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减少文化冲击外贸英语翻译译文
minimize culture shock in every possible way每一个可能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文化冲击 用一切方式尽可能的减轻文化冲击
when managers in MNEs first arrive in a new culture在跨国公司的管理人员时,初来乍到一个新的文化,当跨国公司的外派经理第一次接触新的文化的时候,they are likely to experience a sense of disorientation ,which is called culture shock他们很可能会迷失方向,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冲击。他们可能会有迷失方向的感觉,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冲击
managers will be at a loss and confused under the attack of culture shock管理人员将在亏损的攻击下的文化冲击和困惑 外派经理 在文化冲击之下,外派经理感觉到迷失和困惑。culture shock is the traumatic and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 of having to copewith a
bewildering array of new cultural cues and situations that differ from those in one's own culture 文化冲击是创伤性和难忘的体验的不得不面对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新的文化线索和情形,不同于那些在自己的文化 It can range from mild anxiety and discomfort to severe anxiety that renders a manager unable to carry on his business它的范围可以从轻微到严重的焦虑和不安焦虑,呈现一个经理无法继续他的生意 它的范围可以从轻微不适到严重的焦虑,以致于外派经理不能进行他的工作
Not understanding the local language or nonverbal behavior,the manager has no cues on which to base his own behavior不懂当地的语言或非语言行为,经理没有线索,以此为基础他自己的行为 不懂当地的语言或非语言语言,经理没有线索,以此为基础他自己的行为
In trying to communicate with host nationals,he experiences frustation,irritation,anger,helplessness,and the strains of heightened attention在试图与主机公民,他经历挫折、恼怒、愤怒、无助,菌株的高度关注
在试图与东道国文化下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外派经理会经历挫折、恼怒、愤怒、无助,以及当地人的高度关注等。
in short ,the manager lacks a cultural map that helps him predict the behavior and expectations of others and thereby guide his own behavior and expectations
总之,管理者缺乏的文化地图,可以帮助他预测他人的行为和期望,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和期望
culture shock is most notable in the case of expatriate managers,who must live and work in a new culture for a prolonged period文化冲击是最显着的情况下,外派经理,必须长期生活和工作在一个新的文化,文化冲击最显著的情况是外派经理必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生活在一个新的文化里。
indeed, the most common explanation of expatriate failure is the inability to adapt to the host culture and society事实上,外
籍失败的最常见的解释是无法适应东道国的文化和社会 事实上,外派人员失败的最常见的解释是无法适应东道国的文化和社会
However ,even the manager who spends only a few days in a strange culture can experience culture shock,a persistent and tormenting anxiety about the unknown然而,即使只花几天的经理人在一个陌生的文化体验文化冲击,对未知的持久和折磨的焦虑
无论如何,甚至外派经理在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中经历短短的几天的文化冲击,也会对未知产生一种恼人的挥之不去的焦虑。
therefore,learing how to approach a new culture is also learning how to minimize culture shoc
因此,学习如何融入一个新的文化也可以说是学习如何减轻文化冲击。Hence a sound foundation is laid for managers in MNEs to realize their ambitions in foreign countries因此一个坚实的基础是奠定经理在跨国公司在国外实现自己的抱负
备注:黑色中文的是谷歌翻译,红色中文的是我自己翻译的。
第二篇:文化冲击案例(推荐)
案例:
1998年5月7日,戴姆勒-奔驰和克莱斯勒两家公司宣布合并,这一举措震惊了全世界。一时间,谣言四起。这个消息一传出,立即就成了报纸的头条新闻。这事世界上第一次两大跨国公司的合并案,此举让戴姆勒-克莱斯勒成为世界上轿车和轻型卡车的第五大生产商。在合并宣布时,克莱斯勒公司首席执行官罗伯特.伊顿和戴姆勒-奔驰公司首席执行官于尔根.施伦普都将之成为“公平的合并”。他们将会担任三年的联系首席执行官。三年后伊顿会辞职,施伦普将会成为公司唯一的首席执行官。公司在奥本山,密歇根和德国斯图加特都会设立总部。公司通用的语言定为英语。规模经济效应以及技术和其他信息的共享能够带来巨大的节约——仅一年就节约了4亿美元和更高的利润。戴姆勒贡献工程技术诀窍,克莱斯勒贡献创造力和营销技术。1998年11月17日正式合并。戴姆勒和克莱斯勒各占新公司50%的股份。
合并的本身是正确的,当时被人们称作“郎才女貌”的天赐良缘,但合并的方法和程序却是错误的。合并时,两家公司对资本、技术、管理、营销和运营方法考虑得相当成熟。而对德意志文化,对戴姆勒的文化公司文化与美国文化,克莱斯勒公司文化间的冲突不仅没有整合战略,似乎根本不在准备之列,以至于后来内部的文化冲突占据了主导地位,出现一个公司两个总部的局面。施伦普和伊顿曾经非常强调戴姆勒和克莱斯勒合并后可能带来的潜在节约和规模经济。基于这些期望,股票涨到了108美元。当媒体上开始出现关于奥本山和斯图加特之间发生冲突的报道后,销售问题和生产问题成了头条新闻,股票跌至26美元。两家公司的合并没有产生1+1>2的效益。案例分析: 从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的合并案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文化环境,还有不同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因素,必会形成较大的文化差异。文化冲突的产生愿意主要有:种族优越感、不恰当地运用管理习惯、不用的感性认识、沟通误会、文化态度等等。
(1)怀恨心理:在两家公司联合董事会中,德国人和美国人的比例为5:3.合并宣布之后,独立意愿很强的美国人(克莱斯勒的员工)发现德国人控制着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的命运,他们开始反感了,受不了德国人对他们发号施令。美国人觉得公司不是“对等合并”,而是已经卖给了外国人。克莱斯勒的总裁伊顿说话也失去了权威。一场文化冲突无法避免。
(2)沟通中断:当经理与职工的距离大到一定程度,自下而上的沟通便自然中断,结果经理人员无法了解真情,双方在不同的方向上越走越远。戴姆勒-克莱斯勒的总部设在德国,由德国人掌握大权,可公司的同于语言规定为英语,造成高层管理者间沟通上的困难。合并不就,习惯于美国式经营作风的美国人在以严禁刻板著称的德国人的管理下,纷纷离开了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有些人是因为文化冲突而被逐出了公司,更多放入美国员工特别是中高级管理或技术人员是自行离去的。
(3)人们之间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对待津贴的态度两国员工也不一样。公司内德国人对美国同事干活少拿钱多忧心忡忡。原克莱斯勒经理人员工资普遍比德国同级管理人员高出2-4倍,而对工作的投入恰与德国人相反。克莱斯勒放入领导层每周工作五天,戴姆勒的则工作六天。在德国工作的美国人星期五早早下班赶回美国,更有甚者,在星期五早晨就乘坐公司往返飞机回美国去了。而在美国工作的德国同事,则总在星期五下午5点准时下班然后回国。但是德国人在享受公款方面却较美国人擅长。德国人出国开会动辄坐头等舱,开完会还住宾馆的套房里度起假来了。而且德国人喜欢开会,繁文缛节也多得惊人,美国人对此不能理解。
(4)经营里面和管理方式大相径庭:在经营理念上,两家公司也有所不同。克莱斯勒的生产模式是按计划生产,然后供给经销商;而戴姆勒的生产模式是依顾客的订单进行生产。两家公司的产销模式完全相反。双方河滨的另一目的是意欲经由合并共享先进技术以体现整合的优势,但目前建立共享的汽车生产平台还无法实现。克莱斯勒公司希望以新奇的汽车汽车造型和低廉的价格来赢得市场。而戴姆勒公司则把先进的技术,精密的制造,一流的质量和昂贵的价格作为其基本的市场形象。相去悬殊的市场定位和消费者对两家市场的消费定势,决定了两家公司的技术与市场整合的艰难。总结:
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合并案说明,只有文化的合并与成功整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并。跨国并购并不是资金与技术的简单联合,而是从资产到企业文化的整合;跨国并购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有形资产的优势互补过程中,对企业文化差异和冲突的处理。合并后的戴姆勒-克莱斯勒却未获得预期的并购效果甚至导致经营上的失败,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整合不利,而这种整合的关键在于企业的文化整合,文化整合的首要工作又取决于整合战略。
克莱斯勒的首席执行官伊顿和戴姆勒的施伦普都把他们各自的文化带到了谈判桌上,整合团队的成员也是如此。此外,他们还带着各自的企业文化,这些文化都受到了本国文化的影响。这两家公司的文化也植入了汽车工业的文化。这个文化网络影响到整个公司的员工。因此他们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架起文化沟通的桥梁,以便工作小组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到生产经营上。为了建立文化多样性的潜在协同优势,公司要在戴姆勒-克莱斯勒早期的有关公司员工的培训、津贴、管理方式、经营理念及规章制度的重整方面努力。
第三篇:苏北英语翻译大赛译文
翻译比赛(非专业组)
美国父母真的那么糟糕吗?
作者:杰布里姬
前不久,美国的父母们有了和“虎妈”一样的焦虑。我们是否以提高孩子的自尊的名义而过分褒奖了他们呢?不逼迫他们进行无休止的小提琴训练,不撕碎他们制作的不是那么完美的生日卡片,就会使孩子们失去到名常春藤盟校就读的机会吗?就像蔡美儿在她的畅销回忆录《虎妈的战歌》中所写,我们是不是在养育“软弱”而“享有特权”的孩子呢?
然而,法国的父母们却完全没有这种忧虑。与蔡女士的书一样,记者帕梅拉·德鲁克曼最近发行的《养育宝宝》很是畅销。书中高度赞扬了法国父母的“智慧”——他们爱孩子,但却不像美国父母那样总是以孩子为中心。另一本名为《爱斯基摩人如何为孩子保暖》的新书则对不同的养育方式进行了比较,其中称赞了阿根廷人在特殊情况下会让孩子熬夜,以及日本人教育孩子们彼此要一决高下的做法。
这些对外国家长养育子女方式的热捧引出一个问题:美国父母真的有那么差劲吗?
显而不是。我们当然爱自己的孩子,并希望他们能得到最好的。问题是,我们并不确定,在我们这个充满了紧迫感、以成败论英雄的国家里什么才是最好的。或许,美国父母会更加关注的,不是国外最新潮流,不是各种国际测试成绩排名,而是一个非常美式的想法:追求幸福。
那些刻板的美式教育方法随处可见:蹒跚学步时,父母会准备好随时冲过去,以保护孩子不会跌倒;在认知阶段,父母会担心孩子不能顺利通过皮亚杰所说的四个认知发展阶段;稍长大后,他们不会放过孩子显露天赋的任何蛛丝马迹;到了二年级,孩子做个提康德罗加城堡的木棍立体模型,父母熬夜也要帮着完善;等到了中学,就会带着他们去各种足球、小提琴、芭蕾舞或者击剑的兴趣班;进入高中,竟用网上的等级书籍来检测孩子的学习情况;到大学后,还要打电话给教授询问孩子的详细情况;而最近NPR的一个报道指出,现在竟有家长替孩子递交简历,陪孩子参加求职面试,甚至要求设立一个“带父母去上班日”。
研究人员发现,整体上,美国父母确实花了比其他发达国家的父母多得多的时间来陪他们的孩子,(如果说是法国的父亲,单从时间的分配上看,你或许会认 翻译比赛(非专业组)
为他们没有孩子)。现在,全美国在外工作的妈妈们大概有四分之三(她们大多做的是全职工作)陪孩子的时间比20世纪60年代的全职妈妈还要多。她们牺牲了睡眠时间、放弃了个人护理、挤出做家务的时间以及任何一丁点儿的个人闲暇时间。他们的“休闲时间”主要还是花在孩子身上。然而调查显示,尽管这样,美国父母们仍然担心他们的关心不够。最新研究表明,那令人窒息的时间压力问题正日渐困扰着美国年轻的父亲们。和美**亲一样,他们必须在高要求的工作和高标准的父亲角色之间做好平衡。
第四篇:在现代文化冲击
在现代文化冲击 下拉萨传统节日的演变 西藏大学文学院2010级汉语言系汉语言师资班 朱海梅
摘要:“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意义的、并要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或祭祀仪式的日子。” 在我国有着众多的独具民族特色的节日,他们都是民族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单就西藏而言,就有许多的独具特色的民族节日,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要过。其各个地区的节日表现形式也是各有不同的。拉萨作为西藏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其节日必然是最具代表性又有独特性的。此文以“在现代文化冲击下拉萨传统节日的演变”为研究对象,从拉萨城区的节日的分类、特点及其发展变化进行概述和分析。
节日风俗的发展与演变,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的过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战争等诸多因素都对节日的发展变化起了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拉萨传统节日、文化冲击、发展、演变。
藏族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涉及藏族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与藏族人民的思想、感情、行为、习惯以及宗教信仰等紧密相关。藏族节日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遥远历史时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藏族的思想意念和审美意蕴造成了自己独特的节日文化。由于佛教对藏族的深刻影响,因而导致藏族节日文化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藏族节日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包括了祭祀、农事、纪念、庆贺、社交游乐等诸多项目。若将藏族数量众多的节日分类,大致可划分为民俗节日和宗教节日两种,当然许多民俗节日也有部分的宗教内容,我们在此主要以拉萨地区的传统节日为主,并重点调查在现代文化的冲击和折射下,原有传统节日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
节日的分类:拉萨的节日多种多样,在此我们将其大体归分为两类,一类是民俗性节日,另一类为宗教性节日。民俗性节日是指在长期的民俗特点下形成的独具民族特色的民间节日。而宗教性节日是指在宗教文化意识形态下形成的具有宗教特色的节日。
民俗节日:(1)藏历新年
新年,无论是对于哪个民族来讲都是最为重要的一个节日。藏历新年与春节的时间挨得非常近,有的时候相差不过几天,有时甚至是同一天。若赶上同一天时,那更是热闹非凡。
藏历新年作为拉萨最隆重最喜庆热闹的节日,从每年的藏历一月初一一直到十五号才会结束,一共持续十五天。在这十五天里,人们放下一切烦恼尽情娱乐,由于信奉宗教的原因,除了娱乐之外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那便是祝福与祈祷。
过年是一年中的大事,所以年前的准备就显得特别重要特别繁忙了。从藏历的十二月开始,拉萨的人们便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了,所有人都忙得团团转。为了迎接新的一年,大扫除是必不可免的,人们希望家里干干净净的迎来崭新的一年,也是对来年的一个美好憧憬。部分人家还会用白色的粉末绘制出吉祥八宝的图案(1)。打扫完卫生后,过年的食物也是一个重头戏。除了购置年货外,每家每户还会准备亲手做的各形各色的“卡色”(2),做好的“卡色”被摆放在盘子上与糖果、奶渣等一起作为祭神的食物。准备妥当之后家家户户还要准备一个叫“切玛”的五谷斗里面装满糌粑和青稞,还有用酥油花装饰的日月牌,还要摆放一盆麦苗,用来祈祷来年的丰收。在“切玛”旁边,要摆放一个羊头,表示吉祥如意。接下来便是准备好吃的“卡赛”(3)。等到一切都准备好了之后便要开始过年了。
除夕的晚上总是最热闹的。十二月二十九号这天,人们换上新的窗帘、门帘,在屋子上插上经幡。一家老小团聚在一起等着新年的到来,一起吃着放着九种吉祥物的“古突”。吃饱喝足后便要开始“赶鬼”了。全家人会用糌粑捏出一个魔女和碗,然后把吃剩的“古突”放到碗里,由一个女性拿着魔女和装有“古突”的碗跑步扔到室外,由一个男性跟在女性后面,手里拿着燃烧的火把,把魔女跟剩饭都烧掉,还会放鞭炮,预示着鬼被赶跑了。
大年初一的传统是家里的女主人天不亮就要起床去背水,但随着时代的变换,现在基本上不会有人再去背水了,不过每家都会在水龙头上绑上哈达。初一这一天,大部分人家是不接待客人的,只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祈福。大年初二,亲朋好友便开始四处拜年了,大街小巷的各种庆祝活动也都开始了。大年初三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去“煨桑”以祭祀神灵。庆祝新年的重要仪式都结束了,之后新年的活动就是各家有各家的过法了。
在拉萨的众多节日中,藏历新年无疑是最隆重最具特色的。
(2)林卡节 林卡节,或许还有很多人不知道这个节日,但它却是拉萨人一年中最好的享受。每年藏历五月十五号是拉萨传统的“林卡节”,林卡节说白了也就是过林卡的日子,这个时间通常会持续很久,到七月三十日才会结束,特别是七月处的雪顿节把林卡节推到了高潮。在林卡节期间,拉萨人会要上亲朋好友一起去郊外或林卡里娱乐,大家搭上帐篷,拿上吃的跟喝的,一起唱歌、跳舞、打牌等等,其乐融融。过林卡的方式多种多样,但都能让人民放松身心,亲近自然。
(3)雪顿节
藏历六月底七月初,拉萨人又开始为另一个重要节日繁忙了,那就是热闹的雪顿节。雪顿,意为酸奶宴,在藏语中,“雪”是酸奶的意思,“顿”是“宴”的意思。雪顿节同时又叫“藏戏节”、“展佛节”、“酸奶节”,而随着文化的发展又有了一个新名字,那便是“啤酒节”。
雪顿节如今是一个家喻户晓的节日,每年吸引着无数的国内外的游客来此。雪顿节最先是于哲蚌寺举行的,后因五世**喇嘛重修布达拉宫,西藏地方政府从哲蚌寺转移到了布达拉宫,雪顿节也随之转到了布达拉宫,后又因修建了大型园林罗布林卡,**喇嘛每年都要来此度过夏天,因此,雪顿节的主会场就又转移到了罗布林卡来。这样一来便形成了拉萨的三个雪顿节。
雪顿节又称展佛节的原因是,每逢雪顿节以哲蚌寺和色拉寺为首,就会举行极为隆重的展佛。哲蚌寺会在寺庙旁的山坡上展出巨大地释迦摩尼挂像,这时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和大批的游客们就会齐聚哲蚌寺。天刚蒙蒙亮时便会有许多的僧人抬着巨大地释迦摩尼挂象朝山坡顶上出发,道路两旁的信徒无一不在祈求着佛祖的保佑。在洪亮的诵经声和法号声中,庄严慈祥的释迦摩尼像出现在了山坡上。而山脚下的藏戏藏舞也开始表演了。等到太阳升起了之后,山上的僧人又会把释迦摩尼挂像收起来,抬回寺庙里小心的保存起来,着一切都是对佛祖的敬畏和来年的再次展示。罗布林卡里雪顿节的藏戏演出当属最热闹的。人们纷纷在雪顿节这一天来到罗布林卡看藏戏、过林卡,在这欢快的日子里尽情的玩乐。如今的罗布林卡早已没有森严的门禁,成了大家雪顿节的一个好去处,一个人人都能去的地方。当然现在在罗布林卡里不仅是只有藏戏,还有摊贩出售各种美食,还有最不能少的啤酒。哪个帐篷里会少了几箱啤酒呢,啤酒也成了雪顿节不能少的一味娱乐了。
(四)沐浴节
沐浴节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日子,而是在“噶玛堆巴”星(5)出现的那一个星期进行的,多是七月底八月初的这段时间。藏族人民认为被“噶玛堆巴”星照耀过的河水会变成圣水,在圣水中沐浴身体,能赶走一切疾病跟霉运,洗涤人的心灵和灵魂。在以前,人们会在拉萨河边燃上篝火煮茶、烤肉,等在河里沐浴的人累了上来享用,并在河边围着篝火唱歌跳舞。而现在这一传统的节日虽然还存在着,也极为热闹,但是出现了一个新的现象,来此洗澡的大多为男性和小孩,而女性朋友则是来此浣洗衣物等。澡后的篝火和美食却是消失不见了。
宗教节日(1)传召法会
每年春天一到,拉萨便会迎来两个盛大的宗教节日。一个是一月的传大召,也就是莫朗钦波传召大法会,另一个是二月的传小召,也就是措曲钦波会供大法会。都是僧人为高原为人民祈福的日子。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能亲自体会到传召大会的氛围,也没能找到参与过的人进行详细的采访,只有一些文献资料,并且是极为有限,由以廖东凡先生的《节庆四季》中得到的资料最为详实,在此以借鉴一二。
莫朗钦波传召大法会、措曲钦波会供大法会据廖东凡先生记载是十分盛大的两场法会。“大召法会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在1409年首倡的,延续至今将近六百年了。小召法会是五世**时期最后一任摄政第悉·桑杰嘉措开创的,到现在也已三百多年。”(摘自廖东凡《节庆四季》)大召法会到现在已过六百年了。“莫朗钦波传召大法会,主要是为国运昌隆、为大皇帝健康长寿而祈祷。措曲钦波会供大法会主要是为雪域葬土安宁、为**喇嘛莲足永驻、祭祀神佛而举行的”,且均是在大昭寺举行的。
而如今传大召与传小召似乎是与生活越来越远,加之资料的缺乏,便不在此多做介绍了。
(2)萨嘎达瓦节
每年的藏历四月,是释迦摩尼佛祖诞生、得道、圆寂的大日子,在信仰宗教的拉萨是一年中宗教活动最为隆重的日子。
说到萨嘎达瓦令人印像最为深刻的便是那如同潮涌的转经的人们。拉萨的转经路线总共有三条,第一条是,在大昭寺中环绕主寺一周,是最短的一条线路;第二条是,绕大昭寺一周;第三条是,绕拉萨老城区一周,是最长的一条路也是最重要的一条路。一大早天还没有亮的时候转经的人却早就上路了,人流如潮水一般涌动着。在转经的途中隔不了多远便会有一个煨桑台,人们会在此处煨桑,煨桑台上一时浓烟滚滚。
在萨嘎达瓦节的这段时间里除了转经诵佛,最重要的还有布施行善。在这一天从各地涌来很多的穷苦人,坐在转经的路途上等待这转经的人们的到来。转经的人到了他们面前的时候一定都会给一些财物作为布施。除了给穷人布施外,在本月还不得杀生吃肉,以祈求神明的保佑。在过节期间人们还很热衷于放生,羊、猪、牛、鱼等都是人们最常放生的动物。在萨嘎达瓦节这段时间古城拉萨完全沉浸在神圣的祈祷当中。
(3)煨桑节
每年藏历五月十五是煨桑节,每到这一天人们便会煨桑祈求祛除灾病。拉萨人煨桑的地方最繁忙的是城西的药王山,人们成群的来到这里煨桑,祈求健康吉祥。
(4)哲蚌寺鲁崩节
藏历七月初八是哲蚌寺鲁崩节。在哲蚌寺里有一座神秘的殿堂,只在鲁崩节这一天对僧人和信徒开放,人们利用这一天的时间带着哈达等物来这里朝拜。
(5)白拉姆天女节
提到天女节,许多女性朋友一定是不亦乐乎,这是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这一天拉萨的妇女们会早早的起床,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到白拉姆像面前祈福。还会以供奉白拉姆为名向男人要钱,而这一天男人们通常都会很大方的给她们。除了祈福和要钱外妇女们还会去供奉白拉姆和她的女儿们。天女节延续到今天,除了要钱的习俗还保留着,其他的事项似乎都已经没有了。
(6)甘丹阿曲燃灯节
燃灯节是众多节日中最为美丽的一个。每年的藏历十月二十五便是甘丹阿曲燃灯节,每到这个时候拉萨个大小寺院都会吹响法号,每家每户和寺庙都要点燃漂亮的酥油灯。在冬夜里,随处可见的酥油灯装饰着拉萨,随风摇曳,甚是好看。这天晚上,所以信佛的人都要吃素,来纪念宗喀巴大师圆寂,怀念伟人。
节日的特点
(1)节日丰富多样
单就拉萨市来说就有大大小小许多的节日,之所以会有那么多的节日主要是受三个方面的影响。第一个是宗教的原因,生活在西藏的人大部分都信奉佛教,节日缩小了人们与宗教的距离,加深了人们对宗教的理解,让人人都能参与到宗教活动中:第二个是自然条件,在以前人类的力量还很弱小的时候,人们通过节日来向大自然祈祷,祈祷各路神仙的保佑。除此之外节日还能对人们的心灵和灵魂带来慰藉;第三个是民族因素,藏族是个热情团结的民族,大家渴望通过过节的方式将大家团结起来,渴望通过过节的方式喜迎更多的人到雪域高原来。
(2)具有很强的宗教性
在拉萨信奉宗教的人特别多,而宗教对人们的影响也非常的大,加之拉萨有许多的僧人和大小寺庙,使得宗教的身影无处不在,因此拉萨的大多节日都有浓浓的宗教气息。虽说都是宗教性的节日,但还是会有所不同,有的节日只有僧人才能直接参与,民众只能间接参与,比如传召法会,就只有僧人可以直接参与,民众只能烧香祈福罢了。而有的活动却是所有信徒都可以参与其中的,比如萨嘎达瓦节,僧人和民众都可以直接参与到节日中来。
(3)综合性越来越强
随着时代的变迁,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影响许多节日都从原来单纯的祭祀、祈福等庄严神秘的气氛中走出,添加了一种过节的热闹与喜庆,节日正向娱乐化、商业化发展着。最好的例子便是雪顿节,除了传统的展佛。还添加了许多其他的因素,如商业竞争、经济洽谈、商品展销会等等。逐渐的从一个单一的节日走向了一个综合性的节日。
节日的发展变化
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看,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它浓缩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标志着一个民族的风格,凸显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展示着一个民族的追求。(钟敬文《民俗学概论》)节日是在历史的不断前进中慢慢积淀下来的一个特殊的日,一个信仰,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渗透,节日也相对的发生了一些改变。
在日益开放的拉萨,现代文化的不断融入,不论是精神文化方面还是物质文化上面,使得拉萨的一些传统节日多少都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当中有好也有坏。现任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会长、《中国民俗》网站主持、中央民族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的陶立璠教授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文化生活样式也比以前丰富了,这些确实都可能冲击节日,使得诞生于农耕时代的一些传统仪式不再适于现代社会。当然,节日有些习俗或者仪式可能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那是个民俗更新的问题,但节日的主题和精髓永远都不会过时。
通过近一年时间的采访与亲身参与,关于“在现代文化冲击下拉萨传统节日的演变”,我们共总结出以下六点变化。
1、节日变成假日。
随着拉萨与外界的不断接触,拉萨人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的提高,不少人都有了正式的工作,每天在岗位上忙碌着,面对繁重的工作,对于一直工作都没有时间好好休息的上班族来说,节日成了他们每天期待的日子,因为一到过节便会迎来相应的假期。这就使得一些节日失去了原有的符号,吃、娱乐倒是代替了原来的符号,对于传统的节日也就不在意了。节日变成了加长版的周末而已,大多数人不愿出门,哪怕出门也是去游玩,并不会向以前那样去过节了。一些传统的节日都变成了大家吃喝玩乐的假日了。
2、部分传统节日过的人越来越少。
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除了部分老人,过传统节日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对与大部分年轻人来说,传统的节日过于沉闷,不能够吸引年轻人,相反地一些西方的节日倒是吸引了很多的年轻人,这也不能说是崇洋媚外,就像很多外国人对我们的传统节日倒是非常热衷一样,文化差异造成的现象罢了。加之年轻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也更愿意去接受新鲜的东西。因此,一些传统的节日过的人是越来越少了。
3、节日越来越商业化。
拉萨现在的许多节日,人们忙着过节,商家忙着赚钱也是不亦乐乎的。节日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是风俗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寄托,虽说节日商业化可以带动拉萨的经济发展,但却也使得节日失去了一些原有的味道。以前过藏历新年的时候人们亲手编扎经幡做“卡色”做“切玛”还有日月牌,而现在基本上不会有人在亲自做这些,大都去市场上买,虽然是方便了,但意义是大不如从前了。雪顿节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以前大家一起看藏戏吃亲手做的酸奶,而现在在只需要花几元钱便能买到一碗酸奶的时代下,谁还会去自己做呢。虽说商业化可以带来很多的便利,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但也使得节日失去了精神文化的重要意义。并且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部分的节日也成了一种表演,让来旅游的人也能身临其境的领略独具拉萨特色的传统节日的无限魅力。
4、政府的倡导和提议。传统的节日风俗多半是民间约定俗成的,但在以前统治者的话是至高的权威,有时统治者的一个决定就有可能产生或者改变一个节日,拉萨的三个雪顿节就是最好最具说服力的例子。随着社会的进步,党和国家的重视和关爱,拉萨的部分节日得到政府的重视,政府的大力推广,不断扩大了拉萨传统节日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除了拉萨的本地人,越来越多的外地人也参与到这些节日中来。
5、人们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发生改变。
在以前,人们提及传统节日总是充满兴趣与激情,而现在的人则认为传统节日过于老套,不能吸引眼球。在项目进行期间,我们曾做过调查,调查大学生对拉萨传统节日的看法,结果大体分为三类,一类认为拉萨的传统节日很有意义,能让我们领略到拉萨的传统魅力,应该大力发展我们的传统节日,另一类认为,拉萨的传统节日还是有一些意义的,但是意义不大。还有一类认为拉萨的传统节日对他们来说有或没有都无所谓,节日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是热闹点的假日罢了。这三种看法里,支持第一类的人十分的少,第二类是最多的。人们对传统节日看的越来越轻,越来越不重视,这是时代与交流的进步,却是文化与精神的退步。
6、节日氛围没有以前浓重。
或许是过的人越来越少,也可能是重视的人越来越少,拉萨许多传统节日的氛围也是越来越淡了,就拿煨桑节来说,以前一大早城西药王山便挤满了前来煨桑祈福的人,而现在除了一些虔诚的老人,很少有人还会在这特殊的一天里来煨桑祈福了。在许多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对宗教有了新的认识,所以对于一些宗教性节日也有了新的自己的看法,新的想法的出现使得一些节日不在是万众参与的,节日的氛围自是大不如从前了。
项目进行了快一年的时间了,对于拉萨的传统节日,也算是知道了一点,随着不断的深入了解一个节日,便会深深的为那个节日感到动容,再联想到今天传统节日所面对的困境,又会感到深深的悲伤。如此引人入胜的节日,如今多少都变了样子,虽说是有好的,但也有不少不好的,特别是部分年轻人对传统节日的漠视,是最令人深思的。真的是因为传统节日失去了魅力吗?绝对不是,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遗产,是世界的宝贵财富。让我们重视我们的传统节日,保护我们的传统节日,发展我们的传统节日。
注解:
(1)吉祥八宝:吉祥八宝即八吉祥,又称八瑞吉祥,八宝吉祥,藏语称“扎西达杰”,是藏族绘画里最常见而又赋予深刻内涵的一种组合式绘画精品。
(2)卡色:酥油炸成的面食,很大的圆形,用来供奉佛祖的贡品。
卡塞:一种酥油炸成的面食,分为耳朵形、蝴蝶形、条形、方形、圆形等各种形状,涂以颜料,裹以砂糖。
(4)煨桑:煨烧香草货松枝柏叶。(5)“噶玛堆巴”星:也就是金星。参考文献:
(1)《节庆四季》 廖东凡
(2)《西藏艺术研究》1987年01期(3)《民俗学概论》 钟敬文
(4)《拉萨地区节日的发展演变及民俗文化内涵分析》 旺宗(3)
第五篇:江西省首届英语翻译大赛决赛参考译文
江西省首届英语翻译大赛
决赛参考译文
一、将下列短文译成汉语(50分)
参考译文:
奥黛丽·赫本——一个优雅高尚的人
母亲虽从未笃信过任何正统的宗教,但她自有其终生不渝的信仰:她相信爱,相信自然的神奇,相信生活的美好。一旦有机会降临,她总会珍视这二度生活的机遇;这一点特别表现在她垂暮之年还在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工作。
尽管生活的磨砺慢慢使我们如同披枷戴锁,但有时一次濒死的经历就足以让我们从这些枷锁中解脱出来。我们逐渐认识到什么东西值得孜孜以求,什么不值。虽然她不记得童年濒死的经历,但对于濒死的认识,一旦种植在她那天性谦让的肥沃的土地上,便扎下了谦卑的根须,这根须美化了她整个人生。
我从未听她说“这是我做的”或“那是我干的。”在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工作的那些年里,直到她生命的尽头,正如大家所听到的,我时常听她说:“我能做的太少。”我从未听她说过她对自己的任何表演或工作表现感到满意。当人们赞美她时,她总是避之惟恐不速;最终,她会解释说,她的成功其实全仗她周围人的努力。
贝茜·安德森·斯坦利写道,“若能笑口常开,若能赢得文化人的尊敬和孩子的喜爱,若能赢得诚实的批评家的赞赏并承受虚朋假友的背叛,若能欣赏美,若能发现他人的长处,若能使世界变好一点(不管是使某个孩子健康、修整某一片花园、还是改良社会状况),甚至若能得知因为你的存在而使某一个人呼吸得更舒畅,这都是成功。”按斯坦利女士的标准,我母亲的一生就是成功的一生:良好的抉择使她受益匪浅。她所做的第一个选择是她的职业,然后她选择了她的家庭。当她的孩子们已长大成人,并开始自己的生活后,她又选择了世上不幸的孩子。她选择了奉献。她的整个生活曾深受创伤——积久的创伤——的影响,而她这个重要的选择正是理解和愈合这创伤的灵丹妙药。
她的选择抚平了一个小女孩心灵的伤痕。这个小女孩在大半生中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尽管她渴望温暖的拥抱,渴望确切地知道自己被爱,确切地知道自己的价值。当我回顾过去,发现母亲给鲁卡和我的正是这种东西:我们确信自己被爱,确信自己的价值。这就是最重要的精华所在,是永远生长发育在你身心内的根源。她,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母亲,一个了不起的朋友。
二、将下列短文译成英语(50分)
参考译文:
At 14:28 on 12 May 2008, a massive earthquake struck Wenchuan of Sichuan Province.It was an earthquake that shocked the world.It caused heavy casualties and property damage, and inflicted enormous losses on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In the face of the unprecedented natural disaster, the whole Party, armed forces and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in China rallied behind the strong leadership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the State Council and the Central Military Commission, and worked as one to fight the disaster with great determination, courage and strength.We launched a rescue and relief operation which was faster in response and mobilized more personnel and resources than ever before in China's history.We made the utmost effort to save lives and minimize the damage, and achieved major success in the fight against the disaster, demonstrating the indomitable and unyielding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 and writing a touching and heroic chapter in the history of our nation.In the aftermath of the earthquake, we made scientific plans for rehabilit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promptly introduced a host of policies and measures to support the quake-hit areas, energetically organized one-to-one assistance programs, and swiftly launched rehabilit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work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s of putting people first, respecting nature, making coordinated plans and carrying out reconstruction in a scientific way.Thanks to the strong support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the strenuous efforts of the local officials and people and generous assistance from the rest of the country, notable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urban and rural homes, schools, hospitals and other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the rehabilit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the rebuilding and restructuring of industries, the preservation of places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interest, as well as in 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With these major preliminary successes, the people in the quake-hit areas are now marching toward a new life.All this has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complete success of our relief and reconstruction endeav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