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漫谈物理教学中的幽默
漫谈物理教学中的幽默
【文章摘要】高中物理学内容严密、复杂,能力要求高。学生在学习中普遍感觉困难,有畏惧感。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幽默艺术,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达成,从而构成物理教学中独特的风景。
【关键词】物理教学三维目标幽默
“幽默”一词,是由英文Humour一词音译而来。《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通过影射、讽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的讹谬和不通情理之处。”而现代的“幽默”更多的是一种美学范畴,指的是一种令人发笑而有余味的情操。林语堂说的很精彩:幽默“是表示心灵的光辉与智慧的丰富”。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达到三个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高中物理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教师教的困难,学生学的痛苦。稍有不慎,物理课堂就会变成死水一潭。这些都不利于三维目标的达成,实现新课程的理念。原苏联教育学家米·斯洛特夫讲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其实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时运用幽默艺术,创设活泼、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在笑声中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愉悦,在快乐中点燃智慧的火花,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理想境界。本文就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幽默谈几点思考。
一、教学中的幽默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和价值观,学会乐观的人生态度。在物理学家中有很多大师,他们不仅具有高深的物理造诣,而且他们人格品质和魅力更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穿插物理学家的幽默小故事,可以让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笑声中得到熏陶和升华。这也充分发挥了物理学内在的教育功能。
案例1:爱因斯坦具有高尚的人格和超强的幽默天赋,他的一系列故事有着很高的教育价值。在教学中可为学生讲述这样的故事:1930年,部分德国科学家,其中不乏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在纳粹反犹太人的潮流下,出版了一本批判相对论的书,书名叫《一百位教授出面证明爱因斯坦错了》,用以攻击、诋毁爱因斯坦。爱因斯坦闻讯后,仅仅耸一耸肩,说道:“100位?干吗要这么多人?只要能证明我真的错了,哪怕是一个人出面也就足够了。”学生听了以后,会心一笑。大师不惧权势、勇于坚持真理、豁达的处世态度已铭刻于心了。
二、教学中的幽默可以感染和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调节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已经证实: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人的思维活跃、敏捷,学习的效率极高。教师幽默的语言和诙谐的表达,能活跃课堂气氛,营造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使学生保持有张力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水平,有助于课堂的动态生成,从而完成教学预设。
案例2:在“牛顿第三定律”教学中,我常常这样引入新课:小时候看过一本书,名字叫《吹牛大王历险记》。(看过书的学生马上来精神了。)说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吹牛大王骑马外出,不慎落入泥潭。情急之中,用手揪住自己的头发,一把将自己拉了出来。(学生笑成一片。)我及时追问:“难道不行吗?为什么?”。到此,新课的引入已经达到良好的效果,为新课的讲解作了巧妙的铺垫。
案例3:相对论内容艰深难懂,尤其是与学生的现实世界相差甚远,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听起来有枯燥之嫌。教师适当类比,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广义相对论告诉我们,强引力场的存在使得空间不同位置的时间进程出现差别,时间进程会变慢。在教学中完全可以幽默一把,调节一下气氛:哎呀,这个结果在生活中很常见的嘛。(学生惊讶。)班级里,女同学对男同学的吸引力就比较强。因此,男同学在和女同学聊天时,实际时间过去了半小时,可是感觉只过了5分钟。(学生大笑,精神为之一掁。)
三、教学中的幽默,可以轻松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将难点化于无形之中。
幽默是教师智慧的结晶,是教师睿智的集中体现。它基于教师对所教内容有着准确的把握,深刻的理解,表现出高屋建瓴、一览无遗的从容境界,折射出教师内在的创造能力。它能把深刻的教学内容和物理本质,用浅显、生动的方式表达出来,降低了认知的难度。学生在微笑之余,对所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已了然于胸。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愉快。
案例4:在静电场教学中,有一类静电场中多个物体平衡的问题。例:相距为L的点电荷A、B的带电量分别为+4Q和-Q,将它们固定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现引入第三个点电荷C,使C在库仑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试分析C的带电量和放置的位置?若在引入点电荷C的时候,将点电荷A、B也释放,要使三个点电荷在库仑力作用下都能处于平衡状态,试求C电荷的电量和放置的位置?
教师在讲解时经常花了大力气,但由于分析头绪较多,学生往往不能较好的理解。我将分析的过程和结果,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正负正,负正负;同种放中间,异种放两边;专往小的靠,求解很方便。通过谐趣的顺口溜,激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很快掌握问题的解决方法。
案例5:学生在学习了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后,往往会将二者混用,左、右手不分。为区别起见,可以用这样的顺口溜:左手力,右手电和磁。学生要是还会混淆,就使出“绝招“:(在黑板上写慢一些。)“判断‘力’,最后一笔向左,用左手;判断‘电’和‘磁’,最后一笔向右,用右手。”然后再补上一句:“大家记住了吧,估计一辈子都不会忘了。”
四、教学中的幽默可以启迪思维,培养学生创新和思维能力。
教学中的幽默往往富于启发性。它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在笑声中,学生积极思考,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师生互动、交流中,时有灵感的火花闪现。
案例6:在《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一节教学中,分析人造卫星原理时,我常这样处理:“如果我们在高山上,平抛一个物体。如果初速度越大„”(学生会答:落地点离抛出点越远。)“对。如果速度达到一定值,会出现什么结果呢?”(学生无语,思考。)我故作沉稳,用较慢的语速,一个字一个字地说:“会击中自己。”(学生思考片刻,立刻爆发出一片笑声。)笑声说明学生对这个问题已有所感悟,已经在头脑初步构建了人造卫星的物理图景。在轻松的气氛中学完本节后,我感慨说:“发射人造卫星技术复杂,要想进入太空难度太大了。”有学生突然冒了一句:“可以从地面上搭一个通天梯嘛。”(其它学生笑。)我因势利导,抓住学生的灵感,说:“是啊。这可是现在一个高科技设想,很多科学家正在研究这个问题。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探讨一下。有机会请他给大家汇报自己的设想。”
五、教学中的幽默能拉近师生关系,重塑民主与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师生情感的交融。
一个刻板,视自己为权威的教师,是绝对不会放下自己的身段的。他总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更无幽默可言,令学生望而生畏。只有真正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的教师,才能发自内心,用幽默和学生相处。幽默可以让教师产生一种亲近感和亲和力,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这样教师的课堂往往充满了人文精神的光辉,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与人格的魅力,有如沐春风之感。
案例7:每次与新学生第一回见面,我都这样自我介绍:个头不高,志存高远;年纪不大,白发不少;视力不佳,思想深邃。一段别开生面的开场白,很容易消弥师生的距离感,为与学生今后的交流打下良好基础。
案例8:还有一次,在物理必修2教学中,有陈姓学生自行推导出了Ft=mv2-mv1,我在赞赏之余,没有告诉学生这就是今后要学习的动量定理,而是对学生说:“这个定理是你发现的,根据物理学的规矩,那我们就把它叫做陈氏定理吧。”用这种幽默的方法肯定了学生的工作,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了强烈的满足感和成功感,增强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效果极佳。总之,物理教学中的幽默,其目的在于在轻松、愉快中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在实际中要准确
把握好对象、时机和内容,决不能为幽默而幽默。切忌堆砌庸俗的笑话,一味讨好学生,哗众取宠,使幽默蜕变为恶俗、轻浮的搞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生涯中,发挥自己的创造精神,捕捉灵感,洗练人文素养,不断反思,从而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格,让学生乐学好学,最终实现新课程追求的理念:师生共同发展,共同成长。
第二篇:初中物理教学论文:高中物理教学艺术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高中物理教学艺术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高中物理概念、规律繁多,而且比较抽象,学生一时难于理解,就容易产生厌学心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用多种教学方法,生动有趣地组织教学。例如:在教具和学具上,可以不必满足于实验室的设备,由教师和学生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教具和学具。如讲单摆时,我让学生找来细线和小球,每人自制一个单摆观察它的运动。在自制教具和学具的同时,还应鼓励学生课后做些小实验。如讲“受迫振动”时,我用“米花的舞姿”小实验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具体做法是:把六个涂成不同颜色的米花用线穿起,挂在衣架的横梁上。六根细线每两根等长,最短的挂在中间,最长两根分别挂在最外面。将一根橡皮筋拉长,从米花构成的弧下方穿过,并与米花悬线面垂直,用手指拨动皮筋,米花应声起舞。有条件的还可以将米花放在用布包紧的大口径低音喇叭上,当喇叭传出音乐声时,不同位置的米花以不同高度在上面跳跃。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为了巩固公式S=1/2gt的平方,我在课堂上组织了“手握落尺测反应速度”实验。同学两人一组,从尺落下的长度知道位移,利用公式计算出从尺开始下落到另一人握住尺的时间,也就是握尺人的反应时间。这个小实验使同学们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既动手又动脑,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物理学中的许多概念和规律都可以用一些对联、口诀、谜语来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我从生活中和教学实验中搜集了许多对联、谜语应用到物理课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讲解牛顿第三定律时,给学生出了这样一副对联:他蹬地,地也蹬他,双方运动为何地没动我打你,你也打我,等值二力为何你觉疼横批:说清有奖于是同学们立即活跃起来,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解释了这一现象。
还有如:
未受外力运动状态永不变
没有摩擦机械能量总守恒
横批:注意条件
这副对联是描述惯性定律和机械能量守恒定律的,朗朗上口,很容易理解和记忆。
下面这一对联:
两球落斜塔双音一响
八马拉半球一声双分
横批:学史奇观
上联是描述比萨斜塔实验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下联是描述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一副小小的对联将物理学史上两大实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物理学中物理量数不胜数,物理概念更是多如繁星。我采用谜语的形式方便学生记忆。如屡教不改——惯性;一对红——赫(赫兹);异口同声——共鸣;闹矛盾——摩擦;景德镇的作坊——磁抄„这些丰富多彩的对联和谜语,使学生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实现了由“厌学”到“爱学”的转变,课堂气氛活跃而和谐,形成了独特的教学艺术和风格。
二、注重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1.讲物理首先要注意语言的科学性和逻辑性。教师的语言要准确规范。语法混乱、言不及意,将严重影响知识的传递以至影响教学。
2.教师的语言,要饱含激情。在语言中饱含对学生真诚的期望、对物理教学的热爱和对知识精辟的,见解,才能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3.教学语言语速快慢、声音高低应恰到好处。语速太快,学生反应不过来;语速太慢,学生又提不起精神。声音太高,神经容易疲劳:声音太低,学生注意力难以保持。因此,课堂教学中语言应快慢适中,高低适宜。
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应当从教学实际出发,取得最佳效果。对于物理来说:教学语言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
总之,教学艺术、教学风格的形成依赖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高度的责任心,依赖于教师雄厚的知识基储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个人性格情操的陶冶等等。这是一个还有等于深入探索的课题。
第三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浅谈物理概念的形成与物理规律的掌握
新野县中等职业学校
卢玉生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高中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和准确地掌握物理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这些年的教学摸索,要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决不是简单的、被动地从教科书上或教师那里接受一些概念和规律的条文,而是在学生头脑中进行一系列极其深刻和复杂的思维变化过程。
(一)教师要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这是学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的基础。
在物理学习中,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获得生动而具体的感性认识是非常必要的。在物理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还没有获得感性认识,也还没有认清物理现象,教师就急于向学生讲解概念和规律,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学生靠灌输得来的“概念”和“规律”就将是空中楼阁。其实,当学生对教师介绍有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例有了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而学生自己用已学的知识又无法合理地说明和解释这些现象与事例时,便会产生好奇心,就会主动提出疑问。例如,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一个身高体壮的大人从你身旁走过,不当心碰了你一下,可能使你打个趔趄,甚至摔倒。但是,如果碰你的是个瘦小的小孩,尽管他走得跟那个大人一样快,打趔趄甚至摔倒的可能不是你,而是他。学生便会产生“这究竟为什么?这到底是什么?”的问题,这种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正是学生学习概念、掌握规律的内因。可见,当我们考虑一个物体的运动效果时,只考虑运动速度是不够的,还必须把物体的质量考虑进去。物理学上把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物体的动量。
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都包含着大量的具体事例。在物理教学时,特别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具体事例越多越好,为了帮助学生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我们教师必须精选典型事例,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进行科学抽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这是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观察同一个物理现象,不同的学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为在每一个物理现象中,存在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把握不住抽象思维的正确方向,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例如,在“马拉车”的问题上,尽管学生把牛顿第三定律背得滚瓜烂熟,思想上总还认为“马对车有拉力,车对马没拉力”或者“马对车的拉力大于车对马的拉力”。学生“最有力的证据”是:反正是马拉着车向前走,而不是车拉着马向后退。学生主要是固执地盯住了马拉车向前走这一直观的表面现象,而没有对车、马的启动过程以及车、马与路面之间的作用力做深入细致的分析。
(三)学生对相关物理问题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得出结论后,为了强化概念和规律,还得使学生理解所学概念和规律,那么学生怎样才算形成了物理概念呢?至少明白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能说出这个概念是如何定义的,对于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单位,对于有定义式的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定义式,明确概念的适用范围,弄清楚一些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对于物理规律要知道物理规律是怎样得来的,能记住物理规律的文字叙述及数学表达式,还要抓住表述规律的关键词语,明确规律的适用范围,了解规律的应用并能解决有关问题。更要深入领会概念和牢固掌握规律,还需要系统的练习才能达到领会概念和牢固掌握规律的目的。
物理是一门以唯物辩证法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物质运动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所以要学好物理,应学一点唯物辩证法,学会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物理现象、分析物理过程、归纳物理规律。这样我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变得更深刻、更透彻,应用也更得手。当然基础知识并不等于创造力,并不是知识越丰富,创造力越高。相反,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只要有创造力,一样能做出创造发明。
总之,形成了正确的物理概念,总结归纳了物理规律之后,就可以正确地利用物理规律去解释生活中的很多现象,自然就产生了发明创造的欲望,这是物理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重大课题,今后还需要努力地探讨,不断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使素质教育逐步走向成熟。
新野县中等职业学校
二零一四年元月
第四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默认分类 2007-11-13 18:44:47 阅读960 评论0字号:大中小 订阅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浅议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本文作者: 鲁万林 发表时间:2007-6-29
作者单位:昌乐实验高中 联系方式: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基本手段,有其特殊的教学功能: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验证物理定律,而且能够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加深对基本知识的认识程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
当前的中学物理教学中,偏重知识传授而轻视技能训练,单纯应付考试忽视能力培养的现象还十分严重,实验教学仍是一个薄弱环节。近几年,我在物理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到:加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充分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搞好探究式综合教学的关键,是使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基本保证。
一、在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探索和创新的培养
在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有实验验证法和实验归纳法。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对这两种实验方法加强训练。例如,在总电阻教学中,就可进行这两种方法的训练。
(1)应用实验验证法探索电阻并联。在并联电路的探索中,先由教师从理论上推导出并联电路的总电阻1/R并=1/R1+1/R2的关系,接着由学生自己设计电路操作实验,然后验证这一关系。最后,由教师联系电阻与导体截面积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总结,对并联作出解释。这样,学生在获得关于并联电阻知识的同时,学习了实验验证法。
(2)应用实验归纳法探索电阻串联。首先,教师要求学生对串联电路的总电阻与分电阻的关系进行猜测,提出假设。然后设计一个电路,测定各个电阻的阻值和总电路的阻值,由学生进行实验比较,并从实验中归纳出R串=R1+R2的结论。接着,教师根据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和欧姆定律,从理论上加以推导,也得出同样的结果。这样,在获得关于串联总电阻与分电阻关系的知识的同时,学生学习到自己设计电路、总结规律、从理论上论证的初步方法,即实验归纳法。
二、通过设计物理实验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怀有好奇心,尤其是对于刚刚接触到物理的初中学生来说,不懂的现象总喜欢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这种精神,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实验,组织他们观察现象,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例如:研究浮力实验,先将塑料块放入盛水的烧杯中,无论怎样压塑料块,塑料块最终都浮在水面上,由此引出浮力的概念,而后再将杯中水倒干擦净,将塑料块压到杯底(与杯底密切),然后倒入水,这时问学生:塑料块会不会上浮?学生肯定回答塑料块会上浮,实验结果塑料块没有浮上来。如此“奇怪”问题,能激发学生去思考为什么,大胆地猜测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设计实验去探索浮力究竟和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自己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教师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发现问题,边解决问题,并根据实验记录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归纳出影响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水的多少有关系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将水换成酒精、煤油,探索酒精、煤油对同样的物体产生浮力大小,通过对比实验现象,比较实验数据,加以分析和总结,得出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总结以上实验,归纳和分析出: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这样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实验探索,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效。
三、拓展和重视课外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的课外实验和课外小制作,主要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学生在课外实验中,教师要适当引导,不使他们过多地碰壁。例如用一支带橡皮塞的试管,一根弯成直角的细长玻璃管,少量红墨水、酒精及棉花,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液体蒸发时要吸热。学生在课外实验中无从下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液体蒸发的特点:吸热的角度去设计实验,学生在老师的提醒下,很快地完成了这个小实验。但是,教师也不可包办代替,要让学生经受挫折,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实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如在用刻度尺测长度实验中,在课堂上用刻度尺测课本、作业本长度的基础上,教师可灵活地设计补充,要求学生测一张纸的厚度、硬币的周长、圆锥的高等,增大思维深度、广度,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不断的改进自己的实验方法,在失败中找出最佳方案。另外可让学生自制仪器,培养学生创造力。如在“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课外实验中,应该由学生自己根据生活经验及背景知识,选择其所熟悉的隔声材料,设计实验,学生们从家常用品选择了许多不同隔声材料,如:泡沫、木板、硬纸盒、衣服、报纸等等;同时,为了对不同隔声材料的隔声性能进行比较,学生必须要设计一种确定声音等级的量化标准,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出其所选择的隔声材料的优劣。学生们通过课外的实验,体验了自己提出问题进行猜测设计实验收集证据检验假设交流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使实验获得成功,这样将会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是改革物理教学的体现,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要更新观念,就要大胆抛弃 “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行为,充分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展开物理课堂教学,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行为,要让学生动手、动脑,而要善于发掘实验中蕴藏着的科学思想,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实验方案,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培养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融观察、操作、思维于一体,才能使学生实验发挥更好的探索实验教学的新路子,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学效果。
第五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物理学习中的记忆力
大部分科目,如外语、历史、地理、政治、语文,甚至包括化学,学习时相当大部分的智力活动是记忆。其实物理学习也需要记忆,而且记忆在物理学习中也很重要。事实上,各门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记忆,只不过是不同学科对记忆的要求有所不同。目前,一些高中生把物理概念、规律、公式等背得滚瓜烂熟,却没有真正搞清它们的物理意义,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这就说明,记住物理知识不等于学会物理。还有一种情况,一些高中生虽然具有较高的智力,在物理学习中却不肯花气力记忆学习的内容,头脑中没有清晰的物理知识,他们的学习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样也学不好物理。上述两种相反的事例告诉我们,物理学习需要记忆。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需要记忆什么呢?物理学习中要记忆的内容分为物理知识、物理方法、物理应用三类。
对于物理知识,我们需要记忆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物理模型、相关物理学史、物理概念及其公式、物理规律及其表达式、一些物理常数、物理单位及其换算关系,还有物理知识结构。
对于物理方法,我们则需要记忆物理学方法、实验方法和解题方法。
物理应用包括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仪器、机械、元件的结构原理和基本的解题模式。
在记忆的时候应讲究方法,突出重点,形成知识结构。
物理学习需要记忆力,同时通过物理学习也发展了学生的记忆力。
高中物理学习的记忆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感知物理现象是记忆的基础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一切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总是以一定的物理现象和实验事实作为基础。我们记忆物理知识必须进入实在的物理环境,感知物理现象,进行实验操作。
(二)理解物理知识是记忆的关键
物理知识需要记忆的内容也是非常多的,单单物理公式高中物理课本中就有二百个左右。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我们仅靠机械记忆显然是不行的,应该以意义记忆为主,而理解物理知识是记忆的关键。物理知识中的概念和规律一般都相当抽象,而概念的扩展和应用又是具体丰富的。如果不能理解其内涵和外延,仅仅从字面来背记是无效的。为了记住物理知识我们必须加深理解。例如,大部分学生常常对楞次定律的记忆感觉困难。我们可以对楞次定律进行分析:它包含一个目的(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两个磁场(感应电流的磁场和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四个关键字(阻碍变化),结果大家就很容易记住和运用楞次定律。
(三)把不同部分的学习内容对比联系是防止遗忘的有效方法。例如,为了加深对加速度的理解,我们可以对速度、加速度和速度的改变量进行对比分析,大家可以列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物理意义、定义式、决定因素、方向、大小。
(四)形成知识结构是记忆的升华
对于方方面面物理学习内容的记忆不应平均使用力量,要突出重点,使学习内容系统化,提高知识的概括性和适用性,形成更加清晰、完整的知识结构,这样就可以减轻记忆的负担。比如,我们学习高一物理第二章时,大家普遍感到运动学公式比较多,甚至有了放弃学习的念头,只要我们记住匀变速运动的饿三个重要公式以及运动分解合成的规律就可以了,其它的都是这些知识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