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网络时代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与探讨
网络时代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与探讨
[内容摘要]:网络的迅猛发展,给学校德育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德育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强有力冲击。学校必须更新德育观念,调整德育内容,创新德育办法,利用网络的优势唱响德育的主旋律。
[关键词]:网络学校德育思考
网络的迅猛发展,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工作、学习与生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和强大的冲击力。近年来,随着校园建设速度的加快,特别是网吧、游戏厅的开设,学生喜欢上网或迷恋上网人数的剧增,游戏、虚拟、色情的诱惑,网迷身心与道德问题的出现,网络道德已成为德育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课题,与此同时,也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心得挑战和思考。
学校德育工作如何迎接挑战,应对冲击,笔者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由于工作关系,近年来,对此作了一些思考和探讨。
一、互联网使学校德育工作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互联网使学校德育工作出现新的机遇和空间。
首先,是学校德育观念的转变与德育内容的拓展。传统的德育观,常把对学生道德品质教育与培养的着眼点只落在文雅、有礼、谦逊等一些表面的言行上。当然这些文明言语、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发扬光大。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网络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人们某些传统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学生对社会的接触面宽了,度深了,思想与心理的成熟也比较快。德育工作应随着这些变化而变化,与时俱进,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同时,注重他们道德价值观的形成、政治敏锐力和鉴别力的提高以及道德判断力与自制力的培养,以增强学生网络道德的选择能力和免疫力。学校德育工作应在原有的基础上,针对学生自制力弱,猎取心强,尚未形成成熟的是非观,易受误导误入歧途的特点和网络文化的影响,增加网络伦理道德教育、上网学生心理疏导、网络法制观念培养等内容。
其次,是学校德育工作手段的现代化的开发。网络的诞生和发展,给学校德育提供了丰富的德育信息资源,也为学校德育拓宽了教育渠道,使得学校德育可以不受教育时空的限制,更好的发挥其育人的功能。当然,校园的课堂教学渗透、课外专题活动、社会实践活动都必不可少,家庭、社区德育的配合也起着很大的作用。但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则可以成为德育现代化的有效手段是不容置疑的。
第三、互联网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改造,提升学生的思想和精神境界的活动提供了模拟基地。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学校现代化设备的完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我们应该利用网络,模拟生活中真实的道德实践,让上网的学生在这种虚拟的社会中自主地进行道德实践,自行作出选择,独立承担责任,培养其道德践行与自律的能力。我们可以开设学校的网页或网站,改变传统的灌输、强制、片面的教育方式,秉着对学生理解、尊重、信任的原则,以聊天、论坛、游戏、案例剪辑等学生喜欢的形式,注入德育的内容,以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网络信息占领网络文化阵地,让学生在上网遨游的同时,更多地接触道德,法规的正面教育。要使网络能有效地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手段,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时代特点他们的兴趣爱好,通过网络享受快捷友好的界面操作、引人入迷的情景刺激,进行网络德育形式的设计,开发生动活泼的德育软件,充实网络资源,以吸引更多的学生乐于到德育的网页上来,提高点击率,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卫生的管理,及时清
除忘上垃圾,尽可能避免学生心灵受到污染。
运用网络技术实现德育资源的共享,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使学校德育的全员参与整整成为可能。如利用我的校园、校长信箱、学生频道、家长频道、德育资源、心灵之约、党团之窗、德育动态、学校信箱,并与相关资源网站的连接,扩展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思想教育,从而使学生认识家乡,热爱家乡,为建设家乡而奋发学习;激励和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材报效祖国。
二、互联网使学校德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一)网络传播对当代青少年群体的挑战。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的逐步延伸,被称为第四媒体的计算机网络在许多方面发挥的作用正对当代青少年的思想、行为方式产生巨大冲击。据共青团中央宣传部课题2000年的调查显示,有8.9%的青少年表示自己是网迷,“经常上网”;表示“偶尔上网”的青少年为21.9%,两项合计已有30.8%的青少年进入互联网世界。19.7%的青少年“准备上网”,未来可能上网的青少年将达到50.5%。网络与青少年的学习、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网上新族”。青少年作为网络的一个庞大的使用群体,由于其生理、心理的不成熟和非稳定性,使得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极大,且负面影响显得尤其突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面临开拓新领域、占领新阵地的任务,而且还要研究网络文化,弘扬主流政治、道德思想的课题,这对网盲占大多数的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游戏的挑战。网络游戏软件发展极快,游戏过程险象环生,极富刺激性,特别能吸引学生。一些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在上网或迷恋上网者中,80%以上是打游戏。笔者对常上网的学生了解过,问上网干了什么,回答基本上是玩游戏,至于上网查资料,学习制作表格、文档处理、发电子邮件等那是少之又少,可以说几乎没有。打游戏,基本上是模拟反恐、枪战。有的学生在网吧就是一天,甚至几十天,体力消耗极大,视力严重下降,身心受到严重摧残。
(三)聊天的挑战。网上聊天,由于空间的虚拟,互相不认识,可以隐瞒身份,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述说心里话。无道德修养者利用这种特殊的环境,以虚拟的身份与人亲近、接触,并进行欺骗等等,设下种种陷阱,骗取对方的感情和钱财。学生在聊天中交上朋友,无法把握,落入陷阱,非常容易导致心理变态。
(四)色情的挑战。网上有不少的色情网站,发布淫秽的图片,其下流的场景和行为动作对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产生的黄色的诱惑。一个调查材料统计显示,网络上一年有45万个色情图片和文件,这些材料被查阅过600万次,平均每天可以收到1323个色情信息。网络黄毒一旦侵害了学生,其后果不堪设想。
三、网络时代德育工作的新途径的对策和思考
网络时代,如何加强德育工作,如何加强对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引导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
(一)充分认识网上思想渗透问题,预防学生网络有害使用,强化对学生的教育引导。网络对青少年的不利影响如果任其发展,毁的将是一代人,而一代人的正确理念和价值是用金钱买不回来的。青少年思想尚未成熟,识别能力弱,容易受到误导。因此必须以理念教育为重点,加强对青少年的全素质教育,尤其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引导广大青少年,充分考虑岗哨年的身心特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发展理念教育,使他们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努力树立起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强化爱国主义意识和宏扬民族精神,建立自觉抵制不良思潮和外来腐朽文化的思想防线,提高对信息的识别能力和政治敏锐力。
(二)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大力宣传与电脑网络行为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青少年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通过各种媒体力量,宣传网络的积极作用,增强学生名辩是非的能力;通过介绍和推荐适合学生浏览的健康网站、开辟主体聊天室、现身说法等形式,让学生深刻了解沉溺网络和不在健康网吧上网的危害。
(三)加强网络建设、软件开发与市场管理,满足学生对互联网的需要。应当通过荷重方式,加快整个社会,特别是学生掌握有关互联网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速度。要采取积极主动的姿态,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巧妙地、大量地宣传正确的、健康的内容,用它们来占领青少年的思想政治阵地,只有先“立”,才能使不健康的东西没立足之地。同时,要积极做好防范措施,严厉打击网上违法行为。要利用技术手段,加强“防火墙”的研制,特别是加强对网上不良信息进行过滤的软件开发。要建立健全有关法规,使青少年网民有法可依,走上以法治网的良性轨道。
(四)更新德育观念,提升教师道德修养。网络时代的校园,无处不网,无时不网,无人不网,此时的教师如果 具备深刻的洞察能力,不能及时发现和察觉最新动态,就很难与学生进行沟通;很难设想,一位对“全班95%学生触网”或“全班95%学生沉迷网络游戏”不屑的班主任,能够找到开启网络时代教育对象心灵的钥匙;更难想象,一位在信息网络技术上远远落后于教育对象的老师、班主任、德育领导者会有高效实效的德育工作。网络时代下学校德育观念的更新以及教师道德素养的提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强化创新精神,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网络时代的教育是开放的教育,因此,教师必须实现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立足讲坛,放眼全球,不满足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不拘泥现有的答案和结论,要善于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吸取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特别是要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教育发展和管理的成功经验,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以及了解当代科学技术文化最新发展新理论,新教材、新内容和新方法。
教师应当有坚持探索,不随大流的独立人格,标新立异,破除柜柜框框的批判精神,不拘泥陈见富于变通的灵活态度,博采众长,吸纳百川的广阔襟怀。没有创新型的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
2、强化人文精神,由经师向人师转变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作用,就是把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学生,教师担当着“经师”的角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知识的要求,特别是在网络社会,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和信息相当多,许多教师不知道的事,学生早就知道了,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教育的许多功能,手段都被先进的技术,设备,仪器所代替,但只有教师的人格和“人师”精神还存在。因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要通过教学和网络渗透现代道德理念,积极引导学生的内在道德价值取向,培植学生的道德理想和信念,提高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要注意人文精神的养育,要关注人的命运,尊严与价值。对学生要多一份感情,多一份亲切,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多一份关怀,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创造的引路人。
3、强化民主精神,由管理者向合作者转变
网络的核心是自由,开放性。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人人都是平等的,因此教师必须具有民主精神,要把学生作为具有独立的人格来对待,要建立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在网络德育的实施过程中,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从讲台这个“神坛”上走下来,要与学生平等交流。双向沟通,真诚合作,民主互动,平等受益,共同成长。这样教师才能实现由管理者向合作者的转变,学生才能享受到思考与实践,探索与创新等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4、强化“慎独”精神,由他律向自律转变。
教师是一种社会职业,教师要做好本职工作,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道德规范,这种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期待规范,对教师来说是一种“他律”行为,是由国家、社会、学校等以“约束”的方式来完成的,“慎独”是中国古代儒家自我修养的重要手段。所谓“慎独”就是谨慎自己在独居独处时的言行,并在独居独处之际能保持道德操守,独善其身,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网民的真实身份,地位,职业将隐去,而网络中的信息良莠不齐,这就要求我们要作到“身上为范”,要作到自尊,自爱,要自觉抵制各种不良信息和腐朽文化的侵蚀。要不断地反省和反思。同时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利用网络、享受网络,这样教师才能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才能由自发到自觉地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冯培.网络时代对大学德育的挑战与回应[J].中国高等教育,2000,(19).
[2] 张瑜.努力探索网络德育的有效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00,(18)
[3] 宋德如.信息网络对青少年心理负面影响与教育干预[J].中国教育学刊,2000,(5).
[4].王伯军、邢广梅:《网络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初探》,《思想·理论·教育》2001年第8期
[5] 胡钰:《互联网对学生思想的影响与对策》,同上。
[7] 刘景旭:《新时期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同上。
[8] ]潘惠德:《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学生道德教育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2001年第2期。
.
第二篇:网络时代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挑战与对策
摘要:网络技术虚拟性、开放性、跨文
化性等特点,使学校德育面临更复杂的教育对象和环境。越来越多的学生为网络魅力所吸引,上网成为校园新时尚。
据统计:“目前中国网民学生比例占五分之二,百分之九十以上有‘触网’经验,有些学生平均每天在线时间达两小时。
”庞杂多样信息中有健康信息,也有腐朽文化、虚拟信息,对好奇心强的学生的社会行为、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等会产生较大影响,对学校德育构成严重干扰。此外德育管理时空不再仅限于校内某一时间、某个现实物理空间,如何面对网络虚拟空间发挥作用、及时对网络信息作出反应、指导学生网上生存等,是德育管理者面对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网络时代
德育教育
一、网络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挑战
现在,网络已经成为了许多学生了解信息、接触世界的主要渠道和业余时间主要的消遣方式,甚至有的学生把主要的时间、精力、金钱花在了网络上,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这一现状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学生的全面健康的成长都带来了不利的后果。
1.网络内容的复杂性,削弱了学校教育的效果
网络是全球最大的信息资源库,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不受时空约束等特征。网络上的信息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只要找到网址,就可以看到发布在网上的任何内容的信息,其中有很多都是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内容,例如恐怖、迷信、暴力、凶杀、色情、赌博等。这些内容诱惑和毒害了那些辨别能力差和自控能力弱的学生,破坏了他(她)原有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文化观,对学生的精神世界造成严重的侵蚀,甚至使德育工作者长时间工作的成效在顷刻间毁于一旦。学生对网络中所接触到的信息和内容,往往会深信不疑,而教师苦口婆心的讲解和耐心的教育有时却没有多大的作用,收效甚微。这就使得学校教育的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和冲击,其主导性作用的发挥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2.网络手段的新颖性,加大了德育工作的难度
由于先进的新颖的技术手段,网络具有很多传统的传播手段不具备的特点,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和推崇,但也给传统的德育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首先,网络的技术手段与时俱进,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它的新异性和变化性吸引学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使得学生花费很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留连忘返。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减少,相互交流的时间缩短,有时教师都找不到学生到底在什么地方,而有的学生则把时间都花在网吧里,正常的上课有时都难以保证。其次,网络交流具有匿名性,再加上个体的一些信息是虚假的,使得交流对象的身份难以确定。以前,可以通过观察、谈话、谈心、上课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从而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育。现在,当学生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宣泄消极的情感和情绪时,教师就很难知道或者根本就弄不清楚到底是谁在发表意见,找不到教育的对象,更不能有针对性地去做个别学生的思想工作,解开他(她)思想上的疙瘩,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和延缓了教育的过程,加大了德育工作的难度,影
响了德育工作的正常进行。
3.网络传播的高效性,冲击了教师的“权威”
在传统的德育过程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主要来自于书本和教师,教师的“权威”性体现得很明显,其主导作用也很突出。而在网络时代,这种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在学生面前,已经不再是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的权威,有时,通过网络,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多、速度更快,教师的“权威”性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二、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1.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及网络信息素养
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职责首先是传道,其次才是授业、解惑。为了应对网络时代影响德育有效性的不确定性因素,德育工作者首先要注重自身修养,使其以自身的优良学术水平、治学态度、道德品质和言行举止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激励学生更加自觉地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其次要提高网络信息素养,能够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和网络德育资源开展学校德育工作。信息素养是指在网络上高效率地获取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体表现为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能力等。
2.打造网络德育平台,加强师生交流沟通
除了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网络信息素养之外,学校还要努力打造网络德育平台,这样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德育信息资源和快捷、方便的德育渠道,而且可以利用这一存在于青少年学生身边的传播载体,大大提高德育有效性。
在网络德育平台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对话理解和精神沟通,通过沟通、交流、合作,师生达成一种默契,形成一种体验式的交流对话境域,教师和学生真诚地把自己的思想传递给对方,并用自己的语言和逻辑方式去说服对方,把自己的思想用正确的方式传递出去,师生之间通过理解从而实现精神世界的共享,使德育内容由单向影响转向双向影响
3.关注学生心理需求,倾注更多人文关怀
德育工作者要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遵循学生内在的价值需求和身心发展规律,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要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真正地从内心深处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德育工作者要将人文关怀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要关心和爱护学生,体现人文关照的温情,一方面在德育课程中增强人文启迪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人文精神是完善自我的必然需要;另一方面从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中汲取人文精神的营养,从提升个人修养方面去培育学生的人文素质。要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的基础上,通过人文关怀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价值多元化,积极抵制多元化带来的消极和不良影响,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在对自身和社会具有正确认识的前提下,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和信念,培养远大的人生目标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4.构建积极的心理契约
所谓心理契约是个人与组织之间存在彼此期望达到某一目的从而形成的心理协议。究其本质而言,心理契约理论是一种关系理论,无论何种形式的契约在其本质上都要求契约双方就彼此权利和义务的认知达成一定合意。心理契约双方对于给予对方什么以及能否从对方处获得什么等都有较为明确的期望。随着这种期望的合适度越高,所要达到的目标就越明显,契约产生的力量就越强大,就越能使契约双方达到满意。
网络时代的青少年不仅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而且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他们往往比较关注自身是否被重视,自身的人格是否被尊重,自身的学习效果是否被认可,对这些事情普遍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这些自主性和敏感性正好符合心理契约管理所需要的心理条件。在学校德育中,师生之间构建良好的心理契约关系,对于调整学生的良好心态,保持固有的期望值,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化解学校德育有效性的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卓高生.论不确定性思维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学刊,2006(6).[2]
王晓萍,陈浩.对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的认识.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3]
韦世艺,齐佩芳.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不确定性.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1).[4]
丁祖豪,陈广国.论不确定性.齐鲁学刊,2004(1)
[5]
栗迎春.谈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源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4(4).
[6]
孙喜荣.网络成瘾综合症研究综述.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2):158-160。
[7]陈星博.对当前我国网上思想道德建设现状及对策的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
(人大复印资料),2004(2):52-57.
第三篇: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德育的根本宗旨是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校德育工作,通俗地讲就是做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一定时代的要求,根据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他们逐渐具备教育者所希望的品德的一种教育活动。德育工作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一、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及紧迫性
1.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今后一二十年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如何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因此,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不仅是当前社会思想道德水准的一个重要标准,更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文明程度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因此,必须站在历史和战略的高度来认识青少年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2.德育工作是素质教育的强心剂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做好思想道德工作是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需要。从微观角度来说,理想和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而德育是培养一个人全面发展的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对学校的教育秩序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陶行知先生指出:“一个人学业上的欠缺不一定会影响他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却可能贻害他一辈子。”只有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育人先育德,才能培养出新世纪的接班人。
3.德育工作的迫切性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针对当前生活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这些消极腐败现象和社会丑恶现象给青少年带来了消极影响。再则,我国的文化环境已从二千多年文化大传统过渡到建国以来形成的文化小传统和西方外来文化传统构成的现实文化环境,在这种现实、复杂、多元的文化环境中,不同价值观的矛盾不时发生冲突,这也给青少年带来了困惑和迷惘。如何消除这些负面影响,让每一位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的现代文明人,这就给德育工作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二、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不足
1.存在“重技轻德”的现象
多年来受到中考和选拔性考试的影响,因而导致 “分数至上、技能至上”的教管理思想日益兴盛,以至出现“德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工作瓶颈。凡此种种,必然导致学校德育的疲软和低效。
2.教育方法陈旧僵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把教育的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课堂上提耳听命式的灌输、居高临下的说教使教育的功利色彩暴露无遗。这种教育模式还未等展开说教的程序,学生已经从心底产生了抵触情绪。如果教育者一味地墨守成规,把学生当成毫无灵性的“录音机”进行灌输式教导,并期望学生能积极响应,如此“教育”不但是无效的,而且是负效的,是对教育的亵渎和对学生人格的扭曲。
3.德育工作者的素质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德育教育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教育艺术,对教师的知识素质、人格要求是较全面的。现阶段德育工作者存在着误区:现实生活中,教师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操劳着,易产生“短视效应”和“轰动效应”,迫求教育的急功近利,幻想一时半会儿的教育行为就能产生效果。孰不知教育是润物细无声,是熏陶,是浸染,于是教育工作中细节被忽略了,教育良机被错过。
三、学校德育工作的对策
1.德育观念现代化
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首先要实现德育观念的现代化。德育观念的现代化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战略德育观。即把德育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对待,摆到战略的地位。二是素质德育观。即德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提高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品德素质、心理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通才素质和适应性。三是科学德育观。即德育自身的科学性更加强化,德育体系、德育方法、德育管理将更加科学。新时期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因回归生活,注重个体情感的陶冶和情感的发展。教育标准必须为社会大多数人所普遍接受,人人能够遵守,人人能够践行。这种教育标准是理想道德和生活道德相结合,是基础道德和先进道德相结合。四是全员德育观。德育应成为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责任,必须在全校乃至全社会形成育人合力,使学校教育、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家庭影响形成广泛的德育一致性,这是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五是终身德育观。即德育是一项使学生终身受益的教育,同时德育工作者要努力做到使学生终身受益。
2.创新德育工作的手段
随机抓好德育生成。就是指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牢牢抓不住不期而遇的教学机会,借机发挥,对学生进行点拨教育。这既可以发生在课堂上,也可以发生在课堂外。这种随遇而行的教育方式自然而不生硬,学生容易接受,从而起到积少成多、潜移默化的功效。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表明自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思想上出现的模糊认识展开讨论,因此顺势引导,让学生在辩论中增强自我内省力,提高道德判断、道德选择的能力,形成辨明是非的思想品德。
随人、事生成。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顺乎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具体实情进行富有针对性的教育。首先因人而异,我们对学生开展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每个学生个性迥异,认识有高低,品质有落差,如采用单一的教育方法则效果不佳。这就要求我们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深入其内心,洞察其性格特点和思想动态,掌握第一手资料,采用不同的方式:或直白或委婉;或正面或侧面;或暴风骤雨或润物无声„„其次因事而异,道德教育中遇到的问题有的涉及到人生观、价值观等“大事”,有的只是日常行为中的一些“小事”;有的带有普遍性,有的则为个别现象;有的长期存在,有的暂时出现。应动态应对,采取相应策略,可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
在德育教育中渗透心理教育。德育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教导过程,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教育者往往以居高临下的态度,以教导者的身份教育学生,学生心理上较难与教师接近。而心理教育则是一种助人自助的过程,老师以辅导者的身份、尊重接纳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学生在老师面前是开放无拘无束的,能积极探索自我、充分展现自己,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长。教师的职责在于启发学生自助,是辅导而不是教导,是启发自学而不是强迫命令。心理教育可以在吸收当代心理学知识和技术过程中通过调查、心理测试、访谈、观察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找出问题所在,借助行为矫正、提出合理建议、设计教育方案等形式进行心理干预,促进每一位学生成长。其教育成效不在于学生掌握多少心理学知识,而在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状况、心理素质水平是否有所改善和提高。开展心理教育课、开设心理咨询室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心理教育,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教育环境。
第四篇: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贡献
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贡献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身心健全的人。学生心理健康与否决定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成败,班主任在“以传统道德育人”的工作中,引领学生,任重道远!为达到育人目的,我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工作:
1.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师德育己,以己育人,以老师的言行品格教育、影响学生。
3.安全常识教育。人身安全、交通安全、财物安全、交友安全、网络安全„„等等
4.感恩教育。教育学生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亲人朋友;学会感恩,拥有爱心,懂得行善与布施,这是一辈子的财富。
5.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与爱好。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啖,不讲脏话,正确发泄不良情绪
6.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是昨天,是今天,更是明天。会学习,是一种能力与素养总之,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弘扬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努力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良好卫生习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为培养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学生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互联网与学校德育工作
新形势下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
互联网与学校德育工作
摘要: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体,具有综合性、及时性、开放性和虚拟性等特点,它既传播信息又传播思想,已经成为学校德育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据调查,青少年是网民的主体,而且青少年接触网络的年龄变得越来越小,中学生上网热正在形成,这一现象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有很重要的意义,而且网络作为一种新技术手段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延伸了广袤的时间与空间,同时对学校德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在当前网络日渐普及的条件下,必须研究网络对学校德育的影响及对策。
在互联网的触角已伸展到社会各个角落的今天,它的影响力已不容忽视。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0年1月18日发布的有关信息显示,目前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数量总计已达890万,其中78%是青少年和儿童。有关人士估计,我国目前的上网人数已突破1000万,其中,家用电脑上网约占37%左右,普及率虽低,但绝对数量较大。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开展的“北京市中学生科技意识调查”的结果显示,47.7%的北京市家庭拥有电脑或电脑学习机,96.4%的家长允许使用家用电脑。在新世纪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之际,计算机“从娃娃抓起”日显重要,那么,如何带领孩子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是广大父母和儿童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因此,如何认清互联网对学校德育工作所带来的机遇,同时制定有效的措施来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学校德育阵地中的作用就显得很有必要。
www.xiexiebang.com
一、开放的、资源共享的、交互式的、个性化的网络,使传统的教育观念尤其是德育观念受到强烈的冲击,21世纪的德育工作既面临严竣的挑战,又有进一步发展的历史机遇。
1.个性化的网络,让个体的发展遇到莫衷一是的尴尬。
网络拓展了人们表情达意的空间,无疑是件好事。但网上运行的信息是完全公开和共享的,只要通过一台联网的计算机,就可以接受或传播各种信息,其过程无需登记、完全匿名,因而个体行为极难控制。它的交流却是人----机----人的模式,人藏在机器的背后,上网的人来自不同国家、地区、民族,抱着不同的政治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难免有人制造大量的网络垃圾和黄色网页,让正处于懵懂年华、捧着一颗赤诚之心上网的学生无所适从。而小学生尚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还不完全懂得取舍之道,如BBS上的谈论就常常让学生不知所措,进而受到心灵毒害。未成年的他们,不知道是相信老师的传授,还是相信自己在互联网上亲眼目睹的言论。互联网没有中枢机构,难以总体调控,为我们教育学生正确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带来了相当的难度。
2.开放的、交互的、个性化的网络,使学校德育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1)网络的介入使德育工作的时空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德育工作,主要是在学生在校时间内通过学科渗透这一主渠道,以及社会实践活动来开展。而今,教育的时空由于网络得到了延伸,不再拘泥于人数众多的、资料有限的课堂,也不必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比如指导学习青少年法律知识,只要
www.xiexiebang.com 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网站地址,就可以通过学生自己上网查阅资料来学习相关法律知识,事半功倍。
(2)网络的介入使德育内容得到了扩展。
传统的德育工作,是以有限的德育工作形式去引导无限潜能的学生,无疑是力不从心的,互联网的兴起,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可以想象,未来的网校,能把世界上所有著名图书馆的图书搬到每一个学生的面前,供他们自由检索和选择。极其丰富的空间,吸引了学生也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实证性。在网上,学生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通过有效的分析、参与、整合和创新,很快便能重有所获,这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以及对现代科技的热情都大有裨益。无疑,网络技术的支撑,提高了学校德育工作内容的内存量。
(3)网络的介入使“教学相长”得到了新的诠释。
古训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面对网络,教师与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学生通过网络直抒胸臆,表达他们的见解、意见和建议。这种交流,无疑是一种全新的方式,它让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重现“亲其师,信其道”的和谐,更能闪耀出智慧的火花。正如肖伯纳所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大家交换,仍只是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大家交换,至少有两种思想。
(4)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平台,对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网络,就是新生活。它融合了多种传播媒体的物质,使得教育手段丰富多彩,其内容更是不分国界,精彩纷呈,是一个自
www.xiexiebang.com 由开放的现代化平台。它能使学生更详尽、更直观地了解世界文明及其发展现状;感觉到他们所处社会的各种意识、潮流;有机会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他们更可以找到一些如何适应社会、如何适合自己发展的途径。
(5)网络教育双向互动,开放、活泼,符合素质教育要求,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学生个性化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网络极大地动摇了传统德育的基本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教学双方甚至多方彼此互动、高度开放的全面教育模式。以“素质教育”取代传统“应试教育”,这是我国当前教育界上上下下努力实现的目标。而网络化教学,正是强调了教学双方的互动性,使学生由被动的灌输对象变成了主导力量。网络的精彩,使得学生真正能从思维上打破传统条条框框的束缚,开阔眼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素质。
(6)网络的介入真正拓展了学校德育的途径。
英特网开放、交互式的特点,使教师可以利用无限的网上资源,查阅各地方的德育工作信息,了解德育发展动态,学习新的具体方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通过建设完善的校园网,通过过渡技术及软件也可以让学生从原来的无限上网变为有限上网,实现大队活动工作动态网上发布、班级工作动态上载,更可以举行“网络知识竞技大赛”、“网络搜索大赛”等活动,丰富校园生活。
二、发展校园网是促进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面对日新月异的网络世界,学校德育工作者只有认识网络的特点,转变观念,规范它的发展,因势利导,才能充分运用网
www.xiexiebang.com 络这个媒体,实现我们的教育思想。
1.加强德育工作者对网络知识的学习。
学校应当鼓励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等德育工作者学习网络、了解网络,认真关注,努力探讨网络和当代学生的互动现象。尽量发挥网络的正面效应,并努力消除负面影响。只有自身具备了上网知识和上网经验,才能与学生在网络方面有共同的话题,才能与学生增加交流的机会, 教育才更有说服力与效果。
2.利用网络的虚拟性解决真实的问题。
网络的虚拟性一方面造成了一些人无所顾忌地在网上发布不负责任甚至错误的信息和言论。另一方面,网络社会又有着某种程度的真实性,在网络社会的虚拟空间中,人们反而更容易流露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对于德育工作者来说,这意味着可以通过网络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动态,从而有助于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专题论坛、实时交流、电子邮件,师生可以平等地跨时空网上交流,以此来解决学生的思想、心理等问题。比如,有这样一个学生:他平时常破坏或隐匿同学的物品,虽然我经常批评他,教育他这种行为是破坏他人财物、是偷窃,要求他立即改正缺点,但往往是他下次照犯不误。后来,我发现他常用QQ聊天,我就设法了解到他的QQ号码,然后以“一个陌生就姐姐”的名义与他聊天。在聊天中,我终于知道了他为什么要那样做。原来是因为班上同学看不起他,不爱和他玩,他为了报复同学才这样做的。我找到了“靶心”,接下来的“打靶”就容易得多了。
3.加强学生的法律和网络道德教育。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道德与相关法律在学校德育内容中
www.xiexiebang.com 逐渐成为必须。因此,学校在德育方面可以增加“加强网络法律、法规知识教育,依法使用网络”、“做文明网民”等相关内容。还可以在网上与学生开展网德大讨论等活动,加强学生的网络道德和法制观念。
4.利用德育专题网站加强德育教育。
通过办好学校德育专题网站,以丰富、详实、生动的材料介绍一些国家大事、身边小事,讨论学生关心的一系列问题,在这其中要坚持正面的声音,以和风细雨、入情入理的方式,给涉世不深的学生以思想上的引导。在办好这类网站时,要创造思想类网站网络传播的鲜明特色,将权威性、指导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学校还可以尝试利用网络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如学校工作信息的发布, 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都可以利用这个网站,把主旋律唱到网络上来。
5.学生专题电子作品比赛加强德育教育。
现在,我们越来越多地发现学生们利用电子技术来创作班刊,办校刊,做贺卡,搞美术创作,制作班级网页,创立个人网页等,这些作品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发表。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举办关于德育专题的电子作品比赛来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我们设定的轨道上来。学生们搜集与专题相关的资料的过程本身就是很好的受教育过程,而且,学生们通过把原本松散的资料制作成自己的作品,就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专题的理解。然后,德育工作者把其中优秀的作品在互联网上发表,这样不仅对作者本身会是一种激励、一种教育,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这些作品来教育其他学生。
6.转变德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中心的理念。
www.xiexiebang.com 网络时代,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法已不能满足时代对学生的要求,教师应该突破一味地空洞说教的方式,积极探索“学生自主学习、思考,自学讨论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德育教育模式。教师,应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是德育活动的主宰,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满足学生自我完善需要。如学生行为规范讨论,热点问题追踪,学生管理真知灼见等。我们不应简单地就事论事,而应自觉运用网络这个载体,调动师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讨论中提高认识,发展自我,并内化为自身的一种素质。
7.开展网上心理辅导。
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是品德的基本心理成分,其中任何一种成分发生问题首先会导致个体产生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就有可能导致品德上发生问题。而面对网络给学生带来的众多心理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有的学校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方面也做了些有益的尝试,如学校建立学生心理辅导室,但由于学生对心理辅导有片面的认识,认为进行心理辅导是“心理变态” “精神有问题”或“神经病”才需要的,如果自己进去了是很丢面子的事,容易引起别人的误解;再者学生面对辅导员即使有心理方面的问题也觉得不好意思,难以启口,即便讲了也担心暴露了自己的隐私而被人歧视,结果导致了心理辅导室门前冷落。因此,利用网络隐蔽性的特点建立网上心理辅导,聘请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学生心理辅导员,定期上网与学生交流,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既可以避免了上述问题,也可以使学生存在的有些心理问题能够得以及时解决,从而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8.德育课上网。
www.xiexiebang.com 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文化信息量大、传递迅速快、图文并茂的特点,将“两课”教育、人生修养、社会道德观等内容输入德育课堂,改变以往德育呆板、硬灌输的旧模式,开发德育教育的网络媒体手段与模式,以增强德育的及时性、实效性。这样,学生对正确积极的东西接触多了,自然会对非理性、伪科学的东西产生免疫力。而且,我们德育工作者通过此途径,可以引导学生敢于通过媒体剖析现实,澄清事非,开展道德评价,实现舆论监督,从而学生在大量的信息中做出正确的理解、判断和筛选。
总之,伴随着互联时代的来临,关起门来进行德育教育的时代已经过去,代之而起的应该是开放的德育观念。时代给予了我们机会,我们理应紧紧抓住。
www.xiexie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