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及对策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 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发生,连校园外的一些违法活动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了未成年人的身影。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方面的原因,例如,由于我国现阶段正处于政治、经济、社会剧烈而深刻的转型时期,特别是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并广泛渗透于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不可避免的带来新旧思想冲突,社会思想混乱的局面;再如,目前社会文化结构失衡,网络色情、暴力文化泛滥等等。这些都对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校园暴力事故之所以频频发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校对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过于注重智育而忽视德育。现在大部分学校仍秉承分数至上的传统思维模式,片面夸大智育成果在教育中的作用,单纯追求升学率和考试成绩,忽略了以德育为首的全面的素质教育。部分教师在教学工作、日常教学事务中也表现出偏袒优等生,忽视甚至歧视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尤其是“双差生”。结果导致部分学生自暴自弃,逃学甚至退学,到处滋事生非,发泄其内心的不满,甚至走向暴力犯罪。
由于目前对学校德育教育的有效性没有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使得主管部门的检查、学校的落实都没有具体的“依据”。导致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教育专家认为,如果学校一味地强调学科考试成绩,而不注重提高和健全学生的品德,即便有教育成果也是有缺陷的。
2、课程的德育功效被忽视,三维目标落实不到位。就目前现状来看,无论是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还是初中的《思想品德》,都没有充分发挥出它们实施德育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其他各学科的教学更是只注重知识目标的落实而忽视德育教育的渗透。
3、德育教育家庭、学校结合做得不够。目前在农村中小学,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独生子女多,大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单亲家庭、隔代看管、留守、寄养等情况较为普遍,家校联系、家庭教育比较薄弱,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德育教育合力。
针对上述问题,要预防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营造平安和谐校园,切实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健全和完善学校德育工作制度
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因而学校教育工作应以全面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
育为着眼点。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全面推进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学校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发挥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导向和保证作用,为智育和体育、美育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因此,学校要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把培育“德才兼备”的育人目标作为学校的指导思想,健全德育教育工作制度。要健全德育教育工作制度,具体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学校要把学科教学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列入到学校的整体教学计划中,通过必要的措施来规范和保障其实施。在制定的教师的岗位职责中增加学科教学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使其成为考核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重要指标,并且影响教师的评先评优。
2、中小学校要进一步完善班主任工作制度。班主任是学校班集体的教育者和组织者,也是接触学生最多的老师, 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要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学校德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考核。班主任要对学生指明努力方向,循循善诱,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使他们不断进步。班主任在平时就要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来要求学生,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鼓励他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奋斗。对于工作出色的班主任,学校在评先评优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3、完善学生的思想品德评价体系,促进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持续持久的发展。学校要制定和健全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的综合考核评价方案。对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标准不能是只看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成绩;评价方式也不能只是教师评价学生,写几句带共性的评语,这样的评价起不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完善评价体系既要评价学生思想表现,又要评价学生人格因素。例如学校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把学生平时的思想道德品质方面的表现记入学生成长记录。
4、完善全员育人导师制,全员育人导师制就是教师全员参与育人。在政教处、教务处和年级组的统一组织下根据学生的学科学习实际、思想状况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由年级组统一安排,使每个教师成为几名学生学习、生活、心理品德等方面的导师。通过导师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强化导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促使教师从办公室自觉主动地走到学生中间,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学习指导和生活引导,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全面地发展。
“德育导师制”是学校班主任工作必要而有效的补充。具体说就是在“整体、合作、优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学校班级德育的诸
多目标、诸多任务分解到担任“导师”的任课老师身上。导师依据“用心沟通,以德树德;竭诚交流,以情动情;刻意磨练,以志砺志;修身垂范,以行导行”的育人原则,既教书又育人,既管教又管导,从而形成整体合作、优化班级管理教师群的一种班级管理模式。
5、完善对学校的德育评价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把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评价纳入学校全面教育质量评估中,加大德育工作在学校综合评估工作中的权重,加大道德行为在教师、学生综合评价中的权重。要注重评价的真实性、过程性和激励性。努力发挥德育评价在学校发展、学生成长中的教育激励功能。
二重视在各科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教育家徐特立说过:“教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教育后代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德的人。”教育家杜威说过:“没有离开智育的德育,也没有离开德育的智育”。这些名言都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处理好学科知识教育与德育渗透的关系。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观点,课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要求教学要做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因此,要强调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的观点,开发各学科的德育资源,注重学科渗透,发挥各学科课程德育优势。各学科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在备课和上课环节上,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把握好教材中学科知识与德育的结合点,注重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真正体现“教材是对生活的总结、生活是对课本的延伸”这一宗旨,让每一个教师都既教书又育人。
各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最高境界就是“秋水无痕”,就是“润物无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这句话道出了“无痕教育”的真谛。“无痕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育人技巧。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中,要追求这种“无痕”艺术。有时,教师轻描淡写的一句鼓励,富有深情的一个眼神,不露痕迹的一个暗示„„都会给学生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产生极大的影响。与各学科相结合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应该是口号式的道德说教,而应该由我们每一位教师结合本学科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各学科教材德育素材,进行“无痕”渗透。
例如,充分挖掘各学科教材内涵,结合各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讲授《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一课时,老师要让学生感受到志愿军战士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品德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
气概,从而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
化学教学中讲到纯碱这种物质时,可向学生详细介绍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的事迹:他留学美国时,看到我国制碱工业被美国公司垄断,非常气愤,毅然回国,潜心研制制碱技术,打破了帝国主义对制碱技术的垄断。1926年生产出的“红三角”牌纯碱获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他成功地改进了生产纯碱的索尔维法,发明了“侯氏制碱法”,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这样教学使学生深受感动,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英语课教学中讲到《
这一单元时,教育学生学习爱迪生从小立志为祖国为人民作贡献的崇高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地理课教学过程中在讲授《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一节时,告诉学生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统一是任何人、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国主义情操。
历史教学中讲授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城、汉朝的造纸术和地动仪、隋唐时期的赵州桥、宋元时期的活字印刷和指南针,无一不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英雄的事迹可激发学生为中华之振兴而读书
则徐虎门销烟、大平军勇破洋枪队、邓世昌勇撞日本旗舰、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狼牙山五壮士抗击日军„„过这些史实的讲述使他们思想得到升华
体育课教学中可讲一些有关的国家优秀的运动员事迹
打吊瓶上奥运赛场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再如,充分挖掘各学科教材资源,制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教学燃烧、爆炸的知识时
人为或由于不负责任而发生的火灾、时,向学生介绍一些当今社会上利用浓酸毁容的惨剧事例
生体会到犯罪的严重后果和应受的惩罚
地理教学过程中可向学生介绍近年来国家制定的与地理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土地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滥伐森林、滥占耕地、滥杀野生动物、滥排放废物污水废气等等违法行为必将受到法律惩罚。
:商朝的青铜器和天文历法、秦朝的兵马俑和万里长,为了祖国和人民的荣誉,Book 3 Unit 7 A Man Who Never G ave Up》: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林 通,点燃他们的爱国激情。,如许海峰,而不惜带病之躯的事迹,结合各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法,给学生详细地介绍一些爆炸事故;在教学酸一节的知识,从中让学,懂得法律的严肃性。教育学生作为一名中华人民培养学生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
共和国的公民就要遵纪守法,这样才能国富民强,否则将会变成历史的罪人。
数学教学过程中在讲到“圆的面积”时,结合飞机场环保要求,教师可编出“飞机场要想保证周围居民不受噪声污染,其半径、面积应大致为多大?”同时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法的知识等。
我们经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多学科整合的教学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道德实践,陶冶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科整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适度的原则,把握最佳的教育切合点;万不可随意相加,颠倒主次,以至于适得其反。
三 加强家校结合,构建德育网络,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可见,教育工作不仅需要学校,更重要的是需要家长的配合,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密切配合,才能更好的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要建立学校、家庭德育教育网络,就要进一步拓宽学校与家庭联系的渠道。学校可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长接待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网上联系和教师家访等形式同学生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及时交流情况。学校可开设“家长接待室”认真听取家长对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学校开家长会时要注重学生个性特点、发展状况的分析介绍,不能把家长会开成“告状会”、学生成绩排名会。家校联系过程中,学校要特别关注特殊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特殊家庭(离异、单亲、特困等
导。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不断提升家长学校的办学质量,宣传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传播成功教育案例,引导家长加强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等。学校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注重对子女的品德教育以及健康人格的培养。
可以说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补充,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连接纽带。只有家校两方面共同努力,相互配合,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才能给孩子品德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总之,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门艺术。加强中小学校德育工作,事关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兴衰大业。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探索,努力构建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网络,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以确保青少年学生校内外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家庭教育指向家长深入
第二篇: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和对策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和对策
当前学校德育工的现状和对策
由于德育工作的复杂性,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德育工作现在还存在不少问题和诸多薄弱环节,归结起来,主要有 “三重三轻”、“三个不适应”和“三个不能够”。
1、“三重三轻”
①重智育轻德育
不少学校的领导和老师认为,智育是“硬任务”,学生学习不好,就考不上重点中学或大学,全市一排名次,就会影响学校的声誉和生源,也就会影响到学校的收入。而德育是“软任务”,搞得好坏,没法用标准来衡量。因此,没有完整系统的德育工作计划,没有人坚持做细致深入的德育工作。
②重知识传授轻实践锻炼
有调查表明,现在学生的道德行为水平有普遍下降的趋势。虽然有95%的学生能熟记“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但真正乐意落实到行动上的却只有20%左右。学校开展的德育活动,主要也是宣传教育,缺少实践活动。思品课也主要是进行记诵和分析,让学生得高分,以提高践行能力为目标的活动开展不够。
③重防范轻教育
不少学校的德育工作主要放在对学生的行为限制与防范上,不允许学生这样,不允许学生那样,缺少对学生应该怎样的教育。对学生的监督与检查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教育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做而不应该那样做,把原因分析透,把道理说充分。如果仅仅是“防”和“堵”,很容易与学生的意志形成对抗,造成“逆反”心理。
2、“三个不适应”
①德育工作不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
德育工作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它的任务是要将社会意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行为。要完成这个转化必须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施教,这样他们才能够接受教育。如果脱离了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需要施教,他们就不欢迎,不接受,以至影响教育效果。目前,有些学校把社会上的一些意识形态,把成人的一些教育内容,不经过教育方法的加工,就象对待成人一样灌输给中小学生,由于他们不理解,没有体验,因而他们就感受不到有这种需要,于是他们就不理睬,不接受,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效果。
②不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
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变化很大,新事物层出不穷。而接受新鲜事物快的青少年学生,虽然思想非常活跃,但分析问题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却不高,控制能力也比较弱。对新鲜事物及矛盾现象难以理解,对一些诱惑难以抗拒,很需要教师的指导、教育和帮助。但一些学校的德育工作不能根据社会发展变化的实际,不能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实际需要,只是教条呆板地讲一些陈旧的脱离实际的东西,而学生希望解决的东西却得不到回答,因此德育工作不受学生欢迎。
③不适应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为了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和使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生动活泼和协调发展为基本特征。而我们不少学校,轻视德育工作,忽视社会实践,智育至上,不仅影响了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也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和落实,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3、三个不能够
①在德育内容上不能够把传统德育内容和时代要求结合起来。既不能很好地挖掘传统的德育资源,又不能很好地利用现实中的先进人物和事绩进行教育,特别是不能把现代观念和思想介绍给学生。
②在德育方法上不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灌输的多,学生活动的少。教师批评多,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少。知识传授多,社会实践少。
③在德育途径上不能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育人功能。不能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对学生进行教育,不能对家庭教育进行有效的指导,不能充分发挥党政工团的综合教育作用,不能充分利用课堂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是令人担忧的,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原因,有德育工作难以量化评价的原因,有德育工作本身不好开展的原因,有应试教育影响的原因,有德育工作者水平不高的原因,主要的还是我们不重视和不作为的原因。在当前,搞好学校的德育工作,主要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明确一个目标
一个目标就是培养“有中华魂的世界人”。
其中“中华魂”有两个内涵:一是有爱国思想,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不能出国以后不回来,也不能因为个人的私利,有辱国格和出卖民族的利益。二是有中华民族温、良、恭、俭、让的传统美德。“世界人”也有两个内涵,一是放眼全世界,能够学习和掌握全人类的先进文明和研究成果,充分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二是服务全人类,不仅要服务于我们的祖国和民族,还要有为全人类做贡献思想和能力。“有中华魂的世界人”是教学目标,也是德育目标和教育目标,并且是最高目标。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对准这个目标,实施我们的教育,1努力实现这个目标。
二、提高两项水平
去年,教育部课程研究中心进行了一次12000人的调查,调查的对象有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有关人士。调查的内容其中有两个,一个是哪一项教育目标最重要,在七项教育目标中,有87.6%的人认为“责任感和人生规则”最重要,高居第一位。一个是哪一项教育目标落实的最好,认为“责任感和人生规则”落实最好的只占1.7%,居倒数第一位。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当前的教育出现了极大的偏差,解决问题的办法主要有两个,就是提高德育工作的认识水平和落实水平。
1、提高对德育工作的认识水平
对于当前的教育,必须具有危机意识,必须充分提高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认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智育、体育不合格仅仅是出次品、残品,思想品质不合格就要出危险品。“人才”,“人”是第一位的,“才”是第二位的,要先成人再成才,不成人,宁无才。因为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弥补。说到底,一个人,一切的成功都是做人的成功,一切的失败,都是做人的失败。只有使学生首先在思想上有了进步,其它方面才会跟着进步。现在的中小学生是中华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状况,不仅是我国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而且对我国的未来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我们必须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使他们能够担负起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重任。
2、提高对德育工作的落实水平
德育工作者要做好德育工作,较好地完成教育任务,除具备政治思想素养和知识素养外,还应具备一些特殊的能力。归结起来有四点:
(1)应善于观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
(2)、德育工作者应勤于思考,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3)、德育工作者应长于说理,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4)、德育工作者应精于管理,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
三、实现三个创新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既要借鉴,更需要创新,只有根据时代特点,依据先进理论,学校德育工作才有出路。
1、目标创新
要主动迎接新时代的挑战,改变传统的德育目标.新的目标要能充分体现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新道德观念,以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总要求。
2、内容创新
我们要按照德育的新目标和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规律,把发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同借鉴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结合起来,贴近和关注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敏锐反映经济社会变革和文化创新,形成具有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生活化、创新性的道德教育内容系统。
3、方法创新
我们要根据德育的新目标新内容,总结历史和现实的道德教育经验,切实贯彻主体性、实践性的基本原则,实行人文教育方式与现代科技手段有机结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符合规律性、富有实效性的道德教育方法系统。
四、搞好四个结合1、实现个人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教育相结合这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当前,学生普遍地缺少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只关心个人利益,不考虑集体利益,缺少合作精神。这是打破一元化价值观后出现的新的思想潮流,也可以说是思想解放后新的思想体系没有建立给人们带来的迷惘。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不能再回到老路上去,事实已经证明,“德育政治化”是十分有害的,空乏的爱国和集体主义教育也是收不到实效的。如果听之任之,任由“人欲”的泛滥也不行,这方面西方教育的教训也是深刻的。何去何从?面对现实,我们必须转变德育观念,贯彻江泽民同志在北大百年校庆上提出的观点:“坚持实现个人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在德育策略上一方面应大胆倡导学生追求个人价值,鼓励学生成名成家,调动学生积极进取的内在积极性,使“人性”解放,真正使德育工作充满活力;另一方面,对学生个人价值追求加以引导,使学生认识到,人不只具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因此应遵守共同的规则,应追求人类共同的目标。个人的追求只有同祖国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才有发展前途,才能焕发出人生的绚丽光彩。
2、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教育相结合这是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学校德育低效的重要原因是德育内容缺少应有的感召力。教条、空乏、陈旧的内容,学生已咀嚼多遍,没有营养,就连德育工作者们都不再认同,又怎能让学生予以体认?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是应该继承的,但不应是概念的说教,应挖掘其丰富的内涵,进行生动、形象的展示,发挥其在培养学生德性中的基础功能,更主要的是要向学生介绍思想、政治、伦理、经济、文艺、教育、科学等方面的先进理论。应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现代人类文明成果。不要担心会把学生的思想搞乱,人只有在比较中思想才会成熟起来,是真理最终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扎根、发芽。况且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在不断完善的,只有汇集了人类最先进的文明成果,才会
推陈出新,才会在思想上进步和飞跃。我们要培养的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们不仅要适应社会,还要改造社会,没有现代人文素质是承担不起这个重任的。在价值多无化的社会里,德育内容的单一与僵化只会使德育工作处于尴尬的局面。我们不仅要善于打破一个旧世界,还要善于建立一个新世界。
3、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教育相结合这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与智育不同,德育水平的体现主要是实践性,如果学生仅仅停留在道德认知上,还不能说学生具有了道德水平。思品教学不应等同于文化课教学,应体现实践性。德育教育不能只是开会总结,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要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参与道德的实践,要开展一系列校内外服务和调查活动,进行道德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现、验证、体会道德规范,享受遵守规范带来的成功愉悦,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实践性是德育的基本特征,也是使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方法。
4、自我内化与社会外化相结合这是提高德育工作效果的主要手段。把学生视为道德规范的被动接受者,把德育工作主要放在对学生的意志与行为的限制与防范上,不仅效果差,还有负面的影响,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教育要“疏”不能“堵”,“堵”只能防止学生犯错误,“疏”才能引导学生发扬优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人才不是“塑造”出来的,而是自己“成长 ”起来的。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有一个渐变的内化过程,这个过程如果没有学生这个主体的主动参与,不可能收到效果。在德育工作中,我们必须在学生的道德水平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教育,按照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调动和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从来完成德育的内化。应注重激发学生的自我完善意识,让学生主动克服自身弱点,通过自省、批评与自我批评、写日记等形式完成自我人格的超越。要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德育活动,培养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的能力。要引导学生对现实道德问题进行思考,实事求是地批判与学习,培养学生对道德问题的自我鉴别能力。教育活动要开放与民主,培养学生自为、自由、独立、理性的主体性道德人格。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前的德育工作出现了一些偏差,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和深入分析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努力提高对德育工作的认识水平和实践水平,明确目标和内容,掌握规律的方法,落实措施和办法,树立信心和下定决心,不断开拓和创新,努力搞好德育工作,使学生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的人,让学生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健康的人,一生幸福的人。
农村学校德育工作任重道远
——当前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负面影响调查
韦元圆
德育是中小学教育工作的灵魂,它致力于中小学思想品德和人格素质的培养,体现着中小学教育的基本目的与归宿,贯穿德智体美等教育实践的各个方面,追求善的理念,造就美德的教育工作的最根本目的。而要实现这个目的,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统一协作,共同努力,三者在教育过程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统一的一个整体。但是实际教育过程,本应统一的社会、家庭、学校教育却很大程度上存在割裂现象,彼此间产生许多负面影响,我是一名农村初中的教育工作者,实际工作中我越来越感觉到家庭教育现状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负面影响日益严重,下面从两方面淡淡我的看法。
一、家长对家庭德育教育意识的淡漠,忽略家庭环境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致使学校德育工作失去延续性。家庭是人生成长、生存、发展的初级场所,因而父母的行为习惯对子女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深远的,常言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子会打洞”,这句话虽然含有封建糟粕,但是它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子女行为品格是父母行为品格继承和延续。因此家庭在对人的德性熏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培养子女良好行为习惯、高尚人格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孟母三迁,成就一代文化大儒;岳母刺字,培养传颂千古的民族英雄。”在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明史中,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这本应该更加传承和发扬的家庭教育精神,在我们社会日益进步,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很多父母认为他们的任务是让孩子衣食无忧,因而父母视子女为私有财产,娇宠有加,呵护备至,一味迁就,百依百顺,甚至纵容等已成为普遍现象。家长德育意识的淡漠,至使家庭教育德育功能衰减,主要表现在:
1、家长不良行为习惯和人生态度给孩子的影响。中小学阶段的孩子是行为习惯、道德品质逐步形成阶段,其可塑性、模仿性极强,而“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庭对其影响是极深远的。工作中曾有孩子因多次赌博且性质恶劣而屡教不改,班主任请家长到校共同教育,该生父亲第一句话就是“你这个颠仔,在家赌就得了,哪个喊你来学校赌”;曾有父母到校协助班主任教育子女,父母才讲一句话,反被子女呵叱而不敢言;曾有父母星期六骑摩托车到校,后给儿子自己骑车回家,班主任进行劝阻,该生父亲说“不要紧,死了没要你负责”等等。在这样的榜样面前,孩子怎能形成良好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将来又如何能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呢?
2、过分依赖学校教育,把德育教育全推给学校,孩子在家期间放任自流。许多家长认为德育教育是学校的事,与家庭无关,于是一推了之,甚至以“学生最听老师的话”为借口,将教育责任完全推到学校和老师身上。我们班有一位学习不够自觉,上课时常迟到,甚至有抽烟、赌博等不良行为的学生,其家长就是这样一个依赖学校教育的人,当我打电话去了解学生晚上在家学习情况,并希望能取得家长的配合,共同来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竟然被这位家长劈头盖
脸地数落一番,埋怨学校管理不严,孩子在家晚上经常不看书,有时还出去逛街,她没法管,还说这完全是学校造成的。的确,许多家长认为只要满足孩子物质需求就行,其他的就完全交给学校,有些甚至可以说是扔给了学校。这样的家庭里的孩子,又怎么能学会严格要求自己,主动追求自我完善呢?
第三篇:当前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当前中职学校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素质参差不齐与总体素质较低,是当前学校学生状况的基本特征。具体看,当前学校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行为偏差明显。不少在校学生在组织纪律性、文明礼貌、社会公德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主要表现在经常随意迟到、旷课,不讲究卫生,粗言秽语,破坏公物,行为不端等。事实上,行为偏差的纠正,正是学校学生管理和品行育导任务繁重的诸多原因之一。
2、主体意识较差。在校学生大多缺乏客观的自我评价标准,自以为是而目中无人或自我鄙薄而萎靡不振;不尊重老师和同学,不知道来学校读书的目的,无自知自控能力,以盲目为特征的从众心理严重。因而,常发生不愿受到约束甚至对抗教育,厌学、上课睡觉甚至逃课的现象,有的学生更是动不动就起哄喧闹、吵架斗殴。学生“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现象,成为教师实施教育时的头痛问题。
3、“触网”学生较多。学生中网络痴迷者所占比例较大,沉溺网络游戏导致荒废学业、泡吧无度导致金钱支用失控四处借款、陷入不良信息泥潭导致道德滑坡„„,如此种种,学生误入歧途的危机重重。
4、道德问题与心理问题交织。由于家庭和社会的原因,一部份在校学生不仅在道德方面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在心理健康方面也存在着障碍:求知欲低下、责任感缺失、自我封闭或固执偏激、忧郁疑虑或亢奋冲动等等。因此,往往表现在师生沟通困难、情趣索然启而不发、离群独居难于亲近。有时也表现在夸大生活环境中的困难程度、潜意识下的失实感受和歪曲表达等等。这使得教师了解事实真相调解纠纷和因势利导进行教育增添了不少阻力。
5、法制观念淡薄。一些学生做事我行我素,狂妄自大,胆大包天,无法无天,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心上,不知道遵纪守法是对每个公民的最基本的要求。他们也不懂得法律是行为规范,任何超越法律的行为都是违法犯罪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往往身处犯罪的边缘还浑然不觉,反而觉得自己“义气”、“荣耀”、“够酷”。
——请班主任根据自己工作实际,针对以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思考解决对策。并于2012年7月6日下午2:30在学校会议室召开德育工作总结会时相互交流。
第四篇:当前农业生产的现状及对策
当前农业生产的现状及对策
今年上半年,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这一主题,积极扩大种植,抓好养殖业,加大农业投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上半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2274万元,同比增长17.72%。其中:实现种植业产值30326万元,同比增长23.60%;林业产值14759万元,同比增长17.47%;畜牧业产值103795万元,同比增长16.29%;渔业产值1085万元,同比增长12.20%;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309万元,同比增长13.69%。
一、小春粮食产量实现恢复性增长
XX年全县实际实现小春粮食产量35162吨,比XX年实际产量34648吨增长1.48%,比XX年实际产量13947吨增长152.11%,比XX年计划产量34300吨超额完成2.51%。由于XX年全县遭受百年未遇的干旱,小春粮食产量比XX年减产59.75%,XX年达到XX年的小春粮食生产水平,实现了恢复性增长。
二、全面完成大春种植任务
我县紧紧围绕种植大春粮食100万亩,其中:稻谷7万亩;玉米30万亩;薯类56万亩;杂粮7万亩。油料2万亩,烤烟6.38万亩,蔬菜28.85万亩,其中:辣椒13万亩,中药材1.21万亩,魔芋2.25万亩,花卉0.65万亩的奋斗目标,较好的完成了大春种植任务。
全县实际完成粮食种植面积104.49万亩,同比增0.04%。其中:稻谷7.02万亩,同比增19.06%;玉米31.27万亩,同比增0.94%;薯类56.63万亩,同比减1.39%;杂粮9.57万亩,同比减6.00%。
全县实际完成经济作物种植面积42.98万亩,同比增8.42%。其中:油料2.11万亩,同比增2.34%;烟叶6.71万亩,同比增4.29%;蔬菜32.54万亩,同比增9.04%,其中:辣椒13.85万亩,同比增16.11%,魔芋1.89万亩,同比增19.38%;其他1.62万亩,同比增24.32%。
全县实际完成其他农作物种植面积12.59万亩,同比增9.51%。其中:青饲料11.90万亩,同比增8.22%;花卉0.69万亩,同比增37.70%。
三、畜牧业生产持续增长
按照“良种繁育,规模养殖,疫病防治”的工作思路,截止二季度末,全县完成生猪存栏101.10万头,同比增6.90%;牛存栏32.32万头,同比增1.69%;山绵羊存栏40.97万只,同比增3.31%。出栏肉猪99.57万头,同比增10.00%;出栏肉牛9.27万头,同比增4.92%;出栏肉羊21.09万只,同比增13.74%%。实现猪牛羊禽肉总产量12.25万吨,同比 增8.22%。
四、建议及对策
进一步组织抓好大春作物田间管理。重点加强对
化肥、农药、农机的组织供应,对“八月低温”、“倒春寒”、洪涝灾害、旱灾、病虫灾的灾害防治工作;
进一步组织抓好畜牧业生产。重点加强厩舍改
造、青贮窖、蓄粪池建设、畜禽防疫、优质牧草种植和畜牧养殖加工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提高散养户和规模养殖户的获利能力;
进一步组织抓好农产品购销工作。重点组织好脱毒马铃薯、烤烟、蔬菜、辣椒、畜禽产品、水果、干果、中药材、花卉等农产品的购销工作,增加农民收入;
进一步组织抓好农产品市场整治工作。重点抓好农资、农药、畜禽等农产品的市场整治工作,严防假冒伪劣和不合格产品冲击市场。
切实落实好惠农政策。切实落实好种粮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奶牛良种补贴、能繁母猪保险保费补贴及规模养殖大户补贴等中央、省、市、县的各项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XX县统计局:段正友、安克慧
二0一一年六月三十日
第五篇:当前小学教育现状及对策
这是一篇关于语文教学现状,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语文教育现状的文章。在大量的听课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语文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有悖于语文课改实验的推进。现结合听课调研和各类学校的调研测试、小学语文毕业水平测试试卷分析,就语文教学的现状略作
课程改革在我县已经实施了快6年时间,在这近6年的时间里,老师们也取得了一些成绩,通过听课,我们觉得老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转变:一是教师的课堂角色开始发生变化: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为开始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课堂上出现了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一些教师能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三是教学手段也开始现代化,现代信息技术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极大的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学科教学,给学生展现了一个新鲜、活泼、丰富的语文课堂。
在大量的听课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语文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有悖于语文课改实验的推进。现结合听课调研和各类学校的调研测试、小学语文毕业水平测试试卷分析,就语文教学的现状略作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课改理念深入人心,教学方法依然陈旧。
我们通过多途径、多形式对教师进行了新课程培训及教材教法辅导,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在绝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也或多或少得以体现。但对部分教师来说,对课改还不够适应,教学中不能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反复机械训练,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在所难免。在农村小学,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还存在“满堂灌”和“机械训练”等传统的教法。
(二)追求课堂教学的形式,忽视教学的实际效果。
我们发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有的课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端”,一味追求“创新”,一节课下来有的学生甚至连基本的识字任务都完不成,连短短的一篇课文都读不熟;有的课,生字还没有掌握,课文还没有读熟,就让学生漫无边际地想象;还有的课不以教材为依据,不以学生的知识能力为基础,任学生高谈阔论,不着边际。凡此种种,看似创新,其实不然,这种没有语文基础的创新正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会长久的,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语文素质的培养,又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课程改革强调教学形式多样化、活动化,提倡一些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引入课堂,使学生在活动中、游戏中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实际教学中,由于对课改精神的理解不够到位,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和盲目模仿等原因,教学中盲目活动的现象有所增加,甚至有些教师认为没有活动就不是一堂成功的课,活动越多越好。如:有的教师一节课内让学生唱唱跳跳四五次,且都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有的课,一节课安排八九次讨论,而内容都是极其简单的问题,学生本来就不感兴趣,也无法展开讨论,造成时间浪费。应该说任何形式都是为教学服务的,再好的形式如果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脱钩,都是得不偿失的。
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削弱了教师的教。由于部分教师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往往课上固步自封,顾虑重重,不敢提问、不敢任意讲解,变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一节课教师说不了几个字,教学中出现了教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的怪现象。按理说这叫顺学而导,但由于教师缺乏灵活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整堂课显得杂乱无章,学生一无所获。实际上,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教师的作用都不能削弱。削弱教师的作用,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就会流于形式或放任自流。新课程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更准确地理解、把握教材,更深入地了解学生,自身要具有更为深厚的知识底蕴,课堂上具有更高的教学机智。
(三)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课改以来,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观,不能把语文课定格在语文书本世界里,要与其它学科及生活、社会加强联系,语文学科必须从封闭走向融合,学科本位现象必须改变,但是如果这一问题的尺度把握不好就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有些语文课用一堂课的时间画一幅关于课文的画,甚至有的教师把语文作业当成了图画本,每次作业都要配上图画。又如,有一位教师上《草船借箭》用了十几分钟来折纸船。这些方法颇具改革意识,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我认为教师忽视了语文学科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课就是语文课,不能上成其它课,更不能上成大杂烩。我们学习语文,主要是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即:积累语言、积淀语感,再凭借语感运用语言,也就是着力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融合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多角度的学语文、用语文,而不是另外给语文附加上一些其它学科的任务。
(四)教学方式转变了,双基落实不到位。
1、识字教学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生字回生率和错误率居高不下。学生书写不够规范、整洁,中、高年级学生作文中,错别字现象严重,教师对识字、写字的强化训练不够。
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重“读写”轻“听说”的问题。不少教师认为,读写是“硬”任务,课标有要求,课本有任务,学校有考核,完不成任务,考 不出好成绩向谁都不好交待;听说是“软”任务,反正考试考不到,练不练无关紧要。对于教材中的听说训练,往往是以点带面,“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这种重“读写”轻“听说”的课堂教学和听说训练中的形式主义,影响了小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与课标的要求相距甚远。因而,大部分小学生的听说能力仍然是低水平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敢说、不会说、不爱说和不善说。
3、在阅读教学中,有一种倾向,好像一提到“淡化”段的训练就理解为“不要进行”段的训练。这种认识是欠妥的,因为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其中就应该包括理解段的能力。我们知道,如果不理解每段的内容、层次,就难以理解全篇文章。而且,概括段落大意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这也是一种阅读能
力。只是在分段和概括大意时要注意两点:(1)不是每篇课文都要求学生分段、概括大意,有的课文成人拿来分段概括段意都有困难,教师就可以不安排这方面的训练,有的课文很好分段(特别是总起—分述—总结)的写法小学中、高年级必须掌握,还是应安排分段训练的。(2)概括段意,学生只要大体概括出主要意思即可,不要苛求,更不要求答案统一。
4、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不能有机结合。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注意渗透写作方法,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得不到写的训练。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都不让学生去感悟。认为:“淡化段的训练”也就是不要进行写作方法的训练,致使学生作文能力有所下降。
5、在阅读教学中,阅读教学要达到什么目的教师们很茫然。相当一部分教师还停留在依据教本、教参把课文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这一层面上,却不能从课文中提炼出重点字、词、句、段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五)学校和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校条件差,教师的素质低。这种情况尤其在农村学校特别严重:教师没有教辅资料、没有电教教义,学生没有课外阅读资料。有的教师文化功底差,语言表达能力差。读不好课文,不会写文章,不能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甚至不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有的教师则消极怠工,误人子弟,教育教学质差。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教师方面
1、对于一些教师来说,新课标学习还停留于口头,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
2、片面理解课程改革,对语文课标中的四个基本理念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3、大修订的语文教材及现行实验教材,编排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内容更新、更活、更宽,教学弹性大,使部分教师感到无所适从。
4、大多数一线的教师缺乏学习、进修、观摩的机会。
5、受考核评价制度的影响,教师过于重视考试的分数;
6、部分教师本身的文化素质低;部分教师师德师能差。
(二)学校方面
1、大部分小学人员编制紧张,语文教师几乎都是班主任,工作量重,压力大。满负荷运转,造成许多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充电,教育教学能力无法提高。
2、学校经费紧张,造成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手段单一。受经费的制约,教师外出学习、参加培训的机会太少。学校缺乏激励机制,奖勤罚懒也成为一句空话。
3、教研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一些乡镇学校更是缺乏理论指导、缺乏经验、缺乏教研的氛围。
(三)社会及家庭方面
1、社会大环境存在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因素,缺乏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的场所和设施。
2、家长缺乏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对孩子语文学习辅导的能力。
3、孩子缺乏课外阅读的资料,无法达到课标提出的阅读量。
(四)教育主管部门
1、课程设置不断完善,语文课时安排有所减少,而教材内容在增加,教师们感觉教学压力大。
2、新课程实施以后,没有相关的配套资料(录音磁带、挂图、投影片、生字词卡片等),许多实验教师感到难度很大。
3、目前还没有制定出与新课程改革相匹配的考核评价方案。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一)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与密度。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素养是关键的因素。为此,一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培训计划,确保学习时间和质量。二是鼓励语文教师参加在职培训与学历进修,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大胆实践,不断探索,努力超越,提高自身的业务功底和实际的教学能力。三是加强对语文学科教师新课程理论学习和语文课标、教材教法的培训,并经常调查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四个教研协作片的联校教研和校本教研的形式,召开研讨会,及时解决问题。四是尽可能给一线教师提供参加研讨、观摩的机会,而不是只让个别骨干教师参加,减少二级培训,增大教师的直接收益。
(二)改革备课方式,提高备课质量
根据我们小学教研室工作要点,对教师的备课进行一次改革,针对教师备课重形式轻实效、重教法轻学法、重课前教案编写轻课后反思等情况,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了措施: 第一、备课本中不仅要增加 “教后反思”、“学生、老师课前准备”等栏目,更重要的是这本备课本可以反复使用。教师第一次备课时,做到认真详尽,在第二次教到同一内容的时候,该教师只需在原有基础上稍做修改,使教案更丰满即可。这样不仅节省了教师的备课时间,而且有利于教师比较新旧教法,得出最好的备课方案。
第二,改“教案”为“学案”,把教学过程分为“学生学习过程设计”和“教师教学策略设计”,学案中不仅关注知识传授的正确性和系统性,更重视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课堂设计讲求实效性和创造性,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学法,尊重学生思维的多样性。
第三,提倡教师写教学反思,要求教师课后及时反思自己教学上的得与失,做好“课后备课”。写作形式上允许灵活多样,篇幅上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第四,在检查教师备课情况时区别对待不同级别的教师,不搞一刀切,具有针对性。对新参加工作的教师要求重在规范,要写详案;对中级职称或任教十年以上的教师要求备课要有新意,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可写简案;对有经验的教师,要求备课重在总结经验,找出教学规律,可写简略的教案。
同时,要求各类学校注重教研组的集体备课,做到“四定”——定主题、定形式、定时间、定主讲人,“三有”——有计划、有内容、有记录。我想,与过去相比,改革后的备课方式,将更注重备课的实效性,从而提高备课的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
(三)创新教研活动形式,引导教师自主发展。
开展课堂案例式教研。案例式教研分为自研式汇报课、出外学习课堂实录、多人同上一堂课。※自研式汇报课: 每个学期每位教师在校内上一节研讨课,要求执教教师在课堂上要有自己的研究思想,体现研究的价值,凸现自己的研究特点。※出外学习课堂实录: 教师出外学习自身教育理念得到提升,回校之后针对教学实录谈自己的感想,引发其它教师的共鸣,形成共同参与并提高的局面。※多人同上一堂课: 两三位教师上同一个内容,按照各自对教材的解读进行40分钟的个性化课堂教学演绎;这样一种课堂教学形式给教师们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除了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对教材的正确把握、对课堂教学的积极调控等之外,更需要临场的教学机智的发挥和对课堂教学中精彩生成的把握。多人同上一节课这样的教研形式对教师业务成长有真切的帮助,让教师在自己的实践中,在向别人学习的过程中审视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营造了一个有效、务实、探索的教研氛围。通过多种途径的案例式教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研讨、亲身体验,让新的理念在研讨中得到内化,认识在研讨中得到升华。※边教边悟
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成功的和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反思其专业发展的实践和能力。教师在个人反思或集体反思的过程中,可拓宽专业视野,激发不断追求超越的动机。课题组在学校教师中开展 “边教边悟”活动,要求老师们把自己平日里所教、所悟和所感写下来,教中悟,悟中学,学而后教。通过边教边悟,营造了学习研究的氛围,提升了教师们的理论水平。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终生的、整体的、全面的、个别而又持续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的反思和合理的规划。
教师经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实践,有了各自的实践体验,就需要进行经验总结。总结之后也需要我们给一个平台给他们进行经验的分享。因此我校每学期在教研组内都有一次经验分享,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把自己的特色进行展示。
另外,依据我们教研室的工作要求,教研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参加各类校的学科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切实做好专业引领作用。
(四)引领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我们所看到的语文教学通常以教材上的课本展开,一篇课文就是一个(或一组)训练目标。课堂上,读课文,想课文,说课文,基本上“万变”不离课本。可见,课文对语文教学作用真大,对于语文教师简直如同臂膀。因为,在他们心中教语文其实就是教课本,教课文其实就是把教学参考资料中的答案通过课堂,通过训练一步步地有序地固化在学生思想中。叶圣陶先生早就语重心长地说,教材其实也就是个例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拐杖。可是我们的教师却把“例子”当成了语文教学的通天的法宝,拼命地挖掘这“宝库”中的训练“资源”,他们仿佛就是“魔术师”,一篇短短的课文能衍生出许许多的练习题,有些问题连作者也感匪夷所思,在语文教研组,经常看到这样争论的场面:几个语文老师捧着习题在争论着答案是“a”还是“b”。细想一下,连老师也闹不明白的题目,学生岂不是想昏了头,你说,这样的把“鸡毛”当成“令箭”的语文、语文教学,孩子们能喜欢吗?
确实,如果你走进孩子之中,问他们是否喜欢语文时,大多数学生都会摇头,甚至会异口同声说,语文书的课文,我们在开学第一天就读完了,课堂上,老师讲的,爸爸妈妈为我们买的“课课通”“堂堂练”上都有!难怪孩子们不喜欢,原来语文老师连起码的游戏规则都不了解:孩子厌烦重复,喜欢新鲜。了解这些,我们的语文老师还会如此心安理得地“教语文”吗?孩子是喜欢读书的,可是不少的语文教师都让孩子读什么?读课本,反反复复,不厌其烦,甚至达到背得一定不漏,我们的语文老师对此言之凿凿:课文是经典的规范语言,如果不各累,怎么会应用呢?除此之外,还让学生背课堂笔记,背会的孩子抽背不会的,背不会的孩子课间不准休息。我们的语文老师也自有其道:现在语文试题非常“活”,许多内容课本上根本没有,必须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让孩子强化记一记,这对提高孩子的语文成绩大有益处。
可是如果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积累,也无可厚非,可是我们到底让孩子积累的是什么呀!是唐诗、宋词吗?是名家名篇吗?是名言警句吗?非也!“奥运会的会旗标志是什么?口号是什么?”“《水浒传》中林冲的绰号是什么?”“《跳水》
一课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他的代表作是什么?”这些知识孩子是需要的,可是它的获得不是靠老师“喂”的,而是通过自己大量的课外阅读积淀的,这些知识可能会在某次考试中给孩子试卷增加一两分,但是为了考试“昙花一现”,却把孩子套在功利记忆的怪圈里,耗费了他们宝贵的阅读时间,是不是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我们应该让孩子阅读什么呢?语文课本是要认真读的,有些地方当然也要背,但决不是他们阅读的“唯一”。我们“简单”教语文,“简单”教课本,腾出时间让孩子呼吸窗外“清新的空气”,儿童小说、童话、古典名篇都可以进课堂,并且进入孩子的课余生活。小学生正是记忆的最佳期。因此,积累语言应该是小学阅读教学最重要的目标要求之一。因为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厚积薄发”,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所以我们要通过阅读让学生积累精彩而又丰富的语言材料,储备一些语言模式和语言图式,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良好的语言反应机制。为了落实这一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阅读和积累的要求:一是提倡扩大阅读面,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自己的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二是规定课外阅读和积累的数量,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以后逐渐增加,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六年累计,应达到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课外有这么多的阅读和积累任务,对语文课本里好的篇章、段落,我们更应指导学生加强背诵,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背诵积累,绝不是“死记硬背”的回潮,我们倡导的是“活记乐背,主动积累”:一是熟读成诵,水到渠成。即“功在诵前”,认读和表情朗读要为背诵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训练,使学生对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以致学生背诵课文时水到渠成,轻松地完成任务。二是演诵结合,寓趣于诵。即根据文体的特点,可以通过讲故事、当导游、演课本剧等不同形式,激发学生背诵课文的积极性,既使学生享受到背诵的乐趣,又使学生受到情感的、文化的、审美的熏陶。
(五)建立骨干教师支教帮扶制度。发挥各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作用,定期“送教下乡”,将新思想、新方法及时传播,在深入基层进行理论与实践培训的基础上,指导教师上公开课,并进行研讨。
(六)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逐步建立全面测查听说读写能力的考试和对教师、学生的多元化评价模式。
(七)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实效 1.建立开放的教学空间
打破教师一堂言的传统教学,构建平等的教学氛围是阅读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倾听学生,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教会学生互相交流彼此的阅读体验,以期引起学生的共鸣。如针对现象一,可以让父母不在身
边的学生讲讲思念父母的情感,让学生真切感受可以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力,既而提高阅读能力。针对现象二、三,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录像等资料放映把小课堂拓展成大世界,再让学生互相交流彼此的阅读体验。建立开放的教学空间能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在一个互动的学习空间内进行多向的学习交流方式。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是阅读教学改革的有效手段之一。小学语文课本所收录的文章多是优美的,抒情的,感人的。有的故事离我们的生活较远,小学生对此很难理解,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课件重现这些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对故事阅读的兴趣。如阅读《庐山的云雾》一课,教师先放映一段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录像,然后导入:“同学们,这么美的地方你们想去吗?今天就让我们跟着作者的笔一起去游览一番。”引导学生进入情景,真切感受。又如阅读《海底世界》一文,通过多媒体放映“海底世界”的奇妙神奇的画面,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帮助学生开阔视野,获取知识。3.突出阅读的评价
新课程改革突出了对阅读的评价。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相结合。4.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⑴培养认真读书的习惯:课堂上要求学生聚精会神地去读,善于抵制干扰,全身心去读书,克服心不在焉的不良习惯。
⑵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课后提示问题去读。
⑶培养圈画的习惯:在读书时随时圈点、画、批,画出重点、难点,圈出不理解的地方,批注自己的理解和理会。
⑷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要求学生遇到不理解的字词随时翻阅词典,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阅读课文。
⑸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经常阅读有益的课外书刊、报纸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课外阅读量。
(八)开通网络教育,真正实现资源共享,让广大农村的教师和孩子享受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提高教与学的质量。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由一起去留学(www.xiexiebang.com)编辑整理,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