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本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生本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选题:
(一)研究背景:
二十一世纪要求公民不仅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技能,还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科学素养,新课程的实施就是顺应了这一时代要求。虽然,七年来,我校也投入到如火如荼的新课程改革实验当中,努力改变以往陈旧落后、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教学方式,采用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培养善于学习、独立思考、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合格公民。然而,我们却发现“教师越教越苦,学生越学越累”这一现状依然很难改变。我们课题组张伟定校长完全以朋友的身份,向六年级某班学生调查这样一个情况:“真正发自内心喜欢学习(指学校知识性内容)的同学请举手”,结果只有寥寥几位!其实这种不喜欢学习、甚至憎恶学习的现象在很多班级、很多学校都存在着。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的厌学呢?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核心就是我们对学生作为正在迅速成长的个体生命的忽视,一味的“以师为本”,师生的本末倒置造成了学生的厌学,学生学习没有积极性、主动性。那,如何解决“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一个历史性的难题呢?广东教育科学研究所的郭思乐教授提出了“生本教育”,它的办法就是:把学习还给学生。把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变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把学习还给学生,就像邓小平把土地还给农民,学生的积极性空前提高。所以,如果我们要培养学生自持自悟、脚踏实地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敢于质疑、学会学习的科学意识,就必须实施生本教育,因为生本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最本质的东西,能全面依靠学生的本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和生命的提升。
(二)国内研究现状和选题意义:
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历经十年的实验,取得比较成功的经验,这对解决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极大的帮助。时下,全国很多省份的老师都纷纷到广州取经,并积极的投入到生本教育的实验中。但是,郭思乐的生本教育体
—3—
系不可能直接转嫁到我校,因为实验区和我们本地在社会、观念、历史基础、社会需求等多方面条件存在诸多差异,而且使用的教材不同(他们用生本实验教材而我们用人教版新教材),班额也不同(实验区每班45人左右而我们每班学生均达70人以上),生搬硬套显然不符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针对此状况,我校课题组提出了《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的课题,并进行研究。若此课题得以立项并实施,我们将本着“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这一理念,通过研究,创造一种条件,达到放开学生的手脚,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自由和自信地表达,促进学生自主地学习,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的厌学问题,并为广大教师“减负”,用教师的“无为”造就学生的“有为”,从而达到“少教多学”、“不教而教”的目的。
二、研究的价值:
(一)找出生本教育与我们本地实施的人教版新教材教学相融合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使生本教育与新课改有机整合;
(二)通过生本教育的实验研究,总结出有效的大班额班级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方法,利用同伴互助,把教师从大班额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达到“少教多学”的目的;
(三)构建适合本地的、可借鉴、可操作、可推广的小学大班额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三、研究目标:
我们通过实施生本教育,转变教师观念和教学行为,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生本激扬生命,使教育充满阳光,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激励学生自主、主动、积极、快乐地学习,使学校成为绽放生命、励志求知的百花园,使教师成为与时俱进、激扬生命的教育人,把学生培养成为“积极向上、自信大方、友好合作、知识丰富、思维活跃、成绩优秀”的时代新人。同时,通过实施生本
教育,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把教师从繁重琐碎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改变教师的工作状态,创造教师的职业幸福,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
四、研究内容:
(一)前置性作业的设计
(二)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的研究
(三)构建小学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五、创新点:
本着“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这一生本教育的理念,找出生本教育与我们本地实施的人教版新教材教学相融合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使生本教育与新课改有机整合;通过研究,创造一种条件,达到放开学生的手脚,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自由和自信地表达,促进学生自主地学习,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广大教师“减负”,把教师从大班额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达到“少教多学”、“不教而教”; 构建可借鉴、可操作、可推广的小学大班额生本教育教学模式。
六、研究思路:
在郭思乐教授生本教育理念指导下,深入挖掘生本教育与我们本地实施的人教版新教材教学相融合的结合点和切入点;通过生本教育实验,总结出有效的大班额班级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方法;找出我们既往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具有生本教育特征的做法和闪光点,对其进行再生、强化、改造、创新,在实验中逐步形成有本地特色的生本教育方式方法,同时,引入外地生本教育的成功经验,根据本地、本校、本班的具体条件,进行整合、改革和创新,构建比较成熟的可借鉴、可操作的小学大班额生本教育教学模式,并推广。
七、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行动研究法
(三)调查研究法 —4—
(四)经验调查法
八、技术路线:
多渠道、多方式学习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论,深刻认识“生本教育”的内涵和操作方式;采取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经验调查法等进行研究,找出生本教育与我们本地实施的新人教版课改相融合的结合点和切入点;通过生本教育实验,总结出有效的大班额班级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方法;依据马斯洛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充分实施郭思乐教授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先做后学,先学后教”、“有困难,找学生”的实验原则,教师的任务是帮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把课堂变为学堂,使学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自由空间。做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教师不教,学生会学,使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实现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最终构建可借鉴、可操作、可推广的小学大班额生本教育教学模式。
九、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5月~2011年10月),1.课题申报、审批。
2.编制“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开题报告。3.搜集理论和实践资料。4.初步确定实验中操作的具体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1年11月~2013年8月),以生为本关注学生,挖掘教师潜能课堂教学为载体,创建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教学模式。边实践边总结,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第三阶段:课题结题(2013年8月~2013年12月),总结研究中的经验教训,整理过程材料,撰写结题报告,上交结题材料。—5—
第二篇:生本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当堂达标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
实施方案
一、生本课堂,当堂达标教学改革的研究背景
1.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主张“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价值观、伦理观和行为观,为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2.当堂达标教学模式日渐被教师所接受。当堂达标教学是目标教学的本土化、个性化模式,是目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具有农村中小学特色的优质教学模式。
3.目前我校课堂教学存在着如下几个共同问题:(1)缺乏明确的教学改革方向。(2)课堂不够生动,对学生没有吸引力;
(3)教师讲得太多,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太少;(4)教师较多是关注自己的教,而较少关注到学生的学;(5)教师对学生的关注面太窄,差生容易被忽视等等。存在这些问题的课堂,其教学效率很难保证。这种“教师中心,系统传授”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缺乏思辩与创新,学生的主体性难以体现,学习积极性被压抑,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空谈。
4.教育教学质量亟待提高。近几年来,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在全镇乃至全县来说,都处于不理想的位置上,这与和平经济社会的快速发
与人民群众接受的教育需求相比,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亟待提高,当地人民群众期待高质量、有特色的学校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出,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必须改变现有的这种缺乏生命活力的、僵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根据和平学区所倡导的“生本教育”的基本理念,结合我校课题研究工作实际,把“生本课堂,当堂达标”的研究推广到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把“生本教育理念下当堂达标教学模式的研究”作为今后研究的重点,特拟定具体实施方案:
二、生本教育理念下当堂达标教学改革的意义
1.扎实推进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是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改革的原点。生本课堂、当堂达标教学改革力求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方法和学习方式,倡导以学习目标为中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重视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近两年来,和平学区积极推行生本教育思想,已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增强全校教师的目标意识、效率意识、达标意识和质量意识,有利于打造合作、互动、共同成长的教科研团队,提升全体教师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教育科研意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
3.改善课堂教学实践。以生本教育为理念,当堂达标教学以“目标准、方法活、效率高”为本质特征,其基本模式为“前置性研究—组织教学—目标导向—教学达标—达标测评”,具体方法灵活多样、丰富多彩,具有简单、实用、灵活、高效的特点,能够有效地改善课堂教学实践,构建实用、高效、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益,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
三、课题组的组成
(一)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 康泰宝
成员:孙晓玲、牛玉霞、卜鸿鹃、谈应琪、王亚宁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当堂达标教学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使每位课题教师确立“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儿童”的生本教育理念,树立当堂达标意识。
2、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
以教研组为单位,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全学科整体推进。
六、实施步骤
我校课题研究工作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2.10—2012.12)
1、正式启动“生本教育,当堂达标”教学实验工作
2、组建课题组,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3、组织参与各种课题培训。
集中培训: 组织教师参与中心学校课题组组织的各种培训活动。
分散培训:为课题组教师提供《生本教育》 理论书籍或网站,开展课题实验的有关的学习。
本阶段预期目标:
1、学校课题组确定详实可行的课题实施方案;
2、在课题教师对“生本教育”理念有较深刻的认识,每人撰写一篇关于学习“生本教育”理念的体会文章。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初步探索阶段(2013.1—2013.4)具体研究措施如下:
1、课题研究与日常教研活动相结合,并在日常教研活动中尝试研究。
2、强化学校课题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作用。课题负责人是引领生本教育,当堂达标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必须充分发挥其专业引领作用,创造性地开展专业引领和指导作用。课题研究人员要依据学科
按照计划定期参与备课、指导教师编写教案,跟踪教师听课、评课,引领教师尽快掌握当堂达标教学模式的操作要领,为领导决策服务、为教师专业成长服务、为教学改革实践服务、为学生学习服务。
3.实施典型带动策略。典型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在生本教育,当堂达标教学改革的进程中,要及时培育教学改革的个人、学科典型,通过开展教科研活动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示范带头作用。
4.依托各教研组开展生本课堂,当堂达标教学研讨活动。5.定期和其他实验学校交流,及时汲取好的经验。
6.定期组织生本课堂、当堂达标教学设计、教学论文等评比活动。7.及时做好课题研究资料的汇总、整理工作。本阶段预期目标:
1、课题教师孙晓玲、牛玉霞、卜鸿鹃等教师执教生本研讨课;
2、每学期组织一次校级生本研讨课活动;
3、结合各种生本研讨课活动,积累各种教学课例、教学设计、教学论文等研究资料,并刻录光盘、汇集成册;
第三阶段:全面实施阶段
第三阶段:总结、推广课题成果。(2013年3--6月)本阶段预期目标: 组织、承办一次镇级以上的生本教育课题研究观摩活动,在全镇范围内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六、预期成果
1、形成独特的生本课堂,当堂达标教学模式。
2、积累优秀的生本课堂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论文等研究资料。
2012年6月19日
第三篇:生本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
实施方案
一、研究背景
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主张“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价值观、伦理观和行为观,为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目前我校课堂教学存在着如下几个共同问题:
1、课堂不够生动,对学生没有吸引力;
2、教师讲得太多,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太少;
3、教师较多是关注自己的教,而较少关注到学生的学;
4、教师对学生的关注面太窄,差生容易被忽视等等。存在这些问题的课堂,其教学效率很难保证。这种“教师中心,系统传授”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缺乏思辩与创新,学生的主体性难以体现,学习积极性被压抑,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空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出,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要提高教
学质量,我们必须改变现有的这种缺乏生命活力的、僵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根据中心学校《生本教育理念下有效课堂教学》 这一课题要求和“生本教育”的基本理念,结合我校课题研究工作实际,把生本教育的研究推广到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把“生本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作为今后研究的重点,特拟定具体实施方案:
二、课题组的组成(一)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 柯昌荣
成员:许明芝、杨照华、陈善芝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使每位课题教师确立“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儿童”的生本教育理念。
2、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以教研组为单位,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全学科整体推进。
六、实施步骤
我校课题研究工作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2.6—2012.9)
1、正式启动“生本教育”教学实验工作
2、组建课题组,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3、组织参与各种课题培训。
集中培训: 组织教师参与中心学校课题组组织的各种培训活动。
分散培训:为课题组教师提供《生本教育》 理论书籍或网站,开展课题实验的有关的学习。
本阶段预期目标:
1、学校课题组确定详实可行的课题实施方案;
2、在课题教师对“生本教育”理念有较深刻的认识,每人撰写一篇关于学习“生本教育”理念的体会文章。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阶段(2012.10—2014.12)
具体研究措施如下:
1、课题研究与日常教研活动相结合,并在日常教研活动中尝试研究。
2、课题组定期举行生本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3、依托各教研组开展生本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4、定期和其他实验学校交流,及时汲取好的经验。
5、定期组织生本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论文等评比活动。
6、及时做好课题研究资料的汇总、整理工作。
本阶段预期目标:
1、课题教师执教生本研讨课;
2、每学期组织一次校际生本研讨课活动;
3、结合各种生本研讨课活动,积累各种教学课例、教学设计、教学论文等研究资料,并刻录光盘、汇集成册;
第三阶段(2015年3--6月)总结、推广课题成果。
本阶段预期目标: 组织、承办一次镇级以上的生本教育课题研究观摩活动,在全镇范围内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六、预期成果
1、形成独特的生本课堂教学模式。
2、积累优秀的生本课堂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论文等研究
资料。
2012年6月19日
第四篇: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内容摘要:生本教育就是要激扬生命,把能交付的任务尽早地交付给学生,让天生的学习者在课堂中自然地发挥其内部的潜能。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模式,构建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是生本教育的有效策略。
?P键词:生本教育 内涵 课堂模式
一.生本教育的内涵实质
人民教育出版社原副总编辑吕达先生对于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给出过富有见地的理解:“实践生本首先要以学生为本,其次是以生命为本,第三以生动为本,第四以生长为本。”这确实是对生本教育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认清生本教育、理解生本教育、实施生本教育阐明了道路。具体到各个层面,以学生为本,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而以生命为本,则要求将学生作为具有个性的“人”来对待,改正过去将学生视为“未长大的成人”的错误观念。以生动为本,是要提高课堂的生动性,让学生能够自发的热爱学习,喜欢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以生长为本,旨在让学生找到适合其生长与发展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修剪、调理,其目的都是让学生能够像小花小树那样健康茁壮的成长。这便是生本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这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与理解的重点。只有这样,教师们才能准确的把握生本教育的内涵,从而更好的实施生本教育,将之付诸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我们在实践中构建并应用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点拨”三环节模式。
1.自主探索。过去我们的课堂教学,在知识学习面前师生并不平等。教师有备而教,学生却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准备,而且还让学生发言,这样的课堂不平等。所以,学生也要有备而来。有备而来的学,才是生命的课堂、平等的课堂。因此,要从观念、策略的高度看“自主探索”。这里的“自主探索”,指的是教师把明天要讲的教学目的、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前置性作业,实际上是把明天的教学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问题。通过“前置性作业”的形式,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先学。当然,布置“前置性作业”也非常有技巧,同样考验教师的教学规划能力。生本教育认为,常规教学以教师的教为起点,生本教学的起点是学生个体先学,以学生原始的、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学习动力作为教学的第一步。学生通过完成“前置性作业”,感到这个知识是我探究出来的,是我自己学会的,从而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有了想“展示”的欲望。
2.合作交流。学生有了自主探索的基础,回到课堂,就可以进行合作交流。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研究心得(无论多少,无论对错),都想在同伴面前“炫耀”,此时课堂上教师就要给学生这样的展示机会。有人提出,合作交流中有学生不学怎么办?瞎学怎么办?调皮捣蛋怎么办?生本教育实践者告诉我们,小组讨论其实在形成一种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合作学习的课堂文化氛围。即向别人求教是光彩的,能帮助别人的是好学生。同时,教师的教学管理、评价方式也要随之发生改变。教师通过评选“优秀小组”的方式,促进合作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当学生通过组内交流、互相帮助,全组同学都学会之后,就可以获得“优秀小组”。如此的评价坚持两周,这个小组的合作学习气氛一定会很快地成长起来。
3.教师点拨。教师点拨被称为课堂教学最后的安全系数保障。万一学生还是没有学会,老师在这个时候才出现,进行适当点拨。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而生本教育要求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独立性,教师应该是一个引导者,同时也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与伙伴,帮助学生共同完成他们的学习任务。这样,教师就真正来到了学生中间,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们共同学习,一起进步。这种做法可以在心理上提高学生对教师的认同程度,使得他们减少对教师的畏惧感与依赖感,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注:本文系甘肃省白银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新方式研究》(BY[2017]G28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杨崖集初级中学)
第五篇: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生本教育专题讲稿
主讲人:金 瑜
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课堂。具体表现形态为——‚四突出‛、‚三转变‛和‚四个基本程序‛。
四突出:
1、突出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完全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
2、突出学习:整个教学过程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质疑和探究。
3、突出合作: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4-6人,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上课时的学习,每位学生都必须在小组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突出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知识,形成能力。三转变:
1、变教师灌输式的教为学生自主性的学,使学生获得学习动力。
2、变‚听懂了‛为‚学懂了‛、‚会学了‛,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3、变‚他律‛为‚自律‛,使学生获得自信、自尊,激发内在的学习潜能。
四个基本流序:
前置性学习(5分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15分钟)---班级汇报、展示质疑(20分钟)---总结巩固(延伸拓展)
一、前置性学习,学生先学。所谓前置性学习,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尝试自主学习,了解学习内容。一般是课前预习或前置性作业,不固定,比较灵活。通过前置学习,鼓励学生先学。
关于‚前置性作业‛的设计,郭教授提出了低入-多做-深思-高出的设计原则。
低入的含义是:简单,根本,开放(可拓展)。起点要低,要求简单,形式开放。
多做的含义是:人人可做,人人多做。
深思的含义是:通过学生自学,使知识扎根心灵,提高学生的智慧。
高出的含义是:例题自己做,难题自己想。
1、‚低入‛ 是指教学的起点要尽量低一些,即教师的设计简单化,让学生的活动容易化。抓住‚简单、根本‛形成开放空间,容纳学生最广大的活动,是整个生本教学的关键。‚低入‛,就是要让孩子们在学习时找到成就感。
2、‚简单‛:不是指内容简单或者难度较小,而是设计的环节简单,要留给学生很大空间,让他们去发挥。
3、‚根本‛就是核心,即重要的、有价值的知识或问题。要求教师抓住知识主线,找准教学重难点。理科学习注重学生的探究,文科学习注重学生的大量阅读。
对语文教学,要问‚阅读推进了没有‛?对数学或理科教学,要问‚根本抓住了没有‛?对英语教学,要问‚活动形成了没有‛?
4、如何寻找简单和根本,就是把它灵魂化,使学生浅池戏水,深池激浪,达到深思高出,是整个备课要注意的问题,这样才产生巨大的学生学习的空间。
5、如何做到简单根本:抓住核心。核心指的是:核心内容、核心环节、核心思想、核心技术以及内容、环节、技术、思想的核心——感悟
6、‚多做‛ 多做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人人可做,即教师所组织的教学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二是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多地开展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探究知识的心理,感受学习的快乐。即通过更多、更有效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大量实践中,通过自己的感悟和思考,从中领悟知识,提升思想。
7、‚深思‛就是在 ‚多做‛中,实现思维的积累和深化。是指学生在多做的基础上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层面、多角度的思考,把知识深化,构建成认知结构。
8、‚高出‛就是有收获,是前置性学习的质量要求。
二、小组合作学习。
4-6人小组,交流讨论,要求教师放弃逐句逐段的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三、班级交流,交流形式比较灵活,人人参与。
有小组代表交流,也有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教师在倾听的基础上引导点拨,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 烧。
四、总结和巩固。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延伸拓展,广义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学生会的不教、不会的教他们怎么学,学不会的老师教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汇报、质疑、讨论常规化‛。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发展,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灵活分组。常用的分组形式有:
1.两人互助式。同桌的两个人就是一个自然的互助学习小组。这种方式能迅速覆盖到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学习和活动的机会。
2.四人合作式。这种形式是相对固定的一种组织形式,也是教学活动中较常用的一种方式。通常由四人组成,尽量保证每个小组有一个优等生,两个中等生,一个后进生。
3.大组竞争式。一般以纵向或横向的一排或两排为一大组,在教学实践中,经常把这种分组形式用于解决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4.自由组合式。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组合。这样组成的小组,组内的成员大多兴趣爱好相投,感情相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可经常让学生们在课外利用这种方式来互学、互教;或者在课堂上,让学生们在相对固定的四人小组展示汇 报之后,再自由组合进行拓展延伸。
5、注意:①异质分组:好、中、差搭配;②选好组长、明确职责;③培训组员:学会分工,学会表达;④给小组个性化命名;⑤最好语、数、英等学科达成共识,小组固定,给学生学习提供方便。
学习习惯培养
1、学会发言,能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接受他人的意见并改正、补充。
2、学会倾听,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勇于作出评价。
3、学会质疑、反驳,敢于提出不同的看法,表达个人观点,听不懂时请求对方再讲一次。
4、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
5、学生会用两种不同的声音说话。即组内声音,15cm以内能听到的声音,称为图书馆声音,保证组内成员听清;再就是全班都能听到的声音(全班声音)。
6、职责轮换。小组成员之间的职责要定期轮换,培养责任意识,体验多种角色,从而进行换位思考,有利于小组合作。
7、机会均等和机会限制。要求人人参与,对发言多的进行次数限制,以便他人也有表达的机会,实现全员参与。
8、合作学习的调控应当注意:抓好常规,树立榜样;充分利用示范效应;健全小组奖励机制(遵循激励性、共同提高、小组奖励的 原则);课堂上应该注意恰当运用鼓励语言;让学生学会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握的几个重要环节:
课前:
1、以课标为基准,以教材为学习内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案一体设计(即前置性作业)。
2、选择承担研究任务并主讲的学生小组,必要时先培训主讲学生。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又不能捆绑住教师的手脚,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时刻牢记在心,要做好了一个帮助者、引导者。
3、预设学生可能出现或提出的问题,找到相应解决方案。对于生成性的新问题不能置之不理,这不但是学生也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
4、估计引领学生继续思考的切入点可能有哪些,以便在课堂上根据情况随机应变。
5、准备练习应用或反馈评价所需要的问题,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发展评价项目。
课中:
1、仔细倾听研究小组的讲解思路,观察提问同学的动机情况,仔细做好记录,及时点评。点评要注意即时性,否则不能及时反馈学生展示思路的优点与不足。
2、在学生错讲、漏讲、讲解不透、概念出现模糊的地方,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3、要提倡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相互评价。以鼓励为主。在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也要学会感受挫折,这是人生成长必不可少的两面。课后:
1、反思、整理、记录教学反思。对课堂上争执不下的一些问题,查阅资料、寻找思路。
2、准备练习应用专题训练资料;解答学生的质疑或单独培训主讲学生。
课后
1、反思、整理、补充课堂笔记或是错题集。
2、小组内交流心得,完成有关巩固练习并自己批改。
生本评研:以学养学,以学养考
郭思乐提出,生本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在平时的考查中,去掉考试的控制性,保持考试的检查和练习的功能,以良好的素质来迎接社会的检查和评价,解决现行教育中素质教育和考试之间的矛盾。
评研就是让学生用研究的态度对待考试,把考试作为对知识的再次学习和研究的过程。
‚评‛是评价,‚研‛是研讨。‚评‛要评得实在,评得生动,评出孩子的自信。‚研‛要研得深刻,研得透彻,研出孩子思维的火花。
评研的操作方法
生本教育的评价观就是把评价改为‚评研‛。‚在考查中,让学生小组互评试卷,评后进行讨论,接着,由学生再出一套题目进行测试,再‘评研’一次。通过这样‘两评两研’,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积累更为充分,但其最终结果是柔弱性的,不会产生控制效应,却使他们在实践和创造的气氛中得到激扬,并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家长和 老师不放心的问题及学生需要练习的问题。通过‘评研’,评价的主体变了,不是外部而是内部来评了;评价的方式变了,不是可比的而是可研究的了;评价的功能变了,不是控制,而是激励他们进行更多的创造。‛
具体操作:
1、教师编制试题---学生做题---互评研讨(互对答案,研究错题)
2、学生编制试题---同学互考---互评研讨
3、教师再编制试题---学生再做题---再互评研讨
4、一周一小评,一月一大评,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班级评比,全体学生全方位地参与评研过程.二、合理分工,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小组成立后,这只是形式上达到要求,接着下来就是分工。小组内各个成员无论学习还是能力都是有所差异的,那么这个分工就不能随意而为,不能强人所难,同时也不能偏其一方。刚开始的时候,我是这样构想,每个小组分别有一个主组长,是统筹整个小组学习和工作。七年级主科分别是语文、数学、英语和政治四大课,四个人分别负责一科,分为语文组长、数学组长、英语组长和政治组长。但实验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某些同学由于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低以及自控能差,他们根本就不能胜任科目组长一职。我觉得生本就是要实事求 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当某些学生真的暂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时,我们不要强他们所难,如果我们非得让这些学生去做他们难以完成的事情,这本身就打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面对这样的情况,我进行了调整,让那些有能力的学生多兼任一科学科组长,而原来的同学要协助。同时,让那些不当学科组长的同学当然小组的记录员、纪律员等,当然往后还可以一直做内部调整,这样一来,小组内每个成员就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最充分地运用人力资源。
三、小组准确定位,形成小组文化
框架形成之后,小组要鲜活起来,就必须要有小组灵魂,这就是文化建设。各个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商议制定:组名、组训、组规、小组公约、奋斗目标等等,先让学生大干特干,再由教师进行把关,把不合实际的成分剔除,并加上教师的建议,然后再返回给学生修改。为了提高学生小组的集体荣誉感,我要求每个组员必须清楚了解自己小组的相关文化建设内容,并把小组文化在班内进行了展示,要求本小组成员对其他同学进行介绍,同时,也可以对其他小组的小组文化‚指手画脚‛,给予建议。我给每个小组发了一本专门记录小组文化的本子,要求各个小组一段时间就进行一些调整、修改,每个月上交一次记录本,让教师能够了解各小组的发展动态,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肯定。
四、合理规范,形成良好习惯,建立帮扶和竞争制度。小组组成后就必须投入运行,运行过程中不能随意任之,必须有个统一规范,在此基础上再各施己术,共性跟个性统一,达成小组的 合理规范。首先,无规不成方圆,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跃发言,乐于展示的同时,也不能放松其纪律,相反这一切的有序进行必须要建立在良好的纪律上。我给每个小组发了一本纪律记录本,专由小组记录员进行记录,记录好的,如:2012-4-25 周三 语文 刘焯平同学积极投入讨论交流,乐于展示。也可以记录不好的,2012-4-25 周三 数学 刘浩东同学讨论时开小差。组长针对记录情况,结合组员进行监督教育,教师进行把关,并把这些记录与德育评分进行挂钩,这样就能为课堂的纪律做好了保障。其次,生本课堂的核心环节是学生的交流、讨论以及展示,虽然做了不少的思想工作,还做了鼓励工作,但效果甚微,当需要某个同学展示时,他们一般都会扭扭捏捏,学生还没能真正地形成展示自己的习惯。究其原因,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些小组流于形式,表面热闹,却没能真正交流讨论问题,即便有些小组真的讨论了,但要真正上去展示时,又发现没有素材可展示。针对这个问题,我给各小组发了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的交流记录本,学科组长负责调动小组成员发言交流,记录员负责记录,每周教师进行一次把关了解。当然这只是交流讨论的初级阶段,为的是形成学生积极讨论、并做好记录的习惯。当习惯形成后一切就好办了。再次,建立小组的帮扶制度和竞争制度。小组内形成对口的帮扶,一对一,针对情况进行表扬奖励。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小组间进行小组PK,个人也进行PK,可以把竞争进行公开处理,形成竞争氛围。
五、积极鼓励,培养人才,善用人才
分工明确之后,学习工作的真正开展落实才是重点,现今社会需要的人才是能够化知识为能力的人,‚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组长的学生不是好学生‛。让学生意识到,当组长既能增进知识,同时也能锻炼能力,使得学生心甘情愿地当好自己的职务,做好自己的工作。同时,要及时肯定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就需要长期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可以先培养主组长,让他明确当组长的要求、职责,帮助他在小组内先形成威信,培养他组织小组活动的能力,如怎样在小组内进行分工、怎样完成前置作业、怎样组织讨论交流并做好记录,怎样展示成果、怎样评改作业等等,以及要协调小组内的关系,及时实事求是地向教师反馈情况。然后让主组长带领其他学科组长、记录组长、纪律组长做好工作,由点到面进行培养。刚开始时,每周开一次组长会议,后来两周开一次。同时,对那些工作到位的组长,要在班里公开表扬肯定,也可组织‚最好的组长‛评选活动,并作相关奖励,以此来提高组长工作的积极性。刚起步,不能要求面面俱到,也不必操之过急,要给学生成长的时间和空间,静待花开。
六、评价制度和激励方案
评价制度和激励方案是生本实施的润滑剂,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良性竞争。评价对象分为个人和小组,评价内容分为前置作业、课堂表现和课后练习,评价方式分为组内评和教师评,前置和课后主要由组内评,课堂主要由教师评,每个月评一次,评出优秀个人和优秀小组。
附小组评比加分、扣分细节:
(一)加分:
1、小组合作愉快(组员都乐于听从组长安排的)每人加2分;
2、小组讨论积极热烈、纪律好(没人讲话、开小差、睡觉、吃东西)的每人加2分;
3、积极主动发言的加2分,声音响亮再加1分,回答正确再加1分;
4、主动评价、补充其它小组(同学)的加2分,评价好的再2分;
5、主动展示交流成果的加2分,展示效果好的再加2分;
6、抢答多、好的加2分;
7、按要求做好笔记的加2分;
8、主动帮助别人的加3分,帮助成功的加2分;
9、每次默写、听写、背书,小组所有组员都过关的,每人加2分;
10、每周所有作业,小组所有组员都按时完成的,每人加5分
11、每次测试,平均分第一名的小组每人加6分,第二名的小组每人加4分,第三名的小组每人加2分,第四名的小组每人加1分;
12、主动承担讲课的加5分;上得好的每人加3分。
(二)扣分:
1、整节课都不回答问题、也不评价他人的小组,每人扣2分;
2、小组不积极交流、纪律差(讲话、开小差、睡觉、吃东西)的,每人扣3分,攻击、讥讽他人的扣3分;
3、没按要求做笔记扣2分,每次不交作业扣3分;
4、每次默写、听写、背书,不过关的扣2分;
5、月考、期中、期末考,平均分倒数第一名的小组每人扣6分,倒数第二名的小组每人扣4分,倒数第三名的小组每人扣2分。
(三)个人、小组评价每月总结一次,(个人评前5人,小组评前2组)下个月从零开始;中组每2个月(每次大考后进行,一学期评四次)评比一次,下个月的评比从零开始;大组每个学期评两次,期中考试后一次,期末考试后一次,下一次从零开始。
(四)小结排后的小组,从下两个周里可以申请一组人帮自己提高,如果下次总结有提高的,本小组加分,进步一名的为小组加5分,进步两名的为小组加10分,如此类推。而另一帮助提高的小组,也会加分,同样是进步一名加5分,进两名加10分。。如此类推。
(五)小组回答不能只是个别同学,如果一个组内的同学第一次是他回答,可以为小组和个人加分;当第二次还是他回答的话,就不能为小组及个人加分。只有组内轮完一圈回答后,那个同学回答的话,就可以重复加分。
附登分表(节选):
附激励方案:
1、免一次搞卫生(由最后一组补上)
2、情况允许的话,奖一节课自由活动。
3、在班公布栏上公布表扬
4、奖笔
5、奖笔记本
6、在学校范围,与自己最喜欢的老师(包括校长)合照一张,并在班公布做留念
7、给家长发喜报,喜报加电话表扬
8、在升旗台上进行全校表扬
9、晚修时间观看一场电影
10、要求家长奖励一本书
11、自己提出合理要求,只有合理,老师全力帮忙配合 以上只是本人对生本小组的建设的肤浅认识,还有很多要完善、改进的地方。生本道路是教育的一条新道路,方向明确,我们不应死守陈旧,应转变观念,承认新事物,接受新事物;同时,生本道路还是一条艰难的道路,由一种教育模式走向另一种教育模式,这本身就不是件易事,它需要我们有走下去的坚定信心,同时教师也需要被鼓励和肯定,毕竟生本是由教师开始的,我们必须上下一心齐走生本路,真心祝愿生本之花在我们学校越开越艳。