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的冲击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的冲击
目前,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通过网络媒体既可方便地漫游世界、获取新知,也可以自由地发表见解、展现自我。网络媒体以其特有的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异质性和虚拟性,传播各种知识信息和思想观点,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和冲击。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高校的网络道德建设已成为当前面临的急需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文化为道德教育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当代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的重视远远超过他们的学长,在网络文化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们更能准确地理解“地球村”的概念,更能清楚地了解国际竞争的激烈,这无疑会提高他们在未来社会的生存能力。网络文化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施创造了全新的环境,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二)网络的开放性、隐蔽性和交互性有利于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促进师生的双向交流。网络文化是全方位的开放文化,网络的交流方式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较强的互动性。这种交流往往能够率真地吐露心声,倾诉真实思想与情感,流露出更加符合人性本身的潜因素。教育者可以在交流中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对学生中的不良倾向、偏激观点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通过这种心与心的深层次的沟通,有利于师生间架设心灵的桥梁,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网络交流的平等性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发展和自我人格的完善。大学生都有了解他人、推销自我的渴望,他们希望别人尊重自己的人格,倾听自己的心声,认同自己的观点,而网络文化正是实现这种愿望的有效手段。通过网络交流,有的学生可以加深自我认识,作出更成熟的自我评价,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人生坐标和价值取向;有的学生如果平时缺乏自信,则可以从网上交流中发现自身的优势和潜能,增强生活的信心。这一切对于大学生自我人格的健全和完善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四)网络文化的异质性容易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网络文化在带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观念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带来了与社会文明进步相违背的异质文化。网络色情等文化垃圾给大学生们带来的冲击是不容忽视的。面对那些鱼龙混杂的网络文化信息,如果不能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就很难避免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不发生嬗变。
(五)网络的虚拟化特征,极易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冷漠,沉迷网络社会。网络文化不仅会影响着大学生如何看待社会,而且影响着如何看待自己、他人及其相互关系,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人际交流和社会沟通。面对那些目不暇接的网络信息和网络游戏,有些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处理上网漫游与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的关系,沉湎网络而不能自拔,影响学业的完成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
在我国,尤其是在高校,网络道德建设还处在探索、发展阶段,还需大力加强对网络道德建设的重视与实践。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高校应不断推进大学生道德教育,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适应网络环境的德育工作队伍。面对网络文化的渗透,德育工作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具备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必须不断调整、充实和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想水平,特别是应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和网络技能;必须具备先进的网络文化意识,善于对网络文化进行分析、鉴别、判断和引导,对大学生心理特别是网络心理进行深入研究;必须认真研究探讨在网络文化环境下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充分发挥教育者心灵导师的作用,及时而科学地解答大学生通过网络反映出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社会主义道德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工程,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有着重要的意义。网络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容之一,有利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向前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整体目标的实现。网络应该成为道德教育的前沿阵地。只要加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研究,同时培养出一批网络思想教育工作者和建立起完善的思想道德教育计算机网络体系,网络完全可以成为我们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阵地。
正确看待、积极面对网络文化。应当看到,大学生德育教育担负着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神圣使命。在网络文化环境下,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网络文化这一新生事物,既不要漠然置之,无所作为;又不应视其为洪水猛兽,惊慌失措。要充满信心,积极应对,加强与网上大学生的联系与沟通,用先进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价值尺度占领网络文化阵地,用真情实感净化上网大学生的心灵。
建设适应网络文化环境的高素质德育教育队伍。新时期要不断推进大学生德育教育,关键是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适应网络环境的德育工作队伍。在新的形势下,面对网络文化的渗透,德育工作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具备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必须不断调整充实和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想水平,特别是应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和网络技能;必须具备先进的网络文化意识,善于对网络文化进行分析、鉴别、判断和引导,对学生心理特别是网络心理进行深入研究;必须认真研究探讨在网络文化环境下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充分发挥教育者心灵导师的作用,及时而科学地解答大学生通过网络反映出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确立新型的主客体关系,注重学生的内在精神需求。德育工作者必须适应网络教育的特点,以平等的身份进行沟通,以友善的姿态进行谈心。这样,既可以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调动内因的积极性,又可以充分发挥灵魂工程师的导航功能,实现教育引导的德育目标和良好效果。
第二篇:浅谈网络文化对中职学校教育的冲击
浅谈网络文化对中职学校教育的冲击
一、什么是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网络文化的鱼龙混杂、包罗万象,对身处学校的中职生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并逐步渗透、影响着校园文化,逐渐成为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网络文化对中职学生产生的影响
网络文化犹如一把双刃剑,在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增长知识本领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正确认识网络文化对中职学生的影响,提出科学合理的育人策略,是当前中职学校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综合各种调查结果显示,网络这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另一方面,在这个虚拟空间又充斥着大量的不良信息和有毒文化,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构成了威胁。
(一)积极影响
1.活跃了思维能力。互联网络空前的开放与自由,为中职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松、平等、自由的虚拟环境。丰富的知识、各色的人物、多样的观点,开拓了中职学生的视野,为中职生思想的多元化和创新性提供了信息保障。中职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与不同领域、不同年龄的人交流思想、发表观点,使自己的思维更加活跃。
2.提升了综合素质。信息多样化、知识多元化的网络,为中职学生巩固理解旧知识、了解把握新动态、开拓创造新信息提供了有利条件。他们可以通过网络社会去接触了解更多的现代科技知识,从而丰富中职生的知识体系,提升中职生的综合素质。
3.拓宽了社交渠道。网上的交互性、虚拟性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中职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学生们通过各种交互性的网络平台接触到各种优秀人物,像学者、智者或一些对某些问题具有独特见解的人,将社交面从校园扩展到了网络世界,也因此学到了更多知识,提升了社交能力。通过参与网络文化沟通交流,中职生与无数其他个人乃至世界进行普遍的跨时空的文化交流,有助于摆脱地域和民族的狭隘性,拓展自己的社交渠道。
(二)消极影响
1.影响中职生的个人价值观。面对网络上各种与传统文化相悖的文化,由于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我国现在又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思想价值观念处于激烈的动荡和交锋之中,中职生很容易受到网上内容所隐含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在价值观上产生倾斜。这甚至导致部分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观念淡化,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水准下降,思想认识混乱。
2.影响中职生的思想品德。网络社会“数字化”、“虚拟化”的特点,使图像、文字甚至人以数字的终端和符号显现,很难确定网民的身份,因而很难对网民的行为加以有效监管。面对网络世界的秩序漏洞,一些自制力不强的中职生,往往抵制不住一些不良信息的诱惑,再加之网络世界追求的是平等、自由,对这些中职学生的思想行为会很大程度上造成不良影响,从而使个人的思想观念发生扭曲。
3.影响中职生正常社会交往。当代中职生使用网络的频率持续上升,影响他们对社会、他人以及相互间关系的判断,导致他们一方面对网络极度迷恋,同时又感到孤独和郁闷,患上信息孤独症。中职生在互联网络创造出的虚拟环境中,体验着一种虚拟的情感,沉醉于虚拟的满足中,利用虚拟的“人机交往”替代实体的“人际交往”,这造成了中职生对于近距离沟通的疏离,忽视了近在咫尺的亲情和友情。
三、如何改良网络文化影响下的育人政策
面对网络给学校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职校园必须充分认识开展网络教育的重要性,不断拓宽学生教育的渠道,扩大教育工作的辐射面和影响力。
(一)发挥网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的作用
首先,要将网络信息引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之中,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而且可以进一步拓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其次,要充分发挥网络交互性的特点,将信息交换方式引进课堂,提高育人的教学效果。
(二)建设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调查表明,目前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难以满足网络时代提出的一系列挑战,主要表现为对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意识淡漠;没有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能;对有关网络法规、网络道德缺乏了解等等。因此,学校教育工作者只有加强网络知识技能学习,增强网络意识,创新教育方式、载体和手段。充分借助网络技术的支持,采用声、文、图并茂的综合表现力来表达教育内容,增加教育信息容量,增加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提高网络教育的实效性。
(三)加强网络伦理规范建设
网络道德规范的建设要根据我国的国情,根据我国传统道德和网络道德的现状来进行。网络对中职学生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信息的多元化上,尤为明显的是中职生对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更趋于相信自己独立的判断。为此,中职学校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观,塑造其良好的网络道德人格,提高中职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使他们在面对各种网络信息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并最终承担起维护网络文化秩序的重担。
总之,校园文化生活是学生在校期间提高自身素质的第二课堂,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发展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一些旨在提高学生网络素质的活动。如可以结合网络知识、网络创意、页面设计、个人网站等内容开展电脑网络大赛,这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网络的理解,又有利于将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营造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创造性。
第三篇:关于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报告
关于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2-3-15~2012-4-15
调查地点: 河南工业大学莲花街校区学生寝室和校园
调查对象:河南工业大学莲花街校区大一至大四部分学生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
调 查 人:
调查分工:
王新华:结合现状,集思广益对调查问卷的内容编排、打印。
崔红亮:对调查问卷进行整理统计,对敏感的、普遍的内容进行总结,得出调查结论。
李海林:对调查问卷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针对突出的问题进行社会性的分析。三人共同:在校园和寝室,分发调查问卷,在不耽误同学们日常活动的前提下邀请同学们填写调查问卷,回答问题。
前言
当今世界,计算机和通信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遍布社会各个层面和角落,网络文化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个性心理等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2008年6月和2009年2月,成为无数中国网民难以忘记的两个时间节点。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先后通过人民网、新华网与网友亲切交流,“亲密接触”,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网络舆论的高度重视,成为中国互联网的“盛事”和网络问政的标志性事件。从中央到地方,党政官员与网民频频“零距离”对话,回答网民提问,开展互动交流。近年来网络文化进入了大学校园,在方便、丰富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对某些大学生的心理、学习、思想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受网络影响最大的群体要数当代大学生。正是他们对新知识、新信息的敏感和关注,使网络文化渗透到校园,并迅速与校园文化融合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校园网络文化。我们通过调查问卷 ,统计分析了网络文化对我校大学生的影响 ,以及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的参与水平和状态。
网络文化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和独特的功能。特征方面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心灵的沟通和文化的共享等本质性特征;技术基础性、开放性、虚拟性、互动性、自主创新性、相对的不可控性等基础性特征。功能方面主要包括:传播知识、从事商业活动、服务于社会和个人、供人娱乐和休闲、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等功能。这种鲜明的特征和独特的功能决定了其对“人”特别是大学生必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主体
调查的统计结论之一是大学生的上网目的。从指标看,上网查找资料、扩大信息量的比例最高,占62%以上;追求时尚的最少,只占2.5%;有42%的同学认为,网络有利于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有44%的同学认为,网络有利于全面了解社会和比较中西文化、政治思潮,两者相加占86%;有3%的同学认为,网络对个人的学业会产生较大的负面作用。网络文化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由无疑具有相当巨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它提高了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提高过程中,诸多良好的意识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其中包括科学技术意识和创新能力、民主意识和个性意识;它扩展了大学生交往的空间,丰富了交往的形式,在一定意义上和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大学生对社会的归属感;同时网络文化还拓宽了大学生接受教育的途径,提高了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为大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外在条件,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文化为他们提供的良好的教育平台,提高自己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不断完善自身的文化素质和知识结构。
网络文化的积极影响固然是主流,但是在现阶段它对大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已经初见端倪。我们认为网络文化之所以对大学生产生了诸多消极的影响,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网络文化自身的原因,还有整个社会对网络文化认识和准备不到位的原因。耗时最多的网络项目是查找资料、网上阅读等,其次是游戏娱乐、聊天。我校大学生上网主要有两大目的:即追求知识和娱乐放松。目的基本上是健康的、理性的,但不容忽视的是,有一部分同学对网络的作用没有正确认识,或者说没有全面地、辩证地认识,有不少同学在游戏、娱乐和聊天上耗时最多。通过调查,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弱化现实人际关系,大学生群体在互联网上进行人际交往的手段大致如下:电子邮件、BBS、网络文本聊天(QQ、MSN等)和网络游戏。每周上网1~7小时的占46.96%,每周上网30小时以上的只占6.9%,有3.48%的同学通宵上网。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但是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的网上行为往往是在“虚
拟”世界中进行,即“人—机”交往,再加上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了自我主义和崇尚独立的个性,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弱,网络沉迷必然影响到其人际交往方式,导致他们忽视真实可信的人际关系;思维能力减退,网络时代的一个全球化现象,无限的搜索引擎让信息唾手可得,搜索成瘾所带来的思考惰性,让越来越多的网民思维趋于简单化,变得更迟钝和麻木,更懒得思考了。因过度依赖搜索引擎,会让人失去独立思考的精神,减弱人们对信息的解读分析能力。由于对搜索引擎的过分依赖,让很多大学生不再费力去记忆,不再绞尽脑汁思考问题,不再为一个观点而争论,“不记、不想、不争”,已经是很多大学生最普遍的互联网行为,丧失了对知识的最基本的积累;价值取向紊乱,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在网络的冲击下更趋于个性化、多样化,社会的价值观念也难以保持统一,导致的道德评价失范、道德相对主义最终必然导致青年道德选择迷惘和价值取向紊乱。由于大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较少,对于经过伪装的思想和言论的识别能力较差,加之特有的好奇心、猎奇心,他们会比较容易被诱导,进而产生错误的价值倾向。久而久之,还会把错误的伦理道德倾向带到现实生活中。更甚者,还容易对现实世界的伦理道德标准产生排斥与抵触心理。
结尾
近年来, 高校按照“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校园网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我们对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我们必须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充分利用网络阵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加强网络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建设。到目前为止,我国已颁布的有关网络的法律法规有很多。我国还应该注意借鉴国外网络道德规范建设的经验,制定出更具科学性、操作性的网络道德规范要求,以便使高校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有章可依,能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其次,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要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要施行以辨识为主、辨识与灌输相统一的道德教育方法。把管理和教育结合起来,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使大学生的网络自由与自律、责任与道义相互统一。使他们能够提高分析辨别能力和“免疫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自觉地防止和抵制网络不良因素的影响。
再次,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加强职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理想信念在职业方面的具体化,它通过主客观条件的测定、分析和总结,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大学生应该尽早确立“职业生涯”的概念,一进校就想到毕业,让职业规划从大学入校的第一天就开始,与学习生活同步。科学、合理、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步骤,也是制止网络负面影响的防火墙。许多大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不能主宰自由的时间,再加上网络娱乐化、低俗化的诱惑,很容易走入歧途。最后,我建议学校校园网上开通网上咨询服务活动。服务学生需求,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就业、心理咨询等需求,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学生事务中心,就业发展与指导中心等专门的网站,让校园网与学生实际的成长和成才紧密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的优点为学生服务。同时,我们号召大学生洁身自好,把握青春。
原始材料
第四篇: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影响
网络文化对当今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影响
[摘要]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介文化,对当今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素质影响越来越为深刻。网络是把双刃剑,对大学生有着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一方面,网络的快捷性和资源的丰富性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文化的复杂性,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极端化,道德意识缺失,甚至网络犯罪。网络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中。因此,网络文化的影响不容忽视,为此应该重塑网络文化,针对大学生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探索改进措施。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生、道德素质、德育
【1】[导语]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第32次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265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较2012年底提升了2.0个百分点。其中学生群体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占比为26.8%。大学生作为学生群体的一部分,比中小学生拥有更多可自由支配时间,因此大学生可以称为相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网络文化的参与者、创造者、参与者和接受者。然而大学期间是一个人道德素质逐步走向定型的关键期,网络对其道德素质的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加强网络道德的建设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研究和探索解决大学生道德意识缺失的途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正面影响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网络作为一种新型媒介,逐渐走入千家万户,“缩小”空间距 离,地球真正地成为了“地球村”。大学生作为网络文化的主要接触者,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网络的全球性、开放性和平等性有助于大学生现代观念的形成,比如创新意识、效率意识和全球观。
(一)道德认知模式的改变
网络文化开阔了大学生道德认知的视野,使得道德认知的途径由一元向多元发展。在网络诞生之前,大学生对于道德的认知仅限于书本和身边的事。如今网络的发达与普及,使得网络信息的爆炸性和及时性使得任何信息可在数分钟内便可传遍全国乃至全球各地。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地位也从被动转为主动,能够主动去选择需要的信息而不是被动地暴露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之中。在“上网是否是您的生活习惯有所改变”的一项调查中,45%的学生认为“少许改变”,21%的学生认为“没有改变”,只有3%的学生认为“改变很大”。这说明大学生的生活状况会因为网络而发生改变但并不是很大。在一项“浏览不健康网站算不算道德败坏”的调查中,58%的学生认为“不能完全算,应该懂得分辨和抵抗”,26%的学生认为“算,说明道德有问题”,16%的学生认为“算,说明德育有问题”,由此可见多数学生已经能够正视网络中的不道德行为,具有一定的分辨和抵抗能力。在“如果您在网吧中发现不良网站的链接”一项调查中,41%的学生认为“不会看并举报”,33%的学生认为“看并举报”,26%的学生认为“会看但不会认为自己道德败坏”。说明大学生在网络活动中具有自律意识并能自觉维护网络公德。在“对于网络文化,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态度”的调查中,86%的学生选择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慎重对待”。这些调查结果有力地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在网络活动中的道德主体性有了明显的提高。(上述数据时哪里来的,标明出处)
道德认知的内容也从单元向多元发展。与报纸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呈现给我们的是更为立体和全面的信息,不只是不同媒体对同一件事的解读,还包括网友的评论,使大学生可以从全位、多度来看待事物,这样大大降低了偏激的情绪,使得大学生更为理性和客观地来看待和评论一些社会现象,培养了大学生的思考与权衡的能力。
(二)道德人格的健全 网络文化利于大学生培养高尚的情操。网络文化大大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例如音乐、影视、文学和艺术等。网络的全球性,也使得大学生做到了“足不出户,却知天下事”,不仅能了解和学习国内的文化瑰宝还能学习国外文化的精华,融会贯通,通晓古今中外。网络资源的多样性和快捷性能够使得大学生更快地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以高雅的文化艺术陶冶情操。
网络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培养优秀的品质。负面消息充斥着互联网的时候,有人开始提倡传播正能量,大学生们踊跃地参与到“随手传播正能量”的队伍之中,纷纷转发社会中存在的充满正能量的事迹。弘扬好人好事不仅能够给人带来温暖,安定社会,也能让大学生在潜意识中学习好人的优秀品质,提高道德素质。网络文化给了大学生自由使用和开发空间,这使得大学生常常能突破传统狭隘的校园生活圈子和过窄的人际交往范围,这为开放道德人格的形成创造了条件。网络是一个平等的平台,在这里进行多人互动,各抒己见,利于大学生形成人人平等的态度,在网络中为了自身的形象会克服个人的偏执顽固、唯我独尊、过于排斥他人等不良倾向。此外,网络中有着大量的信息,大学生自己选择了上网的地点、内容,对于网络纷繁复杂的信息,他们需要自己进行梳理分析,并进行思考或发表言论,这一系列的行为有利于大学生养成独立的习惯。
网络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微博已经成了当今大学生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窗口,有时候一条微博便能影响我们大学生的行为,并由此成为一种习惯。例如,在网络上被转载很多的一条微博,配图是一双被扎破的粗糙的手,文字写到:这是一双拾荒阿姨的手,她的手是被垃圾桶内的针头以及其他尖锐物品扎破的,请大家以后在丢弃这类垃圾的时候用东西包起来,阿姨也是一位母亲,她的手破了,家人会心疼。看到这条微博,许多人都被感动了,在丢弃尖锐的物品的同时也会进行相关处理,并渐渐养成了这种习惯。公益广告也因为网络而大大提高了曝光率,“保护环境”、“保护动物”、“常回家看看”这一系列的公益宣传借助网络传播而更加深入人心,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在这些信息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养成。
(三)网络文化使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得到提升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个人行为的自主性比较突出,网络文化正好适应了大学生的这一特性。他们既可以在网络上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还可以在网上自由发表言论,充分地发挥了大学生的主动精神。例如,2010年1月27日凌晨天涯论坛上,众网友接力拯救重庆自杀直播者,许多网友彻夜守候电脑前,通过网络技术需找IP地址,最终拨打当地110找到这名网友并送其到医院,该网友最后得以解救,这一道德行为并不是我们所常见的,在这次生命拯救的行动中,网络文化功不可没。
此外,网络的虚拟性也使得网友具有了平等性,社会中的平等人际关系,大大突破了现实生活中人的社会阶层、地位、职业、性别等差异,增强了主体的道德选择、自我评价的行为能力,使道德个体的个性化和主体性得到提升。培养大学生的的主体意识,提高他们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等方面品质与能力,为现在高校的道德素质培养提供了极好的契机。网络世界的隐蔽性给予大学生网络行为更多的灵活性和自由性,这就让参与者的主体行为的到充分的体现和考验。
在“您最关注的网站类型”一 项调查中,有47%的学生选择了“企业网站”,2 4%的学生选择了“商业网站”,两者合计超过了半数。大学生浏览这些“企业网站”与“商业网站”的所作所为除了具有自身价值之 外,必然附带给他们许多新的网络社会关系价值,产生许多新的网络社会经济领域的道德意 识与行为,从而推动了大学生在网络文化中社会道德关系的扩展。在“您认为网络对您的道 德行为的帮助”一项调查中,有5 2%的学生选择了“能力增强,意义重大”,30%的学生选 择了“有所帮助,不可缺少”。基于网络文化之上的社会适应能力与道德行为的增强,显示了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发展的重大促进作用。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负面影响
网络文化在给我们带来便利、乐趣等的同时,它其中混杂着的不良文化也会腐蚀大学生的内心,对大学生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的提高和人生发展。杨泽宇指出:网络文化中信息垃圾对学生思想和行为产生误导作用。由于大学生对垃圾信息的辨别力还不够强,所以这对他们毒害之深是难以估计的。[2]
(一)网络文化造成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紊乱
大学生的价值观并未完全定型,大学期间是他们确立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价值观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网络文化纷繁复杂、良莠不齐,使得大学生难以分辨是非,导致大学生存在多元价值观标准并存的问题。
根据调查,对网络上“新、奇、特的新闻、言论、思想”认为“非常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的学生比例分别为15.53%和62.82%,认为网络上的新闻、言论等各类信息对其价值观的“影响比较大”的占44.84%,由此可见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程度之深。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中曾提醒道:“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人的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
互联网发源于西方,计算机的开发技术也大多由西方人掌握。正因如此,互联网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西方思想,其中包括不利于我国大学生发展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以及西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然而随着网络的全球化的发展,互联网已经让西方文化产品通过网络的传播使得中国大学生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文化的频率越来越高,西方资本主义的部分思想和道德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等在悄无声息的腐蚀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在被动中接受着西方的价值观念并对之产生认同感,甚至会导致民族虚无主义,一味的追捧西方文化,会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这是一种“文化殖民”的现象,西方的一些有不轨动机的份子正利用着网络竭力标榜“民主”“人权”“自由”等来可以抵毁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也很难深刻领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真谛,于是极易受到西方文化的蛊惑,对我国所选择的道路产生怀疑。此外,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现象层出不穷,血气方刚的大学生也是“愤青”所存在的主要群体,他们关注社会,有知识但是却缺乏坚定的信念,于是极易被有不轨意图的人所利用。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网络上的言论的真实性往往容易受到质疑,例如西南大学文学院大三女生陈易(化名),父亲早亡,母亲又患病做了肝移植术,手术花费20余万元。母亲第一次肝移植后,病情发展,肝脏供血的门静脉有栓塞,而肝动脉旁又长了一个动脉瘤。为了筹措母亲的第二次换肝手术费,陈易于2005年9月15日,以“卖身救母”的网名在“天涯论坛“上发布《希望好心人可以救救我妈妈,我愿意付出一切代价》的帖子:“我宁愿卖掉我自己!!可以以任何形式或者甘愿毕业后无条件地为他(她)打工” 9月17日《重庆时报》记者率先报道后,平面媒体纷纷跟进,网络媒体互相转载,一时之间,“卖身救母”成为一个全国范围内的热点。网民们纷纷解囊相助,陈易得到了10余万元的捐款。但是,在陈易的“卖身救母”帖的跟帖热度日益升温的同时,也不乏鄙夷和冷眼旁观,甚至有网民提出质疑。陈易在网络上被爆料身穿名牌,生活富足,不是好学生常常和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其母亲是公务员等等,这一系列爆料引起了网友的一片哗然,不少人开始对陈易所述产生了怀疑并要求公开巨款的使用明细。网友所曝料部分属实,但陈易也的确有困难,她的谎言只是为了博取更多人的同情。然而,陈易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陈易母亲进行了第二次手术,不幸的是手术失败,其母在手术中去世,也成为了这次“义举”的牺牲品。网络的推动给了陈易希望,最后又将她推入绝望的深渊。通过这个例子,我们也可认识到网络对人们的影响,对一个事情的看法总是容易走向极端,个人主义色彩浓重。
(二)网络文化造成大学生责任感淡漠
网络所特有的虚拟性、开放性给网民提供了一个相对而言十分自由的空间,也因此网络 成为了人们宣泄的绝佳场所,于是网络中出现了大量不负责任的谩骂以及对社会现象过于夸张的批判。在一项针对大学生的调查中,对于不文明语言,有22.4%的学生认为“网上可以使用,但是现实中不可以使用”,有10.6%的学生认为“网上和现实中都可以使用”。许多大学生平日里给大家留下的都是腼腆、乖巧、听话的好学生形象,然而在网络中他们不再压抑,常常在各种论坛大肆地对他人进行恶意的批判,在聊天室里谩骂甚至使用许多下流的语言。这些都是缺乏责任感的表现,只为在网络中一时地吸引更多的眼球。
怀着“你不知道我是谁”的心态,处于感情泛滥期的大学生十分容易在网络中发展恋情,和不熟知的人卿卿我我,聊着非常露骨的话题。更有甚者,在网络上进行了“网婚”,双方互不相识,却非常亲密地称呼着对方。这些在许多大学生看来只是“玩玩”,无关紧要的事情,其实都在削弱他们的责任感,削弱对感情、婚姻和家庭的责任感。
此外,网络文化还削弱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网络中存在着大量关于黑社会、杀手、帮会等暴力的影视作品,其中有一些很具有误导性质,会使得部分大学生混淆法律的。会诱导大学生进行暴力犯罪。此外,因为玩网络游戏沉迷网络,因为没钱上网进行了犯罪的事例不胜枚举。根据一项调查发现,有19.2%的学生下载过不良信息,有16.5%的大学生有过网恋,有13.8%的大学生有过畸形网恋的意念或作为,有32.6%的大学生听说过网络诈骗和网络暴力等。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许多大学生沉溺于网络的虚拟性,而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找不到明确的奋斗目标,而缺乏对生活的责任感。
(三)网络文化扭曲大学生的道德人格
网络文化可能会导致人格的虚拟性。2010年一名河南大学生持刀连伤5人,当警察起 伤害他人的原因时,他说玩CS(一个网游)玩多了,拿刀时以为是玩游戏。沉溺于网络,会让大学生时常精神恍惚、萎靡不振,在现实生活中还扮演着游戏中的角色,形成虚拟人格,无法正常的生活。
网络文化可能会导致人格的双重性。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是一个积极向上、友善、诚恳的形象的大学生,在网络中可能扮演着一个个消极愤世、放荡不羁的人物。在网络上,可能会说出许多在现实生活中不会表达的事情。隐蔽性给了他们安全感,使他们不必考虑身边人的感受而可以在网络中随心所欲的侃侃而谈。然而回到现实中,又是一副文静,不善言谈的形象。
网络文化可能会导致人格的封闭性。我们经常可以在新闻里看到一些学生在长假里经常在网吧里连续带上20天左右,他们没日没夜地玩着游戏,不和任何人交流,沉溺在一个虚拟的世界之中。在CCTV上播过一则公益广告,广告中有一个巨大的由许多罐子构成的一个键盘,每个罐子里都装着一个正敲着键盘的人,广告中有这么一段话“别人网络隔开了你和你的家人”。有些大学生在放假回家的日子里,每天只是坐在电脑前敲着键盘,和家人缺乏交流,时间久了,对身边的人越来越冷漠,渐渐地把自己封闭起来装在只有自己的虚拟世界之中,变得更加封闭与孤立。
此外网络文化还易导致大学生偏执性人格、自恋性人格、边缘性人格,再次便不一一赘述。
三、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素质造成不良影响的相应解决办法
随着网络的普及率不断提高,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然而网络中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甚至毒害大学生的文化,并且已经对大学生造成了许多不良影响。针对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素质造成不良影响的问题,必须从多方面采取多途径来解决。
(一)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德育
早在2001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等部门就发布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然而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虽然生理上已基本成熟,但是心理还未完全成熟,道德意志薄弱,自控力差,判断力不强,极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所以网络文明公约的的落实性并不可观。英国诺丁汉大学心理专家麦克.格里弗斯博士认为,“过分迷恋上网有损身心健康,严重的会导致心理变态,危害程度不亚于酗酒或吸毒。”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德育刻不容缓。高校应当展开网络德育工作。
1、开展系列讲座,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缺失问题进行分析。
2、创办网络心理健康网站,对大学生上网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
3、积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帮助大学生调整心理状态。
4、高校工作者应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和上网的心理及行为,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素质教育。
其次,高校要利用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建立校园主题网站,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集知识性、思想性与娱乐性一体。整合网络资源,使得学生在休闲的同时学习到一定的知识,使其在思想上得到提高,精神上得以升华。
(二)大学生加强自律意识
马克思主义在道德问题上曾强调“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网络道德有别于传统道德,与传统道德相比,网络道德凸显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3]传统道德的培养主要靠道德自律,而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空间,由于它特殊的虚拟性使得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中畅所欲言,尽情地释放自己的情绪,由于缺少约束性就容易触犯道德底线。
此外,网络上信息纷繁复杂,这其中就必然存在一些不良信息,例如淫秽信息。大量的色情网站自然就成为青年大学生经常光顾的场所。据问卷数据表明有34%(96人)的学生承认有经常浏览黄色网站,有54.2%(153人)承认曾经浏览过黄色网站,其中男生比例占多数。黄色网站不仅会毒害大学生的心理也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大学生应当培养高雅的兴趣与爱好,多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尽可能地使自己大学生活变得充实。提高自控力、判断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是不迷失在网络文化之中的基本要求
(三)社会重塑网络文化
虽然我国先后制定了《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中国公共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入口信息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办法》、《计算机信息安全保护条例》、《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网络犯罪,维护了信息在网络环境中的有序传播,但还不够全面,且可实施性不强。政府应当转变治理的方式。
政府应加大对网络不良文化的惩治,增加对社会的公益性投资,建立健康文明网站。要充分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科技为手段,推进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创作和生产出更多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网络文化产品。加大对主流文化的宣传,传播正能量。建立“网络舆论导向者队伍”,队伍成员被要求具有一定的政治素养和和深厚的文化素养并且要具有一定的网络经验。这支队伍力求在网络中因势利导,最大限度地掌握话语权,有效地控制网络舆论。为网络文化做导向,从而塑造和谐文明、客观公正、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具有多样性,这就不乏其中既有科学的文化又有愚昧落后的文化,既有积极的文化又有消极避世的文化,既有理性的文化又有冲动的文化。针对复杂的网络现象,应该分清主次流,积极引导优秀的网络文化,打击腐朽的部分。在网络中唱响文化的主旋律,积极传播正能量。早在2009年,国家便开始加大对网络的治理力度。新浪微博是目前网络文化治理的重点,由于其用户多,消息具有即时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对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力。新浪公司也不断地加强对微博内容的监控力度和惩治力度。网民也应自觉地参与到网络文化治理的“工程”之中,积极举报不良用户,拒绝传播未经核实的虚假消息,理性思考,合理评论。为网络文化净化出一片蓝天。
(四)加强家庭教育
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终身的老师。大学生的成长与家庭教育的质量分不开。大学生已经基本度过叛离期,对于亲情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由于距离,对家人也有了更深的感情,在大学期间父母的作用不可忽视。父母应当多角度地去了解网络以此理解孩子上网的心理,学习一些网络常识,在网络上与孩子联系,渐渐消除与孩子之间有关于网络的隔阂。
和孩子进行配合,共同制定合理的上网的时间,向孩子讲述网络的毒害影响,共同分析如何将网络利用好,使其对自身的影响利大于弊。
结束语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一方面,网络文化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看世界的“窗口”,开阔的给他们的视野????,同时也为他们带来了生活的便利。另一方面,网络文化的混杂性使得大学生价值观取向紊乱,已形成偏激人格不利于他们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和塑造良好的道德人格。
网络文化给思想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思想工作者应深入了解网络文化与当今大学生的心理。在利用新媒体的同时勇于创新,使用新型的思想教育模式积极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
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是远远不够解决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素质产生不良影响的问题的,只有大学生自身,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共同提高,才能促使网络更多地发挥积极作用,尽力的避免网络的消极作用造成大范围的影响。大力传播正能量,建设和谐的网络文化。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tech.163.com/special/ennic30/.[2]杨泽宇.网络文化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云南高校研究,2000.12. [3]周寰.点击网络文明[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284.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 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 陆群等编: 《网络中国》,兵器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 严耕、陆俊、孙伟平: 《网络伦理》,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张震: 《网络时代伦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李钢、王旭辉: 《网络文化》,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版
陈玉兰.网络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之体现及原因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6. 文章主要参考以下期刊: 万方CNKI学术资源库
清华大学CNKI学术资源库
主要问题:
1、大量数据没有标明出处
2、语言表达不是很流畅,经常有断句、跳跃的表达
3、参考文献的格式参照湖北大学学报。
请修改后打印出来,交到我五楼的信箱。
第五篇:关于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影响的问卷调查
关于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影响的问卷调查
调查地点:调查日期:问卷编号:尊敬的各位同学:
您好!为了了解目前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程度,对网络文化的认知程度、受网络文化的影响程度,我们特设计此调查问卷,希望得到您的支持,真诚地感谢您的参与!
1.目前你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
A.20小时以上B.10~20小时C.2~10小时D.2小时以下
2.你上网最常做的事情是(最多可选4个)
A.聊天交友B.讨论热门话题,论坛、贴吧跟贴C.看电影、听歌或玩游戏D.查询资料、浏览新闻与评论E.下载各类资源F.收发电子邮件G.更新博客H.网上电子商务I.其他
3.你觉的网络的发展对你的生活有没有影响?
A.很大B.有一点C.没有D.说不清楚
4.你觉得上网对你现阶段的学习有没有影响?
A.有负面影响B.有正面影响C.两方面的影响都有D.没有影响
5.与传统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相比,你觉得网络是
A.是自由的,完全可以不负责任B.是虚拟的,不必太认真C.是不健全的,尚待与现实社会的规范相适应D.是不同的,需要发展其自身的规范
6.你认为网络上的教育资源
A.比较缺乏,种类太少,质量不高B.比较丰富,但质量不高C.教学信息丰富,更新及时,交互性强D.不太了解,很少关注这方面的内容
7.你会相信发布在网上的那些公共信息吗?
A.相信B.不相信C.不全信
8.当你无意中看到反动的宣传文章或讨论时,你一般是
A.好奇,进去看看B.奇文共赏,并主动到相关网站了解信息C.置之不理D.仔细阅读,作出自己的判断,并提醒相关部门注意
9.日常生活中遇到烦恼或不快时有向网络倾诉的习惯吗?
A.经常B.一般C.很少D.没有
10.你对现在语音聊天室、论坛、贴吧存在的骂人现象怎么看?
A.非常反感B.没什么,很好玩C.别人都在骂,所以我也骂D.无所谓
11.你认为网络游戏
A.刺激过瘾B.可以展示自己的才能,满足成就感C.无聊,浪费时间D.没玩过,不好说
12.你上网买过东西吗?
A.从不B.偶尔C.想买,但不知道途径D.经常
13.你对现代网络文化的看法是
A.先进且重要B.良莠不齐,有点用C.无用D.只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