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计算机说课稿
计算机应用基础
各位专家、评委你们好:
我是张掖医专公共部计算机教研室的专职教师尚珍,我所教授的课程是《计算机应用基础》。下面由我来对该课程经性说课,我的说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团队,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条件,教学效果,课程特色。
一.课程设置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高专院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公共基础课,它是为培养适应未来计算机使用要求的大专层次应用型人才服务的,培养学生具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和提高计算机的实际应用能力,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计算机是学生通过现代化信息渠道进行认知和学习的必要工具,也是学生未来适应现代化信息社会工作的必要手段,因此我们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的主要培养目标就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既为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提供有力的辅助工具,又让学生掌握了一项技能。
二.教学团队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授课任务主要有计算机教研室承担。计算机教研室是隶属于公共部的一个教学单位,共有专兼职教师10位,其中在读研究生一位,中级职称2位。我教学团队的教师们师德高尚,治学严谨,执教能力强,教学效果良好,能积极参与和承担教学改革工作,而且成果显著,同时还积极参编了高职高专类《计算机基础教程》教材,积极撰写论文,在各个系部开展讲座,以第二课堂的形式扩展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视野。
在团队内部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实施以老带新措施,由有经验老师对青年老师实施一对一传帮带,迅速提高青年老师业务素质。坚持听课制度,对教师实行教研室、系部范围内的听课、点评,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不断学习最新知识,探讨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及时渗透最新教学理念,提高业务素质和政治素养。
三.教学内容
高职高专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计算机基础教育对学生来说,不仅需要
知道解决什么,更重要的是会做什么,因此,在培养过程中要以应用为目的,不涉及过多的理论和概念,注重培养应用能力,大力加强实践环节,激励创新意识。
本课程教学内容完全贴近于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和提高,在授课过程中对于课程内容的组织完全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同时也渗透了比较新、比较前沿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完全体现了教、学、做的教学模式,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医学行业发展需要和
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并考虑到学生未来持续学习的需要,本课程教材选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高等学校应用型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XP版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配合使用我教研室教师编制的计算机上机指导,以任务案例的形式开展教与学的活动,目的是为了使知识的传授与能力培养更加协调一致,教研室不断加大自编实验教材和自编讲义的力度,形成了具有课程特色明显、教学目标明确、系统性与针对性兼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相渗透、便于操作的课程教材体系。
四.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掌握如下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还要实现一定的情感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认识学习计算机文化的重要性
计算机基础教育既是文化基础教育、人才素质教育,也是强有力的技术基础教育,这是信息社会的需要,也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2、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以安全维护能力,增强office办公软件应用能力和网络应用能力。
考虑到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略有差异,各章要讲解的内容既包括基础部分,也包括比较深入的提高知识,如:综合案例的教学部分和综合实验部分,使学生能及时把基础知识融会贯通。
情感态度目标: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深入贯彻教育部16号文件精神,将素质教育融入课堂,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的兴趣和审美情趣。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计算机教学采用的教学模式是: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课堂学习与实际运用的一致性,根据不同的的教学单元内容,有针对性的采取任务驱动(任务驱动式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基本教材,以每个任务为基本步骤),自主探究,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从典型、实用、生动的案例入手,将知识点恰当地融入到案例的制作和分析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对案例中给出的每个任务进行分析探讨,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利用提供的素材,亲自动手完成每个任务,最后完成整个案例的制作,籍以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任务的驱动下使学生独立完成了学习的过程,看到自己做出的作品非常有成就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使用方法和使用技巧。
任务驱动式案例教学法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每一个典型的案例都代表着一个类别,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比如:电子病历的书写制作,药房信息表的处理,CT报告单的制作等,学生学完一个案例,到实际工作中只要稍做修改,就可以应用。在教学过程中还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比如讲解案例时,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补充,补充的这部分内容,因为书中没有相关知识,如何在互联网上查资料,如何积累一些小的技巧,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终生受用。而且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但完成了教学任务,还很轻松的实现了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和教学课件,精心设置教学环节和任务目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并取得了实效。
六.实践条件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为了凸显这一目的,我们的计算机教学全部在机房进行,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和机房局域网进行授课,老师先通过广播教学进行示范性操作,然
后分发实践任务,并对任务进行适当分析,学生上机实践,老师通过监控端及时发现问题并辅导,在此环节主要是体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学校十分重视网络教学环境建设,所有学生机房所有计算机全部接入因特网,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网络查询资料,还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七.教学效果
计算机教学重在实践,通过老师的教授和引导,以及一些教学任务的精心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很大程度的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学、实践内容丰富,采用多媒体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可以马上将所学内容用于实践,掌握了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学生的动手能力明显提高,教会了学生应用办公软件,能够自己制作出图文并茂的文档,编排毕业论文,制作求职自荐书,处理成绩表和医院收费信息表,制作精彩的演示文稿。我校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人数逐年增多,现已达到1500多人的规模,而且我校学生考试过关率每年均有提高。
八.课程特色
计算机教学坚持理论服务于实践的教学思路,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切实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努力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新路子。按照“少而精”的原则,精选教学模块,精选案例,提高教学效率,从而使实践教学占主导地位,尽可能增加实用性和自主性实践内容,通过大量实用案例、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技能大赛和动漫设计,丰富实践教学环节的形式,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网络教学环境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第二篇:认识计算机说课稿
认识计算机详案(说课文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的内容是《认识计算机》的教学设计。本节课我将从深入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等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学内容及对象分析:
《认识计算机》是初中一年级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是介绍计算机的分类;计算机各个部分的名称及主要用途;计算机软件、硬件系统的组成等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常见的计算机硬件设备,深入理解硬件与软件之间的关系。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的分类,及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组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初中一年级学生,在这之前已经对计算机了有一定的了解,认识电脑鼠标、键盘等硬件设备,还掌握了常用的应用软件操作。但学生对计算机的发展及计算机的系统组成认识不是很清晰。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的历史和发展趋势以及认识计算机的系统组成。经过本课学习之后,对学生进一步了解计算机主机的外观及内部组成,及了解存储设备和输入、输出设备有很大帮助。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电脑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并且对学习电脑有很大的兴趣。但是由于以往我们只注重软件的应用,对计算机的系统组成却不十分了解。因此,认识计算机的系统组成及如何区分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就成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为了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寻求让学生多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多与同学间进行合作交流,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二、教学目标:
本课学习材料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操作性强,适合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式学习。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我制订以下三维学习目标:
1、了解计算机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2、认识计算机的组成。
3、计算机的应用。
四、教法阐述
学生学习基础知识,训练运用技能的基础上,应着重考虑了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情境设计――乐学、想学
让学生自己用电脑演示:由于中学生在机房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多讲无益,对于简单只是干脆就不讲,让学生自己掌握,老师讲给予适当点拨。教师将基本的操作规则告诉学生,就让他们自己去做了,因此,最后在总结时,学生对于刚才自己的劳动一定很在意,无论是发言的同学,还是听讲的同学,都会十分认真,可以很好的达到学习的目的。
2、任务设计――使学生会学
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在这堂课中,每个小组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学生通过对所担的任务进行思考、分析、完成。在教师的演示操作过程中,也只是点到为止,给学生留下很大的操作空间。由学生被动听,而变为主动完成任务的过程。因为 1
是主动的做,将枯燥的知识练习暗藏于生动有趣的任务之中,不但使学生情绪饱满,而且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操作中,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
五、学法指导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接受任务——思考讨论——合作操练——总结巩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故此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上网搜索、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计算机。
二、讲授新课
一)从外观看计算机的硬件组成1、从外观看,它是由显示器、主机、键盘和鼠标组成的,这些为计算机的硬件。
2、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是由硬件系统、软件系统两部分组成的。
二)硬件名组成部分的作用
1)显示器:显示计算机输出的文字、图形、图像等信息,是计算机的输出设备。
2)主机:计算机的核心设备。
3)键盘、鼠标:用来输入各种命令、文字等。
4)音箱:用于放大、输出计算机里的声音信息。
5)扫描仪:可将图片、照片等资料扫描到计算机中。
6)打印机:可将计算机处理过的信息打印在纸上。
同学们,随着第一台计算机的产生,计算机就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你们能通过自已的能力找到答案吗?
任务一:电脑发展史
如:计算机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时期、组成器件、时间等。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5年~1955年)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1955年~1965年)
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1965年~1980年)
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1980年~至今)
五、计算机的应用
1、科学计算.例如:气象预报、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导弹的监测
2、数据处理.例如:高考招生中考生录取与统计工作,铁路、飞机客票的预定系统,银行系统的业务管理
3、人工智能.例如:代替人类到危险的环境中去工作
4、计算机通信例如:Internet发email
任务三:想像未来的电脑会是什么样的?
当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让学生想像未来的电脑会是什么样的?你的未来电脑都有些什么?学生会说有键盘、鼠标等。这时教师引出计算机中能看的见得和摸得着的叫做硬件。如鼠标、键盘、显示器等。
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就把它叫做“软件”。(板书)
计算机中也是一样的,你能举例说明吗?例如,画图、Word、等。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这些都是软件。可是我有个问题了,我想听音乐,可是连计算机都打不开了,我还能听吗?那么,这些能管理计算机的软件就是系统软件。因此,我们又将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板书)
总结: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主要学习了认识了计算机的各个部件。实物接触,让学生觉得计算机不再神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力求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成教学目标。
第三篇:认识计算机说课稿
大家好!我是武桥初级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师,很荣幸与大家共同交流使用新教材的思路和具体做法。今天我汇报的内容是科学电子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中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我的电脑世界中的活动3《规范英文输入》的教学设计。本节课我将从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深入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等六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学内容及对象分析:
《规范英文输入》是教材第一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是介绍计算机的用途及组成,认识Windows桌面及熟练掌握鼠标的基本操作方法,正确的开关计算机;认识窗口、菜单、对话框等对象,了解键盘分区,掌握中英文输入等基础知识。通过学习,教师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掌握基本的使用键盘输入中英文的方法。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对计算机了有一定的了解,他们认识电脑鼠标、键盘等硬件设备,还掌握了常用的应用软件操作。但孩子们对计算机的用途及计算机的系统组成认识不是很清晰。通过本节课学习孩子们将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的用途和组成。经过本课学习之后,对学生进一步了解计算机主机的用途及组成,了解Windows桌面及鼠标的基本操作方法。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及使用键盘输入中英文的方法。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电脑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并且对学习电脑有很大的兴趣。
但是由于以往我们只注重软件的应用,对计算机的系统组成却不十分了解。因此,认识计算机的系统组成及如何区分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就成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为了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寻求让学生多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多与同学间进行合作交流,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二、教学目标:
本课学习材料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操作性强,适合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式学习。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我制订以下三维学习目标:
1、了解计算机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2、认识计算机的系统组成。
3、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硬件知识的兴趣。
4、提高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互相合作意识品质。
三、教学环境:局域网环境
本课需要教师通过传奇或腾图软件进行演示操作,在进行评价时也需要展示学生作品,因此要求在局域网环境中进行教学。
四、教法阐述
依据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设计本课时,在学生学习基础知识,训练运用技能的基础上,着重考虑了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情境设计――乐学、想学
自己用电脑演示:由于小学生在机房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多讲无益,对于简单只是干脆就不讲,让学生自己掌握,老师讲给予适当点拨。教师将基本的操作规则告诉学生,就让他们自己去做了,因此,最后在总结时,学生对于刚才自己的劳动一定很在意,无论是发言的同学,还是听讲的同学,都会十分认真,可以很好的达到学习的目的。
2、任务设计――使学生会学
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在这堂课中,每个小组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学生通过对所担的任务进行思考、分析、完成。在教师的演示操作过程中,也只是点到为止,给学生留下很大的操作空间。由学生被动听,而变为主动完成任务的过程。因为是主动的做,将枯燥的知识练习暗藏于生动有趣的任务之中,不但使学生情绪饱满,而且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操作中,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
五、学法指导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接受任务——思考讨论——合作操练——总结巩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故此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上网搜索、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六、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任务驱动,激趣导入
(二)初步尝试,探究新知
(三)教师引导,巩固新知
(四)强化练习,形成技能
(五)课外实践,拓展延伸
具体阐述如下:
(一)激趣导入 讲授新知
首先,教师开门见山直接问学生你喜欢电脑吗?会用电脑干什么?同学们会这么多呀!现在我可要考考你们了:看,知道这是什么吗?(课件出示埃尼阿克)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加以简单的总结:它是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名为埃尼阿克,它于1946年生于美国,它的主要元件是电子管。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创设美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学生的爱心,乐于助人的精神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全课奠定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复习已经掌握的操作技巧,为后面的教学打下铺垫。
(二)教师引导,探究新知:
同学们,随着第一台计算机的产生,计算机就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你们能通过自已的能力找到答案吗?
任务一:电脑发展史
如:计算机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时期
组成器件
时间
第一代
电子管计算机
(1945年~1955年)
第二代
晶体管计算机(1955年~1965年)
第三代
集成电路计算机
(1965年~1980年)
第四代
大规模集成电路
(1980年~至今)
这一环节我把学生分成4人1小组,分工协作1位组长,2位搜索资料(不仅仅只有网上收搜索),1位加工整理,1位负责汇报。这个环节我放手让学生看教材、或上网找资料自己完成任务。孩子们都有很强探索欲和表现欲,教师正是抓住了孩子们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亲自体验,在探究中学习到蕴含在其中的技能。在这种情境中,就有可能使学生充分发挥潜能。可能有人会担心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去做,有的孩子完不成任务会挫伤他的积极性,我认为孩子都有很强的好胜心,这一环节他没有完成任务反而会促使他带着问题更好的学习。
讲解完后教师出示几幅现代微型机的图片。让学生认一认,说一说,再出示任务二。
任务二:计算机的分类(看书、老师课件)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任务三:想像未来的电脑会是什么样的?
当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让学生想像未来的电脑会是什么样的?你的未来电脑都有些什么?学生会说有键盘、鼠标等。这时教师引出计算机中能看的见得和摸得着的叫做硬件。如鼠标、键盘、显示器等。
教师举例:音乐、画图我们能摸得着吗?那么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就把它叫做“软件”。(板书)
计算机中也是一样的,你能举例说明吗?(画图、Word、电子报刊等)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这些都是软件。可是我有个问题了,我想听音乐,可是连计算机都打不开了,我还能听吗?那么,这些能管理计算机的软件就是系统软件。因此,我们又将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板书)
这一环节,学生在教师的讲解演示以生活中的事物为例子来说明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使学生很容易就区分出了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很好的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三)强化练习,形成技能:
测试1:继续收集你们小组探究的问题。
测试2:你能想像出未来计算机会发展成什么样吗?能把它画出来或描写出来吗?
测试3:小组间互相出题测试,看看谁的新知掌握的好。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让学生自己选择喜爱的内容进行巩固练习,使原来枯燥乏味的机械练习充满了生机,学生在亢奋的思维状态下进一步巩固新知,也促使学生乐学、善学。
因此,本课中我采用师评、生评、互评、自评等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教师在学生作业中找出有特点作品,让学生自己进行评价或让同学对作品进行评价,这样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同时,也加强了小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四)课外实践,拓展延伸:
让学生把本节课收集到的内容回家后制作成电子报刊或小动画,然后当小老师讲解给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听。
给学生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课外收集信息、加工整理信息的欲望,同时也是一次很好的反馈机会。
总体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他们学得更主动、更轻松;力求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成教学目标
第四篇:中职计算机说课稿
中职计算机说课稿
中职计算机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是来自XXX职业中专计算机专业的教师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电子表格基本操作》。本节课出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 XP +Office20xx版)课本中第五章第2节。我将分五个阶段完成说课: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说教法;四、学法;五、教学过程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Excel是办公自动化教程中的一个重要组件,是一种以“表格”形式管理和分析数据的软件。本节内容主要讲解的是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基本操作。这个知识点是为以后学习表格数据的处理打基础,所以是学习Excel的一个重点。因此,无论是从教材编排来看,还是从实际需要来看,本节的内容都非常重要。
(二)、教学目标
我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现状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编辑工作表数据的方法,包括删除或插入单元格、行或列。
(2)掌握调整行高与列宽;复制与粘贴单元格等。
(3)掌握管理工作薄的方法,包括在工作簿里创建,复制和移动工作表。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协作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2)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对学习计算机的热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灵活运用删除或插入单元格、行或列的操作方法,会根据需要快速和精确方式调整工作表的行高与列宽。
(2)能熟练复制、粘贴和移动单元格。
(3)会熟练创建,复制和移动工作表。
2、教学难点:掌握工作表数据的编辑方法。
二、学情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共性是对理论知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比较被动,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但对计算机这门课程还是充满好奇心,由于进校学生来源不同,刚接触应用软件不久,一般还没有真正掌握学习应用软件操作的方法,技能基础和个性差异大。本课设计的任务要顾及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外,更注重实用性,并对学生的技能基础和个体差异进行考虑。
三、说教法
因为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必须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法,无法达到教学目的。我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启发、任务驱动、讲练结合、分组协作”等形式,给予学生自
学自练的时间和空间,锻炼学生信息处理的思维和习惯。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提高综合运用水平。
四、说学法
由于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差异较大,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两者的平衡,不能拿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以合作的形式达到共同提高。考虑整个班级水平差异,以5名学生为一个小组,在每组中选出一名信息技术水平较好的学生负责这组学生的答疑,有问题可以及时解决。这样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调动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负责组织教学及个别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网络教室为依托,结合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使整个教学过程形象直观,营造出一个和谐共进的学习氛围。
五、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所需教具是教师机、学生机、投影仪、黑板等。学生对技能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还是要具体地落实到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中。因此,在本次课的教学中,我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学生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学会简单的输入数据。让学生将上一节课中自己制作的《红星量贩店小家电销售单》的表格打开。用提问的方式引出编辑工作表的内容,我们在学习Word时,曾对word中的表格做过插入行或列、调整行高和列宽,那么在Excel中是否也能做这些编辑呢?
(二)讲授新课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我将本节分为三个任务来完成,并把学生按5人一组进行分组。
任务一:首先通过边讲边操作的方法,对《红星量贩店小家电销售单》的表格进行删除或插入单元格、行或列。再让学生先自主的探索,然后教师总结出所有可以完成删除和插入单元格的方法。然后由学生全部独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再提问:其实调整列宽和行高也有多种方法,同学们以小组形式探索研究。教师再通过教师机任意选小组成员进行学生演示调整行高和列宽的多种方法。任务二:教师讲解复制与移动单元格的方法和区别,并让学生注意观察不同选项的效果变化。然后以小组形式完成教科书166页《红星量贩店小家电销售单》的表格操作步骤。此方法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得到切身的体验。
任务三:教师首先提出问题:怎样进行工作簿的管理?管理工作簿包括新增工作表,删除工作表,工作表的复制和移动。教师只演示新增工作表的方法,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自主探究删除、复制、移动等操作方法。学生将本节课编辑的表格保存并上传到教师机上。
(三)作品上传,展示与评价
通过上传到教师机的作品,以及教师在课堂巡视,教师从每组中选择性地选取作品,进行展示,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展示的作品中找出不足之处,加以改进。
点评后所有学生再查找自己作品中的问题,进行课堂更改,再上传。
(四)课堂小结
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我对本节课中重、难点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普遍性问题做以简单的总结,并鼓励学生多进行实践操作,更多的运用多媒体技术。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169页体验(1)(2),通过对体验题的编辑操作,主要是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
中职计算机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我选用的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二版》中的学习领域四:精打细算的巧助手——Excel软件的使用中的项目4—5分析班级学期成绩的拓展练习。该领域主要讲的是Excel的运用。上节课,学生已学过使用count、countif和Rank函数解决个数统计和数字排序问题,但由于该课内容较难,学生掌握的并不牢靠,所以组织了这次的拓展课,这样做符合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也符合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利于他们更好的掌握这项技能。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拓展习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能够熟练使用count、countif和Rank函数解决个数统计、数字排序问题。能够熟练通过排序、筛选、分类汇总等方式实现数据的高效管理。
二、学情分析
(一)生源结构及学习基础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大部分来自农村,系统学习过九年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同学比较少,计算机操作水平参差不齐,有些边远地区的学生来校之前都没有接触过电脑。
在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Word、Excel的操作,会使用Excel中的函数求平均值、总和等,学过使用count、countif和Rank函数解决个数统计、数字排序问题。学过通过排序、筛选、分类汇总等方式实现数据的高效管理。但对于这一技能并不十分精通。
(二)学习态度
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能够理解本课程的重要性,上课能顾积极配合老师,踊跃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但也有极少部分学生认为该课程十分简单,有些不屑一顾。
三、教学目标
这节课我选取的材料操作性强,适合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式学习,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维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练使用COUNT、COUNTIF及RANK函数的功能、语法格式、参数设置
2、能熟练运用COUNT、COUNTIF及RANK函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个数统计、数字排序问题
3、了解排序、筛选、分类汇总的功能及适用情况
4、学会合理运用排序、筛选、分类汇总实现数据的高效管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创设的一系列情境活动让学生沉浸于项目制作的全过程,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2、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体现了“做中学、做中教”的理念,让学生通过探究问题的解决来复习提高专业技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的意识,能够积极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探索研究、自主学习体验成功和自我价值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我确定如下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COUNT、COUNTIF及RANK函数的功能、操作方法及其运用
2、排序、筛选、分类汇总的功能、操作方法及其运用
(二)教学难点:
1、RANK函数参数的设置
2、高级筛选中与、或条件的设置
五、教法与学法
(一)说教法
任务驱动法:通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生以完成任务为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形式,完成任务。通过任务驱动法的使用,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演示法:由教师或学生将重点内容的操作步骤进行演练,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方法,更牢固地掌握操作步骤。
(二)说学法
通过情景创设法、任务驱动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通过自学、运用已学知识,自己动手或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六、教学过程
EXCEL软件的使用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新课导入环节,通过“追捕大行动”这一虚拟案例导入,告诉学生行动背景。提供给学生破案用的线索,每后一条线索的打开必须先得到前一个线索给出的答案。请学生根据线索找出犯罪嫌疑人,最终得到“超级大侦探”的称号。
(二)展示任务、完成任务
线索一:根据案发现场遗留的痕迹,判断该名犯罪嫌疑人在金庸小区居住时间较长,对周边环境相当熟悉,至少有3年以上的居住史(包括3年)。学生自主探究,动手练习。教师下台巡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请学生上台演示如何破解这一线索。(countif函数的应用)
线索二:该名犯罪嫌疑人的性别是违规记录平均值较高的性别。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共同完成这一线索。教师巡视,发现问题,请方法错误的学生上台演示错误方法,请其他同学帮忙改正。(分类汇总的应用)
线索三:该男子的体重较重,在所有人中排前十名,用第十名的编号作为下一个线索的密码。学生首先回答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开这一线索,教师总结方法后,学生在下面选择任一方法得到结果(Rank函数或排序的应用)
线索四:该名男子的身高为1。75≤X≤1。85,学生独立完成线索四,教师巡视,学生独立完成。所有学生完成后,请不同解决方法的学生分别上台演示各自的方法。(自定义筛选、排序的应用)
线索五:该名男子的年龄在剩下的犯罪嫌疑人中最小。这是最后一个线索,解开这一线索后,学生将打开一个“悬赏奖金”的文档,这样增加了学生的成就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排序的应用)
(三)任务拓展
请同学们尝试用高级筛选的方式直接排查出犯罪嫌疑人。
给学生展示“过往卷宗”:筛选语文≥85,数学≥80的人,提示学生如何操作。
同学之间小组讨论如何完成该项任务,最终形成答案。教师台下巡视,遇到典型问题集体点拨,最后请学生上台演示。
(四)反馈评价
根据评价标准,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这样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并客观地作出评价。
(五)本课小结
评选出今天的超级侦探
概述本项目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及运用情况,希望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
从素材的选择和设计来看,将整节课的内容融入了一个素材中,通过一个虚拟的案件,增加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复习课并不枯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最后的评选“超级大侦探”让学生们有了竞争的意识,也让学生体验到了自我价值,增加了学生的成就感。
从项目的实施过程来看,通过两个任务逐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教学过程运用了自主探究学习法、任务驱动学习法等教学方法,侧重学生操作技能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从项目的实施效果来看,所有学生都能完成最基本的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最后的拓展练习体现了分层教学的理念。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提高。
项目实施的不足与改进措施:
1、由于是复习课,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层次不一样,有的学生为了尽快解开下一条线索,会使用数得到方法来得到答案,而没有真正的练习到知识点,以后可能要增加数据的量,避免学生通过数来得到答案。
中职计算机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是来自xxx职业中专计算机专业的教师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获取屏幕图像》。我将分五个阶段完成说课: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说教法;四、学法;五、教学过程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获取屏幕图像》是出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 xp +office20xx版)课本中第六章第1节。这节课是多媒体素材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为后面学习处理图像做好铺垫。获取屏幕图像在工作生活中也比较常见,如课件制作、简单图片截取等。
(二)、教学目标
我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注重实践的特点确定以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snagit软件中截取部分图像、抓取窗口、抓取对象的方法。
2、能使用snagit软件获取屏幕图像。
3、会进行简单的图像编辑。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协作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成就感,为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奠定基础。
2、通过小组协作的形式,渗透团队精神及研究探索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使用snagit截取图像的方法。
2、教学难点:多区域、多窗口截屏操作。
二、学情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共性是对理论知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比较被动,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但对计算机这门课程还是充满好奇心,由于进校学生来源不同,刚接触应用软件不久,一般还没有真正掌握学习应用软件操作的方法,技能基础和个性差异大。本课设计的任务要顾及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外,更注重实用性,并对学生的技能基础和个体差异进行考虑。
三、说教法
采用了构建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首先创设学习请讲,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积极地完成任务。教师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创设情景——任务驱动教学法——分层教学——实践操作
四、说学法
课堂气氛“活”起来
学生“动”起来
小组之间“比”起来
展现学生的激情与活力
追踪学习法——讨论研究法——协作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所需教具是教师机、学生机、投影仪、黑板等。学生对技能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还是要具体地落实到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中。因此,在本次课的教学中,我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考勤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引入:同学们,我们刚刚进行了秋游,同学们都照了好多的照片。老师也照了一些,同学们给评价一下,看看怎么样?
思考:
1、照片有什么问题呢?
2、截取屏幕图像有哪些方法?
引出新知:获取屏幕图像
(三)讲授新课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我将本节分为三个任务来完成,并把学生按5人一组进行分组。
(1)截取部分图像
任务一:通过snagit软件对给定图像进行适当的截取操作。
操作步骤:参照视频文件。
提示:截取图片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屏幕中有一个放大镜,是帮助用户精确定位和截取的。
问题:当需要截取非矩形的区域时该怎么解决呢?
试试看:对上图进行一个三角形的截取吧。
(2)抓取窗口:在snagit主界面中选择“窗口”选项,按下快捷键或单击“捕获”按钮,此时移动光标到需要抓取的窗口上,围绕窗口形成一个红色边框,单击即可抓取该窗口。
任务二:把下图抓取下来
(3)抓取对象:在snagit主界面中选择“对象”选项,按下快捷键或单击“捕获”按钮,此时移动光标到需要抓取的窗口对象上,围绕对象形成一个红色边框,单击即可抓取一个对象,例如,可以抓取窗口的标题栏、菜单栏等。
任务三:使用抓取对象抓取下图。
机动设计:静态的屏幕会截取,那么动态变化的能截取吗?
综合实践:
板报创意:在资源包任选20张图片,利用snagit截取等编辑完成一个板报的创意。
(四)展示与评价
评价1:各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展示应用题目完成的'结果,师生共同评价。
评价2:小组之间进行相互的投票,确定优秀组。
(五)课堂小结
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我对本节课中重、难点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所遇到的普遍性问题做以简单的总结,并鼓励学生多进行实践操作,更多的运用多媒体技术。
(六)布置作业
作业1:上网查找关于西藏旅游的相关网页,并将其截屏,编辑自己的名字上传qq群、
作业2:通过网络自主学习使用snagit完成屏幕录制,并上传至空间。
6、1、2获取屏幕图像
一、获取屏幕图像的方法
二、snagit软件获取屏幕图像
1、截取部分图像
2、抓取窗口
3、抓取对象
三、snagit软件简单编辑图片
第五篇:计算机优秀说课稿
说课稿——生活七色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宋强,来自郑州市二十三中,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活七色板》。
下面我将从:1.教材分析;2.学情分析;3.教学目标 4.教学重、难点;5.教学方法;6.教学过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如何在WORD中设置超链接”,该部分内容虽不是《纲要》规定的内容,但是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它又是对Word部分的总结与回顾,它更在整个信息技术知识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非常重要,因此,我把它作为我校校本课程的一部分来讲述。
二、学情分析
我校地处郑州市城乡结合部,学生成分比较复杂,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和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也有少部分学生对计算机一无所知。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在Word中编辑书签的方法。
2.掌握在Word中设置超级链接的方法(分Word内部和外部)。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动手实践,探索插入书签的方法和设置超级链接的方法。,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2.通过学生合作式学习,给学生提供思维互动的空间,让学生之间情感互动。3.通过作品赏析,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认同能力。
4.通过课堂评价、反馈矫正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自我总结、自我提升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在与他人合作中体会协作学习的方法以及合作的重要性。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
1、对书签定位功能的理解
2、在Word中设置超级链接的方法 难点是:
设置Word文档内部的超级链接
五、教学方法
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采用情境教学、任务驱动、赏识教育、自我探究、协作交流、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六、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在导入环节,我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首先我会打开教学网站,并提出问题:在这个网站中,当我把鼠标指针移动到一些地方时,鼠标指针的形状会变成一个小手,为什么会变成小手的形状呢?学生的回答中会出现“链接”这样的字眼,我会告诉学生,在这个地方存在着“超级链接”,超级链接是因特网组织信息的最重要的方式,使用超级链接,可以非常方便的实现在各个栏目或页面间跳转。超级链接有这么强的功能,在Word中能不能使用超级链接呢?这时,我打开《生活七色板.doc》,并问大家:如果我想知道“同桌石头”的相关情况,该怎么办?根据学生上网积累的经验,单击“同桌石头”打开超链接,就可以看到同桌石头的所有情况,看!在Word中,“超级链接”也起着神奇的作用,大家想不想体会一下呢?这样,就很自然的过度到下一个教学环节:“学习探究”
2、学习探究
对未知东西,学生往往会产生很大的兴趣,这时我出示两个自学目标:(1)在Word中,超级链接可以链接到那些地方?(2)如何设置Word文档内部的超级链接?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使用网站中学习指导、可以上网、与其它同学协交流、询问教师等方式进行学习和实践,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全班,及时了解学生操作的情况,并根据学生操作情况进行以下处理:
如果有个别学生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则让该学生进行讲解,教师作以补充。
如果部分同学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我会根据学生分布情况,对全班同学进行分组,让学生向学生学习。
如果还没有学生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则由教师作简单的介绍,然后再让学生自己体会。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基本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对于基础教好,自学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知识相对就容易掌握,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来解决问题,这种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使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的轻松。
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或教师的讲授,本节课的重、难点得以突破。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在WORD中设置超级链接的方法,刚刚掌握了一个新知识,学生的心情会非常的兴奋,他们非常想试一试“超级链接“的效果究竟如何,接下来,我会趁机给学生布置任务:根据你的兴趣爱好,来制作一个有明确主题,使用“超级链接”的作品。下一个环节——作品制作环节,在任务的驱动下开始了。
3、作品制作
在作品制作环节中,我首先根据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的情况进行“高、中、低相互搭配合理分组,以组为单位,让学生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作品,在学生作品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及时巡视,发现问题。如果是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对于有共性的问题,则及时地给予集体释疑,对学生作品中做的比较好的地方,则给予及时肯定,对于微小的瑕疵,则委婉的提出改进意见,给学生创设宽松、自信、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制作中巩固,在展示中自信、在评价中自省,在反馈中交流,在矫正中提升。4.作品评价
根据课前的安排,每一组推荐一名代表,展示本组的作品,按照评比标准,我和同学们共同选出优秀的作品,对于优秀的作品,我在语言上进行激励,并在他们的学习档案上随时记录。下面是两位学生的优秀作品:对于不太好的作品,我会和同学们很中肯地指出他们的亮点及其有待改进的地方。并且,我更加鼓励他们:“没关系,你的问题就是老师的问题,让我们共同解决吧!”这样,既能激发程度好的同学继续探究的兴趣,同时,又鼓励了做的不好的同学,使得他们正确对待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5.总结回顾 本节课的小结,我是这样设计的: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在Word中设置超级链接“的知识,哪位同学愿意将你在本节课的收获与全班同学共享,你的问题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你的创新与全班共鸣,通过师生共同总结,不仅可以完成对如何设置超级链接的知识做回顾,还能由此启发学生自主进行知识的拓展延伸。6.拓展延伸
最后,我拿出一个用WORD制作的自动生成目录的电子图书,并询问学生:在这个电子图书中也存在着超级链接,它们是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来设置的吗?答案肯定不是,我会告诉学生说:这是WORD中超级链接的另一个应用——自动生成目录,它就是我们这一节课的课后作业,也是我送给你们的礼物!
最后,我是以这样的语言来结束本节课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如何在WORD中设置超级链接,超级链接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课件、网页、动画„„还有很多很多,这些超级链接又是如何设置的呢?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关注超级链接,使用超级链接绘制出更加绚丽多彩的生活七色板!
在这节课结束之后,我要求学生填写教学网站中的“课堂评价表”,通过查看“课堂评价表”,我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为制定下一步的教学计划服务。我的说课结束了,请各位领导和专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照片做电影说课教案
教材背景
1、材料分析 “多媒体制作”是信息技术多媒体运用一节中的扩展内容,这部分与认识和使用多媒体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充分体现了有生活走进课程,由课程走进社会的教学理念。既可以让学生掌握多媒体的基本操作,又可提高学生综合动手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审美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学情分析
7年级的学生对于计算机已经有一定了解,他们有浓厚的兴趣,不满足局限于课本的知识,希望补充课外知识,所以加入多媒体制作,以满足不同学生对知识的不同需求。
3、重难点
其重难点在于制作的流程。
4、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不同的知识层次,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利用多媒体工具将图片制作成电影、掌握制作电影的基本操作;(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对题目的综合分析能力及创作、观察能力;
(3)情感目标:利用一些学生照片做电影等的创作,培养学生审美观、爱校爱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媒体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认知水平,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运用电子教室的广播功能展示步骤、演示操作,及时对学生给与指导和帮助。
2、使用电子教室的投影带领学生一步步制作。教学学法分析
本节课将采用研讨试教学模式,为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由一个网上流传的小电影引出电影编辑,并设置以下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布置任务,教师加以引导,启发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动手操作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完成知识学习的内化。
2、演示法:带着兴趣去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将用学生自己的照片制作演示,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快速接受制作的流程。
3、练习法:结合教师的演示,学生课堂上马上实践,在练习中掌握各要点。
4、课堂讨论法:通过对电影流程的分析、讨论、实践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进一步巩固知识点。
为了提高学生素质,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以下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法:在教师的任务驱动下,学生自主学习,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掌握知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动手欲望强,对新知识接受能力强,通过分组合作的方法,学生之间取长补短,自然突破难点
类比对照法: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进行比对的理解记忆,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
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把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创设情景(用时5分钟):播放小电影《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利用投影,把电影广播给学生看,从视觉上刺激学生。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兴趣。我抓住机会问学生,这么好看的电影我们能不能作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这个年龄的孩子而言,能在电影中有自己是很让人兴奋的一件事,所以给学生发送学生平时学校活动的数码照片,说明今天要用学生自己的照片做自己的电影,介绍WINDOWS自带的制作电影的工具windows movie maker。这样,利用学生完全调动起来的积极性来消除学习新事物的陌生感,形成学习的巨大推动力。
(二)构建新知(用时25分钟)
1、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新工具windows movie maker(用时5分钟)
A、让学生观察界面,这是复习上以前的内容:界面的组成。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学生基本能回答出来,由4部分组成,现介绍左边的电影任务就是我们做电影的步骤,按照步骤就能做好电影。在学生最专著的时候强调流程,加深学生记忆和重视程度。中间部分是收藏,就是存放组成电影的“零部件”的地方,下面是时间线,就是组成电影的地方,由这两部分来做电影,而右边是随时可以看你组成的电影效果的media播放器。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对这个软件的界面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知道各部分的作用和功能,这是复习功能区的概念,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功能。
2、图形的编辑操作。(用时25分钟)
A、让学生们一边看投影上我的操作,一边同步操作,自己动手,能很快让学生熟悉操作方法和流程,单击任务里的导入图片,选中要导入的图片----单击确定,观察中间放零部件的地方已经有导入的图片出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能力。
然后说明导入视频和导入图片是同样的效果,同学们可以自己试一下,增加了一种新资源,让基础较好的同学能掌握更多的操作技巧,体现一种分层次教学。
B、将收藏中的图片依次拖入下方时间线,就像组装模型,这个过程问题较多,教师应在练习时巡回指导,并对弱势学生的培养和关注,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之后先点击右侧media播放器的停止,再播放。这里练习了鼠标的拖动,复习了多媒体播放器的使用。将新知识与以往学习的知识练习起来,使学到的知识有连续性,容易理解和记忆。
之后,请一名完成任务的同学当小老师,演示如何完成这个操作,并给于鼓励。这样的好处就是在学生当中形成学习核心,学生会想,他会的,我也会,鼓舞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形成技能
布置任务,按照需要从校园网上下载图片,制作一个有一定含义的电影。这个任务让学生们分组完成,因为不同的学生自小组里各抒己见,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在思维智慧的碰撞中产生新的思想,便于突破难点,活跃课堂气氛,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总结结论的能力和团队意识。并鼓励大家,将把同学们的优秀作品发送到校园网上,供其他同学学习,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四)总结
今天的学习,只是电影制作的开始,在接下来的几节课里,学习“过渡”“片头片尾”“剪切”和“声音”,当你都学会之后,将图片换成视频,就是一部很好的电影了。鼓励同学们继续学习,为下节课学生的学习增加动力。版书设计
导入图片 拖入时间线 播放观看
教学评价
总之,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注意知识的融会贯通,注意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总目标,把握“精讲多练,边讲边练”的原则,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是以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学生是教学中的真正主体,通过情景设立,使学生在40分钟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掌握知识,受到训练,能力得到提高。《Windows资源管理》说课稿
尊敬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17中的17号选手慎俊龙,今天说课的课目是windows资源管理,本节位于广西科技出版社高中《信息技术》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二章,是课程指导纲要模块二操作系统简介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的内容,是学生熟练应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一个基本知识点,也是我省会考的一个主要考点;本节主要包括我的电脑和资源管理器的功能介绍,有关文件及文件夹的各种操作,其中有关文件的操作是会考操作题的重点之一。
由于这节课的重要地位,我根据指导纲要、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拟定如下认知目标和操作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掌握windows资源管理的平台,文件及文件夹的概念,文件及文件夹的各种操作方法,了解目录树结构。
2、操作目标:熟练掌握有关文件及文件夹的各种基本操作及文件的查找。
使学生学会更好利用计算机,并达到会考要求;针对很多高中生动手和自学能力不足,我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模式,拟实现:
3、能力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动手能力和自学的能力。
4、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合理使用计算机习惯;同时养成相互帮助,相互评价的团队精神。
通过教学目标的制定,我们不难发现本节课的重点是文件及文件夹操作,所以本节通过学生自学、自我练习,教师辅导,强化练习,不断加强学生的认识,使学生掌握。
本节课的难点是文件路径的查找,因为windows是图形界面,很多同学没有真正使用过文件路径,学习难度较大,在会考中也常出现学生不确定路径,直接在当前目录下完成所有操作,因此选择教师讲解、演示等手段使学生对路径有所了解,接着通过类比的方法让学生加强对路径的感性认识,最后通过强化练习,使学生理解路径的真正含义,并能灵活应用。了解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之后,根据不同学生个人水平差异较大的具体情况,让学生根据自身程度,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同时对难点内容以教师讲解,辅以练习的具体方法进行共同突破,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内容;因此我选择了以调节教学法为主,辅以讲练结合法。在本节课的具体教学中,我利用两个教学课件,并用了一个练习软件。
一、引入(用3分钟左右)首先利用教学课件中的组图对比,一组脏乱的图片,一组整洁的图片,让学生评说更喜欢哪一组,根据学生的问答引入课题
学生一般会回答喜欢第二组:喜欢干净整洁的生活 通过这个引入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的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类比自然的引入新课。
二、正课进行(不说)
1、引入新课后,首先利用课件学习“我的电脑”和“资源管理器”的应用(6-7分钟)因为这是windows管理的两个基本平台,所以简单进行介绍,2、介绍完后提问学生:“我的电脑”和“资源管理器”的异同(1分钟),通过回答,让学生掌握它们各自特点和使用技巧。
3、了解完基础之后,要和学生共同突破难点,文件的路径(4-5分钟)首先利用课件讲解一个完整路径的每个部分的含义;接着使用课件分步演示文件查找的方法,使学生学会查找具体文件;最后用类比的方法讲解相对路径和绝对路径,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问路,通过两种方式问路的学生的不同感受,使他们理解相对路径和绝对路径各自使用的场合,达到教学目的。
4、掌握上面的内容后,学生有能力通过自学课件配合课本学习文件管理,所以我给学生10-15分钟时间自主学习不太熟悉相关概念和文件操作方法,在学生学完之后采用提问的方式处理自学练习题,检查学生完成情况。(中间演示自学课课件)
5、互动练习(10-15分钟)①到此本节教学内容已经完成,学生也会有点疲劳,所以我选择了一个小游戏活动,让学生放松一下。
游戏规则:要求同学按座次顺序报数,报到含9的数字要不说数字并举手,报到含数字0的要说过,报错的同学要自动站起来。②学生分组练习
根据上面的游戏,提出分组要求,每9人一组,举手的为组长,每人做和自己所报数字的尾数相同题号的练习题,同组成员可相互帮助,先全做完的组胜出,游戏中含数字0的同学为监督员,检查每组完成情况。接着演示练习软件,要求学生做windows操作题,大家看到练习共9套题,每组内每人各不相同。然后开始进行分组对抗练习,这个环节既可以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又可以加强他们的团队精神,使他们在游戏中巩固知识、增进团结。
6、本节最后要进行一个小结(1-2分钟)先让一个学生做一下小结,然后教师进行总结,这里我准备的是我自己编的一首打油诗: 操作系统很神奇,管理资源很容易;
借助窗口有两种,我的电脑资管器;
文件路径看仔细,分步查找到目的;
文件管理方式多,先选定来后操作;
复制剪切俩兄弟,一个克隆一个移,后面都要粘贴续;一切尽在右键里。理解它,学生在遇到这节课的相关操作时就可轻松应对。下面我为大家演示一下我的教学课件,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图文混排
授课内容:图文混排
教
材: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 授课教师:张超霞
工作单位:河南省京密高级中学 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
A 掌握插入图片的方法。
B 掌握处理图片的方法和技巧。
C 了解各种环绕方式的版面效果。
D 能够实现图文混排,编排出图文并茂的文档。⑵能力目标
A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协作精神。
B通过对常见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及认真严谨的学习风气。⑶思想目标
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整篇文章的设计成败的同时让学生欣赏美文、美图,加强对学生的美育教育,使学生懂的美、欣赏美、运用美。教材分析:
本课是“图片处理”中的基础,也是重点、难点。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艺术字的插入与设置。本课主要学习插入图片,进行图片的大小、版式等设置,让学生在排版过程中综合运用已学的技能,掌握排版的指导思想、操作要领,并能应用到操作实践中。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生都希望借助图片来将文档设计的美观漂亮。对图片格式的设置由于所含新授知识点多、步骤操作复杂是本节的重点。
对图片版式的设置,学生不易实现理想效果,是本节的难点。教学模式探索:
学生在“图文混排”学习中的最大问题就是:上课可以完成练习,但独立应用时往往不知从何下手。这是因为学生在课上只是依样画葫芦,并没有真正掌握操作思路和要领。因此教师宜采用启发式教学,正确引导学生用比较和联想的方法,运用已学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感性认识,通过分析、总结,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领会操作要旨,做到应用时得心应手。教具准备:
多媒体机房,课件、图文混排的一些素材、实例。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视觉感知,激发兴趣
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个中学生板报设计比赛的通知,其中一个要求就是要图文并茂。向学生介绍两篇图文并茂的文档,并和纯文本的文档进行对比,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实现这样的效果。学生虽然还没学过如何插入和设置图片,但都跃跃欲试想一展身手。最后对学生提出邀请希望同学们加入到学习图片文混排中来,看看谁学的又快又好,并适时提出了为学校简介插入图片的任务,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讲授新课:
(一)问题启发,巧妙引导
图片的插入和设置与艺术字的插入和设置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以下两个问题,让学生结合上节所学知识进行操作并总结。
1、用多种方法插入艺术字,总结都有哪几种方法?
2、用多种方法设置艺术字,总结都有哪几种方法?
学生操作讨论后,师生共同总结插入艺术字的方法有“插入”菜单法、“艺术字”工具栏法;设置艺术字的方法有“艺术字”工具栏设置法、“设置艺术字对话框”设置法,这样,就为学生的自主探究作了引导。
(二)自主探究,分组协作
有了以上的引导之后,把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开始让学生操作,教师巡回观察,及时了解学生操作情况,及时进行提示和指导。(1)图片的插入。图片来源可以是剪贴画,也可以是硬盘中的图片文件,提示学生插入图片的方法与插入艺术字类似,只是略有差异。那么差异在哪?我会让学生自主尝试操作,必要时请一位同学作为小老师来为班上的同学进行演示,老师则在一旁进行补充式讲解就可以了。其中插入提供的图片时,图片位置的查找是一个小重点,也是一个小难点,可根据学生操作情况个别辅导,生生互动,有必要时得用投影演示。
以上在插入图片的学习中有对旧知识的复习,对新知识的推测与自学,有学生的演示及教师的补充,应该说学习是逐层深入的,知识得到了固化。(2)设置图片
设置图片格式是本课的重点。因为有了上一环节的引导,学生都能较顺利地打开“设置图片对话框”或打开“图片”工具栏,进行图片大小、位置的操作,学生普遍采用鼠标直接拖动的方法。而对亮度、对比度的设置和剪裁图片操作,学生也有一定的探索和发现,操作还可以。
对版式的设置是本课的难点。学生操作后往往达不到理想效果,教师巡回观察时,可让操作熟练的同学通过投影向其它同学演示,一方面对演示同学是一个鼓励,另一方面对操作暂时有困难的同学也是一种督促和帮助。
1、选中图片
提醒学生注意比较选中图片与选中文字的方法的不同,以及它们选中后的效果区别。选中文字一般需拖动鼠标来完成;而选中图片只需单击图片即可。文字被选中会反相显示;而图片被选中后在图片四周会出现八个控制点。
2、设置图片
图片被选中后就可以开始设置对象的格式,如图片的大小、位置、质量等。设置图片格式同样遵循Word编辑的基本原则——“先选定后操作”。对图片的格式设置包括大小、颜色线条、位置、环绕、图片的设置等知识点。首先让学生回忆设定文字格式的方法。要注意的是Word排版的基本原则“先选定后操作”,选定文字后,有两种基本操作方法:一是用格式工具栏上的快速按钮完成;二是用字体对话框来全面设置。前一种方法快捷,后一种方法全面。
让学生回忆如何打开或隐藏格式工具栏以及如何打开字体对话框。格式工具栏可在“视图”菜单的“工具栏”子菜单中打开或隐藏;字体对话框可单击“格式”菜单中的“字体”命令或右击选中的文字后单击弹出快捷菜单中的“字体”命令来打开。将处理文字的方法应用到对图形的处理中,并在这个过程中类比这两者处理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A 改变图片的大小 一般来说,设定图片格式与文字排版一样,有两种方法,一是用工具栏上的快速按钮完成;二是用对话框来全面、精确设置。让学生们尝试用两种方法来改变图片的大小,并比较这两种方法优缺点。
方法一:拖动控制点。注意角上的控制点与边上控制点的区别:拖动角上的控制点可同时改变对象的宽和高,而拖动边上的控制点只能改变对象的宽或高。注意鼠标光标的变化。方法二:利用“设置图片格式”对话框。在对话框的“大小”选项卡下改变对象的宽和高。注意怎样打开“设置图片格式”对话框,右击对象再选择快捷菜单上的命令或单击图片工具栏上的设置图片格式的快速按钮。
第一种方法比较方便、直观;第二种方法比较精确。B 对位置的设置。
让学生尝试改变图片的位置,直接拖动对象方便直观(注意鼠标光标的变化)。C 对图片亮度对比度的设置
利用图片工具栏上的快速按钮或对话框还可以改变图片的质量,如改变图片的对比度、亮度、颜色等。
D 对图片版式设置
当图片与文字放在一起时,就重叠在一起就会产生谁在前,谁在后的问题,或者是谁盖住谁,即图片和文本之间的排列问题,这可通过版式选项卡中的“环绕方式”和“水平对齐方式”来解决。对于更精确的图片与文本中的排列问题,可以通过版式选项卡中的“高级”版式来实现。
对版式的设置所含专业术语较多,学生尝度操作后,根据操作情况,由教师进行逐步讲解。这时的关键是要将操作步骤放慢使学生看清,并配合对应的直观演示,使学生对有一个直观理解。
(三)展示作品,取长补短
学生操作基本完成时,根据巡回观察情况,展示一篇设计不太完善的代表作品,让同学们积极讨论,客观评价,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学生讨论后,按小组进行自评互评,互帮互助完美作品。
(四)全面总结,提升水平再次通过自评互评,选出二篇优秀作品,请作者边展示自己作品边向同学们讲解作品创意和操作步骤,供其它同学借鉴和学习。然后教师针对本节操作情况和演示情况,借助教学课件进行全面总结,增强学生审美意识与想象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最后展示出三个问题供学生在剩余时间和课下思考、探索:
1、为板报加图修饰的方法还有哪些?
2、如何在文档中插入长宽各为6cm的图片?
3、如何将图片定位于距页面上端6cm,距页面右端6cm处? 教后记: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正确地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使学生真正掌握操作要领,掌握学习方法。因此本课课堂气氛活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艺术字的插入与编辑 金水四中 王会杰
教学内容:河南大学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章节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插入艺术字的方法;会调整艺术字;熟悉艺术字工具栏中工具按钮的功能及使用方法,能够设置个性化的艺术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及创新能力;提高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4、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插入艺术字的方法并能够根据需要修改艺术字; 难点:使学生熟练使用“艺术字”工具栏。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帮助软件、计算机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利用课件展示两张电子板报,比较其中画红线的部分,说出更喜欢那一组,并说出为什么? 引入:刚才看到的标题称之为艺术字,艺术字具有醒目、灵活、颜色丰富、形式多样的特点。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艺术字的制作。
二、学习插入艺术字
上一节课学习了插入图片和剪贴画,回忆制作过程,演示制作过程。巩固知识,作好学习制作艺术字的准备。
教师演示插入艺术字的过程
任务:制作“庆祝国庆节”五个艺术字。
三、调整艺术字
艺术字制作完成之后,艺术字是不能移动的,大小和位置不合适,得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学生根据调整图片的方法来自学调整艺术字,如果有不熟悉的查看帮助文件。任务:调整刚才制作的艺术字
四、设置艺术字
通过艺术字工具栏设置艺术字,在工具栏内包含有“艺术字字库”,“编辑艺术字”,“设置艺术字格式”,“艺术字样式”等十个按钮,通过这十个按钮的组合使用,可以对艺术字进行各种各样的编辑。
1、演示用“设置艺术字格式”按钮设置艺术字的填充颜色和边框颜色,2、演示“艺术字字形状” 任务:对艺术字进行设置
五、练习巩固
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生分组,设计电脑中保存的一幅电子板报中的标题和文章题目。
六、展示评价
展示学生制作的作品,并解决在操作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评价标准:艺术字的颜色、大小、形式、与整体板报的协调性。
学生评价,老师总结:艺术字虽好,但要合理的运用才能使一篇文档更加出色。总结、本节课学习了如何插入艺术字、调整艺术字以及设置艺术字。课外拓展:
国庆节马上就要到了,用学习过的插入图片和艺术字的知识,为祖国的节日制作一份精美的电子贺卡,来表达自己的祝福。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4个基本阶段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过程,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信息技术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信息技术认知结构的过程。依据认知结构的变化,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过程可以划分为4个基本阶段,即输入阶段、相互作用阶段、操作阶段和输出阶段。
(1)输入阶段
即创设学习情境,给学生提供新的学习内容。在这一学习情境中,学生原有信息技术认知结构与新学习的内容之间发生认知冲突,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学习的需要,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欲望、要求、兴趣,形成情感上的意向,即“内趋力”。并且学生对教材、直观教具等引起注意,进行初步感知,了解所学习的客体。(2)相互作用阶段
新学习的内容输入以后,学生原有的信息技术认知结构与新学习的内容之间相互作用,就进入了信息技术学习的相互作用阶段。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有同化和顺应两种基本形式。
所谓同化,就是把新学习的内容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或称认知图式)中去,从而扩大原有的认知结构;所谓顺应,就是当原有的认知结构不能纳入新的学习内容时,必须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的学习内容。在这一阶段,老师的指导和同学问的交流(协作)是重要的外部条件。例如,学生学习二进制、十六进制、八进制,是在已有十进制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建立了各种进位计数制之间的联系,将新学习的二进制、十六进制、八进制同化到十进制认知结构中去,从而把原有的十进制认知结构扩充成“进位计数制”认知结构。这基本上是一个同化的过程。
学生学习“机内信息编码”概念的过程则基本上是一个顺应的过程。学生刚学习这一新内容时,原有的认知结构不能适应新的认知需要。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只有二进制数的有关知识,主要是关于二进制数数值的大小数值运算与其他进位计数制之间的转换关系等。而学习“机内信息编码”,着眼点则在于各种各样的信息(包括数值数据和非数值数据)如何在机内用二进制编码表示出来;在机内为什么要用二进制编码表示;编码的方法规律;对于某种编码,例如ASCⅡ码,还必须了解码值与所表示的字符的对应关系,等等。可见,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重点已不是二进制数的数值大小、数值运算等,这样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不能和新的认知需要相适应,学生必须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学习需要,并建立新的信息技术认知结构。
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过程中原有的信息技术认知结构与新学习的内容相互作用的两种不同形式,它们往往同时存在于同一学习过程中,只是侧重面不同而已。例如,上面所说的对于进位计数制的学习,原有的十进制认知结构也有所改变,以顺应新知识的学习;而在对“机内信息编码”概念的学习中也存在着同化的过程。(3)操作阶段
操作阶段是在相互作用阶段产生的信息技术认知结构雏形的基础上,通过练习、实验以及同学间的进一步交流、表达自己的新认识(会话)等活动,使新学习的知识得到巩固,初步形成新的信息技术认知结构的过程。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学到了一定的技能技巧,使新学习的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产生较为密切的联系。(4)输出阶段
输出阶段是在操作阶段初步形成新的信息技术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运用知识于实践,通过解决信息技术应用问题,对新知识的性质、规律以及与原有知识的内在联系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使新知识最终成为学生的观点和能力,使新学习的知识完全融化于原有的信息技术认知系统之中,形成新的信息技术认知结构(即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由4个基本阶段构成的学习过程形成一个周期,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循环往复,不断重现。而周期的每一次再现,都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因此,就学习阶段及其所构成的周期而言,它们不是一个直线流程,而是一个循环式的曲线流程,每一个流程的质量,必然影响到下一个流程。
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方法
学习方法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由于学习是人们的一种认识活动,又有复杂的情感、意志、个性品质等心理因素参加其中,因此带有极大的个性特点。但是学习终归是人类的一种认识活动,它必然存在着一些最基本的普遍因素,探讨研究适合于绝大多数学生的基本学习方法,还是十分必要的。
古今中外对学习方法已有许多研究,总结出许多有效的学习方法。这里介绍适合于信息技术学习的几种主要学习方法。(1)模仿式学习
有些学者认为模仿是人类取得生活经验的一个重要途径。模仿性学习离不开示范。模仿,就是按照一定的模式去学习,它直接依赖于教师的示范。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提供良好的示范十分重要,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学习的楷模。
模仿也是创造的前提,没有模仿也难以进行创造。人类知识的发展,总要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才能有所创新。何况创造的思维形式也是可以模仿的。在信息技术学习中,许多操作、编程方法、思维方式的学习,也往往从模仿开始。当然,永远机械模仿,照葫芦画瓢,是应该反对的。(2)尝试性学习
又叫尝试错误法。西方学者认为,不论是在有无模仿对象的情况下,人们学习某些知识、技能、技巧或道德行为,都要经过自己的尝试,通过亲身的经验体会,由错误到正确,由失败到成功。一次实践就成功的事例是不多的。要经过多次尝试,并不断矫正尝试中的错误。
尝试法实际上就是练习法、实践法,是强调在亲自的反复练习中,达到正确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目标。
与尝试性学习相类似,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提出了“渗透性学习方法”。其主要精神,就是敢于触及未知领域,敢于尝试,并且要“硬着头皮”坚持下去,经过一段时间,就会感到自己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能力上都“更上一层楼”了。他认为,这种学习方法“对任何领域的学习都有用。”
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大量的操作方法、编程方法等,都必须在计算机上进行反复练习反复调试,其间可能要经历多次的失败,才能获得成功。通过尝试,掌握知识和技能,这在信息技术学科学习中是十分突出的。(3)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著名生物学家、教育家施瓦布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探究式教学方法的主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在我国也有不少专门研究,并且,在理科各科的国家课程标准中,都将探究式教学置于突出地位。探究有“深入探讨,反复研究”之意,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探究式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以促进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5个方面:
①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②学习者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证据; ③学习者要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对科学性问题作出回答; ④学习者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特别是那些体现出科学性理解的解释,来评价他们自己的解释;
⑤学习者要交流和论证他们所提出的解释。
探究式学习,也称为问题导向式学习、问题解决学习。进行探究式学习,核心要素有两个:一是“问题”的确定;二是“假说”的提出,即对解决问题的证据收集和解释形成这两方面。
(4)研究性学习
目前在我国,研究性学习既是作为一种学习方法被研究和推广,又是作为全体普通高中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而列入普通高级中学的课程计划。
研究性学习作为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自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培养科学的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其学习过程与探究式学习有类似之处,以致有人认为二者是一回事。其实,二者还是有区别的。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研究性学习题目的范围较广,综合性较强,而探究式学习则多偏重于一个学科;第二,研究性学习的题目多由学生选择、确定,限制性较少,而探究式学习的题目多由教师选择确定;第三,由于研究性学习题目的综合性较强,其资料信息的收集范围相对较广,每组的人员相对较多和所用时间相对较长。第四,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较强。(5)协作(合作)学习
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建构主义特别提倡的、以多人为单位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即将学生分成小组,大家完成共同的任务,组内成员有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近一二年来得到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界的特别关注。“在协作学习过程中,个人学习的成功与他人学习的成功是密不可分的,学习者之间保持融洽的关系、相互合作的态度,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担负学习责任、完成学习任务。与个别化学习相比,协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并有利于学习者健康情感的形成。”
协作学习的关键是协商,即交流、讨论。协商有“自我协商”和“相互协商”(也叫“内部协商”与“社会协商”)两种。自我协商是指自己和自己争辩什么是正确的;相互协商则指学习小组内部相互之间的讨论与辩论。因此,协作学习(或合作学习,社会性学习)既有学习的组织形式的含义,又有学习过程中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的含义。协商与思维结合起来,将使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6)自主学习
这是近年来提倡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学习,包括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3个方面。
自主学习有如下几个特征:①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并参与设计学习评价指标;②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③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④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整。这种学习要求教师的指导层次也比较高。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由于实践性较强,使用的工具较先进(如网络等),许多内容都可以采用探究式学习或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当然,在这两种学习的过程中,都不能缺少协作学习的活动)。特别是在高年级,有的专家主张把课程内容也设计成“小课题”式的,即设计成研究型课程,这就更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并且可以把研究性课程和研究性学习方法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