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中学生道德建设的点滴思考
关于中学生道德建设的点滴思考
德育工作是中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工作,德育工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中学生道德建设的成果。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进步,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也要作相应更新。如果我们不更新教育观念,就很难与孩子们的思想合拍,更不能深入孩子
们的心灵。有句名言说:“没有触及灵魂的教育是无效教育”。
一、增强道德建设理论与内容的时代感。
德育的特征之一是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德育工作的理论、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都应该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要增强时代感,就必需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机制。德育要紧跟时代,更新和拓宽教育内容,重点是德育要充实具有时代特点的新观念、新事实、新内容,新形式。在社会生活急剧变化的时期,必须注意改变德育内容滞后的状况。例如: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产业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网吧经营,我们的德育内容中就加入了“关于正确引导学生上网”的内容。
二、加强针对性,有的放矢,切中要害。
德育的针对性,就是要求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要与具体环境中具体对象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加强针对性,就要加强调查研究,把握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认知规律,把握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放矢地实施德育。借鉴中国医学的望、闻、问、切。望:就是要静静的、不漏声色的观察,观察学生的行为,举动(那怕是一个眼神),他们的活动的圈子,接触的人群。闻:就是要倾听他们的谈话,包括老师与学生间的谈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谈话,另外,来自家长和旁人的谈话也很重要。问:就是在谈话中问一些关键的或者有疑问的问题,帮助你作出判断。切:就是要把你所掌握的信息进行分析、过滤、整理,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然后根据病情,对症下药。做到不误下药,不滥下药,尽量做到药到病除。另外,要巩固效果,尽量防止病情反弹。
三、切入学生的心灵,创新方法和拓宽途径,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增强实效性。
德育方法是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的手段。因此,方法的选择就成为影响德育实效的重要因素。必须改变德育方法的形式主义和成人化的倾向。站在学生的立场,想想我们的童年,就会理解很多学生的很多行为,原谅他们的无知,这样易与学生交流、沟通,从实际出发,灵活多样地选取教育方式和方法,增强教育效果。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是增强德育实效的重要环节。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最终体现在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上。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可见,在班务工作中应该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的氛围,一个思考的空间、搭建一个实践和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充分参与,自主设计,从中体会感受,形成自我认识,从而内化,形成自觉行为(如:我班举行的“爱心互动”主题活动)。德育工作更需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把德育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需要,引导学生做到知、信、行的统一。
四、强化德育教育的人本思想,渗透以人为本的观念。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于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特征,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征,制定适合他们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打造一把开启他们智慧的钥匙。以人为本,在教育中体现为以学生为本,具体地,就是以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本。一句话——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要做到以人为本,必须改变人才观。什么是人才?我认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能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人就是人才,不一定是考名牌学校的人才是人才。在教育中,只有改变人才观,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教育。因此,找准学生的闪光点,树立他们以已之长克已之短的信心,是德育教育的好方法。告诉学生:“我这方面不行,我那方面行,找自已的优势和不足,扬长避短,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五、对学生的褒贬要适时、适度、适人地把握好比例。
对学生褒贬的比例如果把握适当,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只表扬,不指出错误,学生会觉得老师在有意庇护,更有甚者认为老师好骗,没有敏锐的眼光,一个人私下得意;若只批评不表扬,则会大大挫伤学生的自信心,或者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这一点我有亲身体会,2003级的一位女生叫胡利,是从外校转入的,行为习惯很差,我经常找她谈话,每一次都指出她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几次谈话后,她的行为有所转变,有一天她又有做得不对的地方,我又找到她,并给她指出,她说:“老师,你不觉得我改多了吗?”她这一问,使我认识到:学生的行为需要及时的肯定。那么,怎样把握好这个褒贬的比例呢,数学上有一种比例——“黄金分割”。这种比例在生产和生活中给人们带来很多美感,在褒贬学生时,用这个比例,学生更
第二篇:关于税收信息化建设的点滴思考
关于税收信息化建设的点滴思考
2006年07月18日
伍云
信息是现代税收管理的主要资源,信息化建设是税收事业是税收事业命脉所在,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税务部门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税收信息化已不是一个战术问题,而是涉及税务部门职能转变、依法治税的战略问题;“金税工程”已成为中国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构架,税收信息化将由局部推进的状态,进入整体规划、数据标准、应用整合、业务协同的时期;税收信息化将与税收征管改革相结合,深层次地涉及税收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优化的重组和再造。本文旨在探讨信息化对税收管理的影响,寻找信息管理与税收征收管理的结合点,以促进我国税收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税收信息化进程中的典型问题
在我们的税收征管实践中,大量的纳税档案被束之高阁,大量财务数据、经营资料没有进行系统整理和开发利用。纳税人依法申报的各种资料利用率较低,更缺乏规律性的总结和判断。加之各种数据零散参差,共享性差,使信息缺乏系统性、可利用性较差。这反映出数据向信息的转化不充分,更没有进一步形成知识。在税收信息化进程中,往往孤立单纯地强调用技术手段,忽视了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的创新;强调以技术设备的配置为主体,忽视了以税收管理的优化为支撑点,期望通过信息化解决所有征管难题。这使税收信息化建立在税收管理体制落后、低效的框架上,高技术与低产出并存,税收成本不但没有减少,反而逐步攀升。
(一)信息,至关重要的资源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一个组织中有的三种主要资源:信息、信息技术和人。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在生产力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比物质资源更加重要。管理者对信息的占有量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已成为评价其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信息资源与物质资源、能源资源一起,成为现代社会经济与技术发展的三大支柱资源。物质使组织具有形体,能量使组织具有活力,而信息使组织具有灵魂和智慧。人类对信息的重视,与现代文明中管理与竞争的演变和发展息息相关。人类正在告别经验管理时代,进入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科学管理的殿堂。
(二)信息,税收事业命脉所系
税收事业正在信息时代的大潮中搏击前进,强化信息意识,加强税收信息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加强信息管理是税收监控的客观要求
随着经济技术的迅速发展,涉税信息大量增加且日趋复杂,税收监控由简单的平面化监控向立体的多层次监控转变,由经验监控向科学监控转变。面对大量而纷繁的信息,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把各种涉税信息作为重要管理资源,主动收集、整理并进行大量定性、定量分析,为征管工作提供依据。否则,税收工作将盲目被动,举步维艰。
2、加强税收信息管理是加强税收监控的主要内容
税收监控的全过程实际表现为信息的输入、输出和反馈的过程,并以信息处理为中心,先将纳税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和储存,以备随时检索提用。再对纳税信息进行分析,检查是否出现偏差;并把信息分析结果提供给各个职能部门,职能部门据此进行管理决策;最后,管理决策的落实和执行结果,又通过信息的流动得到反馈。
3、信息管理的质量决定了税收监控的质量。
有效的税源管理是税收征管的基石,而它又是建立在有效的信息管理基础上。信息采集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获得的时效,与税收基础管理水平的高低有密切关系;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是实现高水平税源监控的前提;信息又是各管理部门、管理层次、管理环节相互间沟通联络、协调的桥梁和纽带。
4、信息管理水平是税收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在信息时代,信息是工作的最基本素材,其工作成果也往往以信息的形式体现。从税务机关对外的征管工作、为纳税人服务,到内部办公自动化,信息是无处不在、不可或缺的。信息管理水平的高下,直接从税收管理水平中反映出来。
(三)当前税收信息管理的两个误区
1、数据与信息、知识
数据是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特征的数字化描述。信息是将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后,对决策有帮助意义的数据。而知识又是通过对信息的分析,总结出来的带有规律性的内容,具有指导性和创新性。拥有大量数据不等于掌握了有价值的信息,更不等于获得了知识。
在我们的税收征管实践中,由于各种征纳数据向信息的转化不充分,更没有进一步形成知识。
2、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信息技术(IT)是基于计算机系统,满足组织对信息和信息处理的需求的技术。它是利用信息进行工作并支持组织获取所需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处理的一组至关重要的工具。但并不是一种万能药,作为组织的工具,其成功还要依赖于利用另外两种资源(人和信息)对IT进行认真的规划、开发、管理和运用,以帮助人们利用信息进行工作。
信息化简单的说就是把现阶段社会推进到信息社会的过程。其内涵是相当丰富:技术内涵为三C技术(半导体、计算机、通信)的发展与融合;管理内涵有两方面:一是管理的信息化。包括:(1)管理理念的信息化—— 关注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利用,作为决策的基础。(2)管理方法信息化——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新管理方法。(3)管理组织的信息化——减少管理中间环节,加强各部门的沟通,带来管理组织结构和角色分配的调整与优化。(4)管理人员信息化——管理人员胜任信息化的要求。二是信息化管理。是指为保证信息合理有序的收集、利用、传播、利用而采取的方法。在这方面要注意信息的标准化和加强信息化过程中的法制建设。信息化并不简单是一种形式或工作方法
在税收信息化的进程中,往往存在“重技术,轻管理”;明确技术内涵,忽略管理内涵;注重眼前功利性,对系统性和长远发展考虑不足;以具体方法、技术能力等表象上的革新,作为现代化管理本质上的改善;研究具体系统的实用价值,缺乏对信息化全方位的社会学、哲学角度的思考。由于以上原因,我们在信息化发展中有过一些偏差。必须明确,没有对基础信息的广泛采集,先进的信息技术将成为无本之木;没有人的深入开发和灵活利用,信息技术不可能真正实现与税收征管目标的融合。没有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和管理体制的支持,科学技术的实用价值将大打折扣。只有在良好的管理信息系统中,先进的信息技术才能发挥真正的效用。
(四)税收,存在信息危机
无庸置疑,税务系统在“九五”时期,以卓越的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居安思危,必须看到我们在信息管理中存在许多不足,潜伏着一定的危机。信息危机的形式主要有:
——信息泛滥 指信息量急剧上涨,流速过快,人们不能从大量信息中快捷有效地取得认识成果。造成社会信息利用率不断下降。又称为“信息爆炸”。形成信息开发与利用之间的“剪刀差”,极大浪费了社会信息资源。影响了对信息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造成信息贬值。人们逐渐失去思考兴趣,思维变得懒惰。——信息污染 指信息流动混杂这许多陈旧过时、虚假伪劣的信息,以至危害信息系统,影响人们对有效信息的正常吸收利用,导致虚假信息基础上的决策失误。
——信息障碍 包括自然语言障碍、心理意识障碍、信息意识、信息能力等。
反映在税收信息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及症结在于:
1、信息匮乏与信息泛滥并存
一方面,涉税信息存在不联贯、不完整的问题,有关历史资料、背景资料短缺,削弱了对纳税人的全面了解,导致税收监控不力。另一方面,大量过时、重复、无用的冗余信息又挤占了宝贵的资源空间,降低了使用效率。
应当真正树立信息意识,建立科学的信息管理机制,明确各层次的信息需求,进行系统化管理,对信息精心维护,及时刷新。
2、信息失真,降低了信息的可信度
一是纳税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存在隐瞒自身纳税能力的倾向。提供的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不连续。二是存在工作中的失误(如录入差错)。信息的真伪混杂,影响了有效信息的使用,容易对工作造成误导。
应当用制度、法律保证实现信息化管理。对内,采用二次录入制、过错追究制;对外,在有针对性地提高计算机辨识能力的同时,加大虚假申报的处罚力度。
3、信息分散,缺乏一致性
有关涉税信息分散于不同的征管环节之中,缺少系统整合。削弱了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认知力,加大了决策层对宏观税收运行情况了解的难度,不利于开展科学决策。数据格式多种多样,无法共享。由于各业务子系统都是在特定的时期为了满足特定的业务处理需要而由不同部门各自开发的,缺乏总体规划,数据库平台也不统一,各自为政,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信息重复采集、重复使用,难于发挥整体效益。
应当建立数据仓库,充分挖掘分散于不同应用系统的数据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计算机和网络的效益。最重要的功能是要有一个非常强大的数据后台,并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强大的处理能力、统一规范的易扩展的数据格式、对数据进行再加工以及深层信息的处理能力。还要有一个统一入口和界面的良好服务平台。目前集中征收的征管改革是一个良好契机。
4、信息阻隔,内外流动不畅
(1)税收信息在内部传递不畅
基层税务部门在工作实践中掌握的信息,不能迅速准确的传递到决策者,导致决策迟缓。决策内容经层层下达,容易造成信息损耗失真。在税务机关内部,不同部门之间,不同地区的税务部门之间,信息不通畅,信息共享度差,缺乏沟通和交流。此外,由于行政体制、部门利益等多方面原因,不少地方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垄断现象,人为地造成信息封闭。这与现代化管理是格格不入的。由此造成的效率低下、重复劳动更是令人痛心的。
目前税收管理方式仍为计划经济时的多层次型管理,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应用,管理水平的提高,应扩大管理宽度,形成扁平结构的管理模式,使信息流动更加通畅。应通过法令、法规彻底打破部门、地区的信息壁垒,改变计划经济下长期形成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使信息成为社会的共有资源和财富。正如美国信息专家所阐述的:“来源于信息的知识是强有力的。与同事一起共享这些信息能给组织带来难以置信的力量。”(2)涉税信息从外部获取不足
与其它社会经济管理的信息交换严重不足,信息采集面较窄,税收征管缺乏关联信息的支持。税务机关往往通过增加有关申报内容的方式,获取纳税人的涉税信息。实际上,从与纳税人没有共同利益的第三方收集到的有关旁证信息,才是最真实可靠的。而目前从立法层次,到实际工作中,这方面都极为欠缺,可操作性较差。
应当加强与社会其他经济管理部门的信息交流,及时捕获企业经营能力、经营规模的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税收监控。如:与海关、外经贸委管理局实现进出口报关、外汇结算等信息交流,与“金关”工程衔接,在进出口税收方面有效控制偷骗税行为;与工商行政管理、银行、保险、土地管理等部门交流纳税人金融资产、固定资产等信息,掌握其经营、资产状况;与地税机关联网,交流相关税种申报纳税及其它经营指标信息,共享税务稽查掌握的涉税资料。
(3)为纳税人提供信息不足
信息权是纳税人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目前,信息发布渠道单一,信息载体落后,层次多,时效差,缺乏个性化服务,不能给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的纳税业务咨询。
应当拓宽信息流量,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传播税收法律法规信息,并提供有针对性的纳税辅导。提供
税收信息应准确、及时,方便纳税人进行经营决策和纳税筹划。目前在互联网上设立税务站点,将为给纳税人提供准确、全面、快捷的服务,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在税收政策法规辅导上,应针对不同纳税人群体,采取不同的辅导方式。
5、信息低效,缺乏开发利用
税收信息作为一种管理资源,目前的利用水平还停留在一个比较低的层次上,对基础数据没有进行深层次的信息加工,导致对纳税行为缺乏强有力的监控。
应在税收管理中建立数学模型,运用推理、归纳、比对、还原等方法揭示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加强的基础数据的分析、利用,建立数据仓库,采用数据挖掘工具,建立数学模型,提高对基础数据的分析和利用,发现数据的价值,并从中预测未来趋势,为领导和各级税务管理部门决策提供帮助。
二、中国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取向
(一)价值取向
确立价值取向理应成为中国税收信息化管理体系的价值核心。对传统的税收行政架构和治理手段而言,“信息化”堪称一场革命性变革,必然会对税务系统内部运作和部门重组带来新的要求和内容,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原有运作手段的技术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客观上要求重新设计和定位管理职能,再造其运作流程,创新并整合其服务,以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革命性的技术变化将会带来技术、制度和理念的互动,冲击传统的税收管理理念和传统的管理制度,带来理念和制度的创新。但是,这种创新并非自发完成的,如果没有与技术革命同步的制度和理念的创新,技术的生命力将会被遏制,先进技术的采用不会必然带来税收运作的高效率和低成本,也并不必然带来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必须明确的是:信息化并非现代税收管理的代名词,但它是现代税收行政管理机关有效行使其职能的强有力的工具。因此,不能单从技术的角度来评价它,先进的管理技术并不必然造就现代的税收管理。必须把对信息化的评价纳入现代税收管理的价值取向之下,具体而言,现代税收管理的价值取至少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高效率、低成本、法制化、推进经济增长、维护税收公平、民主、开放、廉洁、负责任、稳定。这些价值取向应在评估标准和评估方式中得以充分体现。
(二)税收信息化道路的选择
1、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设计与规划
中国新的《税收征管法》中对税收信息化作了如下论述:“国家有计划地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各级税务机关,加强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建立、健全税务机关与政府其他管理机关的信息共享制度。”在《征管法实施细则》中再一次提到:“国家税务总局负责制定全国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技术标准、技术方案与实施办法;各级税务机关应当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总体规划、技术标准、技术方案与实施办法,做好本地区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支持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并组织有关部门实现相关信息的共享。” 在中国现代税收进程中,第一次以法律条款的形式把税收信息化建设纳入征收管理的基本法律中。
我国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设计尤其关键,而且显得极为紧迫。信息化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客观上为构建一个统一、开放、高效率、低成本、民主的现代税收管理体系创造了条件。税收信息化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浩大工程,是税收管理史上的又一革命性变革,要确保这一项目的成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税收管理中的巨大作用,中央政府有必要率先构建统一的税收信息化建设的组织结构,规范其职能,建立税收信息化的结构和职能的标准体系,然后才能上信息化项目。美国电子税务项目的建设程序首先是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绩效评估委员会”(NPR),由计算机专家、会计师、效率专家、税收专家、法律专家、管理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等多学科专家构成,这一委员会负责对电子税务的结构和职能予以全面评估,形成相应的标准,然后才开始大规模建设,这种严谨的作风确保了美国电子税务项目的成功。其成效显著,尤其重要的是,税务部门开始关心纳税人的需求,信息化拉近了税务部门和纳税人的距离,为创建一个更加民主、高效的税务机构提供了现实保证。
2、适应信息化需要,改革信息管理体制,提高信息管理能力
适应信息化需要,改革信息管理体制,提高信息管理能力。改变以税种、以征管环节进行机构设置的做法,按信息管理节点设置相应机构。打破信息分散的格局,对信息进行集中管理。集中征收的征收模式正是体现了信息高度集中化的管理理念。依托信息技术与网络,运用多种申报方式,集中征收成为可能,既极大地改善了涉税信息的收集,又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
3、注重解决制约信息化发展的“瓶颈”
税收征管信息化是强化税收管理的必由之路,已成为税务系统从上到下的共识。实现信息化,需要资金与智力的密集投入,对硬件、软件及人才的要求较高。从目前看,真正制约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则是税收信息的收集、管理和开发。
(1)税收信息的收集。
这里涉及一个关键问题——信息价值的确定,也就是说如何收集信息。信息有三个维度,有价值的信息应是:在人们需要信息时(时间维度),以人们希望的形式(形式维度),获得正确的信息(内容维度)。对于税收管理者,必须明确五项基本职责:A、确定自己的信息需求;B、知道如何获得以及在那里获得信息;C、正确理解信息的含义;D、在信息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行动;E、在运用信息的过程中遵守法律法规。这是一个正确的信息运作过程,信息收集作为起点,决定了以后的走向。
(2)税收信息的管理与开发
在实际工作中,技术开发者认为信息需求者提不出明确的信息需求,技术开发缺乏针对性。而信息需求者又认为现有技术无法支持对必要管理信息的收集汇总,管理行为依据不足。这说明税收管理者对信息的定位不够明确,导致了信息收集的盲目性。信息的收集,必须全面系统,明确需求,疏通渠道,综合管理。这里,反映出税务部门急需培养一批综合型信息人才。领导干部应形成现代化管理理念,重点培养既精通税收业务、又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干部,并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3)信息整合与利用
合理利用征管数据,促进数据向信息和知识转化。在涉税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数据挖掘工具,如KDD(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 数据库的知识发现)技术,从中发现有价值的税收管理信息,为建立审核评税制度打下坚实基础。进一步由计算机和数据库构成支持系统,从整体上支持信息分析,实现信息分析更高程度和更大范围的自动处理。主要内容是构造面向问题的专用数据库(DB)和信息分析用的决策支持系统(DSS)、专家系统(ES)。
(4)人员培训
税务人员的素质亟待提高,80年代国内盛行的“办公自动化”口号最后造成的是OFFICE软件的流行,现在如果要进行网络化虚拟办公,中国目前的税务队伍素质是不能满足要求的。对税务人员进行网络知识的教育迫在眉睫。
第三篇:当代中学生道德建设的对策
浅谈当代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
下路中学校谭春祥
一、当代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
1、当代中学生的不良思想道德表现
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的时代里,当代中学生都处在密集的社会文化信息包围之中,知识丰富、见多识广,有智力普遍提高、喜欢独立思考、不愿盲从的特点,但绝大多数中学生出身于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做惯了“皇帝”,被过分庞爱的结果是容易养成固执、娇气、自私自利、以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加之西方社会中“一切以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和“一切向钱看”等腐朽的价值观念,正通过各种渠道,反映到中学生的头脑中来,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确学习目的和对人生价值的判断。从而导致许多中学生胸无大志、肆意挥霍、吃喝玩乐,学习缺乏动力,以及过多的心理压力,久而久之,使他们产生了封闭心理、逆反心理,甚至犯罪心理,同时,由于社会上一些性开放的不良风气的影响,早恋及有意无意的性搔扰在中学生中有大小的市场;如此等等。这些就构成了当代中学生特殊的思想道德氛围,支配着他们的言行。
2、目前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现状
近年来,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在应试教育的驱使下,事实上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德行的培养提高,很少让学生到火热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去锻炼,造成德育和智育教育“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主要表现在:①思想道德教育大纲化、课程化、条款化,讲条条框框,不敢揭示阴暗面,甚至于回避现实。②在道德教育中我们只重视对学生崇高品德的塑造,而忽视对学生的基本社会公德的培养。③学生学好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德育水平,而是为了考试中拿高分。现在的学生、家长、教师和社会,也只看你考试成绩如何,却不关注孩子的道德水平。
二、对当代中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一)、发挥政教处的管理作用,以加强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政教处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机构,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政教处工作的效果直接影响着整个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因此,政教处应根据当代中学生的现状,对中学生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创新,拼搏,理性等进取性道德教育、公平,正义,信用等协调教育。
政教处在对中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更应要求班主任在加强学生管理时,应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做好学生的表率作用。教育家孔子就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中学生可塑造性、模仿性强,情绪化明显,容易爱屋及乌的“亲其师而信其道”,也容易“厌恶和尚,恨及袈裟”的盲目模仿老师。因此,政教处应要求全体班主任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身教胜于言教的意识。自觉以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魅力感召学生。要求班主任必须严谨治学,爱岗敬业,练好教学基本功,不断加强业务能力的培养,在思想上做到和党中央保持一致;语言上讲文明,不说脏话;行动上遵纪守法,诚信守时,说到做到,按时上下课,处处做好学生的表率。班主任高尚的师德师风,对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另外,政教处还应不断完善考核考评机制,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能充分调动班主任的积极性的班主任思想道德教育量化考评标准。在具体的管理中,既注重其过程的督导管理,又注重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效果的考评,从而使政教处的教育管理与班主任的教育形成合力,才能真正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
(二)、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学校以教学为中心,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加强德育的主渠道。各任课教师必须挖掘教材的德育资源,引导学生向真、向善、向美的品质和情操。特别是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专门课程,要在学校德育教育中发挥主体作用。利用启发诱导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并将课本中的有关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明确在某一方面怎样做是有道德的,怎样做是不道德的。同时,要注意学生的行为训练,达到知与行的统一,从而达到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统一,并最终落实到行动中。从而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赢。
(三)、浓化校园思想道德教育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创设优良的校园道德教育环境。校园环境对学生道德“塑造”的影响作用非常大。第一,美化校园环境,使校园环境井然有序,微生机盎然,学生置身其中会产生怡然自得,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第二,注意校园文化氛围的教化功能。学校的墙壁,橱窗要张贴“中学生道德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遵守道德规范的规劝语等内容,教室内要张贴宣传优良道德的宣传画,名言警句。黑板报,墙壁的内容也要经常体现。第三,优化学校的人文环境。教师的言谈举止,着装都要符合师德要求。另外,还要注意确立积极向上的校风,班风,提倡优良的学风、教风从而在学校内部形成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以科学发展观培养学生
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喜欢空洞的说教,要达到比较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学校道德教育要利用各种各类形式活泼、方法多样的活动,丰富思想道德教育内容,首先,学校应利用每周的升旗仪式,在国旗下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即把从“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基本要求作为主体教育内容,培养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加强学生共产主义道德教育观的教育。其次,学校应定期组织学生观看优秀电影电视片和听“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学习结束后,并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学校利用校园广播系统,将优秀心得体会,在校园内进行宣传广播。其三,学校还应定期评选“校园文明道德之星”,利用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黑板报、校园广播系统等渠道,报道“校园文明道德之星”的先进事迹,再次,要合理分配学校德育的话语分配权利,适当给学生以发言权,如组织学生代表向学校提合理建议,设立“校长信箱”,建立“学校道德及心理问题咨询室”等,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变强迫教育为自我教育,以期达到良好效果。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团队活动,办学习园地,办画廊,以及组织中小学生到教育基地参观、祭扫等活动,让学生从中接受高尚思想道德教育。这样就能使学生在具有趣味性,吸引力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自觉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
(五)、加强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以形成思想道德教育的通力合作 在当前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西方社会中普遍流行的一切以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和社会上流行的“一切向钱看”等腐朽有害的价值观念,通过各种渠道,包括通过一部分家庭渠道反映到中学生的头脑中来,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确学习目的和对人生价值的判断。目前流行的“5+2=0”的说法,就是说学校和家庭、社会的教育脱节,这种情况下的道德教育是得不到好的效果的。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中,家校、校社、家社的联系、沟通、合作和步调一致是至关重要的。
鉴于当前的文化环境,必须建立以学校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体系。学校作为教育中心,有专门的教学程序和方法,有训练有素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环境氛围等优势,但是不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是难于完成思想道德教育任务的。
近年来,有的学校为强化文化专业知识,实行所谓的“封闭式管理”人为隔绝学生与家庭、与社会的血肉联系,阻断了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对社会、对生活的全面感受和理解,这样的封闭式管理,也可能培养出一批具有良好文化知识素养的知识贵族,但也可能造就出一批不谙世事的精神乞丐。这是无法胜任新世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任的。
总之,中学生关系国家的前途和未来,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全社会齐抓共管,各负其责,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让学校既作为教学工作的主要阵地,同时也是德育教育的主战场。对未成年人思想教育要着手于“底线”。我们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其懂事时,就要经常告诉他(她)们,不应该做什么。之后,再逐渐教给他(她)们应该做什么。循循渐进,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地进行理想、道德和信念教育。这就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底线,这个教育搞好了,对于以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将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抓好中学生的德育教育,不断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是培养跨世纪建设人才的需要,也是我们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第四篇: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思考
对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思考
摘要:道德建设,就是指一定国家或阶级为适应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改善社会道德状况,提高人的道德素质而在道德领域内进行的一种精神建设和实践活动。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内在的包含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个方面,从微观结构上看,道德建设作 为文化建设的一个侧面,无疑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它充分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风俗习惯等各种手段,来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及人与自身的各种复杂关系。
关键词:道德建设;社会作用;思考
建国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强调要加强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以体现新一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公民的道德建设”等概念,并阐明了道德建设的任务、基本要求、指导方针、政策界限和具体内容。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根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历史条件下的新情况,明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要发展、要前进,除了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支撑,同时还有赖于整体文明程度的提升;每一位公民都应该成为道德建设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当前对人民军队而言,最崇高的道德就是对党的忠诚不渝,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甘于牺牲奉献。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事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事业前途命运的一件大事。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道德建设的战略意义。
正文社会主义道德的形成1.1 提出了“五爱”的社会主义公德规范
毛泽东从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国情出发,第一次提出了“五爱”的社会主义公德规范,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公民的公德,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1.2 制定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原则
道德关系包括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集体与社会的关系,其中主要是个人与社会集体的关系。毛泽东把兼顾个人利益和社会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服从社会集体利益作为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关系的根本原则。毛泽东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确定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原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人的价值观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上的具体运用。
1.3 开创了处理社会主义道德关系的新路子
毛泽东成功地处理了这个特殊历史阶段上社会生活中各种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创出一条处理社会主义道德关系的新路子。这条新路子就是:讲人道、重人伦、施“仁政”、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
1.4 论述了社会主义道德教育问题
毛泽东十分重视道德教育问题,特别强调要用共产主义理想来教育人民,并以此作为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方针。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共产主义道德得以转化为人们的内在品质,进而对社会生活发生作用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现状
2.1 社会公德欠缺
2.1.1 当前我国社会公德现状
在现代社会中,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基础工程的社会公德,对于我们来说是十分熟悉的,无论是社会秩序的调控,人际关系的调整,经济的发展,还是自然环境的保护都离不开社会公德的规范作用。社会公德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滑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不顾集体利益,一味追求极端个人利益;贪污盗窃,哄骗欺诈;侵害他人利益甚至生命安全;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不讲商业信誉,以次充好,拖欠债款,哄抬债款,哄抬物价;不注意自然资源的 保护滥砍滥伐,偷袭珍稀野生动植物;在公共场合从来不考虑他人,吸烟、吐痰、乱扔果皮纸屑„„所有这些都对社会公德起了较坏的影响。人们强烈要求解决这些问题,为了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进行,为了人们的生活安定,我们必须要加强社会公德建设。
2.1.2 社会公德缺乏的原因分析(为什么在现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经常出现道德问题)第一,市场经济的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倾向,败坏社会风气,危害公德环境的成长。
市场经济是利益经济,由于现阶段其自身的弱点及体制、法律、政策、管理的不完善等,其负面作用使“经济人”具有强烈的趋利性,必然在一定时期内导致人们把重利轻义作为人生哲学的信条,把功利视为一切行为的杠杆,人们的功利主义倾向越来越明显。
第二,公正有序的社会结构和制度体制的匮乏,使社会公德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缺乏保障。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高尚的道德行为不赞扬、不帮助、不支持、不鼓励甚至还进行嘲弄、讽刺、刁难、打击,令那些见义勇为的英雄“流血又流泪”。还有许多人对于不道德的行为缺乏社会正义感,不是挺身而出进行抵制、谴责,相反,听之任之、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甚至主动协助、效仿。试想,如果遵守社会公德就是吃亏,就是损害自己的利益,谁会愿意当这个“公德傻子”呢?这都说明,我们缺乏一个公平有序的社会结构和制度安排。第三,在传统社会结构和伦理文化的影响下,社会公德未成为现代社会多数成员真正认同的道德规范,制约了社会公德环境的形成与发展。
社会公德的缺乏也是人们对反腐败不力的一种心理反抗。有些老百姓心里想,如今这年头“上梁不正下梁歪”,当官的可以贪污受贿腐化,我小小老百姓何必那么循规蹈矩?既然当官的那么腐败,我为何还要讲公德助人为乐、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爱护环境呢,?认为遵守道德戒律是很辛苦的,因此有意识地去干一些违背社会公德的事。道德的全面滑坡,社会公德意识的普遍淡薄,在一定程度上都与官员的腐败有很大关系。
2.2 道德教育低效
2.2.1 对当前道德教育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的道德教育注重维护没有个体独立性的、存在于人对人的依赖关系中的整体,它所要反对和抑制的是个人对这种整体主义的反叛和破坏。这在一定时期里对社会的稳定和整合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道德教育重原则灌输,轻品德培养,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内心产生对道德目标的排斥;道德教育重强制性的知识记忆,强调受教育者建立完整的道德知识体系,忽视人的情感体验,忽视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一点一滴的践行,导致受教育者成为道德知识的储存器,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脱节;忽视底线道德建设和普遍价值的探寻,道德教育重抽象的道德原则,轻人格教育,道德教育过多的渗入了政治色彩,而最基本的品德素质的培养却不被重视,所以那些不讲信用、不讲良心、不讲气节、不知廉耻、不知理想人格甚至不讲公德的道德失范现象的屡屡发生也就不足为怪了。
2.2.2 当前道德现状低下原因分析
在价值取向上,重社会价值、轻个人价值。在实施载体上,重德育课程、轻社会实践。在方法途径上,重单向灌输、轻双向互动。当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措施
3.1 优化社会公德环境
优化道德环境主要指借助社会舆论及各种利益机制,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以他律性的外在手段引导或诱导道德主体遵守和践行社会主义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
3.1.1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有效的社会激励机制
优化社会公德环境,首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为道德环境的优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道德环境的优化提供良好的体制保证。同时,通过市场内在的激发作用,可以促使公民积极参与到社会的公共道德建设中来。
3.1.2 优化社会政治环境,建立一个公正有序的社会结构
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主要指一个公平或正义的社会体制(包括政治的、经济的和其他的社会权力的分配等)。因为社会体制的公平与正义与否,影响着人们对该社会所提倡的道德原则、规范、要求和价值目标的认同和接受程度。一个公正有序社会结构的形成还必须借助法律的力量。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的初始阶段,在人们的规范意识还普遍比较缺乏的时期,我们可以借助适当的道德立法来提高人们遵循道德规范的自觉性,达到公民道德建设的目的。法律环境是公德环境形成的有力保障。
3.1.3 优化社会文化环境,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
文化环境的主体内容是社会意识形态,其核心是占主导地位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处于核心地位的文化环境对人的精神世界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通过对人们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制约影响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信念的发展方向,从而对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起支撑作用。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需要社会各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其中新闻舆论的作用不可忽视。因为,新闻舆论对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具有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它无形而有力、持久而不易逆转。大众传媒应充分发挥教育和监督功能,利用传媒信度和效率高的优势,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使公德规范深入人心,变为人们自觉的意识和行动,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公交车上的城市频道,以及网络等现代手段,进行正面的社会公德教育,起积极的导向作用。通过舆论的力量净化社会空气、扶正祛邪、弘扬正气。
3.2 加强道德教育建设
道德教育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道德实践和教育活动。它是受教育者的品德所必须达到的规格、要求和质量的规定。道德教育是道德建设的软件要求。
3.2.1 重视教育功能,提高教育有效性
教育的功能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它可以使个体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和生活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让个体开拓思维,不断提高反思生存和生活的能力,即不断提高人的精神追求,达到个体身心的和谐。对于人类精神秩序的培养和提升,教育历来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实际上是实现社会进步和建设精神秩序的根本方 法。杜威曾经提出其著名命题:“道德即教育”,他认为,人的本性总是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改变着,教育的意义本身就在于改变人性以形成那些异于朴质的人性的思维、情感、欲望和信仰的新方式,从根本上促进人的道德能力的生长。
3.2.2 树立道德观念,注重信仰建设
所谓道德观念应是和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的道德观念,是符合道德本质的道德观念,是对以往道德观念的扬弃。我国经过多年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很多都转化成广大群众自觉遵守的行动。法律、制度和经济政策等可以为这种转化提供外在力量的支持,而道德信仰则为这种转化提供一种精神的内在力量的支撑。只有在坚定的道德信仰的支配下,个体的道德自觉和自主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道德信念的牢固确立和持久作用就会使人们形成一定的道德信仰。
3.2.3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现象的根本观点和方法。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和人的存在方式,其存在的根基在于人的现实生活和活动,人的生活世界是道德存在的基础。道德建设必须以人的现实存在为出发点,关注人的现实生活。我们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道德建设的根本思维方式,以实现道德建设思维方式的转向与变革。以人为本,使道德向人回归、向德性回归、向善回归,是当前加强道德建设的合理选择。展望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具有长期性。在道德建设的进程中,要不断提高人们的道德认识,培养人们的道德意志,使人们明辨是非、扬善抑恶、坚持正义。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仅仅是道德建设自身的问题,它牵涉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律和制度等多个方面,哪个方面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道德建设的成效。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道德体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提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的和谐。
第五篇:机关道德讲堂建设的思考
市国税局关于机关道德讲堂建设的思考
当前,“机关道德讲堂”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开展着。各地按照“五个一”、“六个我”等组织形式要求,充分发掘本单位内凡人善举,推出本单位的身边典型,初步营造出了积极和谐、健康向上的浓厚氛围。作为税务机关如何将“机关道德讲堂建
设”进一步与税收工作相结合,推动先进道德理念入脑入心,外化于行,仍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思考。
一、当前道德讲堂建设的局限
1、形式主义倾向。当前,机关道德讲堂建设应该说是一个很好的创意,也是诊治当前机关道德疾病的一个良好平台。但是不可否认,从目前各单位“机关道德讲堂”建设的情况来看,基本都是复制式的“模式照搬”和“简单移植”,普遍表现出“形式大于内容”的不良倾向。目前,从对大多数机关道德讲堂建设情况的调研来看,多数单位自举行“道德讲堂”启动仪式之后,基本处于偃旗息鼓状态。再者,从机关干部对“机关道德讲堂”的评价来看,大多表现出明显的“看客”心态,由此可见“道德讲堂”没有完全起到道德“感化”作用。
2、过度拔高倾向。中国文化中喜好过度拔高人物,向来不缺乏“高、大、全”式的人物。这种自欺式的“一白遮百丑”,是长期以来中国集体意识中埋藏下的不良基因。而当下的中国,早已不是四五十年代对英雄膜拜的年代。特别是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否定式的“解构主义”早已深入人心,存在着普遍“质疑心态”。在这种心里背景下,机关道德讲堂仍然试图通过发掘“身边道德典型”去重构对道德的信仰就显得疲软无力。再加之“道德典型”挖掘上操之过急,就更有力不从心之感。从树立的“道德典型”本身来看,大多并无真正感人事迹,仅仅是对日常工作的过度拔高和掩过饰非,自我的过度美化导致形象失真,从而在群众中产生负面影响,使其对评选出的“道德先进典型”带着明显的质疑和否定倾向。
3、缺乏批判力量。当前机关道德讲堂建设主要采取“正面”的典型引导方式,并没有“反面”的道德批判机制,仍旧缺乏直击不道德现象的力度和勇气。如果缺乏了道德批判的“痛感”,仅仅依靠道德理论和人物的感化力量去扭转“道德缺失”的现状是远远不够的。而如何有效批判,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对机关道德讲堂建设的建议
道德力量是国家安定、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诚信缺失、信仰缺乏、道德失范等社会问题不同程度存在。面对诸如此类困扰,有些地方走出了一条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为形式的“道德讲堂”之路,这对广泛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塑造勇于创新、奋发向上、诚信友爱的公民品格,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风尚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时间,“道德讲堂”模式风靡全国,争相效仿者比比皆是,神形兼备且创新者有之,仿其形而失其神者亦有之,那么要想充分发挥“道德讲堂”作用,永葆“道德讲堂”魅力,就必须在内容、意义、形式和机制四个方面下功夫:
1、“道德讲堂”在内容上要深入浅出
“道德讲堂”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大力促进以“礼仪”、“诚信”、“和睦”、“友善”为主题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要达到这个目的,在讲堂内容上下功夫是关键。一是内容要深入。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先哲圣贤、经典专著、楷模风范在历史长河中层出不穷、熠熠闪光,既有老庄先贤,又有《大学》、《礼记》,既有“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铮铮铁骨,又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碧血丹心。我们在讲堂内容上要多注重选择这些人们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人物、格言、事迹经典,这样既能加强历史传统学习教育,又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二是内容要浅出。要结合当前,重点突出尊老爱幼、邻里和谐、诚实守信、文明守序主题,讲现状,列典范。更要贴合税收工作实际,提升公正、廉洁、文明、高效的国税形象。讲堂内容在深入和浅出方面结合无间,让参加者可信、可感、可亲,这样,我们的讲堂就成功了一半。
2、“道德讲堂”在意义上要以堂为镜
要确保“道德讲堂”效果,就必须以堂为镜。充分挖掘讲堂的内涵和外延,让人们在讲堂中以史为鉴,以事为镜,让道德讲堂既是他山之石,又能筑巢引凤。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腐朽思潮无孔不入,一些腐败现象泛滥成灾,导致少数人信仰迷失,心态失衡,道德失范,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者往往引火烧身,拜金者、唯利是图者比比皆是。这些现象的存在,让正义良善者痛心疾首,让茁壮待长者迷惘困惑,是故须充分发挥“道德讲堂”的阵地作用,大力宣讲中华传统之精华,不遗余力地抨击丑恶现象,真正让“道德讲堂
”成为一面明镜,折射出人类社会的美丑良善,达到发人省,引人悟的目的。
3、“道德讲堂”在形式上要讲议结合
参加过几个兄弟部门的“道德讲堂”,给我的印象是“我听、我看、我评、我议”的讲堂形式并没完全落实,往往是主讲者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讲得天花乱坠,而旁听者不是窃窃私语就是昏昏欲睡。这种现象的存在,固然有讲堂
内容空洞不鲜活的原因,亦有讲堂形式互动未设计或设计不周的原因。要想让拥有良好出发点的“道德讲堂”不流于形式,达到预期效果,就必须在讲堂形式上下功夫,做到讲议结合。这就要求主讲人要精心准备,首先要在内容上揪心,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其次要合理互动,主讲人要精心设计互动环节,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参与进来,也成为讲堂的主人。只要我们的“道德讲堂”在形式上做到了讲、评、议完美结合,我们的“道德讲堂”才会生机永存。
4、“道德讲堂”在机制上要不断完善
“道德讲堂”要充分发挥作用,健全完善的机制保障是关键。一要加大投入。要不惜成本搞好“道德讲堂”的软硬件建设,真正建设一流的“道德讲堂”阵地,同时提供一定的经费保障,以便请专家、请模范,不断提升“道德讲堂”质量。二要整章建制。要就举办“道德讲堂”制定和执行系列的制度和纪律,要对主讲者和听讲者定规定,提要求,对不按制度和规定的行为要纳入考核。同时要建立奖惩并重的激励机制,对爱岗敬业、团结互助、尊老爱幼、诚实守信者要大力提倡,并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对玩忽职守、勾心斗角者要进行批评教育,对屡教不改者要给予严惩。这样,我们的“道德讲堂”才不会颂声一片,也才能奖先与罚劣并重,达到感染人、引导人、教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