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的研究课题实验结题总报告[精选5篇]

时间:2019-05-15 14:37: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的研究课题实验结题总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的研究课题实验结题总报告》。

第一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的研究课题实验结题总报告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的研究课题实验结题总报告

2011-05-14 15:30:23|分类: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的研究》课题实验结题总报告 江西省宜丰县新昌一小《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的研究》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发达国家均十分重视人的心理健康与心理教育。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而且包含良好的身体和精神以及对社会的适应性。”良好的精神和对社会的适应性都属于心理健康范畴。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标志,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学生健康心理。这是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国家振兴的教育需要。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跨世纪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根据我校对学生的调查,学生的心理问题正在日益增加。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富裕家庭子女的消费欲;破碎家庭子女的失落感、自卑心和自暴自弃;不良家庭造成望子成龙的心理压力;棍棒教育的摧残,金钱刺激、放任等等造成的心理扭曲;学校教育中的学业负担过重、升学和成绩的竞争压力、不良教育态度和方式造成学生不正常的心理负担,压抑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现代社会的紧张、拥挤、污染、攀比、竞争和新旧体制、新旧观念交错中的冲撞带来形形色色的刺激和迷惑,使未成年的学生心理发展受到过重的心理困扰。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学生健康心理

已成为十分紧迫和重要的课题。

二、实验假说与理论依据

1、实验假说

国内理论界普遍认为:素质基本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三层结构。在这三者关系中,我们认为生理素质是物质载体,是心理素质的自然基础。心理素质是学生从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从生理素质发展为社会文化素质的中介。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素质的协调发

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本课题属于发展性的实验,在发展中加以预防。实验的任务在于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以正常发挥,个性品质得到良好发展,心理潜能受到正确开发,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学习与生活有较全面的适应性,预防出现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和疾病,从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逐步达到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这一目的。

2、理论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

康教育指导纲要》。

(2)儿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有关论述。

(3)国内外有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经验。

三、实验目标

1、构建适合城镇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探索城镇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通过实验,对学生的心理适应、发展进行辅导和教育,以维护心理健康,增强心理素质,促进心

理发展,开发心理潜能。

3、通过实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业务水平,促进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四、实验原则

1、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原则

教师应该能够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得到启迪

与引导,从而接纳教师对他们的良好期待,而不是教师单向灌输、强制的过程。

2、尊重与理解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应该耐心地聆听学生的倾诉与发泄,让学生在倾诉、发泄内心的苦闷和烦恼中得到心理调节,同时也使教师能较深入地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以便给予启迪和疏导。压抑学生的发泄和粗暴武断的批评,只能加重学生的压抑感,而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3、环境改造与创设相结合的原则

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需要有一定的外部条件,学校环境是主要条件。现存的学校环境既有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因素,也有不利的因素。对有利的因素要加以利用和发掘;对不利的因素要加

以改造;对缺少的因素要创设。

4、学生整体的健康心理设计与学生个体心理辅导结合的原则

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不平衡的,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各有优势与劣势,不可能以一个模式来要求每个学生,因此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和学生不同的心理需要,用适当的方式加以个别辅导,从而把共性的要

求个性化,在学生整体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的同时,使每个学生的心理都有各自的特色与优势。

五、实验对象、方法、步骤

1、实验对象:选取我校1—6年12个班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

2、实验方法:主要采取自然实验法,辅以问卷调查法、谈话法、观察法、访谈法等。

3、实验步骤

(1)准备阶段(2009.3—2009.4):成立课题小组,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分工;制定实验方案,确立实验对象;培训试验教师,学习实验方案,讨论实验步骤,依据实验原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召开了实验开题会,请我县教育科研室、德育研究室的有关领导和专家进行了开题论证。查阅、学习相关

理论资料,进行实验前测。

(2)实施阶段(2009.5—2010.3):按实验方案进行研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进行团体辅导,相互启发、诱导,进而改变学生的观念、态度、行为。成立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健康讲座,通过个别辅导、谈心,了解学生心理状况,解决具体问题。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

题。

(3)总结阶段(2010.4—2010.6):对学生进行反馈测试,对试验成果进行检验和加工提炼,进行

论文、案例、个案和实验报告的撰写,召开结题会,整理有关材料,申报验收。

六、实验的具体操作

为了达成实验目标,我们进行了如下内容的实验:智能训练、学习指导、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自我心理修养指导、生活社会适应指导等。

在具体操作中,我们采取了以下方法: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之中,不流于形式,不排斥其它学科的教学,不使心理健康教育课成为加重小学生负担的又一砝码,而应结合小学生的身体发展状况和特点,激发小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及进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贴近小学生生活,针对小学生容易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预防教育,保证

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其全面发展。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如下优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的以适应、发展和预防为主的教育,开设专门的课程,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能够有保证;通过课程的形式,教师事先可经过培训,有统一的大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可共同备课,互相听课,解决师资短缺的问题,规范教学行为,从而达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

2、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通过发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可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各科教学内容均从不同方面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格要求和智能训练要求,这些教学内容涉及的是我们人类的生活,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是蕴含在生活中的教育,所以结合不同学科的教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和渠道,这既是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补充,也是

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性的客观要求。所有任课教师都负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健康的心理主要在生活中形成,如良好的情绪、人际关系适应等都必须在日常的活动中加以培养。因为许多非知识性内容,需要在活动中体验,还有的内容无法由心理课来完成,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应向学

生日常生活中渗透,心理知识的传授应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相结合。

抓好日常教育活动,发挥教师的创造潜能,改革旧有的教育工作模式,能够带来教育效果的显著提

高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

4、进行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一般面对的是个别学生的特殊需要,学校应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来帮助解决学生的个别心理问题,促进其心理行为的矫正。但目前咨询教师的素质不高,应通过培训、研讨等形式加以提高,以适

应实验工作的需要。

5、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开展全方位的心理教育活动,必须创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教育环境,因为心理教育环境是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环境。学校心理教育所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大。它包括宣传心理健康

知识、传授心理技能、心理测试和心理档案的建立、个别咨询、培训与研究等许多方面。

6、建立心理咨询档案

学生心理咨询档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档案,它反映了学生心理的成长轨迹。从学生心理档案中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轨迹,而且可以考察我们教育措施的效应,因此可以借助学生心理咨询档案来加强对少年儿童心理及教育科学的研究工作。在实验工作中根据学生心理咨询档案中所提出的教育培养建议,积极地、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辅导工作,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和人格健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

生心理素质,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效果。

七、实验成果

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初步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摸索出了一套“五位一体”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同上文“实验的具体操作”,不再赘述),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1、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得到提高

学校通过此项课题研究及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使学生的自我意

识、集体意识、学习意识、生活意识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在自我意识方面,小学生的嫉妒心理得到一定程度的消除,战胜挫折的能力有了加强。在集体意识方面,学生们逐渐懂得了自己是集体的一员,初步形成了团队意识,在集体活动中,能互相配合,互相协

作。

学生初步具有了良好的生活态度和适应性。学校进行的意志力测试表明,经过学习,学生的对生活

态度和社会适应性的认识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通过课题研究,使小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存在、优点与缺点、现实与未来。能有针对性地确定人生目标,选择自己的成材之路,找准自己的位置,学会处理与社会、他人的关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使小学生适应学习生活,为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做好准备。

2、教师的素质得到提高

课题研究培养和锻炼了教师,使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自身的心理素质得到了提高。在研究中,我们总课题组中期实验成果显著,教师撰写的有关实验论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还有多篇论文、教学案例获省、市、县级奖励;国家级优质课1节、省级优质课1节、市级优质课2节、先进个人3人。

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提高了自己的心理素质和专业化水平。课题研究对解决心理教

育师资短缺问题有了很大帮助。

3、学校的德育和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在我县2009年德育工作评比中,我校德育工作获第一名,科研工作获第一名。学校连续2年被评为县教育科研先进单位,还先后获得江西省教育厅授予的“人民群众满意学校”、“江西省中小学和谐校园”、“江西省读书活动先进单位”、“江西省家长示范学校”称号,被评为“宜春市文明单位”、“宜春市德育示范学校”、“宜春市廉政文化进校园示范学校”。

八、结论和建议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解决的主渠道在学校,但问题也是存在的,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要想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单靠学校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社会各界的援助,而这正是一个不易完成的课题。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良好的社会氛围,需要加大心理健康的宣传力度,从各方面入手,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意识。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面临人员短缺的严重问题。从理论上讲,专门的人做专门的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必须是经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但目前学校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绝大部分不是专业人

员。队伍的培训机制亟待加强。

3、心理健康教育各自为政的局面必须打破。要从生命教育的角度,将各种现有资源加以整合,发挥

学校教育资源的合力。包括整合课程资源、师资力量以及家庭、社会资源。

4、高度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职业原因,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而只有身心健康的教师才能教育出身心健康的学生。

在目前,尤其要关注教师的“亚健康”状态,使教师远离“亚健康”状态。

第二篇: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结题报告

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结题报告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一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指向是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二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过程和方法要对学生有明显的成效。

一、课题的基本情况:

1、课题研究背景

(1)、当前的教育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现在是一个信息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各种有利条件。小学生接触的环境既丰富又复杂,他们能够有所感受和评价。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下,感受和评价有差异,极端的感受和经历往往会导致不少学生产生心理障碍。有研究发现,小学阶段的学生,有1/3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要预防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教育部相继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指出“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也说明了:当前的教育迫切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2)、小学生的成长极其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据有关小学生的调查,有异常心理问题的倾向和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比例占到了20%,主要体现在学习、情绪、交往三个方面。学习上,由于少数班级作业量大,内容单调,学生感到学习累、心理烦,对学习无兴趣;情绪上,出现恐惧心理,特别是考试时,焦虑、自卑,他们认为自己“不如人”,不少学生总被失败笼罩着;交往上,不愿和其他同学在一起,即使和同龄人在一起也不感到快乐,对同伴不关心,与人交往不主动,得不到同伴的友谊,显得苦恼、抑郁。这些问题,实在令人担忧,如不加于重视,无论对其个人和社会都会造成不良后果,这一点应成为我们的共识,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维护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少年儿童排解各种心理问题,从更深层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课题提出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过程,其中教师与小学生的关系能给予被教育者一种安全感,使其可以从容地开放自己,甚至可以正视自己过去曾否定的经验,然后把那些经验融合于已经转变了的自己,作出心理调整。(罗杰斯Rogers)本课题研究中所指的人际交往心理辅导是指教师运用其知识和技能给小学生以适合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使其在课堂内外的学习、活动、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调整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增强适应性。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和法规依据

(1)、党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本课题研究以“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设”为指针,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等为指导思想,更新观念,勇于探索,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行研究。

(2)、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培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要让老师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与技能,在日常的教学中能够自觉地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教学,并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因而能够很快地适应新课改的“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理念,从而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对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来说,就是要提高学生健康信念、健康行为和健康水平;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促进学生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改善学生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

(3)、学生身心发展理论

人的素质包括三个层面: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这三个层面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构成了完善的人格整体。其中心理素质属于人的素质的中介层面,舍弃心理素质的培养,道德与文化素质的培养,就犹如空中楼阁。

四、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班主任工作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促使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心理机能、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健全学生的人格。通过本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探索如何通过全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实现教育的不断创新发展。具体目标:

(1)、探索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构建具有班级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坚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性、参与性、体验性和特色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构建高效的课堂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本课题研究将从实际出发,以心理健康教育为视角,从班主任工作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探索适合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构建一种适合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机制,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性、实效性,促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深入开展,切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3)、开展个案研究,寻求更多高效实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五、课题研究内容

1、提高班主任心理健康水平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

2、校园环境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3、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让学生主动发展。

4、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个案研究。

六、课题研究原则

1、全面性原则。学校心理辅导的对象应该是全体学生。不排斥个别心理需要疏导的学生,不对任何一个学生有所歧视或忽略。

2).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的原则。科学性是前提,实效性是目的。就是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理论落实到行动上,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3).学生的自主性原则。学生自始至终都是心理辅导的主体,教学方法、内容选择都应以学生为出发点,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4).因材施教的原则。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同,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寻求有针对性的辅导方法。

七、课题研究方法

借鉴现代心理学理论及教育理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调查法、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个案分析法等共同完成研究任务。

八、课题研究实施

本课题的研究不设实验班;由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全体班主任和各 任课老师参与课题研究。要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就要求教师有一定的心理方面的专业知识,掌握一些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与技能。针对我校的现状,学校首先在教师中进行系统的知识培训,构建以心理辅导教师和班主任为核心,学科教师为依托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在此基础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通过培训,使教师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心理健康教育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提升教师进行心理辅导的水平和技能。

1,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更加优化

我校很早就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于是我们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定位于:以发展性和预防性心理辅导为主,矫正性心理辅导为辅,团体辅导与个别咨询相结合,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多渠道实施,促使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心理机能,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健全学生的人格。

2,构建适合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

课题研究是从我校实际出发,以心理健康教育为视角,从班主任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探索适合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力图构建一种适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机制,提高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性、实效性,促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深入开展,切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3,学生人格逐步完善,良好心理素质得到培养

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有了较大提高。通过研究的不断深入,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不断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不断提高。学生能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并努力克服困难,树立了自信心,增强了参与活动的勇气和信心。通过心理教育,使学生的认知(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品质得以改善,培养了学生的求知欲,形成了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动机。每年学校文明学生、三好学生、积极分子等占全校学生的比例逐年上升。

4.发展了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心理测试和分析,学生对自己的性格有了一定的了解,能根据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对于良好性格特征和不良性格特征的认识,努力改善自我个性上的弱点,进行自我疏导、自我锻炼,培养良好性格的自觉性。研究表明,大多数学生在成长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只要通过辅导,得到及时解决,就能使自己的个性品质呈优化发展。

5.增强了控制和调节自我的能力。有些特殊学生,严重存在心理障碍、心理偏差,通过关爱、个别咨询等方法,在他了解了不良情绪对自我身心健康危害的基础上,通过辅导使他掌握一些控制和调节情绪的手段,在学习生活中就能主动地、有意识地采用较恰当的方法调节和控制自我情绪,努力减少或使自己免受不良情绪的影响,调控自我、发展自我能力得到了不断增强。

6,促进了班主任的专业化成长

经过一身时间的实践提升,我们的研究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得到了教育同行的肯定。实验研究过程中,许多教师认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结合实践,开展研究活动,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班主任的素质有了较大改变,能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班级管理科学有成效。课题研究,促进了班主任的专业成长,全体老师理论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

九、课题研究反思:

班主任工作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为我们学校推进和发展素质教育展现了广阔的前景。研究的实践告诉我们: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康的重要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乃至现代化教育的重要部分,只能加强,不能忽略,教育,要从“心”开始。

课题研究有效推动了我校教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初步形成我校自己的教育科研特色。在课题研究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还未解决的问题和困惑。

1.学校积极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家长、社会有时则不断伤害孩子的心理,影响孩子的心理成长,给学校的工作增加了难度。如何构建有效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育机制网络,是我们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2.我校是城乡结合小学,教师的老龄化和流动性较大,班主任更换濒繁等原因,造成对极个别学生心理辅导的长效性不明显。

3.新闻宣传不够,以至学校的心育特色影响还不够深远。

总之,班主任的工作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任重而道远。为此,我们将认真总结前一阶段的工作经验和教训,不断努力创新,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三篇: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的实验研究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的实验研究

文献综述摘要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1998年国际心理卫生协会强调“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运动的发起人是美国的C.比尔斯。......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强调“自我实现”;费勒姆提出了“新人型理论”;奥尔特提出了“成熟者的理论”......美国是最早开设心理辅导的国家,......将“心理辅导”定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前苏联教育部1984年颁布“苏联普通学校心理辅导条例”;日本也积极从美国引进心理辅导......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在个别地区、个别学校起步了......,中小学真正起步是在9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全国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并于1997年 6 月 7 日公布了结果,引起了国人特别是教育界的震动......1988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1989年12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益公约》,......199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1997年10月国家教委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再一次强调了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说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中期,上海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走在了全国前列,1994年上海教委出台了关于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文件,并出版了有关教材。但他们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城市学生身上。与此同时北京市西城区成了“心育中心”丁榕老师一马当先做了许多工作,但仍是把精力放在了城市学生身上。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生活、学习等条件上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在心理健康水平上也存在着较大不同,但至今没有人提出农村中小学心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的成型经验。因此农村中小学心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从文献综述可以看出,课题组成员翻阅了大量资料。但是,就“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的综述不多;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心理健康差异的分析也不多。“农村”的特点不清,“方法途径”不知道新不新。这样会给后面的研究方向和设计带来麻烦。

第四篇:快乐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快乐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快乐教育研究

二、题研究时间:2011年5月至2013年12月

三、课题的由来

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是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目前,仍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仍处于被动地位,其主要表现是:课前无主动探求的欲望,课堂无主动参与的意识,课外无自觉钻研的兴趣,他们把学习活动作为一种任务,甚至认为是负担,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对学习的兴趣,学习过程还未激发出他们内心的热情。如何使教育教学工作由学生沉重的负担变成使他们欢乐鼓舞和全面发展的源泉呢?那就是把孩子们吸引到有兴趣和快乐的学习活动中,激发他们因成功、进步、发展而享受到应有的乐趣,才能使他们自觉钻研,乐学“不厌”。“快乐教育”,正是基于这一目的对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等问题的一种可贵探索,为课程改革试验寻找到一个有指导意义的、可操作的实验研究平台。

四、实验的原理及预期结果

“快乐教育”在教育领域由来已久,自从英国著名哲学家斯宾塞在 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快乐教育”的思想后,“快乐教育”就为中外有识之士所实践。“快乐教育”作为一种现代的、科学的教育思想,其实质是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创设乐学的心理氛围,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和欲望。通过亲身的学习体验,产生一种对学习的快感,从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最终达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通过实验研究,改变课堂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引导教师自觉转变课堂教学行为,定位教师角色;倡导学习过程转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且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丰富多样的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初步形成符合学科特点的、学生自主参与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终身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五、课题研究跟踪年级:2011年9月新招生的一年级新生

六、实验的过程

(一)自我探索阶段(2011.5---2012.7)

1、宣传学习,明确第二轮快乐教育实验的背景、主题以及研究意义。小学新课程快乐教育实验是我市一项重要的教改实验,也是小学阶 段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它将对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素质发挥积极的作用。快乐教育教改实验旨在深化课程改革,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的一项实验课题。它是针对目前仍然存在的重负担、灌输式教学方式及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的,它的“自主、快乐、创新、发展”的主题浓缩了快乐教育的精华、课程改革的精华和创新教育的精华,既符合教育改革的潮流,也符合课程改革的精神。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制定实验研究方案。

根据区上的第二轮快乐教育实验安排,立足本校教育教学以及教师

队伍实际,成立以校长负总责、教研组长为主体、2004级代课教师为骨干的实验研究团队,并且制定我校的实验研究方案,着力研究在课改环境下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具体的、急待解决的问题,力求以快乐教育的理念改进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转变教学方式,初步形成符合学生终身发展以及学科特点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我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同时,明确了各学段的实验重点:即第一学段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培养,第二三学段贯穿自主探究学习以及合作交流学习。

3、分解总课题,突出教研组学科特点,发挥教师个性特长。根据学校总课题“探索自主快乐课堂模式,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 展”,各学科组结合本学科特点,确定本学科研究课题,各任课教师又根据教研组课题自定子课题,形成学校总课题——教研组子课题——教师个人子子课题的教研网络,全面进行快乐教学实践与研究。

4、全面自查,肯定成绩,扬长避短,做好第一阶段小结,2011年10月,根据区教研室关于快乐教育实验工作安排,我们对参加实验的所有学科进行了全面总结,本次总结以肯定成绩,激励信心为目的,对教师撰写的教学论文、教学设计进行了认真评价,并推荐上报了课改实验优秀教师与优秀研究成果,经上级评定,我校《巧用提问,寓教于乐》等5篇论文获市级一等奖,《快乐背诵法》等7篇论文获得市级二等奖,《精卫填海教学设计》等10篇教学设计获得市级三等奖,录像课例《Lesson 11 I live on a Farm》获市级二等奖。

(二)实验调整阶段(2012年9月——2013年2月)

1、客观分析,认真梳理第一阶段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新课程快乐教育实验”第一阶段的实验,“自主、快乐、创新、发展”的实验主题已经深入人心,出现了校级课题、教研组研究课题、教师个体研究课题同步进行的良好局面,大家人人参与,大胆实践,积极探索,极大的促进了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开展。但我校在实验第一阶段凸现出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实验领导小组及时梳理存在问题,为学校研究决策,调整实验思路打好基础。

问题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习惯的培养等过程需要细化。学生自主学习这些隐性的东西如何落实、引导、检查;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个别学生把探究看作是他人的事,自己只扮演其中的一名观众,不去思考,不去参与,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如何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如何培养?„„

问题二:教师的角色定位遭遇尴尬的处境。教师为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热情,设法塑造亲和的教师形象,设法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于是,在课堂上或者众多学生在场的情况下就少了严厉,少了说教,少了批评„„而部分学生却错误的以为教师与学生的民主关系就是教师不会严格管理学生,因而课堂上多了热闹,少了必要的安静;多了个人的自主和意愿,少了必要的秩序;多了涣散的现象,少了可贵的专心。教师角色的定位和教师角色的作用发挥值得研讨。问题三:教学创新受到质疑。极个别教师在课前虽然下了不少功夫,做了充分准备,众多的教学准备使课堂上拓展的空间很大,放的自如,收的却欠妥,影响了课堂教学整体上的时间分配,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的忽略了教材文本的媒体作用,加之教学过程语言点拨不当,搞的学生云里雾里,教学效果差。教学创新的“度”如何把握成了新的课题。

2、积极探索,寻求实验第二阶段的突破口

综合分析我校第一阶段的实验情况及存在问题,我们感觉到问题的症结是教师对课改理念吃的不透,没有灵活运用课改精神;其次,对快乐教育实验主题的理解过于肤浅,课堂上过于重视形式,看重过程,忽略了过程与目标实现的内在关系。因此,学校调整了实验思路,主要从以下做了努力:

⑴ 加大理论学习的引导,真正吃透课改精神和实验主题。

我们成立了学校自己的新课程理论学习小组,主要给全体教师辅导新课程理论知识,每学年一个主题,学习小组人员的组成主要由学校领导、教研组长、市区级教学能手、教学新秀组成,时间在每周的教师例会,每周一人主讲,突出一个主题,时间限定在3~5分钟。这种学习活动既使教师学有收获,也避免了理论学习枯燥的弊端,同时引导教师把尝试新理论贯穿在教学全过程。⑵ 细化教研课题,赢得校本研究的活水。

“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增强学生学习动机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是我校新课程快乐教育实验的研究课题,根据第一阶段的实际情况,在进入第二阶段我们将课题进行了细化,确定了以下子课题:自主、合作、互动、自学的学习模式研究;有效教学,有效学习研究。这两个子课题的确定,增强了研究的目的性和可操作性。为了促进“有效教学,有效学习”课题的研究。对“有效教学,有效学习”课题提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达成共识,对研讨会会议议程进行了充分的酝酿,教研活动时间,研讨会按时召开。研讨会分语文组、数学组进行,会上六名中心发言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就有效教学、有效学习进行了观点阐述,全体参加研讨的教师都做了研讨性的发言,大家谈了自己对有效教学,有效学习理念的理解,并结合教学从目标确定、教学准备、方法选择、课堂组织、学生引导、弱势群体的关注、媒体作用的恰当发挥、教学情景的巧妙设置等等谈了提高教学效率的具体操作。最后,大家形成共识,有效教学既要重视教学效果,关注学生收获、发展、进步;同时更要关注教学效率,思考教师自己的劳动付出是否取得了最大效果,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教学行为,实现教学相长,达到提高教学技能,促进教师内涵发展,最终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研讨会在教师滔滔不绝的讨论声中结束,后面我们计划通过研讨课,确定实验跟踪班级来落实和促进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本次研讨会将把我校教学教研工作带上一个新台阶。

想方设法开辟新途径,提高教师读懂文本的能力。① 引导教师学习课标、教材解析。

每学年开始,我们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标准,全面了解学科课程标准,重点掌握所任学科本学年课程标准。同时,在学期开始,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组织学习教材解析,收看专家、编者对教材的整体理解和编写意图的录像,帮助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② 要求部分学科教师完成课后习题。

我们要求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学科的任课教师在开学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于两周内完成课后所有习题。如果说学习课标是把握某一学段教学内容和目标,看教材介绍是熟悉教材内容和体系,那么,完成课后作业是帮助教师理解每一单元、每一课的教学重难点,走近文本,领会编者编写意图,站在教师、学生、或界于两者之间的角色去看教材、用教材。从一年的实践看,开学初这一系列的钻研教材活动有利于教师全面把握教材,充分估计学生,客观设计教学过程。③ 举办以任教内容为主体的朗读比赛

教师熟悉了教材内容,并不代表每一个教师都能将教学内容化为教学语言融会贯通地传递给学生,为了提高教师的这一能力,我校组织了以朗读任教学科内容为主体的朗读比赛,通知发出后,在学校引起轩然大波,特别是数学、科学等学科老师,大家讨论计算题怎么朗读,图画怎么朗读,实验内容怎么朗读等等,在大家热烈讨论的过程中,学校实验小组只提出“怎样有利于学生听懂就怎样朗读”的要求。于是在大家的认真筹备后,结合教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一篇篇以任教学科内容为主体的演讲稿诞生了,朗读比赛从教研组到学校,两轮比赛精彩呈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大地促进了教师开发、运用教材的能力。⑷ 充分利用赛教平台,提高教师教学素养。

教学比赛是教学研究的主要载体,周密而科学地搞好赛教活动对整个教学工作的带动作用不言而喻。赛教工作就发挥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从安排到比赛都落实严、细、实的管理,倡导全体教师集体参与整个过程研究。学校提出赛教方案(草案),经过全体教师的分组讨论,最后出台《新民路小学赛教方案》。这个过程的细化落实给教师上好一节参赛课以极大的动力,同时在教师的议论声中,也潜意识的对一节好课有一个评价标准。在整个赛教过程的三个阶段中,特别是第二阶段的“同课异构”形式展示了教师个体的创新能力,课后的集体评课,又是大家对实验初期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学习方式、教学创新、学习行为等)有一个客观的判断,商议确定改正办法,同时,对大家都很满意的教学设计思路予以推广,达到引领的作用。第三阶段,说课、上课、反思结合,极大地提高了教师驾驭教材,引领课堂的能力,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促进作用。在整个赛教过程中,参赛教师先后交了说课稿、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三种材料,从上交的材料看,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提高很快,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教学设计有创新,教学反思思考点多,有深度,内容涉及预设与实践的距离思考,自身教学素质的提高、课堂容量与教学时间的分配、学生自主感悟与教师引导的关系、关注全体与照顾学困生的兼顾等。这些教学环节的深思熟虑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素养。⑸ 加强常规落实,促进规范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而评价标准是引领、督促主阵地作用发挥的“方向盘”、“ 催化剂”,及时调整评价标准,可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管理效果。近几年来,我们对“新民路小学课堂评价方案”进行了两次比较大的调整。第一次针对教师满堂灌和拖堂现象,特别提出每节课留出5分钟的学生独立学习时间,这作为一个刚性评价标准执行,对拖堂现象在赛教中实行一票否决,引导教师改变课堂角色、科学利用教学时间。第二次调整又把重点放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与运用上,以及“有效教学”上。我们规定中青年语文、数学老师每周至少带学生在远程教育教室上一节课,课堂必须有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必须重视“有效性”。这两次评价标准的及时修订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推动作用。

3、展示实验成果,初步形成实验结论。

通过问题诊断,积极探索,实验第一阶段出现的问题基本得到改观,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理念基本形成,特别是教材的媒体作用发挥好,教学拓展不再是空中楼阁;教学流程有序,重视实际效果,每个环节落实到位;学生自主学习、细心思考、交流探讨、认真倾听等能力初步形成。全体教师教研意识强,能积极撰写教学论文,教学心得。近两年,教师在各级各类教育刊物发表文章8篇,教学论文、教学设计获奖10余篇,(三)形成结论,验证结论阶段(2013年2月——2013年12月)

实验进入第三阶段,我们要求实验教师根据自己4年来的实验,撰写形成实验报告,由实验领导小组对实验报告进行评定,完成教师个人子课题研究,并对优秀实验报告根据学科特点推荐实践、论证,最后由实验报告执笔人收集所有意见,形成具有学习和推广价值的可行性实验报告。实验领导下组还对实验报告中的不足予以指出,诸如学科教学特点不明的问题;多媒体运用滞后问题等都做了明确指出,并要求在实践验证中得以完善。

九、实验结果:

1、关于自主快乐学习:

⑴ 给自主以空间(语文课堂教学)阅读突出个性化;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⑵ 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数学课堂教学)增强学生自主意识;创设最佳问题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生头和指导学习方法。

⑶在轻松快乐中自主学习——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巧设悬念,提高学习效率;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法,激活学习兴趣;灵活调控课堂,保护学习热情;评价激励,树立自信心。

⑷ 结课创新四法——激趣拓展法;激疑深化法;激情延伸法;形象再现法。⑸ 快乐背诵四法——听读想象记忆法;描述表演记忆法;据文配画记忆法;音乐欣赏记忆法。

⑹ 激发学生兴趣,体育运动快乐——让学生活起来;教学方法兴趣化,教学手段多样化;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游戏,成为学生的朋友。

2、关于体验学习:

⑴生活化是体验学习的基础;活动是体验学习的主阵地;合作交流时体验学习的有效途径。

⑵ 以活制胜,乐中求知—— “活水”用活;多方促“ 活”;互动激“ 活”。

3、关于合作学习:

⑴突出三个基本点 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前抓好兴趣激发点,引导学生审视学习目标,正确估价自己在合作中的角色及努力的方向,帮助学生树立“想学”的愿望,“能学”的自信;合作中把握能力的形成点,引导学生积极沟通,努力完成小组合作学习的整体任务,帮助学生形成“会学”的技能。;合作后重视毅力的鼓舞点,适时的进行有效评价,引导学生形成团队合作的意识和技巧,激发学生“坚持学”的决心。

⑵ 促进学生英语学习方式的转变——设计多层次的教学任务;科学合理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充分运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进行鼓励性评价。

4、关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质疑诚可贵,点拨任更坚——增强预设性;巧妙梳理;加大调控力度;给予新质疑的机会。

5、关于评价

评价语言人性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

参考文献:《走进新课程》《新课程课程标准》

第五篇:教育学会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利用归因理论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河北青县职教中心 2010年5月24 《利用归因理论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实验研究》研究工作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新课改的需要

21世纪初,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新课改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心理学家教

韦纳(weiner)的归因理论以新的起点纳入了人们的视野。目前,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我们高兴地看到,学校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意识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重新审视、质疑我们师生在教与学过程中对各种行为及结果的归因行为,我们

发现也有许多的缺失和遗憾,急切需要理性的冲击和碰撞,进一步完善提高。2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反思回顾近年的一些公开教学或随堂听课,常会看到学生表现不佳的现状。在学

生表现不佳的背后,我们听得最多的是这样的话:“这些学生怎么这么不敢表现、不

想表现,真是没办法”;“下课还生龙活虎的,一上课学生就是不肯和老师配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各种行为及结果都会归因,但是,教师的归因总是倾向于

某些因素,以致出现某些误区并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困惑。一方面教师容易把学生出现的问题归结于学生自身的因素,而不是教师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教师对优秀生和差

生的归因不一样。当优秀生做了好事或取得好成绩时,教师往往归结为能力、品质等

内部因素,而当差生同样干了好事或取得好成绩时,却往往被教师归结于任务简单、碰上了运气等外部因素。归因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

学生,教师对此有待于进一步学习提高。

3、学生发展的需要

学生在进行学习结果归因时不能全面客观地把握整体,而是究其一点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许多高中生特别是学困生在总结分析学习失败的原因时,总是

认为自己学习没有努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表面层次上。强调客观因素,而不去从

主观方面找原因,缺乏自我审视,而更多地是将失败因素归结于自己客观的周边环境。

更有甚者,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失败的主要诸多原因中究竟是教学质量、还是努力

程度、任务难度、自信心、个人能力、情绪心境和运气等等一无所知。

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习者陷入失望的深渊,而是尽可能地让每一个人尝试成功,感受成功带给他们身心的愉悦,从而促进其后继的学习动机和行为。学习者拥有了对成功与失败的正确认识,对其学业成败归因将产生重大影响。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细致观察学生行为,做出正确的归因判断。

2、通过对归因理论学习讲述,让学生理解、认识归因理论。

3、阐述自我心理归因对学习的重要性,教育、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合理、正确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归因,并进行有效归因训练,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明确目标,体验成功,增强中学生自我效能感。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能力,促进积极归因方式的获得。

6、通过该课题研究,达到老师、学生、家长能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正确归因、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归因,达到学生学习成绩的大面积提高的目的。

7、积极拓展应用,将此理论积极应用到师生的各个领域。

在班级教学这个整体中,个性是客观存在的且客观地形成、发展、变化着,或是向积极方向发展,或是向消极的方向发展,所以我们要研究在新的教学环境下,教师与学生在失败或成功的情景下都能正确的归因的方式、方法,使每个个体都能在整体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发掘潜力获得稳定发展的基础。我们认为:(1)中学阶段,学生处于青春期,各方面都很不完善,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了解学生学习成败的归因特点,引导学生正确归因,正是对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从而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个性的人;(2)改变陈旧的教育教学方法,分析教师自身对学生成绩进行归因的特点,逐步形成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积极归因的心态,增强了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水平。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科教学为载体,调整好整体与个体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我们相信素质教育与学生成绩并存。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是提高民族素质、实现科教兴国、培养现代化科教人才的战略基地,是新世纪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开展新形势下“利用归因理论提高学生成绩”课题的研究,我们要力求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共同推进,提高学生的归因素养,使之能够正确的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解释与推论,进而通过这种因果关系来认识、预测、控制周围的环境和行为。其目的在于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往往把学习成绩差归因于智力低、能力差这些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因而对学习失去信心,对未来成功的期望感到渺茫,甚至自暴自弃。帮助学生正确归因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师生忽视了归因理论在教与学中的重要作用,就谈不上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归因理论是美国当代一种以认知的观点看待动机的理论,近年来在心理学界日益流行。归因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寻求理解”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力,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解释与推论,进而通过这种因果关系来认识、预测、控制周围的环境和行为。

韦纳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归因理论家,他从个体的归因过程出发,探求个体对成败结果的归因与成就行为的关系,对影响行为结果的可察觉的原因特性、原因结构,以及原因归因和情感的关系、情感反应的激励作用等都提出了创造性的见解,其理论已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韦纳把众多的原因按其特征分为三个维度,即原因源维度(内部——外部)、稳定性维度(稳定——不稳定)、可控性维度(可控——不可控)。并把这三个维度相互搭配,构成8种不同成分的分类组合。韦纳的研究还表明,人们对成功和失败有不同的归因倾向,在成功时更多的归因于能力、努力等内部因素,在失败时更多的归因于任务难度,运气等外部原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各种行为及结果都会进行归因,归因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但是,教师的归因总是倾向于某些因素,而出现某些误区并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困惑。

2、主体性理论主体性是人自觉能动的创造,集中体现为人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使其既具有主体意识,又具有主体能力,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正确的自我归因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消除学生学习心理障碍,提高学习成绩和健康心理素质。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a)学生归因倾向及特点的分析;b)教师归因倾向及特点分析;c)教师正确归因于教学实践中的应用;d)师生归因存在分歧的原因及对策分析;e)引导学生正确归因,提高学生学习成效。

2、研究方法及步骤

在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上,采用理论研究法、实践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个例研究法,做到以下几点:(1)调查了解学生学习成败的归因特点;(2)分析学生学习成败的归因特点,并通过班主任、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归因倾向进行干预、引导、训练,使学生的归因倾向向积极的方向转化;(3)对学生的归因倾向进行引导和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4)通过集体教研活动,引导教师将从教师与学生、客观与主观等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正确归因。

归因理论在各科教学中无处不在,不同学科、不同个性的学生,归因方法各有不同。针对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各个学科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全方位、多元化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从个性和共性的联系及差异寻求突破,最后实现师生学会全面归因、学会积极归因、学会团体归因、并适时调整师生的归因倾向,形成正确、积极的归因倾向。

3、课题实施的步骤

(1)、解读课题,明确目标;

(2)、确定研究的子课题:

a)学生归因倾向及特点的分析;

b)教师归因倾向及特点分析;c)教师正确归因于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d)师生归因存在分歧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e)引导学生正确归因,提高学生学习成效。(3)、明确实验方法和实验对象;

a:本课题每个学科实验组采取随机抽样的两个班组成实验班,其余班级为对照班。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归纳,逐学年检测积累相关数据。b: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问卷采用自编调查问卷。班会和学习小组相结合;榜样作用和角色扮演相结合;课上和课下相结合;教师和家长相结合。c:各科实验教师定期教研分析学生的归因倾向及归因特点。

在中期分析实验数据并整理,形成可行性的实验模式和较成熟的实验框架,完善和不断调整实验手段和方法,使各子课题顺利实施形成初步成果、相关论文。2011年整理所有的实验数据并处理分析相关成果总结撰写实验研究报告

六、研究措施

1、群体归因理论教育指导

班主任在学习相关理论后,适时开展主题班会,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将相关归因理论知识对受试班学生进行群体归因理论教育、归因方法指导。将群体理论教育、指导的内容分成几个部分多次活动。如:自我心理归因对学习的影响、归因的类型、归因的可控与否、稳定与否、对不良归因的改变难易的比较、具体归因取向的专题分析、讨论等内容。有老师宣讲理论,也有师生共同参与的讨论活动。让学生尽量把学习进步归因于可控、稳定、持久因素,把不利于学习的方面归因于可控、不稳定的内部因素。

2、个体归因调查、分析及指导。

从实验前学困生自我心理归因问卷表中抽取属实验班中30名重点受试学生进行个案访谈,了解其每一种原始归因。综合通过抽样个案访谈调查获取的归因通过和问卷调查获取的归因,进行有针对性的归因纠正、指导,以及和学生一起进行积极、正确、有利于 学习、有利于学习心理健康发展的归因。具体归因策略应用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归因取向,指导有理有据。(2)、讲究策略,维系学生自尊。(3)、师生换位思维,避免老师归因的干预。(4)、师生地位平等,了解原始归因。(5)、适时归因,及时评价。(6)、关注学生情感,注重生生交往。(7)、了解学困生心理,外在归因,外部调整。(8)、内在因素,心理调节,内部消化。(9)、避免家长归因的干预。

七、研究成效

1、首先在高一文理分班后,我们选取教师同一组合的理科a、b两个班进行单科成绩及全班总成绩对比,教师在经过半年的理论学习后,选取a班为试验班级,对学生进行归因引导干预训练,对b班仍采取常规教学,至一年后再增加一个平行理科班c。

实施过程中,由班主任、任课老师、学生三为一体,对学生的学习及性格归因进行分析,班主任主要通过主题班会和个别交流进行干预指导;课任老师主要在日常教学以及每次测试结束进行;学生本身也会对每次测试结果进行书面分析总结。由表中不难得出结论,成效在一年至一年半之间显现明显,且语文较为不明显,数学科目差别较大。尤其尖子生的成绩进步更加显著、对差生则是心理疏导效果较为显著,甚至也促进了个别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转变,这对今后学生走向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选取的c班只进行了一个学期的训练,效果不是很明显。

另外从班级整体成绩看,提高幅度更大,这说明了经过训练学生整体素质能力的提升。

2、教师素质的提高,作为教师我们要想提高学生成绩,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因此在学校支持指导下,我们开展多次于此相关的集体活动,使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教师的心理倾向和承受能力也有了不同程度提高,多次承担学校公开主题班会、公开课,并有多人次在不同级别获奖,发表论文多篇。

八、研究反思

1、学科不同引导其归因的点也不同,这一点在实际操作中,教师的关注程度不够,尤其文科科目,归因点更难确定,同时教师不能正确看待消极的、不可控归因,导致师生的事倍功半,对此应该合理的引导迁移。例如:家庭经济状况、教学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的配备等等。

2.、不同年级阶段,归因点也不尽相同,高一是思维萌芽阶段学生心理容易指导,同时也容易走极端;高中二年级是抽象逻辑思维趋于发展的成熟时期。如果教育不当,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类型就会产生差异,以后在补救就相当困难;高三学生则处于稳定期,较为理智同时也难以改变。凡事因人因事而宜。

3、有时师生共同分析得到的归因点,也不是十分准确的,毕竟老师的水平受限,遇到此类问题教师不能及时进行补救转移归因取向。对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归因取向、方法,不是事事都为学生提出归因结果。

4、对学生学习以外的事件归因利用引导不够,比如:交友、早期情感交往过密,师生关系、心理障碍等等,我们认为这仍然和教师的理论水平有关。同时师生还应该勤于沟通交流,只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同时深入解剖教师自身,才能准确发现彼此的共鸣之处,使学生折服。

5、教师本身有待加强理论学习,在对学生进行学业困难归因的同时也对自身进行客观的分析,更有利于自身素质的提高,反过来又直接作用于学生,正所谓教学相长。

下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的研究课题实验结题总报告[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的研究课题实验结题总报告[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以课文为载体,通过“五步教学”指导学生正确掌握学法形成自主学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批准号: GS[2013]GHB1098 负 责人: 朱彦文工 作 单 位:嘉峪关市育才学校 课题组成员......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结题报告作者:彭慧勇 发表时间:2004年06月08日 05:42 阅读次数:185玉溪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属云南省2000年立项课题,由云南省教育科......

    心理健康教育结题报告大全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结题报告 第四小学王淑艳 学校健康教育是整个健康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据中小学生心理......

    《有效教学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

    《有效教学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 黑龙江省讷河市二克浅镇中心学校课题组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以课改为中心的教育改革实施到今天,内容涉及中小学教育的方针政策、基......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的实践初探 一、研究背景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人面提高民族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

    结题总报告

    两次调查问卷 一次家长采访 通过两次调查问卷,我们发现大部分同学在经历了两次见习活动之后还是非常支持这个项目的,而家长们尽管对于这个项目动用的时间和精力和最终的成效......

    实验结题报告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题实验研究报告 包钢十八小课题研究组 【内容提要】: 随着信息技术步入学校和家庭,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

    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实验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淮安市西宋集小学课题组 执笔:姚士敏 一、课题研究背景: 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