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假期情知读后感
利用寒假的休息时间,我阅读了学校组织学习的情知教育理论资料。应该说,这不是我第一次阅读它,但可以说是最认真的一次阅读它。(原因有二,教学实践的积累,二宝宝在假期最后一星期上幼儿园了。)这一次的沉下心的阅读,使我对教育教学工作又有了一次在专家指导下的反思。发现,在冷老的文章中给予了我今后行动的指南,融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肯定了我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一些自发的实践,帮助我解答了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困惑、更促使我这一次的反思。
首先,我将冷老的思想作了一下归纳
什么是情•知教学?
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运用)的过程,即认知心理过程。
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的过程,即情性心理过程。
两个过程统一于教学中,如果学习者没有情绪和意志过程,如好奇、趣味、激动、喜悦、坚持等,认知就软弱无力,思维就会枯竭。
情知教学的7个特点是什么?
1、亲密的师生关系和融洽的同学关系;
2、适宜的学习环境;
3、课堂情调有疑问,有惊讶,有迷茫,有争议,有笑声,而以愉快为基调;(也就是在学习的开始或中间或结束,学习必须得到一次或几次的心智上的满足或情绪上的惬意)
4、学习的情性过程认知过程时而平行发展,而是合二为一,不存在厌倦和思想溜号;
5、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机会,只在必须的时候教师才进行讲解、示范和指导;
6、教师能够充分发掘利用教材的思考性和情绪性因素,指点给学生,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体现出来;
7、在教会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情•知教学,在情•知教学的环境中进一步教会学习。立体结构 立体结构:是指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结构方式,在教学活动中要形成一种纵横交叉的信息交流方式,既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纵横交往,这样形成一种多因素、多层次、多侧面的教与学的活动。这种教学方式的本质是“给每个学生表现机会及充分发展个性”。冷老反思了孔子的点对点与夸美纽斯的点对面教学基础上提出的立体结构,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冷冉认为忽视学生个性培养的教育是“泥塑式”教育,指出用一个模子塑造的结果只能使学生失去“主动性和生气”。
互动:四个维度的互动,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和师本互动;
三个转型:课堂教学转型、师生关系转型、学习方式的转变
给学生最大的表现机会:学生参与,没有参与谈不上主体。看参与的广度,有要看参与的深度。
课堂表现是什么?
1、教师不论对全体或对个别学生提问或谈话,每个学生都在进行思考。因为在课堂上形成了一种习惯,一有问题,不管是谁提的,或对谁提的,总是大家的问题;不仅教师提问题,学生也提问题,凡有问题总有许多学生举手争取作答。
2、一个学生在发言,全班学生在审查,发言一结束纷纷进行补充、纠正,或作出简要的评语。有的发言则是对补充的补充,对评议的评议。教师的发言也不例外。
3、教师有时做些解释和评语,以他的知识、智慧和威信引导者、干预者学生的发言,使之深化,并趋向正确。
4、一个正确的结论作出以后,引起全体学生的反思,各自核对自己的答案和演算过程,并能自报谬误,并能节省大量的批改时间。
5、一般在课前都有一点预习,预习是有指导的。有时没有预习,则在课堂上为着弄清争论中的问题,随时阅读课文,对一些关键性的词语、概念还要进行仔细推敲。
6、争论当中,有时三两个坐近的学生交头接耳,进行研究,有时教师也参与进来,反复辩难,情绪十分活跃。
7、常常进行学习方法的交流和评价。
提倡立体结构并非降低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是主张每一个学生都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当中,都去思考,都有表现机会,甚至都希望承担一点风险。主要精神是给每个学生以表现机会,发展其个性。
其中“只有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这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刻印象。在实际教学中,我常常会感到“很累”,感觉在推着学生走,有时还感觉推不动。现在想想,这恰恰反映出这种教学只有教师的积极参与,而没有学生的自主参与。如果想要摆脱这种现状,只有真正的激发学生,让学生能够独立、主动、自控的学习,也就是——自己学习。如何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发展的内动力呢?我感觉到,我应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师要先改变“教”的方式,才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由以前的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教师在课堂上及时正确引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要手段。教师的关注点不能集中在自身的讲授是否到位上,而应该关注如何调动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同学间合作等、关注学生的参与热情、情感体验与探究、思考的过程等。一句话重视两个过程的落实。
2、鼓励学生间的交流,语言和思维永远是同步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的表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的相互交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同时可以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讲题,有时老师教不会的,学生之间反而能讲会,在讲题的过程中,不但不会浪费好学生的时间,反而会让好学生对题目有更深的理解。一句话努力创设师生、生生、生本、师本互动氛围,增加学生自主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广度深度,课堂体现立体结构。
3、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
A、要重视预习的作用,学生在预习中能发现一些问题,从而引导他们去思考,也为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作好了准备。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使学生终生受益。
B、要鼓励学生提问,发现问题是创新的前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社会、时代的需要。当前一些国外的教育同行,在评价中国学生时谈到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憾是不会发问。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越高年级的学生越不提问题,这是教师“一言堂”,教学方式的一个弊端,压抑了学生的热情。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发问,耐心认真的对待学生的问题。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不足,阅读教材有时不得要领,提不出问题或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建议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想一想或联系前后知识想一想。
C、督促学生习惯养成D、教会学生反思,并在评价中获得新的改进。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力求自己朝“心中有情、目中有人、脑中有知,手中有法”的目标努力,并付诸实践,用自己的实践为社会培养会自主的人才。
第二篇:情知教学读后感
浅谈情知教学
刚从事教学工作不久,对一些深层次的教育方式并不是特别了解,想尽最大努力完成教育工作,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有效的学习汇报,但总是力不从心。为响应学校工作,我拜读了冷冉老师的书,其中一部分叫做“情.知教学”。情知教学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以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指导的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实践活动。情知教学的着眼点明确地放到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关注人的发展上,不仅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其他精神需求,还促进他们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世界,为培养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完美结合的、和谐发展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情知教学理论认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心里成分有两类要素:一大要素是情感要素,它包括兴趣、动机、意志、信念等,以“情”概之;另一大要素是认知要素,它包括感知、思维、记忆、想象等,以“知”概之。教学过程正是以这两类心理活动为基础的情意过程和认知过程统一发展的完整结构。情知教学就是有意识地把“知”的心理过程和“情”的心理过程统一于教学活动之中,实施品德、智能、情意统一的教学。
文中归纳情知教学的主要特点:即:目标全面、情感强烈、情知和谐、师生合作、激励创造。在教学目标的追求上,情知教学有很大的突破。它着眼于人的发展,不仅抓认知过程,把知识、能力发展的认知性学习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而且把陶冶情感、培养意志的情感性学习,人的独立性、人格精神、自我意识、创造性的培养,也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真正使教学过程情知统一,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基于这样的目标追求,情知教学的教学过程不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认识过程,而是促使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过程,是促使学生从封闭走向交往互动的过程。
冷冉老师认为情知教学模式的基本策略有四点:
1、发掘教学内容的情知因素,把握情知的最佳结合点,这是实施情知教学的前提;
2、创造生动的学习情境,形成融洽的情知交流,这是实施情知教学的保证;
3、选择适宜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促进学生的情知发展。这是实施情知教学的条件;
4、共创引人入胜的活动,满足情知表现的需要,这是实施情知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用一整套办法唤醒动机,激发学习兴趣等。既重认知,又重情意,采取“以情促知” “以知促情” “以行育情” “以境育情” “以情育情” “以理育情”等方式,激发情感,知情相互推动,实现情与知的有机交融、和谐共进,使学生实现情感层面上的“乐学”和理性层面上的“会学”,从而收到了情与知相得益彰的效果。情知教学,让教学富于美感和艺术,像百看不厌的“经典影视文艺片”一样引人入胜。
情.知教学主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主张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处于辅助作用而不是主导作用。这些观点打破了过去传统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学,也在学中玩,更有效地授予学生更多更实用的知识,也节省了教师的大把无谓的批改时间。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想利用自己对情知教学的理解,让我的课堂充满激情与活跃。
王沙沙
第三篇:假期读后感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暑假里,我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它是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书,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假期读后感-《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海伦.凯勒在十九个月大的时候就因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而导致双目失明,成了一个聋哑人,真是太可怜了。她经常想,如果能给她三天的光明,使她能和正常人一样,她将干什么。做为一个双目失明的聋哑人,海伦也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选择了坚强的面对生活,勇敢的迎接挑战。最终,她成功了,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哈佛大学的学业。那是我们多少孩子向往的学校呀。海伦经常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一个人在他成年后能失明几天,聋上几天,那他们会更加珍惜生命的价值,因为只有在患病的时候,才更能体会到健康的可贵,才会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读后感《假期读后感-《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我也尝试着闭上眼睛,去感受一下海伦的生活。没有光明,没有声音,也没法用言语表达,只能依靠手来触摸,真是太可怕了。而海伦所经历的困难和挫折更是我们无法忍受的。
读了这篇文章,我更加觉得自己是多么幸运,多么幸福。我做为家里的独生女,从小就被爸爸妈妈视为掌上明珠,整天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像个“小公主”。我拥有健康的身体,拥有聪明的头脑,可以看到一切美好的事物,可以看清书本上的每一个字.,我现在所拥有的生活是海伦.凯勒多么向往的呀.可我却没有更好地珍惜,不认真学习,不好好观察,在生活和学习中,稍遇到点困难就会退缩、抱怨,感觉现在做什么事情都是被父母逼着做的。唉,真是太惭愧了。一位失明,而且又聋又哑的人都能做到这么好,何况我们健全的孩子呢。我一定要学习海伦那种坚强,永不放弃的精神,好好学习,学会自强自力,决不辜负老师和父母对我们的期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点评:赵羽晗平时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读、说是写的基础,所以她的文章条理性很强。希望同学们课余多阅读、课上多发言,这样你的习作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第四篇:假期读后感
《不抱怨的世间》读后感
夏 俊 华
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工程与工艺(1)班
《不抱怨的世间》读后感
“世界上唯一能做到的建设性永久改变,就是自我的改变。”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我们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而本书中的神奇“不抱怨”运动,来的恰是时候,它正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我们可以这样看:天下只有三种事:我的事,他的事,老天的事。抱怨自己的人,应该试着学习接纳自己;抱怨他人的人,应该试着把抱怨转成请求;抱怨老天的人,请试着用祈祷的方式来诉求你的愿望。这样一来,你的生活会有想象不到的大转变,你的人生也会更加地美好、圆满。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曾经说过“人生是不公平的,习惯去接受它吧。请记住,永远都不要抱怨!”。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无益举动。有时候,我们不仅会针对人、也会针对不同的生活情境表示不满;如果找不到人倾听我们的抱怨,我们还会在脑海里抱怨给自己听。戴尔·卡内基先生的30条沟通人际关系原则中,第一条就是:不批评、不责备、不抱怨。抱怨会让我们陷入一种负面的生活、工作态度中,常常在他人身上找缺点,包括最亲密的人。不抱怨的人一定是最快乐的人,没有抱怨的世界一定最令人向往。
在这个假期,我阅读了美国心灵导师威尔·鲍温的力作《不抱怨的世间》,阅后受益匪浅,这本书如能细细领会一定会使阅读者的命运得以彻底改善,并能尽享 工作和人生的快乐!此前很多人都认为,中国人重视关系,只有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得到好的发展。而外国人比如美国人,却主要靠自己的本事、学识干事业。不用费劲脑子去经营关系。其实这种说法是大错特错的。每个人,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只要生活在社会之上就会产生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不重视经营或呵护这种关系,就会处处碰壁,最终导致自己一事无成。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说:不抱怨是世界上最有力量的法则。而这本书的宗旨是告诉我们: 关系决定命运,而不抱怨则可以建立关系,特别是建立积极的和谐的关系。但现实是,每个人都习惯于抱怨。家庭当中,父对子,子对父;工作当中,上对下,下对上。同事之间,邻里之间等等,抱怨不断。据调查,每个人每天平均要抱怨 15 次之多,这样的抱怨,肯定不利于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单位和谐。在以人为本的社会里,没有员工 的和谐的氛围,没有一个好的向上的企业文化,员工如果怨声载道,这样的单位在竞争中一 定不会走多远,一定会面临失败的风险。中国文化里其实就有“静水深流”的和谐管理理念。
也许有人会说,不抱怨如何让人发泄,长期不抱怨会不会得病。其实不抱怨是人生 的一种境界,是一种放下挫折和不满去寻找和追求新目标的一种衔接方式。真正 的做到不抱怨,再加上努力和拼搏,你的事业会更加成功,你的人生会更加美好。其实里面并没有什么大道理,只是用很普通的方式,很普通的事 例,来告诉我们一种生活的态度。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在镜子里我们能看到自己的外表是否整洁,我们的脸上是什么表情,是愤怒还是难过……而这本书就是反照内心的镜子,他让我们看到自己不能外露的内心世界:是乐观向上的,还是消极低沉的?他让我们认清自己的状态,并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而着手解决这种抱怨的心态,当然,有人认为抱怨是一种宣泄,一种情绪的调节方式。当我看完这本书后,我才知道原来抱怨是一种流行病,你的抱怨会唤起他人的共鸣,让抱怨成为一种传递的心灵疾病,不但不能找到解决的方法,还可能让你因为抱怨的快感而升级抱怨的程度,最终又可能导致不可收拾的结果。而当你没有抱怨的对象时,你会潜意识里抱怨给你自己,让你的内心,整日处于忧郁烦躁的状态,整日不见阳光的滋润。面对人生的困境,有人选择抱怨,有人选择坚强。抱怨者在抱怨 中迷失了自我,坚强者在坚强中发现了亮光。
(一)要停止抱怨,做一个胸襟宽广的人。抱怨其实是一种胸襟不宽的表现,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每个人都有抱怨的理由。但抱怨往往都是无济于事,遇到不顺心的时候,要更多 地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要总是责怪他人。威尔.鲍温在书中指出:“抱怨是在讲述你不要的东西,而不是你要的东西。抱怨会影响人际关系,是最消耗能量的无益运动”。作 为一名党员干部更要学会停止抱怨,培养大度容人、见贤思 齐的良好品质;摒弃私心杂念,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升迁;保 持淡泊宁静,以奉献的精神回报社会,在工作中追求素质的 提升、人格的完善和理想的实现.(二)要懂得知足,学会感恩,做一个有品德的人。人的一生其实很短暂,什么是幸福,我觉得幸福就是一种心态,是相对而言的。财富上的不平等客观存在,物质的追求也永无止境,所以我们要在比较中学会知足,不要在物质名利上进行盲目攀比,不要为一些小事而斤斤计较。感恩是一种做人的态度,一种优良品德。有人说:这个世界值得抱怨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怎么感恩?其实我们要善于换位思考,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把困难当作一种磨练,把挫折当成一种挑战。作为一名组工干部,更应时时将感恩放在心上,感恩做人,感恩做事,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并非理所当然的,我们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组织的培养、领 的关心、同事的帮助和家人的支持。带着感恩,我们的心 胸会更加坦荡,工作会更有动力。
(三)要勤奋工作,永不懈怠,做一个有进取心的人。从学校走进单位,经过几年的工作让我深知自己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不足之处,每一次的岗位变动都会给我带来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所以对待工作我始终心怀敬畏,在以后的工作中,定会好好学习业务知识,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发扬任劳任怨,淡泊名利的吃苦精神;忠于职守,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刻苦勤奋,忘我工作的实干精神和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精神。不断提高自己在文字写作能力、思维能力和综合办事能力。要通过勤奋工作努力达到“节奏 要快、工作要实、标准要高、差错要无、状态要好、待人要 诚”的工作要求,做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
(四)要坚持“学哲学、用哲学”,做一个会思考的人。哲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读完这本书后,让我进一步认识到“学哲学、用哲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本书的作者威尔.鲍温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信仰的是上帝,是唯心主义。而我们信仰的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义,应该用辩证的唯物的观点看待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积极的心态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一个人要想成功,除了必须拥有良好的心态之外,还需要诸如机遇、努力、人际 关系等因素。
不抱怨运动这本书绝对不是空洞之词。随手翻看就可以看到若干亮点:要想改变一个人,首先你要改变自己的他的看法――这是改变别人的唯一途径;你可以试着去改变对他人的成见,慢慢的你会发现,你和对方相处的越来越愉悦,那么你就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努力为双方的关系创造出新的奇迹;你所说的话只对你自己和同意你观点的人起作用;当你觉得自己的理由不够充分的时候或者有些苍白无力的时候,你就会尖刻的指责别人,企图用些激烈的言语证明自己是对的。等等,不一而足。我们之所以提倡不抱怨运动,因为抱怨的最大受害者是自己。有的人自认为才华横溢,却得不到提升,他们怀疑环境不好,对工作总是抱怨不休,不认为主动工作是自己的责任,而将诉苦和抱怨视为理所当然;还有不少人自命清高、眼高手低,他们动辄感到自己的能力 没有得到展示、领导对自己不重视、单位对自己不公平,因而在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聪明 财智没有用于思考如何尽善尽美做好,而是整日抱怨,把大好的光阴和精力,在怠慢的蹉跎 中白白浪费掉了。一个人一旦被抱怨束缚,不尽心尽力,就会自毁前程。没有谁会在喋喋不 休的抱怨中得到奖励和提升的,后果只能自己承担。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只要翻开这本书,到处都是活生生的例子。振聋发聩,令人深省。此外,这本书还设计了实践活动,配置了手环和实践手册,同样具有可操作性。总之,这是一本好书,是一本可以推荐给亲友以及子女阅读的终身受益的好书。从这个意义上说,要谢谢上级行选择了这本书。难能可贵!
第五篇:假期读后感
假期读后感5篇
假期读后感1
屋子里的角落好久没有打扫了,不见阳光的阴暗中有一只灰色的蜘蛛。渺小的它费力舞动着腿,在缝隙中编织着一张网。阳光倾泻在游丝般的网上,闪闪发亮,宛如带有奇怪图案的艺术品,它认真工作的劲头让我想起了那个感动了半个世纪的童话《夏洛的网》里面的夏洛。书中的夏洛,深深地打动了我?
这本书主要讲述在朱克曼家的谷仓里,住着一群小动物,其中小猪威尔伯和蜘蛛夏洛建立了真挚的友谊。然而,威尔伯未来的命运却是成为熏肉火腿。作为一只猪,威尔伯只能悲痛绝望地接受这命运了,好朋友夏洛却坚信它能救小猪。它吐出一根根丝在猪栏上织出了被人类视为奇迹的网上文字,这让威尔伯在集市上赢得了特别奖,和一个安享天年的未来,小猪终于得救了。但夏洛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
夏洛是一只灰色的大蜘蛛,她和一只叫做威尔伯的小猪建立了最真挚的友谊。然而一个不幸的消息打破了他们安详快乐的生活:威尔伯将会被做成火腿。在他最绝望时,渺小的“夏洛”淡定地说“我救你”。聪明的夏洛开始为威尔伯织字,她依次织了“王牌猪”、“了不起”“光彩照人”这几个字,并在小猪展览会上,也是最后一次织字“谦卑”。这些字彻底逆转了威尔伯的命运,让他得到“小猪特别奖”和一个安享天年的未来。然而,在一切都圆满幸福时,夏洛默默地去了天堂?
结局的描写很平淡,夏洛与威尔伯告别,夏洛临死前用尽最后力气挥动着前腿,轻轻地说:“再见”,然后她的网随风飘散,那些晶莹透明的丝线,在威尔伯的注视下,一点一点消失于空气中。虽然夏洛的网永远消失了,但她的网演绎的真诚、感动,已深深烙在人们的心中。夏洛敢于为朋友付出。来听听她工作时的自我鼓励吧,“现在轮到织‘起’字了!一横下来!一竖!哔!接上!很好!再一横!下去!现在上来点,到右边去!别急,保持那些线连在一起!整个字再来一遍!好样的!”在简单的言语中,我看到夏洛奋力工作的身影。一只蜘蛛看似渺小,但她用“努力”拯救了朋友的生命。在困难时和威尔伯在一起,这种忠诚,是友谊最重要的元素。通过这段话还能看出夏洛的聪明,她用丝织出了被人类视为奇迹的蜘蛛网文字。
这本书最令我感动的是这段话“你为什么对我那么好,给了我一个美好的未来?可是我从来没有帮助过你。”威尔伯说。“因为我喜欢你。你是一只优秀的小猪。我很高兴成为你的朋友。还有,帮助你使我一生有意义,如果我的生活只有吐丝织网捉小虫,那就太无聊了。”夏洛使我明白“真挚的友谊是最单纯的”。如果夏洛图回报才帮助威尔伯,那他们的友谊会在短时间内结束。友谊的起点就是这样简单。威尔伯的憨厚、可爱、善良感动了夏洛,夏洛很喜欢这头小猪,他们便成为了朋友。他们的友谊没有镜花水月般的梦幻、华丽;但他们之间的真诚、默契和信任却震撼每一个人。“有意义”这三个字让我看到夏洛高尚的理想境界。一只渺小的蜘蛛不受人们关注,但它自尊自爱,把一生的路走的很充实。回首现实,这个社会的很多人满足了物质利益,迷失了人生方向,成为钱的奴隶,或许他们早已忘却实现人生价值,而夏洛没有,她改变了朋友的命运,让生命没有遗憾!
读了这本书,我非常感动,感动这真挚的友谊,夏洛的美好品质更让我感动。在我们的生活里,有一种宝贵的财富叫友谊,它是用金钱买不到的。要是我们的人生里没有朋友,没有友谊,你将会是多么地孤独呀!但是,威尔伯的一生却是那么地幸福,因为它有一个成天陪伴它,而且为了救它而牺牲自己生命的朋友,威尔伯注定不会孤单。
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夏洛和威尔伯之间的友情。一只蜘蛛给威尔伯的第一感觉是可怖的,但是孤独很快就迫使他对夏洛有了进一步了解,并非常惊喜地发现夏洛其实有一颗善良的心。
在威尔伯歇斯底里的“我不想死啊,我不想死啊!”的哀号中,夏洛那一句坚定的“你不会死的,我救你”,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这个承诺,夏洛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其中,直到死亡的那一刻,她不要求任何的回报。
这种友谊是单纯的,只有朋友间无私的关爱与生命中纯粹的.友善。当现实中已经严重缺乏这样的感情的时候,这个故事无疑感动了读者的心。每个读者大概都在羡慕着威尔伯有个夏洛,夏洛有个威尔伯吧。而夏洛的一声“再见”,伴随着曾经的蛛丝随风飘散。她已经在我们心中,留下了一张夏洛的网。
这本书恰好写了一个在一年中发生的故事。农场的四季,如人生四个阶段,悲欢尽在其中;浓墨淡彩,随情节的开阖而变化;最后,繁华和喧闹终于收场,悲剧和戏剧都已过去,只留下平淡的,无尽的人生。
生命是严肃的,死亡也是。夏洛的死不是一个悲剧,因为她的生命已经达到了圆满,夏洛的精神必将被我们一再的“深思”,所以夏洛的灵魂是永生的。不死的。长在的。永恒的。闪光的。不灭的?
友情是光,它将永远存在,不但让生命更有意义,还给你生存的勇气。所以说,没有威伯,夏洛的网就不会那么独一无二的完美;没有夏洛,威伯永远也不会闪光。友谊的意义及价值也就在这里。
假期读后感2
这本书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以其7岁到13岁的生活所为题材的一部自传体小说集。它写了20世纪代,英子一家的故事。它从英子那说不出来的天真与单纯,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人世间复杂的情感纠纷。
书中。那一件件趣事,一句句言语都深深感染着我:《惠安馆》中,小英子并没有因为秀贞的“疯疯癫癫”而感到畏惧,还想尽所有办法,希望秀贞和妞儿母女相认,她的善良、淳朴、富有同情心的本质,都已在我的心中伸根发芽;《我们看海去》中,蹲在草丛中与小偷的约定,又展现了小英子的质朴童真;《兰姨娘》中,聪明机智的小英子又做了一回月下老人,为兰姨娘和德先叔牵线搭桥,带给了她们母女快乐,减少了她们的烦恼;《驴打滚儿》中,宋妈的顽强精神与她重男轻女的思想,也同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爸爸因得肺病而去世了,小英子也就从此告别了童年生活,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书中,不管是人、还是那里的一花一木,他们都和英子建立下了深厚的感情,成为英子永远的美好回忆。但是这些人都伴随着童年的脚步声渐渐消逝了,渐渐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童年的回忆,也就此慢慢破碎,散落了一地。……所以,童年是人生当中最美好,最无忧无虑,最值得珍惜回味的一段时光。童年就似人一样,充满了喜怒哀乐又似一个打翻的五味瓶,酸,甜,苦,辣,咸,这种种感觉都让你品尝到了人生的“第一步。”
童年不仅是人生的“第一步”,也是回忆的开始,也是乐曲的前奏。充满着无限怀念。林海音的童年已经永远地过去了,希望大家珍惜这宝贵的童年,珍惜这一分一秒的快乐时光,充分利用童年的每分每秒。不要留下遗憾……也请大家记住自己的这段纯真的童年时光,记住儿时玩耍的伙伴;记住充满友情的小学校园;记住童年动听的歌声,记住童年的一切一切……
假期城南旧事读后感800字(四)
翻开那一袭墨黑的《城南旧事》,不知为何,我的心情感到沉重起来,一丝淡淡的忧伤笼罩在我的身旁。
这本书是描写旧北京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从童年的骆驼队到爸爸的花落了,中间英子经历了许多成长的变故。也就是这样,一个个人物开始走进故事里:惠安馆内被称做疯子的姑娘秀贞、英子的好朋友妞儿、为供弟弟上学而无奈做小偷的哥哥、常住在英子家躲风声的德先叔、被施家赶出来留宿英子家的兰姨娘、英子家的仆人宋妈、因病去世的爸爸……他们都是英子成长中最重要的人物,也是教会她许多道理的人。
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惠安馆那章。秀贞是英子搬到新家认识的新朋友之一。她天天听着她念叨着小桂子之类的话,使英子很好奇,她觉得假装有一个小桂子很好玩,于是她每天上午偷偷跑去惠安馆和秀贞玩,听她讲小桂子的事。可是似乎胡同里谁都说秀贞是疯子,不许自己家的孩子靠近惠安馆。但是在英子的眼里,秀贞跟其他人家的'姑娘没什么两样嘛。直到有一次,她无意中听到了宋妈说的话,才知道秀贞为什么会变疯的。原来,秀贞和一个借宿在惠安馆的学生相爱,有了孩子,但是他必须得回家一趟,可怕是被他妈扣在了那里,一走就是六年。后来秀贞生下来一个女孩,却被她妈丢到了齐化门城根下,她从那时开始就疯了。英子从秀贞口中得知了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她还告诉英子小桂子的脖子后面有一块青疤,拜托英子帮忙找到小桂子。秀贞的眼睛下面有两个泪坑,英子的好朋友妞儿也有两个泪坑,英子经常把妞儿和小桂子混在一起。直到有一天,妞儿和英子哭着说她不是她爸妈亲生的,说要回齐化门找她的亲生父母时,英子恍恍惚惚地去掀开妞儿的头发,发现妞儿的脖子后面真的有一块青疤。她想让秀贞和妞儿回惠安找她爸去,于是拿上妈妈的金手镯,带着妞儿跑去找秀贞了。秀贞连夜整理好行李,带着妞儿去搭火车。可是英子不舍得妞儿,便使劲跑去追赶妞儿。那天夜里,又下着大雨,英子还发着烧,但她最后还是顶不住了,幸亏刚好遇见了妈妈,她才不至于晕倒在马路上。后来,英子有一次听妈妈说原来那天晚上秀贞和妞儿被压在了火车底下了……英子突然想起了一个人,她那又湿又长的睫毛一闪动,眼泪就淌过泪坑流到嘴边了。本书中的英子用自己稚嫩的眼光看着这个杂乱的社会,对那些复杂的人和事,她有着自己特殊的理解和看法,但她也有分不清的事,像她分不清海和天、好人和坏人的区别,因为她觉得太阳是从碧蓝的大海上升上来的,但是它也是从淡蓝的天空上升上来的呀。而她更有一种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乐于助人的善心,像那次她为了别人家一家团聚,竟把妈妈的金手镯都拿去给别人做盘缠,这是件几乎连一个成人都做不到的事,这让我想起了一句俗话“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想这本书也是林海音为了怀念她的童年而写的吧。
假期读后感3
读余世维的《有效沟通Ⅱ》和《打造高绩效团队》,有三点感受与大家分享:
一、很亲切
以《有效沟通Ⅱ》一书为例,本书共有6章18节,从什么叫沟通、为什么要沟通、怎样才能有效沟通这三个维度,分别介绍了沟通的概念、要素、目的、过程、角度、障碍,以及克服障碍进行有效的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在读书的时候,我感受到的是亲切,因为书中的很多内容都是我们自xxxx年以来通过行政会、教师会在不断接触和熏陶的内容,有的早已成为我们学校管理文化的一部分。
比如:沟通的三要素:基本问题是心态、基本原理是关心、基本要求是主动。我们的校长信箱广开言路,让老师充分表达,尽管有的很尖锐刻薄,很无趣和无理,但仍坚持适时回信与教师会议回复,这就是心态问题。我们有这么一句话已经成为我们的管理箴言:主动沟通也许还会有小麻烦,但不去沟通就一定有x烦,这说的其实就是沟通的基本要求要主动的问题。而且通过主动沟通,确实也就容易达到书中所说到的沟通的几个目的:控制员工行为、激励员工改善绩效、表达情感、流通信息。
比如:关于沟通的过程存在的漏斗现象、沟通的组织障碍中信息过滤问题就是我们管理文化里一直在强调的增强执行力、把信送到;不要用自己懂的语言讲别人所不懂的话和不要贪污信息的问题。书中关于沟通的角度所谈到的'所有的公司总经理、都配有电脑、都开会、都打广告,之所以有的成功的了,有的倒闭了,关键就在于沟通的角度问题。就说开会其实也是一种沟通,会议确定、会务组织、谁参加、谁主持、谁控制、谁发言、谁负责谁追踪等等,这些也已成为我们学校管理文化里面的会议文化。再比如:沟通的方向里说到的,向上沟通的三大建议:其中有两句我们都是很熟悉的:尽量不要给上司出问答题,而要给他出选择题;永远不要只问问题,不准备答案。
当然,很亲切的还有很多很多,《打造高绩效团队》这本书里也有很多,我就不一一赘述。
二、很真实
以《打造高绩效团队》一书为例,本书共6章16节76则案例。这76则案例的切口都很小,很有代表性和说服力,所想阐释和说明的问题也确实在我们的周围真实地存在着:比如团队的建设问题。团队之所以是团队,而不是群体,是因为它具有三大要素:自主性、思考性、协作性。而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现象总是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说起来,团队重要,做起来,都是自己重要;说起来,都想建设团队,做起来,都是别人的不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名为一个团队,实为一盘散沙。
看过之后,我就在反思,我带领的是一个松散型的群体呢,还是一支紧密型的团队?它有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行为规范、共同的行事作风?其中,我扮演的是一个怎样的角色:是一个监督检查型的父母、哥哥、姐姐,还是团队参与型的顾问、合作伙伴、教练呢?我的团队能自主、会思考、肯协作吗?我们这个团队的浮在冰山冰面之上的占10%的愿景和策略相对比较清楚,但是盖在冰面之下占90%的共识、文化、学习、激励的真实面目又是什么呢?
三、很智慧
乘坐座位、会客座位、餐厅座位等细节问题既是有效沟通的细节,也关系团队建设的协作性,所以两本书中均提及了,有时看上去事情很小,但其实这里面的智慧很多,值得走内涵之路的我们关注和学习。当然,两本书里有智慧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如何调整沟通的角度,如何向上、向下和水平沟通,如何应对传言、如何克服沟通的个人障碍和组织障碍,如何利用反馈、简化语言、主动倾听,如何养成积极的讲话态度,如何使用行为语言,如何让上司了解你。如何培养团队的自主性、思考性、协作性,如何解决冲突、化解冲突,如何摆脱停顿型组织,建成变动性组织,如何打造高绩效的团队,如何进行团队激励等。这些很有智慧的做法通俗易懂、操作性强,非常值得一读。
当然,这些智慧,包括我们很亲切的已经成为我们学校管理文化一部分的这些智慧,显然也是别人不断学习和长期实践积累的结果,团队精神是学出来的、支持是团队合作的温床!一个成功的团队没有失败者,一个失败的团队没有成功者,一荣不能俱荣,但一损必定俱损。所以,从点上来说:我们每个人都努力做最好的自己:树立全局与大局的意识、养成学习与积累的习惯、反思自我和工作的价值、培养宽容与合作的品质、践行自动与自发的理念。
从面上来说:我们要努力打造高绩效的团队。一是要加强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打造学习型校园。正如施校长所说,一个人爱上了读书,他就成功了一半。如果我们的行政管理者、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学生都爱上了读书,我们的事业也就成功了一半。现在,我们已经具备了读书学习的政策环境,今后,要加强对读书学习的规划、组织和指导,建设学习型的管理团队、学习型的级部、学习型的班级;二是要以文化建设为载体,加强团队建设。一个真正的团队由目标(Purpose这是团队存在的价值)、人(People团队目标需要靠人去实现)、团队的定位(Place包含团队与个人定位)、权限(Power明确组织对团队的授权)、计划(Plan确保团队目标的达成)这五个部分构成,我们要以文化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明确我们三年、五年的目标,进一步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准确进行学校发展定位,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各层面人员的责权利,用计划及计划落实的反馈来确保团队愿景的实现。
相信只要我们把每个人的智慧,汇集成团队的智慧,我们清河中学的教育理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假期读后感4
暑假认真读过学校发的暑假学习资料,收获颇丰,下面就三篇文章一一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首先谈谈第一篇文章“工作意味着责任”。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既然是社会的一员,就要通过各种方式证明你的存在。工作就是主要工作方式之一。每个人大多数时间是和工作打交道。工作意味着责任,责任就意味着付出。俗话说的好“在其位,谋其政,成其事”。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分工不同,面对的职业和岗位也不同,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既然工作了,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知道自己的责任是什么,要有这样的信念,在工作中勇敢的负起责任。作为一名教师,教师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主要体现在如何教和育上。教师的责任性主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因为学生是整个教育环节的主体。上好每一堂课,关心学生,尊重和了解学生,让学生的身心和思想得到全面健康发展。这就是教师的责任所在。
其次谈谈第二篇文章“也谈班主任”。虽然没做过班主任,但对班主任工作还是有认识的。班主任工作相对教学工作而言是比较琐碎和繁杂的,但是非常重要。一个班就相当于一个大家庭,班主任就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家长就要对这个大家庭里的每个成员负责。所以班主任是整个这个大家庭的管理者和实施者。作为一个班主任,我觉得最重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班主任需要全面认识每个学生。
俗话说的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全面准确了解每个学生,才能很好的因人而异开展工作。所以班主任关键要有“阅人的能力”,即敏锐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其次要有很强的说教能力。班主任主要的教育方式是“说教”,“说教”的重点在有效性。即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说教效果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感染性。经常看到班主任在办公室里教育学生,话是说了不少,但很多话是废话,没有效果,学生表面是接受了,但潜意识里并没有接受,这样其实是没有效果的。
二、班主任要学会如何有效管理班级
1、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情况监督
建立班级常规制度容易,关键是制度的落实、执行和监督。这就要求班主任运用自己的智慧来进行管理。
2、精心培养和使用班干部,使各班干部各司其职,分工明确,班主任发挥宏观指导作用即可,但班干部的选拔和任用应以大多数学生的评价考核和认可度为标准,班主任要及时进行总结和反馈
3、创建班级文化氛围,塑造班级凝聚力一个健康、团结、向上的班集体是必须达到的。班主任在指导班干部,组织开展一些活动时,要突出活动的实效性和有意义性,形成自己的班级风格。每次活动主题要鲜明,而且活动不能流于形式、走过场,活动开展后要能对学生有意义并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回味。
4、班主任要具备协调和沟通各种教育力量的能力。
三、加强班主任自身素质和修养
班主任的权威要用自身的各种能力让学生信服并心悦诚服的服从管理。这就要求班主任既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面,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一言一行要起到榜样作用,还要具备多种能力,使之具备偶像的号召力。
最后谈谈第三篇文章“课堂效率=教学进度×学习接受度”很赞成和认同课堂效率等于教学进度与学习接受度的乘积的说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教书育人最终的教育效果很大一部分是来自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课堂效率。一堂课是否有效率或者效率高还是低,个人认为更多还是取决于学生的接受度,当然还有教师的教学进度。
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学生是主体,最终效果要靠学生来体现。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和内容,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并引起学生自己的思考。很多教师一堂课填鸭式的灌输知识,讲的口干舌燥,把自己累个半死,以为这样学生就知道的越多,还很高兴,殊不知学生往往不领情,相反有时可能还有抵触情绪。你讲的再多必须得考虑学生的消化和吸收能力,即学生的接受度。当教学进度过分大于学习接受度时,无异于揠苗助长,课堂效率是很低的。
因此,要让课堂效率最大化,肯定是教师和学生的努力与投入,使教学进度和学生接受度达到一个平衡点,相互照顾对方的进步,将过量的教学进度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接受度,或者将过量的学习接受度用于促进教师的教学进度,才能是课堂效率最优的选择。
假期读后感5
读完巴金的激流三步曲《家》、《春》、《秋》,我感受最深的是封建旧体制对人们的毒害是那么深重,但另一方面让我庆幸的是,仍然有拥有挚着的新思想的人,如小说中的觉慧、觉明等。
旧的封建礼教就像一把无形的利刀,它杀人于无声无形中,死在它下面的人不计其数,小说中的鸣凤就是这样的。她为了维护自己的那份真爱,在求救无援的情况下跳湖自杀,为的只是不愿嫁到冯家做姨太太。一条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没有了,可是她的死根本就动摇不了那庞大的、腐朽的封建礼教的根基,它仍然昂着它那颗吞食过成千上万的生命的头。
爱情在任何小说中都不会缺席,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在旧的封建社会中,自由恋爱根本想都不能想,可是它还是在觉明和琴那里存在了。在小说中,他们都是拥有新思想的人,他们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拒绝接受封建家庭那种愚蠢的包办婚姻的制度,勇敢的寻找自己的真爱。其实,在我看来,觉明和琴的结合,更甚至他们成为拥有新思想的人,都得益于觉慧,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想从以下四点阐述一下自己不成熟的见解。
第一点,觉慧学的是英文,我们都知道,那个时候学英文的`人在别人眼中都是另类,可觉慧不管,他和觉明一起都学。高老太爷根本就不赞成他们学英文,不过也没有明确地反对过。当然,这一点不足以说明觉慧要比觉明“新”,因为觉明也学英文,但至少可以说明觉慧是个拥有新思想的人。
第二点,觉慧对下人很尊重,他很不看好那些对下人呼来唤去的人。如他听到他的妹妹训斥丫鬟鸣凤,他就十分不满。这并不是因为他对鸣凤有爱慕之情,因为那是在这之前发生的。而对于这一点,觉明并没有任何察觉,他似乎已经习惯了。
第三点,觉慧是帮助觉明成功逃婚的人。要做到这一步是多么的不容易,因为这不仅需要勇气和胆量,还需要周密的策划,而觉慧做到了。他叫觉明不要忍气吞声的接受长辈们的安排,不要再做第二个向他们的大哥觉新那样的牺牲者,当然,觉明自己也是不愿意的,可是他并没有想过要逃婚,是觉慧鼓励着他,使他付出了实际行动。我认为这一点足以说明觉慧要比觉明“新”。
第四点,觉慧是第一个离开家,脱离封建大家庭到外面寻求新时代的人。他虽然身在远方,但却不望把外面的世界用信的方式告诉给家里的那几个兄弟姐妹们,他在无形中向他们传播新思想,使他们开始在封建大家庭中站起来。
觉慧在《家》中走后,在后来的《春》和《秋》中就很少提到了。觉明开始代替觉慧,成为了高家大宅院的新思想的游说者。的确,他功不可没。他让他的妹妹淑英、淑华在旧的封建大家庭中站了起来。淑英和淑华本来只能在大宅院里跟着一个老教书先生学那一套成旧的伦理道德,可是她们在觉明、琴和觉慧的影响和鼓励下,开始学英文,开始去学堂,后来淑英还去了觉慧那里。更值得高兴的是,他们对长辈的不满开始用嘴说出来了,不再只是埋在心里或在背后发牢骚。如觉明和淑华配合默契地对陈姨太和四太太进行“教训”,把她们骂地真是太痛快了,让我十分欣赏。我真是感谢巴金,因为他要小说中出现了一个伶牙利齿、豪气冲天、不“中规中矩”的淑华!
琴是小说中唯一幸运、幸福的女子。因为她不仅拥有自己的爱情,而且也有体谅自己的母亲,不像淑真那么命苦,淑真就是不能再忍受母亲的打骂挑井自尽的。她也不像淑英和惠那样,不用忍受家庭带来的压力,也不用忍受那一套套成旧的发霉了的旧礼节。她可以大大方方地去学堂上课,虽然是女子学堂,但她毕竟迈出了封建礼教约束女子的大门。在觉明的鼓励下,她又担任了报社的工作,她和觉明相互帮助,相互鼓励。他们还一同努力帮淑英度过了难关等等。
而小说中悲苦的女子也不少,像惠、梅、大嫂瑞玉等等。可恶的封建礼教!愚蠢的那些满口伦理道德的人!
觉新是小说中让我又恨又怜悯的人,恨他是因为他做封建礼教的奴隶,怜悯他是因为他是个被封建礼教毒害的人。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大男人,作为一个拥有高学识的年轻人,他竟然毫无怨言地放弃自己的大好前途,接受祖父安排的婚姻娶了一个自己根本不认识的女人,过着毫无生气的日子。但老天也并不变本加厉,他娶的那个女人心肠十分好,是个很好的女人,可是她最后还是死在封建礼教的刀下。而觉新并不幸运,他的两个儿子都夭折了,这也许是对他屈从于礼教束缚的惩罚。作为一个有高学识的人,他应当有反抗的细胞,应当有追求自己人生的渴望,可是,他老是说自己这一辈子完了,整天过着颓废的生活像在为他人而活。梅是他喜欢的第一个女人,可是他并没有保护到她,她死了;他的妻子瑞玉是他喜欢的第二个女人,他也没有保护到她,她也死了;惠是他喜欢的第三个女人,他仍然没有保护到她,她同样死了。翠环是他喜欢的最后一个女人,翠环是幸运的,因为小说结尾的时候,他们成了亲,觉新并发誓要为自己而活了。我想他们应该是幸福的。
高家大宅院最后被卖掉了,又是一个庞大的封建大家庭分崩离析的典例。这不是悲剧,我认为是这样的,因为它的分散,不正预示着封建社会也要瓦解,新时代的曙光将要到来吗?
小说的结尾是很圆满的,虽然有人喜有人忧,但该喜的人还是喜了,该忧的人就要他们去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