,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强化口语和写话训练
小学低年级学生虽然识字还不多,但学过汉语拼音以后,用汉字夹拼音的方式也可开始写话的训练。作文的起步训练可根据教材所提供的看图说话,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在理解图画的基础上,用文字或拼音把图画内容表达出来。教学生看图写话,首先要指导学生从整体入手,了解图画大意,然后把图画中的事物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他们头脑中贮存的有关记忆表象调动起来。要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想象,使画面中的事物在他们头脑中变成活生生的东西,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图画描绘出来。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见识少,认识事物的能力有限。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去观察大自然。同时,也要让学生参加社会活动,让他们接触社会上的人和事,使他们了解社会,学会观察事物。我们还应经常指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人和事,使孩子们从多方面了解社会,为以后写作奠定基础。
三、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要培养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思维训练是关键。训练的时候可以这样操作:公布作文题目后,要学生积极动脑筋,想出文章的“骨架”,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列出写作提纲。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布置一些语序、段序的填空练习题。找出一篇短文,打乱语句之间的顺序,让学生填出正确的答案。此外,还可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口头作文和演讲比赛等训练。口头作文要根据题目让学生列出提纲,在一定时间内打好腹稿,再登台发言,对成绩突出的进行表扬。这样的训练对小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智力开发是大有裨益的。
四、引导学生进行模仿
在学生的心理发展中,模仿性和独立性是对立统一的。现在市场上,学生手中各种所谓优秀作文选颇多,如果学生不动脑筋,把作文选中的文章乱抄一气,就不能使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模仿范文,把阅读和写作联系起来。作文模仿应建立在对范文理解的基础上,可先分析范文,从中归纳写作方法和技巧,指导学生仿写;也可以先讲解写作方法,再用范文加以印证,然后指导学生仿写。这样才能在模仿中有所创新,使仿写成为创造性作文的起步。在日常教学训练中,要按《大纲》的要求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可先从模仿范文的语句入手,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再进一步训练模仿范文的结构方法、立意方法、语言风格等,逐渐加大模仿的难度。
小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不是短期行为,也不可能立竿见影,因此,我们应该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地进行。要做到目的明确,计划周密,措施有力,方法得当,要象登山一样,一步一个脚印,步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