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认识与思考

时间:2019-05-15 14:02: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谈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认识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谈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认识与思考》。

第一篇:试谈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认识与思考

试谈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认识与思考宝飞小学:雷宇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教学研究的一个永恒课题。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缺失仍是急待解决的严重问题,有些课堂未能通过多边活动的优化调控,使其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以教师教的效率代替学生学的效率,重眼前“有效性”,轻将来“有效性”;有些课堂学生参与的机会悬殊;有些课堂“课内损失课外补”;有些课堂呈现出片面化、绝对化、形式化的倾向。今天我们一同谈谈怎样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树立服务意识

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进行预习、尝试、操作、探索、归纳等。努力做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教师不替代;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讲的,教师不暗示。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协调,对学生遇到的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解决,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实践证明,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考,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明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只有在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为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能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三.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是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就必须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就是准确和明确。目标的制定既要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其次,目

标的制定要有一定的层次。可以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动机等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据心理学研究,儿童由于先天、环境、教育等方面条件的不同,在能力、性格和兴趣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表现在数学的学习上,不仅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有快有慢,而且在计算和解题的能力上也有高有低。因此在拟订教学目标和要求时,一方面按照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提出共同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注意适当有些弹性,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例如,对较差的学生,在共同的基本要求不变的情况下,要允许他们比一般学生经过较多的课时的学习逐步达到教学基本要求。特别是有些较难的知识,要求一节新授课100%的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是比较困难的。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的难易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同时在教学中注意了解差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并适当给以帮助、辅导,力求缩短与一般学生的差距,逐步达到共同的基本要求。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适当提高一些要求。例如,教学这样的应用题:“小华有5本故事书,小明的故事书的本数是小华的3倍,两人一共有多少本书?”讲了一般解答方法,进行练习时,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想一想,还有什么不同的解法。这样根据学生的差异,适当提出不同的要求,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可以用较少的时间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目标的表达准确、清晰,对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主体,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出发。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得就比较人性化。

四.优化教学情境

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兴趣是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先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就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兴趣之上。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在“智力发展最佳状态”中学习,才能使学生获取更多的有效知识。所以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带着兴趣学习是教学的一个最简单的有效法则。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创设生动有趣而且新颖的情境。例如:在《分类》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先创设生活情景,播放两名学生上学的录像:两名学生因忘记带练习本返回家中去取,呈现画面

(一):东东零乱的房间,画面

(二):林林整齐的房间,结果林林拿到时,东东还在找,为什么呢?由这样的情景自然引出课题,学生的兴趣也得到了调动。接着再次创设生活情景,播放录像,画面呈现兴趣小组上课铃响时的情景,学生们走进绘画班、书法班、足球班、舞蹈班等。老师设问,他们为什么会走进不同的教室?而后,还可以播放书店中图书的摆放、超市商品的摆放等情景。这样学生投入到课堂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在情境中不自觉的掌握知识,学生不仅学得轻松、愉快,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他们愉快地进入了学习状态,高兴的亲历了全程。

五.注重过程

注重过程应给予学生四大关注,这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1.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改革进行中的今天,大家一致认为探究、合作的学习式是最好的方式。但我个人认为,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对于学生的有效学习也显得很重要。我们可以把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重点把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方法整合成新知识结构。

2.在课堂上关注学生原先的经验。课程要素的整合要有效的唤醒学生沉睡的经验,并使其兴奋和活跃起来。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要按教学需求主动地进行有效经验的改组和改造,生成性的内容要有效的为落实预设目标服务。所以要造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激活学生以前的学习经验是很关键的。

3.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来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并在亲历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获得体验。不断的强化和拓展学习体验,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同时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疏通必要的信息通道,使教学更加开放和对话,同时也使学生的能力在信息背景下进行思维的加工,形成新的思维的成果。学习体验和信息意识的形成也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完成的必要手段。

4.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传统的教学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现代的教学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捕捉学生的眼神、表情、动作等。学生在课堂上想什么、说什么、探索到什么、体验到什么等成了课堂评价的重点。笔者让学生自己独立地做书上的练习。一生突然大声说:“有一只鸽子的信送不出去。”笔者微笑着询问是哪一只,其他小朋友争先恐后地回答:“15-9。” 在老师留给他们的广阔的活动空间中,孩子们自己发现了多余的条件,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设想当时笔者如果对贸然出现的声音立即批评,不仅使那位学生的思维停顿,连其他孩子的学习热情都会受到影响。蔡林森说:“概念、定律、道理由教师嘴里讲出来就不值钱了,一定要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也很多,如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以及课堂环境的因素等等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第二篇:试谈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认识与思考

试谈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认识与思考

江汉区教育局小学教研室 张志平

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让新理念走进课堂,如何让新理念渗透于教学,从而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是每位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这个层面上所说的“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内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换言之,学生有无发展或进步是教学有无效益的唯一指标。“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指的是数学学科在课堂时间内的教学有无效益。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数学教学不光涉及到数学知识的传递,而且关系到教学思想、教学形象、教学态度、教学情感、教学技能等诸多方面。如何实现数学课的有效教学,一直是广大数学教师在实践中努力探索的课题。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同时,在以大机器生产为标志的现代社会,“效率意识”得到了强化,有效教学也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可以说现代教学论就是以追求效率为核心的“有效教学”。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以后,大家普遍的认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在课堂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其实,在有效教学理论提出之前,人们就以不同的行动来追求教育的有效性了,所以,这是一种现实对理论的超前。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

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

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一一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

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二、小学数学教学无效性的表象 表象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目标明确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每位教师都承认自己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明确了,然而这远远不是我们教学任务的全部。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而应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要怎样去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学习,更应该学会做人。

这一问题反映在课堂教学上就是:老师每节课只是在力求完成教材的任务,而不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表现为教学中,教师占据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导致教学中的教师中心化。一节课中教师的说话、活动时间占了课堂的一大半,为板书而板书、为演示而演示的现象也不少见。反映在教师的态度上就是生硬急躁,为教学而教学。上起课来就忘了自己的行为态度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殊不知教师在行为规范方面对学生的影响作用要比所教的文化知识重要得多。教学中明显地反映出是学生在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教师在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不明确还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认知领域的目标而轻视情感领域的目标;只注重文化知识的教学而轻视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的培养等等。

这些虽然都是一些表面上的事情且都是小事,但却反映出我们老师的教育思想不是在实实在在地为学生服务。

表象二:教学方法不得当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多年来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在这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是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反映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是在研究教而不是在研究学。学习需要一种情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内化的过程。而现在的课堂教学明显突出它的外化作用。本来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有时是不完全同步的,想得很好不一定能说得很好,会算不等于会说。但本来要求学生在明白算理的基础上能计算就可以了,可教师非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说上。本来学生学会分析解答应用题就可以了,可放着时间不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非得盯着几道抽象得很的应用题去练习说理。当然,训练学生的说理能力的初衷是好的,但因此而影响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学习却是得不偿失的。特别是因此而大大地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意识,这就更不应该了。

教学方法不得当,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反映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教学手段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本来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可在实际教学中却往往在这方面出问题。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教学设备不断出现,这本来是件好事,可往往由于运用不当却反而影响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投影、微机的演示过多,减少了学生的操作时间,没能真正发挥现代教育手段的作用。而真正应该发挥作用的时候却因为受技术水平的限制而不能演示。

表象三:重内容的讲解,轻教材的运用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有不少教师将教材仅仅当成学生的习题集,致使学生不会阅读课本.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学生听得懂、学得会,而应使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会学”.实际上,教科书通过正文和例题,并结合使用图表,加强了对教学内容、特点、要求的分析.会使用教材的学生,往往在认识上更深入一层,自己能逐步掌握分析推理的方法.同时,教科书还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探索一题多解(证)和一题多用。

表象四:重结果,轻过程教学

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应当注意数学概念、公式、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更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展示.在原有的“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不少教师认为,学好数学就是要将概念、定理、公式记熟。诚然,上述做法可能对暂时的考试成绩有用,但对以后的数学学习却留下了后遗症.这都是因为只重结果,不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带来的结果。

表象五:重机械的“题型分类”,轻知识系统的归纳

目前数学教学上的一大弊病就是进行题海战术,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变成了机械的分类式思维技巧的教学与训练.其结果导致了考试死记类型、硬套解题方法,对变换形式的问题便束手无策.在素质教育下,应教会学生知识系统的总结.实践证明,凡是成绩优秀的学生,总是能系统地说出学过的知识系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能进行纵向、横向的联系,从而灵活地处理问题。

表象六:重知识的传授,轻教学的灵活多变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不注意教学教法的改革.他们错误地认为教法的革新是华而不实、哗众取宠.其实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能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将枯燥而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讲述得情趣盎然、浅显易懂,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凡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努力钻研,培养学生能力从而达到取得好成绩的方法,都应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三、有效教学遵循的三个原则

一般来讲,有效教学要遵循这样的三个原则,即:“保持学生良好状态原则”;“积极认知干预”原则;“管理、监控和维持”原则。(一)保持学生良好状态原则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学生与特定的数学教学环境都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包括认知、动机、态度、情感等)与人的外部行为是在特定的学习空间产生的。因而,促使学生良好反应和保持学习动机的最好策略,就是采取积极的态度肯定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课堂上被提问的学生回答不出时,应该想到,这是学生对数学中某一部分知识点没有内化为内在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需要教师重新解释一下,决不应露出不满,就是连一声无可奈何的叹息都不应发出。越是理解力差、成绩不好的学生,越要考虑让他回答那些力所能及的问题,以此不断增强其成就感和自信心,尊重、维护其在数学学习中应享有的平等地位。(二)积极认知干预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是,教师应理解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即理解、关注学生如何学习或学到了什么。具体运用这一原则的做法是:

1.当学生完成某一任务时,教师不能对它草率地瞧一眼,打个钩就算了事。数学课上,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或计算能力的训练完成后,教师应从质量角度予以评价,对完成的方法或技巧加以指点。2.教师应鼓励和培养学生的自觉学习意识。数学知识的内化是一个心理调节过程。皮亚杰认为,应该鼓励这种调节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用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将内在的知识结构适应新的信息。比如,列方程解应用题是一项重要而又难掌握的学习内容,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设法训练学生的正向和逆向思维,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比例应用题打好基础,为以后系统学习代数知识作好准备 3.在数学能力的培养方面,教师要合理运用操练组织方式,使学生的能力训练具有科学性、实效性。(三)管理、监控和维持原则

在上课时,教师总会采用一些基本策略,达到吸引和保持学生注意力的目的。1.管理

采取什么手段,以什么教育思想为指导来管理数学教学课堂,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一般而言,按阶段划分,一堂课有三段:导课、正课和结课。以教学的艺术魅力在导课阶段就激起全体学生的兴趣,为下一步教学的顺利展开奠定好基础,无论是概念教学、计算教学、几何图形教学还是方程教学,都应力求象一部完美的交响曲的序曲那样,第一个音符就能拔动听者的心弦,在学生内心产生共鸣。具有“新、奇、巧、疑、情、趣”等特点的各种导课方法,都能达到这种“万事贵乎始”的效果。2.监控

给学生个人或全体学生布置任务后,如小组讨论、动手操作、课堂作业等,就意味着监控开始了。并非所有学生都能立即按教师要求去做,此时有效监控非常重要。如果布置完任务,教师如释重负般轻松自在地站在讲台上,根本不去接触下面的学生,或偶尔遇到学生有违纪现象,只朝学生指指点点,这便会加大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自然也无法保证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深入到学生中间,及时参与学生的活动,帮助他们完成作业,或制止个别学生的不良举动,就会变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为心理合作,也使大多数学生的练习作业顺利进行。3.维持。

维持学生的高涨学习情绪,是数学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教学语言抑扬顿挫,体态语言幽默风趣,能令学生感到兴趣盎然;变换练习方式,能令学生感到数学课累而不腻,长而不烦;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情景,能使学生联系生活情境,积极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学而不死,活而不乱;及时发现学生作业的优点,进行鼓励和肯定的评价,会增进师生间情感,有益于学生素质,特别是数学应用能力的提高。

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特征

有效数学课堂教学是在一定背景下提出的,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课堂标准。传统层面认同的“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在课程改革的视野下审视,并不一定还是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了。事实上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的很累,学生学的很苦,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因此如何使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那么现在大家公认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什么特征呢?

(一)课堂是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的课堂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学生的生活世界是指学生全部的生活,得以展开的背景和种种可能性。“生活世界”是教育之所以能够促进学生个体多种品质生成的奥妙蕴藏的处所。

(二)课堂是给予学生先进文化浸染的课堂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全面地关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所以要善于营造一种追求真理、崇尚学问的精神氛围,让学生在这样一种精神氛围之中接受文化的洗礼和熏染。(三)课堂是培养学生灵性的课堂

有效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过程的探索性,重视教学中的师生的交往与对话。有效的课堂不是机械的生产一些整齐划一的脑袋,他培养的学生是鲜活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才。

五、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重构师生关系――互尊、民主、和谐

首先,教师蹲下来,做学生的朋友。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师生时认为,师生应该是共同探求真理的志同道合者,这就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必须进行平等的交流。为此,他特别强调:“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中去,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苏霍姆林斯基道出了教学的真谛。这样的课堂讲求的是对话与共享,教师积极营造生动的一种数学情景,一种平等对话情景,在这样的情景中进行“对话”,教师和学生不仅仅通过语言进行讨论和交流,更主要的是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教师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引发学生积极情感的共鸣,形成情感交融的氛围,获得有效的课堂教学。

其次,我们教师要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改变教师“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把学生当作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根据自己预设的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鼻子走,不敢越雷池半步;”的教学。应该精心设计让学生自己去钻研、领悟、体验、感受的教学过程,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即变教师“教”的过程变为学生“学”的过程。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能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这就是课堂教学的价值所在。(二)重组教学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改变原有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大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独立发展的空间,培养收集、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能力,从而实现有效的学习数学。

1.运用灵活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课程标准重点强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数学学习方式,使教学过程变成是一个探究知识之所以成为知识的建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积极采取小组合作、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等学习形式,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例如,教学《认识时间》时,有一个环节是“认识钟面”,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在让学生欣赏各种钟表后提出了:欣赏了那么多钟表了,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做呢?(生:想,)师又提出:请仔细观察,做一个钟面需要那些材料?(学生回答„„)学生根据制作需要领了教师预先准备的材料,动手制作钟面,然后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钟介绍给同桌同学。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观察、制作钟面、交流、讨论,从而了解了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既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知识,体会了学习的乐趣,又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2.设计开放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造力

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具体学习经验,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的快乐。

例如,一位教师在新课程第一册数学的第一课时“数一数”教学中,考虑到大部分学生在幼儿园里,已初步认识10以内的数,根据学生现有的经验,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校园情系”教学上,设计了让学生“看一看、画一画,说一说”等活动内容。“看一看”,先让学生观察校园,校园内有什么?再让学生“画一画”,画出教学楼、树、花等,然后根据看到的或画的说说“我们的校园”。

学生在看、画、说的活动表现十分突出,这节课的成功就在于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了一个开放的情境中,少了许许多多条条框框,多了一些自由与宽容,学生便多了一些自信与勇气。正是这种不拘一格、和谐融洽的氛围,学生的手指变得灵活了,思维的闸门被开启了,有了“想像”,有了“创造”。

(三)重识学生能力――每一个学生都富潜力

在我们的课堂里要关注学生的全面的发展。这粗看好象是属于理念层面的东西,其实只有拥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我们的教师才会“目中有人”,只有这样,他的教学的定位是高屋建瓴的,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老师才会有“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全人发展的学生,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语文、数学等)的发展。我们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虽然我们现在的课堂是分科的课堂。

关注每个学生就是教师要面向全体,面向有个体差异的学生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师关怀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得到新的提高。这样既做到了面向全体,又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也得到了保护。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法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心里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教学活动获得了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使数学课堂不仅成为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四)重设课堂氛围――愉悦、情感、体验 1.教学评价是创设愉悦的课堂氛围有效途径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纯洁像一张白纸,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老师的地位是崇高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情绪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课堂上,不论学生的回答让我们教师满意与否,我们都会根据实际需要给学生以评价,如:一句肯定的话,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目光,一个赞扬的手势等等,都会给学生积极的影响。同时,表扬也是多角度的。如,回答问题棒的,小组合作好的,动手能力强的„„这样不仅对受表扬者是一种促进,更是教师与学生心与心的碰撞。除此之外,教师还注重引导学生对其他同学进行评价,使学生不单注重教师的评价,同时还注重了学习伙伴的评价,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2.教师要及时渲染、调控课堂气氛

创设一种不是自然形成的、给人以实感的教学情境,这种课堂氛围就像生活在最适宜的气温下心旷神怡、情绪高涨一样。要保持课堂教学最佳状态下的“常温”,教师就应学会自觉地“调温”。一方面将教学热点进行冷处理,另一方面将教学冷点进行热处理,例在课堂教学中出现情感冷漠处、教学冷场处、思维冷却处、兴趣冷淡处、答问冷寂处、质疑冷门处加温或聚热,通过有效的调控,让学生始终沉浸在情感和思维畅通交流的课堂气氛之中,使学生的思维畅通交流,达成有效的课堂目的。(五)重建教学内容――教材与学生经验结合 1.联系生活,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创设与生活实际有关的情境,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并不难,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2.以新的理念为指导,自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只有用新的理念分析新教材,理解新教材,才能真正体会编者的意图。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课程要素的整合有效的唤醒了学生沉睡的经验,并使其兴奋和活跃起来。在教师的积极的引导下,学生要按教学需求主动地进行有效经验的改组和改造,生成性的内容要有效的为落实预设目标服务。所以要造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激活学生以前的学习经验是很关键的。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创造地运用教材资源,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3.组织有效的小组学习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能力。

在课堂上,我们应努力避免小组讨论的合作学习形式化,积极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前要考虑各小组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组内讨论交流,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合作的效果,讨论的情况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们认为,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4.让他们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回家写写“数学日记”

我们觉得可以激发学生用“数学眼光”看社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进而激发他们热爱数学,学好数学,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生活的信息很多,如果有效地选择“数学信息”,就培养了学生收集、选择和整理“数学信息”的能力。同时,数学是一种语言,它能够确切地表达思想和交流思想。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信息交流能力”呢?我们认为,“数学日记”就是一种较好地表达“数学信息”的媒介,同时学生之间可以通过互相阅读、相互讨论甚至质疑争辩“数学日记”中的表达的内容,从而更加举一反三,明辨是非,融会贯通,“数学作为交流工具”的教育目的自然得以实现。

六、三点思考: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必定要关注师生双方的教学效益

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它不同于工厂单纯的生产效益,也不完全等同于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效果。他有时的着眼是隐性的,是潜移默化的,是润物细无声的。

(二)课堂教学有效性更多地关注量化

课堂教学的目标尽可能的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要兼顾暂时的量化和长久的效益所产生的积淀。(三)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有机结合

在新课程改革进行中的今天,大家一致认为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最好的方式。但我个人认为,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对于学生的有效学习也显得很重要。特别是对于效能的检测纬度上,它可能更有实际的意义。我们是否可以把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重点把知识、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方法整合成新知识结构。在两种方法的选择上重点把握教学的目标和进度、思维的扩散和收敛,训练的密度和质量等。

综上所述,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已初见端倪,但构建有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途径还有很多,仍需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不断提高。[参考文献](1)张奠宙:《中国数学双基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版。(2)李光树:《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版。(3)窦盼英:《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法的研究与实施》,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版。

(4)陈亚明:《新课程小学数学评课的理论与实践》,宁波出版社,2005版。

(5)吴亚萍:《小学数学教学新视野》,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版。

第三篇:对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论文封面

学科: 小学数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文标题:对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单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进行教学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已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作品的内容。若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对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摘要】

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人们生活、学习、科研和生产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数学方法。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一改以往枯燥乏味的机械重复、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赋予了计算教学新的内涵,使计算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在进行了一个阶段的实施后,大家发现学生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了,课堂显得热热闹闹,但是学习方式的改变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学生讨论交流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有不少学生对算理并不理解,课堂上缺乏必要的练习,结果作业的计算错误率偏高,计算速度也大大降低。如何在新课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提高有效性,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关键词】计算教学 解决问题 有效性

数与计算是人们认识周围事物和客观世界的重要工具之一。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在小学阶段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这是终身受益的事情。纵观整个小学数学教学,其中计算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现在的计算教学虽然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计算兴趣,然而很多教师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主导作用,课堂上经常听到“你喜欢怎么算就怎么算”,“还有其他不同的算法吗”。有的甚至开展小组讨论,40分钟的课堂教学经常都是你说我说,课堂气氛显得十分活跃,但缺乏必要的实际练习。学生的计算能力却下降了,这显然不是新课程改革的本意。如何切实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使计算教学达到高效低耗,以下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粗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重视培养学生计算兴趣,这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他们都谈到了兴趣的重要性。在计算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要让他们爱上计算,乐于去计算。只有这样,我们的计算教学才是成功的。为此,我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的内容,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寓教于乐,使枯燥的计算教学富有生机。如:可以借用多媒体、卡片以及其他可以利用的学具、教具等,对学生进行视算、听算、抢算、游戏中计算、计算竞赛、自编计算等方式训练,充分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由厌计算转变为爱计算和乐计算,逐渐形成一种持久的计算兴趣。

二、重视算理和算法的教学 大纲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学生在学习数学的任何内容时,都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维活动的习惯。计算的算理是说明计算过程中的依据和合理性。计算的算法是说明计算过程中的规则和逻辑顺序。学生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明确了算理和算法,就便于灵活、简便地进行计算,计算的多样性才能有基础和可能。因此,在计算教学中重视算理和算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1、如我在教学“乘整十数、整百数”的口算时,考虑到学生对于口算方法的掌握没有任何难度,而算理的理解有一定思维高度,怎样让学生在正确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熟练算法成了我孜孜不倦追求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尝试了两种不同的教法,起到了不同的效果。第一次执教: 6×40,让学生说你是怎么算的。大部分学生都说先算6×40=24,再在24的后面添上1个0,所以6×40=240,我想要学生出现的算理始终不能顺利引出,这样做虽然能使很多学生进行口算,但是对算法的理解学生始终不能很好去体验。第二次执教,在第一次的基础上作如下修改:6×40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引导学生把40看成4个十,这样6×40就可以看成4个十乘6等于24个十,所以6×40=240。这样一改在6×40这道题中收到了 3 很好的效果,在练习6×800时很多学生都能合理迁移把800看成8个百,8个百乘6等于48个百,所以口算结果是4800。第二次教学,学生能在6×40的基础上分析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而且在6×40这个环节顺利形成正迁移,在练习6×800时,既能口算出结果又能说清楚算理,把算理与算法融为一体,真正达到理解算理促进算法,最终形成口算技能。

2、如我在教学《用两位数乘两位数》,要使学生理解两点:①24×13通过直观图使学生看到,就是求13个24连加的和是多少,可以 先求出3盒的支数是多少即3个24是多少,再求10盒的支数是多少即10个24是多少,然后把两个积加起来,从而让学生知道,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要分两步乘,第三步是相加,这样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通过例题教学,使计算的每一步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②计算过程中还要强调数的位置原则,“用乘数个位上的数去算”就是求3个24得72,所以又要和乘数3对齐写在个位上。“用乘数十位上 的数去乘,就是求10个24个得240,(也可看成24个10)所以4要写在十位上”,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道理。这样通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法则。

三、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的有机结合

计算是由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部分。如果没有解决问题的需要,也就没有计算的必要。以往的教学,是强调训练学生程式化地叙述算理,注重模仿和记忆算法,重视单纯的技能训练,通过繁杂的计算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技能和熟练程度。用新的数学课程理念来分析,可以看出这样的计算教学忽视了计算的现实背景,削弱了计算与实际问题的联系。计算教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这方面获得感受,体验、认识运算的实际意义,并利用问题的现实背景经历、体会探索算法的过程;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用所学的计算解决现实的问题,体会计算的作用和价值。所以,在计算教学中需要把计算和实际问题的情境联系起来,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体会计算的意义,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去解决问题。这样的计算教学,才能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使学生感受现实生活里蕴涵着丰富的数学信息,体会计算的价值和数学的应用,发展数学意识和应用意识,让学生感受到学到的知识都是有用的。

例如,“混合运算”。(媒体出示情境图)小明买4本笔记本和一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学生分步算式解答后引导学生写出综合算式:6×4+15;15+6×4,尝试算出结果。接着引导学生对照情境图说说为什么在这个算式里要先算乘法“6×4”。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后再次让学生针对算式和问题情境,总结运算顺序。

本节课的内容是“混合运算”,掌握运算顺序为重点。但在理解时,也必须建立在解决问题上。为此在新知探索中不断从情境引出算式,再将算式回到情境,使“算”与“用”紧密结合,这样既加深了运算顺序的理解,又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练习中,又突出了运算顺序的技能训练,从题组的对比到独立计算,再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在一定时间和数量的训练中,逐步形成和提高计算技能,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和谐统一

“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理念,是计算教学的一个亮点。它要求学生在研究数的基本运算方法的同时,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从而达到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的目的。提倡算法多样化,实质上是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提倡个性化的学习。但叶澜教授认为:“没有聚焦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聚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由此可见,“算法多样化”离不开“算法优化”。在计算教学中,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既要重视算法的“多样化”,也要重视算法的“优化”。一道题出现了多种算法后,作为教师,要正视每一种算法,创造条件,组织和引导学生互说、互评、互学,在比较中求真,在应用中内化,并让学生进行优化选择,实现“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和谐统一。

五、把计算教学与动手操作结合起来 思维是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表象,概念,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在操作时要让学生看懂,并把操作和语言表述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动手操作是新课标提出的学习方法之一,小学生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而抽象思维需要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如在教学“求平均数”数时,为了使学生更深入透彻地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构建“平均数”的概念。在教学中我注重加强直观动手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分苹果、分组、摆小棒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丰富感性认识,为学生的探究提供支持。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让他们的实践能力。教师应在课堂上常给予每个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主探究,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计算能力。

六、重视口算,加强估算

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口算方法,根据各年级对计算的要求,围绕重点,组织一系列的有效训练,持之以恒,逐步达到熟练。凑整的训练一定要加强,如:63+37=100,45+55=100,253+ 747=1000,25×4=100,125×8=1000等,要教给学生迅速观察,判断、凑整的能力。这些要求到了中、高年级 也不应忽略。同时要加强乘、加的口算训练,如两位数乘三位数176×47,当用7去乘被乘数的十位时,还要加上6×7进上来的“4”,所以“7×7+4”这类的口算必须在教学之前加以训练。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二、三位数的除法,试商是难点,如果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不过关,试商就困难。估算是日常生活和测量中无法也没有必要进行精确计算或判断时所采取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可以发展学生对数的认识,促进学生数感的形成,有利于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猜测、推理、判断的能力及对事物进行综合性和概括性认识的能力。

除了在课堂上教给学生口算、估算的方法外,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处理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也是培养学生口算、估算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如让学生在买菜时计算应付款、应找回款,估计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到停车棚估计自行车的总数,在公园时估计游玩的人数„„通过这样的口算、估算实践活动,让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看待生活,逐步掌握口算与估算的方法,养成估算习惯,提高数学素养。

总之,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较强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要多思考、多尝试,让学生理解的更彻底、学的更扎实,使枯燥无味的计算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更加高效而精彩!

主要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2、吴正宪、张丹,《小学数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刘加霞,《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四篇:对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对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实用性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思考。

1.教学要有“数学味”,从“生活化”到“数学化”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感悟、有趣的教学情境,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角的实物,课上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并组织讨论、交流,抽象出角的特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学完这节课后,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角的运用及好处。比如:能收缩的躺椅的椅面和椅背成大小不同的角(教师用图示展现在黑板上),你更愿意坐哪种形状的椅子呢?为什么?等等。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巩固学习内容,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和现象,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2.有效提问,激励学生数学思考,引导学生探索学习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师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应从以下两个方面作出努力。

2.1问题少而精。教学中教师提问要抓住数学教学内容的特点、知识的关键与本质,运用归纳、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2.2问题难易适度。就是指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控制难度要考虑两个因素:一要切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问题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缺乏有意义的、本质的联系时,问题就显得太难了。二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积极思考都能解答。

3.有效组织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标》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堂教学应该自始至终伴随着师生之间的交流及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切不可忽视学生群体在教学中的作用。现代教学法认为,数学教学过程应当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是一个交流、动态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要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宽松和民主的环境,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切实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因此,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强化小组交流与合作,改变以往教学中“教师满堂讲,学生被动听”单一局面,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而交流与合作学习主要以协同活动实现的,因此教师在组织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时,应把需要讨论、互相启发、反复推敲的问题像抛绣球一样“抛”给学习小组,让小组围绕问题进行合作讨论。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我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你有办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吗?拿出准备好的学具小组合作试一试(合作、操作、探索)――说说你们是怎样测量的?(交流)――用某某同学的办法小组合作再多测出几个不同的圆周长,做好记录(再合作、再操作、再交流)――你觉得每个圆的周长和它直径有关系吗?大胆说一说可能有什么关系?(设疑、交流)――通过观察和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与你想的一样吗?(自主探索后,进行交流)――最后归纳出圆的周长和它直径的关系,得出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4.钻研教材,理解编者意图

深入钻研教材,首先要“入”教材,认识教材提供的素材是什么,主要的知识点和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是什么,提供的思路和教学方法是什么,这样才有利于“出”教材,即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充分利用好教材的每一个素材,或适当改变教材,让教材“为我所用”,想办法达到确定的教学目标。要进行富有实效的教学设计,教师除了平时学习课程标准、课标解读外,我认为非常重要的是课前与教材对话。能否领会编者意图,是衡量教师理解教材深浅的一个重要标志。对编者意图领会得越深,越能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

如:小学数学教材《认识周长》的课文中,教科书提供的情景和思路是:一片树叶,用一段绳子将它围一周,然后展开,用直尺量出这片树叶的周长。但是教材中这段内容与前后知识并没有明显的联系,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思考编者的意图,把这个内容落实到位。

我正好听到了一位教师在教这节课时的处理方法,先让学生分别研究圆形、五角星形、长方形周长的测量方法,概括出“围、滚、量、算”等方法后,得出“对于不同的图形,测量周长时应该选择不同的方法”这一结论。然后出示一片树叶,提问:“对于一片树叶,用什么方法能够知道它的周长呢?”这时学生立刻分组,用线围一围,然后再拉直量一量,便得出树叶的周长。

我认为这样处理较好,先是从众多素材中认识、体会、感受、测量不同物体周长的方法,然后再让学生选择上面的方法测量树叶的周长,体现了“实践―概括―运用”这一教学过程,通过适当改变教材呈现顺序,充分发挥了教材优势。

第五篇:对提高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思考

对提高幼儿园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思考

湖南浏阳

黄峥嵘

[摘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不仅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基本任务,也是课程改革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当前,在很多幼儿园,由于预设的教学目标空虚不实、教学过程缺少智慧的生成、教学活动的展开浅尝辄止,致使教学活动出现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现象。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提高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认为有效的教学活动并不需要太多形式上的标新立异,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关健词]:幼儿,幼儿园,有效教学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有效教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深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过于强调认知性目标、忽视幼儿的全面发展,过于强调教师对幼儿的单项控制、忽视师幼的交互活动等弊端依然存在,因此幼儿园教学活动低效问题普遍存在。要从根本上提高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应明确幼儿园有效教学的基本含义和特征,并以此为根据,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及特征概述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其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通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学生获得具体进步或发展,即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得、学有提高、学有创意、学有追求。有效教学以学生的真实发展状况作为根本尺度,不再以获取知识的数量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有效教学应该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有正确和适当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组织有效的教学内容。根据幼儿的学习实际,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鼓励师幼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教学目标预定的要求。根据教学目标精心剪裁教学内容。内容的呈现体现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幼儿心理发展顺序的统一,不但有利于“教”,还有利于“学”;同时,不拘泥于教材的预设,艺术地捕捉各种偶然的、生成性的因素,使教学活动充满生活气息、生活活力,产生超出预设的效应,推动教学的动态开展。教师在预设的教学的基础上,关注幼儿的学习情况,适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思路,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流动的、充满情感的创造过程。

(2)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性质和特点,合理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中体现不同教学方式、多种交往方式的有效统一,科学地选取和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提问权、选择权、参与权还给幼儿,减少预设,设计有弹性的教学方案,让每个幼儿感到活动的主题与自己有关,从而使人人真情投入、人人有所发展。

(3)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呈现师幼民主、和谐、合作的课堂氛围,既有教法,更重学法。要有意识地将关键经验物化为生活材料和活动情境,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地与材料、环境、他人互动,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发展。

(4)师幼、幼幼之间保持有效互动。教学过程体现教师主导与幼儿主体的辩证统一,师幼、幼幼之间平等对话。教学过程中突出幼儿的体验,引导幼儿在参与教学活动中亲历知识发生的过程,体验其存在的价值,并在互动中不断生成。

(5)重视教学信息反馈,做好教学调控。重视教学信息的收集、反馈和评价,在开放系统中,倡导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多元化。通过教学评价激发幼儿的主体参与性,让幼儿在教学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谐,呈现生命的灿烂。

二、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一)教具的使用与有效教学

场景1:在大班数学教学活动“感知长度守恒”的第一课时,教师选用红、黄、蓝三根不等长的丝带,让幼儿判断:(1)并列摆放。教师:“这三根丝带一样长吗?”幼儿:“不一样长。”(2)变换方向。教师:“这三根丝带一样长吗?”幼儿:“不一样长。”(3)改变形状。教师:“这三根丝带一样长吗?”幼儿:“不一样长。”

场景2:在小班健康教育活动“走钢丝”中,教师准备了一根直径约3厘米的麻绳(成人拔河用的绳子)作为“钢丝”。在幼儿自由玩绳、教师示范、幼儿个别尝试后,教师提出要求:请幼儿在“钢丝”上练习直走和横走,不要从“钢丝”上掉下来(即保持平衡)。由于提供的“钢丝”实在太粗了,教师示范直走时也不能保持平衡,更何况是小班第一学期的孩子,结果没有一个孩子尝试直走,横走也成了“垫脚”走。

场景1中,幼儿的答案无疑是正确的,但他们是真的理解了还是瞎猜的,无人知晓。因为教师选用的教具本身就是不等长的,并列摆放、变换方向、改变形状当然还是不等长的。场景2中活动之所以低效,“钢丝”罪责难逃。“走钢丝”其实就是假想的情境活动,根本不需要实物道具,在地上画粗线或者走地板的拼接缝即可,教师花大力气搬来的器材实在是多此一举;小班第一学期的孩子,平地走路保持平衡尚需锻炼,而现在让他们在成人都难以完成的粗麻绳上练习近平衡走,自然是徒劳了。在选用教具(器材)时,教师首先应考虑它对教学活动的价值,即有助于幼儿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和发展能力等,而非随便拿来即用;其次,选用的教具要与活动内容及幼儿年龄相符;最后,要考虑到简便有效,尽可能就地取材、一物多用,切忌把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寄托在教具上,而花不必要的精力去准备教具。

(二)真实的兴趣与有效教学

场景1:在大班数学教学活动“认识时钟”中,教师出示用包装纸包着的时钟,说:“今天老师要送大家一个礼物,请你们猜一猜是什么。”于是,幼儿绞尽脑汁猜想:图书、蛋糕、玩具……可当教师揭开谜底(打开礼物)时,随着一声长叹“哎……”刚才津津乐道的孩子们一下全都无精打采了。

场景2:在大班语言教学活动“小兔的鞋子”中,一开始,教师边哼音乐边出示一蹦一跳的卡片“小兔”:“猜一猜,小兔为什么会这样开心?”幼儿回答:“采了一个大蘑菇”“要去参加舞会表演”“今天过生日”“帮助别人做了件好事”……

场景1中的教师意在引发幼儿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活动作铺垫,但幼儿的这种兴趣是表面的,幼儿的好奇心会随着“神秘”东西的解密而很快消失。这样毫无头绪、不着边际的猜测,并不能有效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等同于白白浪费时间。场景2中教师让幼儿依据提供的信息,如 “小兔———高兴”“鞋子积压———推销出去”,围绕主题展开活动。这样给幼儿思维“搭脚手架”的猜测,不仅有助于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吸引他们参与学习,有效地促进他们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能激发他们真实的活

动兴趣,为后续的学习活动作有效的铺垫。

(三)活动的操作性与有效教学

案例:在大班美工活动“装饰面具”中,教师为每个幼儿准备了一个纸袋以及若干材料(如树叶、毛线、旧图书纸、蜡光纸、绉纸等)。教师先向幼儿展示自己制作的面具,并介绍了供制作的材料,交代了操作要求,请幼儿用所提供的材料制作“不一样” 的面具。教师可能是想让幼儿自己作主,以体现幼儿的主体性,所以对材料运用的多样性、材料搭配的和谐美、面具构图的独特性等要求一概不提。从活动的过程与结果看,每个孩子都在制作,且都制作了一个面具,其差别就是动作的快慢、装饰材料的多少等。然而,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多数幼儿都是拿起什么贴什么,或看看教师的,或看看同伴的,极少边思考边操作的

主动学习意为积极主动而有效的学习。就以上这个活动而言,每个幼儿都动手做了,但像这类只动手并不积极动脑的参与,对大班幼儿能力的发展其实是无益的。事实上,这个活动的设计与提供的材料都非常好,但活动原本应有的教育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类似这样的教学活动在很多幼儿园常见。一个活动下来教师非常辛苦,而幼儿在操作教师花了大量时间准备的材料时到底学到了多少东西,却值得怀疑。教学活动要让每个幼儿都有参与的机会,要使每个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仅满足于让幼儿动口、动手是不够的,必须让幼儿积极思维,以真正体现幼儿的主体性,促进幼儿的智能发展。同时,教师应注意,不适当地强调幼儿的自主将会使教学失去有效性。

(四)幼儿已有经验与有效教学

场景1:小班幼儿对母鸡比较熟悉,一说到母鸡,他们便会发出“咯咯嗒,咯咯嗒”的叫声。可是,教师花了一个课时,一遍又一遍地重点训练幼儿对母鸡叫声的掌握。

场景2:五六岁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获得有关“药是苦的、醋是酸的、辣椒是辣的、糖果是甜的”等生活经验。可是,在开展大班故事《甜鼠》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引导幼儿说说对药是苦的、醋是酸的、辣椒是辣的、糖是甜的等切身体验,而是不厌其烦地教给幼儿这方面的知识。

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及唤醒、启发、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参与

学习、解决问题、获得知识与能力,这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怎样做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 关键是要“一切从幼儿的实际出发”,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等来设计和组织活动,否则将徒劳无益。

(五)教学内涵的把握与有效教学

场景:童话《好朋友》中,茶壶与水杯、钥匙与锁、桌子与椅子、雨伞与雨鞋,这一对对事物不仅经常在一起,而且没有利害冲突,相互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在中班有关这则童话的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味引导幼儿从“经常在一起”的角度去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导致了幼儿思维的单一。不少幼儿说道:碗和桌子、老虎和狮子、鸡和虫子、狗和骨头等都是一对好朋友。

这样的教学说明教师对教材的钻研不够深入,只注意到了教材表层所叙述的事件、描述的语句,即“是什么”的知识,没有考虑教材较深层的内涵,即“为什么”的知识或是“怎么样”的知识。把握不准内容的深刻含义,启发引导就很难到位,教学就很难有收益。

(六)教学形式的创新与有效教学

案例:中班科学教学活动“有趣的转动”中,教师带领幼儿参观玩具超市,请他们猜猜哪些玩具是会转动的:“请把你认为会转的和不会转的玩具,用两种不同的符号表示出来,画在第一排有眼睛的格子里(记录单)。”结果,幼儿记录的符号五花八门:有的用蝴蝶结表示会转的,花表示不会转的;有的用花表示会转的,小草表示不会转的;有一个女孩先用“√”表示会转的,“×”表示不会转的,但看见旁边的孩子都在画不同的符号,随即改成了小草和花朵……由于孩子们热衷于画不同的符号,而忘记了活动的任务。结果当教师请幼儿介绍一下自己是用什么符号表示会转的玩具、用什么符号表示不会转的玩具的,好多孩子说不清楚。教师预设的目的是想让幼儿用自己的方法画出“一种既方便又能让大家一看就明白的符号”。但是,由于该要求与中班幼儿的实际能力有距离且教师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了,本来一两分钟就能完成的事,结果花了十多分钟效果仍不尽如人意。像这样的 “探索记录”———教师安排的不恰当任务,既浪费了幼儿的时间又没有教育价值,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我们鼓励教师对教学形式进行创新,但绝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为了独特而突破规范。

三、提高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建议

(一)选择有教育价值的教学内容

有效的教学应为幼儿提供有价值的学习材料,促使幼儿主动建构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提供的材料要有利于展现知识的生成过程,能为促进幼儿的发展服务。教师提供的材料应更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并在最大程度上与解决问题联系在一起,能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感觉到问题的存在,并学会利用材料提供的各种信息去分析、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从中获得相关的知识。教师应本着“一个活动只解决一个问题”来确定学习材料,以提高活动操作的有效性。因为期待一个教学活动中达到多个目标或解决多个问题,事实上很难真正落实,其结果往往是“学过了,而不是学会了”。所以,以“一个活动只解决一个问题”来确定学习材料,更能促使幼儿对问题作深入的探究与思考。这一原则在减轻教师准备材料负担的同时,又对教师选择材料、设计操作程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体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1)必须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切忌定位过高或过低;如果目标本身不恰当,与儿童的发展相冲突,即使活动再“精彩”也仍然无效。(2)必须具体、明确,可操作、可评价,切忌太空太大。例如,某一语言教学活动目标为:理解故事内容,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情绪特点;能用语言、动作大胆地表现对作品的理解。这样的目标过空过大,不够具体明确,缺乏可操作性。(3)要有整合的思想,要关注教育的多重价值,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能力等。(4)要突出重点,动态调整。

(三)形成有效的师幼互动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幼儿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幼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没有互动、交往,就不存在教学。〔3〕良好的师幼互动能拉近师幼间的距离,使教与学有效联结,让受教育者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幼儿参与教学过程,并通过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良好的师幼互动。教师与幼儿的互动需要借助有效的媒介,如语言、行为、态度、肢体语言等。此外,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师幼互动方式,切忌无谓地为互

动而互动。

(四)科学组织、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追求教学有效,就是要增加有效学习时间。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时间管理,要将更多的时间用于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师幼互动和与学习直接相关的活动上,尽量减少课堂管理、维持秩序等时间。尽可能把时间还给幼儿,实现学习时间最大化。

(五)注意把握幼儿的学情

教师的教必须考虑幼儿的学,要“以学促教,以学评教,以学改教”。学情就是幼儿学习的实际情况,包括学习氛围、学习体验、学习表现、知识理解程度、心理承受能力等。〔4〕教师如果不了解幼儿的学情,教学就不可能是有效的。

(六)提高教学语言的有效性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幼儿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语言的有效性,首先要使教学语言具有科学性、逻辑性。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做到表达精练、发音清晰、用语规范。其次,教学语言要简洁、通俗,富有启发性。教师要善于用激励性语言引导幼儿积极思维。再次,教学语言要风趣、幽默、形象、优美。教师要以语言的表现力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唤起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同时把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和教学内容的方向性、科学性、严肃性整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张晓培,高洁.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J〕.科协论坛, 2009.(1)〔2〕阮红芳,靳玉乐.有效教学论析〔J〕.当代教育论坛, 2003,(8).〔3〕虞莉莉.幼儿园教育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 大学出版社,2005:109.〔4〕陈晓端.当代教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92.

下载试谈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认识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谈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认识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就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因此,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巩固课改成......

    【1】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修水县第八小学 胡丁香 【摘要】课堂是学校教育的细胞,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效果的优劣。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铜山县实验小学刘艳梅 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就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

    提高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的思考

    提高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的思考 王宁 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就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每个人都有学习潜能,课堂教学是老师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重要渠道。在数学教学中,“练”就是关键......

    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认识与对策思考

    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认识与对策思考 现状: 1、数学基础知识没有得到应有的认识与重视。 2、数学基本技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与训练。 3、数学基本思想没有得到应有的体......

    对小学数学建模教学的认识与思考(精选合集)

    对小学数学建模教学的认识与思考 数学是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的产物,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社会实践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的迅猛发展和数学理论、方法的不断扩充,数学......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本站推荐)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彭阳县第一小学杨志洛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新授课还是练习、复习课都离不开练习。它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实践与认识(精选)

    题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实践与认识 关键字:有效性 摘要: 一、必须有有效性的教学设计 二、必须有灵活、高效的教学方法和及时有效的教学评价三、必须有精而有效的课堂和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