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
甘肃省民勤县东关小学刘晴选733300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的。在推进课堂素质教育的今天,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有效教学方法与技术的运用,对于每一位教师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小学科学;情景;多媒体;实验
正文: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无误地完成教学任务”每位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要怎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的效率呢?本文从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有效问题情境创设、多媒体的充分运用、材料的有效选取和组织等几个方面入手探讨了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正确处理教材
综观《科学》新教材,课本图文并茂,这样的教学设计非常适合小学生的学习。只有教师真正钻研教材,不断地创新。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理解和挖掘教材编写者的设计意图,教学中才能够熟练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内部深层次的含义、熟练运用教材。如果教师把握不了探究的重点,往往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上到哪儿算哪儿,把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安排成两个课时。试想一个学期有几节机动课的时间可以让你把剩下的另一课时补上? 教师研究并吃透了教材,才能真正把握教材编写意图,抓住教学重难点,找准活动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才能确定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
如《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教材实际安排了4个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以下调整。删除第一个观察物体(砖块和木块)是沉还是浮的教学内容;教学从第二个观察更多的物体是沉还是浮开始;重点研究“改变物体的大小、轻重,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的第三个教学活动中;第四个思考与讨论可结合在第三个活动中进行,这样将四个教学活动合并成二个教学活动,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去解决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有利于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动手操作、提出问题、思考与讨论问题、直到最后的解决问题。
二、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作为科学教师就应当善于在课堂教学中,把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作为自觉设计教学过程的产物,从而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始终,以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利用科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科学是一门以实
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科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模拟或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在教学时,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动手,自己去探究、实践、创新,这样才能深刻地理解科学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实验是一项兴趣盎然的活动,创设实验情境,科学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时,老师一上课就拿出一个马铃薯和一根吸管对同学们说:“同学们谁能把这根软软的吸管扎在马铃薯上?”孩子们一听,争先恐后地举手。当一个孩子好不容易才把吸管扎在马铃薯上时,老师一把拿起吸管毫不费力地扎穿了整个马铃薯。一下子,孩子们惊呆了,全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他身上。老师告诉孩子们他只是利用了一些空气的特征而已,再顺理成章地抛出要学的内容——“我们周围的空气”时,孩子们对“空气”的兴趣空前高涨。在接下来的实验中孩子们积极、主动,充满热情地完成了一个个实验,孩子们的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通过当场实验演示操作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有利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研究和分析,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奇异的实验现象能触动学生的内心,促成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使学生马上集中注意力,为后面主动探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灵活教法,组织活动
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科学课教学中,学生的基本认识活动主要有观察、实验、考察和讨论等,指导学生通过多种认识活动学习科学知识是我们必须运用的教学方法。科学课教学活动的突出特点,就教学活动中明显的阶段性。每一节课中,学生学习的过程都要经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程几次飞跃过程,根据每节课知识生成的认识特点灵活选用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高效的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在《物体颜色》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实验法教学,指导学生观察光线通过三棱镜后出现的不同色光,再指导学生分别研究七色光透过不同颜色的玻璃后的结果及各种颜色的物体反射太阳光的情况。几个实验中,学生自己设计、自己操作、自主探究、整理分析、形成结论,一方面指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另一方面教给学生探究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充分运用多媒体
教学媒体是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经常要用语言、板书、挂图、模型、实物以及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来传递教学信息,它们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媒体,具有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等特点,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合理的采用媒体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又可以开扩学生的视野,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能够极大地提高感知效果,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如在教学《食物链和食物网》之前,先布置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观察校园花坛。上课时,教师运用用多媒体手段将校园的一个花坛“搬”进了课堂,问学生:这个花坛中可能有哪些生物?接着老师请一位学生上去找一找花坛中的生物。利用电子白板技术,学生用电子笔点住图片的某个位置后,屏幕上马上显示出放大了的图像,那是学生找到的树叶、七星瓢虫、小鸟、蚯蚓等生物。多媒体技术将花坛“搬”进课堂,生动地模拟再现了学生课前观察过的校园环境,让孩子们近距离观察到了校园中丰富多彩的生物,还能将画面放大和缩小,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探究花坛中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上,真可谓得心应手。
五、有效选取和组织材料
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探究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探究材料的选取,而有结构的材料能提示科学概念,能反映自然现象的某种关系,能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探究,从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材料的选取方面要多考虑材料的趣味性,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材料,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对自己选择提供的材料一般比较感兴趣。如在教学《认识常见的岩石》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收集的岩石。在教学《花、果实、种子》一课时,可以布置每个同学带一个果实,课堂上,茄子、辣椒、黄瓜、角荚、番茄、桃、花生等植物的果实琳琅满目,成为学生探究最好的对象。其次,学生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探究活动感兴趣。如科学活动课《玩具里的科学》,让学生回家准备一些玩具,先初步探究一下自己玩具的科学奥秘,课堂上介绍给同学们听,再集体讨论,共同挖掘玩具里的科学奥秘。面对自己心爱的玩具,学生兴奋异常,课前准备十分用心,课堂交流精彩纷呈,课外延伸热度不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六、多种渠道开展实验
除了做好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我还尝试开展除课堂实验以外的多种形式的课外实验,这些实验一般是指那些简单易做的,取材容易的,没有危险的,或是长期坚持的,用一些简单的器材可以独立完成的实验,因为课外实验和学生生活关系更为密切,更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继而将其培养成习惯。例如,在教学《种子的一生》一单元时,我让学生在家里自己种一些植物的种子,让他们每天观察种子的变化。由种子到一株幼苗,再到一棵成苗,直到开花结果,并收
获种子,每一点的变化都让学生细致地观察并作详细地记录。最后,将所有学生的实验成果都拿到课堂上来进行评比。这不但让学生完成了实验任务,培养了学生的热爱劳动的习惯,懂得了植物生长的一生,而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仔细观察和认真实验的习惯。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只有用科学的方法实施科学课教学,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科学课程的改革实践中,才能使小学科学教学向着更有益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方向健康发展。参考文献:
[1]李燕.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学教师),2010.1
[2]韩胜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创新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3
第二篇: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
当前,我们农村小学的科学教学受教师专业素质和实验条件的制约,状况颇为尴尬。一些教师主要采用课堂讲述的方法,只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忽略科学过程,在教学中明显表现为“过程缺失”。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成为核心理念。因此,我们要让“动手做”、“做中学”为特征的探究学习形式日渐成为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让学生亲历以探究方式进行的科学实践活动和过程。做起来、动起来,我们的科学课才会精彩纷呈。
一、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从野心或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诚产生。”这都说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重要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是每一节科学课成败的关键。对此,新课的导入必须创设一个愉快、乐学、善思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乐于参与到科学学习中来,对科学知识产生悬念、渴求。同时学生又在情景活动中进行发散思维,提出问题,这样的问题符合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本课的学习中心,使学生在短短的时间里沉浸在渴求知识,探索未知,乐于实验观察的氛围之中。
好的科学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注重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就会积极主动、专心致志而且津津有味地去认识事物和现象,把学习看成是自己的愿望和需要。每节优质科学课,都有一个好的开头。一个引入入胜的开头,是教学成功的一半。
例如,教学《加热和冷却》一课,上课时,教师在玻璃黑板上用酒精写上“水飞了”三个字,在短短的十几秒钟内,“水飞了”三个字就“不翼而飞”了。正是由于所写的三个字“不翼而飞”而在学生脑海中造成悬念,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由此他们会提出:“水”为什么会“飞”了的问题?这样,就驱使他们去探究“水”是如何“飞”了的。
再如,教学《摩擦力》一课,先让学生做两个实验,一是在光滑的平整的桌面上拉动木块,二是在粗糙不平的桌面上拉动木块,让学生观察其结果,并立即提问“刚才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启发学生思考、比较。
又如,教学《简单电路》一课,教师对学生说:“你能利用桌上的材料使小电珠亮起来吗?把你每次实验的方法和结果用画画或文字表达在白纸上,看谁试验的方法多,失败的次数少!”这样,可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激起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因此,我们感受到,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采取不同导入方法,可以使每一节科学课的“起调”有新意、有趣味,引人入胜。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科学课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谈话交流、创设情境等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起探究的欲望,引领学生主动而积极地走向预期的学习目标。
反思我们的教学实际,我们感到:提出问题是小学科学课科学探究的重要内容和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担负着发展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的任务,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同时也是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激发孩子求知欲的关键环节。一个好的问题,不管教师提出还是学生提出,重要的在于提出问题的环节能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能不能使他们有好奇心,能不能产生探究的欲望。还要重视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产生新的问题统领教学全程。
二、大胆猜想,蓄力待发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低估学生学习的潜能,总不放心学生,认为这样学生可能不行,那样学生可能做不好。这种低估学生潜能的做法当然是不可取的,因为学生的好奇心正是探究的起点,而猜想、假设就是解决问题的侦察兵。猜想、假设无论被证实,还是被证伪,都具有推动认识发展的作用。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现象,并引导学生之间相互争论,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进步。
如:在教学《电磁铁》时,教师提出了“电磁铁磁力大小可能会和谁有关呢?”这一问题让学生解决,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可能与铁钉的粗细有关,有的说可能与导线的圈数有关,有的说可能与电池的电量有关……,对学生的种种猜想,教师并不急于肯定或否定,而是对学生积极思维、敢于猜想予以表扬,并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去验证,很自然地过渡到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这一科学课的重要环节。
又如,《摩擦力》一课,为了解决“在刚才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的问题,教师又让学生进行多次实验、观察,学生提出这样的假设:①光滑的台面容易拉动,粗糙的台面不易拉动,因为阻力不同;②光滑的台面拉动时橡皮筋短,粗糙的台面拉动时橡皮筋长,因为阻力不同;③拉动时力有大小,因为手中的力有大小等。学生提出的这些假设说明对问题的答案有了一个比较肤浅的认识,虽然正确与否心中无数,但从感性认识上升为初步的理性认识的过程中有了一个比较大的飞跃。这是科学课所显示的优美“旋律”,扣人心弦,保持兴趣,探求知识的作用,学生也乐于实验,乐于观察,乐于思考。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提出问题后,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前面学过的内容,学生还是能作出有“根据”的预测的。对有些假设,教师可以作指导性提问,包括一系列可以预想到的,用来指导学生思维过程的教师提问。学生在教师指导性提问的帮助下,在讨论结果的基础上,生成的假设,会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假设,而不是科学性不强的臆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指导者,不要对学生进行过多的干涉,即使有时学生的假设看起来相当幼稚。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的环境,以避免抑制学生的讨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的注意偏离了问题本身,教师不妨给予简单的提醒,但这种提醒决不能干涉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如何从过去的知识经验中找出着眼点,找出思考问题的路径,使假设尽可能清晰地表达对现象的解释。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对众多的假设进行筛选。
三、放开手脚,自主探究
放开手脚是指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解放学生的大脑和双手,让他们大胆地探索,放手地操作,自主实验。当学生在明确研究的问题,并这作出恰当的假想后,让学生依据自己的思路设计实验,或根据课本的图示组织实验。对于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则可采取“自助餐”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提出研究课题,自己准备实验材料,自行实验。只要没有危险或不安全的因素,一般情况下,教师不作较多的指点,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如果实验失败了,可引导他们自己去查找原因,或看邻组同学是怎么做的,以“兵教兵”的形式来修正改进自己的实验。
遇事有主见,独辟蹊径,是科学创新精神的表现。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的核心,也是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获取知识的根本所在。在实验活动中,教师可启发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这样,会给学生提供很多求异创新的空间。例如,固体热传导的本领是不是都一样?学生利用师生共同准备的凡士林、猪油、润面油、火柴梗、小木棒、筷子、小竹棒、塑料尺、钢尺、细铜棒、细铝棒、蜡烛、酒精灯等材料进行实验。有的学生用猪油把火柴梗粘在小木棒、筷子、细铜棒、钢尺、细铝棒上后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有的学生把小木棒、小竹棒、细铜棒、细铝棒、瓷匙一一放在点燃的蜡烛上烧,看是不是烫手;有的学生将小木棒、玻璃棒、小竹棒、细铜棒、细铝棒均卷上窄纸条分别用3~5秒钟的时间放在蜡烛或酒精灯上看是否燃烧;有的学生把上述物品都放进热水杯里,摸摸另一头是不是发热等等。学生不停地操作,不停地思考,就会不断有新的创造。
好多科学课上,教师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活动的机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学科学、做科学。对于实验的要求与步骤,老师不直接把课前准备好的条文出示给学生,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实验的步骤与注意点,教师给予适当的修正,这样的实验过程,更利于学生掌握,做起来更得心应手。在这种行为参与的过程中,注重“经历、体验和发现”。课堂因学生的动手体验而精彩。新课标确立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宗旨,“科学素养”的内涵主要包含三方面,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方法与科学能力;科学行为与习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是科学素养的核心。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至关重要的,但良好的科学素养是不能靠外部的灌输得到的,而是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逐步获得的。在这一宗旨下,探究既让学生获得准确的科学知识,又让他们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既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又培养他们科学的自然观。实验显然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非常有效的途径,也是学生模仿科学家进行探究的重要方式。当然,在实验过程中不但要提倡自主、民主、开放、创造性的探究,也要指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规范化操作。有时实验时往往因仪器多,材料多,实验的步骤多,产生的现象多,学生不容易掌握整个实验的全过程。教师应事前明确指导学生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必要时把实验全过程分解成若干个大的步骤,给学生有个清晰的思路,关键的步骤教师还可以再作分解,作必要的示范。教师示范时操作要规范,遵守操作规程,要求学生操作时也要遵守操作规程,强调规范化。这对安全或是对取得实验效果来说都很重要,对培养学生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也很必要。如实验中如何点燃、熄灭酒精灯,试管夹夹在试管的什么位置,加热时试管口对何方,如何转动试管,加热完后怎样放置,怎样取下试管夹等等,教师都要具体指导。学生开始做实验时操作不好,甚至有失误,这是正常的,只要教师耐心指导,遵循循序渐进原则进行,学生最终会按教师要求有条理地进行实验。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实验由教师设计,实验的步骤由教师一步步演示,学生按部就班,或是教师给的材料仅仅是教师预想中的实验材料,就整个设计实验、验证的过程中,学生看是参与了,其实质是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其心智活动很少。我们认为:实验设计、验证的方案可由学生自己提出,教师适当地指导,学生的方案有对有错,对了要给予鼓励,错了鉴别、分析原因,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在操作过程中,如发现违反操作要求的,老师要及时予以纠正。其设计实验、验证的过程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四、实话实说,鼓励创新
实话实说是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的表现。科学课要在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中,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思想。汇报交流是学生通过体验探究,对知识的理解进行说明、概括的过程。一般以小组代表汇报探究信息,然后全体讨论初步形成共识,再小组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验证,得出明确结论。在教学改革不断发展的今天,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各持已见,正在被我们所日益接受和提倡。我们的教师不再坚持自己的唯一的标准答案,不再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也不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而是努力地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或许学生的结论是幼稚可笑的,或许学生的结论和老师的标准是有一定距离的,但这些探究后的“发现”才正是学生所需要的,哪怕学生所取得的“成果”是微乎其微的。
例如,教学《加热和散热》一课,学生分组进行“水的沸腾”的实验,汇报观察结果,有一小组学生代表汇报水沸腾的温度是102℃,另一小组学生代表反映水沸腾时他们的温度计只显示98℃,教师听后并去看他们实验装置上的温度计,情况均属实。于是就表扬了他们如实汇报实验结果,同时引导他们找其原因,说明这可能是温度计质量问题,调换温度计继续实验,结果他们都测出水沸腾时温度是100℃。培养学生从小不说假话,不说空话,重在长期习惯的养成。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宗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应体现在自然课堂教学过程中。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加强创新教育,已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在科学教学活动中应着重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要怕学生行为“出格”、“节外生枝”,要善于对待他们的奇特思维巧妙操作,鼓励他们标新立异。教学《电磁铁》一课,在进行怎样增强电磁铁的磁力,以吸起更多的大头针的实验时,有的学生不是增加电池,也不是用增加线圈匝数去寻求增强电磁铁磁力的方法,而是把小铁钉换成大铁钉,继而又换成铜钥匙、铝钥匙、圆珠笔、铅笔做芯进行实验,有的学生想用粗导线与细导线作对比等。教师不但没有阻止他们的做法,而且对他们的做法表示出耐心,善待他们的行为,引起了已做完实验的其他小组的学生的关注并认真地向他们学习。学生积极的动脑动手,实验的热情高涨,教学效果很好。
实践证明,要真正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效率,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是提高科学课课堂效率的必备条件,而有效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尤其重要,除了课前组织学生搜集本课的相关资料,课后的拓展延伸可更好地增强学生的研究兴趣,巩固提高课堂效果。针对课堂出现的问题和疑问,积极鼓励学生课后,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和进行有关的实验,继续探索和研究。这种课后的自觉行动,对于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是很有裨益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始终把科学课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融为一体,依托《科学》教材,在课后展开创造性的科技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采取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自行探究、学会汇报交流乐于课外探究,学生就能更切实地自主探究、亲历科学了。坚持让学生“动手做”、“做中学”,科学课的实效性就会提高;也只有坚持让学生“动手做”、“做中学”,我们的科学课才会精彩纷呈
第三篇: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其次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情感的交流。再次要巧妙运用现代化的媒体手段,使课堂活起来。另外还要创设一些情境,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让他们想学、乐学、学会、会学,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在小学教学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也就是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在日常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小学生的特点,了解数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在此基础上运用适当的手段,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首先,教师要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通俗地讲,就是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应该合理地安排一节课的信息量。对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要进行区分,由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思维发展水平不一样,因此相应的教学进度也要区别对待。其次,教师要准确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这样能够避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情感的交流
教师在课堂上的情绪好与坏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中,教师面带笑容真诚面对每一个学生,会给他们一种亲切感,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以良好的心态参与到教师组织的课堂学习之中。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给予鼓励和表扬,善于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多给他们展示的机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三、巧妙运用现代化的媒体手段,使课堂活起来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等让教师授课的内容变得充实、新颖、有趣。比如在教学“吨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吨”,了解“吨”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1头犀牛重1吨、1条蓝鲸体重能超过150吨、一列货车每节车厢的载重是50吨,一艘轮船能装6000多吨货物,一辆坦克的质量超过了30吨”等等。由于这些实物不可能真实摆在学生面前,学生很难在头脑中对“吨”形成表象的认识。通过媒体课件的展示,教学内容更丰富了,更形象直观了,课堂也更富有情趣了,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四、注重动手实践,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数学教学要取得好的课堂效率,必须要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消化、贯通;也才能使学生在“触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比如在教学二年级“角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能充分认识角,我设计了“摸一摸”、“说一说”、“辨一辨”、“画一画”、“找一找”、“制一制”等活动,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感知、理解新知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五、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时,我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北京申奥成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被铭记于心。
情境的创设还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也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例如,在教学三年级“吨的认识”一课时,为了能让学生充分体验1吨的质量,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环节:“找两名同学,让其中一名同学把一袋25千克的大米从教室的一段背到另一端,来回往返,直到背不动为止,另一名同学为他数一数背了多少回。其他同学认真观察,看看这个同学的表情、动作等有什么变化。”要求一出来,同学们擦拳磨掌,跃跃欲试,一下子来了兴趣。通过欢乐的游戏,使同学们真正体会到1吨比1千克重得多。这一游戏情境的创设,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都牢牢地吸引过来,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和观察,更深刻地认识了“吨”这个质量单位,帮助学生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六、合理运用学具,把知识化难为易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数学问题时,一定要注意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用操作、实验等方法进行形象思维。教学中利用学具操作,正是这个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体现。比如:三年级的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十位上除后有余数的情况,如:52÷4,学生对十位上余下的数要和个位上的数结合起来再继续除难以理解。我在教学中就利用了摆小棒的方法,很自然地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我先让学生摆出52根(5捆和2根)小棒,然后提出“要把它平均分成4份,怎样分?”,学生很快把5捆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摆出1捆(1捆是1个10,因此在十位商1)。此时教师又抛出了第二个问题“剩下的1捆零2根小棒怎样平均分成4份”,由于小棒就摆在学生们面前,因此他们一下子就说出“把1捆小棒拆开分”的方法。这样通过摆小棒体会剩下的1捆继续分,使学生感知到有余数的除法继续除的算理,以此让学生把动手操作和竖式相对照,数形结合,从有形的具体思考逐步过渡到数的抽象思维,从而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了算理。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高效课堂,是当前课改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的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大胆地实践,不断总结,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四篇: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
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之我见
资阳市雁江区雁江镇周祠小学李英
要提高小学教学质量,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如何提高课堂效率?下面我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种方法: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求知欲,思维能力,有利于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
1、根据教学内容营造气氛:
教学内容是创造课堂艺术氛围的凭借和依据,教师要努力使课堂气氛与教学内容的情调一致。教学内容对教学氛围的营造,起着定向的作用,因而教学气氛应当因文而异。
2、研究知识难度,让学生在成功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一般来说,如果课堂教学的知识难度超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脱离了原有知识基础,学生就会迷惑不解,产生挫折和失败感;如果知识过于简单,学起来毫不费力,学生就会感到厌倦,激发不起学习兴趣。事实证明,只有难度适中,学生经过努力能够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学生就会本着一种高潮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这样在课堂上就易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学生是否有学习语文的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那么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情景,培养兴趣。教师应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让学生自己主动地获取知识。如同叶圣陶所说的,把它比作一扇门,让学生自己走进去,动脑、动手、动口,寻求真知。教学实践中教师起提示或引导的作用,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样就好比是一潭死水活起来,师生就会充满活力和智慧。学生愿意学,1
并能熟练掌握所学知识。同时结合课文内容展开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分组讨论、比赛朗读、讲小故事,说与课本有关的小笑话,分角色表演等。使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爱好、求知欲得到充分的体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愿意学习,主动地获取一些知识,教师再善于因势利导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愉快地学习。
三、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
课堂教学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核心环节。我们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形成了一个好的教学方案和设计,要付诸教学实践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效,必须依托课堂教学,没有一节节好课作支撑,再好的教学策略也只能是无效的处方。进行教学设计是实施“有效教学”最起码的要求。
1、全面关注“三维”目标。
现代课程理论和改革的基本理念是:能力发展是核心,知识、文化积累是基础,情感态度养成是灵魂,是保证能力发展和知识、文化积累的必要条件。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课程目标,都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提出来的,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和立体感。三维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是一个完整的人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素质建构的三个侧面。因此,课堂教学应该全面关注三维目标,并将它整合于统一的教学活动过程之中。
2、真正全面关注学生。
(1)关注学生课堂上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觉得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更要关注他们在课堂活动中所表现的情感和态度。在教学中,我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在课堂上,时常有个别学生自我控制力差,搞小动作,遇到这种情况,我不会大声呵斥他们,而是突然停止讲课,以目示意,那些不注意听讲的学生此时一定会抬头看,发现老师正看着自己,心中自然会明白该怎样做。这样,课堂秩序稳定,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保护。课下再找这些学生谈心,耐心说服教育,在指出其不足的同时,多一份鼓励,多一份信任,多一份赞扬,这些学生大多能乐观,愉快地改掉缺点。教学中不忘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努力把微笑带进课堂,把表扬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不轻易批评学生的活跃好动,巧妙应用激励性语言、动作、神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创新欲
望,使课堂成为学生自由挥洒的天地。
(2)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独特领域,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由于我校处于城乡结合处,班上孩子多半是务工子女,他们来自四面八方,性格、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教学。比如,我在教学了《地震中的父与子》和《游子吟》这两课后,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地感受父爱母爱的伟大,从生活小事中发现父爱母爱的平凡而伟大,于是我找了朱自清的《背影》、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印发给学生,并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在课堂上阅读,让他们可以结合这几篇文章写批注、写读后感、也可以用朗读的形式,用自己声音传达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讲讲父母爱自己的小故事,班上有喜欢写诗的孩子,他们也可以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感受等等,在这次教学中,由于我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学习效果很不错。
(3)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
每个学生都有才,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成功,这是教育的真谛。孩子们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教、学双方都要付出心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知水平还存在一定局限的学生,需要我们去关心、呵护,去尊重、引导,而不是“拔苗助长”、“越俎代庖”。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借助文本内容、用教师具有感染力的语言等去注意影响好学生,打动学生,让学生逐步经历丰富的情感。
四、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技巧
教师要充分利用面部、眼神、语言、肢体等传递自己所获得的情感,信息,要将自己融入课堂,全身心地投入,对文本的理解要表现出最纯最浓的真情。只有你的情感真诚,学生才能真正被感染。
总之,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教师不仅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合理地运用教材,研读文本,还要注意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向同伴学习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效率。我想,既然我们已经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我们就应该而且必须有责任、有信心、有准备去接受社会给与我们的挑战,做新课程推进的完善者和促进者。
第五篇:提高高效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
提高高效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
永寿县仪井镇中心小学王伟伟
【内容提要】高效课堂是建立在学生充分的基础之上的课堂,通过学生的预习,找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并逐渐培养学上的预习意识,变厌学为乐学、被动学为主动学。当前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而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加之缺少形成这种意识的氛围,而合作学习无疑是这种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新课程要求教师有新的课堂行为,而教师对课堂的最大影响,是营造和谐气氛和对学生发展的激励,教师要为高效课堂的实施建立一个合作、适应学生需求的、轻松的课堂气氛。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学效率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构建高效课堂,关键是要更新教育理念,用新的观念来武装头脑,用新的理论来指导实践。高效课堂就是要让教师和学生充满激情,让学生得到知识的灌溉,让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价值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体现高效课堂不应是沉重的,而应是生动的;不应是形式,而应是多元化的;不应是痛苦折磨,而应是崇高的享受。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关键在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应怎样做才能提高高效课堂教学效率呢?这是一个深刻的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个授课老师可能都有自己的见解,我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摸索、总结,也有一些可能尚不成熟的看法。
一、重视课前高效预习
高效课堂是建立在学生充分的基础之上的课堂,通过学生的预习,找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并逐渐培养学上的预习意识,变厌学为乐学、被动学为主动学。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准备。做好课前预习,既是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准备,又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发现真正能得到思考的只是一小部分学生,很多学生是还没来得及有自己的想法,就被别人的答案替代了。久而久之,他们就形成了一种惰性,上课只是坐着等结果,从不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他们课前没有预习。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和抓好课前预习。使他们熟悉课堂内容,有思考的时间,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是,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未必就让学生喜欢预习;积极参与预习,更不等于有效的预习,为了提高他们的预习效果,必须做到:一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二要有针对性的设计适合于不同层次学生的预习项目,三要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不然学生就会觉得课堂教学与学生预习不预习无关,从而降低了学生预习的积极主动性。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就好比是点燃火药的导火索。为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方式,一开始上课就把学生的兴趣给调动起来。如:“设疑引趣”、“悬念引趣”、“谜语引趣”、“故事引趣”、“创设情境引趣”、“小品引趣”等,便是很好的开端引趣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引导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如: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的词多,谁读得有感情,谁发言最积极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可以采用分组讨论、说笑话、分角色表演、做游戏等活动等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当前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而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加之缺少形成这种意识的氛围,而合作学习无疑是这种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由4人或6人做成的学习小组,要想在整个班级中取得优异成绩,就必须精诚合作,将个人融入这个小小的集体中,一切以集体利益为出发点,经过长时间的培养,学习的合作能力肯定会大大提高。另外,合作学习能使学生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一些问题放手让小组讨论,这时的学生已主动参与了学习。在合作讨论中,同学们或多或少都会得到一些结论,注意这些结论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是学生的合作讨论中得出来的。如果没有完全解决问题,教师稍加点拨,同学们对方法、结论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这其中有自己的学习成果。
四、合理利用多媒体
语文是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基础课。有的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这仅凭老师的嘴来讲和从字面上是难以让学生理解和感受到的。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媒体辅助。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孩子们展示了一组草原的图片,孩子们看到了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对《草原》的兴趣,产生了对《草原》的喜爱之情。课堂教学气氛活跃、热烈,教学任务高效完成。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直观的感知教学内容,帮助其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新课程要求教师有新的课堂行为,而教师对课堂的最大影响,是营造和谐气氛和对学生发展的激励,教师要为高效课堂的实施建立一个合作、适应学生需求的、轻松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平等的心态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自主学习。尽可能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主题,这样学生才愿意积极参与讨论,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另外,教师要注意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只有这样的氛围中,师生的交往互动才能充分展开,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创新因素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学生自主创新的潜能才会得以开发。也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以及课堂环境的因素等等,为了提高高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高效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高效课堂的构建与实施》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