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贫困生心理教育研究的尝试性探索

时间:2019-05-14 01:09: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贫困生心理教育研究的尝试性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贫困生心理教育研究的尝试性探索》。

第一篇:农村贫困生心理教育研究的尝试性探索

农村贫困生心理教育研究的尝试性探索

里耶民中董勇

一、运用心理辅导技巧,辅助贫困学生健康成长

记得两年前送走了一个毕业班,按照惯例,我又迎来了一批新的学生。其中有一个孩子小A比较特殊。他完全跟不上正常孩子的学习进度,学习态度也不大好。老师和他交谈,很多话都是答非所问。由于母亲是智障,父母离异。父母离婚后就把小A扔给了外婆。小A至今都由外公外婆抚养,几年来,父母从来不来看他一眼。

特殊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特殊”是相对于“正常”、“普通”而言。“特殊青少年”这一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别。广义的特殊青少年指在智力、感官、情绪、身体、行为、言语或沟通能力上与正常情况有明显差异的青少年。狭义的特殊青少年指身心发展上有缺陷的青少年,又称身心障碍青少年或残疾青少年。如智力残疾、听力残疾等等。残疾青少年和正常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一致的,不同种类和程度的残疾虽然会在某些方面影响残疾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使他们的发展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偏离了青少年正常发展的轨道,但他们仍然是可以发展的。[9]补偿残疾青少年的缺陷,发挥他们自身的优势,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都要靠教育。小A是不幸的,我很同情他,也想帮助他。

1、帮助小A正确认识自我对小A的辅导重点是帮助他提升自我认知的准确性。首先,要帮助他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状态。其次,要逐步帮助他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象。我运用“谈话法”,通过问话,摆出一件件事实,让小A从一件件事实的积累中认识到原来自己是“这样”一个不错的学生。比如:小A虽然在学习上存在很大的困难,但是他每天都能坚持到校上课,而且从不迟到。上课的时候,小A也开始举手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了。而且,对于老师提出的如“请你把电灯打开好吗?”“请把门关一下。”等要求都能正确地完成。我告诉他,老师很高兴,你也开始爱学习了,而且你也可以做老师的小帮手了。他听了,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2、鼓励小A与同学互动

建立和运用“多元支持”网络。在特殊青少年出现情绪问题时,需要调整他们周围亲人、同学、师长的态度,成为他们情绪需要的支持者。特殊青少年与正常青少年的交往是“增强互动”的核心。应该让这些青少年与正常青少年多相处,有更多的互相交往的机会。在这样的交往中,不仅特殊青少年可以得到很好的学习机会,知识性的、能力性的刺激不断得以强化,而且正常青少年在与特殊青少年的接触中,了解他们由于智力的落后带给他们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困难,激发正常青少年的同情心和爱心,理解为什么要平等地对待这些青少年。

由于小A自身的“特殊”原因,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同学老是欺负他,我也亲眼看到了好多次。于是,在一节班会课上我给孩子们讲了小A的故事。当讲到小A为什么和我们不一样,爸爸妈妈为什么不要小A的时候,我看到他们听得眼睛一眨也不眨,有些曾经欺负过他的孩子也低下了头。接着,我又顺水推舟地问:“小A是我们班的同学,平时我们应该怎么帮助他呢?”一双双小手顿时举了起来。“我们要多关心他。”“下课的时候,看见谁欺负他我们就要去劝他。”“我有好吃的东西会给他吃。”„„多可爱,多善良的孩子们啊!更可喜的是有些家长知道了我们班里有这样一位特殊的孩子,就让自己的孩子带来了一些小A可以穿的衣服送给他„„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小A也让我们的孩子知道了什么是

爱,学会了如何去爱!现在,我不再听到会有人去欺负小A了,课间,小A也会和同学一起玩游戏了。

3、耐心地与小A心灵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学生,感到和学生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学生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学生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学生。”

对特殊青少年开展心理辅导时,辅导者与他们应该互动、互助。对特殊青少年要有移情心,深入他们的心灵,更好地把握他们的动态变化。作为他的班主任,我和小A也结成了帮困对象。平时,我会和他聊聊天,告诉他,如果要小便了可以上厕所去,上课的时候,也没关系,不用对老师说的,因为尿在裤子里会很难受的,而且也打不到电话让外婆送裤子来。还鼓励他上课要听好,会写的字可以写一写。逢年过节,我常买些礼物登门家访。每当这时,他外婆也会激动地对小A说:“还是老师对你最好!”

【辅导的效果】:

魏书生曾说过:“心灵的大门一旦被叩开了,走入学生心灵世界,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的确,我们从事的是传播人类文明的职业,一位良师,不仅要懂得科学的教育方法,还需要恒心和爱心。只有这样,教师的魔力才会发出神奇的作用。

转眼间学生们都初二了,孩子们似乎也更加懂事了,小A又会怎样呢?没想到从不按时交作业的他居然主动把作业交给了我,我及时地给予了他表扬:“好样的,小A,要坚持啊!”听到我表扬他,他笑得很开心。一个优秀的学生,多一次,少一次称赞可能会无所谓的,而一个“特殊”的学生,哪怕是一次小小的表扬也会欣喜若狂,铭记在心的。还有一次,那是第二节晚自习课,该是用营养餐的时间了。我正在批着学生交上来的本子,突然看到小A正吃力地把牛奶往教室里搬,搬好了,又去搬面包。再看看别的同学,正忙于做自己的事呢,上厕所、洗手。我当场就表扬了小A。后来,我还看到过小A主动为班级拖地板,捡掉在地上的粉笔头呢。

【结论与反思】:

或许有人会想“不能以一件小事去看人”,“不要小题大作”。试想,“脚踏实地、勤奋努力、吃苦耐劳、善于待人”等等精神和品格,哪一样不是通过一件件小事加以教育引导方才奏效的?虽然,小A的成长会更多地受到智力因素的制约,但是作为教师我们能将它放弃吗?谁说“特殊”的孩子不知道感恩啊,我们分明看到了小A令人欣喜的变化,我也感受到了教师的魔力发出的神奇作用。此时我真的庆幸自己是一片阳光,一片热力四射的阳光,能够照亮孩子的心灵,照亮他们前进的方向!

二、关心贫困生疾苦,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对贫困学生给予物质(包括钱款)资助是很有必要的。对于这些贫困的孩子,更需要人们给予平视的目光和平和的态度。他们会感受到老师、同学、社会对他们的一片爱心。当然,除了经济上的帮助之外,学习上和思想上的帮助更加重要。而对受助者来说,要把资助看作鼓励,把压力转为动力,思想上要想得通,行动上要有所作为,意识上要自强不息,对责任要有新的认识。这样才能以健康的心态去面对今后的道路。

刚接初一年级的时候,在家访时发现有一对双胞胎兄弟(哥哥在另一个班级)。在家访中我没有见到他们的父母,他们的生活全部由爷爷奶奶照顾。听奶奶说兄弟俩刚出生时只有6斤多,是医生千方百计地抢救,加上家人精心的照顾才把他们抚养大。可是由于先天不足,自小兄弟俩就“多灾多难,小病不断”,后来更是患上了另人头痛的“哮喘”病。从小到现在,光为了给俩兄弟治“哮喘”就花去了二十多万元,因为现在看病很多药都是自费的。除了哮喘以外,两兄弟像商量好似的,会同时发高烧、生肺炎等。他的奶奶说两个小孩吃药、打吊针几乎没有停过。农村里有句话:有什么千万不要有病。一生病就是感冒咳嗽都得花好几百。这两兄弟如此折腾,能不把家拖垮吗?最近更加雪上加霜的是,爸爸的工厂倒闭了,现在也下岗在家,一家人的顶梁柱倒下了。就靠老人的一点退休费能过好日子吗?说起这些,他奶奶总是不停地抹眼泪。孩子的妈妈虽然也有几百元的工资,可是由于是外来媳妇,也没文化,不是很明事理,她自生下兄弟俩后就好像完成了任务,把俩小孩扔给了奶奶,自己挣的钱自己花,跳舞、搓麻将,就连他们的爸爸对她也没有办法。兄弟俩虽说有妈妈,但是也同样得不到母亲的关爱。怪不得,孩子的眼神看上去总是那么忧郁。平时他们也不太和同学交流,上课也从不举手发言。总觉得他们比较胆怯,而又自卑。经过平时多次地与孩子交流,我发现他们的内心还是很喜欢和同学们在一起的。只是,可能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们缺少和父母沟通,在生病或是受伤的时候很少得到母亲的关爱,因此平时对人对事都表现得较羞怯,缺乏自信。在多次的家访中,我也和他父母进行了沟通,希望家人平时能抽出点时间,多陪陪孩子外出,让他们能多接触外面的社会,多与陌生人交流。家里尽量避免出现争吵、背后指责等不和谐场面,在孩子面前还是要维护好家长的形象,平时教育孩子也要多以鼓励、激励性的话为主。作为班主任,我向学校反映了双胞胎兄弟的情况,希望学校能够减免两兄弟的部份费用。学校了解了情况后,为他们兄弟俩安排了党员教师结对帮困,还减免了伙食费、少儿医疗保险等费用。家长们也对学校所做的工作感激不尽。

三、指导贫困生走出自卑,建立自信

处在困难环境中的学生往往缺乏足够的家庭温暖和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父母的知识水平也普遍较低,难以给他们精神上的引导,在交谈中他们都显得较为自卑,对前途没有信心。这就需要正确引导他们遇到挫折时如何乐观面对,告诉他们物质固然重要,但建立自信更加重要,在困难面前应永不低头。事实上,这些心灵的引导比学习上的辅导对孩子们的帮助更大。

小Y,99年7月生,眼睛大大的,非常可爱。在他读幼儿园大班时父母离异。原因:父亲原本有较好的职业。可是因为赌博、玩游戏等原因影响工作被解聘了,失去了原本较丰厚的收入。母亲外来媳妇,没有文化。因为父亲的原因,一气之下与其解除婚约,小Y由父亲抚养。家庭的贫困不言而喻。那时起,小Y整天闷闷不乐,脸上失去了孩子应有的天真笑容。

但是从他学习情况来看,他是个较爱学习的孩子,上课举手发言很积极,作业书写也很认真。但是由于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学习的习惯不太好,有时不能很好地完成老师的作业。父亲倒是能帮他指出缺点,但是他对父亲已经有一种很深的歧视,从不听父亲的劝告和教育。小Y很自卑,首先,我要让他学会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让他感觉到“原来我也有很多优点的”,并以赞赏的眼光经常看看这些优点,在心理上树立起坚强的信念。和小Y谈话时,我尽量避开父母离异的话题,常常让它回忆一些学习中的成功之处。哪怕是很小的事情,我也会使用“放大镜”去观察,让他觉得自己在老师的心目中是个优秀的学生,同时也会让他说说不愉快的事情,而不要将这些事放在心里。其次,要让小Y正确地表现自己。对这些自卑感较强的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让他们多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较大的事情,不放过任何一个极小的成功机会,让他们多一些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逐渐强化自己的信心。最后,告诉小Y要适当地宣泄自己。自卑感是一种不良情绪,长期下去必将使自己的心灵封闭,情感压抑。教师要特别关注他们,告诉他们心里难受的时候可以找个地方哭一哭,找好朋友说一说,或者写日记来发泄一下,千万不要闷在心里。

由于老房子拆迁了,因此小Y家分到了三室一厅的新房,家庭环境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少了女主人的家庭总是不完整的。我希望他爸爸能为孩子作出榜样,再怎么样应该找一份工作,不要整天以打游戏过日子,要让孩子觉得爸爸也是很能干的,到那时父亲的话对孩子才有说服力。与此同时,我也找到了他母亲。当时,她在一农户家租了一间小房子,每月仅有的几百块工资中还要拿出一部分付房租。由于孩子不太听父亲的话,所以我建议由父亲周末送小Y到妈妈家做完作业再由父亲接回家。几个月下来,双方似乎都有点疲劳。于是我趁机找到他母亲,希望她看在孩子的份上,还是复婚吧。即使不想复婚,那么也可以先搬去新房住,这样,也不用在外租房,又可以照顾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不久以后,小Y高兴地对我说:“老师,我爸爸和妈妈不吵架了,妈妈搬到我们家里一起住了。”啊!此时,我也替小Y感到高兴。看到小Y忧郁的双眼放出了光彩我也放心了。

通过帮助小Y建立自信、个别咨询、家访沟通等方法,小Y能够正确地面对父母目前的关系,对父亲的态度也改变了许多。

四、创建和谐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环境

我们似乎可以认为,小学青少年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是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家长的教育观念,教养水平,包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特别明显。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甚至相矛盾最易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障碍。学校要全面考查学生的言行,改革教育方法,开辟与学生沟通的多种渠道,使学生随时能与教师、家长、同伴沟通,让学生有机会也有场所进行倾诉,解决学生的苦恼,共同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学生是学校的一员,家庭的一员,学校和家庭又是社会的一个细胞,当学生家庭突遭变故、面临贫困的境地时,社会也应该给予关注。适时的探访、适当的补助,虽说微不足道但足以使这些家庭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以上的案例,无不体现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所取得的良好效果。

第二篇:农村高中贫困生心理问题教育策略初探

农村高中贫困生心理问题教育策略初探

武汉市黄陂区第五中学黄志勇黄小林

【内容摘要】贫困生出现“心理危机”是社会的责任。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高考升学及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相当一部分贫困生不堪经济压力和心理重负,表现出学习动机低落,过敏、紧张、焦虑、情绪不稳定以及自责、孤独、自卑等心理特征并导致学业不良和行为偏差。随着农村高中在校生数量快速增加,贫困生的绝对人数也不断上升,近几年,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全社会都在关注和帮助贫困生,但关注和帮助主要集中在经济层面。贫困生问题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而孤立地从经济上的帮助显然无法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对于贫困生来说,经济资助重要,精神资助更重要。这就需要学校用正确方式来关爱贫困生,引导他们走出误区。农村高中扶助贫困生,除了物质之外,还要给予真正心灵的慰籍,给予具体的方法、技巧的指导。让农村高中贫困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需要社会、学校、老师同心协力给贫困生烹制一道“心灵鸡汤”。

【关 键 词】 农村高中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贫困生出现“心理危机”是社会的责任。贫困生多来自农村,进入高中后,心灵都会受到强烈的震荡,同时伴随着社会分层,校园也在分裂,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几个学生之间可能就有很大的贫富差距。这种落差给他们带来了比较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这些年,城乡的教育差距也在加大,为了跳农门,部分农家子弟和农村学校的眼睛只盯着学习成绩,而且受制于经济条件,一些乡村中小学根本谈不上培养学生特长,导致学生综合素质较差,个性缺乏充分发展,除了学习之外,其他方面的能力都较弱。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高考升学及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相当一部分贫困生不堪经济压力和心理重负,表现出学习动机低落,过敏、紧张、焦虑、情绪不稳定以及自责、孤独、自卑等心理特征并导致学业不良和行为偏差。随着农村高中在校生数量快速增加,贫困生的绝对人数也不断上升,近几年,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全社会都在关注和帮助贫困生,但关注和帮助主要集中在经济层面。贫困生问题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而孤立地从经济上的帮助显然无法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对于贫困生来说,经济资助重要,精神资助更重要。这就需要学校用正确方式来关爱贫困生,引导他们走出误区。农村高中扶助贫困生,除了物质之外,还要给予真正心灵的慰籍,给予具体的方法、技巧的指导。让农村高中贫困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需要社会、学校、老师同心协力给贫困生烹制一道“心灵鸡汤”。

二.农村高中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结合观察,农村高中贫困生偏常心理特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自卑心理。贫困生的自卑心理主要源于家庭经济贫困。家庭环境好的同学,生活无忧,穿着好,还有零用钱,这使贫穷生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家境富裕的同学“阔绰”的消费使贫困生从羡慕逐渐走向心理失衡,对学习不感兴趣,并造成性格内向、感情闭锁。面对经济贫困、生活困难的现实,他们常常感到自己不如别人,无能为力,从而丧失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有的选择了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害怕与人尤其是害怕与非贫 1

困生交往,少数贫困生甚至悲观失望,自鄙自弃。

②过敏心理。贫困生由于贫困而过分苛求自己,过分看重自身弱点和不足,担心自己被别人否定,生怕自己衣食简陋或行为不当会被人取笑,但同时又害怕独处。他们过分关注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对周围发生的事太多心、太敏感,总是往对自己不利的地方想,逐渐产生敌意、戒备、怀疑、抵制、偏见等不良心理。

③自责心理。贫困生多数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他们本想静下心来读书,眼前却经常浮现疲劳或患病的亲人种种辛苦劳动的场面,甚至夸张发挥,使自己沉浸在自责和痛苦之中不能自拔。他们认为应该以最优异的成绩回报家人却又无法集中精力,晚上失眠难寝,白天头昏脑胀,整日生活在自责、自恨、自叹、自怜的焦虑、抑郁情绪之中。

④身体症状。许多贫困生一再压缩生活开支,导致营养不良或有病无钱医治,因低血糖而晕倒的现象时有发生。而由不良心理引起的身体症状表现为抑郁和恐惧综合症。如情绪低落、悲观绝望。不少人有睡眠障碍,食欲不振。每逢大型考试因为焦虑恐惧表现尤为突出:心跳加快、全身冷汗、头晕目眩、手足无措、彻夜失眠。个别贫困生甚至觉得社会对自己不公平,活着太累,不如死了好。

三.农村高中贫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①个体认知水平较低。不少贫困生兴趣狭窄,知识经验有限,对家庭贫困缺乏辨证认识,对自己的期望值往往过高,经历挫折后又不能正确归因,面对现实生活经验和道德价值观念的冲突,常感到无所适从。易产生偏激、狭隘、自卑、猜疑、冲动等心理问题。

②生活经济压力很大。调查中发现有几十名贫困生每天生活费不足两元,个别贫困生甚至一学期都是腌菜伴粥的生活标准。部分学生不堪生活上的经济压力和身体上的营养不良带来的双重压力,心理上感受着难言的压抑和痛苦,不少同学滋生了焦虑、苦闷、无助等不良心理,甚至怨恨自己无能,是家长的负担、家庭的累赘。

③家长期望值过高。贫困生家长因为家境贫寒一方面自责心理较重,另一方面则对孩子期望值过高,他们经常给孩子施压,或唠叨、斥责;或打骂、惩罚。致使不少学生都害怕放假回家,以免去背负父母沉甸甸的“期望”,并因此产生了自责、过敏、焦虑、恐惧、怯懦、攻击、孤僻等心理问题,不少学生因害怕家长责骂而自我封闭,孤影自怜。

④学业负担过重。激烈的升学竞争造成了贫困生过度疲劳与焦虑;教师“恨铁不成钢”,用简单粗暴方式对待学生也使师生关系紧张。由于师生间缺乏沟通,导致学生心理困扰无处倾诉;非贫困生的消费行为也给他们带来了不良剌激;有些人则会在幻想中寻求满足。凡此种种长期积累酿成心理问题。

⑤是社会上一些善意的动机实施不当也无意中加大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如各种资助工作,本来是件好事,但是由于宣传不够或者教育滞后,使一些学生虽然物质上得到了资助,但精神上却遭受了挫伤,感到是在接受“施舍”,挫伤了自尊心,从而加重了自卑心理。

四.农村高中贫困生心理问题教育途径

首先要全面准确掌握这些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学生进校后,应对其尽快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在此基础上,对有自卑、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等心理倾向的同学进行个别交流,予以特别关注。

其次应点面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小型讨论会等形式进行传统道德教育、心理知识教育、典型案例教育,指导他们学会自我调适,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战胜自我。

经常性地开展主题活动也是帮助这些“双困生”打开心扉的好办法。例如近年来,各高中校在贫困生中开展了“受助者助人”、“爱心传递”等活动。号召他们资助自己周围的困难对象,组织他们到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做些公益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帮助贫困生认识到,自己已经得到资助,但还有一些与自己一样困难甚至比自己更困难的人没有得到资助,让他们通过公益活动在奉献社会中升华自己。同时学校还应注意选拔贫困生的优秀代表,抓典型,树榜样,设立贫困学生奖励项目,表彰勤工助学先进个人,营造“贫寒中成长起来的优秀学生更光荣”的氛围。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各类贫困生学生社团。例如在高等院校,由贫困大学生组成的学生社团非常活跃。学校对这类学生社团积极鼓励、大力扶持。一方面,社团将贫困生组织在一起,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缓解了他们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社团也给贫困学生提供了舞台,为他们创造了充分展示自己特长的机会。据了解,很多原本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在这些社团活动中锻炼了自己,重新找回了自信。

尽管学校教师、同学的关怀和帮助对消除贫困生心理障碍至关重要,但这些帮助只是打开这些同学封闭心扉的外力,真正远离、摆脱心理疾患关键还在个人。要让贫困学生必须认识到,坚韧的品质是用任何金钱也买不来的。穷,不是自身的弱点,也不是缺点。一个人要成才不仅要在文化知识、科学技术上成才,同时更要成为人格健全、富于理想、勇于创新的人才.另外,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健全贫困生人格。贫困同学大多心理压力大、性格内向、自卑心理较为明显等,学校应成立心理咨询室,为每一位贫困生都设立心理健康档案,开设心理门诊,形成心理知识普及、心理健康咨询、心理疾病治疗、心理学科研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意识,掌握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五.农村高中贫困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1.生活心理辅导。

①生活态度教育。改变贫困生的认知方式,不要把贫困当耻辱。引导贫困生正视贫困及生活现实,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有明确的生活学习目标和理想追求,先成人,后成才。

②价值取向引导。引导贫困生把贫困当作是对自己的磨难,是人生难得的经历。要正确对待并想办法克服困难,战胜困难。

③责任意识培养。从心理辅导入手,利用集体的力量和舆论,通过主题活动激发和培养贫困生对社会、集体、家庭、个人的责任意识,提高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主动意识,着力培养他们的责任行为习惯。

④人际沟通训练。帮助贫困生建立和谐的师生、生生人际关系,使之达成目标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融合,使他们学会积极与人交往,善于正确与人交往。

2.自我意识辅导。

①自尊心的培养。激发贫困生的自尊心和做人的尊严,使他们认识到贫穷不是谁的错,要正视贫困,抬起头来走路,实现自我肯定,人穷志不穷,依靠自己的精神力量不断超越自我。

②自强意识的培养。帮助贫困生树立有所作为、敢于改变贫困现状的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积极追求上进。引导学生不断完善自我的内在需求,充分发挥他们在自身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创造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机会,采用以激励为主的评价手段,从而形成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心理品质。

③自信心教育。通过合理地赞许和表扬,激励学生勇敢尝试而不包办代替,在困难的时候,帮助他们而不是冷落讽刺,从而激发他们不断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勇气,并坚持锻炼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在营造的健康心理氛围中,从他助到自助,将情绪调适到最佳状态。

3.成就动机辅导。

①进行榜样教育。用逆境成才的名人事迹、已成才贫困生事迹和身边的先进事迹作为榜样,教育激励贫困生奋发向上,刻苦好学,追求成功。

②鼓励体验成功。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习热情,创造或帮助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使其看到自己的潜力,在体验成功中增强信心,并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成败归因。

③确立适度动机。消除贫困因素对学习生活的负面影响,要立足长远,着眼未来,同时也要防止动机目标定位过高。动机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成功的获得。从学生个体实际出发,在家长、老师的配合下,根据量力性、渐进性原则,制定出近期及长远目标。

六.农村高中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班级团体辅导。

①开设心理课程。心理课使用自编校本教材《心理课教案设计》,高一侧重正确认识自我、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主题,高

二、高三侧重正确应对挫折等主题。课前强调教师集体备课,反复研讨,课上强调学生的参与、自我教育和自主活动,课堂形式和内容的丰富多样。

②发放心理自助手册。发放了内容丰富的心理自助手册,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自学,逐步掌握一些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学会一些自我调节的方法,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诸多心理问题。

③组织心理教育主题活动。如在高一各班开设以“朋友·友谊”为主题活动,通过角色扮演、自由讨论、情景模拟等活动,让学生了解了获得友谊的条件,掌握了一些交往技巧。

2.学科教学渗透。

①教师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教案设计;②实施过程中遵循协同性、随机性、诱导性、渗透性的原则;③以和谐师生关系为基础,以学生产生心理体验为终级目标,努力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④挖掘教材及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辅导因素,开展随机辅导。

3.构建心理辅导网络

①家庭辅导。家庭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诸多误区,每学期开办一次家长学校,请心理辅导专家为家长开设心理专题讲座,发放

心理辅导读本,结合家访、家长间相互介绍亲子经验,转变家长教育观念,提高家长自身素质,改善亲子教育方法,沟通学校与家庭的关系,形成学校家庭协助教育的网络。

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定期聘请心理专家来校为广大师生进行现场讲座和咨询,为学校心理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并有针对性地解决了一些现实问题。

4.针对典型贫困生个别偏常心理特征,开展了跟踪辅导工作:

①进行个案研究。我们按照以下个案研究步骤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辅导与矫治:确定研究对象→了解心理问题→建立心理档案→案情分析诊断→制订矫治方案→实施个别辅导→检测辅导效果→撰写案例分析。

②开展咨询与个别辅导。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安排咨询人员,规定咨询时间、制度,接纳或主动发展咨询对象,建立咨询关系。根据咨询程序设计了心理咨询个人资料卡、心理问题分析诊断卡、心理问题干预矫治卡、效果评价卡,在跟踪辅导的不同时期分别填写,最后汇集成《心理咨询案例》。

③设置心理信箱。学校设置了心理信箱,为学生提供“心语倾诉”的场所。根据来信内容,梳理分类,将共性问题通过团体辅导的方式进行解决,对个性问题我们安排心理辅导老师一一回复。

5.其他教育途径和方法。

①进行榜样教育。贫困可能与生俱来,但绝不是一成不变的。生活上的贫困决不意味着心理和志向上的贫困。我们通过举办本校已成才贫困生成长经历报告会、座谈会、书信交流,在校优秀贫困生经验交流,以及一些名人从贫困走向成功的事迹教育帮助贫困生端正生活态度,激发学习动机。

②帮助解决困难。学校规定,特困生学费全免,并建立了“扶助贫困生基金会”(基金由师生义捐、学校出资和企业赞助三部分组成),每年定期发放。学校行政领导则和贫困生结成对子,跟踪扶助,不仅在经济上给予支持,在学习上也全程关注。

③设立劳动岗位。学校设立一些劳动岗位,安排部分贫困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有偿劳动,如学生进餐时在食堂清理卫生,学生购物高峰期在商店帮忙照料,周末假日留校修整园林等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困窘的经济现状,有效调控了他们的不良心理。

贫困是把双刃剑,贫困可以锻炼人的意志,更能使人自强不息、坚韧不拔;贫困也可能引发人的心理问题,使人产生自卑、多疑、焦虑、孤僻等心理障碍。由于心理问题是隐性的,不容易引起人们关注,长久淤积后引发行为问题,轻则影响心理健康,重则人性扭曲,导致社会问题。因此,关注贫困生心理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教育新探索》

《贫困生心理危机化解》

第三篇:手术室护士心理韧性研究探索

手术室护士心理韧性研究探索

心理韧性研究在护理领域的应用发展还只是近十年的事,在手术室护理领域的应用也还只是起步。手术室是一个复杂紧张的特殊工作环境,手术室护理工作极富挑战性,护士的心理韧性水平高低直接影响个体能否适应、胜任手术室护理工作,影响其在复杂工作环境下的人际关系以及手术室团队的工作配合。现对目前有关手术室护士心理韧性的研究综述如下。心理韧性的概念

心理韧性,源于早期心理学上用以形容遭遇不幸而不脆弱的儿童。对心理韧性的定义,学术界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

美国文化传统词典将心理韧性定义为:从疾病、抑郁、变化或不幸中快速恢复的能力;恢复正常的能力;是一种物质特性,即在被弯折、拉长或压迫后恢复其初始形状或位置的能力;弹性。美国心理学会把韧性定义为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伤、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它意味着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Gail Wagnild 总结:心理韧性意味着内在力量、能力、乐观、灵活以及面临逆境时有效应对的能力。李海垒等 总结大量心理韧性的研究文献,认为主要存在三种定义:结果性定义、过程性定义和品质性定义。结果性定义重点从发展结果上定义 tD理韧性,如心理韧性是一类现象,这些现象的特点是面对严重威胁,个体的适应与发展仍然良好;过程性定义将心理韧性看成是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如心理韧性是个体在危险环境中良好适应的动态过程;品质性定义将心理韧性看作是个人的一种能力或品质,是个体所具有的特征,如心理韧性是个体能够承受高水平的破坏性变化并同时表现出尽可能少的不良行为的能力。

胡月琴等 认为,目前国外对心理韧性的概念界定主要存在三种看法:① 心理韧性是个体经历高危后的积极结果;②心理韧性是压力、逆境等生活事件与保护性因素同时作用的动态过程;③心理韧性是个体应对压力、挫折、创伤等消极生活事件的能力或特质。结果说、过程说、特质说都反映了心理韧性的本质属性,都应归人到心理韧性的概念范畴中。心理韧性是人类机体中存在着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它会在逆境下自然地展现出来,推动人们克服生命威胁、追求自我实现、维持精神和睹。心理韧性因情景、时问、年龄以及生活环境而水平不同。心理韧性也可理解为是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起初,心理韧性原本是指人格特征,而近年来,更多地将其重新定义为是一个动态的、可变过程。葛秀杰等 认为,心理韧性的研究实质是关注影响个体应激反应的积极因素和过程。这样以心理韧性为基础的干预措施的发展,实施干预后结果的实验性研究都得以认可。心理韧性的概念虽然多年来已引起不同专业领域的研究兴趣,但在护理行业,也只是近十几年才开始意识到心理韧性在不同临床护理领域的潜在价值。

2心理韧性的测量工具

研究者使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心理韧性。多数研究者选择多种尺度和工具,包括自尊、道德品行、生活满意度、从属感等。Wagnild&Young于1993年发表的韧性测量量表RS已经作为有效可信的测量工具被广泛应用。心理韧性的五项基本特征:毅力、镇定、人生有意义、自立自信和独立自由的品性是Rs的概念基础?。此外Connor和Davidson编制的CD—RISC、Friborg编制的RSA也影响很广。CD—RISC来自于临床治疗,包括25个项目,涉及能力、忍受消极情感、接受变化、控制感、精神信仰5个因素。RSA包括43个项目,主要测量个体面对应激的保护因素,包括个人能力、社会能力、家庭和谐度、社会支持、个人组织性5个因素。研究手术室护士心理韧性的背景及意义

3.1 背景

手术室是一个复杂的特殊工作环境,手术的特殊性使手术室工作节奏快、负荷大、易变性强。地理性限制的区域内同时协作工作的人员涵盖多个专业领域:医疗、麻醉、护理、技师、工程师、保洁工等。手术室是一个多等级人员共存的环境,人们因信息、价值观、信念、经验、角色、兴趣以及目的不同而常发生人际冲突。冲突的程度从小的争议、观点的不同、性格不合,到明显的敌视对抗,甚至身体对抗。国外文献报道,手术室护士不仅常常遭受暴虐手术医生的语言虐待,就是护士之间,也存在横向暴力,表现为欺凌、骚扰、语言虐待。

3.2 意义

3.2.1 提高手术室护士工作适应能力 心理韧性是在复杂环境工作的必要素质元素,是能够习得的重要品质,拥有韧性品质的人能将逆境转化为机会,能身处逆境直到情境变得和谐一致和得到理解。手术室的工作性质要求护士能适时应变多变的紧张环境,所以,对手术室护士的心理韧性水平要求高。反过来说,没有心理韧性或心理韧性水平低的护士不仅不能适应、胜任手术室工作,不能满足手术患者护理需要,就其本身的生理、心理也备受折磨,甚至最终不得不离岗离职。

因此,研究手术室护士如何习得心理韧性对提高工作适应力具有现实意义。

3.2.2 指导手术室护士遴选 心理韧性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显示,心理韧性有其定义性属性或保护性因素,Marie总结6位研究者的结果发现:心理韧性的保护性因素包括自我价值感、自信、自我效能、幽默感、有理想、积极的正面关系、正面社会取向、非正式社会支持网、富有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决策力、内在控制力等。其中,前四项6位研究者均认可。而这些因素也能预测个体的心理韧性,通过认识相关因素预测个体心理韧性水平,从而可在遴选适合手术室工作性质的护士时作为参考。研究手术室护士的心理韧性,可以在遴选手术室护士、培养和提高手术室护士的心理韧性,增强手术室护士的应变能力、适应能力,促进一个团结、稳定、上进的手术室团队建设等诸方面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影响手术室护士心理韧性的相关因素

4.1 个人特征

个人特征如年龄、工作年限、T作经验、教育水平等能预测护士的心理韧性,这一点并未被很多人认可。

但不少研究已显示这些个人特征能影响护士对压力的应对和管理。Moore等 通过对小样本研究发现,急诊外科护士工作压力影响易感性与年龄、工作年限呈正相关。年纪较大的护士(>50岁)压力水平最低,提示年长护士比年轻护士更容易应对工作压力,可能更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卫生行业,具有心理韧性特征。另外一些相似的护理研究倾向于支持这一观点。一些研究者测量了年龄和工作年限对护士稳定性的影响。这些研究中,护士年龄与工作满意和稳定心态显著相关。

也说明年纪较大的护士倾向于稳定,因为他们已经对服务机构有了承诺。不过也有一些研究结果反驳

这一观点。Adams等 发现年龄、工作年限和教育水平与工作满意水平没有相关性。

4.2 续聘计划

计划继续受雇是护士留下来的重要标志,可能与心理韧性有关,表明护士具有在临床环境中坚持的能力。就护士工作年限、教育水平与继续受雇的计划之间的相关性,也是有相冲突的研究结果。Chan等 在一个114名新加坡护士的小样本随意抽样调查发现,工作年限长和教育水平高的护士倾向于继续雇佣关系。而Shields等 对英国护士大样本概率抽样研究表明计划离开、教育水平与雇用期限相关,研究认为较高学历的护士比低学历者更有职业灵活性。

因为抽样方法和样本量不同,Adams等和Shields等的结果更易接受。研究测量个人特征对护士心理韧性的影响并不多.而且其他领域的研究也反映了不一致性。测量老人心理韧性的研究推测年龄的增加与高水平心理韧性没关系。相反,Leipert等和Bowman等” 的研究发现心理韧性发展与年龄相关。样本量、抽样方法、研究方法可能是造成不一致的原因。这些不一致提醒将来的护理研究去调查这些特征对护士心理韧性的预见性效果。为描述和测量个人特征对手术室护士心理韧性的影响,Brigid等 对澳大利亚手术室协会成员进行系统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应用CD—RISC心理韧性测量表测量手术室护士心理韧性;量化与年龄、工作年限和教育水平的相关性以及这些相关因素预测护士心理韧性。研究结果显示,手术室护士心理韧性与年龄、工作年限显著相关,但不能确定因果关系。多元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个人特征中只有工作年限可以预测手术室护士心理韧性。但是该研究同时指出,手术室护士的心理韧性不一定依赖于年龄、工作年限和教育水平,而是可能受手术室环境文化影响。如那些经常与暴虐手术医生合作的护士会有不同的应对策略适应工作。手术室护士通过暴露于压力环境的经验,逐渐发展人际技巧,使其能够有效应对这种情形。其研究也指出,手术室护士的心理韧性虽然与工作年限显著相关,但实际工作经验,如经常配合难度大、复杂手术的护士与只是配合小手术的护士,仅靠年限为尺度的工作经验对其心理韧性水平的影响可能不一样,但这是目前研究尚未涉及的领域。Waller 提出,当个体遭受逆境挑战时,他们经常变得更强大,未知的、潜在的能力被激发使之能够克服逆境。所以,心理韧性是可发展的,而且不限于或不全依赖于个体的年龄或经验。其他因素如环境和特殊情况有助于增强个人发展心理韧性的能力。

4.3 其他因素

研究者证实 15 J,心理韧性的保护性因素包括:个体觉得人生有意义、具有平和的性情、自强、有恒心毅力以及能够独处;社会家庭的支持、与社会家庭的密切关系、内在精神力量、自我价值、同情心等有助于个体韧性的提高。这些对所有人共性的保护因素自然也是手术室护士的保护因素。另外,手术室护士的其他个人特征,如婚姻状况、工作经历也可能是心理韧性的相关因素。Brigid揭示,心理韧性是人生中任何阶段都能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而非生来具有的人格特征。而且,心理韧性的发展是在个体与环境和经验协同作用的基础上的。适应性强的个体认为他们能够直接影响发生在生活中的事件,并将这种信念转化为行动。这种能力包括自我效能概念、希望和成功应对。

5前景

可以预见,识别发展手术室护士心理韧性的干预措施将是稳定手术室护士队伍,提高工作适应性的有效方法。未来研究需要调查手术室环境下影响护士心理韧性的其他因素。

还应该考虑心理韧性的生物影响因素,可以借助脑电图、核磁共振、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功能的化验技术,考察基因因素等对心理韧性的作用。

第四篇:农村幼儿心理教育

农村幼儿心理教育

随着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国家对幼儿教育的投入持续增加,农村幼儿入园率逐步攀升,但是农村幼儿教育具有与城镇幼教工作不同的特点,尤其是农村幼儿心理教育要引起幼教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下面我以黄梅县大河镇第一中心幼儿园的工作实践为例,对农村幼儿心理教育工作进行一些初浅探讨。

一、基本情况

黄梅县大河镇第一中心幼儿园创办于2010年9月,现设有6个班级,其中小班1个、中班2个、大班3个,现有幼儿286名,其中男生190人、女生96人。学生主要来源于大河镇的16个村,其中山区村幼儿179人、平原村幼儿107人,由家长接送的幼儿202人、家长包车接送的幼儿84人,留守幼儿189人、非留守幼儿97人。幼儿及其家庭普遍具有以下特点:

(一)幼儿家庭经济收入普遍偏低

据统计,2011年底,我园山区村幼儿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为3847元,平原村幼儿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为4659元。农村幼儿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只有黄梅县城镇幼儿家庭年人均纯收入的一半左右,山区村幼儿家庭普遍比较贫困。据了解,绝大部分幼儿除了一日三餐的基本饮食能够得到保证外,很少喝牛奶,吃到饼干等零食,与城镇幼儿挑食者多、厌食者众的特点形成鲜明对比。农村幼儿往往对一颗糖果、一块饼干、一瓶酸奶、一个水果非常珍惜,不愿意把自己的东西与同伴分享,更容易为这些东西发生争抢。

(二)幼儿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低

据统计,286名幼儿日常固定监护人中文盲人数为159人,小学文化83人,初中文化44人。文盲率达到55.7%,占全园幼儿家庭的一半以上,监护人除了按农村传统的幼儿教育方法教导幼儿外,还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很难形成家园互动,共同引导、教育幼儿的氛围。同时由于自身知识的局限性,监护人对幼师提出了更多教孩子读书识字的要求,对幼儿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基本没有认识,农村幼师承担的幼儿心理教育工作任务更重。

(三)幼儿入园路程普遍较远

幼儿分布在大河镇的16个村,居住分散,离幼儿园普遍较远。据初步统计,由家长接送的幼儿入园单程时间平均为半个小时左右,家长包车接送的幼儿从出发至入园平均时间为一个小时左右。比黄梅县城镇幼儿的入园行程增加了一至四倍,在相同的情况下,农村幼儿需要提前将近一个小时起床才保证准时入园学习,比城镇幼儿的求学路更加漫长和辛苦。

根据园内山区村幼儿多、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的留守幼儿多、入园路程远的特点,考虑特殊的家庭环境、父母常年不在身边、亲情缺失对幼儿心理的影响,我们对农村幼儿给予特殊的呵护,有针对性地开展幼儿心理教育,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幼儿心理教育方法探讨

(一)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我们对大班160名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调查,结果让人震撼:班上4/5的孩子看见自己喜欢的玩具或其他物品都不愿意让给别人;1/3的孩子还有争夺玩具的行为;一部分幼儿有着强烈的占有欲,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而人家不愿意时,竟伤害别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部分幼儿有实物或玩具,不和同伴及亲人分享。针对以上情况,我们着重加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1、树立榜样,言传身教。利用玩玩具、分发物品的时候,有意识的将它们以分享的形式进行。对幼儿说:“可以和你换个玩具玩吗?”、“可以和你一起玩吗?”等等。让幼儿体验到分享的乐趣。在游戏活动中,发现幼儿有分享行为时,及时做出反应,向他竖起大拇指或摸摸他的头等等,让他得到老师的肯定,体验分享带来的乐趣。

2、举行活动,分享快乐。每天抽出几分钟时间专门为幼儿开展分享活动,请幼儿把自己会唱的歌、会跳的舞、会念的诗歌、会说的故事等等分享给其他幼儿。举办庆祝六一儿童节活动的时候,请父母来园和幼儿一起参与,分享“亲子同乐”的快乐。

3、循循善诱,平等分享。小朋友之间经常有这样的对话:“你不给我玩具玩,我以后再也不和你玩了。”“那好吧,给你玩一下,马上就还给我。”我们就抓住这一机会,进一步引导并强化幼儿的分享行为,教导他们:“因为你分给了同伴玩具,所以你们在一起玩得很开心”。对于不愿意与其他幼儿分享的小朋友,及时教导他们:“同伴之间要团结友爱,如果你和他一起玩这个玩具,一定会玩得更开心,而且他会很感谢你的。”让幼儿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以便在以后的活动中,自觉产生分享的行为。

(二)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生活中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困难、迎接挑战时,自信往往是获得成功的一把钥匙。培养幼儿自信心,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微笑鼓励,培养自信。

我园绝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平时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缺少父母的关爱、呵护,畏短情绪比较严重,比普通幼儿更需要关心鼓励。

工作中,我们微笑面对幼儿,赞美和鼓励幼儿。例如:在孩子画画过程中,说“你画得真好”、“我相信你能画得更好”或以微笑来肯定、鼓励幼儿。在绘画结束时,及时肯定幼儿,并以建议的方式指出不足。既为幼儿指明努力方向,又培养幼儿自信心。

2、创造机会,体验成功。

农村幼儿生活环境闭塞,自卑感强,成就愿望低,在条件优越的幼儿面前缺乏自信,但是他们通常手脚灵活,自理能力强。我们就尽可能地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体验成功的喜悦。例如:午睡起床后,我们鼓励幼儿自己穿衣服、穿鞋子、自己叠被子等。让幼儿初步体验到“我能行”、“我很棒”、“我会做许多事情”。帮助幼儿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

3、相信幼儿,赏识幼儿。

我曾经问过一个幼儿:“你知道自己有什么长处,有什么优点?”他说:“我没有长处,也没有优点。”我感到非常惊奇时,幼儿沮丧地加了一句:“奶奶经常骂我笨。”这说明家长只有批评,没有肯定,使幼儿感到自己一无是处。我们在幼儿做错了事或面临困难时,应想方设法给幼儿更多的自信心和鼓励,使幼儿懂得失败了并不意味着再也不能做和不能成功了。我们要相信幼儿,赏识幼儿,发现他们的长处,寻找他们优点,适时进行鼓励,能够坚定孩子战胜困难的信心。

4、寓教于乐,树立信心。

设计一些能发展孩子自信心的小游戏。如教师和孩子展开比赛,在一分钟之内看谁说出“我能行”的事例多,引导孩子意识到人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而自己在一些方面是聪明的,是引以为豪的。给孩子讲伟人克服困难、战胜挫折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通过具体活动培养和建立幼儿的自信心。

(三)培养幼儿的沟通能力

农村幼儿居住分散,部分山区幼儿散居山间,常年与奶奶相伴,一年当中难得见到几个新面孔,怕见生人,入园后性格内向,难以与人沟通。我们对这些幼儿给予了特别的关注,着力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

1、积极参与,发现自我。性格内向的幼儿往往不合群,不愿意主动参加老师组织的活动,我们平时就特别注意这些幼儿,在活动中为他们创造参与的机会,鼓励他们表现自己。今年庆祝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时,我们设计的节目做到了让每一个幼儿都参与其中,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成功与快乐,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帮助内向幼儿克服胆怯心理,发现自我的优点与特长,培养与人交流沟通的勇气。

2、构建平台,表露天性。我们针对农村幼儿沟通能力差的特点,在课程设置上,尽量以全体幼儿参与,集体活动为主,为幼儿交流、沟通构建平台,使他们有机会共同活动,集体玩耍,避免幼儿单独行动,培养幼儿团队意识,教导幼儿:“小朋友之间要搞好团结,在一起好好玩”。及时发现和制止欺负其他幼儿的行为,教育孩子们在游戏中互帮互助,友好交流。

3、持之以恒,细致沟通。对性格内向型的幼儿说话要特别小心,不能乱批评,更不能加于讽刺,因为内向型的孩子特别能“记仇”,虽然他平时不爱说话,但别人说的话他记得特别清楚,会在他的心理留下阴影。只有耐心地开导和鼓励,细致地与他们沟通,持之以恒地细心与他们交流,才能得到这些孩子的信任,顺利与他们沟通。

农村幼儿心理教育研究是一个重大课题,以上结合我的工作体会,提出一些粗浅探讨,不到之处愿与各位同行商榷。

第五篇:关于农村中小学校贫困生心理状况的调查和分析

我国实施“希望工程”以来,尤其是随着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新的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和所采取的强有力措施,广大农村中小学的大批贫困学生得到了及时的救助,他们重返校园,完成学业,有的还考上了大学,实现了梦寐以求的理想。如果没有“希望工程”,没有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民问题的关注,不知道有多少寒门子弟荒废学业,望校兴叹,成为新一代的文盲,成为社会的沉重负担。然而,人们在重视从物质上进行援助的同时却很少对贫困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必要的关注,更不用说作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了。其实,治贫先要治“心”,助贫更须用“心”。健康的心态,良好的个性,开放的视野,创新的意识,进取的精神,是每一个贫困学生摆脱贫困、建功立业、创造美好家园和生活的法宝,也是当代青少年儿童必备的一些心理素质。为此,我利用寒暑假等时间对家乡的东夏镇、幸福乡、新发镇等地方的中小学部分贫困生的心理状况作了比较深入细致的调查,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并对贫困学生心理状况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研究。

一、调查的主要手段

1、谈话了解;

2、问卷调查;

3、观察记录;

4、书面材料分析;

5、走访相关人员和单位。

二、调查所涉及的主要问题

1、学生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

2、贫困学生的心理状况;

3、贫困学生的今后打算。

三、调查的主要事实

1、学生家庭贫困的原因(1)父母文化素质低,观念落后,缺乏必要的经济头脑。这类家庭占我所调查的51。他们有的小学毕业,有的只念过一两年书,有的斗大的字不认识。由于缺少文化,他们不能及时学习、吸收和利用当今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更无力在市场大潮中去一博,只知道年复一年地依照传统模式种着几亩薄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收有限,难以维持家庭正常开支。他们不是不勤劳,而是缺少致富的能力。(2)突遇天灾人祸,或因病致贫,或遭意外伤害,或受难以抗拒自然灾害。这类家庭占我所调查家庭的11左右。据我所知,我们整个县的农民几乎没有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只有极少数农民购买了商业医疗或意外保险。家庭中一旦有人患上大病,一般的农民家庭是很难承受昂贵的医疗费用的,家庭经济状况会立即恶化,一年或几年抬不起头。农民常说:“现在的医院进不起,无病无灾就是最大的福分。”生病是这样,突遇人身伤害更是这样。如果是农民家庭中的主要劳力丧失了,就意味着家庭的经济收入也丧失大半了。在抗御自然灾害方面,由于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投入,从总体上看农民抗洪抗旱的能力都大大提高和增强了。但是,从某些局部地区来看,许多农民的抗洪抗旱的能力还很差。连续三天下雨淹得吃不消,晴了一个礼拜干得受不了。原来,由于植被的破坏、沟塘的淤塞、过度的开垦,不少地方的地表涵水量已经极其有限了。(3)家庭人口多,人均收入少。这种家庭一般都是超计划生育所造成的。这类家庭占我所调查家庭的23.1左右。现在的许多中小学并未严格按照省定“一费制”标准来收费,一般都超过标准的一倍甚至两倍。除此之外,还要收取补课费、考试费等,许多学生家庭不堪重负。还有其他一些原因,这里不一一赘述。

2、贫困学生的心理状态由于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家庭教育环境、不同的生理条件和遗传特质,贫困学生的心理状况也不尽相同。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坚韧而达观型。这类学生占调查总数的21。他们人穷志不穷,穷困的家庭反而造就了他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钻研的品性。他们体谅父母的艰辛,想方设法为家庭分忧解愁,并坚信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自己努力和奋斗,就一定能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所以,他们虽然日子很苦,但活得很顽强,很自信。这样的学生一般学习成绩都很好。这正如俗话所说的那样:穷人的孩子早当家。(2)活泼而富于创新型。此类学生约占调查总数的11。他们的爱好一般都比较广泛,活泼好动,唱歌,跳舞,读书,郊游,演讲„„一些集体活动、文娱活动都愿意参加,渴求知识,追求理想,热爱新生事物,具有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这些学生的表达能力往往较强,学习上、生活中、工作时,往往有出色的表现,甚至于创造一些奇迹。对于这些学生来说,穷困不是一种桎梏和阴霭,而是一笔财富,一个强大的动力。(3)自卑而敏感型。这类学生约占27.61。这些学生在学校里一般寡言少语,课堂上很少主动举手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作业虽然能按时完成,但是质量不是很高,不懂不敢多问,生怕老师和同学嘲笑,与外界交往不多。自尊心较强,情绪不够稳定,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同学的一句玩笑,老师的一个眼神,有可能使他(她)长时间心里难以平静,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自卑,多疑,焦虑,伤感,脆弱,敏感。这类学生一般学习成绩都不理想。(4)麻木而慵懒型。这类学生约占17.89。这些学生的智力一般不是很高,带有一定的遗传特性,或者与营养不良有关。

下载农村贫困生心理教育研究的尝试性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贫困生心理教育研究的尝试性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贫困生申请书

    农村贫困生申请书 农村贫困生申请书 1 尊敬的xx乡党委、政府领导:您好!我是藕塘乡高峰村11组村民徐菊容,年龄69岁。现因现实情景实在太困难,特向各位领导汇报一下。我家此刻人......

    农村贫困生申请书

    农村贫困生申请书 1 尊敬的领导您好:我叫XXX,学号xxxxx。我是来自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姚千镇。 十五岁那年母亲去世,加上那时刚刚盖了新房,家里欠下了许多债,这些年家里主要经......

    农村贫困生申请书

    农村贫困生申请书范文 尊敬的各位院系领导:你们好! 我叫XXX,是xx级中文系5班,新闻专业的一名学生。我来自山西省晋中市一个比较偏远的小县城,昔阳县。我们家现有四口人,妈妈下......

    农村贫困生申请书

    农村贫困生申请书1 尊敬的院领导和各位老师:我是来自xx年级xx班的学生xx,由于家庭条件比较艰难,所以向学校提出申请国家助学金。在学习上本人在校期间品行良好,成绩优良,遵纪守......

    农村体育教师教育研究

    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研究 学校体育中心工作就是体育教学,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如何是检验一个学校体育水平的依据,体育教师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学校的体育教学质量。 一:调整课时标准......

    《农村初中生厌学心理研究》研究方案

    《农村初中生厌学心理研究》研究方案 根据《荆门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的精神,我校申报了《农村初中生厌学心理研究》课题,为高效有序地开展课题,特制定本方案。 一、......

    农村初中生厌学心理疏导研究

    《农村初中生厌学心理疏导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内涵概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家庭生活状况的改善,学校育人环境也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然而,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却......

    浅谈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教育

    浅谈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合市中学 语文 谢芳 联系电话:*** 摘要: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社会各方面好的方向发展,同时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