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9-05-12 19:54: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第一篇: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第五子课题组 贺志强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所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它既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同时,也是摆在所有学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党和国家对学校的德育工作历来是非常重视的,学校的德育工作者也是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的,但由于形势的,认识上的偏差,在德育工作中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误区,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必须加以克服的。

一、学校德育工作过程中的误区不容忽视。

(一)从认识上看:

1.片面强调智育,轻视德育。

由于社会上人们对“应试教育”的认可,对学校和教师评价的“应试”化,学校和教师有意或无意把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标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应试”成为学校工作的主要目的,甚至有的学校成为了唯一目的。其结果是学校教育片面强轻视德育等其它教育。许多学校领导和教师尽管认识到了“应试教育”的弊端,但迫于社会的压力(也有某些外行的,不懂教育规领导的压力)而不能或不敢大胆地、真正地抓素质教育。这是当前我们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最根本原因。

2、德育目标过高,偏离实际。

长期以来,一提德育,往往存在着“理想化”的观念。诸如:树立远大理想,“三爱活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英雄主义教育等育陷入“纯理想化”的境地,与学生的思想实际很难挂钩。而且,多数时候进行教育时,一般是用单纯的政治教育来代替德育的,书为中心,将教师和学生的德育活动束缚于设计好的固定的教材结构安排和教学活动中,以政治角度规范道德行为,目标太高,使而不可及。因此,多数学生很难做到。

3.分工简单粗糙,教师德育观念淡化

多数学校在升学压力下,将教育教学工作分工简单化,其直接的后果是德育似乎成了政治教师、班主任、党团队、德育处和学校领与科任教师无关,缺少德育和主体层次网络,致使德育方面的人员孤军作战,从而使教育效果不佳。比如课堂上出了问题,任课教理而是交给班主任;班级出了问题,则由班主任交给德育处去解决。课堂以外的、班级以外的、校园以外的德育工作常常成为德育

二)从过程上看:

.重“成绩”轻“做人”,德育与智育相脱离。

为了追求升学率,从领导到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存在着严重的重“成绩”轻“做人”的教育现象。比如,加入少先队、团组运动会挑选参赛队员,只有文化课成好的学生才有资格,学校的德育工作只停留在上政治理论课之中,缺乏做学生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有的教师对学生思想上存在问题不闻不问,听之任之,不懂得如何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甚至,有些德育课程也经常被冲击,对德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德育与智育出现分离,使学生得不到有效的思想教育,特别是未成年人对如何“做出明显的缺陷。

.重“理论”轻“实践”,德育与学生思想实际脱节。

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有的德育课教师,只重视理论上的灌输,缺乏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德育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脱节,育课老师较少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联系实际,也使德育与社会实际脱节,从而使德育课达不到有效的教学效果。学校也尚未形成有效所学理论知识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新机制,从而难于提高和丰富学生的道德认知、情感、意志和信念,不利于学生知行统一的实.重“认知”轻“养成”,德育与学生自我修养脱勾。长期以来,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良好行为育,使德育与学生自我修养脱钩。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分辨是非能力较弱,自我修养不够,往往在碰到一些的诱导时,或碰到某些问题时,不能自控,容易做出一些错误的行为来。如:不尊敬老师、故意损坏公物、打架斗殴、小偷小摸、考弊、乱扔果皮纸屑、无故旷课等等,个人难于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由于这些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从而影响到学校良好校风的形.重“说教”轻“说理”,德育与学生兴趣背离。

在学校中,有些领导和教育工作者,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不愿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不愿做调查研究,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生进行教育时,只热衷于开大会,讲大话,讲不切实际的大道理,或漫无边际的说一通,使学生对这些说教产生反感或厌烦,德育与产生背离。一些学生对德育不感兴趣,也不喜欢,这不是德育本身固有的问题,而是长期以来空洞说教盛行造成的恶果。

5.重“形式”轻“内容”,德育与教育效果脱轨。

为了应对上级的检查、评比或为了造成某种声势,往往在德育工作过程中,喜欢搞形式,图好看,摆花架子,而不注意教育的内容和,有“雷声大,雨点小”现象。任务布置一大堆,检查、督促不到位,使德育工作流于形式,产生德育与教育效果脱轨,学生得不到,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受到影响。

.重“活动”轻“教导”,德育被学生活动冲淡。

为了使未成年学生健康成长,开展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有益的,但在教育过程中却偏重学生的文体活动,每展许多的文体活动,但活动的背后却冲淡了学生德育工作,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不去想办法解决,对于后进生不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们的思想认识上的偏差,缺乏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制度的落实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后进生的面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扩大的趋势,这对、学风建设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总之,上述现象的存在,从不同侧面影响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成为学校德育工作不容忽视的误区。只有不断克服这些误区,工作才能有效开展,未成年人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落实到实处。

学校德育工作的出路

德育工作是一项艰苦而又坚巨的长期的工作,无论是认识上还是行动上都容不得半点马虎,因此,开展学校德育工从以下方面入手。

.德育工作者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认识水平,树立全面发展、德育为先的观念

首先,要学习德育理论,懂得什么是德育,熟悉德育工作的基本途径,为德育工作的顺利展开打好坚实的基础。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包括家庭德育、学校社会德育等形式。我国中小学德育主要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2)爱国主义教育、教育、(4)道德教育、(5)集体主义教育、(6)劳动教育、(7)自觉纪律教育、(8)民主和法治教育等。德育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从品德的形成过程看,德育就是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即我们常说的“理、动之以情、持之以衡、导之以行”。品德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在积极的活动和交往步形成发展起来的,是长期积累和发展的结果。良好品德的形成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和矫过程,随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社会对他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德育工作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从德育的基本途径看,教学不仅是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校德育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通过教学不仅可以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而且各科教材中都包含丰富的德育内容,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就能在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社会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另外,教中对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教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义务心,养成他们勤奋好学的习惯和严谨的治学态班团队活动、课外校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时政学习等也是实施德育的好形式。

学生是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受教育对象,因此要灵活运用多种德育方法,比如,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教育法、实际锻炼法、品德修养指导法、品德评价法等,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

其次,要学习全面发展的理论,把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改变德育与智育割裂的不良趋势,使学生德、智、体劳能真正得到全面发展。

党的教育方针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学校的德育工作,要注意克服德育与智育被割裂的局面,一是要克服片面的德育观,摒弃把德育和智育分离的做德育工作渗透到学校的各个部门、各个学科、各个环节,使德育工作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中加以体行有效的道德渗透,形成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新格局。二是要进行德育内容创新,营造道德教育氛围,寓道德教育学全过程和各类活动中,使学生通过各种学习和各类活动不断将道德规范和原则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意志和信转变为自身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2.改进德育方法,增强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学生对德育产生兴趣。使教师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在德育工作上要改变过去“填鸭式”“灌输式”的教育方法,采用“渗透式”“说理式”的教育方法。在学生德育一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资源,引入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将德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各个方面,对学生默化的教育,陶冶学生情操。并要注意区分不同层次未成年人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的道德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道德实践的体验增加对德育实践活动的兴趣,成为知行统一的人。二要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德育工作者要经常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碰到的困难与问题,程中,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诚待人”,使教师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增加对学生感染力,这样会使德育“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校园环境,营造学校德育的主阵地。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果的必要保证。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个体。在德育过程中,要确立以教师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从社会学角度看,师生和人的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互动关系。学生成为怎样一个人,与家长、学校、教师及成员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对孩子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更是思想的人格的影响。这种潜移默化的、社会道德上的影响并不是靠说教就能产生的。

4.注意学校、家庭和社会德育工作的结合,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形成德育工作合力。

对于未成年人的教育工作,现在单靠学校一方面的努力是往往不够的,必须做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紧密结合,营德育氛围,形成德育工作合力。首先,国家和社会要重视德育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和 “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 的召开,说明党和国家对未成想道德建设是十分重视的。这给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十分良好的前提条件,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其次,家庭的也是不容忽视。对于不断增多的独生子女群体,学校必须与家庭紧密结合,相互作用,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支持学校教育,学校必须常与家庭沟通,不断提供学生在校表现信息,让父母关心自己子女的成长,关心子女学习况,并让学生通过参与家务劳动和家庭生活,了解每个成员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与交流和沟通,培养热爱劳动、孝敬长辈、自立自强等品质。

5.加强德育研究,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变化规律,使德育工作有的放矢。

精神需要精神的感化,道德需要道德的濡化。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它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同样,学生不仅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作出反应,更会对教师的道德水平、精神风貌作出反应,用各种形式的评价和态度,这对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确实是其它任何一种职业都无法比拟的精神挑战。如果说教育解决培养的问题,那么德育解决的则是培养为谁服务的人的问题。因此,要加强研究,研究新时期德育工作的特点和社会主的发展方向,坚持德育目标的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加强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建设,研究学生的身化规律,真正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且富有成效。

三、结论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中共中央于1994年8月份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学校如何走向21世纪?首先,要顺应时代要求,更新德育观念。从封闭的计划经济转向开放的市场经济新体制,势必要育的目标模式、教育内容与形式乃至评价体系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纠正以往德育工作单纯注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念和忽视人文价值、行为规范及思想道德素养培养的倾向,学校德育工作要走出“就范教育”的误区,要激发师生道德品质教育和修养的内在需求和审美体验,这样才能收到切实的成效并形成良性循环。第二,要遵循德育规律。者必须深入研究不同年龄学生道德教育的特殊规律,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要重视学生的践,变单纯的“灌输教育”为采取启发式、发现式、讨论式、问题式、案例式的教育方法,在双向信息交流、心理通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参与,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规范。第三,要优化育人环境,全方位开展校园文化系统工程建设。许多教育工作者将德育工作仅看作是德育教师和党组织的事,忽视了其他教育工作者和整个校园环境的作用,使德育工作走入了一种单纯的“课堂教学”的误区生的道德品质教育需要一定的教科书和课堂教学,但学校德育工作决不仅仅是这些,而是有着更广泛的内容和形式“狭隘”“封闭”的小德育观念,确立“开放”、“全方位”的大德育观念。全方位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尤其要民族优秀文化中的传统美德,在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创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要建立起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运行机制,还有许多问题有待德育工作者进一步研究

但关键是要大胆改革,勇于实践

第二篇:对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对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我们的德育工作往往从学校的需要,教师的意志出发,为德育而德育,所以德育工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实际效果甚微。作为一名从事学校德育工作近十年的专职德育干部,我常常在想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实实在在地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我们学校的德育干部有一个思维定势,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是搞活动,所以为搞好一个活动绞尽脑汁,想办法,找点子,结果常常是活动结束后,除了为以后上级来检查学校工作多了一次活动记录外,学生的反映,实际问题的解决及活动的效果始终不尽人意。最近,越来越觉得有必要结合平时的点滴思考,对当前中小学的德育工作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德育工作抓什么

我们许多的学校德育干部从接受学校德育工作任务开始,就常常延续上任德育干部的做法,一开始就忙碌于各种活动方案的设计及活动的准备,而对于德育工作到底抓哪些,怎样抓,却没有更多地去理会和思考。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学校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主动推进素质教育,把教书育人紧密结合起来,要科学规划不同年龄学生及学习阶段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坚持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校纪、校风建设,要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要组织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这段话从三个方面非常明确地回答了当前学校德育工作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首先要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处处都是德育环境,分秒都是德育时间的大德育观;其次,要把实践体验作为德育工作的基本途径;第三,要以让学生学会做人作为德育工作的目标;第四,德育工作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分阶段逐步实施。显然,如果我们把德育工作简单地看成是搞活动是不够的。

二、要把为学生服务作为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我们经常说要提高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许多德育工作者在这方面也进行了有益地探索。我觉得,要真正提高德育工作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必须要把为学生服务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只有我们的学校做到一切为学生服务,为一切学生服务,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这里要弄清楚两个问题:一是为学生服务什么,也就是说学生有什么需要;二是怎样服务学生?也就是说我们学校怎样满足学生的需要。

需要是社会运动的第一动力,是一切行动的生命线。德育工作只有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才能有生命力。老子说:“德者,得也”,朱熹说:“正其义则利自在,明其道则功自在”,这些都说明需要是德育的目的和指向,德育是满足学生健康成长需要的途径和方法。

(一)学生有什么需要

1.爱的需要

社会的急剧变化给学生的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一方面受“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影响以及当今社会就业矛盾的日渐突出,许多家长关心的是孩子的成绩,为了好的成绩,家长对孩子的物质予以最大限度的满足,而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却关心的较少,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在家中看父母的冷面孔,在校受到同学的嘲讽,教师的不满,难以得到心灵上的关心,造成学生心理上负担过重。另一方面,部分家长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实现自己未曾实现理想的工具,强迫孩子学习兴趣不高的各种技能,如:书法、钢琴、绘画、奥数等,造成孩子身心疲惫,得不到应有的关爱。第三,离异家庭数量剧增,这种家庭的孩子,很多得不到父爱、母爱,贫困家庭的孩子因父母忙于生活奔波难以得到物质、精神上的关心,富裕家庭父母同样忙于财富奔波,得不到应有的心灵沟通。

2.自我发展的需要

每个人都有想把自己优秀的一面展示给别人看的愿望。有些学生因经常犯错误、经历失败,自己本人有摆脱过失走出阴影的强烈需要,而家长和老师往往不究原因,简单地将这些学生列入坏学生、后进生的行列,使他们承受较多的责难,难以摆脱失败的阴影。现行的学生评价机制和对人才认识上的偏差,文化科成绩好的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明显高于其他学生,而对于其他方面的素质,往往被错误地看成是“闲活”,使许多学生产生成长的困惑,无法满足自我发展的需求,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3.娱乐和运动的需要

喜欢娱乐和运动是孩子的天性,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的娱乐和运动需要愈加旺盛。学校过重的课业负担加之社会、家庭造成的过重升学压力,使学生忙于学业,平时娱乐和运动的时间很少。许多家长不但不提倡学生参加必要的娱乐和运动,相反以各种理由,千方百计地限制学生正常的娱乐和运动,造成学生体质差,意志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甚至出现畸形的娱乐观。

4.社会交往的需要

大多数学生喜欢与同学或同龄人交往,特别是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各种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求日益加剧。而许多家长以孩子交往过多影响学习为由限制孩子之间的交往,使许多孩子难以感受真正的友谊,陷入孤独。5.人格独立的需求

现在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上辈对孩子呵护有加,以避免孩子闪失为由,对孩子处处不放心,事事过问。学校以安全为由,处处限制学生在校的各种活动,对一些玩皮的学生甚至不顾及学生的自尊,讽刺挖苦学生,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人格的独立,造成学生人格不健全或是过分地依赖父母和老师,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

(二)怎样满足学生的需求

1.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把我们的学生当作活生生、有思想的人来对待。我们在很多情况下,忽视了学生个体的需求,忽视了应按人性本身发展的规律进行德育,对学生的要求往往是划一的,德育的方式是强迫式、命令式的“我说你做”,用事先设计好的道德规范将学生塑造成学校和老师心目中的理想模型,造成德育低效,甚至无效。德育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一切高、空、虚的德育要求最终都是无法真正落实的。德育只有在学生正确地满足自己个体需求的基础上,才能最终达到用学生自己的行为满足社会需求的目的。

2.设置德育情境诱发德育情感。良好的德育情境是产生良好德育情感的必要条件,有了良好的德育情感,道德认知才有可能转化为道德信念,升华为道德行为。德育情境包括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家庭文化环境。一方面,学校要尽力优化学校的文化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如:净化环境,绿化校园,放置雕塑,布置“小品”,美化墙体,倡导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校园人际关系和校园舆论氛围等等;另一方面,要完善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通过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整合社会的教育资源,优化社会的育人环境,通过开办家长学校,不断提高家长的素质,改善家庭的文化环境。

3.实践体验。学生有着强烈的实践欲望,他们想通过实践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更想在实践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实践是学生获得道德感知的最直接路径,通过实践,能够让学生在理想与现实的强烈碰撞中,磨炼意志,陶冶情操。我们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校外德育基地、社区资源,广泛开展“雏鹰假日小队”、“青年志愿者”、“手拉手”等实践活动;“当一天家”、“当一天校长”、“消防警的一天”等角色体验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选探究项目、自定探究课题、自己开展调查研究、自己撰写实验报告等研究性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活动等各个方面接触社会、接触自然、接触生产劳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自我发展、在发展中满足、在满足中完善自己,最终形成道德品质。

三、德育过程中的几点注意

(一)正确处理学校需要与学生需要的矛盾

一所学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安全问题是所有行政领导、教师关注的头等大事。学校为了学生的安全,尽量减少学生的活动,减少学生出校门的次数,甚至规定学生在校内不准奔跑。活泼、好动是学生的天性,学生有运动和走出校门接触社会的强烈需求。调查显示,目前学生对学校最不满的地方是学校管的太紧,希望能增加实践的机会。我想这对矛盾不解决,我们的德育工作会始终难以解脱束缚。怎么解决?

1.给学校松绑

加强学校安全事故的立法工作,明确学校安全事故的责任,不能把所有的责任压在学校身上。要完善现行的学生安全事故责任险,把学生安全事故的责任一部分由社会来承担。如果是学校疏于管理造成的,学校自然难逃责任,如果非学校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则应由社会来承担责任,由作为学生第一监护人的家长和社会保险机构来承担责任。

2.给老师松绑

学校要通过建章立制,加各自的职责,不能一味地将压力转移给教师。确实是因为教师原因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教师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但如果不是教师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则教师可以完全不负责任。

3.加强宣传力度,为学校创设健康的舆论环境

要加大舆论宣传的力度,使社会、家长能正确对待、处理学生校园安全事故,让家长清楚地认识到学校不是学生的第一监护人,还学校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学校并非一味地想推卸责任,而是希望社会、家长理解学校管理的难处,不要把一些无辜的责任强加于学校,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步履维艰。

(二)学校要求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学校对于学生的道德要求往往是用一把尺衡量,现行的学生评价体系就是很好的见证。自然,学校的要求有其正面的作用,他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的道德要求平台,学生在攀登这个平台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我,以达到我们所期望的要求。但相反也有其负面的影响,它很难正确处理全体与个体,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1.全体性。承认教育对象的全体性,就意味着在学校道德教育中,不但要保障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权力,而且还应创造条件,给学生予均等的机会,促使学生在道德教育中不断提高道德素质。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公平、民主、人人成功等观念已深入人心,并成为衡强对教师的管理,在安全问题上要明确量教育改革成败的重要依据。有些国家甚至主张:“政府决策的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要建立起适合于所有人的学校,而不仅仅是让所有的学生上学读书。每一个人,无论其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如何,都需要并有权享受好的教育。这同时也意味着学习不好的学生应获得„成功‟。”可见,那种只抓少数尖子学生而放弃多数学生的精英主义教育的做法,已被世界教育改革大潮所唾弃。

2.整体性。整体性是指学生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全面、和谐发展,形成较为合理的道德素质结构。之所以强调整体性,是因为完善人格的培养“不仅限于给学习者坚实的知识和培养他们对继续学习的兴趣,它还应该培养人的行为品行并深入精神生活之中,包括明智、责任感、宽容或敏锐、自立精神在内的行为与包括洞察实质、确切概括、区分目的和手段、确定原因与决策的智能同样重要。”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往往过分强调道德知识的重要性,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人们知道什么是真理不等于知道为什么这是真理;知道为什么是真理不等于知道应当怎么去做,知道怎么做不等于愿意并真正去做。”在道德教育中过分强调某方面教育而忽视其它方面势必使人的整体发展受损。

3、因材性。是指在承认道德素质教育全体性和整体性的同时,还应承认道德素质教育的差异性。关于差异性的深刻的认识,这里不作阐述。

学校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全体性、整体性和因材性的关系,这是全面提升德育质量的保证。

以上是我对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粗浅看法,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第三篇:当前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当前农村学校“新八德”教育工作的思考

——《学校“新八德”教育体系》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2015年5月13日——5月15日,国家教育科研成果、重点课题《学校“新八德”教育体系》宣讲团在我乡中小学师生开展学习培训。可以说,这次培训专家不仅送给了我们一堂精彩的演讲,更主要的是送给我们一份营养丰富的“新八德”精神食粮。通过宣讲专家精辟的讲解、深入浅出的剖析、生动贴切的现实事例,我对“新八德”的内容,有了清晰的了解,对为什么要推行“新八德”和实施“新八德”的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初步掌握了推行“新八德”教育高效教法的实施方法。

一、“新八德”的内容

“立志、孝亲、尊师、友学、长善、救失、守法和落实《弟子规》”新八德,是王起顺老师提出的并取得成果的重点教育科研课题。“新八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瑰宝,具有中华民族生命力的全新价值。同时,“新八德”教育与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教育目标也都是相一致的,“新八德”是“八荣八耻”教育的根基,“新八德”符合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理论,“新八德”是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教育,“新八德”是以传统文化为起点,现代文化为落脚点的教育,“新八德”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有机的结合体,符合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这一理论要求。

二、推行“新八德”的意义

当前,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教育发展已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时代。然而,在当今中国,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们不难看到,在广大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落后的乡村,学校、在家庭、在社会,对下一代的教育仍然有缺位失败的地方。有人说“到底是谁宠坏了孩子?是学校、是家庭、是社会”。在家庭,父母溺爱子女的现象尤其明显,不让子女从事家务活动,子女要舍得舍,子女成为“小皇帝、小公主”的现象极其普遍。在社会,一些举止粗俗、吃喝嫖赌、打架斗殴、家族暴力等丑恶现象,无形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1992年8月,日本77名学生与中国学生一起到内蒙古草原开展夏令营活动,中国的孩子表现出来的各种丑态与坚强的日本孩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的下一代,不是日本的对手!”日本一位带队老师的一句话,触动了我们每位中国人的心灵,重重地给了我们当胸一拳。近年来,中国学生离开父母,不会生存、不会自理现象较为普遍,因不会游泳而溺水死亡事件频频发生。当前,在一些学校,背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单一的唯分数、唯升学论,已成为评价老师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于是老师的德、智教育中出现了侧重。九十年代以前,学校经常安排有义务劳动、有郊游活动,有挑战性的、竞争性的体育运动,如今,这些活动我们少见了,甚至一些稍微剧烈的校内体育活动都不开展了。这些现象,泯灭了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丢弃了敢于挑战、敢于冒险、敢于竞争、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两基”攻坚期间,一名四年级学生不肯上学,母亲对孩子说:“快上学去吧,要被老师批评的。”孩子说:“怕什么,我不去上学,老师自然会来求我的,要不然他的日子就不好过!”如今,学校、家庭、社会这个“三维”教育方式出现了错位现象。在学校,因教育问题而引发的学生出走、自杀、自残等伤害事件数不胜数,因追究制、倒查制,因教育问题引起的教师被追责的事例层出不穷,教师也成了一个高危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个荣誉也渐渐被淡化。我身为一名学校校长,看到这一切,我真感到纠心。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大声疾呼:“救救孩子!”我要向全社会大声呼:“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救救我们的孩子吧!”。“新八德”教育,正是我们学校工作首当其冲的任务,是迫在眉睫、的任务。推行“新八德”教育,势在必行!

总之,“新八德”教育对学习方法和教学原则所做的这些提示非常适用。因此,我打算将“新八德”教育内容正式引用到我的实际教学工作之中。并且进行“新八德”教育时,要求学生要做到的,我首先就应该亲自去践行。因为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因此,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一定要以以身作则力行“新八德”。通过这次学习培训,我们学校将按《学校“新八德”教育高效教法》的指导,开展一系列“新八德”教育活动。将学校打造成一所“立志、孝亲、尊师、友学、长善、救失、守法和落实《弟子规》”农村寄宿制示范学校。

第四篇: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德育的根本宗旨是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校德育工作,通俗地讲就是做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一定时代的要求,根据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他们逐渐具备教育者所希望的品德的一种教育活动。德育工作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一、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及紧迫性

1.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今后一二十年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如何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因此,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不仅是当前社会思想道德水准的一个重要标准,更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文明程度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因此,必须站在历史和战略的高度来认识青少年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2.德育工作是素质教育的强心剂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做好思想道德工作是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需要。从微观角度来说,理想和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而德育是培养一个人全面发展的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对学校的教育秩序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陶行知先生指出:“一个人学业上的欠缺不一定会影响他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却可能贻害他一辈子。”只有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育人先育德,才能培养出新世纪的接班人。

3.德育工作的迫切性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针对当前生活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这些消极腐败现象和社会丑恶现象给青少年带来了消极影响。再则,我国的文化环境已从二千多年文化大传统过渡到建国以来形成的文化小传统和西方外来文化传统构成的现实文化环境,在这种现实、复杂、多元的文化环境中,不同价值观的矛盾不时发生冲突,这也给青少年带来了困惑和迷惘。如何消除这些负面影响,让每一位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的现代文明人,这就给德育工作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二、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不足

1.存在“重技轻德”的现象

多年来受到中考和选拔性考试的影响,因而导致 “分数至上、技能至上”的教管理思想日益兴盛,以至出现“德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工作瓶颈。凡此种种,必然导致学校德育的疲软和低效。

2.教育方法陈旧僵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把教育的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课堂上提耳听命式的灌输、居高临下的说教使教育的功利色彩暴露无遗。这种教育模式还未等展开说教的程序,学生已经从心底产生了抵触情绪。如果教育者一味地墨守成规,把学生当成毫无灵性的“录音机”进行灌输式教导,并期望学生能积极响应,如此“教育”不但是无效的,而且是负效的,是对教育的亵渎和对学生人格的扭曲。

3.德育工作者的素质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德育教育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教育艺术,对教师的知识素质、人格要求是较全面的。现阶段德育工作者存在着误区:现实生活中,教师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操劳着,易产生“短视效应”和“轰动效应”,迫求教育的急功近利,幻想一时半会儿的教育行为就能产生效果。孰不知教育是润物细无声,是熏陶,是浸染,于是教育工作中细节被忽略了,教育良机被错过。

三、学校德育工作的对策

1.德育观念现代化

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首先要实现德育观念的现代化。德育观念的现代化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战略德育观。即把德育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对待,摆到战略的地位。二是素质德育观。即德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提高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品德素质、心理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通才素质和适应性。三是科学德育观。即德育自身的科学性更加强化,德育体系、德育方法、德育管理将更加科学。新时期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因回归生活,注重个体情感的陶冶和情感的发展。教育标准必须为社会大多数人所普遍接受,人人能够遵守,人人能够践行。这种教育标准是理想道德和生活道德相结合,是基础道德和先进道德相结合。四是全员德育观。德育应成为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责任,必须在全校乃至全社会形成育人合力,使学校教育、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家庭影响形成广泛的德育一致性,这是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五是终身德育观。即德育是一项使学生终身受益的教育,同时德育工作者要努力做到使学生终身受益。

2.创新德育工作的手段

随机抓好德育生成。就是指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牢牢抓不住不期而遇的教学机会,借机发挥,对学生进行点拨教育。这既可以发生在课堂上,也可以发生在课堂外。这种随遇而行的教育方式自然而不生硬,学生容易接受,从而起到积少成多、潜移默化的功效。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表明自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思想上出现的模糊认识展开讨论,因此顺势引导,让学生在辩论中增强自我内省力,提高道德判断、道德选择的能力,形成辨明是非的思想品德。

随人、事生成。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顺乎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具体实情进行富有针对性的教育。首先因人而异,我们对学生开展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每个学生个性迥异,认识有高低,品质有落差,如采用单一的教育方法则效果不佳。这就要求我们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深入其内心,洞察其性格特点和思想动态,掌握第一手资料,采用不同的方式:或直白或委婉;或正面或侧面;或暴风骤雨或润物无声„„其次因事而异,道德教育中遇到的问题有的涉及到人生观、价值观等“大事”,有的只是日常行为中的一些“小事”;有的带有普遍性,有的则为个别现象;有的长期存在,有的暂时出现。应动态应对,采取相应策略,可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

在德育教育中渗透心理教育。德育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教导过程,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教育者往往以居高临下的态度,以教导者的身份教育学生,学生心理上较难与教师接近。而心理教育则是一种助人自助的过程,老师以辅导者的身份、尊重接纳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学生在老师面前是开放无拘无束的,能积极探索自我、充分展现自己,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长。教师的职责在于启发学生自助,是辅导而不是教导,是启发自学而不是强迫命令。心理教育可以在吸收当代心理学知识和技术过程中通过调查、心理测试、访谈、观察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找出问题所在,借助行为矫正、提出合理建议、设计教育方案等形式进行心理干预,促进每一位学生成长。其教育成效不在于学生掌握多少心理学知识,而在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状况、心理素质水平是否有所改善和提高。开展心理教育课、开设心理咨询室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心理教育,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教育环境。

第五篇:对做好当前学校政教工作和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对做好德育工作和学校常规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各位同仁:

今天在这里和大家交流本人关于做好学校政教工作和德育工作的一些思考,有些是以前工作中的一些体会,有些是针对当前学校工作实际的一些设想,不一定成熟,供大家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参考。

首先,我认为有必要说一说政教主任自身定位和职业要求的问题。有一句话俗话,说“政教是个筐,什么东西都可以装”,这句话可能带有诙谐、调侃的味道,但是结合我们现在的工作实际来看,这也很形象很贴切。其一,学生和家长如果不是因为你管的事,多半不会来找你,既然来找你,多半是你能处理的事;其二,政教主任是管理学生的,管理就是服务,吃喝拉撒再加上学习、思想、行为、安全,只要是学生的问题,你都应该想办法解决或者找有关处室帮助解决;其三,政教主任的主要职能是学校常规管理,毫不夸张地说,除去教学业务和后勤总务管理外,剩下的都是政教主任常规管理的范畴。学校政教工作头绪多,管理任务重,一个合格的政教主任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各项工作心中有数、井井有条,做到忙而有序、杂而不乱;二是要有职业敏锐性,常规管理要着眼于细微处(为什么我们到学校检查能发现很多问题,而学校管理人员没有发现;为什么有的学校的老问题会重复多次出现),要能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政教主任每天的巡查中,要能通过观察学生言行分析其思想倾向或苗头);三是要做到“三勤”,即勤动腿、勤动手、勤动口,要每天对学校管理全局了然于胸,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强化教育管理。当然,要想做一个优秀的政教主任,还要在以下一些方面深入探索、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努力提高。

一、大力营造校园文化环境,突出环境育人实效

环境育人功能是缓慢的、渐进的、持续的,也是最有效的。我们 常说,“让每一面墙壁、每一棵树木、每一株小草都说话、都育人”,就是利用环境育人的有效途径。因为德育内涵极其广泛,所以育人形式也必须丰富多彩。就我市学校实际来讲,环境育人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校园环境干净整洁,这是最基础的要求。一个脏乱差的校园是不具备育人功能的,要说有,那也是负面的。干净,要做到无尘、无垢、无蛛网、无垃圾、无死角;整洁,要做到有规、有序、有形(设计)、有品(位)、有特色。二是文化气息积极浓郁。学校是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圣地,学生在感受学科知识所蕴含丰富文化气息的同时,还需要在文字、图像、声音等方面创设环境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当然,这些环境的创设必须是积极的,给学生以正面的引导,切忌庸俗、消极和封建。在此基础上要营造浓郁气息,教育方针、办学理念、育人目标、校训、班训等要制作成永久性标识标牌,在学校醒目位臵以醒目的形式展现,让全校师生时时看到,时时遵守和践行,形成学校文化底蕴;要设臵文化长廊或文化橱窗,分设读报栏、公示栏、作品展、宣传栏、光荣榜、曝光台等板块,并及时更新,让这个阵地成为师生了解国家大事、社会生活和学校工作的重要窗口,成为师生业余生活的文化加油站。同时,要科学合理布臵好校园警示标语、标牌,在教室、寝室、食堂、厕所、楼道、操场、花坛等场所都要恰到好处的布臵一些警示标语,可以在师生中开展警示标语征集评比活动,师生撰写标语的过程首先就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然后通过评比、定期更新展示,用师生自己创作的标语、警句和书法美术作品来发挥教育作用,其效果一定会放大。像钟祥五中的楼道标语“上下匆匆,危险重重”“ 把小心留下,把安全带走”“ 楼道拐弯处,人生转折点”、钟祥六中的教学楼标语“奋斗一年,改变一生”和东桥中学师生的书法美术作品等就很有特色,既不需要花很多钱,又发挥了较好的教育作用。三是校园风气文明高尚,这主要是指学校师生文明习惯层面。要通过开展文明礼仪讲座和培训活动、开展“讲文明、树新风”签名 2 宣誓和征文演讲比赛活动、开展师生遵守文明礼仪规范情况督查活动等,宣传、教育、引导、监督广大师生言行文明、健康生活。这其中特别要注重学生良好文明言行的养成教育。广大青少年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形成,虽有一定的道德判断意识,但自制力较差,容易被周围环境同化,他们理想和信念比较虚幻,因此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努力的持久力和耐挫力不强,这一点同时也表现在道德追求和道德实践上,例如,明知长时间上网不好,但是网络游戏的快感让他们越陷越深无法自拔;明知吸烟有害健康,但是怪异行为的尝试有时被误认为是时尚等等。作为政教主任,这些对我们来说不再是别人的故事,而是对我们责任和能力的考验。要想切实提高广大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其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我认为政教工作有三点不可或缺:其一,强化文明行为规范常识教育。内容有《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学校和班级各项规章制度等。在形式上,班会、晨会、团(队)会、国旗下讲话等都是规范常识教育的有效阵地,学校和班级要分学、学期、月和周对常识教育进行统筹安排,通过活泼多样的形式,让学生熟知学校和班级制度,自觉做到遵章守纪;其二,开展丰富而生动的德育活动。这一点在后面详细和大家谈;其三,进行全面而长期的监督与评价。各学校要建立健全学生文明行为监督和评价制度,要通过学生会、团组织、值班教师等每天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监督和管理,对发现的较为典型或比较普遍的问题和不文明现象及时进行教育和矫正。要通过组织开展安全文明监督岗、校园文明小督查等活动,对师生校内言行进行全方位监督。结合监督情况,大力开展文明标兵评选表彰活动,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在广大师生中形成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舆论氛围。其四,深入挖掘校园文化底蕴。这是一个团队、一个集体为之长期努力的工作理念和奋斗目标,团队和集体一贯坚持共同遵守的道德观念,以及为团队和集体长期提供精神动力的核心价值理念。说实话,我对德育理论研究不深、不透,3 也不一定准确。有些人认为这些内容大多应该是学校主要领导研究的,我们中层干部不必要考虑,只要执行就行了。这个意识不对,且不说在座的各位在若干年后很可能要走上领导岗位,单就抓好德育工作来说,我们也需要学校文化底蕴的支撑。况且,我们抓工作“不仅要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也就是要考虑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等问题,凡事都要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如何挖掘学校文化底蕴,我认为有以下几条途径:其一,认真总结学校办学(特别是教师和学生)主要成绩和特点。其二,认真总结学校管理的主要特色。其三,认真总结师生精神面貌。其四,认真总结最能团结和凝聚师生的精神力量。

二、扎实开展德育活动,做到活动育人

这里有一点必须要说明,过去的工作中少数同志误认为学校德育工作就是开展德育活动,开展了德育活动就是抓了德育工作,将德育和活动等同起来了。其实,无论从内涵、外延还是语意上来考察,他们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实质上,活动只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只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方法、手段和途径。我们不能将德育工作局限于开展活动上,而要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科学合理确定本校德育目标,通过营造浓郁的德育氛围,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力量,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有针对性的德育活动,并经过引导、灌输、监督、评价等环节,促使学生将道德要求内化为道德实践,提高其道德意识和道德水平,从而实现既定德育目标。因此,我们开展德育活动要避免随意性、盲目性,增强针对性。为此,我们首先要确立好德育主题,制定好德育工作计划。德育主题一要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要求,切合本地本校和学生实际,富有时代性、做到积极健康、文明向上;二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思想现状,德育工作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要让大多数学生能理解、认同、积极参与德育主题活动,4 同时还要针对学生的道德困惑和道德缺失,有些学校确立的“正确对待网络合理利用网络”、“真情关爱留守学生”、“一天一个好习惯”等主题就切中了当今学生思想道德现状。我们要确立有特色的德育主题,就必须深入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看他们缺少什么和需要什么;三是德育主题要系统、循序渐进,新生和低年段学生的主题是什么,中高年段学生的德育主题又有什么侧重,一个学生从进校到毕业要在思想道德方面得到哪些发展,我们要有综合全面的考虑,更重要的是德育主题还要变成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德育计划,要对学校、年级、班级、团(队)组织、学生会等各级的工作目标、职责、要求进行明确,还要对、学期、月、周德育活动进行明确,切忌打乱仗。德育计划应该是学校德育工作阶段性的纲领性文件,一旦制定就要不折不扣的执行,计划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更不能互相抄袭成为百校一面的摆设。

德育主题和计划一旦确立,就要通过以活动为主的平台和载体去落实和实现。关于德育活动的开展,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活动内容要紧密结合当前社会和学生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根据我的观察,目前中小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这样一些问题,首先是“读书无用论”或者说读书目的不明确,其次是对民族、对集体、对他人的漠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在扩大,对传统文明礼仪的放弃,叛逆性格和以自我为中心严重,是非观念和自制力不强,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增加,学生的责任感意识不强等。当然,这些问题在不同地域(城乡)学校、不同学段、不同类别学校(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会有不同表现或侧重。我们要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情况,扎实开展前途理想教育、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成人教育、文明上网教育等活动,捍卫学校在德育工作中的主阵地;二是活动形式要做到与时俱进,根据活动主题,我们可以开展歌咏比赛、演讲比赛、读书征文、观看影视片、签 5 名宣誓、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参观、座谈讲座、展览等各种形式活动。随着网络的普及,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开展相关活动,像电教馆组织的2次活动都在省级比赛中获得好成绩,我们已开展了两次“网上祭英烈”活动,效果也不错。大家不要过分担心网络对青少年的潜在危害,其实,网络用得不好就是魔鬼,如果使用得当,它也会变成天使;三是活动准备要充分,活动方案要具体、计划要周详、责任要明确,活动前期准备要到位,特别是全校性大型集体活动(歌咏比赛、演讲比赛、讲座等),参赛选手选拔训练、参赛作品内容的审核把关、主持人的选定和训练等要认真落实,需要提前彩排的还要彩排,有了较好的现场效果,才能有活动的教育效果;四是活动过程要完整。大家不要以为比赛、调查、参观、实践等具体内容结束就标志着整个活动结束,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某个活动的适当延续会起到余音绕梁的教育作用,比如运动会、歌咏会结束后,可以进行分班总结;演讲比赛结束后,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或校园网络对优秀的演讲稿进行介绍和宣传。社会调查结束后,按常规要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写出调查报告,学校可以采纳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建议,在安全合理的前提下形成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实践等等。

三、认真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为政教工作提供人力保障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和中坚力量。班主任队伍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的高低。我们在班主任队伍建设上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重视班主任的选派,在选派班主任时做到德才兼备,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必须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具有奉献精神,为人正直、作风正派、情操高尚,对学生倾注真诚热烈的爱,对班级管理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要有较强的工作能力,树立发展的辩证观点,善于看到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抓住闪光点,调动积极性,善于把思想教育工作与知识传授结合起来,能在工作中恰当处理原则与灵活的关系;要有健康的身心,既有健康的体魄,也有要有耐心、顽强的意 6 志以及自我感情控制力,做到遇事冷静、处变不惊。二是重视班主任队伍的管理。对班主任的管理,核心是要建立班主任考核奖励机制,比如《班主任量化考核奖励办法》。考核内容要包括:德、勤、能、绩四个方面。德,主要是考核班主任的职业道德。本项主要由学生评议、家长评议、教师评议三部分组成。勤,主要是看班主任的各项出勤情况。升旗、出操,例会、参加文娱活动和家访次数等。能,主要是看班主任的业务能力、形成班集体组织管理能力、指导班级活动能力、班干部队伍建设、后进生转化情况等。本项主要看班级的实际管理效果和学生的反馈。绩,主要是从班主任完成各项任务情况进行考核。通过考核评选出的优秀班主任,学校不仅给予物质和荣誉上的奖励,同时还要将其作为其他评先的优先条件。同时,要畅通对班主任常规工作的监督反馈机制,通过班务日志,由班级值日干部对班主任每天下班巡视检查、指导的次数、时间,每周将记载情况反馈到政教处,作为评选先进班主任的依据之一。当然,我们和班主任之间的关系不能只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还要以人为本,关心班主任的疾苦,为班主任的工作创造良好条件。要做班主任的知心人,学会倾听他们的呼声、建议,在适当的场合,还要为班主任争取应有的权利和利益(在班主任津贴、评先、评职晋级等方面要进行适当倾斜),争取班主任的信赖和支持。三是重视班主任队伍的培训。班主任培训要抓住三个重点,其一,着重提高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能力,要能尽快形成并逐渐巩固班级向心力、凝聚力,能通过合法、合理、合情的方式让班级管理井然有序、团结向上;其二,提高班主任的协调组织能力,班主任既要能协调好本班科任教师之间的关系,激发他们出谋划策管理好班级的热情,更要协调好学校与家长、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引导广大家长了解学校、关心学校、支持学校(个别乡镇中学由于与家长沟通不及时,导致出现一些不稳定因素);其三,提高班主任的交际实践能力,首先要让班主任成为一个成熟的社会人,才能更 7 好、更全面的教育好自己的学生。因此,我们要为班主任提供必要的学习培训机会。在校内要完善班主任例会制度,将专题研讨、经验交流与理论培训有机结合。定期组织班主任工作专题研讨会。研讨会要有计划性、针对性,要根据当前中心工作确定研究专题,选择有丰富经验和一定理论修养的本校优秀班主任和校级领导担任主讲,配发辅导资料,从整体上提高班主任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同时,要定期推荐班主任阅读书目,实行师带徒结对帮扶和实习班主任(副班主任)制度,建设班主任后备队伍。在此基础上,要按照“走出去学、请进来教”模式,构建专家支持的培训体系。定期组织班主任外出参观学习,与市内外一些学校建立研究交流共同体,互相取长补短。

四、加强特殊群体学生教育管理,真诚关爱特殊群体学生 这里说的特殊群体学生主要是指留守学生、返乡民工子女、单亲家庭学生、贫困家庭学生等。我们要高度重视特殊群体学生教育和管理,因为这些学生在家庭方面存在这样那样的特殊性,在习惯、性格、学习成绩或生活等方面容易成为我们教育管理“木桶理论”中的那块短板,如果教育管理不到位,有些甚至可能出现异常情况。因此,我们在抓好常规德育工作的同时,要认真抓好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一是要认真执行上级关于特殊群体学生的政策。近年来,党中央和各级政府将解决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难题作为亲民政策的措施之一,我市也出台了很多规范性文件,关于留守学生的有《关于进一步加强留守学生教育和管理的意见》(钟教发[2005]99号)、《关于开展外出务工人员家庭留守学生家访活动的通知》(钟教发[2007]6号)、《钟祥市教育局关于开展关爱留守学生“十个一”活动的通知》(钟教发[2007]126号)、《钟祥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管理工作的通知》(钟教发„2008‟122号),关于返乡民工子女的有《钟祥市教育局关于做好返乡民工子女入学就读工作的通知》(钟教发[2008]129号)等,我们要熟知有关政 8 策要求并严格执行。二是要建立特殊群体学生成长导师制度。我们要定期对本校特殊群体学生进行调查摸底,建立完善其档案,为他们配备成长导师。要明确成长导师的工作职责,从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建立成长导师与教育对象定期谈心制度,定期对成长导师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如果学生出现异常情况,要对其成长导师实行问责。三是要加强家校联系,共同做好教育管理工作。学校、班主任和成长导师要及时掌握特殊群体学生家庭情况,通过召开家长会、家访、《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定期与家长或监护人进行联系,互相沟通学生信息,认真研究教育管理方式方法。同时,班主任和成长导师还要根据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学习和思想上的突出问题和突发问题,及时与其家长或监护人进行联系,通报情况,研究对策。四是要开展系列专题教育活动。要针对特殊群体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辅导讲座、集中谈心交流、优秀学生介绍经验等形式,增强其心理素质、提高其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习惯,促进特殊群体学生健康成长。

五、正确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确保政教工作安全有序 一是要畅通学生异常情况信息反馈渠道。一旦学生有异常现象或有出现异常情况的迹象,有关信息能及时汇报上来,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处臵。近年来,学生中的异常情况时有发生,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心理比较脆弱,更重要的是因为我们信息反馈渠道不畅通。调查发现,学生异常情况发生之前都有先兆,去年某中学发生几名学生逃学情况,学校花了大量的人力、无力、财力去寻找,好在最后还是安全找回,后来才了解到几名学生逃学之前曾与同学告别,如果学校和老师事先得到情况报告,及时处臵,就可以少很多麻烦。再比如,我们城区一个学校在周五放学后,得到教师家属报告,几名学生已乘上到武汉的火车,学校立即要求火车上的老师家属想办法稳住学生,另派领导和教师迅速赶往武汉,在火车站接到了几名学 9 生。可见,信息反馈对及时处臵、有效预防学生异常情况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们要在学生和老师中构建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要对出现异常情况学生所在班级教师进行责任倒查,要将信息反馈工作责任落实到班级。二是要加强教师师德教育和管理,杜绝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现象,避免出现学校责任事故。要完善本学校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制度并严格执行,要利用教师会、政治学习等形式深入开展师德教育,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要定期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举报监督等形式对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进行了解,严肃处理教师违规行为。三是处理学生中的突发事件时要注意把握好轻重缓急,如果突发事件中出现险情,就要首先排除险情;如果对其他师生安全存在威胁,则要尽快疏散师生和其他闲杂人员;如果出现伤情,则要及时救治伤员;如果出现学生逃学(从学校离开),则要迅速组织力量寻找;如果出现学生斗殴、甚至是群殴,要立即制止,及时救治伤员,控制好参与斗殴人员并保管好凶器;如果学校、教师或学生受到外来侵害,或者出现学校无法控制(处臵)的较大安全事故、社会安全事件等,要及时报警并在第一时间向教育主管部门报告。四是要按照《钟祥市教育局关于加强学校异常情况信息报送工作管理的意见》(钟教发[2009]71号)的要求,及时上报学校、教师或学生中出现的异常情况以及后续处理情况,及时向家长通报有关情况。

几点体会:一是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全体教职工积极行动,形成全员抓德育的共识,将是抓好政教工作的强大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二是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作为重点常抓不懈,就抓住了德育工作的根本,能取得“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三是把安全教育管理作为一切工作的前提,才能维护学校师生的安全,保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四是政教工作特别是德育工作要“化虚为实”才能取得实效,而且,在实施各项德育计划、工作措施时,只要务实 10 就会有实效,实效与实干是成正比的。五是德育工作要“化抽象为形象”才能获得最佳效果。对学生来说,真正的道德教育应该是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亲身实践和体验,而不只是书本上的文字和嘴上说说而已的语言。因此,学校德育工作不应是一门和语文、数学具有同等地位的学科,也不应是一个和学习、娱乐、休息相并列的独立阶段,德育工作应该占领学生的一切时间和空间。六是德育工作的内容、方法、手段和技巧应该做到与时俱进。现在的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相当一部分学生出于猎奇,对新事物是非莫辨、善恶不分,一律效仿。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能敏锐洞察学生中的新动态、新趋势,能做到“出急诊、号准脉、开良方、除顽症”。对未来工作要有预见性,对一些不良现象要做到早预防,各项教育措施要切中要害,切不能“早期讳疾忌医,中期病急乱投医,晚期死马当活马医”,更不能以一成不变的落后的方法去解决日新月异的道德问题。七是德育工作要持之以恒,不可能一蹴而就。学生道德和习惯问题反弹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必然发生的,必须经过几个回合才能内化为自身素质。

下载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不足与思考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不足与思考 当前,我校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学改革不断开展,教育教学取得一定成绩。作为一所农村初中,特别是作为全县13个乡镇几十所同类学校来......

    对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对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些思考 内容提要:关键词:当代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日趋个性、多样,与社会之间的互动频繁、深入,思想活跃,价值多元,崇尚自我,反感束缚;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主动,但......

    优秀传统道德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优秀传统道德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刘海霞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中华民族素以崇尚道德著称的礼仪之邦,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精神是中国文化传统......

    对当前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及作法-德育

    对当前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及作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学生的自主、平等、法制、民主意识显着增强,人格需求和个性发展呼唤尊重和关注;学生接受知识的方......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和对策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和对策当前学校德育工的现状和对策由于德育工作的复杂性,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德育工作现在还存在不少问题和诸多薄弱环节,归结起来,主要有 “三重三轻”、......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及对策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近年来, 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发生,连校园外的一些违法活动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了未成年人的身影。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方面的原因......

    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范文)

    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长江 学校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会学生“做人”、“爱国”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德育为育人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应该引起全......

    如何抓好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如何抓好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老师们都知道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什么呢?因为基于学校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