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影响力调研思考(合集5篇)

时间:2019-05-14 00:35: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影响力调研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影响力调研思考》。

第一篇: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影响力调研思考

在一个大众传媒波及的的今天,象牙塔不再是一块封闭净土,相反,受大众传媒的影响越来越大。一方面,大学生是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的群体,有着对大众传媒信息本能的求解;另一方面,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海洋面前,大学生这一群体又有着“迷茫不知辨析”的通病。

大众传媒,既包括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传统媒体,也包括手机等新的信息载体,但大众传媒由于自身的特点与定位不同,对大学生的影响也各有短长。以下是大众传媒在大学校园的影响力分析

1.电视:我国电视普及率虽然很高,但由于高校目前现有的硬件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所限,电视在高校校园内很大程度上充当了教育的“道具”,对大学生的影响有限。很多情况下,电视只是充当了重大事件的发布渠道,如学生会组织学生集体观看重大赛事、重大新闻事件等等。其他时候,电视对大学生的影响有限。

2.报纸:报纸因其廉价、方便阅读、便于保存、易于传阅等特点,深受大学生认可。一项调查显示,被调查人群中,86.7%的大学生有阅读都市生活类报纸的习惯,其中有大概

10.5%的人每天阅读都市类报纸,26.6%的人一周阅读3~5次都市类报纸。但大学生看重报纸提供的实用信息,报纸的告知功能强大,引导作用有限,报纸作为大众传媒“道德标杆”的作用被淡化。

3.广播:“居一室而知天下”,广播这一日渐消退的传统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有着得天独厚的生存土壤。广播电台以其独有的廉价、便捷、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受到了很多大学生的喜欢。目前看来,广播的娱乐功能受大学生喜爱。另外,各类点播、征文、夜话,因为参与性强,也深受大学生追捧。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广播在校园内受冲击不小。

4.网络:网络对大学生影响有着不可比拟的绝对优势。就在几年前,高校还在为是否对学生开放互联网而争论,而今天互联网的影响已经让人们无路可逃。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已经今非昔比。网络的即时性、虚拟性、交流的便捷、海量的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已经拥有了绝对的话语权。一条网线、几个路由器,就能让一个宿舍的所有人上网,且价格低廉。有的高校甚至整个校园都能无线上网,这给大学生上网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同时,网络正在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阅读习惯、生活方式与社交思维模式。聊天、写博客、充当网络写手、做版主等等,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已经具有明显的网络色彩。

但网络的负作用也不容易回避。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经常上网的达到80%,而这些人中只有15%是为了学习,其他40%的人是上网聊天,25%的人则是上网玩游戏。网络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一些灾难性的后果:交友不慎、上网成瘾、迷恋虚拟世界不能自拔等等。

5.新媒体:新媒体是指相对于报刊等传统媒体而言的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新媒体种类很多,主要有手机短信、手机报、手机广播电视等等。这些新兴媒体往往依托于网络,大学生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容易成为新媒体的首批受众。目前,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

6.校内媒体:大学中的校报、广播站、电视台、网站等,更多体现在大学生的参与方面。除了纯粹学习上的实用性之外,校内媒体的告知功能有限,大学生更看重校内媒体的参与制作过程。但由于校园bbs的双向互动性、自由度较大,接近性更强,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重视,校园bbs的引导与组织功能凸显。

大众传媒的积极效应

1. 2. 大众传媒给大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信息,信息渠道日益畅通

各种类型的报纸,内容极为广泛,版面没计新颖。广播媒体专为大学生设置栏目,如点歌、交友、谈话节目等,大学生趋之若骛。电视节目声与光的交合,名牌主持人、明星与大学生的直面接触,可以说是激情与激情的碰撞,是大学生释放情绪的一种重要形式。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使网上交友、玩游戏、看电影及电视连续剧已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时尚。通过手机发送和接收短信,阅读各种信息和新闻,手机的功能和用途日益彰显其个性,手机的使用越来越普及,成为大学毕业生求职择业的重要信息工具。因此,大众传媒为大学生提供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大学生的社会知识和文化精神生活,同时,为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创造了积极条件。大学生通过大众传媒了解国际国内大事,关注人生路途,把握时代脉络,有着其他人群不曾有的激情奔放,是接受大众传媒最多的受众。

2大众传媒给大学生提供了经常受教育的机会。

教育的格局被打破

广播和电视的播出时间越来越长,有的变成了“全天候”,学校和家庭拥有电脑的数量越来越多。大学生通过广播接收多种信息,从多种广播专题节目中受到了启迪和教育。电视节目内容丰富,有专门的教育、经济、文化、娱乐、体育、戏曲频道,对大学生知识的拓展很有帮助。电视节目采用滚动播出的方式,大学生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接受电视带来的经常性的教育,而且教育形式有别于课堂教育,更易被大学生接受。电脑的知识容量比电视的容量显然要大得多,而且取舍容易,速度快,联机、单机皆可操作,具有电视不可比拟的特点,可以这么说,凡是电视里有的,电脑都有。在大众传媒中,电脑的普及率和使用度对于大学生而言是最高的。通过互联网上“网上教室”,查看资料,获取有用信息,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那种单靠课堂获取知识的教育模式早已被多姿

多彩的大众传媒所冲破。3大众传媒能帮助大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关注人

生、全面了解社会大众传媒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吸引大学生去关 心社会上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并不失时机邀请各方面的专家解难释疑,对大学生和其他群体进行正面引导。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关注的事情多有涉及,正是通过大众传媒,大学生了解了很多违法违纪的现象和党中央惩治腐败和根除社会丑恶现象的决心。要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就要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准,要知法、懂法、用法,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自觉维护家庭美德。大众传媒始终贯彻了党中央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方针,多种媒体都设有法制节目或栏目,大力进行普法教育,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社会上不少违法乱纪的现象和有悖于道德的事件大多是通过大众传媒曝光而最终得以解决的。大众传媒对于调动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提高政治素质,增强道德意识,增进法制观念,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4大众传媒对大学生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

特别是在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道德现念方面现在的人们,已经离不开大众传媒,受其影响愈来愈深。大学生更是如此,网络、电视、报纸、电影、广播、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已经超过或远远超过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传播媒介的教育如能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契合在一起,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美丑、善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那么,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作用是积极的:、应该说,大众传媒对绝大多数大学生产生的积极效应大于消极效应。

.5 大众传媒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

大学生是新的生活方式之最初追随者,最新的服装款式、发型,新近出台的美食、碟片,都是大学生所喜爱的。大众传媒是最能跟上时代潮流、与商业结合紧密的工具。大学生比较注重时尚,善于享受生活,也乐意追求有品位的东西。大众传媒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广播电视里所推崇的流行服饰品牌、歌星影星的发型造秀,都是大学生模仿跟风的对象,在大学生身上,能折射出时代的强光,也烙下了大众传媒造势的痕迹。大众传媒贴紧“时代潮流”消费群体,倡导社会主流消费形式,积极引导推发新的生活方式,使生活方式多元化,这理应值得我们加以肯定。

2消极效应

2.1大众传媒使部分大学生注意力分散,弱化了大

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大众传媒铺天盖地的宣传造势,使大学生投入精力过多。收看武打娱乐消遣片不分白天和黑夜,网上交友、玩游戏忘记了时间,有的大学生玩游戏通常是废寝忘食。以至上课不集中、旷课现象等日益增多,严重荒废了学业。偶或上课,也是无精打采,神经麻木,想象的空间还停留在影片的内容、朋友的聊天或游戏的氛围中,理性思维力下降。2大众传媒商业气氛太浓,助长了大学生的高消费心理大众传媒与大学生结合,体现出时尚流行、追求“卓越”的特点,大众传媒是大学生追求名牌效应、品味美食佳肴、享受生活的助推器。不良的消费方式和诱导作用,经过大众传媒的渲染,影响了大学生的辨别鉴赏力。值得警醒的是,有些大学生学业消费日益减少,娱乐饮食和交友消费日益增多,大众传媒为大学生高消费提供了便利。2.3大众传媒与学校教育的不一致.加强了学校教育的难度广播电视过多宣扬色情暴力、才子佳人、清宫影片,与学校教育相脱节。弘扬主旋律,体现时代精神的影片、电视剧偏少,且看此类影片的大学生不是很多。大学生议论较多的就是明星、名牌,想方设法与明星见面谈心,和知名主持人聊天,在网上和网友聊天收不住缰绳。诸如此类,大众传媒如不与学校教育有机衔接,恐怕对大学生的负面效应会加大。

2.4大众传媒过分迎合青年学生的特点,追求品牌效应。使大学生的跟风心理增强大学生处在准成熟期,缺少社会实践经验,分辨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大众传媒渲染了过多过滥的偶像片、性爱加暴力片、第三者及多角恋爱片,促使大学生不良心理增加。大众传媒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特别是谈话、交友节目的增多,影响了大学生与老师、家长的交流。部分大学生热衷于以网会友、广播交友,通过电视与明星面对面,与老师家长交流日渐减少,甚至无欲与老师家长交流,亲情、师生情有所淡化。

因此,大众传媒应当树立高度的责任感,深入了解大学生的精神诉求,多多弘扬积极健康、朝气蓬勃、自强自立的主流大学生形象,为大学生校内校外创造一个真实的、良好的社会认知度与美誉度。

3.大众传媒应该增强与高校的互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充分发挥社会大课堂的教育引导功能。面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的受众群体,大众媒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众传媒,特别是网络媒体,应该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发挥其高度的互动性和实时反馈的特点,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发挥传媒对学生的舆论引导功能,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加有效的教育、引导和更为有力的支持、服务。高校管理者也应该积极主动地配合好大众媒体,为大学生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第二篇: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影响力调研思考

在一个几乎人人都有手机、摄像机等信息发布设备的今天,象牙塔不再是一块净土,相反,受大众传媒的影响越来越大。一方面,大学生是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的群体,有着对大众传媒信息本能的求解;另一方面,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海洋面前,这一群体又有着“迷茫不知辨析”的通病。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素质养成是一把“双刃剑”,应当自觉发

挥主流引导作用,引导大学生吸取“信息精华”,远离“信息糟粕”。

大众传媒在大学校园的影响力分析

大众传媒,既包括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传统媒体,也包括手机等新的信息载体,但大众传媒由于自身的特点与定位不同,对大学生的影响也各有短长。

1.电视:我国电视普及率虽然很高,但由于高校目前现有的硬件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所限,电视在高校校园内很大程度上充当了教育的“道具”,对大学生的影响有限。很多情况下,电视只是充当了重大事件的发布渠道,如学生会组织学生集体观看重大赛事、重大新闻事件等等。其他时候,电视对大学生的影响有限。

2.报纸:报纸因其廉价、方便阅读、便于保存、易于传阅等特点,深受大学生认可。一项调查显示,被调查人群中,86.7%的大学生有阅读都市生活类报纸的习惯,其中有大概10.5%的人每天阅读都市类报纸,26.6%的人一周阅读3~5次都市类报纸。但大学生看重报纸提供的实用信息,报纸的告知功能强大,引导作用有限,报纸作为大众传媒“道德标杆”的作用被淡化。

3.广播:“居一室而知天下”,广播这一日渐消退的传统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有着得天独厚的生存土壤。广播电台以其独有的廉价、便捷、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受到了很多大学生的喜欢。目前看来,广播的娱乐功能受大学生喜爱。另外,各类点播、征文、夜话,因为参与性强,也深受大学生追捧。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广播在校园内受冲击不小。

4.网络:网络对大学生影响有着不可比拟的绝对优势。就在几年前,高校还在为是否对学生开放互联网而争论,而今天互联网的影响已经让人们无路可逃。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已经今非昔比。网络的即时性、虚拟性、交流的便捷、海量的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已经拥有了绝对的话语权。一条网线、几个路由器,就能让一个宿舍的所有人上网,且价格低廉。有的高校甚至整个校园都能无线上网,这给大学生上网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同时,网络正在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阅读习惯、生活方式与社交思维模式。聊天、写博客、充当网络写手、做版主等等,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已经具有明显的网络色彩。

但网络的负作用也不容易回避。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经常上网的达到80%,而这些人中只有15%是为了学习,其他40%的人是上网聊天,25%的人则是上网玩游戏。网络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一些灾难性的后果:交友不慎、上网成瘾、迷恋虚拟世界不能自拔等等。

5.新媒体:新媒体是指相对于报刊等传统媒体而言的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新媒体种类很多,主要有手机短信、手机报、手机广播电视等等。这些新兴媒体往往依托于网络,大学生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容易成为新媒体的首批受众。目前,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

6.校内媒体:大学中的校报、广播站、电视台、网站等,更多体现在大学生的参与方面。除了纯粹学习上的实用性之外,校内媒体的告知功能有限,大学生更看重校内媒体的参与制作过程。但由于校园bbs的双向互动性、自由度较大,接近性更强,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重视,校园bbs的引导与组织功能凸显。

大众传媒应改进在大学校园内的有效传递

1.大众传媒应引导大学生杜绝“信息糟粕”,有效吸取“信息营养”。

从受众层面来讲,大学生面对海量信息,缺少辨析与合理使用的能力,对信息中的糟粕缺少抵制的意识与勇气,对负面信息的不抵抗也令人担忧。在信息污染当中,很多大学生不知所措,迷失了自我。有句话说得好,“现在的文盲,不是不识字,而是不能从海量的信息中获取有用部分的人。”因此,培养大学生科学获取信息、并从中汲取营养的能力非常重要。在这方面,大众媒体应当发挥主流引导作用,引导大学生吸取“信息精华”,远离“信息糟粕”。

2.媒体报道高校学子,应当立足主流,弘扬正气,向社会展示大学生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在一些大众传媒上,关于大学生报道的负面新闻占了多半,个别媒体热衷报道大学生交友被骗、打工被骗、同居、浪费现象严重等等,而对贫困生自强自立、自主创业以及青年志愿者的典型却鲜有报道。这类不负责任的报道长此以往会引起大学生的反感。还有很多大众媒介以引导和刺激消费为名,利用媒体颇具诱惑力和鼓动性的宣传,宣扬和倡导极端个人主义、物质至上的价值观,使青年学生产生炫耀、攀比、超前等不健康消费观念

。甚至还可能唤起一些大学生潜意识里的非理性需求和欲望,进行不顾自身经济能力和家庭实际情况的消费。这类报道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因此,大众传媒应当树立高度的责任感,深入了解大学生的精神诉求,多多弘扬积极健康、朝气蓬勃、自强自立的主流大学生形象,为大学生校内校外创造一个真实的、良好的社会认知度与美誉度。

3.大

众传媒应该增强与高校的互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充分发挥社会大课堂的教育引导功能。

面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的受众群体,大众媒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众传媒,特别是网络媒体,应该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发挥其高度的互动性和实时反馈的特点,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发挥传媒对学生的舆论引导功能,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加有效的教育、引导和更为有力的支持、服务。高校管理者也应该积极主动地配合好大众媒体,为大学生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第三篇: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影响

孙琳琳1 霍泓2

(1.沈阳大学 文化传媒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1 电话:***)[摘要]大学生宗教信仰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成因也是多方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作者在对相关研究者的文章进行归纳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大众传媒在大学生宗教信仰形成过程中,不仅充当着信息传播工具的角色,更发挥着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大众传媒对娱乐文化的大力传播导致大学生思考能力下降、思想空虚,使各种宗教信仰有机可乘;网络媒体为宗教的传播提供了最有利的空间和手段;而某些影视作品中对宗教文化的渲染在潜意识里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最后发现,一些不良的新闻报道也为大学生宗教信仰提供着有力的典型示范。因此,文章呼吁,强化大众传播的教育功能,打造健康的校园媒介环境,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从而使大学生自觉抵御不良传媒的影响。

关键词:大众传媒 宗教信仰 传播效果

一、研究背景

北京师范大学的李志英在《信教大学生的思想倾向及成因分析》中将信教大学生思想倾向的成因归结为思想方法的扭曲、价值观的缺失、不正确的幸福观和宗教出世思想等四个方面。李志英通过调查认为:相当一部分信教大学生的思想灰色,对社会、对现实、对人生缺少积极评价或积极态度。而价值观的空白给宗教的进入留下了余地。宗教的出世思想正好与消极的世事评价相结合,更加重了思想的消极倾向。同时,信教学生大多看重个人幸福,当烦恼过多、幸福感减弱时,对于世事的看法就难以乐观。总之,李志英认为:信教大学生思想倾向形成的原因很复杂。宗教思想的影响是重要因素之一,宗教之外的因素也不可忽视。

温州大学陈金安在《大学生宗教信仰成因及对策探析》中将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总结为环境因素影响、内在心理需要、宗教道德与文化吸引和宗教传播中典型示范四个方面。对于环境因素的影响,他认为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因素与民族、家庭环境因素。他进一步指出: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引起人们的信仰危机以至于向宗教靠拢。同时,有些大学生由于民族宗教渊源或家庭渊源,从小受宗教熏陶、感染,自然而然信仰宗教。对于内在心理的需要这一因素,研究者认为很多大学生将 “佛”、“主”当作倾诉隐私的最佳对象;认为信教能弥补、治愈心灵的创伤,能起鼓舞作用。对于宗教道德与文化的独特魅力的吸引这一原因,研究者从三大宗教的戒律在抑制罪恶势力等方面的积极意义入手,指出相当部分大学生认为,12孙琳琳,女,(1971-),辽宁沈阳人,沈阳大学文化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霍泓,男,(1970-),辽宁沈阳人,沈阳大学学生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 这些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并不矛盾,社会需要这些宗教道德的教化。而关于宗教传播中典型示范的影响,研究者指出:大学生受名人,信教、圣迹显现等的影响进而信仰宗教。

郑爱平在《大学生信教现象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中将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思想根源归结为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缺乏排解苦恼的合理选择和受宗教文化的感染三个方面。他通过调查认为:高校学生中理想信念淡薄者不乏一二,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是产生宗教信仰的决定性因素。其次,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和学校的改革不断深入,大学生面临的挑战和冲击极易引发学生的消极情绪,缺乏排解苦恼的合理选择是产生宗教信仰的内动力。最后,他认为受宗教文化的感染是产生宗教信仰的外动力。学生是在旅游或阅读宗教宣传品中受到宗教文化的感染而产生宗教信仰(倾向)的。

在秦皇岛3所高校的《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如何》调查中,研究者将学生信教原因归结为家庭影响、民族影响、居住地经济影响及高校的文化影响。调查认为:大学生信仰宗教最初、最大的原因是由于家庭信仰背景的影响。信教学生中,66.9%的学生家长有宗教信仰,52.4%的学生是由于家庭背景的影响在幼年和小学接触、了解宗教,有50.3%的学生受到过其家庭成员的传教,33.1%最终受家庭影响信仰宗教,成为家族宗教信仰的被动延续者。同时,调查还发现,大学生宗教信仰及认知具有民族性。22.6%的信教学生为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更多体现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调查还为我们揭示了经济状况对学生宗教信仰的影响。在信教学生人数上,农村多于城市,经济欠发达地区多于经济发达地区;家庭经济状况为中低收入水平的有87.9%,占绝大多数。最后,调查认为传播渠道的多样性为在校学生接触宗教提供了方便。包括书刊、影视、网络比较常见的传播方式、游览宗教圣地和学校外籍人员的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信仰缺失;民族、家庭背景等环境的影响;学生个体内在的需求;宗教思想和文化的吸引等方面的影响促使大学生对宗教的信仰和关注。而这些深层次的原因都需要具体形象的载体来承载。大众传媒本身就是这样一个载体,它是我们所认识的世界,也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大众传媒的变化导致且意味着认识世界方式的变化,这就是大众媒介无形的影响。在大学生宗教信仰形成过程中,这种无形的影响,无时无刻不存在着。而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这也是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影响没有受到研究者的太多关注的原因所在。

二、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宗教信仰影响的表现

大众传媒是一个时代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传播者。它传播着社会的进步、沟通着党和人民的联系、承载着先进的文化与思想等催人奋进的力量;但与此同时,它也反映着时代的迷茫、人们内心的矛盾、社会的冲突等值得人们思考的内 2 容。大学生是大众传媒热衷的接触者和使用者。调研发现,对青年人影响最为深刻的媒体之一——电视的节目内容中,学生更感兴趣的是新闻时事类占35%,娱乐综艺类占48%,影视剧类占30%,调查纪实类占35%。可见,娱乐文化类节目具有广泛的受众群。

1.大众传媒中的娱乐元素导致大学生思维能力下降、思想空虚,宗教信仰有机可乘

就当下文化而言,“娱乐”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大众媒介的主题。以大众传媒中的电视为例。当前我国电视节目中大多以娱乐节目当道。《超级女生》、《星光大道》、《咏乐会》、《今日有约》、《天天向上》、《相约星期六》等类似节目比比皆是;娱乐节目主持人搞笑斗嘴,内容肤浅低层次和品位低俗化的倾向日趋严重。这些节目不仅侵占了大学生的学习时间,更令人担心的是这种“娱乐”的泛化已深入人心,最终导致流行文化大行其道。

大众传媒所传播的流行文化对学生的潜在侵蚀,使他们的兴趣与观念发生了改变,偏离了健康和主流的文化价值观,进而导致道德的缺失或失衡。远离经典文化,对文字和阅读不再敏感,甚至失去兴趣;忽视传统民族习俗、节日,迷恋西方节日;沉溺于网络虚拟空间,冷漠、自闭;社会伦理道德观念正面临新的“垃圾文化”的冲击。长此以往,历史和文化都成了过往云烟,作为大众流行文化的“消费者”就会逐渐失去传统文化底蕴的支撑,成为彻底的历史虚无主义者。正是由于这种状况,各色宗教信仰才会有机可乘。

2.网络成为影响大学生宗教信仰的主要平台和手段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以因特网为载体的网络媒体已成为与报纸、广播、电视并称的第四媒体。并在宗教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影响。

大学生是网络的主要使用者。他们熟悉网络、拥有高水平的网络运用技术。并且由于校园网的普及、宽带、甚至无线网络的覆盖,使得大学生上网非常的便捷和容易。而网络本身所具有的快捷、互动、多媒体、虚拟、信息丰富等优势,使得网络逐渐成为宗教传播者开辟的新的传教阵地。宗教传播者利用网络建立宗教网站,通过详细的文字说明、声形并茂的影音视频、多姿多彩的图片等方式传播宗教知识、宗教思想;同时借用个人博客进行宗教传播,利用BBS进行互相讨论与交流,不断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我们以基督教为例,经过网上查询,我们对“基督徒上网导航”所列出的比较有影响的相关网站进行了初步统计,得出我国共有基督教相关网站510多家。其中,综合网站42家、基督论坛54家、神仆网站28家、媒体传播和影音网站54家、基督教书籍网站114家、个人主页63家等等。另外,根据“椰子空间”中提供的基督教QQ群的名单,我们做了进一步的数据统计:截止到2009年,我国基督教QQ群共有3269个。其中高级群(包括超级群)306个、普通群2963个。而在网上所查到的比较大的基督教圈子共有4个:中国基督教新浪圈子,圈子成员共有2263人。其中资深成员14人,管理园10人。“信耶稣得永生 ” 圈子已有成员31500人;“耶稣是神 ”圈子有成员31200人;“神的孩子 ”有成员5600人。通过QQ群的数量和四个圈子的人数我们可以看到网络传播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宗教对个人博客的利用也是非常充分的。我们知道,基督教是一种外向型的宗教,教义鼓励教徒到各处去传福音,结“果子”(即发展教徒),谁结的“果子”越多,谁在上帝面前越荣耀,大凡基督徒都有高涨的传教热情,每个基督徒都是一粒种子,不停地寻找新的土壤生根、开花、结果。一些具有较高网络技术的基督徒,其中包括高校学生信徒,积极投身于博客进行传教。我们以新浪网博客频道为例。新浪网博客频道是我国最主流,最具人气的博客频道,我们对新浪网的基督教博客进行了初步不完全统计,在新浪网上共有89个基督教徒个人博客。其中,牧师的博客9个,其他基督徒博客80个。其中博客访问量过万的有51个。占整个基督徒博客总量的57.3%。其中“基督教明星名人博客”的访问量为363,137,博友Q群已经超过1000人上限,而需另开新Q群。“基督教明星名人”博客中,列举了大量的中外名人、影视明星的信教言行和经历,充分利用大学生关注明星名人的心理来展开宗教传播,正如 温州大学陈金安所指出的那样: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事实胜于雄辩”,很多事实证明“使你不得不信”。大学生常举的事实有:很多名人,甚至大科学家也虔诚信教。这些名人、明星有关宗教内容为大学生信仰提供了典型,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一般的理论宣传和说教。

3.影视作品中展示的宗教文化潜移默化地吸引着大学生

影视作品所反映出的社会矛盾和冲突非常能引起大学生的共鸣,所展现的人生故事往往被大学生当作人生借鉴。特别是一些影视作品,通过影片角色的昄依宗教或实施宗教影响来化解问题或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们提供了另外一条解决问题的心理暗示。同时,更多的影视作品中有意或无意展示的宗教环境、宗教影响和宗教文化对宗教在大学生中的传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寺庙的清幽、教堂的神圣、诵经的平和、唱诗的悠扬、忏悔的虔诚、宗教婚礼的庄严、宗教仪式的神秘、宗教建筑的宏伟等等,更不用说,影视作品中展示的宗教的种种神迹,这些无疑不对身处滚滚红尘而又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形成强大的诱惑。而这种潜移默化的宗教影响比宣传式的传播方式要更为有效。

4. 某些新闻报道中的不当报道为大学生提供了效仿的典型

某些新闻报道,特别是某些娱乐报道热衷于明星名人昄依宗教或与宗教迷信相关的报道。报道中,大肆宣扬明星们的星座、护身符、幸运数字、幸运颜色、八字等等;或用大量篇幅不厌其烦地介绍居家风水、奇门遁甲等内容;至于某某明星出家、某某夫妇歌星双双成为居士、某歌坛天后为求子上香拜佛等等更是作为重要新闻大加传播。

三、对策

1.提高媒体自律水平,强化大众传媒教育功能,抑制娱乐过度和娱乐泛化的倾向

市场经济时代,媒体道德面临严峻的挑战,为了收视率、发行量、点击率,而过度娱乐受众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无法用经济效益来抵偿的。因此,我们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迫使媒体保持自律。媒体本属社会公民道德教育的范畴体系内,作为德育的另一种辅助补充渠道或工具,媒介通过传播信息、舆论引导、传播交流文化等社会功能渗透作用于媒介产品的消费者从而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3媒体自律就是对青年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

2.加强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认识、使用和理解媒介的能力

面对大众传媒的影响,单纯的防御和制止是没有多大成效的。关键是要让学生掌握辨识和分析的能力。因此,在高校教育体系内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通过媒介素养专业教育,消除传媒的不当影响,增强学生辨别媒介信息的能力和判断信息价值的能力,将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3.运用校园媒体,打造健康的校园文化

大部分高校学生都是住校生,这就为校园媒体提供了大量的受众群体。我们要抓住这一有利条件,大力发展校园媒体,形成以校园网、校广播站、电视台、校报、校刊等多媒体的平台,将其发展成为关注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物质和精神生活、对外展示校园文化面貌的阵地。

四、结论

宗教信仰是个非常复杂和深奥的问题,其成因也是多方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宗教信仰所产生的无形的影响更是难以具体描绘和量化。所以,对于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的形成,光靠空洞的理论说教和思想品德课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对此,光靠学校的教育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有待于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3樊怡、文海燕、施毅婷.大众传媒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1]李志英.信教大学生的思想倾向及成因分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北京.2007,(01)[2]陈金安.大学生宗教信仰成因及对策探析[J].科学与无神论.北京.2004,(01).49页

[3]樊怡、文海燕、施毅婷.大众传媒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商业文化(学术版).北京.2008,(0.3)4-5页。

[4]左鹏.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解析.思想理论教育[J].上海.2006,(09).41-43页

第四篇:传统道德对大学生的影响力

传统道德对大学生德育的积极作用还有多少?

传统道德影响力调查问卷分析

丁 洁 安徽财经大学思想政治教学研究部 安徽 蚌埠 233030

摘 要:本文旨在通过传统道德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力进行问卷调查,综合分析大学生德育发

展情况,分析高校德育教育对传统道德的继承与摒弃问题,倡导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建设应加强传

统道德的发扬。

关键词:传统道德,影响力,积极作用

[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2-2139(2011)-08-0166-02 当今时代不断进步,高校德育教育也在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的关系中谋求更好的发展。眼下,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问题已

成为社会关注热点。从多年前的马加爵事件,到开车撞人捅死受

害者的药家鑫事件,都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缺失,让人

不得不反思,传统道德在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中积极作用还剩

多少?

所谓传统,“是指过去的某一时间范围,是由过去的物质条

件和制度、过去的社会心理意识、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决定的”

[1]。

传统道德,即是过去的思想道德范畴和道德规范。时代在进步,传统的并一定都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当代大学生生长在复杂而

又充满矛盾和冲突的多元文化环境中,其价值取向又展现了多元

性和独立性,以及大学生思想内在的矛盾和冲突。”

[2]

例如,现

在很多大学生,大多既踌躇满志,但又思想片面;既憧憬事业成功,却又不能吃苦耐劳;既推崇友谊至上,却又是既得利益者。

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步伐,可以说,大

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

生观和价值观的建立。

本文即是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了传统道德认

可度的统计,并通过统计结果来分析传统道德对当代大学生的影

响力。这份问卷调查,涉及了中国优秀传统道德诸多方面,例如

“见义不为无勇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言而有信”,同时也涉及了相对来说落后的传统道德思想,例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调查采用了无记名形式,在大学校园

随访了 300 名在校生,其中 200 名本科生,50 名专科生,50 名

硕士研究生。

一、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通过这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既对优秀传统道德

给予肯定,又反对了封建糟粕思想。

在调查问卷中,“为朋友两肋插刀”这一观点,仅有 51%的赞同率。另有 28% 的既不赞成也不反对。其实,这从一个侧 面也反映出了当代大学生的理智与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多同学认 为,“为朋友两肋插刀”是片面的,在对待朋友的问题上,应该 更多一些理性,要明辨是非,不能一味的因为朋友意气而违背道 德准则。在调查中,不赞同率最高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反映了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 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即是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 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 作出表率。可以说,“三纲”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控制人们思想、防止人民“犯上作乱”的思想武器。

对于多项优秀传统道德,例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言 而有信”,大多数同学都表示赞同。有 75% 的同学认为传统道 德对大学生的行为有制约作用,有 83% 的同学认为优秀传统道 德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充分影响着其的言行举止。另外,有 52% 的同学不认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对 尊重个性有消极作用。孔子的儒家理论是建立在礼教的基础上的,一般而言,礼是基本的行为规范。虽然“四勿”具有浓厚的封建 礼教色彩,过分夸大了封建礼教制度。但是在当代,这一“礼” 已经不完全是过去的那种封建观念,更多的是一种道德规范。近半数的同学否定了这一消极观点,说明在当今主张张扬个性的时 代,当代大学生仍然没有忘记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在调查问卷中,有 60% 的同学认为“当代大学生的传统道 德意识弱”,不赞同和不确定的各占 20%。这反映出,当代大学 生对于自身道德水平的要求准备并没有降低,超过半数的同学认 为当代大学生的传统道德意识有待提高。与之相对应的是,“当 代大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道德”赞同率达到 96%。可见,当代大学生仍然认为传统道德的可继承性。他们并没有在 传统道德和现代道德的天平中偏向后者。确实,中国从古至今,一直是闻名中外的礼仪之邦,赞同优秀传统道德的继承,是对中 国传统道德的肯定,也是对中国礼仪之邦的肯定,更是对中国传 统文化的尊重。赞同率位列第二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赞 同率达到9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 中提出的观点,而八字成文则是出自梁启超。意为天下大事的兴 衰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自古就有“平天下”的思想,把“报效国家、报效社会”作为人生理想,是我 们开展德育教育的社会性目标。

二、高校德育工作应发挥传统道德积极作用

(下转第168页)文学家

2、学生管理中的“从众效应”的思考

高职学院的学生有很多的从众行为,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 极方面。对高职学生的从众现象,对于优化群体结构,利用从众 行为的积极影响,防止其消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职学院的学生自我意识弱化,独立性较差,缺乏个体倾向 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比较容易出现从众行为。从众心

理人皆有之,但以被动为前提的从众,势必使学生的独特失去价 值。一味从众便会使学生自己失去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抛却属于 自己的领地。这是从众行为中消极现象抬头的主要原因,即使从 众行为出现积极效应,但一旦失却这种从众氛围又很容易不知所 措,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走向社会后的迷惘、失落,实际上 这是从众现象最直接的后遗症。

如何应对学生易产生从众效应这样一种现象,我们需要努力培 养和提高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遇事和看待问题。曾经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学生管理工作者,学生吸烟,在高职院校学生是介于未成年与成年人之间的这样一个年龄段,为了学生的身体健康规定校园内不允许吸烟。但是在校园的一些 角落、厕所等地还是有学生在偷偷吸烟,面对这些学生,当我们 找他们谈话时,得到的答案经常常是看到别人吸自己所以也吸。这也是从众效应的一种体现,学生发现周围的学生有吸烟的行为,他们就不自觉地加入了,这其中有逆反心理的作用,也有面子观 念等在作怪,毕竟真正染上烟瘾的学生是很少的。要让学生摆脱 这种消极的从众心理,我们采取的办法是首先让学生对吸烟的危 害有个明确的认识;其次是从制度上重申吸烟是违背学校学生管 理规定,要受到处罚。以上是根据学生情况制定的应对决策,制 订了对策还要好好的实施。通过开展了文明校园创建活动举行了 “吸烟有害健康”知识讲座、“吸烟有害健康”图片展、“良好 生活习惯养成”知识讲座等一系列的活动,通过宣传让学生认识 到吸烟的危害性及在公共场所吸烟是不文明的表现,增强了学生 自觉抵制吸烟的内因。同时对一些在活动期间在校园公共场所吸 烟的同学,进行相应的处罚,让他们清理教室卫生,做一天“吸 烟有害健康”宣传使者。通过这些手段帮助学生摆脱这一不良从 众行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客观存在的公理与事实面前,我们也不得不“从众”,如

“母鸡会下蛋,公鸡不会下蛋”——这个众人承认的常识,谁能 不从呢?因此,对“从众”这一社会心理和行为,要具体问题具 体分析,不能认为学生“从众”就是无主见。比如大家都认真学习,我为了不从众就不认真学习,这自然是不正确的。生活中,我们要扬“从众”的积极面,避“从众”的消极面,努力培养和 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遇事和看待问题,既要慎 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使 判断能够正确,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凡是都“从众”或都 “反从众”都是要不得的。

四、总结

高职教育中的学生管理要讲究策略与方法,把决策理论与方 法的理论知识运动到学生管理中,有助于提升管理理念。同时好 的决策与实施方法,既能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也能促进学生建 立健全的人格。为其今后走上社会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奠定良好 的生理、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决策理论与方法》作者:方志耕等 科学出版社

由此次调查问卷可以看出,传统道德对当代大学生具有很深 的影响力,特别是一些优秀的传统道德,并没有在这个主张思想 自由和要求个性张扬的时代里被遗忘。与此同时,我们在开展高 校德育工作之时,应将传统道德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理智区别 开来。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当代大学生自身要有辨别的能 力,另一方面,就需要高校德育工作者审时度势,将传统道德的 消极面摒弃,举一反三,将积极面发挥到最大化,以实现高校德 育的高效进行。

首先,传统道德是制约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不能 将德育工作与中国传统道德想脱离。虽然现代教育与传统道德的 状态与特征不同,但是我们在摒弃封建糟粕思想和继承优秀传统 道德的同时,“还要继承传统教育的教育传统”。

[3]

其次,德育工作应该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力争教育方法 多样化。高校德育工作,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 的道德观念。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不能再拘泥于过去的单向灌 输的方式,要改变简单的课本教育和学生被动地接受模式,应该 增强沟通,增多交流,注重思想的疏导,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传统 道德的积极作用。

第三,德育工作要有针对性,要突出优秀传统道德的影响力。例如中国传统道德强调国家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一切,在高校德 育工作中,就应该将这种集体主义思想突出,使得学生的以自我 为中心的思想得到瓦解。又例如,在重利轻义还是重义轻利的问 题上,应引导学生摆脱拜金主义的利益引诱,发扬传统道德的“义 以为上”精神。

第四,学校应加强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要有良 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用现代化手段影响和教育学生。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是当代道德建设的基础,也是当代道德 教育的最基本内容。”

[4]

当代大学生对优秀传统道德的继承与发

扬,表现在具有很强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具有远大理想和对 于公平公正的要求,对于优秀传统道德的认可程度较高,对于道 德沦丧现象的嗤之以鼻等。概括说,优秀传统道德对于当代大学 生的积极作用体现在政治观点、价值取向,以及未来理想等各方 面,塑造了当代大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质。传统道德是历史的产物,当代大学生需要摒弃封建糟粕思想,继承优秀道德思想。在处理 优秀传统道德和封建糟粕思想的关系过程中,应该本着古为今用 的原则,和批判继承的态度,发挥优秀传统道德积极作用。参考文献:

【1】梁金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M].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5

【2】郑永廷,张彦.德育发展研究——面向 21 世纪中国高

校德育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

【3】郑永廷,张彦.德育发展研究——面向 21 世纪中国高 校德育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

【4】薛天祥,周海涛等.WTO 与中国教育.[M].中国青年出 版社.2001.7

(上接第166页)

第五篇:大众传媒对社会及大学生的影响

摘 要

大众传媒在当今已深入到社会及家庭的每个角落,它通过大众文化及符号化的冷酷给社会中的个体带来了深刻影响。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大众传媒以前所未有的强度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对不同年龄阶层的受众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控制和影响。关键词: 大众媒体 社会生活 政治观念 知识宣传 青少年绪论当今社会,大众传媒传播的内容已经不仅仅是新闻,而很多的是信息。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大众传媒与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公众意见一起,被认为是影响个人社会化的五个最重要因素。家庭、同辈群体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是深刻和持久的,但它们带有地域性;而大众传媒面向的是社会公众,它的影响是广泛的、巨大的。大众传媒不仅可以控制社会舆论、引导受众态度,它的影响力还可以渗透到一般的社会心理以及个体思维和行动过程中。

一、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作用大众传媒与家庭、学校及其它群体同时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作用,它为个人社会化的过程提供了一个文化环境,它所传播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对社会成员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作用效果可以分为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类

(一)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积极作用

1、大众传媒对个人价值观念的正面影响:大众传媒具有明确而强烈的导向作用,它所倡导的生活理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及行为准则,影响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另外,其它的宣传模式,专题教育,大型主题晚会,名师讲解,专家授课,甚至一些有着正面引导意义的新闻报道等形式都能进行社会教育,对于受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促进受众关注、认识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解决,具有明显的效果。

2、大众传媒对于社会价值观念的正面影响:大众传媒借助角色示范,供人学习模仿,可以培养、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情趣以及行为规范等。它所塑造出来的雷峰、王进喜等一大批英雄人物、模范人物,则可以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积极进取,在各自的领域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促进社会发展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同时大众传媒对社会规范意识有着深入的影响。大众传媒通过各种形式倡导亲情、友谊、关爱、理解、信赖、忠诚、合作等社会规范意识,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可以产生潜移默化的引导和塑造作用

(二)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消极作用

1、部分大众传媒对主流价值观念的宣传和引导方式不当,导致主流价值观念反而被边缘化。相当部分大众传媒对主流价值观念的传播宣传过于简单化、教条化,表现艺术不当、形式单

一、语言枯燥,难以进入受众的视野。

2、部分大众传媒自身的价值观念存在紊乱现象,干扰社会价值观念的正常建构。许多节目宣传的中心思想互相矛盾,无法形成统一的哲学观念。所以无法为受众提供合理的价值导向。

3、大量影视传媒堕落到引导和塑造正确社会价值观念的反面。一些武打剧、历史剧、偶像剧已经走入怪圈,不仅不能发挥正面的引导作用,反而助长了一些错误价值观念的蔓延。

4、商业炒作使一些媒介变得庸俗和低级趣味,偏离其应有的价值取向。为吸引受众眼球媒介经常采取低俗的手段。这样做影响了大众传媒的公信力。

二、大众媒体对政治观念的作用 大众传媒担当着党和政府“喉舌”的作用,是架设在大众和政府间的桥梁。大众传媒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准确地报道党和国家召开的重大会议,进而使大众理解并坚决拥护党、热爱自己的祖国。在各种重大突发事件中,构建了大众与政府畅通的信息平台,传媒尽最大努力满足公众对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需要和对政府采取措施的信息需求。持续报道事件的处理进程和新信息,强化已确定信息的真实性,消除可变信息的不确定性,并与公众形成良性互动,保证事件中传媒信息的权威性,维持政府形象,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体现了中国政府的形象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国家政治民主是要保证公众与政府官员之间信息制定的畅通,政府要保证其决策的透明化,公众可以了解政府信息和参与解决社会事务。政府需要了解公众的生存环境,出台什么样的政策才能改善社会现实;公众也要知道政府制定的政策能否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实惠和保障。大众传媒在此过程中,有效地为公众传递政府信息,同时也为政府了解民情提供一个平台。因此,大众传媒关系着政府和公众之间达成有效互动的效率和深度。三.大众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作用

(一)大众传媒对中学生价值观念的积极作用

1、传媒手段的先进和丰富使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加多样化,知识面和想像力都大大扩展。

2、开放的媒体环境为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开放的媒体环境为当代中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向他们展现了一幅多样化的生活图景,这为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3、传媒环境的繁荣使中学生呈现出具有时代特色 在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中,自我无疑是最重要的,自我意味着独立,是现代社会最起码的思想资源。当代中学生有自己的时尚和娱乐,有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大多数中学生认为,我们这一代人和父母一代在消费观念和处世目标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崇尚自主自立,相信自己的选择,青少年独立自主适应了现代社会生存竞争的需要,有利于发挥当代青少年的创造性,开拓新的道路。

(二)大众传媒对中学生价值观念的负面影响 大众传媒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市场机制控制着大众传媒的发展,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的大众文化为盈利而制作,表现出庸俗性、娱乐性,平庸化的东西被奉为新潮而流为时尚,深刻而且崇高的东西被视为落伍,文化生产与消费中所出现的媚俗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中学生 1 的认识能力有限,缺乏有效的鉴别,造成随意模仿,容易产生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当代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炫耀消费、彰显个性的名牌消费现象等,造成了中学生攀比心理严重,助长了校园奢靡风气的盛行。这些都反映出中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尚不成熟,受到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显得尤为严重。

1、行促使大众传媒的商业运青少年对时尚的追求,造就了中学生追求时尚的消费观念 当代青少年所表现出来的炫耀消费、彰显个性的消费主义与现代广告有着密切的关系。

2、大众传媒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对世俗文化的宣传使中学生的审美情趣走向低俗化。中学生审美的低俗化表现为古典严肃的文学艺术受到冷落,通俗浅薄的文学作品在青少年中流行;他们更愿意去追求浅显直接,更倾向于对直观形象的接受,读图已成为当代青少年最主要的阅读方式,文字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毕业论文网 www.xiexiebang.com

3、恐怖电影、警匪片中的残酷打斗使中学生中暴力行为升级 随着香港台湾的一些电影电视剧的引进,一些武打片、功夫片、警匪片蜂拥而至,血淋淋的场面、触目惊心的格斗、瞠目结舌的作案手段通过演员的表演和电脑特技,使青少年眼花缭乱,他们甚至把小偷当成了英雄,把恶霸当成了偶像,把黑社会当成了他们理想的练兵场。这些年,中学生之间的打斗越来越升级,拳脚相交已成家常便饭,持刀行凶者也不在少数。一些电影电视节目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扮演了教唆犯的角色。结 论:大众媒体应认识并重视自身对人类观念的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努力改进宣传策略加强思想建设。

(一)强化大众传媒的教化功能,遏制宣传上的不良倾向,倡导主流社会价值观念。

(二)规范大众传媒的泛商业化倾向,保证媒介自身价值取向正确。毕业论文网 www.xiexiebang.com

(三)大众传媒要讲究宣传策略,增强主流价值观念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四)要加强大众传媒队伍建设,提高从业者的综合素质。

(五)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增强社会成员参与建构社会价值观念的自觉性。

[9“民主政治凭借它的新闻纸已经完全把书本从人民的精神生活中排除掉。书的世界及其使人不能不用心去加以选择和批评的形形色色的观点,现在只有极少数的人才真正占有了。人民读一种报纸,读‘他们’的报纸,这种报纸每天成千上万地从住户的前门塞进去,从早到晚蛊惑理智,凭借更为动人的布置使书籍变得湮没无闻,假如有某种书籍竟然出现,则用‘评论’它的手法把它可能产生的影响加以阻塞和排除。”[10] 报纸通过宣传攻势编造着所谓的真理,愚弄着人们,损害着资产阶级早期争取来的精神自由。“„„只关心事实世界的效果和成就的当前的公众真理,今天是报纸的一种产物。报纸所希望的就是真的。报纸的指挥者唤来真理、改变真理、更迭真理。报纸做三个星期的工作,真理就会被每一个人所承认[23]其次,在谈到大众传媒对政治的影响方面,理斯曼承认他“主要引用了某些研究者、尤其是拉扎斯费尔德的发现:政治宣传和政治竞争并非是简单的、昧着良心地赢得广大孤独而无助的普通群众的支持。”[24] 他指出“政治即是消费品”。“大众传播媒介充当政治表演的鼓吹手”,为此“大众传播媒介发明了一种特效药——魅力”。[25]政客们成功的过程,就是凭借 “时髦的装扮和外表”,“讨人喜欢”,“诚恳”等个人魅力征服选民的过程。大众媒介还培养了人们对政治的宽容态度。因为“大众传媒对于外界的压力十分敏感”,这些压力来自于受众及一些政治团体,所以传媒倡导宽容的态度,以达到某种平衡。“今天的大众传播媒介通常以人人皆知的心理战的方式讨论国际政治,在宣传政治事件时,往往考虑到方方面面的承受力。传播媒介常常要求公众支持某项政策,因为公众的支持可以通过一种自我操纵的平衡活动左右公共舆论。”[42]大众传媒还塑造了一个“乌托邦”,“现代成功的小说和电影的最大吸引力就在于其情感的不真实,它使读者或观众对主人公产生完全的认同感,从而逃避现实的生活。”[47] 在电影上,他主要从艺术角度来分析电影这一媒介。他认为,“电影可以说是一种适合大众需要的、无需花多大力气的娱乐媒介。因此,人们称电影为‘给那些没有阅读能力的人阅读的关于生活的连环图画’。广播和电视是受众最多,最受欢迎大众媒介。“广播电视给老弱病残者、给那些疲乏的人带来了福音,另一方面,使人们成了广播、电视的俘虏。”[50]豪译尔分析道,“广播和电视之所以适合于大众传播,不仅因为它们提供的娱乐节目无需太高的鉴赏能力,而且因为它们价格低廉。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广播和电视没有丝毫一本正经的严肃味。甚至电影都与它们保持着一定的距离。”[51]所以豪译尔说,“电视对于书籍,甚至对于戏剧、电视和广播的胜利,可以说是思想的懒惰对于勤快的胜利。”[52]“电视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也是最难解释的——是它的效果的直接性和集中性。电视缺的不仅是演员的实际在场,而且是节目的独特性。电视观众之所以对电视节目如此着迷,那时因为电视接收机对接收者的接近、家庭的接收气氛的亲密和接受范围的狭小。”[53]然而,广播和电视又带来消极影响。“广播和电视不能产生某种听众或观众共同体。不同的节目机械地、一个接一个地出现,而新闻评论又是如此客观和中立,致使受众变得完全无动于衷了。”[54]“对于像电影、广播和电视这样一类大众媒介来说,受众在接受和在创造方面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55]“广播是一种既令人喜欢又叫人讨厌的媒介。它既好又坏的特点最清楚地表现在音乐之中。广播使广大听众熟悉了那些伟大的作曲家的作品,但它带来了对音乐的‘可怕的普及’。”[56]豪译尔还谈到了广播和电视的意识形态功能。“正如雅典的戏剧节不是真正的民主论坛,广播和电视也不是独立舆论机关和可以表达个人意愿的自由工具。如果大众媒介的产品的方向和基调不是直接地受到国家、政府或政党的牵制或监督的话,那么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也会通过大众媒介间接地、隐含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大众媒体应认识并重视自身对人类观念的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努力改进宣传策略加强思想建 设。

(一)强化大众传媒的教化功能,遏制宣传上的不良倾向,倡导主流社会价值观念。

(二)规范大众传媒的泛商业化倾向,保证媒介自身价值取向正确。

(三)大众传媒要讲究宣传策略,增强主流价值观念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四)要加强大众传媒队伍建设,提高从业者的综合素质。

(五)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增强社会成员参与建构社会价值观念的自觉性

大众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研究及模式化解读

——传播学与教育学交叉研究的启示

摘要:信息时代,大众媒体已渗透进青少年生活的各个角落,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认知能力与道德情操。本文根据传媒专业大学生对大众媒体的认识态度与使用情况的考察结果,以涵化理论为依据,尝试结合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与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从传播学和教育学交叉的角度进行理论阐释与思考,提出具体的学校教育对策,形成一种制定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策略的模式。

关键词:价值观;涵化理论;道德认知;媒介素养;场

信息时代,社会环境不再闭塞,大众媒体超越学校和家庭的界限,以巨大的感召力和无处不及的触角对成长中的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魔力般的影响,它影响着青少年对社会的认识和自身的人格塑造,并强烈震撼着学校的价值观教育。

“超女”现象风靡一时,“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再也不是青少年的唯一价值目标,无数青少年疯狂热衷于超女选秀,幻想一夜成名;有些青少年,不懂得自我约束,耗费过多时间接触媒体,影响学业,成绩下降,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有些青少年,迷恋大众媒体,导致自我封闭,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沟通能力急剧下降;还有一些青少年,消费观念深受媒体中消极的自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消费行为变得冲动而缺乏理智,世界观、价值观发生潜移默化的蜕变„„

诸多现象说明大众媒体的现代化与多样化,使不少青少年迷失自我,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观的形成,完全不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在基本的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荣与耻的判断上,离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越来越远,有的已经演变为令人极其忧心的社会问题。因此,深入研究大众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尤其是负面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数据分析

笔者于2007年6月以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考察了上海市部分传媒专业的大学生对大众媒体的认识态度与使用情况,从数据统计的结果来看,有三个现象值得关注:

1.对高校传媒专业的学生影响程度最高的媒介是网络,其次是电视,再次是报纸杂志,接着是书籍,最后是广播和手机,比例统计约为2:1:1:1:1。

2.当被问到学生关注最多的节目时,将娱乐选秀类节目位列前三甲的学生比例高达43.75%。

3.当被问到列举三位通过媒体认识的并且是心目中最崇拜的人时,回答周杰伦、张国荣、周华健等演艺明星的学生和回答杜威、霍金、江南春、张朝阳等商业文化名人的学生比例基本持平。网络、电视只是媒介,问题的焦点最终汇集到选秀、明星两个关键词上。选秀、明星备受大学生青睐,说明它符合大学生对多彩人生的向往,意味着某种潜在的理想,至少迎合他们的心理需求,继而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理智”的选择和方向的确定是导致产生崇尚一夜成名行为的内质,这种对个人行为起着调节和定向作用的指南针就是价值取向,是个人内化了的价值观。同时,这种行为 和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这就是培养理论,即涵化理论。

二、涵化理论与价值观

涵化理论是美国学者G·格伯纳(Gerbner,G.)和他的合作者在1969年开始实施的名为“文化指标”的大型研究项目的核心部分。这一理论产生于美国举国上下对60年代和70年代特有的暴力影响的关注。[1](p.228)其中心内容可表述如下:

(一)对于大量看电视的观众来说,电视实际上主宰和包容了其他信息、观念和意识的来源,所有接触这些相同消息所产生的效果便是格伯纳等所称的教养作用,或者说电视教导了受众共同的世界观,共同的角色观和共同的价值观。

(二)电视媒介在形成当代现实观和社会意识的“主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这种“主流”作用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影响,而且其效果也是因传播的内容而异的。

(三)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

(四)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这种印象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养”过程。

(五)人们在电视中看到的场景同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场景有重合时,会大大提高教养的程度,即所谓的“共鸣”。[2]

由此推断,人们看电视的时间越多,他们对社会现实的观念就越能反映他们所看的电视内容。尽管该观点过于绝对,在传播学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很多的质疑,但它的重要性是无法否定的,它对于我们反思电视节目制作,尤

[3]其是近年来电视屏幕上广泛出现的选秀类节目的创作和批判具有重要意义。调查显示,回答将娱乐选秀类节目列为关注最多的节目之一的学生受影响程度最高的媒介也是电视和网络。作为大众传播学效果研究中重要理论之一的涵化分析,比较系统地检验了观念现实、媒介现实和客观现实三者之间的关系,让人们认识到了可视传媒环境(电视、网络等)的重要性,大众媒体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将改变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人生态度,影响其价值观的形成及文化系统的建构。加拿大著名的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指出,人活在传媒环境中,并不留意它的存在;正如鱼活在水中,并没意识到水的存在一样,传媒环境对人的重要就等于水对鱼的重要一样。如果污染的水会令鱼死亡,那么,污染了的传媒环境对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又会构成什么样的影响呢?涵化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认为传播媒介的影响并非只是在改变受众,而且还要维持与强化这种效果。[5]美国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认为:“所有的电视都是教育电视,唯一的差别是它在教什么”。麦克卢汉和施拉姆的观点可以说是涵化理论的进一步佐证,它再次充分表明了大众媒体尤其是可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涵化理论成为当前选秀类电视节目的播放与青少年不理智的偶像崇拜现象间的链接和理论纽带。

价值观是个体在对事物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度。青少年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他们的价值观不稳定,易受外界人、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并且因性别、学习成绩等的不同而使价值观的形成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青少年对事物缺乏辨别性,审美层次不高,容易轻信、困惑和怀疑,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好奇心强,敏锐但易偏激,热情却易冲动,有极大的波动性。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赋予当代青少年的成长比以往任何一代都更多地受到了广播电视节目、报纸刊物和新兴电子媒介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大量的研究表明,青少年使用大众媒体的时间多于人际交往。按照价值观辨析学派的观点,[6][4] 4 价值观的形成经过如下过程:(1)选择。a.自由地选择;b.从可选择的范围内选择;c.对每一可选择的后果加以充分考虑之后选择;(2)赞赏。d.喜欢这个选择并感到满意;e.愿意公开这个选择;(3)行动。f.按这一选择行事;g.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在个体的发育成长过程中,价值观不是一下子形成和固定不变的。随着个体认知水平、交往环境、自我需要的不断变化,价值观也会发生相应变化。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十分突出,是影响青少年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促成一个人由“自然人”到“社会人”这一转变的终身过程,主要表现为文化,尤其是价值观念和行为规则的继承和传播,这在“超女”类选秀节目收视率的攀升和明星偶像崇拜现象中得到强有力的印证。

三、青少年价值观的教育对策及传播模式解读

青少年价值观的可塑性给教育者提出了思考,也指明了方向。正如涵化理论佐证了可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教育者和青少年之间也是传播者和受众的关系,价值观则是受众的内质。笔者在这里借助美国学者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即“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众)——有什么效果(效果)”,诠释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对策。[1](p.60)为了研究的系统性与严密性,此时的传播者被精确指定为学校的教育者,受众自然就是学校的青少年学生。教育者将正确的价值观传播给青少年学生,必须翻过“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两座大山,这正是制定教育对策的关键着眼点。“讯息”意味着携带正确的价值观内容,在学校教育主要体现在德育课程教育上,同时大学文化也是一种隐性教育,作用不可小视。曾在2004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举办的媒体与未成年人发展论坛上专家指出,青少年的价值观,90%以上的内容是由媒体给予的,所以媒介素养教育也必须列入“讯息”其中。[7]具备三大“讯息”前提,传播的实现则依赖媒介。学校的青少年学生接触网络频繁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在本次研究的问卷调查中也有印证,所以校园网络作为“媒介”的不二之选。

(一)重视、创新学校德育课程教育,努力提高道德教育效果

提高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效果是切实解决青少年道德、价值观诸多问题的当务之急,是思考和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有效的切入点。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人的道德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强调道德教育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要重视培养学生理性和独立的道德判断能力。这些都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与创新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1.道德教育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引导模式,避免简单的单向灌输。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针对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关心的、感兴趣的问题,编排一些道德两难故事,以激起学生积极的思考和争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最主要的职责是仔细聆听并分析学生做出的道德判断,从而明确学生实际所处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然后向学生建议一种更进一步的、更为完善的思考和判断方法,引导学生向道德认知更高一阶段发展。[9]

[8]2.提高德育师资力量,确保教师了解学生心理,了解学生实际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

科尔伯格的理论告诉我们,道德教育应当遵循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发展规律,首要的一点是要了解学生心理,了解学生实际道德认知发展水平,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采取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教育内容。在学校中,一个教师往往会同时教数个班的课,有些时候教师连一些学生的名字也记不住,更不用提了解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道德认知状况了。作为德育教师也少有进修和培训的机会,这就使德育教师的素质得不到提高。因此,要真正地帮助学生提高 5 道德认知水平,就必须重视德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是扩大教师队伍,使教师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从而使教育能够达到有的放矢;二是要加强教师的进修培训工作,使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际的教学技巧,能够做到科学地有计划地进行道德教育,切实成为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的促进者。

(二)崇尚校园文化教育,积极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培养

校园文化是学校内部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环境与精神氛围,是一种亚文化,具有教育性,对生活于其中的青少年起着指导、陶冶与规范作用。和谐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作为思想教育的手段与补充,在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过程中,校园文化往往也能起到较好的效果。由于校园环境的相对封闭性和青少年校园生活的长期性,决定了校园文化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三)实施媒介素养教育,重视大众媒体教育课程

在电视、电影、电台、报刊、电脑、电话、手机、网站、BBS、QQ等媒介技术迅速普及的今天,媒介素养已经成为青少年所必须学习和具备的一种能力,其内涵包括认识大众传媒、使用大众传媒、对大众传媒的批判三个部分。在信息社会里,认识媒介将会成为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青少年作为将来社会文化精英的受众群体之一,能否较正确地认识大众媒介,能否完整和较客观地评价媒介的性质、功能,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青少年更多地掌握媒介传播的技术,从而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服务,同时帮助青少年形成对媒介性质和功能的正确认识,能够比较完整和客观地评价媒介的性质、功能和局限,正确区分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发展关于媒介的思想。学校教育具有对象广泛、教学规范、效果良好的特点,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经验,在高校开设选修课,在中小学开设必修课,或将媒介素养教育内容结合其它课程进行教学。同时通过媒介实施教育,一方面通过媒介产品的传播普及媒介素养教育知识、讨论分析媒介信息、提醒注意媒介传播的负面影响等,使受众在接触媒介的过程中直接受到教育;另一方面也可组织受众特别是青少年受众直接参与媒介节目的制作并播放,消除他们对媒介的神秘感,认识真实的媒介。

(四)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开展网上思政工作

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和管理,不但能为学生提供安全便捷和低成本的上网渠道,还能够提供一些有益的信息,过滤不健康的内容,并指导和约束青少年的网上行为。校园网络应该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出发,增强其对学生的吸引力,提供并不断更新有自己特色的信息,成为师生信息沟通、人际交往的桥梁。校园网络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网上交流的场所,同时也为学校提供了了解学生思想状况的场所。要使校园网络在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组建高质量的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非常重要。这支队伍不仅要提供思想政治方面的文献资料,在网上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还应该以普通网民的身份参与虚拟世界的交往之中,了解学生真实的心理,采取适当的方法开展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由于匿名性,一些在现实生活中不易暴露的真实想法可以在网络中得到体现,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针对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进行有效、正确的引导。

上述研究对策是仅从学校层面进行的价值观教育,青少年价值观实际上是受社会、家庭、学校、媒体行业等多方因素教育熏陶的复合结果,这些因素形成一股磁力线般的“场”,包围着价值观教育的传播者与受众(图1)。最终价值观教育的传播“效果”则可通过对学生(受众)采取多次网络讨论、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反馈给学校的教育者(传 6 播者),来验证对策的合理性,以便做出调整和修正。可以看出,从“传播者”到“效果”,全过程形成了一个闭环系统,该系统具备实证的反馈功能,能实现良性的循环和改进,类似于一种制定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策略的模式(图2)。如果要从社会或家庭或媒体行业的层面探讨价值观教育,则只需将此时的“传播者”由“学校的教育者”替换成“社会”、“家庭”和“媒体行业”,从新的出发点思考,指定新的讯息和媒介。由于篇幅所限,加之能力不足,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四、结语

现代传播学研究认为,在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大众媒体为他们提供了现实世界的图景和各种人生理想的模型,大众传播媒介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青少年一代能否建构起积极向上、健康开放的价值观,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未来。面对大众媒体的强势冲击,科学地认识、预防和控制大众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种种负面影响,积极探求有效的教育对策并付诸实践,已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从传播学和教育学交叉的角度进行理论阐释与思考,提出具体的教育对策,以期为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大众媒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学校思政工作对症下药,提高绩效,建设和谐校园提供某些借鉴。

.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

传播信息:连续不断向受众传递大量信息是第一功能,引导舆论:做客观公正报道,将舆论引导到有利于社会和人民的轨道上 教育大众:传播知识、科技等,传承了文化遗产,促进了社会化

提供娱乐:

此外还有为受众提供服务、促进社会化、加强社会联系等功能。不独立存在,是一个有机整体

大众传播的负功能

造成受众依赖媒介来选择世界,逐渐远离现实,被传播者左右,或是满足于这种间接了解的方式,把积极地参与事件变成了消极旁观;

信息过量淹没了有用信息,使受众对信息感到麻木、冷淡;

受众过多依赖媒介带来的间接交流,人际交往、互动减少,与社会、群体逐渐疏远;

大众传播中的低级趣味内容降低了受者的平均审美水平和鉴赏力甚至诱发了许多偏离或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

随着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带来了文化、思想、政治冲击,对社会制度构成威胁。(总结于教科书《媒介概论》和《传播学导论》)未来大众传媒任务的预测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提高,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越来越向着开放自由 民主 亲民的方向发展。从目前互联网带动的多个新传媒体的出现我们可以预测未来的大众传媒的情景。手机短信,论坛,博客,播客等形式的传媒形式的出现体现了大众传媒已经越来越成为公共空间而存在。可以预见的是将来政府对大众传媒的控制将越来越难,而大众传媒来源于民,回归于民的理念将得到实现,其“传播信息为第一要素”的任务将被大众媒介承担起来,而大众媒介将当之无愧的成为“从大众中来,到大众中去”的真正的“大众”的媒介。

下载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影响力调研思考(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影响力调研思考(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论大众传媒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继续教育学部 毕业论文 题 目 浅论大众传媒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姓 名 张婷 考 籍 号 ************ 专业、年级 公共事业管理0901 联 系 电话 ****......

    大学生影响力读后感大全

    《影响力》内容概要:著名的心理学家罗伯特·B·西奥迪尼博士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极具说服力,而我们总是容易上当受骗。隐藏在冲动地顺从他人行为背后的6大心理秘笈,正是这......

    传统道德对大学生影响力调查(五篇材料)

    传统道德对大学生影响力调查 本调查目的在于了解传统道德对大学生的影响,请同学们按自己的日常所思,所做的实际情况填写,谢谢合作! 专业:----------性别:---------- 一. 1.你喜欢......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问卷5篇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问卷 您好: 为了解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特邀您参加此次问卷调查,请您提供宝贵意见,在“”中填上合适的答案选项,或在“____”处填上适当内容......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环保观念的影响调查报告

    摘要:文章以南京高校为例,论述了调查的背景、目的及方法,指出调查结果对其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出经验,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关键词:大众传媒;大学生;环保观念1调查的背景、目......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环保观念的影响调查报告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环保观念的影响调查报告 摘要:文章以南京高校为例,论述了调查的背景、目的及方法,指出调查结果对其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出经验,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关键......

    大众传媒多元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

    大众传媒多元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 丁伟民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本文摘自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编辑部-2006年-第1期 查看本文时间2011-1-17 13:53:39......

    大众传媒对未成年人的影响(范文大全)

    大众传媒对未成年人的影响 中国的电视、互联网、手机用户、网民数量已经是全球第一,大众传媒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大众传媒了。 很显然,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