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二年级数学上册《简单的排列和组合》教学案例分析
刘河中心校吕效凤
案例背景:
本课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P99数学广角例1简单的排列与组合。“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从二年级上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单元,是新教材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尝试。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应用得很广泛,是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教材在渗透这一数学思想方法时就做了一些探索,把它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
教材的例1通过2个卡片的排列顺序不同,表示不同的两位数,属于排列知识,而简单的排列组合对二年级学生来说都早有不同层次的接触,如用1、2两个数字卡片来排两位数,学生在一年级时就已经掌握了。而对1、2、3三个数字排列成几个两位数,也有不少学生通过平时的益智游戏都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地排列。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在设计本节课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处理了教材。整堂课坚持从低年级儿童的实际与认知出发,以“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和“体验数学的生活化”这一教学理念,结合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
案例描述:
【片段一】初步感知排列
(课件出示:小朋友们,欢迎你们来到数字城堡,要想进去必须要知道密码。提示:密码是1和2摆成的两位数)
师:用数字卡片1、2可以摆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呢?
生:12和21
师:咦,刚才还是12,你是怎样又变出21的?
生:交换位置
师:真棒,你是一名真正的小魔术师。
师:(边演示边强调)这位同学先摆成12,接着又摆成了一个新的两位数21,是采用了什么方法得到了一个新的两位数?
生:交换数字位置。
师:通过交换数字位置的方法得到了一个新的两位数。
小结:2个数字卡片的排列顺序不同,就表示不同的两位数。
师:究竟哪个数是密码呢?米老鼠给了我们一个提示:个位上的数字比十位上的数字小。哪个是密码呢?
生:21
案例分析:
汇报中我发现学生有遗漏、重复的现象,所以有几组密码找错了。通过汇报交流后,学生相互受到了启发,学生有了再次探究的欲望。于是我让学生进行第二次操作,这一次的目标是怎样摆既不重复又不遗漏,这是在独立思考与合作研讨的基础上进行的有序排列,因此操作的结果不仅正确率高,而且方法多样,在这两次操作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怎样按规律排数,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得到了培养,思维也得到了拓展,动手能力得到了增强。这样我既做到了充分放手,又做到了适时引导,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
【片段二】感知组合师:同学们,第二关问题是:如果三个人握手,每两个人握一次,三人一共要握多少次呢? 生1:四次。
生2:五次。
生3:三次。
生4:六次。
师:大家看,我在和他握手,他也在和我握手,不管我们的位置如何变化只要我们的手不松开我们两个人就是只握了一次手。
那三个人握手到底要握几次?以小组为单位,组长记录次数,其他三人演示,看看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三个人一共要握手多少次?
小组合作演示,教师巡视并指导。
小组汇报并演示
师:两个人握一次手,三人一共要握3次手。
师:老师现在有一个疑问,排数字卡片时用3个数可以摆出6个数,握手时3个同学却只能握3次,都是3,为什么出现的结果会不一样呢?
(学生交流后得出:两个数字可以交换组成两个两位数,而两个人握手不能交换只能算一次。)
师总结:摆数与顺序有关,握手与顺序无关。摆数可以交换位置,而握手交换位置没用。案例分析:
模拟握手,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自己找出答案,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最后通过比较,找出排列与组合的区别,在区别中强化知识,此种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总之,本节课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态的开放的生成过程,我从关注学生的发展出发,努力做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整节课学生在轻松开放的学习氛围中显得活而不乱,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篇:二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
一、案例描述
1、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谈活:你们喜欢摆图吗?你最喜欢摆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生1:我最喜欢摆房子。
生2:我最喜欢摆汽车。
生3:我最喜欢摆三角形。
„„
2、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动手操作
①在规定的时间内,摆出相同的图形,看谁摆得多又快。
②说一说,你摆的是什么?给你摆得图形取一个名字。
A、指名说(我摆的叫房子图,我摆的叫电视机,我摆的叫“×”图„„)
B、同桌互说
③数一数,你摆一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那摆这么多图形,一共用了几根小棒?
④算一算,你是怎样列出算式?
学生1:7+7+7+7+7
学生2:4+4+4+4+4+4
学生3:3+3+3+3+3+3+3+3+3+3+3+3+3+3+3(师写时说:我都听糊涂了。生答:有15个3。师及时说:这样说我就清楚了。老师写并请下面的同学帮着数,有些学生就叽里咕噜地说:太长了,真麻烦!)
⑤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学生经过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后都争着回答)
生1:加数都一样。(分别请学生说出这条算式的加数)
生2:都是加法。
生3:都有好几个加号。
⑥谈话:这么长,还有比这条3+3„„算式更长的算式吗?(有一位学生说出了30个2相加,这时,老师用很惊讶的神态望着他,使他感到很满足、很自豪)如果有100个3相加,你感觉怎么样?(太长了,太麻烦了,一个黑板都写不下)谁有好办法,使这么长的算式变得简短些?
3、自主探究
(1)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顿时学生摩拳擦掌,踊跃参与,有的沉思,有的讨论,经过多次探索,热烈地合作交流,在一片兴奋的欢呼声中,学生开始汇报)
(2)汇报:
小组1:用合并加数3+3=6、6+6+6+6+6+6+6+3(下面学生说:还是太长了)
小组2:3+3+3=9,9+9+9+9+9
小组3:15个3相加
小组4:用乘法15×3
师说: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真了不起,但感觉合并加数的方法还是太麻烦,而且我们以前学过加法,你们想知道数学家想出了个更简便的表示法?(学生齐声说:想)
(3)师出示:15×3并说:看到这算式,你想说什么?
学生1:真的很简便!
学生2:这个“×”是什么?
学生3:15哪里来,3哪里来?
学生4:这个算式怎么读?
(根据学生的提问,请学生帮忙,逐一回答)
(4)从学生的提问和回答中引出乘法算式的读法、表示意思、乘号和乘法。
(5)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种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写法——乘法。
4、体验运用
(1)找:师:接下来,老师带你们去游乐园一趟,那里就有用乘法来解决的问题,看谁找得多?
(2)写:针对问题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
(3)说:什么样的问题可以用乘法来解决?
5、谈收获:„„
6、生活拓展: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大家课后去找找,看谁找得多
二、案例分析
本节课是让学生初步体会乘法的含义,认识乘号,会写,会读乘法算式。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合理地组织、运用教材
在课的开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摆小棒”的活动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通过“列算式求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使新旧知识的联系更加地
紧密,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自然地从旧知识的巩固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最后把课前插图当作给学生体验用知识的资源,学生会觉得轻松又兴趣盎然。
(二)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刚刚接触的学习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因此,只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形成“乘法”的概念。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整节课的教学,都能紧紧围绕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借助直观、展示过程、启迪思维”这一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在学生初步形成“乘法”的概念的教学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我带学生到公园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知道:只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才能用乘法,并从中获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产生对数学的亲切之感。
(三)注重学生的个人体悟,自主产生求知欲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整个数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合作者。本节课的教学,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独立自主地学习数学知识,又能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初步形成“乘法”的概念前,让学生通过“列加法算式”体悟遇到这种情况用加法真的很麻烦,学生有了这种体悟后,引导他们去想更好办法,就有了很大激情、动力。当他们知道自己的办法还是不大完美时,就有了知道数学家的办法的强烈欲望。而且会不知不觉产生对数学家、对数学知识的强烈求知。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找出知识的共同特征,并带他们到生活中去用乘法,从而初步形成了“乘法”的概念,并体悟学习乘法的意义。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造性地设计学习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基于学生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究活动的预设生成中,让学习主体的认知结构、自主探究、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等方面持续地、动态地生成于开放合作,积极互动的课堂学习环境中,如叶澜教授所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这节课接近尾声时,让孩子们说一说公园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算式来计算?孩子们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这样孩子们的思维又得到了发展。整个过程,学生亲身感受到的并不是老师在传授知识,而是他们自己体验、探讨出来的。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26~2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的策略。
2.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3.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教学过程:
一、学习新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先来做个拍手的游戏。老师先拍,你们数一数老师拍了几下。(教师拍手6下,学生跟着老师拍手的节奏齐数)
师:刚才你们数出老师拍手几下?(生:6下)现在请男同学比老师多拍4下,女同学判断男同学拍的是否正确。记住:拍手的时候要边拍边数。
(男同学听老师口令一齐拍手,拍了10下)
师:男同学拍手10下,对吗?(女同学:对!)为什么拍10下就对了?你们是怎样想的?先和身边的同学说一说,再把算式写在作业本上。
(学生按教师的要求活动,教师到学生中间倾听、询问并指导)
师:谁愿意向大家汇报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算的?
(教师先请几名学生口述思考过程和算式,然后集体共同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正确的算式)
师:男同学真能干!能按老师提出的要求正确拍手。我们女同学有没有胆量和男同学比试一下?(女同学:有!)老师一开始拍手几下,还记得吗?(生:6下)请女同学比老师少拍3下。先想一想,女同学要拍几下?等会儿,女同学拍手,男同学做裁判。
(女同学听老师口令一齐拍手,拍了3下)
师(故作惊讶):你们怎么才拍了3下?请男同学判断一下,女同学拍的对吗?(男同学:对的!)那么,你们是怎样计算的?能列出算式吗?(生:能!)自己在作业纸上把算式写出来。(学生独立写算式,教师请一位学生板演)
师:同学们看一看,这位同学是这样列式计算的,你们同意吗?(学生判断)大家都认为是对的,你们又是怎样想的呢?(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教师指名学生汇报思考过程,师生共同评价后,再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有没有错误,如果有错误,教师再个别指导)
师:我们班男同学和女同学的表现都很棒!在刚才的拍手游戏中,我们又学到了新的知识: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
[教师边总结边板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
【说明:在拍手游戏中学习新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思”。拍手游戏简单易行,既便于操作,又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更重要的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基本练习
师:同学们,按照刚才的游戏规则,我们再来做个拍手游戏,好吗?(生:好!)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跟老师合作做拍手游戏。这一次,我们要互相提出要求,其他同学评判我俩的表现怎样。
(教师请一位各方面能力都比较强的学生一起做拍手游戏,教师先提要求学生拍手,再让学生提要求教师拍手)
师:还有谁愿意和老师结伴做拍手游戏?(学生小手如林)好!既然同学们都愿意和我做拍手游戏,那我就满足大家的要求。前面都是我先拍手,你们根据我拍手的次数按我的要求再拍手,现在请你们先拍手,再提出要求让我来拍,考考我表现如何,好吗?(好的!)那你们可以先商量拍几下。
(学生商量后并齐拍手12下,然后又通过商量,决定让老师比他们少拍4下,教师故意拍了16下)
师:我拍了16下,对吗?(教师话音未落,学生们纷纷说道:“老师,你听错了,你要比我们少拍4下,不是比我们多拍4下。”„„)你们教教我,应该拍几下?
(学生个个积极帮忙,告诉老师应该拍8下)
师:看来,老师还比不过你们,老师就不和你们比了。你们可以同桌两个同学合作,按前面的游戏规则做拍手游戏。
(学生互相结伴做游戏,教师参与并巡视,以便掌握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情况)
【说明:基本练习环节,教师依然借助拍手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复习新知、运用新知。学生完全意识不到自己在上课,自己是在学习。正如一位著名教育家所言:“最好的教育是受教育者意识不到自己在接受教育。”那么,最好的教学就是使学生意识不到自己是在学习。课堂上,教师先和学生共同做游戏,目的是给同桌学生做游戏起到示范作用。另外,在游戏中,教师有意出错,意在培养学生审题和判断的能力。】
三、拓宽练习
(一)先补充题目中
缺少的问题和条件,再列式解答
1.小白兔拔了25个萝卜,小灰兔比小白兔多拔7个,______________?
2.王帅和阮妹帮助张爷爷浇花,王帅浇了36盆花,____________。阮妹浇了多少盆花?
(第2题要求学生填出不同的条件)
(二)结合身边熟悉的事例,自己独立编出两道“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的题目,然后前后两人交换解答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分别装有红、黄、绿三种不同颜色铅笔的三个纸盒。(三个纸盒的侧面分别贴着一个穿着和盒内铅笔颜色相对应衣服的卡通娃娃,装有红色铅笔的盒子上写着:我有20枝红铅笔;装有黄色铅笔的盒子上写着:我比红铅笔多15枝;装有绿色铅笔的盒子上写着:我比红铅笔少9枝)
师:这3个盒子里分别装着红、黄、绿三种颜色的铅笔,大家先读一读每个铅笔盒上告诉我们的条件,再根据条件想一想、猜一猜,看看自己能解决哪些问题。
第三篇:二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二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2011-2012学第二学期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115-116页例1及练习二十三的第1题。
教具、学具准备: □〇△☆四种图形各5个,每四人小组一份,教具放大5倍一份;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老师家准备装修,想利用这两种瓷砖设计出既漂亮又有规律的墙面,你能帮老师设计设计吗?
师边说边出示两种图案的卡片若干。(□〇)请个别学生上台摆摆。
生1:○□○○□□□○......(提醒学生要有规律地排列。)生2:○□○□○□......生3:□○□○□○......生4:○○□□○○□□......生5:○□□○○□□○......师:能说说你是按照什么规律摆的吗?
(二)教学新课: 1.观察发现规律。
师:小东家的厨房装修得可漂亮了,我们一起来看看。(指导看书)小东家的墙面和地面在设计上,隐藏着规律,比一比,看谁最快找出来。学生观察思考后,汇报:说说你找到的规律。
生1(上讲台指着图):“墙面”中间的斜线上有4个☆,向上一斜线有3个△,向下一斜线有3个○,再向下有2个□,这边也有2个□,最右边的下方是△,最左边的上方是○。
生2:“地面”这一图中每一斜线是的颜色真是一样的。
生3:“地面”第一行的第一格是绿色,第二行的第一格是蓝色,第三行的第一格是红色,第四行的第一格是黄色„„。
师进一步引导:第一行和第二行有什么关系,第二行与第三行有什么关系,„„每相邻两行有什么关系?小朋友再想想,然后在小组里合作交流。
学生合作交流,小组汇报。
生4:第一行的○向后挪到最后一格,就得到第二行的图形;第二行的□向后挪到最后一格,就得到第三行的图形;„„
生5:竖着看,第一列的第一格○向下挪到最后一格,就得到第二列的图形;第二列的第一格□向下挪到最后一格,就得到第三列的图形;......生6:„„
2.按规律,画一画。
指导看书115页例1:他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先仔细观察,再讨论。师:按这样的规律排下去,下一组是什么图形呢? 请一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学生填写在书本上。3.动手操作,创造“规律”。
老师家也想象小东家那样,用四种瓷砖(红、白、黑、黄)设计出既美观,又有规律的墙面,你能开动脑筋,帮我设计吗?
小组展示、汇报:说说你设计的图形有什么规律。生1:红、白、黑、黄 生2:红、白、黑、黄 白、黑、黄、红 黄、红、白、黑 黑、黄、红、白 黑、黄、红、白 黄、红、白、黑 白、黑、黄、红
生3:红、白、黑、黄 生4:黑、黄、红、白 黑、黄、红、白 黄、红、白、黑 红、白、黑、黄 红、白、黑、黄 黑、黄、红、白 白、黑、黄、红
(三)练习反馈
完成做一做,让学生说一说你发现了他们之间的什么规律。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习二十三第1题。
寒假里,小明为自己的房间设计了一组有趣的图案,你们瞧(指导看书117页)
同桌说说他们是按什么规律来设计的图案,再独立完成。2.补充练习(机动)。
请你也为你的房间设计一组有规律的图案,让你的同桌找出规律,并继续画出下一组图案。
分析: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它应
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历程。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让学生能自主探究,猜测验证,合作交流,充分发表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和见解。
因此,我在“找规律”教学中,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组织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活动:(1)注重知识前后联系,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一年级已经学过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因此,课的开始我设置了帮老师设计厨房墙面的情景。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从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新知识。(2)呈现问题情景,提出思考问题。参观小东家,引出问题:小东家在墙面和地面的设计上隐藏着什么规律?(3)观察猜测,发现规律。A:观察思考: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秘密”,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B:讨论交流,验证规律。在学生充分观察和思考后,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自己想法,最后全班师生共同验证。(4)抽象归纳,应用结论。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图中排列规律,并让学生动手创造“规律”。这样的教学,把教材中抽象的规律引发为一个过程,一个让学生参与观察、猜测、验证、合作、交流、概括的探究学习过程。
本课由于创设了学习情境、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引导自主探究等新的学习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仍有一小部分“学困生”跟不上学习进程。在巩固练习这一环节中,我发现他们不能独立做题,或是出现较多的错误。分析原因:在大部分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活动中,一小部分“学困生”由于接受能力、反应能力较慢,跟不上教学步伐。因此,无形中受到了忽视,不能较好地参与探索过程,这也进一步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少数“学困生”的关注,给予他们更好帮助和引导。
赵磊 2012.7
第四篇:二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二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张集小学
刘昭锋
“乘法的初步认识”
一、案例描述
1、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谈活:你们喜欢摆图吗?你最喜欢摆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生1:我最喜欢摆房子。生2:我最喜欢摆汽车。生3:我最喜欢摆三角形。„„
2、动手操作,自主探究(1)动手操作
①在规定的时间内,摆出相同的图形,看谁摆得多又快。②说一说,你摆的是什么?给你摆得图形取一个名字。
A、指名说(我摆的叫房子图,我摆的叫电视机,我摆的叫“×”图„„)B、同桌互说
③数一数,你摆一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那摆这么多图形,一共用了几根小棒?
④算一算,你是怎样列出算式? 学生1:7+7+7+7+7 学生2:4+4+4+4+4+4 学生3:3+3+3+3+3+3+3+3+3+3+3+3+3+3+3(师写时说:我都听糊涂了。生答:有15个3。师及时说:这样说我就清楚了。老师写并请下面的同学帮着数,有些学生就叽里咕噜地说:太长了,真麻烦!)⑤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学生经过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后都争着回答)
生1:加数都一样。(分别请学生说出这条算式的加数)生2:都是加法。生3:都有好几个加号。
⑥谈话:这么长,还有比这条3+3„„算式更长的算式吗?(有一位学生说出了30个2相加,这时,老师用很惊讶的神态望着他,使他感到很满足、很自豪)如果有100个3相加,你感觉怎么样?(太长了,太麻烦了,一个黑板都写不下)谁有好办法,使这么长的算式变得简短些?
3、自主探究
(1)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顿时学生摩拳擦掌,踊跃参与,有的沉思,有的讨论,经过多次探索,热烈地合作交流,在一片兴奋的欢呼声中,学生开始汇报)(2)汇报:
小组1:用合并加数3+3=6、6+6+6+6+6+6+6+3(下面学生说:还是太长了)
小组2:3+3+3=9,9+9+9+9+9 小组3:15个3相加 小组4:用乘法15×3 师说: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真了不起,但感觉合并加数的方法还是太麻烦,而且我们以前学过加法,你们想知道数学家想出了个更简便的表示法?(学生齐声说:想)
(3)师出示:15×3并说:看到这算式,你想说什么? 学生1:真的很简便!学生2:这个“×”是什么? 学生3:15哪里来,3哪里来? 学生4:这个算式怎么读?
(根据学生的提问,请学生帮忙,逐一回答)
(4)从学生的提问和回答中引出乘法算式的读法、表示意思、乘号和乘法。
(5)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种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写法——乘法。
4、体验运用
(1)找:师:接下来,老师带你们去游乐园一趟,那里就有用乘法来解决的问题,看谁找得多?
(2)写:针对问题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3)说:什么样的问题可以用乘法来解决?
5、谈收获:„„
6、生活拓展: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大家课后去找找,看谁找得多。
二、案例分析
本节课是让学生初步体会乘法的含义,认识乘号,会写,会读乘法算式。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合理地组织、运用教材
在课的开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摆小棒”的活动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通过“列算式求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使新旧知识的联系更加地紧密,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自然地从旧知识的巩固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最后把课前插图当作给学生体验用知识的资源,学生会觉得轻松又兴趣盎然。
(二)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刚刚接触的学习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因此,只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形成“乘法”的概念。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整节课的教学,都能紧紧围绕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借助直观、展示过程、启迪思维”这一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在学生初步形成“乘法”的概念的教学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我带学生到公园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知道:只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才能用乘法,并从中获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产生对数学的亲切之感。
(三)注重学生的个人体悟,自主产生求知欲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整个数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合作者。本节课的教学,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独立自主地学习数学知识,又能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初步形成“乘法”的概念前,让学生通过“列加法算式”体悟遇到这种情况用加法真的很麻烦,学生有了这种体悟后,引导他们去想更好办法,就有了很大激情、动力。当他们知道自己的办法还是不大完美时,就有了知道数学家的办法的强烈欲望。而且会不知不觉产生对数学家、对数学知识的强烈求知。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找出知识的共同特征,并带他们到生活中去用乘法,从而初步形成了“乘法”的概念,并体悟学习乘法的意义。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造性地设计学习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基于学生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究活动的预设生成中,让学习主体的认知结构、自主探究、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等方面持续地、动态地生成于开放合作,积极互动的课堂学习环境中,如叶澜教授所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这节课接近尾声时,让孩子们说一说公园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算式来计算?孩子们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这样孩子们的思维又得到了发展。整个过程,学生亲身感受到的并不是老师在传授知识,而是他们自己体验、探讨出来的。
第五篇:二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二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周城小学
马腾
“乘法的初步认识”
一、案例描述
1、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谈活:你们喜欢摆图吗?你最喜欢摆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生1:我最喜欢摆房子。生2:我最喜欢摆汽车。生3:我最喜欢摆三角形。……
2、动手操作,自主探究(1)动手操作
①在规定的时间内,摆出相同的图形,看谁摆得多又快。②说一说,你摆的是什么?给你摆得图形取一个名字。
A、指名说(我摆的叫房子图,我摆的叫电视机,我摆的叫“×”图……)B、同桌互说
③数一数,你摆一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那摆这么多图形,一共用了几根小棒?
④算一算,你是怎样列出算式? 学生1:7+7+7+7+7 学生2:4+4+4+4+4+4 学生3:3+3+3+3+3+3+3+3+3+3+3+3+3+3+3(师写时说:我都听糊涂了。生答:有15个3。师及时说:这样说我就清楚了。老师写并请下面的同学帮着数,有些学生就叽里咕噜地说:太长了,真麻烦!)⑤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学生经过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后都争着回答)
生1:加数都一样。(分别请学生说出这条算式的加数)生2:都是加法。生3:都有好几个加号。
⑥谈话:这么长,还有比这条3+3……算式更长的算式吗?(有一位学生说出了30个2相加,这时,老师用很惊讶的神态望着他,使他感到很满足、很自豪)如果有100个3相加,你感觉怎么样?(太长了,太麻烦了,一个黑板都写不下)谁有好办法,使这么长的算式变得简短些?
3、自主探究
(1)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顿时学生摩拳擦掌,踊跃参与,有的沉思,有的讨论,经过多次探索,热烈地合作交流,在一片兴奋的欢呼声中,学生开始汇报)(2)汇报:
小组1:用合并加数3+3=6、6+6+6+6+6+6+6+3(下面学生说:还是太长了)
小组2:3+3+3=9,9+9+9+9+9 小组3:15个3相加 小组4:用乘法15×3 师说: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真了不起,但感觉合并加数的方法还是太麻烦,而且我们以前学过加法,你们想知道数学家想出了个更简便的表示法?(学生齐声说:想)
(3)师出示:15×3并说:看到这算式,你想说什么? 学生1:真的很简便!学生2:这个“×”是什么? 学生3:15哪里来,3哪里来? 学生4:这个算式怎么读?
(根据学生的提问,请学生帮忙,逐一回答)
(4)从学生的提问和回答中引出乘法算式的读法、表示意思、乘号和乘法。
(5)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种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写法——乘法。
4、体验运用
(1)找:师:接下来,老师带你们去游乐园一趟,那里就有用乘法来解决的问题,看谁找得多?
(2)写:针对问题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3)说:什么样的问题可以用乘法来解决?
5、谈收获:……
6、生活拓展: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大家课后去找找,看谁找得多。
二、案例分析
本节课是让学生初步体会乘法的含义,认识乘号,会写,会读乘法算式。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合理地组织、运用教材
在课的开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摆小棒”的活动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通过“列算式求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使新旧知识的联系更加地紧密,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自然地从旧知识的巩固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最后把课前插图当作给学生体验用知识的资源,学生会觉得轻松又兴趣盎然。
(二)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刚刚接触的学习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因此,只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形成“乘法”的概念。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整节课的教学,都能紧紧围绕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借助直观、展示过程、启迪思维”这一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在学生初步形成“乘法”的概念的教学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我带学生到公园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知道:只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才能用乘法,并从中获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产生对数学的亲切之感。
(三)注重学生的个人体悟,自主产生求知欲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整个数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合作者。本节课的教学,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独立自主地学习数学知识,又能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初步形成“乘法”的概念前,让学生通过“列加法算式”体悟遇到这种情况用加法真的很麻烦,学生有了这种体悟后,引导他们去想更好办法,就有了很大激情、动力。当他们知道自己的办法还是不大完美时,就有了知道数学家的办法的强烈欲望。而且会不知不觉产生对数学家、对数学知识的强烈求知。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找出知识的共同特征,并带他们到生活中去用乘法,从而初步形成了“乘法”的概念,并体悟学习乘法的意义。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造性地设计学习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基于学生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究活动的预设生成中,让学习主体的认知结构、自主探究、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等方面持续地、动态地生成于开放合作,积极互动的课堂学习环境中,如叶澜教授所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这节课接近尾声时,让孩子们说一说公园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算式来计算?孩子们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这样孩子们的思维又得到了发展。整个过程,学生亲身感受到的并不是老师在传授知识,而是他们自己体验、探讨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