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反思与困惑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反思与困惑
说起德育,谁不认为它是重要的呢?都知道是重要的,是“首位”,要放在重要的地位。中共中央于1994年8月,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当时的国家教委根据中共中央文件精神,于1995年2月正式颁布了《中学德育大纲》。应该说,学校的德育工作得到了加强,也取得了成绩。但是,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日益发展的国内情况,学生的思想和其家庭情况也在发生着变化,而我们传统方式的德育工作,已经远远不能适用于今天的工作和对象,存在着许多问题、困惑,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思考:
一、学校德育工作的反思
反思一:当前,为什么学校德育实效低
时下大家都觉得学校德育实效低。一说起德育就想到量化考核,想到扣分,德育似乎已经成为了扣分的代名词,从进学校大门开始,扣分一直伴随着学生:进出校门没佩戴胸卡会扣分;发型不合要求要扣分;中午不在教室休息要扣分;饭菜带进教室要扣分;不按时就寝要扣分„„扣分已经渗透到了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让学生高度紧张,也让班主任们提心吊胆,生怕哪里出一点疏忽就被扣分,每周的班级评比就倒数。总而言之,学生怕,老师累。
我常想,德育的目的是不是就是让学生怕,让老师累?这样的扣分形式是不是德育的最佳方式?且不说这样繁多的“清规戒律”是否合理,单是这样动辄扣分的方式又能有多大的成效呢?统一发型引起了“剪发**”;手机禁令俨然是形同虚设;乱丢乱扔似乎是屡禁不止。这究竟是为什么?因为学生并非是发自内心地认可这样的规矩,更谈不上自觉地遵守这些规矩。所以只要有机会,他们就
会破坏规矩,违反校纪班规。这种就范式的教育,以“禁止”和“扣分”来规范行为,短时期内可能见效,但它绝不会行得远。《吕氏春秋》上说:“令苛则不听,禁多则不行”这话是很辨证的,“禁”、“堵”、“训”和“扣分”都不是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更何况这些规定的合理性还值得商榷,因而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导致这种有令难行,或令行不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多地反思这种现状:为什么学生有抵触心理?是我们要求太苛刻,还是我们的要求远离了学生的实际?是我们不了解学生,还是学生真的难管?是学生思想变得太快,还是我们的方法太陈旧?是我们对学生要求得太多,还是学生太过于自我?德育是应该做在问题出现之后,还是应该做在学生需要的时候?
德育到底是什么?他是关于人的科学。人是活生生的,是有思想有感情的社会动物,那么德育就要改变过去那种以事、以任务为本,把学生作为被改造的客体的模式,改变学生一切服从老师、服从学校的局面,就要给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给学生说话和辩解的机会;就要建构把理解、关心、尊重、自主作为活动准则,以人为本的新型的人性化德育模式。
社会生活已经今非昔比,教育环境、教育对象特点的变化,必然要求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变革。如果我们还沿用过去的尺子去衡量和管理新时期的学生,我们的工作怎么会不累?工作怎么会有成效呢?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没有权利埋怨时代前进的步伐太快,没有理由指责社会的诱惑力太大,而应该使德育工作适应新的形势,与时俱进,以新的德育理念来指导工作。
反思二:千万不要轻易地把学生和教师对立起来
我想老师扮演的角色绝不是猫,专门去捉老鼠,而是一位指导者,点化者,是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人。因此,老师决不能摆出盛气凌人的架势。碰到老实一点的,可能会被这架势所吓坏,较容易解决问题。碰到脾气倔一点的,是否能镇得住就难说了,不要以为真理在握,别人就一定要听你的,要找到切入点,突破口和共同语言,还需要有一个让对方容易接受的语气和语调才行,要让他感觉到你是在真心帮助他,而不是在压制他,从而逐步感化他。首先把自己气理顺,在此基础上再做工作,才会使他的思想观点逐步的与老师趋同,从而达到师生观点的一致,实现师生关系的真正和谐。如果把学生与你对立起来,无异于把学生推到孤立无援的悬崖边,这时就很容易走向极端,所以学生的厌学、逃学、不学有可能就是我们老师没有做好其思想工作而导致的。要多学点心理学,多掌握点问题学生犯错后的心理,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辨证施教。
反思三:要做好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
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把我们的学生教育好,把问题学生转化过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千万不要希望一口吃个胖子,要一步步走,一点点来,要有阶段性,每一次谈话,做工作有小目标,具体些,可操作性强一些。然后逐步取得一个个阶段性的胜利,最后才会取得战略性成果。俗话说得好,急火攻心,有时由于心急乱了方寸,一招错,招招错,通常发生一系列不良的连锁反应,造成学生顶嘴,不服从管理等等。在处理事情时,首先要调查清楚情况是否是属实的,是经常的还是偶尔为之的,其次再判断属于什么性质而后再做出处理,并思考怎样做工作有效果,如果出现什么新情况该怎样调整策略和措施等,最后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集中精力搞好当前的学习,促进学生各门学科的发展。但是有许多事情并不令人如愿,所以,处理事情时干脆就想一下:今天不能解决的,明天再来,一下子解决不了的,后面再来,千万不要急,要相信自己能做好工作的,即头脑要冷静。
二、学校德育的困惑:
“一手硬,一手软”,是个老问题,也是一个根本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其他问题就无从下手进行。主要表现为:
困惑一:德育工作 “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评价机制上重智轻德。表现为在教师的评审职称、年度考核、评优评模,学生的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和团员、先进班级的评选等方面存在“一俊遮百丑”的现象即只要教学成绩好、学习好,就可以评选上。
困惑二:管理上出现两难境地,出台相关的制度缺乏法律上的支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虽下发了一些有关学生管理方面的文件,但多半是讲教师或学生不应该怎么做,至于应该怎么做并没有规定;学生的许多行为确实需要规范,但学校在制定相关规定时又缺乏法律依据,如学生早恋问题、使用手机问题等,我们觉得学校应该管理,但在如何管理及管理到什么程度,学校感到茫然。就像学生在校使用手机这一问题,教育工作者都知道是有百害而无一利,而很多家长则认为社会发展了,学生佩带手机便于和家里联系。有些学生甚至在课堂上、考场上玩手机,面对安静的教室,突然铃声大作,作为老师此时就处于两难境地:收缴学生的手机吧,有些学生家长认为侵犯了学生的私有财产权;听之任之吧,与情与理又不太可能!
困惑三:“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难以形成。曾遇到一位学生沉溺于网吧,我对他进行多次教育但他仍不悔改,于是便打电话到他家里,通知其家长到校,以便与家长一起共同教育。我拨通了该生家的电话,接电话的是他父亲。他对我
讲了一些客气话后说了句令我震惊的话:“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交给了你们老师,他上网也好,打架也好,我们怎么管得住?连你们老师都没办法,我们能有啥办法?” 听了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深思。回味着家长讲的话,我发现:家长们觉得把孩子送到学校读书,一切都得有老师操心,自己不用管了。试问家长:你们真的觉得教育孩子只是老师、学校的事吗?
我们都知道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共同管理。在一个外部环境不是十分良好的状况下,学校是不可能把所有行为习惯不好的孩子都管好的。因为有一个简单的事实:教师教学压力很大,班级人数又多,不可能在每一个孩子身上花费巨大的精力。况且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不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对孩子也娇惯,稍有不如意,就不高兴。而家长们总是顺着孩子、迁就孩子。这样又加重了学校、班主任管理的难度。更有甚者,认为教育管理孩子完全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够了,孩子的思想状况、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统统由老师管,由班主任管。且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逻辑:我们把孩子送到学校,学校就应该把我的孩子管好、教育好。这是他们为自己失职作的辩解。我们从事教育的人都知道:管好学生,仅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家长们为什么就不明白这个道理呢?
困惑四:教育绝非万能,怎样 “惩罚”学生才起到作用。许多教育家都说爱学生是教育的灵魂。所以我们大多数班主任总是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或弟妹,当他们犯错误时总是耐心引导教育。许多学生都能领会老师的一番苦心,可有些学生无论你怎样同他推心置腹地谈,即使他当面点头答应,但事后总是忘得无影无踪,屡教不改,每次好不了三天两早上。而每个人的耐心总是有限度的,当严厉批评和耐心教导都不起作用时,怎样适时适度地“惩罚”学生才有效果,让我们教育工作者感到很是茫然不知所措!
困惑五:是拯救还是放弃?对于上文中所说的这类学生,我常常头疼。有的朋友就给我“传经送宝”:家长都不管的你还管什么?对于那些你苦口婆心教育却屡教不改的学生,不如对他们不闻不问;对于那些整天不读书的孩子还不如让他们自己在社会上去接受教育。我理解这些人的一片好心,他们是怕我烦恼,怕我受伤。但是,当我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就知道了答案。因为我是一名教师,一名学校管理者。我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如果我们对他们不管不问,让他们到社会上去接受教育,那就太晚了。那还要教师干什么?那还要教育干什么?家长把这些孩子交给学校就是对学校的信任。我们有责任把他们教育好、教育成人。可是在现实面前我觉得在许多问题上我们教师尤其班主任是痛苦而无耐的,在现实面前我们的理论、我们的思想,甚至我们的行动显得多么不合时宜,有时真的想到底要不要坚持?
德育工作真的有很多困惑,我的上述观点非常的肤浅,希望有经验的同行们帮我释疑。
三、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1、树立全新的学生观。
传统的观念,将学校看成是培养人的地方。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吗?这是片面的,因为它夸大了学校的功能,高估了老师的“施与”作用,没有看到老师、学生、学校是平等、对等的关系,因而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这样就需要变“培养”对象为“服务”对象。同时学生交费,也是支撑学校生存发展的基
础之一。我们如能从这个角度思考,也许能减少一些内心浮躁和不满,也许能对学生有更多的理解、关爱和责任感。
2、创新教育方法,努力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
不知大家是否有同感?现在的问题学生似乎越来越多,通常表现为厌学、抽烟、早恋、滋事、心理不正常等。传统的处理方法:批评教育— 联系家长 — 纪律处分 — 一开了之。这种方法有一定的效果,有时是不可缺少的,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此必须创新教育方法,基本的要求是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要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努力把学生的缺点当做学生的特点去看待,去利用。做到对学生感情温暖,人格尊重,目标开导,学业激励;多做高水平的家访和加血交流活动;必要时进行师生结对,实施德育导师制度。
3、作为教师要学会:蹲下数字看学生,坐着与学生谈话,努力给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和平台。
我们面对的“问题生”或“双差生”,大部分可以说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在以分数论英雄的学习生涯中,经受老师一次次的批评和歧视,得不到老师、父母的肯定和尊重,长期处于压抑、自卑状态,严重者导致性格扭曲,心理变态。所以他们更容易心态失和,意气用事,固执偏激,屡教屡犯。然而,他们有些也有很多优良、可贵的一面:率真、勇气、真诚、肯认错、讲情义。这些可贵的精神品质,只因成绩差,常违纪,而被我们视而不见,无情抹杀了。试想,学生“情何以堪”!惟其如此,教师要学会“蹲下数字看学生”。比如教师在办公室与学生谈话,应当创设师生坐着谈话的方式,学会倾听学生,要让学生把话说完,这体现的是师生人格平等和相互尊重。
教师和学校要努力创设机会去赞美和激励学生。“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赞扬如阳光,批评如利剑。”面对这些最不缺乏批评和挖苦的学生,他们在意的是你是否看到他们的优点,能否说出他们的优点。心理学家说:满足了人的赞誉的需要,能促使其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进而增强自信,改正不足。
当然,我们知道:德育工作不是一个立竿见影的工作,不是今天播种,明天就可以收获的见效快的产业,而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百年树人,长期的、持久的工作;不象教学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样,可以通过补课、加班等时间的累加,而在短期可以见效。我们德育工作者必须要有那种百折不饶的精神,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坚持搞好传统教育,把握时代特点,认真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强抓机遇,风正心齐,乘势而上,搞好学校德育工作,再创德育工作的新辉煌!
校要善于利用社会上思想道德风范的先进典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也要善于运用社会上的反面典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只有家庭、社会、学校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各种形式的联动体系,学校德育工作才可能有的放矢,取得实效。
目前学校德育工作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社会风气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教育中没有创新,没有时代感,以一己之便来教育和教德,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因而得不到学生的认同。提高班主任教育思想的水准,能积极主动收集各种教育素材,思想教育要能小题大做,以小见大。要提高班会课的质量,求真务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做好期中前文明班级评比
狠抓常规管理,突出“严、细、实”的特点,向管理要质量,促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将高中德育培养目标分解为:道德意识、责任意识、审美意识、环保意识、生命意识、国家意识、人类意识等七大意识。制定人生规划,引领学生未来。建设昂扬向上的学校文化和极具个性魅力的班级文化
2、建章立制,抓制度建设,体现严谨、严格、严肃的管理风格。
几年来,我们建立了各项制度,并汇编了《锦州二高中学生指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制定了《二高中学生量化管理给分细则》,共分十二大项,四十八小项,以此来评价和约束学生。(具体介绍其实施办法,主要有以下几点:①领导、年部、政教记载②政教一周一公布,学期末给出总分③以此确定操行等级,95分以上有评优资格④与处分的关系⑤是班级考核的组成部分),通过此细则的实施,大大提高了我校学生的日常管理水平。本学期我们首先制订了学校值班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分别明确了值班领导、值班人员、值班的年部成员的上岗时间及上岗要求,使得学校时时有人管、处处有人管理。之后,又完善了学生管理量化给分细则,并与学生的操行评定、评优等工作挂钩,使其成为引导激励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及优秀道德品质的有效机制。政教处又为学生量化给分的统计工作制定了电子档案,并在校园网上进行了共享,只要上网点击均可查到学生的扣分时间及原由,以及学生的得扣分情况。每周一汇总,及时反馈给班主任老师,到了期末每名学生,每班学生的得分将一目了然,使这项工作科学高效。
3、以制度为依托,狠抓常规管理,突出“严、细、实”的特点,向管理要质量,促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本学期加大了学生管理力度,体现了为领导重视,身先士卒,管理手段和环节由粗放式向规范化、科学化发展,学校秩序较以前有很大改观。主要有三个方面,①将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分阶段、分专题,持续滚动开展。②大力整顿间操,抓集体、抓站姿、抓队列,从而带动间操动作的规范,质量的提高,并以此为突破,调整学生的精神状态,使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③以值周、值岗为龙头,着力培养学生的安静意识、环保意识。“高标准、严要求”使学校的纪律、卫生工作迈上新台阶。
(三)德育活动课程化、序列化、艺术化
1、德育课程化、序列化
我们知道,德育课程的教学形式应该是多元化,更多的应是活动体验型。在德育工作中,我们对德育课程化进行了初步探索,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发展及高中三年德育培养的总体目标设置德育体系,让德育活动也根据课程的特征进行设计,让主要的德育内容相对稳定并形成有效的操作模式。首先我们初步构建德育大课程框架,根据学校德育的主要形式,我们将德育划分为九大系列:主题教育系列、重大社会实践系列、班级社会实践活动系列、特色冬令营系列、重大节庆纪念日活动系列、校本节目仪式系列、常规教育活动系列、校班会系列。同时,我们又将高中德育培养目标分解为:道德意识、责任意识、审美意识、环保意识、生命意识、国家意识、人类意识等七大意识。我们将相关德育活动分年段排列,使之上升为德育文化课程,融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之中,以期构建具有二高文化特征的德育大课程。
具体措施:设立三个分年级主题目标:(高一)养成(高二)责任(高三)感恩
①主题班会系列化课程。高一年级以“适应”为出发点,为学生从初中到高中“转弯”、“爬坡”的心理适应提供多方面的帮助。对学生集中进行“如何迈好高中第一步”、“我的青春我的梦”、“学习的魅力”、“融化集体”、“竞争与合作”等系列主题教育;高二年级以“人格”为出发点,为学生健全人格,形成较自控能力,强烈的责任感和使用感提供帮
助。对学生集中进行“健全人格”、“走进社会大课堂”、“做守法公民”、“审美与人格陶冶”、“环境保护”等系列主题教育;高三年级以“成年”为出发点,对学生集中进行“步入成年”、“做具有人文精神的现代公民”、“人生考场的预演”、“理想植根现实”等系列主题教育。②主题活动系列化课程。3月份,“学雷锋、安全教育活动”4月份“爱国卫生运动”、绿化、美化劳动;5月份,成人教育系列活动;8月份,“军训、入学教育”;9月份“弘扬民族精神主题月活动、运动会”;10月份“爱国主义教育”;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③特色活动系列课程。我们还做了三个方面的有益深度 寒假开始在高三晨会时各班每天举行宣誓省去 设计了寻名人、悟名言活动,每名学生收集名家名言,根据各班及各学习阶段的特点,每天将具有激励性的名言书写的黑板前和一楼正厅的电脑屏幕上;午间晚间休闲活动时间,为学生播放一首中外名曲,以陶冶性情,培养气质。
2、德育工作艺术化
有人说,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同理,没有艺术的德育是不完整的德育。作为二高中德育艺术的典范代表是实施“人生计划书工程”、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
(1)制定人生规划,引领学生未来。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规划自我、发展自我,我校实施“人生计划书工程”——《年华里的奋斗光影》。这一工程通过让学生们对美好前程的预设,通过确定人生计划引起的心灵的震撼,帮助他们为自己的人生发展定向,激发他们内在的发展动力。“人生计划书”分为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学校对学生的短期计划是按学年进行分解设计的,每学年两个学期,每个学期再分解到月和周,每周细化到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按天计划,或按周计划。一共有九项内容(第一项:自我评价与分析 第二项:我的人生计划第三项:我的人生榜样 第四项:我的人生格言 第五项:我的行为习惯及人格品质 第六项:我的心理素质 第七项:我的身体素质 第八项:我的学业目标 第九项:我的奋斗足迹),在每一项的设计中,都有一段具有激励和感召作用的提示语。学期初,每个学生都要认真地思考计划自己的人生,把自己的理想、志向和奋斗目标写进《人生计划书》,强化信念,立志成才,向自己郑重宣言,庄严承诺。
(2)建设昂扬向上的学校文化和极具个性魅力的班级文化
校园环境建设,突出教学楼的文化氛围,五层教学楼分别以荣誉、科学、艺术、文化教育、校史为主题,营造出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
教师办公室突出本学科特色,彰显健康与人文的文化扭转 教室内校训、班训、《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张贴有序,各班橱窗、后黑板、墙壁布置各具特色,营造出生动和高品位的班级文化氛围。
(四)德育队伍专业化、科研化
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倡导爱岗敬业,团结协作,钻石学习的良好风气,加强学习和培训,构建德育效能团队,促进德育队伍的专业发展,提升了德育的有效性。
1、提升政教、年部领导的管理能力。经常召开年部主任工作会议及年部成员工作会议,集中智慧,查摆不足,共同商讨德育工作计划及德育工作方法。同时加强年部间的整体配合,使年部工作与班主任工作有机结合,及时补位,形成合力。
2、打造班主任工作交流平台
①利用校报德育板块,充分展示班主任德育管理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并对一些好的做法予以推广。②每月学校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落实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布置德育活动,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与指导,每两周各年部召开一次班主任会,旨在针对本年部的情况进行阶段总结。③每年暑假举行大型班主任经验交流会。
3、加强学习与培训
①本学期政教处组织班主任观看了全国十佳班主任的讲座②组织班主任外出参加班主任业务学习与培训(盘锦、本溪、丹东),拓展视野,更新观念,促进了班主任工作能力的提高和水平的提升。③不定期下发班主任相关工作资料。④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年青班主任的指导培训。挑选优秀班主任帮扶年轻班主任。
4、进一步完善班主任管理制与考核制度,加大班主任考评与奖惩,层层落实学生管理责任。
5、积极参与中央教科所德育课题研究,不定期召开参加课题研究成员的德育研讨会,转变了教师德育理念,提升德育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我们的班主任正在努力从经验型向科研型发展。
(五)安全工作精细化,人性化
坚持“安全第一、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重在教育”的方针,积极开展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从而加强平安校园建设。
第二篇: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不足与思考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不足与思考
当前,我校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学改革不断开展,教育教学取得一定成绩。作为一所农村初中,特别是作为全县13个乡镇几十所同类学校来说,近年来,我校教育教学的工作并不令人满意,在全县处在中下水平。作为学校的一名教职员工,面对社会、学生、家长和上级的期望,我们感到责任重大,同时也值得反思。
一、我校德育工作的不足
学校工作,德育为先。评价学校工作的好坏,教育教学成绩的取得,德育是摆在第一位的。一所校风、教风、学风不正的学校,怎么也不会取得令人骄傲的成绩。静下心来认真想想,我校在德育工作中确实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重智轻德。由于教育评价的不健全,社会评价的片面性,应试教育目前依然是评价学校工作好坏的可看标杆。至此,我校当然也不能独善其身。为此,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摆在了学校教育的首位,德育“首要”地位被忽略、被淡化了。就算天天叫的教育违纪学生也是为重点培养的尖子生服务,写在学校德育工作、班级工作和学科计划中的德育活动几乎成了一纸空文。德育的“导向、动力、保证”功能的丧失,以致除了几个重点班、几名尖子生以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道德情操沉沦,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理想、意志、人格等心理问题突出的。
二是德育教育缺乏整合。主要表现在学校、社会、家庭德育缺乏整合;学校、班级、学科教育缺乏整合;教育主导与教育主体的主动发展缺乏整合等。具体体现为,学校、班主任、2
第三篇:理想与困惑: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点思考-德育
理想与困惑: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点思考
文/邓世平
我做政教处主任和分管德育工作的校领导17年,个中滋味,冷暖自知。学校的德育工作总体上琐碎而繁杂。学者于丹在“女性品质生活高峰论坛”上说,当代女性“缺少的是春花秋月”,如果有人问我,我们的德育工作或者班主任工作缺少的是什么,我认为就是这种“春花秋月”。年轻班主任带着缤纷浪漫的情怀走上班主任工作岗位,几年下来,在他们充分感受德育工作的艰难以后,便带上了深深的落寞,继而产生的是对班主任工作的深深困惑。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现状确实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的教育对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于是有人慨叹“书不好教了,人不好教了”。记得《论语·先进》有一段记载,孔子与学生交谈,问他们的志向,最后问还在弹琴的曾哲。曾哲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译成白话,意思是: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在身上,约上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水旁边洗脸洗手,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孔子表示赞同他的主张。我们可以想象这是一幅优美的师生郊游图,师生间其乐融融,让人神往。但当代的德育远没有如此的浪漫而悠闲。
一、德育现状分析
德育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正确引导和积极影响。德育的各要素——教育者、被教育者、教育内容——正发生一场深刻的变化:
(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教师形象的嬗变。“天地君亲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身上的光环,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已逐渐淡去,社会(包括家长)更愿意从市场规则来认识评判教育和教师,因而无论是社会,还是教师本人,在功利主义引领下对教师职业缺乏认同感,德育工作者本应该像是虔诚的布道者,他们的形象和教育的功效息息相关。
(二)在物质不断丰富、知识经济的今天,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五四”青年满怀爱国热情,在民族危亡之际,可以慷慨捐躯,毁家纾难;上世纪50年代的青年朝气蓬勃,富有理想;改革初期的学生惜时如金,勤学苦练;那么当代学生也打上深深的时代烙印,他们具有聪明,敏感,思维活跃,知识面广等优点,但同时他们也有令人担忧的性格弱点:
1、以自我为中心,性格执拗而张扬。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大多有优越的家庭条件,有父母长辈的深情呵护,他们多的是任性乖张,少的是合作与宽容。
2、感情脆弱而冷漠。温室里的花朵总是脆弱的,经不起风雨的打击,当代学生往往缺少耐力与毅力,在困难面前往往一筹莫展。所谓冷漠,就是对不关乎自己的事漠然处之,因而我认为当代学生最需要的莫过于感情的滋润,让他们冰冷的眼眶里留下滚烫的泪。
3、由于离异家庭增多、留守儿童、高考压力等诸多原因,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越来越多。性格偏执、心理封闭、难以沟通、承受力差是其重要表征。
(三)德育内容呈现多元化态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我们的道德体系中既有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又有市场经济的市场道德规范要求,还要传承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因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任务十分繁重。但在一定时期内,新旧道德交织多元,人们的信仰、价值观等也必将呈现多元的局面,这对德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四)德育形式亟需创新。传统的德育形式偏重于说教,用经典教化学生,多的是理性的理解与接受,缺少情感的体验与心灵的感悟。但德育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时间,需要丰富多彩的活动,需要生动活泼的载体。如何创新德育机制,是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紧迫任务。
(五)根据德育的效果上看,社会的反作用力很容易消解学校德育的功效,这就是所说的“一丑遮百俊”,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学生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得比学校中更多的道德体验和信息,他们往往在短时间内瓦解学校德育的成效。
二、师生现状分析
我认为德育工作的主要症结在于师生间的不协调,从而导致了教与学的矛盾加剧。究其原因,可以归纳如下:
(一)教师与学生的文化背景差异
我们的教师满怀教育理想,在教育过程中,仍然是坚持传统观念,强调整体认同,弘扬社会责任,讲求师道尊严。我们的学生秉承时代风气,追求个性张扬,注重个体诉求,强调自由平等。在教育过程中,价值观的不同、文化观念的交锋是德育难以奏效的关键所在。
(二)师生的阅读背景不同
当代是一个缺少阅读的时代。缺少阅读本质上就是缺失文化的濡养。当代学生的精神养料消解在快餐文化的氛围里,图解的、搞笑的阅读只能形成浅表性思维,阅读者很难体会到阅读过程中由生涩到流畅到顿悟的阅读快感。作为师者,希望给学生以文化的“满汉全席”,但我们的学生在考试的重负下,书包里除了有教辅书,还有武打小说、都市言情小说、卡通漫画等。
(三)当代功利化的教育行为所致
导致德育的缺失,问题不在学生,而在于教育者本人或教育大环境,铺天盖地的试卷、无休止的补课,一次又一次尝试不尽的考试的失败造成了学生的反感心态。德育需要平和舒畅的氛围,需要时空情感的真诚演绎。
三、德育者的理想
(一)希望我们的学生应该这样:
1、健康。健康,应该是身心健康。体型既不是以前那种豆芽型的,也不是当下胖墩型的,他们应该有良好的体质,有矫健的运动姿态,心理明亮,态度谦虚而自信。
2、阳光。他们有清爽的外表,有灿烂的笑容,有感人的泪水。
3、诚信。诚以待人,言之有信。诚信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4、爱心。仁者爱人,有爱心才会有责任心。爱国家,爱集体,爱父母,爱朋友,爱自己。
5、会感动,懂得感恩。用感动滋养情感,用感恩学会珍惜。我们的教育不需要太多的理性,我们要让我们的学生接受更多的感动,每一次感动,就是一次灵魂的悸动,就是一次灵魂的洗礼。
(二)我们的教师应该这样:
1、充满爱心。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润滑剂,爱是教育的催化剂,爱教育,爱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爱总是大于技巧的。
2、赏析与宽容。学会以欣赏的眼光观察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允许学生改正错误。
3、细致与细腻。德育是一个润物无声的过程,需要教师细致的观察,细腻的把控,让每一滴甘甜的雨露都流进学生的心田。
4、多思与创新。教育的对象灵动而多样,任何刻板划一的形式都不能奏效,需要多借鉴,多思考,创新工作机制,做个快乐的德育工作者。
四、为德育,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一)德育生活化
传统的德育重在教化,告诉了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让人们学会崇高、优美、庄严等,教化或多或少是要追求神圣的。但时至今日,德育必须从神圣的讲坛上走下来,走向世俗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体验什么是社会公德,什么是传统美德。德育生活化就是德育情景化,在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浸染,潜滋暗长。
(二)活动系列化
在活动中渗透德育,是提高德育的有效形式。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把德育内容分解,形成系列,培养学生完备的道德素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和社会公德的养成是这个系列的逻辑起点,继而国家意识、自然意识、使命意识的形成与实践。
(三)评价多元化
学生千差万别,他们有不同的个性与潜能,尊重和发觉他们的潜能是我们的责任,当前单一的评价模式主要是看学生的学业成绩,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特别是品德方面的优点,加以培育。有的同学孝顺友爱,有的同学谦虚诚恳,千万不能一叶障目,以偏概全。
(四)师生理想化
当今是一个功利主义、实用主义高涨,理想主义式微的时代,高扬理想主义旗帜,可以为德育工作注入无穷的动力。没有理想主义就没有德育。教师和学生不能只是匍匐在现实世界里观察生活,应该常常仰望天空,关注宇宙,关注人类,关注生命,培养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第四篇: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及对策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 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发生,连校园外的一些违法活动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了未成年人的身影。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方面的原因,例如,由于我国现阶段正处于政治、经济、社会剧烈而深刻的转型时期,特别是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并广泛渗透于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不可避免的带来新旧思想冲突,社会思想混乱的局面;再如,目前社会文化结构失衡,网络色情、暴力文化泛滥等等。这些都对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校园暴力事故之所以频频发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校对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过于注重智育而忽视德育。现在大部分学校仍秉承分数至上的传统思维模式,片面夸大智育成果在教育中的作用,单纯追求升学率和考试成绩,忽略了以德育为首的全面的素质教育。部分教师在教学工作、日常教学事务中也表现出偏袒优等生,忽视甚至歧视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尤其是“双差生”。结果导致部分学生自暴自弃,逃学甚至退学,到处滋事生非,发泄其内心的不满,甚至走向暴力犯罪。
由于目前对学校德育教育的有效性没有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使得主管部门的检查、学校的落实都没有具体的“依据”。导致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教育专家认为,如果学校一味地强调学科考试成绩,而不注重提高和健全学生的品德,即便有教育成果也是有缺陷的。
2、课程的德育功效被忽视,三维目标落实不到位。就目前现状来看,无论是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还是初中的《思想品德》,都没有充分发挥出它们实施德育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其他各学科的教学更是只注重知识目标的落实而忽视德育教育的渗透。
3、德育教育家庭、学校结合做得不够。目前在农村中小学,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独生子女多,大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单亲家庭、隔代看管、留守、寄养等情况较为普遍,家校联系、家庭教育比较薄弱,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德育教育合力。
针对上述问题,要预防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营造平安和谐校园,切实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健全和完善学校德育工作制度
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因而学校教育工作应以全面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
育为着眼点。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全面推进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学校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发挥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导向和保证作用,为智育和体育、美育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因此,学校要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把培育“德才兼备”的育人目标作为学校的指导思想,健全德育教育工作制度。要健全德育教育工作制度,具体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学校要把学科教学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列入到学校的整体教学计划中,通过必要的措施来规范和保障其实施。在制定的教师的岗位职责中增加学科教学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使其成为考核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重要指标,并且影响教师的评先评优。
2、中小学校要进一步完善班主任工作制度。班主任是学校班集体的教育者和组织者,也是接触学生最多的老师, 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要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学校德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考核。班主任要对学生指明努力方向,循循善诱,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使他们不断进步。班主任在平时就要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来要求学生,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鼓励他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奋斗。对于工作出色的班主任,学校在评先评优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3、完善学生的思想品德评价体系,促进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持续持久的发展。学校要制定和健全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的综合考核评价方案。对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标准不能是只看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成绩;评价方式也不能只是教师评价学生,写几句带共性的评语,这样的评价起不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完善评价体系既要评价学生思想表现,又要评价学生人格因素。例如学校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把学生平时的思想道德品质方面的表现记入学生成长记录。
4、完善全员育人导师制,全员育人导师制就是教师全员参与育人。在政教处、教务处和年级组的统一组织下根据学生的学科学习实际、思想状况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由年级组统一安排,使每个教师成为几名学生学习、生活、心理品德等方面的导师。通过导师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强化导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促使教师从办公室自觉主动地走到学生中间,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学习指导和生活引导,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全面地发展。
“德育导师制”是学校班主任工作必要而有效的补充。具体说就是在“整体、合作、优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学校班级德育的诸
多目标、诸多任务分解到担任“导师”的任课老师身上。导师依据“用心沟通,以德树德;竭诚交流,以情动情;刻意磨练,以志砺志;修身垂范,以行导行”的育人原则,既教书又育人,既管教又管导,从而形成整体合作、优化班级管理教师群的一种班级管理模式。
5、完善对学校的德育评价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把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评价纳入学校全面教育质量评估中,加大德育工作在学校综合评估工作中的权重,加大道德行为在教师、学生综合评价中的权重。要注重评价的真实性、过程性和激励性。努力发挥德育评价在学校发展、学生成长中的教育激励功能。
二重视在各科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教育家徐特立说过:“教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教育后代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德的人。”教育家杜威说过:“没有离开智育的德育,也没有离开德育的智育”。这些名言都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处理好学科知识教育与德育渗透的关系。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观点,课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要求教学要做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因此,要强调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的观点,开发各学科的德育资源,注重学科渗透,发挥各学科课程德育优势。各学科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在备课和上课环节上,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把握好教材中学科知识与德育的结合点,注重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真正体现“教材是对生活的总结、生活是对课本的延伸”这一宗旨,让每一个教师都既教书又育人。
各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最高境界就是“秋水无痕”,就是“润物无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这句话道出了“无痕教育”的真谛。“无痕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育人技巧。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中,要追求这种“无痕”艺术。有时,教师轻描淡写的一句鼓励,富有深情的一个眼神,不露痕迹的一个暗示„„都会给学生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产生极大的影响。与各学科相结合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应该是口号式的道德说教,而应该由我们每一位教师结合本学科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各学科教材德育素材,进行“无痕”渗透。
例如,充分挖掘各学科教材内涵,结合各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讲授《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一课时,老师要让学生感受到志愿军战士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品德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
气概,从而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
化学教学中讲到纯碱这种物质时,可向学生详细介绍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的事迹:他留学美国时,看到我国制碱工业被美国公司垄断,非常气愤,毅然回国,潜心研制制碱技术,打破了帝国主义对制碱技术的垄断。1926年生产出的“红三角”牌纯碱获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他成功地改进了生产纯碱的索尔维法,发明了“侯氏制碱法”,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这样教学使学生深受感动,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英语课教学中讲到《
这一单元时,教育学生学习爱迪生从小立志为祖国为人民作贡献的崇高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地理课教学过程中在讲授《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一节时,告诉学生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统一是任何人、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国主义情操。
历史教学中讲授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城、汉朝的造纸术和地动仪、隋唐时期的赵州桥、宋元时期的活字印刷和指南针,无一不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英雄的事迹可激发学生为中华之振兴而读书
则徐虎门销烟、大平军勇破洋枪队、邓世昌勇撞日本旗舰、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狼牙山五壮士抗击日军„„过这些史实的讲述使他们思想得到升华
体育课教学中可讲一些有关的国家优秀的运动员事迹
打吊瓶上奥运赛场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再如,充分挖掘各学科教材资源,制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教学燃烧、爆炸的知识时
人为或由于不负责任而发生的火灾、时,向学生介绍一些当今社会上利用浓酸毁容的惨剧事例
生体会到犯罪的严重后果和应受的惩罚
地理教学过程中可向学生介绍近年来国家制定的与地理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土地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滥伐森林、滥占耕地、滥杀野生动物、滥排放废物污水废气等等违法行为必将受到法律惩罚。
:商朝的青铜器和天文历法、秦朝的兵马俑和万里长,为了祖国和人民的荣誉,Book 3 Unit 7 A Man Who Never G ave Up》: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林 通,点燃他们的爱国激情。,如许海峰,而不惜带病之躯的事迹,结合各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法,给学生详细地介绍一些爆炸事故;在教学酸一节的知识,从中让学,懂得法律的严肃性。教育学生作为一名中华人民培养学生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
共和国的公民就要遵纪守法,这样才能国富民强,否则将会变成历史的罪人。
数学教学过程中在讲到“圆的面积”时,结合飞机场环保要求,教师可编出“飞机场要想保证周围居民不受噪声污染,其半径、面积应大致为多大?”同时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法的知识等。
我们经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多学科整合的教学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道德实践,陶冶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科整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适度的原则,把握最佳的教育切合点;万不可随意相加,颠倒主次,以至于适得其反。
三 加强家校结合,构建德育网络,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可见,教育工作不仅需要学校,更重要的是需要家长的配合,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密切配合,才能更好的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要建立学校、家庭德育教育网络,就要进一步拓宽学校与家庭联系的渠道。学校可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长接待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网上联系和教师家访等形式同学生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及时交流情况。学校可开设“家长接待室”认真听取家长对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学校开家长会时要注重学生个性特点、发展状况的分析介绍,不能把家长会开成“告状会”、学生成绩排名会。家校联系过程中,学校要特别关注特殊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特殊家庭(离异、单亲、特困等
导。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不断提升家长学校的办学质量,宣传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传播成功教育案例,引导家长加强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等。学校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注重对子女的品德教育以及健康人格的培养。
可以说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补充,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连接纽带。只有家校两方面共同努力,相互配合,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才能给孩子品德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总之,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门艺术。加强中小学校德育工作,事关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兴衰大业。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探索,努力构建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网络,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以确保青少年学生校内外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家庭教育指向家长深入
第五篇:当前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当前农村学校“新八德”教育工作的思考
——《学校“新八德”教育体系》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2015年5月13日——5月15日,国家教育科研成果、重点课题《学校“新八德”教育体系》宣讲团在我乡中小学师生开展学习培训。可以说,这次培训专家不仅送给了我们一堂精彩的演讲,更主要的是送给我们一份营养丰富的“新八德”精神食粮。通过宣讲专家精辟的讲解、深入浅出的剖析、生动贴切的现实事例,我对“新八德”的内容,有了清晰的了解,对为什么要推行“新八德”和实施“新八德”的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初步掌握了推行“新八德”教育高效教法的实施方法。
一、“新八德”的内容
“立志、孝亲、尊师、友学、长善、救失、守法和落实《弟子规》”新八德,是王起顺老师提出的并取得成果的重点教育科研课题。“新八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瑰宝,具有中华民族生命力的全新价值。同时,“新八德”教育与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教育目标也都是相一致的,“新八德”是“八荣八耻”教育的根基,“新八德”符合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理论,“新八德”是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教育,“新八德”是以传统文化为起点,现代文化为落脚点的教育,“新八德”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有机的结合体,符合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这一理论要求。
二、推行“新八德”的意义
当前,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教育发展已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时代。然而,在当今中国,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们不难看到,在广大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落后的乡村,学校、在家庭、在社会,对下一代的教育仍然有缺位失败的地方。有人说“到底是谁宠坏了孩子?是学校、是家庭、是社会”。在家庭,父母溺爱子女的现象尤其明显,不让子女从事家务活动,子女要舍得舍,子女成为“小皇帝、小公主”的现象极其普遍。在社会,一些举止粗俗、吃喝嫖赌、打架斗殴、家族暴力等丑恶现象,无形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1992年8月,日本77名学生与中国学生一起到内蒙古草原开展夏令营活动,中国的孩子表现出来的各种丑态与坚强的日本孩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的下一代,不是日本的对手!”日本一位带队老师的一句话,触动了我们每位中国人的心灵,重重地给了我们当胸一拳。近年来,中国学生离开父母,不会生存、不会自理现象较为普遍,因不会游泳而溺水死亡事件频频发生。当前,在一些学校,背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单一的唯分数、唯升学论,已成为评价老师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于是老师的德、智教育中出现了侧重。九十年代以前,学校经常安排有义务劳动、有郊游活动,有挑战性的、竞争性的体育运动,如今,这些活动我们少见了,甚至一些稍微剧烈的校内体育活动都不开展了。这些现象,泯灭了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丢弃了敢于挑战、敢于冒险、敢于竞争、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两基”攻坚期间,一名四年级学生不肯上学,母亲对孩子说:“快上学去吧,要被老师批评的。”孩子说:“怕什么,我不去上学,老师自然会来求我的,要不然他的日子就不好过!”如今,学校、家庭、社会这个“三维”教育方式出现了错位现象。在学校,因教育问题而引发的学生出走、自杀、自残等伤害事件数不胜数,因追究制、倒查制,因教育问题引起的教师被追责的事例层出不穷,教师也成了一个高危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个荣誉也渐渐被淡化。我身为一名学校校长,看到这一切,我真感到纠心。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大声疾呼:“救救孩子!”我要向全社会大声呼:“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救救我们的孩子吧!”。“新八德”教育,正是我们学校工作首当其冲的任务,是迫在眉睫、的任务。推行“新八德”教育,势在必行!
总之,“新八德”教育对学习方法和教学原则所做的这些提示非常适用。因此,我打算将“新八德”教育内容正式引用到我的实际教学工作之中。并且进行“新八德”教育时,要求学生要做到的,我首先就应该亲自去践行。因为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因此,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一定要以以身作则力行“新八德”。通过这次学习培训,我们学校将按《学校“新八德”教育高效教法》的指导,开展一系列“新八德”教育活动。将学校打造成一所“立志、孝亲、尊师、友学、长善、救失、守法和落实《弟子规》”农村寄宿制示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