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冲击
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冲击
园林规划设计05 杨青青 11100730528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非主流文化多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影响。非主流文化多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在形式、特征和性质上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大学生价值观出现多元性、不稳定性和主,体性质缺失的趋势。
关键词:非主流文化;校园文化;大学生;心理意识;价值观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mainstream culture of college students' values are having more and more effects.The mainstream culture of the undergraduates' values influence in form, feature and nature has its intrinsic regularity, and college students' values appear diversity, instability and Lord, to discriminate the missing trend.Key words:the mainstream culture;campus culture;students;mental consciousness;Values
一、大学校园非主流文化现象
从90年代中期以后,校园非主流文化在延续着原有传统的同时,又逐步产生出一些新生的校园非主流文化现象,大致有“网络文化”、“洋节文化”、“卡通文化”“、新人类语言文化”、“课桌文化”、“宿舍文化”、等。由于计算机在学生宿舍的普及以及播放影碟的设备的价格低廉化,使大学生们可以低成本地进行此项“文化消费”。上网,不仅是社会的时尚,也是大学生的时尚。网络文化则以异军突起的姿态,迅速地渗透到校园,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但伴随着网络而来的一些负产品,如亦真亦假的网络爱情,信口开河的网络论坛,BBS特别是网络毒幽灵般的隐藏在网络中,成为部分大学生有意或无意的搜寻点击对象等等,成为校园非主流文化现象。“过洋节”,也是大学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大学生们对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似乎特别的情有独钟、趋之若鹜,送花、寄卡、恶作剧,甚至上教堂,大学生们对此乐此不疲,过得津津有味。
二、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影响的根源
1、受社会变革的影响。
社会变革是最为突出的影响,是社会利益的空前分化与公民独立意识的增强。社会环境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不容否认,目前大环境确实存在许多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网络文化、电影、电视,一方面反映社会主流文化的要求,出版物等大众传媒的发展,使得社会文化环境日益复杂。电影、电视、歌曲、文艺作品等依然占据着校园文化的主导方面;另一方面,一些低级庸俗、内容不健康的作品日益向校园渗透,对健康的作品日益向校园文化起着侵蚀作用。社会变革最为突出,社会变革给校园文化注入了一股健康、清新的血液,但同样不容忽视的是,在大学生对于变革的精神也潜存着一种驳论,就是激情与浮躁同存,成功期望目标与自身总体素质不相适应,许多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评价体系的青年学子一时很难适应,校园非主流文化正是这一现象的折射和投影。
2、大众文化的影响。
由于文化界中的一些人只重破不成立,对传统美德和价值评价体系进行片面的批评和反思,却没有建立起新的道德模式和价值评价体系,加上品味不高的流行歌曲、言情小说以及缺少人文精神的“快餐文化”在各种媒体和文艺作品中得到渲染,导致了一些青年学生在价值观上出现了迷茫、困惑,文化欣赏也想低层
三、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冲击
1.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上的冲击
非主流文化是对主流文化的一种补充和辅助,主流文化拥有其不可辩驳的主导地位,因此非主流文化要呼唤自由、反对权威。它在给大学生提供一片自由的土壤,让大学生的心灵得以释放,个性得以张扬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了诸多的糟粕。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大学依始,各种版本的大学生在大学里必做的N件事情:至少逃一次课,挂一次科,谈一次恋爱等现象充盈在大学生的周围,让人口木舌结。昔日牢固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奉献主义等开始动摇,而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日占上风;昔日的报效社会、感恩亲人、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理想开始转变,而自我为上、自我设计、自我拼搏、自我实现、自我张扬逐渐成为人生信条。殊不知自己作为一个社会人应该承担的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2.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消费观念上的冲击
大学的自由环境使得大学生拥有了更多的对金钱的自主权,大学生的消费主要为吃、穿、书籍、电话费和上网费等。在非主流的猎奇、张扬、自我的环境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观念逐渐失去了边界。一些人追求感官的刺激,放纵自我贪图享乐,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盲目消费、炫耀消费、面子消费、超前消费、物欲消费、名牌消费和攀比消费等。这对于家境较好的学生来说主要表现为超前消费、名牌消费和炫耀消费甚至是浪费。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在这种不良消费观念的驱使下,大学生不知珍惜劳动成果,过度的依赖父母,任意浪费,逐渐丧失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及对将来生活的适应能力。对家境较差的学生来说,经济方面的困窘,与同学相比的悬殊,会增加他们的心里负担使其产生自卑、忧郁、缺乏自信而无心与学习,甚至逃课去兼职,更甚者,一些学生出现仇富心理,大学内部的失窃现象便是最好的证明。大学生消费方式的日益多样化,消费内容的日益普遍化(恋爱、出游、交际、化妆品),再加上扭曲的消费观念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的重大的障碍。3.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人生态度上的冲击
生命文化是大学非主流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引导大学生开拓创新,超越自我,丰富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但也让部分大学生产生对生命的漠视,狭隘的认为生命只是属于自己的,当其遭遇挫折时或者是心绪不好时,一幕幕大学生自杀的悲剧便会上演。人生态度的日渐轻浮,使得他们在学习上不思进取,学习态度懒散,使得昔日的佼佼者逐渐落伍,继而丧失信心,而且在非主流的环境中,纪律被部分大学生置若罔闻,甚至发起挑战,出现旷课、逃课、不再自习等现象。他们迷恋于网络游戏,热衷于谈情说爱,一些不良的宿舍文化使得宿舍成为看电影、打扑克、玩游戏的场所。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学习投机的行为颇为盛行,对他们而言,大学的学习已经变得毫无意义,60分万岁主导着他们的思想,他们只为着一张文凭而已。在生活上,他们表现为消极颓废,玩世不恭,大学生活的自由和开放是高中时代所憧憬的,然而踏入大学的校门,站在步入社会的门槛上时,一些大学生被金钱迷住了双眼,被功利摄住了心魂,一味的追求享乐。在加之学业的紧张,交际的困扰,就业的艰辛等方面的竞争压力的加剧,导致一些大学生完全丧失了进取之心,而寻求逃避,肆意发泄,投入负面非主流的怀抱,日益颓废。4.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学习上的冲击
作为一名大学生,已经站在了社会的门槛上,在大学这座熔炉里,必然要为步入社会经受千锤百炼,但学习仍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学无止境,学海无涯,活到老学到老,是主流文化的要求。而在非主流文化的负面影响下,一些学生把学习抛之脑后,认为大学里的学习已经不再必要,长时间的旷课,逃课去兼职等。受社会功利主义的影响,加之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大,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目的也随之转变,不再是为了社会,为了他人,而是为了找份好工作能够拿的高薪,因此大学里学习的目的性更强。专业课的学习能逃便逃,而去加入考证的大军中;选修课、辅修课不去或者是找人代去,只为了修满学分拿到文凭而已,而没有学到任何的知识。有的学生只注重实用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理论基础的提高,把兼职变成了全职,没有分清主次矛盾,严重的影响了他们的成长成才。再者,课堂上睡觉者鼾声震天,发短信者声音悦耳,看电影者如痴如醉;课堂下,书本一片净白,作业抄来抄去,游戏痴狂至极。在这种学风、室风的影响下,学生根本无心学习,只会虚度时日;不会潜心专研学问,只会一心致力于娱乐;不会集体学习讨论,只会一起游戏嬉闹。诚信考试对他们来说已经不复存在,承诺书的签订只是形式,校园诚信考试广播听过便罢,考试已经完全失去了其测试能力和所学,激励奋进的功用。大学生也是学生,学习对其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只有在好的宿舍风,学风,在雅致健康的校园、宿舍的环境中,学生才能开拓创新,才能积极进取,才能成长成才。
5.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审美的冲击
爱好的怪异难解,对外开放在引进先进技术、理念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糟粕。非主流的个性、另类、非大众化正折射出了当代大学生审美取向和追求。首先表现在着装打扮,颜色鲜亮但破烂不堪的服饰成为他们的最爱,以显示他们的新潮与时尚。我们的眼球还常常被他们的爆炸头、烟熏妆、N个耳洞所吸引,在我们表现出惊讶与不解时,他们却回以不屑一顾和顾影自怜。殊不知这种特立独行已经有违学生身份和学生品味,花费太多的心思和时间来着装打扮而无暇学习、工作。其次表现于娱乐视听,网上流行的非主流图片效果卡通、感觉阴郁诡异,他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但多表现的是忧伤、失落、寂寞的心绪,试图构建的是凄艳、颓废、唯美的场景。大学生的QQ和校内也是他们张扬个性的主阵地,怪异难懂的签名、绚烂耀目的空间装扮在表现出他们的个性与创新的同时更凸显出了非主流文化对他们审美追求的侵蚀。在非主流文化的影响下,一股韩流席卷大学校园,而且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他们迷恋英俊潇洒、温柔迷人的俊男靓女;他们幻想精美绝伦的生活场景;他们梦想细腻纯真的爱情故事;他们陶醉于忧伤曲折的曲目,他们在未有能力担负起自己肩上的重担之前已被慢慢的腐蚀。
四、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1、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
(1)就是过分看重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高校非主流文化是一种“快餐文化”的体现,它对十事物的取舍缺乏一定的规范和评判标准。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从个人利益出发,把个人的利益看得高十一切。这就是现在大学校园里社团数不胜数,但是真正做起来的没几个,原因就在十很多人参加这些社团都是想增加自己的阅历,说明自己参加过学校的社团活动,有良好的组织才能,实际上则是这些人很有可能连社团的一次活动都没有参加。这样的现象也反映在入党的情况里,在选择工作的同时,由十部分岗位要求党员限制,所以很多人都是看重这一点才去积极入党,对什么中国共产党史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那是根本不闻不问,什么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谋群众之所需对他们来说更是天方夜谈,这些都是实用主义的思想在作祟。急功近利则表现为很多大学生表现浮躁,学什么都是马马虎虎,说是样样都专,其实一项不专,说是样样全能,其实一样不会。对知识只是了解皮毛,就认为自己已经是这个方面的专家了,这种思想是危险的,应该及时的予以引导和改正。
(2)就是拜金主义倾向。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能创造最大产出的部门,可是当前人们却误解了市场经济的本质。当前高校非主流文化带给学生的误导是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认为物质是幸福的源泉,物质至上成为他们实实在在的生存哲学。一直以来的理想教育对现在的大学生的影响力是越来越小。很多大学生在主观意识上不在认同主流文化。对金钱的追逐使得官本位,钱本位的思想在学生中盛行,很多大学生都将工作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好处作为自己未来求职的标准,这也是近几年公务员考试如此在大学生中风靡的原因,一方面公务员享受国家提供的比其他行业好的多的待遇,另一方面就是公务员的工作任务不重,不用去花太多的精力。这和高校非主流文化中的享乐、拜金不谋合。
(3)就是利己主义倾向。很多人都开始抱怨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自私,雷锋精神在大学生中已经不再流行,主要原因就是当前校园非主流文化强调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放弃了以往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原则,都是想着只要自己好才是真的好,一切都要为自己着想,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火。那种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想法根本不存在,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损害朋友利益,亲人利益,溜须拍马,狐假虎威。只要自己开心就行,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其实这种想法是十分有害的,如果每个人都抱有这种想法,社会将停滞不前。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祖国的建设者,当以团队为重,如果任何事情都斤斤计较,必将一事无成。
2、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
学研究表明,心理素质对个人成就事业的影响要大十其他方面的影响健康的目的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的心理是在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下形成的。大学生在受到主流文化的熏陶之时也接受着来自非主流文化的浸染,其心理意识也发生着变化。高校非主流文化的主要特征就是充斥着低级趣味,消极颓废,玩世不恭让校园内弥漫着不思进取,好逸恶劳的颓靡之风。加之由十高校非主流文化误导学生崇尚拜金主义,自然学生之间的攀比现象严重,另外由十每个学生的家庭条件不同,自然然每个人的经济消费也不同。可是大学生只关注的是能否在学生中有面子,能否让成为大家谈论的焦点,十是大家不惜家庭的经济实力进行比拼,根本不考虑父母赚钱是否辛苦,一心只想着在同学面前出风头,这样大学生就很容易走向极端,生怕被别人瞧不起,硬要打肿脸充胖子。父母稍微不按自己的意思来做,就会以离家出走,或是不理父母作为要挟,传统的孝敬父母在他们的脑中根本没有概念。生活在自己臆想的世界里,有强烈的嫉妒心,根本不容他人质疑自己,否则,轻则对他人实施人身攻击,重则拳脚相加,完全使当代大学生偏离一个理性的人,丧失了自我思考能力和与人相处的基本能力。
3、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智力培养的影响
非主流文化带来的是一种“快餐文化”,有很多急功近利的思想,很多大学生对待学习都是希一望用最少的时间换取最好的结果,对待学业的态度也是得过目_过,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出现逃课的现象,据笔者的随机调研发现,有80%以上的同学不愿上哲学、政治类的学科,近一半的同学不愿上与数学有关类的课程,二分之一左右的学生不愿上专业课。他们所采取的态度就是,及格万岁,平时就抱着侥幸的心态,临到考试的时候,则彻夜通宵看书,希一望能有所收获,有的则是借来他人的笔记,进行微缩复印,方便带到考场上解燃眉之急。更有甚者是考试前一天晚上仍是歌舞升平,提前和同学打好招呼,希一望能在考试的时候直接抄袭他人。因为大学毕业要拿到文凭就必须通过论文答辩,论文答辩对十很多人来说都是毕业路上的拦路虎。很多大学生上大学都是抱着混口子的心态学习,怕吃苦受累,比较浮躁根本不愿意去对学术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所以每当论文答辩之时,也就是他们望天发呆之口,十是乎大量的在网上摘抄,根本不经过自己消化吸收,到处拼拼凑凑。其结果可想知,种种现象都反映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当前大学生是很浮夸的,崇尚快餐文化,总希一望找到学习最便利的途径,能够省心省力省时的完成学业,这都是受到非主流文化严重侵蚀的后果,让广大的大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抵触学习的情绪,更把那些专心做研究的人比作书呆子,这其实是一种社会的悲哀。
五、总结
校园非主流文化的滋长,与现行学校的教育体制有很大的关系。目前首要的是转变观念,明确指导思想,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市场的需求培养合格人才。以市场的反馈信息作为衡量办学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参数,让学生体会到紧迫感、危机感,在竞争的大潮中,不进则退,退则淘汰。同时,对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要作全面改革,做到学而有所用,学而有所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奋斗、进取的精神以带来校园文化的深刻变革。不开集体,只有美好的人类,才有美好的人生。因此,正确引导大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看法,培养他们判断事物的能力是重要的。一些态度调查、心理咨询对帮助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及恋爱问题上摆脱压抑及心理危机很有效果。从大学生本身的特点来看,大学生群体基本上处于人生的青年期,这个时期正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并渐趋定型之时。
【参考文献】
1、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485-363414.html
2、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82485&do=blog&id=363414
3、http://
8、http://daizhanhong2011.blog.163.com/blog/static/
9、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ae1e2d0100bwu0.html
10、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4b9748012cgp8.html
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冲击
系别:生态环境工程系班级:园林规划(学号:姓名:杨青青
05)班 11100730528
第二篇:论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冲击
论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冲击
摘要:为了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必须正视非主流文化这一特殊现象和问题,认真梳理和审视了非主流文化对高校校园主流文化以及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心理意识带来的巨大冲击和深刻影响!关键词:非主流文化;校园文化;大学生;心理意识;价值观
Abstract:According to strengthen the 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harmonious campus, we must face the mainstream culture in this special phenomena and problems, and to examine the non-mainstream cultures on campus mainstream culture and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consciousness and the huge impact and the profound influence,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the mainstream culture;campus culture;students;mental consciousness;Values
一、大学生非主流文化的定义
大学生文化以是否符合社会要求和期待为标准,可以分为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主流文化是社会要求和期待的,是广大学生所具有的,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以及行为方式在内的文化。它体现着社会对学校的正式要求,通常以正式文件的形式明确规定下来。作为主流文化共存互补的非主流文化在服从主流文化的前提下,以一种异端的方式来矫正偏离主流价值的取向,从而使文化沿着常态发展。大学生非主流文化是由大学生创造的,与学校精神宗旨、学校纪律、校园主流文化相分离的校园亚文化,是一种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标准和行为方式具有重要影响的显性文化。大学生非主流文化在层次上是一种通俗文化,是大学生在文化选择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具有随意性和非系统性、非正规性的特点。
二、大学校园非主流文化现象
从90年代中期以后,校园非主流文化在延续着原有传统的同时,又逐步产生出一些新生的校园非主流文化现象,大致有“网络文化”、“洋节文化”、“卡通文化”“、新人类语言文化”、“课桌文化”、“宿舍文化”、等。由于计算机在学生宿舍的普及以及播放影碟的设备的价格低廉化,使大学生们可以低成本地进行此项“文化消费”。上网,不仅是社会的时尚,也是大学生的时尚。网络文化则以异军突起的姿态,迅速地渗透到校园,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但伴随着网络而来的一些负产品,如亦真亦假的网络爱情,信口开河的网络论坛,BBS特别是网络毒幽灵般的隐藏在网络中,成为部分大学生有意或无意的搜寻点击对象等等,成为校园非主流文化现象。“过洋节”,也是大学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大学生们对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似乎特别的情有独钟、趋之若鹜,送花、寄卡、恶作
剧,甚至上教堂,大学生们对此乐此不疲,过得津津有味。读卡通,则又是大学生们的一大爱好,多以日本、香港为原产地的卡通作品在相当部分大学生中流传,如《七龙珠》《圣斗士》等,大学生们为卡通读物中线条柔和,造型夸张的美少男美少女所着迷。说新人类语言,诸如“酷”、“忠厚”、“偶象”、“早恋”“、蛋白质”“、特别恐龙”等等,再加上许多中西合璧而成的词在大学生中的使用有特殊的含义,非字面语义可以理解,而这样的新词则几乎在每一个校园里成为大学生们的通用语言等„„。上述校园非主流文化现象的产生既有大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因素,也有大学校园特有的文化环境和大学生自身特定的年龄阶段的因素。校园非主流文化现象严格说起来并不是大学校园所特有的,它们只不过是社会大众文化现象延伸到大学校园里被接纳并使之个性化在大学生群体中。
三、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冲击
1.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上的冲击
非主流文化是对主流文化的一种补充和辅助,主流文化拥有其不可辩驳的主导地位,因此非主流文化要呼唤自由、反对权威。它在给大学生提供一片自由的土壤,让大学生的心灵得以释放,个性得以张扬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了诸多的糟粕。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大学依始,各种版本的大学生在大学里必做的N件事情:至少逃一次课,挂一次科,谈一次恋爱等现象充盈在大学生的周围,让人口木舌结。昔日牢固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奉献主义等开始动摇,而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日占上风;昔日的报效社会、感恩亲人、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理想开始转变,而自我为上、自我设计、自我拼搏、自我实现、自我张扬逐渐成为人生信条。殊不知自己作为一个社会人应该承担的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2.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消费观念上的冲击
大学的自由环境使得大学生拥有了更多的对金钱的自主权,大学生的消费主要为吃、穿、书籍、电话费和上网费等。在非主流的猎奇、张扬、自我的环境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观念逐渐失去了边界。一些人追求感官的刺激,放纵自我贪图享乐,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盲目消费、炫耀消费、面子消费、超前消费、物欲消费、名牌消费和攀比消费等。这对于家境较好的学生来说主要表现为超前消费、名牌消费和炫耀消费甚至是浪费。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在这种不良消费观念的驱使下,大学生不知珍惜劳动成果,过度的依赖父母,任意浪费,逐渐丧失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及对将来生活的适应能力。对家境较差的学生来说,经济方面的困窘,与同学相比的悬殊,会增加他们的心里负担使其产生自卑、忧郁、缺乏自信而无心与学习,甚至逃课去兼职,更甚者,一些学生出现仇富心理,大学内部的失窃现象便是最好的证明。大学生消费方式的日益多样化,消费内容的日益普遍化(恋爱、出游、交际、化妆品),再加上扭曲的消费观念成为
大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的重大的障碍。3.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人生态度上的冲击
生命文化是大学非主流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引导大学生开拓创新,超越自我,丰富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但也让部分大学生产生对生命的漠视,狭隘的认为生命只是属于自己的,当其遭遇挫折时或者是心绪不好时,一幕幕大学生自杀的悲剧便会上演。人生态度的日渐轻浮,使得他们在学习上不思进取,学习态度懒散,使得昔日的佼佼者逐渐落伍,继而丧失信心,而且在非主流的环境中,纪律被部分大学生置若罔闻,甚至发起挑战,出现旷课、逃课、不再自习等现象。他们迷恋于网络游戏,热衷于谈情说爱,一些不良的宿舍文化使得宿舍成为看电影、打扑克、玩游戏的场所。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学习投机的行为颇为盛行,对他们而言,大学的学习已经变得毫无意义,60分万岁主导着他们的思想,他们只为着一张文凭而已。在生活上,他们表现为消极颓废,玩世不恭,大学生活的自由和开放是高中时代所憧憬的,然而踏入大学的校门,站在步入社会的门槛上时,一些大学生被金钱迷住了双眼,被功利摄住了心魂,一味的追求享乐。在加之学业的紧张,交际的困扰,就业的艰辛等方面的竞争压力的加剧,导致一些大学生完全丧失了进取之心,而寻求逃避,肆意发泄,投入负面非主流的怀抱,日益颓废。
4.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学习上的冲击
作为一名大学生,已经站在了社会的门槛上,在大学这座熔炉里,必然要为步入社会经受千锤百炼,但学习仍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学无止境,学海无涯,活到老学到老,是主流文化的要求。而在非主流文化的负面影响下,一些学生把学习抛之脑后,认为大学里的学习已经不再必要,长时间的旷课,逃课去兼职等。受社会功利主义的影响,加之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大,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目的也随之转变,不再是为了社会,为了他人,而是为了找份好工作能够拿的高薪,因此大学里学习的目的性更强。专业课的学习能逃便逃,而去加入考证的大军中;选修课、辅修课不去或者是找人代去,只为了修满学分拿到文凭而已,而没有学到任何的知识。有的学生只注重实用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理论基础的提高,把兼职变成了全职,没有分清主次矛盾,严重的影响了他们的成长成才。再者,课堂上睡觉者鼾声震天,发短信者声音悦耳,看电影者如痴如醉;课堂下,书本一片净白,作业抄来抄去,游戏痴狂至极。在这种学风、室风的影响下,学生根本无心学习,只会虚度时日;不会潜心专研学问,只会一心致力于娱乐;不会集体学习讨论,只会一起游戏嬉闹。诚信考试对他们来说已经不复存在,承诺书的签订只是形式,校园诚信考试广播听过便罢,考试已经完全失去了其测试能力和所学,激励奋进的功用。大学生也是学生,学习对其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只
有在好的宿舍风,学风,在雅致健康的校园、宿舍的环境中,学生才能开拓创新,才能积极进取,才能成长成才。5.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审美的冲击
爱好的怪异难解,对外开放在引进先进技术、理念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糟粕。非主流的个性、另类、非大众化正折射出了当代大学生审美取向和追求。首先表现在着装打扮,颜色鲜亮但破烂不堪的服饰成为他们的最爱,以显示他们的新潮与时尚。我们的眼球还常常被他们的爆炸头、烟熏妆、N个耳洞所吸引,在我们表现出惊讶与不解时,他们却回以不屑一顾和顾影自怜。殊不知这种特立独行已经有违学生身份和学生品味,花费太多的心思和时间来着装打扮而无暇学习、工作。其次表现于娱乐视听,网上流行的非主流图片效果卡通、感觉阴郁诡异,他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但多表现的是忧伤、失落、寂寞的心绪,试图构建的是凄艳、颓废、唯美的场景。大学生的QQ和校内也是他们张扬个性的主阵地,怪异难懂的签名、绚烂耀目的空间装扮在表现出他们的个性与创新的同时更凸显出了非主流文化对他们审美追求的侵蚀。在非主流文化的影响下,一股韩流席卷大学校园,而且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他们迷恋英俊潇洒、温柔迷人的俊男靓女;他们幻想精美绝伦的生活场景;他们梦想细腻纯真的爱情故事;他们陶醉于忧伤曲折的曲目,他们在未有能力担负起自己肩上的重担之前已被慢慢的腐蚀。
四、校园非主流文化给我们的思考
1.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刻不容缓。校园非主流文化的滋长,与现行学校的教育体制有很大的关系。原有的高校教育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国家对于学生的入校、教学科目与内容等作统一管理,缺乏竞争机制和应有的活力。单一的教学模式和陈旧的内容,导致的后果便是部分学生生活的无聊和空虚。因此,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已刻不容缓。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要“进一步改革教育体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促进教育同经济、科技的密切结合”。而目前首要的是转变观念,明确指导思想,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市场的需求培养合格人才。以市场的反馈信息作为衡量办学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参数,让学生体会到紧迫感、危机感,在竞争的大潮中,不进则退,退则淘汰。同时,对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要作全面改革,做到学而有所用,学而有所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奋斗、进取的精神以带来校园文化的深刻变革。2.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亟待提高。校园文化中的消极因素的存在,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部分学生集体观念淡薄,缺乏责任感,很少考虑自己的言行对校
园文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校园文化的内在基础,直接关系着校园文化质量的高低。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从思想上能够真正理解人是社会中的人,个人的生活离不开集体,只有美好的人类,才有美好的人生。遵守公共道德是对一个人最起码的要求,离开了这一点,人将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在教育中,应多联系学生的亲身感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
3.各种咨询服务尚待完善。大学时期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阶段。因此,正确引导大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看法,培养他们判断事物的能力是重要的。一些态度调查、心理咨询对帮助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及恋爱问题上摆脱压抑及心理危机很有效果。从大学生本身的特点来看,大学生群体基本上处于人生的青年期,这个时期正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并渐趋定型之时。一方面,他们对家庭和师长的依赖相对减少,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另一方面,他们仍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阶段,还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与无所适从性。对这种矛盾,我们必须要有敏感的、准确的认识,进而予以必要的引导。引导的关键在于完善各种咨询服务,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大学生的素养和鉴别能力。
4.借用非主流文化的一些形式,注入主流价值观教育内容,有利于增强高校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非主流文化之所以普遍存在于大学生中间,肯定有其可取之处。比如说有些非主流文化内容有明显的负面影响,但是它的形式很新颖,很吸引人。我们完全可以用这种形式来包装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教育,使得高校价值观教育更能为大学生所接受。很多学校成立了大学生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和各种学术性学生社团,就是一种把主流价值观教育与社团文化相结合的有益尝试。
第三篇:大学生非主流文化现象
大学生非主流文化现象
提要 现在的大学校园,非主流文化的信息来源越来越多,在校园文化中所占的比重也 在不断加大,这给广大学生的成长带来重要的影响。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站在一个客观 公正的立场,正确地认识和看待大学生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非主流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及时 进行引导。关键词:大学生非主流文化;现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高校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高等教育不断市场化,高校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加上 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多种文化交流,西方价值观念不断渗透,非主流文化的信息来源越来越 多,非主流文化在学校文化中所占比重不断加大,正由学校文化的边缘带逐渐向具有重要影 响力的重心圈靠拢和转移,成为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大学生产生了干扰作用。
一、大学生非主流文化的定义 大学生文化以是否符合社会要求和期待为标准,可以分为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主流 文化是社会要求和期待的,是广大学生所具有的,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以及行为方式在 内的文化。它体现着社会对学校的正式要求,通常以正式文件的形式明确规定下来。作为主 流文化共存互补的非主流文化在服从主流文化的前提下,以一种异端的方式来矫正偏离主流 价值的取向,从而使文化沿着常态发展。大学生非主流文化是由大学生创造的,与学校精神宗旨、学校纪律、校园主流文化相分 离的校园亚文化,是一种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标准和行为方式具有重要影响的显性文 化。大学生非主流文化在层次上是一种通俗文化,是大学生在文化选择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具有随意性和非系统性、非正规性的特点。
二、大学生非主流文化的表现近年来,大学生非主流文化现象在大学校园中越来越普遍,呈现出流行之势,这势必给 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行为等方面带来前所未有的震荡和变革。
1、短信文化。随着大学生手机普及率的大幅提高,手机短信已逐渐成为大学生中的一 种新时尚。手机短信因具有发送方便、使用简单、便于沟通,而且廉价、便捷、点对点的特 点,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逐渐在大学生中形成了一种新的“短信文化”,成为大学生非主 流文化的一部分。调查显示,有 69.3%的大学生每月发 300~500 条短信,20.9%在 500 条以 上,在 300 条以下的同学只有 9.8%,手机短信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及进行信息交流的 重要途径。手机短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数量繁多,这种新型的信息互动方式在给广大学 生的生活带来
了新的便利和乐趣的同时,也给大学教育带来了挑战,传统的课堂教学正日益 受到短信的冲击,校园内人际关系趋淡,垃圾信息泛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受到了前所未 有的影响。同时,伴随着短信文化的流行,不文明短信也成为大学生不得不面对的现象。调 查数据表明,17.1%的人每月收到 10 条以下不文明短信,57.8%的人收到 10~30 条,而 30 条以上的占了 37.1%。短信陷阱、短信黄色笑话、带有诱惑性的欺诈广告比比皆是,令人防 不胜防,由于短信的群发功能使其散播能力特别强,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学 业前途。
2、网络文化。根据第 2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态统计报告》公布,截至 2007 年 12 月,我国网民数已达到 2.1 亿人,其中 31.8%都属于 18~24 岁的青年,在这个年龄段的网 民中,大学生网民群体占据重要地位。《2005 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指出: 就 98.2%的大学生网民来看,他们平均每周上网的次数为 4.2 次,平均每周上网的时间为 7.6 小时,差不多每天 1 个多小时。广大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查阅资料、休闲娱乐、情感交
流、展现自己。在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完全成型之前,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能 够让学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增长见闻,同时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由于网络文化具有 匿名性、虚拟性、无序性等特点,恰好迎合了广大青年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网络给他们带来 了不少“虚拟快感”。由于长时间地使用计算机,不少学生视力下降,精神恍惚,严重影响 了身心健康;不少学生荒废了学业,留级、休学、退学、不及格重修的不在少数;还有一些 大学生由于光顾了一些不健康甚至反动的网站,而使自己丧失了道德准绳,人生观和价值观 发生了动摇; “网恋”“网络游戏”“网络成瘾”在大学生中频频发生,精神分裂失常,甚、、至自杀等现象也层出不穷。
3、广告文化。校园中的广告可谓无孔不入、五花八门,在学校专设的广告栏、公寓楼 黑板、食堂墙面、教学楼四周、文化橱窗,凡是人流量大的地方都成了广告文化的地盘。校 园广告有三类:第一类是培训广告。主要是针对四、六级、考研、报关员、公务员考试培训 之类,另外有计算机、驾照等;第二类是招聘广告。这类主要是针对想在外兼职、做家教的 学生; 第三类是推销商品的广告。包括学习及日常用品等。在各类名目繁多的广泛中,海报、通知、寻物、家教等均属正常,但有的高校连代考广告、出售等级考试答案也“浮出水面”,明目张胆地出现在广告栏中,这种特殊“供求关系”的
存在不能不令人担忧,反映了个别大 学生弄虚作假、自欺欺人的处世态度,有才而少财的大学生沦为了现行教育体制的 “反叛者” 与“受益者”,给一些不认真学习的学生提供了侥幸的机会,也导致了一些学生为此而受到 校规校纪处分。校园广告在带给学生方便的同时,严重影响了高校校园秩序,路边宣传栏上、电线杆上,一块块的“牛皮癣”,让清新的校园变得杂乱,严重影响了校园文化氛围;同时,经商、中介人员在校园中的频繁活动,也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4、课桌文化。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整洁、雅致的教室文化能起到润物无声的 教育作用,而非主流的课桌文化则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腐蚀作用。常见的课桌文化主要有 以下内容:情感体验类(这类内容在整个课桌文化中占一半以上)、随感而发类、点评教师 类、人生感悟类、考试小抄类。课桌文化内容复杂,多数格调低下,粗俗不雅,文化含量不 高,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与大学生主流文化格格不入,作用十分消极。其危害主要 有:在公共课桌上胡乱涂写,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公德意识和自律意识淡薄;上届学生不良行 为对后来新生起了负面的教化作用,以至“课桌文化”届届相传,经久不衰,成为难以根除 的陋习;格调低下的信息传播,形成了大量的精神垃圾,其潜移默化的作用容易冲抵正面教 育的深度。
5、宿舍文化。宿舍是大学生的“家”,是集学习、休息、娱乐与交际于一体的综合性多 功能场所。学生们在这个自由的天地里用自己的言行创造了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宿舍文化。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折光、家庭文化的变异、社会文化的缩影,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对于 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宿舍文化中有许多灰色的潜流,一定程度上污染了 宿舍的精神环境,也影响了大学生良好风貌的形成。宿舍装饰日趋世俗化,各类球星、歌星,美女、俊男贴画把寝室装扮得花里胡哨;宿舍语言日趋粗俗化、流行化,一些污语秽言甚至 黄色幽默笑话在宿舍频频使用、流传;宿舍环境日趋商业化,走廊、过道、寝室门上到处是 “XX 公司提醒您”“XX 公司宣”、;宿舍卫生脏、乱、差,学生缺乏卫生意识,认为“一屋 不扫何以扫天下”已经过时;宿舍“卧谈风”更是大学生的必修课,谈天说地,评古品今,几乎无所不谈,当然更少不了情、爱以及性的热门话题,久而久之,便摆脱不了庸俗、下流 和空谈的底子。
6、交友文化。进入青春期的大学生,随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发展和成熟,有着强烈的寻 找友谊、渴望朋友的
心理需求,自然产生了对爱情的向往和关注。调查显示,有 30.05%的 女生把谈恋爱作为自己的一种人生体验;15.79%女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认为恋爱一切随 缘; 11.49%的女生还认为这是在大学中填补空虚的一种方法。大学生交友按性别区分有同性
交友、异性交友;方式上有通过活动、社团、网络、聚会等形式交友。大学生交友的心理类 型主要有:相似型、伙伴型、弥补型、利益型、自我型。现在,大学生的异性友情已逐渐被 “爱情”所替代,不少大学生把大学当成了恋爱的天堂。校园恋爱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教室里、餐桌边、花园里、草丛中,越来越多的是恋爱中的男男女女,形单影孤已被视为 “异 端”“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是当今大学生恋爱观的精辟概括。在他们看来,恋爱本身就是目的,能不能结合,不是恋爱的重要标准,在这种只重过程、不重结果的恋爱 观的指引下,引发的恋爱纠纷也就越来越多。
7、兼职文化。大学生兼职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似乎也成了一种时尚,在这种所谓 “时尚”潮流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了“兼职大军”。根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SSIC)针对大学生兼职问题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的调查显示:北京的大学生兼职 比例为 21%,上海为 26%,天津为 19%,广州可以达到 28%,大学生兼职热情越来越高。有的学生在推销学习、生活用品;有的学生在代理一些旅游公司或通讯公司的销售业务;有 的同学在广告公司、装修公司、婚庆礼仪公司等兼职;有的同学做家教、组织培训、市场调 查……大学生兼职有的为了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应付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 有的为了自食其 力,培养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有的为了赚钱,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有的为了接触社会、培养工作能力、增加工作阅历……这种“兼职热”现象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一方面大学生兼 职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接触了社会,获取了一些工作经验,提高了大学生 的实践能力,可以弥补现行大学教育体制中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的缺陷,训练大学 生的实际社交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另一方面参加兼职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业,而且有些同学 由于缺乏经验和社会阅历,遇到困难时不知如何应对,容易上当受骗,甚至有的学生为了金 钱出卖自己,走上犯罪的道路。
8、服饰文化。服饰是文化最显著的标志之一,文化在不断地流动变迁,服装自然也随 之花样翻新。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服饰也越来越时尚,人们购买服装的标准也 不再只是漂亮的外形和便宜的
第四篇:论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论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摘要:针对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必须正视非主流文化这一特殊现象和问题,认真梳理和审视了非主流文化对高校校园主流文化以及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心理意识带来的巨大冲击和深刻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关键词:非主流文化;校园文化;大学生;心理意识;价值观 Abstract:According to strengthen the 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harmonious campus, we must face the mainstream culture in this special phenomena and problems, and to examine the non-mainstream cultures on campus mainstream culture and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consciousness and the huge impact and the profound influence,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the mainstream culture;campus culture;students;mental consciousness;Values
一、大学生非主流文化的定义
大学生文化以是否符合社会要求和期待为标准,可以分为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主流文化是社会要求和期待的,是广大学生所具有的,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以及行为方式在内的文化。它体现着社会对学校的正式要求,通常以正式文件的形式明确规定下来。作为主流文化共存互补的非主流文化在服从主流文化的前提下,以一种异端的方式来矫正偏离主流价值的取向,从而使文化沿着常态发展。大学生非主流文化是由大学生创造的,与学校精神宗旨、学校纪律、校园主流文化相分离的校园亚文化,是一种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标准和行为方式具有重要影响的显性文化。大学生非主流文化在层次上是一种通俗文化,是大学生在文化选择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具有随意性和非系统性、非正规性的特点。
二、大学校园非主流文化现象
大学校园非主流文化现象按产生的时期划分,大致可分为传统的校园非主流文化现象和新生的校园非主流文化现象两大类。第一类是传统的校园非主流文化现象,多产生在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大致有“课桌文化”、“宿舍文化”、“厕所文化”等。所谓课桌文化就是书写或刻画在课桌上的文字和图画,其内容或自我揶揄,或愤世嫉俗,或民间俚语粗言,形式上或是打油诗,或是图文并茂“;宿舍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装饰世俗化色彩浓厚,明星风采,美人泳装最具代表性,而第二特点是宿舍中的语言粗俗化并流行化,一些陋语秽言甚至黄色幽默笑话在宿舍频频使用、流传,熄灯后入睡前的卧谈会更是少不了情、爱及尤其是性“;厕所文化”表现形式和内容与课桌文化相似,但在某些内容上则更俗鄙乃至色情。上述三种校园非主流文化现象在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中期成为校园非主流文化的主体部分。第二类是从90年代中期以后,校园非主流文化在延续着原有传统的同时,又逐步产生出一些新生的校园非主流文化现象,大致有“影碟文化”、“网络文化”、“洋节文化”、“卡通文化”“、新新人类语言文化”等。看影碟,几乎是每一位大学生在读书期间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消费、休闲娱乐方式,因此我们也可以在几乎所有的大学校园里或周边找到为数不少的影视厅、影碟出租摊点,又由于计算机在学生宿舍的普及以及播放影碟的设备的价格低廉化,使大学生们可以低成本地进行此项“文化消费”。上网,不仅是社会的时尚,也是大学生的时尚。网络文化则以异军突起的姿态,迅速地渗透到校园,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但伴随着网络而来的一些负产品,如亦真亦假的网络爱情,信口开河的网络论坛,BBS特别是网络毒幽灵般的隐藏在网络中,成为部分大学生有意或无意的搜寻点击对象等等,也成为校
园非主流文化现象。“过洋节”,也是大学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大学生们对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似乎特别的情有独钟、趋之若鹜,送花、寄卡、恶作剧,甚至上教堂,大学生们对此乐此不疲,过得津津有味。读卡通,则又是大学生们的一大爱好,多以日本、香港为原产地的卡通作品在相当部分大学生中流传,如《七龙珠》《、圣斗士》等,大学生们为卡通读物中线条柔和,造型夸张的美少男美少女所着迷。说新新人类语言,诸如“酷”、“忠厚”、“偶象”、“早恋”“、蛋白质”“、特别恐龙”等等,再加上许多中西合璧而成的词在大学生中的使用有特殊的含义,非字面语义可以理解,而这样的新词则几乎在每一个校园里成为大学生们的通用语言。上述新生的校园非主流文化现象的产生既有大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因素,也有大学校园特有的文化环境和大学生自身特定的年龄阶段的因素。新生的校园非主流文化现象严格说起来并不是大学校园所特有的,它们只不过是社会大众文化现象延伸到大学校园里被接纳并使之个性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社会的大众文化是与高雅文化相对而言的,是被普遍喜欢和热烈追随的文化,其主要功能是娱乐,它的一大特点就是其中性面目,也就是没有明确的意识形态倾向,再就是其商业性或商品的特点,惟一能对它进行支配的是市场规律和利益原则。大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进文化的民主化、普及化和平民化的进程,又由于大众文化以其中性的面目和舒缓、轻松、温情、渲泄、抚慰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心理紧张和内在焦虑,这对于社会的秩序维护起着一定的镇静剂的作用。但毫无疑问,大众文化是一种缺乏严格意义上美学价值的商业文化,局限性是十分明显的,它的中性、非现实性,它的一定程度的模糊善恶、挑战道德、渲染情欲、展示暴力等等对人们的引导甚至误导又是极广泛而快速的。显然,校园非主流文化现象正是大众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在大学校园这个特定的环境和大学生这个特殊年龄段青年人身上的个性反映。一方面,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的变迁带来各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评估、调整和个性独立意识的增强,人们在社会变革中享受、使用着前所未有的活力的同时,也充分感受到它的压力、无奈、冷峻,甚至残酷。社会心态需要一种能轻松、渲泄、抚慰的文化氛围来调节,来减压,因而大众文化应运而生,这种文化由于自身的定位和利益原则,不可避免地衍生出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对立的“负文化”。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各阶层中最敏感、最活跃而又富有文化知识的层面来说,较之其他层面对社会的变革有着更大的热情,这种热情使得他们容易成为理解、接纳甚至创造新文化的先锋。就总体而言,社会变革给校园文化注入了主流文化的健康、清新的活力,但必须注意的是正是由于社会的转型、变迁,经济体制的变革和转换,利益群体的分化与重组,思想文化领域的宽松与活跃,外来思想文化的传播和影响,社会心理的多变和剧烈冲突,大众文化的大量生产,使新的社会现象、矛盾、价值观层出不穷,又使大学生群体中的相当部分人一时难以适应,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行为反叛、无序、道德失落与思想困惑、混乱,校园非主流文化现象正是这种状态的折射和投影。而且,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才竞争的不断激烈,使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压力需要缓解、宣泄,校园非主流文化正好满足了这种需要。
三、校园非主流文化产生的原因
(1)客观因素。学校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因此校园文化的演变不可能不受社会环境和社会变革的影响。从本质上看,校园非主流文化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有着深刻的社会渊源。
①社会环境的影响。我国的社会环境还存在一些突出的消极面,给校园文化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例如,以电视、报刊为核心的大众媒体,虽然可以塑造学
生的灵魂,成为精神凝聚力的重要中介,但也可能成为思想混乱之源、价值冲突的工具。一些影视片大肆渲染犯罪,暴力和色情,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很大。一些大众媒介将一些影、视、歌、舞明星和体育明星推崇到偶像地步,强调异国情调的个人享乐。
②社会变革的影响。我国正处在转型时期,由于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分配方式等的多样化,必然导致人的思维方式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多样化。总体来看,社会变革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勃勃生机。但同时不容忽视的是,这种激情下隐藏着一种浮躁情绪,表现出激情与浮躁并存,自身素质和期望目标不相适应,对尚未形成的价值评价体系不适应。于是,行为无序、道德失范与思想困惑、混乱便在所难免。校园非主流文化正是这一现象的折射和投影。
③教育本身的原因。校园非主流文化的滋长,与现行的教育体制有很大的关系。
首先,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现状相对社会改革还有一定的差距。高职院校的发展,课程的设置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性”的教育不充分,不少大学生在适应社会方面还面临很多困难和障碍,这些问题引起大学生对学校教育现状 的不满。
其次,从招生到专业的安排设置,从教学科目到教学内容的统一管理,都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呆板的管理模式、传统的教学方法、陈旧的教学内容,使部分学生难以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对自己所定的目标 不能坚持不懈。
再次,近几年高校扩招,使人员猛增,但校园环境建设明显滞后。有的院校建筑布局缺乏科学规划,有的院校的建设没有文化的内涵和格调,有的院校既看不到参天的古树,也看不到读书的学生,各种因素的影响,让一些学生感觉校园生活的单调、松散、无聊和空虚,他们为了寻求一种精神的寄托,为了找回一个文化人的“文化”,校园非主流文化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④学校德育工作对新形势不适应。面对国内外形势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一些学校的德育工作还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一些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一些教师的职业道德还亟待加强,德育队伍和保障措施不够力度,经费投入措施不到位等,也是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2)主观因素。大学生的年龄多在18至23岁之间,正处于人生的心理过渡期,也是大学生自我与社会关系紧张期,他们精力旺盛、思想活跃敏感、单纯而富于幻想,对观察和感知表现出更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喜欢追根溯源、怀疑和争论,渴望早日了解复杂的社会。校园非主流文化恰好给大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表达情感的机会。
四、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校园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机制
1、校园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辩证关系
校园主流文化,是指社会要求和期待学校及其成员所具有的,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以及行为方式等在内的文化。它体现着社会对学校在文化方面的正式要求,通常以正式文件的形式明确规定下来。不为学校自身的意识所改变,是一种外界的文化,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才能对学校的教育活动产生深层影响。校园非主流文化,是指学校文化中社会要求和期待之外的文化。主要包括两种成分:一种是,虽然没有社会期待的根据,但也并不与社会期待发生冲突的文化,即侠义的“非主
流文化”。另一种则是与社会的要求和期待相违背的文化,即“反主流文化”。本文所述非主流文化,包括这两种成分。因为社会所要求和期待的标准与内容是不断变化的,同一个社会,在不同的时期,对学校文化的期待也不相同,所以在高校文化中主流文化成分与非主流文化成分的区分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高校文化的组成部分,非主流文化具有高校文化的社会性、伴生性和现实性。社会性表现为,非主流文化往往因为社会的体制改革、生产力水平、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的改变,而发生深层次的变化。伴生性表现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和外界的冲击,学校成员(主要指学生)的客观需求和主观愿望发生变化,非上流文化会伴生新的内容。现实性表现为,非主流文化伴随外界客观变化产生,进而适应社会某些阶层或群体的要求,与社会现实文化有着广泛的、深层的交融。非主流文化有别于主流文化的主要个性特征有来源的非组织性、功能的非强制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来源的非组织性表现为,—般情况下,非主流文化不是由学校外部社会预先规定的,也不是来自学校的组织管理机制,而是在学校成员内部自发形成的,是一种“内在的文化”,缺少组织和计划。功能的非强制性表现为,非主流文化对学校部分成员的作用和影响是自发的、内在的,是一种自觉的“功能文化”,不需要强制组织和强制措施。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为,非主流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是不平衡的、不稳定的,其发展一般有三种情况:第一,与社会的要求和期待不相冲突,并被社会所接受或认可,则有可能转变为主流文化;第二,与社会的要求和期待相背,则被社会所扼制和局限;第三,既不与社会的要求和期待相背,也不被社会明确认可,继续自发地发展。
2、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表现
通过对学校文化中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比较分析,不难看出高校非主流文化是外界社会文化影响和冲击学校文化的主要板块。其原因有三:第一高校文化中的非主流成分与外界社会的接触层面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更为广泛,更为随机。第二,非主流文化的产生带有选择主体较强的主观性,受外界影响而引起变化的可能性较大。第三,高等教育相对于其他层次的教育而言,培养主体有着更大程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信息。因此,高校非主流文化是高校文化变化中最明显、最深刻、最广泛的文化区域。如果说主流文化的变迁,是学校文化变迁的主流性和方向性变迁,带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有一定的可预见性,那么非主流文化的变迁则是多维的、随机的、不可控的,有较大的研究空间。我们知道高校文化不可能只是社会期待的翻版,总要或多或少地混杂一些不符合或违背社会期待的成分因此,高校非主流文化的存在是必然的,是不可避免的。其一,社会的期待本身与学校成员的期待总会存在一些差异或矛盾。其二,学校成员,尤其是学生不能完全准确把握社会的要求与期待的标准和内容其三,学校成员的个性因素,学生出于好奇,更容易接受新生或相异的信息,相对于其他层次的教育而言这一原因在高校显得较为突出。这也是非主流文化容易受社会文化影响的因素之一。其四,非本土文化的渗入和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社会,这是任何一个想发展、想进步的国家和高校都不能避免的因素。如果说校园文化是一种环境,那么非主流文化好比自然生态环境,在培养学生知、性、意、行的过程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校成员的言行以及学校的教育活动产生深层的影响。非主流文化的产生是学校成员进行文化选择的结果。因此,在形式上,非主流文化对学校成员的影响和作用是直接的、内在的、自发的;在性质上,非主流文化对学校成员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这主要取决于非主流文化内容的属性和学校成员的选择。
(二)校园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1、非主流文化对校园主流文化的冲击与排挤(1)负面网络文化的冲击
互联网中的消极、暴力、色情等非主流文化,被称为“社会毒文化”或“电子海洛因”。在我国,大学生成为网络青年的主要群体,上网成瘾使很多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认知方式、行为方式等都发生剧烈变化,严重的导致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网络游戏”、“虚拟交友”、“QQ爱情”、“网络迷信”等带来的颓废、萎靡更是举不胜举、防不胜防,经常见到有的学生上课精神恍惚,下课迫不及待地奔向网吧的场面。如今,网瘾危害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极易导致大学生的心灵扭曲和变态人格。(2)负面商业文化的冲击
市场经济中,商业化、市场化、交易化等规则本无可厚非,但商业社会也不是无规可遵、无序可循,其主流文化,比如诚信、守法、公平等人类的先进意识正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当中。而非主流的商业文化,诸如权钱交易、弄虚作假、坑蒙拐骗、巧取豪夺、不择手段等,也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侵蚀着学子们的头脑。这些恶俗的商业文化,将教育者辛辛苦苦为学生灌注的“诚信”理念不断消弱,成为令学校和老师深感忧虑的侵害学生心灵的可怕“病毒”。(3)负面生命文化的冲击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与生俱来要承载许多责任、义务与使命,因为生命不光是个人的,更是属于家庭、属于社会的。然而这些先进的生命理念,在很多大学生思想中非常淡漠。他们把生命看得极其个性化,即“我是我自己的”,由此带来的是生命的自私和脆弱,缺乏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为他人奉献的牺牲精神,经不起挫折,受不了困难。这些都说明了负面生命文化的危害确实值得社会和高校教育者警醒与反思。
2、非主流文化冲击下大学生的心理意识嬗变
(1)1.信仰迷失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种种复杂的社会原因,传统的理想教育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很多大学生失去了对主流意识和主流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甚至造成对政治信仰认同的破灭。同时,家庭和社会官本位、商本位、钱本位的潜在影响也让大学生变得很现实,甚至连幼儿园里孩子们的理想都很“非主流”了,当孩子们的理想从过去的当解放军、当科学家变成了当处长、局长、经理、老板了的时候,大学生们的理想则变得更加现实而直接,即找一份好的工作或考研,当然,考研也大多是为了更有把握找到更好的工作。有学生说:“我们追求更多的是价格而不是价值;追求的是职位而不是职责。”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据一份调查资料显示,在对一所大学学生的问卷中,在回答“你信仰什么?”的时候,21%的学生答案是“钱”,43%答案是“能力”,12%认为是“权力”。7%的学生表现出迷茫和无所适从的极度矛盾的心态。在回答其它一些问题时,明显地显示出了大学生实用主义意识的强烈。很多大学生对现实怀疑、困惑、信仰迷失,同时又不甘于这种迷失,因而显出痛苦而矛盾心态。
2.享乐意识这是一种游离于主流意识之外的、将自己的精神寄托在放纵感官快乐之中的非理性主义行为,是一种对一切都无所谓,不再追求,不再思索,以无度的享受、无止境的消遣为人生最大意义和幸福的消极涣散、自我消解的生存方式。
“享乐意识”其实是一种感性快乐主义文化意识,既对拜金主义“搔首弄姿”,又与实用主义“顾盼生情”。这种文化和意识泛滥的直接结果是使人只会追求消
费和享乐,而抛弃了对人生意义、幸福、价值、精神的追寻,在大学生身上体现为价值观的平面化。现如今,铺天盖地的消费信息、鳞次栉比的消费场所、充满媚惑的消费宣传、花样翻新的消费时尚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刺激着大学生的消费欲望,煽起大学生的消费热情,诱导甚至支配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很多学生是“饮食消费跟着广告走,服装消费跟着名牌走,娱乐消费跟着新潮走,文化消费跟着时尚走。”这种快餐式、无深度、平面化的消费心理,这种缺乏崇高感、使命感、道德感的消费文化,恰恰迎合了现代商业社会中大学生急功近利、寻求新颖、渴望享受、表现自我的价值观念的内在要求。也正是这种快餐式的消费文化和享乐心理把一部分学生塑造成了缺乏思想内涵、没有价值追求、失去思维主动、丧失批判精神、情绪反应浅显的平面人。
3.悖逆心理主流理想信仰的疑惑和迷失必然带来心灵崇尚的重新寻觅。有大学生说:“过分强调我们只能接受一种世界观才是科学的,信仰宗教就是迷信的,这造成了我们的逆反心理和反感”。他们认为,单一的意识形态教育是不明智的,意识形态教育的目的是育人,那么科学的意识形态教育就应该是吸取各家精华糅合起来的多元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精华的综合意识。他们认为,政治理论教育空洞高远,解决不了他们的现实问题,把伦理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混在一起是错误之举,应该淡化思想政治教育,强化文化道德修养。许多大学生认为理想化的境界是反对一切假想的中心或权威,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选择,他们说“我们更相信自己的判断和思考,不会轻易相信别人怎么说”,“既然传统无法保证我们精神上的明朗,我们干脆对主流意识中一切绝对不可侵犯的传统制约采取拒绝”。这种怀疑、否定甚至是抵制的情绪表明他们中的很多人心中没有绝对的道德,没有绝对的权威,没有绝对的是非标准。这些观点是部分大学生内心世界中非主流意识的真实写照,是悖逆心理和否定意识的具体体现,生动反映出大学生非主流意识的非政治化、多元化倾向。
4.暴力意识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大学生是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在心理健康方面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这实在是一个极大的认识误区。近年来,大学生自杀、杀人事件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2004至2006年的3年间,仅北京的高校,就有43名学子自杀,学历层次为在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大量严酷事件的接连发生和众多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的暴力心理现状实在令人堪忧,光鲜亮丽的表象下,他们恰恰成为了心理健康领域的弱势群体。
五、应对非主流文化影响的策略
(一)对价值观影响的策略
面对非主流文化的变化和影响,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改变以往站在主流文化的立场上审视和批判非主流文化的视角,站到一个更为中立的正确立场上,以科学的态度和辩证的方法对待非主流文化。当前,社会文化的结构趋向开放式,内容趋向多元化,功能趋向综合化。区域文化将不可能完全、单一地局限于某一个区域。而是一个以广阔的社会文化为背景,并与之相交融的多元化主体、多样化形式、不同性质影响的亚文化。要从高校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正当需求,努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是做好工作的关键所在。对于高校学生的文化选择,要彻底改变带有强制性的灌输模式,加强思想沟通和正面引导,以内因优化,促进学生提高文化鉴赏力,从而自觉地选择和接受优秀文化。积极、充分地挖掘和利用非主流文化中的育人因素。充分利用非主流文化中直接的教育意义。有的非主流文化本身就具有直接的教育意义,有的非主流文化中的一些内容具有教育意义,对于非主流文化中直接明了的育人因素,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十分注
重并充分利用。积极挖掘非主流文化中隐含的教育意义。有一些非主流文化或非主流文化中的有些内容表面上给学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直接印象是没有积极的教育意义,需要人们去发现和挖掘。为此,要整合各方资源,构建有效机制:首先是坚持社会主导价值观的一元化不动摇的约束机制;其次是开放机制,即主导价值观要增强面向大学生的开放性和宽容性;再次是比较机制,对那些非社会主导价值观,应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的比较和鉴别。二是文化凝聚机制:大学生作为一个尚未步入社会的高文化层次的群体,文化凝聚机制在其价值取向整合中起重要作用。文化具有凝聚、激励、约束、导向、纽带、辐射、渗透等功能。因此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三是社区互动机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周边环境的影响,所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只从校内一个维度来进行,要善于利用社会的支持,发挥全社会特别是所在社区各方面的力量,将思想政治工作由校内拓展到校外,建立高校和社区的互动机制,实现“多管齐下”、良性互动、取长补短的工作格局。通过以上机制尽可能排除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不利影响。
(二)对大学生心理影响的策略
要应对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心理意识的影响,必须认真梳理和审视现阶段高校非主流文化及影响的新特点,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正确路径。1.现阶段高校非主流文化影响的新特点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市场化,现阶段非主流文化的信息来源越来越多,在校园文化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并逐步由以往的校园边缘文化向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中心文化靠拢和转移。特别是互联网的迅猛普及,非主流文化载体的虚拟化,使非主流文化信息总量剧增、信息内容剧变、信息渠道日益趋向多元化。相对于学校主流文化而言,非主流文化更具有较强的先锋性和超前性,由过去的无足轻重发展到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成为影响学生非主流心理意识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现阶段高校非主流文化是十分复杂、多变和难控的。非主流成分与外界社会的接触层面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更为广泛、更为大众、更为通俗、更易受外界影响而引起变化,因而非主流文化和非主流心理意识不管是内容、形式还是其实质,都具有不稳定性、不平衡性和无序性。如果说主流文化的变迁是学校文化的方向性变迁,是有组织、有意识的影响和渗透,具有一定的计划性和可预见性,那么非主流文化的变迁则是多维的、灵活的、自发的、随机的、零散的。这种零散和随机经常表现为偶尔随意思维,虽不构成严密的理论思想体系,因时、因地、因人、因势而变,但它对大学生心理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的作用及影响却十分巨大。少数大学生的非主流意识对主流意识系统形成强烈干扰,成为反主流、反社会的排泄渠道。现阶段,大学生的非主流意识正处于“十字路口”,茫然迷失是主要特征,但具有引导性和可塑性。
2.正确健康心理意识的引导及举措
(1)以理性的态度客观对待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心理意识的影响
面对当前高校非主流文化出现的新特征,面对当前社会文化结构的日趋开放,内容的日趋多元,功能的日趋综合化这个现实,区域的单一的主流文化将不可能再一支独秀,不可能再完全地、同一地、强制地发生最大作用,它必须要以广阔的社会文化为背景,要与多元化主体、多样化形式、不同性质影响的非主流文化相竞争、相融合。这就要求创造一个良好机制,在充分尊重不同文化类型存在价
值的同时,也充分尊重大学生的文化选择权。
正如其它文化类型一样,非主流文化也同时具有正负面的双重作用。负面的非主流文化和心理意识会消解主流文化原有的教育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会导致某些大学生在面对人生选择时不能正确认识、评价自我,过分强调个人价值,片面追求自我设计、自我奋斗,渴望自我实现,唯我独尊,在追求自我满足的同时,却卸载了自己对社会、对他人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但是,正如前面所讲,对于非主流文化也不能一概否定,它也有其合理的一面。非主流文化也可以承载积极健康的思想情趣,比如主流文化之外的大众文化中也不乏具有高水平的艺术作品和有益身心的文化娱乐。从积极的角度看,大众文化以生动活泼、缤纷热烈、通俗平易、贴近生活的一面,改变了以往单调、刻板的沉闷生活方式,给大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休闲空间和缓释压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对于非主流文化,要对其进行分析和引导,不能简单武断地批判和打压,要看到它产生的必然性、形成因素的复杂性和存在的合理性。
(2)以科学的教育机制引导大学生健康的心理意识
对于大学生的文化选择,要体现大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注重个人需求的满足,有利于个性的发展。但是,这种自主选择要与管理引导相结合,既要始终坚持社会主导价值观的一元化不动摇的原则,又要增强文化面向大学生的开放性和宽容性,即要以自主选择为主体,以管理引导为手段。要正确把握社会期待与大学生主观发展需求之间的差异,寻找最佳的结合点和切入口,彻底改变强制性的灌输模式和空洞无味的说教,使其现实化、平易化、人性化、生活化,真正解决大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据此,高校把对非主流文化的分析评价引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就显得尤为必要。教育者要对非主流文化中直接明了的育人因素格外注重并充分利用,对其中隐含的教育因素认真发现和挖掘,对非主流文化从现象深入到本质,从思想上及理论上认真反思、分析、鉴别,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认真思考,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正确的文化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开展积极讨论,自觉地评论和自我教育,对非主流意识进行历史的、阶级的、科学的、认识论的分析,把“求乐”同“求美、求善、求知”很好地结合起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鉴赏能力、批判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自觉抵制非主流意识中的消极因素影响。
(3)以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培育大学生健
康心理意识的土壤高校作为大学生身心成长的重要文化场所,健康和谐的文化环境尤为重要。校园文化具有凝聚、激励、约束、导向、纽带、辅射、渗透作用,因此必须进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以“自由、科学、民主、创新”的大学精神为载体,为大学生提供灵魂支持,在校园中形成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引导大学生积极认识和积极对待各种非主流文化思潮的挑战。总之,既要满足学生健康的感性需求,又要引导他们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在精神愉悦的同时,使人格得到理性的提升。
(4)以全方位的社会支持系统配合大学生心理
意识的净化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大学生健康心理意识形成的重要依托。大学校园不是世外桃源,不可能独立于尘世之外而存在,大学生的价值观及其它心理意识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社会及校园周边文化环境的影响,因此,只从高校校园一个维度来进行教育显然是不够的,必须要善于利用社会支持系统,发挥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协助,将健康心理意识的培育工作由校内拓展到校外。这就需要使文学
艺术、广播影视、社会管理等意识形态领域各部门加大整合力度,多管齐下、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取长补短,形成各方面力量的良性互动,从源头扼制不良文化和不良意识的滋生和蔓延,减少不良情绪的传染,净化社会心理环境。在这种良性机制下,大学生就更易于自觉地选择和接受优秀文化,而只要接受了先进的优秀文化,就能自觉地排斥非主流文化的消极影响。同时,学校要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受到教育,缩小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新问题的必然性,消除对社会现实怀疑和不满的消极情绪,克服失落感和盲目意识,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取向。
综上所述,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正是由于非主流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中占据着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并且对大学生的心理意识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和影响,所以,及时追踪和研究其发生的作用和应对策略,对于构建和谐校园、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以及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参考文献:
[1]李斌义.构建和谐校园文化[N].光明日报(第二版),2005-06-22.[2]兰久富.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61.[3]刘济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137.[4]尚定一.文化建构是学校发展的根本策略[N].中国教育报(第一版),2005-09-27.[5]蒋夫尔.让不良文化远离校园[N].中国教育报(第二版),2004-10-07.[6]江畅,戴茂堂1西方价值观念与当代中国[M]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4371 [7]兰久富1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M]1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611 [8]陶东风1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M]1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2371 [9]李培超1环境伦理[M]1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75-761 [10]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共青团中央宣传部课题组1当代中国青年思想道德状况与特点[J]1中国青年研究,2000,(4):61 [11]纪秋发1北京市青少年道德状况调查报告[J]1青年研究,2000,(2):301 [12]刘智峰1道德中国:当代中国道德伦理的深重忧思[M]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51 [13]许纪霖1寻求意义:现代化变迁与文化批判[M]1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2781
第五篇: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和对策
非主流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学 号:09201222
学生所在学院:软件学院
学 生 姓 名 :徐仲一
非主流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徐仲一
南昌航空大学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影响。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在形式、特征和性质上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大学生价值观出现多元性、不稳定性和主体性缺失的趋势。当前,应科学理性地对待非主流文化,整合资源,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弘扬大学精神,以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社会思潮,引导大学生自觉地选择和吸收先进文化
关键字:非主流文化,大学生,价值观
Abstract: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non-mainstream cultural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had more impact.Non-mainstream cultural values of the impac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form, character and nature has its own intrinsic laws, university values diversity occurs, instability, and the main body of the missing trend.At present, we should treat non-mainstream culture with science and rational, integrate resources, promote the contemporary Marxism in China, promote university spirit, with the core value system of social though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lead and guide the students consciously choose and absorb advanced culture
Keywords:non-mainstream cultural,college students,values
非主流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要从多层面进行分析,高校非主流文化也不例外。可以说,它的产生不是孤立的,是现阶段社会特定大环境、校园小环境和大学生自身的身心特点及现有的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非主流文化的产生是学校成员进行文化选择的结果。
一、大学生非主流群体的行为特征及形成根源
(1).思想迷茫,环境压力大
大学生中这些所谓的“非主流”,另类而个性,生活没有方向感。因为他们在学习成绩、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先天不足,导致他们思想迷茫,对前途缺乏信心,在大学校园不知所措,最终选择逃避,逃避社会责任和自我责任,选择了“飘浮人生”,让自己彻底颓废,与后现代主义不谋而合。
(2).好逸恶劳、追求物质享受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富裕土壤下的衍生物,它不重历史,只重现实。这种思潮将人的自我感受放在首位,重视物质享乐。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一直处在高速发展阶段,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质的提高,贫富差距也不断拉大。随着房、车在社会中产阶级中的渐渐普及,人们对物质的欲望无限膨胀。大学女生傍大款、急嫁族的出现,奢侈品横行„„在物欲横流的现实中,必然导致人群精神的虚无,后现代主义找到了适合生存的土壤。
(3).无厘头文化的影响
香港电影以周星驰作为后现代文化的代表,拍出了《大话西游》、《逃学威龙》等一系列电影,这些电影是对正经的、循规蹈矩又晦涩的主流文化进行颠覆。这种被定义为叛逆的,不被正统所能接受的颠覆力量正是令人奉为甘之如饴的创新。甚至周在《大话西游》里的对白“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已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
(4).自信不足引发了对书本的厌恶
学生非主流人群中,一部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比较多的挫折,成绩不理想,行为上自我为中心,戒备心强,对中国教育制度持厌恶和怀疑态度;久而久之,自信心降低,并以反主流文化开始,不断反传统;有些心理上居于弱势,表面上个性张狂、内心封闭孤独。他们反对家长和老师的说教,反对循规蹈矩的教育模式,厌恶枯燥乏味的书本知识,对传统的教育有浓重的逆反情绪,内心孤独与苦闷。
二、非主流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1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
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他对周边的客观事物,包括对人,对物和对事的意义,重要性和作用的总体评价和看法。价值观对十一个人来说至关重要,它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决定一个人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基础,对人的未来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是随着非主流文化进入大学校园,慢慢就使传统的集体主义,利他主义等优良的价值观减弱,逐渐走向了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当前大学生出现偏差的价值观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方面: 第一就是过分看重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高校非主流文化是一种“快餐文化”的体现,它对十事物的取舍缺乏一定的规范和评判标准。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从个人利益出发,把个人的利益看得高十一切。这就是现在大学校园里社团数不胜数,但是真正做起来的没几个,原因就在十很多人参加这些社团都是想增加自己的阅历,说明自己参加过学校的社团活动,有良好的组织才能,实际上则是这些人很有可能连社团的一次活动都没有参加。这样的现象也反映在入党的情况里,在选择工作的同时,由十部分岗位要求党员限制,所以很多人都是看重这一点才去积极入党,对什么中国共产党史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那是根本不闻不问,什么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谋群众之所需对他们来说更是天方夜谈,这些都是实用主义的思想在作祟。急功近利则表现为很多大学生表现浮躁,学什么都是马马虎虎,说是样样都专,其实一项不专,说是样样全能,其实一样不会。对知识只是了解皮毛,就认为自己已经是这个方面的专家了,这种思想是危险的,应该及时的予以引导和改正。
第二就是拜金主义倾向。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能创造最大产出的部门,可是当前人们却误解了市场经济的本质。当前高校非主流文化带给学生的误导是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认为物质是幸福的源泉,物质至上成为他们实实在在的生存哲学。一直以来的理想教育对现在的大学生的影响力是越来越小。很多大学生在主观意识上不在认同主流文化。对金钱的追逐使得官本位,钱本位的思想在学生中盛行,很多大学生都将工作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好处作为自己未来求职的标准,这也是近几年公务员考试如此在大学生中风靡的原因,一方面公务员享受国家提供的比其他行业好的多的待遇,另一方面就是公务员的工作任务不重,不用去花太多的精力。这和高校非主流文化中的享乐、拜金不谋合。
第三就是利己主义倾向。很多人都开始抱怨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自私,雷锋精神在大学生中已经不再流行,主要原因就是当前校园非主流文化强调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放弃了以往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原则,都是想着只要自己好才是真的好,一切都要为自己着想,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火。那种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想法根本不存在,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损害朋友利益,亲人利益,溜须拍马,狐假虎威。只要自己开心就行,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其实这种想法是十分有害的,如果每个人都抱有这种想法,社会将停滞不前。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祖国的建设者,当以团队为重,如果任何事情都斤斤计较,必将一事无成。
2.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素质对个人成就事业的影响要大十其他方面的影响健康的目_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的心理是在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下形成的。大学生在受到主流文化的熏陶之时也接受着来自非主流文化的浸染,其心理意识也发生着变化。高校非主流文化的主要特征就是充斥着低级趣味,消极颓废,玩世不恭让校园内弥漫着不思进取,好逸恶劳的颓靡之风。加之由十高校非主流文化误导学生崇尚拜金主义,自然学生之间的攀比现象严重,另外由十每个学生的家庭条件不同,自然然每个人的经济消费也不同。可是大学生只关注的是能否在学生中有面子,能否让成为大家谈论的焦点,十是大家不惜家庭的经济实力进行比拼,根本不考虑父母赚钱是否辛苦,一心只想着在同学面前出风头,这样大学生就很容易走向极端,生怕被别人瞧不起,硬要打肿脸充胖子。父母稍微不按自己的意思来做,就会以离家出走,或是不理父母作为要挟,传统的孝敬父母在他们的脑中根本没有概念。生活在自己臆想的世界里,有强烈的嫉妒心,根本不容他人质疑自己,否则,轻则对他人实施人身攻击,重则拳脚相加,完全使当代大学生偏离一个理性的人,丧失了自我思考能力和与人相处的基本能力。
3。对大学生智力培养的影响
非主流文化带来的是一种“快餐文化”,有很多急功近利的思想,很多大学生对待学习都是希一望用最少的时间换取最好的结果,对待学业的态度也是得过目_过,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出现逃课的现象,据笔者的随机调研发现,有80%以上的同学不愿上哲学、政治类的学科,近一半的同学不愿上与数学有关类的课程,二分之一左右的学生不愿上专业课。他们所采取的态度就是,及格万岁,平时就抱着侥幸的心态,临到考试的时候,则彻夜通宵看书,希一望能有所收获,有的则是借来他人的笔记,进行微缩复印,方便带到考场上解燃眉之急。更有甚者是考试前一天晚上仍是歌舞升平,提前和同学打好招呼,希一望能在考试的时候直接抄袭他人。因为大学毕业要拿到文凭就必须通过论文答辩,论文答辩对十很多人来说都是毕业路上的拦路虎。很多大学生上大学都是抱着混口子的心态学习,怕吃苦受累,比较浮躁根本不愿意去对学术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所以每当论文答辩之时,也就是他们望天发呆之口,十是乎大量的在网上摘抄,根本不经过自己消化吸收,到处拼拼凑凑。其结果可想知,种种现象都反映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当前大学生是很浮夸的,崇尚快餐文化,总希一望找到学习最便利的途径,能够省心省力省时的完成学业,这都是受到非主流文化严重侵蚀的后果,让广大的大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抵触学习的情绪,更把那些专心做研究的人比作书呆子,这其实是一种社会的悲哀。
三、思考与对策
应对非主流文化的影响,我们必须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文化内容,积极、充分地挖掘和利用非主流文化中的育人因素。对于高校学生的文化选择,要彻底改变带有强制性的灌输模式,加强思想沟通和正面引导,促进学生提高文化鉴赏能力,从而自觉地选择和接受“优秀文化”。
(1)以科学的态度理性对待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非主流文化的多元化取向使校园主流文化受到冲击,它也必然使大学生的价值、生活方式受到不同群体文化而趋向多元化。由于思想性下降,注重娱乐性,主流文化原有的教育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受到影响。这是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只有把对非主流文化的分析评价,引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逐步增强学生的艺术欣赏和鉴别能力,才能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发展的更为合理和科学。
(2)以良好的机制尽力消除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由于高校的非主流文化出现了一些负面特征,再加上当前社会文化的结构趋向开放式,这就要求创造一个良好机制,充分尊重大学生的文化选择权,对于大学生的文化选择,要体现大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注重个人需求的满足,有利于个性发展,要彻底改变带有强制性的灌输模式,加强思想沟通和正面引导,系统地掌握正确的文化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判断文化的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
(3)弘扬大学精神,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灵魂支持。当前,我国大学的基本精神主要体现为自由精神、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创新精神。大学的基本精神,是大学的精神内涵,是主导高校文化健康发展的中流砥柱,是新时期抵御不健康非主流文化侵占和渗入的内在的有效动力。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底蕴必须以此为基础,以弘扬大学精神作载体为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提供“灵魂”支持。同时,充分利用非主流文化中直接的教育意义。总之,要用高校非主流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去滋润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土壤。
参考文献:
[1] 章淑兰 辩证的看待高校非主流文化 2006
[2] 王兆云 对高校非主流文化现象的理论思考—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 [3] 周掌宇于欣怡.快乐之神周星驰[M].牧村出版社,2004 [4] 伍自强,杨彪.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与对策[J].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