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统道德对大学生影响力调查
传统道德对大学生影响力调查
本调查目的在于了解传统道德对大学生的影响,请同学们按自己的日常所思,所做的实际情况填写,谢谢合作!
专业:----------性别:----------
一.1.你喜欢阅读中国古典的程度是?
A.非常喜欢B.比较喜欢C.讨厌D.没感觉
2.阅读它的驱动力是?
A.对知识的渴望B.对古典文学的热爱C.对传统道德的追求
D.能提高素养获得心灵的宁静E.处于外界所迫F.其他
二.1.你是否会主动了解中国传统道德?
A.是B.否
2.你了解传统道德的途径是什么?(多选)
A.网络B.古典书籍C.课堂D.日常生活E.父母(家族)影响
三.你觉得哪个方式能更好地修养道德?
A.立志B.学习C.克己D.内省E.慎独F.其他
四.生活中你一般将下列哪个放在第一位?
A.亲情B.友情C.爱情D.自己E.其他--------------------
五.你对“言必行,行必果”的看法?(诚信)
A.非常认同B.视情况而定C.不认同D.不清楚
六.你对“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的看法?(仁)
A.非常认同B.较认同C.不认同D.不清楚
七.你对“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的看法?(义)
A.非常认同B.较认同C.不认同D.不清楚
八.你对“夫孝者,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本也”的看法?(孝)
A.非常认同B.较认同C.不认同D.不清楚
九.你对“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的看法
A.非常有道理B.认同C.一派胡言D.不清楚
十.你在日常生活中对上述传统道德的注意及体现在言语行动上的情况是?
A.已成习惯B.留意时C.别人提醒时D.根本不信这一套
十一.1你听到小悦悦事件的第一反应是?
A.非常愤怒B.心寒C.平静D.不关我事
2.你对道德败坏现象会采取行动的情况是?
A.一定会B.通常会C.关乎自己才会D.没这回事
第二篇:传统道德对大学生的影响力
传统道德对大学生德育的积极作用还有多少?
传统道德影响力调查问卷分析
丁 洁 安徽财经大学思想政治教学研究部 安徽 蚌埠 233030
摘 要:本文旨在通过传统道德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力进行问卷调查,综合分析大学生德育发
展情况,分析高校德育教育对传统道德的继承与摒弃问题,倡导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建设应加强传
统道德的发扬。
关键词:传统道德,影响力,积极作用
[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2-2139(2011)-08-0166-02 当今时代不断进步,高校德育教育也在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的关系中谋求更好的发展。眼下,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问题已
成为社会关注热点。从多年前的马加爵事件,到开车撞人捅死受
害者的药家鑫事件,都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缺失,让人
不得不反思,传统道德在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中积极作用还剩
多少?
所谓传统,“是指过去的某一时间范围,是由过去的物质条
件和制度、过去的社会心理意识、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决定的”
[1]。
传统道德,即是过去的思想道德范畴和道德规范。时代在进步,传统的并一定都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当代大学生生长在复杂而
又充满矛盾和冲突的多元文化环境中,其价值取向又展现了多元
性和独立性,以及大学生思想内在的矛盾和冲突。”
[2]
例如,现
在很多大学生,大多既踌躇满志,但又思想片面;既憧憬事业成功,却又不能吃苦耐劳;既推崇友谊至上,却又是既得利益者。
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步伐,可以说,大
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
生观和价值观的建立。
本文即是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了传统道德认
可度的统计,并通过统计结果来分析传统道德对当代大学生的影
响力。这份问卷调查,涉及了中国优秀传统道德诸多方面,例如
“见义不为无勇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言而有信”,同时也涉及了相对来说落后的传统道德思想,例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调查采用了无记名形式,在大学校园
随访了 300 名在校生,其中 200 名本科生,50 名专科生,50 名
硕士研究生。
一、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通过这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既对优秀传统道德
给予肯定,又反对了封建糟粕思想。
在调查问卷中,“为朋友两肋插刀”这一观点,仅有 51%的赞同率。另有 28% 的既不赞成也不反对。其实,这从一个侧 面也反映出了当代大学生的理智与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多同学认 为,“为朋友两肋插刀”是片面的,在对待朋友的问题上,应该 更多一些理性,要明辨是非,不能一味的因为朋友意气而违背道 德准则。在调查中,不赞同率最高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反映了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 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即是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 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 作出表率。可以说,“三纲”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控制人们思想、防止人民“犯上作乱”的思想武器。
对于多项优秀传统道德,例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言 而有信”,大多数同学都表示赞同。有 75% 的同学认为传统道 德对大学生的行为有制约作用,有 83% 的同学认为优秀传统道 德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充分影响着其的言行举止。另外,有 52% 的同学不认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对 尊重个性有消极作用。孔子的儒家理论是建立在礼教的基础上的,一般而言,礼是基本的行为规范。虽然“四勿”具有浓厚的封建 礼教色彩,过分夸大了封建礼教制度。但是在当代,这一“礼” 已经不完全是过去的那种封建观念,更多的是一种道德规范。近半数的同学否定了这一消极观点,说明在当今主张张扬个性的时 代,当代大学生仍然没有忘记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在调查问卷中,有 60% 的同学认为“当代大学生的传统道 德意识弱”,不赞同和不确定的各占 20%。这反映出,当代大学 生对于自身道德水平的要求准备并没有降低,超过半数的同学认 为当代大学生的传统道德意识有待提高。与之相对应的是,“当 代大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道德”赞同率达到 96%。可见,当代大学生仍然认为传统道德的可继承性。他们并没有在 传统道德和现代道德的天平中偏向后者。确实,中国从古至今,一直是闻名中外的礼仪之邦,赞同优秀传统道德的继承,是对中 国传统道德的肯定,也是对中国礼仪之邦的肯定,更是对中国传 统文化的尊重。赞同率位列第二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赞 同率达到9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 中提出的观点,而八字成文则是出自梁启超。意为天下大事的兴 衰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自古就有“平天下”的思想,把“报效国家、报效社会”作为人生理想,是我 们开展德育教育的社会性目标。
二、高校德育工作应发挥传统道德积极作用
(下转第168页)文学家
2、学生管理中的“从众效应”的思考
高职学院的学生有很多的从众行为,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 极方面。对高职学生的从众现象,对于优化群体结构,利用从众 行为的积极影响,防止其消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职学院的学生自我意识弱化,独立性较差,缺乏个体倾向 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比较容易出现从众行为。从众心
理人皆有之,但以被动为前提的从众,势必使学生的独特失去价 值。一味从众便会使学生自己失去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抛却属于 自己的领地。这是从众行为中消极现象抬头的主要原因,即使从 众行为出现积极效应,但一旦失却这种从众氛围又很容易不知所 措,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走向社会后的迷惘、失落,实际上 这是从众现象最直接的后遗症。
如何应对学生易产生从众效应这样一种现象,我们需要努力培 养和提高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遇事和看待问题。曾经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学生管理工作者,学生吸烟,在高职院校学生是介于未成年与成年人之间的这样一个年龄段,为了学生的身体健康规定校园内不允许吸烟。但是在校园的一些 角落、厕所等地还是有学生在偷偷吸烟,面对这些学生,当我们 找他们谈话时,得到的答案经常常是看到别人吸自己所以也吸。这也是从众效应的一种体现,学生发现周围的学生有吸烟的行为,他们就不自觉地加入了,这其中有逆反心理的作用,也有面子观 念等在作怪,毕竟真正染上烟瘾的学生是很少的。要让学生摆脱 这种消极的从众心理,我们采取的办法是首先让学生对吸烟的危 害有个明确的认识;其次是从制度上重申吸烟是违背学校学生管 理规定,要受到处罚。以上是根据学生情况制定的应对决策,制 订了对策还要好好的实施。通过开展了文明校园创建活动举行了 “吸烟有害健康”知识讲座、“吸烟有害健康”图片展、“良好 生活习惯养成”知识讲座等一系列的活动,通过宣传让学生认识 到吸烟的危害性及在公共场所吸烟是不文明的表现,增强了学生 自觉抵制吸烟的内因。同时对一些在活动期间在校园公共场所吸 烟的同学,进行相应的处罚,让他们清理教室卫生,做一天“吸 烟有害健康”宣传使者。通过这些手段帮助学生摆脱这一不良从 众行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客观存在的公理与事实面前,我们也不得不“从众”,如
“母鸡会下蛋,公鸡不会下蛋”——这个众人承认的常识,谁能 不从呢?因此,对“从众”这一社会心理和行为,要具体问题具 体分析,不能认为学生“从众”就是无主见。比如大家都认真学习,我为了不从众就不认真学习,这自然是不正确的。生活中,我们要扬“从众”的积极面,避“从众”的消极面,努力培养和 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遇事和看待问题,既要慎 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使 判断能够正确,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凡是都“从众”或都 “反从众”都是要不得的。
四、总结
高职教育中的学生管理要讲究策略与方法,把决策理论与方 法的理论知识运动到学生管理中,有助于提升管理理念。同时好 的决策与实施方法,既能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也能促进学生建 立健全的人格。为其今后走上社会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奠定良好 的生理、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决策理论与方法》作者:方志耕等 科学出版社
由此次调查问卷可以看出,传统道德对当代大学生具有很深 的影响力,特别是一些优秀的传统道德,并没有在这个主张思想 自由和要求个性张扬的时代里被遗忘。与此同时,我们在开展高 校德育工作之时,应将传统道德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理智区别 开来。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当代大学生自身要有辨别的能 力,另一方面,就需要高校德育工作者审时度势,将传统道德的 消极面摒弃,举一反三,将积极面发挥到最大化,以实现高校德 育的高效进行。
首先,传统道德是制约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不能 将德育工作与中国传统道德想脱离。虽然现代教育与传统道德的 状态与特征不同,但是我们在摒弃封建糟粕思想和继承优秀传统 道德的同时,“还要继承传统教育的教育传统”。
[3]
其次,德育工作应该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力争教育方法 多样化。高校德育工作,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 的道德观念。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不能再拘泥于过去的单向灌 输的方式,要改变简单的课本教育和学生被动地接受模式,应该 增强沟通,增多交流,注重思想的疏导,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传统 道德的积极作用。
第三,德育工作要有针对性,要突出优秀传统道德的影响力。例如中国传统道德强调国家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一切,在高校德 育工作中,就应该将这种集体主义思想突出,使得学生的以自我 为中心的思想得到瓦解。又例如,在重利轻义还是重义轻利的问 题上,应引导学生摆脱拜金主义的利益引诱,发扬传统道德的“义 以为上”精神。
第四,学校应加强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要有良 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用现代化手段影响和教育学生。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是当代道德建设的基础,也是当代道德 教育的最基本内容。”
[4]
当代大学生对优秀传统道德的继承与发
扬,表现在具有很强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具有远大理想和对 于公平公正的要求,对于优秀传统道德的认可程度较高,对于道 德沦丧现象的嗤之以鼻等。概括说,优秀传统道德对于当代大学 生的积极作用体现在政治观点、价值取向,以及未来理想等各方 面,塑造了当代大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质。传统道德是历史的产物,当代大学生需要摒弃封建糟粕思想,继承优秀道德思想。在处理 优秀传统道德和封建糟粕思想的关系过程中,应该本着古为今用 的原则,和批判继承的态度,发挥优秀传统道德积极作用。参考文献:
【1】梁金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M].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5
【2】郑永廷,张彦.德育发展研究——面向 21 世纪中国高
校德育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
【3】郑永廷,张彦.德育发展研究——面向 21 世纪中国高 校德育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
【4】薛天祥,周海涛等.WTO 与中国教育.[M].中国青年出 版社.2001.7
(上接第166页)
第三篇:优秀传统道德具有强大生命力影响力
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河北丰宁信访干部马江:我从来不说这事儿我管不了,心里装着老百姓,再大的困难也不怕!在岗位上不干出点“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的成绩,咋能对得起自己呢?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流变,化育为中国人的基本人格精神,同时,也建构了以克己奉公、仁爱兼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修身自律、躬行实践为主体的道德体系,成就了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精神支柱。
道德具有历史继承性,它的发展轨迹同时也是人们行为规范的传承过程。今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们不仅是当今中国社会的道德基石,也是完善个人道德素质、涵养社会道德氛围的重要助力。
尽管道德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各个阶级、各种类型的道德在本质上存在着差异,但是,不同时代的道德规范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更不可能凭空创造出来。道德的传承性决定了后一时代的道德往往是从前一时代的道德演变而来的。
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中说:“应当明确地认识到,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没有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不能完成这项任务。”道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继承和吸收传统道德的精髓,并因应时代发展不断对其进行丰富,必将对构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体系和先进道德体系起到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事实上,当今中国社会的道德发展从未离开中华优秀传统道德的浸润。沿着历史的脉络回溯,从先秦时期孟子所倡导的“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到唐代杜甫吟咏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再到清代林则徐的凛然一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如是“为国利民”的高尚道德情操一直被历代“仁人志士”所共仰,它不仅标示着个人的道德诉求,也彰显了整个社会所向往的精神境界。
再以当下的视角审视,坚持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为上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克己奉公思想依然是中国社会普遍倡导的道德制高点。无论是“神九”飞天的宇航员、奥运拼搏的健儿,还是身为社会普通一分子的最美司机、最美战士、最美护士,他们都在以自己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延续并不断发展着“义以为上”、“先义后利”的中国传统价值观。
历史和当下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时空,然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却始终绵延不息,如同一条精神生命线,串联起一部独特的道德传承史。
中华民族对道德的理解有着较为恒定的共识,比如:倡导人与人之间的相和,重视对人的尊重和关心,墨子曰“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倡导人格塑造,鼓励发挥人的能动性,《易经》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倡导人文情怀和容纳万物的胸襟,孟子曰“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倡导修身自律、躬行实践,荀子认为“不知荣辱,则不能为人”。这些阐述与当今中国社会主义道德所倡导的 “和谐共处”、“自爱自强”、“助人为乐”、“知荣明耻”具有一脉相承的历史关联。显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和传统道德的基本因子依然具有与时代相结合的持久的生命力。
当然,对于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借鉴,不是一个机械的过程,更不是一个全盘接收的过程。孔子将道德学习概括为“学”、“问”、“思”、“辨”、“行”五个阶段,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对待传统的正确态度应当是全面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必然而且应当是对中国历史上优秀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发展。把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结合起来,创造出人类更高层次的精神文明,已成为社会主义道德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以市场经济为背景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优秀传统道德,将极大地丰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对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提炼和升华,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荣辱观是中华传统伦理学中最基本的道德范畴,是道德精神、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的核心,是个人修身之根本、民族精神之精髓、以德治国之基础。古人将礼、义、廉、耻视作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则国乃灭亡。可见,确立正确的荣辱观,对社会的价值导向、文明程度,人民的精神状态、道德认知和道德境界,具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发展和道德观念的不断更新,我们仍要坚持把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作为道德评价的标准,继承优秀的道德文化遗产,传播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观念、新道德,从而使全社会的公民道德建设既体现优良传统,又反映时代特点,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第四篇:大学生道德调查
思修课老师要求做一个调查,并且写个调查报告,大学生道德调查。。请各位多多配合。把自己的答案写下(格式:
1、A;
2、B;...),也可以叫同学来答。Thand you~!
大学生道德状况调查1.你去食堂吃饭时,是否插过队(包括让前面认识的同学帮忙打饭)?()
A.从来没有B.偶尔有C.经常有
2.你对食堂的插队现象有什么看法?()
A.无所谓B.心里看不过去C.阻止他人插队D.大骂插队的人
3.你怎样看待情侣在公共场合的过分亲昵行为?()
A.事不关己B.属于正常行为C.反感
4.假若有人在在图书馆大声讲手机,你会怎样做?()
A.捂住耳朵(随他去)B.心里暗说他没素质C.起身打断他
5.宿舍里有人通宵玩电脑而且有时还吵到别人,你会不会说他(她)?()
A.会B.不会
6.倘若你在教室里发现了同学遗留的手机,你将怎么做?()
A.没人发现,放入囊中 B.不管他,失主会来找的 C.先替失主收起来
7.,当你看见有人骑自行车不小心摔倒在地受伤了,你将怎样做?()
A.当做没看见,匆匆而过 B.认为这人很没用,嘲笑他 C.跑过去帮忙
8.当你手上有用完的纸巾,你会选择扔在哪?()
A.最近的草地或者树下 B.100米远的垃圾桶 C.随地扔
9.老师上课时,你是否有在下面吃东西?()
A偶尔B 经常C从不
第五篇: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影响力调研思考
在一个几乎人人都有手机、摄像机等信息发布设备的今天,象牙塔不再是一块净土,相反,受大众传媒的影响越来越大。一方面,大学生是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的群体,有着对大众传媒信息本能的求解;另一方面,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海洋面前,这一群体又有着“迷茫不知辨析”的通病。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素质养成是一把“双刃剑”,应当自觉发
挥主流引导作用,引导大学生吸取“信息精华”,远离“信息糟粕”。
大众传媒在大学校园的影响力分析
大众传媒,既包括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传统媒体,也包括手机等新的信息载体,但大众传媒由于自身的特点与定位不同,对大学生的影响也各有短长。
1.电视:我国电视普及率虽然很高,但由于高校目前现有的硬件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所限,电视在高校校园内很大程度上充当了教育的“道具”,对大学生的影响有限。很多情况下,电视只是充当了重大事件的发布渠道,如学生会组织学生集体观看重大赛事、重大新闻事件等等。其他时候,电视对大学生的影响有限。
2.报纸:报纸因其廉价、方便阅读、便于保存、易于传阅等特点,深受大学生认可。一项调查显示,被调查人群中,86.7%的大学生有阅读都市生活类报纸的习惯,其中有大概10.5%的人每天阅读都市类报纸,26.6%的人一周阅读3~5次都市类报纸。但大学生看重报纸提供的实用信息,报纸的告知功能强大,引导作用有限,报纸作为大众传媒“道德标杆”的作用被淡化。
3.广播:“居一室而知天下”,广播这一日渐消退的传统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有着得天独厚的生存土壤。广播电台以其独有的廉价、便捷、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受到了很多大学生的喜欢。目前看来,广播的娱乐功能受大学生喜爱。另外,各类点播、征文、夜话,因为参与性强,也深受大学生追捧。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广播在校园内受冲击不小。
4.网络:网络对大学生影响有着不可比拟的绝对优势。就在几年前,高校还在为是否对学生开放互联网而争论,而今天互联网的影响已经让人们无路可逃。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已经今非昔比。网络的即时性、虚拟性、交流的便捷、海量的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已经拥有了绝对的话语权。一条网线、几个路由器,就能让一个宿舍的所有人上网,且价格低廉。有的高校甚至整个校园都能无线上网,这给大学生上网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同时,网络正在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阅读习惯、生活方式与社交思维模式。聊天、写博客、充当网络写手、做版主等等,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已经具有明显的网络色彩。
但网络的负作用也不容易回避。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经常上网的达到80%,而这些人中只有15%是为了学习,其他40%的人是上网聊天,25%的人则是上网玩游戏。网络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一些灾难性的后果:交友不慎、上网成瘾、迷恋虚拟世界不能自拔等等。
5.新媒体:新媒体是指相对于报刊等传统媒体而言的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新媒体种类很多,主要有手机短信、手机报、手机广播电视等等。这些新兴媒体往往依托于网络,大学生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容易成为新媒体的首批受众。目前,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
6.校内媒体:大学中的校报、广播站、电视台、网站等,更多体现在大学生的参与方面。除了纯粹学习上的实用性之外,校内媒体的告知功能有限,大学生更看重校内媒体的参与制作过程。但由于校园bbs的双向互动性、自由度较大,接近性更强,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重视,校园bbs的引导与组织功能凸显。
大众传媒应改进在大学校园内的有效传递
1.大众传媒应引导大学生杜绝“信息糟粕”,有效吸取“信息营养”。
从受众层面来讲,大学生面对海量信息,缺少辨析与合理使用的能力,对信息中的糟粕缺少抵制的意识与勇气,对负面信息的不抵抗也令人担忧。在信息污染当中,很多大学生不知所措,迷失了自我。有句话说得好,“现在的文盲,不是不识字,而是不能从海量的信息中获取有用部分的人。”因此,培养大学生科学获取信息、并从中汲取营养的能力非常重要。在这方面,大众媒体应当发挥主流引导作用,引导大学生吸取“信息精华”,远离“信息糟粕”。
2.媒体报道高校学子,应当立足主流,弘扬正气,向社会展示大学生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在一些大众传媒上,关于大学生报道的负面新闻占了多半,个别媒体热衷报道大学生交友被骗、打工被骗、同居、浪费现象严重等等,而对贫困生自强自立、自主创业以及青年志愿者的典型却鲜有报道。这类不负责任的报道长此以往会引起大学生的反感。还有很多大众媒介以引导和刺激消费为名,利用媒体颇具诱惑力和鼓动性的宣传,宣扬和倡导极端个人主义、物质至上的价值观,使青年学生产生炫耀、攀比、超前等不健康消费观念
。甚至还可能唤起一些大学生潜意识里的非理性需求和欲望,进行不顾自身经济能力和家庭实际情况的消费。这类报道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因此,大众传媒应当树立高度的责任感,深入了解大学生的精神诉求,多多弘扬积极健康、朝气蓬勃、自强自立的主流大学生形象,为大学生校内校外创造一个真实的、良好的社会认知度与美誉度。
3.大
众传媒应该增强与高校的互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充分发挥社会大课堂的教育引导功能。
面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的受众群体,大众媒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众传媒,特别是网络媒体,应该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发挥其高度的互动性和实时反馈的特点,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发挥传媒对学生的舆论引导功能,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加有效的教育、引导和更为有力的支持、服务。高校管理者也应该积极主动地配合好大众媒体,为大学生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