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谈网络教研团队如何进行整合点分析
谈谈网络教研团队如何进行整合点分析
一、整合点的选择及其优势
1、利用视听技术,创设情境。
《猴王出世》选自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因此通过《西游记》的视频的欣赏的方式,创设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视听功能,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与建构,有利于知识的存储,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在美好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领会文章的内容,品位语言文字,体会文本的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调动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学习动机,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从而使学生对于课文的学习有了求知欲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运用网络平台,沟通课堂内外。
(1)课前充分布置预习作业,搜集关于《西游记》的有关背景、人物、历史的资料,并充分利用学校的论坛,让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上传到上面,实现资源共享。
(2)课堂凸显学生主体,师生、生生互动。在课堂上利用校园论坛,能够更加快捷、直观地展示学生收集到的关于《西游记》的资料,同学们可以共同浏览,并就某一知识点进行思想的碰撞、交流、质疑。并且利用网络的保存、记忆功能,学生可以对于《西游记》的人物、其余的小故事进行及时的复习、巩固。
另外,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交互功能,抓住重点问题,出示:这是一个()的石猴。让学生能够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学习环境,结合出示的问题,利用课件的超链接功能,把学生自我反馈信息、学生群体间的交流信息,与师生间的反馈、交流及时联系起来,形成多层次、多方面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通过生生、师生互动,交流、探究,产生思维的碰撞和认知、情感的交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把学习引向深入,从而达到“品位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的教学目的。这个过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加强,协同合作的精神得到培养,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人。
(3)开放平台,拓宽学生视野。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利用网络的搜索引擎,及时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展示《西游记》目录,感悟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学记》里讲“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通过网络的开放平台,把课内外结合,把生活之泉引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把课堂学习引向课外,使学生视野拓展,从而达到“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整合方式的选择
学习过程中利用学校论坛、多媒体课件等网络平台的交互功能,促进生生交流和师生交流。
三、整合方式的优势
1、以生为本,实现互动方式的变革。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猴王出世》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网络的交互性,使学生共享网络资源,可以根据老师提出的阅读提示中的问题,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学习水平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性的学习空间中,自主探究、合作共享,真正实现主体参与,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保证每个学生向最优发展,实现信息技术与互动方式的变革。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多媒体课件可以集声音、图片、图像、文字等一体,利用视听课件,播放《西游记》视频,结合了小学生对直观画面、具体形象感兴趣的年龄、认知特点,借助声像为主的课件创设情境、激活表达欲望、强化审美情感,使学生在被课文的主人公孙悟空吸引,有利于调动他们的语言文字表达积极性。而避免其客观上削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觉,实现学生走进故事情节、走进生动情景,激发阅读、学习的兴趣。
3、网络共享,拓展信息量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信息共享能力。利用网络引擎搜索需要的《西游记》人物、故事、背景资料,并通过论坛实现信息共享,充分地将教师、学生、图书馆、网络等自建的信息有机结合,充分开发了语文的课堂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真正让信息技术渗透到语文学习的各个领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信息量,更扩充了学生学习的容量。实现语文学习的大阅读,改变了传统教学以讲解课文为主,堵塞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的弊端。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既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面对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的到来和新课程的改革,我们应时刻提醒自己思考如何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只有为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而整合、为教学重难点突破而整合、为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而整合时,小学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才能成为教育改革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第二篇:如何利用网络博客进行教研
如何利用网络博客进行教研
一、加强组织,建章立制
首先我们迅速召开全体教师大会,明确网络教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了全体教师对网络教研的认识。之后,建立了一支以校长为组长,以主任为副组长,以其他领导和教研组长为成员的特色小组,负责组织、指导、督促教师积极参与网络教研活动,并且拟定了网络教研工作计划,专门制订了“教师网络教研制度”、“教师网络教研管理考核评价办法”等。领导组织的构成以及相关制度的建立,为网络教研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地保证。
二、加大投入,搭好平台
1、加大硬件投入,保证活动畅通。
为使网络教研得以顺利进行,我们加大了改善网络教研条件投入力度。完善了微机室、多媒体教室以及教师电子备课室。充实并更新了现代信息教育基础设施,安装了基本办公软件,实现了校园电脑台台上宽带网,并且配备专职网络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维护,保证网络的畅通。
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应用水平。
针对网络教研的要求,我们加强了对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尤其是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力度,强化教师的信息素养。首先,组织全体教师进行电脑操作及网络技术培训,使每一位教师能熟练地操作电脑,学习博客的申请与使用,博客日志的管理和图片的上传处理,教研资料的下载与使用等。通过技术培训,教师们学会了在网上收集寻找各种教育信息和教育资源。因此,提高了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研究的水平,也提高了网络教研活动的质量。
三、认真学习,积极研讨
1、教师们通过博客自主学习,获得所需资源。
教师们在博客上浏览大量专业文章,下载需要的各种教学资源,对于教学中比较特殊的问题,向在线专家、教研员和骨干教师请教,进行交流,获取所需的专业支持。浏览博客,做教研,大大缓解了教师所需资源匮乏的困难,拉近了教师与专家的距离,使教师能够及时得到专家指导和同伴互助。于是,网络教研优势彰显出来,教研活动也更富有生机与活力。
2、教师们通过开展教学协作,实现资源共享。
在开展网络教研活动中,我们建议教师建立个人博客,撰写网络日志。这是促使教师自由进行教学写作的非常有效的途径。因为教师的学习心得、教学叙事等都可以发到网络博客上面,供人们阅读和评论,这样也能充分调动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同时,将凝聚教师智慧与心血的文章,上传到网络,与广大同行一起分享和交流,实现教学资源最大化。又可以得到更多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对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很有帮助。
3、教师们通过学习相关理论,丰富理论修养。
因为每次研讨活动必须紧紧围绕着一个主题来展开,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有丰富的教育理论作支撑。因此,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理论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通过学习,不仅丰富了教师的理论知识,更为教师们参与网络教研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4、教师们通过课题研究讨论,提升专业水平。
我们按照网络教研工作计划,把每周五定为网络教研活动时间。每次活动都要求教师认真观看课例,注意倾听专家和教师对课题的剖析,及时做好记录,并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积极参与研讨。教师们借助网络这一平台,同省内众多专家、教师不断进行交流与探讨,极大地丰富、提高自我。通过交流,使教师们从中受益匪浅。
四、注重管理,科学规划
为使网络教研活动走向科学规划的轨道,我们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对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督促和管理。一是定期检查教师网上教研的活动情况。每学期末,我们都组织人员上网查阅教师的网上材料,进行登记、汇总;二是把教师开展网络教研的情况依据“四中小学部教师网络教研管理考核评价办法”进行量化打分,并且把量化结果纳入教师工作考核档案中;三是对积极参与网络教研并且成绩突出的教师,我们给予表彰和奖励,从而激发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积极性。
五、及时总结,不断完善
每次网络教研活动之后,我们都将教师研讨及评课材料及时记录下来,整理、存档。而且每学期学校都要将网络教研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细致地总结,以此加强教师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由于网络教研工作开展得积极主动,措施得力,也带动了其他教研活动的开展,全体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逐渐形成了“我想教研,我要教研,教研伴我成长,教研助我成就事业”的浓厚氛围。通过教研活动,近两年,教师的专业素质不断提升,一批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成为省、市、县级教学能手。小学部也连续几年被评为县级“提高教学质量先进集体”,2005年被确定为县级小学教研活动基点校,2006年被评为“大庆市校本教研先进集体”。
六、查找问题,认真反思
我们小学部的网络教研工作已历时两年时间,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
1、部分教师对网络教研工作兴趣不高,不能摆脱传统的教研工作模式,教师的教研工作理念还需进行多方面的引导,才能得到根本的转变。
2、由于教师家庭电脑量尚少,学校能为其提供的电脑数量相对不足,网络教研的条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3、中老年教师网络技术能力不高,实现自我上网参与网络教研活动有一定困难。
4、目前我县小学“语文、数学”两门学科尚未实现分科教学,因此,班主任教育教学工作非常繁重。对网络教研,他们感到精力不足,时间有限。如何处理好工作与教研的关系,使网络教研成为教师们的不懈追求,是我们今后需要认真思考的主要问题。
网络教研,激发了教师内在的精神动力,在学生茁壮成长的时候,教师也得到了不断的升华和发展。我们深切体会到,提高网络教研水平,也是整体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我们相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协助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网络教研工作一定会全面展开,为师生的共同发展,我们会脚踏实地把此项工作做得更好。
第三篇:网络教研团队比赛培训讲稿
网络教研团队比赛培训讲稿
一、比赛的基本流程
1、初赛流程
(1).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预案)。
各参赛团队根据自选的课题,自行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编写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案),并作设计说明。设计说明要简要阐明设计的思路、亮点和特点。
(2)、课堂实录
根据教学设计进行课堂教学,用文字实录教学过程。
(3)、教学反思
(4)、教学评价
评价包括教学设计有何特点与亮点、有何不足之处以及提出改进建议。
(5)、教学再设计
根据团队的反思性评价,修改原有的教学设计方案,形成新的教学设计方案,包括媒体与资源的运用等技术成果。
2、决赛流程
决赛由三个环节组成:网络环境下基于协作的教学设计与信息化备课;基于同伴互助的评价、反思与完善教学方案;基于协作与反思的陈述与答辩(虽然只有10钟左右,但最为关键)。
下面我将我们沿小团队去年参加苏州的全国决赛时的过程作一个简要介绍: 第一天上午,个人独立备课。
前一个小时,网络断开,进行个人独立教学设计。我们仔细研读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教学过程,紧张的情绪在不知不觉中消失,找到了平时备课的感觉,不时地为自己想到的新点子而感到兴奋和自得。一个小时后,网络开放,我们在网上搜了几个比较好的教案,准备利用它们来修改和充实自己的教学设计。总的来说,借鉴网络资源来备课时,我自己设定的教学目标和大的框架是不会改变的,这与我平时的备课经验相同。
第一天下午,我们在个人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开展同伴互助,协作完成本团队信息化总的教学设计,包括课件的设计。
第二天上午,同一主题下的各团队针对团队信息化教学设计进行互评;下午,团队内针对其他团队的评价进行反思,并完善设计方案。这天,我的两个伙伴张和程两人按赛会要求进行互评和反思,我则专门对我们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理论提升,设计相关的陈述课件,为第三天的陈述做准备。
按照我写作的习惯,上午我用了两个多小时用笔随手将所想到的东西在本子上乱涂乱画,直到旁人觉得我在本子上画了一个布满芝麻的“港饼”时,我的思路却清晰起来,于是真正写的时候用了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完成了陈述稿。尽管如此,这天晚上又是快十二点才上床睡觉。听说,其他几个团队每天凌晨3点左右才睡觉。
第三天上午,陈述。从以前参加过此项比赛的兄弟团队口中得知,陈述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准备室里,大家都在默念着陈述稿,一种紧张气氛扑面而来,由于我是本团队的陈述代表,比他们两位更紧张一些。
但真正到了陈述的时候,我不仅没有紧张,反而找到了一种倾诉的快感,整个陈述一气呵成——这得益于前几天的努力,因为是自己的真实体会所以才不会紧张。
下午,颁奖仪式。颁奖仪式前,全体参赛代表听取评委的简短讲评。在听取讲评时我们才发现我们这个赛场的评委是教研团队赛项的裁判长,让我们没想到的是,他在短短3分钟的讲评过程中还肯定了“少数团队在教学中还引入了博客”这一做法,这让我们心里有了底。果然,在经过紧张的等待后,我们终于看到了我们的比赛成绩:一等奖!
二、对参赛教师的几点建议
1、合理分工。决赛历时两天半,工作量十分大,必须合理分工,真正发挥团队的作用,才能保证比赛时有休息的时间,保持旺盛的精力按时完成任务。三位参赛队员要全面参与,各有侧重,同时要以主陈述人为中心有条不紊地完成各项任务。(几个团队到苏州比赛大多凌晨3点钟左右睡觉,我们沿小团队自认为在分工上动了脑子,每天也到11点多才上床睡觉。我们的参赛经历简介:主陈述人和课件制作人在第一天设计教案时,就开始制作课件和酝酿陈述词,教案由另一人完善);
2、教学设计要先思后“借”。在决赛的第一天上午,现场公布课题,后团队3位成员要分别设计一份信息化教学设计。这天上午的前一小时要求关闭网络,熟悉教材。我想,这一小时不仅仅是用来熟悉教材的,每位参赛选手要充分利用这一小时拿出自己的教学构想,再在一小时后开放网络时借鉴别人的做法,也就是先有了自己的思考后再去借鉴别人的东西(类似于洋思的“先学后教”)。如果自己的头脑一片空白时就去借鉴别人的东西,一不利于比赛时的创新,主干是别人的,你的创新只能体现在枝枝蔓蔓上;二不利于陈述词的撰写,因为你难以从别人的东西中找到真实的感受;三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顺便就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借鉴网络资源的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网络时代,我们有了许多提高效率的方法,有了许多学习的资源,也有了许多偷懒的手段。是的,我们必须学习先进经验,但不能一阵子华应龙,一阵子徐斌,一阵子张齐华……似乎在不断创新,实质在来回折腾,浪费时间,消耗成本,不仅难有收获,而且贻误工作。在决定学习别人之前先得有自己的东西,就是要有自己的根基,如果没有了自己的根基就如同浮萍一样随波荡漾,一生下来学成了“四不像”。我们提倡:教师立志成为根深叶茂的大树,不做随波荡漾的浮萍!
3、撰写陈述文稿,提炼主题是关键。教研团队规则要求:参赛团队推选一名代表陈述本团队完善教学方案的形成过程与体会以及该方案的亮点。我认为仅仅找到亮点还不够,我们不能使亮点成为满天的繁星,难以照亮前路,我们要让这些亮点汇聚成光环,汇聚成我们心中的太阳,然后像夸父逐日一样,锲而不舍地去追寻它,这也是我前面提出的利用教研团队比赛来提高教研层次的核心之所在。
现将我们参加全国决赛时的陈述稿片段展现出来,同时说明我们提炼主题的思路,请大家指正:
一、建立小数加减法学习博客,为学生提供全新的学习的平台。(这一主题主要围绕“媒
体与资源的运用等技术成果”展开,与大赛的主题相吻合,得到了评委的肯定)
1、利用学习博客引导学生实现自主、互动学习;
为帮助学生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我们选取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设计了具体的学习活动和相关练习,将这些问题、活动设计和练习上传到专门设立的博客中,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的平台,学生在这个学习的平台中,可以实现自主、互动的学习。比如,在帮助学生理解“相同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这一关键知识点时,我们设计了如下填空练习(展示
博文),学生在这篇博文的评论栏填写答案时,能够借助知识迁移的作用实现自悟,同时,在博客平台中,学生能看到同伴的看法,从而互相启发,引发自我反思。有效实现了自主、互动学习。
2、以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在现时代,学生学习的途径应该是多元的,书本、网络、教师、同伴都可以成为学习的资源。在我们的学习博客中,学生可以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质疑、猜想、交流、反思等活动自主完成整个学习过程,这有利于学生形成利用网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有利于在信息时代这个大背景下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以实际生活为背景,赋予单调的计算以丰富的意义(这一主题反映了我们的教
学理念,即: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计算,计算教学如果脱离生活实际,容易走入单调乏味的误区。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以“快乐的星期天”为切入点,截取小明一天中的几个生活片段(课件展示:出门前拿衣帽架上的帽子、到肯德基就餐、看全运会体操比赛),让学生在生活片段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所以,我们有一个深刻的感受:生活才是真正的老师。
三、设计数学活动,吸引学生深度参与(这一主题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方式展开,是教学设计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本节课有一个难点:理解做小数加减法时“小数点要对齐”的道理。为突破这一难点,我们设计了一条主线,即:带有长度单位的数量,长度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不带单位的小数,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小数点对齐后,相同计数单位的数就对齐了(展示课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分别为这三个关键环节设计了相应的具体活动(展示:估一估、填一填、玩一玩),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进行深入思考。
如“估一估”,为了让学生领悟“带有长度单位的数量,长度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道理,我们特意让学生辨析两个加法竖式(课件),并要求学生“估一估”哪个算式是正确的,这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估的过程中自觉将
1.63米和0.4米在头脑中进行转化,分别产生1米6分米3厘米和4分米的表象,自然明白了4分米只能与6分米相加,也就是,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
再如“玩一玩”,我们设计了“调皮的小数点”这个小游戏(课件展示),在小游戏中,学生很容易就可以发现,只有小数点对齐了,才能使相同数位对齐。从而突破了难点。
写陈述稿要提炼主题,开展教研活动要提炼主题,就像我们要求学生写作文时要有中心思想一样,道理很简单。但在实践中我们往往容易迷失,导致我们的教研在具体的、零星的、技巧的层面上徘徊,我们经常对一些老太太的喋喋不休感到好笑,原因就在于老太太们的话语属于“无主题变奏”,说一大堆无主题的话既费体力又令人厌烦,希望我们的教研不要走入这个误区。有人说,小学老师的劳动纯属体力劳动,指的是我们的小学生难以管教,希望体力劳动这四个字不要与我们智力含量本来很高的教研活动挂上钩。
就此再顺便谈谈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教师参加教育研究必须立足于课堂教学实践,正因为如此,教师的教育研究更多地依靠经验的累积,这种累积是一种十分艰苦的劳动,用“聚沙成塔”来形容也不为过。教育叙事是一种很好的积累经验的方式,但是,我们经常从教师们写的教育叙事就事论事,没有主题,没有提炼和概括,这样的经验累积形同“散沙”,艰苦的劳动换来的成果会因为不系统而“随风飘逝”。
4、陈述时的几个小技巧:善于与评委沟通;妙用自身的劣势。
5、精心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案,整合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设计的时候,以此为原则,该用技术就用技术,不该用技术就不用技术,该多用就多用,该少用就少用。必须防止片面追求技术水平和艺术水平喧宾夺主的技术倾向和唯美主义倾向。我们可用的技术有BLOG、电子白板,在全国大赛中使用PPT的也不少,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个人推荐用PPT辅助教学。
三、我们的团队
如果对沿小的教师进行一项问卷调查,要求他们用一个字描述在沿小工作的感受,绝大部分教师会用一个“累”字来回答。因为在沿小一是活动多,除了每周固定的教研活动外,学校组织的亲子运动会、经典诵读活动,学生的体验实践活动、作文比赛、口算比赛,教师的“作业备课经验分享会”、各学科各层次的教学比赛、课题研究等等都需要教师付出精力;二是压力大,除每周固定的教师培训活动外,我们对教师还采取分层培养的措施,每个年龄阶段、每个层次的教师都要参加诸如:“青蓝工程”、“希望之星”培养工程等等活动,因此每个年龄阶段每个层次的教师都有自己的压力。参加本次教研团队比赛的教师中有两位是中学高级教师、三位是主任、五位是年级组长或教研组长,是学校的中坚力量。选择他们参加此项比赛主要目的是让他们在教研活动方面探索出一条新路,并且以他们为先导小组对其他教师进行示范,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学校教研活动的层次。事实证明我们已经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1、探索新型教研模式,引导教师在更高的层面上展开教研活动。传统教研活动大多停留在具体的、零星的、技巧的层面上,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往往纠缠于某个细节争论不休,浑然不知自身处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状态之中;参与教研团队比赛时有一个重要环节:写陈述词。叶圣陶老人说:要写得清楚必先想得清楚,老师在写陈述词的过程中必定要经历理论概括的思考过程,消除了传统教研活动时的无主题、随意性较大的弊端。上升到了理论高度的教研活动,从具体的、零星的、技巧的层面上挣脱出来,从而将教研活动提高了一个层次;
2、提高教师的思辨能力。在网络教研团队比赛中,要经历团队内部互相写作、思想碰撞的过程,要经历团队间的评价、反思教学方案、思想交锋的过程,要经历专家答辩过程。处于这样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过程的教师,其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激情很容易被激发出来,职业倦怠感暂时得以消除,思辨能力得以提高;
3、优化教学设计,为打造优秀课例提供源头活水。教师参与团队比赛,经历的是头脑风暴似的激烈讨论,讨论的成果就是一篇篇优秀的教学设计。
参与此项活动,团队的12位教师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因为我们不可能像正式比赛那样拿出整块的时间来给教师们备课、评价、反思、完善教案、制作课件、撰写陈述词,只好化整为零,每个星期抽出1个小时,甚至半个小时的时间来从事这些工作,到后来实在需要一天时间来整合前面的工作了,我们在一个周末临时电话通知老师们加一天班,12位老师没有一位借口不参加活动的,其中李峥老师将老母亲从武汉请过来招呼自己的小孩,张昌魁老师的小孩要到武汉参加艺术培训因张老师加班而改期,杨晓丽老师生病住院刚出院两天,还没有完全康复也二话没说按时参加活动。
最后,对我校教研团队的展示活动进行说明:
1、我们今天展示的仅仅是陈述和答辩环节的比赛,而且我们也在尝试将团队比赛变成一种常态的教研活动,而常态的教研活动不可能都能请到专家来参加,没有专家的提问答辩环节就无法进行,基于以上考虑我们增加了一个环节即:论辩——就是团队之间互相提问题,我们期望通过互相提问、互相质疑来代替专
家的提问和答辩,当然,因为这是第一次尝试,也许只有“论”而没有“辩”,但我相信团队教研比赛的思辨的特点还是会在某种程度上得以体现的,我们期待参赛队员们有上佳的表现。
刚才说过,平时的教研活动不可能都能请来专家,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这么多的专家,我们不会放过这么好的学习机会,在论辩环节之后,我们将会请专家们向参赛队员提问,完整地展现团队比赛的最精彩的环节——答辩环节。
2、我校的团队活动还处于探索阶段,前面没有进行任何演练,因此肯定会有许多的错漏之处。如果让大家感觉到耽误了时间,请各位谅解,并请提出宝贵的意见。
我们相信,有我们全区各个学校的联手,我们的教研团队比赛活动一定会渐趋完善,在教研团队比赛的带动下,我们区的教研活动一定会开展得更加有声有色。
第四篇:2012.7.3网络团队教研参赛心得
网络团队教研参赛心得
一、经历和感受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这样的比赛,心里感到有些忐忑。当比赛前期聆听了电教馆戴晓娥老师和潞城中学花俊老师的的讲座后,我感觉到有些新奇,特别是可视化陈述这一环节的许多理念让我感到了过去课件制作指导思想有很大的问题,对于比赛中如何做好这一可视化陈述有些顾虑。接下来的时间我一有空就看关于比赛的一些资料并将教材又通览了一遍。7月1号终于迎来比赛,第一天的比赛就让我感到了时间的宝贵,以及自己平时准备还不够充分,尤其是到晚上准备第二天的陈述,我又疲惫,又感觉到思维障碍,好不容易熬完了稿子已是晚上十一点多。接下来的时间我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时间开始对稿子进行加工而记忆。第二天的陈述比较答辩比较顺利。
比赛结束了,但是内心却有许多思绪,接下来说说这次比赛的收获。
二、感悟与收获
1、亲身经历的特殊意义。
无论是做什么,经验都很重要,当然做什么本身更具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别人传授的借鉴经验固然重要,但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更让自己体会出某件事情其中的真味。对于善于反思学习的人来说,无论是参加比赛还是做其他的什么事情,结果无论是成与败,都会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2、比赛能让自己更好的认识自己。
比赛的意义在于挑战人的潜能,而在挑战的过程中才能更清楚的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本次比赛既让我看到平常比较注重钻研教材,教学设计注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有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但是也让我在信息技术与整合上的欠缺,以及思维创新性的缺乏。本次比赛让我意识到平时要经常反思、勤于动笔,这样才能有更强的思辨和语言组织能力。
3、学习理念很重要。
常常有人觉得理论学习枯燥又虚无缥缈,其实不然,理论是对实践的提升,理论的学习会让我们逐步确立新的理念,我们的每个行动其实都是理念指导的。我们评价一组的设计,我们普遍感觉到还停留在老师要多讲讲好的设计理念层面上,这种指导理念还是需要更新的。
4、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会让课堂更精彩。
新技术有其亮点,唯有我们敢于尝试,花时间去钻研,对其有据了解,然后去运用,会让我们的教学更精彩。
5、同伴互助有利于自己的进步。
合作的基础基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比如本次比赛他人对我们设计的评价,尤其是坦诚的交流,让我们既看到自己的优势,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从而提高自己。网络技术让教研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小组内三人的合作,也让我感到合作的重要性,段来娣老师有进取和坚持的精神,王琦老师擅长搜集资料、心态淡定。刘霞主任更是以其专业水准和精益求精的态度让我佩服不已。
总之,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完善的过程,这次难忘的经历必将成为珍贵的回忆和财富,成为我前进的动力。
第五篇:网络教研团队竞赛评价之要义
网络教研团队竞赛“评价”之要义
苏州市电化教育馆金陵
一年一度的NOC网络教研团队竞赛将于7月在北京举行。网络教研团队竞赛以教学设计为主线(情境),以同伴互助为基本方法,重点发展教师以评价为代表的高级思维能力,考察并提升教师通过评价、反思、完善实现专业发展的能力。
网络教研团队竞赛“评价教学设计”采用循环评价方式,要求提炼“亮点”,指出不足,提出建议,核心是引导参赛教师走优秀教师成长之路。
提炼“亮点”,是要求参赛教师很好地发掘出其他团队教学设计(含课件)中的精彩部分。这个精彩部分不是指理论部分,而是指可以操作的实践意义上的亮点,这些亮点、精彩之处存在于教学步骤或教学环节中,能够非常出色地优化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指出不足,要求恰当地指出兄弟教研团队的教学设计(含课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充分说明其对于优化教学目标实现的不利因素。
提出建议,指针对兄弟教研团队的教学设计(含课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修改、完善的方案。所提建议应该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可以操作,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上述评价方式有利于教师发现其他教师教学中可资借鉴的教学经验。在评价其他教师的教学活动(现场的、录像的、文字的)中,教师可以发现他人教学设计中的亮点、组织教学中的智慧与方法,可以模仿学习,可以联想、迁移,还有可能产生新的教育智慧,即教育智慧创新,从而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多方位、多视角、多元化的途径与方法,有利于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加速度成长。可以说,发现“亮点”是优秀教师成长的基本功。
评价有利于教师避免其他教师的失误或不足之处。这些失误或不足之处有理念上的,也有行为上的,还有方法上的。在评价中发现他人教学设计、教学行为、教学方式中的不足,有助于在教学工作中主动避免这类不足,同样起到快速成长的作用。可以说,发现“不足”也是优秀教师成长的基本功。
评价教学设计有利于发展教师高级思维能力。评价有利于提高教师观察、分析事物的敏感性,帮助教师发展观察、分析、归纳、提炼的高级思维能力,长期修炼,有助于教师在教育生涯中善于发现“亮点”与“不足”,善于形成可供思考的问题,善于解决各种或简单或复杂的问题,帮助教师成长为智慧型优秀教师。此乃教师专业发展中最为可贵的要义。评价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们首先要基于实践判断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学策略与方法、技术与资源运用方式等方面的合理性,这个过程本身就会使教师产生有话可说的冲动,从感性的分析中产生理性的升华。在评价实践中,教师会产生提升理论水平的需求,激励他们主动学习教育理论,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实践、总结、提炼,形成新的理性认识。
评价教学设计有利于把网络协作激发智慧的工作坊模式推广到教学生活之中,引起教学工作方式变化和教师专业发展方式变化。扩展到现实之中,不必局限于评价教学设计,可以就教学问题广泛开展同侪互助,彼此提出话题,交流经验,碰撞思想,取长补短,迁移创新,激发教育智慧,形成网络环境下特有的跨时空的同伴互助,既改变教师工作方式,又激发教育智慧,促进教师主体意识觉醒与生命质量提升,有力地促进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开展。
201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