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学生收费问题及对策调研报告
自从我国高等院校实现收费制并轨后,学生学费、住宿费等收费资金(以下简称“收费资金”)占高校财力的比重越来越大,成为一项重要财源。但因为种种原因,收费资金的欠缴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只是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程度不同而已。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就目前高等院校学费等费用收缴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作初步探讨。
一、欠费学生的行为特征
(一)羊群行为。人们都有一种从众心理,由从众心理而产生的盲从就是羊群行为。在高校收费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极强的羊群行为,看周围的同学缴费就缴费,看周围的同学不缴费就不缴费。这部分欠费学生不了解国家、学校有关的收费资金管理规定,而是受极少数恶意欠费者的影响,把家长给的学费私留起来不交学校。由此,欠费现象愈演愈烈,迅速传染,许多学生盲目跟风,做出非理性的选择,无故拖欠学费,只注重自己受教育的权利,无视学校的收费制度。
(二)博弈行为。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和预期的不确定性,一个策略组合,给定对手的策略,每个参与的人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一部分学生在交费过程中有与学校、与银行、与其他同学非合作博弈的行为特征。一是不如实填写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自称是家庭贫困的学生,想凭此获得助学贷款或其他资助来交学费,这部分学生的说法是“白捡的便宜,能占就占,先贷到款,等还的时候看情形再说”;二是有一部分学生对自己没有信心,怀疑自己有可能无法获得毕业证、学位证,想等毕业前看情况而定。这些学生都有拖欠国家教育费用的侥幸心理,根据自己的效用函数权衡按时交费与拖欠学费所产生的效用大小,依据自身行为效用最大化原则来选择自己的策略。在贫困生不易甄别、社会信用制度不健全、学校收费管理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恶意拖欠学费的行为没有受到应有的惩戒,选择拖欠学费就成为学生博弈的效用最大化行为,而按规定交纳学费的学生损失最大化。其结果引发信用崩溃,学校、银行处于两难境地,有限的教育资源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影响了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力度,造成欠费严重的恶性循环。
(三)享乐行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部分家庭确实贫困的学生由于过分的自尊,缺乏健康、积极的心态,在学费的资助上有“等、靠、要”思想,对待学校安排的勤工助学岗位要么怕苦嫌脏,怕丢面子;要么缺乏岗位责任,这种行为蔓延会在校园里养懒汉。二是有些欠费学生把家长给的学费挪作他用。为满足个人的虚荣心和物质享受,不顾父母的经济负担,把学费都用在了超前消费上,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上缺乏艰苦奋斗意识。
二、学生欠费的主要原因
(一)少数学生或家长诚信度不高,不自觉缴费。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欠费学生中确实存在不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但是,有相当多的学生却是有钱不交费,把家长给的学费用于高消费而恶意拖欠,甚至逃废学费。当然,在当今整个社会诚信意识不是很强的大环境下,很难企望“象牙塔”里的诚信意识会很高。
(二)国家关于高校教育收费的法规不健全。《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使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适应。”这是高校对学生收费的根本性规定。除国家税法外,这是我国法律中少有的对收费的规定。再加上于9月1日起实行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令第21号)第十条“每学期开学时,学生……未按学校规定缴纳学费或者其他不符合注册条件的不予注册”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贷款或者其他形式资助,办理有关手续后注册”的规定,都强调了“先缴费后注册”。
由于相关法规建设的滞后,没有将学校、学生双方在收费中的权利、义务、法律责任等予以细化,因而就整体而言,对高校学生收费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而散见于教育部、地方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规章,虽然对学生收费有些零星规定,但由于缺乏应有的法律地位,显得刚性不足,力度不够。
(三)社会舆论导向不利于高校收费。当前,高校中确有不少贫困学生。但也有不少学生欠费不是因为贫困,而是其他原因。而当前社会舆论单方面宣传对贫困生的照顾,又一定程度地助长了学生等待、观望以至故意欠费的风气。
(四)目前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不足,学费标准较高,而高校中贫困学生多,无力缴费。众所周知,“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国策之一,教育是对未来的投资,兴办教育是抢占未来制高点。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其投资属于公共财政的范畴,理应由政府代表国家投入。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现阶段各级政府很少有真正按《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的规定,落实了对高等教育投入的责任。前几年,一部分人还提出了“教育产业化”的口号。这样,由于教育教学逐步规范,技术日益进步,以及教师工作年限的延长和技术职称的提高,使高校的教育经费大幅增加,教学、实验、学生公寓及运动场所的维护成本,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体育器材的购置成本,人员工资,行政办公成本等教育投入的刚性支出,呈现不断攀升的趋势。
为了维持教学的正常运转,政府只能允许学校通过向学生及家长收取较高的学费来弥补教育投入的不足。然而,由于我国经济总体上欠发达,而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高校中贫困学生较多,确实无力缴费。据中国扶贫基金会通过对4省、区20所高校的调查得知,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中的贫困生比例约为20%,特困生比例为8%;农、林、师范类学校贫困生比例超过30%,特困生比例超过15%.该会7、8月间,组织对北京、河北、山西、甘肃等10个省、直辖市的12个市、县的优秀特困高考生家庭进行入户调查,其《中国优秀特困高考生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在校贫困生的比例为20%,约240万人;特困生则为5%—10%,约160万人。该报告还显示,我国城镇居民年均纯收入和农民年均纯收入分别为9422元和2936元,如果按照每名贫困大学生每年平均支出7000元计算(含学费、生活费和住宿费),一个人本科4年最少花费2.8万元,相当于贫困县一个农民35年的纯收入,这还没有考虑吃饭、穿衣、医疗、养老等费用。
我们于5月对我校学生也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方法采用抽样问卷调查法。根据抽样调查方法中样本的确定和计算,调查对象主要为级、级同学,有少量级学生。调查抽取为大样本,样本数为1100.其中本科样本940,高职专科样本160.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100份,基本涵盖了我校、级所有专业。问卷收回1034份,回收率为94%.参考学校所在地海南省政府有关部门公布的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56元,加上40元的物价补贴,实际为196元。我们将贫困生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认定为200元/月。由此得出我校困难生比例为15.47%,其中特困生7.64%.我校现有在校生为11000人,按照这一比例测算,则困难生为1701人,其中特困生为840人。这两部分同学都需要学校的不同资助才能顺利完成学业。
三、治理对策思考
(一)构筑一个信心。学生收费工作是一定可以做好的,大可不必“谈费色变”。鉴于高校学生收费的重要性,学校必须解决收费问题。而且,与学生相较,毕竟学校处在一个比较有利的强势地位,应该可以解决好这个问题的。但是,要注意政策、法律界限和方式方法,合法、公允地解决。
(二)抓住两个关键。
1.依法治费是根本。学生收费工作政策性强,牵涉面广,情况复杂,影响很大,在各级政府关注、群众关心、舆论监督的情况下,稍有不慎,将对学校声誉引致非常不利的影响,也会严重干扰正常的收费工作,给学校造成重大损害。因此,学校收费工作,必须确保运行在法制的轨道上,依法、有序进行,即必须依法治费。
2.领导挂帅是保证。学生收费工作不仅是高校中一项十分重要的财务管理工作,而且还涉及学生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学籍管理、教务管理等事项,几乎涉及高校管理的方方面面,是全局性的工作。可以说,政策性强,集合度高。因而,学生收费工作需要学校领导挂帅,亲自抓,亲自管,才能把握政策,掌控大局,收到实效。
(三)树立三个观念。做好收费工作,高校中应树立三个观念,并转变目前普遍存在的两个思想观念:
1.“以人为本”。这句话是人本思想的体现。但要以正直的、善良的、遵纪守法的人为本,而不能以不守纪律、没有诚信的人为本。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收费秩序,而不至于造成混乱。
2.“学生无小事”。这也是对的,但不是很全面。只强调了学生的权利,没有相应的义务;学校则承担没有范畴的无限责任,彼此责权不对等,这是不可思议的。完整的表述应是“学生无小事,但学生收费也是大事”。
3.部分学生不按规定缴费是对大多数按规定缴费学生的不公平。对困难学生可以进行资助、救济,但不能不收费。所有学生都按规定正常缴费,学校的办学条件才能不断得到改善,教职工待遇才能得到提高,从而鼓励和吸引优秀教师、名师用心从教,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也才能让学生享受到真正优质的高等教育。
(四)实现“五个结合”。
1.将学生收费工作与强大的、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在欠费学生诚信意识不强的情况下,对其收费应当保持一定的压力和威慑力,否则,难以见效。但同时也要认识到,这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操作性极强的工作,需要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思想政治工作既要有说服力,又有足够威力;既要深入细致、春风化雨,又要立场坚定、义正词严。要坚持思想教育与政策法规教育相结合,着重树立大学生缴费上学意识;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鼓励贫困生通过课余劳动挣取学费;引导学生消费文化,避免学生把学费挪作他用。通过以上工作,使学生打消对抗心理,培养、强化缴费意识。
2.将学生收费工作与学籍管理结合起来。学生有了缴费意识,并成为自觉行为,还得有制度保证。制度是诱导、督促、约束学生及时、足额缴费的根本保障。对学生而言,最根本、最有效的制约就是学籍管理,要实现收费工作与学籍管理的紧密结合。如原则上必须先缴费后注册;对于经过批准,办理有关手续后注册的学生,要求其作出缴款计划,并及时催缴;对其中恶意欠费的学生,要加强监管,如允许其听课、参加考试,但所考课程不登记成绩、不记学分;对在下一学年注册之前尚未缴清本学年学费者,可责令其休学,待缴足费用后方准予复学;专科生(高职生)取消其专升本资格,不给予参加生产实习;本科生不给予参加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或毕业论文(设计)不给予参加论文答辩;不批准转专业申请;研究生不得参加中期考核;毕业班学生欠费的不予办理推荐就业手续,至离校时仍未缴清费用的,暂缓办理毕业证、学位证,并不予出具任何机关的证明材料,其毕业证号码不准登上教育网;等等。
3.将学生收费工作与对真正贫困学生的救济结合起来。应当清醒地看到,我们还有许多家庭贫困的大学生。政府和学校都要大力创造条件,确保家庭确实贫困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需要。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要积极筹措资金,落实政府教育投入的各项责任;并制定好政策,鼓励银行开展助学贷款,鼓励民间捐资投入教育。
学校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做好对贫困大学生的救济工作。要深入学生群体,切实掌握、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尤其是做好对贫困大学生的调查摸底和筛选甄别工作。学校要按期从学费收入中按国家规定的比例提取助学金,通过综合运用“奖、勤、助、补、贷”等手段,对优秀的贫困大学生进行资助,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学校不仅要注重从物质上帮助贫困生,还要注意从心理上关心爱护贫困生。针对学生由经济困难导致的精神困惑和学习困扰,学校要努力做到经济解困和心理解困并举,在岗位设置、指导老师教育引导等方面精心安排,使这些学生在工作中增长才干和自信,帮助他们摆脱自卑、孤僻、悲观等负面心理倾向,使得贫困生能够积极调整心态,认识到贫困也是一种“财富”,并不意味着低人一等,贫困生更应该奋发上进、完善自我,去坦然面对困难,勇于战胜困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学生收费工作。
4.将学生收费工作与治理教育乱收费结合起来。要维护按政府财政、物价部门核定的项目和标准收取学费、住宿费等,各高校不得巧立名目、超范围、超标准收取其他费用,更不得将招生与收费挂钩(收“点招费”),也不得以抓学生补考作为个别教师发财的途径。要一手抓学生正常收费,一手抓治理教育乱收费,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5.将学生收费工作与收费政策、方法的创新结合起来。如在开学之初,就要抓住有利时机,全力以赴尽早将收费资金收上来。由于我国将在两年内全部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学生家庭在孩子上中小学时负担较轻,还有的家庭是由于突然变故才致贫的。可由国家出面,试行预付学费,即类似于教育储蓄的形式,让家长可以提前为孩子积聚大学学费。还可实行按学分收费、通过银行托收学费等。
第二篇:高校学生工作调研报告
物理与电子工程系
学生工作管理模式
调查报告
物理与电子工程系
陈曦
2013年5月20日
物理与电子工程系大学生管理模式调查报告
陈曦
高等院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高等教育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全面展开,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一方面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努力根据市场的需求办出自己的特色,另一方面必须根据现有大学生的特点,积极探索当代大学生的管理模式,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本次调查以我系本科学生为主要对象,通过走访、学生座谈会、辅导员座谈会、文献查阅等多种形式调查学生工作现状,研究我系学生工作管理模式,对现行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针对问题给出建议和措施。
一、我系学生管理现状
我系现有专职辅导员二人,兼职辅导员四人,全部具备研究生以上学历,其中具有博士生学历一人,研究生五人,五人年龄在30岁以下。我系现有四个本科专业,在校人数约1200人。我系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制定了许多规范化的管理制度,成效显著。尤其是在校园文明建设、学风建设方面取得过比较好的成绩。但随着我系规模的逐渐扩大和办学层次的提高以及社会的发展,原有的管理模式、管理理念、方法、手段都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某些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其突出表现在:
1.在学生日常行为管理中,“以管代导”的现象仍较普遍,强调单一的管理模式;学生因而缺乏个性和适应社会多种变化的能力,缺少创新精神。
2.教学改革与学生管理相互分离,各自为政,未能形成有机的统一体,随着弹性学分制、分级教学的实施,班级的概念日趋淡薄,但建立在班级基础上的管理落脚点并未改变,加之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缺乏有效沟通,使学生管理工作出现真空。
3.管理的时效性较短,如在校园学风建设活动月中已基本消失的一些不良行为,如“课桌文化”、早餐进课堂、上课迟到等现象,目前在我系又有回潮,说明在管理中缺乏持续性,管理未能达到唤醒学生自我约束的目的。
4.后勤社会化后,后勤部门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理顺,特别是学生公寓管理亟待加强,公寓内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力度应进一步加强。
5.互联网给学生管理带来严峻挑战。我系有些学生沉湎于网络游戏,晚上
玩游戏造成白天上课睡觉,学习主动性大大下降,甚至有些同学逃课上网。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上课玩手机的大有人在。
6.我院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受学习和就业压力、人际交往障碍、家庭和经济贫困等诸多因素影响,许多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个别学生有严重的自闭倾向,思想过于偏激。
7.我院学生恋爱现象较为普遍,恋爱动机、爱情观及恋人间的行为举止存在诸多问题。
二、加强学生管理的措施和途径
1.更新观念,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大学生既是管理对象同时又是管理主体,学校管理部门和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加强民主意识,增强平等、服务、公正、创新意识。要尊重广大学生在学校中的主人翁地位和他们的民主权利,在工作中应淡化权力意识,多一点感化与引导,少一点生硬与高压教育,尊重学生思想自主,坚持学生自我教育的原则,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自我激励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要正确引导学生个性的发展,不要以一种标准来判断学生。从事学生管理工作者一定要有创新意识,学生管理工作一定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变以往包办过多,管得过死的管理模式,构建全新的大学生管理理念和体制,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积极营造一个开放、自由、民主的氛围,使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为社会培养具有正确的理念和创新能力,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教育是学校的主要职能,学校管理活动必须围绕这一职能来进行,管理过程要与教育过程结合在一起,从本质上讲,管理就是教育,是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自觉活动。要使大学生全面而健康地发展,大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行政管理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管理与思想教育是相互联系的、相辅相成的。重教轻管的结果只能使管理工作难以落实,思想教育就会软弱无力。只管不教,管理就会变成单纯的行政指令,缺乏恒常性。学生日常的行为管理既是一种管理手段,更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措施。如加强学生在校文明行为的教育,就是通过长期推行一种合理的可行的规章制度,使学生产生定势心理,从不自觉到
自觉,从不习惯到习惯,渐渐地使行为取向与管理目标一致,从而养成良好品质。管理目的达到了,教育效果也实现了。
3.实施分层次的管理模式
大学生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大学过程,贯穿着不同层次的教育管理内容,一方面从大学过程的每个学年来看,其不同年级均有着不同的侧重和要求,另一方面,人的特长、兴趣、爱好不一样,发展方向也不一样,在管理中应注意个体的差异,因人而异,使学生的个性和专长得到充分发展,潜力得到充分发掘,应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防止“一刀切”。如对一年级的新生,从入学开始辅导员就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常规管理,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上,强化校纪校规的教育管理,让学生们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良好的品质。各学院应建立院史馆或荣誉室,让新生一进校就亲眼目睹学院的发展史和取得的成果,以增强其责任感和荣誉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大
二、大三学生,由于他们各方面已比较成熟,则应以导代管,尽量给其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辅导员以指导为主,学生以自己管理自己为主,引导其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并严格执行学校的有关规定。分层次的管理模式能真正使我们的管理工作做到“管而不死,放而不乱”。加强了管理,针对性提高了,管理也出效果了。
4.加大寝室建设力度,营造良好的寝室文化氛围
后勤社会化以及教学管理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政策都对高校的学生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实行弹性学分制,分级教学以来,原有以班级为单位的管理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发展,而作为大学生生活、学习、休息的主要场所——寝室,则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和作用变得越来越大,它不仅仅是学生生活和休息的场所,更是良好学风形成的最基层单位。寝室氛围的好坏不但直接影响着一个单元,甚至整个院校的校风校貌,所以学生管理工作的侧重点应从班级转移到寝室。加强寝室建设首先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是进行文明寝室建设的基础。学校应明确规定学生租住学校宿舍应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每位新生一入学就应与分院签订一份《自律协议书》,其内容为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协议书》在激励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同时,又
对学生不良行为起到约束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大学生大多数已年满18周岁,是法律意义上的合法公民,理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搞好寝室建设另一重要环节是选好寝室长,寝室长不仅仅是负责安排好寝室的卫生和值日工作,还要管理好寝室成员的各方面表现,带动全体成员积极向上,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分院可适当选派团、学干部、入党积极分子担当此职,认真抓好寝室的各项工作,在实践中来考察学生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各方面表现。院学生会和团委还应积极组织以寝室为单位的各项竞赛活动,如定期公布寝室的卫生成绩、大学英语4、6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各项活动的获奖率等,以寝室建设为切入点来不断地提高全院的校风校貌,把寝室真正建设成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针对公寓社会化后入住公寓学生来自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特点,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还要在公寓中成立临时党团组织,发挥党团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每楼层为单位,成立不分年级、专业的党小组,以每幢公寓楼为单位建立临时党支部。让学生党员承担责任,成为学生自我管理和教育的核心,在工作中对他们进行考评,在工作中锻炼、教育他们。目前由于我校宿舍紧张,辅导员进宿舍还有一定困难,但辅导员应定期召开舍长和党小组会议,对宿舍管理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督。
5.努力实现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把握“网上”主动权
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网络的优越性和重要性,学院应使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网络化,建立学生信息反馈网络,及时接受和反馈学生信息,不断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和工作水平。学院通过信息反馈网站及时公布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如学风建设情况通报,校内重大活动安排,学生获奖、处罚通报、热门话题、就业信息等多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能随时了解到学校实施教育和管理的措施和要求,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同时不断完善学生工作决策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学院通过网络还可以收集学生有关吃、住、行等后勤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有效地保证了后勤和职能部门的服务质量,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参与学院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增强了其主人翁意识,学生通过信息反馈网站与院方领导及有关部门进行交流、沟通,达到共识,化解了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难点、焦点问题,对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起到了促进作用。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信息的安全与高技术犯罪以及学
生沉湎于网络游戏问题也日益突出。但是不能因为网络的负面影响而不让大学生上网。客观现实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注意网络发展的趋势和所产生的社会道德问题,把网络法制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作为高校德育的新内涵,甚至可以考虑在网络上以讨论会的形式开课,帮助广大学生增强网络法制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对沉湎于网络游戏的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提高自控能力。
6.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爱情观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学校除采取心理健康进课堂、建立学生心理健康卡片等措施外,分院还应通过专题心理讲座、主题心理报告、心理沙龙等形式,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以及心理自我调节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心理自我调适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指导,有赖于教育的三级网络--校级心理健康机构、院级心理健康组织、班级学生心理健康小组的完善。校级心理健康机构应由专职的教育工作者进行管理,组织协调校、院学科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者等人力资源,通过对学生的辅导及心理训练活动,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的指导。院级心理健康组织,应由分院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政治辅导员组成,在学校心理健康机构的领导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给予及时、必要的服务。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小组,应由志愿为同学服务且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组成,在与同学朝夕相处的学习生活中,给予那些心理需要关怀的学生以经常性的帮助,并能将有严重心理障碍学生的情况及时地向分院及学校的心理保健机构与组织反映,避免学生由于心理问题引发恶性事件。学院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应以积极的态度,在明晰了大学生错误的恋爱观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积极疏导大学生感情困惑,引导学生端正事业与爱情之间的关系,建立正确的恋爱观。
随着社会的进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要充分重视人的主体性、人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促进个性和社会性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大学管理者管理创新的出发点与归宿。
第三篇: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意义、存在问题及对策(转)
绿行-小志发表于2998-6-27
文/张坚
摘要: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对广大青年学生知识、技能、能力的塑造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正确认识学生社团建设的意义,重视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为重要。
关键词:学生社团; 意义; 存在问题; 对策
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学生社团,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扩大求知领域,培养兴趣爱好,丰富内心世界的重要方式,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学生社团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中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群体,社团在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技能的成熟、能力的加强以及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等方面愈来愈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因此,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16号文件,强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正确认识学生社团建设的意义、存在问题并充分发挥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利于加速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一、学生社团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社团活动缺乏必要的规范性。目前,许多高校学生社团没有严格规范的章程,光凭社团成员的一腔热情在维持运转,甚至在社团活动中出现价值取向偏移,忽视或淡化精神支柱的倾向,这就势必影响到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
二是社团物质条件欠缺。很多高校的学生社团普遍存在活动经费不足,缺少活动场地,社团指导教师配备不够等问题。据资料统计显示,目前上海高校80%的学生社团普遍存在着没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场地和活动经费等问题,这也是一些社团活动不正常,一些社团昙花一现的重要原因。
三是社团活动层次较低。近年来,高校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但很多学校在学生社团建设上没有总体的发展规划,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对学生社团建设听之任之,导致一些学生社团一哄而起,一哄而散,学生社团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此外,许多社团活动缺乏整体策划,缺乏老师的指导,尽管大部分社团拥有自己的指导老师,但因为指导老师是义务为社团兼职服务,不可能投入全部的精力,使得一些社团活动在低水平上徘徊。
四是内部管理不善。主要表现在缺少必要的管理制度或制度不落实,社团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分工不明确,管理不规范,组织过于松散。目前,许多高校的社团没有必要的章程、管理制度,结果造成了一个活动一个组织、一个会长一个组织的局面,一旦活动结束,会长卸任,整个社团就变成了一个空架子。这些情况都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
二、新时期学生社团建设应采取的对策
1.进一步加强学生社团的自身建设
(1)要在提高社团骨干素质上下功夫。社团骨干是社团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社团骨干的素质如何是一个社团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一个社团是否有战斗力和生命力,尤其是社团能否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关键就取决于社团负责人的素质。因此,高校要把社团干部作为学生干部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全校学生干部的管理之中。要有计划地举办社团干部培训班,着力提高社团干部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
(2)要在提高活动的层次上下功夫。开展活动是社团存在的主要目的。活动是社团凝聚青年学生的重要手段。很多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加入某一社团,但参加几次活动以后便再也没有了兴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团活动的层次和质量不高,活动低水平重复。因此,学生社团活动必须体现时代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社团活动的层次和质量,增强社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扩大社团的影响力。
2.明确学生社团的发展方向
(1)要把学生社团建设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把引导各类学生社团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社团活动的重要任务;要利用各种纪念日引导学生社团积极开展各种主题教育,弘扬主旋律;要通过鼓励社团团支部定期开展主题团日活动等形式,强化社团团支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增强社团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学生社团成为共青团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之一;要坚持社团建设的多样性和层次性,满足广大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使学生社团成为团组织凝聚青年学生的纽带,成为学校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成为校园稳定的润滑剂。
(2)要把学生社团建设成为大学生自我服务的有效载体。高校要以“激发学生潜能,发挥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大力发展学生社团,使之成为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实践平台。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武装青年学生的头脑,大力扶持学生社团的发展,使之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学习型团队”,成为学生自我锤炼意志的重要场所,让青年学生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水平。
3.建立和健全学生社团的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
社团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身的文化特色和运行方式。因此,必须把握社团自身的特点和活动方式,促使社团文化发挥育人的最佳功能。对此,一方面要根据社团特点、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个直属于校团委等部门的类似于社团联合会等社团服务管理机构,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以加强对社团的宏观引导和有效管理,确保社团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制定规范合理的规章制度,如《学生社团管理条例》、《学生社团财务管理制度》、《优秀学生社团评比办法》等,从而使社团明确工作的目标,做到有章可循,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4.大力倡导积极健康的社团文化精神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不仅指明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也对新时期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为此,社团组织作为高校学生活动中最活跃的群体,应该主动成为联系社会文化的纽带,成为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辐射社会的桥梁。学生社团要根据社会发展和知识变革的需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引导社团这一群体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精神,这不仅是社会发展对社团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社团自身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之,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将会对广大青年学生知识、技能、能力的塑造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关注。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王庆文,傅强.论高校学生社团对科技创新活动的载体功能[J].高教文摘,2002,(3).
第四篇: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问题及优化对策的思考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问题及优化对策的思考
摘要:我国已建立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旨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但在实践过程中,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资助工作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就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实施过程中如何实现公平化、合理化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并结合自身工作体验,通过对高校资助工作的思考,尝试提出建议与优化对策。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概念及认定标准
在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通知中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概念有较为明确的界定:“所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1]。”通过何种流程和标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学生资助工作能否实现公平化的基础。目前各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具体的认定标准及流程不尽相同,但是最基本的条件必须符合以下几点:热爱社会主义国家,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高校规章制度;诚实守信,道德品质优良;勤奋学习,积极向上;家庭经济困难,生活俭朴。另外,个别高校还参考其他因素进行认定,比如高校所在地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生源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并具体考察学生的日常消费水平,从而形成合理公平化的认定程序。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突出问题探讨
(一)加强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建设
1.加强资助工作基础信息采集的可信度和公平度建设
在开展高校资助工作的基础工作――家庭经济情况认定时,一般将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程度分“特别困难”“困难”“一般困难”三个等级。目前认定还无法实现量化和完全的公平化,较为突出的问题有:一是生源地民政部门与高校的配合和相互协调工作尚待提高。一般来说,家庭经济情况认定中需要学生出具生源地民政部门出具的《高等高校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部分学生有意夸大实际困难程度,而部分生源地民政部门出于地方主义考虑,存在包庇作假的行为,高校在回访过程中也遭到个别民政部门的回绝,这为困难认定工作造成了巨大的阻碍。因此,应建立高校与生源地民政部门以及学生资助管理机构的联系和信息共享工作,加强互信并增强信息的公开性,确保资助工作的公平性。
2.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量化指标体系建设
目前大多数高校主要是依据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并综合相关教师、同学反映的情况在班级内初步进行家庭经济情况认定。在认定过程中,许多学生反映对同学不了解、缺乏量化的依据,无从反映意见。各校可结合实际情况考虑制定如下表所示的量化指标体系。
表1 高校学生家庭经济情况
认定量化指标建议表
[定量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生源地保障线\&高校所在地保障线\&经济资源指标\&家庭人均月收入\&家庭月收入占月支出比\&家庭资产总值与负债总值\&人力资源指标\&家庭有劳动能力者与无劳动能力者之比\&家庭健康及教育支出总值\&定性指标\&自然资源指标\&家庭所在地(农村/城市)\&有无特殊产业\&社会资源指标\&家庭亲友资助情况\&家庭社会关系网\&物质资源指标\&学生使用电脑、手机等高档物品情况\&饮食支出及消费情况\&特殊性指标\&有无特殊突发情况(如疾病、灾害)\&]
3.科学的布置和安排困难认定的评选范围
高校一般是以学院为评选单位,在实施过程中,有些学院会以班级为基本单位进行认定,这就可能造成1班“特别困难”的学生实际困难程度还低于2班“困难”的情况出现,为了规避这类问题,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应该进行科学的布局,督促学院尽量在评选最大范围内进行综合考量和认定。
(二)加强资助各项工作的监管,强化资助育人作用
1.建立健全资助工作监督机制
一是高校资助工作部门可以设置“资助意见箱”,解决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二是高校多开展“资助开放日”活动和资助座谈会等,让学生多与资助专职教师交流沟通,多增加学生对资助政策的学习机会,近距离倾听学生对资助工作的建议和心声;三是加强资助走访调查工作,直接深入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家庭情况和生活环境;四是高校资助工作部门应经常深入学院走访调研,详细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在校生活情况。
2.增加各项资助工作的流程监管和育人效果
以勤工助学为例,勤工助学一般是采取校内公开招聘的形式,按照面试、岗前培训、安全教育等流程有序进行。但个别高校的教师因为缺少相应的培训和意识的欠缺,会根据个人喜好指定某些学生获得勤工助学岗位,工作的不透明和不公开阻碍了岗位资源的合理配置,也阻碍了真正需要勤工助学岗位学生获得勤工助学岗位的通道,所以,应该加强监管,确保所有岗位的公开性。在勤工助学岗位配置方面,建议高校不只提供打扫卫生、整理物资等体力劳动方面的岗位,应成立专门的勤工助学管理机构,根据学生专业特色、性格特点、特长优势合理设岗,并能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开拓校外岗位,通过召开“勤工助学双选会”“模拟面试”等,为低年级学生提前做好就业准备打好基础。
3.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和感恩教育
开展资助诚信教育主题活动,既有助于促进国家助学贷款等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引导和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信用理念,又有助于强化资助工作的育人效果。一方面高校可定期播放诚信的宣传片,举办诚信教育专题报告会,举办以“诚信”为主题的征文活动等来宣传并加强诚信教育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申报资助项目材料的真实性。例如,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开展“绿色蔓延”计划,除开展资助扶持外,还开展户外素质拓展、校友交流、学长分享、励志成长成才座谈会以及诚信感恩教育,每年还专门开展“诚信教育月”活动,通过开展冬衣劝募、公益服务等活动,开展诚信和感恩教育。
(三)注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重视情感关怀
根据研究者戴艳的调查,有20%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与人生感到悲观失望[2]。家庭经济困难使得部分学生的心理出现消极态度,表现为缺乏信仰和理想,对很多事情不感兴趣,受现实物质金钱生活的影响,陷入对物质利益的狭隘观念里,把金钱作为一切的价值尺度。所以,高校应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扶贫”,让他们树立自信,积极面对人生,建议措施如下。
1.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是高校应将心理教育课作为全日制高等学校的必修课程,让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定期参与心理培训与户外素质拓展等团队活动,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调节与消除心理障碍的技巧;二是各学院应设置专门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由心理专家、政治辅导员与心理委员为主要成员的心理咨询小组,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需要,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三是高校应成立一支由心理骨干教师组成的心理救急队伍,及时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各种突发状况。
2.搭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我激励和自我成长的平台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要外界的帮助来提升自身能力,但引导他们进行内在的自我激励却更加重要,高校可成立以服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主的学生社团,例如,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自强社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联合花旗银行开展金融素质培训,并开展户外素质拓展、模拟联合国、公益活动等,在学习和活动中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立自强的品格,提高他们独立解决事情的能力。
三、结语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等教育工作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加强弱势人群的发展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也确立了每年的10月17日为我国的“扶贫日”。建立公正合理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管理机制体系关系到人才的培养与国家的发展前景,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要国家、社会、高校、家庭和个人等各方面给予更多的指导与帮助,相应的资助工作也需要国家、社会、高校领导的关注和支持,只有通过不断地创新与改革、发展与变化才能使资助体系更加完善,资助工作更加公平、合理。
第五篇:华中高校学生工作调研报告
华中高校学生工作调研报告
周仲海
根据校学工处总体部署安排,由计算机及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董永波、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胡井军同志率领的一行8人的华中高校学生工作调研团,于08年11月2日至7日,前往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三峡大学等三所高校进行了调研。
在调研过程中,调研组成员分别就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情况、辅导员队伍建设、学生资助工作、学生社区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议题,与上述高校的有关学工处领导、科室负责人、院系总支副书记、辅导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通过座谈交流、查阅文件资料、走访科室、参观学生活动场所和生活园区等多方位的调查了解,调研组获得了大量值得借鉴的学生工作信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辅导员队伍建设
武汉大学出台了《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办法》,落实辅导员双重身份、双重管理和双向晋升,尤其注重加强辅导员的培养提高。在国内培养和选拔方面,通过在职攻读学位、学工讲坛、心理咨询师培训、校际交流、岗位轮换、校外挂职锻炼等途径,提高辅导员的学历、阅历和能力,加强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该校80%的辅导员拥有中级以上心理咨询师证书。在国外培训和见习方面,该校计划自2006-2010年连续5年共选派50名左右优秀辅导员到发达国家和地区高校进行学生事务培训和见习,目前已选派27人赴俄亥俄州立大学、明尼苏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3所高校进行培训和交流。
三峡大学定期组织辅导员到其他高校开展1-2月的挂职锻炼,目前以选派5批人员分赴武汉、湖南、华东、华南、北京的重点高校挂职。
武汉大学本科生辅导员配备比例为1:223,研究生辅导员配备比例为1:170。职务晋升年限设置为3、3、4、3,副处级以上目标为40%。华中科技大学的辅导员配备比例约为1:250。该校在学工部、团委等部门大量设置勤工助学岗位处理事务性工作。该校计算机学院普遍聘任研究生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并为每个学生落实指导教师。
二、学生党建
武汉大学校党委提出“用党的力量凝聚大学生”。在支部设置上,该校努力做到合理设置、科学规范,让党支部成为凝聚学生的核心。党支部工作进学生会、进社团、进大型活动、进网络、进学生公寓。在党员教育培养方面,该校实施“百千万工程”,即培养100名左右党员理论骨干、1000名左右学生党员干部,带动1万余名学生党员的理论学习。该校要求党建带团建、党建带院风、党建带学风。
三、校园文化活动
武汉大学坚持把富于理论性和时代性的校园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着力打造校园文化活动超市,其特点是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举办固定内容的活动,同学根据个人意愿选择性参加。该校的系列活动有:周一跨学科论坛、周二弘毅讲堂、周三人生规划和职业导航、周四珞珈论坛、周五社团在线、周六周末艺苑、周日珞珈剧院。
四、社区管理
武汉大学学生居住按班级、院系集中安排,由后勤统一安排。物业、门卫等由后勤负责,安全工作由保卫部门负责。社区设有党员之家、社团活动室等活动场所。鼓励辅导员入住学生公寓楼。华中科技大学、三峡大学在社区管理上基本同此。三校教师普遍认为住宿由后勤安排造成在因特殊原因需个别调整学生宿舍时较为不便。
华中科技大学在周日-周四晚上7:30-9:30间统一熄灯,促使同学都到教室、图书馆等地进行夜自习。同学也可申请在该时段对宿舍供电。
五、工作创新
武汉大学依托学院专业资源,建立10大学生工作特色基地,每个基地投入专项建设经费4万元。10个特色基地分别是:学生党建工作、学风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资助工作、就业指导工作、社会实践活动、班级导师工作、社团活动、科技创新、骨干队伍建设。基地建设的目的是创新工作思路、凸显发展特色、注重建设实效、形成示范效应。
在保研政策方面,武汉大学对科技创新典型、学生干部、艺术特长生等在某些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有单列计划。
在就业促进方面,武汉大学电气学院通过参与高校与电网公司组建的结业联盟、与南洋理工大学等高校开展合作办学、与核电水电龙头企业开展联合培养等形式,提高就业质量。
在诚信教育方面,武汉大学从05年开始推动无人监考,由班级根据统一标准自愿申请诚信考场,为参加三次以上诚信考试的学生建立诚信档案。
在科技创新工作方面,华中科技大学推行三种模式:在学院组织科技创新基地;基于导师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学生自发组织创新团队。如取得创新成果,可以通过学分替代机制获得相应学分。
六、几点启发与建议
1、科学调整辅导员等学生思政工作人员结构,充实院系基层一线辅导员工作队伍;专职辅导员队伍保持适度稳定,富余人员积极分流,从在校研究生、青年教师中选拔兼职辅导员;将班主任工作与本科生导师制结合起来,主要对学生进行学务指导。
2、加强对辅导员的系统培训、规范管理和严格考核。逐步实行岗位责任制,辅导员持证上岗,加强过程管理,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部门评价与学生评议相结合,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和奖惩机制。
3、加强学生社区建设,加强监督,科学管理。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和辅导员值班制度,划出一定活动场所,以楼栋和社区为单位建立一定的学生社团组织,指导他们开展相关的基础文明建设工作和校园文化活动。
4、加强学生事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建设功能强大的、统一的、综合性的学生事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学生奖贷助补等工作的网上办理,提供一站式服务;加强学工、团委相关网站、BBS论坛等的功能开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针对性、实效性、安全性和趣味性;简化学生事务工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
5、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设置大量勤工助学岗位,组建各种学生事务项目化管理团队,并加强指导和培训,让学生尽可能参与日常学生事务管理,培养同学们的参与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并增长知识锻炼才干,充分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