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德育的根本宗旨是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校德育工作,通俗地讲就是做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一定时代的要求,根据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他们逐渐具备教育者所希望的品德的一种教育活动。德育工作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一、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及紧迫性
1.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今后一二十年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如何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因此,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不仅是当前社会思想道德水准的一个重要标准,更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文明程度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因此,必须站在历史和战略的高度来认识青少年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2.德育工作是素质教育的强心剂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做好思想道德工作是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需要。从微观角度来说,理想和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而德育是培养一个人全面发展的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对学校的教育秩序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陶行知先生指出:“一个人学业上的欠缺不一定会影响他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却可能贻害他一辈子。”只有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育人先育德,才能培养出新世纪的接班人。
3.德育工作的迫切性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针对当前生活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这些消极腐败现象和社会丑恶现象给青少年带来了消极影响。再则,我国的文化环境已从二千多年文化大传统过渡到建国以来形成的文化小传统和西方外来文化传统构成的现实文化环境,在这种现实、复杂、多元的文化环境中,不同价值观的矛盾不时发生冲突,这也给青少年带来了困惑和迷惘。如何消除这些负面影响,让每一位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的现代文明人,这就给德育工作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二、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不足
1.存在“重技轻德”的现象
多年来受到中考和选拔性考试的影响,因而导致 “分数至上、技能至上”的教管理思想日益兴盛,以至出现“德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工作瓶颈。凡此种种,必然导致学校德育的疲软和低效。
2.教育方法陈旧僵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把教育的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课堂上提耳听命式的灌输、居高临下的说教使教育的功利色彩暴露无遗。这种教育模式还未等展开说教的程序,学生已经从心底产生了抵触情绪。如果教育者一味地墨守成规,把学生当成毫无灵性的“录音机”进行灌输式教导,并期望学生能积极响应,如此“教育”不但是无效的,而且是负效的,是对教育的亵渎和对学生人格的扭曲。
3.德育工作者的素质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德育教育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教育艺术,对教师的知识素质、人格要求是较全面的。现阶段德育工作者存在着误区:现实生活中,教师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操劳着,易产生“短视效应”和“轰动效应”,迫求教育的急功近利,幻想一时半会儿的教育行为就能产生效果。孰不知教育是润物细无声,是熏陶,是浸染,于是教育工作中细节被忽略了,教育良机被错过。
三、学校德育工作的对策
1.德育观念现代化
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首先要实现德育观念的现代化。德育观念的现代化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战略德育观。即把德育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对待,摆到战略的地位。二是素质德育观。即德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提高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品德素质、心理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通才素质和适应性。三是科学德育观。即德育自身的科学性更加强化,德育体系、德育方法、德育管理将更加科学。新时期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因回归生活,注重个体情感的陶冶和情感的发展。教育标准必须为社会大多数人所普遍接受,人人能够遵守,人人能够践行。这种教育标准是理想道德和生活道德相结合,是基础道德和先进道德相结合。四是全员德育观。德育应成为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责任,必须在全校乃至全社会形成育人合力,使学校教育、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家庭影响形成广泛的德育一致性,这是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五是终身德育观。即德育是一项使学生终身受益的教育,同时德育工作者要努力做到使学生终身受益。
2.创新德育工作的手段
随机抓好德育生成。就是指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牢牢抓不住不期而遇的教学机会,借机发挥,对学生进行点拨教育。这既可以发生在课堂上,也可以发生在课堂外。这种随遇而行的教育方式自然而不生硬,学生容易接受,从而起到积少成多、潜移默化的功效。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表明自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思想上出现的模糊认识展开讨论,因此顺势引导,让学生在辩论中增强自我内省力,提高道德判断、道德选择的能力,形成辨明是非的思想品德。
随人、事生成。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顺乎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具体实情进行富有针对性的教育。首先因人而异,我们对学生开展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每个学生个性迥异,认识有高低,品质有落差,如采用单一的教育方法则效果不佳。这就要求我们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深入其内心,洞察其性格特点和思想动态,掌握第一手资料,采用不同的方式:或直白或委婉;或正面或侧面;或暴风骤雨或润物无声„„其次因事而异,道德教育中遇到的问题有的涉及到人生观、价值观等“大事”,有的只是日常行为中的一些“小事”;有的带有普遍性,有的则为个别现象;有的长期存在,有的暂时出现。应动态应对,采取相应策略,可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
在德育教育中渗透心理教育。德育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教导过程,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教育者往往以居高临下的态度,以教导者的身份教育学生,学生心理上较难与教师接近。而心理教育则是一种助人自助的过程,老师以辅导者的身份、尊重接纳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学生在老师面前是开放无拘无束的,能积极探索自我、充分展现自己,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长。教师的职责在于启发学生自助,是辅导而不是教导,是启发自学而不是强迫命令。心理教育可以在吸收当代心理学知识和技术过程中通过调查、心理测试、访谈、观察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找出问题所在,借助行为矫正、提出合理建议、设计教育方案等形式进行心理干预,促进每一位学生成长。其教育成效不在于学生掌握多少心理学知识,而在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状况、心理素质水平是否有所改善和提高。开展心理教育课、开设心理咨询室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心理教育,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教育环境。
第二篇:对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对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些思考 内容提要:
关键词:
当代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日趋个性、多样,与社会之间的互动频繁、深入,思想活跃,价值多元,崇尚自我,反感束缚;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主动,但是单一,缺乏远大的理想信念支撑的扎实动力,心理较为脆弱。中学生发展的这种特点决定了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追求轻松刺激而厌学、发泄某种情绪搞小破坏、冲动易怒而打架斗殴等等。同时,数字时代的到来使人们获取不良信息的方式显得轻而易举,学生的思想容易受到冲击,学校德育工作呈现出了一定的复杂性、艰巨性。
当前学校的德育工作要以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为主旋律,以日常行为规范为抓手,寓德育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要结合学校实际,坚持务实求真的工作作风,将规范约束与心育启导有机结合,抓过程注重落实,抓细节突出重点,抓学风突出中心,抓习惯养成突出道德实践,抓成人成才教育,突出典型效应,形成全员育人的氛围和守纪乐学的校园风气,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造德育工作新特色。
一、形成德育机制,加强队伍建设。
良好的德育工作运行机制和优秀的德育工作团队是保证学校德育工作顺利、有效开展的前提。要抓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管理制度: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法律法规为依据,深入调研,建立与健全具有客观性、稳定性、系统性特点的规章制度,强化管理的计划性、服从性、主动性和统一性。在制度实施过程中,坚持“严宽结合,粗细结合,动静结合”的原则,使“管”与“理”能有机统一,使各项管理制度得到师生的认可并发挥其应有的导向、激励、约束、惩戒等功能。同时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检查、评价、反馈制度,加大管理力度,抓好落实。
(二)重视常规德育阵地:其一,认真贯彻德育教育以课堂为主渠道的原则,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要尽量避免只重知识技能而忽视德育教育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在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过程中巧妙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其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班主任要经常深入到学生家庭、社区中,了解其在校外的状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建立家庭、社区、单位定期联系制度,阶段性地相互反馈有效信息;抓好家长的培训工作,定期召开家长培训会,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以便统一德育策略,从而创造出良好的德育工作外部环境。
(三)加强德育理论研究:为进一步做好德育工作,适应不断进步的时代和不断变化的学生,学校要加强德育理论研究,确定好德育课题,侧重研究心理教育、道德教育的专题研究及德育实施方法两个方面,形成适合学校实际的理论体系和具体的德育实施方案,造就学校德育特色。要加强理论学习,努力创建学习德育团队:制定出具体的理论学习管理考核办法,对理论学习的目标、内容、形式和效果考评提
出明确的要求和标准,学校每年评选表彰德育理论学习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学习可采用分层次、分专题和集中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例如辅导报告、专题讲座、座谈讨论、轮流主讲、德育工作论坛等形式,不断提高德育工作队伍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
(四)打造德育工作团队:加强对年级组长、班主任、科任教师的教育培训,校本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及时召开班主任工作例会,总结情况,听取反馈,布署工作。组织学习德育工作理论,优秀班主任事迹等,推行经验,以会带训,不断提高班主任工作能力和水平。定期开展主题班会课评比活动,寒暑假选派班主任参加全国学校德育工作培训会议,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让教师成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行家。严格执行班主任聘任制度,实行新老班主任结对帮扶,并通过优秀班主任经验推广的方式,扶持年级中的薄弱班级和经验不足的班主任,促使班级管理均衡发展。
二、重视德育常规,完善德育内容。
抓好德育常规工作,不断完善德育内容,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必不可少:
(一)新生入学教育:切实加强入学新生的纪律与理想教育,并突出重点,让广大新生了解学校的培养目标、学校的教育要求,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确立奋斗目标,从而明确不同的学业阶段对个人生活习惯、行为举止、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要求。对新入校的新生,必须召开全校性的入学思想教育大会,会前做好充分准备,精心设计会议流程,发挥思想教育大会的最大效能,切忌搞形式主义。另外,军训是入学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为期最少一周,在这个过程
中,除了外聘教官训练必要的内容外,班主任要组织学习学校的规章制度,以达到打预防针的效果。
(二)爱国主义教育:在德育内容中,爱国主义教育无疑要放在首位,要在传统的历史性纪念日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同时兼顾时事政治的学习讨论,努力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效国之行。例如每年清明节为烈士陵园献花篮,建党节参加广场升旗仪式,国庆节举行大型演出等活动等。当然,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不仅仅表现在这些重大题材上,对某件事的判断往往反映出个人的价值取向,更能反映出爱国主义热情。这个时候,就要组织学生学习讨论时事政治或者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此不再赘述。
(三)“三德、三观”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线之一,贯穿于德育工作的始终。例如每年确定一个月为“孝敬父母月”,做到“三洗三送”,即为父母洗一次头、洗一次衣服、洗一次脚,送一份礼物、送一个拥抱、送一颗孝心。另外这方面的教育应在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中具体实施,下面还要阐述。
(四)行为规范教育:制定并落实“学生行为一日常规管理”并配有相应的教育管理考核办法,努力建立起由政教处、团委、学生会、保卫科、伙管科在内的教育考核检查网络,结合一日常规教育、普法教育,剖析正反典型,强化管理效应,进行实实在在的富有成效的行为规范教育。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每一位教师都是责任人,每位教师对任何学生都有教育的权利与义务,不能因为不是本人任课的学生
而对其在校园内表现出的不良行为而熟视无睹。行为规范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它是内在思想道德的外部表现,直接地反应出了本人的思想道德水平。一旦某种不良的言行举止表现了出来,这时候的教育最有价值,因为这种教育针对性极强。
(五)身心健康教育:教育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形成健康的人格和个性,教育学生具备珍惜生命的意识,崇尚体育,热爱运动,保持良好的体能和健康的体质,适应现代化的学习、工作节奏。近年来校园伤害案件的频发也是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的结果。学校要设有心理健康咨询室,每班每月至少上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
(六)教室宿舍文化建设:以教室宿舍卫生净化、美化为目标,以教室宿舍创名优竞赛等内容,抓住教室宿舍文化的实质性,在各类检查、评比过程中,促使学生养成一种好的习惯,在他们的内心世界形成一种自律机制。每周进行教室宿舍评比,对在各方面优秀的教室宿舍进行表彰奖励。
面对日益复杂的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形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思考如何应对的问题。良好的运行机制,优秀的教育团队是保证德育工作有效开展的保证。同时,要根据时代的特点,不断创新德育工作的内容与方法,彰显学校德育工作特色,这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第三篇: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第五子课题组 贺志强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所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它既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同时,也是摆在所有学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党和国家对学校的德育工作历来是非常重视的,学校的德育工作者也是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的,但由于形势的,认识上的偏差,在德育工作中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误区,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必须加以克服的。
一、学校德育工作过程中的误区不容忽视。
(一)从认识上看:
1.片面强调智育,轻视德育。
由于社会上人们对“应试教育”的认可,对学校和教师评价的“应试”化,学校和教师有意或无意把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标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应试”成为学校工作的主要目的,甚至有的学校成为了唯一目的。其结果是学校教育片面强轻视德育等其它教育。许多学校领导和教师尽管认识到了“应试教育”的弊端,但迫于社会的压力(也有某些外行的,不懂教育规领导的压力)而不能或不敢大胆地、真正地抓素质教育。这是当前我们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最根本原因。
2、德育目标过高,偏离实际。
长期以来,一提德育,往往存在着“理想化”的观念。诸如:树立远大理想,“三爱活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英雄主义教育等育陷入“纯理想化”的境地,与学生的思想实际很难挂钩。而且,多数时候进行教育时,一般是用单纯的政治教育来代替德育的,书为中心,将教师和学生的德育活动束缚于设计好的固定的教材结构安排和教学活动中,以政治角度规范道德行为,目标太高,使而不可及。因此,多数学生很难做到。
3.分工简单粗糙,教师德育观念淡化
多数学校在升学压力下,将教育教学工作分工简单化,其直接的后果是德育似乎成了政治教师、班主任、党团队、德育处和学校领与科任教师无关,缺少德育和主体层次网络,致使德育方面的人员孤军作战,从而使教育效果不佳。比如课堂上出了问题,任课教理而是交给班主任;班级出了问题,则由班主任交给德育处去解决。课堂以外的、班级以外的、校园以外的德育工作常常成为德育
二)从过程上看:
.重“成绩”轻“做人”,德育与智育相脱离。
为了追求升学率,从领导到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存在着严重的重“成绩”轻“做人”的教育现象。比如,加入少先队、团组运动会挑选参赛队员,只有文化课成好的学生才有资格,学校的德育工作只停留在上政治理论课之中,缺乏做学生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有的教师对学生思想上存在问题不闻不问,听之任之,不懂得如何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甚至,有些德育课程也经常被冲击,对德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德育与智育出现分离,使学生得不到有效的思想教育,特别是未成年人对如何“做出明显的缺陷。
.重“理论”轻“实践”,德育与学生思想实际脱节。
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有的德育课教师,只重视理论上的灌输,缺乏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德育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脱节,育课老师较少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联系实际,也使德育与社会实际脱节,从而使德育课达不到有效的教学效果。学校也尚未形成有效所学理论知识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新机制,从而难于提高和丰富学生的道德认知、情感、意志和信念,不利于学生知行统一的实.重“认知”轻“养成”,德育与学生自我修养脱勾。长期以来,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良好行为育,使德育与学生自我修养脱钩。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分辨是非能力较弱,自我修养不够,往往在碰到一些的诱导时,或碰到某些问题时,不能自控,容易做出一些错误的行为来。如:不尊敬老师、故意损坏公物、打架斗殴、小偷小摸、考弊、乱扔果皮纸屑、无故旷课等等,个人难于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由于这些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从而影响到学校良好校风的形.重“说教”轻“说理”,德育与学生兴趣背离。
在学校中,有些领导和教育工作者,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不愿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不愿做调查研究,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生进行教育时,只热衷于开大会,讲大话,讲不切实际的大道理,或漫无边际的说一通,使学生对这些说教产生反感或厌烦,德育与产生背离。一些学生对德育不感兴趣,也不喜欢,这不是德育本身固有的问题,而是长期以来空洞说教盛行造成的恶果。
5.重“形式”轻“内容”,德育与教育效果脱轨。
为了应对上级的检查、评比或为了造成某种声势,往往在德育工作过程中,喜欢搞形式,图好看,摆花架子,而不注意教育的内容和,有“雷声大,雨点小”现象。任务布置一大堆,检查、督促不到位,使德育工作流于形式,产生德育与教育效果脱轨,学生得不到,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受到影响。
.重“活动”轻“教导”,德育被学生活动冲淡。
为了使未成年学生健康成长,开展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有益的,但在教育过程中却偏重学生的文体活动,每展许多的文体活动,但活动的背后却冲淡了学生德育工作,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不去想办法解决,对于后进生不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们的思想认识上的偏差,缺乏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制度的落实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后进生的面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扩大的趋势,这对、学风建设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总之,上述现象的存在,从不同侧面影响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成为学校德育工作不容忽视的误区。只有不断克服这些误区,工作才能有效开展,未成年人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落实到实处。
学校德育工作的出路
德育工作是一项艰苦而又坚巨的长期的工作,无论是认识上还是行动上都容不得半点马虎,因此,开展学校德育工从以下方面入手。
.德育工作者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认识水平,树立全面发展、德育为先的观念
首先,要学习德育理论,懂得什么是德育,熟悉德育工作的基本途径,为德育工作的顺利展开打好坚实的基础。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包括家庭德育、学校社会德育等形式。我国中小学德育主要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2)爱国主义教育、教育、(4)道德教育、(5)集体主义教育、(6)劳动教育、(7)自觉纪律教育、(8)民主和法治教育等。德育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从品德的形成过程看,德育就是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即我们常说的“理、动之以情、持之以衡、导之以行”。品德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在积极的活动和交往步形成发展起来的,是长期积累和发展的结果。良好品德的形成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和矫过程,随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社会对他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德育工作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从德育的基本途径看,教学不仅是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校德育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通过教学不仅可以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而且各科教材中都包含丰富的德育内容,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就能在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社会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另外,教中对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教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义务心,养成他们勤奋好学的习惯和严谨的治学态班团队活动、课外校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时政学习等也是实施德育的好形式。
学生是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受教育对象,因此要灵活运用多种德育方法,比如,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教育法、实际锻炼法、品德修养指导法、品德评价法等,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
其次,要学习全面发展的理论,把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改变德育与智育割裂的不良趋势,使学生德、智、体劳能真正得到全面发展。
党的教育方针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学校的德育工作,要注意克服德育与智育被割裂的局面,一是要克服片面的德育观,摒弃把德育和智育分离的做德育工作渗透到学校的各个部门、各个学科、各个环节,使德育工作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中加以体行有效的道德渗透,形成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新格局。二是要进行德育内容创新,营造道德教育氛围,寓道德教育学全过程和各类活动中,使学生通过各种学习和各类活动不断将道德规范和原则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意志和信转变为自身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2.改进德育方法,增强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学生对德育产生兴趣。使教师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在德育工作上要改变过去“填鸭式”“灌输式”的教育方法,采用“渗透式”“说理式”的教育方法。在学生德育一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资源,引入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将德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各个方面,对学生默化的教育,陶冶学生情操。并要注意区分不同层次未成年人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的道德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道德实践的体验增加对德育实践活动的兴趣,成为知行统一的人。二要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德育工作者要经常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碰到的困难与问题,程中,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诚待人”,使教师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增加对学生感染力,这样会使德育“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校园环境,营造学校德育的主阵地。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果的必要保证。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个体。在德育过程中,要确立以教师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从社会学角度看,师生和人的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互动关系。学生成为怎样一个人,与家长、学校、教师及成员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对孩子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更是思想的人格的影响。这种潜移默化的、社会道德上的影响并不是靠说教就能产生的。
4.注意学校、家庭和社会德育工作的结合,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形成德育工作合力。
对于未成年人的教育工作,现在单靠学校一方面的努力是往往不够的,必须做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紧密结合,营德育氛围,形成德育工作合力。首先,国家和社会要重视德育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和 “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 的召开,说明党和国家对未成想道德建设是十分重视的。这给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十分良好的前提条件,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其次,家庭的也是不容忽视。对于不断增多的独生子女群体,学校必须与家庭紧密结合,相互作用,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支持学校教育,学校必须常与家庭沟通,不断提供学生在校表现信息,让父母关心自己子女的成长,关心子女学习况,并让学生通过参与家务劳动和家庭生活,了解每个成员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与交流和沟通,培养热爱劳动、孝敬长辈、自立自强等品质。
5.加强德育研究,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变化规律,使德育工作有的放矢。
精神需要精神的感化,道德需要道德的濡化。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它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同样,学生不仅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作出反应,更会对教师的道德水平、精神风貌作出反应,用各种形式的评价和态度,这对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确实是其它任何一种职业都无法比拟的精神挑战。如果说教育解决培养的问题,那么德育解决的则是培养为谁服务的人的问题。因此,要加强研究,研究新时期德育工作的特点和社会主的发展方向,坚持德育目标的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加强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建设,研究学生的身化规律,真正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且富有成效。
三、结论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中共中央于1994年8月份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学校如何走向21世纪?首先,要顺应时代要求,更新德育观念。从封闭的计划经济转向开放的市场经济新体制,势必要育的目标模式、教育内容与形式乃至评价体系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纠正以往德育工作单纯注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念和忽视人文价值、行为规范及思想道德素养培养的倾向,学校德育工作要走出“就范教育”的误区,要激发师生道德品质教育和修养的内在需求和审美体验,这样才能收到切实的成效并形成良性循环。第二,要遵循德育规律。者必须深入研究不同年龄学生道德教育的特殊规律,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要重视学生的践,变单纯的“灌输教育”为采取启发式、发现式、讨论式、问题式、案例式的教育方法,在双向信息交流、心理通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参与,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规范。第三,要优化育人环境,全方位开展校园文化系统工程建设。许多教育工作者将德育工作仅看作是德育教师和党组织的事,忽视了其他教育工作者和整个校园环境的作用,使德育工作走入了一种单纯的“课堂教学”的误区生的道德品质教育需要一定的教科书和课堂教学,但学校德育工作决不仅仅是这些,而是有着更广泛的内容和形式“狭隘”“封闭”的小德育观念,确立“开放”、“全方位”的大德育观念。全方位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尤其要民族优秀文化中的传统美德,在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创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要建立起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运行机制,还有许多问题有待德育工作者进一步研究
但关键是要大胆改革,勇于实践
第四篇: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范文)
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长江
学校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会学生“做人”、“爱国”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德育为育人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应该引起全校的高度重视与关心。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时期,经济信息全球化,扩大对外开放,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文化思潮的相互碰撞,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种形势下,学生的思想不同程度地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如何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教师们要深刻思考的课题。当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道德水准不能降低,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学生爱国爱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人的发展不能慢,要指导学生思想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各方面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对学校德育工作有如下思考:
一、责任是德育工作的基础,“爱”是德育工作的动力。
学校德育工作既应有静态的晓之以理,更应有动态的品德践行,既要有理论说教,又要有具体要求。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让学生亲自参加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帮助学生领会道德的含义,体会到形成正确思想和良好的形为习惯与思维习惯的重要性: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好的行为与思维习惯就会多一份理性与自信、多一份规范和秩序,多一份他人的敬重与支
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持,多一份成功的铺垫与机遇。学校的德育主要表现对学生思想引导、习惯养成、行为规范等具体、细致的工作之中,德育是心灵的碰撞、心灵的唤醒、更是心灵的交流,教育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心,才能将这项工作做好做实。
二、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德育环境。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载体的作用,积极倡导构建绿色校园文化,营造温馨校园环境,造就人、培养人、改造人、启迪人:为学生创造一方健康成长的沃土,给学生擎起一片施展才华的蓝天,让每棵花草带微笑,每面墙壁会说话,每句名言会示意,使每个景点都成为能熏陶感染的老师,在潜移默化中产生给学生启迪人生、规范言行、开启智力、美化心灵、暗示潜能、铸炼意志、陶冶情操,使学生逐渐形成一个健康的体魄、丰富的情感、美好的心灵,促进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要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发挥教师和课堂主渠道作用。
学校德育工作,不仅是德育处和班主任的事,而是每位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在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在德育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德育要求与特色教育主题,使学校德育工作科学化、常态化、普及化、系列化。要做到“人人重德育、天天讲德育、课课有德育、处处显德育”,使学生在学校能时时处处受到传统美德熏陶,人格精神的提升、思维智慧的启迪。
四、加强学校德育工作,要有实效性和针对性。
学校德育工作要避免只讲大道理,空洞说教,要善于利用学生身边实际事例,看到的,闻到的,从日常生活出发,运用崭新的教育手段,辅以
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鲜活的事例,形象生动地进行教育,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五、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德育主要内容应具体化。
学校德育工作要抓主线、促全面。进行“六个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文明礼貌教育、习惯养成教育、道德法纪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心理品质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六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荣辱观、苦乐观。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六个热爱”:热爱党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热爱环境; 树立“六种意识”:民主与法制意识、继承与创新意识、合作与竞争意识、责任与质量意识、效率与效益意识、自主与发展意识。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提高民族自豪感;探究社会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关注世界发展,增强竞争危机感。
学校德育工作成功与否,关系到党和国家的人才培养。要认识到学校德育的重要性,要通过各种各类活动达到延伸德育时间,拓宽德育空间,抢占德育阵地,增加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培养学生优秀的人格品质、优良的学习品质,以及举止文雅的形态、勤奋果敢的态度、乐观自信的精神、自主自立的能力、宽容豁达的性格、爱国忧民的情感、实事求是的作风,坚忍不拔的意志。
学校德育工作要做到“六结合”:将常规培训与活动开展相结合,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严格要求与激赏教育相结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广播宣传与板报专栏相结合,有声教育与环境教育相结合。积极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的特点、途径、规律,构建新时期德育工作管理新模式,为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的新人才而努力!
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第五篇:如何抓好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如何抓好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老师们都知道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什么呢?因为基于学校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它各种教育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着学校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这一教育过程不仅有教育环境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也包含受教育者作为主体的自我选择、自我塑造、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当前看有好多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滑坡,现实生活中做出一些违背常礼、甚至违法的事情,这是学校教育的失败,其主要原因是现实的学校教育中仍还有部分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从而出现了强制教育,甚至体罚教育,导致学生厌学,从而引发最严重的一种现象——辍学。为此,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自觉学习能力至关重要。下面就如何实施学校德育工作谈几点做法:(其中观点是个人的想法,有说的不对的地方敬请老师们指正批评)
一、德育工作首当其中是加强班主任和班集体建设的工作
班主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班级的核心。一个班级要向怎样的方向发展,要形成怎样的风气和习惯,要达到怎样的标准,这些都要靠班主任来决定和掌握。优良的班风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对于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加强班主任工作经验的交流,加强对班集体的建设与管理。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两大准则,也是众多班主任的工作心得。但是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心理需要”相互印照的过程,是师生“心理交流”的过程,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只有心心相印,情感交融的教育,才会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反之,在师生“心理需要相抵触,心理交流多梗阻”的情况下实施教育,会引起学生在接受上的对抗性。所以,班主任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首先要用情去温暖学生,用情去激励学生。当学生与你心心相印时,再给他说明道理,他才会心服口服。这一点对班主任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它告诉我们在什么样的时机中去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当然这的确是一个很高的要求,是一种至高的境界,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努力去做了就扪心无愧。
加强班集体建设。在集体中,健康的因素能扶正压邪,鼓舞人心,成为形成和巩固班集体的强大力量。健康的因素反映着班集体的利益及道德水平,有利于形成良好风气,使集体保持一种精神饱满、积极向上、人人争当先进的积极态势。班主任必须针对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恰当而又灵活地采取有效途径培养正确、健康的因素,抵制和压倒不健康因素的消极作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氛围,这有助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熏染学生的行为,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既要有良好的理论修养,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时影响和陶冶着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也直接关系到对学生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所以,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言行对学生的重大影响作用。例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教师先做到不迟到;要求学生穿戴朴素整洁大方,自己要先做到穿戴朴素整洁大方;要求学生爱护公物,教师自己要做到爱护公物等等。教师只有这样重视自己的思想锤炼和品德修养,使自己成为学生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作风上的榜样,教师的德育工作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确实应了“以正治教、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
二、积极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 人是环境的产物 ”。学校德育环境包括 “ 硬件 ” 和 “ 软件 ” 两个方面。从学校德育环境的 “ 硬件 ” 来看,首先要美化学校的校园环境。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放松人的情绪,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为此,一要优化学校的布局,使学校的办公区、教学区、活动区、生活区布局和谐统一;二要绿化学校的环境,让学校变成一个花园式的学校;三要净化学校的环境,搞好卫生,保持清洁。其次,要建立学校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手段在德育工作中有着特殊的作用,网络对人们的生活和思想的影响将越来越大。“ 计算机互联网作为开放信息传播和交流的工具,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阵地 ”,学校德育必须充分利用这个新阵地。再次,要开发和建立学校的德育基地。德育基地蕴藏着宝贵的德育资源,我们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德育基地增强学生的对祖国、对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陶冶学生的情操。
从学校德育环境的 “ 软件 ” 来看,包括 “ 显性 ” 环境和 “ 隐性 ” 环境两个方面。从 “ 显性 ” 环境来看,首先要加强管理,制定一套科学的学校德育制度。科学的德育制度是德育工作得以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一要健全学校德育管理制度,明确做好德育工作是学校党委的工作重心,完善德育工作领导负责制;二要加强学校德育研究制度,推进德育理论的研究和德育实践的探索;三要建立学校德育服务制度,为德育工作收集资料和提供信息,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其次,要强化德育意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不仅是德育的传播者,还是德育的实践者。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有着一种榜样作用,对学生道德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 “ 隐性 ” 环境来看,首先要形成一种良好的校风、班风。良好的所有校风、班风是一个学校精神面貌的体现,它对学生有着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学校必须大力开展创建 “ 文明学校 ”、“ 文明班级 ”、“ 文明宿舍 ”和评比“ 三好学生 ”、“ 优秀干部 ” 等活动,积极倡导 “ 志愿者 ”、“ 手拉手 ”等社会公益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其次,要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氛围是一种重要的德育环境,对学生有着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要积极开展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如文学社、艺术节、运动会以及各种形式的竞赛等,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情感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三、学校德育工作要与少先队工作,劳动教育工作紧密结合 少先队活动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其灵活的教育形式,民主的教育氛围,丰富的教育内容和稳定的教育目标而开展的多种活动。这种活动寓教于乐,为广大少年儿童所接受。继而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的落脚点。例如:坚持每周升降国旗议式;组织观看“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视片”;进行“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视片观后感比赛”;“祖国在我心中”,“祖国知多少”等演讲比赛;“爱国主义歌曲演唱赛”;“革命英雄故事大会”;“爱心献同学”主题班会等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德的教育。除此之外,学校德育工作还要与劳动教育工作紧密结合。现在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加强劳动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迫在眉睫。根据《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之要求:开设劳动课,教会学生劳动技能,举办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吃苦精神。小学生通过劳动不仅能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养成热爱劳动的好品质,而且能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创造精神,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四、德育工作要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
从整体上看,当代学生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兴趣广泛,知识面广,常常能独立思考,提出一些较尖锐较深刻的问题。这是他们极有利的长处,教育者如果不能正确引导,使其发挥,又很可能是一个极富危险性的短处。如何利用学生这一长处进行德育工作呢?笔者认为要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贴近他们的生活,时时有针对性的适应和满足他们思想上的需要。因势利导就是要抓住契机,二者要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实践中,利用热门话题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抓住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利用观看《开国大典》,《雷锋》,《焦裕禄》,《大决战》等影片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根据电视或报纸报道学生的各种心理疾病等现象,展开讨论,统一思想认识。对学生进行正确认识现实,认识社会,相互理解等思想教育。当然在实践中契机绝不止这些,而是每时每处都可能有的,关键在于我们的教师要做有心人,经常深入实际,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状态,才能随时随地抓住契机,对症下药,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五、学校德育工作要与社会,家庭教育相结合
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一部分。它最早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现在大多数家长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但娇惯子女的现象也不乏其人。并且家庭教育随意性很大,加之社会生活多渠道的影响,造成社会,家庭,学校教育脱节的现象。怎样使三者有机地结合,相互紧密配合,达到育人的目的呢?我认为,首先,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使学校德育工作的渠道延伸到社会各个方面。其次,建立学校联系制度,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等方法,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从而达到三位一体,共育未来的目的。
拓宽德育的途径,改进德育工作方法,加强德育课堂建设,树立全员德育、德育立校和德育兴校的观念,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提高德育的育人效果,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全体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都是德育工作者,应当通过自己的政治态度、道德品质和生活方式来对学生的政治观、道德观、人生观施加确定。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点亮学生的“心灯”,做到动之以情感化学生的心灵,晓之以理净化学生的思想,导之以行规范学生的举止,持之以恒关注学生的发展。只要我们全员参与德育,南方中学的精神面貌一定会焕燃一新,德育工作一定能够上一个新的台阶。
总之,德育实施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大家象重视智育那样抓德育,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做到用爱心去塑造、用真情去感化、用榜样去激励、用人格去熏陶每一个学生。保证任何一个孩子不会受到冷落和歧视,使每一个孩子都受到平等的教育待遇,就一定能使学生成为思想品德过硬,文化知识精湛,体质健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顿德彪
2014年8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