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西宁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及对策
浅析西宁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改革 建议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教师访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梳理出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要保证教学课时;学校要加大投资力度,加强任课教师的培训;教师应避免兼职,要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备课;要用科学的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为了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也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事实依据,我们对西宁市昆仑路小学和二十八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情况做了初步调查。本文结合学生意见和教师的授课情况,就课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建议与解决措施,以便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有效地开展,同时为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添砖加瓦。
一、调研方法
采用问卷法与访谈法相结合。通过问卷方式了解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态度、兴趣和建议等;通过对任课教师的访谈,一方面了解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等;另一方面了解代课老师的自身心理素质、专业技能以及授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
本次调研选取西宁市昆仑路小学四、五年级学生各30名;西宁市二十八中初
一、初二学生各50名。昆仑路小学与二十八中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若干。
二、调研结果
1、调查统计
小学生: 76.3%认为有必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其缓解压力的方式首先是自我调适,其次是求助家长及朋友,再次是自己独自承受,只有1人选择心理咨询。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要求,35%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应该和蔼可亲;28.8%的学生认为应该认真负责;22%的学生认为应该关心学生; 20.3%的学生认为应该知识丰富。学生认为课程和教师的问题主要是:课程内容不够丰富;上课太严;课程时间短。建议是:老师要帮助学生减压和培养学生自身素质;多和学生交流沟通。
中学生:96%认为有必要开始心理健康课。其缓解压力的方式43%选择求助朋友;27%选择自己憋着;其次是发泄、转化压力为动力、求助家长、逃避、求助老师,只有1人选择心理咨询。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要求,50%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应该和蔼可亲;43%的学生认为应该关心学生; 29%的学生认为应该具有心理辅导能力;28%认为应该知识丰富;25%认为应该认真负责;18%认为应该有活动组织能力。学生认为课程的问题主要是:课时太短。建议是: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关心离异家庭孩子;关心学生快乐成长和性格培养;丰富课程形式;帮助学生减压。
2、存在问题
(1)学校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不够。昆仑路小学:缺乏相关专业的心理教育教师,由数学老师经培训暂时代课。学校专门供学生活动的室内场所和教室面积太小,活动难以开展。二十八中:学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心联小屋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室,配备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2名。投入在课程教学方面的资金比较少,大部分资源用于心理健康讲座,考前辅导,教师减压辅导等方面。
(2)课程时间无法保证。在调研中发现,昆仑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学期有十六
节课,但无法保障课时。二十八中虽然也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计划,但没有固定的上课时间。
(3)教材缺乏。昆仑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分为十六课,可分别归为五部分:人际交往、快乐成长、自主性培养、学习兴趣和社会适应。课本以各年龄阶段学生学习、个性、社会性发展及品德发展为依据,遵循“引入话题—创设情境—展开讨论—树立样板—联系自我—反馈矫正—总结深化”的基本课堂结构。但是教材有限,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完全领悟老师的意思,并且教师要花费多余的时间去解释说明游戏活动;无法进行课后练习及反馈,学生无法联系实际,对自身问题没有主观体验。
虽然二十八中有青海省心协统一发放的教材和学校编制的心理健康教育手册,课本符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但同样发放数量有限。
(4)师资力量薄弱。昆仑路小学:教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不清晰,何谓心理健康、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容及特点、教学目标和授课方式等问题未能考虑周全。只是将课程内容局限在书本中,而不能向实际学习,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依旧按照原有课程模式进行,缺乏其灵活性和多样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主观性和体验性。且教师身兼数职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心理教育工作中,既要考虑学生心理如何发展,还要兼顾其它课程的进展程度,导致其角色混乱,学生不能从中获益。二十八中:教师虽然有多年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验,但由于人员有限,工作负荷大。校方和老师只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开展各种心理教育活动来进行弥补,例如对学生做考前减压辅导,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干预,为学生家长做报告等。
(5)师生交流不够。调查中发现,中小学教师与学生交流时间太少,不了解真正困扰学生的问题,课程内容比较盲目和片面,没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难以运用于实际问题中。例如:在如何减压方面,中小学都只有1人选择了心理咨询方式来解决自身的心理困惑,大部分学生都选择自己调适或自己憋着。在帮助学生减压方面,学校只是单纯从缓解学生学习压力方面出发,并未触及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心理问题的出现都是点滴积累起来的,单凭考前的几个小时放松训练根本无法彻底改变部分学生紧张焦虑的情绪。而且长期的压抑对学生日后成长极为不利,由于这种心理焦虑的严重化,随之产生的自卑等负面情绪不断膨胀,只要出现导火索就可能产生严重心理问题。
(6)教师授课方式过于呆板。问卷反映,中小学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具备的前三项能力或品质中都涉及“关心学生”这个关键要素,可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方式不当,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和互动性;把威严带到心理教育课堂上,和学生有很大距离感,学生没有感到老师对自己关心。做到无条件关注每一个学生,以学生为本,对每个学生平等、关注甚至适度的自我开放是作为心理教育任课教师的基本要求。无法保障这个前提,就会使课堂氛围严肃,老师和学生们无法积极参与进来相互交流,彼此了解。
三、对策及建议
为了改善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推进课程改革,需要采取如下措施:
1、保证课时
心理健康教育课一定要保证课时量,每周必须要有一节课。课时不够,一切都无从谈起。
2、学校要加大投资力度
首先,学校领导必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将它提升至教育宗旨的高度。其次,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例如:给每位同学配备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有了课本即使老师讲课不到位,学生自己也可以通过看课本发现问题,弥补老师的失误。还有通过招聘
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增设活动室以及购买必要的设备软件等措施,才能使心理教育工作在学校生根发芽,不断壮大。
3、加强任课教师的培训
必须要让中小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其他课程的区别。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课程设计的灵活性、多样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十分丰富,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的认识与见解,自主地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材或编撰讲义。讲授课程的形式也可以灵活多样,如可采用理论讲解、案例分析、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形式进行教学。二是教学过程重视开放性与实践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一般的理论教学。是以启发学生去理解、感悟来促进自身心理调适、达到行为改变为教学目的。尤其注重学生能否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以期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该课程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及日常生活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将课堂上的感悟应用到生活和学习中去。三是教学效果的主观性,体验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既是心理健康知识技巧的接受者,又是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领悟而改变心理和行为的行动者。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重视程度不同,在教学中的参与性、主动性和实践性的差异,使其在课程教育中的个人体验与收获也是因人而异的。所以不能要求每个学生获得同一体验与收获,而是将重点放在启发其思考和鼓励其发表自己的看法上,如果有学生有认知或体验偏差,便可及时纠正,同时供其他学生吸取借鉴。
心理教育课程与心理教育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等的区别是:第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项持久、耗时与费力的工作,对学校、教师的要求比较高;而讲座、团体辅导和咨询等是短期的,花费人力、精力、财力比较小,同时应用面很广。第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和作用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完善学生心理素质,塑造健康人格。它是成长性的、预防性的;而讲座、团体辅导和咨询等有它的主题和对象,是适应性、针对性或者治疗性相统一的。因此,课程比它们更加适应每一位学生,不仅防患于未然,将学生们的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时期,而且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教师只有了解了这两方面才能以一种新的态度来审视这门课程。
4、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备课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多样性、开放性说明了它应当根据不同年级、班级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授课情况去备课。例如,上述帮助学生缓解压力方式的问题,就是一个贴近学生实际学习生活的证明。解决了学生们的问题,他们才会认同这门课,也才能发挥课程的作用。其次,教师必须通过定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对课程的看法意见等,不断改变、增加课程内容。也要利用这个机会和学生多交流,相互之间增进感情,让学生感到来自老师的支持与信任。
5、教师不能身兼数职
由上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可知,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和其他老师是有很大区别的。其他老师可以既上数学又兼上物理、化学,但心理健康课的性质是不允许其他任课老师兼代,必须由相关专业的老师亲自授课。否则课程内容看似心理教育,实则还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旧有过程,导致老师讲得乏味、学生听得无聊。
6、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是使学生适应生活、学习和自我全面发展,因此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则要看学生的认知是否变化、学习和适应行为等是否改善。建议采用SCL-90等自评量表在未开设课程前对学生进行测试,然后在课程结束后再测试一次,从而比较两者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这也是对课程效果比较可靠、实用的检验方式。
总的来说,两所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比较有效的,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有待改
善与提升。学校与教师等方面必须重视课程的开发,克服课程内容贫乏、效果不显著等问题,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发挥心理健康课程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汤福球,唐松林.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的培养[J].教师教育研究,2003.15(6).[2]刘玉兰,洪顺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3]鲁保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与模式[J].教学与管理,2009.[4]夏海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验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28(4).[5]詹浩波.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J].教育评论,2006.[6]陈文琦.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策略[J].教学与管理, 2008.[7]何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初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25(12).[8]赵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及反思[J].黑龙江教育,2011.1.[9]李玲玲,郭兰,吴颖,殷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方法研究综述[J].2010.7(4).
第二篇:浅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摘 要 : 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 育的必然要 求,也是 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但 由于对心理健康教 育存在认识上的误 区,缺乏正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和必要的桥 梁和信托等原因,从 总体上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得还很不普遍。为此,必须树立心理健康理念,积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和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水平和教育能力,坚持 以学生为主体,提倡“ 尊重” 教 育,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校教 育的全过程 中。关键词 i健康教育: 心理素质 : 心理健康
当今 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说 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实现 中华民族 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而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 的全面素质 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 中的一项 十分重要 的内容。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但由于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正处在身心发展 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 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 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 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 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 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因此,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尽管当前教育界和整个社会呼吁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但从 总体上看,这项工作开展得还很不普遍 . 甚至在一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冷落。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 1. 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认识上的误 区。
这种认识上的误 区主要表现为将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等同于心理咨询。鉴于心理问题的严重
性,不少学校开设 了心理咨询 室,这在学 校中也是必要 的 . 但是有“ 心理 困扰和心理障碍” 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它不能代替学校中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有的学校虽然也请心理学专家来校作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报告,但心理障碍不是听一两次报告就能疏导,同时专题报告也不能面面俱到,故收效不大,流于形式。因此,必须摒弃传统 旧的教育人才观和旧的习惯思维模式,强调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放眼世界,面向未来,面 向现代化,树立起现代化的教育思想理念,关注包括人的心理素质在内的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
2. 缺乏正规 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
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影响,我 国师范院校 重点培养各学科各 专业的教师,而不重视心理学专业教师的培养。即使是各学科各专业都开设有心理学这门课程,但学生也不重视研究心理学理论 . 致使中小学校受过专业训练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的教师奇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般由班主任组织实施,由于班主任水乎不同,加之班务繁忙,所以心理健康教育一般只是流于形式,得不到实实在在的实施。
2. 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必要的桥梁和信托。
学校只重视学科课程,不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致使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缺乏明确的 目标和相对 固定的系统的内容 . 也缺乏固定的时间保证和研究检测的手段,就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疏导。因此,教师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教法的研究 . 师生也无法操作,心理教育处于可有可无 的地位或成为一种时髦的口号。因此,实施心理健康素质教育,不仅涉及各科教学等诸方面的改革 .而且必然涉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的建立,并以此为 中介和桥梁,能有力地推动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心理专家分析结果显示,初 中阶段是一个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期,如果发生心理问题,也是最容易纠正 的时期。因此,要正视和解决 困扰学生的心理问题 . 就必须注重加强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 树立心理健康理念,积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要加强宣传教育,让家长和学生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 紧迫性。消除心理有 “ 病 ” 的孩子才需要心理医生的辅导与帮助的错误看法。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 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 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同时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 同需要. 开展多种形式 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 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 ; 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 的学生及 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 . 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2、加 强和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 育的知识水平和教育能力。
如前所述,由于中小学校受过专业训练 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奇缺,教师 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势必影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为此,加强和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水平和教育能力就显得刻不容缓。各级教学主管部门要加大政策和资金的保 障和投入力度,通过培训进修等多种途径,迅速改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现状,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坚持 以学生为主体,提倡“ 尊重” 教育。
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 自我,增强调控 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 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要把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 中的科学辅导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 的主动参与有机结合起来。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 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同时,要大力提倡“ 尊重” 教育。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身的人格与尊严。作为教师而言,始终要以平和的心态、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改变板着面孔听不得不同意见的习惯,让学生在一种相对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对学生的质疑,也应该多鼓励,多肯定,不搞“ 一好遮百丑”,而应“ 不拘一格育人才”。西方有句流行语 : “ 孩子是没有错的”,对 于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们更应该找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对于那些性格孤僻而又敏感的学生,我们要通过更多的关爱和沟通,从心理上找到突破口,逐步走进孩子的心田,学会理解孩子,这样才有可能是他们培养健康的心理。因为惟有尊重孩子,才能使他们抛掉心理上的顾虑,打开趋于封 闭的心扉,逐渐使他们面对现实的人际与社会关系 ; 惟有尊重孩子,才能使师生情感得 以交流和沟通,解决学上的心理健康问题才能“ 柳暗” 变“ 花明” . 将 心理 健康教 育渗 透在 学校教 育 的全过程 中。
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 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除与原有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及青春期教育等相关教学 内容有机结合进行外,还可利用活动课、班团队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对小学生也可通过组织有关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游戏、娱乐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般 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 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有密切的联系,但不能用德 育工作来代替,也不能取代德育工作。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简单 归结为思想品德 问题。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和学科化的倾向 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要讲求实效,把形式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方式和所需时间,各地可从实际出发 . 自行安排
总之 . 中小学要正视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要加强和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水平和教育能力,坚持“ 以生为本 ” 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通过各种途径,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从细微处抓起,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他们 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从而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使他们学会沟通,学会理解和关爱他人。如此以来,中小学生 的心理健康状况就会得到根本性的改观。
第三篇:关于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概要
关于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作者:苏计峰 张 锋 刘 燕
时间:2009-6-8 13:13:00
[论文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 心理问题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当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后状况:认识观念模糊、师资力量薄弱、课程教育德育化、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育化等表现,然后从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健全机构组织、转变教育观念、开展师资培训、探索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改进,加强农村中小学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认识模糊、观念落后、行动迟缓
农村中小学之所以游离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潮之外,主要缘于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主要表现为:“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多此一举”;“教师中心”的观念,压抑着学生个性的张扬;不能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雷声大、雨点小。
2.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但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从教人员绝大多数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来源十分复杂,而且很不稳定。这些人的共同点是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没有持证上岗。以这样的师资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后果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3.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
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既不是相互割裂和对立的,也不能相互取代。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发展,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承受挫折和自我调控的能力,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发展自我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强调心理辅导、咨询和治疗等方面的策略、方法、技巧的运用,切忌机械灌输和空洞教化。因此,决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或德育化。但由于缺乏专业师资和专门培训,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德育化倾向却十分严重。
4.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育化
心理健康教育在途径和方法上讲究灵活多样和针对性,以心理辅导为例,根据心理问题的具体情况可以综合运用会谈、角色扮演、信心训练、行为矫正、心理沟通、自我体验、心理测量等等。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存在着学科化、知识传授化的偏向。片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向学生机械灌输有关的名词、概念、原理,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了心理学常识课,这种用学科知识教学的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必然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
二、在农村中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2000年初,教育部召开会议,要求各地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随后,教育部出台了许多“减负”的规定与措施。强调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同时,要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就应抓住契机,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向农村中小学的学生、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求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使全社会共同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让农村中小学真正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摇篮。
2.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大力开展教研活动
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组织领导机构上,职责分工不明确、不具体,组织管理上的混乱,造成了工作中的无序与被动;在教研机构上,各中学、学区设置教研组的少之又少,开展专门的教研活动的更是难得一见,理论指导的缺乏,导致了实践工作中的盲目,影响了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运转。
3.从实际出发,确定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在国家颁布统一的实施纲要前,各校要借鉴发达地区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体系,根据所在学校和学生的具体实际,确定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提高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求全体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智育至上”的教育观念,树立以提高心理素质为基础的素质教育观。在人的种种素质中,心理素质是最基础的,它是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条件,没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其他素质的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自觉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切实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5.积极开展师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教师问题是制约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开展的瓶颈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大量的心理学理论和技术作基础,现在许多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知识还十分有限。因此,在师范院校的支持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工作势在必行,它直接关系到这项工作的成效。从目前的情况下看,短时间内对众多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不太现实,教师的培训可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可采用专家下校指导、短期培训、教师自我进修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使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尽早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并能灵活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独特的工作方法。
6.努力探索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除了采用专题讲座、团体辅导的形式外,还要大胆尝试下列途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各种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开展个别心理咨询活动;教师人格力量的感染与熏陶;强化团体心理辅导,应对“群发式症候;搭建新媒体平台,拓宽心理教育手段;聚焦思想道德教育,营造和谐教育范围等。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启动与开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面对各方面工作都比较薄弱的现实,期望短期内大规模地、全面地铺开是不可能的。因此,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积极贯彻落实《意见》与《纲要》精神,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地区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规划,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实施“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的工作策略,有计划、有步骤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有序、实效、稳定地开展。
参考文献:
[1]俞国良,王永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教育研究,2002,(7).[2]高飞,叶少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4.[3]张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2000,11.[4]郑日昌.中学生心理辅导.小学生心理辅导,团结出版社.[5]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1999,8.[6]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9.[7]中国教育报.2007.
第四篇: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江苏省梨园小学王诗秀
1992年全国环境教育工作会议就提出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口号,但是,五年过去了,中小学环境 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有不少。笔者曾对16所中学,47所小学环境教育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在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现状分析
现状之一:环境教育的意识滞后。调查中,笔者发现当前人类普遍面临的大气污染、气候变暖、淡水资源 面临枯竭、森林锐减、土地沙漠化、物种灭绝、臭氧层耗损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并未能引起中小学师生的警觉。被调查的194 名师生中的绝大多数人对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有相当一部分人未能树 立改善和保护环境必须立即“从现在做起”的紧迫意识,未能树立起“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教育奠基意识。不少学校也未能把环境教育摆上应有的位置,认为它与升学率不挂钩,抓不抓一个样,抓得好不好一个样,将它放在了可有可无的地位。调查的16所中学中,只有1 所在教学计划中了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要求;47所小 学也只有3所各搞过一次环境教育专题活动。由此可见,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学生,对环境教育的认识,是 明显滞后的。
现状之二:环境保护的知识匮乏。调查中,笔者发现中小学教师对臭氧层耗损、土壤酸化、“温室效应” 等常见的环境污染情况都解释不清楚,被调查的86名教师中,有38名根本没听说过上述词语。几乎所有的教师 都说不出上述污染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教师如此,学生的情况更为槽糕。调查时,笔者要求学生写出几种 熟悉的环境污染名称,结果被调查的108个学生只有4个答得较好。
现状之三:环境教育的师资紧缺。笔者调查的63所中小学无一专职环保教师,各搞过1次环境教育专题活动 的3所小学的主讲人也都是请的当地环保部门的技术人员。
现状之四:环境教育的途径偏少。调查的63所中小学每年真正开展的环境教育主要是植树节植树和日常大 扫除等环境卫生教育,几乎没有开展过其它环境教育活动。
总的来说,目前中小学校环保教育的现状可概括为“六无”,即:无环境教育意识,无教学计划,无教学 师资,无教学活动安排,无必备的课外读物、仪器设备、录像带、科幻片等教学资料,无教学效果。这种状况 不仅不能适应《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所提出的要求,也远远不能适应为21世纪培养出合格 “四有”新人的要求。
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既有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教师轻视、忽视环境教育的主观因素,也存在着中小学 师资差、资料缺、没有形成环境教育的大气候等客观因素。
二、对策探讨
针对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现状,我认为当前在中小学应亟待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认真学习,增强环境教育的意识。今后,中小学教师应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等传播媒体,自觉地认认 真真地学习环保知识,通过丰富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对环境教育的认识,从而自觉克服两种错误思想,增强 两种认识。
一要克服环境教育是“份外事”的可有可无思想,增强对环境教育的重要性认识。要坚决克服环境教育不 考试,不计入教学实绩,是“份外事”,搞不搞无所谓,搞了反而影响文化成绩的思想。要充分认识到环境教 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爱护环境就是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要充分认识到 面广量大的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对于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加强环保的奠基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要克服环境教育“不着急,慢慢来”的思想,增强环境教育的紧迫感。目前,不少中小学校抓环境教育 的主动性不够,他们总以为是“瞎子点灯白费蜡”,总以为待环境真的恶化了再抓也不迟。人口教育失败的教 训向我们证明,如果我们现在还不立即抓好中小学环
境教育,还不立即着眼于提高中小学生环保意识,那么就 很难实现在21世纪初提高全民族环保意识的重任,很有可能要重蹈不计划生育的复辙,重咽延误教育时机的苦 果,到那时即使政府制订再多再具体的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恐怕也难以根治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形势。因此,中小学从现在起就必须把环境教育工作作为提高全民环保意识的一项奠基工程抓紧抓实。
2.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环境教育的素质。要培养有21世纪环境意识,从小就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的一代 新人,教师“以其昏昏”,是肯定不能让学生“昭昭”的。因此,在提高教师环保认识的同时,各中小学校要 把培养专兼职环保师资,作为近阶段的主要任务来抓。培训时应做到四个明确:
一要明确培训目标。通过培训使一大批中小学教师能正确认识环境问题,了解环境科学基本知识,树立环 境与发展一致的认识,为言传身教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二要明确培训对象。笔者以为中小学教师都应作为培训的对象,在小学执教《自然》、《社会》、《语文 》课,在中学执教《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的教师应首先作为重点对象予以培训。
三要明确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应包括《中国21世纪议程》、1974年以来历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还应 包括了解基本的环境科学知识,了解“酸雨”、“臭氧层耗损”、“温室效应”、“白色污染”等环境专业术 语名词,弄清产生这些污染的原因及对策,最主要的是要培训教师课堂渗透环境知识的能力。
四要明确培训的渠道。提高教师环保知识的主渠道是教师进修学校。每年寒暑假,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有 计划地安排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环境教育知识培训,对合格者要发结业证。应坚持培训效果与实绩考核挂钩,与个人晋级、评优、职称评定等工作结合起来,以增强培训的实际效果。
3.课堂渗透,丰富学生环境教育的知识。1990年,国家教委明确要求普通高中应开设环境教育选修课,小 学《自然》、《社会》,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应重视进行环境教育,这充分 说明环境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渗透,通过学科渗透,使学生获得相应的环境知识、技能和情感。笔者以为要搞 好课堂渗透必须抓好以下几点:
一要明确渗透重点。在《自然》教材中要讲授空气污染和一些保护措施,安全用火,节约用水,水的消毒,水域污染和一些保护措施,食物链,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及水土保持、植树造林、能源矿产资源的合理 利用等。在《社会》教材中要重点讲授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以及环境保护的常识。中学阶段环境教育的主要内容 有:环境与环境保护,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大气和大气污染的防治,水资源和水质污染与防治,物理性污染(噪声、电磁辐射、放射性污染)及其防治,地质、地貌、水文、气象、土壤和生物等自然环境的 保护,各种能源和森林、草原、矿产等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环境与健康等等。此外,语文等学科也应注 重渗透环境教育知识。如小学语文中《鸟的天堂》、《蛇与庄稼》、《可爱的草塘》、《灰尘的旅行》等课文 都能有机渗透生态平衡、食物链等一系列环保知识。我们还应注意对学生进行校园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教育 ?!DOCTYPE HTML PUBLIC “-//W3C//DTD HTML 3.2 Final//EN”>
第五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
1.教师讲授法
教师根据中小学年龄特点,贴近他们的实际生活,讲授一些相关的知识性内容,让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了解一些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他人、认识自己,从而有效的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更好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可进行心理知识讲座。
2.课堂讨论法
讨论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对某一专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述自己的观点,共同研讨的一种学习方法。讨论法是教学活动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可分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而小组讨论法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畅所欲言,勇于袒露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一般小组讨论结束后,由各组的代表参加班级交流。运用讨论法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做好引导工作,对学生的发言不要进行价值是非判断。
3.游戏活动法
游戏活动既是中小学生课余时间最熟悉、最喜欢的一种发展身心的活动方式,也是将学生的内心世界投射出的一种心理教育方法。教育者在传统的校园游戏中,如果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加以积极引导,就能够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加强合作与竞争精神的培养,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4.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让学生扮演或模仿一些角色,重视某件事的经过或表达一种想法,是心理健康教育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从本质上讲,角色扮演是一种行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将学生暂时置于他人的位置,通过学生对角色的模拟、想象、感受和体验,使学生增进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学会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角色。角色活动能够起到澄清问题、疏解情绪和塑造行为等重要作用。它的优点是:首先,角色扮演可以使学生认识行为的前因后果和相互间的关系,更加敏锐地观察他人的感受,它提供给学生舒缓紧张和发泄情绪的最好机会,是诊断学生内在的需要和冲突来源的契机;其次,角色扮演还可以增进学生自我观察的能力,改善学生的自我观念,帮助学生练习如何做决定,检验个人的价值体系,特别是可以帮助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克服羞怯和自卑心理,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
5.实践活动法
实践活动是教师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活动,其具体方法有多种,如社会活动(春游、秋游等活动),社会考察(参观、访问、访谈、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公益劳动、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实践(军训、义卖)等形式,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寻找自己的社会定位及体验不同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等。社会实践活动是促进个体社会性发展的有效方式。此外,有些实践活动不一定需要教师组织,需要学生自己完成。如:沟通方法就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运用,才能把知识性的内容变成自身的能力。
6.情景模拟实验法
情景模拟实验法是让学生进入某一种情景中体验情绪情感。测试心理反应,培养适应能力和提高心理素质的一种心理训练方法。这种情景可以是实际情境,也可以是模拟情境或想像情境。例如,对于考试焦虑的学生,可以设计想像或实际模拟考试的场景,反复训练,不断强化,使学生的焦虑逐步消退。
7.现身说法故事法
现身说法故事法是指通过学生或老师或相关成功人士讲述自己一件事情的经过和感受,如讲述自己的成长过程,讲述自己的家庭,讲述自己的朋友等来达到现身说法。让学生述说自己的故事,可以起到宣泄情绪、表达自我的作用;同时把情绪渲染给大家,产生情感共鸣,促进同学情谊;再次可引出对心理现象的思考与理解。而老师的现身说法可拉近师生距离,密切师生关系,使学生更加信任老师。同时还可使学生更能明白一些心理现象,疏解压力,更或少走弯路。而相关成功人士的现身说法更是激励学生自强不息,发奋图强。
8.人格感染法
中小学生对老师有一种特殊的尊敬和依恋,学生会以老师为榜样,学习老师的为人处世、性格、价值观等人格特质和个人修养。故此平易近人、关心他人、热情开朗、有幽默感、待人真诚坦率的教师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直接感染学生,能处处以身作则,做出表率,赢得学生的信任,使得学生接受更加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9.个别辅导法
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这需要老师在考虑全班大部分学生时也能照顾到极个别的学生,他们可能是边缘学生、智优学生或差生问题,他们可能比中间学生更需要教师的关爱。对优秀学生要施之以更优教育,促使其更大进步与提高;对差生或问题学生要制定特殊教学辅导方案,帮助其解决问题,更好地融入班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