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农村中小学校贫困生心理状况的调查和分析[最终版]
我国实施“希望工程”以来,尤其是随着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新的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和所采取的强有力措施,广大农村中小学的大批贫困学生得到了及时的救助,他们重返校园,完成学业,有的还考上了大学,实现了梦寐以求的理想。如果没有“希望工程”,没有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民问题的关注,不知道有多少寒门子弟荒废学业,望校兴叹,成为新一代的文盲,成为社会的沉重负担。然而,人们在重视从物质上进行援助的同时却很少对贫困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必要的关注,更不用说作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了。其实,治贫先要治“心”,助贫更须用“心”。健康的心态,良好的个性,开放的视野,创新的意识,进取的精神,是每一个贫困学生摆脱贫困、建功立业、创造美好家园和生活的法宝,也是当代青少年儿童必备的一些心理素质。为此,我利用寒暑假等时间对家乡的东夏镇、幸福乡、新发镇等地方的中小学部分贫困生的心理状况作了比较深入细致的调查,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并对贫困学生心理状况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研究。
一、调查的主要手段
1、谈话了解;
2、问卷调查;
3、观察记录;
4、书面材料分析;
5、走访相关人员和单位。
二、调查所涉及的主要问题
1、学生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
2、贫困学生的心理状况;
3、贫困学生的今后打算。
三、调查的主要事实
1、学生家庭贫困的原因(1)父母文化素质低,观念落后,缺乏必要的经济头脑。这类家庭占我所调查的51%。他们有的小学毕业,有的只念过一两年书,有的斗大的字不认识。由于缺少文化,他们不能及时学习、吸收和利用当今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更无力在市场大潮中去一博,只知道年复一年地依照传统模式种着几亩薄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收有限,难以维持家庭正常开支。他们不是不勤劳,而是缺少致富的能力。(2)突遇天灾人祸,或因病致贫,或遭意外伤害,或受难以抗拒自然灾害。这类家庭占我所调查家庭的11%左右。据我所知,我们整个县的农民几乎没有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只有极少数农民购买了商业医疗或意外保险。家庭中一旦有人患上大病,一般的农民家庭是很难承受昂贵的医疗费用的,家庭经济状况会立即恶化,一年或几年抬不起头。农民常说:“现在的医院进不起,无病无灾就是最大的福分。”生病是这样,突遇人身伤害更是这样。如果是农民家庭中的主要劳力丧失了,就意味着家庭的经济收入也丧失大半了。在抗御自然灾害方面,由于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投入,从总体上看农民抗洪抗旱的能力都大大提高和增强了。但是,从某些局部地区来看,许多农民的抗洪抗旱的能力还很差。连续三天下雨淹得吃不消,晴了一个礼拜干得受不了。原来,由于植被的破坏、沟塘的淤塞、过度的开垦,不少地方的地表涵水量已经极其有限了。(3)家庭人口多,人均收入少。这种家庭一般都是超计划生育所造成的。这类家庭占我所调查家庭的23.1%左右。现在的许多中小学并未严格按照省定“一费制”标准来收费,一般都超过标准的一倍甚至两倍。除此之外,还要收取补课费、考试费等,许多学生家庭不堪重负。还有其他一些原因,这里不一一赘述。
2、贫困学生的心理状态由于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家庭教育环境、不同的生理条件和遗传特质,贫困学生的心理状况也不尽相同。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坚韧而达观型。这类学生占调查总数的21%。他们人穷志不穷,穷困的家庭反而造就了他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钻研的品性。他们体谅父母的艰辛,想方设法为家庭分忧解愁,并坚信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自己努力和奋斗,就一定能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所以,他们虽然日子很苦,但活得很顽强,很自信。这样的学生一般学习成绩都很好。这正如俗话所说的那样:穷人的孩子早当家。(2)活泼而富于创新型。此类学生约占调查总数的11%。他们的爱好一般都比较广泛,活泼好动,唱歌,跳舞,读书,郊游,演讲……一些集体活动、文娱活动都愿意参加,渴求知识,追求理想,热爱新生事物,具有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这些学生的表达能力往往较强,学习上、生活中、工作时,往往有出色的表现,甚至于创造一些奇迹。对于这些学生来说,穷困不是一种桎梏和阴霭,而是一笔财富,一个强大的动力。(3)自卑而敏感型。这类学生约占27.61%。这些学生在学校里一般寡言少语,课堂上很少主动举手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作业虽然能按时完成,但是质量不是很高,不懂不敢多问,生怕老师和同学嘲笑,与外界交往不多。自尊心较强,情绪不够稳定,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同学的一句玩笑,老师的一个眼神,有可能使他(她)长时间心里难以平静,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自卑,多疑,焦虑,伤感,脆弱,敏感。这类学生一般学习成绩都不理想。(4)麻木而慵懒型。这类学生约占17.89%。这些学生的智力一般不是很高,带有一定的遗传特性,或者与营养不良有关。他们似乎对一切都无动于衷,对功课不感兴趣,对友情、亲情也不太在意,对新生事物近乎漠然。他们所关注的是一日三餐,能否痛快玩玩,对赌博往往表现出特别的兴趣。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大的理想和追求。遇到问题一般也是懒得思考,得过且过,缺乏必要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这类学生的学习成绩一般都很差。(5)偏狭而暴躁型。这类学生约占调查总数的16.34%。这些学生中,有的是受到不良的家庭教育,上行下效,耳濡目染,父母就是这样的人,怎能不影响到下一代呢?有的是学生本人或其家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久而久之就产生了这样的性格。例如,有一个学生在学校里常受到同学的欺负,老师说他调皮不爱学习;父母种的西瓜常被人偷盗,所赚无几……种种不平,使他对周围的一切都产生一种仇视和敌对态度,不轻易相信人,有一点不满就容易发脾气,甚至大打出手,是班级也是社会中一个不稳定因素。(6)恣睢而刁蛮型。此类学生约占调查总数的3.98%。穷困能使人奋发图强,但也可以使人误入歧途。穷山恶水出刁民,这话很偏激,但也不是一点道理没有。这些学生跟鲁迅笔下的杨二嫂有些相似。例如,有些学生没笔用便去偷,没钱用便去骗,个别学生甚至去抢或者去敲诈勒索,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些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在班级不遵守课堂纪律,不仅自己不学习,而且还影响其他人学习。这些学生对四邻也不够友善,偷鸡摸狗的事常干,往往以损害他人利益为快乐,心理呈现一种严重的变形、畸形发展状态,对社会安定构成极大的威胁。(7)其它。这些学生的心理状态一时间难以用确切的词语来概括。此类学生约占调查总数的1.5%。
3、贫困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1)继续读书,一定要圆大学梦,使自己成为栋梁之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美好的生活,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此类学生占调查总数的65%。(2)暂且读书,实在无力读下去就外出打工。此类学生占调查总数的21%。(3)不想上学,想回家务农,以减轻父母家庭压力。此类学生约占总数的6.18%。(4)参军,在部队大熔炉里接受锻炼。此类学生占5.16%.(5)其它。此类学生占调查总数的2%左右。
四、调查后的思考通过调查,我感觉到70%以上贫困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健康向上的,令人欣慰,但是,仍有相当数量的贫困学生的心理状态令人堪忧,亟需人们加以足够的重视、深入的研究和妥善的解决。否则,将会使大量的贫困学生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既使国家失去许多可树之材,又会给社会带来诸多不安定因素,罪莫大焉。根据实现科学发展,构件和谐社会以及推进素质教育的宗旨和要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着手解决:
1、继续加大对贫困学生经济援助的力度,给每一贫困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尽量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顺利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目前,国家免收农业税,财政拨款给部分贫困学生减免学费和杂费就是一个很好的举措。
2、在从物质上扶贫的同时更要从思想观念上、科学技术上进行扶贫,努力建设好人们的精神家园,不断增强贫困学生家长脱贫致富的能力和信心。
3、要高度重视对青少年儿童尤其是贫困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的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养成良好的个性。
4、加强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制等环境的综合治理,积极创建文明社区、文明家庭、文明学校,为贫困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温馨的社会氛围。
5、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引导家长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当今的孩子,发现孩子有心理上的问题及时予以疏导并与学校和老师取得联系。
关于农村中小学校贫困生心理状况的调查和分析(第2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二篇:关于农村中小学校贫困生心理状况的调查和分析
我国实施“希望工程”以来,尤其是随着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新的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和所采取的强有力措施,广大农村中小学的大批贫困学生得到了及时的救助,他们重返校园,完成学业,有的还考上了大学,实现了梦寐以求的理想。如果没有“希望工程”,没有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民问题的关注,不知道有多少寒门子弟荒废学业,望校兴叹,成为新一代的文盲,成为社会的沉重负担。然而,人们在重视从物质上进行援助的同时却很少对贫困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必要的关注,更不用说作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了。其实,治贫先要治“心”,助贫更须用“心”。健康的心态,良好的个性,开放的视野,创新的意识,进取的精神,是每一个贫困学生摆脱贫困、建功立业、创造美好家园和生活的法宝,也是当代青少年儿童必备的一些心理素质。为此,我利用寒暑假等时间对家乡的东夏镇、幸福乡、新发镇等地方的中小学部分贫困生的心理状况作了比较深入细致的调查,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并对贫困学生心理状况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研究。
一、调查的主要手段
1、谈话了解;
2、问卷调查;
3、观察记录;
4、书面材料分析;
5、走访相关人员和单位。
二、调查所涉及的主要问题
1、学生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
2、贫困学生的心理状况;
3、贫困学生的今后打算。
三、调查的主要事实
1、学生家庭贫困的原因(1)父母文化素质低,观念落后,缺乏必要的经济头脑。这类家庭占我所调查的51。他们有的小学毕业,有的只念过一两年书,有的斗大的字不认识。由于缺少文化,他们不能及时学习、吸收和利用当今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更无力在市场大潮中去一博,只知道年复一年地依照传统模式种着几亩薄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收有限,难以维持家庭正常开支。他们不是不勤劳,而是缺少致富的能力。(2)突遇天灾人祸,或因病致贫,或遭意外伤害,或受难以抗拒自然灾害。这类家庭占我所调查家庭的11左右。据我所知,我们整个县的农民几乎没有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只有极少数农民购买了商业医疗或意外保险。家庭中一旦有人患上大病,一般的农民家庭是很难承受昂贵的医疗费用的,家庭经济状况会立即恶化,一年或几年抬不起头。农民常说:“现在的医院进不起,无病无灾就是最大的福分。”生病是这样,突遇人身伤害更是这样。如果是农民家庭中的主要劳力丧失了,就意味着家庭的经济收入也丧失大半了。在抗御自然灾害方面,由于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投入,从总体上看农民抗洪抗旱的能力都大大提高和增强了。但是,从某些局部地区来看,许多农民的抗洪抗旱的能力还很差。连续三天下雨淹得吃不消,晴了一个礼拜干得受不了。原来,由于植被的破坏、沟塘的淤塞、过度的开垦,不少地方的地表涵水量已经极其有限了。(3)家庭人口多,人均收入少。这种家庭一般都是超计划生育所造成的。这类家庭占我所调查家庭的23.1左右。现在的许多中小学并未严格按照省定“一费制”标准来收费,一般都超过标准的一倍甚至两倍。除此之外,还要收取补课费、考试费等,许多学生家庭不堪重负。还有其他一些原因,这里不一一赘述。
2、贫困学生的心理状态由于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家庭教育环境、不同的生理条件和遗传特质,贫困学生的心理状况也不尽相同。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坚韧而达观型。这类学生占调查总数的21。他们人穷志不穷,穷困的家庭反而造就了他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钻研的品性。他们体谅父母的艰辛,想方设法为家庭分忧解愁,并坚信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自己努力和奋斗,就一定能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所以,他们虽然日子很苦,但活得很顽强,很自信。这样的学生一般学习成绩都很好。这正如俗话所说的那样:穷人的孩子早当家。(2)活泼而富于创新型。此类学生约占调查总数的11。他们的爱好一般都比较广泛,活泼好动,唱歌,跳舞,读书,郊游,演讲„„一些集体活动、文娱活动都愿意参加,渴求知识,追求理想,热爱新生事物,具有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这些学生的表达能力往往较强,学习上、生活中、工作时,往往有出色的表现,甚至于创造一些奇迹。对于这些学生来说,穷困不是一种桎梏和阴霭,而是一笔财富,一个强大的动力。(3)自卑而敏感型。这类学生约占27.61。这些学生在学校里一般寡言少语,课堂上很少主动举手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作业虽然能按时完成,但是质量不是很高,不懂不敢多问,生怕老师和同学嘲笑,与外界交往不多。自尊心较强,情绪不够稳定,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同学的一句玩笑,老师的一个眼神,有可能使他(她)长时间心里难以平静,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自卑,多疑,焦虑,伤感,脆弱,敏感。这类学生一般学习成绩都不理想。(4)麻木而慵懒型。这类学生约占17.89。这些学生的智力一般不是很高,带有一定的遗传特性,或者与营养不良有关。
第三篇:失地农民生存状况调查和分析
失地农民的生存状况和社会保障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范围不断扩大,被征地农民也在不断的增加,被征地农民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非常值得社会关注的一个群体,如何解决他们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要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
一、我国部分地区失地农民的状况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城市化建设的速度加快,在北京的周边,我们可以见到日益凸起的一幢幢高楼,一片片小区;从北京城里的二环、三环、四环,到五环、六环,城市越来越大了,一片片的农田不见了,随之而来的就是原来居住在这里的农民失去了土地。我家住在朝阳区酒仙桥地区,这是在建国初期建起来的老工业区,又是城乡结合部,多少年来,这里居住着许多农民,他们有大片的粮田,还有不少的菜地和家畜,农民以农为主,并将家里多余的房屋出租,或是从事餐饮业、服务业,这里的农民生活是比较富裕的,一点也不比这里的城市居民差。近几年来,随着商品房的建设,大量的农村土地被占用,这里基本上已经看不到农田,农民的房屋被大量拆迁,据了解这里在拆迁的时候给农民以合理的补偿,有些房产多的人家得到了上百万的货币补偿,有的甚至几百万,应该说北京城八区的农民是幸运的,由于占用土地得到了应有的补偿,他们的生活是有保证的,最起码这一代人不会为他们的衣食犯愁,但是,这里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是否得到了妥善的处理,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我国广大的农村不会是这样的幸运,据有关材料报道,从1993年至今,河北省非农建设征地达80万亩,形成被征地农民40万人。衡水市桃城区,是河北省近年来征用农用地数量较大的地区。该区现有人口44万,其中农业人口20万。全区耕地面积34634公顷,人均占地1.18亩。近年来,该区被征用土地达7115亩,被征地农民为6998人,主要集中在城区周边各乡镇。随着城区规模不断扩大,今后几年该区被征用土地的农民数量还将呈上升趋势。
根据《土地管理法》,国家建设征用土地要给予经济补偿,并妥善安置被征地人员。国家支付的征地补偿费包括三部分,即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其中,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按土地被征用时发生的实际损失确定,土地补偿费按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3至6倍支付,安置补助费最高不超过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10倍。部分地区的安置补助费经省级政府批准可适当提高,但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两项之和不得超过前述标准的20倍。
现行《土地管理法》是1986年颁布的。这一法律确立的征地补偿办法,包括补偿费的构成、标准等从那时起一直延用到今年。但《土地管理法》颁布后的近2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长期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带动土地价格一再上飏,对被征地人员的安置成本也大幅上升。按照前述方法计算的征地补偿费,不仅不能使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而且严重脱离土地的市场价格,使广大被征地农民产生极大的被剥夺感,加上部分地区征地工作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由此引发的矛盾十分集中和突出。此外,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尚属有效的划地安置、就业安置等安置办法,受我国人均耕地面积锐减、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等因素影响,现在已经不再适用。而其他安置措施,如货币安置、入股分红、社保安置等,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在很多地区实际上根本无法操作。2004年11月,国土资源部调高了部分地区的征地补偿标准,规定最高可达到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征地补偿费偏低的矛盾,但仍然不能满足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的需要。
从河北省的情况看,粮食产量较高的地区,正常年景每亩地一年可收入800元左右。按此计算,征一亩地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合计可达8000-12800元,即使按30倍的标准从高计算,也仅为24000元。少数地区如城市近郊区、部分矿区等,因为土地价格较高,征地补偿费也相应较高。如石家庄市郊区,征用一亩地的补偿费可达10-20万元,但这样的地区毕竟只是少数,大部分地区的征地补偿要低得多。据河北省对255个被征地的纯农户进行的典型调查,他们于2002年获得的征地补偿,按当地物价水平计算,仅能维持2年6个月的基本生活。目前,河北省被征地农民中,除少数得到有效安置外,大多数成为务农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人员”。他们失去了土地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和生活来源,但同时却又享受不到政府和社会提供的制度性的就业扶持和社会保障,不少人主要靠着有限的征地补偿费维持生活,结果是坐吃山空,当前生活水平下降。
二、河北省以养老保险为重点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的主要做法
据资料报道,河北省被征地农民已经成为一个人数颇为可观的特殊社会群体,不少人被征地后得不到妥善安置。群体性上访事件频繁发生,对社会稳定产生不利影响。为了缓解因征地引发的各种矛盾,在缺乏全省统一政策的情况下,河北省的一些地市制定、出台了一些保障被征地农民生活的临时性措施。其中有代表性的,包括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允许被征地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组织、鼓励被征地农民参加商业保险,建立社区式的农民退休制度等几种做法。
近年来,河北省被征地农民人数急剧增加,他们被征地后的补偿和安置涉及的问题、矛盾很多,成为各级政府关心的热点问题。从2002年开始,河北省开始在廊坊、邯郸、唐山等地试点,探索建立适合被征地农民特点的生活保障制度,以解决他们最为关心的老有所养的问题,以此作为建立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的长效机制的突破口。他们的具体做法是:
1、被国家依法征地后,人均农业用地不足以维持基本生活的农民,经村民代表大
会讨论通过后可参保。被征地时已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可一次性交足养老保险费用,并按月享受养老保险待遇。被征地时已达到法定就业年龄尚未达到退休年龄的人员,应一次性或逐年交足养老保险费用,待达到退休年龄后按月享受养老保险待遇。被征地时未达到法定就业年龄的人员,帐户资金不足时,由风险基金弥补。
2、按照国家、集体、个人三方分担的原则筹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费。其中,个人负担部分不超过30%,从个人获得的征地安置补助费中抵缴;集体补助部分不低于40%,从土地补偿费中列支;政府承担部分不低于30%,从土地出让金中列支。
参保人员个人缴纳部分和集体补助部分记入个人帐户,政府承担部分形成社会统筹基金。参保人员迁往外地或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其个人帐户基金本息余额一次性退还本人。参保人员死亡的,个人帐户基金可以继承。参保人员享受的养老保险金按基金筹集比例从个人帐户和统筹帐户中支付。
3、各级政府从土地出让金中,按不低于5%的比例提取养老保险风险基金,用于应付养老金支付标准上调等不确定因素导致的支出风险。风险基金实行专户存储。个人帐户和统筹
4、达到退休年龄的参保人员,养老保险金待遇按不低于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定。参保缴费时尚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年龄每相差一岁,达到退休年龄时,养老金发放标准增加2.5%。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前已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员,原个人帐户不变,达到退休年龄后,其相应的养老金领取额可与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金合并领取。
河北省制定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在全国较早地在一省范围内统一了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政策,在很多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对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和完善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
1、人民网、新浪网
2、《土地管理法》
第四篇:铁路公安民警心理状况的调查和研究
铁路公安民警心理状况的调查和研究
(马丽 2001级 文秘)指导教师:王哲
[摘要]公安队伍是和平时期为公众利益奉献牺牲最多的一个群体,公安民警“天天有牺牲,时时有流血”。民警的各方面压力已成为公安工作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分析认为造成民警心理压力过大既有社会治安和刑事犯罪形势日趋严峻,公安机关经费困难,装备不足,岗位压力,社会以及家庭等不尽合理等客观原因,也有其自身的主观因素。进而相应地从领导责任,强化管理,教育训练,更新观念,警务保障诸方面提出了预防对策。
[正文]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时期下公安工作的内涵与外延正在不断增加和扩大。特别是当前警务工作与非警务工作交织在一起,消耗了大量的警力,使公安机关警力本身就紧张的状况无法得到缓解,我们的重庆民警为了完成这些繁重的工作任务,消耗了大量的体力,同时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压力,严重地影响了民警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在:民警有许多说不清的不适应感,情绪抑郁,缺乏自信心;民警依赖性比较强,易反抗,家庭关系紧张,精神衰弱,焦虑,这些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了公安工作的发展,制约了公安机关作战力的发挥。民警如何正确面对压力,保持良好的工作心态是公安机关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经济压力
就重庆铁路公安处来讲,西南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在国内属中等偏下水平,铁路民警工资福利待遇普遍较低。特别是一些沿线贫困地区,拖欠民警工资,以物代薪的情况时有发生,很多民警手上积压着大量警务开支单据无法报销。这既打击了民警的工作热情又给民警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有一部分民警的家属因单位不景气,几乎没有什么收入,一份工资应付全家开支,显得捉襟见肘,家庭经济陷入困境之中。在民警补贴的落实上也无异于水中望月,民警的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劳动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吃饭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既打击了民警的工作积极性,也给他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二、岗位压力
1、临时性工作面广量多,民警精力消耗过大。一线业务民警,每周要用近三个工作日的时间去完成名目繁多的阶段性、临时性工作。比如“春运大会战”,这项工作一搞就是五十天,我们的民警日夜奋战疲惫;又如“夏季社会治安重点整治”专项治理工作,重点就是加强夜间的治安巡逻,一搞就是一两个月,实行定人、定岗位、定时间,督察到现场办公;另外像“秋季攻势”和“冬季严打”等专项斗争,一个接一个,名目繁多,往往上一个专项斗争还没有扫尾,下一个又在计划中,而且这些临时性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有指标、要求高,搞得一线民警疲于奔命,效果如何暂且不论,消耗了大量警力和警察体力确是事实。
2、非警务工作花费了大量的警力,导致警察体力透支过大。当前,社会各界对公安机关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对社会的承诺也越来越多。在完成上级公安机关分配的工作任务的同时,也要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对非警务工作也不能一概推辞,要慎重对待。例如前段时间的“非典”工作,已不是一般性的卫生防疫问题,已上升到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公安机关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我们的一些民警日夜战斗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尤其是发现疑似病例后,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接触人员的调查和隔离工作。对疫区人员流动到非疫区的调查,我们的一线业务民警,加班加点迅速地完成了调查任务。公安机关要安排民警到一些隔离区值勤,还要处臵发生的重大治安案件和事件,牵制了我们的大量警力。各地公安机关每年要处理大量类似于“非典”的非警务工作,我们民警的体力透支过大。
3、弹性工作制度不规范,民警的劳动时间相对延长,休息时间得不到保障。上级公安机关要求各基层公安机关普遍实行弹性工作制,这一思路很好,可以解决基层派出所和机关一线科所队八小时以外警力不足的问题。但是问题也就出来了,把民警的工作劳动时间从八小时延长到二十四小时,如何安排我们的民警休息,这是一个涉及到民警的切身利益和合法权益的问题,也是一个科学使用警力的问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变成了弹性工作制度不弹性的现象,对民警八小时以外的强制性规定,必须要有法律的依据,前提要合法,民警工作时间的相对延长,就是对其休息时间的绝对占用,关键是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警力,做到工作与休息两不误的问题。人不是机器,久张弓必力竭,这是一个硬道理,休息的前提是为了更好地工作。
4、工作环境较差,民警体力透支增大。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基层公安机关的工作环境普遍较差,欠发达地区就更差。从硬件方面来说,表现为三差:一是房子差;二是交通工具差;三是其他基础设施差。房子差主要表现在房屋陈旧,阴暗潮湿,办公、生活用房不配套,夏天降暑和冬天取暖设备不全。特别是重庆夏天高温炎热的时候,我们的一些民警,在闷热的办公室里,警服湿漉漉,肩上搭条湿毛巾,头昏脑胀,在这种十分艰苦的条件下,还兢兢业业地工作着,他们靠的就是去拼体力;交通工具差更是一个现实问题。我们的一些乡下派出所,目前只有一辆北京吉普车,这种车辆只能在山区当交通工具,到城市里去办案找不到停车的地方。特别是夏天高温乘车,我们的一些民警风趣地称之为洗“桑拿浴”,那种滋味只有亲身体会的人才知道,出一躺差真是要人办条命;其他基础设施差是指基层派出所与硬件相配套方面的问题。
三、职业压力
每个行业都会有压力,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但是对于警察职员而言,其职业压力不同于一般的职业,这是一种要时常面对舞刀弄枪的犯罪分子、冒着生命危险排难除险、哪里有危险就要冲向哪里的一种职业。可以看出警察职业具有极高的危险性,从近两年全国统计的数据看,每年都有近500名警察因公殉职,因公致伤致残的更是不计其数。面临生死考验,紧急关头,警察的心理压力会有多大,决不是一般人所能体验到的。除此之外,警察还要面对上级分配的各项硬性指标任务,必须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侦察取证阶段大量的走访调查工作,琐碎而冗长,有时群众不给配合,还得反复做思想工作,有的基层党政领导特别是最基层民警,把计划生育,抓鸡摸狗的非警务工作也加入其中。这些都是警察所独有的,警察所面对的职业压力也比其他行业要大得多。
四、家庭内部压力
警察要一心扑在工作上,出色地完成任务,背后则需要一个和谐平静的家庭支持他们的工作,要想成为警察的妻子、丈夫,必须要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从当前情况看,绝大多数民警的家属都比较理解配偶的工作,所以他们主动承担了家里大部分家务,肩负起侍侯老人和教育子女的责任。但是有时候,民警的辛酸苦辣、喜怒哀乐也不是所有的家属都能理解的,有的家属对民警长年累月无规律的加班加点、长期警务外出感到怨恨,抱怨民警很少和家人交流,对自己关心不够等等。对此,许多民警都心存歉疚,在调查中,42%民警为没有尽到子女教育责任上感到不安,非常担心小孩的前途问题,35.9%的同志由于警务繁忙无暇照料老人,22%的同志把家务全部压在爱人身上而内疚。在夫妻感情交流方面,由于工作繁忙,62%的民警没有时间与爱人正常交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夫妻感情的促进,也影响了家庭的稳定安宁。
五、社会压力 由于公安工作直接与社会接触,在警务执法过程中极易引起社会对警察的误解与偏见。如:维护正常的公共秩序可能会使警察站到了某个群体的对立面,损害了这些群众的切身利益。由于公安工作的严正性,他们难免不“得罪”一些当地的头面人物(甚至是领导)致使工作难度增大,很多群众对公安工作所付出血汗代价不以为然,公安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却大肆渲染,有的群众笼统的将社会治安难题归咎于公安工作不利,甚至出现民警被诬告的现象,这些严重侵犯民警合法权益的现象,给民警带来了巨大的身心压力。
除此之外,给民警带来心理压力的还有上级领导的态度、同事之间的竞争、情感生活的压力等,在此不做进一步分析。面对重重压力大多数民警能勇于挑战自我,保持良好的心态,度过了困难。但也有少数民警在压力面前失去了信心,产生了心理问题,甚至个别民警承受不了挫折或巨大的心理压力走上自杀的道路。从我们调查的反映情况来看,26.8%的民警碰到了无法消除的压力,2%的民警目前已濒临心理崩溃的边缘,他们在发出无情的求救信号。对此,上级公安机关应充分重视此项问题,笔者从基层角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大经费投入改善民警的工作,生活环境
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公安科技经费的投入,努力实现“科技强警”,减少劳动强度。真正把民警从“人海战术”和手工操作的落后工作方式中解脱出来。这是保护和提高民警健康的重要手段。要提高公安民警的工薪和补贴。建议各铁路局结合公安体制改革,建立单独的警察工资序列,在此之前,要给予公安专门的“公安补贴”同时要保证资金到位。解决民警工作中所必须的通讯、交通补贴,切实改变多劳少得,多干少贴这一极不合理的现象。关心民警家庭生活,了解民警生活疾苦,帮助解决民警子女家属就业等实际困难,把组织的关怀送到每位有困难的民警心中,消除或减少民警的后顾之忧,香港警队的福利服务可以说是十分周到细致。他们的福利工作形式多样,范围广泛,包括所有与福利计划有关的事宜,如警队人员子女的教育。婚姻家庭以及个人问题。贷款与补助金,警察合作社,退休警务人员及警察人员家属的就业安排社交康体活动,葬殓安排,度假活动及设施。
二、加强对铁路警察文化建设领导,千方百计动员广大民警积极投身铁路警察文化的实践活动中
铁路警察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党政工团齐抓共管,要破除文化建设是工会或是政工部门的事等片面的思想观念。各级党政工团领导要高度重视铁路警察文化建设,特别是主要领导在工作思路、工作部署和工作检查上要突出铁路警察文化建设,要把它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上来,经常分析研究,及时帮助解决文化建设中的难题。同时要带头参加文化活动,提高文化修养,使自己的思想情感在文化活动中得到陶冶和净化。作为领导干部,有责任对广大民警进行耐心的教育引导,使他们及时转变思想观念,跟上时代节拍,重视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注意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积极投身于铁路警察文化的实践活动。通过警营文化一个个小气候区的建设来营造整个铁路警察文化大气候的形成。首先要注重铁路警察文化的载体建设。通过在报纸、电台、电视台开辟专栏等形式,促进民警学习,沟通文化信息、展示铁路公安风貌;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局域网这一新载体,开设铁警之家,心理咨询热线等内容,关注铁路警察体验,开拓铁路警察视野,丰富警营生活。其次是提高铁路警察文化设施的文化品位。有条件的单位或地区,要通过建立铁警博物馆、铁警俱乐部及铁警图书馆、警体训练中心等设施和场地,丰富铁警文体生活、增强民警的光荣感和自豪感。另外,更经常更具体的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有条件的单位要成立警察艺术团体,通过下基层巡回演出来宣传典型、传播知识、陶冶情操、鼓舞斗志。同时也可以通过组织各种球类、棋类、书画、摄影比赛活动及演讲,歌咏比赛,进一步加大铁路警察文化的辐射力度。
三、改进公安工作,争取社会支持
我国公安工作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警务复杂,警力不足,备勤时间欠妥,经费短缺,装备落后体制不合理等等。都给警察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而其中的多数问题都是公安机关本身的组织与管理因素造成的,也是造成大部分警察压力问题的根源。必须加以改进,此外,要把心理健康问题列入警察的教育培训提升,选拔录用和淘汰制度当中,将那些合适警察工作的人,录用和选拔上来,提高我们公安队伍的整体心理素质。现在公安机关在社会公众面前威信不高,人民警察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并不高大,警察在执行公务的过程中经常得不到群众的支持和配合,主要原因有两个:一部分群众对公安机关的职责和存在的实际困难不了解,把警察看作是“万能膏”,警察在工作中稍有闪失便对公安机关产生非议或偏见,二是少数公安民警素质偏低,业务水平较差,在工作中知法犯法,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公安机关的声誉,影响了自身的形象。对此,各级党政机关要充分发挥舆论的正确导向作用,宣传公安工作的性质、任务,颂扬人民警察队伍中的英模人物。以强大的舆论宏扬人民警察的警德风范,使警察得到心理支持,同时要在公安机关的警察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整顿公安队伍,消除一批害群之马,以纯洁公安队伍,提高整体素质。
四、给予适当的时间补充民警休息以调节工作压力
劳动权、休息权、获取报酬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我们的民警同样享有上述基本权利。公安工作需要我们的民警在完成八小时工作后去加班加点,他们毫无怨言地去做了,作为民警来说已经履行了劳动的义务,同样他们可以获得休息的权利以及获取报酬的权利。获取报酬的权利是法律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一种原则,任何单位和任何人都不能剥夺他们的基本权利。各级公安机关的政工部门,要加强民警八小时以外加班加点工作的登记管理。在公安机关内部,我们的民警工作确实很艰苦,政工部门在对民警考勤时,不仅仅是对八小时内的考勤,对加班加点情况也要考勤,以此作为年底对民警考核奖惩的依据之一。有条件的地方,在不违反财政纪律的前提下,要妥善解决民警的多劳多得问题;没有条件的地方,也要做好民警的调休工作。要按规定保证我们的民警享有充分的休息权。国家规定的节假日、“年休假”、“五一”、“十月一日”、“春节”放长假等,在没有特殊的任务下,我们的后勤部门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好民警休息时间;要落实经费,每年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安排一线民警疗养休息,使他们长期消耗的体力能够从休息中得到恢复和保养。要定期对民警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检查,对疾病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警察体力严重或者超严重透支后,势必对民警的身体健康状况造成严重的后果,患职业病现象普遍。各级公安机关要抓好民警的身体保健工作,要千方百计地落实经费,每年为民警进行一次身体检查,对一些严重的职业病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以此来提高我们民警的身体健康状况。定期换岗、妥善安排,把恢复与保养一线业务警察体力工作落实到实际处。
五、开展警察心理健康保健工作,使我们的民警在平时工作中始终保持良好精神面貌和健康的心态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逐步健全,社会各界和公安机关内部对民警的工作要求越来越规范、越来越高,我们的一些民警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受到特定的高标准、高要求、高质量限制。如政治上的高标准、高要求使一些民警在心理上产生“恐慌”感;刑事、行政执法上的高标准、高要求使一些民警产生过重的“担心”心理等等,对民警形成一种心理上很强的压力,而且越来越大,“心理压力”不消除,日积月累,轻者会影响民警的主观能动作用,重者导致民警的心理健康障碍。
实际上,心理压力是外在客观事物对人体感官刺激形成的力量,表现为生理变化和情绪波动。轻者表现为一般压力,也是一种外在推动力,是有益的,但超过一定的度,就会产生心理障碍,这是一种心理疾病,对民警的身心健康是有害的。各级公安机关的领导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把握好这个“度”的分寸。目前一些地方的公安机关在这方面作了大胆的尝试,譬如开展警察心理保健教育,聘请心理专家、心理医生设立警察心理咨询中心、理疗中心等,效果比较好。各地公安机关应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展警察心理保健教育,聘请心理专家、心理医生设立警察心理咨询中心、理疗中心等。
综上所述:警察的心理压力问题是新时期下公安机关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各级公安机关的领导要充分认识到警察心理防线最新动态,并及时做出反应,如果长期忽视了这个问题,势必会导致警察总体和个体身体素质下降,严重地影响了公安机关整体作战力的后果发生;要重视警察心理的动态变化,减少警察过分压力影响,落实恢复与放松警察压力的措施,科学使用警力;要注重警察心理健康、心理保健工作,积极开展全面健身活动,提高全体民警身体总体素质,使我们的民警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旺盛的革命斗志,全身心地投入到新时期公安工作中去。
参 考 书 目
[1]明绣峰.民警心理健康的缓解.公安教育.第13页 [2]人民公安报.2002,3,22 [3]宋小明.民警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政法学刊.第11页 [4]赵健.民警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思考.调研天地.2002.第144页
第五篇:贫困生三大心理问题分析
贫困生三大心理问题分析
2008-04-29 02:29: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北京)网友评论 0 条 点击查看
近几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贫困大学生这个群体在高校中越来越突出。和其他的大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有许多优秀的品质,但同时,家庭贫困也造成了部分贫困大学生心理失衡,使他们在心理上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弱势群体。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的辅导员夏帕克提江·吾守尔和曹良才以及清华大学党委学生部的谭鹏曾专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强烈的自卑意识和失落感。经济上的困难使贫困学生容易在学习上、生活上自我否定,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而感到自卑。在校期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其他同学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们生活节俭、学习认真;但是由于成长环境、教育环境的不同,他们往往知识面较窄,学习上有困难,而且大多性格内向,这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遇到打击容易产生自卑意识。
二是敏感的人际关系和孤独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表现对人际关系很敏感,家庭经济困难使他们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和加入学生组织,他们往往自我封闭、交往面狭窄。
三是迷茫的择业心态和恐惧感。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就业,在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时他们不但要考虑自己的发展,而且还要想到家庭的经济问题,这给他们带来了现实的压力。加之有些学生对社会的认识片面,对社会感到不满、失望,这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海南医学院临床学院学生党总支书记韩祥畴同样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非常关注,他发现,长期的自卑、压抑会使贫困大学生的内心非常脆弱、敏感。经济上的窘迫是他们不愿提及的,害怕同学的怜悯。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对任何事情都多疑,其他同学无心的说笑,在他们听来可能是嘲笑,与自己本来无关的事情,他们也会认为同学是在背后议论自己。这样既为他们自己增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又使他们容易受到更多挫折,从而对他人产生对抗情绪甚至敌意,致使人际关系紧张。同时,他们通常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困难情况,宁可自己艰苦一些,也不愿轻易求助。在有关调查中发现,56%的贫困生对“其他同学主动帮助你”的态度是“虽心怀感激但不愿接受”,31%的贫困生对“无偿资助”表示“不愿接受”,其原因是“认为会被别人瞧不起,会对自己产生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