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6

时间:2019-05-15 14:40: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6》,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6》。

第一篇:论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6

思考

昨天的中国,是一个古老并创造灿烂文明的大国,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珍品:仁爱、群体、和而不同、天下为公等传统美德,对整个社会起着巨大的维系和调和作用。也许我们曾经拥有太多,不经意间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我们民族的东西渐渐被遗忘,甚至被抛弃。我们的学生对圣诞节等西方文化津津乐道,却对我们的传统节日漠不关心,我们家长在四处为孩子寻找外语学习班的时候,竟没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发现

正当我们在迷茫中想寻找一条出路的时候,惊喜地发现苏教版的编委们独具慧眼,在教材中精心编排了许多传统文化经典。是呀!经典文化,乃文化的活水源头,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千百年来曾哺育过多少鸿儒大师的成长。旨在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熏陶和感染学生幼小纯净的心灵,为学生播下圣贤思想的光辉,从根扶起祖国未来的主人。因此,我们研读的主题是: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浅谈苏教版第八册单元练习中的经典

曾有学者这样说过:有文学经典伴随的童年阅读,会给孩子的一生罩上诗意的光芒,使他(她)的一生都相伴着一股温暖向上的力量。是的,经典就如浩瀚夜空中的启明星,引领着孩子步入中华传统文化的殿堂,如春风细雨般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

解读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单元练习中安排了大量的经典“语串”和一些典范的语言材料,有成语、《三字经》、《古今贤文.合作篇(上)》等。这些经典材料都融入了一个主题,如从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入手;对做人处世的思考;重视言谈举止的培养;进行爱的熏陶„„它既是对单元课文进行总结概括,又能丰富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积累,还隐藏着人文教育的伏线。

21世纪是一个竞争和挑战的世纪,也是一个终身学习的世纪。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有很多学生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目标不明确,有严重的依赖心理,1

父母、老师要我学我就学,是一种接受命令式的学习;受学习兴趣、情趣的影响,教学中普遍重视文本的工具性,在这种学习状态中,学生找不到心灵渴求向往的某种兴趣;受学习环境的影响,如社会环境的大气候和家庭教育的小气候没有形成,还有同学之间不良学习习惯的影响等。针对学生所缺失的学习素养,教材中用经典成语来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通过对生活的体验,启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经典是最有生命力、最有内涵的,有了它的指导,对家庭和学校的教育都起到了辅助作用。令老师、家长拍手称快。

由于中国国情的影响,孩子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千般宠爱于一身,从小没有被骂过,被雕塑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交往能力差,缺乏团队精神、奉献精神,不懂得做人处事。教材独具匠心,借经典的词语和历史故事,引领学生通过对历史人物的了解,对现代英雄的认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他们的精神世界更丰富、饱满。

言行举止,可以说是人的外壳。经典文化所提倡的“五常”就包括了“礼”,这个礼指的是礼节、礼仪、礼让,礼貌。“礼”已经成为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一种表征和直观展现。良好的礼仪能影响人的一生。现在有很多孩子,个性过分张扬、崇尚自由主义,常常是站无站相,坐无坐相,追赶潮流,盲目模仿偶像„„这与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相差甚远,而我国正大力开展礼仪教育,构建和谐的社会需要我们的下一代发扬“礼”这一传统美德。教材为我们铺设一条完善“礼仪之邦”的星光大道,教育学生从言行举止开始真正学会做人。

儒家的“仁爱”思想,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思想道德和人格修养的最高范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爱是人类的永恒话题,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而在教育中,爱更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关键,也是教育的基本要求。纵观当今社会学生对爱的感悟仍存在很多误区,其一:有的学生对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知之甚少,盲目的奉行西方的金钱至上,个人利益至上的道德标准。其二:有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爱慕虚荣、不愿吃苦,受不了失败与挫折,不愿与他人合作的心理。其三:有的独生子女,单亲子女长期以来形成了任性偏激,不愿承担责任的个性特点,在人际交往中不知道体谅父母、尊重师长、不会关心他人,不会关心集体,还随意指责、教训他人。盲目羡慕西方资本主义,觉得中国没有外国好,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博爱精神作为人的一种基本道德价值观和道德品质,必须从小培养,经过长期的教育和熏陶才能逐步形成。而我们的教材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安排了《三字经》、故事典故及成语词串等,用民族传统“仁爱”美德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美化学生多彩的童年。

苏教版教材第八册单元练习中的读读背背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之效,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这些经典的真正内涵,并在不断的酝酿中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活学活用,是语文作为工具性特点的一大体现。另外,它的编排也意在开掘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示民族文化的异彩纷呈,既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又重视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培养,使每一课的教学都能让学生完成一次心灵的装备。让学生感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丰富学生文化积淀的同时,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使之自觉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让多彩而悠久的汉文化、正义和爱心这些永恒的东西根植于心灵深处,让语文教学成为有根的教育。

拓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我们明显地发觉:语文教学实践强化工具性,忽视人文性。在苏教版单元练习的经典学习中,工具性与人文性可以得到更好的体现,通过学习这些经典,学生将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和人类文化的营养,不断提高自己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学生还将在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方面获得陶冶和培养,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增强人文素养,健全人格。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下,我们可以这样操作:

成语方面:我们不难发现,练习中出现的成语读起来琅琅上口,具有排列有序的特点,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其中的每对成语,有的意思相近,有的意思相反,有的意思相承,有的可用前者解释后者。在练习6中: 欲言又止吞吞吐吐闪烁其词支支吾吾。显而易见,前一成语与后一成语的意思相近且相承。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既有对比承接,也易于记忆,印象深刻。象这类成语,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通过表演,联系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达到心领神会的效果。此外,还进行进一步的延伸让学生阅读课外成语故事,举行成语接龙、成语故事比赛等。

练习2中的经典成语我们则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现象进行学习,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成语,还在学习成语中端正了自己的学习态度。如学习“天道酬勤”后,我们可以开展说说“勤学之星”的活动,在说一说中,掀起勤学的热潮。开设“小作家园地”,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学生架设通往成功的桥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展开积累背诵成语或名言警句的擂台赛

有些成语更是与课文、与其它内容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意义与课文内容相互关联,学习时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如练习4的一组成语: 玉洁冰清救死扶伤处变不惊舍生忘死。显然,孩子们看到这些成语,自然而然会将之与课文11中的非典英雄“叶欣”联系起来,想到她身先士瘁,舍已为人的崇高精神。当学生涌动着、萌发着崇拜英雄人物的思想时,我们可要把握时机,进行拓展训练,布置阅读古今英雄事迹的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阅读中,自觉以英雄为榜样,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英雄人物身上的无私奉献、知难而进、勇于拼搏的精神如涓涓细流滋润学生的心田,从而使团结友爱、先人后已、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中华民族优秀美德通过课本这一媒体、教师的指导,在祖国未来的主人中传承下来。继而可指导学生做一做,写一写。用思想指导行为,鼓励学生为学校或社区服务,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再写一篇读后感。陶行知老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学生经过亲身的实践体会,就有好素材,写起文章来也就更顺了。

“练习3”的安排,更是与这一单元的阅读遥相呼应,设计巧妙:“处处留心”先介绍了“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精彩片断,当学生的兴奋点被激起时,看过三国的同学则会津津乐道,没看过的同学流露出急切渴望阅读的眼神,于是便引出“空城计、苦肉计、夜走麦城、刮骨疗毒、过五关斩六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成语故事,沟通了课内外学习的联系。而“读读背背”的成语歌——“初出茅庐、才华横溢、料事如神、胆大心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独木难支、回天无力”概括了诸葛亮辛劳而光辉的一生,这不但深化了学生对《三顾茅庐》内容的理解,而且扩大了文本的张力,激励了学生对《三国演义》的阅读,对诸葛亮生平的探究。我们可以设计互动拓展阅读——《我眼中的三国人物》的主题阅读。

首先让学生广泛阅读,为学生提供网页学习资源区,这样学生只要打开主页,点击任何一个信息就能上网浏览阅读了。在深入阅读后,组织同学们根据自己小组确定的主题,指导学生有选择性地阅读资料,碰到较精彩的句段或图片,就把它们摘录下来,制作成图文并茂的电子读书卡片。

根据学生崇拜偶像的思想,我们还可以设计了这样的论坛活动。还可进行评三国人物的辩论活动,设计了以下三个论题:

☆我崇拜的三国偶像是谁?

☆我这样评三国人物。

☆ 三国英雄如何学?结合生活的实际,为朋友两肋插刀,对不对?

这样的活动意在鼓励学生用独立的意识,批判性的思维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探索中华族丰富的精神文化。学生喜爱语文,往往不是因为其中的认知内容,而是因为蕴含其中的精神底蕴,它让学生体验到了心灵的愉悦,感受到了思想的碰撞,感悟到了喜怒哀乐。

再看《三字经》。在《三字经》中包含许多历史、天文、地理知识以及一些很有趣味的故事,可以丰富孩子们的知识和阅历。其中包含的许多伦理思想和道德准则,例如“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等,能使孩子从小养成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品德,也使孩子学会怎样与别人相处,使孩子懂得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为了进一步弘扬《三字经》的文化精髓,我们按照“孝、谨、信、爱、仁”主题设计读经计划,开展积善园活动,做到知行统一,通过这些活动丰富着孩子的精神,美化着孩子的人生。

收获

曾记得这样的一些情景:由于几天的小雨,操场积水一片,班里的足球比赛被迫压后,这时,张欢同学脱口而出:“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陈厚文同学是学习潜能生,可是,从第三周开始却一反常态,我在班里大张旗鼓地表扬了他,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天道酬勤,果然没错!我勤奋了,上天也对我好了,老师还在班上表扬了我,哈哈„„天道酬勤。

子文同学生日,妈妈想买新衣服送给他,可他却说:“衣贵洁,不贵华。我有很多新衣服了,不用买了„„的确,学生在诵读经典时,收获到了知识,收获到了一个完善独立自我与品格的最好途径,这难道不正是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实效吗?由此我想到:

经典是一扇窗, 经典阅读帮助孩子打开这扇窗,孩子将看到一个春光明媚的精彩世间。经典如同一粒种子,绿化了孩子的心灵,使他们在了解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思;心中会产生一种宽容善良的人性美,培养形象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经典作品犹如棵棵大树,繁盛的枝叶过滤着浮躁、平庸、虚无的沙尘,深茂的根系汲取着宏大、开阔的精神营养。经典如同一个森林,它改变了社会的环境,陶冶了人的情操,使大家获得了生活的智慧与思想。

让经典阅读丰富学生思想的内涵,让学生的灵魂通过阅读高贵起来吧!以上就是我们在苏教版中单元练习经典研读的一些体会。希望大家多多指点,谢谢!

第二篇:__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__+论文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阅读教学整体感知的选点切入

江西省分宜中学 严强强

【摘要】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很多教师感觉到尽管自身很努力,可学生的阅读水平却没有得到提高。本文试从细节﹑高频次词语﹑话题主体等三个方面对阅读教学整体感知的选点切入进行论述,以此提高阅读教学。

【关键字】阅读教学 整体感知 细节 高频次词语 话题主体

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很多语文教师对于高中语文教学都有一种共同的感受:尽管自身很努力,备课和上课也很认真,可学生的阅读水平却始终提不高。产生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找到有效的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有效的引导。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经过百般尝试终于得到一点点甜头,有点苦尽甘来的得意。具体来说:

一、由细节切入整体感知

这里所说的细节,是指凝聚了作者心思、心力与心智的能给予读者以暗示意义的但又需要读者用发现的眼光来审视文本才能捕捉到的寻常言语。

选择细节作为整体感知的切入点,常常会使整体感知变得厚重起来。鲁迅《祝福》中显示季节变化的“冬、春、秋”等看似寻常的字眼,实则是绝妙的细节,可由此切入整体感知。让学生跳读文本依次找出显示季节变化的“冬、春、秋”等词语后,结合祥林嫂在自然三季里与鲁镇的联系,不难完成对小说的整体感知:冬末惨死鲁镇——冬初乍到鲁镇——春天离开鲁镇——秋天再到鲁镇。为了进一步凸显整体感知的成果,可让学生按时间流程把文章主要情节整理为“冬初乍到鲁镇—春天离开鲁镇—秋天再到鲁镇—冬末惨死鲁镇”,然后再要求学生有所发现。发现之一是小说采用了倒叙的记叙方式。发现之二是祥林嫂初到鲁镇与永远地离开鲁镇均是在冬天,而来与去又是生 命的两极,这就暗示着祥林嫂在鲁镇时就一直生活在冬天(表层义是自然的冬天,深层义是社会的冬天)之中,生活在冷漠、冷淡、冷清之中。而小说所反映出来的现实情况亦是如此,祥林嫂临死前的“空的”“破碗”以及刚死后招致的鲁四老爷的骂语“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便是最好的证明。事实上,不只“冬”有暗示意义,“春”与“秋”也各有所指,在此不再赘述。

二、由高频次词语切入整体感知

当一个词语频频亮相于文中时,我们一定不能等闲视之。我们可以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去看,有时这样一个词语就是整体感知文本的一个绝妙的入口。《琵琶行》一诗里前后共出现七次“闻”字,由它切入,便能迅速找到体现诗歌主要内容的诗句“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这句诗的大意是诗人听了琵琶女弹奏的乐曲和悲苦自诉后,情不自已地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沉感叹。因此,“凡六百一十六言”的长篇叙事诗经整体感知后,就可浓缩为精简的九言:闻琵琶—闻此语—叹沦落。这样抓住“闻”字切入,实际效果是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用时少,却又印象深刻。

当然,我们不能为整体感知而整体感知,在捕捉庄子鸿文《逍遥游》节选部分的高频次词语时,就应带入这样的考虑因素。“笑”一词在节选的三个自然段中各亮相一次,学生在听读中标画出“笑”字后不难说出“笑”对应的具体内容。当学生准确地说出蜩与学鸠这二虫嘲笑大鹏、斥安鸟嘲笑大鹏、宋荣子嘲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的贤人时,我们可适时点击能够体现整体感知成果的关键词:二虫笑鹏—斥安鸟笑鹏—宋笑贤人。从关键词可以看出,庄子写虫写鸟的最终目的是要写人写事,庄子的本意不在谈自然而在谈社会谈人生。现实情况也是这样的,庄子笔下的“逍遥游”(字面义为优游自在地活动)表面上是写小动物的生命运动方式,实际上是写庄子所神往的人生至高境界。这是一种怎样的至高境界呢?这就是整体感知后我们要引领学生重点探究的问题。如此进行的整体感知应当是积极有为的,因为它能和下一教学环节“焦点透视”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三、由话题主体切入整体感知

话题主体是作者思维发散的焦点。立足话题主体去看围绕话题主体而展开的话语内容,一如立足焦点去看由焦点发散出去的光束,是非常清晰明朗的。因此,在文本有明确集中的话题主体时,我们不妨由此切入进行整体感知。

我们在整体感知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散文精品《我的空中楼阁》时,如果按照课后练习的说法“课文前半部分主要写自然景物”“后半部分主要写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将文本切分为“山中小屋”和“作者感受”两大板块,定会使许多学生睁大疑惑的眼睛。因为无论是前半部分还是后半部分,“小屋”和“感受”都是“相依相偎”的,怎能强行拆散它们的“亲密”关系!如果有人因注意到了文中话语“换个角度,近看改为远观”而变得思维活跃起来,试图由视角切入整体感知,那就无异于是自己为自己出难题,因为后半部分与视角实在是“方枘圆凿”。如果我们由话题主体“小屋”切入,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学生通过听录音、读课文走进“小屋”后,就拥有了对“小屋”的话语权,可让他们围绕“小屋到底小不小”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学生发现作者将小屋喻为眉梢痣、水面帆、天空雁、枝头鸟,定会说小屋因背景之大而更显其小,小屋当说“小”;如果学生注意到作者将“领空”喻为小屋开放性的院子、将地平线喻为小屋无形的围墙、将山路喻为小屋的空中走廊,定会说小屋因作者的感受而突显其大,小屋当言“大”。在此基础上,我们应顺带一问:小屋本身很小,为什么能称其为大呢?学生联系文本不难得出答案:在于主人精神的“轻灵而自由”。这时教师可适时作结:作为实体而存在的小屋确实很小,但它一旦成为作者精神的居所,就变得无限大了,因此作品前半部分主要是写实体小屋,后半部分主要是写虚化了的寄寓精神的小屋。当得出“山中小屋小(1~8段)精神小屋大(9~17段)”的感知结果时,学生便完成了一次全新意义上的整体感知,这一过程对于学生是既新鲜又醇厚的。

四、由文题切入整体感知

文章的标题有别于人的姓名,后者标记性强,对应某一个具体的人,并不预示人的品性、思想、感情等;而作为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当于文章“眼睛”的标题,有时却能使人预知作品“心灵”深处诸如内容、情感等某些作为整体而存在的东西。

“老北京”汪曾祺的文化随笔《胡同文化》,其文题在内容上的指向意义就非常明显,可选择由此切入进行整体感知。我们在要求学生跳读作品找出诠释和展示“文化”的具体段落后,可补问一句:“文化”之前和之后各写了什么?综合学生回答,可点拨“胡同—文化—命运”,这样,学生便顺利完成了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如果要使感知的结果更完美,我们还可结合文本作强调:此处的“胡同”是皇城北京襟怀里的胡同;此处的“文化”即“胡同文化”,也就是作者在作品中所说的“北京的市民文化”。这样,“胡同”和“文化”前分别出现了修饰词语“北京”和“市民”。那么“命运”前是否也该添加修饰词语呢?此时可引导学生结合文末话语“再见吧,胡同”来思考。我们可以这样设置问题:为什么作者在文末话语中的“胡同”后用句号而不用感叹号呢?学生立足文本可得出一些较为合理的答案:①形象地暗示出“胡同文化”终有一天会走向生命的终结,画上一个“人生”的句号;②形象地暗示出胡同文化“封闭”的内涵;③传达出作者情绪平和状态下的冷静思考,作者理性地认为文化是发展的,“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当学生言及第三点时,教师可适时点拨“必然”二字,当“(北京)胡同”“(市民)文化”“(必然)命运”十二个字呈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实际上又完成了一次更为深刻更为精彩的整体感知。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实施和扩大,这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既是挑战,又是机遇。阅读教学必须找准切入点,才能使教学方法丰富多彩,才能开辟广阔的新天地,阅读中的“矿砂”也自然便会被淘成“黄金”,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也自然便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了。正所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这必能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感觉。

第三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浅谈一位农村班主任的工作感悟

班主任工作千丝万缕,要学好农村学校的班主任更需工作做的细微至极。她——一名普通的中学语文老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已有十六个春秋了,十六年来,她为学生骄人的成绩欢呼过;也为学生的粗心毛病伤心过;甚至也和学生吵过﹑闹过,甚至还偷偷的因为学生的不理解掉过眼泪。但她却始终坚信:爱可以融化世界上任何一座冰山。她用她的爱浇灌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田,真可谓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一、学习新理念,提升自己,是她最大的感慨。

她,九四年毕业的一名师范生,水平不是太高,还有点内向,但她凡事都是那样积极,她不爱看书,她总是用“执着”办事;她不善言谈,总是闭门造车;她很少与人沟通。总是默默无闻。刚开始工作还算可以,但随着改革的 春风刮进我们这所普通的乡镇中学,她急了,虽然进修了大专,甚至本科,但她发现:原来以为的“执着”不再管用,曾经自以为的好办法,好经验也派不上用场了。但是她没有放弃,而是再寻找,终于在一次与同事的交谈中,她找到了改变的方向。

那是二零零六年的某一天,同事因为她的困惑﹑迷惘,送给了她一本《卡尔• 威特的教育》,这是美国有关家教的书籍,阅读之后,她的眼睛亮了,于是愁眉不展的她脸上出现了久违的笑容,之后,一本本教育书籍让她如饥似渴,甚至夜以继日的拜读.她说:在读过之后才发现自己以前的班主任工作纯粹就是以权压人,根本谈不上智慧。时代变了,自己也得跟着变,学生变了,自己不变是不行的。变,唯一的办法就是学习。

从此,那个不爱读书的她不见了,常见她拿书钻研,甚至还不停地做笔记,她说自己脑子笨,就得写,写了也就记住了,她说她不会创新,但她说她可以学习,效仿,效仿之后去实行,不行﹑再学,总会有一条会被她用的得心应手。

尤其是学习了魏书生的《浅谈班主任工作》后,她的思想变了,她不再觉得“执着”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先决条件。愚笨的她将此改为:“有智慧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执着会让它锦上添花的”同时也是魏老师教会了她班主任工作得从小事抓起,小事做到位了,班主任就好管理了。

二、从小事抓起,不断反思,智慧育人。

周弘的《赏识教育》让她在班主任工作的管理中曾有一段时间如鱼得水,但总赏识也不是办法,起初她读的是一本别人给她的盗版书,后来她又找来了正版书籍阅读才搞清楚“赏识是为了更好的批评”,她的困惑才得以解开。

对于学生,尤其是平时调皮﹑捣蛋的学生她更多的是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赏识之后,给他指出日后应该努力的方向,让他跳一跳能够得上。

卢勤的《告诉孩子,我能行》等一系列的书籍又让她学会巧妙的帮助同学克服困难,要拥有一颗好的心态。这样遇事就能冷静处理。

在学生的奖品发放上,由最初一个本子只写个“奖”到一个本子上写一段激励的话语、再到班上相应的简笔画,到后来的学生有进步就奖励“白纸”一张,让学生设计图案,选择语句,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动手、积累能力,一举两得,一学期下来,在班里开展“奖品展”;再到现在的一张照片,这是杜郎郎学习回来她所学经验。总之,奖励制度的不断更新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不仅如此,她在教育学生上由过去的专制变民主,她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曾记得因为学校给老师们开大会直到下学,会议也未结束,结束后回到教室,人已走了一半,当时她火冒三丈,此时,班长姚志辉急忙站起来说明了理由。当时电闪雷鸣,志辉让跑校生先回了。听了班长的述说,她冷静下来,想想不是没道理。为此她还写了一篇《“顶嘴”是学生成长的表现》在清徐杂志上发表。在文章中,她认为:班长姚志辉能处理好这件事是班干部的成长,应当表扬。从此,她遇事总能用新的理念去教育、管理自己的学生。

曾经在学生出现问题后,她一贯采用的是谈话法,然而学生升入初三后课程进度紧,时间宝贵,有些并不是你说上三言两语就能解决的,有时说上一小时、两小时效果也不见得好。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她用她擅长的书面交流法试着与学生沟通,虽然费时间但效果出奇的好。她认为:有些话,书写交流更有情,更有爱。也许是因为话说的太多,她的咽炎越来越严重以致影响到头痛,而且是经常性的,才导致她不得不想出这一招吧!

进入中考前的半个月,好多优等生思想负担重,夜不成寐,其实她知道:这是有压力,于是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最终选了一个恰当时机给这些同学支招,当然,洋洋洒洒三张信纸的沟通是常有的。或理论沟通,或献身说发,或分析,嗨!你还别说,真得很管用。学生包袱放下了,晚上也能入眠了。

这种方法她百试不爽,试想老师能从白忙中抽出与同学沟通,说白了,是给学生写信。说明该学生在老师心目中的位置,他(她)又怎能不被感动呢?为此她也收到了一封封学生的感谢信。

她又是一个常从自身出发,不断反思的班主任,她认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学生做的不妥时,她首先自我反思寻找好的方法。她认为:生气只会伤身,不如找个解决问题的好方法,此时智慧处理又是她拿手好戏。

记得那是二零零七初二的一天,她安排男生墩地,让班内的“捣蛋鬼”姚杰负责。她与姚杰接触的事太多太多,为此也付出了许多,姚杰很感恩,她也想给他机会,让同学们重新认识他,但事与愿违,当她走进教室,傻眼了,地竟一下也没墩,当时她真是气晕了,但她没有生气,而是冷静下来,分析原因后,把男生召集起来,责任到人,按地板格的多少,平均分配,各干各的,结果,不到十分钟地就被搞定。

之后,她不但没怪姚杰,还把姚杰叫到教研组,进行的是自我检讨,怪自己没教给如此处理问题的办法。

当然她在宽容学生的同时更是一视同仁,严而有别,班干部和普通同学一样处理,丝毫不留情面,用她的话叫“对事不对人”。甚至对优等生、班干部的要求更高,为此,班干部们不解,此时,她就用“快马才经得起鞭策”和“墨子和根柱子”的故事教育学生,让学生感觉自己是一匹快马,老师把他们当千里马,而不是老黄牛,自信树立了、目标远大了,也就能更好的理解老师了。

班干部的培养也是她听了魏书生的关于“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之后,将班级工作细化、责任别人,交给班干部方法,智慧的管理班级。

在反思中成长,抓小事,育人是首要任务;学会做人,学生一生受益。

三、班级管理需要与课任、家长密切配合。

农村家长普遍文化素质低,更不用说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了,因而她一边工作一边寻找与家长沟通的好方法,起初她有事常叫家长,但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多,她逐渐归纳出:家长得联系,但要会联系。

联系家长的目的不外乎是要教育学生,而不是告状,于是,她将一年一次的家长会的内容进行了修改。她将过去只谈成绩改为为家长洗脑,让家长也在学习中成长,不要总用陈旧的理念与二十一世纪的学生沟通。

当然,知己知彼,方可百战百胜。在会议召开之前,她到处找资料,一方面是有关家教的,另一方面是学生对父母的要求,在会议中她委婉提出,好多家长受益匪浅,甚至她亲自将《电视报》上的“亲子园地”、“家教栏目”裁下粘贴在一张张八开纸上,长达四五十页之多,复印发放给学生家长,她希望自己得益的事别人也得益。因为学生的成长绝非班主任一个人就能教育好的,父母又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什么《赏识孩子的每一个进步》、《良好关系胜过反复教育》、《听孩子八话说完》、《父母的坏习惯影响孩子的一生》等等。她认为家长若能学习先进理念,并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去管理自己的孩子,那对学校教育将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为此,她不仅印发资料,还推荐一些书籍给积极上进的家长。

她因为性格内向,又因为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一开始她担任班主任,当课任向她反映班内情况时,总是不能正确理解,此独自伤心、难过、流泪。这样的日子一直伴她度过了十四个春秋,直到去年在与课任的交流、沟通中,愚笨的她才顿悟:课任只是想让班主任更好地了解学生,别无他意。

于是,她变了,开始积极与课任沟通,有时课任会发牢骚,她不再独自生闷气,而是心平气和的将一些自己学到的新理念委婉的传达给这些老师。于是乎,老师们也受她的影响开始发生改变,学生管理从此也上了一个新台阶。

她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农村班主任,默默的耕耘在自己的三尺讲台上,不求回报,只求上进,不断进步,不断学习,智慧育人。她只希望通过学习能在班主任工作中摸索出一条自己工作的好方法。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默默耕耘,默默奉献,相信她会通过自己的无私的爱的奉献滋润每一个干渴的心灵的。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浅谈一位农村班主任的工作感悟

单 位:清徐县柳杜乡中学 姓 名:武果青 联系电话:5998063

第四篇: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11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谈“尊重.理解.宽容”与心

[内容提要] 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探索,有针对性地排除心理障碍,不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也是实施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心理探索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师生互为理解,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排除心理障碍,提高师生教学互动效率。而要师生互为理解,教师首先必须尊重.理解.宽容学生。其中师生间情感的“零距离”是开展工作的基础,尊重学生是心理探索的前提,理解学生是主要内容,宽容学生是工作的质量与境界。 [关键词] 心理探索 互为理解 尊重 理解 宽容

 常常听到教师们有这样的议论:“现在的学生真难教,生源差,基础差,真谓朽木难雕也。”“现在的教师也难做,宽不妥,严不是,顶着石臼在做戏,真是师难为,难为师,为师难。”这些议论听起来有失偏颇,却也反映了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社会对普通中学教师教育教学的评价,是以学生的社会近期利益为基础.以“立竿见影”的升学效果来衡量的。虽然已开始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已给以重视,并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但由于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接受新的教育理念需要时间和过程,同时社会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机制亟待完善和改革,这些都使教师对发展迅速.竞争激烈的社会需求和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掌握难以把握,对学生中追求现实.消极学习.厌学严重及过早的“社会同化”现象尚无良策,教育体制的改革,迫在眉睫。2001年6月,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还批准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决定(试行)》,由此,教师必须在教育实践中接受教育,自身素质得到充实.提高,以适应现代教育要求。其中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以其在教育中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性,在教育理念面临更新的非常时期,成了至关重要的调整.过渡的基础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到教学双方,如何开展心理探索,有针对性地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帮助教学双方“解惑”和提高,在非常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特殊意义。

 情感交流是心理探索的基础

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对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学生个性特点的发展,自强.自立.自我教育及竞争能力的提高,已成为发展的趋势。学校教育,作为基础教育,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原有的教育观念与社会要求明显产生了差距。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提出,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新的教育目标虽已确立,教育理念开始更新,但探索需要时间,知识系列的更新和调整,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落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却是亟待解决的.最有直接影响的问题

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应是首要任务。如果说,智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而求得终身发展,不是用固定的模式进行雕塑,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则是教会学生做人,充分调动学生真.善.美人性潜能的发挥和发展。这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已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从被动的心理障碍分析.治疗.矫正到主动的系列意志品质培养,已经走了不短的一段路,但在促进学生个性特点发展.自我教育方面的指导还相当薄弱。我们所注重的是在用一种标准的规范来约束学生遵守,让学生来适应,在以人为本的个性发掘上,还没有摆脱灌输的怪圈,在能力发展上,我们还在行使着“教书匠”的职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还只是停留在理论上而没有真正落实到教学中。例如:我们用政治教育在代替着道德教育,小学生要当共产主义接班人,初中生要热爱社会主义,高中生要发扬集体主义,而把爱母亲.爱亲人.爱他人…等等这种淳朴的道德情感教育放在政治的大前提之下,造成了很多学生对道德和政治的区别模糊。我曾经对多名学生(不同届次)进行过调查了解,他们对道德的理解普遍都是“思想好,积极要求进步。”又如:在教学质量的评价上我们注重的是教师的行为,注重的是教师教育教学目标的主观实现,而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仅仅是一种点缀。在这些方面,准确地说,由于培养目标的因素,我们在寻找社会道德规范为个性内化.个性发展促进社会道德规范发展的切入点(人性的本质教育)问题上还存在着迷惘,对一些真实的社会现象我们采取的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态度,总怕产生负面影响而“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恰恰是这种形式化.教条化.简单化的道德教育,带来了学生的“隐忍”和“反抗”,即人性扭曲和无视教育,心理产生了畸形变化。同时我们特别注意到,在接受个性发展促进社会道德规范发展的认识问题上,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与传统的道德观念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有些与现实问题还存在着激烈的冲突,这些无法回避的矛盾,更增加了教育研究的难度,也增加了心理探索的难度。譬如对“无私”的评价,被奉为人的灵魂和至尊,成为制约人的“幽灵”,用假想的.大写的乌托邦来抹杀人的欲望和需求,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造成学生人格的双重性.道德的两面性,等等。观念的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使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统一,教师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必须符合时代的要求进行调整和再选择,在从事教育的总体思路上,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实施的德育范畴.任务.内容.途径.方式方法等。在这种情况下,与学生认识上的沟通,进行更贴近现实的观念和方法的调整,寻找有效的教育手段,对学生的心理探索显得犹为重要。而要处理好教育中主导与主体的矛盾,交流是唯一的途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的起点——情感交流,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与学生达到情感交融和互为理解的境界,从而共同提高各种基本素质和竞争能力的规律是不容改变的。师生间情感的“零距离”是这种心理探索的基础。对事物认识的肤浅.容易冲动.往往以第一感觉来处理发生的事情,对后果不作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立刻以个性形式在行为中作出反映,这在青少年中是很普遍的,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在受到老师批评或和同学发生矛盾后就出现逃学.打架的现象。同时,他们对新事物接受又是非常快的,特别是感兴趣的事情,只要有一点成功就会有很大的成就感而很快作出结论,当遇到挫折,又极易陷入迷惘.困惑而沮丧。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他们常常会因为受到表扬而兴高采烈,遇到困难和挫折而心灰意懒,这是青少年思想单纯.心理脆弱.不稳定且极具个性化的非常明显的特点。在这个意义来说,对学生晓之以理首先必须动之以情,情感上的接受是晓理的基础,更是心理探索的基础。 尊重学生是心理探索的前提

 杜威有句名言:“教育即生活。”在生活中,尊重别人,是做人.处世的第一原则,也是评价人道德.修养的起码要求。尊重学生,首先必须做到人格尊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都有各自独立的人格尊严,作为教师,以身垂范是极其重要的,这由“为人师表”及“主导作用”所决定。在这个意义来说,师生间情感的“零距离”需要教师行为准则的示范性来帮助完成。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学生往往以第一感觉来评判事物,直观性较强,教师一些不尊重学生的行为和举动常常会被学生认为是带有成见而拒绝接受教育,产生“心理闭锁”,增加教育的难度。同时也在潜意识中埋藏了模仿的因素。如果一个学生对教师的不尊重举动习以为常,那他在今后的行为中就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不尊重他人,做人就成了问题。人格尊重,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心理探索最直接的“敲门砖”。

 其次,尊重学生的劳动和付出同样重要。对于学生的学习障碍问题,我们绝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学习态度或学习基础问题,更多的应考虑“能力发掘”和“以学论教”问题。在对待学生回答问题.提出的建议.完成的作业.试卷等应持负责.慎重的态度,决不能因简单.幼稚或错误而表现出不屑一顾或轻描淡写的态度。对于学生来说,尊重和关注是排除学习障碍的催化剂。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学生常常会为老师一些耐心.和蔼.亲切的举动感动.得益而铭记终身。 再则,要尊重学生的正当需求,包括心理需求。因为“孩子们的许多行为举止在我们成年人看来是该受到指责的,可往往是由于心灵上那种高尚的激情所促使,如果你不明白,没有发现这种激情,你就可能扑灭那小小的.不易发现的人类高尚品格的火光。”《苏霍姆林斯基》。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这就需要我们作仔细的观察和深入的了解,更突出了心理探索和交流的必要和重要性。

 实践中,学会尊重学生,是对教师传统观念“师道尊严”的一个挑战,也是对教师语言权威性的一个挑战。主导的意义在于引导,引不起学习主体的积极作用,如何称之为主导?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理解学生对你尊重的涵义,无非就是两个字,“德”和“才”。千万不能把为人之师作为筹码而自认为高学生一等,以俯视的态度对待学生,否则,你得到的只是“敬而远之”和“曲意迎解”,或者是强烈的对抗情绪,变成了在制造距离。只有在实践中以诚待人,真正尊重.关心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亲”和“敬”,心理探索才能有实际意义上的展开,主导的作用才能得以发挥。以“威严”和“权威”得到的只是学生的“畏惧”和空虚的自我满足感。“立竿见影”的表面臣服其逆反的弹性将更大。

 某校有位教师,从事教学多年,工作的责任性非常强,他备课.上课非常认真,特别是对学生学习上的要求,既仔细,又具体,可学生却和他“亲近”不起来,就因为他个性刚愎自用,批评学生时容不得半点辩解,稍有不服,更加严厉,人为地制造了师生间交流的障碍,把自己放在“统治”地位的同时却丧失了学生的尊重。

 当然,严格要求学生也是尊重学生,绝不能对学生的错误行为听之任之,放任不管。但“严”必须有个“度”。这个“度”,有两层意思:一.必须严格遵照法律的尺度,有清醒的头脑和强烈的法律意识。二.必须是学生能接受的极限。“物极必反”。如何确定极限的范围,就在于我们了解学生的程度。了解的过程,实质上是交流的过程,必须充满理解,才能完成交流,从而获得学生的信任。理解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是实施.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作为教师,只是教育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而不是统治者。沟通和交流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基础不实,谈何沟通.交流?更何况教育和影响是在交流中产生作用的,勉强的.强加的说教不能称之为教育。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教育观念的改变.全面素质教育的实施,对学生要求的同时,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也面临着一个新课题,更突出了这种师生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重要性。 理解学生是心理探索的内容

 有一个永恒的话题:即学生是有差异的,学生总是要犯过失的。这应该成为我们理解学生的基本认识。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有这样一个规律:任何人在心理上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我们所说的对学生的理解,不是简单的同情和容忍,而是积极的心理探索和疏导,更高层次的理解应该是善于发现学生心灵深处追求高尚品格的小小火花,再加以细心的保护和培育。

 对于理解的涵义,我有三个方面的认识:第一:建立信任,避免浮躁。学生的学习效果及行为表现决不是偶然的,是后天形成的。每个学生的潜意识里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美好追求,在等着我们去发现和发掘,调动追求高尚品格的积极性始终是理解的首要。由于表现形式的多样,有时学生往往以过激的形式或截然相反的外在行为来表达自己的向往,这就需要我们冷静地作出全面分析,戒除主观臆断和急躁情绪,耐心地加以引导,切忌简单的正面说教或粗暴的惩罚形式。有件事我有很深的体会:有个师范学生不思学习,厌学情绪严重,打架斗殴,恃强凌弱。初步接触下来,对老师戒心重重。经过了解,发现他欺负的同学,或多或少地有些所谓“两面派”行为,他讨厌虚伪。我就找机会和他谈心,作进一步的了解,原来他认为班主任老师偏听偏信.处事不公,重用讨好.虚伪的同学,而且这些同学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他看不过,反映又受到冷遇,还被人误解,几次下来能说会道的人总是有理,因此认为世道不公,开始自暴自弃,以放弃学习和暴力行为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当我确信这是他的真实想法时,感到了来自心灵的震撼;多么幼稚.天真,而又发人深省!这种追求高尚品格的小小火花很可能在我们的不经意间就被扼杀。经过分析.考虑,我给了他三条意见:一.自暴自弃是无知和堕落。以牺牲自己的前途和暴力发泄是愚昧无知和最愚蠢的表现。二.人当自强。正因为世上有许多不公,才需要我们努力奋斗.提高能力去改变现状。你现在最需要的是思考.再思考,深沉也是美德。三.超越自我.改变自我是超越别人的基础,只有踏踏实实地做好目前该做的每件事,才有可能比别人强。后来,这位学生当了老师后,成了骨干,并且进步很大,有了一定成就。这件事给我的启发是:当学生个性中追求高尚的火花和我们心灵发生共鸣时,教育就是双向的。作为教师,塑造追求高尚的心灵犹为重要,我们不能认为自己很完美,在我们履行职责的时候,同样也在塑造自我灵魂。第二:辨证地看待学生行为。学生的行为效应及矫正结果存在着两个方面或多个方面,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转化,关键是我们认识的角度和采取对策的得当。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犯错以后,对道理是知道得很清楚的,但对错误的性质比较模糊,面对教师,他(她)最关心的是结果如何,会怎样处理?总想把影响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因此心理上忐忑不安,有后悔,也希望侥幸,非常复杂,情绪很不稳定,对这种心理进行积极的探索,理解就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学生中出现的违纪行为和轻微的违法行为,我们就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违纪,就应该从行为习惯方面来分析,以学生的行为习惯为重点进行了解,疏导也应以具体的正面范例来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并辅之以具体的行为要求指导,达到矫正的目的。违法,就应该从学生具体的环境影响和认识方面来分析,以学生在一段时期内的总体表现为重点,进行全面了解,和风细雨的耐心说服往往很难奏效,必须重视对学生周围环境影响的改善和具体行为的约束,从学生认识后果的严重性上着手,严格要求,并注意运用适当的鼓励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更要有耐心,对学生的反复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认识的转变是有一定的过程的。例如对于较复杂的学生中的偷窃行为,就要具体分类对待。偶然发生的,以正面教育为主,屡教不改的,就要考虑周围环境的影响,包括家庭.社会.生活方面的因素,运用集体的.各方面的力量配合进行教育。简单的强制教育只会使学生“压而不服”!某学生的小偷小摸行为,从家中偷到邻居.同学,学校和家庭采取了多种强制措施以限制他的行为,如上学家长接送.家中每天检查书包.衣物.学校里不允许他串班串座位等等,但收效甚微,可谓“屡教不改”了,当我们改变做法,采用平等恳谈.同学帮助.耐心说理.允许他陈述理由.尊重和理解他的要求等不歧视他的措施后,取得了良好效果,以后没有再犯。从交流中了解的他行为的形成和心理轨迹颇值得我们探索:他自小因父母从商繁忙而缺少照顾,从为解决饥渴到满足欲望,小学起就形成了偷拿的恶习,事发后总是受到辱骂和限制行为等歧视,已成习惯。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对人间温暖本来有着强烈的向往,但因为他的行为在家中受父母白眼,在学校被同学疏远,并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产生了心理扭曲,把偷窃作为发泄不满的报复手段,进而恶性循环为不偷窃无以满足挥霍欲望。当我们改变强制做法,从人格上给以尊重,在环境中制造温暖,以真诚助他重走正道,对他冷漠.厌世的心理冲击极大,唤醒了他追求美好的人性本能,使他对生活重新有了希望,对自己的不良行为有了自觉的限制。辨证地看待学生行为,有一条原则必须坚持:在认识问题上,量的积累本身就孕育着质的变化。我们必须对在单个或多个学生身上屡次发生的不轨行为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是对学生行为认识的基点。同时,在正确分析学生行为后确定采取措施方面,也要注意尊重学生人格,杜绝过激行为和自身不自觉的违法行为。第三:理解是积极的行为,必须把教育渗透在理解.交流的过程中。有件事我感触很深:有老师反映,某女学生在校内表现自由散漫,在校外又经常和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出入于娱乐场所,且有欺负.敲诈同学等不轨行为,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问题比较严重。而我找她谈话时又发现她能言善辩,个性倔强,能说出不少道理,按理本不该是这样的。带着这个问题,我对她的情况进行了摸底了解。原来她的家庭父母已离异,她判给母亲而又只能跟父亲生活,生活上实际得不到真正的关心和照顾,无疑伤了她的心。她在冷漠中要寻找温暖,在孤独时要寻求保护和安全感,很容易就跟社会上的游闲青年联系上了。她欺负同学等不轨行为实质上是一种自卑感,又要满足扭曲的自尊心理而采取的一种不正当的自我保护行为。为此,我谈话就从生活着手,真诚.客观地谈自尊,谈自强,讨论生活的意义和志向问题,同时也严肃.诚恳地指出她错误行为的后果,进行了批评。我的耐心使她深受感动,在认识中她是这样表述自己的:“…每到上课,我就盼着放学,老师讲课(我)心不在焉,做起作业,三心二意,有时干脆拿同学的作业来抄。放学回到家,面对一些繁碎的琐屑,心里闷得慌,于是常常找些借口跑出去…。我在溜冰场结识了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当时只知道他们都很有趣,听他们大侃自己是如何对付老师.家长.同学后竟莫名其妙地有一种敬慕感。他们说,这是维护自尊的表现。所以我认为有人说他们是流氓,是因为不了解他们,他们挺可怜,又很幸福…。”这种由同感产生的危险心理倾向得到了有效的遏制,有了认识上的转变,进步是可想而知的。后来,这位女学生考上了某重点中学。(姑且不论这种说法是否使德育带有功利色彩)。这件事给我的启示是:理解是互为的,教师首先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以诚相待,不要随意夸大事实,扩散影响,渲染错误的严重性,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这样才能取得学生的初步信任和理解,便于交流。同时也要注意交流时应该尽量创造让学生说话的氛围,把学生的话当作探索心灵的窗口,以讨论或告诫的形式而不是以家长的口气,以鼓励学生自理.自律。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是要讲究谈话的艺术。这种谈话必须是观点清楚.爱憎分明,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入情入理,要让学生感受到“正气”的威慑力,因为这种谈话对学生的认识有极大的冲击力,有助于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再则,在交流中学生反映出来的认识,更有助于我们对学生的了解,从“点”到“面”,作全面的分析,使我们处理问题更有针对性。 理解,由浅入深,实质上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心理相互探索过程,它可以有效地排除学生心理障碍,矫正心理扭曲,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学生理解教师良苦用心的过程,更是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深化的有效手段。理解,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宽容是心理探索的境界

 如果说,尊重.理解学生需要我们有较高的素养的话,宽容学生则需要勇气和更大的投入,这是针对学生认识的不稳定而言。允许学生的认识反复的过程,需要我们有更大的耐性。宽容,不是放纵,更不是溺爱,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宽容,是理解的继续,也是理解最真实.最具体的体现。宽容应该有多种形式,各种形式的确定必须根据“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原则。 由于学生所受家庭.社会环境影响不同,个性心理特点也不同。宽容的表达形式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来确定,可以是多种多样。这是因为“每一个人的心灵都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它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苏霍姆林斯基》如何把握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将是我们教育成功的关键。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个学生:他在学校各方面表现并不差,而且待人热情,尊重老师,也比较听话。可有人反映他在校外伙同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打架斗殴。找来谈话,耐心地说了一些道理,他很爽快地承认了错误,并保证不再重犯。不久,又发现他在外打架,引起了我的重视。经过外围了解,发现这位同学脾气爽直大方,很讲“义气”,打架是为“朋友”帮忙。再通过和他接近的同学深入了解,又发现他有个性懦弱的一面——欺软怕硬。结合我对他的分析,把他找来后,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他的所谓“义气”实质是虚荣心,欺软怕硬实质是懦夫的品性进行了严厉的谴责,但没有做进一步的处理。后来,这位学生回到家乡,考上了本地重点中学。他父母还为此特地赶到我们学校向老师表示感谢,说:“孩子变好了!”

 这件事给我的感受是:宽容是一门艺术,应该有更广阔的领域,它的表达方式可以是急风暴雨式的严肃批评,也可以是和风细雨式的耐心说服,讲道理.摆事实。但必须是道理要切中要害,要让学生有理性上的认识和震动。总之,宽容的表达要以学生个性特点最容易接受来确定形式,而且最好是在学生的意料之外而不是在意料之中,这样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宽容,还应为学生排除不良因素的干扰,创造条件,指出实实在在的.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达到的努力目标,同时要因势利导,用人文精神陶冶学生,努力使学生的精神升华,向“凡是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方向发展。

 尊重.理解.宽容有机地结合,是心理教育的基本手段,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心理探索.达到互为理解的基本原则。违背这个原则,将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入误区。教师在履行职责中能真正做到尊重.理解.宽容学生,必然能大幅度提高师生交流的深度.广度和质量,更有利于教师用人格的力量去感染学生,达到情感交融和互为理解的境界,学生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培育和确立,自我教育.创新.实践能力得到发展,教育质量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 多一份爱心,少一点虚荣;多一份理解.帮助,少一点指责.批评;多一份宽容.耐心,少一点责难.惩罚!

第五篇: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浅谈班会课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乌鲁木齐市高级中学 刘晓燕

班级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好坏,因此抓好班级管理,在整个学校管理中尤为重要。而在班级管理中,班会课可以说是创建文明班风的一个重要举措。班主任在细心观察学生思想动态,发现有倾向性问题或苗头时,有针对性的召开各种形式的班会加以引导,对形成良好的班风将起到比空洞的说教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班会课的作用

本人从初当班主任的不知所措,到现在感受作为班主任的幸福快乐,深刻地感受到班会课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班会有利于良好班集体的建设。班会课是一个拉近我与学生关系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可以充分表达我对学生的喜爱、赞扬、关爱,对学生表现欠佳的气愤、不满之情。进而借助这个平台向他们提出要求。当然班会课也是同学们天真、可爱、真情及才华流露、展现的平台。在班会课上,通过一些游戏,同学们爱玩的天性、单纯可爱的一面得到充分展示,才华得到显露。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就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起到拉近距离,产生凝聚力,促进班级学生团结,构建和谐班集体的作用。

第二、班会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班会是一个说出心里话的场所,让学生把自己难解决的事,令自己苦恼的事写成字条,班会课收集讨论,班主任循循善诱,悉心指导,同学们帮助出点子。经过一段班会课,学生会变得活泼开朗,沉默的孩子也会多几分欢笑。

第三、班会使学生深受教育。一次生动活泼、富有教育性的班会课往往会给孩子们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终生美好的回忆,起到课堂教学中难以起到的作用。

第四、班会能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能力。从教育意义上讲,主题班会主要是使学生明确、统一和强化对某问题的认识。

第五、班会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由于学生在主题班会中是“主角”,所以学生的创造能力、组织能力、活动能力都能得到极大提高学生的自我要求、自我完善、自我进取的精神就会不断加强。

二、班会课的类型。

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事物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我的班会课根据班级建设的需要,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不同的情绪等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由我自己准备、制作、讲授的班会课。

这种班会课一般在开学初期、中期、结束,或者同学们情绪低落的时候。这类班会课,我 一定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充分准备,以起到号召、激励、约束的作用。比如,高一暑假,刚知道自己要接受文科重点班班主任任务后,我就准备了《新的集体 新的征程》的班会课内容。这节班会课,我放在了新同学报到的那一天。在这个班会课上,我设计了四个环节,1.感谢相聚;2.认识你我;3.在游戏中加深认识;4.我能为心目中的班级做些什么。通过这四个环节,让来自全年级不同班的学生相互认识、相互熟悉,也能让新同学对班主任产生初步的认识,减少或消除陌生感。这类班会课,特别适合新组建的班级,应该放在新同学到新班级报道的那天召开。它能让新同学对新的班级形成一种初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有助于开学后的管理。高二报到后,正式开学的第一周,我又召开了《我选择 我无悔》,副标题为《我骄傲,我是文科生》的主题班会。在这个班会课上,我设计了这样的内容:文科生的优缺点,文科的深造前景,文科生的理想大学,选择后的做法等等。通过这个班会,坚定同学们选择文科的信心,从而能全身心的投入学习。高二第二学期开学又准备了《总结过去 展望未来 不断进取》的班会课。这个班会课上,我以图片的形式(平时要积累,交给相关同学照相、录像)与同学们共同回顾了过去一个学期的点点滴滴,展示一个学期以来班级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表扬在学习、卫生、仪容仪表等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和先进代表。同时指出同学们在过去一个学期中存在的不足和新学期我的期望。通过这个班会课,能够让同学们形成一种班级、个人荣誉感和自豪感。充分认识过去一段时间自己的不足和有待改进的方面,从而不断进步。高二结束进入高三学习的第一天,我召开了《高三,我来了》的班会课。这个班会课的内容分为:高三是人生道路的岔道口,高三的学习状态,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去迎接高三等等。通过这个班会课,让同学们进行身份的转换,思想、态度、紧迫性的重新定位。从而能够一开始就以全新的面貌进入高三的学习。一学期的期中、期末,我都会隆重的召开类似《认识自我 自觉行动 明天更辉煌!》的班会课。对同学们在一个阶段的成绩及其它表现进行表扬、批评、总结并鼓励他们再接再厉不断进取。第二、由学生主持召开,我参与的班会课。

《高中学习方法探讨》、《纪律 我们的生命》、《爱我中华 兴我家乡》等这类班会一般由班委准备、主持召开。这样做可以锻炼、发挥学生的能力。学生对学生的交流更具有说服力,同时让班委明白,要想说服他人,自己必须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这样既教育了班级其他同学,也起到了约束班委的作用。第三、不是班会的班会课。

这类班会课,不太像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班会课。用我们班的“内部说法”是“玩课”。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虽然是高中生,但仍然爱玩,特别是高中的学习任务繁重,他们更渴望休闲娱乐。与其让他们胡乱的玩,不如给他们时间和空间,给他们创造玩的平台。所以,开学之初,我就承诺,只要平时好好表现,两个星期一次,利用班会课的时间大家疯玩,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我不参与。但也给他们提出要求,不能影响其他班级,不能违反校纪校规。学生的能力真的是不能小看的,课后同学们总会眉飞色舞的给我描述,多么有意思,某某同学的表现多么棒„„

这种班会,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班会,但对学生起的教育作用绝不低于正儿八经的班会 课。因为,借助这种班会,学生看到了老师对他们的理解,就会愿意走进老师;这种班会也是拉近同学之间关系,形成良好班级凝聚力的平台,更是考察、树立班委组织能力和号召能力的机会;同时,是学生释放自我的窗口。第四、微小型、灵活性班会

利用早读、午读或者我的政治课进行临时的小班会课。也许是一篇文章,也许是一首歌曲,也许是一小段视频。总之,只要发现学生在学习、卫生、纪律等方面出现波动,就要发挥这种类似于班会课的微小型、灵活性班会的作用。记得有一次月考结束,同学们的情绪特别低落,而月考结束后,第二天的第一节课就是我的政治课。我临时决定,不上政治课,找了一段视频,一首歌曲,并准备了一段话对学生进行安慰、鼓励。虽然很短,但对学生所起的触动作用是巨大的,全体同学都安安静静地看着、听着,部分同学甚至流下了眼泪。

三、召开班会课应该坚持的几个原则。

为了充分发挥班会课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我们应该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班会课要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班会主题要从班级的实际情况出发,符合班级的特点,着重解决班级某一特定时期的一些实际问题。

第二,班会课要具有深刻的教育性。班会课要能把深刻的道理溶入到学生愿意接受的、有启发性的课堂中。

第三,班会课要具有充分的自主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到全班同学人人参与、人人关心、人人思考。

第四,班会课要具有浓厚的趣味性。班会活动应做到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生动活泼。

第五,班会课要具有良好的实效性。班会活动要能切实解决学生的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有收益、有进步。

四、要使班会课达到预期的效果,班主任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审时度势,对不同时期的班会课的主题以及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能准确定位。

第二,认真思考班会课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包括思想教育目标、行为修养目标、知识提升目标、班级管理目标以及学生能力培养目标。

第三,认真筹划班会课的组织和活动形式。

第四,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比如学生任务的安排,课件制作,资料印发,音响设备等.总之,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认清班级形势,准确把握学生当中存在的问题,知道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并进行周密的准备,那么班会课势必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能让教育由单纯的说教变成思想的碰撞、心灵的交流。班会课就会像“好雨”一样“知时节”,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下载论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6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6.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特殊教育的数学教学工作探索 开化县华埠镇中心小学 摘要:本人被调到开化县培智学校,从一名普通的小学老师突然成为神圣的特殊教育的数学老师。通......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他很喜欢在下班后待在电工值班室修灯感觉,不是因为这里能遮挡阳光提供的凉意,更重要的是他会觉得每修好一盏灯都能给他带来平实的快乐。不要小看他的工......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班主任事迹材料 大荆中学徐红师爱,好似春雨,润物细无声;犹如春风,恬淡而惬意。然而,更多的情景下是“相关情无限”的诗意;是“沾襟比散丝”的柔情;是“......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浅谈如何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摘要:如何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我认为枯燥的灌输激不起学生的情感,只有采用各种有趣的方式,才能让德育“随......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心灵驿站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浅谈对学生的批评技巧 榆中县周前学校乔华 恰当的表扬如春风拂面令人信心倍增,而有分寸的批评则如和风细雨般涤荡心灵,叫人甘愿敞开心扉、......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浅谈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安徽省庐江县郭河中学张官勤 【摘要】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精髓,也是构成办学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元件。加强......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问题的提出:1998年6月1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以“查处虚假统计”为题深度报道了安徽省淮海市乡镇企业局局长马万里及山口区乡镇企业局局长关天鹏“弄虚作假,随意修改......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班主任育人方法探微 武威第十中学:杜茂发 任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题记 班主任工作事无巨细。很多教师不愿当班主任。我从教20年来, 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