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统道德对大学生的影响力
传统道德对大学生德育的积极作用还有多少?
传统道德影响力调查问卷分析
丁 洁 安徽财经大学思想政治教学研究部 安徽 蚌埠 233030
摘 要:本文旨在通过传统道德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力进行问卷调查,综合分析大学生德育发
展情况,分析高校德育教育对传统道德的继承与摒弃问题,倡导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建设应加强传
统道德的发扬。
关键词:传统道德,影响力,积极作用
[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2-2139(2011)-08-0166-02 当今时代不断进步,高校德育教育也在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的关系中谋求更好的发展。眼下,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问题已
成为社会关注热点。从多年前的马加爵事件,到开车撞人捅死受
害者的药家鑫事件,都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缺失,让人
不得不反思,传统道德在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中积极作用还剩
多少?
所谓传统,“是指过去的某一时间范围,是由过去的物质条
件和制度、过去的社会心理意识、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决定的”
[1]。
传统道德,即是过去的思想道德范畴和道德规范。时代在进步,传统的并一定都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当代大学生生长在复杂而
又充满矛盾和冲突的多元文化环境中,其价值取向又展现了多元
性和独立性,以及大学生思想内在的矛盾和冲突。”
[2]
例如,现
在很多大学生,大多既踌躇满志,但又思想片面;既憧憬事业成功,却又不能吃苦耐劳;既推崇友谊至上,却又是既得利益者。
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步伐,可以说,大
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
生观和价值观的建立。
本文即是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了传统道德认
可度的统计,并通过统计结果来分析传统道德对当代大学生的影
响力。这份问卷调查,涉及了中国优秀传统道德诸多方面,例如
“见义不为无勇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言而有信”,同时也涉及了相对来说落后的传统道德思想,例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调查采用了无记名形式,在大学校园
随访了 300 名在校生,其中 200 名本科生,50 名专科生,50 名
硕士研究生。
一、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通过这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既对优秀传统道德
给予肯定,又反对了封建糟粕思想。
在调查问卷中,“为朋友两肋插刀”这一观点,仅有 51%的赞同率。另有 28% 的既不赞成也不反对。其实,这从一个侧 面也反映出了当代大学生的理智与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多同学认 为,“为朋友两肋插刀”是片面的,在对待朋友的问题上,应该 更多一些理性,要明辨是非,不能一味的因为朋友意气而违背道 德准则。在调查中,不赞同率最高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反映了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 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即是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 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 作出表率。可以说,“三纲”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控制人们思想、防止人民“犯上作乱”的思想武器。
对于多项优秀传统道德,例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言 而有信”,大多数同学都表示赞同。有 75% 的同学认为传统道 德对大学生的行为有制约作用,有 83% 的同学认为优秀传统道 德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充分影响着其的言行举止。另外,有 52% 的同学不认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对 尊重个性有消极作用。孔子的儒家理论是建立在礼教的基础上的,一般而言,礼是基本的行为规范。虽然“四勿”具有浓厚的封建 礼教色彩,过分夸大了封建礼教制度。但是在当代,这一“礼” 已经不完全是过去的那种封建观念,更多的是一种道德规范。近半数的同学否定了这一消极观点,说明在当今主张张扬个性的时 代,当代大学生仍然没有忘记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在调查问卷中,有 60% 的同学认为“当代大学生的传统道 德意识弱”,不赞同和不确定的各占 20%。这反映出,当代大学 生对于自身道德水平的要求准备并没有降低,超过半数的同学认 为当代大学生的传统道德意识有待提高。与之相对应的是,“当 代大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道德”赞同率达到 96%。可见,当代大学生仍然认为传统道德的可继承性。他们并没有在 传统道德和现代道德的天平中偏向后者。确实,中国从古至今,一直是闻名中外的礼仪之邦,赞同优秀传统道德的继承,是对中 国传统道德的肯定,也是对中国礼仪之邦的肯定,更是对中国传 统文化的尊重。赞同率位列第二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赞 同率达到9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 中提出的观点,而八字成文则是出自梁启超。意为天下大事的兴 衰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自古就有“平天下”的思想,把“报效国家、报效社会”作为人生理想,是我 们开展德育教育的社会性目标。
二、高校德育工作应发挥传统道德积极作用
(下转第168页)文学家
2、学生管理中的“从众效应”的思考
高职学院的学生有很多的从众行为,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 极方面。对高职学生的从众现象,对于优化群体结构,利用从众 行为的积极影响,防止其消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职学院的学生自我意识弱化,独立性较差,缺乏个体倾向 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比较容易出现从众行为。从众心
理人皆有之,但以被动为前提的从众,势必使学生的独特失去价 值。一味从众便会使学生自己失去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抛却属于 自己的领地。这是从众行为中消极现象抬头的主要原因,即使从 众行为出现积极效应,但一旦失却这种从众氛围又很容易不知所 措,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走向社会后的迷惘、失落,实际上 这是从众现象最直接的后遗症。
如何应对学生易产生从众效应这样一种现象,我们需要努力培 养和提高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遇事和看待问题。曾经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学生管理工作者,学生吸烟,在高职院校学生是介于未成年与成年人之间的这样一个年龄段,为了学生的身体健康规定校园内不允许吸烟。但是在校园的一些 角落、厕所等地还是有学生在偷偷吸烟,面对这些学生,当我们 找他们谈话时,得到的答案经常常是看到别人吸自己所以也吸。这也是从众效应的一种体现,学生发现周围的学生有吸烟的行为,他们就不自觉地加入了,这其中有逆反心理的作用,也有面子观 念等在作怪,毕竟真正染上烟瘾的学生是很少的。要让学生摆脱 这种消极的从众心理,我们采取的办法是首先让学生对吸烟的危 害有个明确的认识;其次是从制度上重申吸烟是违背学校学生管 理规定,要受到处罚。以上是根据学生情况制定的应对决策,制 订了对策还要好好的实施。通过开展了文明校园创建活动举行了 “吸烟有害健康”知识讲座、“吸烟有害健康”图片展、“良好 生活习惯养成”知识讲座等一系列的活动,通过宣传让学生认识 到吸烟的危害性及在公共场所吸烟是不文明的表现,增强了学生 自觉抵制吸烟的内因。同时对一些在活动期间在校园公共场所吸 烟的同学,进行相应的处罚,让他们清理教室卫生,做一天“吸 烟有害健康”宣传使者。通过这些手段帮助学生摆脱这一不良从 众行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客观存在的公理与事实面前,我们也不得不“从众”,如
“母鸡会下蛋,公鸡不会下蛋”——这个众人承认的常识,谁能 不从呢?因此,对“从众”这一社会心理和行为,要具体问题具 体分析,不能认为学生“从众”就是无主见。比如大家都认真学习,我为了不从众就不认真学习,这自然是不正确的。生活中,我们要扬“从众”的积极面,避“从众”的消极面,努力培养和 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遇事和看待问题,既要慎 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使 判断能够正确,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凡是都“从众”或都 “反从众”都是要不得的。
四、总结
高职教育中的学生管理要讲究策略与方法,把决策理论与方 法的理论知识运动到学生管理中,有助于提升管理理念。同时好 的决策与实施方法,既能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也能促进学生建 立健全的人格。为其今后走上社会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奠定良好 的生理、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决策理论与方法》作者:方志耕等 科学出版社
由此次调查问卷可以看出,传统道德对当代大学生具有很深 的影响力,特别是一些优秀的传统道德,并没有在这个主张思想 自由和要求个性张扬的时代里被遗忘。与此同时,我们在开展高 校德育工作之时,应将传统道德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理智区别 开来。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当代大学生自身要有辨别的能 力,另一方面,就需要高校德育工作者审时度势,将传统道德的 消极面摒弃,举一反三,将积极面发挥到最大化,以实现高校德 育的高效进行。
首先,传统道德是制约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不能 将德育工作与中国传统道德想脱离。虽然现代教育与传统道德的 状态与特征不同,但是我们在摒弃封建糟粕思想和继承优秀传统 道德的同时,“还要继承传统教育的教育传统”。
[3]
其次,德育工作应该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力争教育方法 多样化。高校德育工作,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 的道德观念。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不能再拘泥于过去的单向灌 输的方式,要改变简单的课本教育和学生被动地接受模式,应该 增强沟通,增多交流,注重思想的疏导,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传统 道德的积极作用。
第三,德育工作要有针对性,要突出优秀传统道德的影响力。例如中国传统道德强调国家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一切,在高校德 育工作中,就应该将这种集体主义思想突出,使得学生的以自我 为中心的思想得到瓦解。又例如,在重利轻义还是重义轻利的问 题上,应引导学生摆脱拜金主义的利益引诱,发扬传统道德的“义 以为上”精神。
第四,学校应加强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要有良 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用现代化手段影响和教育学生。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是当代道德建设的基础,也是当代道德 教育的最基本内容。”
[4]
当代大学生对优秀传统道德的继承与发
扬,表现在具有很强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具有远大理想和对 于公平公正的要求,对于优秀传统道德的认可程度较高,对于道 德沦丧现象的嗤之以鼻等。概括说,优秀传统道德对于当代大学 生的积极作用体现在政治观点、价值取向,以及未来理想等各方 面,塑造了当代大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质。传统道德是历史的产物,当代大学生需要摒弃封建糟粕思想,继承优秀道德思想。在处理 优秀传统道德和封建糟粕思想的关系过程中,应该本着古为今用 的原则,和批判继承的态度,发挥优秀传统道德积极作用。参考文献:
【1】梁金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M].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5
【2】郑永廷,张彦.德育发展研究——面向 21 世纪中国高
校德育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
【3】郑永廷,张彦.德育发展研究——面向 21 世纪中国高 校德育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
【4】薛天祥,周海涛等.WTO 与中国教育.[M].中国青年出 版社.2001.7
(上接第166页)
第二篇:传统道德对大学生影响力调查
传统道德对大学生影响力调查
本调查目的在于了解传统道德对大学生的影响,请同学们按自己的日常所思,所做的实际情况填写,谢谢合作!
专业:----------性别:----------
一.1.你喜欢阅读中国古典的程度是?
A.非常喜欢B.比较喜欢C.讨厌D.没感觉
2.阅读它的驱动力是?
A.对知识的渴望B.对古典文学的热爱C.对传统道德的追求
D.能提高素养获得心灵的宁静E.处于外界所迫F.其他
二.1.你是否会主动了解中国传统道德?
A.是B.否
2.你了解传统道德的途径是什么?(多选)
A.网络B.古典书籍C.课堂D.日常生活E.父母(家族)影响
三.你觉得哪个方式能更好地修养道德?
A.立志B.学习C.克己D.内省E.慎独F.其他
四.生活中你一般将下列哪个放在第一位?
A.亲情B.友情C.爱情D.自己E.其他--------------------
五.你对“言必行,行必果”的看法?(诚信)
A.非常认同B.视情况而定C.不认同D.不清楚
六.你对“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的看法?(仁)
A.非常认同B.较认同C.不认同D.不清楚
七.你对“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的看法?(义)
A.非常认同B.较认同C.不认同D.不清楚
八.你对“夫孝者,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本也”的看法?(孝)
A.非常认同B.较认同C.不认同D.不清楚
九.你对“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的看法
A.非常有道理B.认同C.一派胡言D.不清楚
十.你在日常生活中对上述传统道德的注意及体现在言语行动上的情况是?
A.已成习惯B.留意时C.别人提醒时D.根本不信这一套
十一.1你听到小悦悦事件的第一反应是?
A.非常愤怒B.心寒C.平静D.不关我事
2.你对道德败坏现象会采取行动的情况是?
A.一定会B.通常会C.关乎自己才会D.没这回事
第三篇:优秀传统道德具有强大生命力影响力
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河北丰宁信访干部马江:我从来不说这事儿我管不了,心里装着老百姓,再大的困难也不怕!在岗位上不干出点“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的成绩,咋能对得起自己呢?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流变,化育为中国人的基本人格精神,同时,也建构了以克己奉公、仁爱兼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修身自律、躬行实践为主体的道德体系,成就了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精神支柱。
道德具有历史继承性,它的发展轨迹同时也是人们行为规范的传承过程。今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们不仅是当今中国社会的道德基石,也是完善个人道德素质、涵养社会道德氛围的重要助力。
尽管道德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各个阶级、各种类型的道德在本质上存在着差异,但是,不同时代的道德规范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更不可能凭空创造出来。道德的传承性决定了后一时代的道德往往是从前一时代的道德演变而来的。
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中说:“应当明确地认识到,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没有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不能完成这项任务。”道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继承和吸收传统道德的精髓,并因应时代发展不断对其进行丰富,必将对构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体系和先进道德体系起到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事实上,当今中国社会的道德发展从未离开中华优秀传统道德的浸润。沿着历史的脉络回溯,从先秦时期孟子所倡导的“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到唐代杜甫吟咏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再到清代林则徐的凛然一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如是“为国利民”的高尚道德情操一直被历代“仁人志士”所共仰,它不仅标示着个人的道德诉求,也彰显了整个社会所向往的精神境界。
再以当下的视角审视,坚持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为上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克己奉公思想依然是中国社会普遍倡导的道德制高点。无论是“神九”飞天的宇航员、奥运拼搏的健儿,还是身为社会普通一分子的最美司机、最美战士、最美护士,他们都在以自己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延续并不断发展着“义以为上”、“先义后利”的中国传统价值观。
历史和当下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时空,然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却始终绵延不息,如同一条精神生命线,串联起一部独特的道德传承史。
中华民族对道德的理解有着较为恒定的共识,比如:倡导人与人之间的相和,重视对人的尊重和关心,墨子曰“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倡导人格塑造,鼓励发挥人的能动性,《易经》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倡导人文情怀和容纳万物的胸襟,孟子曰“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倡导修身自律、躬行实践,荀子认为“不知荣辱,则不能为人”。这些阐述与当今中国社会主义道德所倡导的 “和谐共处”、“自爱自强”、“助人为乐”、“知荣明耻”具有一脉相承的历史关联。显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和传统道德的基本因子依然具有与时代相结合的持久的生命力。
当然,对于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借鉴,不是一个机械的过程,更不是一个全盘接收的过程。孔子将道德学习概括为“学”、“问”、“思”、“辨”、“行”五个阶段,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对待传统的正确态度应当是全面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必然而且应当是对中国历史上优秀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发展。把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结合起来,创造出人类更高层次的精神文明,已成为社会主义道德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以市场经济为背景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优秀传统道德,将极大地丰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对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提炼和升华,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荣辱观是中华传统伦理学中最基本的道德范畴,是道德精神、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的核心,是个人修身之根本、民族精神之精髓、以德治国之基础。古人将礼、义、廉、耻视作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则国乃灭亡。可见,确立正确的荣辱观,对社会的价值导向、文明程度,人民的精神状态、道德认知和道德境界,具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发展和道德观念的不断更新,我们仍要坚持把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作为道德评价的标准,继承优秀的道德文化遗产,传播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观念、新道德,从而使全社会的公民道德建设既体现优良传统,又反映时代特点,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第四篇: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影响力调研思考
在一个几乎人人都有手机、摄像机等信息发布设备的今天,象牙塔不再是一块净土,相反,受大众传媒的影响越来越大。一方面,大学生是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的群体,有着对大众传媒信息本能的求解;另一方面,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海洋面前,这一群体又有着“迷茫不知辨析”的通病。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素质养成是一把“双刃剑”,应当自觉发
挥主流引导作用,引导大学生吸取“信息精华”,远离“信息糟粕”。
大众传媒在大学校园的影响力分析
大众传媒,既包括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传统媒体,也包括手机等新的信息载体,但大众传媒由于自身的特点与定位不同,对大学生的影响也各有短长。
1.电视:我国电视普及率虽然很高,但由于高校目前现有的硬件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所限,电视在高校校园内很大程度上充当了教育的“道具”,对大学生的影响有限。很多情况下,电视只是充当了重大事件的发布渠道,如学生会组织学生集体观看重大赛事、重大新闻事件等等。其他时候,电视对大学生的影响有限。
2.报纸:报纸因其廉价、方便阅读、便于保存、易于传阅等特点,深受大学生认可。一项调查显示,被调查人群中,86.7%的大学生有阅读都市生活类报纸的习惯,其中有大概10.5%的人每天阅读都市类报纸,26.6%的人一周阅读3~5次都市类报纸。但大学生看重报纸提供的实用信息,报纸的告知功能强大,引导作用有限,报纸作为大众传媒“道德标杆”的作用被淡化。
3.广播:“居一室而知天下”,广播这一日渐消退的传统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有着得天独厚的生存土壤。广播电台以其独有的廉价、便捷、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受到了很多大学生的喜欢。目前看来,广播的娱乐功能受大学生喜爱。另外,各类点播、征文、夜话,因为参与性强,也深受大学生追捧。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广播在校园内受冲击不小。
4.网络:网络对大学生影响有着不可比拟的绝对优势。就在几年前,高校还在为是否对学生开放互联网而争论,而今天互联网的影响已经让人们无路可逃。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已经今非昔比。网络的即时性、虚拟性、交流的便捷、海量的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已经拥有了绝对的话语权。一条网线、几个路由器,就能让一个宿舍的所有人上网,且价格低廉。有的高校甚至整个校园都能无线上网,这给大学生上网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同时,网络正在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阅读习惯、生活方式与社交思维模式。聊天、写博客、充当网络写手、做版主等等,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已经具有明显的网络色彩。
但网络的负作用也不容易回避。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经常上网的达到80%,而这些人中只有15%是为了学习,其他40%的人是上网聊天,25%的人则是上网玩游戏。网络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一些灾难性的后果:交友不慎、上网成瘾、迷恋虚拟世界不能自拔等等。
5.新媒体:新媒体是指相对于报刊等传统媒体而言的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新媒体种类很多,主要有手机短信、手机报、手机广播电视等等。这些新兴媒体往往依托于网络,大学生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容易成为新媒体的首批受众。目前,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
6.校内媒体:大学中的校报、广播站、电视台、网站等,更多体现在大学生的参与方面。除了纯粹学习上的实用性之外,校内媒体的告知功能有限,大学生更看重校内媒体的参与制作过程。但由于校园bbs的双向互动性、自由度较大,接近性更强,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重视,校园bbs的引导与组织功能凸显。
大众传媒应改进在大学校园内的有效传递
1.大众传媒应引导大学生杜绝“信息糟粕”,有效吸取“信息营养”。
从受众层面来讲,大学生面对海量信息,缺少辨析与合理使用的能力,对信息中的糟粕缺少抵制的意识与勇气,对负面信息的不抵抗也令人担忧。在信息污染当中,很多大学生不知所措,迷失了自我。有句话说得好,“现在的文盲,不是不识字,而是不能从海量的信息中获取有用部分的人。”因此,培养大学生科学获取信息、并从中汲取营养的能力非常重要。在这方面,大众媒体应当发挥主流引导作用,引导大学生吸取“信息精华”,远离“信息糟粕”。
2.媒体报道高校学子,应当立足主流,弘扬正气,向社会展示大学生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在一些大众传媒上,关于大学生报道的负面新闻占了多半,个别媒体热衷报道大学生交友被骗、打工被骗、同居、浪费现象严重等等,而对贫困生自强自立、自主创业以及青年志愿者的典型却鲜有报道。这类不负责任的报道长此以往会引起大学生的反感。还有很多大众媒介以引导和刺激消费为名,利用媒体颇具诱惑力和鼓动性的宣传,宣扬和倡导极端个人主义、物质至上的价值观,使青年学生产生炫耀、攀比、超前等不健康消费观念
。甚至还可能唤起一些大学生潜意识里的非理性需求和欲望,进行不顾自身经济能力和家庭实际情况的消费。这类报道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因此,大众传媒应当树立高度的责任感,深入了解大学生的精神诉求,多多弘扬积极健康、朝气蓬勃、自强自立的主流大学生形象,为大学生校内校外创造一个真实的、良好的社会认知度与美誉度。
3.大
众传媒应该增强与高校的互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充分发挥社会大课堂的教育引导功能。
面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的受众群体,大众媒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众传媒,特别是网络媒体,应该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发挥其高度的互动性和实时反馈的特点,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发挥传媒对学生的舆论引导功能,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加有效的教育、引导和更为有力的支持、服务。高校管理者也应该积极主动地配合好大众媒体,为大学生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第五篇:传统道德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意义
传统道德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意义
2011946074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得作用越来越突出。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传统道德在当代大学生社会生活中得影响和意义,指出传统道德在如今社会群体中得缺失和压力,进一步唤醒人们的道德良知。全文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阐述两种不同的观点:传统道德在社会的缺失和如何重塑人们的道德观。并指出当代大学生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文章最后提出应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关键词】 传统道德 继承 弘扬 缺失 重塑
引言
人类道德的发展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是在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当代大学生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新的实际,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当代大学生面对社会中得道德激荡,应正确认识传统道德的作用,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在道德主体中完善自身。
一、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及继承和发扬传统道德的意义
中华民族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良道德传统,这些优良道德传统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丰富源泉。这些优良道德传统,概括起来主要有:
(1)注重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2)(3)(4)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5)(6)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一种高层次的需求。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此外,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要内容还有谦虚自律,宽以待人,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师敬业,以及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奋发图强等。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道德资源十分丰厚。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国历史上不同时代人们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的体现,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和概括。今天,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需要。
(2)在需求。
(3)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
二、道德的市场色彩—中国法律制度的缺陷
随着人类的发展,现代社会更是将一切理想的存在变成实体性存在,利益取代了德性,在人类生活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使自我的快乐扩大,使自己资产增值,是人们第一关心的问题,而人的道德心又与人的行为动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现代的人们更习惯于视道德为一种个人与他人或社会的特殊交换,相信只
有利益不会撒谎,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的人格信任关系被货币信任所取代。这种道德利益交换像一只无形的手在调控着个人及社会道德的生成,使道德带有明显的自我功利色彩。
在道德交换中,道德成本也是人们所计较的,虽然这个行为是人在无意识中进行的,但不能否认它的存在。当违反道德成本过低,而遵守道德的成本太高时,人们选择的往往是成本低的不道德。
举个例子,就拿厦门的公交系统来说吧!厦门的公交无论是在上下班还是其他时间通常都是非常拥挤的,而挤公交这是让所有的人都头疼的一件事,公交文明在厦门以及全国都很难实现。现在假如有一个很反感乘公交挤车的人最后也加入了挤公交的行列,是因为在挤车的那一霎那间他得大脑中形成了关于要不要挤车的成本计算:如果不挤上这趟车,下一趟什么时候来都不知道,如果上班迟到了扣除的奖金加上受到上司的批评,甚至可能因此失去工作等等。这样一计算,排队等车的成本或代价太高,于是,几乎不费成本的挤公交成了他的选择,道德轻而易举地抛之脑后。中国人挤公交不是因为中国人有挤公交的偏好,而是排队的道德成本太大了,而道德成本远远高于不道德成本,这是制度的错而不是道德的错,制度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道德是市场的。类似于挤公交这样的道德成本计算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因为道德的代价总是大于不道德成本,所以造成社会见义勇为行为的稀缺。
三、传统道德常遭蹂躏—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欺凌
当代社会不仅仅出现了反道德,更有甚者,现代社会出现了一种更可怕,可悲的现象,那就是道德蹂躏。对此,人类常常自我安慰地解释说这些现象都是社会变迁的的产物,中国人对这种道德蹂躏的现象,常以局外人的身份将其归之于西方文化的产
物,并且以一种道德优势的态度来批判这种异己文化,但是这种态度有太强的政治色彩或者说狭隘的民族自我情感。传统时代,人们评价人的标准是好人和坏人,君子和小人,道德意义非常浓厚,但是儒家耗时几千年所构筑的庞大而厚重的君子小人文化体系,却经不起现代经济的一阵轻风。当道德不再成为衡量人的价值标准,当我们不在以君子,小人,好人,坏人来看人而以穷人,富人,当官的,老百姓来评价一个人的时候,道德的权威性就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开始消失了。
例如,当代中国存在着这样一部分强势群体,他们用道德来约束别人,让别人遵守道德以保证他们的平静而尊贵的生活不被打扰。从河北“李刚案”中不难看出,的确中国现阶段存在着这一部分特权阶级。他们以自己的强势身份蹂躏着弱势群体。对于那些身处社会强势之人而言,道德很少有实在的用途,与他们手中握有的各种社会资源相比,道德的价值微乎其微,钱与权就可以保证一切,甚至可以把不道德变成道德,使道德永远站在自己的一边。中国的红十字会管理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现象,2011年6月20日,郭美玲在网上公然炫耀其奢华生活,并称自己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而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因为郭美美,中国红十字会身陷一场史无前例的质疑之中。它旗下一个名为“商红会”的机构,冉冉升起,成为今夏最为耀眼的名词之一。让我们回归慈善的本原。《魏书·崔光传》有云,“ 光宽和慈善,不忤于物,进退沉浮,自得而已。”简言之,慈善,是不附加任何要求的事情,让人的心灵安享愉悦与满足。而《大美百科全书》释义“慈善事业”为,“最悠久的社会传统之一,它借由金钱的捐助和其他服务,来提升人类的福祉。”而如果不是这样呢?如若这一福祉,实际上是被极少数人所占据的呢?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红十字会所接受的善款流向一直被认为是公开透明度不够。公众的怒火与质疑再一次倾情爆发,其原因乃是:有些打着“红十字”招牌的慈善公益活动,是否已经或正在成为某些组织与个人让渡利益的渠道?郭美美的背后,是谁?还有多少个郭美美未浮出水面?真相依然有待澄清。商红会是否在其公益支出中踏足商业关联交易,权威部门的调查结果,值得等待。而在郭美美事件中,公众对中国红十字会的质疑,恰恰证明了中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的薄弱,到了何等地步!
四、当传统道德面对法律时
德与法的冲突,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得一个剪不断理还乱得问题,只要人类性善性恶地问题没有解决,这恐怕将永远是个问题。中国古代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曾提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和孟子的“桃英难题”及荀子的“故非礼,是无法也”不难看出,儒家关于道德与法律关系问题的种种探讨中不难看出,在中国古代,人们观念中普遍存在德善法恶倾向,看出道德在法律面前的强势地位。而法家的观点却认为“一人心”,认为人心都是恶地,几乎没有自觉为善德可能,这又走了另一个极端,法家的法律理论完全抛弃了道德,两者之间的关系又表现出另一种不正常。相对于中国的德与法理论的混乱,西方的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从整体上稍微清晰于中国,因为西人的理论几乎都是建立在人性恶地基础上的。西方历史上的苏格拉底之死,除了具有践行法律精神意义之外,还回答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德与法对人类来说孰轻孰重的问题。苏格拉底是道德的代身,如果他执意要选择道德,视道德为上的话,他应该逃出来,以证明道德的胜利。然而如果他这么做的话,他又触犯了法律,而触犯法律的人肯定又是不道德的人,不道德的苏格拉底就不应该逃出来,只应该留在牢里等待死亡,结果苏格拉底只有死路一条。
当代中国就存在着严重的道德与法律的冲突。从过去网上流传的“彭宇案”再到现在的“小悦悦案件”中不难看出社会现在存在着道德的畸形。什么力量让我们如此害怕?小悦悦的遭遇牵动了无数人的心。我特别害怕看到两类新闻,一类是强权对弱者的肆意欺凌,一类是众人面对生命的苦苦挣扎漠然视之。现在的情况似乎是:人们对生命是越来越冷酷了,生命遭致不幸的表现方式也因之而远不止这两类了。我不知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什么因素导致了我们如此的铁石心肠?我也不知道弘扬我们一向号称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哪一部分可以稍许软化这样的心肠?”小悦悦的遭遇似乎更为极端,她才两岁呀!很多人说那18个路人冷漠,但我想他们更多的或许是害怕,怕被冤枉,怕跟政府部门特别是警察打交道,怕无穷无尽的麻烦„„陈贤妹阿姨说:“我一个捡垃圾的怕什么呢?”陈阿姨的不怕,以及当时有人劝她不要多事,都反证出那18个路人更多的是怕。之所以说他们不是冷漠,是因为我相信我们中国人内心深处存
在几乎与生俱来的道德感,中国几千年儒家文化的最大功效就是培养了我们的这种道德感:人应该做个有德之人,社会应该是个有道德的社会。这形成了我们民族性格中最主要的特质,我甚至认为这也是我们异于他族的最显著之处。因此,在小悦悦事件中,我认为是害怕战胜了我们的道德感。谴责他们怯弱其实没有什么道理,因为我们自己也未尝不是如此;更毫无意义,因为这丝毫无改于小悦悦的遭遇,而且这样的事也必定还会在中国大地上出现。我们应该追问的是:是一种什么力量让我们如此害怕,以致看见在地上挣扎、抽搐的小悦悦都赶紧绕开走掉,甚至陈阿姨去救助的时候都还劝她不要多事?这种神秘的力量,你到底是谁?来自何处?是个什么面目?以什么手段叫我们的生命和人格变得如此萎缩卑微、毫无尊严?在这个事件中,小悦悦一家固然遭受巨恸,而我们也未尝得以保全——只要你的人性还没有完全泯灭。我们大家其实都受了伤,小悦悦被撞、被碾、在地上挣扎抽搐的这一幕会长久地留在我们心里,像一根针一样不断地刺痛我们的灵魂,令我们寝食难安。有没有可能有一个社会组织,让大家坐在一起,彼此诉说,彼此慰藉,彼此疗伤?但根本的拯救,还是要找出那个令我们害怕的神秘力量,消解它,根除它,只有这样我们才不再害怕,我们心底的道德感才会焕发力量和光辉,小悦悦这样的遭遇才可望避免,生命的尊严才有望回归,而我们,也可以终于活得像个人样。这样的拯救,除了我们自己,别无他人。
携老扶幼,中国的传统美德。当代大学生不仅仅需要继承更因该将其发扬光大。道德与法律的界线分不清,更因为善与恶地界线分不清。
五、传统道德的复兴—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对道义论与功力论的扬弃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承认此前的功利论,道德规范伦理学存在的价值,它是古已有之德人类不可或缺的两种道德论。从古至今绵延不绝,尽管它的理论形态,表现形式
不断地改变,但它的存在是客观事实。人是自然存在者,又是社会存在者。人作为自然存在者、人要生存、要成长、要发展、要欢乐,因此人就要通过生产,解决吃、穿、住、行、娱乐,休闲等问题,这就必然要关心私人的物质利益、福利、健康、舒适、安全,幸福等问题。因此,讲个人功力并把功利作为一种道德观,天经地义,理所当然。
但是人又是社会存在者,他要生存、要成长、要发展、要快乐、要享受,所需要的物质产品,设备和相关条件,都不是单个人所能解决的,必须依赖群体,依靠社会。他必须与他人有分工、有合作的生产劳动、交换其产品、交换其经验,互通其有天。这种社会性,简言之文化性,规定了人有理想、有友情,有精神追求与寄托。因此,就需要有某种道义论存在。这也就是董仲舒所指出;“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乐,体不得利不能安。”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得哲学基础规定了它内在地包含有功利论与道义论两种理论形式。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唯物的辩证法,又是辩证的唯物论。它认为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东西,精神、意识是第二性东西。精神、意识是存在、物质的派生物。但它对存在,物质都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精神的东西离不开物质。一旦离开物质,精神现象将无解释,变成虚无缥缈,神秘莫测的东西了,从这样的世界观、价值观出发,观察分析伦理、道德、现象,马克思主义认为,伦理、道德现象是一种思想的社会关系,一种精神现象。它依附于物质的社会关系,即依附于物质利益关系。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论,必然是功利论的,必然重视人们行为的物质效果,重视人民大众的利益。正因为如此,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毛泽东也说过,马克思主义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他们自己的利益而奋斗。人民大众的利益,工人阶级的利益同人类利益相一致。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恰恰就是为工人阶级利益辩护的。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说:“世界上没有什么超功利主义,在阶级社会里,不是这一阶级的功利主义,就是那一阶段的功利主义。我们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我们是以占全人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所以我们是以最广和最远为目标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而不只是看到局部和目前的狭隘的功利主义者。”这就是告诉我们,马克思主
义承认,并主张功利主义是我们行为的一种指导原则。不过不是狭隘的功利主义,而是真正人民大众的功利主义。但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而奋斗、而献身,而自我牺牲,则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最高体现。
所以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论,既是功利论,又是道义论。功利论是基础,道义论则是它的引申与升华。
六、道德的追索
行为的目的性是人的一大特点,是故道德必有目的。道德行为的目的是什么呢?人们对此常常发问:我们为什么要做出道德行为,或者说人为什么要有道德?伦理学家们做出种种回答。有的说事上帝的要求,有的说事为了自己的利益,有的说为别人也为自己,或者说有道德的人才是高尚的人。当今在社会转型的时代,人们的思想相当混乱,有的说,现在上下都搞钱,还讲什么良心;有的说道德值几个钱一斤;许多人认为,在市场经济下一切以钱为标准,什么道德什么人关心人都是过时的东西;一些人认为邻里冷漠,互不来往也是历史的进步;有人还认为,各个人都管自己,个人好了,社会也就好起来,道德是不必要的。
人们做出道德行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究竟为了什么呢?这个道德目的的问题,的确必须首先要搞清楚。道德当然有社会目的。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道德是统治的手段,其目的在于维系其统治。与此同时也有人民的道德,它一方面对抗统治阶级的道德,一方面维系下层社会,使各个个人生活安全,在消灭阶级以后,全社会的道德则是维系整个社会的需要,是人们之间必须合作互助的需要。
就道德的实质而言,更重要的是道德的自我目的,通常人们从自身出发,对做出道德行为自然有其各不相同的目的,一个较多的理由是,不这样做,人们就会批评我。有的以“吃小亏占大便宜”的交换思想为指导,以小恩小惠待人,以取得回报为
目的,有的以获得别人尊敬为目的。比较好的目的是做个高尚的人,必要时也能做出自我牺牲;也有的从自己身份考虑,作为共产党员和国家公务员理应遵纪守法,奉行道德。这些当然都不错,从某种意义上,正室社会的需要,会形成一个良好的道德风尚,但是从道德的本来意义,从更高的要求来说,这样还是不够的。
道德的目的在于自身,其他都是外在目的,不是道德本身的目的,道德目的从本质上看不是功利性德,不是外在目的的工具。20世纪初英国伦理学家衣布拉纳雷反对功利主义,主张道德本身是目的而非手段。他说:“道德包含着“本身为一目的”的意义,道德即涵蕴有事性要做,也涵蕴为我所做。”就道德的特性而言,衣布拉纳雷的这一说法是合理的,做出道德行为当然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但同时也使自己道德意识增强,日益成为有道德的人,所以每次道德行为的本身目的在于提高自己的道德价值,在于自我完善,宗白华说道德的真精神在于“仁”,在于恕,在于人格的优美。他引《世说新语》所载:“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正如宗白华所说:“不是由于畏人言,畏于礼法的责备,而是由于对自己人格美德重视。”这才是真道德。
这里如果进一步分析还可发现:道德的具体目的中还有一个更高的目的或终极目的在起作用。这一终极目的成为他得行为推动力,成他生活方式的决定因素。这一终极目的通常称为道德理想,或成为一个怎样的有道德的人。
究竟应该有一种什么样的道德理想?美国伦理学家威廉•弗兰克纳虽然提出“一种完善的道德学也许至少包括这种理想的领域”,但他只提出“合理的”这种概念,至多说到“如果一个人是十分有理性的,而且充分了解他自己以及这个世界的一切,大概会选择道德的生活方式。”很遗憾,仍然十分抽象,没有做出一个确切而明了的答案。
道德的终极目的或道德理想是与人生目的密切联系的,因为道德即处世待人的思想和态度。总是发生于待人接物的关系中,不同的人生目的就有不同处世待人态度,就会实行不同的道德。如果深入考虑,在道德的本来意义上,道德的本质与人生目的
都是密切联系的。道德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体现,人的社会性本质和创造本质自由精神的实现,决定了道德存在及其作用。
道德在深层次上是实现作为社会的人所特有的潜能,体现基于人的特性的追求,因此道德的终极目的必然追溯至人生目的。人在道德生活中追求行为目的,以至最高的道德目的,必然上升到人生目的,就发生了至善范畴的深化,至善范畴也就是包含了深刻的人生目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说,道德目的要归于人生目的。人生目的是道德的归宿,因而人生目的是伦理学得最高范畴。
结论
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是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属于精华的部分,表现出积极、革新、进步的一面;属于糟粕的部分,则表现出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既不能全盘肯定、全面照搬,也不能全盘否定、全面抛弃。要按照是否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是否有利于建设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是否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标准,做好舍取和创造性的转化工作。本文通过全面的分析中国当代公民的道德水平,通过批判和审视,全新定义公民的道德准则。文章最后还提出当代大学生如何追索传统道德新要求的建议,要通过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剔除那些带有明显的阶级和时代局限的成分,继承和发扬优良的道德传统。
参考文献
(1)(2)(3)(4)(5)(6)(7)(8)(9)《道德的悖论》 李湘云 《道德选择研究》 王敬华 《新民周刊》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恩格斯 金羊网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 《道德的哲学真义》 王育殊 《论语》 孔子 《孟子》 孟子
(10)《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研究》 李玉洁(11)《苏格拉底之死》 柏拉图 谢善元(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