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道德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时间:2019-05-13 21:17: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优秀传统道德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优秀传统道德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第一篇:优秀传统道德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优秀传统道德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刘海霞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中华民族素以崇尚道德著称的礼仪之邦,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精神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也是中国道德教育深刻蕴含的精髓。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内涵应该是优秀的民族品质,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民族情感和民族礼仪的总和,这五个方面的文化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关系的基本价值,反映着自我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中华传统美德是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至今仍有积极作用的一些“行为原则的总和”。它是中华民族创造出来的人类精神文明的一部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道德对于培养青少年基本人格和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全面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当前学校德育的发展,仍然应以积极的态度弘扬优秀传统道德精神。

一、弘扬优秀传统道德是丰富德育内容,增强德育效果,提高德育实效性、针对性的一项重要任务

构建新时期学校德育目标体系,离不开对优秀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发扬。当前学校德育必须承担起积极地引导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学生逐步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正确人生价值观。在我们优秀传统道德中人生价值观的积极因素十分丰富,诸如积极入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民族自尊、自信的爱国主义深厚情怀和为此不惜献身的无畏精神,勤劳朴素的品格,重伦理、讲道德的自觉精神和见利思义、崇德尚义的价值取向。而激发道德责任感是当前优化人生观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只有有了良好的道德责任感,才能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而坚持民族气节,强化民族自尊,激发民族情感,振奋民族精神,就必须加强道德责任感的德育机制。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计划而有系统地大力宣传从古到今的中华儿女坚持民族气节和民族自尊的感人事迹,引导青少年一代学习他们的高尚品质,升华民族情感,自觉地以实际行动振奋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对塑造青少年的民族性格,提高人生观教育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民族传统人生观的精华,在于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在于心系国家命运,尽力为民族和他人造福,即儒家所称的“仁义”。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就是指这种高尚的精神境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道德风尚正是这一人生价值观在今天的继续和发扬。在人生态度上力求积极进取,不屈从命运摆布,一向是我们民族传统的主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都体现了我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今天的新形势下,许多青少年更加容易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道德观念的侵害和影响,错误地形成了个人主义至上的道德观。因此,我们要很好的挖掘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教育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摆正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二、弘扬优秀传统道德,在学生中开展优秀传统道德教育是加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人认为中国传统道德只是农业社会的产物,今天时代变化了,没有必要重视传统道德教育,只要加强人格意识培养就可以了。毫无疑问的是培养现代人格,现代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但我们必须清楚一个现实事实,它并不是当今时代条件下道德教育的全部与根本。事实上没有一个民族可以彻底地脱离自己的文化传统而实现现代化。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是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被历代所

推崇的美好伦理道德。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社会风尚,伸张了社会之正义、公正,标榜了美好的品德,陶冶了人们的情操。传统美德对于现代社会显然有着重要的积极的人生意义,将它运用于当今社会,有利于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培养,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进行亦是非常重要的。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教育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因此,弘扬继承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必须加强各种途径的道德修养,就学校德育教育来说,主要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1、倡导勤俭的美德。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史上不乏勤俭的格言和例子,如诸葛亮说:“君子之行,静以养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汉唐“文景之治”“贞观之治”时期,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勤俭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原因。中华民族素以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以吃苦耐劳著称于世。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逐渐富裕起来,有人人就认为勤俭美德教育过时了,因此也不必要要求青少年节俭了。勤就是要求从小树立起只有勤劳工作,才有权利享受的思想品德。

2、培养公德心。在中国传统道德中,有“义以上为”、“先义后利”,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人民的思想,不乏为社会的公正而不懈奋斗的英雄业绩,有许多为国为民牺牲自己的仁人志士,这些都值得人们认真地加以学习。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应怎样?做怎样的人?是每一个人来到世间都必须解决的问题,也就是一个根本的做人准则问题。一个人如果不能自觉地去面对这个问题,也必然会不自觉地以自己的行为去回答这个问题。我国是一个崇尚教育的民族历来主张正确处理公私关系,无数民族脊梁无一不都自觉地把个人命运与国家人民的利益连结在一起,忧国忧民敢为天下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文化范围越来越大,交往也是越来越复杂,如何处理好人际之间的道德关系已成为现代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涉及到公德心的问题,而公德心需要从小抓起。培养这些公德心对青少年成长具有特别重大意义。

3、培养爱与荣的意识。中国传统社会一直推荐“仁者爱人”、“和为贵”,强调互相尊重、以诚待人。正如孟子所说的,“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敬之。”设想,一个孩子不知道如何去爱与尊重别人,就不会真正懂得被人爱、受人尊重的意义和价值,决不会真正得到别人的尊重与爱。因此,在学校的德育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爱人与尊重别人的意识。另一方面,社会、家庭、学校要尊重爱护学生,只有受到真正的关怀,人格受到尊重,学生才能“以礼存心”,当他们长大进入社会后,才会真正懂得爱人与敬人。

4、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说是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古往今来,在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无数仁人志士所向无敌、挺身而出,甚至不惜以身报国。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诸如屈原自沉汩罗,以身“死国”,岳飞“仰天长啸”,屈死**亭,“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图维新成仁的谭嗣同,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以及无数为国捐躯的共产党人都体现了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无不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中华民族之魂。所以在中学德育教育中要突出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才能使学生认识到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作为一名中国人始终要与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尤其要从小立志,使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与祖国利益紧密相连。

三、新时期学校德育必须体现民族传统道德精神并使之成为学校德育的执着目标当前,我国处在一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为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就适应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必须对年轻一代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

育。这就要求新时期学校德育必须体现民族传统道德精神,并使之成为学校德育的执着目标。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劳动人民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具有悠久的传统美德。以便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实践中积累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根基。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传统美德教育日益成为德育的重要内容。中央领导多次强调在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反复强调对中小学生进行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现代史和国情教育,进行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十六大的召开为学校德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因此当前学校德育工作要进一步深化传统美德教育,使民族精神融于德育教育,把优良传统传承给学生,实现“培养学生高尚人格,修炼学生健康性格”的德育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就是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一个对国家、集体、家庭和自己应有高度的责任感、在责任面前立得正,挺得住,担得起,有“梁骨”的人,堂堂正正地做人。修炼学生健康的性格,就是做一个在群体中可近、可亲、可信、富有性格的人。

四、发挥学校教育优势,把传统道德与道德教育相结合起来,采取多种灵活方式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德育功能的内在要求

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主要应把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传统美德教育结合起来。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只有对学生进行知识和道德教育的场所,才能够使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获得完整的道德观念,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德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程。文以载道、教书育人是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寓中华传统美德于各学科教育中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条重要途径。必须抓住课堂的主渠道在学科教育中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努力研究德育目标与中华传统美德条目的结合点,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传统美德揉和在学校的德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如春风化雨般地把美德的甘露浸润到学生的心田,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每个学生的思想意识当中,逐渐内化为学生品质,提高学生道德水准。同时,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寓美德教育于活动之中,引导学生发挥专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生动地开展德育工作,让教育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似水到渠成。

总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当今推行素质教育,加强学校德育工作中如何吸收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更科学、合理、有效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是学校道德教育中一项重要的事情。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存在不少的薄弱环节。其中之一就是未能正确梳理传统道德教育与学校德育的关系,对此需要我们进行深刻反思,只有这样我们今天的学校德育工作才能温故知新,获得新的更强的生命力。

第二篇:论弘扬优秀传统道德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论弘扬优秀传统道德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南安市延平中学 黄长顺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育成熟,大力弘扬优秀传统道德,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我们唯一可走之路。本文想就弘扬优秀传统道德与当前学校德育的关系谈几点粗浅的理解,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中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培养民族文化认同感、民族精神,对于全面提高民族素质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

【关键詞】优秀传统道德 德育工作 文化认同感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中华民族素以崇尚道德著称的礼仪之邦,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精神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也是中国道德教育深刻蕴含的精髓。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内涵应该是优秀的民族品质,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民族情感和民族礼仪的总和,这五个方面的文化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关系的基本价值,反映着自我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中华传统美德是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至今仍有积极作用的一些“行为原则的总和”[1]。它是中华民族创造出来的人类精神文明的一部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道德对于培养青少年基本人格和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全面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当前学校德育的发展,仍然应以积极的态度弘扬优秀传统道德精神。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为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造就适应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新阶段对教育工作,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作出的新的重要部署。中央明确指出,要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要对年轻一代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教育。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市场经济的不断发育成熟,使年轻一代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常常感到失落和迷茫。这就给中学德育工作提出一个新的课题: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正确处理好优秀传统道德与当前学校德育的关系?面对新形势与新任务,我们必须去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本文想就弘扬优秀传统道德与当前学校德育的关系谈几点粗浅的理解,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中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培养民族文化认同感、民族精神,对于全面提高民族素质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

一、弘扬优秀传统道德是丰富德育内容,增强德育效果,提高德育实效性、针对性的一项重要任务

构建新时期学校德育目标体系,离不开对优秀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发扬。当前学校德育必须承担起积极地引导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学生逐步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正确人生价值观。在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多元化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形成了各不相同的甚至相反的人生观,为了有效地纠正目前我国社会中青少年存在人生价值取向上从实践到理论上的危害,除了坚持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的原则外,还必须发掘民族优秀传统道德中人生价值方向富有生命力的因素,并使两者融会结合。在我们优秀传统道德中人生价值观的积极因素十分丰富,诸如积极入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民族自尊、自信的爱国主义深厚情怀和为此不惜献身的无畏精神,勤劳朴素的品格,重伦理、讲道德的自觉精神和见利思义、崇德尚义的价值取向。而激发道德责任感是当前优化人生观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只有有了良好的道德责任感,才能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而坚持民族气节,强化民族自尊,激发民族情感,振奋民族精神,就必须加强道德责任感的德育机制。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计划而有系统地大力宣传从古到今的中华儿女坚持民族气节和民族自尊的感人事迹,引导青少年一代学习他们的高尚品质,升华民族情感,自觉地以实际行动振奋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对塑造青少年的民族性格,提高人生观教育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民族传统人生观的精华,在于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在于心系国家命运,尽力为民族和他人造福,即儒家所称的“仁义”。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就是指这种高尚的精神境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道德风尚正是这一人生价值观在今天的继续和发扬。在人生态度上力求积极进取,不屈从命运摆布,一向是我们民族传统的主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都体现了我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今天的新形势下,许多青少年更加容易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道德观念的侵害和影响,错误地形成了个人主义至上的道德观。因此,我们要很好的挖掘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教育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摆正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二、弘扬优秀传统道德,在学生中开展优秀传统道德教育是加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人认为中国传统道德只是农业社会的产物,今天时代变化了,没有必要重视传统道德教育,只要加强人格意识培养就可以了。毫无疑问的是培养现代人格,现代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但我们必须清楚一个现实事实,它并不是当今时代条件下道德教育的全部与根本。事实上没有一个民族可以彻底地脱离自己的文化传统而实现现代化。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是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被历代所推崇的美好伦理道德。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社会风尚,伸张了社会之正义、公正,标榜了美好的品德,陶冶了人们的情操。传统美德对于现代社会显然有着重要的积极的人生意义,将它运用于当今社会,有利于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培养,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进行亦是非常重要的。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教育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因此,弘扬继承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必须加强各种途径的道德修养,就学校德育教育来说,主要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1、倡导勤俭的美德。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史上不乏勤俭的格言和例子,如诸葛亮说:“君子之行,静以养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汉唐“文景之治”“贞观之治”时期,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勤俭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原因。中华民族素以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以吃苦耐劳著称于世。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逐渐富裕起来,有人人就认为勤俭美德教育过时了,因此也不必要要求青少年节俭了。实际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节俭精神并不矛盾。社会主义市场机制要求对资源实行最有效、最优化的配置,这就是这样要求提倡节俭精神。勤就是要求从小树立起只有勤劳工作,才有权利享受的思想品德。

2、培养公德心。在中国传统道德中,有“义以上为”、“先义后利”,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人民的思想,不乏为社会的公正而不懈奋斗的英雄业绩,有许多为国为民牺牲自己的仁人志士,这些都值得人们认真地加以学习。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应怎样?做怎样的人?是每一个人来到世间都必须解决的问题,也就是一个根本的做人准则问题。一个人如果不能自觉地去面对这个问题,也必然会不自觉地以自己的行为去回答这个问题。我国是一个崇尚教育的民族历来主张正确处理公私关系,无数民族脊梁无一不都自觉地把个人命运与国家人民的利益连结在一起,忧国忧民敢为天下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文化范围越来越大,交往也是越来越复杂,如何处理好人际之间的道德关系已成为现代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涉及到公德心的问题,而公德心需要从小抓起。培养这些公德心对青少年成长具有特别重大意义。

3、培养爱与荣的意识。中国传统社会一直推荐“仁者爱人”、“和为贵”,强调互相尊重、以诚待人。正如孟子所说的,“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敬之。”设想,一个孩子不知道如何去爱与尊重别人,就不会真正懂得被人爱、受人尊重的意义和价值,决不会真正得到别人的尊重与爱。因此,在学校的德育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爱人与尊重别人的意识。另一方面,社会、家庭、学校要尊重爱护学生,只有受到真正的关怀,人格受到尊重,学生才能“以礼存心”,当他们长大进入社会后,才会真正懂得爱人与敬人。

4、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说是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古往今来,在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无数仁人志士所向无敌、挺身而出,甚至不惜以身报国。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诸如屈原自沉汩罗,以身“死国”,岳飞“仰天长啸”,屈死**亭,“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图维新成仁的谭嗣同,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以及无数为国捐躯的共产党人都体现了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无不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中华民族之魂。所以在中学德育教育中要突出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才能使学生认识到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作为一名中国人始终要与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尤其要从小立志,使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与祖国利益紧密相连。

三、新时期学校德育必须体现民族传统道德精神并使之成为学校德育的执着目标

当前,我国处在一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为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就适应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必须对年轻一代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这就要求新时期学校德育必须体现民族传统道德精神,并使之成为学校德育的执着目标。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劳动人民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具有悠久的传统美德。以便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实践中积累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根基。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传统美德教育日益成为德育的重要内容。中央领导多次强调在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反复强调对中小学生进行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现代史和国情教育,进行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十六大的召开为学校德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因此当前学校德育工作要进一步深化传统美德教育,使民族精神融于德育教育,把优良传统传承给学生,实现“培养学生高尚人格,修炼学生健康性格”的德育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就是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一个对国家、集体、家庭和自己应有高度的责任感、在责任面前立得正,挺得住,担得起,有“梁骨”的人,堂堂正正地做人。修炼学生健康的性格,就是做一个在群体中可近、可亲、可信、富有性格的人。要实现这一德育目标就必须处理好传统美德和现代意识的关系,使两者有机结合。现代意识是提倡符合于时代的新观念,新思想和新方法,集中体现于现代社会意识中的那些代表时代发展潮流、标志一个时代的精神文明、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思想之中。如何使学生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同时,养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品质,是新形势下学校德育面临的最严峻的课题。道德与德育问题呼唤中国传统道德精神。中国特色的学校德育必须体现中国传统道德精神。当今时代、年轻一代对中国传统精神资源的认识理解、价值判断不容乐观,不仅仅是“倒脏水连孩子一起倒”的问题,而是“以传统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反传统”的问题。当前中国人最大的危险是自卑和崇洋媚外的心理,这种危险导致中国人不是中国人。21世纪的中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还是发展中国家,它与发达的国家之间的物质文明落差还将必然存在,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及其优秀道德精神却是完全可以自豪地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放眼看世界,在越来越小的地球村里,日本人已经敏感地把教育目标确定为培养世界中的日本人,中国的新一代学生也应成长为世界中的中国人。21世纪的中国的学校德育虽然必须借鉴与的德育精华,却绝不能舍弃中国物色,中国优秀道德精神应成为学校德育的执着目标。

四、发挥学校教育优势,把传统道德与道德教育相结合起来,采取多种灵活方式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德育功能的内在要求

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主要应把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传统美德教育结合起来。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只有对学生进行知识和道德教育的场所,才能够使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获得完整的道德观念,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德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程。文以载道、教书育人是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寓中华传统美德于各学科教育中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条重要途径。必须抓住课堂的主渠道在学科教育中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努力研究德育目标与中华传统美德条目的结合点,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传统美德揉和在学校的德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如春风化雨般地把美德的甘露浸润到学生的心田,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每个学生的思想意识当中,逐渐内化为学生品质,提高学生道德水准。同时,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寓美德教育于活动之中,引导学生发挥专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生动地开展德育工作,让教育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似水到渠成。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事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对中小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龙其是要“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着力点”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总体要求,对于构建新时期社会主义青少年思想道德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中小学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需要从教育观念、内容、途径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从而不断增强工作的时代感,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育观念上要体现时代性,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实现教育目标的最大化。要树立效益意识,发扬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及时把握青少年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对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断提高工作实效。在教育内容上要体现层次性。要根据年龄层次,开展分层教育,要把握好先进性与广泛性的关系,立足于“先做人、后成长”的德育观点,强调“三观”,强调共产主义道德的同时,注重中小学生的基本道德观教育。要分阶段,当前要着眼于我国国情来明确现阶段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目标,让大多数的普通中小学生具有爱国、正义、自立、创新的价值观念,有进取和责任心,促进社会稳定有序地发展。在教育途径上要体现整体性,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主体教育网络,力求取得结合整体效应。一要发挥学校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以各学科的渗透为主,以深入活动为辅,相互促进。二要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功能,加强学校联系与沟通,形成教育合力。三要发挥社区的综合依托功能,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充分结合、利用社区的各种资源,为中小学生接受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提供阵地资源、智力资源,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总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当今推行素质教育,加强学校德育工作中如何吸收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更科学、合理、有效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是学校道德教育中一项重要的事情。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存在不少的薄弱环节。其中之一就是未能正确梳理传统道德教育与学校德育的关系,对此需要我们进行深刻反思,只有这样我们今天的学校德育工作才能温故知新,获得新的更强的生命力。

【注 释】:[1]参见《哲学大字典·马克思主义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916页。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2月26日)。

2、《中华美德书》,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5年版。

3、《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1年10月24日。

第三篇: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第五子课题组 贺志强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所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它既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同时,也是摆在所有学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党和国家对学校的德育工作历来是非常重视的,学校的德育工作者也是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的,但由于形势的,认识上的偏差,在德育工作中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误区,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必须加以克服的。

一、学校德育工作过程中的误区不容忽视。

(一)从认识上看:

1.片面强调智育,轻视德育。

由于社会上人们对“应试教育”的认可,对学校和教师评价的“应试”化,学校和教师有意或无意把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标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应试”成为学校工作的主要目的,甚至有的学校成为了唯一目的。其结果是学校教育片面强轻视德育等其它教育。许多学校领导和教师尽管认识到了“应试教育”的弊端,但迫于社会的压力(也有某些外行的,不懂教育规领导的压力)而不能或不敢大胆地、真正地抓素质教育。这是当前我们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最根本原因。

2、德育目标过高,偏离实际。

长期以来,一提德育,往往存在着“理想化”的观念。诸如:树立远大理想,“三爱活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英雄主义教育等育陷入“纯理想化”的境地,与学生的思想实际很难挂钩。而且,多数时候进行教育时,一般是用单纯的政治教育来代替德育的,书为中心,将教师和学生的德育活动束缚于设计好的固定的教材结构安排和教学活动中,以政治角度规范道德行为,目标太高,使而不可及。因此,多数学生很难做到。

3.分工简单粗糙,教师德育观念淡化

多数学校在升学压力下,将教育教学工作分工简单化,其直接的后果是德育似乎成了政治教师、班主任、党团队、德育处和学校领与科任教师无关,缺少德育和主体层次网络,致使德育方面的人员孤军作战,从而使教育效果不佳。比如课堂上出了问题,任课教理而是交给班主任;班级出了问题,则由班主任交给德育处去解决。课堂以外的、班级以外的、校园以外的德育工作常常成为德育

二)从过程上看:

.重“成绩”轻“做人”,德育与智育相脱离。

为了追求升学率,从领导到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存在着严重的重“成绩”轻“做人”的教育现象。比如,加入少先队、团组运动会挑选参赛队员,只有文化课成好的学生才有资格,学校的德育工作只停留在上政治理论课之中,缺乏做学生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有的教师对学生思想上存在问题不闻不问,听之任之,不懂得如何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甚至,有些德育课程也经常被冲击,对德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德育与智育出现分离,使学生得不到有效的思想教育,特别是未成年人对如何“做出明显的缺陷。

.重“理论”轻“实践”,德育与学生思想实际脱节。

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有的德育课教师,只重视理论上的灌输,缺乏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德育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脱节,育课老师较少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联系实际,也使德育与社会实际脱节,从而使德育课达不到有效的教学效果。学校也尚未形成有效所学理论知识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新机制,从而难于提高和丰富学生的道德认知、情感、意志和信念,不利于学生知行统一的实.重“认知”轻“养成”,德育与学生自我修养脱勾。长期以来,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良好行为育,使德育与学生自我修养脱钩。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分辨是非能力较弱,自我修养不够,往往在碰到一些的诱导时,或碰到某些问题时,不能自控,容易做出一些错误的行为来。如:不尊敬老师、故意损坏公物、打架斗殴、小偷小摸、考弊、乱扔果皮纸屑、无故旷课等等,个人难于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由于这些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从而影响到学校良好校风的形.重“说教”轻“说理”,德育与学生兴趣背离。

在学校中,有些领导和教育工作者,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不愿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不愿做调查研究,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生进行教育时,只热衷于开大会,讲大话,讲不切实际的大道理,或漫无边际的说一通,使学生对这些说教产生反感或厌烦,德育与产生背离。一些学生对德育不感兴趣,也不喜欢,这不是德育本身固有的问题,而是长期以来空洞说教盛行造成的恶果。

5.重“形式”轻“内容”,德育与教育效果脱轨。

为了应对上级的检查、评比或为了造成某种声势,往往在德育工作过程中,喜欢搞形式,图好看,摆花架子,而不注意教育的内容和,有“雷声大,雨点小”现象。任务布置一大堆,检查、督促不到位,使德育工作流于形式,产生德育与教育效果脱轨,学生得不到,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受到影响。

.重“活动”轻“教导”,德育被学生活动冲淡。

为了使未成年学生健康成长,开展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有益的,但在教育过程中却偏重学生的文体活动,每展许多的文体活动,但活动的背后却冲淡了学生德育工作,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不去想办法解决,对于后进生不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们的思想认识上的偏差,缺乏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制度的落实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后进生的面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扩大的趋势,这对、学风建设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总之,上述现象的存在,从不同侧面影响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成为学校德育工作不容忽视的误区。只有不断克服这些误区,工作才能有效开展,未成年人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落实到实处。

学校德育工作的出路

德育工作是一项艰苦而又坚巨的长期的工作,无论是认识上还是行动上都容不得半点马虎,因此,开展学校德育工从以下方面入手。

.德育工作者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认识水平,树立全面发展、德育为先的观念

首先,要学习德育理论,懂得什么是德育,熟悉德育工作的基本途径,为德育工作的顺利展开打好坚实的基础。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包括家庭德育、学校社会德育等形式。我国中小学德育主要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2)爱国主义教育、教育、(4)道德教育、(5)集体主义教育、(6)劳动教育、(7)自觉纪律教育、(8)民主和法治教育等。德育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从品德的形成过程看,德育就是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即我们常说的“理、动之以情、持之以衡、导之以行”。品德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在积极的活动和交往步形成发展起来的,是长期积累和发展的结果。良好品德的形成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和矫过程,随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社会对他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德育工作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从德育的基本途径看,教学不仅是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校德育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通过教学不仅可以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而且各科教材中都包含丰富的德育内容,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就能在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社会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另外,教中对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教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义务心,养成他们勤奋好学的习惯和严谨的治学态班团队活动、课外校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时政学习等也是实施德育的好形式。

学生是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受教育对象,因此要灵活运用多种德育方法,比如,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教育法、实际锻炼法、品德修养指导法、品德评价法等,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

其次,要学习全面发展的理论,把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改变德育与智育割裂的不良趋势,使学生德、智、体劳能真正得到全面发展。

党的教育方针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学校的德育工作,要注意克服德育与智育被割裂的局面,一是要克服片面的德育观,摒弃把德育和智育分离的做德育工作渗透到学校的各个部门、各个学科、各个环节,使德育工作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中加以体行有效的道德渗透,形成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新格局。二是要进行德育内容创新,营造道德教育氛围,寓道德教育学全过程和各类活动中,使学生通过各种学习和各类活动不断将道德规范和原则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意志和信转变为自身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2.改进德育方法,增强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学生对德育产生兴趣。使教师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在德育工作上要改变过去“填鸭式”“灌输式”的教育方法,采用“渗透式”“说理式”的教育方法。在学生德育一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资源,引入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将德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各个方面,对学生默化的教育,陶冶学生情操。并要注意区分不同层次未成年人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的道德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道德实践的体验增加对德育实践活动的兴趣,成为知行统一的人。二要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德育工作者要经常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碰到的困难与问题,程中,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诚待人”,使教师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增加对学生感染力,这样会使德育“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校园环境,营造学校德育的主阵地。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果的必要保证。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个体。在德育过程中,要确立以教师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从社会学角度看,师生和人的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互动关系。学生成为怎样一个人,与家长、学校、教师及成员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对孩子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更是思想的人格的影响。这种潜移默化的、社会道德上的影响并不是靠说教就能产生的。

4.注意学校、家庭和社会德育工作的结合,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形成德育工作合力。

对于未成年人的教育工作,现在单靠学校一方面的努力是往往不够的,必须做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紧密结合,营德育氛围,形成德育工作合力。首先,国家和社会要重视德育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和 “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 的召开,说明党和国家对未成想道德建设是十分重视的。这给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十分良好的前提条件,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其次,家庭的也是不容忽视。对于不断增多的独生子女群体,学校必须与家庭紧密结合,相互作用,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支持学校教育,学校必须常与家庭沟通,不断提供学生在校表现信息,让父母关心自己子女的成长,关心子女学习况,并让学生通过参与家务劳动和家庭生活,了解每个成员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与交流和沟通,培养热爱劳动、孝敬长辈、自立自强等品质。

5.加强德育研究,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变化规律,使德育工作有的放矢。

精神需要精神的感化,道德需要道德的濡化。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它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同样,学生不仅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作出反应,更会对教师的道德水平、精神风貌作出反应,用各种形式的评价和态度,这对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确实是其它任何一种职业都无法比拟的精神挑战。如果说教育解决培养的问题,那么德育解决的则是培养为谁服务的人的问题。因此,要加强研究,研究新时期德育工作的特点和社会主的发展方向,坚持德育目标的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加强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建设,研究学生的身化规律,真正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且富有成效。

三、结论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中共中央于1994年8月份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学校如何走向21世纪?首先,要顺应时代要求,更新德育观念。从封闭的计划经济转向开放的市场经济新体制,势必要育的目标模式、教育内容与形式乃至评价体系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纠正以往德育工作单纯注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念和忽视人文价值、行为规范及思想道德素养培养的倾向,学校德育工作要走出“就范教育”的误区,要激发师生道德品质教育和修养的内在需求和审美体验,这样才能收到切实的成效并形成良性循环。第二,要遵循德育规律。者必须深入研究不同年龄学生道德教育的特殊规律,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要重视学生的践,变单纯的“灌输教育”为采取启发式、发现式、讨论式、问题式、案例式的教育方法,在双向信息交流、心理通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参与,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规范。第三,要优化育人环境,全方位开展校园文化系统工程建设。许多教育工作者将德育工作仅看作是德育教师和党组织的事,忽视了其他教育工作者和整个校园环境的作用,使德育工作走入了一种单纯的“课堂教学”的误区生的道德品质教育需要一定的教科书和课堂教学,但学校德育工作决不仅仅是这些,而是有着更广泛的内容和形式“狭隘”“封闭”的小德育观念,确立“开放”、“全方位”的大德育观念。全方位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尤其要民族优秀文化中的传统美德,在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创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要建立起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运行机制,还有许多问题有待德育工作者进一步研究

但关键是要大胆改革,勇于实践

第四篇:浅谈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农村小学德育工作之我见

作者姓名:

作者单位:

详细地址: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张汝明建水县甸尾乡中心校甸尾小学红河州建水县甸尾乡甸尾小学***

农村小学德育工作之我见

小学德育即学校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它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是学生步入社会学会做人的基础。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并认真学习德育工作政策文件,提高认识,树立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那么,目前学校应如何加强德育工作呢?

一、加强德育工作是当前形势对每位教师的要求。

教师首先要能从理论高度认识到德育工作对学生一生的影响。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品德、基本素质如何,既体现我国社会文明程度,又将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乃至国家的前途命运具有深远的影响,少年儿童可塑性强,富于上进,易于接受,小学阶段正是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的最佳时期,也是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政治态度进行启蒙教育的重要时期,是以后初中、高中,乃至大学教育阶段所不能代替的。少年时期不良习惯一旦养成,往往会伴随一生。因此加强小学德育工作尤其显得必要和重要。只有调动广大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实。所以必须要调动:①调动班主

任教师加强班级管理的积极性;②调动各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③调动服务者育人的积极性。因此,在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只有重视了对各类人员的管理,运用激励性原则,调动各方人士的积极性,达成育人共识,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学校各类人才的聪明才智才能使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二、教师要热情地面对全体学生,用爱心点燃希望

一名好老师除了具有高尚的师德,还必须有一颗金子般的爱心。只有真诚的爱,才能触动学生的心弦。教育是以德育德,以行导行,以智启智,以性养性,以情动情的过程。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只有当教师给学生以真诚的爱,学生才会向你敞开心扉,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我们不仅要爱聪明的、漂亮的、健康的、稳重的、学习好的学生,教师还要爱迟钝的、残疾的、调皮的、有不良行为习惯和家庭贫寒的学生。我们不能再因学生不交作业而责骂学生,不能因学生屡犯错误而大动肝火,不能因学生的不理解而动摇,不能因学生的旷课而一意指责学生的不是,我们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还要关心学生的精神生活,我们应该用爱心点燃希望,真心实意地去爱每一个学生,去理解每一位学生,去了解学生心灵深处到底在想些什么?我们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学生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只有把爱心无私地奉献给每位学生,才能把握成功教育的真谛,否则“教书育人”就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三、学校要沟通家长的思想认识,协调配合好学校的德育工作。

不少家长由于不懂教育规律,往往与学校教育不一致,我校地处农村,家长祖辈吃够了不识字的苦头,认为自己的孩子只要念书成,以后能跳出农村,脱离农活,所在学校就是好学校,所在班级就是好班级,所教教师就是好教师。人人都望子成龙,怎么个成法?怎样才算成材?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使家长与学校的培养目标达成共识。这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根本需要。提高全民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劳动大军,是我们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共同目标,学习目的必须明确,思想教育必须跟上,在德育工作中家长必须积极配合学校教育,让家长支持理解学校的德育工作,统一认识,互相配合,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致和协调,这是学校顺利开展德育工作的有力保障。

四、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学校应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我校有健全的教育阵地,如:宣传栏、黑板报、阅览室、少先队活动室等,有校风、教风、学风以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标志,让每一堵墙壁都成为无声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我校还长期坚持不懈地开展升旗仪式和系列化的国旗下的讲演,“六·一”发展新队员,举办少先队知识竞赛,国庆节、元旦节的歌咏庆祝活动,帮助军烈属、为五保户和孤寡老人献爱心活动,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

动等,这些活动都充分体现了学生参与的全体性、教育目的的素质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使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只要广大工作者真抓实干,结合德育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精诚团结,学校德育工作定能鲜花盛开,硕果累累!

(字数:1961)

第五篇: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此处之“习”,应指“教化”而言。由此看来,人的一生,“习”性教化可谓是最重要的了。人生三部曲:从出生到入学应属童年时期,是启蒙阶段,主要受教于家庭环境和父母;从入学到毕业(不管何级)属青少年时期,是成长阶段,主要受教于学校环境和教师;从学校毕业以后是成年时期,是工作阶段,主要受教于社会环境和自我教育,以至终身。三时期中,童年虽短,却是人生之基石。古人所云“三岁看老,百岁瞧小”,早已道出了这一时期的重要性。此时期的关键应取决于家庭教育环境的优劣和父母亲属的素质。而跨入社会后的成人期,其工作、生活、为人处事的“德性”、方法,主要来自前两段时期的“教化”所得。那么,学校教育在整个人生长河中,起到什么具体作用呢?笔者认为:学校教育主要应起补救、输送、升华的作用。

其实,人的德性是可分三个等级的。不是说吗?两种习惯养成不得:一种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此类人无优无劣,平淡出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且是人类主体,令人担忧;一种是凡事总是损人利已,唯我独尊,见利忘义之流,人数虽少,害处极大。除此而外,即能养成较好行为习惯的人,能以天下为已任,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践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者是也。英雄、劳模、“青天”、“雷锋”之类优秀人物均出于此。无论何人,或多或少都可以从其孩童时期的心性行为上找到直接或间接的因素来源。因此,作为人生中间阶段的学校教育来说,就要针对每个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及时采取补救、输送、升华的措施,这应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思想。

首先是补救。对那些家教失误的孩子,学校是医院,教师是医生。我们应发扬医护人员那种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不歧视,更不能辱骂学生及其家长。而应采取一切力所能及的措施,通过学校环境的影响,家教制度的建立,政府行为(社区活动)的支持,使其逐步转化到“健康”人群中来,共同接受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

对那些没有家教失误,特别是较优秀的孩子来说,学校德育的职能主要是输送和升华。家教如溪流,优劣如清浊,学校教育如江河。我们就应集泉纳溪,江流成河,以保证他们融入集体,循着正途奔向人生的海洋,避免其流进沼泽,误入歧途。当然,升华寓于整个输送过程之中,是学校德育的主体。学校德育是个系统工程,整个人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主要是在学校教育阶段获得。学校德育的升华教育就是要把每个人潜在的道德意识从原始状态,提升到理性认识后,进一步养成其自发性的行为习惯,使其成为自己跨入社会后各项工作得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说学校德育是个系统工程,是就其内容和实施途径来说和。就内容说,学校德育应该包括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勤奋学习、遵纪守法、心理健康等各方面;就实施途径而言,是以专门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为主,各学科渗透,充分利用校内团队、各种群体组织和集会、节日庆典、升降旗仪式、晨会和课外活动等形式进行落实的。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与途径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推进德育工作与时俱进,是当前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所谓德育创新就是要树立新的德育观念,改革和更新德育的内容和方法,积极探索德育的新形式,为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服务。下面就如何推进初中阶段的德育创新工作谈几点认识。

一、转变学校教师的德育观念当前的德育工作,普遍存在以“服从”、“听话”为培养目标,以“灌输”、“强制”为主要方法,只是单纯地说教: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倾向。部分教师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僵硬死板地照特定的道德标准去规范自己的行为,这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背道而驰。德育的出发点,不是禁锢人、约束人,而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条件促其发展。青少年是德育主体,德育不仅是社会的道德要求,而且是学生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需要。因此,要转变德育观念,树立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新观念。要善于将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要求,形成其内在的道德认知和自觉的道德行为。凡事只有自己理解了为什么要这么做,才能使自己主动地去做。因此要积极发动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学校德育工作方法新探 学校德育工作越来越被学校重视。“百事以德为先”,许多学校也都明确地把如何搞好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并采取了诸多措施,但总是收效不大。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要搞好这项工作,掌握一定的方法手段,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人在长期的学校德育工作中,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新途径。

1从礼仪教育入手,化抽象为具体

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德育工作的主旋律,但是对初中学生来说,爱祖国、爱人民,可能太抽象,因为他们根本无法理解祖国和人民这两个词所包含的内涵。如果我们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让他们先从文明礼仪做起。比如面带微笑;路头路尾、校内校外,见人主动打招呼问候:“老师好!”“叔叔、阿姨好!”„„再如与人交谈要正视对方,为班集争光等。文明礼仪内容虽然很广,却就在学生身边,具体而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情感。用文明礼仪改变学生不良习惯,教育学生爱同学,爱老师,爱家长--这不是爱人民吗?爱学校,爱家乡--这不是爱祖国吗?用这些具体形明的东西让学生的爱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发展。2从互动开始,让学生参与

我们现在的老师课堂上教学知道与学生互动,但德育教育方面就不知与学生互动了,往往是以“训斥、告诫”等方式出现。这样“满堂灌式”的说教方法,很难取好的德育效果。德育教育也要让学生参与,与老师互动,与同伴互动。比如让学生找出他们身边一些不良现象进行批判,充分发挥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内在动力,从中不断地提高思想品德

素质。互动活动为学生的道德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机会。老师再关注研究学生中的典型、敏感和棘手的问题,在活动中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指导性,让学生能补充深化和理顺自己已有的道德经验,对社会现象有更多的了解,这样有助于学生正确处理现实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参与活动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体认识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心理成熟及群体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增强。

3回归生活,走出社会

德育要回归生活,眼下的德育,我们称之为“封闭式”的德育,教育对象如“笼中之鸟”,这种严重脱离现实生活的德育无异于让学生在床上练习游泳,一旦下水,结果可想而知。学校不应该也不可能把青少年学生与鲜活的社会生活隔离开来。道德教育要走出困境,就应回归生活,从“隔绝”的校园转向直面“让人欢喜让人忧”的外部世界。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既有鲜花又有荆棘的现实生活,才能具有浓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例如,交通规则,防灾避险反迷信等问题。生活世界是德育的根基。我们的德育应走出课堂,走出学校

下载优秀传统道德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优秀传统道德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对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我们的德育工作往往从学校的需要,教师的意志出发,为德育而德育,所以德育工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实际效果甚微。作为一名从事学校德育工作近十年......

    当前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当前农村学校“新八德”教育工作的思考 ——《学校“新八德”教育体系》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2015年5月13日——5月15日,国家教育科研成果、重点课题《学校“新八德”教育体系......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和对策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和对策当前学校德育工的现状和对策由于德育工作的复杂性,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德育工作现在还存在不少问题和诸多薄弱环节,归结起来,主要有 “三重三轻”、......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及对策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近年来, 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发生,连校园外的一些违法活动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了未成年人的身影。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方面的原因......

    对做好当前学校政教工作和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对做好德育工作和学校常规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各位同仁: 今天在这里和大家交流本人关于做好学校政教工作和德育工作的一些思考,有些是以前工作中的一些体会,有些是针对当前学校......

    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贡献

    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贡献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身心健全的人。学生心理健康与否决定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成败,班主任在“以传统道德育人”的工作中,引领学生,任重道远!为达到育人目的,......

    试析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认识

    试析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认识 论文摘要:德育是生命的奠基工程,德育工作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针对目前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误区,需要应用现代化的德育教育、教学理论、渗透......

    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德育的根本宗旨是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校德育工作,通俗地讲就是做青少年的思想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